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续四效结晶装置工艺流程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彭志成[1](2013)在《卤水为原料直接生产纯碱工艺》文中研究表明纯碱生产采用芒硝型卤水为原料热法生产纯碱和氯化铵,采用膜法分离硫酸钠应该选择卤水在不饱和条件下进行,利用重碱母液脱氨后的工况可以实现;得到的脱硝液主要成分为氯化铵和氯化钠,利用高温下氯化铵溶解度升高、氯化钠溶解度降低的原理,采用蒸发法可以实现分离氯化钠和氯化铵。实验证明上述两工艺过程可以实现。
边圣海[2](2005)在《隔膜烧碱蒸发装置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隔膜电解法是我国主要烧碱制备方法之一,蒸发结晶系统是以去除电解液中氯化钠等杂质和提高烧碱浓度为主要目的的制烧碱关键工序。针对齐鲁石化公司氯碱厂烧碱浓度偏低的问题,论文对该厂四效逆流强制内循环蒸发结晶系统各设备中结晶颗粒分布和晶体质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影响烧碱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据工业结晶有关理论,提出了改进方案,为蒸发结晶系统的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基础。 论文以实测工艺数据为依据,详细分析了蒸发结晶系统各结晶器中物料所带的结晶质量和晶体粒度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系统选择的几个分离部位是很合理的,结晶的主要发生区域为蒸发结晶工序,冷却结晶工序中结晶量较少。 蒸发结晶工序中四效结晶质量最大,晶体粒度基本呈正态分布,对整个系统的结晶质量基本无影响;三效和二效中不同粒度的晶体质量都略有变化,对结晶质量的影响也不大;在一效中不同粒度结晶都发生了质量增加。 一闪中晶体生长效果较好,二闪中大粒度晶体发生了很严重的破碎,破碎率分别达到10%以上,其改进方案有加大循环量和蒸发量。DV309中晶体破碎特别严重,分离效果较差,对后续工段影响较大,其改进方案为:添加絮凝剂,使细晶凝聚便于分离出去;改进其工作环境,使晶体破碎不至于太剧烈。 在八台冷却器中,前三台冷却器DE401~DE403完成大部分的冷却负荷,冷却工段76.6%的氯化钠结晶量都在这三台冷却器中完成,在DE404到DE408中有明显的大粒度晶体的严重破碎。针对八台冷却器,根据先缓后急冷却方案,提出了两种修改工艺流程:一是在尽量维持齐鲁氯碱厂现有操作工况,少改动厂家设备的前提下进行改进的,但是它有没有达到最佳冷却速率的缺点;方案二是在考虑实现最佳冷却速率的前提下进行设计改进的,它的优点是可以达到最佳的先缓后急的冷却速率,从而极大的提高产品的质量,但缺点是设备的改动比较大,投资比较高。
丁秋霞[3](2019)在《环丁砜废水处理的工艺设计及过程模拟》文中研究表明有机废水的回收利用能够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是工业废水处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工业上采用多效蒸发工艺处理聚芳醚树脂的聚合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丁砜废水,过程能耗高且处理后的水和环丁砜达不到循环使用的要求。本文提出采用萃取-精馏耦合工艺和萃取-四效蒸发耦合工艺处理环丁砜废水,通过溶剂筛选找到合适的萃取剂,采用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进行工艺流程模拟研究,优化了工艺参数,并与四效蒸发工艺进行了比较。首先,采用经验分析法从溶解度、毒性、化学稳定性、经济性等方面对低沸点溶剂进行筛选。根据分子连接性指数法计算初步筛选出来的溶剂的极性参数,进行再次筛选。依据单级萃取模拟计算结果,最终选择二氯甲烷为萃取溶剂。其次,采用Aspen plus对萃取-精馏耦合工艺进行模拟,以二氯甲烷为萃取剂,选用NRTL活度系数模型并应用灵敏度分析工具分别对萃取塔和精馏塔进行参数优化,考察了萃取塔操作温度、萃取相比、平衡级数和精馏塔理论板数、回流比、进料位置、塔顶采出率对废水处理过程的影响,并利用优化后的参数进行全流程模拟。结果表明,环丁砜回收率为99.95%,回收得到的环丁砜的质量分数为98.31%,处理后的水的质量分数98.96%,环丁砜的质量浓度为34 mg/L。热负荷约为15228 kW。再次,采用Aspen plus对萃取-四效蒸发耦合工艺进行模拟,萃取条件与萃取-精馏耦合工艺相同,加热蒸汽的使用量为8057 kg/h。全流程模拟结果表明,环丁砜的回收率为95.91%,环丁砜产物中环丁砜的质量分数为96.84%,水相产物中水的质量分数为98.42%。热负荷约为4844 kW。最后,对萃取-精馏耦合工艺、萃取-四效蒸发耦合工艺和四效蒸发工艺进行对比。四效蒸发工艺的热负荷约为24078 kW,水相中环丁砜的质量分数为1.09%,环丁砜产物中环丁砜的质量分数为97.76%,环丁砜的回收率为89.98%。萃取-精馏耦合工艺的热负荷约为15228 kW,比四效蒸发工艺降低了约37%,而且处理后的水和环丁砜都能够达到聚芳醚树脂生产过程循环使用的要求。萃取-四效蒸发耦合工艺热负荷约为4844 kW,比四效蒸发工艺降低了约80%,环丁砜的回收率比四效蒸发工艺高,但纯度较低。优选萃取-精馏耦合工艺。
孙钦鹤[4](2012)在《多效精馏和热泵技术用于低浓度废水处理的研究》文中认为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大幅增长,国内能源资源面临潜在性的总量短缺,因此节能成为我国能源策略的重要一环。本文针对低浓度废水的回收处理能耗高问题,根据热力学节能原理,将多效精馏和热泵技术用于低浓度废水的处理,以开发节能型的低浓度废水回收处理新工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质量浓度为5%的DMF废水处理为例,采用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分别对不带预热系统的二效、三效、四效精馏,和带多级进料预热系统的二效、三效、四效精馏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是不带预热系统的二效、三效、四效精馏与普通单塔精馏相比,节能率分别为15.6%、37.1%和47.2%,而带多级进料预热系统的二效、三效、四效精馏的节能率分别达到22.0%、44.3%和55.2%,与前者相比,平均提高约78个百分点。这表明对于多效精馏过程,不是只有效数的增多对降低能耗有影响,充分利用系统中具有较高能级的流股的潜热和显热来预热冷料进料,亦可进一步降低能耗。