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西宁市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若干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好文[1](2020)在《西宁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关系研究》文中指出人口与经济结构性耦合协调发展是各国及各地区追求的目标。2018年西宁市仅用不足青海省5%的土地面积承载着青海省40%的人口和青海省近45%的经济总量,在青海省的首位度愈加明显,西宁市在整个青海省的经济辐射和人口吸引作用更加突出。研究西宁市人口与经济发展结构性时空耦合关系十分迫切。以人文地理、区域经济、人口地理、经济地理、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知识为本论文理论支撑。以信息熵、灰色关联度、经济区位熵、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度模型作为论文的数学方法。利用西宁市及四区三县2001-2018年统计数据,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05、2015年两次人口抽样数据,通过SPSS、EXCEL、ARCGIS等分析软件,对西宁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用信息熵所计算的权重值大小构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评价体系。对西宁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机制,旨在为西宁市政府进行人口与经决策提供研究依据。本文研究的结论如下:(1)西宁市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城市化进程加快。老龄化不断加剧,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依然显着。主城区经济和人口质量状态明显优于三县地区,其中城西区的极化效应最为明显。(2)西宁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有196个耦合关联值,平均耦合关联为0.655,属较高耦合关联;西宁市PCDI和ECDI最高值均出现在城西区,最低值均出现在湟源县。(3)西宁市2001-2018年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时序耦合值在0.1654-0.8456之间,其耦合度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上升。从区县空间来说,2018年西宁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区县空间有三类:即湟源县为拮抗耦合度等级,湟中、大通两县为磨合耦合度等级,城西、城北、城东、城中等四区为高水平耦合度等级,最高耦合度值为城西区0.8456,最低耦合度值为湟源县0.3189,耦合度出现区县上的空间差异。(4)西宁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机制作用较复杂。根据两者的耦合关联值来看,产业人员、劳动力人口、城镇化率、受高等教育水平和地区生产总值、社会零售总额、三产水平、人均GDP等指标对西宁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效果较明显。其他人口和经济发展结构性因素对两者的耦合关系程度影响较小。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相关的建议对策。
袁霞[2](2019)在《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西宁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广受关注,西宁市地处寒冷干燥的青藏高原地区,具有海拔高、辐射大、气压低等独特的气候环境,增高了老年人患老年疾病的几率,因此,解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成为了如今最大的民生问题。目前,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处于探索阶段,伴随着一系列的发展问题。本研究将西宁市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机构作为研究对象,以积极老龄化理论、福利多元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分析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实地调研访谈,分析得出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存在如下问题:机构运营成本大,社会力量参与少;机构医养资源紧缺,医疗服务不健全;护理等级评价标准不合理,服务收费较高;医护费用难报销,“医养结合”定位不清;人才结构不合理,护理人员专业程度有待提升,并根据西宁市自身情况分析其原因,具体原因如下: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养老服务成本高,无可复制的成功经验;评估标准不完善,市场利益诱导;政府多头管理,行业建设标准不规范;人们对护理行业的观念,缺乏培养专业护理人员。同时,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资料查找,以及对比分析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从中整理出可借鉴和汲取的经验,提出了政府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构建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体系;整合各类医护资源,推动养老行业供给侧改革;建立严格的老年人评估机制,树立“医养结合”的理念;完善医养结合医保体系,健全养老行业标准建设;开发医护服务相关人才,健全护工薪酬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对策建议。以期为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为政府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宋雪娇[3](2019)在《西宁市空巢老人孤独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自2011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5年年底即已进入较为严重程度,预计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3亿,占比例为21.65%,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也将达到13.7%,接近深度老龄化社会,城市空巢老人比已达到近50%。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已是关系社会稳定的重要议题。青海省西宁市地处中国西部多民族聚居地区,且城市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已达49%,高度重视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有利于多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安定和发展。根据以往研究,空巢老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孤独感的蔓延及社会支持的来源不足,它们也是影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西宁市空巢老人孤独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帮助我们厘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从而有方向有目的的推动基层老年化工作。本研究采用《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量表》、《孤独感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作为研究工具,通过随机抽样选取西宁市四区共415名空巢老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如下:1、西宁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均处于中等水平。