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给数据库增添图形图像功能(二)——一种实用的数据库图形图像软件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黄博[1](2016)在《气象综合观测平台数据库优化设计》文中指出气象相关的综合观测项目由于种类繁多、数据量大等特点往往相当复杂并且系统规模庞大,由不同观测内容所组成的各个功能各异的子系统以及其数据产品衍生的相关子模块相互关联、相互配合,最终搭配组合构成一个形式上的整体。项目的建设周期很长,分工复杂,工序更是繁多,涉及到从要素采集到传输、分析、监控、处理、上行、下行、本地管理、开发再利用以及产品的相关气象服务等很多个方面。如此庞杂的综合系统,无论是在管理还是在使用层面都迫切的需要功能强大的数据和信息处理能力。因此,提高气象行业内信息化水平这一需求迫在眉睫。对气象综合观测平台进行研究、开发与推广,在完善平台功能的同时侧重提升系统的信息化技术水平是目前气象业务平台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气象综合观测平台在实际中的应用需求,从数据库的数据模型设计、数据库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等方面出发,对气象综合观测平台数据库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分析。同时针对数据库的性能特点进行优化分析,从数据库的底层设计和应用层优化入手,先后讨论了表与分表、索引、查询语句、查询算法以及缓存与数据访问等侧重点的优化设计方案并加以印证,并通过对各种优化方法的论述分析与实验对比,讨论出针对本平台较为合理有效的优化方法,并对不同环境条件下各项优化设计方案的效果进行量化评定。并在最后总结出几种普遍适用于此行业平台或此类系统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和优化手段或者优化措施。
周平安[2](2015)在《地质勘探可视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人们对油气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大,钻井勘探领域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重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钻井勘探在地质勘探领域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相关的钻井勘探理论,如测斜计算、防碰撞算法、中靶分析算法等,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改进。经过多年的努力,钻井勘探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如何将钻井勘探理论成果应用到实际施工现场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首先对钻井过程进行调研,详细介绍了钻井施工过程及钻井勘探理论相关术语,为可视化井眼跟踪地质导向软件的开发提供基本的施工信息。然后对钻井勘探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研究了三个方面,有:测斜计算、防碰撞算法、中靶分析。在测斜计算算法中,通过对钻井井眼轨迹模型进行详细分析和对比,提出了一种新的测斜计算算法—基于非等变圆柱螺线井眼轨迹测斜算法。在防碰撞算法中,利用插值计算算法实现了防碰撞算法中扫描点参数的确定。在中靶分析算法中,设计了七种靶类型,基于水平井和定向井中靶分析的差异,分别利用圆形靶和长方体靶作为定向井中靶分析和水平井中靶分析的靶区。本文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的子项目—可视化井眼跟踪地质导向软件作为本文应用部分,在对钻井测斜计算、钻井防碰撞算法、钻井中靶分析三个方面深入研究分析的同时,关注实际应用,以Qt程序设计语言作为开发工具,实现了可视化井眼跟踪地质导向软件的开发。该软件为地质勘探施工人员提供了巨大帮助和指导。
严林[3](2010)在《虚拟现实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之中。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性、沉浸感和实时性,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有着广泛的前景,尤其是在室内装修和设计方面,该技术的优点是其他技术无法比拟的。采用虚拟现实的室内设计能让设计者和用户体会到所见即所得的效果,同时也可以让用户仿佛置身在这个设计的虚拟场景中,感受身临其境的意境。本文在回顾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背景及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之后,提出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室内设计装潢中。文中首先介绍了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及其节点的相关知识和发声技术,然后采用3DS MAX建模工具、以及VRML建模语言来建立室内虚拟场景,并且将IBR虚拟场景漫游技术引入其中,旨在增强用户的视觉体验效果。最后,本文将最新的X3D技术应用到虚拟室内场景建模过程之中,扩展了之前使用VRML建立的虚拟场景,并结合Web技术应用至Internet。实验表明,改进的基于X3D技术的虚拟场景空间多维显示效果良好,扩展性强;设计的在线虚拟室内场景能和用户实现很好的交互,能让用户按照自己的意愿漫游虚拟室内系统。X3D强大的网络功能和不断添加的新功能组件将推动基于Web的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雒永锋[4](2010)在《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库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船舶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船舶对电力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船舶电力系统仿真在船舶电力系统规划、设计、运行、分析与控制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在船舶电力系统仿真应用中需要大量的数据,而且有的数据结构非常复杂,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已经很难满足。