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栓汤加蝮蛇抗栓酶治疗脑血栓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林繄依[1](2021)在《来源于经典方剂的中成药品种多元证据集的建立 ——以通塞脉片为例》文中提出背景与意义中药的临床评价工作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是中药获得上市资格,实现其现代化价值,进而走向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路径。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和《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为这一工作提供了新的立足点,即源于经典名方的中药品种与其来源方剂之间的关系。202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强调要优化中药审评审批管理、完善中药分类注册管理,提出“建立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为中药的临床评价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范式。选取源于经典古方的中成药品种,全面收集与之相关的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研究证据三方面既存的循证医学研究数据,系统梳理新时期中药评价的信息基础,构建涵盖上述三层结构的多元证据集,成为推动中药品种临床评价工作切实可行的方法。目的以中成药通塞脉片及作为其来源方剂的四妙勇安汤、顾步汤为例,参考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三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探索中药品种“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即立足于中药品种与其来源古方之间的关系,从基础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并整合以医案文献为代表的人用经验,和以相关临床试验、动物实验系统评价为内容的研究证据,实践多元证据集的构建方法,进而明确中药品种的临床定位,并找出其待开发的潜在优势应用领域。方法1 理论分析参考“三结合”理念形成多元证据集构建思路。并采用理论分析方法,收集梳理通塞脉片其来源古方四妙勇安汤、顾步汤的相关古籍及现代研究成果,形成多元证据集的中医药理论基础。2 文献调查采用文献检索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 数据库,纳入通塞脉片、四妙勇安汤、顾步汤类相关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原始研究。以计量分析的方法描述纳入文献的发表趋势、文献类型、疾病种类等,并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绘制病种证据图。统计并阅读分析病例报告类型的文献,将通塞脉片、四妙勇安汤、顾步汤相关的医案进行比对分析,以病种为基点对通塞脉片进行临床定位,从而整合人用经验方面的证据。3 系统评价将通塞脉片、四妙勇安汤、顾步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汇总,采用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方法,评判通塞脉片对相关指标的干预效果,从而整合研究证据。结果1通过理论分析,发现从药味和组方角度来说,四妙勇安汤清热解毒力强,且能滋阴养血,对于以热毒内蕴、阴血亏虚或阴虚血瘀为主证的病症有针对性。顾步汤清热解毒之力略逊,补气滋阴之力更强,适用于热毒攻伐、气阴两伤、瘀血阻滞之证。而通塞脉片身兼二方之长,但作用更为和缓,更宜于瘀血阻络、气阴不足为主证的疾病的恢复期。2历年来四妙勇安汤及通塞脉片的研究数量较多,总体呈上升态势。顾步汤则受关注度较低,相关的原始临床研究以及与临床关系较为密切的动物研究数量均较少,年均不足一篇。通过计量及聚类分析,发现四妙勇安汤及顾步汤的治疗范围既源于在古籍中的主治病种,又结合现代的临床实际而有了相当程度的扩大。四妙勇安汤相关研究中独有的病种和模型多属于中医的热证范畴,而通塞脉片相关研究中独有的病种和模型则多属于中医的虚证范畴。3经统计发现,四妙勇安汤与顾步汤的病例报告数量较多的病种与原方出处所载的主治病症“脱疽”基本相符。而临床医家在异病同治的辨证理念指导下,更将四妙勇安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做了极大的拓宽。目前单纯通过病例报告分析,暂时无法对通塞脉片进行具体的、有别于其说明书的临床定位。4现有证据表明,四妙勇安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能缩小主动脉斑块面积、主动脉斑块与管腔面积比;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C反应蛋白水平。通塞脉片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能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及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四妙勇安汤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可以升高踝肱指数,降低全血粘度与血浆粘度。通塞脉片对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1从基础理论角度看,通塞脉片的临床定位在证候方面是气阴不足、瘀血阻络,在病种方面为脱疽与脑梗死恢复期,且头疮作为通塞脉片潜在的主治病种,有待将来的研究进一步明确。2从人用经验角度看,虽然目前单纯通过病例报告暂时无法对通塞脉片进行明确的临床定位,但四妙勇安汤及顾步汤相关病例报告较为集中的病种如脱疽、心脑血管病乃至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均应视为通塞脉片的潜在临床定位方向。3从研究证据角度看,通塞脉片对血脂指标、CEC计数等均有良好效果,在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治疗方面有较高有效率,而其对炎症指标、病理指标、血粘度和踝肱指数等指标的作用,是将来研究可以选择的方向。4本课题以通塞脉片为例,系统梳理了现代中成药品种与其来源古方相关的基础理论、人用经验及研究证据,借鉴“三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理念,构建了三层结构的多元证据集,探索了中药品种“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为中药品种的临床定位与评价工作提供了方法学方面的示例。
刘宇彪[2](2009)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179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大量资料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其并发症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的临床特点,评价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分析此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疗效预后的关系,以期加深对此病的认识,为进一步防治本病提供参考。方法:对179例诊断为糖尿病周围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包括发病年龄、性别、伴发疾病、中医辨证分型、临床分级、创(疮)面情况、治疗方法、治疗时间、疗效愈后状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SAS9.0版软件数据统计包的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以p=0.05水平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治疗方法、疗效预后与辨证分型是否有关作了重点分析和讨论,以期得到有助于服务临床工作的见解。