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新生思想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关志宇,马思[1](2022)在《新时期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新生入学后,面临新的生活环境,认识了新的朋友,掌握了不同的学习方法,面临新的挑战。高校新生需要适应角色变化,适应性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王建军[2](2021)在《教学的融合设计》文中指出现时代学校教育之"人的对象""物的对象"及其所在、所对、所为的社会背景的深刻变化,使"教学"逐渐从传统的"内容概念"转向"时空概念",从而使融合成为教学的内在要求。在厘析了呈现、讲解、示范、任务、指导、总结和作业等"教学形式要素",并区分了价值、内容、方式和行动等"物的对象层次"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一个二维交叉框架,作为学科内部多层次融合设计或跨学科的融合设计的基本思路。
赵恺[3](2021)在《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嵌入高校招生体系SWOT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思想政治育人有机链条中的首要环节,是大学生教育的"第一课",新时期如何有效地促进教育方式与内容的改革创新,是高校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而高校招生体系具备广泛性、针对性、先导性、连续性、时效性与实效性的特征,和第一时间接触学生的优势。本文就是在SWOT分析法下,以创新视角探讨新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招生体系相结合的内涵与外延,总结论述了其结合产生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将重点落在发挥二者的核心功能和实现优势互补上,进一步丰富高校招生体系内涵,真正地发挥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引领与价值引导作用。
刘欢[4](2021)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研究现状》文中认为作为大学生活的开端,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堂课",是新生实现角色转变的关键环节。该文综合了国内近几年的文献资料,总结了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新生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作者结合文献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为增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王金丽[5](2021)在《新时代“课程思政”融入民办高校入学教育创新研究》文中认为新生入学教育能够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但受多种主观或客观因素影响,部分学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着形式单一、内容单薄、实效性差等问题,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为此,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民办高校需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特点,找出入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点,通过形成"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对现有的入学教育模式进行颠覆性改革,才能有效提升入学教育质量,为学生融入大学生活提供支持。
孙冰[6](2021)在《“00后”大学新生特点及入学教育对策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为实现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00后"的入学教育是当下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点。"00后"热爱祖国、懂得知足常乐、个性发展,但是缺乏坚定信念、集体观念、奋斗精神和强大的内心。目前,大多高校在入学教育中存在层次性、主体性、针对性较差的问题,应当全面统筹教育目标、合理规划教育内容,大力发展互动体验、注重落实学生主体,坚持强化分类指导、加快加强内容创新,科学提高队伍素质、加强职业化专业化。
孟华霞[7](2021)在《中职汽修专业班级管理的开学第一课》文中研究表明汽车维修与运用专业(以下简称"汽修专业")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类别中的重点专业,这与近些年我国汽车行业不断发展相匹配,但多年来汽修专业的生源质量在全国各地均不算较高,汽车专业的学生中男生比例较高,班级管理难度大,如何更好地引导和管理汽修专业学生,尤其是对刚入学的学生,在开学之即,笔者结合多年的专业教学和班级管理经验,从汽修专业班级新生的管理角度出发,对汽修专业新生和教师提供相应的建议。
李恒[8](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王瑶[9](2021)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外交布局全方位展开。作为跨国交流的重要载体,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数量不断壮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在树立国家形象、增进国际交流、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上,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能够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但受个体成长经历、海内外复杂环境以及多元价值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赴海外留学生的价值观念变化不定,一些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甚至出现有辱国家形象的异常行为,这损害了国家形象与利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作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关注个体的思想、道德和心理,是引导思想观念和规范言行举止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关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状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和引导效用,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时代课题。当前,针对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或散落分布于留学前的培训讲座,或流于形式,既缺乏实质内容,又未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因此,强化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弥补其“缺位”造成的各种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在对主题研究进行基本概述的前提下,梳理了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时代特征、政策支持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寻求经验借鉴。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价值指引。同时,推拉理论、承认理论以及跨文化理论等西方相关理论为研究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参照视角。在对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他学科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跟踪调查和访谈等途径,以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和道德观为多元考察视角,充分了解并挖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状况,探明该群体的现实需要和面临的现实困扰,寻求与该群体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因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观照、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国外负面舆情的不良诱导以及种族主义带来的多元文化冲突等因素,中国赴海外留学生在思想政治层面主要暴露出爱国言行备受争议、文化认同漂浮不定、政治态度相对漠然、心理状态孤独失序以及法治素养较为薄弱等问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面临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是多种因素交互的结果。分析影响因素,挖掘问题本质,并据此提出有效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的对策建议,有助于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使其自觉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侵蚀与渗透,增强自身的国家认同感。针对出国前、留学中和回国前三个教育场域,本文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制度体系四个层面提出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案。一是教育主体层面,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加强行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强化留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合力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工作。