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实排水桩复合地基强度时间效应分析

压实排水桩复合地基强度时间效应分析

一、挤密排水桩复合地基强度时间效应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柳江南[1](2019)在《排水管桩复合地基的抗液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地基在受到强动荷载作用发生液化引起灾害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处理可液化地基的方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组发明的一种具备抗液化能力同时能作为工程桩的多功能开孔管桩,并对其进行了静、动力作用下应力集中与破坏模式分析与对比;其次通过数值模拟探究了天然地基和复合地基的孔压场和沉降分布;结合经验公式,推导得出地基在时变荷载作用下的径竖向组合孔压解析解;最后通过数值模拟探究开孔管桩复合地基在孔压消散方面的特性。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数值模拟建立开孔管桩模型,施加动力荷载并利用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探究开孔管桩在动力作用下应力集中现象的变化和破坏特征,并与静力作用下的相应特性进行对比,发现小孔应力集中与动荷载的变化有关,开孔管桩主要是由于小孔周边的塑性区相连通而导致的破坏。(2)探究了天然地基和含排水体的复合地基在地震动荷载作用下孔压场的分布情况,发现孔压大小与其距动荷载源的距离大小有关,排水体具备消散孔压的能力但影响范围有限。此外还定性探讨了两种地基在动荷载作用过程中的沉降情况。(3)在假设开孔管桩孔洞内液体流动满足Poiseuille方程且等应变假设成立的前提下,考虑桩尖和桩顶刺入量修正桩体模量,结合开孔管桩复合地基的应力集中现象,推导得出地基在时变荷载作用下的径竖向组合孔压解析解。考虑到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孔压积累现象,进一步利用孔压发展的经验模型改进该解析解。在此解析解的基础上,分析对比开孔管桩、碎石桩、不排水桩以及天然地基的孔压发展情况,特别对影响开孔管桩孔压消散的因素进行了分析。(4)对开孔管桩复合地基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孔压发展情况进行数值模拟,探究了桩土模量比、荷载幅值、荷载频率、开孔面积率以及土体渗透系数等因素对孔压发展的影响。此外,在多向加载地震荷载下开孔管桩复合地基同样具备较强的抗液化能力。(5)开孔桩对处理可液化地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措施,一方面能消散沉桩过程中产生的超孔压使土体加密,另一方面地震荷载作用于地基时,产生的超孔压也能通过排水通道排出,即它既能作为一种预处理手段又能作为一种实时的排水通道。

赵印良[2](1990)在《挤密排水桩复合地基强度时间效应浅析》文中研究说明挤密排水桩不仅具有置换和挤密作用。而且还有破坏土体结构和排水固结效果成桩以后,通过不同时期的试验结果显示:复合地基的强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本文从桩体强度、桩间土强度、复合地基强度的变化,讨论复合地基强度的增长过程。

吴岳武[3](2016)在《成层地基中不排水桩复合地基固结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合地基的相关理论是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其中,固结理论一直以来是复合地基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复合地基按成桩材料可分为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和粘结材料桩复合地基。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中的桩体(例如砂桩、碎石桩)为排水桩,是复合地基中的主要排水通道,而粘结材料桩复合地基中的桩体(例如水泥土桩、灰土桩)可视为不排水桩,其渗透率通常小于桩周软土。目前,关于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固结理论的研究已较为深入,而不排水桩复合地基固结理论的研究成果还尚少。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对成层地基中不排水桩复合地基的固结问题做了深入研究,以期发展复合地基固结理论与指导施工沉降控制,其主要内容与工作如下:首先,建立了双层地基中不排水端承桩复合地基的固结模型,获得了任意加载条件下双层不排水端承桩复合地基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一般解答,进而得到了荷载瞬时施加和单级等速施加两种常见情况下的固结度表达式,并对解答进行了对比验证与退化验证,证明了解答的正确性。然后,研究了多层地基中不排水端承桩复合地基的固结问题,获得了每层地基和整个复合地基的固结度表达式,并对成层不排水端承桩复合地基的固结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加荷速率越快、井径比越小、桩与土的压缩模量越大、土的渗透率越大,则固结越快;越靠近排水面的土层其渗透率大小对固结速率的影响越大;当某层土的渗透率越大时,如果该层土的层高比越大,则固结越快。最后,考虑当软土地基较厚时,复合地基中的桩体未进入持力层,桩体为悬浮桩,对变荷载下成层地基中不排水悬浮桩复合地基的固结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其固结度的解析表达式,并获得了其固结规律:当井径比和相对加固深度小于某一界限时,由于桩底不透水对下卧层土体竖向渗流的阻碍影响,不排水悬浮桩复合地基固结速率甚至小于同等条件下天然地基的固结速率。

