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筋混凝土防碳化新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许晓会,刘斌[1](2010)在《黑河引水工程沣峪渡槽混凝土结构病害治理》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沣峪渡槽病害原因分析,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加固处理,提高混凝土结构整体强度,防止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继续劣化,延长渡槽使用寿命,保证输水安全。加固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施工简便、外观效果好,值得在类似水利工程加固中借鉴。
朱道雄[2](2020)在《水电站建筑物病害分析及处理措施研究 ——以宝珠寺电站、紫兰坝电站为例》文中认为由于水工建筑物所处环境的复杂性、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不当以及长期对水工建筑物维护维修工作忽视,各类水工建筑物往往存在着许多缺陷,电站长时间运行缺陷病害引起的问题逐年增多,加强水工建筑物的养护和维修管理非常重要。本文主要以宝珠寺电站、紫兰坝电站2座混凝土重力坝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岩基上混凝土重力坝常见病害原因及寻求相应处理措施。首先介绍了混凝土重力坝常见的碳化、空蚀冲蚀、裂缝、渗漏、基础缺陷等病害及成因;然后分别采用单一基本指标和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定混凝土老化程度,并提出了一般水工建筑物修补原则;随后针对碳化、空蚀冲蚀、裂缝、渗漏、基础缺陷等病害详细列出了常见的处理方法。通过分析水工建筑物运行环境的复杂性,结合尾水锥管里衬混凝土修补周期短、结构缝渗水频繁复漏、混凝土碳化防护材料选择、尾水建筑物防洪标准频繁损毁等,重点探讨了常规材料、工艺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最后结合工程施工实例通过层次分析法评定建筑物老化程度,并研究了各类建筑物病害维修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技术控制要求。通过本课题研究,水电站水工建筑物管理人员需要掌握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时科学的处理好常见病害,提高水工建筑物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研究为电站水工建筑物病害处置提供科学依据。
陈红梅[3](2011)在《钢筋混凝土桥梁病害分析及其维修加固》文中指出本文从材料和结构两个层面系统地研究了钢筋混凝土桥梁的病害。首先介绍钢筋混凝土桥梁的各种病害类型并分析其产生原因,进而提出预防和治理的方法,并且在已有病害分级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与完善,从而让人们从感性上认知病害的严重程度并为桥梁状况等级评定提供定量的依据,为以后桥梁管理系统做好基础工作。最后以大连市香炉礁立交桥的为实例,分析其病害原因,并进行维修加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国内外桥梁病害及研究现状,介绍桥梁病害和病害分级的概念,及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混凝土材料病害类型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预防处治措施,并且根据危害程度对各种病害进行分级。第三章介绍钢筋腐蚀产生的机理,提出防治措施,并根据危害程度对各种病害进行分级。第四章从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和体系两种层面介绍结构的变形和变位,并分析原因和提出防治措施,并对各种病害进行分级。第五章介绍附属设施的主要病害,然后分析原因,提出防治措施。第六章介绍香炉礁立交桥的病害分析及加固方法。最后给出结论。
郑超文[4](2019)在《超长混凝土结构约束问题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超长混凝土结构工程应用的日益增多,对于不同约束条件下的超长混凝土结构,如何控制其在施工和使用时有害温度裂缝的产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大量的工程试验并结合理论分析对不同混凝土结构的温差取值、约束机理、地基水平阻力系数、不同温差和约束条件下结构的合理分区长度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总结了超长混凝土结构收缩变形和温度应力的相关理论,分析约束与超长混凝土结构收缩的关系。通过统计相关工程资料,分析不同地基约束条件如防水层、滑动层、垫层与抗浮锚杆等的构造措施。(2)以青岛市不同结构相关温度试验数据为基础,分析底板、墙体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以及水化热温差、当量温差、季节温差在各个时间段的占比。分析外界环境对于混凝土温差的影响,并提出外界环境温差与混凝土内部温差的线性回归方程,为进一步研究不同温差、不同约束条件下结构的合理分区长度做好铺垫。(3)通过地基动力特性试验和现场底板温度应变监测试验,对垫层、防水层、滑动层、抗浮锚杆等不同结构形式的约束进行研究。根据相关试验数据,计算出相应约束下的地基水平阻力系数,提出超长混凝土底板在不同温差、不同约束条件下的合理分区长度。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有无抗浮锚杆、不同直径抗浮锚杆底板进行模拟,分析抗浮锚杆对底板约束作用影响的变化规律。(4)以某工程地下室墙体实测试验为依据,分析地下室墙体约束应变和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利用温度和应变数据计算墙体的地基水平阻力系数,并提出不同温差下墙体的合理分区长度。分析试验墙体出现裂缝的原因,提出控制墙体裂缝的具体思路和措施。本文对不同约束条件下超长混凝土结构的约束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的分析,得出了不同约束条件下超长混凝土结构的地基水平阻力系数和合理分区长度,为超长混凝土结构施工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从而实现更便捷的无缝施工。
