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台以液态烃为原料的制氢装置试运行成功

我国首台以液态烃为原料的制氢装置试运行成功

一、我国第一套用液体烃为原料的制氢装置试运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方怡中[1](1974)在《我国第一套用液体烃为原料的制氢装置试运成功》文中研究表明 采用我国自己试验研究生产的液体烃类水蒸汽转化制氢催化剂、以重整抽余油为原料的荆门炼厂制氢装置已于十月上旬试运成功。该装置设计能力为年产纯氢2万吨,合每小时产工业氢30000标米3(试运中只开了一台转化炉,故为半负荷生产)。原设计是以催化液态烃或重整初馏点~60℃拔头油为原料的,由于适用于该原料的57-40/57-4转化催化剂和S57-4脱硫剂未能大量生产,故改用胜利炼厂生产的胜利一号(SL—1)

陕卫东,李林,兰成威,尚士鑫[2](2020)在《制氢压缩机曲轴抱瓦故障分析及改进》文中研究说明目前能源管控中心五制氢站为制氢装置采用的原料气(煤气)加压往复式压缩机,是制氢装置的关键设备之一,采用三套压缩机组,一般二用一备运行方式。但是在生产运行单位发现压缩机出现超温报警现象,并伴有异常响声,压缩机曲轴抱瓦出现故障。通过这次轴瓦固定方式的改进,润滑油可顺利给曲轴、大头瓦以及十字滑块润滑散热,设备故障率降低,压缩机均未因轴瓦而发生故障,确保了安全生产。

师玉忠[3](2008)在《光合细菌连续制氢工艺及相关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短缺以及能源生产、消费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两大难题。从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角度考虑,开发可再生的绿色能源,构筑新的能源体系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也已成为全世界共识。用可再生能源全面取代化石能源,进行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生物法制氢,以其清洁、不需要消耗矿物资源等突出优点,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光合细菌产氢过程将氢气的生成与有机物的转化、光能的利用结合在一起,具备将太阳能和可再生的生物质转化为氢能的功能。光合细菌产氢(特别是混合光合细菌菌群产氢)的生化反应机理和代谢途径相当复杂,有待于长期、深入的研究,但对宏观过程的表达和实验数据的研究,对于光合微生物制氢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从光合细菌混合菌种的有关特性研究入手,进行了生物制氢系统和工艺方法的探索,为光合生物制氢技术走向工业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主要研究结果:1.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光合细菌混合菌种的相关特性,得到如下结论:混合菌种为兼性厌氧菌群,单纯的生长培养无需刻意考虑气体环境,不需进行通气操作;产氢过程对氧气敏感,需要严格厌氧条件,应在产氢培养之初用CO2气体吹脱除去反应器内的空气。无论在生长还是在产氢阶段,混合菌种对光照度变化的敏感性都不是特别强,光照度1000Lux左右比较合适。光照度越高,细菌或色素物质“贴壁”现象出现得越快且严重,形成浓重的红色遮光层,阻挡光线的穿透,不利于光合细菌对光的获取。混合菌种具有良好的环境适性和稳定性,非常有利于工业化的应用。混合菌种既可耐受温度、光照较大幅度变化,又能耐受杂菌污染的干扰,产氢和生长活性稳定。混合菌种在本实验设定的培养条件下,生长曲线接近直线,生长方式特别。初始浓度越高,光合细菌的增殖速率越快,但是,接种量小的培养液中,细胞的比增殖率高于接种量大的培养液。光合细菌产氢属于非生长关联型发酵,产氢开始后,细胞逐渐衰亡。需采用专门进行光合细菌生长培养的光生物反应器,为专门进行产氢发酵的光生物反应器提供生产菌种。光合细菌利用葡萄糖产氢的过程中,存在着产酸代谢途径,pH最低可达5.0以下;产氢现象开始后,培养液由红色变为灰白色,其特征峰也逐渐消失,可能是代谢过程中还原作用或氢气的直接作用,改变了光合细菌色素物质的结构,这些色素物质的变化与培养液pH的改变无直接关系。以葡萄糖为产氢底物、接种量为10%~20%时,产氢培养液的产氢效果比较理想。3%的葡萄糖浓度是光合细菌混合菌种产氢的最佳浓度。分批添加葡萄糖,能改善培养液中的光合细菌增殖作用,其细胞增殖幅度较大且维持时间长,但产氢量明显低于对照组。2.自行研制了一套适合光合细菌连续培养的新型光生物反应器——活塞流循环连续培养系统。反应器采用了柱状罐体,其直径240mm,高800mm,罐体内部加装一个(底端封闭,顶端开口)透明有机玻璃管,并与反应器的上端盖固定在一起,用于布置照明光纤并使反应罐内形成环形结构;分别在反应罐底部和顶部的筒壁上切向开口,加装管道。光合细菌在连续倍增培养过程中,生长特性稳定(细胞浓度波动小于4%),适合进行回流连续培养,回流连续培养方法具有可行性。3.进行了光合细菌连续培养过程运行参数的探讨。活塞流循环连续培养系统的最佳运行模式为:新鲜培养基流量等于回流培养液的流量(相当于50%的菌种),培养时间为特定初始浓度下的倍增时间,产量即为培养基的流量。4.对连续制氢反应器及制氢系统进行了分析探讨,设计了活塞流式光生物反应器,并就其连续产氢生产工艺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研究。确定了小型活塞流连续制氢系统的主要运行参数:菌种培养阶段的初始OD660值为0.56,生长培养基、菌种回流和产出生产菌种的流量均为0.21L/h,菌种循环连续培养反应器的水力滞留时间为56小时;产氢阶段的接种比例为1:1,即产氢培养基的流量为0.21L/h。连续产氢系统的平均产氢量为2.68L/L,达到分批制氢的86.5%,系统的平均产氢速率为1.1506L/h,产氢速率的波动幅度在2.2%以内。5.在光合细菌产氢产氢过程中,气体生成物H2和CO2对反应进程具有明显的反馈抑制作用,降低反应器顶空压力,可以有效地降低各种气体成分的分压,进而降低它们在反应液中的溶解度,降低或消除反馈抑制作用,达到缩短生产周期、提高效率和氢气产量的目的。反应器顶空压力处于较低的负压(真空)条件时,可明显缩短光合细菌产氢延滞期、提高产氢速率和产氢量。