结果: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好发于60岁以上老年患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从常见伴发疾病上分析,女性伴发冠心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较男性多;从创面情况上分析,诱发因素以外伤为主,细菌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六类细菌感染为主,但疮面是单一细菌感染或是混合感染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从各型治疗时间分析,五型患者平均治疗时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湿热毒盛型最长,与血脉瘀阻型、寒湿阻络型有差异,血脉瘀阻型平均治疗时间最短;从各型患者疗前症状、体征评价来看,血脉瘀阻型患者病情最轻,与其余四型差异显着,余四型之间无差异;从治疗效果来看,经综合治疗后,治愈38例,总体治愈率21.2%,有效153例,总有效率85.5%,无效14例,截肢13例,总体截肢率7.3%,死亡12例,总体死亡率6.7%。五型患者之间疗效存在差异,其中血脉瘀阻型患者治愈率和有效率均最高,热毒伤阴型均最低;从截肢(趾)和疮面愈合情况来分析,截肢率和愈合率在五型患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而截趾率以湿热毒盛型患者最多,与其余四型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糖尿病周围血管病是个并发症多、病情十分严重的疾病,预后差,致残率高,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多种方式综合治疗本病疗效确切,有加快疮面愈合、降低截肢率、降低截肢平面等作用,是治疗本病的理想选择。本病的疗前病情评价、临床分期、治疗效果在中医分型各型之间存在差异,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分析研究。
李永乐[3](2009)在《系统评价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定性总结针刺康复疗法在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应用情况,定量比较不同针刺康复方案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全面收集运用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临床研究文献,并按照文献选择标准进行筛选;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等。结果:经文献检索及三次筛选,纳入合格研究45项,涉及针刺方案38种。45项研究除一项属高质量研究外,其余均为低质量研究。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既有统计学意义又有临床意义的针刺康复方案有16种;Barthel指数Meta-分析既有统计学意义又有临床意义的有16种;比较了FMA评分的10种方案经Meta-分析全部既具有统计学意义,又具有临床意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eta-分析结果既有统计学意义又有临床意义的针刺方案有6种;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分Meta-分析既有统计学意义又具有临床意义只有头针1。由于纳入的研究数较少,均未能进行漏斗图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论:本系统评价认为针刺1、针刺腰骶腧穴、颞三针分别为恢复期组(1组)、后遗症期组(2组)、恢复及后遗症期混合组(3组)的首选方案。在提高Barthel指数方面,恢复期组推荐头针5;后遗症期组推荐针刺+推拿1;恢复及后遗症期组推荐张力平衡针刺法。FMA评分方面,恢复期组推荐头针6;恢复及后遗症期组推荐针刺+认知康复训练;后遗症期组纳入文献未见相关研究的报道。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纳入的文献全部属于恢复期组,推荐方案为针刺+中药2。改善患者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分方面,头针1是其有效方案。由于纳入的研究数较少,有待于日后更多研究的补充纳入及分析,以期进一步的研究。
邱仁兴[4](2009)在《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中风血瘀证)的临床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塞,中医辨证符合中风病瘀血阻络证,通过观察两者对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改变、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变以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评价丹参注射治疗急性期脑梗死(中风-血瘀证)的临床疗效疗效是否优于参麦注射液,并观察其安全性、探讨其疗效机理,探讨中医静脉用药是否要辨证选药。方法1.临床资料6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全部病例系2008年6月-2009年3月湖北省中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就诊的患者,中医辩证属中风病瘀血阻络证,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按1:1的比例,分为丹参注射组(以下简称丹参组)和参麦注射液组(以下简称参麦组),每组30例,并依次给药。丹参组为丹参注射液(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批号Z33020177),参麦组为参麦注射液(河北神威药业有限公司,批号Z13020886),丹参组:丹参注射液3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用药14天。参麦组:参麦注射液4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用药14天,不设导入期。治疗过程中两组病例均采用基础治疗及相关对症治疗。但不使用类似试验药物作用的中药;不使用脑营养代谢药物或保护剂、脑代谢活化剂。2.安全性检验项目在治疗前后即初诊首日和用药后第14天各做一次实验室检查,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功能、血凝血酶原时间、粪潜血检查、血液流变学、心电图、头颅CT或MRI作为安全性指标,以观察两组药物是否有毒、副作用。3.治疗前后即初诊首日和用药后第14天各观察记录一次中风病积分、中风症候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评分,并做统计学处理,比较丹参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的临床疗效。结果1.中风病疗效判定分析:治疗后丹参组临床痊愈人数为2人,显效人数8例,有效人数为15例,总有效率为76.7%;参麦组显效人数7例,有效人数为13例,总有效率为66.7%。经Ridit检验,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丹参注射液对中风病症状的改善有明显促进作用。2.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治疗后丹参组显效人数为8例,有效人数为15例,总有效率为76.7%;参麦组显效人数9例,有效人数13例,总有效率70%.经Ridit检验,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丹参注射液对中医症状改善有明显疗效。3.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经Ridit检验,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以丹参组优。