二是教育内容层面,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三是教育方式层面,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通过留学生乐于接受的实证教育方式,推动留学生行前思想政治教育落地有声;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推进教育方式转化,建构互信基础上以服务功能向教育功能过渡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留学生报国热情,通过发挥同辈群体效应、榜样示范作用以及优化回国软硬件设施,引导留学生学成归国。四是制度体系层面,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分阶段落实,重在构建全方位的机制保障,最终形成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能够切实解决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难题,提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张梅[10](2021)在《新时代医学类高校新生系统教育实践探微》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部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教育碎片化现象,即只针对学生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展开教育活动,教育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难以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本文着重研究系统教育实践对医学类高校新生思想行为变化的影响,通过观察两个年级临床专业学生入学一年以来的思想动态,结合个别学生的特殊案例,研究系统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它还涵盖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安全教育、学业教育、责任感教育、专业精神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这些教育方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医学类大一学生思想教育体系的有机整体,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二、浅谈新生思想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新生思想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的特点 |
(一)适应教育对象的固定性 |
(二)适应教育方法的多样性 |
(三)适应教育时间的短暂性 |
二、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部分高校存在各部门缺乏沟通协作的问题 |
(二)新生适应性教育时间较短 |
三、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优化策略 |
(一)学校层面 |
1. 高校在新生入学后提供符合新生特性的适应性教育 |
2. 高校在新生入学前建立针对新生的适应性教育网站 |
(二)教师层面 |
1. 专业课教师引导新生适应大学课堂 |
2. 辅导员统筹全局为新生的成长成才负责 |
(三)学生层面 |
1. 学生干部组织新生活动时要注重活动的意义 |
2. 高年级学生要为新生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
四、结语 |
(3)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嵌入高校招生体系SWOT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嵌入高校招生体系优势分析(SWOT-S) |
1.高校招生体系特点及优势 |
(1)既具广泛性也有针对性 |
(2)既具先导性也有连续性 |
(3)既具时效性也兼实效性 |
2.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及优势 |
3.发挥二者核心功能实现优势互补 |
三、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嵌入高校招生体系劣势分析(SWOT-W) |
1.责任主体不同难以有效实施落地 |
2.评价机制不同难以客观量化评估 |
四、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嵌入高校招生体系机会分析(SWOT-O) |
1.必要性分析 |
2.可行性分析 |
3.机遇性分析 |
(1)招生宣传阶段有利于吸引优质生源 |
(2)招生录取阶段有利于提高新生报到率 |
(3)招生迎新阶段有利于及时完成学生人格与心理测评 |
(4)入学后有利于快速建立信任实施“一生一案”工程 |
五、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嵌入高校招生体系威胁分析(SWOT-T) |
1.有可能过度消耗人力资源顾此失彼 |
2.朋辈掣肘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
六、总结 |
(4)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
1.1 教育时间的合理性 |
1.2 教育内容的层次性 |
1.3 教育方式的单一性 |
1.4 教育组织的协调性 |
1.5 学生需求的匹配性 |
2 新生入学教育对策研究进展 |
2.1 建立健全机制 |
2.2 完善教育内容 |
2.2.1 树立正确的交往观 |
2.2.2 前置就业指导教育 |
2.2.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
2.2.4 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引导 |
2.3 丰富教育形式 |
2.3.1 发挥朋辈教育优势 |
2.3.2 鼓励参与式教育 |
2.3.3 其他入学教育形式 |
2.4 加强教育统筹 |
2.5 匹配学生需求 |
3 解决对策 |
3.1 新生入学方案的确定 |
3.2 入学教育时间的安排 |
3.3 入学教育内容的扩充 |
3.4 入学教育方式的延伸 |
3.5 入学教育各组织的统筹 |
4 结语 |
(5)新时代“课程思政”融入民办高校入学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办高校新生的思想与心理特点 |
(一)失落感 |
(二)松懈感 |
(三)空虚感 |
(四)焦虑感 |
(五)解放感 |
(六)差异感 |
二、大学生入学阶段的教育内容 |
(一)安全教育 |
(二)法规学习 |
(三)引导教育 |
三、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存在明显的“师本位”思想 |
(二)入学教育内容相对陈旧 |
(三)教学活动形式单一 |
四、课程思政与民办高校入学教育的衔接 |
(一)开展心理适应性教育 |
(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
(三)开展学习适应性教育 |
(四)开展人际关系适应性教育 |
(五)开展生活适应性教育 |
(6)“00后”大学新生特点及入学教育对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00后”大学新生特点 |
1.1 热爱祖国,对社会发展有期待,但缺乏坚定信念 |
1.2 自我意识强烈,追求个性化发展,但缺乏集体观念 |
1.3 崇尚“佛系”,懂得知足常乐,但缺乏奋斗精神 |
1.4 追求理想化世界,乐于接触新鲜事物,但缺乏强大内心 |
2 当前高校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
2.1 欠缺内容的层次性 |
2.2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
2.3 缺乏“00后”的针对性 |
3 “00后”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施对策 |
3.1 全面统筹教育目标,合理规划教育内容 |
3.2 大力发展互动体验,注重落实学生主体 |
3.3 坚持强化分类指导,加快加强内容创新 |
3.4 科学提高队伍素质,加强职业化专业化 |
(7)中职汽修专业班级管理的开学第一课(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立新生的职业认同感 |
1.1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 |
1.2 培养职业认同感的重要性 |
1.3 培养职业认同感的方法 |
2 树立新生的学习信心 |
2.1 树立新的学习观 |
2.2 树立新的学习目标 |
3 给新生做一份基础健康问卷调查 |
4 让新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 |
5 规划新的汽修专业中职学习之旅 |
(8)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框架 |
1.3.1 章节安排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关键概念解读 |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
2.2.1 研究方法 |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
2.2.6 本节述评 |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
2.3.2 资料收集 |
2.3.3 共词分析 |
2.3.4 共词网络分析 |
2.3.5 多维尺度分析 |
2.3.6 本节述评 |
2.4 文献述评 |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
3.1.2 资料采集 |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
3.2.1 开放式编码 |
3.2.2 主轴式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2.5 本节小结 |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
3.4 本章小结 |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
4.2.5 案例分析讨论 |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3 案例分析讨论 |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
