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墨子的经济学和经济管理学说(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田[1](2018)在《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之际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来源于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特殊的生活经历以及唯物论的思想。墨子以实现“兼爱交利”的道德理想社会为宗旨,“为天下求利”作为人生功利主义价值观,特别重视物质生产的巨大社会作用,并创造性地提出“所染”人性论以及赖其力者生的劳动观,这一切为形成完整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墨子的一生,始终都在积极从事“上说下教”的道德教育活动,墨子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主张,其道德教育见解非常深刻独到,蕴涵着极其丰富、影响深远的道德教育思想,特别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亟待我们去认真地加以研究和弘扬。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墨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进行研究,对其形成背景及发展历程进行论述,分别从政治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及个人背景四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研究,从商周文化及儒家思想对墨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做了重要论述。第二章从墨子道德教育思想核心、主要内容等方面对墨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容体系做了细致研究,详细的从“节用”思想、“尚贤”思想、“贵义”思想对墨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重点对墨子道德教育的方法做了深入研究。第三章对墨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从其积极作用及产生的影响做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从“兼爱交利”“为天下求利”,重视物质生产也就是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并创造性地提出“所染”道德教育方法论以及“节用”“尚贤”“贵义”等道德观等对奠定墨子道德教育思想历史地位做了详细论述,并对墨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不足与缺陷做了一定的研究与论证。第四章从墨子道德教育思想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及对高校思政教育等方面的当代启示做了重点论述与研究,从树立以“兼爱”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树立以“节用”为标准的消费理念、树立以“贵义”为基础的义利理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做了重点研究与阐述。
于然[2](2018)在《墨家思想的现代管理价值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墨家以“兼相爱,交相利”起点,强调选贤用人、集中管理、杜绝浪费、强力疾作、赏罚分明、和平稳定的重要性,是有着传统文化根基的朴素管理思想,对于现代管理而言具有很多值得借鉴精神和内容。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首先圈定了墨家思想的研究范围,梳理了墨家思想的源流及研究进程,总结了墨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逻辑体系。在此基础上,将墨家思想当中的管理思想内容进行了拆分和总结,分别论述了墨家思想的管理目标、管理原则、管理原理、管理伦理、管理方法。墨家思想的现代管理价值和其管理内容一脉相承,“三表法”能够确立管理目标,“法仪”则是管理的标准和原则,集体主义精神和节用的消费观念有助于营造管理文化,让组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修身”为培养管理人才提供了思路,墨家管理的方法则经世致用。
董晔璐[3](2016)在《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本公共服务涉及到广大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和发展。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有利于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公平,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供给不均衡成为社会领域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维护社会公平,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自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来,中国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并加大了对民生领域的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刻不容缓的任务之一。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目前,学术界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视角来研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果并不鲜见,而以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为视角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则不多。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方法论上都对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为视角,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三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为对象,对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丰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研究,同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些思路。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导论:阐释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对相关概念做了界定和辨析,并对创新点和后续研究设想进行了说明。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及其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诞生前中、西方公平观进行了历史考察与评价,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中国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的发展,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逻辑关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逻辑关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为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理论指导、科学方法论,进而说明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的践行。