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啤酒花区试品种综合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陈雷[1](2021)在《新疆伊犁地区春油菜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研究及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可用作油、菜、花、饲、肥、蜜等,是多功能、能重复利用最有效的经济作物,也是一二三产结合最为典型的作物。油菜是新疆地区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占新疆地区油料作物总种植面积的23.34%。种植油菜对于促进新疆油料产业稳定发展和维护地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新疆伊犁地区昭苏县平均海拔1800m以上,夏季光热资源充足,降雨量丰沛,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湿润,年平均日照时数2699小时,非常有利于油菜籽粒发育和脂肪的积累,是新疆地区春油菜籽种植的优势区域,占全疆油菜种植面积的50%以上,也被誉为“中国油菜之乡”。油菜不仅是伊犁河谷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当地特色的观赏和蜜源作物,保障油菜稳定生产对新疆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疆伊犁河谷近年来大量引进长江流域、黄淮海流域广泛种植的地方高产油菜品种,在当地进行试种研究。因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和生长环境不同,部分引进的新品种遗传特性和生态适应性会发生改变,但关于引种资源的生态适应性和综合性状评价报道较少。【方法】本文首先采用文献调研法,对我国油菜产业发展历程及油菜种质资源的选育现状进行梳理分析。设置田间小区试验,对伊犁地区2017-2019年从各地引进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系)30余份材料,在第四师75团、77团等地开展试种研究。采用田间调查法和生物统计学方法,对参试品种农艺学性状和经济性状进行调查统计,并对其含油量进行检测分析,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所有参试品种在当地的适宜性及综合效益做出综合评价,筛选适于新疆伊犁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春油菜品种。【结果】(1)参试品种生长性状:株高在127.33-194.53 cm;生育期最长142 d,最短的是132 d;(2)参试品种经济性状:有效分枝高度32.67-84.00 cm,平均有效分枝数在4-13个,主花序有效长度32.25-67.00 cm,单株平均角果数、角果长度分别在130.33-227.67个、6.40-8.69 cm,主花序角果密度在0.50-1.09,单株产量9.76-26.67 g/株,千粒重在4.1-5.2 g、含油量36.3%-44.8%。(3)参试品种中油菜籽产量排名前5的依次是:中油杂750、阳光158、保油杂D18-6、秦油558、青杂5号,平均亩产在297.24-360.02 kg,有效分枝高度、分枝数、角果数、角果长及千粒重是产量增加的主要贡献因子。油脂含量基本在36.5-44.8%,其中,阳光158含油量最高,保油杂D18-6次之,青杂系列略低于保油杂D18-6,品种间含油量差异显着。【结论】综合性状灰色评判值排名前5的品种依次是:中油杂750、青杂17、阳光158、保油杂D18-6、秦油558,总体上产量构成因子与最终产量建成显着正相关;参试品种中综合性状最优的油菜品种是中油杂750,灰色评判值位居第1,为一级品种,株高为168.33 cm,生育期为140 d。综合各品种产量、含油量表现和各性状指标的灰色评判值,中油杂750、青杂17、阳光158、保油杂D18-6、秦油558、青杂5号适宜在伊犁地区推广种植,并对以上综合性状优良品种进行具体介绍。研究成果可为拓宽新疆伊犁区油菜种质资源及其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杨轲[2](2020)在《引进啤酒花种质资源评价及苦味酸生物合成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啤酒花(humulus lupulus L.)既是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也是抗癌物质黄腐酚的重要天然来源。甘肃是国内啤酒花生产的主要区域,但是目前面临品种单一、退化严重、产量低下、品质恶化等问题。因此,研究啤酒花种质资源,筛选优质啤酒花材料,解析其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的分子机理对啤酒花新品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引进啤酒花种质材料为对象,运用分子标记、相关性分析、组织培养、转录组、蛋白质组测序等技术,进行材料间遗传背景、性状相关性、再生体系建立和有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等综合研究,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选择60对SSR标记对384份啤酒花种质材料遗传差异、群体结构进行分析,其中24对SSR标记在材料间表现多态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啤酒花可聚类为5个类群,其中I类1份,II类85份,III类4份,IV类3份,V类291份;群体结构分析表明供试材料能够划分为2个亚群,分别包含94和290份材料。2.从384份啤酒花材料中选取50份遗传差异较大、综合性状优良的代表性材料进行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啤酒花材料间农艺性状变异丰富,α-酸含量与测定农艺性状间并无显着相关性,黄腐酚含量受干鲜比、花穗粗和花穗长三项指标影响较大;依据离差平方和-欧式距离法聚类分析,将50份啤酒花种质材料按照“由好到次”聚类,共划分为5个不同等级类群,第一类综合性状表现最好,包括28份材料;第二类较好,包括6份材料;第三类表现一般,包括12份材料;第四类表现较差,包括3份材料;第五类表现最差,仅有1份材料。3.从离差平方和-欧式距离法聚类分析筛选出的综合性状表现最好的28份材料中,按照α-酸含量由高到低原则选取5份材料(PJ105、PJ274、PJ043、PJ028和PJ267),再根据激素诱导生根效果筛选后续研究材料,结果表明,啤酒花枝条扦插最适合的模式为土培扦插,啤酒花种质材料PJ274激素诱导生根率最高,可作为组织培养及后续研究的母体材料。组织培育结果表明,诱导啤酒花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是腋芽;愈伤组织最适培养基条件为MS培养基+葡萄糖20.0g/L+6-BA 0.1 mg/L+IAA 1.0 mg/L+2,4-D 2.0 mg/L+谷氨酰胺0.002 g/L+PVP 2.0g/L+6.5 g/L琼脂,pH为5.8-6.0;诱导腋芽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的最适培养基激素配比为6-BA 1.0 mg/L+NAA 0.2 mg/L,芽分化率可达66.67%;适合啤酒花腋芽愈伤组织根分化的最佳培养基激素组合为6-BA 0.1 mg/L+IBA 1.0 mg/L,且试管苗移栽成活率高达80%。4.对啤酒花PJ274雌花序不同成熟时期的花序进行转录组测序,共得到100297个unigene,其中68797条unigene得到功能注释,注释率为68.59%,与桑树(Morus alba L.)的序列相匹配的unigene占36.55%。在雌性花序成熟中期,基因表达上、下调的分别有14135、4412个;在花序成熟后期,基因表达上、下调的分别有9483、8591个,主要参与代谢过程、细胞过程、生物调节、调节生物学过程与响应刺激等过程。在花序成熟中期和后期,鉴定到共同表达上、下调基因分别为1823、1605个。啤酒花苦味酸合成代谢相关途径中的相关基因随着花序的成熟,表达丰度显着变化,以BCAA(支链氨基酸)和MEP(甲基-D-赤藓糖醇-4-磷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为主。5.用iTRAQ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啤酒花PJ274雌性花序中苦味酸物质合成代谢过程相关蛋白质进行定量分析,共鉴定到6535个蛋白质,成熟中期和后期样品中,分别鉴定到426、726个差异表达蛋白;生物学代谢途径在成熟过程中发生显着变化,由萜类化合物代谢途径蛋白显着富集转变为黄酮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蛋白显着富集状态;对萜类、苦味酸和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相关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分析,确定倍半萜类化合物的合成主要发生在质体中;并鉴定到了参与物质转运途径的相关蛋白质,包括6个ATP结合体蛋白、3个脂转移蛋白和36个参与囊泡转运相关蛋白。