4.血液流变学改善程度比较:两组均可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以丹参组优。5.安全性检测:经安全性检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组前后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功能、血凝血酶原时间、粪潜血检查、血液流变学、心电图,显示两组药无毒、副作用,使用安全,疗效可靠。结论丹参注射液治疗组和参麦注射液对照组对急性脑梗塞中医辩证瘀血阻络证患者的中风病疗效判定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积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积分、血液流变学改善程度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丹参组优于参麦组。说明中医静脉用药是要辨证选药的,同时经安全性检测,显示两组药无毒、副作用。因为例数只有60例,还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
李可建[5](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任湘镇,朱小明[6](2007)在《脑血栓偏瘫的治疗体会》文中提出脑血栓主要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血栓,使管腔狭窄、闭塞,相应的脑组织变性、坏死、软化,造成神经系统多种器质性损害,以偏瘫为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偏瘫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如何提高治疗脑血栓偏瘫的疗效是值得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临床医生考虑的重要课题。
方埼逍逍[7](2006)在《脑欣康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痰阻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观察脑欣康胶囊对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之气虚血瘀痰阻证患者的疗效、安全性,与步长脑心通胶囊做对照,并探讨其疗效机理,为临床推广应用打下基础。 方法 1.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系2004年11月-2005年4月湖北省中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共46例,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2例,对照组2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体征上基本均衡,经统计学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药物用法 治疗组:脑欣康胶囊,0.4克/粒。对照组:步长脑心通胶囊,0.4克/粒。两组药物均为每次4粒,每日3次,三餐后半小时用温开水吞服。两组疗程均28天,观察期内,每2周随访一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停服其他治疗脑梗死的药物及可能影响观察结果的药物。同时嘱患者治疗期间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精神刺激,饮食清淡,忌肥甘厚腻食物及辛辣食物,忌抽烟及饮酒。 3.安全性观测 两组患者在初诊首日和治疗后的第29天各做一次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凝血功能(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标准化比率、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血流变(高切、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而且初诊首日均做一次头颅CT检查。 4.疗效评定 两组患者在初诊首日和治疗后的第15、29天各记录一次中医证候、体征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5.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91%;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3.3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总有效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脑欣康胶囊与步长脑心通胶囊均对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3例,有效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46%;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1.67%,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脑欣康胶囊与步长脑心通胶囊均对中医证候有明显疗效。 3.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两组在治疗之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治疗前明显降低,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对于评分程度的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脑欣康胶囊与步长脑心通胶囊均对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有明显疗效。 4.血流变变化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高切、纤维蛋白原改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低切降低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说
邢袁玲[8](2005)在《参龙胶囊治疗中风之腔隙性脑梗塞恢复期及后遗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临床研究:目的:对参龙胶囊治疗中风之腔隙性脑梗塞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疗效进行临床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1:1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符合病例选择标准共计60例,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中医诊断、分型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有关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中风中经络型中的气虚血瘀型。治疗组服用参龙胶囊,对照组服用维脑路通片,4周为一疗程。