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信箱系统的汉化(论文文献综述)
郭丹[1](2021)在《北魏郊庙制度与正统塑造》文中指出晋武帝司马炎薨后,传位于痴子晋惠帝司马衷,其在位期间爆发了“八王之乱”,这场持续十六年的夺权斗争动摇了西晋国本,开启了中原北方近两个世纪的战火纷扰,亦即历史所称的五胡十六国时期。晋室分崩离析直接导致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纷纷建立政权,在中原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华夷观念下的北方民族政权一向被视作僭伪,其所建立的政权开始就面临着权力合法性的问题。为了维护统治地位,他们迎合汉文化中的正统观念,从理论和制度上寻找依据,以证明政权的合法性。北魏是继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由鲜卑拓跋建立的民族政权,国祚有150余年,是第一个被汉族士人承认正统的民族政权。其塑造正统的过程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正统塑造来说,极具代表性。本文首先以时间为序,从理论和制度建设上论述北魏各阶段塑造正统的措施。天命论和五德始终说是正统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制造天命祥瑞,追溯古圣为族源,承接前朝五德历运等,是从理论上将民族政权纳入中原政权序列之中,弱化胡汉之别。其次,仿照汉朝厘定国家体制,进行制度建设,是北魏塑造正统过程的重点。北魏礼制建设是国家建制的核心环节。本文主要从郊天礼制和宗庙礼制两部分探讨北魏的礼制建设。郊天礼制的改革体现了鲜卑拓跋统治者对“天”观念和“天神”信仰的转变,是融入汉族天命思想的重要标志。宗庙礼制的建设是拓跋部定祖宗、明帝系进而示正统的产物。无论重在“天”的君统之正,亦或重在“祖”的宗统之正,拓跋部的郊庙礼制建设,可以说是北魏成为正统的决定性环节。正统建设贯穿北魏始终,通过各阶段的建设正统的措施,又以郊庙制度为突出表现,旨在揭示北方民族政权为稳固统治地位而树立正统,是对汉文化的吸收和传承。
席娜[2](2020)在《北朝经学格局与文学流变的互动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北朝经学与文学是中国经学与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战乱使得典籍留存较少,但并不能忽视其价值与地位。本文从原始资料着手,立足于北朝自十六国至隋朝的经学层级,尤其是五经内部地位的变动来观照文学发展的流变情况。论文的第一章简要追溯北朝之前各朝代经学的内部地位的变动(以每个朝代经典的数量,按照《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及小学九类统计着作数量。)并从经学传承方式的继承、研修和传授方式的继承、汉魏经学制度的继承三方面,探求汉魏经学为北朝经学发展提供的学理基础。第二章,以数据统计为依据,论说北朝各个时期(十六国、北魏、北齐、北周和隋)经学发展概况和内部层级的异动,同时宏观分析整个北朝的经学走向。第三章在第二章的经学背景之下,分析北朝各个时期的文学发展状况,关注北朝文体秩序和文学性考察,以及文人群体的经学家文学化和文学家经学化现象。第四章在南北朝对比中,探求北朝文学的经学内蕴,分析南北文学中经学内蕴的异同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第五章,经学家聚集与文学变革。北朝在战争后造成的经学家聚集,聚集后为争夺经学话语权所产生的斗争,带来了经学思想的融合。而在他们在经学斗争影响下,文学话语权的争夺,也带来了文风的变革。这篇论文的重点在于通过格局研究,来探求沟通经学与文学的可行性办法。经学是古代学术文化体系中的权威,具有至高无上的文化权力和学术权力。探讨经学内部诸经典间的作用排布和外在格局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其实是对《礼记·经解》中“温柔敦厚”“疏通致远”的《诗》《书》之教的文学史观照。
