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创汇农业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阙怡,王昊諹[1](2014)在《大城市都市农业规划模式探析:以成都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从都市农业的产业形态入手,对不同都市农业规划模式进行分类探讨。以成都市为实例,结合实际情况,对成都市的都市农业产业形态、规划模式等进行分析研究,继而对其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建议进行多维度开发,提出可持续发展措施,以保证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杨卫丽[2](2011)在《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种特殊景观形态和生产体系,与都市圈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当前我国都市圈发展存在着城市不断扩张、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加重、城乡差距加大等多种问题,都市农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现实选择。西安都市圈是我国北方和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主要中心之一,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如何通过发展都市农业,促进西安都市圈功能优化和城乡统筹,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命题。论文综合运用人文—经济地理学和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以西安都市圈289个乡镇为研究对象,在大量实地调研工作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1)对国内外都市农业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研究表明,国内外对都市农业发展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但对都市农业与都市圈互动发展研究并不多见。论文汲取人文-经济地理学、城乡规划学、区域经济学、景观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等学科的观点与方法,提出了基于地理学视角的都市圈都市农业研究的理论框架和主要方向。(2)分析了都市农业的特征、功能与类型,探讨了都市农业与都市圈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都市农业已成为都市圈重要的产业类型之一,都市农业区域也正在成为都市圈的重要功能区,都市圈是都市农业的重要载体,两者相互依存。都市农业满足了都市圈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都市圈对都市农业发展的阶段特性、景观格局、功能差异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3)界定了西安都市圈的空间范围,依据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的发展进程和特点,将其划分为传统农业活力激发期、传统农业快速发展期、农业结构调整快速推进期、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过渡期、都市农业快速发展期5个阶段。(4)研究了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的特征及功能定位。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具有要素复杂性、独特性、类型多样性、空间异质性、动态与相变性等多重特点,其功能集中体现在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生态等5个方面。随着西安都市圈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市农业的特点及功能将会不断演化。(5)利用景观格局指数、SOM神经网络、缓冲区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等多种定量方法,研究了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景观格局。研究发现:①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分布可划分为0—20公里、20—45公里、45公里以外3个圈层,不同圈层的都市农业景观类型存在显着差异;②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的景观格局沿河流、道路等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异性;③各种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6)根据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特点、功能定位、景观格局和区域分布,结合国内外发展实践,构建了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8种发展模式,分别为技术外溢推动模式、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主导产业拉动模式、城镇企业带动模式、城乡互动发展模式、全民参与带动模式、协会组织带动模式、遗址保护性开发带动模式,并对各个模式及其特点、运行机理以及其在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中的适应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7)在景观格局分析及发展模式构建的基础上,进行了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空间格局的划分,具体划分为近郊都市农业发展区、中远郊都市农业发展区、远郊秦岭都市农业发展带、渭河都市农业发展带、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5个都市农业发展区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都市农业发展区(带)空间格局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模式选择,对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空间格局进行了优化。(8)对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进行了探讨。建议未来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的发展应明确其功能定位、产业定位和空间定位等;编制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将都市农业纳入都市圈规划;完善都市农业发展政策制度;加强都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技人才培养等多种途径,推动都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及科技化发展。