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啤酒花(Humulus lupulus.)品种产量因素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亚琴,樊丛照,张际昭,邱远金,辛海量,李晓瑾,张本刚,王果平[1](2021)在《基于简化基因组技术的啤酒花栽培种和野生种SNP位点开发及遗传结构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为揭示新疆啤酒花Humulus lupulus野生与栽培个体间的遗传关系、遗传结构及野生资源的遗传潜力。方法利用SLAF-seq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新疆20个野生个体和18个栽培个体的SNP位点进行了开发与鉴定。利用系统发育分析、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等方法,从基因组水平揭示了野生种与栽培种之间的遗传结构。结果结果表明,通过SLAF-seq测序共获得863 228个SLAF标签,其中多态性SLAF标签有443 922个,共获得2 867 140个SNP位点。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野生个体和栽培个体整体上可各自分为2个聚类簇。总的Shanon-Wiener指数平均为0.397,其中野生个体为0.455,栽培个体为0.398;总的Nei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249,其中野生个体为0.293,栽培个体为0.250。AMOVA分析表明,啤酒花的主要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间,野生个体与栽培个体之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分化。结论新疆分布的野生啤酒花个体与栽培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但是野生啤酒花个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说明新疆啤酒花的野生资源具有较高的遗传育种潜力。
李万茸[2](2021)在《基于β-酸-番茄红素的复合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说明
燕银芳[3](2021)在《天然源和厚朴酚与异黄腐酚的抗菌活性评价及(和)厚朴酚的复配增效研究》文中认为植物真菌病害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最普遍、危害性最强的病害之一,其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化学杀菌剂的长期使用导致病原真菌产生了抗性、造成了药剂残留,引起了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天然源杀菌剂与环境相容性好,低毒且易降解,故受到了研究者的青睐。我国植物资源丰富,这为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论文选取传统中草药厚朴与啤酒花,采用生长速率法,结合活性导向分离的方法评价了所选中草药中的活性化合物对立枯丝核菌、核盘菌、灰葡萄孢、禾谷镰孢菌和稻瘟病菌的抗菌活性,并初步探究了两者的抗菌机理。最后评价了厚朴中的活性化合物与植物精油、酚类及萜烯类化合物的复配效果。现将主要内容分述如下:1.厚朴中抗菌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和厚朴酚抗菌机制初探本章采用活性导向分离的方法,从厚朴石油醚萃取物中分离纯化出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因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的EC50可达2.18μg/m L,明显优于商业化杀菌剂戊唑醇(EC50=3.07μg/m L),故探究了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的抗菌机制。形态学研究表明其对菌丝形态和细胞器均造成了破坏,特别是细胞膜和线粒体。基于转录组学的方式研究和厚朴酚的抗菌机理,发现其主要造成了线粒体及相关功能基因的上下调,特别是影响了ATP的合成。最后,用酶学的方法及一些生理生化指标对转录组学结果进行了验证。本研究表明和厚朴酚通过促进活性氧的大量产生,破坏了细胞膜电位,进而破坏线粒体的功能。这一过程影响了菌丝细胞的呼吸作用,并破坏了TCA循环,最终抑制ATP的生成。此外,和厚朴酚还会损坏菌丝细胞膜,从而加速菌丝体的死亡。2.啤酒花中异黄腐酚抗菌机制研究本章评价了药食两用植物啤酒花的80%乙醇提取物及其主要异戊烯基黄酮异黄腐酚的体外抗菌活性,并评价了异黄腐酚对孢子萌发的影响及其体内抗菌活性。因异黄腐酚对灰葡萄孢的体内外抗菌活性均很强,其对菌丝生长的EC50可达4.32μg/m L,故探究了其对灰葡萄孢的抗菌机理。形态学观察发现其对菌丝形态和细胞器均造成了严重破坏,特别是细胞膜。基于转录组学的方式研究异黄腐酚的抗菌机理,发现其主要通过破坏碳代谢通路和TCA循环来发挥抗菌作用。最后,用RT-qPCR、酶学的方法及一些生理生化指标对转录组学的结果进行了验证。本研究表明异黄腐酚可能存在多种作用方式,其通过影响呼吸作用,破坏了碳代谢通路和TCA循环导致ATP合成受阻,影响菌丝的生长。另外,其通过产生氧化胁迫,造成了膜脂过氧化伤害,进而破坏细胞膜,加速了菌丝体的死亡。3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植物精油、酚类及萜烯类化合物的复配效果研究本章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植物精油、酚类及萜烯类化合物在质量比为1:1时对五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并用Wadley(1967)公式评价了复配效果,结果表明,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植物精油、酚类及萜烯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对立枯丝核菌的复配效果较差,但对其他四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特别是对灰葡萄孢协同增效作用明显。另外,和厚朴酚与活性组分的复配效果优于厚朴酚的复配,其中,和厚朴酚与萜烯的复配效果最好,这为抗菌剂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周煜,薛璐,吴子健,胡志和[4](2021)在《啤酒挥发性风味成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气味作为啤酒重要的风味特征,由啤酒的挥发性成分决定。高级醇、有机酸和酯类是其中最重要的三类化合物,主要与酿造使用的酵母菌有关。在啤酒花提供的几百种挥发性化合物中,萜烯类化合物所占比例最高,它赋予啤酒花香、松木香等气味。在啤酒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发生的美拉德反应是引起啤酒老化的原因之一。老化过程中产生的反-2-壬烯醛、Strecker醛、双乙酰等物质会导致啤酒产生异味。该文综述近年来关于啤酒挥发性成分和气味的研究进展,并对改善啤酒的品质提出建议。
刘晓燕,夏天爽,董志敏,蒋益萍,秦路平,辛海量[5](2020)在《啤酒花抗骨质疏松的应用及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啤酒花是我国新疆药食兼用的特色资源植物。除广泛用于啤酒酿制外,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啤酒花的药用价值,尤其是将其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治疗。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啤酒花的多种活性成分在抗骨质疏松药物研发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然而,近年来,我国野生啤酒花资源品种退化严重,活性成分含量差异较大。保障优良的啤酒花种质资源,是啤酒花开发利用的前提。本文就啤酒花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及相关应用进行综述,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啤酒花抗骨质疏松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卢娜[6](2020)在《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活性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啤酒花的重要软树脂成分β-酸在啤酒酿造中起到的作用并不显着,β-酸虽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但因其本身的不稳定性,在啤酒酿造工业中常作为副产物被丢弃。