(2)对带多级进料预热系统的多效精馏过程进行了优化设计的研究,对整个系统、各效和预热系统进行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并在以上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法,得出合理效数Nt的计算公式:以质量浓度为1%和5%二甘醇废水的处理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两者的合理效数分别为7效和6效,与通过上述公式计算所得合理效数相同,验证了新的设计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与相应效数下不带预热系统的多效精馏相比,可节约43.3%、和42.6%的能耗,与单塔精馏相比,在此效数下分别可节约75.7%、和74.6%的能耗,节能效果可观。(3)针对多效精馏处理低浓度废水的一些不足,对热泵精馏用于低浓度DMF废水的处理进行了研究。对塔顶蒸汽直接压缩式的单塔热泵精馏进行模拟分析,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将小塔的操作压力提高使其塔顶蒸汽可满足辅助再沸器的热源蒸汽的温位要求。结果表明热泵精馏比多效精馏节能效果更加显着;且带热泵的三效精馏工艺反而不如单塔热泵精馏节能效果好,其制热系数也不如单塔热泵精馏制热系数高;改进的单塔热泵精馏将小塔的操作压力提高,使其塔顶蒸汽的温位可以满足T1塔的再沸器加热需求,用作辅助再沸器的热源蒸汽,节能率由改进前的71.1%提高到了76.8%。(4)浓盐水也是低浓度废水的一种。针对浓盐水蒸馏-结晶工艺的高能耗问题,开展了热泵结晶技术用于浓盐水的回收处理的研究。本文分析了RO浓盐水在蒸发浓缩过程中结晶析盐的规律,由此提出了一种浓盐水热泵结晶新工艺,即设计两个结晶器即CaSO4结晶器和NaCl结晶器,在前者中先将CaSO4固体结晶析出,分离后的母液再去NaCl结晶器结晶,如此便可实现CaSO4和NaCl的分离,同时K+和Mg2+留在母液中,也与NaCl分离开来,这样得到的NaCl纯度较高。通过软件对不同的工况进行模拟计算,确定CaSO4结晶器和NaCl结晶器的最佳结晶温度分别为122℃和13℃,在此条件下处理1000kg的RO浓盐水,需要75.2kW的热量,和63kW的冷量,可使CaSO4的回收率达到87.74%,NaCl的回收率达到87.61%,解决了RO海水淡化所产生的浓盐水的排放污染问题,除盐后的水可以达标排放或者回收利用,同时可以获得2.062kg的纯CaSO4固体和40.32kg的纯度为99.38%的NaCl固体,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吴限[5](2016)在《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面临的问题与技术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煤化工的高速发展与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促使水处理的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关注度的提高、环保政策的收紧与对处理效果要求的日趋严格都使得废水处理成为制约煤化工项目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我国现运行的典型煤化工项目多为示范工程,虽然对于某一项目或某一处理技术的报道或研究较多,但是针对全国煤化工废水处理全流程的现状、面临问题与优化解决措施及效果的研究,不论从深度、广度以及量上都存在较大空白。针对目前煤化工水处理仍较为混乱的局势,本研究立足于全国层面的大规模典型煤化工项目调研,获取真实可信的运行现状大数据并进行处理与分析,明确废水产生与处理技术现状,总结面临的共性问题,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优化解决方法,并为已建和新建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主要包含4部分内容:煤化工废水源解析,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处理技术面临的问题与技术优化研究。对工艺、非经常性、含盐与高盐4类共21种废水的进行分类源解析,结果显示:碎煤加压气化废水水量大、水质最差且波动大,是当前的处理难点与关键性问题;低含盐废水量为生化废水的2-5倍,TDS约1,000-5,000mg/L;高盐水量占含盐水量的10-40%,TDS大于10,000-50,000mg/L;含盐水的盐分来源为原水、原料煤、生产过程产生水和水处理过程添加的药剂。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对酚氨回收、气浮、生化、深度、回用及高盐水处理各环节展开技术现状研究:“先脱氨后脱酚”的流程优化、酮类(MIBK)萃取剂的采用有效提高了酚氨回收效果;气浮工艺需注意设计含油量与实际值相匹配;生化处理多采用“厌氧+多级好氧”流程,HRT高于100小时,但难以稳定运行;“臭氧+BAF”是最常用和相对成熟的深度处理工艺;回用处理普遍采用“超滤+反渗透”工艺;高浓盐水蒸发结晶可以实现“水的零排放”,但分盐工艺与结晶盐资源化需进一步工程验证。从煤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等10例典型项目废水处理入手,分析各自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提出当前面临的主要共性问题为:国内酚氨出水总酚含量仍普遍高于500-600mg/L;特殊高含油水的气浮效果差;处理效果不稳定,出水不达标,多数企业深度出水COD、氨氮分别介于100-200mg/L、15-20mg/L或更高;部分烯烃项目不设蒸发结晶装置,水回用率低于80%;结晶盐的产生量大,缺乏资源化途径,年处理费用以亿计;设备完好性差以及泡沫与臭气的控制问题。针对共性问题,以保持较长期稳定运行的中煤图克水处理系统为对象进行技术优化研究,研究表明:特殊设计的氮气气浮、EC塔、BE池、改良多级A/O组合工艺优化,已经实现碎煤气化废水处理连续26个月稳定运行;通过补充BE池污泥浓度、投加共基质、加大水回流,可有效解决出水COD升高,实际出水COD低于100mg/L;酚氨回收工艺优化、投加有机与无机碳源可以恢复氨氮处理效果,出水稳定低于2mg/L。本研究建立了现代煤化工各类废水的产生源点、水质与水量源解析,从废水处理全流程总结了我国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分析了当前我国煤化工废水处理面临的共性问题,最后给出了中煤图克项目针对共性问题的技术优化方法,并得出优化技术可行、效果良好的结论,其经验可以为其他已建和待建煤化工项目的废水处理规划、设计和运行提供有力参考和借鉴。
