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正念的发展——《美丽的小兴安岭》课程的教学设计

认识正念的发展——《美丽的小兴安岭》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熟读精思发展思维──《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罗芳[1](2019)在《小学中段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 ——基于邛崃市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它顺应了信息化时代对学生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得到了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实践这种教学模式。小学中段是学生从低段过渡到高段的黄金时期,在中段开展主题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从低段的“学会阅读”过渡到高段的“从阅读中学习”。从2015年9月起,邛崃市开始在小学中段实践主题阅读教学,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相应的问题。本文以邛崃市三所小学(邛崃市市区南街小学、邛崃市郊区文昌小学、邛崃市冉义镇冉义小学)的614名中段学生、9名老师、3名校长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PIRLS测试、课堂观察等方法,了解了邛崃市小学中段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具体实践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调研发现,邛崃市经过三年的小学中段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实践,提高了邛崃市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积累了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但也存在选文内容随意化、教学方法模式化、学生整合和评价能力偏低、城乡主题阅读教学存在差距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即对中段课文内容理解不到位,对中段主题阅读教学的认识不足,缺乏方法的指导和思维的训练,城乡教师专业素养存在差距。笔者根据这些原因,提出相应的策略:在选文内容方面,应围绕主题,精选阅读内容,即选文要与中段课文同步,贴近中段学生生活,富含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根据中段特点,优化教学方法,即重视读写结合,着力句段练习,重视类比阅读,发展逻辑思维,重视批注阅读,培养阅读习惯;在教师素养方面,通过教师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来实现中段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韩海鑫[2](1995)在《熟读精思发展思维──《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熟读精思发展思维──《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设计深圳市深圳小学韩海鑫《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义务教育六年制新编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第13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作者采用了“总—分—总”的文章结构,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精美的画面。课文先从整体上介绍了小兴安...

胡萍[3](2018)在《小学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支架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由于关注学生探究过程、注重发现学习,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近年的学术研究中受到了重点的关注。关于支架教学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和研究人员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教育成果。虽然支架式教学的研究成果众多,但是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上还有不小的缺陷,若是能够利用支架式教学的精髓提升我国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质量,对小学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设计进行策略性地思考与研究,将会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首先,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并归纳了小学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要领和支架的类型,对于支架式教学理论做了较为完整的阐述。其次,笔者走进了S市JA区的三所小学,围绕小学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设计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入的访谈,提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最后,结合自己及其他专家学者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笔者从学情、学习内容、环境条件和教师自身素养四个方面与教学支架的匹配程度进行深入研究,提炼出切实、好用的小学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设计对策。本研究分为五个章节,研究的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对研究的缘起、支架式教学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核心概念界定进行阐述。第2章理论概述:对小学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设计基本原则、基本要领以及支架类型进行详细阐述。第3章现状调查:围绕小学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设计,对S市JA区三所小学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详细阐述了本研究的调查设计、调查数据分析和调查的结果,提出小学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4章对策思考:基于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第三章实证调查,从学情、学习内容、环境条件和教师自身素养四方面提炼出支架的匹配对策以及切实、好用的小学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设计对策,即:学情状况与支架的运用;教学内容与支架类型的匹配;环境条件与支架的选择;教师素养与支架的设计。