而β-酸经催化加氢得到的氢化衍生物六氢β-酸(HBA)性质稳定,且具有很好的抑菌防腐效果,安全性高,因此在食品防腐保鲜领域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然而,HBA不溶于水,在水基食品体系中不能充分的与致病菌接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HBA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环糊精(CD)包合技术是提高低溶解度化合物水溶性和稳定性的有效途径,并且环糊精是一种安全性高、毒性低的包合剂,经口服、静脉和非消化道给药后耐受性良好。论文在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上,选取2-甲基-β-环糊精(M-β-CD)制备了HBA/M-β-CD包合物以提高其水溶性,借助多种测试、表征手段分析所制备包合物的结构特征,考察包合物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作用;进而研究了包合物在典型水基食品体系(番茄汁、牛奶)中的防腐保鲜效果,为HBA/M-β-CD包合物在水基体系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最后为拓宽包合物的应用领域,将其作为活性物质添加到壳聚糖(CS)中以制备活性抑菌膜,并将其对冷鲜羊肉进行包装保鲜。围绕上述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为改善HBA的水溶性及生物利用度,采用研磨法制备了HBA/M-β-CD包合物,并利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包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确证。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核磁共振(1HNMR)结果表明,HBA已成功进入到M-β-CD的空腔中,并且HBA和M-β-CD之间未形成新的化学键,而是以范德华力、氢键等形式相互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表明,HBA/M-β-CD包合物的形貌与它们各自单独的原始形貌均不相同,呈现为不规则的块状结构。通过分子对接获得了包合物的最优构象。相溶解度图表明,HBA和M-β-CD是以1:1主客分子比形成包合物,并且是一个自发过程。溶解度测试结果表明,HBA经过M-β-CD包合后,其水溶性得到了显着提高,溶解度为0.83 mg/m L。(2)考察了HBA/M-β-CD包合物对几种常见食品相关致病菌的抑菌效果,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白色念珠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结果表明,包合物对供试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食品中常见的单增李斯特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2.5μg/m 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100μg/m L。进而从细菌生长曲线、细胞形态结构、细胞膜通透性等方面,讨论包合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机制,结果表明,包合物主要抑制了单增李斯特菌在对数期的生长繁殖,破坏菌体的完整性和通透性,使细菌因电解质、核酸、蛋白质的泄露而死亡。(3)将制备的HBA/M-β-CD包合物应用于番茄汁的保鲜,并以山梨酸钾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在12天的储存期间,加入包合物的番茄汁样品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山梨酸钾组高出约3%,在稳定果汁的抗氧化活性及酸度方面也显着优于山梨酸钾组,并且在较小浓度下,就能表现出明显效果。山梨酸钾作为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的食品防腐剂,在维持还原糖的含量以及番茄红素稳定性方面的效果要好于HBA/M-β-CD包合物。(4)研究HBA/M-β-CD包合物对牛奶货架期的影响。通过分析在4℃条件下储存27天,包合物对巴氏灭菌乳的感官、p H值、乳糖含量、挥发性盐基氮含量、菌落总数、酒精测试、煮沸测试和酸度理化特性的影响,考察HBA/M-β-CD包合物作为天然防腐剂在巴氏灭菌乳中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经包合物处理的巴氏灭菌乳在储存期间菌落总数、酸度及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乳糖含量、感官评分和p H值远高于对照组。其中添加浓度为0.15 g/kg以上的HBA/M-β-CD包合物对牛奶的防腐效果最佳,可以有效抑制巴氏灭菌乳中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保持其感官和理化特性。进而采用加速预测货架期(ASLT)法预测出添加0.15 g/kg HBA/M-β-CD包合物的巴氏灭菌乳在冷藏(4℃)条件下的货架期为21天以上,预测结果与冷藏实验相一致。(5)制备了含有不同浓度HBA/M-β-CD包合物的HBA/M-β-CD-CS复合膜,并对其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抗氧化和抑菌活性进行了评价。SEM和FT-IR光谱表明,HBA/M-β-CD包合物与CS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是以氢键的形式相互作用。研究发现随着复合膜中包合物含量的逐渐增加(0%~0.15%),薄膜的含水量降低,溶解度、溶胀比和水蒸气透过率均增加。光学测试表明,包合物的加入不仅能保持良好的透光率,还能有效阻隔紫外光的入侵。加入0.10%HBA/M-β-CD后,薄膜的力学性能显着提高,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7.8 MPa和97.7%。与纯CS膜相比,HBA/M-β-CD-CS复合膜对1,1-二苯基-1-苦基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提高了10倍以上。此外,HBA/M-Β-CD包合物的加入使薄膜对多种食源性致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6)采用HBA/M-β-CD-CS复合膜对冷鲜羊肉进行包装,测定肉样在冷藏期间各项指标的变化,研究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在整个贮藏过程,复合膜可有效抑制鲜肉中细菌的生长,并延缓TVB-N含量、TBARS值和p H值的上升,同时能较好的维持鲜肉的感官特性。与PE组相比,复合膜对冷鲜羊肉具有明显的保鲜效果,可将含50%瘦肉样品的货架期延长至12天以上,瘦肉含量为80%的样品延长至8天以上。
杨轲[7](2020)在《引进啤酒花种质资源评价及苦味酸生物合成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啤酒花(humulus lupulus L.)既是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也是抗癌物质黄腐酚的重要天然来源。甘肃是国内啤酒花生产的主要区域,但是目前面临品种单一、退化严重、产量低下、品质恶化等问题。因此,研究啤酒花种质资源,筛选优质啤酒花材料,解析其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的分子机理对啤酒花新品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引进啤酒花种质材料为对象,运用分子标记、相关性分析、组织培养、转录组、蛋白质组测序等技术,进行材料间遗传背景、性状相关性、再生体系建立和有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等综合研究,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选择60对SSR标记对384份啤酒花种质材料遗传差异、群体结构进行分析,其中24对SSR标记在材料间表现多态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啤酒花可聚类为5个类群,其中I类1份,II类85份,III类4份,IV类3份,V类291份;群体结构分析表明供试材料能够划分为2个亚群,分别包含94和290份材料。2.从384份啤酒花材料中选取50份遗传差异较大、综合性状优良的代表性材料进行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啤酒花材料间农艺性状变异丰富,α-酸含量与测定农艺性状间并无显着相关性,黄腐酚含量受干鲜比、花穗粗和花穗长三项指标影响较大;依据离差平方和-欧式距离法聚类分析,将50份啤酒花种质材料按照“由好到次”聚类,共划分为5个不同等级类群,第一类综合性状表现最好,包括28份材料;第二类较好,包括6份材料;第三类表现一般,包括12份材料;第四类表现较差,包括3份材料;第五类表现最差,仅有1份材料。