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手术在耳鼻喉科中的应用(综述)

冷冻手术在耳鼻喉科中的应用(综述)

一、冰冻外科在耳鼻咽喉科的应用(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卢飞燕[1](2019)在《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切除岩尖病变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与显微镜相比,内镜技术在中耳腔的应用日渐成熟,其应用领域近年逐渐延伸至内耳、侧颅底等精细、复杂的部位,尤其是涉及侧颅底相关病变,国外近年来零星报道了一些个案,而国内有关内镜技术在侧颅底方面临床应用的报道甚少。对于耳显微外科医生而言,侧颅底手术因其复杂的解剖结构,无论在理解方面、可视化方面及手术操作方面都极具有挑战性。本研究旨在探索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切除岩尖病变的手术入路,观察内镜下中耳重要解剖定位标志,尤其是圆窗周围的结构,寻找定位耳蜗下通道的解剖标志,同时在高分辨颞骨CT计算机三维重建下量化耳蜗下通道,为该手术入路提供国人恒定的解剖标志及影像学依据。材料新鲜冰冻尸头10具(共20侧),其中,经颈总动脉红色乳胶灌注、静脉蓝色乳胶灌注4具,均为成人标本,男性颞骨标本4具(8耳),女性颞骨标本6具(12耳)。头颅骨质均完好无损、无中耳畸形(经CT证实),没有籍贯及年龄记录。所有冰鲜尸头均由深圳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及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教研室提供。实验仪器和设备内镜系统:使用STORZ 0°、30°、70°,长15cm、直径3mm内镜以及超高清内镜系统,美敦力动力系统及耳科内镜手术钻头(直径1-3mm)以及STORZ耳科显微手术器械,手术器械包括:环切刀、纵切刀、刮匙、剥离子、鳄鱼钳、锤骨头剪、显微杯状钳、耳科内镜磨钻、电动吸引器等。方法1.应用10具(20侧)新鲜冰冻成人尸头,模拟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岩尖气房切除,术前在颞骨CT上分别测量耳蜗底转到颈内动脉和颈静脉球分叉点之间的距离,以及耳蜗底转至颈静脉球夹角之间的距离,观察内镜下中耳的重要解剖标志,尤其是圆窗周围的结构,寻找定位耳蜗下通道的解剖标志(鼓岬下缘、颈内动脉管、颈静脉球、岬末脚、柱骨),为该手术入路提供恒定的解剖标志及影像学依据。2.回顾性阅读分析85例患者(170侧)颞骨高分辨CT,记录85例(170侧)患者耳蜗下通道与岩尖气房在颞骨CT上的影像学特征,总结耳蜗下通道及颞骨岩尖气房CT分型情况,根据圆窗邻近的柱骨、岬末脚以及前下方鼓室窦的关系,将耳蜗下通道及岩尖气房气化程度分为A、B、C 3型。3.统计学处理:所有颞骨CT的测量数据均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所有的测量值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主要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以?x±S表示。结果1.在10具(20侧)颞骨标本上模拟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岩尖气房切除,术前行高分辨颞骨CT三维重建测量:耳蜗底转到颈内动脉与颈静脉球夹角之间的距离为(6.46±1.02)mm;耳蜗底转到颈静脉球之间的距离为(3.67±0.58)mm(p=0.000<0.001,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耳蜗底转到颈内动脉与颈静脉球夹角之间的距离:气化型岩尖为(6.79±0.60)mm,非气化型岩尖为(6.28±1.17)mm(p=0.15>0.05,无统计学意义);耳蜗底转到颈静脉球的距离:气化型岩尖为(4.06±0.36)mm,非气化型为(3.45±0.58)mm(p=0.01<0.05,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学数据均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学分析。)2.85例(170耳)临床样本颞骨CT测量,其中男性50人,女性35人,平均年龄在39.96岁:耳蜗底转到颈内动脉与颈静脉球夹角之间的距离为(6.83±1.50)mm;耳蜗底转到颈静脉球之间的距离为(3.82±1.29)mm(p=0.000<0.001,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耳蜗底转到颈内动脉与颈静脉球夹角之间的距离:气化型岩尖为(7.19±1.44)mm,非气化型岩尖为(6.68±1.50)mm(p=0.019<0.05,有统计学意义);耳蜗底转到颈静脉球的距离:气化型岩尖为(4.06±1.42)mm,非气化型为(3.74±1.22)mm(p=0.06>0.05,无统计学意义)。(统计学数据均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学分析。)3.耳蜗下通道与颞骨岩尖气房CT分型:A型气化型31.18%(53耳),B型板障型57.65%(98耳),C型硬化型11.18%(19耳)。4.20侧新鲜冰冻成人尸头颞骨上模拟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岩尖气房切除术式过程中,在颈内动脉、颈静脉球及鼓岬围成的三角区域之间定位耳蜗下通道,在岬末脚和柱骨之间可确认耳蜗下通道,颈内动脉垂直段在此解剖区域前缘,用金刚钻头磨除颈静脉球和耳蜗底转之间的鼓室内侧壁,如鼓岬的下部,气化较好的标本可见岩尖气房。其中气化型岩尖8耳,颈静脉球高位5耳,19耳成功完成岩尖气房的切除,1耳因颈静脉球明显高位难以完成经耳蜗下通道完整切除岩尖气房。结论在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岩尖病变切除术式中,岬末脚和柱骨可作为定位耳蜗下通道的重要解剖标志,由颈内动脉、颈静脉球及鼓岬围成的三角区域可恒定作为耳蜗下通道恒定的解剖标志,高分辨颞骨CT应作为该术式术前重要参考。从解剖学角度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岩尖病变切除术式是可行的,能够避免损伤内听道、耳蜗、迷路,保存听力,可作为临床治疗岩尖病变的重要术式之一。本研究的相关数据为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切除岩尖病变手术中避免耳蜗、迷路等重要结构损伤及准确定位耳蜗下通道提供理论依据。