论文以船舶电力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研究开发对象-关系型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库。论文通过对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库系统分析,利用OO-layer法和Unified法结合起来实现面向对象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的集成思想,完成了对象-关系型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库的设计。论文建立了船舶电力系统的面向对象模型,依据对象模型到关系模型的映射法则,并通过冗余控制和调整,实现了面向对象模型到关系模型的映射,完成了船舶电力系统的基类数据库、仿真数据库体系结构的设计。所开发的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库系统易于维护和扩充,可以方便地为船舶电力系统仿真应用实例提供统一的数据支持。论文采用VC++6.0开发了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库系统管理界面,方便了数据库管理员对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库的管理维护,同时可以通过管理界面更加方便地对仿真应用程序进行相应的数据操作。最后,通过短路故障电流的计算验证论文所设计的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库,从仿真结果来看,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库的设计基本上达到设计要求。
潘晓玲[5](2009)在《乙型脑炎病毒全基因组分子进化及基因重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基因组全长约11kb,编码十余个结构与非结构蛋白。该病毒感染可以引起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称为乙脑,病死率高,存活者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全世界数十亿人群生活在乙脑流行区,乙脑病毒感染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对乙脑病毒全基因组开展基因重组及分子进化研究,研究结果对于解释该病毒致病机理、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病毒疫苗开发研究以及乙脑病毒的分子诊断等均有重要意义。1.乙型脑炎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本研究首先测定了121株我国分离的乙脑病毒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毒株分离自我国20余种蚊虫标本、乙脑病例血清和脑脊液标本、以及蠓和蝙蝠标本;病毒分离时间自上世纪50年代至2007年;病毒分离地域覆盖我国乙脑主要疫区,北至我国黑龙江省,南至福建省,西至甘肃省,东至上海市。基因型包括基因Ⅲ型和基因Ⅰ型。测序质量分析统计显示:总平均覆盖率为7.41423927,平均质量值为40.34710744,即准确性值为99.99%,错误率为0.01%。接近于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序质量标准,与相关研究中大规模病毒全基因组测定质量标准相当。2.病毒数据库的建立本研究利用MySQL语言和phpMyAdmin图形化管理界面创建了病毒基因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收集了目前国际基因库(GenBank)公布的所有黄病毒科病毒基因与基因组序列信息,以及本研究所测定的121株乙脑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信息,共同构成了黄病毒科病毒核酸序列信息库(共含159,179条病毒序列信息)用于进一步分析研究。3.乙型脑炎病毒全基因组重组研究本研究利用12种基因重组分析软件对目前世界范围内178株乙脑病毒全基因组序列(57株乙脑病毒基因组序为GeneBank公布,121株乙脑病毒基因组序列为本研究测定)进行了乙脑病毒基因及基因组重组扫描(screen)。结果发现139株乙脑病毒存在大量基因型内和型间重组信号,占全部分析毒株78%(139/178)。基因Ⅱ型和基因Ⅳ型乙脑病毒无重组信号;通过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学分析方法确定3株乙脑病毒发生基因Ⅰ/Ⅲ型间同源重组,其中中国蚊虫分离乙脑病毒(SC04-25株)存在9个重组断点,重组断点分布于除基因NS2b和3’非编码区之外的全基因各基因区域;另两株重组病毒分别来自我国黑龙江省和韩国蚊虫标本分离的乙脑病毒(HLJ02-144和K94P05株);精确计算了病毒重组区段位置,各重组区域最相似父本毒株分别分离自乙脑病人和蚊虫标本;本研究还比较了重组毒株与参考毒株间的相似性和遗传距离等。以上结果提示自然界已出现基因重组乙脑病毒,病毒重组事件可以发生在病毒单个基因以致全基因组水平。这是首次发现自然界存在基因Ⅰ/Ⅲ间的乙脑重组病毒。4.乙型脑炎病毒分子进化研究本研究利用分子系统发育学与生物信息学技术,计算了乙脑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碱基替换模型、分子钟模型、碱基替换速率以及进化速率,并分别依据遗传距离和进化时间构建了乙脑病毒基因及全基因组的进化树。结果显示,乙脑病毒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编码基因的最佳碱基替换模型分别是HKY模式和GTR模式,而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数据最佳碱基替换模型为GTR模式;乙脑病毒碱基替换速率在10-4数量级,生长进化速率趋近于0,说明乙脑病毒较其他RNA病毒,如流感病毒等生长进化速率缓慢。病毒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基因Ⅲ型乙脑病毒的进化关系与宿主来源有关,而基因Ⅰ型乙脑病毒具有地域特征,该结果的发现为乙脑病毒基因型及基因亚型分类以及各地域和各宿主间乙脑病毒的分子差异研究提供了分子依据。本研究还从生物热动力学角度计算了乙脑病毒全基因组各位点生物熵值(0-1.08694),为分析乙脑病毒的保守序列和高变位点提供了分析数据;病毒进化研究结果还显示乙脑病毒起源自公元前801年,基因Ⅲ型和基因Ⅰ型乙脑病毒共进化祖先分别出现在1742年和1798年。以上研究是首次开展的乙脑病毒全基因组分子进化研究。
