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湿邪对大鼠肠道双歧杆菌的影响

模拟湿邪对大鼠肠道双歧杆菌的影响

一、模拟湿邪对大鼠肠道双歧杆菌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齐世超,李洪军,王俊鹏,贺稚非[1](2021)在《膳食中氧化蛋白对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蛋白质作为人体七大营养素之一,对维持机体健康起着关键作用。目前蛋白质摄入的增加和食物的高加工率不可避免地会增加人体氧化蛋白的摄入,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摄入氧化蛋白会对人体健康,如机体肠道健康、氧化应激和器官功能等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阐述了膳食中氧化蛋白与机体氧化应激之间的联系,概述了膳食中蛋白质氧化的产生途径及机理,并对膳食氧化蛋白与机体健康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膳食蛋白与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杨巨如[2](2021)在《白术多糖对吊尾大鼠肠道黏膜屏障的防护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

姜金池[3](2021)在《益生菌对高胆固醇血症的缓解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由脂质代谢异常导致的人体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超过正常范围的代谢性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药物治疗是临床中应对高胆固醇血症的主要方式,但存在损害肝脏功能、肾脏功能等副作用。益生菌是一类被广泛认可的促进人体健康的微生物,多项研究证明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因此使用益生菌缓解高胆固醇血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体外筛选具有缓解高胆固醇血症功效的益生菌主要通过两个指标:一是胆盐解离特性,二是胆固醇吸收特性。但目前的研究没有系统比较不同胆盐解离能力和胆固醇吸附能力的益生菌缓解高胆固醇血症的效果及其机制。因此,本研究将具有不同胆盐解离能力、胆固醇吸收能力的益生菌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益生菌对高胆固醇血症的作用及潜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首先利用选择性培养基MRS和LAWAB进行益生菌分离,经鉴定共得到54株益生菌。以胆盐解离能力和胆固醇吸收能力作为益生菌缓解高胆固醇血症的体外筛选指标,得到具有不同能力的4组共14株益生菌。其中能力1组是同时具有上述两个能力的益生菌: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 CCFM 1077、I5、I7)、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 A9)、粘膜乳杆菌(Lactobacillus mucosae A13);能力2组是只具有高胆盐解离能力的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 I3、J2、J5);能力3组是只具有高胆固醇吸收能力的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 J3、I1、J8);能力4组是同时不具备上述两个能力的益生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 B3、B8、B10)。检测上述14株益生菌耐受胃酸、高胆盐能力,结果表明这14株益生菌都能耐受模拟胃肠道环境。最后测定上述14株益生菌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这些菌株都能在24h内达到稳定期。这些结果证明,这14株具有不同胆盐解离、胆固醇吸收能力的益生菌能具备深入进行动物试验和人群功效评价的潜质。其次,探究具有不同胆盐解离能力、胆固醇吸收能力的长双歧杆菌在摄入不同剂量时对大鼠高胆固醇血症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当摄入益生菌的数量在1×108CFU/d时,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两个能力的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 CCFM 1077、I5、I7)才可显着降低血清胆固醇(p<0.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001);当摄入的益生菌含量提高两个数量级后(1×1010 CFU/day),只具备上述能力之一的长双歧杆菌就能显着降低血清胆固醇(p<0.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001);而无论摄入的数量是低剂量还是高剂量,不具备上述能力的长双歧杆菌都无法缓解高胆固醇血症。为了进一步验证,又选取同时具备上述两个能力的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 A9)、黏膜乳杆菌(Lactobacillus mucosae A13)和阳性对照菌株(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T-III),探究3株乳杆菌对高胆固醇血症大鼠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这两株乳杆菌在摄入低剂量时即可显着降低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上述结果表明具有不同胆盐解离、胆固醇吸收能力的益生菌缓解胆固醇血症的作用也不同。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进一步探究益生菌缓解高胆固醇血症的潜在机制:(1)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测定益生菌在模拟胃肠液中对胆汁酸组成的变化,发现具有高胆盐解离能力的益生菌将结合胆汁酸解离为游离胆汁酸来改变胆汁酸代谢,特别是显着降低甘氨结合型胆汁酸含量,进而改变胆固醇代谢。(2)通过宏基因组学分析益生菌对肠道微生物的作用,发现具有高胆盐解离能力、高胆固醇吸收能力的益生菌能够显着提高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增加有益菌属的相对丰度。(3)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益生菌对与胆固醇代谢密切相关的基因的作用,结果表明同时具备上述两个能力的益生菌能够通过上调CYP7A1、LXR、SREBP2、LDLR的表达,下调FXR、SHP的表达调节胆固醇在体内的代谢。本研究进一步评价长双歧杆菌CCFM1077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长双歧杆菌CCFM1077通过降低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缓解高胆固醇血症。宏基因组的分析结果发现,长双歧杆菌CCFM1077通过丰富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且改变肠道微生物的组成;提高拟杆菌门、梭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具有产短链脂肪酸的丁酸球菌属、产多糖的乳杆菌属及高利用黏蛋白、参与胆汁酸与胆固醇代谢等多种功能的Muribaculaceae、Parasutterell相对丰度,进而改变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肠道微环境。此外,非靶向代谢组的结果表明长双歧杆菌CCFM1077还能通过影响胆汁酸生物合成、氨循环、丙酸盐代谢等代谢途径,尤其是增加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粪便中胆汁酸的排出,进而起到缓解高胆固醇血症的作用。

陈仪[4](2021)在《甘草泻心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LR4/MyD88/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溃疡性结肠炎是现代疑难疾病,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疗效,是当前消化系统疾病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观察甘草泻心汤对UC大鼠的一般情况、DAI、TNF-α、IL-10以及TLR4、My D88、NF-κB p65蛋白表达与基因转录的干预作用,基于TLR4/My D88/NF-κB信号通路探讨甘草泻心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8w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甘草泻心汤高、中、低剂量组。2,4-二硝基氯苯联合乙酸诱导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灌胃给药2周。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HE染色法对比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差异,观察甘草泻心汤对模型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学影响;ELISA法检测并对比各组大鼠外周血中IL-10、TNF-α表达水平差异;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TLR4、My D88、NF-κB p65蛋白表达情况;QPCR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TLR4、My D88、NF-κB p65 m RNA转录情况。探讨甘草泻心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效果及TLR4/My D88/NF-κB信号通路上的作用机制。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及疾病活动指数评估:经2,4-二硝基氯苯联合乙酸诱导后的大鼠较造模前出现体重、精神状态、饮食量下降,毛发稀疏且暗淡、排便量增多、便质稀薄、便血等症状,造模期间症状逐渐加重,停止造模并给予灌胃给药后症状逐渐好转、体重逐渐上升,治疗组体重增加量低于空白组,高于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组DAI低于西药组(P均<0.05)。2.结肠组织用HE染色法观察的结肠形态:光镜下空白组结肠黏膜上皮、腺体排列及结构完整,隐窝结构清晰、无萎缩变形、无炎性细胞渗出浸润,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上皮结构不完整,隐窝萎缩变形、排列紊乱、见大量炎性细胞渗出浸润,治疗组结肠病理形态均较模型组表现良好。3.ELISA法检测血清抑炎因子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空白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最低,治疗组较模型组TNF-α浓度低,空白组大鼠血清抑炎因子IL-10浓度最高,治疗组大鼠血清抑炎因子IL-10浓度高于模型组,(P均<0.05)。甘草泻心汤高、中、低剂量组及西药组TNF-α呈上升趋势,甘草泻心汤高、中、低剂量组及西药组IL-10呈下降趋势,TNF-α检测高剂量组与西药组间有差异(P<0.05)。4.Westorn blot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TLR4、My D88、NF-κB p65蛋白表达情况:空白组大鼠结肠组织中TLR4、My D88、NF-κB p65蛋白表达最低,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TLR4、My D88、NF-κB p65蛋白表达显着高于各给药组(P均<0.05)。甘草泻心汤高、中、低剂量组及西药组大鼠结肠组织TLR4、My D88、NF-κB p65蛋白表达量呈上升趋势,高剂量与西药组差异显着(P<0.05),TLR4与NF-κB p65蛋白检测中,中剂量与西药组差异明显(P<0.05)。5.QPCR检测大鼠结肠组织TLR4、My D88、NF-κB p65 m RNA转录情况:空白组大鼠结肠组织中TLR4、My D88、NF-κB p65m RNA转录最低,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TLR4、My D88、NF-κB p65 m RNA转录量显着高于各给药组,(P均<0.05)。甘草泻心汤高、中、低剂量组及西药组大鼠结肠组织TLR4、NF-κB p65、My D88 m RNA转录量呈上升趋势,高剂量组与西药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中剂量组较西药组NF-κB p65 m RNA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甘草泻心汤治疗UC大鼠疗效显着,有效改善UC大鼠一般情况及DAI,改善肠道病理形态,抑制血清促炎因子TNF-α,上调抑炎因子IL-10,下调TLR4、My D88、NF-κB p65 m RNA转录,抑制其蛋白表达,有效抑制TLR4/My D88/NF-κB信号通路活化,甘草泻心汤较柳氮磺胺吡啶疗效相仿甚至更优,不同剂量甘草泻心汤可影响疗效,组间呈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疗效递减趋势。