3.从离差平方和-欧式距离法聚类分析筛选出的综合性状表现最好的28份材料中,按照α-酸含量由高到低原则选取5份材料(PJ105、PJ274、PJ043、PJ028和PJ267),再根据激素诱导生根效果筛选后续研究材料,结果表明,啤酒花枝条扦插最适合的模式为土培扦插,啤酒花种质材料PJ274激素诱导生根率最高,可作为组织培养及后续研究的母体材料。组织培育结果表明,诱导啤酒花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是腋芽;愈伤组织最适培养基条件为MS培养基+葡萄糖20.0g/L+6-BA 0.1 mg/L+IAA 1.0 mg/L+2,4-D 2.0 mg/L+谷氨酰胺0.002 g/L+PVP 2.0g/L+6.5 g/L琼脂,pH为5.8-6.0;诱导腋芽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的最适培养基激素配比为6-BA 1.0 mg/L+NAA 0.2 mg/L,芽分化率可达66.67%;适合啤酒花腋芽愈伤组织根分化的最佳培养基激素组合为6-BA 0.1 mg/L+IBA 1.0 mg/L,且试管苗移栽成活率高达80%。4.对啤酒花PJ274雌花序不同成熟时期的花序进行转录组测序,共得到100297个unigene,其中68797条unigene得到功能注释,注释率为68.59%,与桑树(Morus alba L.)的序列相匹配的unigene占36.55%。在雌性花序成熟中期,基因表达上、下调的分别有14135、4412个;在花序成熟后期,基因表达上、下调的分别有9483、8591个,主要参与代谢过程、细胞过程、生物调节、调节生物学过程与响应刺激等过程。在花序成熟中期和后期,鉴定到共同表达上、下调基因分别为1823、1605个。啤酒花苦味酸合成代谢相关途径中的相关基因随着花序的成熟,表达丰度显着变化,以BCAA(支链氨基酸)和MEP(甲基-D-赤藓糖醇-4-磷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为主。5.用iTRAQ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啤酒花PJ274雌性花序中苦味酸物质合成代谢过程相关蛋白质进行定量分析,共鉴定到6535个蛋白质,成熟中期和后期样品中,分别鉴定到426、726个差异表达蛋白;生物学代谢途径在成熟过程中发生显着变化,由萜类化合物代谢途径蛋白显着富集转变为黄酮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蛋白显着富集状态;对萜类、苦味酸和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相关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分析,确定倍半萜类化合物的合成主要发生在质体中;并鉴定到了参与物质转运途径的相关蛋白质,包括6个ATP结合体蛋白、3个脂转移蛋白和36个参与囊泡转运相关蛋白。
刘泽畅[8](2020)在《构建国产啤酒花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啤酒花是啤酒酿造的“灵魂原料”,在啤酒风味的形成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啤酒花种植国,但国产啤酒花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较弱,加之近些年啤酒花“间种”、以次充好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啤酒厂对国产啤酒花产品的信心严重不足。虽然行业内早已制定出啤酒花的质量评价标准,但已无法满足目前啤酒酿造行业对获取啤酒花产品真实性的需求。因此,针对国产啤酒花的品种和品质特性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啤酒花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现行啤酒花质量评价方法存在的缺陷,在对啤酒花中不同类别的重要功能性组分进行分析检测的基础上,采用化学计量法构建国产啤酒花的指纹图谱,系统阐释我国主产啤酒花的品种、品质特性及酿造性能,探究啤酒花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并针对不同目的建立国产啤酒花的质量评价模型,旨在为我国啤酒花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市场监管体系的完善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可为其他领域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优化建立了啤酒花中挥发性组分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分析方法。以札一啤酒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挥发性组分进行检测,确定出以水果香、花香、草本、木质和辛辣风味为典型风味的50种特征化合物;结合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构建了札一啤酒花的风味指纹图谱,确定出23种化合物为关键构建因子;进而采用因子权重分析确定出β-罗勒烯、大根香叶烯、γ-杜松烯、2-甲基-3-丁烯-2-醇、6-甲基庚酸甲酯、异丁酸庚酯,6种化合物为影响札一啤酒花香气特征一致性的变异组分。通过与世界知名品种香型啤酒花对比,表明札一啤酒花的香气特性优异,并在整体香气风格上与着名的优质香型啤酒花萨兹相似。2、建立了基于挥发性组分的啤酒花新鲜度判别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新鲜度札一啤酒花中的30种共有挥发性组分,25种组分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萜烯类化合物的含量在储藏后显着降低,含氧化合物的含量随之升高,证明氧化是啤酒花在储藏过程中风味品质劣变的重要影响因素。采用HCA和PCA构建了不同新鲜度啤酒花的挥发性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不同新鲜度啤酒花之间存在明显的聚类差异和“挥发性指纹分化”,且第一主成分是判别啤酒花新鲜度的关键向量;确定了在储藏过程中,札一啤酒花风味的劣变特征为新鲜啤酒花所呈现的水果风味被逐渐增强的草本和木质香风味所掩盖。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构建了啤酒花的新鲜度判别模型,且模型表现出良好的判别能力,并确定出β-石竹烯、β-法尼烯、α-葎草烯、β-香叶烯、4-癸酸甲酯和香叶酸甲酯等6种化合物为关键判别因子。3、建立了基于挥发性组分的啤酒花品种和掺伪判别方法。通过对三种国产啤酒花中的挥发性组分进行分析检测,共鉴定出84种化合物;其中,28种为三个品种啤酒花中的共有挥发性组分,而酯类和醇类化合物是不同品种啤酒花的主要差异性组分;进而基于此分析结果确定了三个品种啤酒花的风味特征。采用相似度分析法对啤酒花的品种差异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判别啤酒花的品种,但无法判别掺伪情况。采用HCA和PCA构建了三个品种啤酒花的挥发性指纹图谱,发现不同品种啤酒花之间存在聚类差异和“挥发性指纹分化”,并确定出19种化合物为关键构建因子。采用(O)PLS-DA构建了啤酒花的品种和掺伪判别模型,且模型表现出良好的品种判别和样本预测能力,并确定了不同品种啤酒花的关键判别因子。4、建立了基于矿物元素的啤酒花原产地判别方法。对啤酒花中22种矿物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和品种啤酒花在矿物元素的整体分布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异。采用HCA和PCA构建的啤酒花矿物元素指纹图谱表明,不同产地和品种啤酒花之间存在聚类差异和“矿物元素指纹分化”,6种元素为其关键构建因子,该模型的产地预测正确率可达100%。采用(O)PLS-DA构建了啤酒花的原产地和品种判别模型,该模型表现出良好的判别能力;确定了不同产地和品种啤酒花的关键判别因子。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产地和品种啤酒花在对矿物元素的积累,以及矿物元素与功能性组分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初步明确了矿物元素与啤酒花品质特性之间的关联。5、建立了啤酒花基于矿物元素和啤酒花苦味酸的生长特性评价方法。通过对不同产地和品种国产啤酒花在生长期内对22种矿物元素的积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啤酒花在生长期内,对矿物元素积累的变化趋势明显,其中对Sr、Na、Rb、Li、Ba、Ga、Co和V元素的积累受种植地的影响较大。PCA结果表明,啤酒花对矿物元素的积累与种植地和成熟度之间的相关性明显;其中,Mg、K、Li和Na元素显示出明显的地域特性,而Al、Pb和V元素则与啤酒花的成熟度相关性显着。