沙栢平[3](2020)在《滴灌条件下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土壤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针对宁夏黄灌区紫花苜蓿建植过程中水肥配比不均,资源浪费及土壤污染严重等问题,本研究以紫花苜蓿巨能7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4个水分梯度为主因素,5个施肥梯度为副因素,研究滴灌条件下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生长性能、营养品质、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灌水施肥对紫花苜蓿株高、密度、干草产量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但对平均生长速度、CP、ADF、NDF和RFV等营养成分无显着影响;当灌水为6000 m3·hm-2,施肥量为 135kg·hm-2(N:30 kg·hm-2,P2O5:45 kg·hm-2,K2O:60 kg·hm-2)时,紫花苜蓿全年累计株高、干草产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能达到最大,且在该处理下两年平均干草产量达到19.49 t·hm-2,累计株高为331.81cm。在灌水量为6750m3·hm-2的梯度下每平米枝条数和植株数最大,每平米可达52株和503.33枝;在不同施肥水平下,施肥量为 435kg·hm-2(N:120 kg·hm-2,P2O5:135 kg·hm-2,K2O:180 kg·hm-2)时能够获得较多的植株数;不施肥则能显着提高苜蓿的分枝能力。2.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适宜的灌水、施肥能显着提高土壤真菌、放线菌数量和蔗糖酶、脲酶活性;土壤细菌数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施肥量的增加逐渐降低。试验地土壤以粉粒为主,且不受土层深度的影响,但土壤养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灌水、施肥对土壤粒径组成和土壤养分有显着的的影响(P<0.01),在灌水量为 6000 m3·hm-2、施肥量为 435kg·hm-2(N:120 kg · hm-2,P2O5:135 kg·hm-2,K2O:180kg·hm-2)的条件下,土壤N、P、K含量较为丰富,土壤质量指数最大,较为肥沃。3.土壤因子和植株生产性能之间有显着的相关性,对紫花苜蓿生长贡献较大的因子包括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粉粒百分含量、脲酶活性、速效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干草产量、放线菌数量、脲酶活性、速效磷含量、全磷、全钾含量。在诸多相关性因子中土壤速效钾含量、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对苜蓿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具有显着性正效应,是驱动植物生长发生变异的主要土壤因子。4.通过回归寻优模型得出,最适宜该区域滴灌条件下建植苜蓿的灌水和施肥范围为:灌水量 6000~6500m3·hm-2,施肥量为 250~320kg·hm-2。
李翔[4](2019)在《甘蔗抗倒伏性评价及抗性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大糖料作物,也是中国南方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在甘蔗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受甘蔗倒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甘蔗倒伏后严重影响蔗茎的生长和糖分积累,降低产量和蔗糖分,更会影响到甘蔗机械化作业的开展。本研究以具有不同倒伏类型的甘蔗品种(系)及国内外甘蔗种质的组合后代作为材料,开展甘蔗抗倒伏能力的评价,分析倒伏与甘蔗生理生化特性及显微结构的关系,结合转录组学分析,研究甘蔗抗倒伏性的机理,为挖掘抗倒伏相关基因及选育抗倒伏优良甘蔗品种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甘蔗倒伏分级及抗倒伏指数。本研究将甘蔗倒伏类型分为1级(倒伏)、2级(半倒伏)和3级(直立)。结合倒伏分级标准,利用抗倒伏指数、农艺和理化性状评价了不同倒伏类型的甘蔗品种(系)的抗倒伏能力。通过研究发现在新植和宿根试验中各试验材料抗倒伏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同,反映了甘蔗田间的实际倒伏情况。直立类型GT42的抗倒伏指数为3.0,全倒伏类型GF98-296的抗倒伏指数小于1.2,半倒伏类型ROC22和GT10-2003的介于两者之间。在新植和宿根试验中,GF98-296的重心高度显着高于ROC22、GT10-2003与GT42。GT42的基部茎径与中部茎径比值在新植和宿根试验中显着高于其他三个品种(系),数值均大于1。GF98-296弯曲高度的数值在两轮试验中均为最小值。GF98-296的穿刺强度数值最高。按照倒伏类型分析,全倒伏类型的甘蔗株高、重心高度均显着高于其他三个品种(系),弯曲高度均显着低于其他三个品种(系)。直立类型的甘蔗基部茎径与中部茎径比值大于1。抗倒伏指数与基部和中部茎径比值、锤度呈显着正相关,基部和中部茎径比值与锤度呈显着正相关,株高与单茎重、重心高度呈极显着正相关。基部茎径与中部茎径比值大于1时,属于“塔型”结构,有利于甘蔗抗倒伏;当比值小于1的时候,抗倒伏指数小,倒伏程度明显加大,头重脚轻,容易发生倒伏。2.以30个甘蔗组合的2070单株为材料,通过对倒伏级数、基部茎径、中部茎径进行调查,验证了甘蔗倒伏分级标准及抗倒伏指数的可靠性,两者结合可以有效判断甘蔗的抗倒伏能力。研究证明,倒伏发生后,甘蔗锤度会随之降低;基部茎径和中部茎径比值与甘蔗的抗倒伏指数呈显着正相关。利用抗倒伏指数将30个甘蔗组合进行了聚类分析,筛选出抗倒伏组合16个,半倒伏组合13个,全倒伏组合2个。3.对不同倒伏类型甘蔗蔗茎的生化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倒伏类型甘蔗茎的纤维素含量最高,与其他类型品种(系)达到显着差异。半纤维素的变化比较规律,倒伏的甘蔗品种(系)含量都比直立的低。GT42的木质素、原果胶和含硅量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品种(系)。GF98-296的木质素和含硅量显着低于其他品种(系)。直立GT10-2003的可溶性果胶显着高于其他品种。倒伏类型的试验材料含氮量都比较高,其中GF98-296的含氮量显着高于其他品种(系)。倒伏类型的含钙量和含钾量显着高于直立类型。含氮量与半纤维素含量呈显着负相关,氮素含量的增加容易导致作物发生倒伏。进一步对不同倒伏类型甘蔗品种茎部进行显微结构分析,发现GT42茎的木质化和栓质化程度高,大小维管束数量明显比GF98-296多,维管束中的导管和纤维木质化很明显,且皮层细胞长宽比大。GF98-296茎的表皮细胞层数多,排列整齐,表皮硬度大,与穿刺强度的表现相符,但因其蔗茎内部的机械强度较低,依然容易发生倒伏。4.对不同倒伏类型甘蔗根部生化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抗倒伏品种GT42根的纤维素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参试品种(系)。ROC22根的半纤维素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参试品种(系)。GT42的木质素显着高于GT10-2003。GF98-296的根系活力最强,与GT42和ROC22差异显着。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系)的根系活力与纤维素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半纤维素含量与纤维素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参试四个甘蔗品种(系)的纤维素含量随时间变化都是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各参试品种(系)半纤维素含量的变化差异不大,都是先下降后上升,然后再下降。不同品种(系)的木质素含量变化趋势不一,GT42的是先降后升高,GF98-296的先升高后降低,ROC22的一直呈下降趋势,GT10-2003的变化趋势和纤维素一致。GT42的根系活力一直呈下降趋势,其他三个品种(系)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种植后78天的GT42的根量最大,其次是GF98-296和ROC22,GT10-2003最少。G42的根系中新根明显较多,而且很粗壮,硬度较大,韧性好;GT98-296和GT10-2003的根较细,且韧性较差,容易断。两种倒伏类型甘蔗的根系特点均与生化指标分析结果一致。对不同倒伏类型甘蔗品种根部进行显微结构分析,发现GT42根的木质部导管比GF98-296发达,与其根部木质素含量较高相吻合。此外,GT42根的表皮较厚,细胞层数较多,皮层细胞排列整齐,且皮层及中柱薄壁细胞的细胞壁较厚,这样的结构可以使根部的稳定性提高。5.首次对不同倒伏类型的甘蔗品种(系)进行转录组分析,平均每个样品产出93.2 Mb的Raw Reads,过滤后平均每个样品的Clean Reads为88.6Mb,平均为12.9 Gb(Giga base pairs)数据量,总计获得232.1 Gb数据,Q20 reads的平均占比为97.6%,Q30 reads的平均占比为92.9%。共得到转录本706533个,总长度为511.2 M,平均长度723.48 bp,N50 1055 bp。KEGG结果中三组差异转录本中同时富集到类苯基丙烷合成以及激素的信号传导,类苯基丙烷和植物激素传导的差别可能是所有倒伏类型共同的特点。研究同时发现玉米素可能与半倒伏性相关信号通路MAPK以及黄酮类相关的代谢可能与倒伏的交叉相关,细胞壁应该是与倒伏性密切相关的细胞成分。MYB转录因子在倒伏的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代谢水平上分析,直立性状与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都有关,需要三者的含量都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实现。通过对表达基因进行聚类分析,最终通过筛选获得与木质素合成的相关基因23个,与纤维素合成的相关基因28个。6.综合全文数据分析,GT42茎和根的木质素含量高,茎的维管束数量多且木质化明显,机械组织发达,茎径高下粗上小,属于“塔型”结构;根的表皮细胞层数多,皮层细胞排列整齐,且皮层及中柱薄壁细胞的细胞壁较厚,根部稳定好;根部木质部导管发达,水分和矿物质可以快速往地上部输送。无论从株型结构、理化性质还是显微结构看,GT42均属抗倒伏类型甘蔗的典型代表。GF98-296茎和根的木质素含量低,维管束数量少且木质化程度低,机械组织不发达;茎径下部偏小上部偏粗,属于“茶盅脚”结构,属于全倒伏类型甘蔗的典型代表。