本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系统阐述了都市农业与都市圈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初步构建了都市圈都市农业研究的理论框架;②构建了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都市农业空间格局分析的组合方法,以此为基础对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③构建了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的8种模式,探讨了各种模式特点和内在运行机理,并对其在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中的适应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梁振民,盛志君,徐建军[3](2009)在《新形势下内蒙古满洲里创汇农业探讨》文中认为满洲里创汇农业产业框架基本形成,出口到俄罗斯的农产品数量呈逐年增长势头。但满洲里创汇农业在发展中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投入不足,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市场信息不对称,这些不利于创汇农业快速发展。因此,需要培育龙头企业,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执行国际质量标准,引进外贸和农业科技人才,来增加满洲里创汇农业国际竞争力。
陈云[4](2008)在《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的变迁及其治理 ——基于ESCP范式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有所放缓,尤其是一些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在经历一段时间快速增长后,出现明显滑坡,以致2004年农产品对外贸易连续20年顺差的历史终结。多年顺差终结标志着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模式将要退出历史舞台,传统的过度依赖资源、过多追求数量、追求顺差的农产品出口发展模式正在加快向更多追求质量效率、追求均衡、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模式转变。多年来,关于“出口什么”、“出口多少”的问题已经得到了系统的研究,并对政策制定和实践工作作出了切实的指导,但对于如何更加有效组织出口的问题研究明显不足。为顺应、加快推动农产品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加强对“如何更加有效地组织出口”问题的研究迫在眉睫。对于“如何更加有效地组织出口”问题的研究,实质就是深入研究农产品出口贸易组织化的问题。针对目前国内农产品出口贸易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宏观的贸易结构问题为主的状况,本文重点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组织形式从环境、结构、主体行为以及绩效四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在中观、微观层面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农产品贸易理论研究,并对迫切需要解决的“如何更加有效地组织出口”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思路、建议。本研究以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作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建国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演变过程,深入分析了不同时期主导型农产品组织形式的环境、治理结构、主体行为以及绩效,剖析了农产品出口组织演变的趋势和规律,根据理论探讨对加快农产品出口组织的培育提出若干建议。具体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研究。第一个层面,综合运用了产业组织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博弈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等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在传统产业组织分析的SCP范式基础上,吸收了新制度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构建起农产品出口组织分析的ESCP范式,以及基于ESCP范式的农产品出口组织变迁的动态分析模型。同时,对建国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演变进行历史的描述,揭示其发展的阶段性,为具体分析的展开奠定了现实基础。第二个层面,展开对不同时期主导型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的ESCP范式分析。一是国家完全管制时期,行政主导型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几乎是这一时期唯一的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对该种组织形式进行ESCP范式分析的结果表明,所处的高度行政干预、低度技术水平、市场内紧外松的制度环境,决定了该种组织形式中政府与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强制性契约关系,参与主体缺乏自主决策权,完全按照行政计划指令运行。专业外贸总公司是执行的关键环节,本研究构建了专业外贸总公司的效用函数,对其行为展开深入分析。另外,绩效分析表明,该种组织形式在当时十分有限的农产品生产量中挤出一部分供应出口,实现了低成本创汇的国家目标,但不能有效应对国际市场需求变动,限制了农产品出口增值能力。利用两国分工模型分析还得出,该种组织形式依靠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拔高比较优势,最终导致了贸易条件恶化。二是市场经济探索发展时期,专业外贸企业利用国际市场渠道的优势,逐步在农产品出口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专业外贸企业主导型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是这一时期主要的出口组织形式。对该种组织形式进行ESCP范式分析的结果表明,该种组织形式所处的环境的基本特征是,政府指导主体交易的规则但不直接干预主体的经济行为,技术水平得到一定发展,国内市场消除短缺、国外市场趋于过剩。国家与专业外贸企业之间形成分成契约关系,专业外贸企业受到激励的程度较高,但生产者受到激励的程度较低,对参与出口缺乏热情,从而该种组织形式的治理结构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本研究专门对专业外贸企业在外汇分成契约中的行为以及货源搜寻和谈判交易行为构建模型进行分析。