第五章总结与展望:回顾本研究的过程与意义,提出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覃捷[4](2014)在《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学行为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热议的话题,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也成为人们不断研究的课题。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展现出来的行为,是教学的核心和实体部分,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细节和内容,也是教学系统中最具有能动性的部分。教学行为主要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其中主要教学行为又包括呈示行为、对话行为和指导行为。本论文把呈示行为界定为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述、板书以及多媒体呈现。讲述是指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说明与讲解知识,并使学生领悟的行为。板书是教师口头语言的书面化呈现,为学生识记、保持、再现学习内容提供线索。多媒体呈现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行为,通过声像呈示,既使知识的呈现更为感性与直观,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于课堂教学;对话行为是指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话交换信息、答疑解惑的行为,其中主要包括问答与对话两种形式。问答是课堂中师生交流最常用的形式,通过“提问——回答”模式,能够诱发学生参与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讨论行为是以对话为基础,却比对话的层次更高,通常是师生在课堂上通过讨论试图解决与教学有关的复杂的、多元的和开放性的高层次问题;指导行为指的是对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的指导。在指导行为中,教师角色转化为指导者,创设情境,激励和诱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咨询、辅导和帮助。论文依托案例,从教师的呈示行为、师生间的对话行为、教师的指导行为方面对语文课堂教学失效的原因进行探析,认为教师削弱课堂讲解力,过度使用多媒体呈现,导致知识过度直观化,削弱了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弱化了知识内化、生成的过程;教师不能提出具有启发性、延展性的问题,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做出具有针对性的点评,导致课堂提问流于形式;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过度放任学生,丧失教师的主导性,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力的指导,这些都是导致语文课堂失效的原因。论文从教学行为的表征论述了提高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提出加强教师呈示行为表现力,提高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与课堂的讲解能力;加强师生间的课堂交流,提高师生间问答的深度与广度,使提问具有启发性、有效性;加强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为学生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并提供适时、及时的帮助与指导的策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孙明芝[5](2013)在《烟台市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深化实验与研究》文中认为烟台市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实验从1988年龙口实验小学“大量读写,快速作文”开始,经历了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构建了基本框架。但从2001年课程改革以后,各科注重新教材培训,语文也不例外。课程改革十二年,烟台市语文“双轨”教学一度被冷落,忙于新教材的培训,忙于深挖教科书每篇课文的人文价值。在这期间,还是一本教科书占据了整个课堂,第二轨课外读写只是体现在读书笔记的摘抄数量上、手抄报上,读书的数量、质量、规划很随意,处于无序状态。这样一本教科书30几篇文章要想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谈何容易。因此如何深化研究“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学模式,如何构建适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规律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阐述了烟台双轨教学的现状、选择本题的实践意义,也梳理了当前国内外大量读写的现状。第一章介绍了“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深化实验的背景,先介绍了烟台市小学语文从1988龙口实验开始到十一五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及深化此课题研究前后双轨教学基本结构的对比变化。第二章介绍了双轨识字教学的课程内容、基本策略与评价方式,构建了简约高效的识字教学模式与方便科学的识字量考察表。第三章介绍了双轨阅读教学的课程内容、基本策略与评价方式,构建了教科书阅读、泛阅读、经典诵读三位一体的阅读课程体系。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因此这一章也是论文的重点。本章树立大阅读教学观,突破教科书教学,使儿童阅读课程化、课内化、科学化、序列化。第四章介绍了双轨习作教学的课程内容、基本策略与评价方式,这一章比较单薄,刚刚进入研究,尚不成熟。