陈国昕[5](2016)在《西安黑河输水渠道渡槽工程病害成因分析与处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安市黑河引水工程是西安市的生命线工程,对于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要,担负着整个西安市80%左右供水任务。作为单线输水暗渠中的每个建筑物都是整个引水工程的咽喉,一旦出现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本文通过对黑河输水渠道渡槽的检测、分析,提出了处理方案,并通过近几年的加固处理验证,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以下结论:(1)分析了黑河输水渠道渡槽运行中产生的工程病害原因,主要为冻融、碳化风蚀以及施工等原因,致使渡槽的混凝土结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钢筋锈蚀、混凝土胀落、渗水和漏水等现象。(2)针对工程病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工程措施和处理方法。对蜂窝麻面、空洞、空鼓进行处理,确保处理部位表面平整、不渗漏。对裂缝进行注浆处理,以达到封闭裂缝,限制裂缝继续发展。对混凝土碳化、冻融破坏进行增加混凝土表面保护层及防碳化处理,为混凝土结构提供新的碱基保护,有效解决冻融破坏的问题,终止碳化反应继续进行,防止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继续劣化。对外露钢筋进行阻锈处理,以提高和加强对钢筋的保护,防止钢筋继续锈蚀,提高混凝土结构整体强度。延长渡槽使用寿命,保证输水安全,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杨惠生,郑恒祥[6](1990)在《钢筋混凝土防碳化新工艺》文中研究说明钢筋混凝土的碳化问题已成为目前水工建筑物的棘手问题,江、浙一带采用了丙乳砂浆封闭混凝土表面,阻断碳化通路的办法,效果良好。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简述了北方寒冷干旱地区引进这一新工艺的可能性。文章从混凝土碳化机理、碳化破坏时间计算,新工艺施工方法及北方地区适用条件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推广该技术跟踪观测效果等进行了简要介绍。
吴海军[7](2007)在《桥梁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桥梁耐久性差、服务寿命短及全寿命经济性指标差等问题已成为世界性难题。我国正处于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时期,大量的待建桥梁面临着如何确保全寿命周期的耐久、安全和经济的严峻问题,关于桥梁耐久性问题的研究有十分紧迫和现实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问题,进行的主要工作有: 1、提出对桥梁构件进行耐久性等级分类的原则和方法,首次给出了桥梁典型构件的耐久性设置标准及维修养护特征;初步提出了不同使用条件下我国桥梁构件设计使用寿命的建议值。 2、介绍了桥梁面临的严重耐久性问题,分析了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从全寿命多个方面来确保结构耐久性的全面的桥梁耐久性设计方法框架。该方法将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角度、三个层面入手。在材料层次上,针对大气环境下的碳化效应,提出了混凝土材料抗碳化耐久度的概念及控制公式,可方便应用于碳化寿命准则的设计及混凝土抗碳化能力的比较。在截面及构件层次上,以钢筋锈蚀引起保护层胀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截面耐久性极限状态,提出了基于截面耐久性极限状态的使用寿命计算公式。针对国内典型气候区域,对《公桥规》有关耐久性措施所隐含的使用寿命进行了分析,对桥梁常用耐久性设计参数下的截面耐久性进行了分析、比较。在安全耐久性方面,推导了简单实用的桥梁抗弯构件截面安全耐久性设计的控制方程,提出了综合修正系数的求解思路,给出了计算示例。 3、讨论了结构与构造细节对于桥梁耐久性的严重影响,首次较系统地提出了从体系及构造细节、防水性能、可换性、可检性等角度进行耐久性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分析了具体的设计措施,给出了较详细的例子及设计要求。 4、研究了进行桥梁耐久性设计的经济性控制原则,分析了全寿命成本的构成、计算公式与计算过程;给出了进行全寿命成本计算的示例,演示了分析的具体过程。 最后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总结及展望。