李凯[6](2017)在《机械式蒸汽再压缩技术处理丙烯腈精制废水的研究》文中指出丙烯腈废水的处理是丙烯腈生产企业的难题之一,当前广泛应用的丙烯腈生产工艺—丙烯氨氧化法,生产每吨丙烯腈伴随1.5吨废水,尽管当前文献已有多种丙烯腈废水的处理方法,但尚无一种环境友好、经济效益合理的方法,大型丙烯腈生产企业多采用四效蒸发的方法处理废水,需要外界不断补充生蒸汽,能耗高企业负担重。机械式蒸汽再压缩(Mechanical VaporRecompression,MVR)技术节能效果明显,近年来在蒸发领域应用广泛,本文对丙烯腈精制废水MVR技术进行了研究。利用Aspen plus对单效、两效、三效、四效蒸发和MVR技术处理丙烯腈精制废水进行了仿真模拟,对比分析了工艺参数与能耗,重点研究了MVR系统中压缩比、操作压力等操作参数对制热能效比、换热面积等系统性能参数的影响规律;气液分离器是MVR系统中的关键设备之一,经对比分析本文选用管柱式气液分离器,进行结构设计,利用Fluent对分离器流场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分离器结构尺寸对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制热能效比与压缩比、操作压力均成反比,压缩比增大,压缩后二次蒸汽温度升高,所需补充水量增多,同时传热温差增大使换热面积减小,降低建造成本同时提高了运行成本;(2)原料液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同等条件下更易蒸发出较多的二次蒸汽,蒸发量较大,所需换热面积越小;(3)分离器流场中存在内外两层漩涡,溢流管影响气相出口流速,底流管决定液相含气率,同时相较单入口,采用双入口分离过程更稳定;(4)分离器柱体高度一定,适当增大柱体直径,可减小流体通过压降,缩短纯液相区至纯气相区间轴向高度,改善分离性能。基于MVR系统工艺模拟参数,参考相关标准与手册,对MVR丙烯腈废水处理工艺工程化设计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开展了物料衡算与能量衡算,为系统中循环泵、蒸汽压缩机、储罐等设备提供了技术参数并完成了工程初步设计。
张照林[7](2019)在《煤制气废水“零排放”工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煤制气废水处理工艺为研究对象,通过企业调研、文献查阅、数据信息搜集、水质水量分析等,结合国内外煤制气废水处理技术的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将多种技术分析比较并进行工艺优化,为西部某企业制定一套经济实用、技术先进的煤气化废水“零排放”工艺方案。本煤制气废水排放工艺设计方案,分别从酚氨处理、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高盐水和蒸发结晶处理五个关键工序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比较,由于废水中多元酚脱除率高、出水COD和氨氮控制较好,故选用国内改进脱酸脱氨再萃取脱酚工艺技术为该项目酚氨回收段选用工艺;污水处理采用应用效果良好的EBA国内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将“软化+过滤+超滤+一级反渗透”处理工艺为中水回用与浓盐水选用工艺;考虑到多效蒸发结晶技术,简单成熟运行稳定易操作,选用“纯化+四效蒸发+结晶”工艺对浓盐水进行浓缩和结晶,将副产品NaCl和Na2SO4作为工业原料外售,实现废水“零排放”。煤化工废水“零排放”无论采用何种工艺,最终都将废水转化为固体杂盐后再处理。产生的杂盐成分复杂数量巨大,只能堆积、填埋或作为危废处理,二次污染风险高。按危废处理费用昂贵,如何降低处理成本、减轻企业经济负担、使环境隐患最小化、资源利用化是摆在企业和科研人员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本论文优化工艺的研究重点。本优化工艺在回水中用、浓盐水和结晶蒸发系列工艺中,采用清浊分流分质处理不同来源的生化出水、脱盐水站排水、循环水站及其它清净废水。经该优化工艺处理后,危险废物的产生量相比常用工艺减少了60%左右。由于固废和危废的处理成本相差巨大,经济优势明显。应用优化工艺,部分固废从危险固废转变为一般固废,实现危废排放的减量化,有效降低项目危废产量大、处理成本高的问题。本煤制气项目设计方案,节约水资源,清洁生产与循环利用贯穿始终。本项目经一系列优化工艺处理后,实现项目废水“零排放”,优化工艺可以为其他待建煤制气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刘金刚[8](2016)在《丙烯腈装置优化控制研究》文中提出丙烯腈是三大合成材料(纤维、橡胶、塑料)的重要化工原料,主要用来生产聚丙烯腈纤维(腈纶)、ABS/SAN树脂、丙烯酰胺、己二腈、碳纤维、苯乙烯等。目前,丙烯腈在合成纤维、合成树脂等高分子材料中占有显着地位,应用前景广阔。除此之外,丙烯腈聚合物与丙烯腈衍生物也广泛应用于建材及日用品中。丙烯腈于1893年由法国化学家首次制得,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开始工业化生产。1960年,BP公司成功开创了由丙烯、氨和空气在多相催化下于流化床反应器中直接氨氧化制造丙烯腈的新工艺。由于前新工艺具有过程简单、操作方便、原料易得、成本低等优点,此工艺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目前全世界90%的丙烯腈工厂采用此法生产。因此,此法生产丙烯腈的技术也越来越成熟,研究的方面也由原来的以保证正常生产向长周期稳定运行转变;由原来的生产合格的丙烯腈产品向生产优级品转变。由于丙烯、氨氧化法生产丙烯腈的装置迅速增多,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在竞争中取得最大优势,国内外丙烯腈行业不断从反应和精制方面改进技术,以求效益最大化。此法生产丙烯腈可简单的分为反应和精制两个部分。近年来,人们对这两部分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优化。反应部分的优化主要体现在新型催化剂的研制、E-102在线清堵和急冷塔的改进上。对于回收与精制部分,人们主要从节约能耗、增加控制水平、增加运行时间、优化产品质量指标、减少环境污染等方向进行努力。其中节能技术有焚烧炉余热回收技术、有机物回收提浓技术、精制尾气回收技术、提高四效蒸发率技术等。国内各装置在不断应用由研究机构研发的新技术的同时,也不断在生产中摸索改进优化自己的装置,这些技术,往往有成本低,创效高的显着特点。因为此装置停车和开车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如何能使装置长周期稳定运行非常重要,另外,随着下游产品种类及精细程度的发展,对丙烯腈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生产中研究和优化工艺操作指标也尤为重要。