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志留系

藏南志留系

一、西藏南部地区的志留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林宝玉,宋妍妍[1](2019)在《西藏奥陶纪和志留纪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时代》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曾经考察过的西藏自治区主要研究剖面(即:聂拉木、定日、定结和申扎剖面)重新研究,参照国内已知的西藏奥陶纪和志留纪地层资料,对西藏地区奥陶系和志留系的海相红层进行系统研究。在西藏奥陶—志留系中,识别出11层海相红层。其中,在奥陶纪地层中识别出6层海相红层,在志留纪地层中识别出5层海相红层。已识别出的11层海相红层中,除奥陶纪青泥洞组海相红层(XORB1)属于深水大洋红层外,其它10层海相红层均属于浅水-半深水的陆棚红层。依据海相红层及其上下层位所含化石,本文初步讨论了各海相红层的大致时代,并与我国主要地区的同期海相红层进行了对比。

戎嘉余,王怿,詹仁斌,樊隽轩,黄冰,唐鹏,李越,张小乐,吴荣昌,王光旭,魏鑫[2](2019)在《中国志留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文中指出志留纪是显生宙内,除第四纪和新近纪外,历程最短的一个纪,是奥陶纪大灭绝后生物多样性快速复苏、板块聚合、大洋消失或变窄、气候和海平面多变、生物地理区系弱化和植物开始占据陆地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志留系又是第一个建立全球年代地层标准(四统、七阶)的系,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的"后层型"研究后发现,一些阶的底界层型,由于定义不精准和/或层型剖面的先天缺陷、关键标准化石始终未曾发现等,精时对比受到制约.本文剖析中国志留系发育特点,综述近些年来在生物地层、年代地层、事件地层(如沉积相分异,黑色页岩、海相红层和碳酸盐岩与生物礁的时空分异)、化学地层、构造地层(如华南志留纪晚期地层的广布及其构造意义)等方面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指出目前存在的和今后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年代地层学研究不宜只集中在一条界线上,需注重界线上下的生物、化学、磁性、环境、年龄等多领域的综合交叉,提高层型的优质度,延伸在区域和全球的对比价值.期盼我国志留系研究在兰多维列统生态地层、盆地分析及综合地层的精时对比,温洛克世至普里道利世年代地层框架的确立和对比,化学和磁性地层研究及关键层段绝对年龄的测定,古地理与大地构造研究的深化,陆地生态系统早期演化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并在个别统、阶的底界层型的再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戎嘉余,陈旭[3](1990)在《中国志留系研究之今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前言一个半世纪前,两位英国先驱地质学家A.Sedgwick和R.Murchison(1835)分别创立了寒武系(Cambrian System)和志留系(Silurian System)两个系级单元。4年后,Murchison(1839)的“志留系”一书正式出版,距今恰好150年。为此,国际志留系分会和英国的有关学会在英国召开国际志留系大会,并组织野外旅行,考察英格兰和威尔士志留纪地层剖面。当年Murchison创立志留系的这些重要剖面,今日已成为国际志留系的统阶层型;Murchison在创立志留系后,直下威尔士西南角Pembroke郡的Marloos,研究该区沿海岸