张敏[3](2020)在《元好问与郝经诗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元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两度入主中原,使这一时期诗坛在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发展轨迹和规律,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样不可忽略的还有活跃于这一时期诗坛之上的士人群体,其中被誉为“一代文宗”的元好问,不仅以其独树一帜的诗歌理论在文学领域取得瞩目成就,而且“力以斯文为己任”,极力培植后进,承继文统,金末元初的多数诗家都受到过其影响,郝经便是其中之一。元好问与郝经均是金元之际北方文士中的典型代表,各有其立足于当时诗坛的突出贡献,且两人之间有着特殊的渊源关系,因此将元、郝进行合论有其合理性。在此前提之下,本文以元好问与郝经的历史相交为切入点,考察其诗歌创作观念及诗歌审美风尚,并厘清其与北方学术之关联,最终给予北方文坛双雄在诗学史中更准确的定位。基于上述原因,本论文的结构与内容如下:第一章将元好问与郝经视为两代人进行考察,从其各自的历史定位入手,探求元、郝二人各自的学术生成理路与诗歌创作道路,继而考究元好问与郝经之间从同门问学到忘年之交的特殊情缘。元好问是金中后期诗坛的宗主,整个金代诗歌的发展有赖于其进入巅峰时刻。根柢于金的北方主要文士,如郝经、王恽、刘因等纷纷效法遗山并与之交游问学。可以说,元好问之于金亡之后的北方诗坛有着非凡的意义,将这一阶段的诗歌发展称为“元好问时期”,既凸显了其重要性,又点明郝经崭露元初诗坛与其师元好问之关联。第二章重在论述北方文化语境下元好问与郝经具体的诗歌创作理论及其内涵。金元鼎革之际,元好问与郝经在民族碰撞、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巨变下,坚持对诗歌根脉统绪的探寻,力求接续儒家的文脉道统。强调诗歌的“雅正”成为元好问与郝经的共识,尖新浮艳诗风的泛滥,导致诗歌无法传递真情实感,妨害了“歌咏性情”儒家诗学立场的确立。元好问与郝经秉持儒家士人守正出新的精神,在复倡汉魏盛唐之风的旗帜下实现对诗歌审美典范的革新。第三章着眼于元好问与郝经的诗歌审美风格论,考察二人诗歌审美旨趣的形成与北方特定地域环境之间的关系。元好问与郝经受“三晋”诗风传统的濡染,其围绕“河汾诗派”这一地方性文人群体有着相同的审美品鉴。元好问与郝经强调诗歌本身所蕴藉着的真实质朴之气,就二人的创作实际而言,“自然雄浑”可作为其共同的诗歌审美理想,推崇“和陶”风尚表明此点。与此同时,郝经受理学影响较之元好问更深,其对于诗歌表达亦多举“高古”格调。在此基础上,“自然真淳”和“自然高古”两种诗歌审美趣味,分别在元好问与郝经的诗歌中得到了体现。
张帆[4](2020)在《云冈石窟的窟顶雕刻造型研究》文中指出云冈石窟由北魏皇家主持开凿,代表了公元五世纪世界美术的最高水平。在七十余年的建造过程中,先后尝试有多种石窟样式:穹窿顶、平面马蹄形洞窟,方顶方形洞窟,“吕”字形前后室洞窟,以及双窟组合、三窟组合等。基本趋势是日益复杂和日益规范。作为各类洞窟的重要组成部分,窟顶雕刻也变化多端,基本呈现出逐渐丰富和成熟的趋势。北魏工匠在雕刻过程中,并不是生搬硬套印度或犍陀罗佛教的建筑造型,而是根据洞窟形制和大乘佛教宇宙空间概念,合理设计出不同的雕刻造型,并与洞窟壁面佛教主体雕刻相呼应,展现出完整的佛陀庄严场景和天宫佛殿艺术造型。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云冈石窟现存较为完整的60座窟顶,首先将其梳理,对其做一个类型学上的分类,找出其演变规律;其次对窟顶的雕刻造型做一个研究,探讨不同窟顶上的不同造型的来源与内涵,分析其存在于窟顶上的象征意义;第三,对不同的窟顶形制做一个溯源,分析云冈石窟窟顶形制的来源以及对后来营造石窟的影响。最后对以上内容做一个总结,分析在云冈石窟三期发展阶段中,不同阶段的窟顶与其他时期、其他类型的窟顶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最终找出云冈石窟窟顶发展的规律,研究其如何表达佛国世界这一思想内涵。