基于以上原因,本论文以吉林石化丙烯腈厂第三丙烯腈装置为主要对象,从生产操作优化、装置常见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技术改造等多方面对丙烯腈装置的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戴荣华[9](2015)在《环境影响评价在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资源综合利用主要是指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对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建设项目,是一项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的利国、利民的工程,同时也将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山东某农化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项目工程进行实例分析研究,根据拟建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项目工程对环境污染的特点及环境特征,在详实、准确的工程分析基础上,以酸性废气回收制备盐酸及亚硫酸钠,高盐废水资源综合利用回收工业盐,溶剂回收利用等技术分析,水环境影响研究以及污染防治措施技术论证为本论文的研究重点。通过实施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项目以期达到废气污染物和固体废物大幅度削减,废水处理难度显着降低的目的。
史耀振[10](2018)在《糖蜜酒精废液多效蒸发系统的模拟分析与改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效蒸发浓缩焚烧处理技术,是目前国内外治理糖蜜酒精废液较理想的技术方案之一。但该过程能耗较大,节能、降耗、提高能量利用率对该技术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糖蜜酒精废液多效蒸发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过程模型并进行模拟计算;以广东省某酒精厂日处理量700吨糖蜜酒精废液蒸发浓缩装置为参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模型能较准确地重现实际生产过程,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以四效蒸发过程为系统,建立热分析和?分析模型;通过计算,得到各主要热流与?流数值;通过热分析和?分析,找出蒸发系统用能薄弱环节,提出可实施的节能改造措施,为提高该过程的能量利用率提供技术支撑。从工艺流程改造入手设计不同的能量利用方案,结合热经济分析法,从热效率、?效率、生蒸汽用量、年度总费用等指标综合评价系统在不同蒸发方案下的用能水平与经济性。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蒸发方案6在提高系统的经济效益和降低能耗方面效果最佳。与工厂现有流程相比,蒸发方案6热效率提高了9.98个百分点,?效率提高了7.12个百分点,每年可减少生蒸汽用量4791吨,能量利用率显着提高。此外,蒸发方案6年度总费用还可减少64.5万元。对蒸发器提出了采用螺旋槽纹管作为换热元件替代原有的光滑管的改造方案,改造后传热系数大幅提高,所需传热温差降低,过程因不可逆引起的?损失减少。在维持原有生蒸汽压力和末效真空度不变的前提下,可将多效蒸发系统由原来的四效增加为六效,这样,生蒸汽用量将比现有用量降低约35.1%,热效率提高了11.26个百分点,?效率提高了8.31个百分点,节能效果十分明显。针对蒸发器的气液分离装置效率较低、出现雾沫夹带的现象展开研究,提出改进方案。
二、连续四效结晶装置工艺流程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连续四效结晶装置工艺流程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卤水为原料直接生产纯碱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
2 国内外已有工艺简析 |
2.1 路布兰法制纯碱 |
2.2 索尔维法制碱(氨碱法) |
2.3 联合法制纯碱 |
2.3.1 察安法 |
2.3.2 联合制碱法 |
2.4 芒硝联碱法 |
2.5 天然碱法 |
3 芒硝型卤水直接生产纯碱变革工艺 |
3.1 工艺简述 |
3.1.1 工艺流程 |
3.1.2 工艺生产过程 |
3.1.3 工艺特点 |
3.2 工艺路线创新理论依据 |
3.2.1 重碱母液脱氨 |
3.2.2 脱氨母液脱硝 |
3.2.3 脱硝清液热法分离氯化铵和氯化钠 |
3.3 工艺生产参数 |
3.3.1 原料组分 |
3.3.2 复分解反应生产碳酸氢钠 |
3.3.3 重碱母液脱氨 |
3.3.4 脱氨母液脱硝 |
3.3.5 富硝浓缩液综合利用 |
3.3.6 脱硝清液分离氯化铵和氯化钠 |
3.3.7 碳酸氢钠煅烧生产纯碱 |
3.4 工艺路线应用分析 |
3.4.1 基础资料 |
3.4.1. 1 生产规模 |
3.4.1. 2 工作制度 |
3.4.1. 3 精制卤水成分 |
3.4.2 脱硝车间 |
3.4.2. 1 车间概况及特点 |
3.4.2. 2 脱硝生产工艺 |
(1)工艺简述 |
(2)设计方案 |
(3)产品规格 |
(4)系统技术参数描述 |
3.4.2. 3 车间组织 |
3.4.2. 4 工作制度 |
3.4.2. 5 有关物料参数 |
(1)脱氨液 |
(2)脱硝稀液 |
(3)脱硝浓液 |
3.4.2.6原材料、物料、动力消耗指标及需用量 |
3.5 铵盐车间 |
3.5.1 铵盐工艺技术方案的选择 |
3.5.1. 1 原料路线确定的原则和依据 |
3.5.1. 2 国内外铵盐工艺技术概况 |
3.5.1. 3 铵盐生产工艺技术方案的比较和选择 |
3.5.2 工艺流程和消耗定额 |
3.5.2. 1 工艺流程 |
(1)生产方法 |
(2)车间组织 |
(3)工作制度 |
(4)产品质量标准 |
(5)生产流程简述 |
(6)采用工艺技术的效果 |
(7)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3.5.2. 2 原材料、物料、动力消耗指标及需用量 |
3.5.3 主要设备和材质选择 |
(1)主要设备选择 |
(2)主要设备和管道的材质选择 |
4 发明工艺初步结论 |
(1)可以用芒硝型卤水直接生产纯碱 |
(2)可以对现有氨碱法工艺装置进行改造 |
(3)可以对现有冷法联碱法工艺装置进行改造 |
(4)有利于节能减排 |
(5)有利于液体盐应用于两碱化工生产原料 |
(6)具有技术经济性和合理性 |
(2)隔膜烧碱蒸发装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烧碱制备工艺及技术进展 |
2.1.1 烧碱制备工艺 |
2.1.2 国外烧碱技术进展 |
2.1.3 国内烧碱技术进展 |
2.2 隔膜烧碱蒸发结晶系统 |
2.3 溶液结晶理论 |
2.3.1 结晶过程 |
2.3.2 结晶速度 |
2.4 氯化钠结晶行为和影响因素 |
2.4.1 氯化钠结晶行为 |
2.4.2 结晶影响因素 |