王秋萍[4](2007)在《馏分油加氢裂化工艺技术的选择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馏分油加氢裂化工艺技术的特点和目前国内各炼化企业应用的各种工艺流程的优势和不足展开调查、分析,针对大港石化新建100万吨/年馏分油加氢裂化装置所加工原料油的性质、对产品的要求及满足全厂原油加工流程配套的需要,提出了工艺技术方案的初选建议。通过对国外成熟的加氢裂化专利技术的工艺特点和新技术进展进行分析,并与国外三家著名加氢裂化专利商进行技术交流,对三家推荐的工艺技术方案进行分析、对比,提出最适宜的工艺技术方案的选择建议。在选择UOP加氢裂化专利技术Unicracking后,对工艺流程设计、催化剂选择、反应器内构件改进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充分领会其设计意图,提出改进建议。针对由于减少投资对设备选型和材质方面做出的变更进行分析,提出应对措施。在消化吸收Unicracking的先进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提出装置开工和运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何小其[5](2002)在《气体分馏装置的在线自适应调优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对于过程工业的装置,由于原料性状和价格,产品规格和需求,生产环境条件,装置性能等都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因此必须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生产计划和各装置操作参数,才能长期维持生产效益处于优化的状态。本文的研究内容,属于技术层次优化方面的问题着重于不需要提供改建或扩建设备的一类问题,主要是利用原有设备,充分挖掘潜力,达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这类问题可以称之为操作条件的优化问题。 本文首先综合目前化工过程优化方面的科研成果,对化工过程多层优化框架的特点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同时对操作优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经过总结目前各种调优方法的优缺点并根据国外近年发展起来的自适应控制原理和第二代专家系统的经验,对调优技术提出了具体的综合方案。本文以某厂气体分离(馏)装置为对象,对其操作条件优化进行了研究。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针对该厂气体分离装置的运行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确定了主要的可控自变量集、因变量集和需要优化的目标函数的组织。 (2)对于生产装置的操作优化的技术核心之一,有关装置数学模型的建立,分别用现场采集的生产数据和工艺机理模型计算两种途径建立了关连气体分离装置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学模型。 (3)用现场采集的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时,系统化地试探了变量筛选、数据筛选,和模型优化等各种方法,确定了适合于所研究装置实际情况的一套统计分析方法步骤。 (4)为了便于实时使用复杂的机理模型,研究了将机理模型的输入和输出映射到非线性网络的方法,建造了神经网络模型。 (5)考虑到以多元多项式构造的非线性统计模型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研究了用现场统计数据直接建造神经网络模型的方法。 (6)针对装置不同的数学模型我们分别采用线性规划、复合形调优法、遗传算法作为优化方法,又对复合形调优法、遗传算法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得到了相 浙江大学博士学 位论文应的计算结果。 (7)引入专家系统的概念,利用专家系统的规则库协调上述模型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调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8) 以该厂气体分离装置为对象,建立了一个实用的在线自适应调优专家系统原型。