4.4.5 案例分析讨论 |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
5.1 调研对象 |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
5.5 本章小结 |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
6.1.1 合理性的审视 |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评估问卷 |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9)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读 |
2.1.1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 |
2.1.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 |
2.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
2.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
2.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 |
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
2.3.1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
2.3.2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
2.3.3 贯彻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
第3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
3.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
3.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
3.1.2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
3.2 以西方社会相关理论为参照 |
3.2.1 推拉理论 |
3.2.2 跨文化适应理论 |
3.2.3 承认理论 |
3.3 以其他学科相关理论为借鉴 |
3.3.1 社会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借鉴 |
3.3.2 教育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知识借鉴 |
3.3.3 法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法借鉴 |
第4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 |
4.1 新中国成立前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早期萌芽(1872—1948) |
4.1.1 晚清时期专制化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
4.1.2 民国时期多元复杂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
4.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初步探索(1949—1977) |
4.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教育发展历程 |
4.2.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 |
4.3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调整(1978—2011) |
4.3.1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教育的规范调整 |
4.3.2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发展 |
4.4 社会主义新时代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创新(2012 至今) |
4.4.1 新时代留学生教育发展状况概述 |
4.4.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走向 |
第5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分析 |
5.1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多元视角 |
5.1.1 世界观考察 |
5.1.2 政治观考察 |
5.1.3 人生观考察 |
5.1.4 法治观考察 |
5.1.5 道德观考察 |
5.2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表征 |
5.2.1 备受争议的爱国言行 |
5.2.2 漂浮不定的文化认同 |
5.2.3 相对漠然的政治态度 |
5.2.4 孤独失序的心理状态 |
5.2.5 较为薄弱的法治素养 |
5.3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成因 |
5.3.1 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 |
5.3.2 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政观照 |
5.3.3 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
5.3.4 国外负面舆情产生不良诱导 |
5.3.5 种族主义带来多元文化冲突 |
第6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路径 |
6.1 确定教育主体: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
6.1.1 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 |
6.1.2 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 |
6.1.3 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 |
6.2 完善教育内容: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
6.2.1 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 |
6.2.2 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 |
6.2.3 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 |
6.3 创新教育方式: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 |
6.3.1 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 |
6.3.2 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方式建构互信关系 |
6.3.3 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报国热情 |
6.4 健全制度体系: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
6.4.1 优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布局 |
6.4.2 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建设 |
6.4.3 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访谈提纲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新时代医学类高校新生系统教育实践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一、碎片化教育方式及其弊端 |
(一)医学类大一学生群体特征与问题 |
(二)碎片化教育概念 |
(三)碎片化教育弊端 |
二、当前碎片化教育方式产生的缘由 |
三、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
(一)匡正固本,狠抓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
(二)警钟长鸣,安全教育常抓不懈 |
(三)优良学风,夯实学业教育根基 |
(四)精益求精,开展中医药专业精神教育 |
(五)团结友爱,营造人际关系教育氛围 |
四、结语 |
四、浅谈新生思想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探讨[J]. 关志宇,马思.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2(01)
- [2]教学的融合设计[J]. 王建军. 基础教育, 2021(06)
- [3]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嵌入高校招生体系SWOT分析研究[J]. 赵恺.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1(11)
- [4]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研究现状[J]. 刘欢.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21(10)
- [5]新时代“课程思政”融入民办高校入学教育创新研究[J]. 王金丽.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1(10)
- [6]“00后”大学新生特点及入学教育对策探究[J]. 孙冰. 现代商贸工业, 2021(29)
- [7]中职汽修专业班级管理的开学第一课[J]. 孟华霞.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1(18)
- [8]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9]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王瑶. 吉林大学, 2021(01)
- [10]新时代医学类高校新生系统教育实践探微[J]. 张梅. 大学, 20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