陈晓芳[8](2011)在《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及其施工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是高性能混凝土与饰面清水混凝土的完美结合,在提高混凝土结构物外观质量的基础上,大大提高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本文研究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在桥梁工程上的应用,对今后大型基础设施(桥梁墩柱、高层建筑)的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基于桥梁工程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施工中所要求的高性能、高饰面效果及施工技术等方面,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1)通过对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聚羧酸高效减水剂的研究,调整聚羧酸成品外加剂的气-固、气-液界面能,改善气泡质量(减少不稳定的大气泡,增加稳定的小气泡),得到最优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复配方案为减水剂母液:消泡剂:引气剂=4:0.02:0.03,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耐久性能,保证混凝土外观质量,满足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的要求。(2)借鉴高密实配合比设计方法优化后的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配合比,在胶凝材料用量为440kg/m3,水胶比为0.32,粉煤灰掺量从0~60%时:抗渗等级>P30;28d龄期碳化很微弱;抗冻性能试验质量损失均在1%之内,300次冻融循环后耐久性系数均大于0.8;抗硫酸盐侵蚀能力,经28次循环后,混凝土的质量损失在2%以内,强度损失小于10%;28d电通量小于1000C,混凝土渗透能力低,抗氯离子渗透能力好。用于施工的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配合比在满足饰面清水混凝土外观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工程施工所需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3)系统研究了清水混凝土模板处理工艺,首次提出采用亚克力板、PVC膜两种模板处理工艺。通过对混凝土用各种模板处理工艺的技术及经济性对比分析,优选出集经济性、施工可行性、操作简单、对模板损伤小、消泡作用显着,并能满足清水混凝土外观质量要求的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工艺。(4)将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成功应用于实际工程——珠岛一桥,形成系统的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
谢立安[9](2009)在《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评估与剩余寿命预测》文中研究表明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的特点是结构抗力随时间不断衰减,其耐久性评估与剩余寿命预测是桥梁工程领域内广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根据混凝土碳化、混凝土强度的经时变化以及钢筋锈蚀等因素对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抗力衰减的影响机理,在基于混凝土的截面宽度、有效高度和受压区高度在结构服役期间变化很小可以忽略的假定上,给出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的结构抗力衰减模型。其次,利用平稳二项随机过程和荷载效应与荷载之间呈线性关系的理论知识推导出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的恒载效应与车辆荷载效应在设计基准期内和目标评估期内的最大值分布函数以及车辆荷载效应随车辆荷载交通量增长的目标评估期内的最大值分布函数,同时给出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时变可靠度分析时车辆荷载效应的最终计算结果。再次,给出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时变可靠度分析的数学模型以及用中心点法计算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时变可靠指标的计算公式。依据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的结构重要程度和使用情况等因素给出目标评估期内结构的目标可靠度或目标可靠指标,并以承载力寿命准则为基础,运用结构时变可靠度理论对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的技术使用寿命与技术剩余使用寿命进行预测,同时还给出技术使用寿命与技术剩余使用寿命的预测步骤。然后,结合桥梁全寿命周期内运营成本的灰色性和跳跃性特征,采用改进的不等时距的GM(1,1)模型和改进的不等时距的灾变预测模型来预测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每年的运营成本,并以年平均成本最小为目标,鉴于开口向上的二次抛物线在其对称轴处取得最小值的特性,给出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的经济使用寿命与经济剩余使用寿命的预测方法。最后,结合海南省三亚市三亚大桥新加宽桥,给出资料不详的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评估与剩余寿命预测的方法。