2、西宁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水平在年龄、教育水平、婚姻状况、身体健康状况上差异显着;在性别、子女数量、民族上无显着差异。3、西宁市空巢老人孤独感在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水平、子女数量上差异显着;在性别、民族和身体健康状况上差异不显着。4、西宁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在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子女数量上差异显着;在民族、身体健康状况上差异不显着。5、西宁市空巢老人孤独感与心理健康显着负相关,并对心理健康具有显着负向预测作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显着正相关,并对具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社会支持与孤独感显着负相关,具有显着负向预测作用。6、西宁市空巢老人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方程显着,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可以联合解释心理健康变异量的21.1%。7、社会支持在孤独感对西宁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中起显着调节作用。
鄢雯斐[4](2019)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青海农村女性婚姻价值观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婚姻家庭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婚姻家庭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婚姻家庭的理论对当代人的婚姻与家庭观念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正确的婚姻价值观不仅关系到个人是否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有必要对青海农村女性的婚姻价值观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本研究通过界定核心概念,追溯马克思恩格斯婚姻家庭思想的理论渊源,探讨马克思恩格斯婚姻思想的基本内容,梳理已有的对婚姻价值观的研究成果后,以青海农村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和入户访谈的方法,在青海农村地区对女性的婚姻价值观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马克思主义婚姻家庭思想为指导,将从青海农村部分男性和女性群体中获取的调查问卷结果和访谈内容作为研究重点,从整体上分析了青海农村女性婚姻价值观的现状。第二部分立足于青海农村实际,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对青海农村女性婚姻价值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寻找青海农村女性婚姻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探讨。第四部分在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对青海农村地区如何树立正确的婚姻价值观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张瑾[5](2021)在《基于PRECEDE模式的西宁市中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相继出台的“体育强国”、“全民健身”、“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高度体现了以维护人民健康为目标的坚定信念,对新时代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天然联系使体育在促进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峻形式,我国中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堪忧,约1.8亿中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因此,如何通过体育促进的手段,充分发挥体育在健康关口前移中的重要作用,不断促进中老年群体的全面健康水平,对实现健康中国2030年建设目标具有决定性影响。本研究基于PRECEDE模式,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并借鉴社会认知理论、健康促进理论,以青海省西宁市中老年体育健康促进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调查问卷分析中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现状及现存问题并编制影响因素相关量表,对中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究,采用AMOS23.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假设,剖析中老年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效果,并对中老年体育健康促进假设模型进行验证与效应估计。从而对提出中老年体育健康促进的优化策略,以期为中老年体育健康促进方案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第一,PRECEDE模式作为健康促进的有效干预模式用于体育健康促进研究具有较好的可行性。第二,与其他城市中老年相比,西宁市中老年生活质量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中老年群体最主要的健康问题是常见慢性病及睡眠质量差、缺乏锻炼等不良生活习惯,同时适宜以体育干预的方式进行改善及预防。第三,中老年体育锻炼行为呈现出体育锻炼的运动种类集中化、单一化;锻炼时间、强度、频率较低的特点,没有形成规律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体育环境表现为体育场地设施可及性不高、可用性较差。第四,以PREDECE为基础编制的中老年体育健康促进影响因素调查量表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第五,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到中老年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效果。强化因素影响最为显着(标准路径系数0.65)、促成因素影响次之(标准化路径系数0.22)、倾向因素影响最小(标准化路径系数0.16)。第六,中老年体育锻炼行为对健康促进的作用机制路径包括:(1)体育锻炼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健康;(2)倾向因素在体育锻炼影响中老年人健康过程中有显着正向影响;(3)促成因素在体育锻炼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过程中有显着正向影响;(4)强化因素体育锻炼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过程中有显着正向影响。第七,中老年体育健康促进现存问题主要包括:中老年体育行为存在明显的“高知低行”;体育促进供需存在偏差;体育健康促进受条块化发展局限;体育健康促进专业人才匮乏;体育健康促进制度保障不充分。第八,对西宁市中老年体育健康促进提出优化策略:关注体育影响干预,开展多元体育促进;建立体医共生机制,实现促进协同发展;加强干预政策效力,提升体育促进效果;重视学科融合发展,综合施策人才培养。