袁桃[4](2017)在《西藏申扎地区奥陶纪-志留纪碳同位素异常及古海洋环境研究》文中提出古代海相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组成能近似地反映古海洋无机碳的同位素组成,因此古海洋碳同位素的演化研究就是研究古代海相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演化。通过对全球不同板块、不同古地理位置发育的不同沉积岩相的碳同位素值分布范围、变化幅度、曲线变化形态、偏移模式等的对比研究,可以寻找出具有全球对比意义的碳同位素漂移事件,这对正确解释碳同位素的特征和成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碳同位素的研究是对岩石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在地层对比和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有效补充,也是全球变化诸如古海洋环境、古气候环境等研究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论文以西藏申扎地区5118高地剖面奥陶系和志留系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剖面实测、岩石露头观察,室内普通薄片观察分析、阴极发光分析、元素分析、有机碳同位素分析、无机碳同位素分析、氧同位素分析等手段,从成岩蚀变强度、有机碳和无机碳同位素曲线特征、古海水温度、古海水PH值、古海水DIC值和有机碳埋藏分量等7个方面,获取了申扎地区5118高地剖面奥陶系和志留系碳酸盐岩的岩石学特征、矿物学特征、沉积相特征、稳定同位素特征等信息,并取得了如下几点主要的成果和认识:(1)西藏申扎地区奥陶纪-志留纪时期属于滇藏地块群拉萨地体,广泛发育稳定的浅海碳酸盐岩沉积。而进行研究的西藏申扎地区5118高地剖面,地层出露连续,主要包括上奥陶统刚木桑组、中-下志留统德悟卡下组和中-上志留统扎弄俄玛组,主要岩性为瘤状灰岩、生屑灰岩、泥页岩和白云岩,为一套浅海-半深海碳酸盐岩沉积,且化石类型丰富,以牙形刺、腕足、海百合茎干、海绵骨针、介形虫等较为常见,此外在上奥陶统赫南特阶见大量笔石和腕足动物化石保存于页岩中。(2)古海水原始信息保存较好,主要表现为以下6方面:(1)结晶蚀变程度低、原生沉积构造明显;(2)碳、氧同位素值的相关性差,且仅个别氧同位素值<-10‰;(3)Mn/Sr比值均小于2,主要分布于0.41.2之间,且阴极发光强度表现为微弱的暗红色光或不发光;(4)TOC含量均<1mg/g,且Δδ值主要分布在2830之间;(5)H/C比值基本均大于0.5,且H/C比值与δ13Corg值相关性差;(6)稀土元素组成表明,碳酸盐岩受陆源物质和后期成岩作用的影响较小。(3)通过对西藏申扎地区5118高地剖面奥陶系和志留系有机碳同位素、无机碳同位素的研究,在该剖面碳酸盐岩碳同位素曲线变化中,分别于晚奥陶世赫南特期、早志留世埃隆期、中志留世申伍德期和中-晚志留世卢德福德期识别出4次明显的碳同位素偏移,即HICE、AICE、SICE、LICE,其偏移幅度分别为+1.8‰、+1.6‰、+5.1‰、+6.3‰,且有机碳同位素和无机碳同位素表现出同步变化的偏移型式。通过将西藏申扎地区与中国各陆块和全球其他板块研究的同时期碳同位素曲线对比分析表明,西藏申扎地区奥陶纪和志留纪碳同位素的偏移在全球各板块是普遍存在的,为全球性碳同位素偏移事件。(4)利用碳、氧同位素及其前人研究成果对西藏申扎地区奥陶纪和志留纪古海水环境参数的进行模拟定量计算,结果表明:(1)奥陶纪和志留纪时期古海水温度范围为+9.97+27.87℃,奥陶纪整体古海水温度低于志留纪古海水温度,到晚奥陶世末期-早志留世初期出现了温度的最低值,而到中-晚志留世温度逐渐升高;(2)奥陶纪-志留纪时期有机碳埋藏分量表现出5次较明显的正向偏移,偏移幅度最大值为0.36,最小值为0.11,平均偏移幅度0.22;(3)奥陶纪和志留纪古海水碳离子浓度中主要以[HCO3-]值贡献量为主,在[DIC]值演化曲线中可识别出3次明显的较低值,变化幅度可达300μM;(4)奥陶纪和志留纪时期古海水PH值的变化范围为7.807.98,变化幅度较小,是一个古海洋酸碱度相对稳定的地质历史时期。(5)西藏申扎地区奥陶系和志留系碳酸盐岩无机碳同位素、有机碳同位素与古海水环境参数的相互关系表现为:(1)碳同位素值的变化与[DIC]值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明显;(2)碳同位素值的变化与有机碳埋藏分量的变化表现出显着的正相关性;(3)碳同位素值的变化与古海水温度、PH值等无相关性。(6)奥陶纪时期,一方面,生物大爆发使得海相生物迅速繁盛,增强了生物光合作用产率,使得古海洋表层水体重碳同位素富集;另一方面,奥陶纪南极冰盖(冈瓦纳大陆冰川)的广泛发育,使得海平面迅速下降,陆地暴露面积增加,提高了陆地碳酸盐岩、硅酸盐岩的风化作用强度,而风化产物通过河流向海洋不断汇入,使得海水碳浓度增加从而提高了有机碳埋藏量,进一步促进了古海水重碳同位素富集。上述两方面共同循环作用,使得生物大量繁殖,大气pCO2降低,气候急速变冷,冰盖快速发育,海平面迅速下降,生物生存空间缩小,导致生物的竞争性绝灭,而碳同位素却表现为显着的重碳同位素富集,碳同位素值演化曲线中表现为明显正向偏移。因此认为,奥陶纪碳同位素的偏移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生物产率提高导致的有机碳埋藏分量的增加,而生物的绝灭推测可能最根本的原因是古海洋中水体营养物质的过度富集和表层海水浮游生物的过度繁殖导致的竞争性灭绝。(7)志留纪时期,温度逐步变暖,大气pCO2含量增加,冰盖消融,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小,风化作用减弱。另外,冰川消融会向古海洋输入大量富12C的轻碳同位素水体,会削弱生物迅速复苏引起的表层海水重碳同位素(13C)的富集,这可能是早-中志留世碳同位素的偏移量相对较小的重要原因,到中-晚志留世,大气pCO2含量、温度、冰盖量、陆地面积均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而从志留纪开始稳定状态下的生物繁盛,导致了该时期生物光合作用产率的增加。因此,志留纪碳同位素3次碳同位素的偏移主要与生物产率有关,大陆风化作用贡献量小,冰川的消融削弱了早-中志留世碳同位素的偏移幅度。(8)通过对西藏申扎地区5118高地剖面碳酸盐岩稳定同位素的系统性分析,首次在古特提斯洋域东部拉萨陆块的奥陶纪-志留纪碳同位素曲线变化中识别出了4次明显的碳同位素异常,并在志留系中上部识别出了显生宙以来最大幅度的碳同位素正异常。(9)通过西藏申扎地区奥陶纪-志留纪碳同位素曲线与国内外同时期碳同位素曲线的对比分析,证实了古特提斯域东部拉萨陆块的碳同位素偏移方式、偏移幅度和波动形态,具有全球同步的特征,可作为古特提斯域研究古海洋演进过程的碳同位素参考剖面。