侯丛[5](2019)在《法库县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发生监测及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法库县是辽宁省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玉米种植面积超过一百万亩,玉米大斑病、玉米螟等病虫害以及传统的防治方法,造成了防治效果差、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本研究对法库县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的发生动态进行监测分析,通过玉米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为法库县的玉米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对法库县2016年和2017年玉米大斑病发生动态进行了监测通过对法库县2016年和2017年16个玉米产区的玉米大斑病发生动态进行监测,总结了法库县玉米大斑病的发病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从6月中旬开始至8月下旬,法库县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随时间呈逐渐增高,2017年玉米大斑病发病较2016年严重。2.对法库县的主栽玉米品种抗性进行了系统调查在法库县5个乡镇的玉米试验区进行抗病品种抗性调查,结果表明当地首次种植的供试品种的玉米大斑病发病率均低于常年种植的品种和对照品种(获白、黄早四)的玉米大斑病发病率,地区之间差异性不明显。3.对法库县2017年玉米螟发生动态进行了监测对2017年法库县的玉米螟动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法库县玉米螟越冬后虫源基数较大,玉米螟在六月上旬化蛹率均超过了50%,羽化率达到20%,法库县玉米螟落卵时间均在六月上旬,而在拔节期数量增长最为明显,采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同时降低了越冬前玉米螟的虫源基数,有利于降低下一年玉米螟的虫口数量,在玉米生产中起到了积极的防治作用。4.对玉米中后期病虫害联合防控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新型喷雾器械对法库县的玉米田进行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联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合理采用防治玉米大斑病的化学药剂(苯醚甲环唑、甲硫·戊唑醇等)、防治玉米螟等害虫的杀虫剂(氟苯虫酰胺、氟虫双酰胺、甲维盐),配合使用生长调节剂(纽法姆全营养叶面肥)和喷雾助剂(高效植物油喷雾助剂),选择适当的喷药时期,辅助先进的喷药器械,可以得到优异的防治效果,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的病情指数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处理;增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新型绿色环保植物生长调节剂及高效杀菌剂混合施药可以有效的降低玉米大斑病的病情指数,明显提高玉米产量,达到了保产增产的作用。
汪丹丹[6](2019)在《基于代谢组学的油菜和芝麻特质营养成分分析》文中指出食用植物油在人们膳食生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不光为人类提供所需能量和必需脂肪酸,还富含脂溶性维生素、植物甾醇、多酚、生育酚等营养功能成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高品质营养健康食用植物油备受消费者青睐。食用植物油品质优劣取决于油料中特质营养成分含量,因此,挖掘和利用植物油料的特质营养成分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然而目前对油料特质营养成分分析及机理研究报道较少,成为制约高品质营养健康食用油的开发和评价的瓶颈。因此挖掘出油料中特质营养成分对提升油料产品品质、满足消费者品质需求、促进油料油脂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大宗油料油菜籽和特色油料芝麻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多种营养功能成分的高灵敏同步检测技术,初步探明影响营养成分积累的环境因子和机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建立了菜籽总酚含量Folin-Ciocaileu比色精准测定和近红外快速测定方法,初步探明了我国高总酚菜籽的省份和影响菜籽总酚含量的环境因素。采用单因素实验,对提取时间、提取液浓度及料液比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50%甲醇溶液为提取液,料液比1:20(g/mL),提取时间3 h。测定我国油菜主产区14省332份菜籽的总酚含量,采集近红外光谱,采用偏模型集群算法和最小二乘法建立菜籽总酚近红外预测模型。该模型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为124.54mg/kg,决定系数为0.9728,表明模型预测结果可靠。比较不同省份菜籽总酚平均含量发现陕西、重庆、浙江产区的菜籽总酚含量高。菜籽总酚含量和环境因子关联分析发现影响总酚含量的关键环境因子为收获前一个月最高地表温度和日平均气压,地表温度高有利于菜籽总酚积累,气压高不利于总酚积累。这为菜籽总酚精准和快速测定,高总酚油菜品种培育和优势产区划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2.提出了采用同位素离子定量的思路,建立菜籽中主要酚类化合物的靶向代谢组方法,克服了微量与痕量成分难以同步定量的难题,实现了苯丙烷代谢路径上从苯丙氨酸到芥子碱的13种化合物的同步定量检测。方法学考察发现检出限范围为0.01-9.84μg/kg,定量限范围为0.03-32.8μg/kg,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分别是1.5%-8.4%和3.3%-14.4%,回收率范围为81.9%-117.2%,基质效应范围为-11.5%-13.7%,这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回收率和基质效应满足实际样品分析要求。代谢差异分析表明高低总酚油菜籽中苯丙氨酸和芥子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即芥子碱是造成菜籽总酚差异的主要原因。芥子碱在加工过程中转化成菜籽酚canolol,从而大大提高菜籽油营养品质。该方法为深入研究菜籽中多酚形成的调控机理提供了检测技术基础,也为其它微量与痕量成分同步定量分析提供了借鉴。3.采用中心设计法优化了不同种类化合物的同步提取工艺,研究建立了芝麻特质营养成分同步检测技术,挖掘出松柏醛、根皮素等黑芝麻特质营养成分。通过单因素实验、Plackett-Burman设计和Box-Behnken设计实验,优化黑白芝麻差异化合物超声提取工艺。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75.0%甲醇浓度,液料比20:1(mL/g),超声温度50°C,超声时间65 min,超声功率410.0 W,提取次数为1次。所用流动相为0.1%甲酸乙腈和0.1%甲酸水溶液,色谱柱为Thermo Syncronis C18反相柱(100 mm×2.1 mm,3μm)。目标化合物均在7分钟内实现分离和测定。样品测定结果显示黑芝麻中维生素B2、根皮素、橙皮苷、L-莨菪碱和松柏醛5种营养化合物的含量显着高于白芝麻。该研究为高品质芝麻品种选育、功能产品的开发提供重要检测技术支持。