第三章: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系统地梳理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取得的成就,提出非均等化是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三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为内容,分析了当代中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问题。第四章: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约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包括: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制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根本因素;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重效率、轻公平”的价值导向是制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因素;三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及公共财政制度不健全、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城乡差异化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以及以GDP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是制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因素。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指导下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提出:一是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成果共享”的核心理念以及“人的尊严”的最终归宿,作为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指导下实现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价值取向;二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指导下实现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根本途径;三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与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以及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作为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指导下实现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保障。
戎燕[4](2016)在《陈云节约思想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是中国取得革命胜利和经济长足发展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我党党员要带头厉行节约,带头反对铺张浪费,自觉抵制贪污腐败,做节约典范。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陈云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是久经历史考验的优秀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是我党厉行节约的典范。在陈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孕育了丰富的节约思想。简而言之,陈云的节约思想就是指在其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所孕育的有关节约的认识。陈云不仅有诸多关于节约的真知灼见,而且终其一生践行着节约,是我党厉行节约的典范。陈云节约思想是陈云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对传统“黜奢崇俭”经济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节约思想的中国化,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是中国共产党消费思想的重要体现。本文充分挖掘陈云在不同时期的讲话、文集中有关节约的史料,并参考近些年有关陈云的论着,包括陈云诞辰110周年之际出版的论着的基础上,初步系统论述了陈云节约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且进一步分析了陈云节约思想的当代价值。本文的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陈云节约思想的形成条件和发展历程。陈云节约思想的形成的思想理论渊源为中国“黜奢崇俭”经济思想与马列主义节约理论,历史依据为陈云经历的战争年代、建设年代及改革开放新时期三个不同阶段的特殊历史环境,而陈云个人成长经历及其革命和建设实践为陈云节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依据。陈云节约思想初步形成于战争年代,在建设年代进入成熟阶段,并且在改革开放后得以进一步发展。第二部分归纳不同时期陈云节约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战争年代,陈云坚持发扬艰苦作风、厉行生产节约;坚持把钱用在刀口上,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坚持重积累、轻消费的财政思想。在建设年代,陈云将节约与勤俭建国紧密结合、与增产活动紧密联系;坚持算大账同时还要算小账;坚持人民吃饭与国家建设统筹兼顾;坚持以厉行节约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将节约与反贪污反浪费密切联系,认为共产党员贪污就是犯罪,节约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改革开放新时期,陈云重申吃饭与建设问题,再次强调国家建设要兼顾人民吃饭问题。陈云非常注重国家建设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尤其是水资源污染。他强调注重节约水资源,强调治理污染、保护环境。除此之外,陈云还重申以厉行节约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他认为严惩贪污和浪费是在党政机关践行节约的有力举措,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锐利武器。第三部分从衣食住行方面论述了陈云是节约的典范。节约思想是陈云伦理道德理论的重要体现。陈云一生不仅有诸多关于节约的论着,而且坚持以身作则,坚持厉行节约,用实际行动为人民树立了节约的榜样。第四部分初步概括陈云节约思想的主要特征。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优秀中国共产党员的陈云的节约思想站在立党立国的高度,始终代表无产阶级的最根本利益,并且贯穿于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其目的是实现强国富民。第五部分简要阐述陈云节约思想的当代价值。在理论方面,陈云节约思想批判性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中“黜奢崇俭”的经济思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实践方面,陈云节约思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而且对过渡时期的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并对后来的早期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并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渊源。
