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有民办二级学院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马灿霞[1](2019)在《滕州二中新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教育增长迅速,为推动教育事业更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教育新法新政陆续出台,给民办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环境中,民办教育需要准确把握新向度,明确新形势和新任务,思考如何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质”全面转型,以自身发展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为建设教育强国增添力量。本文以民办学校“滕州二中新校”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学校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发展需求,引入战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在对其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校发展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以及自身实际具备的优势和劣势,制定与发展目标相适宜的发展战略,同时提供科学有效的实施保障措施,促进学校稳定和谐、优质高效发展,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助于推动本地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丰富优质教育资源。学校特色发展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竞争力,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发展是高质量基础上的特色发展,是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基本单位。本文为同类学校尤其民办学校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也为民办教育的管理和教育改革提供案例参考。本研究在对战略管理理论及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综述的基础上,首先运用PEST分析法及竞争的五种力量模型,对二中新校的外部环境进行了相关分析和评价,得出学校外部发展环境中的威胁大于机会的结论:然后对二中新校内部资源和业务能力分析,设计学校自我问卷并借助问卷调查完成优劣评价,明确了学校的优势与劣势;采用SWOT分析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综合分析,得出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的愿景及发展目标,提出学校可以选择“紧缩型”特色发展战略,以学校的愿景和使命为依据,本文为滕二中新校设计了特色发展战略目标,并进行分阶段的战略规划。本文最后结合学校实际,围绕特色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了具体的举措和保障措施。滕州二中新校实施特色发展战略的实施举措,从明晰发展定位,明确办学目标入手,汇聚内外发展动力形成发展合力,推动学校尽快走上高质量发展路径,业务提升是学校发展的立身之本,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激发员工创新创造能力,优化课程资源配置,开发融入励志教育聚焦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在课程的实施和教学过程中,促进师生跟随学校发展主动追求自我提升。滕州二中新校的发展战略主要有组织、人才、财务、文化方面的战略保障。通过实施紧缩型特色发展战略,希望学校能够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发展飞跃,领先本地普通高中,塑造鲁南品牌名校。
程华东[2](2019)在《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研究》文中认为以2001-2018年CNKI全文数据库收录的2946篇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全部期刊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资料法、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并借助Cite 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对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刊文量、研究作者、研究机构、研究主要内容与前沿等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全面把握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研究的特征与趋势,为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通过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2001-2018年间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期刊文献总量与核心期刊数量变化趋势都呈波动变化的特征;2001-2009年间期刊文献总量呈急剧上升,随后稳定在较高水平波动变化且总量较大;2001-2006年间核心期刊数量在稳定的状态中不断攀升,2006-2012年间维持在较高水平波动变化,2012-2018年间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并且数量相对较少。(2)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形成了一些较稳定且联系较密切的研究合作团体,但整体发文量较低,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大多数作者或机构还处于“孤立”特征且合作较少,同时缺乏具有领军意义的研究作者与机构。(3)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文献关键词数量变化波动较大,研究内容多样化且充满活力,学界对该领域研究特征呈多方关注——集体狂热——理性回归的变化趋势。(4)体育教学模式改革、高校体育现状对策与发展趋势、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学生体质健康、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和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等方面是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主要内容,研究主题历经体育教学模式改革、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探索、体育运动方法探索、研究现状与对策探索、高职与高中体育教学探索、青少年体质健康探索等演化过程。(5)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可分为逐步拓展与基础研究积累时期、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领域继续拓展与理性回归时期三个研究阶段,而体育思想、体育课程改革和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为各阶段研究前沿。(6)我国体育教学模式未来研究要继续服务于素质教育的发展战略,研究主题凸显学生体质健康与主体性特征,研究内容强调实证性研究,同时在理论方面的研究将得到深化。
陈俊杰[3](2019)在《NKBH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更具未来化、世界化以及现代化的教育,我国在明确了教育目标之后,不断深化改革。结合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教育形式上实现了创新发展,独立学院开始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输出基地。按照民办机制运营的独立学院,主要通过市场作用来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这有效改变了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不仅能够使我国高等教育更加大众化,同时对于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效实施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此外,独立学院不仅对社会资金进行充分利用,同时还依托了母体高校的优质资源,有助于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民办和公办学校在此影响下,相互之间的发展变得更加协调。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研究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当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核心竞争力理论应用其中。