王艳蕾[6](2020)在《城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困境与策略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把素质教育置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地位,小学语文基础教学也成为主要研究阵地之一。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却出现了严重的美育缺失等问题。这种问题在城镇小学语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其介于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之间的城乡交叉结合的性质,其美育的特殊性也由此彰显。鉴于此,我们主要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当前城镇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尝试性地提出一种包含审美质素的语文教学模式,以期探索出适合当前城镇小学语文实际教学的可行性路径。本文秉持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运用调查访谈、文本细读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城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困境与策略研究展开详细论述,其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本选题的价值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进行了整体性论述。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以下三章:第一章,主要明确了美育在城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首先,美育已经成为时代的一种“刚需”,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也确立了美育的重要地位。其次,城镇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丰富的审美元素,所以在城镇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第二章,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了当前城镇小学美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详细分析了其美育缺失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城市小学、城镇小学和农村小学三种不同学校的问卷调查发现,现阶段美育在城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殊症候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现阶段美育在城镇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主体审美表达的机械化、课堂教学的单一化、美育活动的形式化等方面。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离不开城镇小学生源和师资的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在:家庭教育的功利性和学生学习的兴趣缺乏、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的陈旧老套、整体审美氛围不够、缺乏有效的美育实施策略等等。第三章,针对上述问题和困境,我们在这里提出了城镇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策略,这种策略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展开的:首先,从教学设计出发,在教学设计中研究小学生的审美规律;提炼教学内容中的美。其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展现美,教师构建诗意的课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恰当的策略来达到美育的目的;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现代化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再次,通过课外延伸创造美,我们进一步利用文本空白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阅读延伸,提高学生的审美品质;开展丰富的主题活动来拓展学生的审美领域。结语部分,在总结前文所述主要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一步反思了在城镇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实践策略中可能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而这些也正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刘卓雯[7](2013)在《乡土意识变迁与乡土书写 ——黑龙江乡土教材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文中指出研究乡土教材发展史是研究教育现象的空间与时间组合发展的问题。中国百年乡土教材的发展,正是养成乡土爱启发爱国心的教育,将人的体力、智力和德性融合复归回教育。当世界——国家——乡土的现代时空观念确立之后,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家乡,不仅是时代命题,更是国家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对这一课题的解答,关系着民众对国家、家乡的认同,更关系着对中国谋求富强的大计。乡土教材是乡土教育的重要载体,其产生和发展有内在的规律性和科学性,能够为今天的教育事业带来很多启迪。今天,国家成为书写的权威和中心。作为教科书形态之一,乡土教材成为多元化现代社会发展的结点之一,表现在:从书写形态上来看,乡土教材呈现不同族群的生活方式和自我表达形式;从存在意义上来说,其发生发展本身即一种关于文化的实际运作方式。在历史意义上,乡土意识、乡土教材与社会背景中的象征性权力之间是错综复杂的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一定是在历史与政治的脉络下逐渐形成的。因此,本研究指出乡土教材的研究应该转向——即乡土教材是现实社会构成的一种文化书写工具,而不仅仅是一个指涉的符号与标码:其研究焦点不仅落脚于文本解析,而在于对书写本身与意识洪流之间、社会大环境之间的关系互动。借助布迪厄“实践的理论”中的关键概念,本研究将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定位为:被社会结构化了的文化资源与掌握权力的书写主体之间,能动者的、情境性的遭遇。这样看来,不管看起来是多么普通、陈旧甚至简陋,每一本乡土小书都被雕刻上社会结构的印记,他们既表达了彼时的社会结构,又促成了社会文化的再生产。本研究尝试将“乡土意识”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研究20世纪中国边疆省份社会变迁、教育发展的有效范畴及解释工具,通过对黑龙江乡土意识的梳理、乡土教材的文本解读阐述并探讨如下问题:1.阐述自清末以来,黑龙江乡土教材(乡土志)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全过程、以及特殊历史时期的地方教育内容;2.总结黑龙江乡土意识变迁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原着少数民族和外来迁移族群认同的影响路径;3.现代化进程中黑龙江人口较少民族乡土意识与乡土教材关系的立体透视;4.分析黑龙江乡土教材与乡土意识变迁的互动关系;探讨乡土意识变迁与文化自觉的关系5.乡土意识是否可以成为阐释社会变迁本土“现代性”历程的研究路径;6.乡土教材的发展定位,明晰乡土教材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指向人群。黑龙江百年乡土意识演变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地域身份与国民身份结合、乡土情怀与国家复兴紧密联系。