林宝玉[5](1979)在《中国的志留系》文中研究说明 中国的志留系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进展很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过去研究很少的一些地区的志留纪地层层序已基本建立起来,如兴安岭区、天山—内蒙古区、昆仑—秦岭区、喜马拉雅区;2.研究较好的扬子区、华南区的志留纪地层层序和时代的认识也有较大的进展,如扬子区原认为是中、上志留统的,大部分均属中、下志留统,华南区的中志留统文头山群改属下志留统上部,建立了中、上志留统合浦群、防

金淳泰,钱泳蓁,王吉礼[6](2005)在《四川盐边地区志留纪牙形石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文中研究指明首次提供了四川盐边地区从下志留统至下泥盆统连续的志留系年代地层系统的实际证据和原始材料,由上而下建立8个牙形石带,2个牙形石组合带和1个笔石带,以此为依据建立了攀枝花阶、永兴阶、箐河阶、叉河阶、透底河阶和支六阶,分别归入下泥盆统、顶志留统、上志留统、中志留统和下志留统,为我国志留系安康阶以上地层的建阶研究工作提供了实际的基础资料。四川盐边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为笔石相地层,其上全为碳酸盐岩相,其中牙形石发育良好,形成连续完整的牙形石带序列,这对我国和更大的范围壳相志留系年代地层系统对比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方翔,李文杰,于深洋,甄勇毅,张元动[7](2020)在《西藏南部和中部地区的奥陶系》文中提出本文系统梳理了前人对西藏南部和中部地区奥陶纪地层的建组和划分对比工作,提出这些地区最新的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案。对西藏南部聂拉木地区的甲村群、中部申扎地区的柯耳多群和察隅地区的桑曲组的定义进行厘定;介绍3个新建的岩石地层单元,分别是甲村群中的阿当组、柯耳多群中的知洼作古组及桑曲组中的白云质灰岩段。结合近年来发表的研究成果,将这些地区的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与华南、华北及澳大利亚等地进行精确对比,为进一步开展西藏地区奥陶纪岩相和古地理研究提供依据。

陈挺恩,张允白[8](2010)在《藏北日土县拉竹龙地区志留系》文中提出根据在西藏西北部日土县拉竹龙地区重新测量了西藏区调大队1984年所测的两个地层剖面——饮水河北岸剖面和兽形湖北岸剖面,在原来定为上奥陶统兽形湖组的底部发现了一套含笔石和几丁石化石的黑色页岩和炭质板岩,其中笔石Pristiograptus和几丁石Ancyrochitina brevicollis、Conochitina sp.为志留系兰多维列统Tely-chian阶的标准分子。同时在兽形湖组中也发现了大量兰多维列世的腕足类化石Hindella xizangensis和竹节石Gotlandellites sp.。证明了拉竹龙地区饮水河北岸和兽形湖北岸两个剖面均未出现真正的奥陶纪地层。通过所采集到的笔石、几丁石、腕足类、三叶虫、头足类、牙形刺、竹节石、珊瑚、遗迹化石的准确鉴定,重新修订了本地区志留系的划分和地层序列:自下而上依次为以笔石相为代表的兰多维列统饮水河组,以碎屑岩相为代表的兰多维列统兽形湖组,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的文洛克统普尔错组和以碳酸盐岩相为主的罗德洛统至普里道利统野牛坡组。本区志留系目前发现的最低层位相当于兰多维列统Telychian阶的笔石带Spirograptusturriculatus带和Streptograptus crispus带,最高层位相当于欧洲和藏南壳相志留系的最高一个头足类化石带Kopaninoceras juncudum带或牙形刺组合Neoprioniodus latidentatus-Ligonodina siluria组合。

