一、两个拍鬼戏的年轻导演——写在《黑楼孤魂》放映前后(论文文献综述)
刘思羽[1](2012)在《百年中国影院史论》文中研究指明白中国电影诞生之日起,电影院作为电影放映与传播的场所,就以其丰富多元的空间形式决定着电影业态的发展演变。电影院与中国电影紧密之关联,为我们深入观察和认识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鉴于此,笔者选择百年中国电影院作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对相关史料史迹的梳理、考察和研究,从而对百年中国电影有一个更为立体的认识与把握。电影院是电影放映与传播的特定空间,有着相对固定的空间形态和映演机制。而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观察,我们便会发现,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力量共同作用下的这个“社会空间”,其实是一个更为丰富多彩的世界——从政治的角度看,电影院是国家意志与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和传播阵地;从经济的角度看,电影院是资本流动、运作的重要平台;而从文化的角度看,电影院是观众观影活动中感情、趣味、心态得以充分展现的场所。电影院在中国的发展演变,不仅与中国电影光影斑斓的历史息息相关,更与百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相随相伴。电影院在凸显其现代媒介感知特性的同时,亦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中国特定的公共生活与社群文化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全面考察和微观辨析的基础上,本论文将百年中国电影院的历史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即:初兴时期(1896—1930)、走向自主时期(1930—1949)、国家“动员体制”下的发展时期(1949—1976)、转型时期(1976—1992)、走向全球化时期(1992至今)。对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电影院的发展状态及其特点,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作一立体反映和深入探讨。当然,单纯地对历史作出梳理与总结,并不是本论文研究的根本旨趣所在。在百年中国电影院的发展历程中,国家权力机器作为一双隐形的手,始终在干预、影响着中国电影院的发展。不可否认,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譬如1930年代前后,国家权力的“必要”介入,对于摆脱殖民文化的钳制,推进中国影院业的自主化发展确乎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更多的历史经验表明,国家的权力意志如不受“法”的规训与制约,那么它就极易“膨胀”而给影院发展带来危害。不过,回眸百年,不难发现,电影院并不是一个可由国家权力意志任意挤迫的空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力量的博弈——既对立又彼此渗透,相互制衡,可以说贯穿于百年中国影院发展的始终。而揭示影院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权力关系及其博弈过程,并从中寻求有益的历史经验与启示,也就是本论文研究的根本旨趣所在。
赵轩[2](2021)在《类型探索与民间立场:20世纪80年代国产恐怖惊悚电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国产恐怖惊悚电影的大量出现,在应和娱乐片热潮的同时,也显现出内地影人的探索意识。此时的影片表现出对国外类型电影的大胆借鉴与民族化、现代化影像风格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实绩。然而,潜隐于借鉴过程中的自我迷失,以及民间立场彰显过程中的庸俗化阻碍了国产恐怖惊悚电影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化影像风格的终未形成、类型发展文化驱动力的缺失,预示着这一电影类型的最终衰落。
韩为卿[3](1990)在《两个拍鬼戏的年轻导演——写在《黑楼孤魂》放映前后》文中提出 立体声恐怖片《黑楼孤魂》正式通过国家电影局审定,向全国发行了。这是建国以来我们拍的首部立体声恐怖片,也是在“五一”后我国实行影片审查、放映分级制度以来第一部认定的“儿童不宜”片。自然引起了广大观众的浓厚兴趣。笔者在北影走访了这个剧组,短短几天相处,使我感到这部影片的意义并不全在于影片本身,而在于拍成这部“鬼戏”的年轻摄制组和两个大胆创作了这部鬼戏的年轻导演——编剧:穆德远,陈燕民。导演:梁明、穆德远(两人都是北京电影学院年轻讲师)。摄影:李建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年轻摄影师)。制片:蒋绍华、牛塞北。主要演员有陈希光、韩小磊、潘婕、管宗祥、李振峰等。编剧独具匠心地设计了一个“戏中戏”的框架,起到了让人感到意外,细想又是在情理之中的效果。当然,这种效果是在影片结尾时才显示出来的。故事情节并不离奇、惊险。它描述了某电影剧组录音师霍峰与女演员于红在录音时发觉有种“神秘的声音”,并震伤了霍峰,由这种“声音”的导引,他