乡土志的产生就是与爱国思想、疆土意识与国民构建紧密相连,新式教育内容、民众的乡土意识同地方的乡土文化资源相得益彰的结果;第二,列强入侵引发的民族精神觉醒同传统的文化心理结合起来。抗战读本与解放区读物就是作为抗日民族精神的汇集地以及满足乡村民众最基本生存需要的教育工具,时刻彰显着国家意志;第三,民众自身利益及乡土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民主建设时期,“闯关东精神”“大庆精神”及“北大荒精神”深刻内含于农民识字、文化技术读本以及地方教育系统自编的乡土教材中;第四,少数民族文化自觉,试图通过民族文化传承表达认同。赫哲族、鄂伦春族等人口较少民族原文化呈现碎片化之后,面对身份的失落与焦虑,走上了寻找传统的文化符号作为认同表达的文化自觉之路。民族文化课程以及校本教材的大量开发正是少数民族乡土意识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概言之,黑龙江乡土意识正是通过乡土教育的缓慢孕育,经通过国民教育的迅速整合,通过爱国主义逐步发酵,通过文化自觉来表达民族认同。当前乡土教材发展面临窘境的本质在于实践活动在“场域——生存心态”关系中出现错位,即没有正视乡土意识在现代性教育中历史与空间的位移。本研究指出乡土教材可以通过目标的重新定位、内容的重构以及课程开发系统的拓展作为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在分析文献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指出:1.乡土意识反映地域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2.社会场域及乡土意识变迁是乡土教材发展兴衰的主要动因;3.乡土志产生于国家政治需要,是国家意识的投射;4.现代乡土意识是地域意识、民族意识、国家意识的整合;5.乡土教材的发展是文化自觉的重要表现6.乡土教材可以成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7.乡土教材是区域群体利益诉求的媒介之一;8.乡土教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托学校教育的平台;9.目前的研究与关注,存在对乡土教材功能的误解和过度解读。书写乡土,并不是为书写而书写,而是要通过乡土知识的书写及其传播,加深对于乡土之认识,加强对于乡土的认同,最后促使人们以饱满之感情投入到乡土、国家的建设之中。已经具有这样认识和观念的知识群体在乡土书写时,有意识地从世界——国家格局中寻求乡土的位置,正是对这一课题的主动解答,使得近代不同地域的知识群体在文化自觉中构建乡土认同,同时也在乡土认同中寻找国家认同。虽然过程崎岖、高低起伏,但却不能忽视新形势下借助乡土书写和对“乡土意识”梳理的历史教育来重建中国人时空观及其责任感的努力。

柳俐[8](2014)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很多积极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这种大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很多专家学者们关注的一个课题,同时也受到教育相关部门的重视。2012年3月,我国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1](以后简称《规划》)中再次强调应高度重视信息化教育。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观念,用其替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意在强调“教育系统结构性的变革”[2]。如何让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物尽其用发挥最大的功效,如何完成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到“深度融合”的转型,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学习主动性,真正实现“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让学习变得更有趣更高效,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本研究通过研究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现状,通过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自编教师、学生调查问卷,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以成都市金牛区内四所学校中的小学语文教师,和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的分析,结合平时的观察、听课和访谈,总结出信息技术分别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践策略,并以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设计了一种全新教学方案,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索,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给出评价和指导,借此给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实施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策略。

欧雯[9](2013)在《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读写结合,即阅读和写作结合,指的是在中国语文教学情境中阅读和写作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读写结合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是根植于中国语文教学领域的传统菁华。一直以来,在阅读中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观念得到了小学语文界的广泛认同,并经过了长久的实践和检验。实现读写结合的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切入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作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的语文教学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如何进行更有效的读写训练,成为了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拟从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的策略角度出发,力求找到读写结合的新思路,并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归纳整理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读写训练方法,为学生能够在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中逐渐会读善写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方艳[10](2021)在《具身教学设计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教学设计强调多学科的融合,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使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积极利用多重感官接受知识和技能,顺利建立认知过程,并实现知识技能的内化和应用。