陈玲丽[6](2009)在《分布式远程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分布式远程监控系统已经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车辆监控系统、路灯监控系统、电梯监控系统等,其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所以对分布式远程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就非常重要。本系统在设计时是鉴于南京理工大学先前开发的车辆监控系统、路灯监控系统进行的,针对新的项目背景,对这一类分布式远程监控系统进行分析总结,对先前系统设计中一些不完善的关键技术和未实现的功能进行改进,提出了解决方案。本文主要分为四大问题。第一个是系统体系结构设计,针对以往系统中Web应用中的页面同步更新造成用户体验较差的问题,本文给出了系统结构设计时实现页面异步更新的解决方案。第二个是数据库结构及查询优化技术,针对以往数据库设计及查询的一些不足,给出了其优化方案。第三个是监控信息的实时显示问题,针对用户的不同要求,按不同的方式实时显示数据。应用Ajax技术将最新的监控信息实时的显示给用户,让用户能在第一时间掌握被监控对象的状态;应用第三方控件绘制信息实时曲线图,方便用户分析研究。第四个是安全性问题,安全性是一切研究的基础,解决好安全机制,一切研究才更有意义。
李华兵[7](2009)在《中国鸟类检索查询系统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中国动物志·鸟纲》、《中国鸟类系统检索》和《中国鸟类志》等鸟类分类专着为依据,收集可用数据;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并采用B/S构架方式和Windows+SQL+Asp平台组合模式,设计并开发了一个基于Web的鸟类检索查询系统,实现鸟类基本信息查询;同时利用手机终端,实现用手机登陆WAP网络,达到鸟类信息数据共享;还通过开发与专家互动的提问模式,与专家进行网络一对一的交流;并且通过建立论坛,为广大鸟类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实现信息相互共享。建立系统的技术路径为:资料和图片收集与整理,通过图文处理和数据录入,然后构建中国鸟类数据库,实现系统功能、设计界面和查询系统,进行调试,达到网上共享。采用WEB技术通过服务器鸟类数据库的方法,使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与服务器进行交互,满足对中国鸟类感兴趣的WWW的用户;为了方便用户对鸟类研究的了解,便于使用者了解鸟类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系统采用新闻公告来发布相关新闻和系统的相关信息;数据维护对一个系统来说至关重要,本系统的管理者应除对数据库进行定期的维护,添加新的种类信息及审核添加信息、数据的正确外,还要回答用户通过WWW网络的提问,发布新闻公告等。这些功能模块有机结合,使信息能够高度集中。数据库部分采用功能强大的大型数据库管理软件WINDOWS SERVER 2005建立后台鸟类信息数据库,并利用ASP技术开发了WWW登陆的模块;利用WML语言完成了手机登陆模块的开发。鸟类检索系统的建立,为我国鸟类识别和相关信息的共享提供了快捷、高效的网络工具。使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从宏观上来说,能够深入鸟类分类的研究,促进鸟类的发展;从微观上来说,能够加深人类对鸟类的了解。
侯俊铭[8](2009)在《面向网络化制造的协同设计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促使网络化制造技术的产生,企业必须通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等措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网络化制造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先进制造方式,它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形成企业动态联盟,实现网络化制造。产品开发作为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产品协同设计作为网络化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产品制造过程中提高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优势。本文在相关项目的支持下,对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协同设计系统进行了研究,结合某重型企业生产实际进行研究,并针对该企业的盾构机协同设计进行研究,从协同设计系统的架构、体系结构、设计过程任务规划(包括设计任务分解与分配)、协同设计模型互操作、协同设计过程中的知识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有以下几点:(1)针对网络化制造环境下协同设计系统任务复杂的特点,采用了基于设计结构矩阵(DSM, Design Structure Marix)的协同设计任务分解方法,采用割裂算法对协同任务中的耦合部分进行解耦操作,根据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任务重组。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设计任务进行合理分配,最终实现协同设计任务合理规划。(2)针对协同设计模型操作过程中的互操作问题进行研究,对当前三维设计CAD软件基于特征的特点,对协同设计过程中的模型交换格式、坐标系处理等问题进行研究,采用基于XML格式的增量传输方法传递数据,并在基于历史特征重建的基础上进行特征辨识。对Pro/E与UG系统之间的模型进行试验,取得良好效果。(3)针对协同设计冲突消解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协同设计冲突消解产生原因与解决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约束满足问题方法检测设计过程冲突,采用了基于CBR的冲突消解方法消解冲突。(4)针对机械设计过程中对知识重用的需求,对协同设计系统中的知识管理进行研究。采用OWL语言对知识管理中的设计知识进行表达,并对设计知识的发现、重用、共享进行了研究。对设计历史知识提出了相关模型方法进行记录,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与知识集成进行了研究。(5)研究了网络化制造下的产品协同设计过程,并针对企业生产实际,建立了企业协同设计流程,在此基础了建立了B/S与C/S混合模式下的协同设计系统结构,提出了基于多Agent的分布式协同设计系统结构,采用着色Petri网技术针对协同设计全过程建立了系统模型。(6)针对沈阳北方重型集团的盾构机产品,采用JSP, Java, SQLServer等技术,在基于B/S与C/S混合模式下开发了协同设计原型系统NCDS。实现协同设计过程的各项功能,经过验证,系统合理。