瞿大界[10](2016)在《将军山渡槽缺陷及除险加固技术》文中提出本文浅述了将军山渡槽槽身渗水、混凝土表面碳化、槽墩及腹拱和拱波裂缝处理、河床段槽墩防冲处理及主拱圈抗震加固等运用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分析了新材料在运用中出现的新特性和优缺点,论述遇到的新难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方案,克服了施工中各种困难,加固效果明显,为今后类似工程加固积累经验和提供借鉴。
二、钢筋混凝土防碳化新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筋混凝土防碳化新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黑河引水工程沣峪渡槽混凝土结构病害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及存在问题 |
1.1 工程概况 |
1.2 存在问题 |
1.3 检测结果 |
(1) 混凝土裂缝。 |
(2) 钢筋锈蚀。 |
(3) 混凝土碳化。 |
(4) 混凝土强度和弹模。 |
1.4 病害成因分析 |
(1) 保护层过薄导致病害。 |
(2) 风蚀、雨浸、冻融导致病害。 |
(3) 碳化反应导致病害。 |
2 加固方案及工艺[3] |
2.1 加固设计原则 |
2.2 加固方案 |
(1) 排架柱补强处理: |
(2) 裂缝灌浆处理: |
(3) 钢筋阻锈及砂浆修补: |
(4) 增加原混凝土保护层: |
(5) 混凝土防碳化处理: |
2.3 加固工艺 |
2.3.1 排架柱补强加固处理工艺[4, 5] |
2.3.2 裂缝灌浆处理工艺 |
2.3.3 钢筋阻锈及砂浆修补工艺 |
2.3.4 增加混凝土保护层 |
2.3.5 混凝土防碳化处理 |
3 加固效果 |
4 结 语 |
(2)水电站建筑物病害分析及处理措施研究 ——以宝珠寺电站、紫兰坝电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1 绪论 |
1.1 水电站水工建筑物情况 |
1.2 宝珠寺、紫兰坝电站工程概况 |
1.3 常见病害及成因探究 |
1.4 水工建筑物病害处理的必要性和要求 |
2 水工建筑物病害老化程度的基本指标 |
2.1 老化级别评定 |
2.2 基本指标完好率与指标老化程度 |
2.3 修补原则 |
2.4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
3 水工建筑物常见病害处理方法 |
3.1 针对混凝土碳化的处理方法 |
3.2 针对混凝土冲蚀空蚀的处理方法 |
3.3 混凝土裂缝修补的处理方法 |
3.4 混凝土渗漏的处理方法 |
3.5 泄洪水流水毁冲刷破坏的处理方法 |
3.6 针对屋顶防水失效处理方法 |
3.7 针对水工建筑物基础缺陷处理方法 |
4 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4.1 泄洪溢流面空蚀修复质量难于保障 |
4.2 电站尾水锥管混凝土里衬修复正常运行周期性较短 |
4.3 结构缝渗水治理 |
4.4 屋面卷材更换 |
4.5 电站尾水下游护岸修复 |
4.6 尾水区水下建筑物基础淘刷修复 |
4.7 混凝土碳化防护 |
5 工程应用实例 |
5.1 聚合物无机砂浆进行混凝土表面修补 |
5.2 清水混凝土保护涂料对裸露混凝土结构防护 |
5.3 紫兰坝水电站下游坝面施工缝渗漏处理 |
5.4 宝珠寺尾水锥管粘钢型结构胶灌浆加固 |
5.5 GIS楼基础压力灌浆和树根桩加固 |
5.6 宝站大坝下游左岸护岸桩号下0+530.0m-0+730.0m水毁修复 |
5.7 紫兰坝电站下游消能区水毁部位汛期处理 |
6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硕期间部分科研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3)钢筋混凝土桥梁病害分析及其维修加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外桥梁病害的现状 |
1.2 桥梁病害概念和研究发展 |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 |
1.5 病害分级的概念 |
2 混凝土病害分析 |
2.1 混凝土结构表层病害 |
2.2 裂缝 |
2.2.1 结构性裂缝(荷载裂缝) |
2.2.2 非结构性裂缝 |
2.3 膨胀裂缝的机理分析 |
2.3.1 混凝土碳化 |
2.3.2 侵蚀性离子的侵蚀 |
2.2.3 碱集料反应 |
2.3.4 冻融循环 |
2.3.5 混凝土集料膨胀 |
2.4 裂缝的分级与治理 |
2.5 本章小结 |
3 钢筋病害 |
3.1 钢筋腐蚀的原理 |
3.1.1 电化学腐蚀 |
3.1.2 杂散电流腐蚀 |
3.1.3 应力腐蚀 |
3.1.4 氢脆 |
3.2 钢筋病害的影响因素 |
3.3 钢筋锈蚀的预防措施 |
3.4 钢筋锈蚀的分级与维修加固 |
3.5 本章小结 |
4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及体系变形变位 |
4.1 直梁桥 |
4.1.1 下挠 |
4.1.2 T梁的反拱、侧弯 |
4.1.3 侧移和梁顶死 |
4.2 弯梁桥 |
4.2.1 弯梁桥的变形 |
4.2.2 弯梁桥病害的原因分析 |
4.2.3 弯梁桥变形防治 |
4.3 拱桥 |
4.4 下部结构 |
4.4.1 墩台变位 |
4.4.2 基础变位 |
4.4.3 下部结构变位防治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5 附属设施病害 |
5.1 桥面铺装层病害 |
5.1.1 铺装层主要病害及其原因分析 |
5.1.2 铺装层病害治理措施 |
5.2 伸缩缝病害 |
5.2.1 伸缩缝装置病害 |
5.2.2 桥梁伸缩缝缺陷成因 |
5.2.3 伸缩缝缺陷的维修 |
5.3 支座病害 |
5.3.1 支座主要病害 |
5.3.2 支座病害原因分析 |
5.3.3 支座病害的维修 |