通过对生长期内啤酒花苦味酸组分含量/比例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确定出不同产地和品种啤酒花苦味酸积累规律和最佳采摘期;其中,合葎草酮和合蛇麻酮在α-酸和β-酸总含量中的比例在啤酒花生长期内基本保持稳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l和V元素有利于啤酒花苦味酸的合成。6、基于8种萜烯醇立体异构体的转化评价了五种国产啤酒花的酿造性能。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啤酒花在萜烯醇异构体的分布上差异显着,也使得风味特征具有较大差别;其中,R-里那醇、香叶醇和R-β-香茅醇是所有啤酒花的共有组分,而里那醇在所有啤酒花中仅存在单一构型。采用模拟酿造实验初步确定了啤酒花中萜烯醇异构体在煮沸过程中的转化行为,其中,S-里那醇和橙花醇是所有啤酒花煮沸体系中的共有组分,而S-β-香茅醇和(2E,6E)-法尼醇对体系基本没有风味贡献。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煮沸时间以及啤酒花品种的选择对调控体系的香气特征起到重要作用;HCA和PCA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煮沸时间对不同品种啤酒花香气特征的影响,确定出香叶醇、R-β-香茅醇、(2Z,6E)-和(2E,6E)-法尼醇是不同类别啤酒花煮沸体系的差异性组分;橙花醇、R-里那醇和S-里那醇则是衡量啤酒花在煮沸过程中风味特征变异的关键指标。
张洁[9](2020)在《新型酒花制品对啤酒相关微生物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国内对于酒花浸膏的研究较少,对于具体的异构酒花浸膏的研究更少,所以本实验通过采用二氢、四氢和六氢异构酒花浸膏对啤酒相关微生物的抑制以及它们和相关菌株对啤酒品质的影响两部分来研究异构酒花浸膏的具体抑制效果。首先通过比生长速率和菌落形态变化两个实验,研究经过不同加工合成的异构酒花浸膏对啤酒中相关微生物的抑制效果为:在相同浓度梯度范围的异构酒花浸膏作用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受抑制作用最为明显,说明其对酒花浸膏的敏感性较强,并且在异构酒花浸膏浓度为0.04g/L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比生长速率下降较快,随后基本保持不变,在0.5g/L时得到完全抑制;乳球菌的比生长速率与异构酒花浸膏的浓度呈指数分布,在异构酒花浸膏浓度达到5g/L时,乳球菌没有菌落生长,与此同时,短乳杆菌的菌株在该浓度下也没有生长;大肠杆菌的比生长速率与异构酒花浸膏浓度基本成反比,在异构酒花浸膏浓度为3g/L时,大肠杆菌得以完全抑制;野生酵母菌在异构酒花浸膏浓度为4g/L时,未出现菌落生长,即生长得到完全抑制;酿酒酵母DM303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变化,说明其受到异构酒花浸膏的影响较小。从上述结果表明,不同的异构酒花浸膏及其浓度对不同啤酒有害菌的抑制效果虽然不同,但是大体趋势却是相近的,通过对不同异构酒花浸膏进行试验研究发现:六氢异构酒花浸膏对啤酒中相关微生物的抑制效果最优,四氢异构酒花浸膏对其抑制效果属于居中的状态,二氢异构酒花浸膏的抑制效果最差。在异构酒花浸膏和相关菌株对啤酒品质影响的实验结果中可以发现,异构酒花浸膏所酿造啤酒的色度、浊度、残糖基本没有变化,并且所添加的有害菌因受到酒花的抑制而停止生长,添加异构酒花浸膏的啤酒酒样的香气和苦味值等指标要优于添加酒花颗粒的啤酒酒样。因此通过研究说明异构酒花浸膏的添加不会对啤酒的各项理化指标造成损害,且不会降低啤酒的整体品质,为异构酒花浸膏在实际啤酒生产酿造中替代酒花颗粒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保障。
韩拓[10](2020)在《干旱绿洲典型植物碳水耦合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绿洲虽不足总面积的5%,却对调节区域气候、哺育人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资源是绿洲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制约植被生存、进化的关键因素。准确理解不同物种植物在有限水资源条件下的碳水耦合机制,不仅有助于指导当地科学种植、灌溉,而且对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大气间的反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以往对碳水耦合的研究多集中在生态系统尺度,且在干旱绿洲区开展较少。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依托兰州大学--敦煌生态水文观测站,以敦煌南湖绿洲36种典型植物(涉及6个植被功能类型)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实测、室内试验及相关模型揭示绿洲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特性、光合能力种间差异;探究植物光合-蒸腾耦合特征及影响因素;同时,通过分析气孔行为,揭示气孔对碳水耦合关系的调节机制;最后,对比水分利用效率(WUE)的种间差异,量化植物碳水耦合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物种植物净光合速率(An)的日变化特征和季节动态特征基本相似,但光合能力(Anmax)差异显着:日变化曲线近似“抛物线”型,存在“单、双峰”两种峰形;季节动态受环境因子和自身生理状况的共同影响,从生长季初期的5月到生长季末期的10月,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通常在8月份达到最大;C4植物具有最强的光合能力,最高可达38.77μmol m-2 s-1,常绿针叶植物最弱,最小仅6.39μmol m-2 s-1。(2)敏感性分析能有效识别出光合作用生化模型中的关键参数,在此基础上,构建贝叶斯层级结构,实现了多参数多尺度(种内尺度、种间尺度和植被功能类型尺度)上的同时估计。结果表明,参数优化后的光合作用生化模型不仅具备更高的模拟精度,而且保证了其内在生物化学意义,在该区适用性强;参数在物种尺度差异大,在未来碳水通量耦合模型模拟中,建议考虑参数的种间差异。(3)气孔导度(gs)受外界环境因子和自身水力特性共同调节:gs与主要环境因子(光合有效辐射、饱和水汽压亏缺和环境温度)均呈现顺时针环状关系,说明gs峰值出现时间早于环境因子;gs与叶水势(ΨL)的回归方程近似韦伯累计分布函数,说明gs与ΨL在不同时段相关性变异性强。在充分研究气孔行为的基础上,对最优气孔导度模型进行参数优化,发现考虑气孔导度斜率(g1)的季节变化后,模型模拟精度显着提高,在极端干旱绿洲区适用性强。此外,g1种间差异显着:C4植物的g1显着小于其他物种;对于C3植物而言,农田(CRO)和草地(GRA)显着大于常绿针叶林(ENF)和开放灌丛(OSH),落叶阔叶林(DBF)的g1则相对居中。在未来的碳水耦合模型中,建议考虑g1的种间差异。(4)极端干旱绿洲植物叶片光合-蒸腾存在着密切的耦合关系:首先,外界环境因子对光合、蒸腾作用过程具有同向的驱动作用,表现为净光合速率(An)与蒸腾速率(T)较为一致的日变化特征和显着的相关性;其次,气孔是植物和外界环境进行CO2和水汽交换的共同通道,对光合、蒸腾作用具有同向调控作用,An-gs和T-gs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就不同物种而言,ENF、OSH和C4植物的光合-蒸腾耦合关系稳定,受外界环境因素扰动小,An-T始终保持线性相关,气孔始终对光合、蒸腾过程具有较强限制作用;而对于DBF、GRA和CRO植物,随着光合有效辐射、温度以及饱和水汽压亏缺的逐渐增大,gs不断增大,当达到一定水平后,气孔对光合作用的限制逐渐变弱,光合-蒸腾过程逐渐发生解耦。(5)水分利用效率(WUE)是植物碳水耦合关系的定量表达,同时受外界环境因子和自身生理要素的控制。首先,WUE的种间差异大:C4植物的WUE显着高于其他物种;在C3植物中,常绿针叶林最大,开放灌丛次之,农田和草地相对较小,落叶阔叶林的WUE则相对居中;WUE与叶干物质含量(LDMC)呈指数递增特点(P<0.01),说明不同物种植物WUE差异与植物自身“快速增长-养分贮存”的权衡策略有关。其次,通过预测未来气候条件(升温、干旱和CO2浓度升高)对植物WUE的影响发现:在一定范围内,WUE对温度(Ta)和土壤含水量(SWC)具有负向反馈,对环境CO2浓度(Ca)有正向反馈;其中,Ta对DBF、GRA和CRO植物WUE改变的相对贡献率远大于对OSH和C4植物,而Ca对C4植物WUE改变的相对贡献率显着高于其他植被功能类型植物。
二、啤酒花(Humulus lupulus.)品种产量因素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啤酒花(Humulus lupulus.)品种产量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简化基因组技术的啤酒花栽培种和野生种SNP位点开发及遗传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2 方法 |