张继瑶[5](2021)在《电针预处理调控肠道菌群与Th17/Treg免疫平衡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验一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和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将36只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每组12只。电针预处理组给予2周的百会穴和足三里穴电针预处理,其余两组仅给予同等条件的抓取。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缺血侧脑血流变化,缺血2h后拔出鱼线恢复再灌注。再灌注12h、1d、3d、7d,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大鼠的神经功能、大小鼠抓力测定仪对大鼠的前肢抓握力量进行测定并统计和记录大鼠再灌注7 d内的存活率;再灌注7 d,采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应用HE染色观察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应用高通量16S rDNA V3-V4区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果:1.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灌注12 h、1d、3d、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降低(P<0.05)。2.前肢抓握力量测试:再灌注12 h、1d、3d、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显着升高(P<0.05)。3.存活率:再灌注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存活率(46.15%)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存活率(80.00%)显着升高(P<0.05)。4.TTC染色:再灌注7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显着增大(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脑梗死体积显着缩小(P<0.05)。5.HE染色:再灌注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加重;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减轻。6.16S rDNA V3-V4 区测序:从门水平上看,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盲肠内容物内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TM7和柔壁菌门(Tenericutes)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盲肠内容物内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TM7和柔壁菌门(Tenericutes)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从科水平上看,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盲肠内容物内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和双歧杆菌科(Bifidobaceartaceie)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明串珠菌科(Leuconostocaceae)和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盲肠内容物内明串珠菌科(Leuconostocaceae)和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从属水平上看,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盲肠内容物内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粪球菌属(Coprococc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和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ClostridaceaeClotridium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盲肠内容物内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和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0.05),ClostridiaceaeClostridium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肠道菌群与mNSS评分相关性分析显示,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TM7和柔壁菌门(Tenericutes)的相对丰度与mNSS评分呈正相关(P<0.05);在科水平上,明串珠菌科(Leuconostocaceae)和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的相对丰度与mNSS评分呈正相关(P<0.05);在属水平上,ClostridiaceaeClostridium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与mNSS评分呈正相关(P<0.05),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和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与mNSS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可下调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盲肠内容物内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TM7、柔壁菌门(Tenericutes)、明串珠菌科(Leuconostocaceae)、肠杆 菌科(Enter obacteriaceae)、Clostridiaceae Clostridium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上调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和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减轻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缩小脑梗死体积,降低死亡率及神经功能缺损。实验二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Th17/Treg免疫平衡的影响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Th17/Treg免疫平衡及相关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每组12只。电针预处理组给予2周的百会穴和足三里穴电针预处理,其余两组仅给予同等条件的抓取。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缺血侧脑血流变化,缺血2 h后拔出鱼线恢复再灌注。再灌注7 d,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缺血侧皮层、结肠组织IL-17A、IL-10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缺血侧皮层和结肠组织中IL-17A、IL-10蛋白的表达,及缺血侧皮层、脾脏和胸腺组织中RORγt、Foxp3蛋白的表达,应用Elisa测定大鼠腹主动脉血清IL-17A、IL-23、IL-10、TGF-βl的含量,分析缺血侧皮层RORγt、Foxp3蛋白表达与mN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免疫组化:再灌注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中IL-17A,IL-10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中IL-17A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IL-10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5)。2.IL-17A、IL-10蛋白表达:再灌注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内IL-17A、IL-10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内IL-17A蛋白表达量显着减少,IL-10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3.RORγt、Foxp3蛋白表达:再灌注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脾脏和胸腺组织内RORγt、Foxp3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缺血侧皮层、脾脏和胸腺组织内RORγt蛋白表达量显着减少,Foxp3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4.血清Elisa:再灌注7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炎性因子IL-17A、IL-23、IL-10、TGF-β1的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促炎因子IL-17A、IL-23含量显着减少,抗炎因子IL-10、TGF-β1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5.RORγt、Foxp3蛋白与mNSS评分相关性分析:再灌注7d,缺血侧皮层RORγt、Foxp3蛋白的表达与mNSS评分呈正相关(P<0.05);电针干预下,缺血侧皮层RORγt蛋白的表达与mNSS评分呈正相关(P<0.05),Foxp3蛋白的表达与mNSS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1.电针预处理可下调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内IL-17A表达,上调IL-10表达,降低外周IL-17A、IL-23含量,升高IL-10、TGF-β1含量,减轻脑缺血后肠道-中枢炎症损伤;2.电针预处理可下调缺血侧皮层、脾脏和胸腺组织内RORγt表达、上调Foxp3表达,调控Th17/Treg免疫平衡,发挥脑-肠保护作用。实验三电针预处理通过肠道菌群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免疫机制研究目的:观察菌群剔除及菌群移植(电针预处理2周后菌群)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及相关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ABX-Pre+模型+FMT组、ABX-Pre+模型+PBS组、ABX+模型组,每组12只。整个实验过程中,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无菌饮水;ABX-Pre+模型+FMT组、ABX-Pre+模型+PBS组在造模前给予2周的抗生素饮水,模型制备后给予无菌饮水;ABX+模型组在造模前给予2周的抗生素饮水,模型制备后继续给予抗生素饮水。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缺血侧脑血流变化,缺血2 h后拔出鱼线恢复再灌注。再灌注12 h、1d、3d、7 d,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大鼠神经功能、大小鼠抓力测定仪对大鼠的前肢抓握力量进行测定;再灌注7 d,应用HE染色观察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缺血侧皮层IL-17A、IL-10蛋白的表达,应用Elisa测定大鼠腹主动脉血清 IL-17A、IL-23、IL-10、TGF-β1 的含量。结果:1.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灌注12 h、1d、3d、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ABX-Pre+模型+FMT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降低(P<0.05),ABX-Pre+模型+PBS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升高(P<0.05);与ABX-Pre+模型+PBS组比较,ABX+模型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升高(P<0.05)。2.前肢抓握力量测试:再灌注12 h、1d、3d、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ABX-Pre+模型+FMT组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显着升高(P<0.05),ABX-Pre+模型+PBS组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显着降低(P<0.05);与ABX-Pre+模型+PBS组比较,ABX+模型组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显着降低(P<0.05)。3.HE染色:再灌注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加重;与模型组比较,ABX-Pre+模型+FMT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减轻,ABX-Pre+模型+PBS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加重;与ABX-Pre+模型+PBS组比较,ABX+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加重。4.