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深度结合具身认知的教学设计流程,可为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二、熟读精思发展思维──《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熟读精思发展思维──《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中段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 ——基于邛崃市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小学中段语文主题阅读教学过渡性特征和价值
    第一节 小学中段语文主题阅读教学过渡性特征
        一、字词到句段的过渡
        二、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三、辅助阅读到独立阅读的过渡
    第二节 小学中段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价值
        一、帮助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二、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三、促进基本阅读方法的掌握
第二章 邛崃市小学中段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概述
        一、访谈实录
        二、课堂观察实录
    第二节 邛崃市小学中段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经验与问题分析
        一、邛崃市小学中段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经验
        二、邛崃市小学中段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三章 邛崃市小学中段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改进策略
    第一节 围绕主题,精选阅读文章
        一、选文要与中段课文同步
        二、选文要贴近中段学生生活
        三、选文要富含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二节 根据中段特点,优化教学方法
        一、重视读写结合,着力句段练习
        二、重视类比阅读,发展逻辑思维
        三、重视批注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第三节 加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一、专业技能方面
        二、科研能力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小学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支架式教学
        1.5.2 阅读教学
        1.5.3 教学设计
第2章 小学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设计理论概述
    2.1 小学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2.1.1 以学生为阅读主体的原则
        2.1.2 以学生阅读问题为中心的原则
        2.1.3 阅读教学组织“情境化”的原则
    2.2 小学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要领
        2.2.1 基于支架式教学各环节进行设计
        2.2.2 基于支架搭建操作要领进行设计
    2.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中的“支架”类型
第3章 小学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设计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调查的研究设计
        3.1.1 调查内容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方法
    3.2 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3.3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3.1 存在的问题
        3.3.2 原因分析
第4章 小学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设计的对策
    4.1 学情状况与支架的运用
        4.1.1 依据年段特点,合理选择支架
        4.1.2 依据认知水平,运用知识支架
        4.1.3 依据具体问题,提供合适支架
    4.2 教学内容与支架类型的匹配
        4.2.1 偏知识类教学内容的支架类型
        4.2.2 偏方法类教学内容的支架类型
        4.2.3 偏情感类教学内容的支架类型
    4.3 环境条件与支架的选择
        4.3.1 兼顾物理环境选择支架
        4.3.2 兼顾心理环境选择支架
    4.4 教师素养与支架的设计
        4.4.1 善于表达型教师的支架设计
        4.4.2 课堂管理型教师的支架设计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1. 课程改革的需要
        2. 相关研究的启示
    (二) 研究内容及思路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调查研究法
一、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界定
    (一) 定义
    (二) 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特点
        1. 阅读性
        2. 语言文字性
        3. 情感性
二、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表征
    (一) 呈示行为
        1. 讲述
        2. 板书
        3. 多媒体
    (二) 对话行为
        1. 问答
        2. 讨论
    (三) 指导行为
        1. 对自主学习的指导
        2. 对合作学习的指导
三、语文课堂教学失效的原因探析
    (一) 过度呈示,媒体的滥用
    (二) 对话失当,教师的无效提问
        1. 语文课堂无效提问的现状
        2. 语文课堂无效提问的成因分析
    (三) 忽视指导,教师主导性的缺失
    (四) 语文本位的缺失