朱昕[7](2018)在《扬农啤11啤酒大麦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啤酒大麦品种扬农啤11是扬州大学大麦研究所选育的啤酒大麦新品种,于2015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于2017年9月通过国家品种登记(登记号:GPD大麦(青稞)(2017)320007)。该品种表现为丰产性、稳产性好,籽粒外观品质好,耐肥抗倒等特点,在江苏沿海地区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前景。为探讨适合农场的扬农啤11啤酒大麦机械化栽培技术。本研究于2017-2018年在方强农场农科所试验田进行,研究了播种期、播种密度及施氮水平3因子对啤酒大麦扬农啤11茎蘖动态消长、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并结合生产实际,制定了方强农场优质扬农啤11啤酒大麦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为科学制定优质啤酒大麦扬农啤11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播种期对扬农啤11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扬农啤11在适宜基本苗条件下,施N15.0kg/667m2其基蘖肥:拔节孕穗肥配比为7:3条件下,在10月20日至11月14日播期范围内,随着播期的推迟,子粒产量呈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10月25—10月30日播种产量较高,早播、迟播均不利于产量的形成。2.播种密度对啤酒大麦扬农啤11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扬农啤11在适期播种条件下,施N15.0kg/667m2其基蘖肥:拔节孕穗肥配比为7:3条件下,在江苏沿海垦区啤麦生产区,上等地力土壤上种植基本苗10万/667m2、中上等地力土壤上种植基本苗12万/667m2、地力中等土壤上种植基本苗16万/667m2较易获得高产,通过冬前培育壮苗,搭好苗架,中期稳长,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防倒伏,后期防早衰,建成理想的穗粒结构,即有效穗50万/667m2,每穗实粒23-24粒,千粒重38g以上。3.密度与施氮水平对啤酒大麦扬农啤11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在江苏沿海垦区啤麦生产区中等地力土壤上适期播种,基本苗15万/667m2,施N量15kg/667m2,基蘖肥:拔节穗肥8:2较好,肥力偏上土壤适当减少施肥量,以施N 量 12kg/667m2为适。4.扬农啤11啤酒大麦机械化生产技术:前期做到“五适”稳足穗,即适墒整地、适期播种、适量播种、适当扩大行距、适量重施基肥;中期控制腊肥、返青肥的施用,巧施拔节孕穗肥,科学防治病虫,攻大穗;后期以防早衰为重点,及时清沟理墒,防湿防旱,养根保叶,提高粒重。适时收获,及时干燥清选入仓,确保啤酒大麦质量。
杨轲,孟亚雄,马小乐,李葆春,司二静,汪军成,任盼荣,王化俊[8](2018)在《干旱区啤酒花农艺性状与品质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明确啤酒花农艺性状与品质的相关性,可以为啤酒花种质资源优选鉴定提供依据。分析了甘肃省河西地区引进的50份啤酒花种质材料单蔓花数、花穗长、花穗粗、单花重、百花重、干鲜比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半干旱地区啤酒花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均存在较大变异,为优异资源的筛选创造了条件。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花穗粗和单花重均与干鲜比显着正相关(R2=0.293和R2=0.288),花穗长和干鲜比与黄腐酚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且干鲜比对黄腐酚含量贡献大于花穗长,而6个主要农艺性状均与α-酸含量无显着相关性。花穗长、花穗粗可以作为干鲜比大、产量和黄腐酚含量高、药用价值好的啤酒花种质资源筛选的农艺性状指标,但高α-酸含量的啤酒花种质资源无法通过农艺性状去筛选。
吴敏[9](2018)在《蒙古高原特有植物蒙古莸的ISSR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ISSR分子标记方法,对来自呼和浩特,乌海,陕西大柳塔,赛罕塔拉等5个不同地区的蒙古莸自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探讨其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旨在为蒙古莸的遗传多样性保护提供分子水平的依据,进而对充分发掘利用及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法,以蒙古莸基因组DNA为ISSR-PCR扩增模板,通过建立并优化获得适合于蒙古莸的ISSR反应体系:在总体积20μL的反应体系中,1.5mmol/L dNTPs、0.5μmol/L的引物、2mmol/LMg2+、1.5U TaqDNA聚合酶、15ng模板DNA用量。PCR扩增程序为:95℃预变性5min,94℃变性1min,52℃退火1min,72℃延伸2min,共40个循环;72℃完全延伸10min,4℃保存备用。2、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UBC)公布的100条ISSR引物序列中筛选出15条清晰稳定且重复性好的引物进行群体扩增,共扩增出189条带,多态性条带181条。多态位点比率为94.83%,扩增片段在200-10000bp之间。其中引物807,813,835,841,844,880,810,895,892扩增多态性比率为100%,数据说明蒙古莸的多态性较丰富。5个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比率范围为50%-84.72%,陕西省神木县大柳塔样地一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比率最大为84.72%,乌海市渡口村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比率最小为50%。3、由POPGENE 32软件分析蒙古莸遗传多样性并得到相应指数值:等位基因数(Na)1.6722、有效等位基因数(Ne)1.3641、Nei’s遗传多样度(H)0.2145、Shannon多态信息指数(I)0.3226。说明蒙古莸种群整体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多样性大小为:陕西省神木县大柳塔样地一种群>呼和浩特市大青山种群>陕西省神木县大柳塔样地二种群>赛罕塔拉柄扁桃保护区种群>乌海市渡口村种群。4、蒙古莸总的基因多样性(Ht)为0.2715,种群内的基因多样性(Hs)为0.2145,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2102,表明21.02%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78.98%的遗传变异来自种群内,且种群内的遗传分化远远高于种群间。由基因分化系数得出蒙古莸种群间的基因流Nm水平=1.8790,表明不同地区的蒙古莸群体间基因交流较少,居群间基因分化水平较低。5、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种群间的聚类图,5个地区的蒙古莸种群被分做两大类,陕西省神木县大柳塔样地一种群和样地二种群聚为一大类,呼和浩特市大青山种群,乌海市渡口村种群、赛罕塔拉柄扁桃保护区种群聚为一类。聚类结果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布。
徐鹏刚,李惠霞,刘永刚,李健荣,坚晋卓,赵鹏[10](2017)在《甘肃定西地区马铃薯腐烂线虫病的调查及品种抗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明确甘肃定西马铃薯腐烂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的发生情况并筛选出高抗品种.【方法】对马铃薯腐烂线虫(D.destructor)为害马铃薯的症状进行观察和描述,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该病在甘肃省定西地区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通过室内人工接种法对14个马铃薯品种进行抗性评价.【结果】甘肃定西地区马铃薯腐烂线虫病的发病率为2%11%,病情指数为0.725.33;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较大,‘青薯9号’和‘荷兰15号’的发病程度显着高于其他品种.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克星1号’和‘陇薯6号’表现为抗病,‘青薯9号’、‘大西洋’、‘新大坪’、‘夏波蒂’和‘荷兰15号’均表现为感病.【结论】明确了甘肃定西马铃薯腐烂线虫的发生情况,筛选出了‘克星1号’和‘陇薯6号’2个抗病品种.
二、啤酒花区试品种综合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啤酒花区试品种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伊犁地区春油菜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研究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