免疫组化:再灌注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IL-17A,IL-10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ABX-Pre+模型+FMT组大鼠缺血侧皮层IL-17A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IL-10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5),ABX-Pre+模型+PBS组大鼠缺血侧皮层IL-17A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IL-10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5);与ABX-Pre+模型+PBS组比较,ABX+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IL-17A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IL-10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5)。5.血清Elisa:再灌注7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炎性因子IL-17A、IL-23、IL-10、TGF-β1的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ABX-Pre+模型+FMT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促炎因子IL-17A、IL-23的含量显着减少,抗炎因子IL-10、TGF-β1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ABX-Pre+模型+PBS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促炎因子IL-17A、IL-23的含量显着增加,抗炎因子IL-10、TGF-β1的含量显着减少(P<0.05);与ABX-Pre+模型+PBS组比较,ABX+模型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促炎因子IL-17A、IL-23的含量显着增加,抗炎因子IL-10、TGF-β1的含量显着减少(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可通过肠道菌群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侧皮层和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及肠道-中枢炎症损伤,改善神经行为学功能。

刘贵琴[6](2021)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高原低氧环境对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预测肠道菌群表型丰度和基因功能的变化,阐明肠道菌群与高原低氧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高原低氧环境下疾病的形成和发展及药物代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4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中度海拔缺氧组和高度海拔缺氧组,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粪便p H值、外周血象,HE染色观察肝脏、肾脏和小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IF-1α、TNF-α、IL-1β、IL-4、IL-6和IL-10的含量,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三组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生物信息学分析肠道菌群Alpha和Beta多样性、预测表型丰度和基因功能。结果:与平原对照组相比,中度海拔缺氧组和高度海拔缺氧组大鼠粪便p H值均显着降低,中度海拔缺氧组大鼠HGB、MCV和MCH分别显着升高了9.55%、8.78%和6.97%,WBC和MPV分别显着降低了54.81%和14.77%,高度海拔缺氧组RBC、HGB和MCHC分别显着升高了7.69%、11.76%和11.96%,WBC和MCV分别显着降低了50.76%和7.10%。与平原对照组相比,中度海拔缺氧组大鼠血浆HIF-1α含量呈升高趋势,TNF-α、IL-1β、IL-4、IL-6和IL-10含量呈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度海拔缺氧组大鼠血浆TNF-α和IL-6含量呈升高趋势,IL-1β和IL-10含量呈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IF-1α含量显着升高了171.30%,IL-4含量显着降低了25.51%。与平原对照组相比,中度海拔缺氧组大鼠肝脏、肾脏及小肠组织形态学无明显变化,高度海拔缺氧组肝脏和肾脏组织形态学无明显变化,小肠组织黏膜固有层毛细血管轻微扩张。肠道菌群结构检测结果显示,高原低氧环境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在低氧暴露第30天发生显着变化。三组大鼠肠道菌群共检测出34个门、80个纲、196个目、314个科、574个属和208个种,其中厚壁菌门、拟杆菌纲、拟杆菌目、Muribaculaceae科、乳杆菌属和鼠乳杆菌物种丰度较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平原对照组指示物种为疣微菌门和阿克曼菌属,中度海拔缺氧组为螺旋体门和Treponema_2属,高度海拔缺氧组为Patescibacteria门和真细菌_coprostanoligenes_group属。低氧造模30天共检测出33个差异菌,其中平原对照组有10个物种丰度较高差异菌,以SAR86_clade为主,中度海拔缺氧组有11个,以普雷沃氏菌科_UCG_003为主,高度海拔缺氧组有12个,以格氏乳杆菌为主。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三组大鼠样本的测序量趋于饱和,可基本反应三组大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中度海拔缺氧组和高度海拔缺氧组较平原对照组大鼠肠道菌群丰富度较低、均匀度较高、多样性较高。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三组大鼠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着差异,同组大鼠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似性较高,不同组大鼠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似性较低。表型丰度预测结果显示,平原对照组的需氧型、具有移动元件和革兰氏阴性菌的表型丰度较高,中度海拔缺氧组的厌氧型、革兰氏阳性菌和具有致病性的表型丰度较高,高度海拔缺氧组的具有致病性、兼性厌氧型和氧化胁迫耐受表型的丰度较高。基因功能预测结果显示,平原对照组大鼠肠道菌群基因功能主要参与泛酸和Co A生物合成、ABC转运体和PPAR信号通路等,中度海拔缺氧组主要参与RNA转运、氧化磷酸化反应和糖胺聚糖降解等,高度海拔缺氧组主要参与磷酸戊糖途径、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和MAPK信号通路表达。结论:高原低氧环境通过影响大鼠粪便p H值、外周血象、细胞因子和小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对大鼠肠道造成一定损伤,同时低氧环境使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多样性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指示物种和差异菌中厌氧菌和致病菌物种丰度升高,进而导致肠道菌群的表型丰度和基因功能预测发生改变。本研究结果对明确肠道菌群与高原低氧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为研究肠道菌群介导的高原低氧环境影响药物代谢的机制提供可能。

谢坤铭[7](2021)在《膝骨关节炎患者肠道菌群与代谢变化及桂皮醛对兔膝骨关节炎模型肠道菌群及巨噬细胞极化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退行性疾病,以膝关节软骨退变、关节边缘骨赘形成、周围软组织无菌性炎症以及继发的软骨下骨破坏为主要病理表现。其症状表现以膝关节进行性疼痛、肿胀、活动不利、关节绞索以及关节畸形等为主,严重者还可致残。我国成人KOA总患病率约为15%,大于60岁者达50%,且与性别关系密切,女性则从8.8%逐渐增加到42.7%。中医学认为KOA发病以肝肾亏损、气血亏虚为本,风寒湿邪侵袭为标,应归属于“骨痹”“筋痹”“痛痹”的范畴。桂枝加芍药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温经通脉、活血通络,对治疗OA均有良好疗效,且大大降低了口服西药产生的副作用。其君药桂枝的主要有效成分桂皮醛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缓解滑膜及软骨细胞的炎症、保护软骨的作用。目前KOA的治疗方法中,除了手术、微创等治疗,患者需要长期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长期的服药给患者的胃肠及肝肾功能造成了程度不一的副作用,损害了患者的整体机能,许多患者因此无法继续服药,只能忍受疼痛。研究发现,KOA患者也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症状,且血液及尿液检测氨基酸代谢失调。因此,深入研究KOA患者的肠道菌群状况以及桂皮醛在缓解关节炎症的同时,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对于降低常规治疗的副作用,稳定患者长期规律治疗,延缓疾病进展,有重要意义。目的:1.研究膝骨关节炎患者肠道菌群与代谢情况,找出差异微生物与代谢产物。2.研究桂皮醛对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3.初步探索桂皮醛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其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1.临床试验观察KOA患者与正常人之间肠道菌群与代谢产物的差异分别选取KOA患者与正常人的粪便样本,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及LC-MS非靶代谢组学技术分别检测两组样本的肠道菌群及代谢多样性,找出两组样本的差异微生物及相关代谢产物。2.动物实验研究桂皮醛调节肠道菌群干预KOA的免疫机制用膝关节腔内注射木瓜蛋白酶法建立KOA兔模型,随机分为四组:空白组,实验组,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予桂皮醛灌胃,对照组予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灌胃,模型组造模后不做任何干预自然饲养,空白组不造模不干预。治疗4周后取材。①取各组兔粪便样本,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的丰度与多样性。②光镜下观察各组兔滑膜组织的病理表现。③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兔关节液内的炎性因子含量:TNF-α、IL-12、IL-10。④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兔滑膜组织中M1和M2巨噬细胞标记物iNOS和Arg-1的表达。⑤用反转录聚合酶链技术检测各组兔关节液内M1和M2巨噬细胞标记物CD11c、CD206的水平。结果:1.临床试验观察KOA患者与正常人之间肠道菌群与代谢的差异1.1肠道菌群检测结果:患者与正常人相比,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芽殖菌属(Gemmiger)、放线菌门、放线菌属(Actinomyces)中的在患者组有显着差异;这些微生物可能与关节损伤有关。1.2代谢组学检测结果:经过筛选,3种代谢产物在KOA患者和正常人中有显着差异,分别为异亮-脯(Isoleucine-Proline)、苯丙-缬(Phenylalanine-Valine)、苯丙-异亮(Phenylalanine-Isoleucine)二肽化合物。2.体内实验研究桂皮醛对兔KOA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和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2.1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表明:桂皮醛和双氯芬酸钠均能够降低兔膝关节液内促炎因子TNF-α、IL-12水平,但二者的效果相比,差异不显着;二者均能提高抗炎因子IL-10水平,但差异不显着。说明桂皮醛和双氯芬酸钠均有缓解关节滑膜炎症的作用,二者的疗效相似。2.2免疫组织化学法实验证明:桂皮醛能够降低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iNOS的平均光密度值,提高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Arg-1的光密度值,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且桂皮醛调节M1/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强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 Western Blot法实验证明:桂皮醛能够降低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iNOS的表达,提高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Arg-1的表达,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且桂皮醛调节M1/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强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 RT-PCR实验证明:桂皮醛能够下调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D11c基因的水平,上调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D206基因的水平,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且对照组双氯芬酸钠对CD11c和CD206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差异,巨噬细胞的极化作用不明显。