四、提高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
    (一) 加强教师呈示行为表现力
        1. 内化文本内容讲解
        2. 紧扣文章特定体式讲解
        3. 把握文本的语境与情感基调讲解
        4. 揣摩品析文本的语言讲解
        5. 探究文本主题
    (二) 加强课堂师生间有效对话
        1. 问题涉及面广
        2. 问题穿透力强
        3. 问题的难度呈现梯度
    (三) 强化课堂指导行为
        1. 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2. 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自学
        3. 充分讨论,适时指导
        4. 鼓励学生总结,促进知识内化
    (四) 使语文回归本位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5)烟台市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深化实验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深化实验的基本背景
    1.1 烟台市小学语文二十年的改革历程
        1.1.1 “八五”期间:建立小学语文“双轨”教学基本框架
        1.1.2 “九五”期间:形成“双轨”教学基本体系
        1.1.3 “十五”期间:建立“双轨”教学基本常规
    1.2 烟台市小学语文“双轨”教学基本结构之变化
        1.2.1 两条轨之变化
        1.2.2 “四个结合”之变化
        1.2.3 “五个关系”之变化
    1.3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问题
        1.3.1 教学定位的问题
        1.3.2 教学内容的问题
        1.3.3 教学方式的问题
第二章 双轨识字教学
    2.1 双轨识字教学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
    2.2 双轨识字教学的基本策略
        2.2.1 双轨识字教学的高效方法
        2.2.2 双轨识字教学的基本模式
    2.3 双轨识字教学基本评价方式
第三章 双轨阅读教学
    3.1 经过融合的教科书阅读教学
        3.1.1 经过融合的教科书阅读课程体系基本内容
        3.1.2 经过融合的教科书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3.1.3 经过融合的教科书阅读教学的基本评价原则与方式
    3.2 课外阅读教学
        3.2.1 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
        3.2.2 课外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3.2.3 课外阅读教学的基本评价形式
第四章 双轨习作教学
    4.1 双轨习作教学课程体系基本内容
        4.1.1 经过融合的教科书习作教学课程体系基本内容
        4.1.2 课外习作课程体系基本内容
    4.2 双轨作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4.3 双轨作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4.4 双轨习作教学的基本策略
    4.5 双轨习作教学的基本评价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幸福在哪里》《雨后》教学设计
附录 2:小学 1——2 年级识字量考查表
附录 3:经过融合的教科书阅读教学模式
附录 4:朗读与背诵评价
附录 5:长岛三年级语文试题
附录 6:牟平实验小学梯式分级阅读书目
附录 7:莱山实验小学的经典诵读课程体系
附录 8:牟平实验小学分级阅读测验库
附录 9:龙口小练笔资源库
附录 10:双轨习作教学的基本评价方式的 4 个案例
附录 11:芝罘区四位一体,构建课内外融合的课程体系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城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困境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美育在城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第一节 美育在城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美育成为时代的一种必然要求
        二、美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内在统一
    第二节 美育在城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美育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础性地位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丰富的审美质素
        三、美育对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章 当前城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城镇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机械化:关于审美情感的调查现状
        二、单一化:关于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
        三、形式化:关于美育活动的调查分析
    第二节 城镇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功利性与学习兴趣的缺乏
        二、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与教学观念老套
        三、教师文化素养与审美感受力的不足
        四、缺乏系统性、有效性的美育策略
第三章 城镇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策略
    第一节 教学设计挖掘美
        一、研究小学生的审美规律
        二、教学内容提炼美
    第二节 课堂教学展现美
        一、构建诗意课堂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美育策略
        三、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三节 课外延伸创造美
        一、利用文本空白激发审美能力
        二、通过阅读延伸,提高审美品质
        三、开展主题活动拓展审美领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乡土意识变迁与乡土书写 ——黑龙江乡土教材的教育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缘起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拓宽黑龙江区域教育史的研究领域
        (二) 彰显边疆省份社会变迁中乡土教材的价值