任姣蕾[5](2020)在《黑龙江绥滨东胜明代墓地人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文中认为在我国历史上,作为最后一个由汉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明朝,在对东北边疆地区进行开发的基础上,逐步对黑龙江地区进行了直接有效地统治管理。根据研究显示,黑龙江地区在原来的采集、渔猎、狩猎等经济模式的基础上,开始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这两种经济模式。然而,该地区先民生业经济的具体状况,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的程度却缺乏相应的研究。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绥滨东胜明代墓地的人骨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分析,了解明代东北边疆地区先民的食物结构,研究该地区的生业经济,并为北方边地的开发和民族的融合等方面提供相应的启示。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先民δ13C值的范围为-14.0‰~-8.9‰,均值为-12.4±1.4‰(n=26),说明先民的食物既包含C3类食物,同时也包含着C4类食物。同时,δ15N值的范围为8.2‰~13.3‰,均值为11.0±1.2‰(n=26),显示先民在肉食资源的获取方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根据相关分析可知,大部分个体的δ13C均值为-12.7±0.7‰(n=22);δ15N均值为11.3±1.0‰(n=22),以C3兼具C4食物为生,并食用了大量的肉食资源,可能主要通过狩猎、渔猎、畜牧等方式获取;但也有少量个体的δ13C 均值为-9.9± 1.4‰(n=4),δ15N 均值为 9.3±0.9‰(n=4),主要以C4食物为生,可能这些个体的食物来源于粟黍农业产品或以其喂养的动物等。由此可知,绥滨东胜墓地先民生业经济的方式多样,以畜牧经济、渔猎经济为主,包含少量的农业经济。农业经济的出现、发展和推广对黑龙江边地的民族融合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当地隋唐时期及近现代少数民族长时段的生业经济都基本与东胜墓地明代人群的生业经济一致,这可能与当地自然资源的组合密切相关。
刘一凡[6](2020)在《天龙山石窟及寺庙现存碑刻研究与保护》文中认为碑刻作为古人记事的一种重要载体,兼具文物与文献两大功能,其信息承载量是一些正史、地方史志所缺乏的。并且在已有史料的基础上,碑刻可以为官方记载丰富新的内容,带来新的研究思路和视野,因此自古便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天龙山石窟的现状遗存初建于北朝东魏时期(534年-550年),天龙山寺庙紧随其后。在历经北齐、隋唐和明清诸王朝500余年的陆续开凿和完善,天龙山石窟与寺庙逐渐成型,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宗教思想。而如今对天龙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石窟与寺庙的建筑和造像之上,对其碑刻内容的整理甚少并对碑刻缺乏应有的保护措施。现存11通碑刻中,多数风化破损、文字漫漶不清。故笔者将碑刻全面整理,梳理出石窟与寺庙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和人物考证,对于研究该地区的历史沿革、佛教传播、民族融合作出一些参考。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第三章研究天龙山石窟与寺庙的现存碑刻类型,根据碑文内容和立碑作用分纪事与述德两类进行归纳,并且根据碑刻形制的改变,见证天龙山由皇家建筑逐渐大众化的过程。其次,在第四章对石窟中仅存的两碑《隋晋阳造像颂》与《大唐勿部将军功德记》进行人物考证并反映其相关历史与社会现象,试图通过探究《隋晋阳造像颂》中人物的姓氏关系和官职来源,以便得知隋朝邑会团体的纽带更具宗教特征,并通过与北朝邑会的血缘纽带对比,证实在北周武帝灭佛后隋文帝兴佛的背景下,佛教在全国各民族中大面积传播。在《大唐勿部将军功德记》中对碑主身份和百济移民入唐后仕途、婚姻及宗教进行研究,以便证实碑主并非来自倭国而是百济贵族,并反映出百济移民入唐后宗教信仰受佛教环境和世俗影响逐渐融入到中华大家庭之中。最后,在第五章对天龙山石窟与寺庙碑刻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判断其合理性,并在碑刻的保护问题上,结合碑刻自身情况与新型技术,提出一点建议,以期能为天龙山石窟及寺庙碑刻的保护工作做一些参考。
