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陵五斗米路与西南民族

漳陵五斗米路与西南民族

一、张陵五斗米道与西南民族(论文文献综述)

陈辉[1](2014)在《五斗米道研究综述》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道教研究出现新气象,五斗米道的研究也进入一个新阶段。五斗米道研究主要集中在五斗米道的起源与发展、思想文化、人物研究、教义制度以及考古研究几个方面。时至今日,五斗米道研究成果丰硕,但也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很多领域等待学者深入探讨。

姚明旭[2](2015)在《五斗米道中的巴蜀文化因素初探》文中研究指明五斗米道是东汉后期张陵在巴蜀地区创立的早期道教之一,其创立与传播过程与先秦巴蜀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渊源。巴蜀地区作为长江上游的文明中心以及中华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早在夏商之际就已经拥有了可以与中原地区相媲美的文明,其在与中原文化并行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是巴蜀文化发展的转折点,经过秦汉两代对巴蜀的改造,巴蜀文化开始逐渐融入到华夏文明的体系中来。尤其是到了汉代,巴蜀思想家的出现意味着巴蜀已经成为华夏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末年,巴蜀虽然已经去国久远,汉文化在巴蜀地区完全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在民间以及巴蜀地区少数民族中间,巴蜀文化作为地方文化依旧根生蒂固。张陵利用当时在全国盛行的黄老之学,加之以巴蜀文化中的神仙思想、三官崇拜、巴蜀图语、纵目崇拜、五斗崇拜等内容创立了五斗米道。正是因为五斗米道中含有大量巴蜀神巫思想的内容,所以其迅速在巴蜀地区传播开来。从另一方面讲,五斗米道创建以及在全国范围的流传也说明了巴蜀文化融入华夏文明的过程。含有大量巴蜀文化内容的五斗米道经过一系列的改造后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这意味着巴蜀文化的一些内容被全国人民所接受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巴蜀文化也因此而获得了新生。

刘屹[3](2000)在《敬天与崇道——中古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之一》文中研究指明面对越来越多的关于道教定义和道教形成问题的讨论,本文选取了也许是最基本、最简单,而又往往容易被人忽略的一个研究视角,即考察道教何时真正具有了作为一种正规宗教所必须具备的信仰核心。这种信仰核心应该是道教所独有的所谓“纯粹道教的东西”。我认为:传统宗教和民间信仰的崇拜核心是“天”,而道教的崇拜核心是“道”。本文的主要出发点即:“道”崇拜从“天”崇拜的范畴中分化出来,可以作为考虑道教正式形成的标志之一。“天”崇拜与“道”崇拜的区分不是没有意义的。“天崇拜”笼罩了从殷周降至中古的思想和信仰世界,甚至在当今中国基层社会还能看到其遗迹。宗教意义上的“道崇拜”则出现在汉末以后。对此,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1)从汉魏六朝间的墓券所反映的人们对于生死和神灵世界观念的转变入手,揭示了发生在公元 5世纪的一种清晰无疑的变化:绵延不绝的墓券材料,直到5世纪初期才出现真正具有“道” 崇拜的道教因素。而此前的镇墓信仰,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可以说是同一种未曾间断 的信仰在战国至汉末的延续。汉末民间的思想和信仰世界尚不具备产生明显质变的条件。 (2)很多学者都认为汉末的老子神格化已经达到了可以将其视作道教主神的程度,但通过对汉末 老子神化材料的系列考察,特别是本文对《老子铭》的考察,我认为汉末的老子至多是神仙 之大者,还没有被等同于“道”,也就不是道教的主神。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汉末还处于“天” 崇拜的范畴,并未出现道教的“道”崇拜。 (3)新近出土的《肥致碑》充满了仙道色彩,所以有人将其视为东汉前期存在早期道教教团的例 证。但通过考察先秦至汉魏三国的神仙思想发展的历程,可知《肥致碑》也是在传统的“天” 崇拜范畴之内,肥致及其周围的小团体更像是私学的一种特殊形式,而非有组织的道教教团。 (4)以往对道教早期历史的研究,大都是建立在承认汉末三张米道为中国道教源头的前提之下, 对于三张的世系及其与老子的关系信而不疑。本文则大胆怀疑汉末三张米道的历史的真实 性,认为三张世系和五斗米道——天师道单线发展的模式很可能并非历史事实;而最初作为 中古道教主神的也并不只是老子,还有东部地区的大道。由此重新认识到陈寅恪先生关于天 师道与滨海地域关系的宏论,对于我们探究中古道教的形成实有尚待重新发掘的莫大启发意 义。 本文的最终结论是:从道教信仰核心逐渐确立的角度考虑,道教正式形成于东晋南朝之交的公元5世纪,而非东汉乃至更早的某个历史时期。