另外,利用供需函数对该种组织形式进行绩效分析的结果表明,货源数量质量无法保障导致国际市场需求减少,贸易条件恶化。三是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专业外贸企业逐步衰落,出口加工企业逐渐兴起,并通过纵向一体化拓展,将出口链条各个环节内部化,发展成为贸工农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农业企业。本研究对农业企业主导型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进行ESCP范式分析的结果显示,该种组织形式所处的环境具有明显的低度行政干预、高技术水平、市场竞争激励的特征。经济体制环境更为稳定、市场化程度更高,但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开放、更趋激烈、技术壁垒更高。由于出口环节高度内部化,交易安排减少,但交易复杂程度上升,以农业企业为核心,各类参与主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契约关系。本研究专门构建了数理模型对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行为进行分析,还利用供需模型分析了该种组织形式引起贸易条件的变动。第三个层面,基于上述三种不同时期主导型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ESCP范式分析,本文进一步得出农产品出口组织演变的内在规律:出口组织内的治理结构,即出口、加工、生产等分工环节的交易方式,依次经历了行政一体化、市场、准混合制、混合制、公司一体化的多种形式,表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并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不同治理结构的变迁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变迁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本文的研究为表面上看具有偶然性的农产品出口组织发展实践找到了理论依据。另外,基于研究结论,本文针对性提出加快推进农产品出口组织发育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如下:1、应用制度经济学方法研究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问题。目前国内农产品出口贸易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结构问题等宏观研究上,关于农产品出口组织的中、微观层面研究较少,缺乏对农产品的出口组织问题的系统、深入研究。本文回顾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发展过程,刻划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之后,重点应用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博弈论等现代经济学方法,通过从治理结构的角度界定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构建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及其变迁的分析框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展开了深入的研究。2、深化和拓展了SCP范式,构建了农产品出口组织分析的ESCP范式以及基于ESCP范式的动态分析模型。本研究综合运用产权、交易成本、博弈论等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深化了制度经济学意蕴的SCP范式,构建起完整的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农产品出口组织分析的ESCP范式以及基于ESCP范式的动态分析模型。通过深化制度经济学内涵、引入环境因素,并运用交易成本、产权、委托代理等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对农产品出口组织进行制度层面的分析,是对现有相关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一次创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相关理论研究。3、阐释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变迁内在逻辑和规律,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现有的研究尚未取得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的系统认识,提出的结论缺乏理论依据而囿于经验之谈。本文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不同治理结构的变迁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出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变迁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并结合当前环境出现的新变化,提出当前农产品出口组织治理的重点,以及加快农产品出口组织培育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创新性及实践指导意义。
易琼芝[5](2004)在《创汇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农副产品总量的增加,农副产品进出口占有率及附加值也相对提高,但并不理想,怎样才能走出一条更新更快捷的道路来?本文从分析我国进出口量的相关数字出发,提出创汇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是提升农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利用具体的实例证明,创汇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创汇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很值得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思考。
沈云亭[6](2004)在《培植根基,强力推进我省出口创汇农业的发展》文中指出
张玉忠,朱学文[7](2002)在《关于潍坊、枣庄发展创汇农业的调查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概述了入世对潍坊、枣庄两市发展创汇农业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和面临的挑战。分析了潍坊、枣庄两市发展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 ,找出发展创汇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提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创汇农业的途径和措施。