芦雨[6](2020)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城镇化也进入了深度变革期,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历史的必然。但与此同时,城市的不断扩张使得失地农民数量急剧增加,在农村原有格局受到冲击、土地不断流失的大环境下,一系列与失地农民有关的社会问题相继涌现。土地是农民的安身之基,一旦土地被征用,农民便失去了最根本的生产资料与最重要的生活来源,城市将成为他们的唯一归宿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要落实以民为本的发展思想,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限制,失地农民无法在户籍身份、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市民得到同等对待,流入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以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养老困境日渐突出。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即将突破亿人,失地农民养老问题能否有效解决,直接关乎国家的兴盛、社会的稳定与乡村的振兴,这也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本文从失地农民养老的实际需求出发,在搜集查阅大量文献与政策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综合运用社会公平理论、地租理论及可持续生计理论,厘析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失地农民保障体系、失地农民思想价值观念三个方面入手,详尽阐释了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而提出优化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健全养老保险运行体系、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等具体的应对措施。在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将养老保障和失地农民问题相结合,通过对国内部分地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典型模式的比较述评,多维度思考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处置办法。探索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失地农民新型养老保障模式,明确了发展路径及可突破的方向,以期弥合现行养老保障制度的缺陷与不足,提高城镇化质量,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巩芳霞[7](2014)在《西宁市生态适度人口研究》文中指出人口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地加快,西宁作为最宜居的高原城市、中国的夏都,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给城市交通、就业以及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研究西宁市在一定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条件约束下的生态适度人口,了解西宁人口是否超载,有助于制定适合西宁市发展建设的人口经济政策,以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西宁市为研究对像,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人口承载力及适度人口的研究基础上,介绍西宁市的概况,利用“P-E-R”区域匹配模型和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西宁市生态适度人口进行测算分析,研究发现:(1)西宁市实际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生态适度人口的增长,但差距不是很大。(2)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资源适度人口容量很小,实际人口远远大于资源适度人口,西宁市水资源严重紧缺。(3)“P-E-R”区域匹配模型计算出的西宁市2012年生态适度人口为197.64万人,能值-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出的西宁市2012年生态适度人口为181.79万人。两种模型下的生态适度人口是有差异的,但是都比实际人口小,西宁市处于生态超载状态。“P-E-R”区域匹配模型和能值生态足迹模型下2012年西宁市生态超载分别为27.1万人、42.95万人。(4)通过回归模型对西宁市未来几年的生态适度人口的预测,在合理规划西宁市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西宁市的生态适度人口会继续呈现上升趋势。
李格格[8](2020)在《西宁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以及政府相关政策导向,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成为破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与发展趋势,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则是更为高效的服务供给模式。西宁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相较于全国起步较晚,正处在改革与探索的过程当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提高政府购买效率、提升服务质量的空间巨大。本研究首先利用文献法对国内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献进行梳理,以此了解当前研究范围与主要观点。结合新公共服务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治理理论相关内容,为研究提供科学的分析视角与理论支撑。在现状分析方面,利用观察法、访谈法对西宁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概况、相关主体范围与结构、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与财政补贴、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情况、服务内容、流程以及老年人参与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发现西宁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存在服务衔接性与连续性较差,老年人满意度不高;专业服务不到位,部分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缺失;平台信息不完善,存在服务漏洞;老年人对服务了解程度不高,参与度较低;社会力量经费紧张,运营压力较大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政府招标工作频繁冗杂,社会力量撤换频率高;社会力量专业人才匮乏,服务意识不足且具有营利趋向;社区工作僵化滞后,主体间工作衔接不足;受制于老年人传统观念,有效宣传不足;政府资金投入与分配不合理,且社会力量过分依赖政府资源。其次,通过比较研究法,归纳总结国内外部分成功经验,为西宁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推进与发展方向提供宝贵的借鉴作用。最后结合西宁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优化政府招标与管理模式,完善多元评估体系;多维度强化服务团队建设,贯彻新公共服务理念;强化社区主体责任,完善主体间协同机制;强化政府宣传力度,转变宣传侧重点;优化政府资源配置,提高社会力量自主发展能力的对策,以促进西宁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王开泳,丁俊,王甫园[9](2016)在《全面二孩政策对中国人口结构及区域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近几年中国生育政策的连续调整,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而且也将对中国未来的人口结构和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人口学的队列元素法对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实施后,中国未来总人口及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并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全面放开二孩对中国区域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全面放开二孩可以有效延缓中国总人口的递减趋势、老龄化的趋势以及未来劳动人口不断走低的趋势;(2)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前后,中国的区域人口空间分布均呈现东部人口密度最高、中部次之、东北再次、西部最低的总体格局,全面放开二孩将会增加胡焕庸线东南侧的人口密度,中国人口分布东南集聚、西北相对稀疏的格局将会长期存在并进一步加剧;(3)根据各省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未来15年人口变化强度,可划分为人口快速变化区、人口中速变化区、人口缓慢变化区和人口平稳区。