2.5肠道菌群检测结果:①各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比较中,正常组>实验组>对照组>模型组,且各组存在组间差异性。②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Chloroplast、木霉菌目(Streptophyta)、丁酸单胞菌(Butyricimonas)、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臭菌科(Odoribacteraceae)的丰度升高,说明关节炎的发病与上述菌种丰度的增高有关;③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的韦荣氏菌科(Veillonellaceae)、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消化球菌科(Peptococcaceae)丰度升高,提示桂皮醛可以通过稳定上述菌群的丰度缓解关节炎症;④相对于模型组,实验组和空白组均显示出韦荣氏球菌科(Veillonellaceae)、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丰度的升高,说明桂皮醛可恢复模型组肠道菌群状态近似于正常的水平,且韦荣氏菌科、考拉杆菌属可被认为是模型组菌群从失调到好转的标志性微生物。⑤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与巨噬细胞标志物和炎性因子具有相关性,说明二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了巨噬细胞极化。结论:1.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肠道菌群和其代谢物与正常人相比,存在显着差异,Chloroplast、木霉菌目、丛毛单胞菌科、臭杆菌科、丁酸单胞菌丰度及其代谢产物异亮-脯(Isoleucine-Proline)、苯丙—缬(Phenylalanine-Valine)、苯丙-异亮(Phenylalanine-Isoleucine)二肽化合物的增高可能与膝关节的发病有关。2、膝骨关节炎的发病,是糖代谢、脂代谢和免疫调节共同参与的结果,可能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产生的短链脂肪酸过量有关。3.桂皮醛可通过稳定兔肠道中的韦荣氏球菌科、考拉杆菌属、消化球菌科,调节M1/M2巨噬细胞极化,缓解关节滑膜组织的炎症,恢复兔KOA模型肠道菌群接近正常状态。

李鑫萍[8](2021)在《乳酸菌对泻剂结肠的缓解作用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泻剂结肠(Cathartic colon)是由于患者长期服用番泻叶、大黄、芦荟等刺激类泻剂导致的肠道功能障碍,其临床表现为顽固性便秘,普通的泻药对其失去作用,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的研究认为,泻剂结肠患者与普通便秘患者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存在严重的肠神经受损,也有研究发现泻剂结肠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道粘膜病变。因此,对泻剂结肠患者的治疗除了要解决便秘的问题,还需要修复患者受损的肠神经和肠道屏障,重建肠道稳态。已有研究显示,双歧杆菌、乳杆菌等乳酸菌在缓解便秘方面具有突出的效果,在肠道屏障修复以及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因此推测乳酸菌在缓解泻剂结肠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然而目前应用乳酸菌缓解泻剂结肠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长期服用番泻叶提取物导致的泻剂结肠小鼠模型,将乳酸菌应用于泻剂结肠的治疗,旨在评价乳酸菌对泻剂结肠神经及屏障的修复效果,并探究乳酸菌缓解泻剂结肠的可能途径,以期为泻剂结肠补充有效的乳酸菌缓解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长期灌胃番泻叶提取物(番泻苷≥20%,wt%)建立泻剂结肠小鼠模型,以肠神经数量、首粒黑便时间结合粪便含水量以及小肠推进率来评价10株双歧杆菌和10株乳杆菌对于泻剂结肠的缓解效果,筛选到4株有效缓解泻剂结肠的乳酸菌,分别为青春双歧杆菌BA2,两歧双歧杆菌BB1、BB2,副干酪乳杆菌LP1。其次,为探究乳酸菌干预缓解泻剂结肠的作用途径,我们测定了乳酸菌干预后小鼠肠神经系统的变化,包括肠神经胶质细胞(Enteric glial cells,EGCs)、神经营养因子、神经递质以及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的变化情况;通过测定结肠中紧密连接蛋白、粘蛋白、炎症水平和干细胞(Intestinal stem cells,ISCs)数量评价乳酸菌对泻剂结肠小鼠肠道屏障的影响。结果显示,乳酸菌对于泻剂结肠的缓解作用与EGCs、ICC以及ISCs数量显着相关。且不同乳酸对泻剂结肠的缓解表现出不同的作用途径侧重,两歧双歧杆菌BB1和BB2侧重于提高ISCs数量实现泻剂结肠的缓解,而副干酪乳杆菌LP1则是侧重于通过提高EGCs和ICC的数量缓解泻剂结肠。最后,进一步探究了乳酸菌干预后引起的肠道环境变化与作用途径之间的关联,测定了小鼠盲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含量和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结果表明,乳酸菌干预后,泻剂结肠小鼠盲肠内容物中SCFAs水平显着提高,从而促进了肠道转运。其中乙酸和异戊酸的含量与神经元和EGCs数量相关,推测乙酸和异戊酸含量的增加促进了EGCs的增殖,EGCs数量的增加一方面直接参与调控肠道蠕动,另一方面发挥对神经元的支持和保护作用,重建肠道稳态,缓解泻剂结肠。对肠道菌群结构及差异菌属的丰度分析后发现,泻剂结肠小鼠存在明显的菌群结构紊乱,表现为肠道α多样性的降低,有益菌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Ruminococcaceae_UCG_014、Lachnospiraceae_UCG_006、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Eubacterium]xylanophilum group丰度显着降低,Odoribacter丰度显着提高。乳酸菌干预可以显着调节泻剂结肠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在可有效缓解小鼠泻剂结肠的乳酸菌干预组中,青春双歧杆菌BA2显着提高了阿克曼氏菌与拟杆菌(Bacteroides)的丰度,降低了Odoribacter的丰度;两歧双歧杆菌BB1显着提高了泻剂结肠小鼠粪便中阿克曼氏菌、双歧杆菌、乳杆菌(Lactobacillus)、[Eubacterium]xylanophilum group的丰度,降低了odoribacter的丰度,两歧双歧杆菌BB2显着提高了双歧杆菌、粪杆菌属、拟杆菌的丰度,副干酪乳杆菌LP1可以显着提高有益菌Ruminococcaceae UCG-014、双歧杆菌、乳杆菌的丰度。综上,乳酸菌可以用于缓解泻剂结肠,并能够修复由于长期刺激性泻药刺激导致的肠神经受损及肠屏障损伤,改善肠道环境,重建肠道稳态。在有效缓解泻剂结肠的乳酸菌中,不同种的菌对泻剂结肠的缓解表现出不同的侧重途径,两歧双歧主要通过增加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的丰度,刺激ISCs增殖分化实现泻剂结肠的缓解;副干酪乳杆菌是通过增加肠道内SCFAs水平从而刺激EGCs增殖以缓解泻剂结肠;而青春双歧杆菌则在以上两条途径中均表现出一定的作用。

李菲[9](2021)在《湿疹患者湿证人群舌苔微生态的探索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纳入健康受试者及湿疹各证型患者,并运用中医经典复方“龙胆泻肝汤”和“除湿胃苓汤”分别对湿热浸淫证和脾虚湿蕴证的湿疹患者进行干预,分析临床疗效。2.运用16S rDNA测序技术及靶向代谢组技术联合检测湿疹各证型患者及健康人群的舌苔菌群,对于中医药治疗湿热浸淫证和脾虚湿蕴证的多维指标评价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了解湿疹湿证人群的菌群微生态特点及与代谢物之间的内在联系。3.基于菌群微生态探讨湿疹患者中湿邪致病的具体生物学机制,并进一步分析湿疹患者湿证人群病、证、舌苔微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1.采用探索性研究方案,其中横断面共纳入符合湿疹诊断标准的湿热浸淫证患者36例;脾虚湿蕴证(3组)患者105例(除湿胃苓汤方证组40例;参苓白术散方证组17例,固本化湿方方证组47例);湿疹非湿证患者16例。分别对不同组别患者在治疗前进行临床各项指标评价如研究者整体评价(IGA)、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ASI)、患者主导的湿疹评估表(POEM)、湿疹生活质量评估(DLQI/CDLQI)、瘙痒指数评分(VAS)、失眠指数评分、中医湿证评估积分并填写标本采集调查问卷;纳入排除相关系统性疾病及过敏性疾病的健康有湿人群22例,健康非湿人群28例,填写标本采集调查问卷。菌群微生态检测分析:为以上治疗前(0周)的各组患者和健康人群采集舌苔样本,外送至武汉迈特维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舌苔16s rDNA及代谢组学检测,并进行关联分析,同时进行湿疹与健康人、湿疹湿证与非湿证的菌群多样性和差异代谢物的比对。2.单臂临床试验研究选择其中的2组: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湿疹(湿疮)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8)进行辨证分型:1.湿热浸淫证,采用龙胆泻肝汤内服治疗,疗程8周;2.脾虚湿蕴证(除湿胃苓汤方证组),采用除湿胃苓汤进行治疗,疗程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6、8周对患者进行研究者整体评价(IGA)、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ASI)、患者主导的湿疹评估表(POEM)、湿疹生活质量评估(DLQI/CDLQI)、瘙痒指数评分(VAS)、失眠指数评分、中医湿证评估积分并填写标本采集调查问卷,并采集舌苔样品。菌群微生态检测分析:将采集的全部舌苔样本外送至武汉迈特维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舌苔16s rDNA及代谢组学检测,并进行关联分析。将临床资料与检测所得数据相结合,分析湿疹湿证患者的菌群特点,以及中药经典复方“除湿胃苓汤”和“龙胆泻肝汤”对脾虚湿蕴证和湿热浸淫证患者菌群微生态产生的影响。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1)探索性研究结果:不同证型的湿疹患者,在研究者整体评价(IGA)、中医湿证评分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均无差异;(2)单臂临床试验研究结果:用除湿胃苓汤干预脾虚湿蕴证湿疹患者40例,治疗各时点与治疗前相比,研究者整体评价(IGA)、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ASI)、患者主导的湿疹评估表(POEM)、湿疹生活质量评估(DLQI/CDLQI)、瘙痒指数评分(VAS)、中医湿证评估积分均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眠指数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龙胆泻肝汤干预湿热浸淫证湿疹患者36例,其中11例在治疗4周后好转(达到EASI50),随即停服,体现中医中病即止的特点。治疗后2周、4周与治疗前相比,研究者整体评价(IGA)、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ASI)、患者主导的湿疹评估表(POEM)、湿疹生活质量评估(DLQI/CDLQI)、瘙痒指数评分(VAS)、失眠指数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湿证评估积分无统计学意义。但是19例治疗至8周时点的患者,在8周时点时中医湿证评估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6S rDNA研究分析结果(1)湿疹患者与健康人群系统发育地位在门水平的优势菌种主要有厚壁菌门(pFirmicutes)、变形菌门(p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p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pA ctinobacteria)、梭杆菌门(pFusobacteria)等,分类单元在湿疹患者组丰度较高的舌苔菌群显着性差异物种从门到属水平分别为:放线菌门(pActinobacteria)、放线菌纲(cActinobacteria)、放线菌目(oActinomycetales)、放线菌科(fctinomycetaceae)、放线菌属(gActinomyces)、梭菌纲(cClostridia)、梭菌目(oClostridiales)、韦荣球菌科(fVeillonellaceae)、韦荣球菌属(gVeillonella)、双歧杆菌目(oBifidobacteriales)、双歧杆菌科(fBifidobacteriaceae)、乳酸菌科(fLactobacillaceae)、乳酸菌属(gLactobacillus)、消化链球菌属(gPeptostreptococcus);分类单元在健康人群组丰度较高的舌苔菌群显着性差异物种从门到属水平分别为:拟杆菌门(pBacteroidetes)、拟杆菌纲(cBacteroidia)、拟杆菌目(oBacteroidales)、普雷沃氏菌科(fPrevotellaceae)、普雷沃氏菌属(gPrevotella)、梭杆菌门(pFusobacteria)、梭杆菌纲(cFusoFusobacteriia)、梭杆菌目(oFusobacteriales)、梭杆菌科(fFusobacteriaceae)、梭杆菌属(gFusobacterium)、绿弯菌门(pChloroflexi)、纤线杆菌纲(cKtedonobacteria)、莫拉克斯氏菌属(gMoraxella)、放线杆菌属(gActinobacillus)、肉杆菌科(fCarnobacteriaceae)、颗粒链菌属(gGranulicatella)。