王正[2](2021)在《喉垂直部分切除术与低温等离子喉部分切除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的临床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喉垂直部分切除术及低温等离子喉部分切除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的手术方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选取在2016年01月~2020年12月间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并住院的各项资料完备且能有效随访的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共收集到患者55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1例,年龄40?79岁,中位年龄60岁,其中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喉癌切除术35例,传统垂直喉部分切除术20例。病史1周?6个月。症状主要为声音嘶哑,还有咳嗽咳痰、咽部不适感、咽部异物感、呼吸困难等。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记录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术后随访半年~两年,所有患者术后门诊复查行电子喉镜检查,复查时间:术后3天、术后第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第一年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喉镜,之后第二年后改为6个月一次,直至满2年或复发为止。复查内容:术区是否光滑,有无新生物形成等。结果:1.喉垂直部分组平均手术时间(106.05±23.61)min,低温等离子组平均手术时间(27.34±7.34)min;喉垂直部分组平均术中出血(62.00±34.12)ml,低温等离子组平均术中出血(10.37±10.40)ml;喉垂直部分组平均住院时间(26.10±6.22)天。低温等离子组,平均住院时间(14.51±3.83)天,两组数据之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低温等离子组和喉垂直部分组术后并发症数据对比,喉垂直部分组无术后出血病例;术后感染3例;3例出现术后声带粘连;喉肉芽肿3例;喉狭窄3例。低温等离子组有1例出现术后出血;术后均无感染;声带粘连2例;术后肉芽肿5例;喉狭窄1例。在总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后复发对比,喉垂直部分组术后复发4例,其中局部复发且未转移1例,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3例;低温等离子组术后复发3例,局部复发3例,未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虽然总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淋巴结转移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垂直部分组两年无瘤生存率为78.35%,低温等离子组两年无瘤生存率为89.73%。使用Log-Rank(Mantel-Cox)比较两组间的无瘤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对比传统喉垂直部分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势。2.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比传统喉垂直部分切除术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治疗上具有一定优势。3.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对比传统喉垂直部分切除术局部复发率及2年无瘤生存率无明显差别。