姚志强[9](2009)在《城市管网的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三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城市管网管理系统研究开发的新热点。三维管网数据模型、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检索方法是三维管网系统的基础,三维可视化及空间分析是3DGIS发展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本文结合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对综合管网系统的数据存储、索引与三维可视化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与创新点包括:1、综合管网三维空间数据库及空间数据引擎的设计与实现。(1)以地下管网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出发点,研究了地下管网的数据模型,借鉴Geodatabase数据库模型的思想,设计了三维管网的Shape几何存储结构,并初步形成了综合管网数据的三维空间数据库结构。(2)构建了三维管网的空间数据引擎。在该引擎中利用了数据库索引表提高了大数据量综合管网数据的实时调度速度;建立了管网数据集模型,实现了管网数据的有效管理;在数据层与可视化层实现了管网二维、三维显示的一体化。2、综合管网的三维可视化、空间分析功能的实现及其关键技术研究。(1)综合利用Com组件、GDAL开源库等技术实现了综合管网中各个要素的可视化建模与三维显示,并提出了一种基于GPU的管线衔接处的平滑处理,改善了管线要素的三维可视化效果;(2)将信息系统的数据存储与访问技术——Hash映射技术引入到三维可视化中,实现了三维综合管网复杂数据资源的高效管理;(3)综合应用背面剔除、视见体裁减、LOD等算法,保证了大数据量综合管网三维场景绘制的实时性;(4)采用空间几何分析方法,实现了管网要素的点选查询,并结合图论搜索算法和粒子系统实现了三维场景中的爆管分析功能及可视化显示。3、借鉴MVC模式的设计思想,开发了“三维综合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并开始了初步应用。经算法集成,研发了一个功能较强,效果良好、性能稳定的三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3DPipeGIS,利用南昌市某区域的地下综合管网数据进行了试验和初步应用,效果良好。
吕克志[10](2009)在《基于Web的虚拟实验室的设计及实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网络远程课堂教学在技术和方法上都已趋于成熟,但网络远程实验教学尚处于研究阶段。本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虚拟仪器技术为依据,提出了在网上进行虚拟实验的构想,即用软件代替硬件,用编程模拟实验的全过程。本文主要完成以下任务:(1)简要介绍了网络虚拟实验室的研究和发展情况,并针对目前实验室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2)本文对B/S和C/S两种网络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本系统最终选定B/S模式,符合基于Web的网络虚拟实验室的要求。(3)通过对国内外实现虚拟实验室的几项关键技术和软件工具的分析比较,本文提出了技术解决方案,即采用基于.NET技术、使用C#语言开发虚拟实验仪器控件,结合ASP.NET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实现虚拟网络实验系统。(4)根据网络虚拟实验室的设计原则与目标,以计算机接口实验中的并行接口芯片8255 LED灯显示实验为例,对实验室系统的功能、模块、系统流程等进行了分析,对几个重点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课题的提出目的是探索建设虚拟实验系统的基本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实现技术、虚拟仪器子系统的设计及框架解决方案。本文实现了一个比较完整实用的虚拟实验室系统,还为虚拟实验室今后的开发设计做了一些新的尝试。从而为实现各高等院校在计算机技术、汽车工程、机械制造、医疗技术等方面的教育质量再上新台阶做了一些基础工作。
二、给数据库增添图形图像功能(二)——一种实用的数据库图形图像软件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给数据库增添图形图像功能(二)——一种实用的数据库图形图像软件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气象综合观测平台数据库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气象综合观测水平概况 |
1.1.2 数据库优化技术概况 |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章 气象综合观测平台系统需求分析 |
2.1 引言 |
2.2 平台涉及的专用术语及缩略语 |
2.3 平台需求分析 |
2.3.1 现存问题分析 |
2.3.2 平台业务流程分析 |
2.3.3 平台用户分析 |
2.3.4 平台业务数据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气象综合观测平台数据库优化设计 |
3.1 气象综合观测平台性能分析 |
3.1.1 本次优化设计的侧重方向 |