李才,翟刚毅,王立全,尹福光,毛晓长[9](2009)在《认识青藏高原的重要窗口──羌塘地区近年来研究进展评述(代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3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羌塘地区部署了30多个1∶25万图幅和少量1∶5万图幅的地质填图工作,各种类型的科学研究不断开展,获得了大量重要的地质调查和研究成果。在古生界广泛分布的羌塘中部取得了基底组成、时代和性质方面的重大进展;冈瓦纳和扬子大陆边缘古生代沉积建造、地层序列和古生物区系研究更加深入,地层格架的建立臻于完善;龙木错-双湖缝合带蛇绿岩的研究更是令人鼓舞,不但识别出了二叠纪蛇绿岩,早古生代完整蛇绿岩的发现和精确的定年研究还使古特提斯洋的演化历史至少上溯到奥陶纪;羌塘中部高压变质带已控制的长度达到500km,榴辉岩的发现和研究丰富了高压变质带的研究内容,根据高压变质矿物学和变质作用的研究已经可以建立羌塘中部板块碰撞过程模型;岩浆岩与岩浆作用研究取得的成果揭示,羌塘中部自奥陶纪以来发生了多期重大的岩浆事件;构造运动分期的研究对冈瓦纳板块与扬子板块界线的确定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把青藏高原喻为打开地球奥秘的金钥匙,那么把羌塘喻为打开青藏高原地学奥秘的钥匙是恰当的。

李才,谢尧武,董永胜,徐锋,强巴扎西,蒋光武[10](2009)在《北澜沧江带的性质——是冈瓦纳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界线吗?》文中研究指明藏东地区冈瓦纳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界线是不能回避的关键问题。借助前人已有的区域地质资料和研究成果,对北澜沧江带两侧的基底岩系、古生代沉积建造、地层古生物、火山岩浆弧、变质岩、变质作用、高压变质带、吉塘岩群、酉西群、构造运动分期等进行剖析,并与邻区进行了简单对比。在此基础上初步得出北澜沧江带是藏东地区连接滇西澜沧江缝合带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的纽带,是藏东地区冈瓦纳板块与扬子板块界线的倾向性意见,还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验证。

二、西藏南部地区的志留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南部地区的志留系(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志留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全球志留纪年代地层学的标准及其问题
3 全球志留系地质年代
4 中国志留纪各板块地层总体特征
5 中国志留纪生物和年代地层研究综述
    5.1 兰多维列统
    5.2 温洛克统、罗德洛统和普里道利统
    5.3 其他门类化石
6 中国志留系沉积相差异分布及其控制因素 (沉积事件地层)
    6.1 黑色页岩
    6.2 浅水碎屑红层
    6.3 碳酸盐岩和生物礁相
7 中国志留系构造地层特征与证据
8 中国志留纪化学地层研究的初探
9 问题和展望