郭忠文[7](2020)在《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随着语素教学法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语素选取的问题。杨晓黎(2018)选取了有利于教学的重点语素与核心语素,重点语素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严格的选取标准、确定的数量(228个),为开展语素教学提供了方便。然而,已选重点语素只是根据《等级大纲》和《等级划分》来选取,而以重点语素为基础选取的核心语素(95个)更是严格地按照规定标准来操作,它们都未对实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料或相关教材进行考察,所以重点语素的选取标准和核心语素的选取情况还有待探讨,同时,我们还需研究重点语素的教学应用情况。本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选题意义、研究思路、方法和语料来源,并描述了前人关于语素构词和语素教学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为统计和分析重点语素在现代汉语中构词情况。这部分首先介绍了重点语素的选取和划分标准;其次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构建了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并选取构词能力强的重点语素进行构词分析。第三章为分析重点语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构词分布情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考察重点语素在《等级划分》中的构词与分布情况;其二是结合对外汉语教材分析重点语素在具体教材中的构词分布情况;其三是将重点语素在《等级划分》中的构词情况和在教材中的构词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其四是在比对分析基础上补充重点语素中的核心语素。我们对重点语素在《汉语教程》六册共计2522个词汇构词情况进行穷尽性考察,并构建语料库,在杨晓黎(2018)选取的95个核心语素基础上,根据重点语素在实际汉语教学中的构词能力,对核心语素进行了适当增补。第四章为研究重点语素的对外汉语教学与应用。包括初中高级班重点语素教学的开展策略、教材的编排建议等。结语是对本文的观点和建议进行总结,同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
李成静[8](2019)在《跨语际字母词的生存机制和词汇创新》文中研究表明外来词是语际间的词汇创新。对近10年来《人民日报》中字母外来词的定义、分类、构成方式、生存机制、词汇创新等问题进行研究,试图分析汉语字母外来词内在的演变规律,以期对研究汉语外来词的翻译、词典编撰以及语言规范化有所参考。
李艳丽[9](2019)在《六镇乱后元魏政局变迁》文中研究表明六镇乱后,六镇武人渠魁和代北秀荣川尔朱荣直接左右北朝后期政局走向,北朝步入六镇时代。自六镇之乱至魏廷东西分裂,六镇武人可分为三个时期,六镇流民帅时期、依附秀荣川尔朱氏时期、六镇军阀时期。六镇流民帅以破六韩拔陵、杜洛周、鲜于修礼、葛荣为魁首;六镇军阀以怀朔镇兵高欢和侯景、武川镇将贺拔岳和宇文泰为首脑。六镇流民帅源自匈奴、高车、丁零、鲜卑等代北草原民族,尔朱荣亦为代北草原民族;而六镇军阀悉为鲜卑族,侯景虽为羯族却早已鲜卑化。六镇军阀门第虽云泥殊路,而皆审时度势与地方土着汉族士族相结合,建立东西对抗之政权。武川镇军阀渠魁出身显赫,统领武川镇武人、关中陇西和河东士族割据关陇;出身寒素的怀朔镇军阀首脑,统帅以怀朔镇武人为主导的六镇武力和山东士族雄踞山东。盛极魏晋关中陇西和河东士族早已衰落,却因缘际遇崛起于关陇,得以重振门第,再次驰骋天下权枢。六镇流民帅和六镇军阀一脉相承,六镇武人渠魁集团乃至整个代北军阀集团基础和武力源自二十余万六镇降户,六镇军阀集团是六镇流民帅集团延续,皆筑基于六镇降户。六镇军阀籍此得以左右北朝乃至整个天下政局变迁。代北武人渠魁策划河阴之变和侯景之乱,终结南北传统士族。六镇军阀脱胎于六镇流民帅,草创东西魏、齐、周、隋、唐六朝,倾覆江东梁、陈二代。又,以六镇武人渠魁和代北秀荣川尔朱荣视角,探究六镇军阀东西方政权异同,意在还原六镇之乱以来、魏末政局变迁过程,复原六镇武人渠魁在南北朝隋唐之政治军事地位。