魏薇[3](2020)在《Fgf22基因在小鼠听觉传导通路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目前听力损失是影响全球人类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据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The Word Health,WHO)数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世界听力障碍患者大约有36,000万,约占总人口的5.3%,其中15岁以下听障患儿约有3,200万。根据病因可以将听力损失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其中先天性听力损失主要包括遗传性聋,而后天性听力损失主要包括噪声诱导的听力损失、耳毒性药物诱导的听力损失以及老年性聋等。因此,尽早完善与听力损失相关的基因突变谱,并通过基因筛查与诊断提早进行患病风险的评估和预防,将对最终降低我国人口听力损失发病率、提高人口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不论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导致最终听力损失的原因都是阻断了声音在听觉传导通路的正常传递。听觉传导通路主要分为外周听觉传导通路和中枢传导通路,其中外周听觉系统传导通路为:外界声音从外耳道通过鼓膜,将声音传递至中耳,再通过听小骨振动将声音信号放大并传递至卵圆窗,并通过淋巴液的振动传递刺激耳蜗Corti器。中枢神经系统正常传导通路为:耳蜗Corti器中的外毛细胞接受到刺激之后将声音信号放大,刺激内毛细胞将声音信号通过突触进行编码,然后沿着耳蜗核-下丘-内侧膝状体-大脑听皮层传递,最终完成了声音信号在中枢听觉传导通路中的完整传递。近年来,介于外周和中枢听觉传导通路中间的耳蜗带状突触逐渐成为耳神经外科学基础研究领域的热点,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突触有所不同,耳蜗内毛细胞带状突触是将声音信号向中枢传递过程中的第一个突触结构,并且因为其空间分布呈带状故称之为“带状突触”(Ribbon Synapses)。声音信号从外周听觉系统向中枢听觉系统的传导依赖于耳蜗带状突触内神经递质快速、精确、及时地释放,这也决定了声音信号传递的质和量。此外,在声音信号在听觉系统传递的过程中,耳蜗内毛细胞负责将声波的机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然后再通过耳蜗带状突触传递到中枢听觉神经元。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任何可能导致带状突触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危险因素如噪声、耳毒性药物、老化等,都会对声音的编码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隐匿性听力损失已经成为一种被广为认可的以耳蜗带状突触损伤为主要病理机制的临床常见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听阈无明显变化,在嘈杂环境中却表现出言语识别率显着降低。为了深入探索其发病机制,有学者通过给予实验动物中度程度噪声暴露,可导致暂时性阈移(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TTS)、耳蜗带状突触不可逆性损伤以及ABR的I波幅值不可逆性下降的特征,与临床表现相一致,认为其可作为噪声诱导的隐匿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idden Hearing Loss,NIHHL)动物模型。对于其发病机制,目前被广为认同的观点是中等程度噪声暴露仅损伤高阈值、低自发放电率的听神经纤维,而基本不损伤低阈值、高自发放电率的听神经纤维,而高阈值、低自发放电率的听神经纤维的功能主要是调节嘈杂环境中的言语识别率,而未受损伤的低阈值、高自发放电率的听神经可以继续维持正常听阈。因此,在隐匿性听力损失发病过程中,中等强度噪声可直接损伤内毛细胞与高阈值、低自发放电率听神经纤维之间的耳蜗带状突触,进而导致高阈值、低自发放电率听神经与内毛细胞失去连接,丧失其功能,从而导致患有隐匿性听力损失患者表现出在嘈杂环境中言语识别率降低,但是不影响阈值变化的临床特征。尽管如此,目前隐匿性听力损失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2,Fgf22)基因在2001年被首次克隆。既往研究发现,Fgf22基因与哺乳动物胚胎期大脑发育、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突触的形成、维持与调控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最近研究显示Fgf22基因可通过维持耳蜗带状突触数量而拮抗庆大霉素耳毒性导致的听力损失,推测Fgf22可能与听觉系统耳蜗带状突触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Fgf22基因在听觉传导通路中的作用,并明确Fgf22基因是否与隐匿性听力损失密切相关,以及分子机制的深入探索。此外,转录组学RNA-seq技术近年来在基础研究领域十分兴起,主要原因是其可以在特定的发育阶段或生理条件下通过获取完整的转录因子及数量的变化差异,从而揭示细胞和组织内的分子组成,进而有助于理解发育和疾病的意义,即可以直接从分子水平阐述疾病的分子机制。其中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被应用得尤为广泛,它是一类大于200个核苷酸的非蛋白编码RNA,可以通过调控转录等蛋白编码过程,从而在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将采用RNA-seq技术深入探讨本研究中所涉及到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在正常成年小鼠中,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明确Fgf22基因在听觉传导通路中的时空表达特征;在P0、P7、P14、P28四个时间点,通过耳蜗基底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明确Fgf22基因在听觉传导通路中的时空表达特征;2.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Fgf22基因敲除小鼠后,首先通过PCR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测序以鉴定小鼠的基因型,从而明确Fgf22基因敲除成功,然后观察与评估不同基因型小鼠的繁殖能力、体重变化等生长发育特征;3.通过听觉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 Response,ABR)明确Fgf22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在不同频率上的听力学表型;4.分别对Fgf22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给予100分贝(Decibel,dB)声压级(Sound Pressure Level,SPL)的中等强度白噪声暴露2小时,观察噪声暴露后各组小鼠的听力学表型差异,以及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耳蜗带状突触数量的变化差异;5.构建中等强度噪声暴露导致的隐匿性听力损失小鼠动物模型,设置一次暴露(The First Time of Noise Exposure,NE-1st)组,即 NIHHL 模型,二次暴露(The Second Time of Noise Exposure,NE-2nd)组,即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模型、空白对照组,对 NE-1st 组合 NE-2nd 组分别给予100dB SPL白噪声暴露2小时暴露1次和暴露2次,并在噪声暴露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对其进行ABR阈值变化检测、ABRI波幅值变化检测以及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耳蜗带状突触数量变化情况;6.在噪声暴露后第14天,取材小鼠耳蜗组织进行RNA-seq分析以及IncRNA-mRNA共表达可视化分析明确隐匿性听力损失的主要调控通路并预测靶基因,然后通过qRT-PCR进一步验证,最后推断Fgf22基因缺陷在噪声诱导的隐匿性听力损失中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Fgf22基因在小鼠外周听觉传导通路中的时空表达特征(1)时间表达特征:Fgf22基因首先在P0时仅在内毛细胞中表达、P7时逐渐出现在外毛细胞中,在P14时在螺旋神经节细胞中也表达,P28的时候表达水平较之前显着增加;(2)空间表达特征:在成年期的小鼠耳蜗中,发现Fgf22基因在内毛细胞、外毛细胞以及螺旋神经节细胞中均存在表达,与时间表达特征相一致;2.通过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Fgf22基因敲除小鼠(1)测序结果显示Fgf22基因敲除成功;(2)与野生型小鼠相比,基因敲除小鼠听力无显着差异;但是在100dB SPL中等程度白噪声暴露2小时作用下,发现Fgf22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相比,表现出耳蜗带状突触数量减少、ABRI波幅值下降的特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成功构建NIHHL动物模型(1)正常C57BL/6J 6周龄成年小鼠在100dB白噪声暴露2小时后,两周后可发现该小鼠表现出暂时性阈移、ABRI波幅值下降、耳蜗带状突触数量显着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作为NIHHL动物模型;(2)正常C57BL/6J成年小鼠在接受两次100dB白噪声暴露后,两周后发现该小鼠听力检测结果表现出永久性阈移,ABRI波幅值显着下降、耳蜗带状突触数量显着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作为NIHL动物模型;4.通过RNA-seq明确NIHHL可能的调控通路以及可能的靶基因(1)通过RNA-seq和lncRNA-mRNA可视化共表达分析发现mRNA GNAS和其上游lncRNA Sept7在NE-l st组中表达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Adrenergic Signaling通路经过KEGG通路分析发现其p-value值最小,即最有可能成为调控NIHHL疾病发生与发展的信号通路;结论:1.本研究首次发现Fgf22基因在小鼠耳蜗发育过程中,首先在内毛细胞中表达、逐渐出现在外毛细胞中,最后在P28时在螺旋神经节细胞中也存在表达。在成年小鼠耳蜗中,我们发现Fgf22基因在内毛细胞、外毛细胞以及螺旋神经节细胞中均存在表达,与发育表达结果相一致;2.通过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Fgf22基因敲除小鼠,并发现正常情况下与野生型小鼠相比,听力无显着差异,但是在100dB SPL白噪声暴露2小时作用下,Fgf22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相比,表现出耳蜗带状突触数量显着减少、ABRI波幅值明显下降的特征;3.正常C57BL/6J成年小鼠在接受一次100dB中等强度白噪声暴露2小时后观察两周,小鼠可表现出暂时性阈移、ABRI波幅值下降、以及耳蜗带状突触数量显着减少,因此可作为隐匿性听力损失动物模型;4.通过RNA-seq和lncRNA-mRNA共表达分析得出结论Fgf22基因很有可能通过Adrenergic Signaling通路调控lncRNA Sept7和mRNA GNAS的表达进而调控隐匿性听力损失的发生与发展。