1.2.1 我国油菜生产现状及种植分布 |
1.2.2 我国油菜产消情况 |
1.2.3 油菜品种选育情况 |
1.2.4 不同生态区油菜新品种引种筛选 |
1.2.5 作物引种筛选综合性状评价方法 |
1.3 已有研究文献述评 |
1.4 本文基本脉络及创新之处 |
1.4.1 整体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创新点 |
1.4.3 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区概况 |
2.1.2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计 |
2.2 研究方法 |
2.2.1 调查指标与测定方法 |
2.2.2 数据分析及评价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新疆地区油菜种植及种质资源现状 |
3.1 新疆地理环境特征及自然资源 |
3.1.1 地理环境特征 |
3.1.2 自然资源 |
3.2 新疆地区油菜种植及产量情况 |
3.2.1 新疆种植油菜品种的情况 |
3.2.2 兵团油菜种植情况 |
3.3 油菜品种审定及推广种植现状 |
3.3.1 油菜品种审定 |
3.3.2 油菜推广种植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疆伊犁地区春油菜品种的适宜性筛选研究 |
4.1 参试品种农艺学性状调查分析 |
4.1.1 不同品种株高比较 |
4.1.2 不同品种生育期比较 |
4.2 参试品种产量构成及籽粒产量比较 |
4.3 不同品种油品质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疆伊犁地区引种油菜种质资源综合性状评价 |
5.1 引进品种的综合性状评价 |
5.1.1 评价方法 |
5.1.2 数据处理及运算分析 |
5.1.3 灰色评价结果分析 |
5.2 筛选出适宜新疆地区种植的春油菜品种 |
5.2.1 中油杂750 |
5.2.2 青杂17 号 |
5.2.3 阳光158 |
5.2.4 保油杂D18-6 |
5.2.5 秦油558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引进啤酒花种质资源评价及苦味酸生物合成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啤酒花生物学特征 |
1.1.1 系统分类 |
1.1.2 生物学特性 |
1.1.3 种质资源分布 |
1.1.4 有效化学成分 |
1.2 分子标记技术与啤酒花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2.1 生物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
1.2.2 分子标记技术 |
1.2.3 啤酒花遗传多样性研究 |
1.3 啤酒花种质资源离体保存及组织培养 |
1.3.1 种质资源离体保存 |
1.3.2 植物组织培养发展历程 |
1.3.3 啤酒花组织培养研究 |
1.4 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研究及其应用 |
1.4.1 转录组学研究 |
1.4.2 蛋白组学研究 |
1.5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384份啤酒花遗传多样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设备和仪器 |
2.1.3 DNA制备 |
2.1.4 SSR分析 |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SSR引物多态性分析 |
2.2.2 聚类分析 |
2.2.3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2.3 讨论 |
2.3.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2.3.2 群体结构分析 |
2.4 结论 |
第三章 啤酒花表型特征与品质性状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地概况 |
3.1.3 农艺性状测定 |
3.1.4 品质性状测量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啤酒花不同材料的性状特征 |
3.2.2 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
3.2.3 啤酒花品质构成因子分析 |
3.2.4 聚类分析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啤酒花绿枝扦插和不同外植体筛选及再生体系构建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仪器和药品 |
4.1.3 啤酒花扦插移栽及生理指标测定 |
4.1.4 啤酒花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 |
4.1.5 不定芽的诱导 |
4.1.6 生根培养与炼苗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高生根率材料筛选 |
4.2.2 不同培养体系对啤酒花PJ274扦插枝条发芽率的影响 |
4.2.3 不同培养体系对啤酒花PJ274扦插枝条根系生长的影响 |
4.2.4 各培养体系下啤酒花PJ274生理指标变化 |
4.2.5 不同碳源对PJ274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4.2.6 不同激素配比对PJ274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4.2.7 啤酒花PJ274腋芽诱导愈伤组织激素配比优化 |
4.2.8 不同激素配比对啤酒花PJ274腋芽愈伤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4.2.9 不同激素配比对啤酒花PJ274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
4.2.10 试管苗移栽炼苗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章 啤酒花苦味酸生物合成过程的转录组学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RNA提取及cDNA文库构建 |
5.1.2 转录组测序 |
5.1.3 unigene功能注释和编码区预测 |
5.1.4 unigene的 TF编码能力预测和SSR检测 |
5.1.5 unigene表达量计算及差异表达基因检测 |
5.1.6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分析 |
5.2 结果分析 |
5.2.1 转录本de novo组装和BGISEQ-500 测序质量评估 |
5.2.2 unigene功能注释分析 |
5.2.3 花序成熟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5.2.4 qRT-PCR对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结果 |
5.3 讨论 |
5.3.1 BGI-500 RNA-Seq为啤酒花研究提供了新的转录组数据 |
5.3.2 啤酒花花序成熟过程中生物学变化特征分析 |
5.3.3 苦味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特征分析 |
5.4 结论 |
第六章 基于蛋白质组学分析的啤酒花苦味酸生物合成途径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蛋白质提取及iTRAQ标记 |
6.1.2 蛋白酶解、肽段标记和LC-ESI-MS/MS分析 |
6.1.3 蛋白质鉴定、定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啤酒花雌花样品中蛋白质的鉴定 |
6.2.2 样品间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
6.2.3 差异表达蛋白功能分类 |
6.3 讨论 |
6.3.1 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 |
6.3.2 异戊烯基特异代谢途径 |
6.3.3 与转运相关的蛋白质 |
6.4 结论 |
全文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3)滴灌条件下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土壤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苜蓿概况 |
1.1.1 苜蓿起源、分布及形态特征 |
1.1.2 苜蓿利用价值 |
1.2 地下滴灌水肥耦合技术的应用 |
1.2.1 地下滴灌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
1.2.2 地下滴灌系统灌溉的优点 |
1.2.3 水肥耦合研究概况 |
1.2.4 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品质的影响 |
1.2.5 水肥耦合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探讨水肥耦合对苜蓿生产性能及品质的影响 |