然而由于我国只是近年来才开始出现独立学院,并且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所以尽管独立学院在我国的发展非常迅速,规模和数量都出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在竞争中依然存在劣势和不足,并且在发展中缺乏较为明确的办学思路,且缺乏多样化的资金获取渠道、雄厚的师资力量,同时也未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等等。除此之外,国内的学者很少研究独立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当前在该领域急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使独立学院形成较强的核心竞争力,进而使自身的发展优势能够在竞争激励的高等教育市场上得以保持。本文借助于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以独立学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发展历程、内涵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以NKBH学院为例,通过对比分析和研究,对我国独立学院发展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以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对独立学院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并制定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以期能够使独立学院形成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马雪蕾[4](2019)在《初级中学走班教学探究与实施策略 ——以广州市民办Z中学为例》文中指出教育要走向“生本”,归根结底,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有人说“直面差异是教育智慧的核心”。我觉得,这是一个真理,也是我们教育者们应该有的信念。教育者们要了解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更重要的是采取有效的差异教育、教学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可以得到相应的或阶段性的“满足”。无论是“重点”、“普通”班的设置,还是平均分配的“平行班”的实行,都无法解决满足“差异”的问题。“走班”能更充分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需求,实现“按需分配”。初中高中学习一脉相承,如何在初中阶段组织好“走班制”教学,充分发挥其“按需分配”的优势,是值得深入讨论的课题。本论文从当今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以Z中学实施的“走班制”教学为载体,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研究的方向、目的及其意义;通过查阅大量与走班制相关的文献资料,运用调查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调查方法、并与参与走班授课实践教学的任课教师交流、讨论,全面了解、记录、调查和分析了Z中学实施“走班制”教学实践的实施方案和过程管理。综合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对Z中学“走班制”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本论文首先探讨了初中实施“走班制”教学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研究内容。接着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及教育政策纲领等方面阐述了走班制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对Z中学实施“走班制”教学实际过程的研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等三个维度提出了解决Z中学“走班制”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相应策略,并阐述了笔者对“走班制”教学未来的展望。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5](2019)在《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在知识高度分化与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整体背景下,我国教育管理学逐渐走向成熟与专业化。基于四十余年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对学科已有研究开展系统性、理论性的回顾与反思,既有助于厘清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又有助于准确掌握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是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然而,现有对学科整体审视的研究,多为学者凭借自身知识积累所作的阶段性的回顾与展望,又或是囿于某一分支学科、具体研究领域当中。既有研究在视角上缺少全景维度与长时间段的系统检视,难以从海量繁杂信息中洞悉学科发展的真实样貌和客观动态规律,系统性的学科审思需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加以完善。知识图谱作为反映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以及结构关系的一种知识管理工具,能有效克服以上不足。通过对海量复杂信息开展缜密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可动态展现学科的演进特征,探究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缺失与薄弱环节,对拓宽学科研究广度与挖掘研究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知识图谱方法运用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研究当中,以学科归宗、学科渗透、学科价值为研究基点,以正视学科发展的复杂本质、顺应跨学科的发展态势为研究原则,通过构建三维矩阵(以学科给养、主题演化、知识流动、学术群体为目的维,以各类知识单元为对象维,以统计分析、引文分析、共引分析、聚类分析等科学计量分析为方法维),将CNKI中1979-2018年我国教育管理学38162篇文献信息转化成一系列的知识图谱,以期更深层次地揭示学科结构的相似性与承接性,具体的研究过程及研究发现如下:(1)“学科给养”视角。分别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层面呈现学科演进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基础条件。总体来说,学科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学科发展的内部与外在条件整体较好,高等院校引领拉动学科发展,但机构之间“贫富”差距较大。此外,研究成果分布在829种不同的期刊上,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14个学科,呈现学科交叉性强,领域广泛等特性。(2)“发展轨迹”视角。前述文献样本涉及到的50351个关键词之间存在强弱关系,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开展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挖掘出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亲疏关联。整体来看,学科经4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明确的范畴体系,整体呈现“核心—衍生—边缘”的主题格局。阶段性分析表明,学科演进过程中新老话题的更替,存在明显的“政策依赖”特性,与繁荣的应用研究相比,基础性研究量少质低,纵向连贯性研究不足。(3)“知识关联”视角。通过探测突现词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学科研究中具有时代特征“变”的研究域,是学科发展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综合“主题演化”的分析结果可知,关注度高的热点领域,容易聚集集体智慧创造新知识,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对前述38162篇文献样本涉及到的144618篇参考文献开展引文分析,结果显示,滋养学科发展的奠基性文献在学科发展初期较为欠缺,这与学科发展初期学术研究规范性存在欠缺有关,因学科研究更注重现实性与实用性,学术积累在延续性和体系上较为薄弱。(4)“学术群体”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对作者合作与作者共被引形成的“显性网络”与“隐性网络”进行考察。整体而言,作者合作构成的“显性网络”密度低,“权威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不紧密,“师生型”、“同事型”是合作的主要方式,网络中派系林立的程度值不高,整体科研合作网络仍处于待优化的初级阶段。基于核心作者共被引构成的“隐性网络”按照研究领域可分为10个学术群体,研究跨领域特性明显,但不具备明显的学派效应。整体上来看网络连通性好,信息传递快,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存在“学术明星”现象。