严丽[10](2019)在《北魏洛阳时期河东墓志书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清代金石考据之学大兴以来,人们开始重视北朝书迹,其研究对象主要为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四十年间的“魏碑”。本文主要以北魏洛阳时期河东墓志书风为研究对象,运用史料文献和图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目标墓志的风格进行分析,并为毕业创作提供理论知识的指导。本文分为两个部分,包括第一部分毕业创作选题与实现方案、第二部分北魏洛阳时期河东墓志书风研究及结语。其中第一部分介绍了毕业创作的选题内容、目的、意义、创作动态分析以及创作成果展示,是对毕业创作过程及结果的详细说明。第二部分是论文主体部分,笔者通过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首先对北魏洛阳时期河东墓志做了整体解读;其次对北魏洛阳时期河东墓志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分析,包括了书风成因及书风特点、异体字的分析;第三是北魏洛阳时期河东墓志书风带给笔者的启示。此外结语部分笔者对全文研究内容进行总结。
二、电子信箱系统的汉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信箱系统的汉化(论文提纲范文)
(1)北魏郊庙制度与正统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思路 |
四、引言 |
第一章 北魏王朝正统观的形成 |
第一节 道武帝拓跋珪时期 |
一、制造祥瑞,谶纬造势 |
二、议定国号,由代改魏 |
三、追溯族源,确立土德 |
第二节 太武帝拓跋焘时期 |
一、经略各地,统一北方 |
二、崇儒尊道,鼓吹正统 |
第三节 孝文帝元宏时期 |
一、舍弃土德,承晋为水 |
二、迁都洛阳,托周改制 |
三、礼乐复兴,成为正统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北魏郊天礼制的变革与正统塑造 |
第一节 早期祭天 |
一、祭天时间的不确定性 |
二、祭天仪式的特殊性 |
第二节 西郊祭天 |
一、西郊祭天仪式逐步规范化 |
二、西郊祭天中仪式的特殊化 |
第三节 南郊祭天 |
一、南郊祭天和禘祫之礼的最终确定 |
二、废除草原化的传统祭典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北魏宗庙制度的建设与正统塑造 |
第一节 早期君位的影响因素 |
一、君位选择中嫡庶不分 |
二、后妃干涉君位继承 |
第二节 道武帝天兴庙制的建立 |
一、太庙的初建 |
二、君统世系的完善 |
三、宫中祖神之祀与用牲 |
第三节 孝文帝太和庙制的建立 |
一、传子制的确立 |
二、七庙的最终确定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北朝经学格局与文学流变的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北朝经学格局与内部层级的提出 |
1.1 北朝之前的汉魏经学格局 |
1.2 北朝经学的学理基础 |
1.2.1 北朝对汉魏经学传承方式的继承 |
1.2.2 北朝对汉魏研修和传授方式的继承 |
1.2.3 北朝对汉魏经学制度的继承 |
第二章 北朝经学发展与内部层级的异动 |
2.1 北朝经学绍续与绵延:十六国 |
2.2 北朝经学的崛起期:北魏 |
2.3 北朝经学的发展期:北齐、北周与隋 |
2.3.1 北齐的经学发展与内部层级 |
2.3.2 北周和隋的经学发展与内部层级 |
第三章 经学格局的内部层级与文学关联性考察 |
3.1 北朝文学的发展总体面貌与基本特点 |
3.1.1 十六国时期的文学发展总体面貌与基本特点 |
3.1.2 北魏文学发展总体面貌与基本特点 |
3.1.3 北齐文学发展总体面貌与基本特点 |
3.1.4 北周及隋文学发展总体面貌与基本特点 |
3.2 北朝经学格局影响下的文学格局 |
3.2.1 北朝经学影响下的文体秩序 |
3.2.2 汉魏文体的文学化创作 |
3.3 经学家文学化与文学家经学化 |
3.3.1 经学家文学化 |
3.3.2 文学家经学化 |
第四章 北朝文学的经学内蕴与南朝之比较 |
4.1 北朝文学的经学内蕴 |
4.1.1 礼教——“宜”与“守正” |
4.1.2 春秋教——属辞比事以批判现实 |
4.1.3 诗教——温柔敦厚的讽谏与颂美 |
4.2 南朝的文学特点与经学内涵 |
4.3 南北朝经学内涵的异同与影响 |
第五章 北朝经学家聚集与文学发展走势 |