刘妍[5](2016)在《中国传统义利观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法律不完善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很可能会有一些人会不择手段牟取暴利甚至去违背道义通过违法手段去追求利益.导致社会矛盾冲突越演越烈,不和谐因素越来越多,严重影响我国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我们寻找出一种可以约束、规范上述行为的正确的价值观并以此为导向引导企业和社会正确、积极、健康的向前发展。作为中国古代经济伦理价值主线的传统义利观对上述现象有着积极的价值导向作用。因而我们有必要在实践的发展过程当中将中国传统义利观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
沈诗意[6](2015)在《墨子伦理思想探析》文中提出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在同一个社会大环境下,各个学派关注和探讨的问题虽各不相同,却也不乏相互契合之处。不同学派彼此间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并在相互驳难、相互批评的过程中,受到对方学术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作为当时蜚声列国的显学之一,墨学对其他学派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着力于墨子伦理思想的研究,试图从墨子伦理思想产生的渊源入手,通过对其历史背景的梳理及其哲学基础的分析,探寻墨子伦理思想的丰富内涵,挖掘出墨子伦理思想中有益的部分,古为今用。最后,从墨子伦理思想中存在的缺陷入手,探索其衰微的缘由,讨论墨子伦理思想复兴的启示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实践价值。墨子的伦理思想是围绕着“兼相爱、交相利”这一哲学基础展开的。何谓“兼爱”?“兼爱”主要强调的是爱的范围的广泛,要“兼爱天下之人”(《天志》),爱的对象范围应是“天下之人”,即“兼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兼爱》)。为何“兼爱”?墨子认为,当时的社会之所以混乱动荡、诸侯之所以穷兵黩武,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在提出“兼相爱”的同时,墨子还要求人们做到“交相利”。只有人人都做到了“交相利”,才能最终实现“兼相爱”的社会理想,而且墨子带领弟子不遗余力地去实践。墨子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为救世而四处奔走,以致“腓无跋,胫无毛”,为了实现其社会理想,救万民百姓于水火,甚至“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建立在这一哲学基础上,墨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于“克己修身”、“勇能兼备”、“非攻有义”、“救守有道”和“志功合一”五个方面。一是“克己修身”。主要内容是个人德性的锻炼和培养。在墨子德性谱系上由个人至家庭再到国家,正好是修、齐、治、平的一个完整过程。其中,“修”是起点。二是“勇能兼备”。《新语·思务》云:“墨子之门多勇士”,相同的还有《淮南子·泰族训》“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这种至死不渝的精神,既源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也源于墨子讲求“任侠”的理想人格。三是“非攻有义”。墨子之所以提倡“兼爱”,无非是为了达到兴利除害的救世目的。那么,墨子当时面对的最大之“害”是什么呢?那就是常年连绵不绝的争霸战争。为了除此大害,墨子提出了着名的“非攻”说。四是“救守有道”。墨子并不是一味地纸上谈兵、坐而论道,为了实现其“兼爱”理想,达到“非攻”目的,积极探索战争防御之术,并将之付诸实践。五是“志功合一”。墨子既重视感性的经验及效果对于道德评估的价值,亦重视理性选择和善的动机的意义,强调要“合其志功而观”。然而,在墨子伦理思想中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墨子认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等级差别,却又要求人们不分差别地彼此相爱,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泥潭之中,墨子伦理思想体系内部的逻辑矛盾也为日后墨学的衰落埋下伏笔。诚然,在阶级社会中,这种超阶级的“兼爱”、“非攻”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根本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并且由于历史的局限,墨子不可能意识到思想体系的空想性。墨子的伦理思想以及墨子光辉的实践行为不仅为中华民族树立了崇高的道德典范,而且也显示了人类伟大的精神力量。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今天,面对日益盛行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倡扬墨子之兼爱理想,寻求实现这一理想的道路,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着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把普遍的爱作为义务的墨子学说,对现代世界来说,更是恰当的主张,因为现代世界在技术上已经统一,但在感情方面还没有统一起来。只有普遍的爱,才是人类拯救自己的惟一希望。墨子的爱比孔子的爱更为现代人所需要。”
翟宇[7](2012)在《经济发展的道德律令 ——论阿玛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社会中,经济发展问题日益凸显,而伦理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制约机制却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均被边缘化,因此重新审视经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首先,发展观随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本文从源头出发对其性质进行了逻辑分析,指出发展观就是意识形态。其次,阿马蒂亚·森自由发展观指出“经济人”与“道德人”是不可约减的,根源在于人为造成经济与道德的剥离与对立,在此基础上寻求人性回归之路与开放性的理性前提。并且引入“实质自由”概念改变了狭义发展观的旧范式,明确了人的“实质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重要手段。再次,阿马蒂亚·森以“可行能力”搭建了一个全新的规范性评价平台来全面有效地看待贫困问题,并检验是否可依据其广泛的信息基础来为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提出建设性帮助。最后,在扬弃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前提下,明确自由发展观存在的缺陷,并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将森的发展观改造为有助于解决争议的理论分析工具和政府决策手段。
万树[8](2011)在《福祉经济学研究进展与国民福祉系统》文中研究指明人类在幸福的认识史上经历了古代朴素理性主义、近代古典主义和现代行为主义的三次浪潮,分别从伦理道德的探索,公平与效率的纷争,心理行为的探视等社会、利益、心理三个层面逐层推进了对幸福的感知。在当代,人类对幸福的认识已经进入全新的以人本价值观为核心、以国民福祉系统为内容的福祉经济学阶段。