(5)综合上述分析,研究基于知识图谱视角,总结出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范式特征,并对学科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从建构均衡化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打造本土化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等层面提出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一系列建议。研究借由宏观概括、中观分析、微观扫描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四十年进行回溯与总结,结合学科发展范式特征提出展望,客观呈现学科总体图景、发展态势与结构特征,为后续研究把握研究重点、捕捉研究前沿、规范学科布局奠定了研究基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充基础数据,扩大文献样本的来源范围,将学术着作、学位论文吸纳进来,同时增加中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横向对比,以客观评价我国教育管理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优势与差距。此外,还需丰富研究内容,将学科研究成员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取向纳入学科建设的重点考察范围,进一步完善本研究。
李胜利[6](2018)在《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世界经济转型发展的飓风席卷全球之时,思变创新、转型跨越成为时代主题词。语言作为时代发展的活化石,始于实践,终于应用。今天的英语教学正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端应用型英语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时代新使命。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选取国内1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调查对象,以英语类专业教师教学体验、学生学习体验为调查内容,结合麦可思提供的中国英语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相关定制化数据,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其次,选取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以及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共3所作为质性研究样本,通过解读不同属性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在转型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行动选择与教学组织再造四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评估诊断教学转型的制约瓶颈,反思剖析转型困难的深刻根源,探索总结推进转型的实践策略。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逻辑严密性,本研究在对新制度主义理论进行借鉴与适切性改造的基础上,尝试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建构了一个融“制度供给——制度认同——行动选择——组织再造”为一体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式理论框架。该教学转型框架宏微共现,中观拓展。首先,在大学组织视域下探讨教学转型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反应。在这个教学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多重博弈中,检视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适配状况。其次,利用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对教学转型的正式制度供给进行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论证。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之间交叉关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组合情况,各种情况为教学组织提供不同的制度供给选择。再次,本研究建构的“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通过促成教学转型制度环境的宏观框架、学院及教学组织的中观框架及教师教学转型认同与行动的微观框架之间的互动与耦合,深描出了一个“鲜活真实的教学转型全景世界”。教师对教学制度的认同程度和行动选择状况构成教学转型制度分析的微观基础。基于学校、院系(部)组织及教师的转型行动反馈,本研究聚焦中观教学组织再造。本研究围绕应用型本科组织场域中,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为何迟迟难以推进这个核心问题,综合运用混合研究方法,整合量化调查与质性深访的结果,在借鉴与改造新制度主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和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实践为主线,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路径进行探索。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通过构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分析转型内外环境,探究教学转型在四个维度上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第二,通过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进行整体扫描、问题凝练及瓶颈聚焦;第三,通过对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跟踪调查及对教师的深度访谈,深描教师教学转型的情感挣扎,探索教学组织再造的创新实践,重构教学转型理论,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转型策略。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研究所建构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打造了环环相扣的行动链(Action Chain)。教学转型在四大因素(教学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转型行动选择和教学组织再造)和三大机制(合作机制、心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共同作用下螺旋上升演进。第二、在应用祛魅——理性附魅——创新返魅的教学转型逻辑指引下,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的教学转型,可能需要经历从学术型英语教学向应用型英语教学的“一次转型”和从传统通用英语(EGP)教学向“通用英语(EGP)+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二次转型”。与此同时,推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也做出配套的应用型转型。院校属性、生源状况以及教学基础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本研究针对英语类专业教学提出以下转型建议:第一,在提升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力方面,以需求为导向,使教学转型制度供需匹配;查缺补漏,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不留空白;强化升级,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时俱进;坚守底线,使教学转型制度有令必行;沟通协调,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多元完善。第二,在强化教学转型制度认同方面,激发教学转型原动力,满足转型教师的利益诉求及心理动机;把握教学转型继发力,深化转型教师的制度认知;锁定教学转型趋向力,激发教师教学转型的参与动机;明辨教学转型指示力,转变教师的转型参与态度。第三,在促进转型行动理性高效方面,导航定向,明确教学转型路向何方;绘就蓝图,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转型发展;取舍有度,突出教学转型重难点。第四,在教学组织再造提质增效方面,再造流程,环节入手;以生为本,能力导向;创新教学,强化应用;技术支撑,补齐短板;管理转型,共治共享。