5.1 北朝经学学者群落与文学学者群落的地域分布 |
5.2 北朝经学家群落的聚集与文风变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元好问与郝经诗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缘由 |
2.研究现状 |
3.研究方法与宗旨 |
第一章 金元之际与文坛交往 |
1.1 元好问:成就金诗之巅的一代宗匠 |
1.1.1 金诗发展中的“元好问时期” |
1.1.2 金元易代与诗家学术开拓 |
1.2 郝经:易代之时的元初名儒 |
1.2.1 成长求学于“元好问时期” |
1.2.2 由金入元的北方文士 |
1.3 元好问与郝经:师从相同到忘年交 |
1.3.1 同受“陵川家学”的教育背景 |
1.3.2 郝经与元好问的学术交往 |
第二章 北方文化语境与元、郝诗歌创作论 |
2.1 金元之际北方诗学的生成语境 |
2.1.1 南北并峙格局的形成 |
2.1.2 民族融合背景下的北方诗坛 |
2.2 诗歌统绪论 |
2.2.1 诗歌源流与传统的追溯 |
2.2.2 文脉道统的接续:“中州本位”与“道贵乎用” |
2.3 诗歌雅正论 |
2.3.1 诗歌正脉与正统的追寻 |
2.3.2 雅正的共同推崇:本“诚”宗“雅”与复归风雅 |
2.4 诗歌宗法论 |
2.4.1 儒家士人精神与守正出新的诗学探求 |
2.4.2 元好问的“以唐人为指归”到宋学精神 |
2.4.3 郝经的“垂六经以视天地”和复倡唐音 |
第三章 北地气质与元、郝诗歌审美风格论 |
3.1 特定地域环境下的气质性格与审美情趣 |
3.1.1 “三晋”诗风传统熏陶及其影响 |
3.1.2 “元气本色”:从摔跤之乡到太行山地域性格的陶养与习染 |
3.2 对“河汾诗派”的品鉴和欣赏 |
3.2.1 以元好问为核心的“河汾诗派”及其审美追求 |
3.2.2 “慷慨之气”:元、郝的审美共鸣 |
3.3 以“自然雄浑”为本色的诗歌审美理想 |
3.3.1 “和陶”风尚之崇与元、郝的“和陶诗” |
3.3.2 “自然真淳”与“自然高古”:元、郝审美趣味的同与不同 |
余论 金元之际北方文坛双雄及其诗学史价值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云冈石窟的窟顶雕刻造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云冈石窟窟顶 |
1.2 云冈石窟窟顶类型 |
1.3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云冈石窟早期窟顶 |
2.1 早期窟顶的类型与特征 |
2.1.1 早期窟顶的类型 |
2.1.2 早期窟顶上的雕刻造型 |
2.2 云冈石窟早期窟顶的来源 |
2.3 云冈石窟早期窟顶的象征意义 |
第三章 云冈石窟中期窟顶 |
3.1 云冈石窟中期平棊藻井顶 |
3.1.1 中期平棊藻井顶的类型与特征 |
3.1.2 中期平棊藻井顶的雕刻造型 |
3.2 云冈石窟中期平棊顶 |
3.2.1 中期平棊顶的类型与特征 |
3.2.2 中期平棊顶的雕刻造型 |
3.3 云冈石窟中期穹窿顶 |
3.3.1 中期穹窿顶的类型与特征 |
3.3.2 中期穹窿顶的雕刻造型 |
3.4 云冈石窟中期平顶 |
3.4.1 中期平顶的类型与特征 |
3.4.2 中期平顶的雕刻造型 |
3.5 中期窟顶的来源 |
3.5.1 平棊顶与平棊藻井顶的来源 |
3.5.2 平顶的来源 |
3.6 云冈石窟中期窟顶的象征意义 |
第四章 云冈石窟晚期窟顶 |
4.1 云冈石窟晚期穹窿顶 |
4.1.1 晚期穹窿顶的类型与特征 |
4.1.2 晚期穹窿顶的雕刻造型 |
4.2 晚期平棊顶 |
4.2.1 晚期平棊顶的类型与特征 |
4.2.2 晚期平棊顶的雕刻造型 |
4.3 晚期平顶 |
4.3.1 晚期平顶的类型与特征 |
4.3.2 晚期平顶上的雕刻造型 |
4.4 晚期窟顶的来源 |
4.5 晚期窟顶的象征意义 |
总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黑龙江绥滨东胜明代墓地人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明朝对东北地区的开发 |
1.2 明朝内地的经济状况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稳定同位素研究方法及现状 |
2.1 稳定同位素研究 |
2.1.1 碳稳定同位素 |