2.1 基因组DNA制备 |
2.2 酶切方案设计 |
2.3 测序及产出数据的质量分析 |
2.4 SLAF标签和SNP标记的开发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建库评估 |
3.2 测序数据统计与评估 |
3.3 SLAF标签与SNP标记的鉴定 |
3.4 系统发育分析 |
3.5 遗传结构及PCA分析 |
3.6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 |
4 讨论 |
(3)天然源和厚朴酚与异黄腐酚的抗菌活性评价及(和)厚朴酚的复配增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天然源活性物质抗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进展 |
1.1 引言 |
1.2 中草药抗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进展 |
1.2.1 中草药提取物抗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进展 |
1.2.2 中草药精油抗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进展 |
1.2.3 中草药次生代谢产物抗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进展 |
1.3 天然源杀菌活性物质的开发与应用 |
1.4 天然产物协同增效作用研究进展 |
1.5 本论文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1.5.1 目的意义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厚朴中抗菌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和厚朴酚抗菌机制初探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供试药材、化合物及植物病原真菌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2.2.3 主要实验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厚朴中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及抗菌活性筛选 |
2.3.2 厚朴中主要活性物质的含量测定 |
2.3.3 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
2.3.4 基于转录组学的方式初步研究和厚朴酚的抗菌机理 |
2.3.5 和厚朴酚抗菌作用机理验证 |
2.3.6 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细胞核的影响 |
2.3.7 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的菌核的影响 |
2.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厚朴提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
2.4.2 厚朴提取物中抗菌化合物的分离鉴定与含量测定 |
2.4.3 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对植物病原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
2.4.4 厚朴酚与和厚朴酚抗菌活性谱及对不同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
2.4.5 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
2.4.6 基于转录组学的方式初步研究和厚朴酚的抗菌机理 |
2.4.7 基于转录组学结果的和厚朴酚抗菌机理验证 |
2.4.8 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细胞核的影响 |
2.4.9 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的菌核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啤酒花中异黄腐酚抗菌作用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供试药材、化合物及植物病原真菌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3.2.3 主要实验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啤酒花80%乙醇提取物的制备及体外抗菌活性筛选 |
3.3.2 异黄腐酚对灰葡萄孢的孢子萌发的影响 |
3.3.3 啤酒花中异黄腐酚的含量测定 |
3.3.4 异黄腐酚的体内抗菌效果研究 |
3.3.5 异黄腐酚对灰葡萄孢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
3.3.6 基于转录组学的方式初步研究异黄腐酚的抗菌机理 |
3.3.7 基于转录组学结果的异黄腐酚抗菌机理验证 |
3.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啤酒花80%乙醇提取物及异黄腐酚对植物病原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
3.4.2 异黄腐酚抗菌活性谱及对不同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
3.4.3 不同浓度异黄腐酚对灰葡萄孢的抑制作用 |
3.4.4 异黄腐酚对灰葡萄孢的孢子萌发的影响 |
3.4.5 啤酒花中异黄腐酚的含量测定 |
3.4.6 异黄腐酚的体内抗菌效果研究 |
3.4.7 异黄腐酚对灰葡萄孢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
3.4.8 基于转录组学的方式初步研究异黄腐酚的抗菌机理 |
3.4.9 基于转录组学结果的异黄腐酚抗菌机理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植物精油、酚及萜烯类化合物的复配效果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供试药物及植物病原真菌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单剂对不同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
4.3.2 药剂混合后对不同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
4.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活性组分B复配对立枯丝核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
4.4.2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活性组分B复配对核盘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
4.4.3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活性组分B复配对灰葡萄孢的毒力作用确定 |
4.4.4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活性组分B复配对禾谷镰孢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
4.4.5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活性组分B复配对稻瘟病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啤酒挥发性风味成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啤酒气味与挥发性成分的关系 |
2 酵母菌对啤酒气味的影响 |
3 啤酒花对啤酒气味的贡献 |
4 美拉德反应与啤酒的麦香风味 |
5 啤酒不良气味 |
6 结语 |
(6)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活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啤酒花 |
1.2.1 啤酒花分布 |
1.2.2 啤酒花成分 |
1.3 啤酒花的主要生物活性 |
1.3.1 镇静作用 |
1.3.2 消炎作用 |
1.3.3 抑菌活性 |
1.3.4 抗氧化活性 |
1.4 六氢β-酸的研究进展 |
1.4.1 β-酸的再利用 |
1.4.2 六氢β-酸的制备 |
1.4.3 六氢β-酸的安全性 |