徐军伟[7](2018)在《县域办学:浙江省高等教育第三次布局调整研究》文中认为自恢复高考以来,浙江省高等教育布局经历了三次调整。20世纪80年代初到1999年,以中心城市办大学为主要特征开始了第一次布局调整。从1999年到2008年,以六大高教园区建设、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兴办和高职院校的兴起为标志,进行了第二次布局调整,初步建立了以杭州为中心,宁波和温州为副中心的浙江省高等教育布局。自2008年以后,以高等学校“县域办学”为标志,开启了浙江省第三次高等教育布局调整的历程,“县域办学”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地方化的新探索。论文按照高校为什么会选择落户县域?落户县域的高校有什么特征?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推动落户县域的高校更好发展这一逻辑主线,在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理论、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理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观照下,做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市场机制与政策因素是推动高校“县域办学”的两大动因,与以往按照计划模式调整高等教育布局不同,市场机制在高校“县域办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浙江省“县域办学”高校进一步优化办学模式、强化办学特色的需要,结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有益经验,论文分析了美国赠地学院、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的办学特点,对浙江省“县域办学”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优化学科专业、强化服务面向、完善资源渠道等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论文分析了浙江省高校“县域办学”过程中相关遇阻案例,研究了高校“县域办学”在决策机制、规划布局、办学定位、管理体制、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帮助政府与高校科学决策,建立了以县域GDP、常住人口、一般公共预算、交通条件为参数的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以办学类型、办学规模、办学时间为参数的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指数;以这两类指数为基础,构建了浙江省高校县域布局的量化分析模型。并从区域高等教育布局规划、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县域高校办学模式、推进高校分类发展、聚焦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社会参与高校内部治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对进一步完善高校“县域办学”提出政策建议。
彭华安[8](2011)在《理性的选择:独立学院制度运行研究》文中提出独立学院是在一个特定的国家、一个特殊的阶段出现的一个特殊的办学模式。随着1999年的高等教育扩招,“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开始以“非公非私”、“亦公亦私”的“灰色”身份大规模出现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舞台。可以说,自它诞生之日起,关于它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这一“教育奇观”。本文借助政策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文献法与访谈法,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为理论视角,对独立学院制度的生成、执行、评价与变革进行“全景式”的考察,以探究内蕴的深层逻辑。囿于“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国情,基层创新主体普通公办高等学校在利益驱动下创生了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弥补了办学经费的不足。地方政府在执行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中面临着上有政策指令、下有百姓压力而政府资源有限的困境。为提升政府统治的合法性,地方政府对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给予“政策支持”,导致国有民办二级学院“雨后春笋”般出现。针对由于规制不力而出现的违规招生、学生闹事、教育公平等问题,教育部于2003年、2008年分别颁布《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与《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来规范独立学院的办学行为,鲜明体现了独立学院制度运行的特点与内容。任何一项教育政策的执行都是一个充满着连续不断的交易、谈判和政治互动的复杂过程。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处于不同的“制度场域”,被“意义构建”的成分渗透着,往往会采用不同的态度、行为与方式对特定政策加以“阐释”和“践行”,形塑着政策执行的生态。独立学院政策的执行同样受制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独立学院策略互动,并形成“假独立”、“假民办”、“假优质”的执行生态。中央政府囿于渐进改革下“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间的“落差”和政策目标多重冲突的制度逻辑,对地方政府与独立学院的执行失范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容忍。当政策目标存在多重冲突时,地方政府将会根据利益诉求和地方面临的压力,有选择地追求其中对于自身有利的政策目标,而有意回避和弱化对某些目标追求的动力。在“压力型科层体制”内执行对自身有利的政策目标,而在自由裁量权下通过“重新界定政策”、“‘理性不作为’下的‘共谋”与“用足政策”等方式对不利于自身利益的政策目标变通执行。受制于制度逻辑的路径依赖,为获得更大、更多的利益,独立学院一般采用资源稀缺下的“机会主义”与关系网络中的“政策变通”等方式执行政策目标。独立学院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往往采取各种措施从社会、政治与行政领域获得合法性,但这种合法性是有限的合法性,因为它并没有获得法律合法性。然而,对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只要能满足社会、政治与行政的需求,缺乏足够法律合法性的独立学院制度也可能继续存在。随着制度环境的发展与思想观念的变化,独立学院制度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价值选择危机、公共性危机、程序性危机与有效性危机。在此种情况下,应从建立合理、健全的独立学院产权结构,实施合理的“选择性激励”与建立立体、多元的监督机制,改进教育政策制定系统,重构独立学院“多中心治理”的公共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
李纯真[9](2012)在《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办高等教育伴随着经济体制多元化的推进而日益发展并彰显其魅力。然而一串串飞速变大的数字只代表着民办高校发展的表面繁荣。近些年,许多民办高校的或“关门”或转让昭示着民办高等教育涉入“深水区”,进入整体走弱的“瓶颈阶段”。然而,在竞争激烈的民办教育市场中,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成为民办高校存续的核心所在。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民办教育事业以强劲的势头发展。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多地吸引了中外专家学者及一些社会观察家的眼球。但在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存在很多有争论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民办教育理论研究来加以指导才能得以规范。而合理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路径,是在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和实践经验证明后得出的结论。因此,在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上,以民办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民办教育理论研究实践论证,具有潜在的不可代替的重要意义。本论文以不同民办高等学校的典型案例分析现状、阐发理论,以服务现实为运思方向,以民办高等教育现状---目前存在的发展方式---今后发展的方式改变这一逻辑关系为明线,以民办高等教育与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博弈为暗线,以高等教育学原理为研究基础,借鉴公共管理理论、管理学理论、博弈学理论提出我省民办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以及对民办高等院校发展和生存等关键性问题展开研究,在全面剖析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类型、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民办高校发展的新出路,深入探讨了政府对民办高校应具备的责任与展责路径,有针对性地提出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所实施的策略,从而形成了研究民办高等教育问题的独具特色的理论框架和表现风格。