两组患者在物种丰富度(richness)和覆盖度(Good’s coverage)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物种数量(Shannon和Simpson)和均匀度(Pielou’s evenness)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湿疹湿证患者与湿疹非湿证患者系统发育地位在门水平的优势菌种与上述相同,分类单元在湿疹湿证患者组丰度较高的舌苔菌群显着性差异物种从门到属水平分别是:毛螺菌科(fLachnospiraceae)、红蝽菌纲(cCoriobacteriia)红蝽菌目(oCoriobacteriales)、红蝽菌科(fCoriobacteriaceae)、奇异菌属(gA topobium)、巨型球菌属(gMegasphaera)、丁酸弧菌属(gButyrivibrio);分类单元在湿疹非湿证患者组丰度较高的舌苔菌群显着性差异物种从门到属水平分别是:放线杆菌属(gActinobacillus)、细杆菌属(gAnaerofilum)、厌氧菌属(gAnaerofustis)、脱卤杆菌科(fDehalobacteriaceae)、脱卤杆菌属(gDehalobacterium)、真杆菌科(fEubacteriaceae)、毛螺菌科梭菌属(fLachnospiraceae,gClostridium)。湿疹湿证组的物种数量(Simpson)指数显着高于湿疹非湿证组(P<0.05),在丰富度、均匀度、覆盖度上没有显着差异(P>0.05)。3.代谢组学研究分析结果(1)经过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C-DA)验证后显示,湿疹各组证型患者与健康人之间代谢物存在显着差异,模型成立;湿疹脾虚湿蕴证组与非湿证组之间代谢物存在显着差异,模型成立;湿疹湿热浸淫证组与非湿证组之间代谢物不存在显着差异,模型不成立。(2)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结合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后发现,湿疹组相比于健康人群上调的差异代谢物主要为氨基酸及其代谢物、苯及其衍生物和有机酸及其衍生物,分别为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对甲氧基苯甲酸(Anisic acid),2-氨基苯磺酸(2-Aminobenzenesulfonicacid),丙氨酸酪氨酸(Alaninetyrosine),2-脱氧肌苷(2’-Deoxyinosine),顺式 4-羟基-D-脯氨酸(Cis-4-Hydroxy-D-Proline),肌酸(Creatine);下调的差异代谢物主要为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氨基酸及其代谢物和甘油磷脂类物质,分别为甘氨酰-L-缬氨酸(Glycyl-L-valine),3-脲基丙酸(3-Ureidopropionate),甲基丁二酸(2-Methylsuccinic Acid),戊二酸(Glutaric Acid),乙基丙二酸(Ethylmalonate),甲酰四氢叶酸(10-Formyl-Thf),亚叶酸(Folicacid)。主要富集的通路有嘌呤代谢通路(Purine metabolism),抗叶酸途径(Antifolate resistance),嘧啶代谢通路(Pyrimidine metabolism)。湿疹脾虚湿蕴证组相比于湿疹非湿证组上调的差异代谢物主要为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氨基酸及其代谢物和苯及其衍生物,分别为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谷氨酰-蛋氨酸(Glu-Met),鸟苷(Guanosine),L-蛋氨酸-L-谷氨酸(Met-Glu),丙氨酸酪氨酸(Alaninetyrosine),5’-脱氧腺苷(5’-Deoxyadenosine),2-脱氧腺苷(Deoxyadenosine),4-胍基丁酸(4-Guanidinobutyric Acid)等;下调的差异代谢物为脂肪酰类、氨基酸及其代谢物、核苷酸及其代谢物,分别为肉碱C10:1(Carnitine C10:1),十一烷二酸(Undecanedioic acid),O-乙酰肉碱(Acetyl-L-carnitine),肉碱 C5:0(Carnitine C5:0),L-氢化乳清酸(L-Dihydroorotic Acid),溶血磷脂酰胆碱 20:2(2n 异构 2)(LysoPC20:2(2nisomer2)),溶血磷脂酰胆碱 16:1(2n 异构)(LysoPC 16:1(2n isomer))。主要富集的通路有ABC转运蛋白通路(ABC transporter),嘧啶代谢通路(Pyrimidinemetabolism),嘌呤代谢通路(Purinemetabolism),半乳糖代谢通路(Galactose metabolism),色氨酸代谢通路(Ascorbate and aldarate metabolism)4.16S rDNA与代谢组学联合分析结果在湿疹与健康人群的比对中,多数菌群与代谢物之间呈负相关,相关性最高的门分类水平为变形菌门(pProteobacteria),其中伯克霍尔德菌属(gBurkholderia),gChelativoran,gDevosia,奈瑟氏菌属(gNeisseria),盐单胞菌属(gHalomonas),gChelativorans,厚壁菌门消化链球菌科(pFirmicutes,fPeptostreptococcaceae)产生的化合物数量最高,相关性最高的代谢物有色氨酰谷氨酸,腺苷-3’-磷酸,2-’脱氧鸟苷5’-一磷酸(dGMP),5-尿嘧啶核苷酸,L-高胱氨酸,硫胺素单磷酸盐,2’-O-甲基腺苷等。奈瑟氏菌属最相关的代谢物色氨酰谷氨酸和L-高胱氨酸在湿疹人群中显着降低,消化链球菌科最相关的代谢物2-巯基苯并噻唑在湿疹人群中显着升高。在湿疹湿证人群与非湿证人群的比对中,多数菌群与代谢物之间呈正相关,相关性最高的门分类水平为厚壁菌门韦荣球菌属(pFirmicutes,g-Veillonella)产生的化合物数量最高,其次为厚壁菌门 Lachnoanaerobaculum 属(pFirmicutes,gLachnoanaerobaculum),拟杆菌门普雷沃氏菌属(pBacteroidetes,gPrevotella),厚壁菌门(pFirmicutes)毛螺菌科 Moryella 菌属(fLachnospiraceae,gMoryella)。相关性最高的代谢物有L-蛋氨酸-L-谷氨酸和谷氨酰-蛋氨酸。厚壁菌门韦荣球菌属在湿疹湿证中的相对丰度显着增高,且与L-蛋氨酸-L-谷氨酸(|r|=0.60)和谷氨酰-蛋氨酸(|r|=0.59)均呈正相关性。在应用除湿胃苓汤治疗脾虚湿蕴证患者疗后与疗前对比中,普雷沃氏菌属(pBacteroidetes,gPrevotella)和厚壁菌门,链球菌属(pFirmicut es,gStreptococcus)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且均与肉碱C10:1(Carnitine C10:1)呈正相关,分别为(|r|=0.68;|r|=0.64)。在应用龙胆泻肝汤治疗湿热浸淫证患者疗后与疗前对比中,厚壁菌门链球菌属(pFirmicutes,gStreptococcus)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且与鸟苷3’,5’-环一磷酸(Guanosine 3’,5’-Cyclic Monophosphate)水平呈正相关(|r|=0.62)。结论:本课题首次以病证结合的方式,利用16Sr DNA高通量测序结合菌群代谢组学技术完成了湿疹湿证患者的舌苔微生态结构与代谢物的关联性研究,揭示了湿疹患者中湿证与非湿证舌苔菌群多样性特征及其舌苔组织代谢谱的特点,总结如下:临床研究部分:(1)运用除湿胃苓汤和龙胆泻肝汤分别对于脾虚湿蕴证和湿热浸淫证的湿疹患者进行干预,其皮损评分和自觉症状评分改善显着,此两种经典复方饮片在湿疹疾病的改善上疗效确切;采用龙胆泻肝汤治疗湿热浸淫证患者,在治疗4周时,疾病皮损评分及症状已明显得到改善,并且症状如POEM评分、瘙痒和睡眠得到改善尤为显着,且改善时间较早(2周时点),这可能与湿热浸淫证患者多处于湿疹的急性期状态有关;(2)两组受试者的中医湿证评分得到改善的时间相对滞后,且EASI50以上人群舌苔样本代谢物前后差异无意义,这可能与湿证的发生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水液代谢异常相关,其宏观与微观的结果存在不一致。考虑证候的发生发展是长期慢性的过程,因此其评分有效时点的出现,也在疾病有效时点之后,推断舌苔样本差异代谢物有意义的时点应与湿证改善时点相对应。舌苔菌群16S rDNA研究部分:(1)利用16S rDNA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湿疹湿证患者舌苔菌群的结构分析,发现湿疹与健康人,湿疹湿证与湿疹非湿证人群舌苔菌群在丰度和多样性方面均有显着差异;(2)通过对湿疹湿证患者的舌苔微生物数据与舌苔组织代谢谱进行关联性分析发现舌苔菌群的改变与代谢表型有显着相关性,通过结合临床舌诊可以对证候的早期预警并通过纠正菌群加以干预具有重要意义。(3)应用两种复方对湿热浸淫证和脾虚湿蕴证患者进行干预,拟杆菌门与普雷沃氏菌属的丰度均显着增加,而厚壁菌门变化不明显,这表明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值显着下降,这或许是改善湿疹湿证的证据之一,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菌群的后续研究意义较大。代谢组学研究部分:(1)湿疹组患者(包括湿证与非湿证)与健康人之间的舌苔样本代谢物均存在显着差异,模型成立;湿疹患者脾虚湿蕴证人群与非湿证人群舌苔样本代谢物均存在显着差异,模型成立;说明疾病与证候,即湿疹与湿证是共同作用并导致患者处于病理状态的因素。(2)利用UPLC-QTOFMS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分别识别湿疹与非湿疹,湿疹湿证与非湿证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通过对标记物及其相关的代谢功能分析,发现湿疹湿证患者的代谢异常主要与TCA循环、糖酵解途径能量代谢障碍及菌群介导的色氨酸、脂多糖代谢紊乱有关。

唐安娜[10](2021)在《金麦温胆汤对2型糖尿病痰瘀证患者肠道菌群、胃泌素及胰高糖素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口服药物以及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痰瘀证患者经金麦温胆汤干预治疗后糖代谢、脂代谢的改变,以及对胃泌素、胰高糖素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集2型糖尿病痰瘀证患者100例,按降糖治疗方案分为口服降糖药组(Oral hypoglycemic drugs,OADs)与胰岛素组各50例,两组各随机分出20例为对照组,30例为治疗组。对照组在西医常规降糖治疗上不加用中药治疗,治疗组在原有降糖方案基础上加用金麦温胆汤治疗,连续12周。分析比较金麦温胆汤干预前后口服药物组与胰岛素组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C)及以肠球菌、大肠杆菌、厚壁菌、拟杆菌、柔嫩梭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为代表的肠道菌群的变化。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血糖指标:治疗后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胰岛素对照组两组12周的2h PG、Hb A1c水平较0周均显着降低(P<0.05),且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12周的2h PG、Hb A1c水平较胰岛素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两组空腹C肽、餐后2小时C肽12周与0周无明显差异(P>0.05);金麦温胆汤+OADs组与OADs对照组12周的FPG、2h PG、Hb A1c水平较0周均有下降(P<0.05),组间对比发现金麦温胆汤+OADs组12周的2h PG、Hb A1c水平较OADs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两组空腹C肽、餐后2小时C肽12周与0周无明显差异(P>0.05);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进行对比,金麦温胆汤+OADs组12周的FPG、Hb A1c水平较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显着降低(P<0.05)。2.血脂指标: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12周的TC、TG、LDL-C水平较0周均显着降低(P<0.05);胰岛素对照组12周的TC水平较0周显着下降(P<0.05);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12周的LDL-C水平较胰岛素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金麦温胆汤+OADs组和OADs对照组两组12周的TC、TG均较0周显着降低(P<0.05);金麦温胆汤+OADs组12周的L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5);组间进行对比,金麦温胆汤+OADs组12周的TG、LDL-C水平较OADs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金麦温胆汤+胰岛素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对比,发现两组12周的TG、LDL-C、HDL-C无显着差异(P>0.05)。3.胃泌素: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12周的胃泌素水平较0周明显升高(P<0.05),而胰岛素对照组12周与0周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比较发现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12周胃泌素水平显着高于胰岛素对照组(P<0.05);金麦温胆汤+OADs组12周的胃泌素较0周显着升高(P<0.05),而OADs对照组12周与0周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比较发现金麦温胆汤+口服药组12周胃泌素显着高于OADs对照组(P<0.05);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对比,两组12周胃泌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4.