钱安靖[4](1983)在《试论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的关系》文中指出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源远流长的宗教。它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广泛深刻,从思想意识到生活习俗,无不有其痕迹。过去有一种传统说法,谓道教为汉族人民的宗教、至今尚有一定影响;还有一种说法,谓天师道肇起东方,同滨海地区关系至密。那末道教是否仅为汉族人民的宗教,它同我国少数民族、特别是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究竟如何,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上层建筑组成部分之一,它必然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当然是歪曲的反映)。正如列宁所说:“既然唯物主义总是用存在解释意识而不是相反,那末要把唯物主义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就要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二卷第58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这个基本原理为我们探讨此问题,指明了方向。

尹航[5](2019)在《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园林环境空间研究》文中提出胶东半岛位于山东省东部沿海,其范围主要涵盖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东、北、南三面环海。胶东半岛历来为道教发展的前沿地区,早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就云集求仙的方士,并深刻影响了此后方仙道、黄老道的形成,半岛地区的低山丘陵如崂山、昆嵛山、罗山、大泽山、艾山、伟德山、铁槎山、马山、成山等历来为道教活动集中之处。自金元时期,形成了以全真道为主流,以崂山、昆嵛山为两大核心的道教山群。胶东半岛道教的形成深受海洋文化的影响,且道派以内丹派全真道为主,故本研究对于发掘滨海山地道教景观特色,发掘内丹派全真道宫观园林环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文献分析、田野调查、学科交叉、图形论证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其中背景探查、基础梳理部分以文献分析法为主,各尺度下的宫观园林环境研究主要以田野调查法、学科交叉法、图形论证法为主。本文的研究内容总体包括四个部分。第一,即本文的绪论及研究背景。第二,概括胶东半岛自然景观、地理环境特征,梳理胶东半岛道教、宫观历史发展脉络。同时,明确胶东半岛道教的派系特征及其在道教历史中的重要地位。第三,从宏观至微观对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园林环境空间特征进行研究。宏观研究发现,宫观总体布局呈现出“双核散点、倾向海洋”的特征,并具有“风水聚炁”“海上仙境”“海上仙山”三种模式。宫观园林择址的自然环境呈现出“三分规律”“偏于支流”“倾向有光”“巧避刚风”的特征,基址周围的山水组合具有7种“环境单元”、6种“道家文化特征”。中观研究发现,宫观群环境的景观序列具有“戒、定、慧”三境,与内丹经典《内经图》所绘景象与空间具有较大相似性。微观研究发现,宫观园林庭院构成与空间具有“先尊后卑”“四象格局”“渐次聚焦”“阴阳分明”的特点。第四,以史为鉴,对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园林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原则与对策。总体论之,本文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出发,结合道教文化、义理,基于古籍资料,从名山缘起、资源梳理、历史沿革、总体布局特征、择址特征、景观序列、庭院空间等方面深入分析与研究,探讨了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群的形成原因,并总结了宫观园林从宏观到微观的环境空间特征及其内涵。研究发现,半岛低山丘陵宫观园林和环境空间的营造与道教义理关系紧密,且表现出地域性特征。宫观园林的环境与空间,自宏观至微观视角,依风水理论可分为风水大聚局、中聚局、小聚局、微聚局。在这四重尺度下,宫观园林倾向分布之地,多为风水术在相应尺度下所崇尚的理想环境。不同风水“聚局”下的宫观园林环境、空间特征又表现出与其他地域性道教理论、文化的微妙关系。在风水“大、中聚局”尺度下,宫观园林布局、择址与齐地古代神仙文化关系紧密。在风水“小聚局”尺度下,宫观园林的分布、景观序列表现出与全真道文化、内丹理论的相关性。在风水“微聚局”尺度下,宫观园林则主要与全真道组织文化联系密切。除此之外,各尺度下宫观园林选址与环境空间的营造,均表现出倾向海洋的特征。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研究成果创新——综合历史、宗教、地理、地貌、气象等学科内容,建立胶东半岛山岳宗教文化景观的研究体系,发掘半岛滨海山岳道教文化景观的“海洋”特征,填补研究空白。(2)研究视角创新——以地域整体地貌区划作为研究范围,以区内群山宫观园林作为研究对象,将风水理论拆分为大、中、小、微“聚局”四重尺度,分别对宫观园林环境空间进行分析。(3)研究方法创新——风景园林学与风水学理论交叉,生成宫观园林环境空间的4级分层——4重“聚局”;通过“概念拆分,量化分析”的方法,多指标、多角度对宫观布局与择址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分析。