孙广滨[4](2004)在《Diomed-25’半导体激光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回顾性分析及相关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探讨了 Diomed-25 半导体激光在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中的应 用 并对 Diomed-25 半导体激光手术与喉部分切除术的疗效从患者术 后住院日 喉功能保留情况及嗓音声学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激光 手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具有如下优点 1 创伤小 手术时间短 术后恢复快 2 可避免气管切开和术后鼻饲 3术后患者嗓音质 量等方面明显优于喉部分切除术者 喉功能保留好 4 住院时间短 患者心理负担轻 费用低 5部分患者在局麻下即可完成手术 因 此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方法 但是激光手术治疗早期声 门型喉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靠近声带前端 近前连合处的某些肿 瘤 支撑喉镜下不能暴露或不能完全暴露时 激光不能进行有效的治 疗 并且术后复发率高 国外有人甚至将侵犯至前连合的喉癌患者列 为激光手术禁忌症 T2 期肿瘤术后复发率也偏高 分析后认为主要是 如下原因 1 成人前连合处与甲状软骨间隙仅有 2 3mm且在前连 合处无甲状软骨膜 肿瘤侵犯前连合时往往已经侵犯到了甲状软骨 激光手术时切至甲状软骨内侧面很难将肿瘤彻底切除干净或获得较理 想的安全界 2 对于 T2 以上声门型喉癌 术中切除范围不够是术后 复发的主要原因 因此 在动物实验中进行了两部分探讨 实验一 半导体激光切除 犬前连合不同范围后创面恢复情况的实验研究 研究中选实验犬 12 只 随机分成三组 A 组 前连合烧灼至甲状软骨内侧面+右侧声带+左侧 声带前 1/3 B 组 烧 除 前连合 及部分 前连合甲状软骨 未穿透 甲状软 骨外膜 +右侧声带+左侧声带前 1/3 C 组 烧 除 前连合 及 前连合处甲 状软骨 于前连合处甲状软骨开一小窗 约 5mm X 5mm 大小 +右侧 声带+左侧声带前 1/3 本实验研究发现三组虽然术后短期内 术后 1 周 各组间创面恢复情况有较明显的差异 但术后长期观察 术后 4 1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WP=7>第二军医大学博士论文 周以上 创面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 C 组前连合处虽有部分甲状软骨 缺失 但却有完整黏膜将开窗处创面封闭 喉腔内观察与 A B 两组 并 无明显差异 各组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出现 体重恢复至术前水平 本实验结果提示我们 手术切除范围可以尝试突破解剖学方面的限制 不但可以切除前连合处与甲状软骨间隙 2-3mm 而且可以切除部分甲 状软骨 甚至可以在前连合处喉内开窗 使切除范围达到喉前带状肌 以确保获得较理想的安全界 减少术后喉癌的复发率 实验二 半导体激光垂直半喉不同切除范围的术后实验观察 选实 验犬 12 只 雌雄不限 体重 13-17 公斤 随机分成三组 模拟支撑喉 镜下垂直半喉半导体激光手术的全过程 A 组 向前切除前连合至甲 状软骨内侧面 向外切除右声带 左侧声带前 1/3 B 组 向 前 切除 前 连合及部分前连合软骨 向外切除右侧室带 声带 甲杓肌及部分环 杓侧肌 向下切除至甲状软骨下缘 向后切除部分杓状软骨 左侧声 带前 1/3 C 组 向 前 切除 前连合 及 前连合处甲状软骨 向 外 切除 右 侧 室带 声带 甲杓肌 环杓侧肌及声门旁间隙达甲状软骨板 向下切 除部分环甲膜至环状软骨上缘 向后切除右侧杓状软骨 左侧声带前 1/3 术后观察 可见创面修复良好 A 组前连合及右声带处有新生组 织替代 表面光滑 声门闭合仅有细小缝隙 B 组创面黏膜表面光滑 右侧可见较左侧窄 薄的声带样结构 局部偶见肉芽样组织 声门关 闭不全 C 组见创面均有新生黏膜覆盖 暗红色 无渗出等感染迹象 于原声带处仅见黏膜微微隆起 声门严重关闭不全 术侧甲状软骨板 较对侧变薄 犬吠声嘶状况 A 组不明显 B 组因声带组织切除较多 术后明显 C 组由于一侧声门旁组织全部切除 因而仅闻呼吸声 体重 变化 AB 两组术前及术后 4 周无明显变化 C 组术后减轻较其它两组明 显 提示 C 组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术后并发症只有 C 组在术后早期可 偶见进食呛咳 其它均未见并发症发生 实验犬垂直半喉不同范围切 除后 其创面恢复情况有差异 但最终均可获得良好愈合 无严重术 后并发症发生 根据不同的病变范围采取不同的术式 与传统的喉裂 开单纯声带切除术和垂直半喉切除术等相比 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不 2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WP=8>第二军医大学博士论文 但创伤小 恢复快 而且较好地保留了喉功能 对临床喉癌激光垂直 半喉切除术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在上述两部分实验中 自行研制了激 光光纤把持器 使用的简易激光光纤把持器由两根铜管组成 管径分 别为 2mm 和 3mm 光纤导管前端可以适当弯曲 增加了激光手术中的 视野 在本实验中尤其为前连合处的手术提供了较大方便 为了进行微