2.1.2 氮稳定同位素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小结 |
第三章 绥滨东胜墓地背景及材料 |
3.1 自然历史背景 |
3.1.1 自然地理特征 |
3.1.2 明朝生活在黑龙江地区的民族 |
3.2 遗址的具体情况 |
3.3 小结 |
第四章 绥滨东胜人骨的年代及C、N稳定同位素分析 |
4.1 材料选择 |
4.2 人骨的AMS14C测年 |
4.3 人骨骨胶原的提取及测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东胜墓地的AMS~(14)C分析 |
4.4.2 东胜墓地先民的食物结构 |
4.4.3 东胜墓地先民的生业经济 |
4.5 农业推广视角下的北方边地开发及民族融合 |
4.6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天龙山石窟及寺庙现存碑刻研究与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天龙山石窟及寺庙概况 |
2.1 天龙山石窟的发展历史 |
2.2 天龙山寺庙的发展历史 |
2.3 天龙山石窟及寺庙现存碑刻概述 |
第三章 天龙山石窟及寺庙现存碑刻类型研究 |
3.1 分类与主要内容 |
3.1.1 纪事类碑刻 |
3.1.2 功德类碑刻 |
3.2 形制特点 |
3.2.1 结构类别分析 |
3.2.2 文字笔画断面造型及刀法分析 |
3.3 价值分析 |
3.3.1 历史价值 |
3.3.2 宗教价值 |
3.3.3 艺术价值 |
第四章 《隋晋阳造像颂》与《大唐勿部将军功德记》研究 |
4.1 《隋晋阳造像颂》研究 |
4.1.1 人物考证 |
4.1.2 《隋晋阳造像颂》所反映的史实 |
4.2 《大唐勿部将军功德记》研究 |
4.2.1 《大唐勿部将军功德记》碑主身份考证 |
4.2.2 《大唐勿部将军功德记》涉及其他人物考证 |
4.2.3 《大唐勿部将军功德记》所反映的百济移民入唐史实 |
第五章 天龙山石窟及寺庙碑刻现状与保护 |
5.1 碑刻保存现状 |
5.1.1 自然侵蚀 |
5.1.2 外力作用 |
5.1.3 错误修补 |
5.1.4 污染和染色 |
5.2 保护措施建议 |
5.2.1 石碑清洗 |
5.2.2 石碑加固 |
5.2.3 石碑修补 |
5.2.4 石碑封护 |
5.3 数字化与展示利用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语素构词研究 |
1.2.2 语素教学法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重点语素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构词情况考察 |
2.1 重点语素的界定 |
2.2 重点语素语料库的建立 |
2.3 重点语素构词状况考察 |
2.3.1 构词频率 |
2.3.2 构词类型 |
2.3.3 构词位置 |
第三章 重点语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构词情况统计分析 |
3.1 《等级划分》中重点语素构词分析 |
3.1.1 构词分布 |
3.1.2 构词类型 |
3.1.3 构词对比分析 |
3.2 对外汉语教材中重点语素构词分析 |
3.2.1 构词统计 |
3.2.2 构词分布 |
3.3 《等级划分》和《汉语教程》构词对比分析 |
3.4 重点语素中的核心语素 |
3.4.1 新增核心语素的构词情况 |
3.4.2 增补核心语素相关分析概括 |
第四章 重点语素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
4.1 利用重点语素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优势 |
4.2 不同阶段重点语素教学实施策略 |
4.2.1 初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
4.2.2 中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
4.2.3 高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
4.3 重点语素和对外汉语教材编写 |
4.3.1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存在的不足 |