3.1.2 主要优化方法 |
3.2 数据库层优化设计 |
3.2.1 表与分表优化设计 |
3.2.2 索引优化设计 |
3.3 平台应用层优化设计 |
3.3.1 查询语句优化设计 |
3.3.2 查询算法优化设计 |
3.3.3 缓存及数据访问算法优化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测试与效果分析 |
4.1 实验环境 |
4.2 实验与分析 |
4.2.1 索引优化 |
4.2.2 查询语句优化 |
4.2.3 查询算法优化 |
4.2.4 缓存算法优化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地质勘探可视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1.4.1 题目来源 |
1.4.2 研究内容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1.6 小结 |
2.地质勘探过程及相关术语 |
2.1 钻井过程描述 |
2.2 地质勘探相关术语 |
2.3 小结 |
3.测斜计算算法研究 |
3.1 直线井眼轨迹模型 |
3.2 折线井眼轨迹模型 |
3.3 空间圆弧井眼轨迹模型 |
3.4 圆柱螺线井眼轨迹模型 |
3.5 小结 |
4.非等变圆柱螺线测斜算法 |
4.1 非等变螺旋角的圆柱螺线模型 |
4.2 基于非等变圆柱螺线模型的测斜计算 |
4.2.1 井段始点的工具面角 |
4.2.2 井斜角和方位角 |
4.2.3 井段内任意点的空间坐标 |
4.3 测斜算法误差分析 |
4.4 小结 |
5.地质勘探防碰撞算法研究与分析 |
5.1 插值计算算法 |
5.1.1 直线插值算法 |
5.1.2 空间圆弧插值算法 |
5.1.3 圆柱螺线插值算法 |
5.1.4 三种插值算法结果分析 |
5.2 防碰撞扫描算法 |
5.2.1 水平距离扫描算法 |
5.2.2 法面距离扫描算法 |
5.2.3 最近距离扫描算法 |
5.3 小结 |
6.地质勘探中靶分析研究与分析 |
6.1 靶区设计 |
6.1.1 靶区相关概念 |
6.1.2 靶区形状及参数 |
6.2 水平井的中靶分析 |
6.2.1 水平井中靶分析的坐标转换 |
6.2.2 水平井的中靶预测 |
6.2.3 水平井的中靶分析 |
6.3 定向井的中靶分析 |
6.3.1 定向井的中靶预测 |
6.3.2 沿着当前井底方位角钻进时的定向井中靶分析 |
6.3.3 沿着当前井底井斜角钻进时的定向井中靶分析 |
6.3.4 沿着当前井底方位角和井斜角钻进时的定向井中靶分析 |
6.4 小结 |
7.可视化井眼跟踪地质导向软件实现 |
7.1 可视化井眼跟踪地质导向软件项目概述 |
7.2 开发环境及编程语言 |
7.2.1 开发环境 |
7.2.2 OpenGL 语言 |
7.3 软件需求 |
7.4 软件概要设计 |
7.5 软件模块介绍及界面切图 |
7.5.1 系统主界面 |
7.5.2 井管理 |
7.5.3 地层管理 |
7.5.4 靶管理 |
7.5.5 轨道设计 |
7.5.6 实钻轨迹管理 |
7.5.7 监控图管理 |
7.6 小结 |
8.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虚拟现实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虚拟现实的相关技术 |
2.1 VRML 技术介绍 |
2.1.1 VRML 的概述 |
2.1.2 VRML 的节点 |
2.1.3 VRML 的发声 |
2.1.4 VRML 的交互 |
2.2 X3D 技术介绍 |
2.2.1 X3D 的概述 |
2.2.2 X3D 的开发环境 |
2.2.3 X3D 的语法及节点 |
2.3 其它技术介绍 |
2.3.1 WWW 与VRML |
2.3.2 WEB 虚拟现实 |
2.3.3 开发工具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虚拟场景的设计 |
3.1 虚拟场景的建模 |
3.1.1 场景的VRML 表示 |
3.1.2 大型场景的数据组织 |
3.1.3 建模的流程 |
3.2 虚拟场景的漫游 |
3.2.1 虚拟室内漫游的关键技术 |
3.2.2 虚拟场景的实时漫游 |
3.3 优化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虚拟室内设计的实现 |
4.1 虚拟室内场景的实现方案 |
4.1.1 室内场景的VRML 实现 |
4.1.2 室内场景的3DS MAX 实现 |
4.2 基于X3D 建模的改进 |
4.2.1 场景分割建模 |
4.2.2 从局部到整体建模 |
4.2.3 场景生成算法 |
4.3 在线虚拟室内场景的实现 |
4.3.1 基于Internet 的虚拟室内设计 |
4.3.2 室内设计在WEB 中的实现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的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库分析 |
2.1 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库特性的分析 |
2.2 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库的需求分析 |
2.3 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库系统研究与开发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库设计 |
3.1 船舶电力系统面向对象模型和类库 |
3.1.1 船舶电力系统对象模型的层次结构 |
3.1.2 面向对象模型到关系模型的映射 |
3.1.3 船舶电力系统基类和基类数据库 |
3.1.4 船舶电力系统应用类和仿真数据库 |
3.2 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库的冗余控制与调整 |
3.3 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
3.4 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库的事务和管理 |
3.4.1 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库的事务 |
3.4.2 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库的管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库人机交互功能 |
4.1 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库的系统管理 |
