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马克思研究劳动力商品的方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托尼·史密斯,王晓冬,魏旭[1](2022)在《马克思社会形式理论与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文中研究表明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已成为替代库恩范式和弗里德曼实证主义的经济学方法论范式。新古典经济学者将其分析范式理解为一个拉卡托斯式的研究纲领,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科学研究纲领方面却鲜有涉及。事实上,《资本论》关于经济范畴逻辑发展的系统辩证法更适合从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角度予以理解。《资本论》的社会形式辩证法构成马克思主义研究纲领的硬核。马克思主义研究纲领的理论硬核、启发法以及保护带,无论在新事实的预测,还是对资本主义现实及其发展动态的解释方面,都优于新古典经济学。
魏嘉,李笑春[2](2021)在《保罗·伯克特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生态维度的辩护》文中认为保罗·伯克特作为北美生态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面对部分生态经济学家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解构,发表了多篇着述进行驳斥和论证。伯克特回到马克思着作本身,重申了马克思关于劳动过程中自然地位重要性的观点,厘清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澄清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生态底色。伯克特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生态维度的辩护,扞卫了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地位,使人们能够以更加全面的视角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
李连波[3](2021)在《国外政治经济学最新研究述论(202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国外政治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的背景下,重新评价了恩格斯的学术成就及其对《资本论》的编辑工作,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结构与研究方法;在经典理论研究方面,推进了价值理论、剥削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在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方面,主要关注新自由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金融化和数字资本主义问题;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根源、中美的应对差异和左派的应对策略。2020年国外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总体特点是,密切关注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变化和突出问题,回归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的深层矛盾和探寻社会主义道路。
何云峰,王绍梁[4](2021)在《鲍德里亚缘何误解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文中提出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所依赖的概念,诸如生产、劳动、价值等,在今天已经失去了批判的效力,因为这些概念依旧没能突破西方理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从而陷入了生产、劳动的意识形态镜像之中。因此,鲍德里亚对劳动力、劳动二重性、劳动与自然、劳动与需要、劳动与自由、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展开了系统的批判。鲍德里亚误解马克思的根源主要在于:一是缺乏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存在论内涵的准确把握,二是忽视了马克思劳动理论的批判维度,三是混淆了"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这使他最终在革命路线上走向消极的象征交换理论,即采用"暴死"的方式来抵抗抽象劳动的符号化及其对人的控制。究其根本,是因为鲍德里亚在理论基础上拒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揭示了抽象劳动的形而上学本质以及对人的统治,给出了扬弃这种抽象劳动的科学方案。马克思不仅把劳动理解为改变世界的基础性力量,而且开创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的劳动价值论,即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会创造出否定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革命力量。
李旸[5](2021)在《关于马克思劳动所有权思想的争论与澄明——基于对伍德与科恩观点的评析》文中提出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所有权思想的争论包含两种对立的观点,以伍德为代表的一方认为马克思反对从劳动所有权出发谴责资本主义的不正义性,并将劳动所有权作为资产阶级法权观念加以拒斥,同时又制造了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是正义的理论困境;以科恩为代表的另一方则认为劳动所有权构成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剥削的规范依据,但却引出了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共享规范前提的悖论。马克思对劳动所有权不是抽象地、普遍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基于历史演进的不同阶段来判断劳动所有权的虚假性、恰切性、现实性以及弊端和扬弃。他既批判劳动所有权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现实中走向反面并成为观念上的假象,又赞成工人阶级将劳动所有权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道德依据,并在新的生产关系下讨论其实现和扬弃。经过文本和理论的双重澄明,马克思劳动所有权思想在当代仍是资本主义批判和自由主义批判的重要理论资源。