观察安全性、功能缺损评分、中医证候、血液流变学、凝血4项指标、体外血栓长度和体外血栓干重、血脂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66.67%,对照组为40.00%,经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半身不遂、舌强语蹇或不语、感觉减退、头痛、头晕目眩等大多数症状均有改变(p<0.05,p<0.01),且在改善半身不遂、舌强语蹇或不语、头晕目眩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全血粘度(高切、低切值)、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下降(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上升、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血栓长度、血栓干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纤维蛋白原定量(FIB)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组能降低TC、LDL-C,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参龙胶囊治疗中风之腔隙性脑梗塞后遗症期和恢复期疗效较为满意,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改善主要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优于对照组,改善血栓形成指标,部分改善凝血指标,疗效优于对照组,降低血脂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吴波[9](2005)在《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优势药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 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系统评价 背景:多年来,中成药在我国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但是否有可靠的证据证明中成药的疗效尚不清楚。 目的:用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当前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为选择中成药治疗的患者和医生提供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以帮助临床决策,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和奠定基础。 方法:从2004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及临床常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中成药中筛选出59种,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分类方法将中成药依功能分为肝阳化风证、痰热闭阻证、风痰阻络证、瘀血阻络证、气虚血瘀证以及其他等六大类。检索8种相关电子数据库,手检7种中文期刊,查阅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以及与研究者联系,收集使用59种中成药中任何一种与不用该种中成药相比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疗效判定指标包括:1.主要指标:随访期末(至少3个月)死亡或依赖。2.次要指标:治疗结束或随访期末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治疗期间以及随访期末的死亡;生存质量。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纳入试验、提取数据和评价质量,对所纳入的试验进行资料合成分析。统计分析软件采用Reman 4.2.7,
马丽虹[10](2005)在《系统评价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定性总结活血化瘀法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应用情况,定量比较不同活血化瘀方药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全面收集运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文献,并按照文献选择标准进行筛选: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等。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148篇,经三次筛选,纳入合格研究54项,涉及活血化瘀方药12类,其中53项为低质量研究,1项为高质量研究。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既有统计学意义又有临床意义的活血化瘀方药共5种,经敏感性分析显示Meta-分析结果稳定可靠的有3种,其中总有效率的合并相对危险度最大的是三七提取物(三七总皂甙),其它依次为补阳还五汤及其提取物、脉络宁。结论:本系统评价认为三七提取物是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首选活血化瘀药物,其次推荐应用脉络宁注射液、补阳还五汤及其提取物,并提示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药物量效关系、剂型-疗效关系及配用补气药物可能会提高临床疗效。
二、通栓汤加蝮蛇抗栓酶治疗脑血栓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栓汤加蝮蛇抗栓酶治疗脑血栓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来源于经典方剂的中成药品种多元证据集的建立 ——以通塞脉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浅谈中医循证医学——双重的继承与发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浅谈四妙勇安汤、顾步汤与通塞脉片的源流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中药品种多元证据集构建的思路及其理论基础 |
1 多元证据集构建的意义及流程 |
2 通塞脉片及其来源方剂 |
3 方解与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中药品种相关文献梳理与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通过分析医案文献整合人用经验 |
1 资料与方法 |
2 讨论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研究证据的整合与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检索策略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179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当代医家对糖尿病足辨证论治的概述 |
1.古代医家对糖尿病足病因病机的认识 |
2.当代医家对糖尿病足病因病机的认识 |
3.糖尿病足的辨证分型及内服药治疗 |
3.1 分型辨证论治 |
3.2 分期辨证论治 |
3.3 专方专药治疗 |
4.外治 |
5.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的治疗现状 |
1.关于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的概念 |
2.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的内科治疗 |
3.外科治疗 |
4.基因治疗 |
5.总结 |
参考文献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179例临床分析 |
前言 |
一、临床资料 |
1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
1.4 疗效评定标准 |
2.治疗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二、病例资料分析结果 |
1.发病年龄 |
2.伴发疾病情况 |
3.中医辨证分型 |
4.创(疮)面诱发因素及感染分析 |
5.手术患者统计分析 |
