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电镜观察台湾腹股沟毛虫成虫

扫描电镜观察台湾腹股沟毛虫成虫

一、台湾次睾吸虫成虫体被的扫描电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烨[1](2019)在《鸭三种吸虫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扩增与进化分析》文中指出鸭吸虫病是一类对鸭危害较严重的寄生虫病。目前对鸭吸虫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形态学、流行病学、病原诊断及综合防治等方面,关于其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拟对鸭体内宫川棘口吸虫(Echinostoma miyagawai)、舟形嗜气管吸虫(Tracheophilus cymbius)和鸭对体吸虫(Amphimerus anatis)三种吸虫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扩增及进化分析,探讨三种吸虫与其他吸虫的亲缘关系及分类地位。利用PCR方法分别扩增三种吸虫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以线粒体串联的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氨基酸序列为基因标记,采用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及贝叶斯法(BI)构建系统发生树,探讨实验中三种吸虫与其它相关吸虫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宫川棘口吸虫、舟形嗜气管吸虫和鸭对体吸虫线粒体全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4 416 bp、13 733bp和14 588 bp;每个线粒体基因组都含有36个基因,包括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序列和2个rRNA序列,所有基因均在同一条链上且转录方向相同。宫川棘口吸虫和舟形嗜气管吸虫有1个非编码区,鸭对体吸虫有2个非编码区;宫川棘口吸虫、舟形嗜气管吸虫和鸭对体吸虫线粒体全基因组AT含量分别为65.29%、62.80%和59.80%;比较发现宫川棘口吸虫与卡普罗尼棘口吸虫(Echinostoma caproni)同源性最高(88.5%),舟形嗜气管吸虫与日本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japonicus)的同源性最高(76.4%),鸭对体吸虫与猫后睾吸虫(Opisthorchis felineus)和东方次睾吸虫(Metorchis orientalis)同源性分析最高(83.6%)。进化结果显示,每一目形成一个独立分支;除圆圃棘口吸虫外,每一科又形成一个单独分支。宫川棘口吸虫(棘口科)、舟形嗜气管吸虫(环肠科)和片形科吸虫聚集到了棘口目的大分支中,其中宫川棘口吸虫与棘口属(除了圆圃棘口吸虫外)聚集在一个小分支中,圆圃棘口吸虫与片形科吸虫聚集到一个小分支中,据此可以推测棘口科应是复系;鸭对体吸虫与其它后睾科吸虫聚集到了一个小分支上,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一致。宫川棘口吸虫与舟形嗜气管吸虫的亲缘关系较鸭对体吸虫近。本研究首次获得了宫川棘口吸虫、舟形嗜气管吸虫和鸭对体吸虫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不仅对吸虫线粒体基因组库数据进行了补充,也为三种吸虫的遗传变异、分子分类及进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石云良,王冬英,杨益超,黄维义,张为宇[2](2018)在《大片吸虫成虫体被结构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大片吸虫的超微结构特征并分析其功能。方法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大片吸虫的成虫体表超微形态结构进行连续观察,应用透射电镜对大片吸虫的体被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大片吸虫虫体体表覆盖有体棘,体棘的前端分叉成锯齿状;虫体的感觉乳突有的呈多个聚集分布,而有的为单个分布。透射电镜下,虫体可分为体被、肌层和细胞体层。体被为一合体层,厚度约25μm,包括外质膜、基质和基底膜;基质富含分泌颗粒、线粒体、空泡。体被的最外层观察到糖萼和质膜凹陷,可能与虫体的免疫逃避和营养吸收有关。肌层分布有环形和纵行两种肌肉,肌肉层的肌肉间隙和原生质管可能是输送营养物质的通道,质管内的分泌颗粒和小空泡可能为主要的营养物质。细胞体层内细胞核清晰,细胞质内有线粒体、胞质空泡和分泌颗粒。结论大片吸虫成虫体被可能是成虫逃避免疫攻击和营养吸收的重要部位。