叶海玲,沈陈敏[10](2008)在《探索国有民办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文中研究表明当前,高职教育发展已成规模,但应用型人才短缺现象仍然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有了断层。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高职院校尝试"国有民办"体制,发挥其自主、灵活的运行机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了突破。探索国有民办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将打开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新局面。
二、国有民办二级学院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民办二级学院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滕州二中新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2 战略管理理论与相关文献综述 |
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简介 |
2.1.1 战略管理概述 |
2.1.2 战略管理的层次 |
2.1.3 战略管理的过程 |
2.1.4 战略分析工具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2.2.1 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发展 |
2.2.2 民办学校特色发展 |
2.2.3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战略 |
3 滕州二中新校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滕州二中新校行业竞争的五种力量模型分析 |
3.3 滕州二中新校的外部因素综合评价 |
4 滕州二中新校内部资源分析 |
4.1 滕州二中新校概况 |
4.1.1 学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2 学校的战略需求 |
4.1.3 学校的内部资源 |
4.2 滕州二中新校的业务运作力分析 |
4.2.1 基本活动分析 |
4.2.2 辅助活动分析 |
4.3 滕州二中新校的优劣评价 |
4.4 内部资源条件综合评价 |
5 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 |
5.1 SWOT矩阵分析 |
5.2 滕州二中新校的愿景和使命 |
5.2.1 学校的愿景 |
5.2.2 学校的使命 |
5.2.3 学校发展战略目标(2019.9-2024.9) |
5.3 特色发展战略规划(2019.9-2024.9) |
6 发展战略的措施与保障 |
6.1 发展战略措施 |
6.1.1 精准发展定位,明确办学目标 |
6.1.2 汇聚内外力量,拓展高质量发展路径 |
6.1.3 打造一流教师队伍,激发员工创新创造活力 |
6.1.4 优化课程资源配置,聚焦核心素养自我提升 |
6.2 战略保障 |
6.2.1 组织保障 |
6.2.2 人才保障 |
6.2.3 财务保障 |
6.2.4 文化保障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
2.2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
2.2.1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研究 |
2.2.2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
2.2.3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
2.2.4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述评 |
2.3 科学知识图谱在国内体育领域的应用现状 |
2.3.1 科学知识图谱的概念与特征 |
2.3.2 科学知识图谱在国内体育领域运用现状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数据来源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发文量分析 |
4.2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文献作者与机构分析 |
4.2.1 研究文献作者特征 |
4.2.2 研究文献机构特征 |
4.3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文献关键词数量分析 |
4.4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内容与主题演化分析 |
4.4.1 研究主要内容特征 |
4.4.2 研究主题演化特征 |
4.5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阶段划分与前沿分析 |
4.5.1 研究阶段划分 |
4.5.2 研究前沿内容特征 |
4.6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趋势 |
4.6.1 研究将继续服务于素质教育发展战略 |
4.6.2 研究主题将凸显学生体质健康与主体性特征 |
4.6.3 中小学及幼儿体育教学模式实证性研究将得到加强 |
4.6.4 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方面研究将得到加强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研究文献数量变化特征 |
5.1.2 研究文献作者与机构特征 |
5.1.3 研究文献关键词数量变化特征 |
5.1.4 研究内容与主题演化特征 |
5.1.5 研究阶段划分与前沿内容特征 |
5.1.6 研究发展趋势特征 |
5.2 建议 |
5.2.1 加强理论成果深层次的探讨 |
5.2.2 建立稳定且具有流转性学术交流合作平台 |
5.2.3 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应增加对自身功能性评价机制的研究 |
5.2.4 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应适当增加对非体育影响因素的关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NKBH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
1.6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综述 |
2.1 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 |
2.1.1 国外关于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
2.1.2 国内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
2.2 国外私立大学及我国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私立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现状 |
2.2.2 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
第3章 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程及NKBH学院现状 |
3.1 独立学院的概念 |
3.2 独立学院的产生和历程 |
3.3 独立学院发展面临的问题现状 |
3.3.1 独立学院面临的外部问题 |
3.3.2 独立学院面临的内部问题 |
3.4 NKBH独立学院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3.4.1 NKBH学院历史沿革 |
3.4.2 NKBH学院发展现状 |
3.4.3 NKBH学院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4章 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结果 |
4.1 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 |
4.1.1 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建立的基本原则 |
4.1.2 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 |
4.2 独立学院NKBH竞争力评价模型及结果 |
4.2.1 评价指标模型 |
4.2.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综合评价 |
4.2.3 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5章 提升NKBH学院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
5.1 充分发挥独立学院的体制优势 |
5.1.1 健全董事会制度、构建现代高校管理模式 |
5.1.2 选择良好的经营方式、正确处理公益和盈利性的关系 |
5.2 发挥母体校优势,树立NKBH学院品牌 |
5.2.1 建立教育品牌意识 |
5.2.2 提高品牌管理能力 |
5.3 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和人才强校特色 |
5.4 独具办学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
5.5 塑造NKBH学院特色校园文化 |
5.6 开拓资金来源,建立高效合理融资机制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初级中学走班教学探究与实施策略 ——以广州市民办Z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1.5 关键概念界定 |