6.各证型患者治疗时间情况 |
7.疗效预后 |
三、讨论 |
3.1 临床特点 |
3.2 治疗方法选择 |
3.3 临床疗效预与中医辨证分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系统评价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探讨 |
1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 |
1.1 中风病名沿革 |
1.2 中风病因病机溯源 |
2 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理论探讨 |
2.1 源流探析 |
2.2 理论基础 |
2.3 针刺康复疗法的特点 |
2.4 研究现状 |
3 系统评价及相关概念 |
3.1 循证医学概念及意义 |
3.2 系统评价的概念及作用 |
4 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针刺康复疗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4.1 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针刺康复疗法的必要性 |
4.2 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针刺康复疗法的可行性 |
系统评价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 |
1.2 文献选择标准 |
1.3 文献选择方法 |
1.4 文献分组、编号、登记 |
1.5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及方法 |
1.6 文献信息收集 |
1.7 统计分析方法 |
1.8 解释系统评价的结果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分类、选择结果 |
2.2 纳入研究一般情况 |
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描述及质量评价结果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各组临床终点指标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2.6 敏感性分析 |
讨论 |
1 系统评价的结果讨论 |
1.1 临床疗效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
1.2 安全性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
2 结论的主要影响因素 |
2.1 纳入研究质量较低 |
2.2 发表性偏倚 |
2.3 临床异质性 |
2.4 部分研究未查及原文献 |
2.5 干预措施的多样性、重复验证的缺乏 |
3 后续研究 |
3.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
3.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3.3 将系统评价方法与中医治法研究紧密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4)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中风血瘀证)的临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统计方法 |
4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5)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
1.1 文献检索 |
1.1.1 检索范围 |
1.1.2 检索策略 |
1.2 检索结果合并 |
1.2.1 合并策略 |
1.2.2 关键类 |
2 文献选择 |
2.1 文献选择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文献选择方法 |
2.2.1 初筛 |
2.2.2 二次筛选 |
2.2.3 三次筛选 |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
3.1 文献分组 |
3.2 文献分类 |
3.3 文献编号 |
3.4 文献登记 |
4 文献质量评价 |
5 文献信息收集 |
6 统计分析方法 |
6.1 Q统计量检验法 |
6.2 固定效应模型 |
6.3 随机效应模型 |
6.4 漏斗图分析 |
6.5 敏感性分析 |
6.6 失效安全数 |
7 效应指标 |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
7.2 需治疗病人数 |
结果 |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有效治法筛选 |
1.2 有效方药筛选 |
1.2.1 扶正方药筛选 |
1.2.2 祛邪方药筛选 |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
2 安全性分析 |
2.1 不良反应分析 |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
6.1 纳入研究质量 |
6.2 发表性偏倚 |
6.3 临床异质性 |
6.4 待评价研究 |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
7 后续研究 |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查新报告 |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详细摘要 |
(7)脑欣康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痰阻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郑重声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2.方法 |
3.疗效观察 |
讨论 |
1.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
2.西医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
3.组方理由 |
4.相关药理研究 |
5.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8)参龙胶囊治疗中风之腔隙性脑梗塞恢复期及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参龙胶囊治疗中风之腔隙性脑梗塞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诊断标准 |
(三).试验病例标准 |
(四).研究方法 |
(五).疗效评价 |
(六).安全性评价 |
(七).临床数据统计处理 |
结果 |
(一).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
(二).两组中医证侯和临床症状的变化 |
1.中医证候疗效 |
2.两组主要症状疗效比较 |
(三).两组血流变学的变化 |
(四).两组血栓形成指标变化 |
(五).两组凝血4项的变化 |
(六).两组对血脂的影响 |
(七).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
讨论 |
(一).目前脑血管病的概况 |
(二).导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观点 |
(三).参龙胶囊的组方原理 |
1.参龙胶囊的组方特点 |
2.中药溯源及现代药理研究 |
(四).参龙胶囊的临床疗效分析 |
1.注重整体、审证求因、讲求实效 |
2.参龙胶囊对患者血流变学中指标的影响 |
3.参龙胶囊对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患者血栓形成指标的影响 |
4.参龙胶囊对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患者凝血4项指标的影响 |