二、我国第一套用液体烃为原料的制氢装置试运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第一套用液体烃为原料的制氢装置试运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2)制氢压缩机曲轴抱瓦故障分析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故障概述
二、故障原因分析
    (一)运维因素
    (二)设备本身因素
三、改进实施
四、改进效果

(3)光合细菌连续制氢工艺及相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光合细菌生物制氢的研究现状
        1.2.1 历史回顾
        1.2.2 光合细菌产氢机理
        1.2.3 产氢光合细菌的选育
        1.2.4 光合细菌产氢影响因素
    1.3 光生物反应器及其研究进展
        1.3.1 历史回顾
        1.3.2 光生物反应器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1.3.3 光生物反应器研究现状
    1.4 微生物的生长和培养方式
        1.4.1 分批培养
        1.4.2 补料分批培养
        1.4.3 连续培养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基于连续制氢的产氢光合细菌相关特性
        1.5.2 光合细菌连续培养装置及连续培养模式的构建
        1.5.3 光合细菌连续制氢试运行实验
        1.5.4 顶空压力及气体组成对光合细菌生长和产氢的影响
第2章 基于连续制氢的产氢光合细菌相关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光合细菌的基本特性
        2.2.1 光合细菌形态和分类
        2.2.2 光合细菌的生理特性
    2.3 材料与方法
        2.3.1 实验菌种
        2.3.2 培养基
        2.3.3 实验装置
        2.3.4 实验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光合细菌混合菌种的运动性
        2.4.2 光合细菌混合菌种的稳定性及环境适性
        2.4.3 葡萄糖对混合菌种生长及产氢的影响
        2.4.4 产氢培养基中硫酸铵添加量对光合细菌产氢量的影响
        2.4.5 葡萄糖为唯一产氢底物时,接种量对混合菌种生长及产氢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合细菌生产菌种的连续培养模式构建
    3.1 引言
    3.2 光合细菌生产菌种连续培养系统
        3.2.1 连续培养系统的设计思路
        3.2.2 连续培养系统的整体设计
        3.2.3 反应器的结构
        3.2.4 供光方式
        3.2.5 培养基输送和培养液循环
        3.2.6 系统的温度控制
        3.2.7 系统的启动
        3.2.8 活塞流循环连续培养系统的特点
    3.3 光合细菌连续培养实验研究
        3.3.1 材料与方法
    3.4 循环连续培养过程的主要运行参数选择
        3.4.1 循环连续培养过程的相关描述
        3.4.2 假设与简化
        3.4.3 基本模型的选择
        3.4.4 模型求解
        3.4.5 模型改进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合细菌连续制氢试运行实验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种
        4.2.2 培养基
        4.2.3 工艺流程
        4.2.4 实验装置
        4.2.5 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菌种循环连续培养的运行参数确定
        4.3.2 连续运行过程中生产菌种的稳定性
        4.3.3 光纤内部供光产氢反应器的光照条件初步选择
        4.3.4 光合细菌连续制氢装置的运行条件选择
        4.3.5 连续产氢过程中反应液pH 值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反应器顶空压力及气体组成对光合细菌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顶空压力对光合细菌产氢延滞期的影响
        5.3.2 顶空压力对光合细菌产氢的影响
        5.3.3 顶空气体组成对光合细菌生长及其产氢活性的影响
        5.3.4 顶空气体组成对光合细菌产氢过程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4)馏分油加氢裂化工艺技术的选择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背景及其目的、意义
    1.2 加氢裂化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国内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2.3 国内外加氢裂化催化剂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国内加氢裂化工艺特点分析及方案初选
    2.1 国内加氢裂化工艺特点分析
        2.1.1 国内加氢裂化技术的发展历程
        2.1.2 国内加氢裂化技术的特点分析
    2.2 加氢裂化工艺技术方案初选
        2.2.1 工艺流程方案选择
        2.2.2 反应部分技术方案选择