第二章 国内外关于走班制教学的研究现状及理论依据 |
2.1 国外走班制教学的起源及研究现状 |
2.2 国内有关走班制教学的研究及现状 |
2.3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三章 广州市民办Z中学“走班制”教学的背景与现状 |
3.1 Z中学实行“走班制”教学实践的背景 |
3.2 Z中学实行“走班制”教学的原则和模式 |
3.3 Z中学实行“走班制”教学的优势和取得的成绩 |
第四章 广州市民办Z中学实行“走班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分析 |
4.1 问卷设计 |
4.2 Z中学实行“走班制”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广州市民办Z中学实行“走班制”教学实施策略及前景展望 |
5.1 从教学分层方面谈策略 |
5.2 从学生管理方面谈策略 |
5.3 从教师管理方面谈策略 |
5.4 “走班制”教学前景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
二、技术路线 |
三、可能的创新点 |
第四节 研究基础 |
一、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
二、研究方法 |
三、知识图谱绘制流程 |
四、辅助软件 |
第二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给养”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时序分布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论文时序分布 |
二、基于学科成长规律的基本判断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空间分布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机构分析 |
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基金项目分析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项目资助年度分布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类别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典型基金项目分析 |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
一、学科知识生产仍处于成长阶段 |
二、学科发展呈现交叉性强领域广的特点 |
三、学科发展存在分化不均的现象 |
第三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轨迹”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展现 |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性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时间演化 |
一、1979-198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二、1990-199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三、2000-200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四、2010-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特点总结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演进总结 |
第四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关联”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 |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整体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阶段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基础 |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文献共被引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共被引分析 |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
一、基于研究前沿的分析 |
二、基于研究基础的分析 |
第五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学者分布状态 |
一、高产作者界定标准 |
二、高产作者产出与分布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合作网络解析 |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状况整体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架构 |
二、作者共被引网络分析 |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
一、基于学者合作状况的分析 |
二、基于学术群体构成的分析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工作及发现 |
一、基于“学科给养”视角的研究发现 |
二、基于“发展轨迹”视角的研究发现 |
三、基于“知识关联”视角的研究发现 |
四、基于“学术群体”视角的研究发现 |
第二节 知识网络视角下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特点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 |
二、学科交叉与互涉促进分支学科不断生成 |
三、以混合团体为基础聚合的学术共同体 |
第三节 学科视角下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展望 |
一、建构均衡化的教育管理学科体系 |
二、打造本土化的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 |
三、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 |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后续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术语缩写列表 |
附录二 数据索引 |
附录三 本研究涉及的部分法律与政策文件 |
附录四 1979-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部分着作统计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已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问题聚焦与思路框架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路向分析与应用局限 |
第二节 新制度主义分析框架的借鉴与修正 |
第三节 “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研究可靠性、伦理、自反性和限制 |
第四章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依据 |
第二节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与学的现状与问题 |
第四节 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
第五章 “双一流”卓越梦的辗转:公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
第一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
第二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
第三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
第四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
第六章 “二等公民”的涅盘:民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
第一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
第二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
第三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
第四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
第七章 “第三部门”的蹊径: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
第一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
第二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
第三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
第四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