4.2 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库的电网管理 |
4.3 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库的对象管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库访问和算例分析 |
5.1 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库访问 |
5.2 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库算例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乙型脑炎病毒全基因组分子进化及基因重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乙脑病毒中国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 |
前言 |
第一节 乙脑病毒中国分离株的复苏和扩增 |
第二节 乙脑病毒型特异性全基因组序列扩增测定引物 |
第三节 乙脑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
第二章 黄病毒科病毒基因组数据库的建立 |
前言 |
第一节 数据库信息内容 |
第二节 数据库结构 |
第三节 数据库信息管理 |
第三章 乙脑病毒基因组的重组分析 |
摘要 |
前言 |
第一节 乙脑病毒全基因组重组探测 |
第二节 重组毒株断点及重组父本毒株分析 |
第三节 重组毒株遗传相似性分析 |
第四节 重组毒株系统进化分析 |
第五节 重组毒株与疫苗株在E蛋白的氨基酸差异分析 |
第四章 乙型脑炎病毒分子进化分析 |
前言 |
第一节 乙型脑炎病毒序列的碱基替换模型计算 |
第二节 乙型脑炎病毒的分子系统进化分析 |
参考文献 |
综述:流行性乙型脑炎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分布式远程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分布式远程监控系统的概述 |
1.2.2 分布式远程监控系统总体结构 |
1.2.3 分布式远程监控系统的要求 |
1.2.4 远程监控中心的功能 |
1.2.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 小结 |
2 分布式远程监控系统远程监控中心体系结构设计 |
2.1 远程监控中心软件设计指导思想 |
2.2 三层体系结构 |
2.2.1 Web服务器体系结构概述 |
2.2.2 两层、三层与N层结构的分析比较 |
2.3 体系结构的详细设计 |
2.3.1 ASP.NET AJAX框架及与ASP.NET框架的比较 |
2.3.2 数据访问层的建立 |
2.3.3 业务逻辑层的建立 |
2.3.4 表示层的建立 |
2.4 小结 |
3 数据库设计及数据库查询优化 |
3.1 数据库设计的规范化与反规范化 |
3.1.1 数据库设计的规范化 |
3.1.2 数据库设计的反规范化 |
3.2 数据库查询优化 |
3.2.1 索引的建立 |
3.2.2 查询语句的优化 |
3.3 数据库分页技术 |
3.4 实时数据库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分布式远程监控系统监控终端对监控信息的处理 |
4.1 远程设备状态的终端实时显示 |
4.1.1 服务器端控件实现 |
4.1.2 客户端调用服务器端Web Service实现 |
4.1.3 服务器端实现与客户端实现的比较 |
4.2 实时状态数据的适当分析、处理 |
4.2.1 相关技术介绍 |
4.2.2 用第三方控件绘制曲线图分析、处理监控信息 |
4.3 本章小结 |
5 分布式远程监控系统的安全性 |
5.1 监控终端的安全性 |
5.1.1 身份验证和授权 |
5.1.2 成员资格和角色管理 |
5.1.3 终端动态添加机制 |
5.2 远程通讯服务器的安全性 |
5.3 数据库的安全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中国鸟类检索查询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鸟类的形态学特征 |
1.2 鸟类的地位 |
1.2.1 中国鸟类资源和特点 |
1.2.2 中国鸟类资源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
1.3 鸟类分类学的基础研究 |
1.3.1 鸟类分类学基础 |
1.3.2 鸟类分类学进展 |
1.4 查询系统国内外研究概况 |
1.5 问题提出及意义 |
1.5.1 问题的提出 |
1.5.2 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
2.1.1 数据库技术 |
2.1.2 SQL和T-SQL语言 |
2.1.3 ASP概念及特点 |
2.1.4 WAP概述和WML语言 |
2.2 需求分析 |
2.2.1 系统功能需求 |
2.2.2 系统性能需求 |
2.2.3 系统数据需求 |
2.2.4 系统环境需求 |
2.3 鸟类检索系统平台设计与构建 |
2.3.1 系统设计原则 |
2.3.2 系统设计方案 |
2.3.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数据查询 |
3.2 手机登陆 |
3.3 提问模式和新闻公告 |
3.4 建立论坛 |
3.5 数据维护 |
3.6 系统运行界面 |
3.7 系统测试 |
3.7.1 安全性测试 |
3.7.2 功能测试 |
3.7.3 性能测试 |
3.7.4 可用性测试 |
3.7.5 兼容性测试 |
4 问题与讨论 |
4.1 总结 |
4.1.1 系统特点 |
4.1.2 系统特色 |
4.2 展望 |
4.2.1 讨论 |
4.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8)面向网络化制造的协同设计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制造业的基本概念 |
1.1.1 制造业的概念 |
1.1.2 制造业的发展 |
1.1.3 产品设计的重要性 |
1.2 网络化制造 |
1.2.1 网络化制造的概念 |
1.2.2 网络化制造的特征 |
1.2.3 网络化制造的发展趋势 |
1.2.4 网络化制造系统的发展趋势 |
1.3 协同设计概念 |
1.3.1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 |
1.3.2 协同设计的概念 |
1.3.3 协同设计的类别结构 |