胰高血糖素: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胰岛素对照组12周与0周的胰高血糖素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对比12周的胰高糖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金麦温胆汤+OADs组与口服药物对照组12周与0周胰高糖素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12周的胰高糖素水平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两组12周的胰高糖素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5.肠道菌群: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胰岛素对照组进行对比,发现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12周大肠杆菌数量较0周显着减少(P<0.05),而胰岛素对照组12周与0周大肠杆菌数量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时,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12周大肠杆菌数量较胰岛素对照组显着减少(P<0.05);两组12周肠球菌属、厚壁菌、拟杆菌属、柔嫩梭菌属、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属数量较0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金麦温胆汤+OADs组与OADs对照组进行对比,发现金麦温胆汤+OADs组12周柔嫩梭菌属、乳酸杆菌数量较0周显着升高(P<0.05),OADs对照组12周乳酸杆菌数量较前显着增多(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金麦温胆汤+OADs组柔嫩梭菌属、乳酸杆菌数量较OADs对照组显着增多(P<0.05);两组12周大肠杆菌、肠球菌属、厚壁菌、拟杆菌属、双歧杆菌数量较0周无显着差异(P>0.05)。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对比,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12周大肠杆菌较金麦温胆汤+OADs组数量明显减少(P<0.05),金麦温胆汤+OADs组12周柔嫩梭菌、乳酸杆菌数量较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显着增加(P<0.05);两组12周的肠球菌属、厚壁菌、拟杆菌属、双歧杆菌数量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金麦温胆汤可在常规西医降糖治疗基础上进一步降低T2DM痰瘀证患者血糖(2h PG、Hb A1c)、血脂(TG、LDL-C)水平,改善糖脂代谢,且金麦温胆汤联合口服药物治疗降糖效果优于胰岛素组;2.金麦温胆汤可升高T2DM痰瘀证患者胃泌素水平,对胰高糖素无明显干预作用;3.金麦温胆汤可调整T2DM痰瘀证患者肠道环境,使OADs组乳酸杆菌、柔嫩酸菌数量增加,胰岛素组大肠杆菌数量减少;4.金麦温胆汤治疗T2DM痰瘀证患者,无明显肝肾毒副作用,安全性较好。

二、模拟湿邪对大鼠肠道双歧杆菌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拟湿邪对大鼠肠道双歧杆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膳食中氧化蛋白对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膳食中氧化蛋白与机体氧化应激
2 膳食中蛋白氧化的影响因素及机理
    2.1 膳食中蛋白质氧化的影响因素
        2.1.1 原料
        2.1.2 加工方式
    2.2 蛋白质氧化机理
        2.2.1 ROS介导的蛋白质氧化机制
        2.2.2 活性氮介导的蛋白质氧化机制
        2.2.3 脂质过氧化产物介导的蛋白质氧化机制
3 体内氧化蛋白的积累
    3.1 体内蛋白质氧化导致的积累
    3.2 膳食中蛋白质氧化导致的积累
4 膳食氧化蛋白对机体健康的影响
    4.1 膳食中氧化蛋白对机体氧化应激的影响
    4.2 膳食中氧化蛋白对机体肠道健康的影响
    4.3 膳食中氧化蛋白对机体器官功能的影响
    4.4 膳食中氧化蛋白对慢性病的影响
5 预防氧化蛋白引起损伤的调控措施
    5.1 天然抗氧化剂的使用
    5.2 控制动物饲料组成
6 结语

(3)益生菌对高胆固醇血症的缓解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高胆固醇血症概述
        1.1.1 胆固醇与人体健康
        1.1.2 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措施
    1.2 益生菌缓解高胆固醇血症的研究进展
        1.2.1 益生菌缓解高胆固醇血症的系统性汇总和荟萃分析
        1.2.2 具有缓解高胆固醇血症作用益生菌的体外筛选方式
    1.3 论文立题背景及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具有不同胆盐解离、胆固醇吸收能力益生菌的分离及筛选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粪便样品的采集
        2.3.2 菌株的分离纯化
        2.3.3 菌株的保藏及鉴定
        2.3.4 胆盐解离能力的测定
        2.3.5 胆固醇吸收能力的测定
        2.3.6 耐受胃酸能力的测定
        2.3.7 耐受胆盐能力的测定
        2.3.8 菌株生长能力的测定
        2.3.9 数据统计和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菌株的鉴定结果
        2.4.2 菌株的胆盐解离能力
        2.4.3 菌株的胆固醇吸收能力
        2.4.4 菌株的耐受胃酸能力
        2.4.5 菌株的耐受胆盐能力
        2.4.6 菌株的生长能力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益生菌对高胆固醇血症的缓解作用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设备
        3.2.3 实验动物及饲料
    3.3 实验方法
        3.3.1 动物实验菌株制备
        3.3.2 动物实验设计
        3.3.3 大鼠血清脂质测定
        3.3.4 大鼠粪便收集
        3.3.5 大鼠粪便中胆汁酸含量的测定
        3.3.6 大鼠粪便中胆固醇含量的测定
        3.3.7 数据统计及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高胆固醇血症模型的建立
        3.4.2 长双歧杆菌对大鼠血清胆固醇的影响
        3.4.3 长双歧杆菌对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
        3.4.4 长双歧杆菌对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
        3.4.5 长双歧杆菌对大鼠粪便胆汁酸的影响
        3.4.6 长双歧杆菌对大鼠粪便胆固醇的影响
        3.4.7 乳杆菌对血清胆固醇的影响
        3.4.8 乳杆菌对血清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
        3.4.9 乳杆菌对血清高密度脂蛋白的影响
        3.4.10 乳杆菌对大鼠粪便胆汁酸的影响
        3.4.11 乳杆菌对大鼠粪便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益生菌缓解高胆固醇血症的机制探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益生菌与胆汁酸的共培养
        4.3.2 胆汁酸含量的测定
        4.3.3 肠道微生物的测定
        4.3.4 脂质代谢密切相关基因的测定
        4.3.5 数据统计及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能力长双歧杆菌对胆汁酸代谢的影响
        4.4.2 益生菌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4.4.3 益生菌对脂质代谢中关键基因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双歧杆菌CCFM1077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效果评价
    5.1 前言
    5.2 实验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实验设计
        5.3.2 患者招募
        5.3.3 患者入组、排除标准
        5.3.4 实验分组
        5.3.5 受试者签订知情同意书
        5.3.6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体格检查
        5.3.7 受试者填写问卷调查
        5.3.8 受试者粪便收集及肠道微生物分析
        5.3.9 受试者粪便非靶向代谢组分析
        5.3.10 数据统计及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
        5.4.2 CCFM1077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脂的影响
        5.4.3 CCFM1077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4.4 CCFM1077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5.4.5 CCFM1077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肠道微生物差异种属的影响
        5.4.6 CCFM1077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肠道代谢物的影响
        5.4.7 差异代谢产物KEGG通路富集分析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附录 Ⅱ受试者基本信息调查表
附录 Ⅲ膳食结构与生活状况调查表

(4)甘草泻心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LR4/MyD88/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溃疡性结肠炎的现代医学研究
    2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学研究
        2.1 中医病名沿革
        2.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2.3 中医辨证论治
    3 甘草泻心汤治疗UC理论研究
        3.1 甘草泻心汤组方来源
        3.2 甘草泻心汤治疗UC机制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及器材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甘草泻心汤及SPSA的制备
        2.2 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建立及样本处理
        2.3 观察一般情况及评估疾病活动指数
        2.4 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形态
        2.5 ELISA检测血清IL-10、TNF-α的表达情况
        2.6 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TLR4、My D88、NF-κB p65 蛋白
        2.7 QPCR检测结肠组织TLR4、My D88、NF-κB p65m RNA转录情况
        2.8 统计分析实验结果
    3 实验结果
        3.1 甘草泻心汤对大鼠一般情况及疾病活动指数的影响
        3.2 甘草泻心汤对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影响
        3.3 甘草泻心汤对大鼠血清IL-10、TNF-α的表达影响
        3.4 甘草泻心汤对大鼠结肠TLR4、My D88、NF-κB p65 蛋白表达情况
        3.5 甘草泻心汤对大鼠结肠TLR4、My D88、NF-κB p65 m RNA转录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1 DNCB-醋酸复合法诱导的UC大鼠模型评价
    2 甘草泻心汤对大鼠一般情况与形态学的改善情况
    3 甘草泻心汤对细胞因子TNF-α、IL-10 的调控机制探讨
    4 甘草写心汤对TLR4/My D88/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探讨
    5 甘草泻心汤药理研究
    6 甘草泻心汤治疗UC中医理论探讨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甘草泻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电针预处理调控肠道菌群与Th17/Treg免疫平衡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1.1 历史沿革
        1.2 病因病机
        1.3 治法方药
        1.3.1 清热解毒法
        1.3.2 通腑化痰法
        1.3.3 化瘀通络法
        1.3.4 补气活血法
        1.3.5 补肾扶正法
        1.4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缺血性中风
    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病理生理机制