5.参龙胶囊对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患者血脂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医对中风病的研究概况 |
1.中风病病名 |
2.中风病病因病机 |
3.中风病治则治法 |
第三部分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卒中的研究概况 |
1.缺血性卒中发病机理 |
2.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技术的进展 |
3.国内外实验与临床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中风病诊断标准 |
(1).中医诊断标准 |
(2).疾病分期标准 |
(3).西医诊断标准 |
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三.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简历 |
致谢 |
(9)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优势药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摘要 |
第一部分 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学评价 |
一、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系统评价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二、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评价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三、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经济学评价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二部分 川芎嗪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预试验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第一部分 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学评价 |
前言 |
参考文献 |
一、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系统评价 |
资料和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结 论 |
参考文献 |
二、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评价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三、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经济学评价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小结 |
第二部分 川芎嗪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预试验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川芎嗪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系统评价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理论探讨 |
一、活血化瘀法的源流 |
(一) 滥筋于《内经》时代 |
(二) 应用于《伤寒杂病论》 |
(三) 发展于隋唐宋 |
(四) 发扬于金元明清 |
二、活血化瘀法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一) 理论研究现状及分析 |
(二) 临床疗效研究现状及分析 |
三、运用系统评价方法进行中医治法学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一) 系统评价及相关概念 |
(二) 将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活血化癖法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
(三) 将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活血化癖法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系统评价 |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
(一) 临床研究的收集方法 |
(二) 文献选择标准及方法 |
(三) 资料提取方法 |
(四)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与方法 |
(五) 统计分析方法 |
二、结果 |
(一) 文献检索、分类、选择结果 |
(二) 排除文献一般情况 |
(三) 纳入研究一般情况 |
(四)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描述及质量评价结果 |
(五) Meta-分析结果 |
(六) 临床终点指标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七) 相关实验室指标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讨论 |
一、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
二、结论的主要影响因素 |
三、后续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纳入文献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2 待评价文献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3 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排除文献登记一览表 |
致谢 |
四、通栓汤加蝮蛇抗栓酶治疗脑血栓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来源于经典方剂的中成药品种多元证据集的建立 ——以通塞脉片为例[D]. 林繄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179例临床分析[D]. 刘宇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3]系统评价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D]. 李永乐.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4]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中风血瘀证)的临床比较研究[D]. 邱仁兴. 湖北中医学院, 2009(11)
- [5]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6]脑血栓偏瘫的治疗体会[J]. 任湘镇,朱小明. 现代医药卫生, 2007(04)
- [7]脑欣康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痰阻证)的临床研究[D]. 方埼逍逍. 湖北中医学院, 2006(11)
- [8]参龙胶囊治疗中风之腔隙性脑梗塞恢复期及后遗症的临床研究[D]. 邢袁玲. 中国中医研究院, 2005(06)
- [9]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优势药物研究[D]. 吴波. 四川大学, 2005(02)
- [10]系统评价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研究[D]. 马丽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