陈林军[5](2019)在《Waardenburg综合征模型猪的血管纹发育及转录组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Waardenburg综合征2A型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耳聋,主要是由Mitf基因突变造成神经嵴细胞来源的黑色素细胞发育不良、黑色素合成减少引起,表现为全身性的色素沉积不足,其中由于内耳血管纹黑色素细胞源性的中间细胞(intermediate cells)缺失导致耳蜗内淋巴电位消失,并继发广泛的毛细胞损伤,最终表现为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Mitf-M基因自发突变的模型猪与人类Waardenburg综合征2A型表型一致,即色素缺失、听觉功能和内耳形态学与电生理学缺陷,其耳蜗发育与听觉形成过程相较于小鼠模型更接近人类。本研究基于该模型开展耳蜗血管纹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为血管纹发育及损伤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和干预途径提供参考。血管纹是由边缘细胞、中间细胞、基底细胞和毛细血管网等组成的高度血管化组织,在维持耳蜗内电位、离子转运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往研究主要认为Mitf具有支持中间细胞的存活、维持血管纹结构完整的功能,但对于Mitf作为转录因子如何涉及血管纹功能和听觉形成尚未深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利用RNA-Seq测序方法、免疫荧光技术及电镜等技术,分析Mitf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通路及在形成血管纹组织中发挥的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遗传性耳聋研究的动物模型主要是小鼠,其中MfM敲除小鼠也出现类似人类Waardenburg综合征2A型的表型,但考虑到小鼠和人类在进化关系、听觉发育及能量代谢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同时受限于正常人及患者的耳蜗难以用于医学研究,因此很难比较Mitf-M突变在小鼠和人耳蜗血管纹之间调控的具体差异,但猪较小鼠与人类物种相比,听觉发育规律及听觉器官形态和结构更相近,同时已建立成熟的内耳组织取材技术,因此我们利用Mitf-M突变猪(和突变小鼠)与正常对照猪(和小鼠)的耳蜗血管纹转录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Mitf-M突变在两物种耳蜗血管纹之间的调控的差异及比较两物种耳蜗血管纹组织之间的物种特异性。第一部分.:为了研究Mitf基因在血管纹组织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和调控通路,我们利用RNA-seq 比较Mitf-M基因突变荣昌猪(Mitf/-)及正常型荣昌猪(Mitf+/+)耳蜗血管纹组织的基因转录组,共得到差异表达基因113个,其中59个表达下调,54个表达上调。通过基因功能分类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最主要富集在黑色素分泌、离子转运、PI3K-AKT信号通路和细胞-基质粘附等功能分类。其中离子转运相关差异基因表明Mitf在血管纹中广泛参与了离子通道相关的功能调控,提示Mtf与血管纹的泌钾功能形成密切相关;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由于Mitf的缺失导致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抑制黑色素代谢通路,导致黑色素相关蛋白的低表达,这些发现为研究MitfM对内耳发育的影响及治疗Waardenburg综合征提供了新的线索。第二部分:为了研究Mitf基因对血管纹发育和结构形成的作用,对出生早期多个发育阶段的正常对照猪和Mitf突变型猪的耳蜗血管纹进行形态学分析,来探讨Mitf基因缺失对血管纹关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Mitf突变猪血管纹毛细血管密度在出生后7d、10d及30d没有明显变化,血管纹毛细血管密度维持在6个/80μm,但在40d后突变猪的血管纹毛细血管密度为2.6个/80μm,较正常对照猪5.3个/80μm明显减少。因此Mtf基因突变并不会影响出生早期30d之前血管纹血管网络发育。2.透射电镜分析显示突变猪在1d、10d均未表现出细胞形态与结构的变化,而血管纹铺片分析表明突变猪出生后7d和40d血管纹边缘细胞数均在25个/400μm2左右,与正常对照猪没有明显差异,表明在出生后40d前Mitf基因突变并不会导致血管纹细胞连接的破坏,同时并不影响血管纹边缘细胞数。3.血管纹巨噬细胞的荧光标记结果表明,突变猪与正常对照猪并无显着差异,说明在出生后40d前,Mtf基因突变不会导致血管纹巨噬细胞的病变。4.对血管纹黑色素细胞标记基因Dct的荧光染色结果表明,Dct阳性细胞在突变血管纹中几乎完全缺失,证实Mi矿基因突变缺失对血管纹中间细胞的显着影响。第三部分:利用MitfM突变荣昌猪(和突变小鼠)与正常对照猪(和正常小鼠)的耳蜗血管纹转录组数据,比较Mitf-M突变在小鼠和荣昌猪耳蜗血管纹之间表达的差异。取MitfM突变小鼠与正常小鼠和MitfM突变与正常荣昌猪耳蜗血管纹的共有差异基因做GO分析,发现其主要集中在酪氨酸代谢、黑色素形成和离子转运等生物学过程。在猪和小鼠中分别有99和177个基因表现出物种特异性的变化,说明Mitf作为转录因子具有目标基因识别的物种特异性。此外,血管纹标志结构相关基因也存在较大程度的物种特异性。紧密连接相关基因在猪中表达较高的是Cadm1、Cldn11、Pcdh1、Pcdh19、Cdh24 等;而在小鼠中表达较高的是 Ncam、Cldn6、Cldn9、Cldn14等。类似的是血管相关基因在两物种血管纹中差异也较大,在猪中表达较高的是Col2a1、Col3a1、Coll1a1、Col11a2 等;而在小鼠中表达较高的是Col8a2、Cd34、Ncam等。另外负责离子通道相关基因在两者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Mitf突变之后在两物种中共同影响的是Trpm1、Kcnj13、Slc45a2;在猪中表达较高的是kcnn1、Clcn2、Trpm4等;在小鼠中表达较高的是Trprn7、Kcnq1、Kcnj8等。上述结果表明猪和小鼠的血管纹功能和结构虽然较为相似,但在功能实现和结构发育方面采取了不同的关键基因,提示在模式动物和人类之间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基因表达和功能差异。结论:MitfM基因突变及正常型荣昌猪的耳蜗血管纹组织的差异基因最主要富集在黑色素分泌、离子转运和PI3K-AKT信号通路、细胞-基质粘附等功能分类。提示Mitf与血管纹的泌钾功能形成及PI3K-AKT信号通路密切相关。Mitf--M突变在出生30d前不会导致血管纹巨噬细胞、紧密连接、毛细血管网等血管纹主要结构破坏,但出现会出现标记黑色素细胞的蛋白表达减少。Mitf-M突变小鼠与正常小鼠和MitfM突变与正常荣昌猪耳蜗血管纹的共有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酪氨酸代谢、黑色素形成和离子转运生物学过程。表明猪和小鼠的血管纹功能和结构虽较为相似,但在调控离子功能和结构发育方面采用了不同的关键基因,这也提示了模式动物和人类之间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差异,因此选择与人类进化关系较近的模式动物可能是研究血管纹相关疾病更适宜的模型。

任光珍[6](1977)在《冰冻外科在耳鼻咽喉科的应用(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冰冻外科是使用0℃以下的低温治疗某些疾病的技术。Arnott (1851)首先用盐和冰作冷凝剂。治疗表浅组织的癌肿。在耳鼻喉科Cahan (1961)首先试用冰冻外科切除狗的扁桃体,得到予期的效果,此后,Work (1964)用于鼻咽部纤维血管瘤,Bluestone (1966)用于止鼻血,House (1966)用于治疗美尼尔氏病,Holden (1967)用于治疗头颈部的恶性肿瘤。近来国内外广泛采用冰冻外科技术,积累了不少经验和体会,现仅将冰冻器械的种类、机制、组织反应与在耳鼻咽喉科临床的应用综述如下:

张伟[7](2019)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喉癌的疗效与观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声门型及声门上型喉癌的疗效,讨论喉癌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后是否需要联合放射治疗,并对术后局部复发可能相关因素及可能导致喉癌低温等离子手术后术区肉芽组织过度增生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5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诊治的喉鳞状细胞癌患者51例,其中包括声门型43例(37例T1、3例T2、3例T3),声门上型(均为会厌喉面癌)8例(6例T1,2例T2),均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即cN0M0),由我科同一教授完成支撑喉镜下低温等离子喉癌切除手术。收集其住院病历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随访通过门诊定期复查喉镜及电话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30个月(起始时间为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手术日期,截止至2018年5月或患者复发日期),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其中声门型喉癌局部复发3例(2例T1、1例T3),声门上型喉癌局部复发5例(4例T1、1例T2),局部复发患者经放射治疗后均有效控制,生存至今。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中的寿命表、Kaplan-Meier及偏相关进行统计分析。分别计算低温等离子手术治疗声门型早期(包含T1、T2)、T3期及声门上型早期喉癌局部控制率;分别比较早期声门型喉癌与早期声门上型喉癌、声门型喉癌T3期局部复发风险;分析性别、吸烟、饮酒、病理学分级、喉癌临床分型与喉癌低温等离子手术后局部复发线性相关关系;分析声门型喉癌T1期患者肉芽组织过度增生与高血压、糖尿病的线性相关关系。检验标准: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提示正相关,r<0提示负相关,并根据r值大小评价相关程度。结果:1.早期声门型及早期声门上型喉癌局部复发风险有显着性差异(P=0),声门型早期及声门型T3期喉癌局部复发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2.喉癌等离子切除术后局部复发与喉癌临床分型线性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r=0.626),与性别、吸烟、饮酒、病理学分级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3.声门型T1期喉癌患者低温等离子术后肉芽组织过度增生与高血压或糖尿病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手术治疗T1、T2及T3期声门型喉癌均有较好的疗效,术后无需联合放射治疗;2.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早期声门上型喉癌局部复发风险明显高于早期声门型,声门上型喉癌等离子切除术后需考虑联合放射治疗;3.喉癌等离子手术后肉芽组织过度增生的原因不明,需进一步研究。

孙建和[8](2013)在《耳形态学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认识正常组织和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是学习和研究其病理变化必不可少的基础,组织和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不仅仅要识别其细微的形态特征,还要结合细胞的生化、生理和分子生物学知识,只有这样在观察细胞损伤涉及某种细胞成分时,才能更好地理解组织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对其功能的影响。耳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是其听功能活动的物资基础,完整的形态结构维持正常的听功能活动,听功能状态

梁程程[9](2016)在《甲状腺结节1362例手术治疗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近年来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本文旨在总结并分析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病理类型、手术方式和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136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结果1.耳鼻咽喉科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中男性患者占28.05%(382/1362),女性患者占71.95%(980/1362),所有患者中年龄最小者7岁,最大者90岁,平均49.1±13.12岁。2.17.25%(235/1362)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因出现声音嘶哑(7.12%),吞咽疼痛或吞咽困难(1.62%),咳嗽或进食呛咳(1.84%),呼吸困难或明显憋气(4.70%),咽喉部及颈部不适(2.64%),局部疼痛(1.84%)等症状就诊。29.88%(407/1362)的患者因无意中发现颈部无痛性包块未合并其他症状而就诊,52.86%(720/1362)的患者仅因影像学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而就诊。3.84.65%(1153/1362)的患者术前行血清TSH检查,其中血清TSH水平低于正常的有72例,其中恶性肿瘤患者有35例;血清TSH水平正常的有991例,其中恶性肿瘤患者有438例;血清TSH水平高于正常的有90例,其中恶性肿瘤患者有52例。4.46.48%(633/1362)的患者术前行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检测。血清Tg水平在正常范围的有487例,其中恶性肿瘤患者有176例;低于正常下限的有30例,其中恶性肿瘤患者有21例;高于正常上限的有116例,其中恶性肿瘤患者有40例。5.15.79%(215/1362)的患者因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或咽喉不适等症状行电子喉镜检查。6.75.92%(1034/1362)的患者行CT检查,1.32%(18/1362)的患者行甲状腺放射性核素检查,0.44%(6/1362)的患者行PET-CT检查,0.07%(1/1362)患者行MRI检查。7.81.06%(1104/1362)的患者行颈部超声检查,超声征象高度可疑对甲状腺恶性肿瘤诊断的灵敏度达97.16%(445/458),特异性为54.53%(289/530)。8.7.27%(99/1362)的患者术前行细针穿刺抽吸活检(FNAB)。FNAB对甲状腺恶性肿瘤诊断的灵敏度为86.75%(72/83),特异性为62.5%(10/16),阳性预测率为92.31%(72/78),假阳性率为7.69%(6/78)9.88.69%(1208/1362)的患者术中行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其对甲状腺恶性肿瘤诊断的灵敏度为90.82%(475/523),特异性为94.45%(647/685)。所有患者术后均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病理检查。10.5.51%(75/1362)的患者行BRAF V600E基因检测,其中74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例为甲状腺滤泡腺瘤患者。其中有63例(85.14%,63/74)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检测到BRAF V600E基因突变。11.甲状腺结节涉及的病理类型共有16个,其中良性6个,恶性10个。甲状腺恶性肿瘤占45.52%(620/1362),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565例(91.13%,565/620),分别有48.95%(187/382)的男性和44.18%(433/980)的女性患有甲状腺恶性肿瘤。甲状腺良性结节占54.48%(942/1362),其中88.14%(654/942)为结节性甲状腺肿。12.初次行手术治疗的PTC患者有463例,其病理分期为Ⅰ、Ⅱ、Ⅲ、Ⅳ期的分别占74.73%(346/463),0.65%(3/463),64.79%(30/463)和18.14%(84/463),分别有43.61%(58/133)的男性和37.88%(125/330)的女性术后复发风险为高危组。13.主要手术方式有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24.23%,330/1362),甲状腺全/近切术(16.0%,218/1362),甲状腺单侧叶切除术(10.87%,148/1362)甲状腺单纯肿物切除术(39.13%,533/1362),甲状腺癌切除术/根治术(4.04%,55/1362),胸大肌肌皮瓣修补术(1.03%,14/1362),胸锁乳突肌锁骨骨膜瓣修补术(0.07%,1/1362),颈清扫术(13.8%,188/1362)。其中69%(512/742)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采取单纯甲状腺肿物切除术。14.有40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占2.93%。这些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大出血(0.22%,3/1362),声音嘶哑(0.44%,6/1362),进食呛咳(0.29%,4/1362),手足抽搐或麻木(1.32%,18/1362),乳糜漏(0.59%,8/1362),因呼吸困难行气管切开(0.29%,4/1362)。结论1.近15年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平均每年以32.28%的速度增长,以女性患者和恶性肿瘤患者的增长趋势较显着,且其收治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晚期患者逐年增多;2.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大多无明显的临床异常,多以查体发现结节就诊,仅少数患者因局部压迫出现相关症状而就诊;3.对甲状腺结节患者术前常规行血清TSH检查,但术前并未将血清TSH水平用于评估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4.对甲状腺结节患者术前不常规行血清Tg检查,亦未将血清风水平用于评估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5.对出现咽喉部相关症状的患者行电子喉镜检查,用于术前评估喉返神经受累情况、排除声带病变及术后治疗效果评价;6.对于出现局部压迫症状的患者行颈部(甲状腺)CT检查,可以用于评价甲状腺结节与周围组织及血管的关系;甲状腺ECT、MRI及PET-CT不作为甲状腺结节患者的常规检查手段;7.颈部超声作为甲状腺结节患者的常规检查手段,对甲状腺恶性肿瘤诊断的灵敏度很高,是术前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主要方法;8.FNAB对术前甲状腺恶性肿瘤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但在耳鼻咽喉科术前检查中应用较少,有待引起进一步重视;9.对甲状腺结节患者术中常规行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用于指导并确定手术方案,结果表明其对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比FNAB高,但所有甲状腺结节均最终依据常规石蜡包埋切片病理检查来确诊;10.BRAF基因V600E突变是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常见的基因突变,自2014年以来逐渐被耳鼻咽喉科所重视;11.收治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多于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男性中患有甲状腺恶性肿瘤的比例高于女性,但尚不能说明甲状腺良恶性肿瘤患者的性别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2α=0.112>0.10);12.收治的患者以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多见,初次手术的PTC患者中男性PTC患者平均pT、pN、pTNM分期均较女性高(双侧P值分别为0.056、0.006、0.001,均<0.1)。男性和女性PTC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2α=0.265>0.1);13.对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主要采用甲状腺肿物切除术,而对甲状腺恶性肿瘤主要采取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和甲状腺全/近全切术,对出现(或可疑)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行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对喉气管受累患者采用局部修补术(如胸大肌肌皮瓣修复);14.近15年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甲状腺结节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曾明显下降趋势。