陈闻耕[4](2016)在《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下开挖地层沉降过程的控制机理和长株潭烟草物流园项目联合工房建安工程项目为依托,通过对多种常见的地基加固方案的对比分析,确定出本项目的最优软土地基处理方案为碎石挤密桩复合地基。通过分析碎石挤密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运用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等手段,深入探究碎石挤密桩的承载机理及其稳定性,并针对本项目的实际概况提出具体的施工工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长株潭烟草物流园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本项目所在的软土地基稳定性、地下水对地基的作用机理等。并通过多种地基处理方案的对比分析,确定出本项目的最优软土地基处理方案为碎石挤密桩复合地基。(2)分别从碎石挤密桩的挤密置换作用、排水固结能力以及对复合地基性能的改善来论述碎石挤密桩加固软土地基的作用机理,给出了碎石挤密桩的具体破坏形式。并针对本项目的具体工程实际,提出了碎石挤密桩的施工工艺。(3)通过对碎石桩复合地基进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及静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碎石桩桩体密实程度较好,承载力特征值满足设计要求。且碎石桩复合地基3个试验点的承载力特征值极差未超过平均值的30%,其平均值大于满足设计要求的100kPa。(4)利用有限元软件ABAUQS对碎石桩复合地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到的荷载-沉降曲线与现场试验较为吻合,由此验证了现场荷载试验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复合地基的承载能力随着桩土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增加。通过对不同桩长、桩径的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能力进行比较,得出适当增大碎石桩桩长和桩径能有效提高复合地基的容许承载力。

李哲[5](2020)在《滨海相软土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率越来越高。为了改善滨海地区软土的承载作用,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技术应运而生。刚-柔性桩复合地基相比滨海地区常用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具有加速软土排水固结,降低工程造价等优点,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所使用。本论文以滨海地区某公寓楼项目为工程背景。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与现场荷载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滨海相软土下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进行研究。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了滨海相软土下刚-柔性桩复合地基的工程实例及发展概况,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刚-柔性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为今后滨海相软土下刚-柔性桩复合地基的研究方向提供思路。(2)总结了刚-柔性桩复合地基设计过程中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其中包括刚-柔性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公式、刚性桩承载力计算公式、柔性桩承载力计算公式等。发现滨海相软土下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公式在现有规范条件下没有充分考虑柔性桩排水固结的作用。对刚-柔性桩复合地基工作原理的分析,提出滨海相软土下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的修正方案。(3)根据该论文所依托工程的设计参数及土层信息,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计算分析软件ABAQUS建立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模型,并进行计算分析。研究刚性桩发挥系数、柔性桩发挥系数以及桩间土发挥系数之间的关系,总结了改变桩土摩擦系数下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桩土摩擦系数在0.10~0.15之间时,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最稳定,各构件能最大程度发挥其承载力。其中刚性桩发挥系数η1的取值范围为0.89~0.98、柔性桩发挥系数η2的取值范围为0.66~0.83,桩间土发挥系数η3的取值范围为0.63~0.84。(4)研究了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确定方法,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工程实例的原位实验数据作比较,验证了第三章数值模拟计算的结果以及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范围的正确性。

徐洋[6](2004)在《复合地基固结与变形的计算理论及数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合地基工后沉降是复合地基设计必需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如何合理地进行计算已逐渐成为工程界所关注的问题,但有关研究至今尚不多见。本文从解析计算和有限元分析两方面着手对复合地基固结与变形问题展开了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在对若干试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刚性基础下复合地基桩侧摩阻力分布形状的假定,然后基于总应力法分析了单桩复合地基中桩体和桩间土的沉降变形,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 2.基于Biot理论,分别对在桩顶受外荷载作用和桩土共同受外荷载作用的情况下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单桩复合地基固结问题建立了基本方程和求解条件,并在Laplace变换域和Hankel变换域内得到了土体和桩体的变形解答。 3.编制了可以进行平面应变、轴对称以及三维情况下复合地基固结与变形分析的有限元程序。该程序对土体可采用弹性、非线性弹性、弹塑性等多种本构模型并可考虑基础筏板、垫层等复杂条件。同时通过多种算例对该程序进行了验证。 4.在假定复合地基桩土间竖向和切向变形协调、应力平衡以及复合元模型的平均固结度与单桩轴对称复合地基的平均固结度相等的条件下,用有效应力分析法建立了三维复合有限元模型,提出了基于此模型的复合地基固结变形分析有限元法。该法无需将桩单元和土单元分别进行网格剖分,从而能极大地减少有限元分析的工作量,特别是对于群桩复合地基固结分析,其优势更为突出。 5.用编制的有限元程序对单桩、群桩复合地基的固结变形性状进行了大量的计算分析,阐述了弱排水桩也能加速地基固结的机理,提出了将强排水桩成层复合地基固结简化为均质单层复合地基固结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说明了该程序在实际中的应用。 本文工作较全面地揭示了复合地基固结性状,并为复合地基工后沉降的计算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从而丰富和完善了复合地基变形计算理论和技术。