5.4 桥梁排水设施、人行道、栏杆等设施的病害 |
5.4.1 排水设施的病害与维修 |
5.4.2 人行道、栏杆、护栏的病害与防治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6 香炉礁立交桥的病害分析及加固 |
6.1 程概述 |
6.2 病害状况分析 |
6.2.1 上部结构 |
6.2.2 下部结构 |
6.2.3 附属设施病害 |
6.2.4 病害分级 |
6.3 维修加固设计 |
6.3.1 上部结构 |
6.3.2 下部结构 |
6.3.3 附属设施 |
6.4 加固方案复核 |
6.4.1 技术指标 |
6.4.2 设计参数和荷载组合 |
6.4.3 桥面板加固计算 |
6.4.4 整体计算分析 |
6.5 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及新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 |
6.5.1 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 |
6.5.2 维修加固新材料和新技术应用 |
6.6 桥梁加固后成桥检测 |
6.7 维修加固方案可替换或可改进的地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超长混凝土结构约束问题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超长结构无缝施工的基本理论问题 |
2.1 超长混凝土结构收缩的基本理论 |
2.1.1 混凝土收缩的种类 |
2.1.2 混凝土收缩的计算公式 |
2.1.3 温度应力若干理论 |
2.2 超长约束系数取值的相关结论 |
2.2.1 约束问题基本理论 |
2.2.2 地基水平阻力系数 |
2.3 超长结构的约束构造分析 |
2.3.1 垫层构造 |
2.3.2 防水层构造 |
2.3.3 滑动层构造 |
2.3.4 抗浮锚杆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混凝土结构试验及温差构成分析 |
3.1 综合服务中心工程试验概况 |
3.1.1 试验目的 |
3.1.2 试验工程概况 |
3.1.3 试验设备 |
3.1.4 测点布置及试验过程 |
3.2 相关试验温度随时间变化研究 |
3.2.1 A4区底板温度变化分析 |
3.2.2 A7区底板温度变化分析 |
3.2.3 墙体试验的温度变化分析 |
3.3 混凝土温差的计算分析 |
3.3.1 混凝土水化热温差 |
3.3.2 混凝土季节温差 |
3.4 三种温差的构成分析 |
3.4.1 各时期温差所占比例 |
3.4.2 不同时期三种温差所占比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超长结构底板的Cx取值研究及合理分区长度建议 |
4.1 防水层约束 |
4.1.1 防水层试验的理论计算分析 |
4.1.2 防水层约束条件的分区长度 |
4.2 抗浮锚杆约束 |
4.2.1 抗浮锚杆底板的约束机理 |
4.2.2 抗浮锚杆试验的理论计算分析 |
4.2.3 抗浮锚杆的数值模拟分析 |
4.2.4 抗浮锚杆约束条件的分区长度 |
4.3 三种约束形式的Cx取值动力试验 |
4.3.1 试验方案与实施 |
4.3.2 试验数值分析 |
4.4 滑动层约束 |
4.4.1 滑动层约束工程案例分析 |
4.4.2 滑动层约束条件的分区长度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超长结构墙体的Cx取值研究及合理分区长度建议 |
5.1 综合服务中心工程墙体的约束分析 |
5.1.1 墙体的约束机理 |
5.1.2 综合服务中心工程墙体试验分析 |
5.2 地下室墙体合理分区长度 |
5.3 青岛某工程墙体裂缝案例分析 |
5.3.1 青岛某工程试验概况 |
5.3.2 墙体裂缝原因分析 |
5.3.3 墙体裂缝控制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5)西安黑河输水渠道渡槽工程病害成因分析与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黑河输水渠道工程概况 |
1.2 渡槽工程简介 |
1.2.1 渡槽工程布置 |
1.2.2 渡槽结构 |
1.3 渡槽的工程现状 |
1.4 自然气候特点 |
1.5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渡槽病害检测 |
2.1 渡槽检测方法 |
2.2 检测依据 |
2.3 检测结果 |
2.3.1 现场调查 |
2.3.2 结构现状 |
2.3.3 保护层厚度测评 |
2.3.4 材料性能评定 |
2.3.5 钢筋锈蚀测评 |
2.3.6 裂缝深度检测 |
2.4 竹林沟渡槽检测结果比对 |
2.4.1 保护层厚度降低 |
2.4.2 材料性能退化 |
2.4.3 钢筋锈蚀程度增加 |
2.4.4 裂缝深度加深 |
第三章 渡槽病害成因分析 |
3.1 混凝土结构表层病害 |
3.1.1 蜂窝 |
3.1.2 空洞 |
3.1.3 露筋 |
3.2 裂缝 |
3.2.1 结构性裂缝 |
3.2.2 变形裂缝 |
3.3 混凝土碳化 |
3.4 冻融循环 |
3.5 混凝土集料膨胀 |
3.6 钢筋病害 |
第四章 处理方法 |
4.1 加固处理原则 |
4.2 加固处理方案 |
4.2.1 渡槽病害复核检测和确诊 |
4.2.2 钢筋阻锈处理 |
4.2.3 混凝土裂缝处理 |
4.2.4 蜂窝麻面处理 |
4.2.5 增加混凝土保护层 |
4.2.6 槽箱顶板空鼓处理 |
4.2.7 防碳化处理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桥梁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关于耐久性定义的讨论 |
1.2 桥梁面临的严重耐久性问题 |
1.2.1 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问题 |