        2.3 Th17/Treg免疫平衡与缺血性脑卒中
        2.3.1 免疫炎症反应与缺血性脑卒中
        2.3.2 免疫系统的细胞类型
        2.3.3 Th17细胞
        2.3.4 Treg细胞
        2.3.5 Th17/Treg免疫平衡
        2.4 肠道菌群与缺血性脑卒中
        2.4.1 肠道菌群的分类及功能
        2.4.2 肠道菌群与缺血性脑卒中
    3. 电针预处理与缺血性脑卒中
        3.1 针灸与缺血性脑卒中
        3.2 预处理与缺血性脑卒中
        3.3 电针预处理与脑缺血耐受
        3.4 电针预处理的脑保护机制
        3.4.1 调节内源性大麻素系统
        3.4.2 调节自噬
        3.4.3 保护血脑屏障
        3.4.4 抑制氧化应激
        3.4.5 抑制内质网应激
        3.4.6 抑制兴奋毒性
        3.4.7 抑制炎症反应
        3.4.8 抑制细胞凋亡
        3.5 针灸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免疫反应”治疗IS的可行性
    4. 脑-肠轴与IS发病的中医探讨
实验部分
    实验一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1.4 主要试剂配置方法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动物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2.2.1 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
        2.2.2 纳入标准
        2.3 干预方法
        2.4 电针预处理方案
        2.5 指标检测及方法
        2.5.1 mN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2.5.2 大鼠再灌注各时间点存活率
        2.5.3 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测试
        2.5.4 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
        2.5.5 HE染色观察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
        2.5.6 大鼠盲肠内容物16S rDNA V3-V4区测序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MCAO/R大鼠缺血侧皮层的脑血流变化
        3.2 各组大鼠再灌注各时间点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3.3 各组大鼠再灌注各时间点前肢抓握力量
        3.4 各组大鼠再灌注各时间点存活率
        3.5 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
        3.6 各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形态
        3.7 各组大鼠盲肠内容物测序数据结果
        3.7.1 序列长度分布
        3.7.2 物种分类学注释
        3.7.3 分类单元数统计
        3.7.4 物种组成分析
        3.7.5 肠道菌群与mNSS评分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的制备
        4.2 电针预处理方案的选择
        4.3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4.4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和结肠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4.5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实验二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Th17/Treg免疫平衡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1.4 主要试剂配置方法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动物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2.2.1 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
        2.2.2 纳入标准
        2.3 干预方法
        2.4 电针预处理方案
        2.5 指标检测及方法
        2.5.1 免疫组化观察缺血侧皮层、结肠组织IL-17A、IL-10的表达
        2.5.2 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和结肠组织中IL-17A、IL-10蛋白的表达
        2.5.3 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脾及胸腺组织RORγt、Foxp3蛋白的表达
        2.5.4 Elisa测定大鼠血清IL-17A、IL-23、IL-10、TGF-β1的含量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缺血侧皮层、结肠组织IL-17A、IL-10蛋白表达
        3.2 各组大鼠脑和结肠组织中IL-17A、IL-10蛋白表达
        3.3 各组大鼠脑、脾及胸腺组织RORγt、Foxp3蛋白表达
        3.4 各组大鼠血清IL-17A、IL-23、IL-10、TGF-β1的含量
        3.5 RORγt、Foxp3蛋白与mNSS评分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电针预处理对MCAO/R大鼠脑和结肠组织IL-17A、IL-10蛋白表达的影响
        4.2 电针预处理对MCAO/R大鼠脑、脾、胸腺组织中RORγt、Foxp蛋白表达的影响
        4.3 电针预处理对MCAO/R大鼠血清IL-17A、IL-23、IL-10、TGF-β1含量的影响
    实验三 电针预处理通过肠道菌群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免疫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1.4 主要试剂配置方法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动物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2.2.1 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
        2.2.2 纳入标准
        2.3 干预方法
        2.4 菌群剔除
        2.5 粪便微生物移植
        2.6 指标检测及方法
        2.6.1 mNSS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2.6.2 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测试
        2.6.3 HE染色观察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
        2.6.4 免疫组化观察缺血侧皮层IL-17A、IL-10的表达
        2.6.5 Elisa测定大鼠血清IL-17A、IL-23、IL-10、TGF-β1的含量
        2.7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再灌注各时间点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3.2 各组大鼠再灌注各时间点前肢抓握力量
        3.3 免疫组化观察缺血侧皮层IL-17A、IL-10的表达
        3.4 各组大鼠血清IL-17A、IL-23、IL-10、TGF-β1的含量
        4. 讨论
        4.1 菌群移植技术
        4.2 菌群剔除与菌群移植对MCAO/R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4.3 菌群剔除与菌群移植对MCAO/R大鼠脑和结肠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4.4 菌群剔除与菌群移植对MCAO/R大鼠脑组织IL-17A、IL-10蛋白表达的影响
        4.5 菌群剔除与菌群移植对MCAO/R大鼠血清IL-17A、IL-23、IL-10、TGF-β1含量的影响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6)高原低氧环境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肠道菌群
        1.1.1 肠道菌群的分类
        1.1.2 肠道菌群的功能
        1.1.3 肠道菌群的影响因素
    1.2 高原环境与肠道菌群
        1.2.1 高原地区自然环境
        1.2.2 高原低氧环境对肠道的影响
        1.2.3 高原低氧环境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2.4 高原低氧条件下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疾病及其防治
    1.3 肠道菌群介导的高原低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1.3.1 肠道菌群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1.3.2 高原低氧条件下肠道菌群对药物代谢可能产生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2章 高原低氧对大鼠生理指标、细胞因子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2.1 材料
        2.1.1 试剂
        2.1.2 仪器
    2.2 方法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动物分组及造模
        2.2.3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2.2.4 大鼠粪便pH值测定
        2.2.5 外周血象测定
        2.2.6 血浆中细胞因子含量测定
        2.2.7 肝脏、肾脏及小肠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2.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
        2.3.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2.3.2 大鼠粪便pH值测定
        2.3.3 外周血象测定
        2.3.4 血浆中细胞因子含量测定
        2.3.5 肝脏、肾脏及小肠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高原低氧环境对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3.1 材料
        3.1.1 试剂
        3.1.2 仪器
    3.2 方法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动物分组及造模
        3.2.3 大鼠粪便DNA提取
        3.2.4 PCR扩增
        3.2.5 文库定量及测序
        3.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3.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
        3.3.1 测序结果
        3.3.2 肠道菌群群落结构分析
        3.3.3 肠道菌群指示物种分析
        3.3.4 肠道菌群差异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高原低氧环境对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4.1 材料
        4.1.1 试剂
        4.1.2 仪器
    4.2 方法
        4.2.1 实验动物
        4.2.2 实验动物分组及模型建立
        4.2.3 大鼠粪便DNA提取
        4.2.4 PCR扩增
        4.2.5 文库定量及测序
        4.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
        4.3.1 Alpha多样性
        4.3.2 Beta多样性
        4.3.3 肠道菌群表型丰度预测
        4.3.4 肠道菌群基因功能预测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膝骨关节炎患者肠道菌群与代谢变化及桂皮醛对兔膝骨关节炎模型肠道菌群及巨噬细胞极化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肠道菌群失调与骨关节炎疾病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概述
        (一) 骨关节炎发病机制
        (二) “肠-骨”轴
        (三) 肠道菌群与关节炎的相关性
        (四) 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OA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桂皮醛的生物功能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1. 抗炎作用
        2.抗菌活性
        3. 抗肿瘤作用