1.4.2 探讨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土壤质量的影响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供试材料 |
2.2.1 供试品种和肥料 |
2.2.2 管道设备 |
2.3 试验设计 |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1 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和品质测定 |
2.4.2 紫花苜蓿土壤质量测定 |
2.5 数据分析 |
2.5.1 灰色关联度分析 |
2.5.2 主成分分析 |
2.5.3 冗余分析 |
2.5.4 模糊优先比评价法 |
2.5.5 土壤粒径分形维数 |
2.5.6 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计算 |
2.5.7 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3.1 地下滴灌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
3.1.1 地下滴灌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株高的影响 |
3.1.2 地下滴灌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生长速度的影响 |
3.1.3 地下滴灌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密度的影响 |
3.1.4 地下滴灌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的影响 |
3.2 地下滴灌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品质的影响 |
3.2.1 地下滴灌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粗蛋白的影响 |
3.2.2 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NDF、ADF含量及RFV的影响 |
3.2.3 紫花苜蓿各生长指标与营养成分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3.2.4 灌水、施肥对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
3.3 地下滴灌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3.4 地下滴灌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5 地下滴灌水肥耦合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5.1 地下滴灌水肥耦合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3.5.2 地下滴灌水肥耦合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3.5.3 不同灌水、施肥量对土壤粒径的回归分析 |
3.5.4 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粒径之间的关系 |
3.6 土壤质量评价 |
3.7 紫花苜蓿地上产量和土壤之间的相互关系 |
3.7.1 相关性分析 |
3.7.2 主成分分析 |
3.7.3 RDA分析 |
3.8 模糊相似优先比评价 |
3.9 回归寻优模型 |
第四章 讨论 |
4.1 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
4.2 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4.3 水肥耦合对灌溉水分利用率及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
4.4 水肥耦合紫花苜蓿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
4.5 水肥耦合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4.6 水肥耦合地下土壤质量对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甘蔗抗倒伏性评价及抗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表 |
1 前言 |
1.1 甘蔗抗倒伏研究现状 |
1.2 倒伏对甘蔗农艺、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1.2.1 蔗产量减少 |
1.2.2 蔗糖分下降 |
1.3 倒伏对植株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1.3.1 不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 |
1.3.2 破坏了蔗株的水分代谢 |
1.3.3 矿物质吸收与转化受到影响 |
1.3.4 糖分积累减慢 |
1.4 倒伏与木质素、纤维素的关系 |
1.4.1 木质素 |
1.4.2 纤维素 |
1.5 倒伏与植株显微结构的关系 |
1.6 作物抗倒伏的评价方法 |
1.6.1 倾斜角法 |
1.6.2 弯曲力矩法 |
1.6.3 抗折力法 |
1.6.4 倒伏指数法 |
1.6.5 抗倒伏指数法 |
1.6.6 抗倒伏指数的应用 |
1.7 转录组学研究现状 |
1.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9 技术路线图 |
2 不同倒伏类型甘蔗蔗茎的抗倒伏特性评价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调查指标和方法 |
2.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倒伏类型甘蔗品种(系)农艺、理化性状与抗倒伏指数的多重比较 |
2.2.2 不同倒伏类型与甘蔗农艺、理化性状的关系 |
2.2.3 不同倒伏类型甘蔗品种(系)抗倒伏指数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2.2.4 不同蔗茎部位与穿刺强度、锤度的关系 |
2.3 讨论 |
2.3.1 甘蔗倒伏分级及抗倒伏指数建立 |
2.3.2 不同倒伏类型甘蔗品种(系)农艺、理化性状评价 |
2.3.3 抗倒伏指数和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2.3.4 不同甘蔗品种抗倒伏能力的差异 |
2.4 小结 |
3 甘蔗抗倒伏种质资源的评价筛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调查指标和方法 |
3.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倒伏类型与甘蔗农艺性状的关系 |
3.2.2 不同倒伏类型甘蔗抗倒伏指数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3.2.3 不同甘蔗组合抗倒性的聚类分析 |
3.3 讨论 |
3.3.1 甘蔗抗倒伏指数准确度评价 |
3.3.2 倒伏程度与不同农艺性状的关系 |
3.3.3 抗倒伏甘蔗种质资源分类 |
3.4 小结 |
4 不同倒伏类型甘蔗蔗茎的生化成分及显微结构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采样方法 |
4.1.4 检测指标和方法 |
4.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倒伏类型甘蔗蔗茎生化成分分析 |
4.2.2 不同倒伏类型甘蔗蔗茎生化成分的相关分析 |
4.2.3 不同倒伏类型甘蔗蔗茎的显微结构分析 |
4.3 讨论 |
4.3.1 不同倒伏类型甘蔗蔗茎的生化成分差异 |
4.3.2 不同倒伏类型甘蔗蔗茎生化成分的相关分析 |
4.3.3 不同倒伏类型甘蔗蔗茎的显微结构特征 |
4.4 小结 |
5 不同倒伏类型甘蔗根部的生化成分及显微结构分析 |
5.1 试验材料 |
5.1.1 试验设计 |
5.1.2 采样方法 |
5.1.3 检测指标和方法 |
5.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倒伏类型甘蔗根部的生化成分分析 |
5.2.2 不同倒伏类型甘蔗根部生化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
5.2.3 不同时期不同倒伏类型甘蔗根部的生化成分及根系活力变化 |
5.2.4 不同倒伏类型甘蔗的根系外型差异比较 |
5.2.5 成熟期不同倒伏类型甘蔗根部的显微结构分析 |
5.3 讨论 |
5.3.1 不同倒伏类型甘蔗根部生化成分的的差异 |
5.3.2 不同倒伏类型甘蔗根部生化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
5.3.3 不同时期不同倒伏类型甘蔗根部的生化成分及根系活力变化 |
5.3.4 不同倒伏类型甘蔗的根系外型差异分析 |
5.3.5 不同倒伏类型甘蔗根部的显微结构特征 |
5.4 小结 |
6 不同倒伏类型甘蔗基因型转录组学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6.1.2 试验设计 |
6.1.3 采样方法 |
6.1.4 试验仪器和试剂 |
6.1.5 RNA提取 |
6.1.6 文库构建与测序 |