1.2.2 缆索承重桥梁的严重耐久性问题 |
1.2.3 拱桥的耐久性问题 |
1.2.4 钢桥的耐久性问题 |
1.3 桥梁结构耐久性差的原因及分析 |
1.3.1 桥梁结构常见耐久性病害现象 |
1.3.2 引起桥梁结构耐久性病害的因素及分析 |
1.4 结构耐久性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桥梁结构耐久性及使用寿命的设置标准 |
2.1 引言 |
2.2 建筑物构件耐久性设置目标 |
2.2.1 构件的使用寿命 |
2.2.2 国际标准化组织关于结构设计寿命的建议 |
2.2.3 我国建设部关于结构设计工作寿命的建议 |
2.3 桥梁构件耐久性设置目标及建议 |
2.4 主要桥梁构件设计使用寿命的设置建议 |
2.4.1 国外桥梁结构及构件的使用寿命及分析 |
2.4.2 关于我国公路桥梁结构及构件设计使用寿命的建议 |
2.5 小结 |
第三章 材料性能的退化及基于寿命的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 |
3.1 材料与结构耐久性退化机理研究现状 |
3.1.1 主要研究历程 |
3.1.2 材料层次的研究 |
3.1.3 构件和结构层次的研究 |
3.2 结构耐久性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
3.2.1 环境指数评定法 |
3.2.2 基于随机动态可靠度方法的耐久性设计 |
3.3 基于使用寿命的确定性的耐久性设计方法与流程 |
3.3.1 基于使用寿命的耐久性设计方法思路 |
3.3.2 主要计算理论 |
3.3.3 基于使用寿命的耐久性设计与常规设计方法的关系 |
3.3.4 耐久性设计过程的主要工作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一般大气环境下桥梁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与分析 |
4.1 桥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极限的确定 |
4.1.1 不同耐久性极限状态的讨论 |
4.1.2 本文对于桥梁混凝土耐久性极限状态的选取 |
4.2 材料自身的耐久性极限及其设计 |
4.2.1 混凝土材料自身耐久性的定义 |
4.2.2 混凝土抗碳化耐久度的提出 |
4.2.3 抗碳化耐久度计算公式的构建 |
4.3 桥梁混凝土构件截面耐久性及其设计 |
4.3.1 截面耐久性极限状态 |
4.3.2 计算公式 |
4.4 对桥梁砼结构耐久性设计参数的分析与讨论 |
4.4.1 现行《公桥规》有关桥梁混凝土构件耐久性措施的建议 |
4.4.2 对于桥梁混凝土构件耐久性措施的分析与讨论 |
4.5 基于抗力衰减的安全耐久性及其简化计算思路 |
4.5.1 基于可靠度的方法 |
4.5.2 基于安全耐久性极限状态设计的简化方法与构想 |
4.6 基于抗力衰减的桥梁耐久性计算示例 |
4.6.1 桥梁概况与耐久性设计要求 |
4.6.2 作用效应的计算 |
4.6.3 抗力效应的计算 |
4.6.4 基于可靠度指标的安全性评价 |
4.6.5 本文建议的确定性计算方法 |
4.7 小结 |
第五章 桥梁结构与构造细节的耐久性设计原则及方法 |
5.1 引言 |
5.2 确保桥梁耐久性的体系与结构设计合理原则 |
5.2.1 桥梁体系和孔跨选择与布置的原则[张师岸,2001〕 |
5.2.2 构件设计时的合理传力原则 |
5.2.3 结构整体性、连续性和冗余性原则 |
5.3 结构体系防水的原则与措施 |
5.3.1 水对桥梁的侵蚀及防水对于桥梁耐久性的重要性 |
5.3.2 桥梁耐久性设计时的防水策略 |
5.3.3 桥梁防水设计的具体措施及示例 |
5.3.4 其他具体防水设计原则与措施 |
5.4 可检性、可修性和可替换性原则 |
5.4.1 基本原则与设计示例 |
5.4.2 伸缩缝与支座的耐久性构造设计 |
5.4.3 可检性、可修性要求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
5.5 结构设计应保证可施工性 |
5.6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设计问题 |
5.7 丹麦大海带连接线桥耐久性设计实例与分析 |
5.7.1 桥梁简介 |
5.7.2 耐久性措施与分析 |
5.8 小结 |
第六章 桥梁耐久性设计的全寿命成本分析方法 |
6.1 引言 |
6.2 国外桥梁全寿命成本问题的提出与应用 |
6.2.1 全寿命周期经济性问题的提出及发展概况 |
6.2.2 使用桥梁全寿命成本分析方法的必要性 |
6.2.3 全寿命成本分析理论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
6.3 桥梁全寿命成本的构成与计算模型 |
6.3.1 桥梁全寿命成本的基本构成 |
6.3.2 意外与风险成本 |
6.3.3 典型桥梁结构全寿命成本的构成 |
6.3.4 桥梁全寿命成本计算模型 |
6.3.5 几个重要问题分析与模型修正 |
6.4 全寿命环境及生态成本模型 |
6.4.1 基本情况分析 |
6.4.2 计算公式 |
6.5 全寿命成本分析方法现阶段在我国应用的现实模式 |
6.5.1 基本分析流程 |
6.5.2 运用范围 |
6.5.3 存在问题 |
6.6 基于全寿命成本的桥梁耐久性设计方案分析算例 |
6.6.1 桥梁概况 |
6.6.2 不同耐久性设计策略下全寿命经济性分析 |
6.6.3 香港某桥的全寿命简化成本分析 |
6.7 小结 |
第七章 全面的桥梁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框架 |
7.1 引言 |
7.2 全面的桥梁耐久性设计框架的提出 |
7.2.1 基本内容 |
7.2.2 全面的桥梁耐久性设计方法框架 |
7.3 小结 |
第八章 结语与展望 |
8.1 结语 |