孙启祥[6](2017)在《东汉后期巴蜀汉中“五斗米道”的几个问题》文中指出汉末盛行于巴蜀汉中的五斗米道,创立于张修而托名张陵,这是张鲁杀张修发展五斗米道后"子贵父祖荣"的结果。"五斗米道"系中性词而非鄙称,其名称源于求治病者须出米五斗而非入教出米五斗,"天师道"、"正一道"等为后起的名称。鹄鸣山(或鹤鸣山)地望在今四川大邑县,剑阁县的鹤鸣山系张陵、张衡传道传说扩大到巴郡、汉中后产生的附会。张鲁父子皆被封侯是曹操调虎离山、消减影响的政治措施和正确选择。张鲁政权不属于农民起义政权,却是给部属、百姓带来福祉的政权。

张泽洪[7](2000)在《洪雅瓦屋山道教与蜀中少数民族》文中认为四川洪雅瓦屋山是张陵五斗米道平冈治教区 ,当地的青衣羌人是蜀中最早皈依道教的少数民族。本文探讨洪雅瓦屋山道教的源流 ,围绕五斗米道与青衣羌人关系 ,对五斗米道传教史有新的阐释 ,认为洪雅瓦屋山是道教发祥地

卿希泰[8](2001)在《有关道教发源于四川的几个问题》文中指出本文对张陵所创立的五斗米道的早期名称和张陵其人及其创教地方作了探讨,并对五斗米道为什么发源于四川的问题作了论证。

周永健[9](2019)在《论早期道教与西部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汉文化系统中的道家学说、阴阳五行、神仙方术,与西南少数民族民间信仰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早期道教孕育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吸纳西南诸族民间信仰因子。早期道教神灵体系中不乏西南少数民族神灵,少数民族民间巫术亦深刻地形塑了道教斋醮科仪。唐以来,源自西域地区的民族音乐亦在唐王朝推重道教的时代背景下,渗透到道教仪式中。道教是各少数民族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汉文化的桥梁,并积极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

陈辉[10](2015)在《试论鬼道与五斗米道的分野》文中提出鬼道是流行于巴蜀地区的民间信仰,张陵在鬼道的基础上创立了五斗米道。五斗米道的虽是巴蜀鬼道的一支,但有着不同于鬼道的发展方向。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是五斗米道向统治阶层靠拢的一次尝试,拉大了与鬼道的差异。之后葛洪总结和完善了道教理论,加上寇谦之清整道教和积极向统治阶层靠拢的努力,使五斗米道成为官方宗教,最终使五斗米道同鬼道彻底决裂。

二、张陵五斗米道与西南民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陵五斗米道与西南民族(论文提纲范文)