6.1.7 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流程 |
6.1.8 测序数据的过滤与质控 |
6.1.9 转录组从头组装 |
6.1.10 Unigene功能注释 |
6.1.11 Unigene的 TF编码能力预测 |
6.1.12 Unigene的 SSR检测 |
6.1.13 Unigene表达量计算 |
6.1.14 差异表达基因检测 |
6.1.1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分析 |
6.1.16 差异表达基因的Pathway功能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蔗茎RNA提取检测结果 |
6.2.2 测序及数据过滤结果 |
6.2.3 Unigene组装 |
6.2.4 Unigene注释 |
6.2.5 转录因子(TF)分析 |
6.2.6 SSR分析 |
6.2.7 表达量计算 |
6.2.8 unigene差异表达检测 |
6.2.9 差异表达转录本KEGG富集 |
6.2.10 差异表达转录本GO富集 |
6.2.11 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分析 |
6.2.12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代谢分析 |
6.2.13 基因表达聚类分析 |
6.3 讨论 |
6.4 小结 |
7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专利申报情况 |
(5)法库县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发生监测及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辽宁玉米重大病虫害及植保机械研究进展 |
1.1 辽宁玉米主要病害及发生动态 |
1.1.1 玉米大斑病 |
1.1.2 玉米灰斑病 |
1.1.3 玉米瘤黑粉病 |
1.1.4 玉米普通锈病 |
1.2 辽宁主要虫害及发生动态 |
1.2.1 玉米螟 |
1.2.2 玉米粘虫 |
1.3 用于玉米病虫害防治的植保机械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法库县玉米大斑病发生动态监测及品种抗性调查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法库县玉米大斑病动态监测 |
2.1.2 玉米大斑病抗病品种鉴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2016年法库县玉米大斑病发生动态 |
2.2.2 2017年法库县玉米大斑病发生动态 |
2.2.3 玉米大斑病抗病品种的抗性调查 |
2.2.4 玉米大斑病抗病品种的农艺形状和产量测定 |
2.3 小结 |
第三章 玉米螟发生动态监测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调查地点 |
3.1.2 调查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玉米螟冬后虫量及存活率调查结果 |
3.2.2 玉米螟化蛹羽化进度调查结果 |
3.2.3 玉米螟田间卵量调查结果 |
3.2.4 玉米螟卵寄生率调查结果 |
3.2.5 一代玉米螟为害情况调查结果 |
3.2.6 二代玉米螟为害情况调查表 |
3.2.7 玉米测产调查结果 |
3.2.8 越冬前幼虫虫量及存活率调查表 |
3.3 小结 |
第四章 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防控技术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的联合防治试验 |
4.1.2 玉米田增产田间试验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的联合防治试验结果 |
4.2.2 玉米增产田间试验结果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法库县玉米大斑病发生动态监测及品种抗性调查 |
5.1.2 法库县玉米螟发生动态监测 |
5.1.3 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控技术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代谢组学的油菜和芝麻特质营养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基于代谢组学的营养品质分析 |
1.3 油料中特质营养成分及其功能 |
1.3.1 油菜特质营养成分 |
1.3.2 芝麻特质营养成分 |
1.4 特质营养成分的检测方法 |
1.4.1 多酚常用检测方法 |
1.4.2 芝麻中特质营养成分的检测方法 |
1.5 影响营养成分积累的因素 |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6.1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6.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菜籽总酚确证性以及近红外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 |
2.1 概述 |
2.2 材料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耗材 |
2.3 方法 |
2.3.1 Folin-Ciocaileu比色法测定菜籽总酚 |
2.3.1.1 标准溶液配制 |
2.3.1.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1.3 菜籽样品总酚含量测定 |
2.3.1.4 Folin-Ciocaileu比色法方法学评价 |
2.3.1.5 对照品溶液总酚的测定 |
2.3.2 近红外速测技术的建立 |
2.3.2.1 近红外光谱采集条件 |
2.3.2.2 近红外光谱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2.3 菜籽总酚预测模型的构建 |
2.4 数据分析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油菜籽总酚提取工艺单因素实验 |
2.5.1.1 甲醇浓度对油菜籽总酚提取效果的影响 |
2.5.1.2 提取时间对油菜籽总酚提取影响 |
2.5.1.3 料液比对油菜籽总酚含量影响 |
2.5.2 标准曲线绘制 |
2.5.3 Folin-Ciocaileu比色法的方法学评价 |
2.5.4 近红外光谱采集结果及变量选择分析 |
2.5.5 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构建与评价 |
2.6 菜籽总酚含量差异与环境因子分析 |
2.6.1 不同产区菜籽总酚含量分布 |
2.6.2 菜籽总酚与环境因子分析 |
2.7 小结 |
第三章 菜籽中酚类化合物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研究 |
3.1 概述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样品 |
3.2.2 实验试剂 |
3.2.3 仪器与耗材 |
3.3 方法 |
3.3.1 多酚化合物的提取 |
3.3.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3.3.3 HPLC-MS/MS分析条件 |
3.3.4 定性、定量及数据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过载现象 |
3.4.2 同位素离子峰避免信号过载 |
3.4.3 芥子碱同位素离子峰实现定量分析 |
3.4.4 方法学评价 |
3.4.4.1 线性范围,检测限和定量限 |
3.4.4.2 精密度,回收率和基质效应 |
3.4.5 方法应用 |
3.5 小结 |
第四章 超声波辅助萃取-液质联用法同步测定黑白芝麻中差异营养成分 |
4.1 概述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样品 |
4.2.2 实验标准品及试剂 |
4.2.3 仪器与耗材 |
4.3 方法 |
4.3.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4.3.2 提取方法 |
4.3.3 优化提取工艺参数 |
4.3.3.1 单因素实验 |
4.3.3.2 Plackett-Burman设计 |
4.3.3.3 Box-Behnken设计 |
4.3.4 HPLC-MS/MS条件 |
4.3.5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单因素实验优化提取条件 |
4.4.1.1 甲醇体积分数的影响 |
4.4.1.2 提取时间的影响 |
4.4.1.3 液料比的影响 |
4.4.1.4 超声功率的影响 |
4.4.1.5 超声温度的影响 |
4.4.1.6 提取次数的影响 |
4.4.2 Plackett-Burman设计选择重要参数 |
4.4.3 Box-Behnken试验与响应面分析 |
4.4.3.1 建立回归模型 |
4.4.3.2 响应面分析及最佳提取条件的确定 |
4.4.4 方法学验证 |
4.4.4.1 线性方程,检测限和定量限 |
4.4.4.2 基质效应 |
4.4.4.3 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 |