李文雪[7](2021)在《滨海相分级加载下组合桩型复合地基固结沉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关于组合桩型复合地基的固结理论研究未考虑分级加载时应力随时间和深度的变化,为了进一步完善组合桩型复合地基固结理论,研究附加应力的时空分布对组合桩型复合地基固结性状的影响,开展滨海地区筏板基础联合组合渗流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固结沉降性状的研究。论文以组合渗流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为研究对象,考虑碎石桩固结变形、不同桩体的涂抹效应和附加应力随深度与时间变化等因素,结合建筑荷载分级施加的工程状况,运用解析法,分别建立时间、空间和时空三种维度下附加应力不同分布的组合渗流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固结解析解。结合工程算例,运用MATLAB对论文解进行编程运算,以不同加载历程、附加应力沿深度分布的三种模式和桩土模量比为基本变量,绘制出相应工况下组合渗流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的整体平均固结度曲线,然后对计算结果进行参数分析。研究表明:当荷载一次瞬时施加时,附加应力沿深度非均布的四种模式对组合渗流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固结度的影响较明显;采用与工程实际更为接近的分级加载模式,结果发现不同加载历程对组合桩型复合地基固结速率的影响较大;考虑分级加载时附加应力沿深度非均布的固结度曲线基本重合,表明附加应力沿深度分布模式的不同对组合桩型复合地基固结速率的影响不大,从而可以将固结度计算公式简化,易于工程应用;CFG桩土模量比较小时,附加应力沿深度分布模式的不同导致地基的最终沉降结果有较大差异,但是当桩土模量比增大时,沉降差异逐渐减小,此时附加应力的分布对沉降的影响不明显。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未打穿的滨海相成层软土复合地基进行流固耦合分析,设置荷载随时间线性变化,考虑桩土差异沉降和单面排水条件,得到变荷载下未打穿组合渗流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的固结性状和沉降规律。通过理论推导和ABAQUS有限元模拟相结合,研究滨海相分级加载下考虑附加应力时空效应的组合渗流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的固结规律。根据论文的固结度计算式可预测组合桩型复合地基任意时刻的沉降变形,为沿海地区的工程沉降控制提供依据。通过工程实例验证,证明了本文解的合理性,进一步完善了组合渗流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固结理论。

刘俊伟[8](2012)在《静压开口混凝土管桩施工效应试验及理论研究》文中认为静压开口混凝土管桩的施工效应包括土塞效应、挤土效应、承载力时间效应和残余应力四部分。它们彼此相互影响共同制约桩的承载力性状。本文通过现场足尺试验、室内物理力学试验,统计分析和理论建模解析计算,系统揭示了施工效应中各个方面对静压开口混凝土管桩受力特性的影响规律。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成果如下:土塞效应是指挤入桩孔内的土柱对桩-土体系的影响。本文通过现场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获得了不同土层中土塞的物理力学特性、分层特征及发展规律,建立了土塞端阻与土塞增长率的线性表达式;发现桩端以上4-5倍桩径范围内土塞的物理力学指标优于原状土,桩端处土塞的静力触探锥尖阻力高于原状土67%。基于土塞效应,首次建立并解答了开口混凝土管桩“桩中桩”荷载传递解析模型。研究表明土塞摩擦力的发挥主要集中在桩端以上2倍桩内径范围内,桩端处的土塞摩阻力为桩壁外侧摩阻力的3.4倍。同时,本文提出了更适用于开口混凝土管桩的基于静力触探试验的承载力设计方法-ZJU设计法。挤土效应是指沉桩挤土对桩-土体系的影响。本文在粉土地基中进行了开口管桩的挤土效应试验,揭示了沉桩过程及静置期内桩周土体的应力、孔隙水压力和位移的变化规律,发现单桩压入对周围土体的影响范围约为15倍桩径。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开口管桩挤土效应解析计算模型,将桩体的压入过程模拟为半无限体中一系列球孔的扩张。现场实测表明黏性土中管桩的挤土效应导致群桩中单桩的承载力降低35%-75%,并讨论了挤土效应的防治措施。通过自制的恒刚度剪切试验,揭示了桩侧摩阻力随剪切循环的指数型退化规律。时间效应是指管桩沉桩后承载力随休止时间的提高。本文提出了承载力三阶段增长理论模型,并建立了基于固结理论的承载力时效解析计算模型。计算表明,完全非闭塞的摩擦型开口管桩承载力随时间的相对增长速度高出闭口桩约10%。采用隔时复压试验和静载荷试验揭示了开口管桩的时效性规律,发现基桩承载力随时间呈对数型增长,每时间对数循环的增幅处于15%-29%范围。利用时效性的有益影响,提出了基于隔时复压试验的静压桩承载力优化方法。残余应力是指沉桩后由于桩身压缩不能完全恢复而残留于桩内的应力。本文利用光纤传感技术对开口管桩的残余应力展开足尺试验研究,建立了残余应力与沉桩过程的关系。根据试验结果,实现了基于能量守恒的残余应力模拟计算解答,揭示了桩土参数和沉桩方式对残余应力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忽略残余应力将高估中性点以上摩阻力,而低估中性点以下摩阻力及桩端阻力。开口管桩施工效应的系统研究表明,土塞效应、挤土效应、承载力时间效应和残余应力共同制约管桩的承载力性状。统计近2000根管桩静载荷试验发现,管桩的极限承载力与压桩终止瞬间的压桩力存在相关性:短桩的极限承载力往往小于终压力,而随着桩长的增加承载力将超过终压力;单桩极限承载力与终压力的比值随桩长径比呈双曲线型增长,持力层为黏性土且桩侧为粉土时增幅最显着。