        2.2.3 分馏部分流程的选择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外加氢裂化工艺特点分析及方案选择建议
    3.1 国外加氢裂化工艺特点分析
        3.1.1 国外加氢裂化工艺发展历程
        3.1.2 国外典型加氢裂化专利技术介绍
    3.2 专利技术分析及选择建议
        3.2.1 专利技术分析
        3.2.2 专利技术对比
        3.2.3 选择建议
第四章 Unicracking工艺应用研究
    4.1 Unicracking工艺应用简介
        4.1.1 工艺流程简介
        4.1.2 催化剂介绍
        4.1.3 反应器内构件介绍
    4.2 设计变更问题与对策
        4.2.1 材质变更的问题与对策
        4.2.2 设备变更的问题与对策
    4.3 开工与运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4.3.1 开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3.2 运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气体分馏装置的在线自适应调优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生产优化及其潜在效益
    1.2 生产大系统的多层优化结构
    1.3 生产装置的操作优化
    1.4 目前的几种调优法及应用
    1.5 本文工作
    1.6 全文概貌
第二章 气体分离装置操作优化问题的提出
    2.1 气体分离装置工艺流程
    2.2 气体分离装置进料组成、质量指标
    2.3 气体分离装置优化目标
第三章 基于机理分析的稳态模型
    3.1 气体分离装置标定
    3.2 气体分离装置的机理模型组建
    3.3 模型验证
    3.4 机理模型仿真试验的必要性
    3.5 边界操作条件
    3.6 系统化的仿真试验设计
    附录 模拟计算结果与核定值的比较表
第四章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稳态模型
    4.1 变量的粗选
    4.2 现场数据的获取
    4.3 变量的筛选
    4.4 多元非线性模型的线性回归分析
    4.5 数据的筛选
    4.6 模型的优选
    4.7 结论
第五章 气体分离装置神经网络模型
    5.1 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5.2 气体分离装置的神经网络模型框架设计
    5.3 工艺机理模型的神经网络映射
    5.4 基于现场数据的神经网络模型
    5.5 结论
第六章 线性和非线性优化方法
    6.1 线性规划(LP)
        6.1.1 问题描述
        6.1.2 单纯形法
    6.2 复合形法
        6.2.1 复合形法原理
        6.2.2 对复合形法的改进
        6.2.3 实例验证
    6.3 遗传算法
        6.3.1 遗传算法基础
        6.3.2 改进的遗传算法
        6.3.3 算法验证
    6.4 遗传算法在约束优化问题的应用
        6.4.1 满足约束
        6.4.2 惩罚函数
        6.4.3 改进的约束处理方法
        6.4.4 算法验证
第七章 气体分离装置的稳态优化策略
    7.1 优化问题的描述
    7.2 优化结果
    7.3 优化结果总体分析
    7.4 线性和非线性模型的比较
第八章 气体分离装置自适应调优专家系统
    8.1 专家系统在气体分离装置调优过程中的作用
    8.2 气体分离装置优化专家系统的总体结构
    8.3 知识的分类与获取
        8.3.1 统计模型的建立
        8.3.2 机理模型的建立与仿真计算
        8.3.3 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8.4 知识的表示
        8.4.1 基础知识库
        8.4.2 深层知识库
        8.4.3 浅层知识库
        8.4.4 综合知识库
        8.4.5 气体分离装置专家系统的知识表达——基于规则的产生式系统
    8.5 推理决策
第九章 在线自适应调优指导系统设计方案
    9.1 气体分离装置在线调优指导系统结构
    9.2 数据采集与文件管理子系统
        9.2.1 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
        9.2.2 键盘输入模块
    9.3 在线调优专家子系统
        9.3.1 数学模型的建立
        9.3.2 优化计算
    9.4 方案输出实施子系统
第十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撰写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四、我国第一套用液体烃为原料的制氢装置试运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第一套用液体烃为原料的制氢装置试运成功[J]. 方怡中. 炼油设计, 1974(05)
  • [2]制氢压缩机曲轴抱瓦故障分析及改进[J]. 陕卫东,李林,兰成威,尚士鑫. 科技风, 2020(19)
  • [3]光合细菌连续制氢工艺及相关机理研究[D]. 师玉忠. 河南农业大学, 2008(03)
  • [4]馏分油加氢裂化工艺技术的选择及应用研究[D]. 王秋萍. 中国石油大学, 2007(04)
  • [5]气体分馏装置的在线自适应调优技术[D]. 何小其. 浙江大学, 2002(02)

标签:;  ;  ;  ;  

我国首台以液态烃为原料的制氢装置试运行成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