4.4.5 黑白芝麻种子营养化合物含量差异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扬农啤11啤酒大麦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我国啤酒工业及啤酒大麦生产概况 |
1.2 江苏啤酒大麦生产的历史与现状 |
1.2.1 江苏啤麦竞争力分析 |
1.2.2 我省啤麦存在主要问题 |
1.2.3 发展我省啤酒大麦的对策建议 |
1.3 啤酒大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概况 |
1.4 江苏省方强农场啤酒大麦生产概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优质高产啤酒大麦品种扬农啤11的选育与特征特性 |
2.1 扬农啤11选育经过 |
2.2 扬农啤11中间试验结果 |
2.2.1 院评比试验 |
2.2.2 省多点试验 |
2.2.3 省中间试验 |
2.2.4 大面积生产示范 |
2.3 扬农啤11的特征特性 |
2.4 扬农啤11初步评价 |
3. 扬农啤11的栽培技术研究 |
3.1 不同播期对扬农啤11产量的作用效应研究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结果分析 |
3.1.3 小结 |
3.2 不同密度对扬农啤11产量的影响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分析 |
3.2.3 小结 |
3.3 密度与施氮水平对扬农啤11的产量的作用效应研究 |
3.3.1 材料与方法 |
3.3.2 结果分析 |
3.3.3 小结 |
4. 优质啤酒大麦扬农啤11机械化生产技术 |
4.1 播种前准备 |
4.1.1 种子处理 |
4.1.2 确定适宜的播种期 |
4.1.3 确定适宜的基本苗 |
4.1.4 合理配置行距 |
4.2 整地与播种机械作业要求 |
4.2.1 播前整地要求 |
4.2.2 机械化作业程序 |
4.2.3 作业质量标准 |
4.2.4 精细播种 |
4.2.5 清沟理墒 |
4.2.6 镇压 |
4.3 合理肥水运筹技术 |
4.4 抗逆栽培技术 |
4.5 病虫草综合防治 |
4.5.1 病虫防治 |
4.5.2 杂草防除 |
4.6 适时收获,及时干燥 |
4.6.1 收获指标: |
4.6.2 收获天气与时间要求 |
4.6.3 收获机械 |
4.6.4 干燥与清选 |
4.6.5 贮藏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干旱区啤酒花农艺性状与品质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试验材料及田间数据收集 |
1.3 品质指标测定方法 |
1.3.1 样品前处理 |
1.3.2 紫外分光光度计法 |
1.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4 数据分析 |
1.4.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 |
1.4.2 综合聚类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啤酒花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变异特征 |
2.2 啤酒花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相关性 |
2.3 啤酒花品质构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 |
2.4 啤酒花种质资源聚类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9)蒙古高原特有植物蒙古莸的ISSR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蒙古莸研究现状 |
1.1.1 蒙古莸的地理分布 |
1.1.2 蒙古莸的的形态学特征 |
1.1.3 蒙古莸的生殖生物学特征 |
1.1.4 蒙古莸的生态学研究 |
1.1.5 蒙古莸的经济价值和用途 |
1.1.6 蒙古莸的应用前景和展望 |
1.2 遗传多样性的概述 |
1.2.1 生物多样性及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
1.2.2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实际意义 |
1.2.3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1.2.4 ISSR分子标记技术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地确定 |
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2.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2.2.2 试剂 |
2.2.3 溶液配制 |
2.3 实验步骤 |
2.3.1 样品采集 |
2.3.2 蒙古莸总DNA的提取 |
2.3.3 总DNA纯度和浓度的检测 |
2.4 蒙古莸ISSR-PCR反应 |
2.4.1 ISSR-PCR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的确定 |
2.4.2 ISSR-PCR引物筛选 |
2.4.3 ISSR-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5.1 谱带统计与数据矩阵的建立 |
2.5.2 数据处理及分析软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蒙古莸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
3.2 蒙古莸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3.2.1 ISSR-PCR反应体系单因素试验设计筛选结果 |
3.3 引物的筛选和退火温度的确定 |
3.3.1 引物的筛选 |
3.3.2 退火温度的筛选 |
3.4 ISSR-PCR优化体系稳定性验证 |
3.5 蒙古莸I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
3.5.1 蒙古莸ISSR标记遗传多态性分析 |
3.5.2 蒙古莸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
3.5.3 蒙古莸种群的遗传结构 |
3.5.4 蒙古莸种群的遗传距离 |
3.6 聚类分析 |
4 讨论 |
4.1 体系优化对蒙古莸ISSR-PCR的影响 |
4.1.1 退火温度对蒙古莸ISSR—PCR体系的影响 |
4.1.2 引物浓度对蒙古莸ISSR—PCR体系的影响 |
4.1.3 DNA模板对ISSR-PCR扩增的影响 |
4.1.4 其它因素对蒙古莸ISSR-PCR扩增的影响 |
4.2 遗传多样性 |
4.3 遗传分化 |
4.4 关于蒙古莸保护的建议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甘肃定西地区马铃薯腐烂线虫病的调查及品种抗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甘肃定西地区马铃薯腐烂线虫病的症状观察与病情调查 |
1.2.2 品种抗性评价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症状描述 |
2.2 马铃薯腐烂线虫病的为害调查 |
2.3 抗性评价 |
3 讨论 |
四、啤酒花区试品种综合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伊犁地区春油菜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研究及综合评价[D]. 陈雷.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2]引进啤酒花种质资源评价及苦味酸生物合成分子机制研究[D]. 杨轲.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3]滴灌条件下水肥耦合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土壤质量的影响[D]. 沙栢平. 宁夏大学, 2020
- [4]甘蔗抗倒伏性评价及抗性机制研究[D]. 李翔. 广西大学, 2019
- [5]法库县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发生监测及防控技术研究[D]. 侯丛.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6]基于代谢组学的油菜和芝麻特质营养成分分析[D]. 汪丹丹.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9)
- [7]扬农啤11啤酒大麦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D]. 朱昕. 扬州大学, 2018(05)
- [8]干旱区啤酒花农艺性状与品质的关系[J]. 杨轲,孟亚雄,马小乐,李葆春,司二静,汪军成,任盼荣,王化俊. 中国沙漠, 2018(04)
- [9]蒙古高原特有植物蒙古莸的ISSR遗传多样性研究[D]. 吴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10]甘肃定西地区马铃薯腐烂线虫病的调查及品种抗性评价[J]. 徐鹏刚,李惠霞,刘永刚,李健荣,坚晋卓,赵鹏.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