(4)西藏申扎地区奥陶纪-志留纪碳同位素异常及古海洋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1 地层时代选择
        1.2.2 学科方向选择
        1.2.3 研究区选择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古海洋碳同位素概述
        1.3.2 奥陶纪和志留纪碳同位素研究现状
        1.3.3 奥陶纪和志留纪相关稳定同位素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论文主要成果及创新
第2章 地质背景
    2.1 全球古板块、古地理及岩相特征
        2.1.1 奥陶纪时期
        2.1.2 志留纪时期
    2.2 区域构造位置
    2.3 地层概况
        2.3.1 古生代地层概述
        2.3.2 早古生代岩石地层特征
        2.3.3 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
第3章 西藏申扎地区5118 高地剖面特征分析
    3.1 剖面描述及样品采集
        3.1.1 剖面列述
        3.1.2 样品的采集、挑选
        3.1.3 样品的分析与测试
    3.2 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相划分
        3.2.1 岩石类型
        3.2.2 阴极发光特征
        3.2.3 沉积相划分
    3.3 碳氧同位素特征
        3.3.1 无机碳同位素成岩蚀变评估
        3.3.2 有机碳同位素成岩蚀变评估
        3.3.3 无机碳同位素和氧同位素特征
        3.3.4 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同位素(δ~(13)C_(org))特征
        3.3.5 常量、微量元素特征
第4章 奥陶纪和志留纪碳同位素曲线对比研究
    4.1 国内奥陶纪-志留纪碳同位素曲线对比研究
        4.1.1 奥陶纪-志留纪地层对比分析
        4.1.2 奥陶纪-志留纪碳同位素曲线对比分析
    4.2 全球奥陶纪-志留纪碳同位素曲线对比研究
        4.2.1 奥陶纪碳同位素曲线对比分析
        4.2.2 志留纪碳同位素曲线对比分析
第5章 奥陶纪和志留纪碳同位素异常成因机制探讨
    5.1 古海水温度
        5.1.1 古海水温度计算方法
        5.1.2 氧同位素校正
        5.1.3 古温度计算结果
    5.2 碳埋藏分量
        5.2.1 碳循环及碳埋藏分量计算方法
        5.2.2 碳埋藏分量计算结果
    5.3 古海水[DIC]值
        5.3.1 古海洋碳储库及平衡原理
        5.3.2 古海水[CO_2(aq)]值计算
        5.3.3 古海水PH值计算
        5.3.4 古海水[HCO_3~-]值、[CO_3~(2-)]值、[DIC]值计算
    5.4 奥陶-志留纪碳同位素异常成因机制分析
        5.4.1 无机碳同位素值与古海水环境演化关系
        5.4.2 有机碳同位素值与古海水环境演化关系
        5.4.3 奥陶-志留纪碳同位素偏移成因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西藏南部和中部地区的奥陶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地体奥陶纪岩石地层
    2.1 红山头组(Hongshantou Formation)
    2.2 甲村群(Chiatsun Group)
        2.2.1 甲曲组(Jiaqu Formation)
        2.2.2 阿来组(Alai Formation)
        2.2.3 阿当组(Adang Formation)
    2.3 肉切村群(Rouqiecun Group)
    2.4 珠穆朗玛峰组(Mt Jolmo Lungma Formation)
    2.5 库尔加克运动(Kurgiakh Orogeny)
3 西藏中部拉萨地体地层单元
    3.1 申扎地区
        3.1.1 申扎组(Xainza Formtion)
        3.1.2 刚木桑组(Gangmusang Formation)
        3.1.3 柯耳多群(Keerduo Group)
        3.1.4 扎扛组(Zhakang Formation)
        3.1.5 他多组(Taduo Formation)
    3.2 察隅地区
        3.2.1 拉久弄组(Lajiunong Formation)
        3.2.2 桑曲组(Sangqu Formation)
        3.2.3 古琴群(Guqin Group)
4 西藏北部羌塘地体奥陶纪岩石地层
5 结论

(8)藏北日土县拉竹龙地区志留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剖面描述
    1 饮水河北岸剖面 (笔者重新测制, 图3)
    2兽形湖北山剖面 (图5)
二、地层划分与对比
    1 饮水河组
    2兽形湖组
    3普尔错组
    4野牛坡组
三、结论

四、西藏南部地区的志留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奥陶纪和志留纪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时代[J]. 李明,林宝玉,宋妍妍. 地球学报, 2019(03)
  • [2]中国志留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J]. 戎嘉余,王怿,詹仁斌,樊隽轩,黄冰,唐鹏,李越,张小乐,吴荣昌,王光旭,魏鑫.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01)
  • [3]中国志留系研究之今昔[J]. 戎嘉余,陈旭. 古生物学报, 1990(04)
  • [4]西藏申扎地区奥陶纪-志留纪碳同位素异常及古海洋环境研究[D]. 袁桃.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2)
  • [5]中国的志留系[J]. 林宝玉. 地质学报, 1979(03)
  • [6]四川盐边地区志留纪牙形石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J]. 金淳泰,钱泳蓁,王吉礼. 地层学杂志, 2005(03)
  • [7]西藏南部和中部地区的奥陶系[J]. 方翔,李文杰,于深洋,甄勇毅,张元动. 地层学杂志, 2020(04)
  • [8]藏北日土县拉竹龙地区志留系[J]. 陈挺恩,张允白. 地层学杂志, 2010(04)
  • [9]认识青藏高原的重要窗口──羌塘地区近年来研究进展评述(代序)[J]. 李才,翟刚毅,王立全,尹福光,毛晓长. 地质通报, 2009(09)
  • [10]北澜沧江带的性质——是冈瓦纳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界线吗?[J]. 李才,谢尧武,董永胜,徐锋,强巴扎西,蒋光武. 地质通报, 2009(12)

标签:;  ;  ;  

藏南志留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