彭世江[9](2004)在《CFG桩复合地基计算与分析》文中指出地基处理是目前土木工程中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复合地基理论近十多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复合地基中设置的增强体材料不同、强度不同、发挥的效用不完全相同,因而各类复合地基的机理也就不相同,这就导致各类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方法、沉降计算方法各不相同。 本文对于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及设计方法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首先,对现有散体材料桩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了讨论,介绍了修正的被动土压力法,使计算结果更为合理。在工程实践及试验基础上,分析了考虑桩与桩间土相互作用的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公式,讨论了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给出了散体材料桩桩身变形模量的确定方法,讨论了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一般设计方法。 其次,本文通过现场试验并借助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考虑复合地基中各种材料的非线性特性,对CFG桩复合地基的沉降特性进行了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找出CFG桩复合地基的应力场、位移场、变形特性的一些规律。着重对复合地基的沉降与桩长和桩距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其进行了优化。 最后,讨论了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思想,在软弱地基土上进行了CFG桩复合地基在不同荷载下的静载荷试验,确定了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通过不同厚度褥垫层的试验,结合工程实践,得到CFG桩复合地基褥垫层的合理厚度,讨论了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方法、沉降计算方法以及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参数的选取问题,同时对CFG桩在软土地区的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对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概率特性进行了分析。

柳林中[10](2007)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试验及路基变形研究》文中认为地基作为承担建筑物重量的载体,其强度与稳定性将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为适应黄土地区建设发展的需要,本文以陇西某高速公路黄土地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黄土地基承载力原位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利用强夯法对黄土地基处理并进行承载力试验,最后,利用有限单元法对路堤修筑过程中复合黄土地基的受力和变形特性进行分析。通过该研究可以为黄土地区工程的实践提供技术支撑,其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静力触探、旁压试验、动力触探等原位试验对黄土地基的特理力学性质以及地基的承载力进行试验,并对各方法得到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以确定黄土地区承载力确定的最佳方法。并通过试验确定本场地黄土的湿陷等级,为地基处理提供依据。(2)对强夯法处理地基的特点和机理进行分析,初步提出采用强夯法处理黄土地基,并利用现场静力触探、旁压试验、动力触探等试验对处理后的复合黄土地基进行承载力试验,并利用试验结果分析强夯法处理效果。(3)首先对灰土桩和透水桩加固黄土地基的机理进行分析,再对处理后的复合黄土地基承载力进行计算,最后基于Biot固结理论,并结合有限单元法对采用灰土桩和散体材料透水桩加固饱和黄土的变形和固结性状进行分析,并与实测结果进行比较。通过以上试验和分析,确立了基本方法,得到了黄土地基工程处理的机理和工程参数,为以后的工程地基处理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二、挤密排水桩复合地基强度时间效应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挤密排水桩复合地基强度时间效应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排水管桩复合地基的抗液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自由场地液化的研究现状
        1.2.1 液化发生的条件
        1.2.2 液化机理与危害
        1.2.3 自由场下动孔压模型的研究进展
    1.3 复合地基抗液化的研究现状
        1.3.1 复合地基抗液化的理论研究
        1.3.2 复合地基抗液化的数值研究
        1.3.3 复合地基抗液化的试验研究
    1.4 本文工作
第2章 排水管桩的动力受力特性
    2.1 引言
    2.2 排水管桩介绍
    2.3 排水管桩的动力学特性
        2.3.1 应力集中现象的研究
        2.3.2 混凝土本构模型及参数选取
        2.3.3 排水管桩的破坏模式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荷载下土的动力反应
    3.1 引言
    3.2 土的动力特性
        3.2.1 土体中波的传播特性
        3.2.2 土的动应力-动应变关系
        3.2.3 土的动孔压发展模式
    3.3 天然地基与含排水桩复合地基的孔压场和沉降模拟
        3.3.1 孔压场的分布规律与对比
        3.3.2 竖向位移分布与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排水管桩孔压消散特性的理论研究
    4.1 引言
    4.2 管桩模型和假设条件
        4.2.1 本文模型及其简化
        4.2.2 假设条件
    4.3 径竖向组合渗流下孔压理论解
        4.3.1 排水管桩孔压边界条件
        4.3.2 桩土模量的换算
    4.4 控制方程及求解条件
    4.5 方程求解
    4.6 孔压解的适用性讨论
    4.7 算例及影响因素分析
        4.7.1 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孔压变化
        4.7.2 影响因素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Flac~(3D)的排水管桩复合地基动孔压发展的数值分析
    5.1 引言
    5.2 模型创建
        5.2.1 有限差分网格的创建
        5.2.2 本构模型及参数的选取
        5.2.3 荷载校正和阻尼形式的选择
        5.2.4 求解过程
    5.3 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5.3.1 不同桩型复合地基的孔压发展对比
        5.3.2 循环荷载对孔压发展的影响
        5.3.3 开孔面积率对孔压消散的影响
        5.3.4 渗透系数对孔压消散的影响
    5.4 工程实例分析
        5.4.1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取
        5.4.2 地震波与阻尼形式的选取
        5.4.3 地震荷载下的孔压发展情况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对于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成层地基中不排水桩复合地基固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复合地基简介
        1.2.1 复合地基的概念
        1.2.2 复合地基的分类
        1.2.3 复合地基的常用型式
        1.2.4 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
    1.3 固结理论研究现状
        1.3.1 天然地基固结理论研究现状简介
        1.3.2 竖井地基固结理论研究现状简介
        1.3.3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固结理论研究现状简介
        1.3.4 不排水桩复合地基固结理论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工作
第2章 固结理论基础
    2.1 概述
    2.2 竖向固结方程
        2.2.1 达西定律
        2.2.2 竖向固结方程的推导
        2.2.3 Terzaghi一维固结理论简介
    2.3 径竖向固结方程
        2.3.1 径竖向固结方程的推导
        2.3.2 竖井地基固结理论简介
        2.3.3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固结理论简介
    2.4 不排水桩复合地基固结分析现有方法简介
        2.4.1 面积比公式法
        2.4.2 复合模量法
第3章 变荷载下双层不排水端承桩复合地基固结分析
    3.1 概述
    3.2 固结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3.2.1 计算模型
        3.2.2 固结方程
        3.2.3 求解条件
        3.2.4 方程求解
        3.2.5 固结度计算
    3.3 算例应用
    3.4 参数分析
第4章 变荷载下成层不排水端承桩复合地基固结分析
    4.1 概述
    4.2 问题的描述与解答
        4.2.1 计算模型
        4.2.2 控制方程
        4.2.3 方程求解
        4.2.4 固结度计算
    4.3 算例与参数分析
第5章 变荷载下成层不排水悬浮桩复合地基固结分析
    5.1 概述
    5.2 固结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5.2.1 计算模型
        5.2.2 控制方程
        5.2.3 方程求解
        5.2.4 固结度计算
    5.3 算例与固结特性分析
        5.3.1 算例应用
        5.3.2 固结特性分析
        5.3.3 关于解的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B 成层不排水桩复合地基正交公式的证明
附录C 求解特征值 λ_m的matlab源程序