李环[10](2019)在《西宁市交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协调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交通是游客实现从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的纽带和桥梁,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重要前提条件。同时旅游业发展与增长对交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旅游行程进行中的时间、以及在旅游交通上的花费都会对交通运输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效应。只有两者达到稳定协调的发展水平,才是实现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区域交通与旅游发展水平协调性关系的定量评价,是衡量两者发展状态的重要测算工具,对区域旅游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功能。基于此,本文引入相应的评价方法,构建交通与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宁市2008-2017年期间交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协调关系作了定量研究。首先运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分析选取指标的重要性,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做出横向上相关性分析,检验两系统之间的相关性。进而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西宁市交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该研究为合理处理西宁市交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协调关系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西宁市交通与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逐年向上攀升增长的趋势,表明西宁市2008-2017年交通运输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各自的发展实力在逐年增强,发展态势良好。(2)西宁市交通与旅游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呈逐年上升的发展态势,表明其发展的协调水平在逐年发生变化并呈现逐年增强的发展趋势,两系统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是发展中的命运共同体,并在2017年达到了优质协调发展的协调水平。(3)西宁市交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发展模式在2008-2017年由中度失调发展为优质协调,两系统互动作用明显,相互内在作用机制不断加强。主要表现为两种发展模式:旅游产业发展滞后模式和交通运输发展滞后模式。两种发展模式的交替变化均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4)西宁市交通运输子系统与旅游产业子系统的关联度均处在较高的关联水平,其中公共交通网络通达水平对旅游产业各子系统关联度最高,影响作用最突出。最后,在本文的研究基础上对西宁市交通与旅游更好地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对西宁市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若干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西宁市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宁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s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理论依据 |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1 国外研究进展 |
1.2.1.2 国内研究进展 |
1.2.1.3 研究述评 |
1.2.2 理论依据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1.4.1 数据来源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西宁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时空特征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西宁市人口结构演变特征 |
2.2.1 人口结构主要变量时间变化特征 |
2.2.1.1 人口年龄与性别结构时间变化特征 |
2.2.1.2 人口城乡结构时间变化特征 |
2.2.1.3 人口文化结构时间变化特征 |
2.2.1.4 人口就业结构时间变化特征 |
2.2.2 人口结构主要变量空间演变分析 |
2.2.2.1 人口劳动力与老龄化空间演变特征 |
2.2.2.2 人口城镇化率空间演变特征 |
2.2.2.3 高等教育人口空间演变特征 |
2.2.2.4 三产从业人员空间演变特征 |
2.3 西宁市经济发展动态演化 |
2.3.1 经济发展主要变量时间演化特征 |
2.3.1.1 GDP与增长率时间演化特征 |
2.3.1.2 人均GDP与增长率时间演化特征 |
2.3.1.3 三次产业结构时间演化特征 |
2.3.1.4 城乡人均收入时间演化特征 |
2.3.2 经济发展主要变量空间差异分析 |
2.3.2.1 经济区位熵空间水平 |
2.3.2.2 人均GDP空间水平 |
2.3.2.3 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 |
2.3.2.4 第三产产值空间水平 |
第三章 西宁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分析 |
3.1 指标体系 |
3.1.1 指标选取原则 |
3.1.2 基于熵值法确定指标体系 |
3.1.3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关联度 |
3.2 西宁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时序耦合关系 |
3.2.1 人口综合发展水平的时间演变 |
3.2.2 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时间演变 |
3.2.3 人口与经济耦合度时序演变 |
3.3 西宁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空间耦合关系 |
3.3.1 人口综合发展指数空间格局规律 |
3.3.2 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空间格局规律 |
3.3.3 人口与经济耦合度空间演变 |
第四章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机制分析 |
4.1 基于人口结构的耦合机制分析 |
4.1.1 人口就业结构 |
4.1.2 人口年龄结构 |
4.1.3 人口城乡结构 |
4.1.4 人口文化结构 |
4.2 基于经济发展的耦合机制分析 |
4.2.1 经济总量 |
4.2.2 经济水平 |
4.2.3 经济结构 |