1.3.4 协同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5 协同设计涉及的技术 |
1.3.6 协同设计的发展趋势 |
1.3.7 协同设计在机械领域中的应用 |
1.4 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1 网络化制造的研究现状 |
1.4.2 协同设计研究现状 |
1.4.3 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 |
1.4.4 课题研究意义及来源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协同设计任务规划 |
2.1 协同设计任务分解 |
2.1.1 协同设计任务分解方法概述 |
2.1.2 协同设计任务分解过程 |
2.1.3 协同设计任务解耦 |
2.2 协同设计任务重组 |
2.2.1 协同设计任务重组 |
2.2.2 实例分析 |
2.3 设计任务分配 |
2.3.1 设计任务分配方法 |
2.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设计任务分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产品数据交换方法的研究 |
3.1 协同设计数据交换方法 |
3.1.1 CAD系统功能模型 |
3.1.2 数据交换方法 |
3.2 基于特征的数据交换过程 |
3.2.1 特征的概念 |
3.2.2 参数化特征造型技术的特点 |
3.2.3 协同设计数据交换格式 |
3.2.4 协同设计数据传输 |
3.3 基于特征的永久命名方法 |
3.3.1 特征永久命名的必要性与原则 |
3.3.2 特征永久命名方法 |
3.3.3 参数辨识 |
3.3.4 系统开发工具 |
3.3.5 坐标系以及特征树处理问题 |
3.4 协同设计通信问题 |
3.4.1 通信定义 |
3.4.2 通信方式 |
3.5 基于STEP的CAD/CAM一体化 |
3.5.1 一体化的要求 |
3.5.2 XML到STEP的转换 |
3.5.3 一体化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协同设计冲突消解问题 |
4.1 冲突概述 |
4.1.1 协同设计冲突概念 |
4.1.2 协同设计冲突产生原因 |
4.1.3 协同设计冲突分类 |
4.1.4 协同设计冲突的特点 |
4.1.5 协同设计冲突产生的后果 |
4.2 协同设计冲突检测 |
4.2.1 冲突检测概述 |
4.2.2 协同设计冲突检测方法 |
4.3 协同设计冲突消解策略 |
4.3.1 基本冲突消解策略 |
4.3.2 协同设计冲突消解策略 |
4.3.3 死锁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知识管理系统集成 |
5.1 知识管理概述 |
5.1.1 知识管理的概念 |
5.1.2 知识分类 |
5.1.3 知识工程概念 |
5.2 基于本体论的知识表达 |
5.2.1 知识表达方法 |
5.2.2 本体论概念 |
5.2.3 知识表达 |
5.3 协同设计中的知识获取 |
5.3.1 协同设计知识获取方法 |
5.3.2 基于粗糙集的知识获取方法 |
5.3.3 协同设计过程知识获取 |
5.3.4 其他知识获取方法 |
5.4 知识重用与共享 |
5.4.1 设计历史问题 |
5.4.2 设计知识重用方法 |
5.4.3 全生命周期知识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协同设计体系结构及系统模型的建立 |
6.1 协同设计的结构要求 |
6.1.1 系统结构选择 |
6.1.2 协同设计系统结构功能 |
6.2 网络环境下协同设计过程分析 |
6.2.1 协同设计过程分析 |
6.2.2 盾构机设计过程分析 |
6.3 协同设计体系结构 |
6.3.1 协同设计系统功能结构图 |
6.3.2 协同设计系统结构 |
6.3.3 系统拓扑结构 |
6.4 基于多Agent的协同设计建模方法 |
6.4.1 多Agent技术 |
6.4.2 分布式协同设计模型建立的方法 |
6.5 基于网络的协同设计关键技术 |
6.5.1 CORBA技术 |
6.5.2 互联网络技术 |
6.5.3 访问控制技术 |
6.5.4 XML语言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协同设计原型系统的实现 |
7.1 系统应用背景与可行性分析 |
7.1.1 系统应用背景 |
7.1.2 可行性分析 |
7.2 系统开发技术 |
7.2.1 MVC技术简介 |
7.2.2 JSP技术 |
7.2.3 数据库技术 |
7.3 协同设计系统相关功能 |
7.3.1 用户管理界面 |
7.3.2 企业联盟管理子系统 |
7.3.3 合同管理子系统 |
7.3.4 任务管理子系统 |
7.3.5 产品数据管理子系统文档管理 |
7.3.6 冲突消解管理子系统 |
7.3.7 协同工具子系统 |
7.3.8 设计知识管理子系统 |
7.3.9 协同系统管理 |
7.3.10 系统应用效果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城市管网的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1 二维地理信息平台中的管网系统 |
1.3.2 三维管网系统的开发研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管网数据模型及数据管理方式 |
2.1 引言 |
2.2 城市地下管网背景知识 |
2.2.1 城市地下管网的分类 |
2.2.2 地下管网的空间分布特征 |
2.2.3 管网的空间拓扑关系 |
2.3 地下管网数据模型 |
2.4 空间数据库存储技术的进展 |
2.5 Geodatabase数据模型 |
2.5.1 Geodatabase简介 |
2.5.2 Geodatabase数据模型的优点 |
2.6 三维管网数据组织 |
2.6.1 管网数据存储 |
2.6.2 管网的Shape几何模型 |
2.6.3 空间数据字段的结构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综合管网数据的调度与实现 |
3.1 引言 |
3.2 管网数据搜索引擎的设计 |
3.2.1 空间索引的组成 |
3.2.2 空间关系计算 |
3.2.3 空间检索的原理 |
3.2.4 Hash映射用于访问非空间表 |
3.3 建立空间索引需要考虑的问题 |
3.3.1 格网单元大小的选择 |
3.3.2 显示范围的确定 |
3.4 数据调度 |
3.4.1 管网数据的数据集模型 |
3.4.2 数据动态调度机制 |
3.4.3 二维与三维联动方式 |
3.5 本章小节 |
第4章 综合管网的三维可视化技术 |