(1)五斗米道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五斗米道的形成研究
    1. 五斗米道的发祥地研究
    2. 五斗米道思想源于西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的研究
    3. 五斗米道思想源于东方研究
二、五斗米道的创立者研究———张陵、张修、张鲁
    1. 张陵研究
    2. 张修研究
    3. 张鲁研究
三、五斗米道的制度与教义研究
    1.《老子想尔注》研究
    2. 五斗米道戒律制度研究
    3. 五斗米道教义研究
四、五斗米道的区域研究
    1. 陕西地区
    2. 江浙地区
    3. 四川地区
    4. 其他地区
五、五斗米道中后期领袖研究
    1. 葛洪研究
        (1)综合研究
        (2)生平事迹
        (3)着作着述
        (4)思想研究
        神仙
        医学养生
        文学
        美学
    2. 寇谦之研究
    3. 陆修静研究
    4. 孙恩卢循研究
六、五斗米道与历史名人研究
    1. 五斗米道与曹操研究
    2. 五斗米道与陶渊明研究
    3. 五斗米道与王羲之研究
七、五斗米道考古研究
八、五斗米道历史发展研究
九、关于五斗米道研究现状的思考

(2)五斗米道中的巴蜀文化因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预期目标
    1.4 研究方法
2 中原文化对巴蜀文化的影响
    2.1 先秦巴蜀历史文化概述
    2.2 中原地区与巴蜀地区的交流
    2.3 道家思想在巴蜀地区的传播
3 五斗米道在巴蜀地区的兴起与发展
    3.1 张陵其人其道
    3.2 五斗米道在巴蜀地区的传播
4 五斗米道与巴蜀文化
    4.1 神仙思想与巴蜀文化
        4.1.1 神仙思想的起源
        4.1.2 巴蜀地区神仙思想
        4.1.3 巴蜀神仙思想与五斗米道
    4.2 三官崇拜与巴蜀文化
        4.2.1 道教三官崇拜
        4.2.2 三官崇拜与巴蜀文化
    4.3 巴蜀图语与道符
        4.3.1 巴蜀地区的文字
        4.3.2 道符与巴蜀文字的渊源
    4.4 巴蜀纵目崇拜与五斗米道
    4.5 五斗米道五斗崇拜与巴蜀文化
5 余论
    5.1 五斗米道的北传与发展
    5.2 巴蜀文化的转型
参考文献
致谢