石云良,万孝玲,蒋智华,成晓静,杨益超[3](2018)在《华支睾吸虫成虫体被结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华支睾吸虫体被的超微结构特征,用华支睾吸虫囊蚴实验感染大鼠(100个囊蚴/鼠),感染后40 d,收集华支睾吸虫成虫,应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虫体体表,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虫体体被结构。扫描电镜下可见,虫体体表有许多结节突起,突起之间有丝状物连接;虫体的感觉乳突突出于表面,大小和分布不均。透射电镜下可见,虫体的表皮由体被、肌层、细胞体层组成。体被表面覆盖许多突起,突起内有线粒体、分泌颗粒和分泌小泡,最外层的突起有脱离虫体的趋势。基质层内有球形和杆状两型分泌颗粒、分泌小泡、线粒体。肌层分布有环形肌和纵行肌2种。细胞体层内细胞核清晰,细胞质内可见两型特征性的分泌颗粒和分泌小泡。细胞体层和体被通过胞质桥相连。

段彬彬,宋红玉,陶宁,李朝品[4](2015)在《芜湖地区台湾次睾吸虫自然疫源地调查》文中提出目的调查芜湖地区是否存在台湾次睾吸虫的自然疫源地。方法现场调查生态环境与居民日常生活习惯;采用水洗沉淀法检验当地居民饲养的家鸭粪便中的台湾次睾吸虫虫卵;采用压片法分离纹沼螺体内的雷蚴、尾蚴;采用匀浆法分离麦穗鱼体内的囊蚴;采取直接喂入方法用台湾次睾吸虫囊蚴或含囊蚴的麦穗鱼人工感染雏鸭;解剖家鸭的胆囊和胆管,分离台湾次睾吸虫成虫。结果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域湖河(江)交错,植被丰富,灌木杂草丛生,水生植物、淡水螺类和鱼类资源丰富,是家鸭养殖和多种水鸟适宜的栖息地。家鸭粪便中台湾次睾吸虫卵的平均检出率为33.33%(10/30);纹沼螺体内台湾次睾吸虫雷蚴和尾蚴的检出率为1.17%(7/600);麦穗鱼体内囊蚴的检出率为13.33%(8/60);人工感染的3组雏鸭中,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检出台湾次睾吸虫成虫31条和8条,第三组未检出;家鸭自然感染台湾次睾吸虫的感染率为23.33%(7/30)。结论芜湖地区有台湾次睾吸虫流行,该地区是适宜台湾次睾吸虫流行的自然疫源地。

陈宝建,张智芳,李莉莎,张榕燕[5](2013)在《东方次睾吸虫病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东方次睾吸虫(Metorchis orientalis)是2001年首次发现人体自然感染并对人体致病的一种寄生虫。历史资料显示,东方次睾吸虫主要对养禽业有严重危害。2001年以来,其自然疫源地不断被发现。目前该病仅在流行病学方面开展相关调查,对人体的致病性研究、虫种的分类方法等仍较局限,文章对东方次睾吸虫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程由注,许国防,杨文川,李友松,林陈鑫,陈宝健,方彦炎[6](2005)在《东方次睾吸虫成虫体被扫描电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东方次睾吸虫体被的超微形态学特征。方法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实验感染猫获得东方次睾吸虫的成虫背、腹面依次连续观察。结果体表履盖体棘,腹吸盘之前体棘以螺旋式规律排列成行并向体后倾斜,体棘混生型,以分簇排列,体前部分布密集,其间距自前往后逐渐稀疏。感觉乳突4种类型,包括无感觉圆丘型大乳突、具感觉毛大乳突,以及具感觉毛的中、小型乳突。虫体表面为一定规律的凹凸状,呈现不同部位的皮式结构。结论该虫体被着生不同类型的棘和感觉器,头、颈部特征最为丰富,显示了本吸虫形态结构特征与其寄生生活相适应,在分类学上也有一定意义。