刘宏建[10](2004)在《计算机模拟地塞米松在内耳药物动力学与内耳显微结构三维重建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 计算机模拟地塞米松在内耳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近年来,糖皮质激素在内耳疾病防治中的应用不断增加,为了提高疗效,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有必要对糖皮质激素在内耳的药物动力学进行研究。在人类,直接的内耳淋巴液药物动力学测量是不可能的,因为目前还不能在不损伤内耳的前提下安全抽取内耳淋巴液。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动物试验得到的数据推论到人类。计算机虚拟技术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计算机模拟技术是一个把动物试验的结果推论到人类有价值的方法。本研究拟建立一套研究人类内耳液药物动力学的计算机模拟方法,为以后的内耳药物研究和临床用药打下基础。另外,本章又对糖皮质激素鼓室给药途径时对豚鼠耳蜗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本章分三节,分别叙述如下: 第一节 地塞米松在豚鼠内耳液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测量不同给药途径地塞米松在豚鼠内耳外淋巴液的药物浓度,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亦为第二节计算机模拟研究提供客观的参考数据。 材料与方法:53只豚鼠被分为三组,正常组、地塞米松腹腔注射组、地塞米松鼓室给药组。在地塞米松腹腔注射组,豚鼠腹腔注射0.5%地塞米松,剂量为0.4mg/100g。在地塞米松鼓室给药组,豚鼠麻醉后,鼓室内注入0.5%地塞米松150μl,30分钟后吸出药液,蒸馏水冲洗5次。分别抽取豚鼠血清与内耳外淋巴液,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测定豚鼠血清与内耳外淋巴液的药物浓度。采用3P97程序,计算有关药物动力学参数。 结果:本试验证实豚鼠腹腔注射地塞米松后其在外淋巴液中的分布过程符合一房室开放模型,外淋巴中的药物浓度峰值C(max)为0.927±0.008μg·ml-1,达峰时间(Tmax)是1.47±0.04 h,曲线下面积AUC为5.533±0.05μg·h·L-1,消除2004年郑州大学博士论文计算机模拟地塞米松在内耳药物动力学与内耳显微结构三维重建的实验研究半衰期7认沈是2.92士0.056h,吸收半衰期兀产王肠是0.47士0.O24h。豚鼠腹腔注射地塞米松后其在血液中的分布代谢过程符合一房室开放模型,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峰值C(max)为5.595士0.12林9.ml一‘,达峰时间(几叼刁是1.971士0.o3h,曲线下面积AUC为30.44士0.568瑰.h,L一‘,消除半衰期7今溜是1.639士0.06h,吸收半衰期几愉是1.巧1士0.O24h。 豚鼠鼓室注射150以的0.5%地塞米松后存留30分钟,然后清除药物,地塞米松在外淋巴液中的分布过程符合一房室开放模型,外淋巴中的药物浓度峰值C(max)为0.201士0.006林9.ml一‘,达峰时间(物刁X)是0.117士0.06h,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8士0.004林9.h.L一‘,消除半衰期兀姗是2.918士0.089h,吸收半衰期界枷是0.161士0.009h。豚鼠鼓室注射地塞米松150时后血清的药物浓度为0卜9 .ml一,。结论1、本研究报道了地塞米松不同用药途径在豚鼠血液与内耳外淋巴的药物动力学参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为以后的计算机模拟提供客观的参考数据。2、地塞米松腹腔注射后能通过血一迷路屏障分布内耳外淋巴液中。地塞米松在内耳外淋巴、血液的分布代谢过程符合一房室模型。地塞米松在内耳外淋巴液中的消除半衰期是血液中半衰期的1.8倍。3、鼓室给药途径时,地塞米松可以进入内耳外淋巴液。地塞米松在内耳外淋巴的分布代谢过程符合一房室模型。地塞米松没有经血液循环途径进入内耳外淋巴。4、在本实验的条件下,系统给药的内耳外淋巴液药物浓度高于鼓室给药途径。

二、冰冻外科在耳鼻咽喉科的应用(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冰冻外科在耳鼻咽喉科的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切除岩尖病变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1章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第2章 结果
    2.1 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切除岩尖病变的应用解剖
    2.2 颞骨CT测量结果
    2.3 耳蜗下通道及颞骨岩尖气房 CT 分型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全文总结
附录二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课题工作