王濯,王杰泓[4](2021)在《意识形态的隐匿与“娱乐”的重塑——论1980年代中国大陆的电影娱乐片》文中指出1980年代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时期,"第四代"导演占据主流,创造出诸多反映与批判社会、探讨与反思人性的优秀电影作品。除此之外,事实上还有一系列常常被忽略的"娱乐片",其对转折期的中国电影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第一部《405谋杀案》诞生的1980年,直至1990年代,这一娱乐片类型包括了被后来研究者称之为"反特电影""公安电影"的影片,以及今之所谓的"恐怖电影""科幻电影"等。扼要梳理了1980年代大陆娱乐片的演进脉络,立足于作品个案分析和理论争议之还原,重新审视中式"娱乐片"的起源及其文化价值。
二、两个拍鬼戏的年轻导演——写在《黑楼孤魂》放映前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个拍鬼戏的年轻导演——写在《黑楼孤魂》放映前后(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中国影院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电影院的初兴与发展(1896—1930) |
第一节 游离于国家权力机器之外 |
一 公安、教育部门督导下的影院管理 |
二 以道德教化为监管重心 |
第二节 繁荣的背后 |
一 不平衡的影院业发展格局 |
二 外资垄断下的发行放映市场 |
第三节 作为新兴城市景观的电影院 |
一 城市化进程中的影院建设 |
二 银幕内外的现代性及物欲想象 |
第二章 趋向自主的影院建设(1930—1949) |
第一节 “国家统制”下的影院管理 |
一 日渐强化的影院行政干预 |
二 影院里的文明礼仪改革 |
第二节 影院自主化建设的起步与发展 |
一 建设与拓展:打造国片影院产业链 |
二 抵制与抗争:好莱坞及“日伪”霸权下的广州影院业 |
第三节 影院的大众化与民族化建设 |
一 影院的普及与大众化定位 |
二 爱美人更爱江山:由“追星族”到爱国者 |
第三章 国家“政治动员”体制下的影院发展(1949—1976) |
第一节 电影院与国家“政治动员” |
一 电影院宣传、教育功能的不断强化 |
二 电影放映队与中国基层社会的政治动员 |
第二节 被“计划”的影院市场 |
一 行政化的影院运营机制 |
二“政治一体化”时代的影院市场生态 |
第三节 建构影院“共同体” |
一 面向工农兵的影院建设 |
二 电影放映的“滚雪球效应” |
第四章 社会转型与影院重建(1976-1992) |
第一节 “拨乱反正”与影院业重建 |
一 电影解冻与改革起步 |
二 “红头文件”的银幕效力 |
第二节 转折与裂变 |
一 “滞后”的影院业市场化改革 |
二 录像厅:风靡城乡的“灰色娱乐” |
第三节 开放的世界与精神的家园 |
一 “众声喧哗”与影院公共空间的建立 |
二 影院“狂欢”与个性解放 |
第五章 全球化时代的影院建设(1992至今) |
第一节 国家法规政策调控下的影院业 |
一 影院产业地位的确立 |
二 走向法制化轨道的影院管理 |
第二节 资本驱动下的影院建设 |
一 院线制的建立与发展——以万达院线等为例 |
二 影院与商业地产的联姻 |
第三节 多重体验与多维空间 |
一 从大众化娱乐到体验型消费 |
二 从“电影院”到“生活世界” |
第六章 百年中国电影院:一个博弈的空间 |
第一节 国家权力机器主导下的影院空间建构 |
第二节 对立与制衡:影院空间的多元发展趋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2)类型探索与民间立场:20世纪80年代国产恐怖惊悚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类型气质:借鉴过程中的自我迷失 |
二、视听风格:民族化的开拓与现代性的探索 |
(一)“兽片”传统与诉诸官能的惊悚元素 |
(二)舞台化的鬼魂演绎 |
(三)“电影语言现代化”的另类实验 |
三、社会主题:被凸显的“复仇”与“反思/怨恨”的转变 |
结语 |
(4)意识形态的隐匿与“娱乐”的重塑——论1980年代中国大陆的电影娱乐片(论文提纲范文)
一、 “反特片”的转变与传统意识形态的隐匿 |
二、 “娱乐片”市场的发展 |
(一) 恐怖片的创作 |
(二) 科幻电影的创作 |
(三) 其它类型电影的创作 |
三、 关于“娱乐片”的争议 |
四、两个拍鬼戏的年轻导演——写在《黑楼孤魂》放映前后(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中国影院史论[D]. 刘思羽.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07)
- [2]类型探索与民间立场:20世纪80年代国产恐怖惊悚电影研究[J]. 赵轩.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21(05)
- [3]两个拍鬼戏的年轻导演——写在《黑楼孤魂》放映前后[J]. 韩为卿. 电影评介, 1990(01)
- [4]意识形态的隐匿与“娱乐”的重塑——论1980年代中国大陆的电影娱乐片[J]. 王濯,王杰泓.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