(4)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软弱地基加固研究现状
    1.3 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应用
    1.4 碎石桩复合地基试验与理论研究
    1.5 复合地基数值分析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长株潭烟草物流园地基加固方案研究
    2.1 工程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象与水文条件
        2.1.3 地质条件
        2.1.4 地下水概况
    2.2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评价
        2.2.1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2.2.2 水的腐蚀性评价
        2.2.3 岩土工程参数分析评价
    2.3 项目地基加固处理方案
        2.3.1 地基加固常用方法
        2.3.2 地基加固方案选择
        2.3.3 碎石挤密桩复合地基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碎石挤密桩复合地基加固作用机理和施工工艺
    3.1 碎石挤密桩复合地基加固作用机理
        3.1.1 挤密置换作用
        3.1.2 排水固结作用
        3.1.3 碎石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性能改善机理
    3.2 碎石挤密桩复合地基加固的破坏模式
    3.3 碎石挤密桩复合地基施工工艺
        3.3.1 施工准备工作
        3.3.2 施工流程
        3.3.3 施工质量控制
    3.4 本章小结
4 碎石挤密桩复合地基的现场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场地土层条件
    4.3 碎石桩动力触探试验
        4.3.1 试验设备及过程控制
        4.3.2 评定标准
        4.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碎石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4.4.1 试验设备及试验参数
        4.4.2 试验加载方法
        4.4.3 试验终止条件
        4.4.4 容许承载力确定方法
        4.4.5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碎石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数值模型的建立
        5.2.1 ABAQUS简介
        5.2.2 基本假设
        5.2.3 本构模型的选择
        5.2.4 材料参数及模型几何尺寸的选取
        5.2.5 桩土接触及边界条件的设置
        5.2.6 地应力平衡
        5.2.7 荷载模拟
    5.3 碎石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5.3.1 荷载-沉降曲线分析
        5.3.2 桩间土应力分析
        5.3.3 桩身轴力分析
        5.3.4 桩的侧向膨胀分析分析
    5.4 碎石挤密桩复合地基容许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5.4.1 桩长影响分析
        5.4.2 桩径影响分析
        5.4.3 桩土摩擦系数影响分析
        5.4.4 桩间土体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滨海相软土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概述
        1.2.1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简介
        1.2.2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工程应用
    1.3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3.1 桩土复合地基固结分析研究现状
        1.3.2 桩土应力比研究现状
        1.3.3 桩侧摩阻力研究现状
    1.4 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
    1.6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设计原理分析
    2.1 滨海相软土物理力学性质
    2.2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基本原理与方法
        2.2.1 基础底面承载力
        2.2.2 单桩承载力
        2.2.3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
        2.2.4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计算方法
    2.3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修正方法
        2.3.1 BIOT固结理论
        2.3.2 修正剑桥模型
        2.3.3 土样的屈服临界状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有限元分析
    3.1 引言
    3.2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有限元模型建立
        3.2.1 单元选取与接触类型
        3.2.2 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
    3.3 土体参数选取
    3.4 初始地应力平衡
    3.5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分析
        3.5.1 分级荷载下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有限元结果与分析
        3.5.2 改变桩土摩擦系数后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有限元结果与承载性状分析
        3.5.3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及承载力发挥系数分析
        3.5.3.1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分析