4.2.4 经济增速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 |
5.1 结论 |
5.2 对策 |
5.3 讨论 |
5.3.1 不足之处 |
5.3.2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阐释 |
第3章 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现状调查 |
3.1 西宁市老龄化现状及“医养结合”相关政策 |
3.2 西宁市养老机构现状 |
3.3 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概况 |
3.4 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典型案例 |
第4章 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2 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章 国内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经验及启示 |
5.1 国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施经验 |
5.2 国内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施经验 |
5.3 国内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
第6章 促进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构建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体系 |
6.2 整合各类医护资源,推动养老行业供给侧改革 |
6.3 建立严格评估机制,树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理念 |
6.4 完善医养结合医疗保险体系,健全养老行业标准建设 |
6.5 培养医护服务专业人才,完善护工薪酬保障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青海民族大学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申报表 |
(3)西宁市空巢老人孤独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空巢老人 |
2.1.2 孤独感 |
2.1.3 社会支持 |
2.1.4 心理健康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内外关于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外关于空巢老人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
2.2.3 国内外关于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
2.2.4 国内外关于孤独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2.3 理论基础 |
2.3.1 马斯洛的社会需求理论 |
2.3.2 社会支持理论 |
2.4 已有研究的启发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3 研究工具 |
3.3.1 《老年人心理健康问卷》 |
3.3.2 UCLA《孤独感量表》 |
3.3.3 SSR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
3.4 技术路线 |
3.5 数据分析 |
3.6 研究假设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西宁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现状整体描述及人口学等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
4.1.1 心理健康现状总体情况 |
4.1.2 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
4.1.3 心理健康水平在年龄上的差异比较 |
4.1.4 心理健康水平在民族上的差异比较 |
4.1.5 心理健康水平在教育水平上的差异比较 |
4.1.6 心理健康水平在婚姻状况上的差异比较 |
4.1.7 心理健康水平在子女数量上的差异比较 |
4.1.8 心理健康水平在身体健康状况上的差异比较 |
4.2 西宁市空巢老人孤独感水平总体情况及人口学等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
4.2.1 孤独感现状总体情况 |
4.2.2 孤独感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
4.2.3 孤独感在年龄上的差异比较 |
4.2.4 孤独感在民族上的差异比较 |
4.2.5 孤独感在教育水平上的差异比较 |
4.2.6 孤独感在婚姻状况上的差异比较 |
4.2.7 孤独感在子女数量上的差异比较 |
4.2.8 孤独感在身体健康状况上的差异比较 |
4.3 西宁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程度及人口学上的差异比较 |
4.3.1 社会支持现状总体情况 |
4.3.2 社会支持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
4.3.3 社会支持在年龄上的差异比较 |
4.3.4 社会支持在民族上的差异比较 |
4.3.5 社会支持在受教育水平上的差异比较 |
4.3.6 社会支持在婚姻状况上的差异比较 |
4.3.7 社会支持在子女数量上的差异比较 |
4.3.8 社会支持在身体健康状况上的差异比较 |
4.4 西宁市空巢老人孤独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研究 |
4.4.1 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相关及回归研究 |
4.4.2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相关及回归研究 |
4.4.3 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相关及回归研究 |
4.5 孤独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 |
4.4.1 孤独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 |
4.4.2 社会支持在孤独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效应检验 |
第五章 讨论分析 |
5.1 西宁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孤独感、社会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5.1.1 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5.1.2 孤独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5.1.3 社会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5.2 西宁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讨论 |
5.2.1 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
5.2.2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5.2.3 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
5.2.4 孤独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青海农村女性婚姻价值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1.6 重点难点 |
1.7 相关概念界定 |
1.7.1 婚姻 |
1.7.2 家庭 |
1.7.3 价值观 |
1.7.4 婚姻价值观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婚姻家庭理论概述 |
2.1 马克思恩格斯婚姻理论的来源 |
2.1.1 黑格尔对婚姻关系的论说 |
2.1.2 巴霍芬对专偶婚制的阐释 |
2.1.3 摩尔根对婚姻的论述 |
2.2 马克思恩格斯的婚姻家庭理论 |