亚历克斯·费尔德曼,梅沙白[6](2021)在《权力、劳动力和生产力——福柯对《资本论》的解读》文中指出本文通过福柯在法兰西学院的系列讲座来理解其在《规训与惩罚》中对《资本论》的解读。福柯从马克思对"协作"的描述中找到了自己阐述权力问题的源起,而我们则通过福柯来重新思考马克思的生产力和劳动力的概念。福柯特别关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和第四篇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资本对劳动的吸纳"。在《规训与惩罚》和《惩罚的社会》中,福柯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力的谱系。他致力于考察劳动力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的,以及在转化之前如何形成能够承担和支配其劳动力的生产主体。福柯对《资本论》的解读与我们今天对马克思的解读形成了共鸣,这些解读试图将生产力的概念重新政治化,并为主体的形成提供唯物主义的解释。
简新华[7](2021)在《为中国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而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历新中国1949年成立,我出生于1947年,父亲之所以给我取名简新华,是因为他1947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武汉市地下外围组织迎接解放军、建设新中国的活动。我虽然生在旧中国,但是长在新中国,从小学开始就接受爱党爱国、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等教育,与当时大多数青年学生一样,
赵学清,毛一龙[8](2021)在《《资本论》学2020年研究进展与评论》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的资学(《资本论》学)研究在《资本论》文献学、阐释学、运用学、形成史、传播史、研究史等方面继续推进,取得了一些突出的进展:MEGA2第二部分第12卷和第13卷的编辑、研究成果的介绍和对恩格斯《资本论》编辑问题的探讨为解决"马克思—恩格斯问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思路;从"解释学循环"入手提出的阐释《资本论》的路径为《资本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构建的转形问题C体系在转形轮次和转形阶段划分基础上提出了可变资本成本计算规则和转形模型,形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转形问题的解决方案;从文学的角度、用美学的方法所作的研究彰显了《资本论》所体现的美学意蕴;全面系统地讨论了恩格斯在《资本论》形成过程中的角色和贡献。
王越[9](2021)在《两篇“序言”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扞卫》文中认为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马克思去世之后,他不仅为《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的出版及第一卷的再版做了大量工作,还同攻击和歪曲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不同学派进行了论战。这些学派主要攻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其中,德国国家社会主义者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攻击最具代表性。他们污蔑马克思"剽窃"洛贝尔图斯的剩余价值理论,从而否定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的伟大功绩。这样的指责是恩格斯无法接受的。1884年到1885年,恩格斯先后为马克思的着作《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贫困的哲学〉》德文版和《资本论》第二卷撰写了序言。在这两篇"序言"中,恩格斯对洛贝尔图斯的经济学理论展开批判,驳斥了德国国家社会主义者对马克思的诽谤,扞卫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
李晶晶[10](2021)在《赫勒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道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经常探讨的话题。作为一种国际性思潮,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学派和代表人物普遍存在于欧美地区,尤其以东欧学者的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二战之后,在部分东欧国家出现了以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群体,他们经历了“斯大林化”的社会主义模式,以及为了摆脱这种模式的反抗过程,他们是改革的理论家和积极的支持者,他们强调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特征,学术界称之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阿格妮丝·赫勒是匈牙利的女哲学家,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布达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赫勒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探索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当时的东欧地区正处于“复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之中,她对资本主义社会和苏联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文化危机展开批判,从人的存在和社会结构的微观层面提出了推动人本身的发展以及社会人道化变革的道路。二战之后,虽然苏联红军使东欧国家摆脱了纳粹统治,但“斯大林化”的社会是高度威权的集体社会,人道主义被严重弱化。在反对斯大林主义、复兴马克思主义的愿望驱动和导师卢卡奇的指引之下,赫勒加入了匈牙利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在此期间马克思的生活实践理论、异化理论、需要理论、人类解放理论,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和日常生活本体论,以及弗洛姆关于人的本质理论都深刻影响了赫勒,她的思想从此开始走向成熟。赫勒从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异化理论入手,提出日常生活的概念,强调日常生活的本体论地位,探索从微观视域上实现日常生活人道化的道路,从而形成了日常生活理论。