        3.5.3.2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分析
        3.5.3.3 桩土摩擦系数对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刚柔性桩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实例分析
    4.1 工程概况
        4.1.1 工程简介
        4.1.2 地层及岩性特征
        4.1.3 水文地质条件
        4.1.4 场地类别与土质类型
    4.2 地基设计
        4.2.1 地基及基础设计相关参数
        4.2.2 地基设计计算
        4.2.3 CFG桩承载力设计计算
        4.2.4 碎石桩承载力设计计算
    4.3 现场检测
        4.3.1 CFG桩承载力检测
        4.3.2 碎石桩承载力检测
        4.3.3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
        4.3.4 桩间土检测
    4.4 有限元模拟验证
        4.4.1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确定方法
        4.4.2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计算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复合地基固结与变形的计算理论及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复合地基变形问题的研究现状
        1.2.1 基于总应力法的复合地基变形理论研究进展
        1.2.2 基于拟三维固结理论的复合地基固结变形理论研究进展
        1.2.3 基于Biot真三维理论的复合地基固结变形有限元法研究进展
        1.2.4 复合地基固结与变形的室内外试验研究进展
    1.3 本文拟开展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不考虑固结的桩土相互作用变形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荷载传递法简述
    2.3 刚性基础下桩土相互作用变形理论
        2.3.1 问题的提出
        2.3.2 刚性基础下复合地基桩侧摩阻力分布假定
        2.3.3 刚性基础下单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分析
    2.4 柔性基础下桩土相互作用变形理论
        2.4.1 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桩侧摩阻力分布假定
        2.4.2 柔性基础下单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分析
    2.5 算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复合地基固结与变形计算理论
    3.1 引言
    3.2 桩顶受荷下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固结变形计算理论
        3.2.1 假设条件和基本方程
        3.2.2 方程的求解
    3.3 考虑桩土变形协调和相互作用的固结变形计算理论
        3.3.1 假设条件
        3.3.2 解答推导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地基固结有限元理论及程序编制
    4.1 引言
    4.2 Biot固结方程
        4.2.1 Biot固结基本方程
        4.2.2 Biot固结控制方程
    4.3 Biot固结有限元程序的建立
        4.3.1 空间八结点等参元
        4.3.2 用矩阵表示的Biot固结有限元格式
    4.4 文中程序说明
        4.4.1 程序特点
        4.4.2 本构模型
        4.4.3 程序流程图
    4.5 文中程序的验证
    4.6 本章小结
    附录: 修正剑桥模型有限元格式的推导
第五章 复合地基固结变形分析的三维复合模型有限元法
    5.1 引言
    5.2 三维复合模型的建立
        5.2.1 基本方程
        5.2.2 应力平衡条件和应变协调条件的建立
        5.2.3 三维复合模型的推导
        5.2.4 复合模型渗透系数的确定
    5.3 三维复合模型有限元法的程序实现
    5.4 算例
        5.4.1 算例说明
        5.4.2 计算结果分析(未打穿情况下)
        5.4.3 计算结果分析(打穿情况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单桩复合地基固结性状有限元分析
    6.1 引言
    6.2 打穿单层复合地基固结特性分析
        6.2.1 打穿单层复合地基计算模型
        6.2.2 打穿单层复合地基解析解和数值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6.2.3 强、弱排水桩复合地基加速地基固结机理的对比
        6.2.4 打穿单层强排水桩复合地基和砂井地基固结特性对比
    6.3 打穿多层复合地基固结特性分析
        6.3.1 打穿多层复合地基计算模型
        6.3.2 打穿多层强排水桩复合地基固结特性分析
        6.3.3 打穿多层弱排水桩复合地基固结特性分析
    6.4 未打穿复合地基固结特性分析
        6.4.1 计算模型
        6.4.2 未打穿强、弱排水桩复合地基固结特性对比
        6.4.3 未打穿强排水桩复合地基和砂井地基固结特性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群桩复合地基固结与变形特性有限元分析
    7.1 引言
    7.2 计算模型
        7.2.1 几何模型
        7.2.2 计算参数及计算工况
    7.3 单桩、群桩复合地基固结变形特性的差异分析
        7.3.1 桩体打穿地基的情况
        7.3.2 桩体未打穿地基的情况
    7.4 群桩复合地基和天然地基固结特性的差异
    7.5 参数变化对群桩复合地基固结、变形及应力性状的影响
        7.5.1 桩体打穿地基的情况
        7.5.2 桩体未打穿地基的情况
    7.6 工程实例分析
        7.6.1 工程概况
        7.6.2 计算参数
        7.6.3 计算结果对比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8.1.1 主要工作
        8.1.2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历届博士学位论文目录