2.2.1 对爱情属性的阐释 |
2.2.2 对婚姻基础的分析 |
2.2.3 对“两种生产”的论述 |
2.3 中国主要领导人关于婚姻的论述 |
2.3.1 毛泽东对封建婚姻的批判 |
2.3.2 邓小平对家庭功能的论述 |
2.3.3 胡锦涛对妇女地位的阐述 |
2.3.4 习近平对家庭建设的论说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青海农村女性婚姻价值观现状 |
3.1 调查情况 |
3.2 青海农村女性的价值观 |
3.2.1 平等友爱的意识 |
3.2.2 独立自主的意识 |
3.3 青海农村女性的择偶观 |
3.3.1 以情感为基础的择偶观占主流 |
3.3.2 品性才能成为择偶的重要因素 |
3.3.3 经济状况是择偶的因素之一 |
3.4 青海农村女性的婚姻价值观 |
3.4.1 重视婚前建立感情 |
3.4.2 重视婚姻自由 |
3.4.3 重视婚姻的责任与义务 |
3.5 青海农村女性的家庭观 |
3.5.1 趋于平等的生育意愿 |
3.5.2 团结和睦的家庭氛围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青海农村女性婚姻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
4.1 生活环境对女性婚姻价值观的影响 |
4.1.1 父辈婚姻的影响 |
4.1.2 居住环境的影响 |
4.1.3 成长环境的影响 |
4.2 社会环境对女性婚姻价值观的影响 |
4.2.1 传统观念的影响 |
4.2.2 教育背景的影响 |
4.2.3 媒体传播的影响 |
4.3 国家政策制度的影响 |
4.3.1 生育政策的影响 |
4.3.2 婚姻法的影响 |
第五章 当前青海农村女性婚姻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5.1 青海农村女性婚姻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 |
5.1.1 仍然缺乏婚姻自主的认识 |
5.1.2 农村仍然存在家庭暴力 |
5.1.3 高价彩礼在婚姻中仍然存在 |
5.2 青海农村女性婚姻价值观出现问题的原因 |
5.2.1 落后观念的延续 |
5.2.2 功利化思想盛行 |
5.2.3 消极思想的传播 |
第六章 引导青海农村女性树立正确婚姻价值观的对策 |
6.1 不断提高青海农村女性的婚姻自主性 |
6.2 通过社会环境培育正确的婚姻价值观 |
6.3 积极防止农村地区恶性索取高价彩礼 |
6.4 主动预防家庭生活中对女性的侵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青海农村女性婚姻价值观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B 青海农村女性婚姻价值观研究访谈提纲 |
作者简历 |
(5)基于PRECEDE模式的西宁市中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及创新 |
1.4.1 主要工作 |
1.4.2 创新点 |
1.5 论文基本框架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具体概念界定 |
2.1.1 中老年人 |
2.1.2 体育健康促进 |
2.1.3 体育行为 |
2.2 相关理论阐述 |
2.2.1 PRECEDE模式 |
2.2.2 社会认知理论 |
2.2.3 健康促进理论 |
2.3 小结 |
第3章 基于PRECEDE模式城区中老年体育健康促进诊断评估 |
3.1 社会学评估 |
3.1.1 西宁市中老年人的基线调查结果 |
3.1.2 西宁市中老年人生活质量基本情况 |
3.2 流行病学评估结果 |
3.3 行为与环境评估结果 |
3.3.1 西宁市中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一般特征 |
3.3.2 西宁市中老年人体育锻炼环境一般特征 |
3.4 管理与政策评估结果 |
3.5 小结 |
第4章 城区中老年体育健康促进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
4.1 理论模型的建立与研究假设 |
4.2 调查问卷的初始量表建立 |
4.2.1 变量的界定与维度构建 |
4.2.2 量表初始题项的形成 |
4.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4 量表的信度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城区中老年体育健康促进模型验证 |
5.1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1.1 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
5.1.2 组成信度收敛效度与区别效度分析 |
5.2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
5.2.1 模型绘制 |
5.2.2 模型标准化路径系数 |
5.2.3 模型适配度指标的检验 |
5.2.4 假设检验 |
5.2.5 影响因素直接效果值 |
5.3 中老年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
5.3.1 影响西宁市中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倾向因素 |
5.3.2 影响西宁市中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促成因素 |
5.3.3 影响西宁市中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强化因素 |
5.4 小结 |
第6章 城区中老年体育健康促进现存问题与成因 |
6.1 中老年体育行为存在明显的“高知低行” |
6.2 体育促进供需存在偏差 |
6.3 体育健康促进受条块化发展局限 |
6.4 体育健康促进专业人才匮乏 |
6.5 体育健康促进制度保障不充分 |
6.6 小结 |
第7章 西宁市中老年体育健康促进优化策略 |
7.1 关注体育影响干预,开展多元体育促进 |
7.2 建立体医共生机制,实现促进协同发展 |
7.3 加强干预政策效力,提升体育促进效果 |
7.4 重视学科融合发展,综合施策人才培养 |
7.5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附录 |
附录1 《西宁市中老年体育健康促进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SF-36 生活质量评价表 |
附表3 西宁市中老年体育健康促进影响因素量表(原始量表) |
附表4 西宁市中老年体育健康促进影响因素量表(修正量表) |
附表5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6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6)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4.1 重点 |
1.4.2 难点 |
1.4.3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新型城镇化 |
2.1.2 失地农民 |
2.1.3 养老保障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社会公平理论 |
2.2.2 地租理论 |
2.2.3 可持续生计理论 |
2.3 相关关系阐述 |
2.3.1 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征收的关系 |
2.3.2 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土地权益的关系 |
第3章 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现状及问题 |
3.1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现状 |
3.1.1 失地农民养老状况 |
3.1.2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相关制度 |
3.1.3 失地农民安置措施 |
3.2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
3.2.1 传统养老模式难以持续 |
3.2.2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水平低 |
3.2.3 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 |
第4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 |
4.1 农村土地征用制度亟需规范 |