第八章 讨论与检思 |
第一节 差异与趋同:教学转型案例比较 |
第二节 检思与重构:教学转型理论框架完善 |
第三节 策略与实践:教学转型的行动方略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三、结语:尚在征程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邀约信 |
附录2: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院长) |
附录3: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学院长) |
附录4: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研室主任) |
附录5: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师及教辅) |
附录6: 访谈摘要单 |
附录7: 课堂观察表 |
附录8: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9: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学生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1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7)县域办学:浙江省高等教育第三次布局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界定 |
一、县域 |
二、高等学校 |
三、县域办学 |
四、第三次布局调整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 |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
二、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理论 |
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论 |
第二章 浙江省高等教育布局调整的历史回顾 |
第一节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等教育布局调整 |
一、第一次布局调整的背景 |
二、第一次布局调整的概况 |
三、第一次布局调整的成就 |
四、第一次布局调整的特点 |
第二节 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次高等教育布局调整 |
一、第二次布局调整的背景 |
二、第二次布局调整的概况 |
三、第二次布局调整的成就 |
四、第二次布局调整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第三次布局调整的背景与特征 |
第一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背景分析 |
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 |
二、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 |
第二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类型分析 |
一、县域校园的建设时间分类 |
二、县域校园的功能性质分类 |
三、县域校园的建设出资分类 |
第三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特征分析 |
一、市场化: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主要特征 |
二、应用型: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群体特征 |
三、多元化: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显着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县域办学”高校个案研究 |
第一节 我国早期“县域办学”高校 |
一、基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县域办学”高校 |
二、基于区域发展特定需求的“县域办学”高校 |
第二节 浙江省“县域办学”高校 |
一、浙江省本科高校县域校区 |
二、浙江省独立学院县域校区 |
三、浙江省高职院校县域校区 |
第三节 高校“县域办学”遇阻案例分析 |
一、案例一: A校义乌分校建设遇阻 |
二、案例二: B校迁建慈溪方案遇阻 |
三、案例三: C校迁建岱山方案未获批准 |
四、案例四:D校落户县域方案两次遇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英美高校面向区域的办学特征 |
第一节 美国赠地学院办学特征 |
一、赠地学院的发展背景 |
二、赠地学院的办学理念 |
三、赠地学院的办学特点 |
第二节 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办学特征 |
一、多科技术学院产生背景 |
二、多科技术学院办学特点 |
三、多科技术学院对英国高教的价值 |
第三节 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的办学特征 |
一、“相互作用大学”的产生背景 |
二、“相互作用大学”的办学思想 |
三、“相互作用大学”的基本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问题与对策 |
第一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问题分析 |
一、高校“县域办学”的决策机制 |
二、县域高等教育的宏观布局 |
三、落户县域高校的办学定位 |
四、高校落户县域的管理体制 |
五、县域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
第二节 高等学校县域布局分析模型建构 |
一、构成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的参数 |
二、构成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指数的参数 |
三、高等学校县域布局分析模型建构 |
第三节 完善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对策建议 |
一、优化高校“县域办学”整体布局 |
二、推进县域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
三、加快县域高校办学模式转变 |
四、建立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机制 |
五、县域高校聚焦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 |
六、建立社会参与的高校内部治理模式 |
结语 |
论文附件 |
附件一: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与现状指数对比表 |
附件二: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汇总表 |
附件三: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指数汇总表 |
附件四: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汇总表 |
附件五: 浙江省高校校区分布统计表 |
附件六: 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情况调查的通知 |
附件七: 浙江省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基本办学条件情况调查表 |
附件八: 分析模型指标参数权重判定问卷 |
附件九: 浙江省领导对高校“县域办学”情况统计与分析报告的批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理性的选择:独立学院制度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述评 |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概念解析 |
第三节 分析单位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独立学院制度的生成与演变 |
第一节 独立学院制度变迁的历史 |
一、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的萌芽:1992-1998 |
二、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的大规模兴起:1999-2002 |
三、独立学院制度的形成与调整:2003— |
第二节 独立学院发展的现状 |
一、办学模式 |
二、办学特点 |
三、办学结构 |
四、办学规模 |
第三节 独立学院制度变迁的特点与内容 |
一、独立学院制度变迁的特点 |
二、独立学院制度变迁的内容 |
第三章 独立学院政策目标执行的案例考察 |
第一节 独立学院"独立性"的考察 |
一、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一刀切"下的"变通" |
二、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依附而非依托 |
三、独立进行招生:计划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夹缝运行 |
四、独立进行财务核算:产权模糊下的"剩余控制权" |
五、独立法人财产权:国家意识形态制约下的"过户难" |
第二节 独立学院"民办性"的考察 |
一、高额的收费:办企业还是办学校 |
二、专业设置:大同小异 |
三、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有名无实 |