1.4.4 六氢β-酸的生物活性 |
1.5 环糊精及包合物 |
1.5.1 环糊精简介 |
1.5.2 环糊精包合物 |
1.5.3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
1.5.4 环糊精包合物的分析方法 |
1.6 环糊精包合物的应用研究进展 |
1.6.1 药物中的应用 |
1.6.2 纳米技术中的应用 |
1.6.3 超分子化学中的应用 |
1.6.4 抑菌中的应用 |
1.7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结构特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HBA/M-β-CD包合物的制备 |
2.3.2 HBA/M-β-CD包合物的表征 |
2.3.3 HBA/M-β-CD包合物的相溶解度 |
2.3.4 HBA与 M-β-CD的分子对接 |
2.3.5 HBA/M-β-CD包合物的溶解度 |
2.3.6 HBA/M-β-CD包合物的溶出度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UV-Vis分析 |
2.4.2 FT-IR分析 |
2.4.3 XRD分析 |
2.4.4 形貌分析 |
2.4.5 ~1HNMR分析 |
2.4.6 分子对接分析 |
2.4.7 相溶解度图 |
2.4.8 溶解度 |
2.4.9 溶出度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活性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培养基的配制 |
3.3.2 菌悬液的制备 |
3.3.3 抑菌活性的测定 |
3.3.4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3.3.5 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3.3.6 生长曲线的测定 |
3.3.7 SEM样本的制作 |
3.3.8 细胞膜通透性的测定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HBA/M-β-CD包合物的抑菌活性 |
3.4.2 HBA/M-β-CD包合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生长活性的影响 |
3.4.3 HBA/M-β-CD包合物对菌体生长曲线的影响 |
3.4.4 HBA/M-β-CD包合物对菌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3.4.5 HBA/M-β-CD包合物对菌体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对番茄汁的保鲜效果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番茄汁的前处理 |
4.3.2 维生素C的测定 |
4.3.3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 |
4.3.4 丙二醛的测定 |
4.3.5 总糖的测定 |
4.3.6 还原糖的测定 |
4.3.7 总酸的测定 |
4.3.8 番茄红素的测定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标准曲线 |
4.4.2 维生素C含量 |
4.4.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4.4.4 丙二醛含量 |
4.4.5 总糖含量 |
4.4.6 还原糖含量 |
4.4.7 总酸含量 |
4.4.8 番茄红素含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对牛奶货架期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巴氏灭菌乳的制备与处理 |
5.3.2 感官评价 |
5.3.3 pH值的测定 |
5.3.4 菌落总数的测定 |
5.3.5 乳糖含量的测定 |
5.3.6 酒精和煮沸测试 |
5.3.7 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
5.3.8 酸度的测定 |
5.3.9 巴氏灭菌乳货架期的预测方法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感官特性 |
5.4.2 pH值 |
5.4.3 酸度 |
5.4.4 菌落总数 |
5.4.5 乳糖含量 |
5.4.6 新鲜度(酒精和煮沸测试) |
5.4.7 挥发性盐基氮(TVB-N) |
5.4.8 巴氏灭菌乳货架期的预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壳聚糖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6.2.1 材料与试剂 |
6.2.2 仪器与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HBA/M-β-CD-CS复合膜的制备 |
6.3.2 微观结构表征 |
6.3.3 物理性能测试 |
6.3.4 颜色分析 |
6.3.5 光学性能测试 |
6.3.6 机械性能测试 |
6.3.7 抗氧化性能测试 |
6.3.8 抑菌性能测试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微观结构 |
6.4.2 物理性能 |
6.4.3 颜色 |
6.4.4 光学性能 |
6.4.5 机械性能 |
6.4.6 抗氧化活性 |
6.4.7 抑菌活性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壳聚糖膜对冷鲜羊肉的保鲜效果 |
7.1 引言 |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7.2.1 材料与试剂 |
7.2.2 仪器与设备 |
7.3 实验方法 |
7.3.1 冷鲜羊肉的处理 |
7.3.2 菌落总数的测定 |
7.3.3 TVB-N的测定 |
7.3.4 pH值的测定 |
7.3.5 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的测定 |
7.3.6 感官评价 |
7.4 结果与讨论 |
7.4.1 菌落总数 |
7.4.2 TVB-N |
7.4.3 pH值 |
7.4.4 TBARS值 |
7.4.5 感官特性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引进啤酒花种质资源评价及苦味酸生物合成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啤酒花生物学特征 |
1.1.1 系统分类 |
1.1.2 生物学特性 |
1.1.3 种质资源分布 |
1.1.4 有效化学成分 |
1.2 分子标记技术与啤酒花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2.1 生物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
1.2.2 分子标记技术 |
1.2.3 啤酒花遗传多样性研究 |
1.3 啤酒花种质资源离体保存及组织培养 |
1.3.1 种质资源离体保存 |
1.3.2 植物组织培养发展历程 |
1.3.3 啤酒花组织培养研究 |
1.4 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研究及其应用 |
1.4.1 转录组学研究 |
1.4.2 蛋白组学研究 |
1.5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384份啤酒花遗传多样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设备和仪器 |
2.1.3 DNA制备 |
2.1.4 SSR分析 |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SSR引物多态性分析 |
2.2.2 聚类分析 |
2.2.3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2.3 讨论 |
2.3.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2.3.2 群体结构分析 |
2.4 结论 |
第三章 啤酒花表型特征与品质性状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地概况 |
3.1.3 农艺性状测定 |
3.1.4 品质性状测量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啤酒花不同材料的性状特征 |
3.2.2 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
3.2.3 啤酒花品质构成因子分析 |
3.2.4 聚类分析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啤酒花绿枝扦插和不同外植体筛选及再生体系构建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仪器和药品 |