4.1.1 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 |
4.1.2 征地补偿程序不透明 |
4.2 失地农民保障体系矛盾丛生 |
4.2.1 养老保障制度设计不科学 |
4.2.2 养老保障监管机制不健全 |
4.2.3 社会保障相关立法迟滞 |
4.3 失地农民思想价值观念制约 |
4.3.1 失地农民参保意愿不足 |
4.3.2 失地农民就业观念落后 |
4.3.3 失地农民自我身份认同感欠缺 |
第5章 国内部分地区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实践及总结 |
5.1 国内部分地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实践 |
5.1.1 成都: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
5.1.2 青岛: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
5.1.3 上海:纳入小城镇社会保险制度体系 |
5.1.4 嘉兴: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
5.1.5 重庆:纳入商业保险体系 |
5.2 对比述评及经验总结 |
5.2.1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实践对比述评 |
5.2.2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模式经验总结 |
第6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对策 |
6.1 优化土地征用补偿制度 |
6.1.1 规范征收流程 |
6.1.2 提高补偿标准 |
6.1.3 拓宽安置方式 |
6.2 健全养老保险运行体系 |
6.2.1 提升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保障水平 |
6.2.2 加强城乡养老保险的立法支持 |
6.2.3 扩大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 |
6.3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
6.3.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
6.3.2 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 |
6.3.3 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西宁市生态适度人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的适度人口研究 |
1.2.2 国内的适度人口研究 |
1.2.3 生态适度人口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
1.3.1 数据来源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适度人口理论与方法 |
2.1 适度人口相关概念 |
2.1.1 人口,生态,承载力,人口承载力 |
2.1.2 人口容量,人口规模,适度人口,生态适度人口 |
2.2 理论依据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适度人口理论 |
2.2.3 能值理论 |
2.3 研究模型及方法 |
2.3.1 生态足迹模型 |
2.3.2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 |
第三章 西宁市概况 |
3.1 基本概况 |
3.2 自然环境 |
3.2.1 地质地貌 |
3.2.2 自然资源 |
3.3 社会经济 |
3.4 人口现状 |
3.4.1 人口规模状况 |
3.4.2 人口出生及死亡状况 |
3.4.3 人口迁移状况 |
3.4.4 人口结构 |
3.4.5 人口素质 |
第四章 西宁市生态适度人口影响因子分析 |
4.1 自然环境因素 |
4.1.1 水资源 |
4.1.2 土地及矿产资源 |
4.2 经济因素 |
4.2.1 总体经济发展水平 |
4.2.2 三次产业结构 |
4.3 人口因素 |
4.3.1 人口数量及人口密度 |
4.3.2 人口素质及人口结构 |
第五章 西宁市生态适度人口分析 |
5.1 基于“P-E-R”模型的生态适度人口分析 |
5.1.1 “P-E-R”模型概念及指标 |
5.1.2 “P-E-R”的计算 |
5.1.3 回归模型的建立 |
5.1.4 西宁市生态适度人口的测算 |
5.1.5 生态适度人口的时间序列分析及预测 |
5.2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适度人口 |
5.2.1 西宁市 2000-2012 年生态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
5.2.2 西宁市 2000-2012 年“能值-生态足迹”计算及分析 |
5.2.3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宁市生态适度人口分析 |
5.2.4 两种模型下的西宁市生态适度人口比较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讨论 |
附录:能值分析中常用能量计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西宁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养老服务 |
二、养老模式 |
三、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
四、社会力量 |
第二节 相关理论阐释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治理理论 |
第二章 西宁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西宁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概况 |
一、发展思路 |
二、发展阶段 |
第二节 西宁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相关主体 |
一、政府 |
二、社区 |
三、社会力量 |
四、服务对象 |
第三节 西宁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与财政补贴 |
一、政策支持 |
二、财政补贴 |
第四节 西宁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网络建设情况 |
一、服务网络建设概况 |
二、服务网络中的社会力量承接情况 |
三、服务网络基础建设情况 |
第五节 西宁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情况 |
一、服务内容 |
二、服务流程 |
三、老年人参与情况 |
第三章 西宁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西宁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服务衔接性与连续性较差,老年人满意度不高 |
二、专业服务不到位,部分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缺失 |
三、平台信息不完善,服务存在漏洞 |
四、老年人对服务了解程度不高,参与度较低 |
五、社会力量经费紧张,运营压力较大 |
第二节 西宁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府招标工作频繁冗杂,社会力量撤换频率高 |
二、社会力量专业人才匮乏,服务意识不足且具有营利趋向 |
三、社区工作僵化滞后,主体间工作衔接不足 |
四、受制于老年人传统观念,有效宣传不足 |
五、政府资金投入与分配不合理,且社会力量过分依赖政府资源 |
第四章 国内外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国外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 |
一、日本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 |
二、美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 |
第二节 国内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 |
一、南京市鼓楼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 |