李正刚,阮接芝[8](2001)在《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几点思考》文中认为 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都将大幅度上升。本文就发展出口创汇农业问题谈点看法。 一、发展出口创汇农业,推进农业国际化的意义 推进农业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韩善华[9](2000)在《成都市大力发展创汇农业的思考》文中指出 成都市农业正面临中国即将加入WTO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双重历史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发展自己”,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创汇农业,对于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调查组[10](2000)在《山东省安丘市是怎样发展创汇农业的?》文中研究说明发展创汇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改变农民增产不增收状况的有效途径。山东省安丘市成功地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他们的经验主要是:1.发挥农业资源优势,面向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创汇农业;2.不断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先进种养殖技术和先进加工生产设备,增强农副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3.实行外资、私人资本、股份制的多元化投资政策。
二、发展创汇农业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创汇农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大城市都市农业规划模式探析: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都市农业的产业形态 |
1.1 产品型产业形态 |
1.2 服务型产业形态 |
2 都市农业规划模式分析 |
2.1 农业绿色屋顶模式 |
2.2 农业主题公园模式 |
2.3 农业立体种植模式 |
3 成都都市农业规划模式分析 |
3.1 成都都市农业产业形态 |
3.2 成都都市农业的功能分区 |
3.3 成都都市农业规划模式分析 |
3.4 成都都市农业发展前景预测———多维度开发 |
3.5 成都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
4 结语 |
(2)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国内外都市农业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都市农业 |
2.1.2 都市圈 |
2.2 都市农业研究进展 |
2.2.1 国外都市农业研究进展 |
2.2.2 国内都市农业研究进展 |
2.3 研究评价 |
第三章 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3.1 农业区位理论 |
3.2 景观农业理论 |
3.3 比较优势理论 |
3.4 城乡一体化理论 |
3.5 都市第三空间理论 |
3.6 环城游憩带理论 |
3.7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四章 都市农业与都市圈发展 |
4.1 都市农业特征、功能与类型 |
4.1.1 都市农业特征 |
4.1.2 都市农业功能 |
4.1.3 都市农业类型 |
4.2 都市圈特征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
4.2.1 都市圈特征 |
4.2.2 都市圈面临的主要问题 |
4.3 都市农业与都市圈相互依存关系 |
4.3.1 都市农业在都市圈发展中的作用 |
4.3.2 都市圈在都市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
第五章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进程及现状分析 |
5.1 西安都市圈及其主要特征 |
5.1.1 西安都市圈范围界定 |
5.1.2 西安都市圈主要特征 |
5.2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进程 |
5.2.1 传统农业活力激发期(1978-1985) |
5.2.2 传统农业快速发展期(1986-1991) |
5.2.3 农业结构调整快速推进期(1992-1997) |
5.2.4 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过渡期(1998-2003) |
5.2.5 都市农业快速发展期(2004-至今) |
5.3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六章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特征与功能 |
6.1 都市农业特征分析 |
6.1.1 要素复杂性与独特性 |
6.1.2 类型多样性 |
6.1.3 空间异质性 |
6.1.4 动态与相变性 |
6.2 都市农业功能定位 |
6.2.1 经济功能 |
6.2.2 社会功能 |
6.2.3 文化功能 |
6.2.4 空间功能 |
6.2.5 生态功能 |
第七章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景观类型与格局 |
7.1 都市农业景观格局及其分析方法 |
7.2 评价指标体系 |
7.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7.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框架 |
7.2.3 指标说明 |
7.3 研究方法及评价结果 |
7.3.1 景观格局指数 |
7.3.2 SOM神经网络 |
7.3.3 缓冲区分析 |
7.3.4 灰色关联分析 |
7.3.5 评价结果 |
7.4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的景观格局分析 |
7.4.1 总体景观格局分析 |
7.4.2 局域景观格局分析 |
7.5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景观格局机理分析 |
7.5.1 自然要素影响 |
7.5.2 政策要素影响 |
7.5.3 社会经济要素影响 |
第八章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
8.1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构建原则 |
8.1.1 地域性原则 |
8.1.2 差异化原则 |
8.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
8.2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构建 |