与日常生活理论密切相关的是赫勒的需要理论,该理论同样是在人道主义思潮下产生的引导人类走出异化的一种理论探索。赫勒在总结马克思关于需要和价值的论述后,提出了自己的“激进需要”思想以及未来社会需要系统重建的构想,她将对需要的批判矛头直接指向了满足形式主义需要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对需要进行专政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赫勒认为应该对社会进行总体革命,总体革命的主体则是拥有激进需要的个体,而个体激进需要意识的形成则需要激进哲学的引导。赫勒进一步利用激进哲学合理性的乌托邦理想的构建,构想出一个超越当代资本主义和现存社会主义的激进民主制社会。无论是日常生活的人道化,建立满足激进需要的激进民主制,都反射出赫勒积极构建真正属于人的“家园”,实现对人的存在的终极关怀的理想。赫勒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从微观视角反思人的日常生活、从人的需要观点理解理论和实践、以及从马克思思想中汲取的科学理性的批判精神,她为人的自我解放提供了微观之路。另一方面,她的思想中历史局限性也很明显,比如赫勒的个性发展理论忽视了物质生产和政治经济变革的价值;由于过于偏重对需要的价值范畴分析,忽视需要的实践性;否定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脱离了社会生产的本质。尽管如此,赫勒对马克思思想的阐述与发展,对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和发展难题的深刻解释,是我们的重要理论资源和思想资源。
二、对马克思研究劳动力商品的方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马克思研究劳动力商品的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社会形式理论与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马克思的系统辩证法与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的“硬核” |
1.《资本论》中系统辩证法的拉卡托斯式解读 |
2.科学研究纲领的硬核与比较性评估 |
三、社会形式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纲领的启发法 |
四、马克思社会形式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纲领的“保护带” |
五、结 论 |
(2)保罗·伯克特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生态维度的辩护(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外生态经济学家对劳动价值论的解构 |
二、伯克特强调劳动过程中自然的重要性 |
三、伯克特对劳动价值论基本概念的辩护 |
四、结语 |
(3)国外政治经济学最新研究述论(2020)(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论研究 |
(一)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专题 |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与方法 |
二、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研究 |
(一)价值与剥削理论研究 |
(二)资本积累理论研究 |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 |
三、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
(一)新自由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研究 |
(二)金融化研究 |
(三)数字资本主义研究 |
四、新冠肺炎疫情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
五、结语 |
(4)鲍德里亚缘何误解马克思的劳动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 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误解 |
(一)劳动力批判:使用价值是被交换价值生产出来的 |
(二)劳动的质与量:量的劳动延伸到全部可能的领域 |
(三)劳动的四个镜像:需要、自由、自然与“生产性” |
第一,劳动与需要作为人的双重潜能,仅仅是政治经济学体系为服务自身而生产出来的。 |
第二,劳动与非劳动包含着形而上学的性质,自由是资本主义劳动所设定出来的幻觉。 |
第三,劳动是对自然加以雕琢的客观改造活动,是主体支配客体的技术抽象。 |
第四,反对马克思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分,试图重新定义劳动概念。 |
二、 鲍德里亚误解马克思劳动理论的方法论根源 |
第一,鲍德里亚未能从哲学存在论维度定位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将其片面化和狭隘化为改造自然、满足需要的工具性活动。 |
第二,鲍德里亚忽视了马克思劳动理论的批判性质,把劳动价值论仅仅当做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再现,从而以误解的方式说出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所蕴含的真理。 |
三、 鲍德里亚误解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实践逻辑后果 |
(一)劳动成为一种抽象“符码” |
(二)通过“暴死”拒绝劳动符码的控制 |
(三)剩余价值规律(劳动辩证法)仍然是革命的唯一出路 |
(5)关于马克思劳动所有权思想的争论与澄明——基于对伍德与科恩观点的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争论的缘起:资本主义批判与劳动所有权 |
二、回本溯源:马克思阐释劳动所有权的原始论述和理论逻辑 |
三、争论的解答: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澄明与辩护 |
(6)权力、劳动力和生产力——福柯对《资本论》的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本主义对劳动过程的治理 |
二、资本在规训中的地位 |
(一)对《资本论》的第一和第二次引用 |
(二)对《资本论》的第三次引用 |
(三)对《资本论》的第四次引用 |
三、劳动力与非法活动的管理 |
四、结语 |
(7)为中国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而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历 |
二、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探索和辨析 |
三、中国经济改革理论的探索和批驳 |
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争鸣 |