4.1 管网要素的三维建模及可视化 |
4.1.1 基于Com技术的管点要素三维建模及可视化 |
4.1.2 管线要素的三维建模 |
4.1.3 基于GPU的管线衔接处的平滑处理 |
4.1.4 三维可视化中的资源管理 |
4.2 大范围场景三维绘制的加速算法 |
4.3 LOD算法分析与实现 |
4.3.1 LOD模型的相关研究 |
4.3.2 管网三维可视化中的LOD实现 |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管网系统下的三维空间分析 |
4.4.1 三维空间坐标的获取 |
4.4.2 基于数学空间几何分析方法的管网对象查询 |
4.4.3 爆管分析及其可视化显示 |
4.4.4 实验结果显示 |
4.5 地上地下的一体化显示 |
4.5.1 三维地表的动态建模 |
4.5.2 实验结果显示 |
4.6 本章小节 |
第5章 三维综合管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设计 |
5.1.1 基于MVC模式的系统总体设计 |
5.1.2 系统网络结构及逻辑关系 |
5.2 三维综合管网系统的实现 |
5.2.1 软硬件环境 |
5.2.2 部分实验及应用成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致谢 |
(10)基于Web的虚拟实验室的设计及实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网络虚拟实验室的产生 |
1.2 网络虚拟实验室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1.3 构建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必要性和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网络虚拟实验室的技术方案研究 |
2.1 网络虚拟实验室的设计方法研究 |
2.1.1 国内外的开发方法 |
2.1.2 本文采用的开发方法 |
2.2 网络虚拟实验室体系结构研究 |
2.2.1 Client/Server体系结构 |
2.2.2 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 |
2.2.3 Client/Server与Browser/Server的比较 |
2.3 网络虚拟实验室框架结构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现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关键技术 |
3.1.NET技术 |
3.2 虚拟仪器技术 |
3.2.1 虚拟仪器的概念 |
3.2.2 虚拟仪器的特点 |
3.2.3 虚拟仪器网络化 |
3.3 网络服务器的架构和设计 |
3.3.1 Web服务器的工作方式 |
3.3.2 Web服务器的开发技术 |
3.4 WEB数据库技术 |
3.4.1 数据库访问技术 |
3.4.2 ADO.NET |
3.5 WEB基本协议 |
3.5.1 TCP/IP协议 |
3.5.2 HTTP协议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网络虚拟实验室的框架设计研究 |
4.1 系统的设计原则与目标 |
4.1.1 系统的设计原则 |
4.1.2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
4.2 网络虚拟实验室的设计模型 |
4.3 系统模块的划分 |
4.3.1 系统模块的层次结构 |
4.3.2 虚拟实验功能模块 |
4.4 系统功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8255虚拟实验系统的设计实现 |
5.1 8255虚拟实验系统设计思路 |
5.2 用户权限验证 |
5.2.1 用户登录 |
5.2.2 用户注册 |
5.3 实验知识学习 |
5.4 实验芯片连线操作 |
5.4.1 响应鼠标事件的交互 |
5.4.2 连线策略 |
5.5 汇编程序录入 |
5.6 LED灯交互显示页面 |
5.6.1 LED灯交互显示操作 |
5.6.2 Web页面图形显示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束语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四、给数据库增添图形图像功能(二)——一种实用的数据库图形图像软件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气象综合观测平台数据库优化设计[D]. 黄博.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04)
- [2]地质勘探可视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周平安. 东华大学, 2015(07)
- [3]虚拟现实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D]. 严林. 武汉科技大学, 2010(05)
- [4]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数据库研究[D]. 雒永锋.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05)
- [5]乙型脑炎病毒全基因组分子进化及基因重组研究[D]. 潘晓玲.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9(05)
- [6]分布式远程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陈玲丽. 南京理工大学, 2009(01)
- [7]中国鸟类检索查询系统的构建[D]. 李华兵.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02)
- [8]面向网络化制造的协同设计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D]. 侯俊铭. 东北大学, 2009(06)
- [9]城市管网的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技术研究[D]. 姚志强.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9(02)
- [10]基于Web的虚拟实验室的设计及实例研究[D]. 吕克志.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