(7)滨海相分级加载下组合桩型复合地基固结沉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滨海相软土的性质及地基处理
        1.2.1 滨海相软土的概念及特点
        1.2.2 软土地基处理
    1.3 复合地基固结理论研究现状
        1.3.1 复合地基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1.3.2 排水桩复合地基固结理论研究现状
        1.3.3 不排水桩复合地基固结理论研究现状
        1.3.4 组合桩型复合地基固结理论研究现状
    1.4 组合桩型复合地基固结变形研究现状
        1.4.1 半理论半经验法研究现状
        1.4.2 数值解法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2章 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下的固结解答
    2.1 概述
    2.2 时间维度下的固结模型与基本假定
        2.2.1 固结模型
        2.2.2 基本假定
    2.3 固结理论推导
        2.3.1 固结控制方程的建立
        2.3.2 方程求解
        2.3.3 整体平均固结度解答
        2.3.4 解的退化
        2.3.5 固结性状分析
    2.4 空间维度下初始孔压非均布固结解
        2.4.1 概述
        2.4.2 固结理论推导
        2.4.3 算例验证
    2.5 用固结度预测地基沉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时空维度下的固结解答
    3.1 概述
    3.2 时空维度下的固结模型与基本假定
        3.2.1 固结模型
        3.2.2 基本假设
    3.3 固结理论推导
        3.3.1 固结控制方程的建立
        3.3.2 方程求解
        3.3.3 分级加载下复合地基平均固结度解答
        3.3.4 两级加载下复合地基平均固结度解答
        3.3.5 解的退化
    3.4 固结性状分析及解的验证
        3.4.1 固结度相关参数分析
        3.4.2 解的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附加应力时空效应的固结解
    4.1 概述
    4.2 固结理论推导
        4.2.1 固结控制方程的建立
        4.2.2 方程的求解
    4.3 整体平均固结度解答
    4.4 算例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筏板基础下组合桩型复合地基流固耦合分析
    5.1 引言
    5.2 组合渗流碎石桩-CFG桩均质复合地基有限元模拟
        5.2.1 基本假设
        5.2.2 模型单元的选取
        5.2.3 网格划分和材料属性
        5.2.4 载荷设置和边界条件
        5.2.5 固结性状分析
    5.3 未打穿组合渗流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有限元模拟
        5.3.1 引言
        5.3.2 模型的建立
        5.3.3 模型参数和接触设置
        5.3.4 载荷和边界条件
        5.3.5 分析步
        5.3.6 超孔隙水压模拟结果
        5.3.7 固结变形有限元结果
        5.3.8 沉降影响参数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8)静压开口混凝土管桩施工效应试验及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课题的提出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1.5 本文主要工作及成果
2 开口管桩土塞效应试验及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土塞效应足尺试验研究
    2.3 开口管桩的荷载传递解析计算
    2.4 开口管桩荷载传递足尺试验研究
    2.5 开口混凝土管桩承载力的CPT设计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开口管桩挤土效应试验及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开口管桩挤土效应模拟计算
    3.3 沉桩挤土对地基土影响的现场试验研究
    3.4 群桩挤土对基桩承载力影响的现场试验研究
    3.5 沉桩挤土防治措施及实例
    3.6 基于恒刚度剪切试验的侧阻退化效应研究
    3.7 本章小结
4 开口管桩承载力时间效应试验及理论研究
    4.1 引言
    4.2 国内外研究成果汇总
    4.3 承载力时间效应机理分析
    4.4 开口管桩承载力时间效应计算模型
    4.5 承载力时间效应静载荷试验研究
    4.6 单桩极限承载力与终压力的相关关系
    4.7 基桩承载力时间效应隔时复压试验
    4.8 基于隔时复压试验的管桩承载力优化设计方法
    4.9 本章小结
5 开口管桩残余应力试验及理论研究
    5.1 引言
    5.2 国内外研究成果汇总
    5.3 残余应力的产生和作用机理
    5.4 残余应力的足尺试验研究
    5.5 残余应力的能量法求解
    5.6 沉桩方式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课题研究成果
    6.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符号清单
个人简历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主要学术论文
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历届博士学位论文