3 齐鲁石化氯碱厂烧碱蒸发系统工艺分析 |
3.1 碱液蒸发(D300工序) |
3.2 碱冷却和完成(D400工序) |
3.3 盐回收(D500工序) |
4 烧碱蒸发结晶设备中物料粒径分析 |
4.1 原始数据汇总 |
4.2 结果分析及讨论 |
4.2.1 总的过程分析 |
4.2.2 四效蒸发结晶器 |
4.2.3 DV309(离心机加料受槽) |
4.2.4 三效蒸发结晶器和二效蒸发结晶器 |
4.2.5 二效旋液分离器 |
4.2.6 一效蒸发结晶器、一次闪蒸器和二次闪蒸器 |
4.2.7 二闪旋液分离器 |
4.2.8 八台冷却器 DE401-DE408 |
4.2.9 两台离心分离机 |
4.3 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
5 冷却结晶系统的工艺核算及改进 |
5.1 齐鲁石化烧碱车间现形冷却工艺简介 |
5.2 冷却结晶过程及最佳冷却速率 |
5.2.1 冷却结晶与冷却速率 |
5.2.2 最佳冷却速率 |
5.3 冷却系统结晶过程 |
5.4 八台冷却器的改进 |
5.4.1 对原有冷却器核算 |
5.4.2 设计方案一 |
5.4.3 设计方案二 |
5.4.4 两种方案的对比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3)环丁砜废水处理的工艺设计及过程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工业有机废水的分离方法概述 |
1.1.1 精馏 |
1.1.2 膜分离 |
1.1.3 萃取分离 |
1.1.4 耦合分离技术 |
1.2 溶剂萃取 |
1.2.1 萃取的基本原理 |
1.2.2 溶剂萃取中常用术语 |
1.2.3 溶剂的选择标准 |
1.3 Aspen plus模拟软件 |
1.3.1 Aspen plus模拟软件简介 |
1.3.2 单元操作模块 |
1.3.3 热力学模型 |
1.3.4 Aspen plus在化工流程模拟中的应用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2 溶剂筛选研究 |
2.1 基于经验分析法的溶剂初筛 |
2.1.1 筛选方法 |
2.1.2 溶剂初筛 |
2.2 基于分子连接性指数法的溶剂筛选 |
2.2.1 分子连接性指数法 |
2.2.2 分子连接性指数法的计算方法 |
2.2.3 分子极性的表征 |
2.2.4 溶剂筛选结果 |
2.3 基于单级萃取模拟的溶剂筛选 |
2.3.1 模块及模型选择 |
2.3.2 模拟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 萃取-精馏耦合工艺流程模拟 |
3.1 模块及热力学模型选择 |
3.2 萃取塔模拟 |
3.2.1 萃取操作温度 |
3.2.2 萃取操作压力 |
3.2.3 萃取相比和平衡级数 |
3.2.4 逆流和错流对比 |
3.2.5 萃取塔模拟结果 |
3.3 精馏塔模拟 |
3.3.1 理论板数和回流比 |
3.3.2 最佳进料位置 |
3.3.3 塔顶采出率 |
3.3.4 精馏塔模拟结果 |
3.4 萃取-精馏耦合工艺全流程模拟 |
3.4.1 工艺流程 |
3.4.2 模拟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萃取-四效蒸发耦合工艺流程模拟 |
4.1 模块及热力学模型选择 |
4.2 萃取塔模拟 |
4.3 四效蒸发模拟 |
4.4 全流程模拟模拟 |
4.4.1 工艺流程 |
4.4.2 模拟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萃取-精馏耦合工艺、萃取-四效蒸发耦合工艺和四效蒸发工艺比较 |
5.1 四效蒸发工艺流程模拟 |
5.1.1 模块及热力学模型选择 |
5.1.2 流程模拟 |
5.1.3 模拟结果 |
5.2 三种环丁砜废水处理工艺的比较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多效精馏和热泵技术用于低浓度废水处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节能意义重大而任重道远 |
1.2 化工节能的原理和方法 |
1.2.1 夹点技术 |
1.2.2 ’火用’分析 |
1.2.3 能量利用的三环节模式 |
1.2.4 能量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 |
1.3 节能技术在精馏方面的应用 |
1.3.1 多效精馏 |
1.3.2 热泵精馏 |
1.4 低浓度废水的处理现状 |
1.4.1 低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 |
1.4.2 工业浓盐水的处理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低浓度DMF废水多效精馏工艺的模拟分析 |
2.1 模拟基础 |
2.2 多效精馏节能方案工艺流程 |
2.3 模拟结果 |
2.4 结果分析与比较 |
3 多效精馏过程优化设计的研究 |
3.1 设计模型 |
3.1.1 设计过程所需的已知条件 |
3.1.2 设计最终要确定的变量 |
3.1.3 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 |
3.2 合理效数NT计算公式的推导 |
3.3 设计实例 |
3.4 热集成效果分析 |
4 热泵技术用于低浓度废水处理的研究 |
4.1 热泵精馏用于低浓度DMF废水的处理 |
4.1.1 单塔热泵精馏 |
4.1.2 改进的单塔热泵精馏 |
4.1.3 带热泵的三效精馏工艺 |
4.1.4 热泵精馏与多效精馏的比较 |
4.2 热泵结晶用于浓盐水的回收处理 |
4.2.1 单一盐水溶液热泵结晶工艺的研究 |
4.2.2 多盐水溶液热泵结晶工艺的研究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5)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面临的问题与技术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煤化工行业现状 |
1.1.1 煤化工概述 |
1.1.2 煤气化技术概述 |
1.1.3 世界煤化工发展现状 |
1.1.4 我国煤化工发展现状 |
1.2 煤化工废水污染现状 |
1.2.1 煤化工废水简介 |
1.2.2 废水污染现状 |
1.3 煤化工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
1.3.1 预处理 |
1.3.2 生化处理 |
1.3.3 深度处理 |
1.3.4 含盐(低盐)水处理 |
1.3.5 高盐水处理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课题来源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分析项目 |
2.1.3 实验测定方法 |