第三节 独立学院"优质性"的考察 |
一、优质资源扩张缓慢:母体大学的"逐利" |
二、投资主体比较单一:民间资本的"退隐" |
第四章 独立学院政策目标执行困境的多重制度逻辑解读 |
第一节 中央政府的制度逻辑与策略行为 |
一、渐进改革下"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落差" |
二、多重政策目标冲突下的"失范容忍" |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制度逻辑与策略行为 |
一、压力型科层体制内的"无奈" |
二、自由裁量权下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
第三节 独立学院的制度逻辑与策略行为 |
一、资源稀缺下的"机会主义" |
二、关系网络中的"政策变通" |
第五章 独立学院制度的合法性审视 |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合法性 |
一、合法性 |
二、教育制度的合法性 |
第二节 独立学院制度合法性的现实基础 |
一、社会合法性 |
二、政治合法性 |
三、行政合法性 |
四、法律合法性 |
第三节 独立学院制度的合法性危机 |
一、价值选择危机 |
二、公共性危机 |
三、程序性危机 |
四、有效性危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制度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独立学院的前景展望 |
第二节 制度设计 |
第三节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学术空间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附件 |
附件一:《若干意见》与《办法》 |
附件二:办学情况调查表与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一) 关于民办高等教育的相关概况研究 |
(二) 关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外部相关制度研究 |
(三) 关于民办高校内部运行机制的相关研究 |
(四) 关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 |
(五) 关于民办教育产权与产权制度及其结构的相关研究 |
四、 核心概念界定及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
(一) 民办高等教育 |
(二) 可持续发展 |
(三)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四) 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五) 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原理 |
(六) 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周期原理 |
(七) 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原理 |
五、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和创新 |
(一)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二) 主要研究方法 |
(三)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
一、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背景 |
(一) 政治经济背景 |
(二) 教育体制改革背景 |
(三) 教育财政背景 |
(四) 源远流长的民间办学背景 |
二、 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
(一) 第一阶段的萌芽时期(1982—1991) |
(二) 第二阶段的数量倍增期(1992—1996) |
(三) 第三阶段的规模、规范化发展期(1997—2002) |
(四) 第四阶段成长壮大期(2002—现在) |
三、 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 |
(一) 规模发展的特点 |
(二) 结构发展特点 |
(三) 区域发展的特点 |
(四) 质量发展特点 |
第三章 辽宁省民办高等学校发展现状的典型案例分析 |
一、 股份制民办学校发展现状——以大连某信息学院为例 |
(一) 股份制民办学校的概况分析 |
(二) 股份制民办学校的发展现状 |
(三) 大连某信息学院发展现状总结 |
二、 家族制民办学校的发展现状—以大连某翻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
(一) 家族制民办学校的现状分析 |
(二) 家族制民办学校发展现状 |
(三) 大连某翻译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现状总结 |
三、 国有民办学校发展现状——以大连某大学城市学院为例 |
(一) 国有民办学校的现状分析 |
(二) 国有民办学校发展现状 |
(三) 大连某大学城市学院发展现状总结 |
小结 |
第四章 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机遇、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
一、 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论证分析及机遇 |
(一) 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论证分析 |
(二) 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
二、 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
(一) 来自国内教育市场的挑战 |
(二) 教育市场国际化的挑战 |
三、 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
(一) 是否取得合理回报是目前争论的焦点问题 |
(二) 投入不足带来的经济矛盾 |
(三)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 |
(四) 管理机构和管理职能不健全,民办高校治理结构混乱 |
(五) 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认同感较低 |
(六) 民办高校质量评估标准比较单一 |
第五章 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一、 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中对自身问题的研究对策 |
(一) 建立督导机制,解决民办高校治理结构混乱和监管问题 |
(二) 积极探索民办高等教育进入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 |
(三) 与时俱进,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更新人才培养特色 |
二、 政策倾斜、社会制度保障使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
(一) 民办高校是否取得合理回报的政策选择 |
(二) 调和解决有限收入和不断扩大的办学支出形成的经济矛盾 |
(三) 政府扶助和民办高校人才强校观破解留住人才难题 |
(四) 完善政府管理职能 |
(五) 科学的质量观是民办高校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着作类 |
论文类 |
期刊类 |
网站 |
后记 |
附录 |
1.关于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访谈提纲 |
2.大连某信息学院访谈录 |
3. 大连翻译职业技术学院访谈录 |
4. 大连某大学城市学院访谈录 |
四、国有民办二级学院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滕州二中新校发展战略研究[D]. 马灿霞. 山东大学, 2019(03)
- [2]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研究[D]. 程华东.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4)
- [3]NKBH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D]. 陈俊杰.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4]初级中学走班教学探究与实施策略 ——以广州市民办Z中学为例[D]. 马雪蕾. 广州大学, 2019(01)
- [5]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D].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6]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D]. 李胜利. 厦门大学, 2018(07)
- [7]县域办学:浙江省高等教育第三次布局调整研究[D]. 徐军伟. 厦门大学, 2018(12)
- [8]理性的选择:独立学院制度运行研究[D]. 彭华安. 南京师范大学, 2011(12)
- [9]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纯真. 辽宁师范大学, 2012(06)
- [10]探索国有民办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J]. 叶海玲,沈陈敏. 教育与职业, 2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