郎济杰[9](2011)在《墨子列德尚贤人才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诸子百家思想是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源泉,墨家是在百家争鸣的思想氛围中涌现出来的—大学派,其道德思想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学术价值。墨子是一位学贯文理、注重实践、百科全书式的“平民圣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科圣”。他创立的墨家学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倡导的“兼爱”、“尚利贵义”、“志功合一”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尤其是其“列德尚贤”的人才伦理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甚巨。从“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出发,提出了“尚贤为政之本”的人才作用;明确了“厚乎德性”“辩乎言辞”“博乎道术"的人才标准;通过教育来培养“兼士”、“贤士"的人才目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人才培养环境;“听言迹行,任人唯贤”的人才选拔原则;“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的人才激励机制,同时强调了“尊贤”“尚贤”“用贤”的用人原则,并提出了一整套关于人才使用与管理的措施与办法。笔者采用理论分析的办法,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对“墨家”人才伦理思想进行细致地整理和深入地研究。努力探索其人才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内外环境和哲学基础,解读人才思想中所蕴涵的伦理准则、道德价值和时代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墨家人才伦理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首先,系统地介绍墨子列德尚贤人才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和时代背景,从墨子的出身、经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社会发展趋势,解读出墨子人才思想的渊源;其次,详细分析墨子列德尚贤人才思想的伦理特点、道德基础和道德内容,比较了先秦诸子主要流派儒、法、道、墨基于伦理基础上的人才观的特色,阐述了墨子人才伦理思想中的独特蕴涵;再次,剖析了墨子人才思想对后世乃至现代识人用人的影响:对传统社会历朝选用人才制度的启示,对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集体核心人才伦理观的影响,对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借鉴。
谢丹[10](2011)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财富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财富观是人们对于财富的总的看法和观点,直接体现着人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社会的转型,中国人的财富观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的积极影响在于,获取财富的正当性正日益突显,财富已成为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象征。但与此同时,它也有消极影响,产生了多方面的不良财富观。因此如何构建社会主义财富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的发展,力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财富观的基本理论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本文共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阐述财富的概念、财富观的概念、特征和作用;第二部分对古今中外学者的财富观及马克思主义的财富观进行梳理;第三部分论述了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财富观的变化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阐述社会主义财富观的主要内容,同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财富观的途径。
二、论墨子的经济学和经济管理学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墨子的经济学和经济管理学说(论文提纲范文)
(1)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分析法 |
(三)理论联系实际法 |
五、研究的重点、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墨子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分析 |
一、墨子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政治条件 |
(一)处于社会剧烈动荡阶段 |
(二)处于思想激烈争辩阶段 |
二、墨子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经济条件 |
(一)生产力的发展 |
(二)生产方式的变革 |
(三)社会阶层的变动 |
三、墨子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文化条件 |
(一)商周文化的影响 |
(二)儒家思想的影响 |
四、墨子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
(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 |
(二)个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
第二章 墨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容体系 |
一、墨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 |
(一)兼相爱、交相利 |
(二)尚贤举能 |
二、墨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一)“节用”思想 |
(二)“尚贤”思想 |
(三)“贵义”思想 |
三、墨子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 |
(一)环境熏陶法 |
(二)实践示范法 |
(三)因材施教法 |
(四)教师主导法 |
第三章 墨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 |
一、墨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积极作用 |
(一)丰富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 |
(二)丰富了儒家思想,独立且胜于儒家思想 |
二、墨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影响 |
(一)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
(二)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
(三)对国家及企业管理的影响 |
(四)对教育思想的影响 |
三、墨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不足与缺陷 |
(一)墨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片面性 |
(二)墨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
第四章 墨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
一、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启示 |
(一)坚定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理想的信念 |
(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
(三)助力中华民族道德建设 |
二、对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启示 |
(一)树立以“兼爱”思想为准则的价值理念 |
(二)树立以“节用”思想为标准的消费理念 |
(三)树立以“尚贤”思想为核心的人才理念 |
(四)树立以“贵义”思想为基础的义利理念 |
三、对加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
(一)弘扬“师爱” |
(二)创设“环境” |
(三)注重“示范” |
(四)争取“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墨家思想的现代管理价值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一) 课题研究目的 |
(二) 课题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简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课题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二) 课题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墨家源流及其主要思想内容 |