2.2 现场调研与数据采集分析 |
2.2.1 现场调研 |
2.2.2 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3章 煤化工废水源解析 |
3.1 废水整体解析 |
3.1.1 废水种类 |
3.1.2 不同炉型水质特性解析 |
3.2 工艺废水源解析 |
3.2.1 气化废水 |
3.2.2 低温甲醇洗废水 |
3.2.3 生活废水及分析化验废水 |
3.2.4 工艺冷凝液废水 |
3.2.5 透平冷凝液废水 |
3.2.6 浊循环排污水 |
3.2.7 净循环排污水 |
3.2.8 脱硫废水 |
3.2.9 MTO废水 |
3.2.10 费托合成废水 |
3.2.11 油品加工精制装置废水 |
3.2.12 直接煤制油催化剂废水 |
3.2.13 煤制油高浓度污水 |
3.3 非经常性废水源解析 |
3.3.1 地坪冲洗水、初期雨水 |
3.3.2 锅炉定连排废水 |
3.3.3 火炬系统废水 |
3.3.4 冲灰废水 |
3.3.5 MTO废碱液 |
3.3.6 其他废水 |
3.4 含盐废水源解析 |
3.4.1 含盐(低盐)废水 |
3.4.2 高盐水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现状研究 |
4.1 预处理技术研究 |
4.1.1 酚氨回收 |
4.1.2 气浮 |
4.2 生化处理技术研究 |
4.2.1 生化处理概述 |
4.2.2 生化处理技术现状 |
4.2.3 生化处理技术现状分析 |
4.3 深度处理技术研究 |
4.3.1 深度处理概述 |
4.3.2 深度处理技术现状 |
4.3.3 深度处理技术现状分析 |
4.4 回用处理技术研究 |
4.4.1 回用处理概述 |
4.4.2 回用处理技术现状 |
4.4.3 回用处理技术现状分析 |
4.5 高盐水处理技术研究 |
4.5.1 高盐水处理概述 |
4.5.2 高盐水处理技术现状 |
4.5.3 高盐水处理技术现状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面临的问题研究 |
5.1 国内典型项目废水处理面临的问题研究 |
5.1.1 典型煤制天然气项目面临的问题研究 |
5.1.2 典型煤制油项目废水处理面临的问题研究 |
5.1.3 典型煤制烯烃项目废水处理面临的问题研究 |
5.1.4 其他典型煤化工项目废水处理面临的问题研究 |
5.2 我国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面临的共性问题研究 |
5.2.1 预处理面临的共性问题研究 |
5.2.2 生化与深度处理面临的共性问题研究 |
5.2.3 回用处理面临的共性问题研究 |
5.2.4 高盐水处理面临的共性问题研究 |
5.2.5 其他水处理共性问题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煤图克废水处理技术优化研究 |
6.1 中煤图克废水处理技术分析 |
6.1.1 工程概况 |
6.1.2 水处理工艺流程 |
6.1.3 水处理系统运行情况 |
6.2 中煤图克废水处理技术优化 |
6.2.1 出水COD高问题及技术优化 |
6.2.2 出水氨氮高问题及技术优化 |
6.2.3 保障运行稳定的技术优化 |
6.2.4 水资源优化调度 |
6.2.5 泡沫与臭气控制优化 |
6.2.6 其他技术优化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6)机械式蒸汽再压缩技术处理丙烯腈精制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机械式蒸汽再压缩技术的研究概述 |
1.3 丙烯腈生产废水处理的研究概述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丙烯腈精制废水的蒸发工艺模拟研究 |
2.1 丙烯腈精制废水的说明 |
2.1.1 废水来源 |
2.1.2 废水成分 |
2.1.3 废水性质分析 |
2.2 Aspen plus中蒸发工艺模拟 |
2.2.1 蒸发的基本原理 |
2.2.2 工艺流程计算模型 |
2.2.3 物性方法选择 |
2.2.4 收敛方法选择 |
2.3 多效蒸发系统建立与性能分析 |
2.3.1 四效蒸发系统建立与性能分析 |
2.3.2 三效蒸发系统建立与性能分析 |
2.3.3 两效和单效蒸发系统建立与性能分析 |
2.4 机械式蒸汽再压缩系统性能分析 |
2.4.1 机械式蒸汽再压缩技术基本原理 |
2.4.2 机械式蒸汽再压缩系统建立 |
2.4.3 机械式蒸汽再压缩系统性能分析 |
2.4.3.1 压缩比对制热能效比影响 |
2.4.3.2 压缩比对换热面积影响 |
2.4.3.3 压缩比对压缩机功耗影响 |
2.4.3.4 操作压力对制热能效比影响 |
2.4.3.5 压缩比对补充水量影响 |
2.4.3.6 蒸发温度对换热面积影响 |
2.4.3.7 对数平均温差对总比传热面积、压缩机比功耗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械式蒸汽再压缩系统中气液分离器设计分析 |
3.1 常见气液分离技术、设备及设备类型选定 |
3.1.1 常见气液分离技术、设备 |
3.1.2 设备类型选定 |
3.2 管柱式气液分离器原理 |
3.3 管柱式气液分离器设计 |
3.3.1 分离器入口管直径 |
3.3.2 分离器直径 |
3.3.3 分离器柱体高度 |
3.3.3.1 液滴区和气泡区 |
3.3.3.2 漩涡区 |
3.3.3.3 入口分流区 |
3.4 管柱式气液分离器CFD模拟 |
3.4.1 管柱式气液分离器模型的建立 |
3.4.2 网格划分及无关性验证 |
3.4.3 模型选择 |
3.4.4 物性参数及边界条件 |
3.5 管柱式气液分离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3.5.1 溢流管与底流管直径的影响 |
3.5.2 单双入口对分离性能影响 |
3.5.3 柱体直径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3.5.4 柱体高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机械式蒸汽再压缩系统的工程化设计 |
4.1 物料衡算与能量衡算 |
4.2 设备参数设计 |
4.2.1 循环泵 |
4.2.2 蒸汽压缩机 |
4.2.3 储罐 |
4.2.4 真空系统 |
4.3 系统设备集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7)煤制气废水“零排放”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煤制气行业现状 |
1.2 煤制气废水的来源性质及危害 |
1.2.1 煤制气废水的来源及性质 |
1.2.2 煤制气废水的危害 |
1.3 工业废水“零排放”的概念及相关政策 |
1.4 煤制气废水排放现状及存在问题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煤制气废水排放工艺优化内容 |