4.3.2 重点语素对汉语教材编写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
附录二 《等级划分》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
附录三 《汉语教程》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跨语际字母词的生存机制和词汇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字母词分类及构成方式 |
二、《人民日报》中跨语际字母词的生存机制 |
(一)假借汉化与谐音取义 |
(二)词义汉化与音意合译 |
(三)词形汉化与0译 |
三、跨语际字母词的词汇创新及滥用问题 |
(一)字母外来词的词汇创新型特点 |
1. 直观性 |
2. 简洁性 |
3. 经济性.. |
(二)跨语际字母词的词汇滥用问题 |
四、结束语 |
(9)六镇乱后元魏政局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学术史回顾 |
第一章 北镇流民帅 |
1.1 六镇创设 |
1.2 六镇之乱 |
1.3 河北之乱 |
1.4 小结 |
第二章 代北秀容川尔朱军阀集团兴衰 |
2.1 洛阳魏廷之乱 |
2.2 代北秀荣川尔朱氏崛起 |
2.3 尔朱军阀集团构成 |
2.4 小结 |
第三章 北镇怀朔军阀集团兴于晋阳 |
3.1 怀朔镇鲜卑寒素高氏族属与晋阳霸府发展 |
3.2 魏廷皇权与晋阳相权之争 |
3.3 怀朔军阀集团构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北镇武川军阀集团立足关陇 |
4.1 武川镇鲜卑显达宇文氏族属与武川军阀集团逐步形成 |
4.2 武川军阀集团构成 |
4.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北魏洛阳时期河东墓志书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毕业创作选题与实现方案 |
1.1 选题内容、目的及意义 |
1.2 本领域相关专题动态分析 |
1.3 毕业创作方案及成果 |
第二部分 北魏洛阳时期河东墓志书风研究 |
2.1 绪论 |
2.1.1 选题内容、目的及意义 |
2.1.2 本领域相关专题动态分析 |
2.2 北魏洛阳时期河东墓志概述 |
2.2.1 相关范围界定、概念说明 |
2.2.2 北魏洛阳时期河东墓志概况 |
2.3 影响书风形成的因素 |
2.3.1 北魏初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
2.3.2 北方士族的影响 |
2.3.3 北魏汉化程度的影响 |
2.4 北魏洛阳时期河东墓志书风特点分析 |
2.4.1 篆隶风貌余续 |
2.4.2 南北书风融合 |
2.4.3 行书笔意入志 |
2.4.4 书风发展 |
2.5 异体字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电子信箱系统的汉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北魏郊庙制度与正统塑造[D]. 郭丹. 山西大学, 2021
- [2]北朝经学格局与文学流变的互动关系研究[D]. 席娜. 山西大学, 2020(01)
- [3]元好问与郝经诗学比较研究[D]. 张敏. 山西大学, 2020(01)
- [4]云冈石窟的窟顶雕刻造型研究[D]. 张帆. 山西大学, 2020(01)
- [5]黑龙江绥滨东胜明代墓地人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D]. 任姣蕾. 山西大学, 2020(01)
- [6]天龙山石窟及寺庙现存碑刻研究与保护[D]. 刘一凡. 山西大学, 2020(01)
- [7]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 郭忠文. 安徽大学, 2020(08)
- [8]跨语际字母词的生存机制和词汇创新[J]. 李成静.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2)
- [9]六镇乱后元魏政局变迁[D]. 李艳丽. 山西大学, 2019(01)
- [10]北魏洛阳时期河东墓志书风研究[D]. 严丽. 山西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