第一节 相关概念厘定 |
一、墨子、《墨子》、墨学与墨家 |
二、墨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墨家思想意识的形成、演进及发展 |
一、墨家思想的形成 |
二、墨家思想的研究进程 |
第三节 墨家思想的逻辑体系及其时代影响 |
一、墨家思想的逻辑体系 |
二、墨家思想的时代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墨家思想的管理内容 |
第一节 管理目标思想 |
一、富贫 |
二、众寡 |
三、定危治乱 |
第二节 管理原理和原则的思想 |
一、管理原理思想 |
二、管理原则思想 |
第三节 管理伦理思想 |
一、平等与正义 |
二、人性论 |
三、义利关系 |
第四节 管理方法的思想 |
一、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 |
二、一统天下之义 |
三、批判与创新 |
四、非命与天志的辩证统一 |
五、生财密,用之节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墨家思想的现代管理价值阐释 |
第一节 目标管理的价值 |
一、有形的、可量化的目标 |
二、无形的、不可量化的目标 |
第二节 管理人才培养的启示 |
一、自我管理 |
二、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向 |
第三节 管理方法的借鉴 |
一、管理的行政方法 |
二、管理的经济方法 |
三、管理的教育方法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一、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研究综述 |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与后续研究设想 |
一、本项研究的创新点 |
二、后续研究设想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与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及其中国化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诞生前公平观的历史考察 |
一、中国古代公平观 |
二、西方古代、近代公平观 |
三、对中西方公平观的评价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的思想渊源 |
二、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
三、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中国化 |
一、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中国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
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的发展 |
三、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中国化的主要内容 |
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小结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逻辑关系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为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理论指导 |
一、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阐明了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价值取向 |
二、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阐明了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政府责任 |
三、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指明了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为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
一、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看待公平问题 |
二、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辩证地看待公平问题 |
三、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要求我们唯物辩证地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的践行 |
一、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
二、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在实践层面的展开 |
三、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取得的成效 |
一、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历程 |
二、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的成效 |
第二节 非均等化: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区域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 |
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制约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根本因素 |
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 |
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 |
第二节 特定历史条件下“重效率轻公平”的价值导向是制约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因素 |
一、“重效率轻公平”的价值导向下地区及城乡发展差距拉大加剧了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 |
二、“重效率轻公平”的价值导向下社会政策滞后不利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三节 制约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因素 |
一、政府转变职能不到位及公共财政制度不健全 |
二、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效果不明显 |
三、城乡差异化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不利于农村居民共享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
四、以GDP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制约了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指导下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指导下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价值取向 |
一、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根本价值导向 |
二、成果共享是实现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核心理念 |
三、人的尊严是实现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最终归宿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指导下实现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根本途径 |