2.1 常用废水排放工艺及存在问题 |
2.1.1 现状及存在问题 |
2.1.2 常用传统工艺 |
2.2 优化工艺概述 |
2.2.1 优化工艺总体思路 |
2.2.2 优化工艺内容及流程 |
2.3 优化工艺经济优势分析 |
第三章 拟建煤制气废水“零排放”项目工艺比选方案研究 |
3.1 项目概况及设计思路 |
3.1.1 拟建项目概况 |
3.1.2 总体设计思路 |
3.2 废水排放特性分析 |
3.2.1 含氨废水水质水量分析 |
3.2.2 脱盐水站和清净废水排水水量分析 |
3.2.3 循环水站排水水量分析 |
3.3 酚氨回收工艺方案研究 |
3.3.1 酚氨回收水质分析 |
3.3.2 酚氨回收工艺方案比选 |
3.3.3 酚氨回收工艺流程 |
3.4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研究 |
3.4.1 污水水质分析 |
3.4.2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比选 |
3.4.3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
3.5 中水回用工艺技术优化方案 |
3.5.1 中水回用常用工艺技术 |
3.5.2 中水回用水质分析 |
3.5.3 回水中用优化工艺流程 |
3.6 浓盐水回用工艺方案研究 |
3.6.1 浓盐水水质分析 |
3.6.2 浓盐水处理工艺及流程 |
3.7 高浓盐水蒸发结晶处理工艺方案研究 |
3.7.1 蒸发结晶水质分析 |
3.7.2 蒸发结晶工艺比选 |
3.7.3 蒸发结晶工艺流程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运行费用估算及循环效益浅析 |
4.1 关键工艺费用估算 |
4.1.1 污水处理工艺费用估算 |
4.1.2 中水回用工艺费用估算 |
4.1.3 浓盐水及蒸发结晶工艺费用估算 |
4.1.4 优化工艺经济效益 |
4.2 清洁生产与循环效益浅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丙烯腈装置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丙烯腈装置生产现状 |
1.2.1 丙烯腈生产概况 |
1.2.2 丙烯腈装置副产品生产概况 |
1.2.3 装置开工率 |
1.3 丙烯腈催化剂介绍 |
1.3.1 催化剂使用情况 |
1.3.2 催化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1.4 回收系统及四效系统运行情况 |
1.4.1 回收塔 |
1.4.2 四效系统 |
1.5 辅助化学品使用情况 |
1.5.1 传统辅助化学品 |
1.5.2 新型辅助化学品 |
1.6 尾气处理技术 |
1.7 新技术的应用 |
第2章 丙烯腈装置的操作方法 |
2.1 工艺流程 |
2.1.1 反应系统 |
2.1.2 急冷与冷却后系统 |
2.1.3 吸收塔 |
2.1.4 回收塔及乙腈塔 |
2.1.5 脱氢氰酸塔 |
2.1.6 成品塔 |
2.1.7 四效蒸发系统 |
2.2 操作原理 |
2.2.1 反应器 |
2.2.2 急冷塔 |
2.2.3 吸收塔 |
2.2.4 回收塔 |
2.2.5 脱氢氰酸塔 |
2.2.6 成品塔 |
2.3 丙烯腈装置关键指标控制方法 |
2.3.1 反应器温度控制 |
2.3.2 反应器线速控制 |
2.3.3 急冷塔PH值控制 |
2.3.4 回收塔灵敏点温度 |
2.3.5 脱氢氰酸塔顶压力 |
2.3.6 脱氢氰酸塔顶温度 |
2.3.7 成品塔底温度 |
2.3.8 成品塔压力 |
第3章 丙烯腈装置常见问题的研究及优化控制 |
3.1 丙烯腈装置PH值的优化控制 |
3.1.1 丙烯腈装置pH值控制情况分析 |
3.1.2 丙烯腈装置pH值优化控制措施 |
3.2 丙烯腈装置成品塔HCN含量优化控制 |
3.2.1 丙烯腈成品中HCN含量高的原因分析 |
3.2.2 采取的措施 |
3.3 丙烯腈装置丙烯进料流量优化控制 |
3.3.1 丙烯腈装置丙烯进料故障经过 |
3.3.2 丙烯进料故障原因分析 |
3.3.3 SIS系统中丙烯进料流量改进措施 |
第4章 丙烯腈装置技术改造 |
4.1 丙烯腈装置降耗改造 |
4.1.1 改造背景 |
4.1.2 装置消耗高的原因分析及改造方法 |
4.1.3 改造效果 |
4.2 催化剂补加系统蒸汽回收改造 |
4.2.1 改造背景 |
4.2.2 蒸汽排放的原因分析及改造方法 |
4.2.3 改造效果 |
4.3 尾气焚烧单元蒸汽回收改造 |
4.3.1 改造背景 |
4.3.2 回收蒸汽采取的改造方法 |
4.3.3 改造效果 |
4.4 回收塔溶剂水温度控制改造 |
4.4.1 改造背景 |
4.4.2 回收塔溶剂水控制改造方法 |
4.4.3 改造效果 |
4.5 撤热水系统减少热污染改造 |
4.5.1 改造背景 |
4.5.2 减少热污染改造措施 |
4.5.3 改造效果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环境影响评价在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重点 |
第2章 某农化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项目工程实例分析 |
2.1 企业项目概况 |
2.2 项目组成 |
2.3 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
2.3.1 酸性气资源化回收装置 |
2.3.2 MVR回收氯化铵装置 |
2.3.3 三水乙酸钠回收装置 |
2.3.4 氯化钠MVR回收装置 |
2.3.5 溶剂回收装置 |
2.4 运行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
2.4.1 废气 |
2.4.2 有组织废气产生及排放情况 |
2.4.3 无组织废气产生及排放情况 |
2.4.4 废水产生及处置情况 |
2.4.5 项目废水排放情况 |
2.4.6 固体废物 |
2.4.7 噪声源 |
2.4.8 项目污染物排放汇总表 |
第3章 空气环境影响分析研究 |
3.1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
3.1.1 评价等级的确定 |
3.1.2 污染源分析 |
3.1.3 监测项目 |
3.1.4 检测方法 |
3.1.5 评价结果分析 |
3.2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
3.3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小结 |
第4章 水环境影响分析研究 |
4.1. 地表水污染源环境影响研究 |
4.1.1 监测项目 |
4.1.2 分析方法 |
4.1.3 环境影响评价因子、标准和方法 |
4.1.4 地表水环境影响研究分析 |