4.1.3 啤酒花扦插移栽及生理指标测定 |
4.1.4 啤酒花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 |
4.1.5 不定芽的诱导 |
4.1.6 生根培养与炼苗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高生根率材料筛选 |
4.2.2 不同培养体系对啤酒花PJ274扦插枝条发芽率的影响 |
4.2.3 不同培养体系对啤酒花PJ274扦插枝条根系生长的影响 |
4.2.4 各培养体系下啤酒花PJ274生理指标变化 |
4.2.5 不同碳源对PJ274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4.2.6 不同激素配比对PJ274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4.2.7 啤酒花PJ274腋芽诱导愈伤组织激素配比优化 |
4.2.8 不同激素配比对啤酒花PJ274腋芽愈伤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4.2.9 不同激素配比对啤酒花PJ274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
4.2.10 试管苗移栽炼苗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章 啤酒花苦味酸生物合成过程的转录组学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RNA提取及cDNA文库构建 |
5.1.2 转录组测序 |
5.1.3 unigene功能注释和编码区预测 |
5.1.4 unigene的 TF编码能力预测和SSR检测 |
5.1.5 unigene表达量计算及差异表达基因检测 |
5.1.6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分析 |
5.2 结果分析 |
5.2.1 转录本de novo组装和BGISEQ-500 测序质量评估 |
5.2.2 unigene功能注释分析 |
5.2.3 花序成熟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5.2.4 qRT-PCR对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结果 |
5.3 讨论 |
5.3.1 BGI-500 RNA-Seq为啤酒花研究提供了新的转录组数据 |
5.3.2 啤酒花花序成熟过程中生物学变化特征分析 |
5.3.3 苦味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特征分析 |
5.4 结论 |
第六章 基于蛋白质组学分析的啤酒花苦味酸生物合成途径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蛋白质提取及iTRAQ标记 |
6.1.2 蛋白酶解、肽段标记和LC-ESI-MS/MS分析 |
6.1.3 蛋白质鉴定、定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啤酒花雌花样品中蛋白质的鉴定 |
6.2.2 样品间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
6.2.3 差异表达蛋白功能分类 |
6.3 讨论 |
6.3.1 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 |
6.3.2 异戊烯基特异代谢途径 |
6.3.3 与转运相关的蛋白质 |
6.4 结论 |
全文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8)构建国产啤酒花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啤酒花概述 |
1.2.1 啤酒花的化学组成及作用 |
1.2.2 啤酒花的产业概况 |
1.3 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与实施概况 |
1.3.1 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的定义和发展 |
1.3.2 建立和实施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
1.3.3 我国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与实施现状 |
1.3.4 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方法的建立和实施 |
1.3.5 指纹图谱技术在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
1.4 啤酒花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进展 |
1.4.1 啤酒花质量评价方法 |
1.4.2 指纹图谱技术在啤酒花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
1.5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选题依据 |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札一啤酒花挥发性指纹图谱构建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样品收集与处理 |
2.2.2 仪器与试剂 |
2.2.3 实验方法 |
2.2.4 化学计量学分析 |
2.2.5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实验条件的优化和方法学考察 |
2.3.2 札一啤酒花的挥发性组分特征 |
2.3.3 札一啤酒花的风味指纹图谱建立 |
2.3.4 因子权重分析 |
2.3.5 札一啤酒花与世界几个重要品种啤酒花香气特征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挥发性组分对啤酒花新鲜度的判别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样品收集与处理 |
3.2.2 仪器与试剂 |
3.2.3 实验方法 |
3.2.4 化学计量学分析 |
3.2.5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新鲜和储藏札一啤酒花中挥发性组分分析 |
3.3.2 新鲜和储藏札一啤酒花的风味特征 |
3.3.3 无监督性化学计量学分析 |
3.3.4 监督性化学计量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挥发性组分对啤酒花品种和掺伪情况的鉴别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样品收集与处理 |
4.2.2 仪器与试剂 |
4.2.3 实验方法 |
4.2.4 化学计量学分析 |
4.2.5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三个品种啤酒花的挥发性组分特征 |
4.3.2 三个品种啤酒花挥发性组分的类别比较 |
4.3.3 化学计量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矿物元素对啤酒花原产地的判别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样品收集与处理 |
5.2.2 仪器与试剂 |
5.2.3 实验方法 |
5.2.4 化学计量学分析 |
5.2.5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矿物元素分析的标准曲线建立及方法学考察 |
5.3.2 不同产地和品种啤酒花中矿物元素的总体特征 |
5.3.3 化学计量学分析 |
5.3.4 啤酒花中22种矿物元素相关性分析 |
5.3.5 啤酒花中矿物元素与功能性组分的相关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矿物元素与啤酒花苦味酸对啤酒花生长特性的评价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6.2.2 仪器与试剂 |
6.2.3 实验方法 |
6.2.4 主成分分析 |
6.2.5 数据处理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啤酒花在生长期内矿物元素的积累特征 |
6.3.2 主成分分析 |
6.3.3 啤酒花最佳采摘期的确定 |
6.3.4 生长期内矿物元素与啤酒花苦味酸系列组分的相关性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萜烯醇异构体对啤酒花酿造性能的评价 |
7.1 引言 |
7.2 实验部分 |
7.2.1 样品收集与处理 |
7.2.2 仪器与试剂 |
7.2.3 实验方法 |
7.2.4 化学计量学分析 |
7.2.5 数据处理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HS-SPME-Es GC-MS分析方法的建立 |