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物质基础 |
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物质基础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指导下实现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保障 |
一、推动政府转型与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
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三、实行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
四、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情况 |
(4)陈云节约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现状 |
1.1.1 陈云经济思想的研究现状 |
1.1.2 节约思想的研究现状 |
1.1.3 陈云节约思想的研究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2 陈云节约思想的形成 |
2.1 形成条件 |
2.1.1 理论渊源 |
2.1.2 历史条件 |
2.1.3 实践基础 |
2.2 形成发展历程 |
2.2.1 战争年代--陈云节约思想初步形成阶段 |
2.2.2 建设年代--陈云节约思想成熟阶段 |
2.2.3 改革开放新时期--陈云节约思想进一步发展阶段 |
3 不同时期陈云节约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战争年代的节约思想 |
3.1.1 发扬艰苦作风,厉行节约 |
3.1.2“钱要用在刀口上,不用在刀背上” |
3.1.3 重积累、轻消费的财政思想 |
3.2 建设年代的节约思想 |
3.2.1 节约要与勤俭建国结合 |
3.2.2 节约要与增产活动结合 |
3.2.3“一要吃饭,二要建设” |
3.2.4 要算大账还要算小账 |
3.2.5 以厉行节约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
3.3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节约思想 |
3.3.1 重申“一要吃饭,二要建设” |
3.3.2 治理污染,节约用水 |
3.3.3 重申以厉行节约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
4 陈云是节约的典范 |
4.1 衣着方面厉行节约 |
4.2 饮食方面厉行节约 |
4.3 居住方面厉行节约 |
4.4 交通方面厉行节约 |
5 陈云节约思想的主要特征 |
5.1 代表无产阶级的最根本利益 |
5.2 站在立党立国的高度 |
5.3 节约思想贯穿于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 |
5.4 以强国富民为目的 |
6 陈云节约思想的当代价值 |
6.1 理论意义 |
6.1.1 批判性继承和发展了传统“黜奢崇俭”经济思想 |
6.1.2 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 |
6.1.3 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
6.2 实践意义 |
6.2.1 有助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
6.2.2 为过渡时期经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
6.2.3 为早期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
6.2.4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渊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中国传统义利观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传统义利观概述 |
第一节 中国传统义利观的概述 |
一、义与利 |
二、义与利的关系 |
三、中国传统义利观的价值 |
第二节 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历史演变 |
一、先秦的义利思想 |
二、两汉的义利思想 |
三、两宋的义利观 |
四、明清的义利观 |
第三节 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现代价值 |
一、传统义利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观的完善 |
二、传统义利观与和谐企业管理观的建构 |
三、传统义利观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企业管理与传统义利观的内在联系 |
第一节 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对策 |
一、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二、传统义利思想对改善企业管理的启示 |
第二节 中国传统义利观与企业管理的内在联系 |
一、儒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与企业管理的联系 |
二、墨家义利观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
三、法家义利观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
第三节 中国传统义利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力研究 |
一、中国传统义利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
二、中国传统义利思想对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
三、建立义利合一的企业管理文化观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传统义利观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
第一节 中国传统义利观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内容 |
一、培养企业文化软实力 |
二、形成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 |
三、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
第二节 中国传统义利观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
一、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形成科学的义利观念 |
二、树立良好的商德理念,实现有序的运行机制 |
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建立严格的约束机制 |
第三节 用义以生利的思想构建现代企业管理观 |
一、现代企业义以生利的义利观的内涵 |
二、构建义以生利的义利观应解决的问题 |
三、义以生利是现代企业观的正确选择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墨子伦理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论文基本思路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墨子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及时代背景 |
第一节 墨子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二节 墨子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二章 墨子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与核心内容 |
第一节 墨子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
第二节 墨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 |
第三章 对墨子伦理思想的评析 |
第一节 墨子伦理思想存在的缺陷 |
第二节 墨子伦理思想的实践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7)经济发展的道德律令 ——论阿玛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二章 形而上考察:发展观就是意识形态 |