8.2.1 技术外溢推动模式 |
8.2.2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
8.2.3 主导产业拉动模式 |
8.2.4 城镇企业带动模式 |
8.2.5 城乡互动发展模式 |
8.2.6 全民参与带动模式 |
8.2.7 协会组织带动模式 |
8.2.8 遗址保护性开发带动模式 |
第九章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功能引导及优化 |
9.1 近郊都市农业功能引导及优化 |
9.1.1 近郊都市农业空间布局及特色区域 |
9.1.2 近郊都市农业功能定位 |
9.1.3 近郊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
9.2 中远郊都市农业功能引导及优化 |
9.2.1 中远郊都市农业空间布局及特色区域 |
9.2.2 中远郊都市农业功能定位 |
9.2.3 中远郊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
9.3 远郊秦岭都市农业功能引导及优化 |
9.3.1 远郊秦岭都市农业空间布局 |
9.3.2 远郊秦岭都市农业功能定位 |
9.3.3 远郊秦岭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
9.4 渭河都市农业功能引导及优化 |
9.4.1 渭河都市农业空间布局 |
9.4.2 渭河都市农业功能定位 |
9.4.3 渭河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
9.5 杨凌都市农业功能引导及优化 |
9.5.1 杨凌都市农业空间布局特点 |
9.5.2 杨凌都市农业功能定位 |
9.5.3 杨凌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
第十章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对策 |
10.1 明晰都市农业在西安都市圈建设中的基本定位 |
10.2 制定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规划 |
10.3 加强都市农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
10.4 完善都市农业发展政策与措施 |
10.5 推动都市农业产业化发展 |
10.6 推进都市农业科技化发展 |
结论及展望 |
1、主要结论 |
2、不足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3)新形势下内蒙古满洲里创汇农业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满洲里创汇农业成效 |
二、满洲里创汇农业产业框架 |
三、满洲里发展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
(一) 有利条件 |
1. 区位地理优势。 |
2. 俄罗斯农产品需求量增多, 市场潜力巨大。 |
3. 行业优势。 |
4. 政策和现实优势。 |
(二) 制约因素 |
1. 出口农产品结构单一, 科技含量低。 |
2. 创汇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
3.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 |
4. 市场信息不对称, 出口农产品遭受损失大。 |
四、促进满洲里创汇农业发展的措施 |
(4)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的变迁及其治理 ——基于ESCP范式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的综述 |
1.3.1 关于农产品出口组织的经验研究 |
1.3.2 关于组织问题的理论研究综述 |
1.4 应用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
1.5 基本概念与假设界定 |
1.5.1 基本概念解析与界定 |
1.5.2 本研究的基本假设 |
1.6 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
1.7 主要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农产品出口组织分析框架 |
2.1 SCP范式的确立与发展 |
2.1.1 SCP范式的起源与确立 |
2.1.2 SCP范式的发展 |
2.1.3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关于纵向一体化的分析 |
2.1.4 制度经济学对SCP范式的渗透 |
2.2 制度经济学涵义的SCP范式的深化与拓展 |
2.2.1 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与SCP范式的接口 |
2.2.2 环境因素的影响 |
2.2.3 对SCP范式的拓展 |
2.3 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分析的ESCP范式 |
2.4 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的变迁: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
2.4.1 制度环境对治理结构变迁的作用机理分析 |
2.4.2 基于ESCP范式的动态分析模型 |
2.5 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的演变:一个历史的描述 |
2.5.1 国家完全管制经济时期 |
2.5.2 市场经济体制探索发展时期 |
2.5.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时期 |
2.5.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时期 |
2.5.5 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演变的总体特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行政主导型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的ESCP范式分析 |
3.1 环境分析 |
3.1.1 中央政府的战略要求 |
3.1.2 农产品的市场规模 |
3.1.3 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 |
3.2 主导组织形式的治理结构 |
3.2.1 环境因素的影响 |
3.2.2 行政一体化的治理结构 |
3.2.3 分工之间的交易方式 |
3.3 主导组织形式的主体行为分析 |
3.4 主导组织形式的整体绩效分析 |
3.4.1 分工模型 |
3.4.2 基于模型得出的结论 |
3.5 对主体行为及组织整体绩效的实证分析 |
3.5.1 主体行为:基于案例分析的经验验证 |
3.5.2 组织整体绩效的经验实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专业外贸企业主导型出口组织形式的ESCP范式分析 |
4.1 环境分析 |
4.1.1 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 |
4.1.2 外贸战略目标 |
4.1.3 农村经营制度的变革 |
4.1.4 农业生产加工技术条件 |
4.1.5 农产品国内外供求关系 |
4.2 主导组织形式的转变 |