4.2 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分析 |
4.2.1 地质构造影响分析 |
4.2.2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小结 |
第5章 噪声环境影响分析研究 |
5.1 噪声环境影响 |
5.2 噪声预测结果 |
5.2.1 拟建项目噪声预测结果及评价 |
5.3 噪声控制措施 |
第6章 环境污染治理分析及经济技术论证 |
6.1 酸性气资源化装置可行性 |
6.1.1 技术可行性分析 |
6.1.2 经济可行性 |
6.2 氯化钠回收装置可行性分析 |
6.2.1 虫酰肼氯化废水、缩合反应分层废水回收氯化钠 |
6.2.2 醚菌酯制酸分层废水回收氯化钠 |
6.2.3 烟嘧磺隆2段氯化废水和合成废水回收氯化钠可行性 |
6.2.4 茚虫威成盐废水、氯化废水和酯化废水回收氯化钠可行性 |
6.2.5 其他含盐废水回收氯化钠可行性 |
6.3 溶剂回收装置可行性分析 |
6.4 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可行性分析 |
6.4.1 冷凝回收系统可行性分析 |
6.4.2 活性炭吸附设施可行性分析 |
6.4.3 拟建项目有机废气依托集中处理措施可行性 |
6.5 废水治理措施可行性分析 |
6.6 固体废物控制措施及经济技术论证 |
6.7 噪声污染控制措施及经济技术论证 |
第7章 结论 |
7.1 环境空气预测与评价研究结论 |
7.2 水环境预测与评价研究结论 |
7.3 声环境预测与评价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10)糖蜜酒精废液多效蒸发系统的模拟分析与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糖蜜酒精废液的来源、特性及危害 |
1.2.1 糖蜜酒精废液的来源 |
1.2.2 糖蜜酒精废液的特性与危害 |
1.3 糖蜜酒精废液治理技术简介 |
1.3.1 引田灌溉法 |
1.3.2 生化处理法 |
1.3.3 浓缩法 |
1.3.4 其他方法 |
1.4 多效蒸发过程模拟的研究现状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多效蒸发系统AspenPlus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2.1 多效蒸发工作原理与常见流程 |
2.2 多效蒸发系统模型的建立 |
2.2.1 蒸发器模型的建立 |
2.2.2 预热器模型的建立 |
2.2.3 多效蒸发系统模型的建立 |
2.3 多效蒸发系统模型的验证 |
第三章 多效蒸发系统的能量分析 |
3.1 多效蒸发系统的热分析 |
3.1.1 热分析概述 |
3.1.2 多效蒸发系统热分析模型 |
3.1.3 多效蒸发系统主要热量的计算方法 |
3.1.4 热分析评价准则 |
3.1.5 多效蒸发系统热分析计算结果 |
3.2 多效蒸发系统的?分析 |
3.2.1 火用分析概述 |
3.2.2 多效蒸发系统火用分析模型 |
3.2.3 多效蒸发系统火用计算方法 |
3.2.4 火用评价准则 |
3.2.5 多效蒸发系统火用分析计算结果 |
3.3 节能改造措施探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效蒸发系统设计方案及效果验证 |
4.1 蒸发方案1——带冷凝水闪蒸 |
4.1.1 带冷凝水闪蒸的蒸发系统模拟流程 |
4.1.2 工艺流程的模拟结果分析 |
4.2 蒸发方案2——改进预热方式 |
4.2.1 改进预热方式的蒸发系统模拟流程 |
4.2.2 工艺流程的模拟结果分析 |
4.3 蒸发方案3——带冷凝水闪蒸及改进预热方式 |
4.3.1 带冷凝水闪蒸及改进预热方式蒸发系统模拟流程 |
4.3.2 工艺流程的模拟结果分析 |
4.4 蒸发方案4——带预热器冷凝水闪蒸及改进预热方式 |
4.4.1 带预热器冷凝水闪蒸及改进预热方式蒸发系统模拟流程 |
4.4.2 工艺流程的模拟结果分析 |
4.5 蒸发方案5——效数的优化 |
4.5.1 经济分析概述 |
4.5.2 经济分析目标及前提 |
4.5.3 经济分析方法建立 |
4.5.4 优化结果与分析 |
4.6 蒸发方案6——优化设计参数 |
4.7 不同蒸发方案的模拟计算结果与讨论 |
4.8 多效蒸发优化系统工艺流程 |
4.8.1 工艺流程及说明 |
4.8.2 多效蒸发系统主要装置设计参数 |
4.9 多效蒸发器过程的强化传热改造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蒸发器气液分离装置的改造 |
5.1 蒸发器气液分离装置现状 |
5.2 本装置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与原理 |
5.2.1 本装置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方式 |
5.2.2 本装置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连续四效结晶装置工艺流程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卤水为原料直接生产纯碱工艺[J]. 彭志成. 盐业与化工, 2013(10)
- [2]隔膜烧碱蒸发装置优化研究[D]. 边圣海. 浙江大学, 2005(07)
- [3]环丁砜废水处理的工艺设计及过程模拟[D]. 丁秋霞.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4]多效精馏和热泵技术用于低浓度废水处理的研究[D]. 孙钦鹤.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2)
- [5]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面临的问题与技术优化研究[D]. 吴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6]机械式蒸汽再压缩技术处理丙烯腈精制废水的研究[D]. 李凯.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4)
- [7]煤制气废水“零排放”工艺优化研究[D]. 张照林.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8]丙烯腈装置优化控制研究[D]. 刘金刚.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9]环境影响评价在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中的应用研究[D]. 戴荣华. 齐鲁工业大学, 2015(05)
- [10]糖蜜酒精废液多效蒸发系统的模拟分析与改造[D]. 史耀振.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