(9)CFG桩复合地基计算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复合地基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合地基的发展
        1.2.2 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和破坏形式
        1.2.3 复合地基的数值分析方法
    1.3 论文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1.4 本文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1.5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CFG桩复合地基理论分析
    2.1 CFG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
        2.1.1 桩体的置换作用
        2.1.2 褥垫层的作用
        2.1.3 挤密和加筋的作用
        2.1.4 桩体的排水作用
    2.2 CFG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
        2.2.1 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
        2.2.2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
    2.3 CFG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计算
        2.3.1 目前采用的沉降计算方法
        2.3.2 沉降计算方法分析
        2.3.3 修正的沉降计算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FG桩复合地基原位试验
    3.1 概述
    3.2 CFG桩复合地基的工程实例试验和分析
        3.2.1 建筑物性质
        3.2.2 工程地质概况
        3.2.3 各类桩基础施工条件的简单分析
        3.2.4 地基处理方案
    3.3 桩基选择及荷载试验
        3.3.1 天然地基基础方案分析
        3.3.2 天然地基试验结果整理及分析
        3.3.3 CFG单桩P~S曲线分析
        3.3.4 CFG桩复合地基P~S曲线分析
        3.3.5 CFG桩复合地基基础的短期观测试验
        3.3.6 褥垫层的作用
        3.3.7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有限元计算与分析
    4.1 概述
    4.2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简介
    4.3 有限元分析的计算条件和简化处理
        4.3.1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计算条件
        4.3.2 有限元分析的简化处理
    4.4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4.4.1 天然地基模型计算方案
        4.4.2 天然地基模型的单元划分
        4.4.3 模型参数
        4.4.4 边界条件
        4.4.5 ANSYS计算结果和现场试验结果的比较
        4.4.6 天然地基位移分析
    4.5 复合地基位移分析
        4.5.1 CFG桩模型计算方案
        4.5.2 建模及单元划分
        4.5.3 位移分析
        4.5.4 桩的间距和桩的长短对应力和沉降的影响
        4.5.5 桩身竖向位移分布规律
        4.5.6 竖向应力分布规律
    4.6 三维有限元计算
        4.6.1 CFG桩模型计算方案
        4.6.2 建模及单元划分形式
        4.6.3 位移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分析
    5.1 复合地基的设计和刚性桩的设计概念
        5.1.1 复合地基的设计概念
        5.1.2 CFG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思想
    5.2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研究
        5.2.1 桩身轴力传递
        5.2.2 桩端阻力
        5.2.3 桩侧摩阻力性状
    5.3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试验及路基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黄土地基承载力试验研究现状
        1.2.1 载荷试验
        1.2.2 旁压试验
        1.2.3 动力触探试验
        1.2.4 静力触探试验
        1.2.5 标准贯入试验
        1.2.6 室内土工试验
    1.3 黄土地基处理的研究现状
        1.3.1 垫层法
        1.3.2 夯实法
        1.3.3 挤密桩法
        1.3.4 桩基础
        1.3.5 化学加固法和预浸水法
    1.4 复合黄土地基变形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黄土地基承载力试验研究
    2.1 前言
    2.2 场地位置、地形及地貌
    2.3 试验方法
    2.4 黄土地基承载力试验结果
        2.4.1 静力触探试验结果
        2.4.2 动力触探试验结果
        2.4.3 标准贯入试验结果
        2.4.4 荷载试验结果
        2.4.5 旁压试验结果
    2.5 试验结果比较
    2.6 黄土地基的湿陷性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强夯法加固黄土地基的试验研究
    3.1 前言
    3.2 强夯法加固地基机理分析
        3.2.1 强夯冲击引起的波
        3.2.2 非饱和土的动力密实加固机理
        3.2.3 饱和土的动力固结加固机理
    3.3 强夯法加固地基的力学模型
    3.4 强夯法加固黄土地基
        3.4.1 承载力试验及结果
        3.4.2 强夯法加固黄土地基的湿陷性
        3.4.3 强夯法加固黄土地基有效深度
        3.4.4 按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黄土地基变形有限元分析
    4.1 引言
    4.2 灰土加固黄土地基的机理分析
    4.3 透水桩加固黄土地基的机理分析
    4.4 影响复合黄土地基承载力的问题
    4.5 复合黄土地基承载力计算
        4.5.1 灰土桩复合黄土地基承载力计算
        4.5.2 透水桩复合黄土地基承载力计算
    4.6 灰土桩和透水桩加固黄土地基变形有限元分析
        4.6.1 Biot固结方程
        4.6.2 Biot固结有限元程序的建立
        4.6.3 计算参数
        4.6.4 灰土桩和透水桩复合地基二维变形、固结特性分析
    4.7 黄土地基沉降观测结果分析
        4.7.1 观测设备和观测原理
        4.7.2 观测点布置和沉降观测结果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成果和结论
    5.2 开展进一步研究工作的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挤密排水桩复合地基强度时间效应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排水管桩复合地基的抗液化研究[D]. 柳江南. 浙江大学, 2019(01)
  • [2]挤密排水桩复合地基强度时间效应浅析[A]. 赵印良. 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河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0
  • [3]成层地基中不排水桩复合地基固结分析[D]. 吴岳武. 湖南大学, 2016(02)
  • [4]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D]. 陈闻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
  • [5]滨海相软土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研究[D]. 李哲. 燕山大学, 2020(01)
  • [6]复合地基固结与变形的计算理论及数值分析[D]. 徐洋. 浙江大学, 2004(03)
  • [7]滨海相分级加载下组合桩型复合地基固结沉降分析[D]. 李文雪. 燕山大学, 2021(01)
  • [8]静压开口混凝土管桩施工效应试验及理论研究[D]. 刘俊伟. 浙江大学, 2012(06)
  • [9]CFG桩复合地基计算与分析[D]. 彭世江. 西南交通大学, 2004(04)
  • [10]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试验及路基变形研究[D]. 柳林中.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07)

标签:;  ;  ;  ;  ;  

压实排水桩复合地基强度时间效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