4.2.1 地方外贸公司:从“中转站”转变为出口经营实体 |
4.2.2 国家和出口实体:从强制性契约到分成契约 |
4.2.3 生产者:从依靠行政指令到拥有经营决策权 |
4.2.4 供销社系统:出口货源代购任务难题 |
4.2.5 双轨制:转变中的制度安排 |
4.3 主导组织形式的治理结构 |
4.4 主导组织形式的主体行为分析 |
4.5 主导组织形式的整体绩效分析 |
4.6 对主体行为及组织整体绩效的实证分析 |
4.6.1 主体行为:基于案例分析的经验验证 |
4.6.2 组织整体绩效的经验实证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业企业主导型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的ESCP范式分析 |
5.1 环境分析 |
5.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
5.1.2 国内外贸政策的调整 |
5.1.3 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 |
5.2 主导组织形式的转变 |
5.2.1 专业外贸企业:失去优势 |
5.2.2 出口加工企业:占据主导 |
5.3 主导组织形式的治理结构 |
5.4 主导组织形式的主体行为分析 |
5.4.1 农业企业不增加额外投入情形下的主体行为 |
5.4.2 农业企业增加额外投入情形下的主体行为 |
5.4.3 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博弈 |
5.5 主导组织形式的整体绩效分析 |
5.6 对主体行为及组织整体绩效的实证分析 |
5.6.1 主体行为:基于案例分析的经验验证 |
5.6.2 组织整体绩效的经验实证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ESCP范式分析的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变迁分析 |
6.1 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治理结构变迁的一体化趋势 |
6.2 基于ESCP范式的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变迁的动态分析 |
6.3 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环境的新变化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7.1.1 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变迁规律 |
7.1.2 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 |
7.2 当前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治理的重点 |
7.3 推进农产品出口组织发育的对策建议 |
7.4 本文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本研究参考的中央、地方关于外贸体制、活动规定的文件 |
附录 2 本文研究过程中的访谈简记 |
附录 3 外贸公司向养鱼场提供资金的凭据 |
附录 4 中英文人名对照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研究情况 |
致谢 |
(7)关于潍坊、枣庄发展创汇农业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 |
(一) 丰富的农业资源。 |
(二) 已形成一批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龙头企业。 |
(三) 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 |
(四) 便利的交通通讯。 |
(五) 入世为两市发展创汇农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
二、发展创汇农业的制约因素 |
(一) 农业结构不合理, 影响农产品的出口。 |
(二) 农业标准化程度低, 农产品内在质量差, 进入国际市场难。 |
(三)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日显突出。 |
三、扬长避短, 积极发展创汇农业 |
(一) 突出特色, 发挥优势, 大力发展出口产品。 |
(二) 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努力提高竞争能力。 |
(三) 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实施标准化战略。 |
(四) 拓展空间, 努力开拓新兴出口市场。 |
(五) 提高广大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迎接入世挑战。 |
(10)山东省安丘市是怎样发展创汇农业的?(论文提纲范文)
一、市场化运作,开放式发展是安丘创汇农业发展的成功之路 |
二、领导得力,政府行为规范是创汇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
三、问题与建议 |
1. 在安丘设立创汇农业示范区(加工区)。 |
2. 设立创汇农业发展基金。 |
3. 优化创汇农业的产业化链条,提高层次。 |
四、发展创汇农业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城市都市农业规划模式探析:以成都市为例[J]. 阙怡,王昊諹. 安徽农业科学, 2014(17)
- [2]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 杨卫丽. 西北大学, 2011(05)
- [3]新形势下内蒙古满洲里创汇农业探讨[J]. 梁振民,盛志君,徐建军. 黑河学刊, 2009(01)
- [4]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的变迁及其治理 ——基于ESCP范式的分析[D]. 陈云.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6)
- [5]创汇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A]. 易琼芝. 促进农民增收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
- [6]培植根基,强力推进我省出口创汇农业的发展[J]. 沈云亭. 河南农业, 2004(03)
- [7]关于潍坊、枣庄发展创汇农业的调查与思考[J]. 张玉忠,朱学文.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02)
- [8]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几点思考[J]. 李正刚,阮接芝. 农村财政与财务, 2001(12)
- [9]成都市大力发展创汇农业的思考[J]. 韩善华.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综合性思想理论), 2000(04)
- [10]山东省安丘市是怎样发展创汇农业的?[J]. 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调查组. 国际贸易问题,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