        4. 心脏保护功能
        5. 产热效应
        6. 抗糖尿病
        7. 抗肥胖作用
        8. 抗血栓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下篇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基于肠道菌群与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生物学特征
        0 研究对象
        1 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基于肠道菌群与巨噬细胞极化探讨桂皮醛干预兔膝骨关节炎的免疫机制
        1 材料
        2 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1 Lequesne MG 评分
附录2
致谢
个人简介

(8)乳酸菌对泻剂结肠的缓解作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1 绪论
    1.1 泻剂结肠简介
        1.1.1 泻剂结肠病因
        1.1.2 泻剂结肠的危害
    1.2 泻剂结肠的发生因素
        1.2.1 肠神经受损
        1.2.2 肠粘膜屏障损伤
        1.2.3 水分过度吸收
    1.3 泻剂结肠的治疗
    1.4 乳酸菌治疗泻剂结肠的理论依据
        1.4.1 乳酸菌对便秘的影响
        1.4.2 乳酸菌对肠屏障的影响
        1.4.3 乳酸菌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影响
        1.4.4 肠道菌群与肠神经系统
    1.5 研究背景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用菌株
        2.1.2 实验动物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培养基活化流程
        2.2.2 动物模型建立
        2.2.3 乳酸菌缓解泻剂结肠动物实验及取材
        2.2.4 粪便含水量的测定
        2.2.5 首粒黑便时间的测定
        2.2.6 小肠推进率的测定
        2.2.7 小鼠结肠组织PGP9.5,S100 beta免疫荧光染色
        2.2.8 ELISA 测定小鼠结肠匀浆 5-HT、BDNF、GDNF、TNF-α、IL-1β 含量
        2.2.9 RT-q PCR测定相关蛋白转录水平
        2.2.10 小鼠结肠组织阿利新蓝染色
        2.2.11 GC-MS测定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含量
        2.2.12 小鼠粪便16S r RNA基因组测序
    2.3 数据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泻剂结肠小鼠模型的建立
    3.2 乳酸菌对泻剂结肠小鼠的缓解效果
        3.2.1 乳酸菌对泻剂结肠小鼠便秘相关指标的影响
        3.2.2 乳酸菌对泻剂结肠小鼠结肠神经元数量的影响
        3.2.3 乳酸菌对泻剂结肠小鼠缓解效果综合分析
    3.3 乳酸菌对泻剂结肠小鼠肠神经系统的影响
        3.3.1 乳酸菌对肠神经胶质细胞数量的影响
        3.3.2 乳酸菌对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3.3.3 对5-HT信号通路的影响
        3.3.4 对结肠组织中ICC的影响
    3.4 乳酸菌对泻剂结肠小鼠肠道屏障的影响
        3.4.1 对黏液层及粘蛋白MUC-2 的影响
        3.4.2 对粘膜炎症水平的影响
        3.4.3 对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
        3.4.4 对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3.5 乳酸菌对水通道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6 乳酸菌缓解泻剂结肠途径的相关性分析
    3.7 乳酸菌对泻剂结肠小鼠肠道微环境变化的影响
        3.7.1 对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3.7.2 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3.7.3 从肠道菌群变化角度解析乳酸菌缓解泻剂结肠的机制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湿疹患者湿证人群舌苔微生态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药研究进展
        1.1.1 源流与概述
        1.1.2 古代中医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1.1.3 近代医家对湿疹的辨证论治
    1.2 “湿证”的证候概述
        1.2.1 病、证、症的关系
        1.2.2 湿邪的特点及致病规律
        1.2.3 湿邪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1.2.4 湿疹相关的“湿证”证候
        1.2.5 湿疹相关的“非湿证”证候
    1.3 舌苔的临床应用及微生态研究
        1.3.1 舌诊起源及概述
        1.3.2 舌苔微生态研究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试验方案
        2.2.1 研究目的
    2.3 研究方法
        2.3.1 试验设计方法
        2.3.2 横断面研究
        2.3.3 样本量估计
    2.4 单臂临床试验
        2.4.1 技术路线图
        2.4.2 干预方法
        2.4.3 疗程
        2.4.4 日常护理
        2.4.5 合并用药
        2.4.6 观察指标
        2.4.7 治疗期观察时间
        2.4.8 舌苔标本采集
        2.4.9 不良事件的分析
        2.4.10 疗效评价
        2.4.11 安全性评价标准
        2.4.12 伦理审查
        2.4.13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临床研究结果
    3.1 横断面(组间)比较
        3.1.1 基线情况
        3.1.2 治疗前病情及严重程度评分情况
    3.2 组内比较
        3.2.1 除湿胃苓汤方证组
        3.2.2 龙胆泻肝汤方证组
    3.3 小结
第四章 湿疹湿证患者舌苔菌群的多样性组成谱研究
    4.1 引言
    4.2 样本来源
    4.3 工作流程
        4.3.1 舌苔微生物组总DNA提取
        4.3.2 目标片段PCR扩增
        4.3.3 扩增产物磁珠纯化回收
        4.3.4 扩增产物荧光定量
        4.3.5 测序文库制备
        4.3.6 上机进行高通量测序
    4.4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4.4.1 原始双端测序数据
        4.4.2 序列长度分布统计
        4.4.3 物种分类学注释
    4.5 结果和讨论
        4.5.1 湿疹各组患者与健康人群
        4.5.2 湿疹湿证患者与非湿证患者
        4.5.3 脾虚湿蕴证组治疗前后
    4.6 小结
第五章 湿疹湿证患者舌苔菌群的代谢组学研究
    5.1 引言
    5.2 一般情况
        5.2.1 样本来源
        5.2.2 工作流程
    5.3 舌苔组织代谢分析结果
        5.3.1 非靶向检测数据结果
        5.3.2 主成分分析(PCA)
        5.3.3 靶向检测数据结果
    5.4 小结
第六章 湿疹患者湿证人群舌苔菌群与代谢谱数据的关联性分析
    6.1 引言
    6.2 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
    6.3 数据处理方法
    6.4 舌苔菌群的结构变化与宿主代谢标记物的关联性分析
        6.4.1 湿疹组与健康人
        6.4.2 湿疹湿证组与非湿证组
        6.4.3 脾虚湿蕴证治疗前与治疗后
        6.4.4 湿热浸淫证治疗前与治疗后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临床结果分析
    7.2 组学分析结果
        7.2.1 舌苔菌群的多样性组成谱
    7.3 湿疹湿证机制的初步探讨
        7.3.1 湿疹湿证对舌苔微生态的影响
        7.3.2 方剂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7.4 结论
    7.5 创新性
    7.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10)金麦温胆汤对2型糖尿病痰瘀证患者肠道菌群、胃泌素及胰高糖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实验方法
        2.3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受试者一般资料与可比性分析
        1.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1.2 胰岛素组和OADs组的性别构成比较
        1.3 胰岛素组和OADs组的年龄(岁)和病程(年)构成比较
    2 血糖数据分析
        2.1 胰岛素组血糖水平比较
        2.2 OADs组血糖水平比较
        2.3 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血糖水平比较
    3 血脂数据分析
        3.1 胰岛素组血脂水平比较
        3.2 OADs组血脂水平比较
        3.3 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血脂水平比较
    4 胃泌素数据分析
        4.1 胰岛素组胃泌素水平比较
        4.2 OADs组胃泌素水平比较
        4.3 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胃泌素水平比较
    5 胰高糖素数据分析
        5.1 胰岛素组胰高糖素水平比较
        5.2 OADs组胰高糖素水平比较
        5.3 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胰高糖素水平比较
    6 肠道菌群的数据分析
        6.1 胰岛素组肠道菌群水平比较
        6.2 OADs组肠道菌群水平比较
        6.3 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肠道菌群水平比较
    7 金麦温胆汤干预前后安全性结果
讨论
    1 胃泌素在T2DM中的影响
    2 胰高糖素对T2DM的影响
    3 金麦温胆汤对T2DM痰瘀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4 关于金麦温胆汤治疗T2DM痰瘀证的立意思想
    5 关于干预治疗后胰岛素组和口服药物组结果的讨论
        5.1 肠道菌群结果的讨论
        5.2 血糖结果差异的讨论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附录B 病例报告表(CRF)
附录C 福州市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表
文献综述 中医药对于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模拟湿邪对大鼠肠道双歧杆菌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膳食中氧化蛋白对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 齐世超,李洪军,王俊鹏,贺稚非. 食品科学, 2021(19)
  • [2]白术多糖对吊尾大鼠肠道黏膜屏障的防护及机制研究[D]. 杨巨如.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益生菌对高胆固醇血症的缓解作用及机制研究[D]. 姜金池. 江南大学, 2021(01)
  • [4]甘草泻心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LR4/MyD88/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D]. 陈仪.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电针预处理调控肠道菌群与Th17/Treg免疫平衡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继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高原低氧环境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研究[D]. 刘贵琴. 青海大学, 2021(01)
  • [7]膝骨关节炎患者肠道菌群与代谢变化及桂皮醛对兔膝骨关节炎模型肠道菌群及巨噬细胞极化影响的研究[D]. 谢坤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乳酸菌对泻剂结肠的缓解作用探究[D]. 李鑫萍. 江南大学, 2021(01)
  • [9]湿疹患者湿证人群舌苔微生态的探索性研究[D]. 李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10]金麦温胆汤对2型糖尿病痰瘀证患者肠道菌群、胃泌素及胰高糖素的影响[D]. 唐安娜.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模拟湿邪对大鼠肠道双歧杆菌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