(3)敬天与崇道——中古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Summary)
前 言
第一章 七世纪前民间镇墓信仰与道教的关系——以汉魏六朝墓券为中心(上)
    引言
    第一节 研究史概述与基本材料编年
        一、 研究史概述
        二、 基本材料编年
        三、 几点说明
    第二节 七世纪前墓券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 公元前二至公元一世纪
        二、 公元二世纪
        三、 公元三、四世纪
        四、 公元五、六世纪
第二章 七世纪前民间镇墓信仰与道教的关系——以汉魏六朝墓券为中心(下)
    第一节 天帝信仰考源
    第二节 天帝使者与天帝神师
    第三节 黄帝与黄神
    第四节 天师与帝王师
    第五节 本章结语
第三章 汉代老子神化考论——以《老子铭》为例
    第一节 研究史概述
    第二节 《老子铭》的录文
    第三节 所谓“佛教因素”
    第四节 老子与太一
    第五节 本章结语
第四章 汉代的仙道信仰——以《肥致碑》为例
    第一节 碑文与概述
    第二节 神仙与仙术
    第三节 方士与方术
    第四节 方术之道
    第五节 仙道之传承
    第六节 本章结语
第五章 中古道教三张传统的确立
    第一节 汉末魏晋间三张世系的初现
    第二节 五斗米道与鬼道
    第三节 张天师与天师道
    第四节 “新出老君”与“新出”天师
    第五节 本章结语
全文总论
附图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4)试论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道教经典明确记载少数民族可以入教
二、道教从初创到鼎盛期少数民族皆其信奉者
三、西南少数民族汲取道教为本民族宗教信仰
四、五斗米道创建于西蜀鹤鸣山与西南少数民族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5)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园林环境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胶东半岛“仙境”之源
        1.1.2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的特殊性
        1.1.3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发展的主要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范畴
        1.3.1 胶东半岛
        1.3.2 低山丘陵
        1.3.3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
        1.3.4 宫观风景与园林环境
        1.3.5 时间范畴
    1.4 研究现状
        1.4.1 山岳风景名胜相关研究
        1.4.2 道教及道教文化相关研究
        1.4.3 道教宫观建筑相关研究
        1.4.4 道教园林环境相关研究
        1.4.5 园林美学及理法相关研究
        1.4.6 滨海山岳景观、滨海道教相关研究
        1.4.7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2 中国道教与宫观园林发展概述
    2.1 道教的发展、道派及主要思想
        2.1.1 “道”的由来
        2.1.2 道教始祖与老子
        2.1.3 道教的主要流派
        2.1.4 内丹道派的发展及其理论思想
    2.2 古代道教宫观园林发展及特点概述
        2.2.1 古代道教宫观园林的发展
        2.2.2 道教宫观的筑建思想
        2.2.3 道教宫观的文化
    2.3 道教思想与宫观园林艺术
        2.3.1 宫观的筑建与自然规律——人法地,地法天
        2.3.2 宫观的筑建与符号景观——天人合一
        2.3.3 宫观的筑建与神仙信仰——人间仙境
    2.4 小结
3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自然、人文景观概述
    3.1 胶东半岛的自然景观特征
        3.1.1 气候与气象
        3.1.2 水文条件
        3.1.3 地质地貌
        3.1.4 植被状况
    3.2 胶东半岛山脉的山、水条件
        3.2.1 半岛总体山、水形势
        3.2.2 昆嵛山低山丘陵区
        3.2.3 朱雀山招虎山低山丘陵区
        3.2.4 崂山中低山丘陵区
        3.2.5 艾山、牙山低山丘陵区
        3.2.6 大泽山低山丘陵区
    3.3 胶东半岛道教、宫观发展的人文因素
        3.3.1 道教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
        3.3.2 秦汉时期——神仙思想催生道教
        3.3.3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分化、发展
        3.3.4 隋唐五代时期——道教迅速发展
        3.3.5 北宋时期——道教兴盛
        3.3.6 金朝——全真道创立
        3.3.7 蒙元——全真道鼎盛
        3.3.8 明代——全真龙门支派兴起
        3.3.9 清代——龙门中兴
    3.4 小结
4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的总体布局
    4.1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调查情况概述
    4.2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的时空演变和总体布局
        4.2.1 至秦、汉时期
        4.2.2 至魏晋南北朝、隋唐、北宋时期
        4.2.3 至金、元时期
        4.2.4 至明、清时期
        4.2.5 建造年代不详的宫观分布
        4.2.6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地带道教宫观总体布局特点
    4.3 影响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总体布局的地理环境因子
        4.3.1 山川大势与风水形势
        4.3.2 “海上仙境”模式
        4.3.3 “海上仙山”模式
    4.4 小结
5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的择址特征分析
    5.1 宫观择址与自然环境因子
        5.1.1 地形相关性分析
        5.1.2 水系相关性分析
        5.1.3 光照相关性分析
        5.1.4 风环境分析
    5.2 宫观择址与山水组合关系
        5.2.1 “环境单元”的基本类型
        5.2.2 诸山脉宫观群的山水组合关系
    5.3 宫观择址与道教文化
        5.3.1 道家堪舆文化——纳真炁,藏“风”又得“水”
        5.3.2 道家仙境文化——仿仙居,一“山”一“仙境”
        5.3.3 道家组织文化——分层级,上“宫”而下“院”
        5.3.4 道家洞天文化——坐环堵,前“宫”而后“洞”
        5.3.5 道家农耕文化——打尘劳,上“圃”而下“田”
        5.3.6 道家美学文化——勾山水,“画”中觅“福地”
    5.4 小结
6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环境的景观序列与空间分析
    6.1 宫观环境景观序列之内涵
        6.1.1 景观序列之“意”——“仙、人”对话
        6.1.2 景观序列之“规律”——“三关三境界”
        6.1.3 景观序列之“组成”——“一关一境一意象”
        6.1.4 景观序列之宏观、微观模式
    6.2 宫观环境景观序列之空间特征分析
        6.2.1 “三境”与“六远”
        6.2.2 景观序列之空间转换
        6.2.3 景观序列节点之布局规律
    6.3 宫观环境景观序列实例分析
        6.3.1 “三谷”谷前之“戒境”
        6.3.2 “三谷”谷中之“定境”
        6.3.3 “三谷”谷末之“慧境”
        6.3.4 “三谷”景观序列之空间分析
    6.4 小结
7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园林空间特征分析
    7.1 宫观园林的规模与类型
        7.1.1 “溪谷”之内
        7.1.2 “溪谷”之外
        7.1.3 宫观之规模分类
    7.2 宫观园林与风景环境的组合规律
        7.2.1 轴线与山体之关系
        7.2.2 风水“微聚局”之环境模式
    7.3 宫观园林的构成与规制
        7.3.1 宫观园林的总体构成
        7.3.2 宫观园林之建筑组成
        7.3.3 宫观园林的建筑规制
    7.4 宫观园林的空间特征
        7.4.1 院落组合特征
        7.4.2 院落空间尺度特征
        7.4.3 院落空间的渗透与交融
    7.5 宫观庭院的风水文化解读
        7.5.1 寻龙、观水与察砂
        7.5.2 穴地与立向
        7.5.3 阴阳、四象与五行
        7.5.4 宫观风水聚局模式总结
    7.6 小结
8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保护与发展对策探讨
    8.1 保护对策
        8.1.1 注重地域风景地脉与历史文脉
        8.1.2 重新划分道教宫观保护单元
        8.1.3 确保宫观庭院的原真性
        8.1.4 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
    8.2 发展原则及对策
        8.2.1 发展原则
        8.2.2 发展对策
9 结论
    9.1 研究总结
    9.2 创新之处
    9.3 研究展望和未尽事宜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东汉后期巴蜀汉中“五斗米道”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五斗米道”是张陵创立的吗?
二、五斗米道的地域文化渊源
三、张修其人及其死因
四、“五斗米道”名称的来源
五、鹄鸣山、鹤鸣山与张陵传道传说的北进
六、张鲁父子皆被封侯是否恰当?
七、张鲁政权属于农民起义性质吗?