8.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8)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及其施工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清水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高效聚羧酸减水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清水混凝土模板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1.3.1 主要存在问题 |
1.3.2 发展趋势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2.1 试验原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第三章 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聚羧酸减水剂复配研究 |
3.1 减水剂母液与水泥适应性试验研究 |
3.2 引气剂掺量的试验研究 |
3.3 引气剂与消泡剂对混凝土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耐久性研究 |
4.1 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高密实配合比试验初探 |
4.2 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试验研究 |
4.2.1 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抗压强度 |
4.2.2 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 |
4.3 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 |
4.3.1 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抗渗性试验研究 |
4.3.2 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碳化试验研究 |
4.3.3 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抗冻性试验研究 |
4.3.4 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钢筋锈蚀试验研究 |
4.3.5 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试验研究 |
4.3.6 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氯离子渗透试验研究 |
4.3.7 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压汞试验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模板处理技术研究 |
5.1 BT-20 模板漆 |
5.1.1 试验研究 |
5.1.2 操作要点 |
5.1.3 施工注意事项 |
5.2 透水模板布 |
5.2.1 试验研究 |
5.2.2 操作要点 |
5.2.3 施工注意事项 |
5.3 亚克力板 |
5.3.1 试验研究 |
5.3.2 操作要点 |
5.3.3 施工注意事项 |
5.4 PVC膜 |
5.4.1 试验研究 |
5.4.2 操作要点 |
5.4.3 施工注意事项 |
5.5 油类脱模剂 |
5.6 各种模板处理技术比较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
6.1 工程简介 |
6.2 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确定 |
6.3 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流程及原则 |
6.4 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现场施工 |
6.4.1 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墩身施工 |
6.4.2 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拱圈施工 |
6.5 工程应用 |
6.5.1 混凝土试验块效果 |
6.5.2 局部结构效果 |
6.5.3 工程实体效果 |
6.5.4 业主证明文件 |
6.5.5 施工工法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研究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9)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评估与剩余寿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的结构抗力衰减模型 |
2.1 混凝土碳化 |
2.1.1 混凝土碳化的概念、机理、危害和影响因素 |
2.1.2 混凝土碳化深度的预测模型 |
2.1.3 混凝土碳化残量 |
2.1.4 混凝土碳化对构件截面几何特征的影响 |
2.2 混凝土强度的经时变化规律 |
2.3 钢筋锈蚀 |
2.3.1 钢筋锈蚀的概念、机理、条件、危害和影响因素 |
2.3.2 钢筋开始锈蚀的时间 |
2.3.3 钢筋开始锈蚀后钢筋的时变面积 |
2.3.4 钢筋开始锈蚀后钢筋的时变屈服强度 |
2.3.5 钢筋开始锈蚀后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性能的衰减退化 |
2.4 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的结构抗力衰减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的荷载效应模型 |