        (三) 充实和丰富乡土教材的基本理论研究
        四、研究内容
    第二节 文献述评
        一、中国乡土教材研究述评
        (一) 乡土教材学科分类研究
        (二) 乡土教材本体研究
        (三) 乡土志研究
        (四) 理论与应用综合研究
        (五) 区域性研究
        二、黑龙江地区乡土教材研究述评
        (一) 乡土志研究
        (二) 校本课程及乡土教材开发研究
        三、乡土意识研究述评
        (一) 不同研究领域对乡土意识的阐释与应用
        (二) 黑龙江地区乡土意识相关研究
        四、其他相关研究概述
        (一) 黑龙江地区教育史研究
        (二) 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研究
        小结:已有研究局限与本研究聚焦
        (一) 评价
        (二) 聚焦
    第三节 研究对象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 乡土意识
        (二) 乡土志
        (三) 乡土教材
        二、时间断限
        三、空间范围
第一章 理论工具与研究路径
    第一节 布迪厄实践理论的再分析
        一、“生存心态”的概念内涵及相关因素
        (一) “生存心态”与“惯习”的译义之争
        (二) “生存心态”与历史
        (三) “生存心态”与场域
        (四) “生存心态”与实践
        二、“生存心态”相关因素的互动模式及理论模型
    第二节 理论模型与乡土教材研究
        一、理论模型适用性
        二、理论假设
        三、乡土教材研究路径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田野调查法
        二、资料来源
        (一) 档案、地方志、近代报刊资料
        (二) 相关研究论着
第二章 清末民初黑龙江乡土志萌动
    第一节 清末民初黑龙江教育背景
        一、新教育宗旨的颁布与课程实态
        (一) 新教育宗旨的颁布
        (二) 新式教育课程实态
        二、黑龙江地区学堂课程设置与教材实态
        (一) 江省教育底色及特点
        (二) 学堂课程设置
        (三) 教科书实态
    第二节 黑龙江乡土志肇始
        一、黑龙江地区乡土志起步的背景
        (一) 《乡土志》例目的颁布及乡土志的发展
        (二) 林传甲与黑龙江乡土志
        (三) 黑龙江乡土志的编辑出版
        二、黑龙江乡土志实态——以《黑龙江乡土志》为例
        (一) 《龙江历史》解析
        (二) 《龙江地理》解析
        (三) 《龙江格致》解析
        (四) 《铁路教科书》及《黑龙江学报》解析
    小结
第三章 近代黑龙江乡土教材发展
    第一节 1949年前黑龙江教科书实态
        一、日本殖民教育概况
        二、教科书的“统制”与出版
        三、抗战读本及解放区读物情况
        小结
    第二节 1949年后黑龙江乡土教材发展述论
        一、地方性识字教材案例分析
        (一) 省编《识字读本》
        (二) 各县市编《农民识字课本》
        二、“大跃进”时期的乡土地理教材分析
        (一) 《乡土地理教材》解析
        (二) 《黑龙江省地理》解析
        三、革命课本
        (一) “生产性”革命课本
        (二) 为“革命”学文化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与联系生产”相结合的教科书改造
        小结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乡土教材的实践
        一、农民文化教育乡土课本
        (一) 技术教育:《农民教育乡土教材》
        (二) 脱盲后教育:《农民文化技术课本》
        二、乡土史地教材发展
        (一) 70年代末:《齐齐哈尔滨市乡土地理》
        (二) 80年代乡土史地教材
        三、各学科乡土教材发展大潮
        (一) 小学乡土教材案例分析
        (二) 中学乡土教材案例分析
        小结
第四章 21世纪黑龙江乡土教材实践研究案例分析
    第一节 黑龙江省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案例分析
        一、黑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二、黑龙江省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审批程序制度流程
        三、课程解构
        四、教材剖析
        (一) 总结构
        (二) 各分册结构及作用
        (三) 单元结构
        五、特点归纳
        (一) 经典型和社会性
        (二) 浸润性和探究性
        (三) 生活性和地方性
    第二节 黑龙江省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案例分析
        一、文本解读
        (一) 框架分析
        (二) 编写思路
        (三) 内容选择
        (四) 内容及学时安排
        二、特点分析
        (一) 综合性
        (二) 渗透性
        (三) 鲜活性
        (四) 地方性
        (五) 实用性
        三、课堂应用
        (一) 教学目的
        (二) 教学方法与课堂活动
    小结
第五章 黑龙江少数民族乡土教材发展阶段细述
    第一节 近代黑龙江民族教育形式及特质
        一、近代黑龙江民族教育形式与关系
        二、近代黑龙江少数民族教育特质
        (一) 少数民族教育的复杂性、艰难性与差别性
        (二) 从“三类教育”并存转向国民教育统和
    第二节 清末民初黑龙江蒙古族民族教育实态及教材使用
        一、晚清黑龙江地区蒙古族教育的要求与形态
        (一) 晚清政府对蒙古族的语言教育
        (二) 晚清黑龙江蒙古族教育的教科书实态
        二、民国前期黑龙江蒙古族学校教育的课程与教材实态
        (一) 公立蒙旗初等、高等小学堂课程与教材使用分析
        (二) 公立蒙旗中学校的课程与教材使用分析
        (三) 私立蒙文学校的课程及教材使用
    第三节 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与乡土教材开发案例分析
        一、黑龙江民族教育相关条例分析
        (一) 民族文化课程方面
        (二) 教育政策扶持力度
        二、鄂伦春族民族文化课程与乡土教材发展调查
        (一) 鄂伦春民族学校概况
        (二) 民族文化传承课程及校本教材应用分析
        (三) 现实与困境
        三、赫哲族民族文化课程与乡土教材发展现状
        (一) 赫哲族民族学校概况
        (二) 赫哲族民族文化课程及校本教材应用现状
        (三) 现实与困境
    第四节 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课程、教材问题与对策解析
        一、现状与成绩