(7)洪雅瓦屋山道教与蜀中少数民族(论文提纲范文)

一、瓦屋山地区的青衣羌人皈依道教
二、道教平冈治与少数民族
三、瓦屋山是养生修道的仙山

(9)论早期道教与西部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孕育于西南民族地区的早期道教
二、道教吸纳少数民族神灵
三、道教斋醮科仪吸纳少数民族巫术信仰
四、道教音乐吸纳少数民族音乐因子
五、结语

(10)试论鬼道与五斗米道的分野(论文提纲范文)

一、鬼道的缘起与流传
二、张陵对鬼道的改造与五斗米道的创立
三、五斗米道与鬼道的分野

四、张陵五斗米道与西南民族(论文参考文献)

  • [1]五斗米道研究综述[J]. 陈辉.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 [2]五斗米道中的巴蜀文化因素初探[D]. 姚明旭. 四川师范大学, 2015(01)
  • [3]敬天与崇道——中古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之一[D]. 刘屹. 首都师范大学, 2000(01)
  • [4]试论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的关系[J]. 钱安靖. 贵州民族研究, 1983(04)
  • [5]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园林环境空间研究[D]. 尹航.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东汉后期巴蜀汉中“五斗米道”的几个问题[J]. 孙启祥.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7]洪雅瓦屋山道教与蜀中少数民族[J]. 张泽洪. 宗教学研究, 2000(03)
  • [8]有关道教发源于四川的几个问题[J]. 卿希泰. 世界宗教研究, 2001(04)
  • [9]论早期道教与西部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关系[J]. 周永健. 船山学刊, 2019(03)
  • [10]试论鬼道与五斗米道的分野[J]. 陈辉.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03)

标签:;  ;  ;  ;  ;  

漳陵五斗米路与西南民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