(2)喉垂直部分切除术与低温等离子喉部分切除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的临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略词
前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手术方法
        1.2.2 术后处理
        1.2.3 观察指标
    1.3 统计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2.1 基本资料特征
    2.2 手术时间比较
    2.3 术中出血量比较
    2.4 住院时间比较
    2.5 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2.6 术后复发率比较
    2.7 无瘤生存率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基本资料情况
    3.2 手术指标情况
    3.3 术后并发症情况
    3.4 术后复发情况
第四章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Fgf22基因在小鼠听觉传导通路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Fgf22基因在小鼠听觉传导通路中的时空表达特征及构建基因敲除小鼠模型
    1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工具、试剂和仪器
        2.2.1 主要工具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2.4 主要实验耗材
        2.3 溶液和药物配制
        2.3.1 麻醉剂
        2.3.2 实验药物
        2.4 实验方法
        2.4.1 小鼠耳蜗基底膜组织取材
        2.4.2 耳蜗基底膜铺片染色
        2.4.3 耳蜗组织冰冻切片染色
        2.4.4 耳蜗带状突触标记、观察和计数
        2.4.5 听性脑干反应测试
        2.4.6 噪声暴露
        2.4.7 CRISPR/Cas9 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构建
        2.4.8 Fgf22基因敲除小鼠基因型鉴定
        2.4.9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Fgf22基因在小鼠听觉传导通路中的定位
        3.2 Fgf22基因在小鼠耳蜗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
        3.3 新生小鼠基因型鉴定
        3.4 Fgf22基因敲除小鼠表型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构建噪声诱导的隐匿性听力损失模型
    1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3 溶液和药物配制
        2.4 实验方法
        2.4.1 ABR阈值检测
        2.4.2 ABRI波幅值检测
        2.4.3 耳蜗带状突触铺片染色及计数
        2.4.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噪声诱导的隐匿性听力损失模型构建
        3.2 ABR听力检测结果
        3.3 耳蜗带状突触计数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通过RNA-seq技术探索分子机制
    1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软件及数据库
        2.1.1 主要软件
        2.1.2 主要数据库
        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1 主要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RNA-seq分析流程图
        2.3.2 RNA-seq分析步骤及方法
        2.3.3 q RT-PCR验证步骤
    3 结果
        3.1 数据质量评估及质量控制
        3.2 差异表达的lnc RNA及 m RNA
        3.3 GO分析
        3.4 KEGG分析
        3.5 m RNA-lnc RNA 共表达可视化分析
        3.6 q RT-PCR验证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论文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Diomed-25’半导体激光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回顾性分析及相关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 言
第一部分 Diomed-25 半导体激光手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回顾性分析
    (一) Diomed-25 半导体激光手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疗效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 论
    (二) Diomed-25 半导体激光与喉部分切除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疗效对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 论
    (三) 第一部分结论
    (四) 第一部分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部分
    (一) 激光光纤把持器的自行研制
    (二) 实验一:半导体激光切除犬前联合不同范围后创面恢复情况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 论
        4 附 图
    (三) 实验二:半导体激光垂直半喉不同切除范围的术后实验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 论
        4 附 图
    (四) 第二部分结论
    (五) 第二部分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病理实验部分
    (一) 声带厚度及声带癌侵犯组织深度的初步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 论
        4 附 图
    (二) 声门型喉癌激光手术中为获得理想安全界切入点选择的实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 论
        4 附 图
    (三) 第三部分结论
    (四) 第三部分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第四部分 文献综述
附录 1 发表论文、出版着作一览表
附录 2 申请专利情况科研基金申请情况
附录3获奖情况
致 谢

(5)Waardenburg综合征模型猪的血管纹发育及转录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分析Mitf-M缺失对猪血管纹基因转录组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Mitf-M缺失对猪血管纹组织结构发育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荣昌猪和小鼠耳蜗血管纹比较转录组学分析
    引言
    数据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巨噬细胞在内耳急性损伤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参与基金资助项目和课题研究
致谢

(7)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喉癌的疗效与观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耳形态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耳形态学研究
2 我国耳形态学研究
    2.1 人颞骨组织结构研究
    2.2 耳蜗研究技术的引进和发展
    2.3 豚鼠耳蜗基底膜的长度和毛细胞计数
    2.4 电镜技术在耳形态学方面的应用
    2.5 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在耳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2.6 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在耳形态学方面的应用
3 展望

(9)甲状腺结节1362例手术治疗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计算机模拟地塞米松在内耳药物动力学与内耳显微结构三维重建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计算机模拟的地塞米松在内耳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前言
    第一节 地塞米松在豚鼠内耳液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计算机模拟的地塞米松鼓室给药途径在人内耳液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图表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地塞米松鼓室给药途径对豚鼠耳蜗影响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计算机模拟的内耳显微结构三维重建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综述1 糖皮质激素在内耳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2 数字虚拟人体在耳科学中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冰冻外科在耳鼻咽喉科的应用(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切除岩尖病变的应用解剖学研究[D]. 卢飞燕. 深圳大学, 2019(09)
  • [2]喉垂直部分切除术与低温等离子喉部分切除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的临床疗效对比[D]. 王正.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Fgf22基因在小鼠听觉传导通路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魏薇.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4]Diomed-25’半导体激光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回顾性分析及相关实验研究[D]. 孙广滨. 第二军医大学, 2004(01)
  • [5]Waardenburg综合征模型猪的血管纹发育及转录组学分析[D]. 陈林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
  • [6]冰冻外科在耳鼻咽喉科的应用(综述)[J]. 任光珍. 重庆医药, 1977(S1)
  • [7]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喉癌的疗效与观察分析[D]. 张伟.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8]耳形态学研究进展[J]. 孙建和.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3(03)
  • [9]甲状腺结节1362例手术治疗临床分析[D]. 梁程程. 山东大学, 2016(01)
  • [10]计算机模拟地塞米松在内耳药物动力学与内耳显微结构三维重建的实验研究[D]. 刘宏建. 郑州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冷冻手术在耳鼻喉科中的应用(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