        二、存在问题
        (一) 政策法规不健全
        (二) 民族文化课程缺乏评价标准
        (三) 配套校本教材编写及使用存在不足
        (四) 民族文化课程陷入文化窘境
        (五) 民族文化资源缺乏共享
        三、对策研究
        (一) 各地要尽快制定《民族文化课程实施纲要》
        (二) 加强民族文化课程、教材的开发和建设
        (三) 科学设计民族文化课的教学方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四) 建设适应民族文化课教学的教师队伍
第六章 理论阐释
    第一节 乡土意识变迁与乡土教材实践关系演绎
        一、黑龙江地区乡土意识变迁及乡土教材特点阶段解析
        (一) 黑龙江地区近代乡土意识萌动及乡土志特点
        (二) 黑龙江地区近代少数民族乡土意识变容
        (三) 黑龙江乡土意识的现代化路径
        (四) 现代化进程中黑龙江人口较少民族乡土意识之立体透视
        二、现代化进程中乡土教材实践在“场域——生存心态”的错位
        (一) 乡土意识的历史位移
        (二) 乡土意识的空间位移
        (三) 社会场域的合力制约
    第二节 乡土教材的现代性选择
        一、目标价值的重新定位
        二、内容的选择与建构
        三、课程开发体系的适度拓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问题的提出
    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积极意义
    3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现状分析
        3.1 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
        3.2 国内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现状
第1章 理论原因探讨与相关概念界定
    1.1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理论原因探讨
    1.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相关概念界定
        1.2.1 信息技术
        1.2.2 课程整合
        1.2.3 深度融合
        1.2.4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
第2章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可行性分析
    2.1 调查问卷的编制和实施
        2.1.1 问卷的设计
    2.2 问卷调查分析
        2.2.1 调查问卷
        2.2.2 问卷分析
第3章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策略
    3.1 信息技术与小学识字教学深度融合
    3.2 信息技术与小学阅读教学深度融合
    3.3 信息技术与小学写作教学深度融合
    3.4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交际深度融合
    3.5 信息技术与综合性学习活动深度融合
第4章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案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读写结合概况
    第一节 读写结合的历史
    第二节 读写结合研究现状
    第三节 小学生阅读和写作现状分析
第二章 读写结合的定义和关系
    第一节 读写结合的定义
    第二节 读与写二者间的关系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基本形式
    第一节 巧补“留白”
    第二节 仿写迁移
    第三节 创新改写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实施策略
    第一节 切实结合读写避免走入误区
    第二节 增强拓展阅读服务读写结合
    第三节 重视读写启蒙培养读写兴趣
    第四节 重组阅读文本加强主题训练
    第五节 积极感悟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第六节 个性作业设计服务读写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具身教学设计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单元内容和育人功能的横纵向分析
二、课程内容分析与学情调查
三、具身认知的教学设计流程
四、具身认知教学设计的反思
    (一)精准把握具身认知的渗透与实现过程
    (二)创设认知和非认知同时参与的动态学习情境

四、熟读精思发展思维──《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中段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 ——基于邛崃市的调查分析[D]. 罗芳.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2]熟读精思发展思维──《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设计[J]. 韩海鑫. 小学语文教学, 1995(12)
  • [3]小学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 胡萍.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4]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D]. 覃捷. 广西师范大学, 2014(10)
  • [5]烟台市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深化实验与研究[D]. 孙明芝. 鲁东大学, 2013(S2)
  • [6]城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困境与策略研究[D]. 王艳蕾.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乡土意识变迁与乡土书写 ——黑龙江乡土教材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 刘卓雯.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2)
  • [8]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D]. 柳俐. 四川师范大学, 2014(05)
  • [9]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D]. 欧雯.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2)
  • [10]具身教学设计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J]. 方艳. 小学语文, 2021(10)

标签:;  ;  ;  

认识正念的发展——《美丽的小兴安岭》课程的教学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