二、上海市静安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 |
第三节 国内外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启示 |
一、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
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主体多元化趋势 |
三、拓宽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来源,提高政府资金利用效率 |
第五章 促进西宁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对策 |
第一节 优化政府招标与管理模式,完善多元评估体系 |
一、优化政府招标与管理模式 |
二、完善多元评估体系 |
第二节 多维度强化服务团队建设,贯彻新公共服务价值理念 |
一、多维度强化服务团队建设 |
二、贯彻新公共服务价值理念 |
第三节 强化社区主体责任,完善主体间协同机制 |
一、强化社区主体责任 |
二、完善主体间协同机制 |
第四节 强化政府宣传力度,转变宣传侧重点 |
一、强化政府宣传力度 |
二、转变宣传侧重点 |
第五节 优化政府资源配置,提高社会力量自主发展能力 |
一、优化政府资源配置 |
二、提高社会力量自主发展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民政部门访谈提纲 |
附录C 服务承接者访谈提纲 |
附录D 社区访谈提纲 |
附录E 服务对象访谈提纲 |
致谢 |
(9)全面二孩政策对中国人口结构及区域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数据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人口预测方法原理 |
2.3 区域人口空间格局分析方法 |
3 全面放开二孩对中国总人口及人口结构的影响 |
3.1 全面放开二孩后人口总量的预测步骤 |
3.1.1 潜在生育人群的估计 |
3.1.2 新增出生人口及出生人口总数的测算 |
3.1.3 未来15年总人口及年龄结构的预测 |
3.2 全面放开二孩对中国总人口的影响 |
3.3 全面放开二孩对中国人口结构的影响 |
3.3.1 对未来15年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
3.3.2 对未来15年及更长时期年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
4 全面放开二孩对区域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 |
4.1 全面放开二孩后区域人口空间格局的变化 |
4.2 省际人口空间格局变化类型与特征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10)西宁市交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协调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理论意义 |
1.1.3 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
1.2.2 国内研究进展与现状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与技术路线图 |
1.3.1 结构安排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存在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方法 |
2.1 理论基础 |
2.1.1 核心-边缘理论 |
2.1.2 协调发展理论 |
2.1.3 交通区位论 |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研究方法及数学模型 |
2.2.1 熵值法 |
2.2.2 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 |
2.2.3 耦合协调度模型 |
2.2.4 灰色关联法 |
第三章 西宁市交通与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西宁市概况 |
3.2 西宁市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
3.2.1 以西宁市为中心辐射青海省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
3.2.2 客运总量显着上升,铁路和航空客运作用逐渐凸显 |
3.2.3 公共客运枢纽分布较广,市区通往三县的便捷性强 |
3.3 西宁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3.3.1 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前景良好 |
3.3.2 旅游经济收入波动上升,贡献效益日益增长 |
3.3.3 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发展潜力巨大 |
3.3.4 以核心旅游区为主导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已形成 |
第四章 西宁市交通与旅游产业协调性发展水平分析 |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 指标体系的选取 |
4.3 西宁市交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
4.3.1 权重分析 |
4.3.2 相关性分析 |
4.4 西宁市交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分析 |
4.4.1 耦合协调度的计算 |
4.4.2 西宁市交通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
4.4.3 耦合协调度的分析 |
4.4.4 耦合协调度发展模式分析 |
4.5 西宁市交通与旅游产业各内部子系统的关联度分析 |
4.5.1 灰色关联度计算 |
4.5.2 灰色关联度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对西宁市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若干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宁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关系研究[D]. 王好文.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2]西宁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研究[D]. 袁霞. 青海民族大学, 2019(01)
- [3]西宁市空巢老人孤独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D]. 宋雪娇.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4]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青海农村女性婚姻价值观研究[D]. 鄢雯斐. 青海大学, 2019(04)
- [5]基于PRECEDE模式的西宁市中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研究[D]. 张瑾.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6]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 芦雨.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7]西宁市生态适度人口研究[D]. 巩芳霞. 青海师范大学, 2014(04)
- [8]西宁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研究[D]. 李格格. 青海民族大学, 2020(06)
- [9]全面二孩政策对中国人口结构及区域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J]. 王开泳,丁俊,王甫园. 地理科学进展, 2016(11)
- [10]西宁市交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协调关系研究[D]. 李环.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