7.3.2 八种萜烯醇异构体在不同品种啤酒花中的分布 |
7.3.3 啤酒花在煮沸过程中整体风味的变化 |
7.3.4 啤酒花在煮沸过程中萜烯醇异构体的转化行为 |
7.3.5 化学计量学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论文中挥发性组分信息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新型酒花制品对啤酒相关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啤酒品质所面临的问题 |
1.2 啤酒中的有关微生物 |
1.2.1 大肠杆菌 |
1.2.2 乳酸菌 |
1.2.3 野生酵母 |
1.3 啤酒与健康 |
1.4 酒花及其开发 |
1.4.1 酒花制品及其作用 |
1.4.2 酒花的功能及其应用 |
1.4.3 酒花的抑菌研究 |
1.5 酒花的香味物质 |
1.6 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章 异构酒花浸膏对啤酒相关微生物的抑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2.1 酒花制品 |
2.2.2 主要试剂 |
2.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2.4 微生物和培养基 |
2.2.5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乳球菌AB133的分离纯化 |
2.3.2 野生酿酒酵母的筛选 |
2.3.3 菌株活化 |
2.3.4 抑菌活性检测试验 |
2.3.5 比生长速率实验 |
2.3.6 菌落形态实验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比生长速率实验 |
2.4.1.1 大肠杆菌DH5α和金黄色葡萄球菌ZJ007的液体抑制培养 |
2.4.1.2 乳球菌AB133的液体抑菌培养 |
2.4.2 菌落形态的变化 |
2.4.2.1 大肠杆菌DH5α的固体培养 |
2.4.2.2 金黄色葡萄球菌ZJ007抑制培养 |
2.4.2.3 乳酸菌 |
2.4.2.4 野生酵母菌BY101 |
2.4.2.5 酿酒酵母菌DM303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酒花制品和相关菌株对啤酒品质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3.2.1 主要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啤酒泡沫的测定 |
3.3.2 苦味值的测定 |
3.3.3 酿造用水检测 |
3.3.4 啤酒酒精度的检测 |
3.3.5 啤酒的发酵试验 |
3.3.6 GC-MS香气分析 |
3.3.7 啤酒感官品评标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啤酒的理化指标分析 |
3.4.2 酒样的GC-MS分析结果 |
3.4.2.1 酒样中醇类物质的含量变化 |
3.4.2.2 酒样中酯类物质的含量变化 |
3.4.2.3 酒样中其他物质的含量变化 |
3.4.3 啤酒酒样的微生物镜检 |
3.4.4 啤酒的感官品评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10)干旱绿洲典型植物碳水耦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碳水耦合研究进展 |
1.2.2 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
1.2.3 气孔导度研究进展 |
1.2.4 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3 研究内容 |
1.3.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实验设计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水文气象 |
2.1.3 地形地貌 |
2.1.4 土壤植被 |
2.2 实验方案与观测方法 |
2.2.1 野外调研及植被功能类型划分 |
2.2.2 环境因子监测 |
2.2.3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测定 |
2.2.4 叶片水力学特性测定 |
2.2.5 植物生理生态学性质测定 |
2.3 模型及参数分析方法 |
2.3.1 光合作用模型 |
2.3.2 气孔导度模型 |
2.3.3 参数敏感性分析 |
2.3.4 参数估计 |
2.4 小结 |
第三章 光合作用特性及光合-蒸腾耦合 |
3.1 光合作用的日变化、季节动态及种间差异特征 |
3.1.1 环境因子的日变化和季节动态 |
3.1.2 光合作用的日变化特征 |
3.1.3 光合作用的季节变化特征 |
3.1.4 光合作用的种间差异特征 |
3.2 净光合速率对光照强度、CO_2浓度的响应 |
3.2.1 净光合速率对光照强度的响应(A/q曲线) |
3.2.2 净光合速率对CO_2浓度的响应(A/C_i曲线) |
3.3 光合-蒸腾耦合特征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
3.3.1 蒸腾速率的变化特征 |
3.3.2 光合-蒸腾耦合特征 |
3.3.3 环境因子对光合-蒸腾耦合的驱动 |
3.4 光合作用的模型模拟 |
3.4.1 参数敏感性分析 |
3.4.2 层级贝叶斯参数估计 |
3.4.3 模型适用性评价 |
3.5 小结 |
第四章 气孔行为及对光合-蒸腾耦合关系的调控 |
4.1 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季节动态及种间差异特征 |
4.1.1 气孔导度的日变化特征 |
4.1.2 气孔导度的季节动态特征 |
4.1.3 气孔导度的种间差异性特征 |
4.2 气孔导度对主要环境因子、生理因子的响应 |
4.2.1 气孔导度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
4.2.2 气孔导度对生理因子的响应 |
4.3 气孔对光合-蒸腾耦合关系的调控 |
4.4 气孔导度的模型模拟 |
4.4.1 气孔导度斜率(g_1)的种间差异 |
4.4.2 气孔导度斜率(g_1)的影响因素 |
4.4.3 模型适用性评价 |
4.5 小结 |
第五章 叶片尺度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
5.1 WUE的日变化、季节动态特征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
5.1.1 WUE的日变化、季节动态特征 |
5.1.2 WUE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 |
5.2 WUE的种间差异对比 |
5.2.1 不同物种植物的WUE |
5.2.2 WUE种间差异的影响因素 |
5.3 气候变化背景下WUE的变化趋势 |
5.3.1 环境因子变化对WUE的影响 |
5.3.2 环境因子变化对WUE影响的相对贡献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啤酒花(Humulus lupulus.)品种产量因素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简化基因组技术的啤酒花栽培种和野生种SNP位点开发及遗传结构分析[J]. 赵亚琴,樊丛照,张际昭,邱远金,辛海量,李晓瑾,张本刚,王果平. 中草药, 2021(20)
- [2]基于β-酸-番茄红素的复合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性能评价[D]. 李万茸. 新疆大学, 2021
- [3]天然源和厚朴酚与异黄腐酚的抗菌活性评价及(和)厚朴酚的复配增效研究[D]. 燕银芳. 兰州大学, 2021
- [4]啤酒挥发性风味成分研究进展[J]. 周煜,薛璐,吴子健,胡志和.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01)
- [5]啤酒花抗骨质疏松的应用及展望[J]. 刘晓燕,夏天爽,董志敏,蒋益萍,秦路平,辛海量. 药学实践杂志, 2020(06)
- [6]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活性及应用研究[D]. 卢娜. 新疆大学, 2020(06)
- [7]引进啤酒花种质资源评价及苦味酸生物合成分子机制研究[D]. 杨轲.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8]构建国产啤酒花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研究[D]. 刘泽畅. 新疆大学, 2020(06)
- [9]新型酒花制品对啤酒相关微生物的影响研究[D]. 张洁.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10]干旱绿洲典型植物碳水耦合机制研究[D]. 韩拓. 兰州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