王克霞,李朝品,郭家,秦志辉,王健[7](2005)在《淮河水系台湾次睾吸虫自然疫源地调查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淮河水系是否存在台湾次睾吸虫及其孳生特性。方法收集淮河沿岸家鸭粪便并用水洗沉淀法查找台湾次睾吸虫卵;取纹沼螺经压片、镜检,分离雷蚴和尾蚴;取麦穗鱼肉压片和研细、水洗、沉淀、镜检,分离麦穗鱼体内囊蚴,并将分离获得的囊蚴感染雏鸭;解剖家鸭和人工感染的雏鸭,取胆囊分离成虫。结果家鸭粪便中台湾次睾吸虫卵平均阳检率为18.87%(151/800);纹沼螺体内雷蚴和尾蚴阳检率为1.08%(13/1 200);麦穗鱼中囊蚴阳检率为12.50%(20/160);家鸭胆总管和肝胆管内成虫的分离阳检率为22.50%(18/80),经囊蚴感染的雏鸭肝脏内可分离出成虫。结论淮河水系存在台湾次睾吸虫,其生活史可在纹沼螺、麦穗鱼、雏鸭体内完成。

周霖,卢明科[8](2005)在《鸭后睾吸虫病研究进展》文中提出

杨光友,郭莉,曾智勇,徐玉辉,王淑贤[9](2004)在《丙硫苯咪唑和吡喹酮对鸭人工感染台湾次睾吸虫的驱除试验》文中认为

郭莉[10](2003)在《四种后睾科吸虫的遗传多态性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以台湾次睾吸虫(Metorchis taiwanensis)、鸭对体吸虫(Amphimerus anatis)、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及截形微口吸虫(Microtrema truncatum)为材料,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对这四种后睾科吸虫基因组DNA进行遗传多态性研究。试验采用改进的酚/氯仿法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表明所提DNA完整,没有断裂或降解,大小均在23.1kb左右,经DNA纯度鉴定OD260/OD280值在1.8左右,符合要求;试验对RAPD扩增条件进行优化,对模板、Taq酶、dNTP的浓度、退火温度及退火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梯度筛选,经过反复的试验,确定了RAPD最佳扩增体系及反应程序。采用该扩增体系和程序,在严格控制反应条件、规范操作,保证反应条件前后一致的前提下,获得了稳定的、可重复的结果。试验从4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0条多态性及重复性好的引物,共扩增出310个DNA谱带,其中多态带为307条,多态率为99.03%。单个引物扩增片段数在6~23之间,扩增出的条带大小在202~2460bp之间,扩增条带最多的引物是S22,为23条,最少的引物是S477,为6条。引物S130、S232和S341各扩增出一条共同条带;用AVERAGE(平均距离法)进行遗传距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鸭对体吸虫和华支睾吸虫的遗传距离为0.7944,两者亲缘关系最近,最先聚在一起,截形微口吸虫与台湾次睾吸虫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9306,亲缘关系最远,最后聚在一起,与传统分类结果基本一致。

二、台湾次睾吸虫成虫体被的扫描电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湾次睾吸虫成虫体被的扫描电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鸭三种吸虫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扩增与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几种鸭体内重要的吸虫
        1.1.1 宫川棘口吸虫
        1.1.2 舟形嗜气管吸虫
        1.1.3 鸭对体吸虫
    1.2 吸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1.2.1 吸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完成概况
        1.2.2 吸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特点
    1.3 线粒体基因组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
    2.1 虫体采集
    2.2 引物设计
    2.3 主要仪器设备、试剂、培养基、应用的生物信息学软件
3 方法
    3.1 三种吸虫的鉴定
    3.2 虫体总DNA的提取
    3.3 三种吸虫线粒体基因组各部分的扩增
        3.3.1 三种吸虫线粒体基因组PCR反应条件体系
        3.3.2 琼脂糖凝胶电泳
        3.3.3 PCR产物的纯化
    3.4 三种吸虫线粒体基因组的拼接和分析
    3.5 三种吸虫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分析
    3.6 系统发生的研究
4 结果
    4.1 三种吸虫的鉴定结果
        4.1.1 三种吸虫的形态学鉴定
        4.1.2 宫川棘口吸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4.2 三种吸虫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扩增
        4.2.1 宫川棘口吸虫序列PCR结果
        4.2.2 舟形嗜气管吸虫序列PCR结果
        4.2.3 鸭对体吸虫序列PCR结果
    4.3 三种吸虫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
        4.3.1 三种吸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征分析
        4.3.2 三种吸虫的t RNA基因和r RNA基因
        4.3.3 三种吸虫的非编码区
        4.3.4 三种吸虫的基因排列顺序和密码子使用情况
    4.4 三种吸虫与其它复殖吸虫同源性比较分析
    4.5 亲缘关系分析
5 讨论
    5.1 吸虫线粒体全基因组的特征分析
    5.2 吸虫线粒体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及基因排布情况
    5.3 吸虫线粒体t RNA基因和r RNA基因
    5.4 进化分析
6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大片吸虫成虫体被结构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虫体收集
    1.2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及观察
    1.3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及观察
2 结果
    2.1 体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2.2 体被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3 讨论