2.1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
2.2 马克思发展理论 |
第三章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 |
3.1 “自由发展观”的人性回归 |
3.2 “自由发展观”的理性桥梁 |
3.3 “自由发展观”的实质自由 |
第四章 阿马蒂亚·森以“可行能力看待贫困” |
4.1 “可行能力”的评价框架 |
4.2 “可行能力”的平等观 |
4.3 以可行能力的平等消除贫困 |
第五章 阿马蒂亚·森自由发展观的启示 |
5.1 自由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契合 |
5.2 走出既定的西方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墨子列德尚贤人才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意义 |
1. 人才的历史作用 |
2. 传统文化中的才性之辩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二、墨子列德尚贤人才伦理思想之渊源 |
(一) 墨子介绍 |
1. 墨子生平 |
2. 墨家学派 |
3. 《墨子》其书 |
(二) 墨子列德尚贤人才伦理思想之来源 |
1. 源于尧舜禹的禅让制 |
2. 源于孔子的儒家学说 |
3. 源于墨子的生活实践 |
4. 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 |
三、墨子列德尚贤人才伦理思想之内涵 |
(一) 先秦诸家人才伦理思想特点比较 |
1. 儒家:"仁"为核心的尊贤有等 |
2. 法家:"推功而爵禄"的尚法不尚贤 |
3. 道家:"举贤则民相乱"的无为主张 |
4. 墨家:"兼相爱"的列德尚贤 |
(二) 基于墨子思想的人才伦理意蕴 |
1. "兼相爱,交相利"的人道观 |
2. "尚利贵义"的义利统一观 |
3. "合其志功而观"的动机效果统一论 |
4. "天志、明鬼、非命"的唯心主义思想 |
(三) 墨子人才伦理思想的现代解读 |
1. 人才作用---"尚贤为政之本" |
2. 人才标准---"列德而尚贤" |
3. 人才培养---"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
4. 人才选拔---"听言迹行,任人唯贤" |
5. 人才激励---"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
四、墨子人才伦理思想之价值 |
(一) 对传统社会选用人才制度的启示 |
1. 对春秋战国时期用士养士的启示 |
2. 对察举制的启示 |
3. 对九品中正制的启示 |
4. 对科举制的启示 |
(二) 对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集体核心人才伦理观的影响 |
1. "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对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集体领导的影响 |
2. "四化标准,尚利贵义"---对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集体领导的影响 |
3. "以德治政,人才激励"---对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集体领导的影响 |
(三) 对当代人才强国战略的的借鉴 |
1.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
2. 形成科学的人才选用机制 |
3. 制定有效的人才考核评价制度 |
4. 构建完善的人才保障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10)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财富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财富和财富观的概述 |
1.1 财富和财富观的概念 |
1.1.1 财富 |
1.1.2 财富观 |
1.2 财富观的特征 |
1.2.1 主体性 |
1.2.2 传承性 |
1.2.3 嬗变性 |
1.3 财富观的作用 |
1.3.1 导向作用 |
1.3.2 协调作用 |
1.3.3 整合作用 |
2、财富观的历史考察 |
2.1 中国传统社会的财富观 |
2.1.1 中国传统财富观的价值取向:“义利观” |
2.1.2 中国传统财富分配观:“均贫富” |
2.1.3 中国传统财富消费观:“崇俭节用” |
2.2 西方国家的财富观 |
2.2.1 古典经济学之前的财富观 |
2.2.2 古典经济学时期的财富观 |
2.2.3 边际主义和新古典的主观财富观 |
2.2.4 当代西方经济学的财富观 |
2.3 马克思主义的财富观 |
2.3.1 自然财富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基础 |
2.3.2 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
2.3.3 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目的是“为生产而生产” |
2.3.4 财富发展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
3、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财富观的现实解读 |
3.1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财富观嬗变的积极方面 |
3.1.1 对待财富的态度:由“怕富、不敢富”到“致富光荣” |
3.1.2 财富的构成:由重视“有形财富”到重视“无形财富” |
3.1.3 对财富分配的认识:由“平均主义”到“效率与公平的兼顾” |
3.2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财富观嬗变的消极方面 |
3.2.1 拜金主义的泛滥 |
3.2.2 享乐主义的滋长 |
3.2.3 仇富心理的蔓延 |
3.3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财富观消极方面的原因分析 |
3.3.1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
3.3.2 法制建设的滞后 |
3.3.3 西方财富观的消极影响 |
3.3.4 道德规范的失范 |
4、社会主义财富观的建构 |
4.1 社会主义财富观建构的内容 |
4.1.1 科学地评价财富 |
4.1.2 正当追求财富 |
4.1.3 合理地分配财富 |
4.1.4 正确地使用财富 |
4.2 社会主义财富观建构的途径 |
4.2.1 实践层面: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
4.2.2 制度层面:建立健全的法制体系,提供法制保障 |
4.2.3 政策层面:提供合理的政策平台,营造公平环境 |
4.2.4 文化层面: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四、论墨子的经济学和经济管理学说(论文参考文献)
- [1]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李永田.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2]墨家思想的现代管理价值探究[D]. 于然. 黑龙江大学, 2018(09)
- [3]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 董晔璐. 内蒙古大学, 2016(08)
- [4]陈云节约思想初探[D]. 戎燕. 贵州财经大学, 2016(04)
- [5]中国传统义利观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刘妍. 黑龙江大学, 2016(02)
- [6]墨子伦理思想探析[D]. 沈诗意. 浙江财经大学, 2015(05)
- [7]经济发展的道德律令 ——论阿玛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D]. 翟宇. 西北大学, 2012(01)
- [8]福祉经济学研究进展与国民福祉系统[A]. 万树. 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
- [9]墨子列德尚贤人才伦理思想研究[D]. 郎济杰. 湖南工业大学, 2011(06)
- [10]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财富观的研究[D]. 谢丹. 江西师范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