3.1 荷载的分类及其研究方法 |
3.2 平稳二项随机过程 |
3.3 荷载效应与荷载之间的关系 |
3.4 桥梁的恒载效应模型 |
3.4.1 拟建桥梁的恒载模型 |
3.4.2 在役桥梁的恒载模型 |
3.4.3 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的恒载效应模型 |
3.5 桥梁的车辆荷载效应模型 |
3.5.1 车辆荷载效应的研究方法 |
3.5.2 拟建桥梁的车辆荷载效应模型 |
3.5.3 在役桥梁的车辆荷载效应模型 |
3.5.4 考虑车辆荷载交通量增长的车辆荷载效应模型 |
3.5.5 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时变可靠度评估时车辆荷载效应的取值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的时变可靠度分析与剩余寿命预测 |
4.1 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的时变可靠度分析 |
4.1.1 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时变可靠度分析的数学模型 |
4.1.2 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时变可靠度的计算方法 |
4.2 桥梁使用寿命的概念和分类 |
4.3 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的技术剩余使用寿命预测 |
4.3.1 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技术使用寿命的评估准则 |
4.3.2 基于承载力寿命准则的桥梁技术剩余使用寿命预测 |
4.4 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的经济剩余使用寿命预测 |
4.4.1 工程经济效益的分析方法 |
4.4.2 桥梁全寿命周期内的成本分析 |
4.4.3 基于年平均成本最小的桥梁经济剩余使用寿命预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资料不详的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实例分析 |
5.1 三亚大桥新加宽桥的工程概况 |
5.2 结构的初始抗力估算 |
5.3 混凝土碳化情况调查 |
5.4 混凝土强度的调查 |
5.5 钢筋锈蚀情况调查 |
5.5.1 钢筋开始锈蚀的时间 |
5.5.2 钢筋开始锈蚀后钢筋的时变面积 |
5.5.3 钢筋开始锈蚀后钢筋的时变屈服强度 |
5.5.4 混凝土锈胀裂缝的调查与协同工作系数的时变规律 |
5.6 结构的时变抗力 |
5.7 结构的荷载效应 |
5.7.1 结构的自重效应 |
5.7.2 结构的车辆荷载效应 |
5.8 结构的时变可靠度分析与剩余寿命预测 |
5.9 需要说明的问题 |
5.10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
附表1 协同工作系数计算表 |
附表2 混凝土强度系数计算表 |
附表3 钢筋屈服强度系数计算表 |
附表4 钢筋截面积系数计算表 |
附表5 结构时变抗力计算表 |
附表6 QC-20车辆荷载弯矩效应计算表 |
附表7 QC-C20车辆荷载弯矩效应计算表 |
附表8 车辆荷载弯矩效应最终结果计算表 |
附表9 结构的时变可靠度结果计算表 |
(10)将军山渡槽缺陷及除险加固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渡槽存在的老化病害问题及对工程安全的评估 |
3 渡槽加固 |
3.1 槽身渗漏处理方案及施工工艺 |
3.1.1槽身渗漏处理方案选择 |
3.1.2施工工艺及相关措施 |
3.2 槽墩、墩帽的加固 |
3.2.1加固方案 |
3.2.2技术要求 |
3.3主拱、腹拱裂缝的加固处理 |
3.4混凝土表面防碳化处理 |
4 结束语 |
四、钢筋混凝土防碳化新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黑河引水工程沣峪渡槽混凝土结构病害治理[J]. 许晓会,刘斌.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0(05)
- [2]水电站建筑物病害分析及处理措施研究 ——以宝珠寺电站、紫兰坝电站为例[D]. 朱道雄. 三峡大学, 2020(06)
- [3]钢筋混凝土桥梁病害分析及其维修加固[D]. 陈红梅.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9)
- [4]超长混凝土结构约束问题研究与应用[D]. 郑超文.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5]西安黑河输水渠道渡槽工程病害成因分析与处理方法研究[D]. 陈国昕. 长安大学, 2016(02)
- [6]钢筋混凝土防碳化新工艺[A]. 杨惠生,郑恒祥. 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河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0
- [7]桥梁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研究[D]. 吴海军. 同济大学, 2007(06)
- [8]高性能饰面清水混凝土及其施工技术的研究[D]. 陈晓芳.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9]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评估与剩余寿命预测[D]. 谢立安. 武汉理工大学, 2009(S1)
- [10]将军山渡槽缺陷及除险加固技术[J]. 瞿大界.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