(3)华支睾吸虫成虫体被结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虫体的收集和处理
    1.2 主要仪器
    1.3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
    1.4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
2 结果
    2.1 体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2.2 体被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2.2.1 体被
        2.2.2 肌层和细胞体
3 讨论

(5)东方次睾吸虫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终宿主的感染情况
2 中间宿主的感染情况
3 生物体形态结构
4 国内首次报告人体感染病例与调查研究
    4.1 病原体特征
    4.2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5 致病性研究
6 结语

(6)东方次睾吸虫成虫体被扫描电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 果
    2.1 一般形态
    2.2 体壁
    2.3 棘
    2.4 感觉器
        2.4.1 无感觉毛的乳突
        2.4.2 具感觉毛的大乳突
        2.4.3 具感觉毛的中型乳突
        2.4.4 具感觉毛的小型乳突
3 讨 论

(7)淮河水系台湾次睾吸虫自然疫源地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地点
    1.3 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10)四种后睾科吸虫的遗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前言
    1.1 RAPD在寄生虫分类学上的应用
        1.1.1 RAPD的原理及特点
        1.1.2 RAPD在分类与鉴定上的应用
        1.1.3 RAPD在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1.2 四种后睾科吸虫研究概况
        1.2.1 台湾次睾吸虫
        1.2.2 鸭对体吸虫
        1.2.3 截形微口吸虫
        1.2.4 华支睾吸虫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虫株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虫体的准备
        2.2.2 虫体基因组DNA的提取
        2.2.3 DNA质量检测
        2.2.4 RAPD扩增
3 结果
    3.1 样品DNA的提取
    3.2 RAPD条件优化
    3.3 引物的筛选
    3.4 RAPD标记的多态性
    3.5 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
    3.6 遗传距离聚类图
4 讨论
    4.1 DNA提取
    4.2 RAPD条件优化
    4.3 RAPD进行后睾科吸虫亲缘关系分析的可行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致谢

四、台湾次睾吸虫成虫体被的扫描电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鸭三种吸虫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扩增与进化分析[D]. 李烨.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9(09)
  • [2]大片吸虫成虫体被结构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J]. 石云良,王冬英,杨益超,黄维义,张为宇. 应用预防医学, 2018(03)
  • [3]华支睾吸虫成虫体被结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J]. 石云良,万孝玲,蒋智华,成晓静,杨益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8(02)
  • [4]芜湖地区台湾次睾吸虫自然疫源地调查[J]. 段彬彬,宋红玉,陶宁,李朝品.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5(05)
  • [5]东方次睾吸虫病的研究进展[J]. 陈宝建,张智芳,李莉莎,张榕燕.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3(05)
  • [6]东方次睾吸虫成虫体被扫描电镜研究[J]. 程由注,许国防,杨文川,李友松,林陈鑫,陈宝健,方彦炎.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5(10)
  • [7]淮河水系台湾次睾吸虫自然疫源地调查报告[J]. 王克霞,李朝品,郭家,秦志辉,王健.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5(10)
  • [8]鸭后睾吸虫病研究进展[J]. 周霖,卢明科.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5(05)
  • [9]丙硫苯咪唑和吡喹酮对鸭人工感染台湾次睾吸虫的驱除试验[J]. 杨光友,郭莉,曾智勇,徐玉辉,王淑贤. 中国兽医杂志, 2004(03)
  • [10]四种后睾科吸虫的遗传多态性研究[D]. 郭莉. 四川农业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扫描电镜观察台湾腹股沟毛虫成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