(9)两篇“序言”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扞卫(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马克思经济学伟大发现的扞卫 |
二、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扞卫 |
三、对马克思经济学人民立场的扞卫 |
四、结语 |
(10)赫勒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1.4.1 创新之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赫勒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 |
2.1 赫勒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2.1.1 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兴起 |
2.1.2 东欧国家的“斯大林化” |
2.1.3 “匈牙利事件”及“非斯大林化”进程 |
2.2 赫勒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
2.2.1 马克思的现实批判向度与人的自由个性发展 |
2.2.2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日常生活本体论 |
2.2.3 弗洛姆关于的人的本质理论 |
2.3 小结 |
第3章 赫勒人道化的日常生活理论——基于马克思的生活实践思想 |
3.1 赫勒对日常生活的界定 |
3.1.1 日常生活是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 |
3.1.2 日常生活主体类型:特性与个性 |
3.1.3 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界限划分 |
3.2 日常生活的特征与一般图式 |
3.2.1 日常生活的特征 |
3.2.2 日常生活的一般图式 |
3.3 日常生活的人道化 |
3.3.1 日常知识的改变 |
3.3.2 日常交往的人道化 |
3.3.3 “自为个性”的生成 |
3.3.4 “为我们存在”的日常生活 |
3.4 小结 |
第4章 赫勒人道化的需要理论——基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 |
4.1 赫勒对马克思需要理论的解读 |
4.1.1 对马克思的需要概念的理解 |
4.1.2 对马克思关于需要的异化问题的阐释 |
4.2 赫勒的激进需要思想 |
4.2.1 激进需要的提出 |
4.2.2 激进需要的内涵 |
4.3 赫勒对需要系统的重建 |
4.3.1 对资本主义的需要系统的批判 |
4.3.2 联合生产者社会中的需要系统的重建 |
4.4 小结 |
第5章 赫勒人道化的价值理想——基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 |
5.1 哲学与激进哲学 |
5.1.1 对哲学的接受与需要 |
5.1.2 哲学的理想与真实的价值 |
5.1.3 哲学的价值讨论 |
5.1.4 激进哲学 |
5.2 理性乌托邦的实现 |
5.2.1 合理性的乌托邦 |
5.2.2 左翼激进主义的理想 |
5.2.3 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
5.3 激进民主制道路的筛选过滤与选择 |
5.3.1 对当代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批判 |
5.3.2 对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批判 |
5.3.3 激进民主制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构建 |
5.4 小结 |
第6章 赫勒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评析 |
6.1 赫勒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合理性 |
6.1.1 从微观视角反思人的日常生活,为人的自我解放提供了可行的切入点 |
6.1.2 从人的需要观点理解理论和实践,丰富了马克思的需要理论 |
6.1.3 汲取马克思思想中科学理性的批判精神,为人类解放道路提供了多种选择 |
6.2 赫勒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历史局限 |
6.2.1 赫勒的个性发展理论忽视了物质生产和政治经济变革的价值 |
6.2.2 过于偏重对需要的价值范畴分析,忽视需要的实践性 |
6.2.3 否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脱离社会生产本质 |
6.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与致谢 |
四、对马克思研究劳动力商品的方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社会形式理论与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J]. 托尼·史密斯,王晓冬,魏旭. 当代经济研究, 2022
- [2]保罗·伯克特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生态维度的辩护[J]. 魏嘉,李笑春. 鄱阳湖学刊, 2021(06)
- [3]国外政治经济学最新研究述论(2020)[J]. 李连波.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1(06)
- [4]鲍德里亚缘何误解马克思的劳动理论[J]. 何云峰,王绍梁.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6)
- [5]关于马克思劳动所有权思想的争论与澄明——基于对伍德与科恩观点的评析[J]. 李旸.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1(11)
- [6]权力、劳动力和生产力——福柯对《资本论》的解读[J]. 亚历克斯·费尔德曼,梅沙白. 国外理论动态, 2021(05)
- [7]为中国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而探索[J]. 简新华.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1(09)
- [8]《资本论》学2020年研究进展与评论[J]. 赵学清,毛一龙.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1(05)
- [9]两篇“序言”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扞卫[J]. 王越. 经济纵横, 2021(09)
- [10]赫勒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 李晶晶. 吉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