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我国休闲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高乐[1](2021)在《我国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标志着新时代下我国休闲体育产业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不仅要重视规模扩张的速度,更要重视产业发展的质量、产业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本文对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首先,本文在结合国内外研究休闲体育产业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明确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特征。其次,文章构建了产业稳定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高效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等5个维度21个指标的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我国2008-2018年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五个维度的发展水平进行详细分析。其次,通过扎根理论,梳理出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作用机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主成分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整体发展水平及各维度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大小。最后通过评价结果及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提出推进我国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背景,实现休闲体育产业规模壮大、质量效益提升、动能转型升级、资源配置优化和价值最大化的有机统一。它是休闲体育产业稳定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高效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综合。(2)2008-2018年间,全国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从各维度指数的时序变化来看,各维度发展指数得分都呈上升的趋势,但相对比来看,稳定发展、协调发展和创新发展三方面的得分高于高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得分。(3)我国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因素、产业投入要素、产业支撑因素和政府行为因素四个方面。从整体发展水平来看这四个因素和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显着正向关系,其影响程度依次递减。从分维度发展水平来看,各因素对发展水平的影响存在差异。
王一如[2](2021)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小镇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在国民经济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作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在推出之后也是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然而,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至今,也暴露出了同质化、房地产化等各种问题,影响了它的长远发展。在新的时代要求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必须走高质量的发展道路,而这就要求拥有一套能够科学评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来为之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因此,本研究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充分研读的基础上,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建立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尝试从小镇的多元利益主体切入来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首先,本论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咨询法,确定出了评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四个维度,共包括运动休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生活进步和政策制度体制完善这4个维度;其次,本研究通过米切尔评分法,从主动性、合法性、紧急性三个方面,通过专家调查问卷,得出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中各个维度下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包括:当地政府、运动休闲相关企业、小镇居民、运动休闲参与用户、专业人才、非政府组织这六大类;再次,通过对各维度下这六类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进行分析形成诉求集合,并将其整合为评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指标集合,接着通过两轮专家问卷,对指标进行筛选和修正,最终得到了一套评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可持续发展维度层、6类核心利益相关者层和相应的17个指标层。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好之后,本论文采用了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出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型。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得到的各层级指标体系进行矩阵判断,确定出了各指标的权重,从而对评价体系中各层级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判断和排序;接着将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应用此模型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的方法。最后,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云竹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来对建立好的评价模型进行了初步的应用。通过对云竹湖小镇中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发放调查问卷,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得出了云竹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为较好,又根据评价和分析结果,得出目前云竹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受小镇运动休闲产业、运动休闲产品的供给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这三个方面的制约,并针对小镇发展中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郭子豪[3](2021)在《海南国际旅游岛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及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南省自1988年创建之初就是国家级的改革特区,及至2009年,国务院进一步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列为国家发展战略。海南省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旅游业战略地位,它的每一次探索都可以对全国各个城市发展旅游业提供宝贵的经验。随着《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20)的颁布,如何更好地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这个目标持续地谋划、持续地发展,成为具有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从全域旅游视角出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海南省旅游业发展情况;采用SWOT战略分析法,分析了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岛遇到的瓶颈问题;通过引入“自下而上”营销理论和“旅游IP”理论,对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休闲度假模式的对策,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和探索,确定了将海南国际旅游岛作为一个旅游IP整体进行研究的思路。全文共分五章:第1章—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概况等内容;第2章—海南岛旅游业发展概况,主要对海南岛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海南岛旅游业态情况进行了分析;第3章—海南国际旅游岛休闲度假旅游的开发理念与可行性分析,主要分析了海南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旅游的开发理念与目标,并运用了SWOT分析方法;第4章—海南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的思路与营销对策;第5章—结论与展望,主要包括结论、创新之处、不足与展望等三部分内容。通过分析论证,本研究有如下发现:1.海南国际旅游岛现阶段建设,存在由“政府战略”与“企业短期发展”矛盾所产生的“未能集中提升竞争能力”这一问题;2.可以通过引入旅游IP和“自下而上”营销理论,尝试破解“未能集中提升竞争能力”这一问题。总之,本研究尝试运用IP营销理论来分析现有海岛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全域旅游的开发、整合与拓展,以为我国海岛旅游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张立昌[4](2021)在《北戴河区休闲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休闲农业是一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利用现有的元素,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活动的新型生产经营形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也是传承农耕文明、发展乡村文化的有效举措。北戴河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交通条件优越,乡村田园景观丰富,发展休闲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但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读、调查问卷以及走访调研等方式,概括整理了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总结其发展的经验启示。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北戴河区的休闲农业存在资金不足、科技服务人员数量不足、休闲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产业文化内涵不够、知名度低等问题。本文最后立足于北戴河实际,借鉴国内外优秀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对北戴河区休闲农业发展问题进行探究,针对性提出北戴河区休闲农业发展建议包括政府加强管理并提高资金扶持力度;明确自身定位发掘特色品牌,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丰富宣传渠道,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力求找寻出推进北戴河区休闲农业高质高效稳步快速发展的“钥匙”。
周芳[5](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村落体育表演是在独特村落地缘空间下产生,以身体动作、身体运动和身体表演为主要展现形式的民间体育活动,是中国式村落风土人情、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生活情趣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本论文运用逻辑分析、田野调查、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对村落体育表演实践案例进行充分挖掘、整理基础上,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村落体育表演的实践价值、生存困境和发展路径,为完善村落体育表演理论,指导村落体育表演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和美好生活实现,加快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村落体育表演是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载体,也是宗教仪式人神对话的媒介和节庆活动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村落体育表演体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具有健身健体、教育教化、娱乐健心、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价值;表现出表演动作模仿性、表演特色差异性和表演形式朴素性等三大特征;并按参与人员数量分为竞技对抗类、休闲娱乐类和信仰图腾类表演;按表演人数分为单人类、双人类和群体类表演;按照项目来源分为生产生活类、宗教祭祀类和军事训练类表演。2.村落体育表演呈现出表演目的由悦神祈禳转向娱人娱心、表演地点由朴素空间转向专业舞台、表演性质由全民表演转向专业表演、表演结构由完整呈现转向多元展示、表演功能由自娱自乐转向他者娱乐等变化指征,充分彰显了村落体育表演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价值。村落体育表演与乡村振兴具有互融互通关系,村落体育表演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基础和行动支持,以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两种方式推动乡村振兴实践;乡村振兴在村落体育表演中的现象表达主要体现在促进村落产业振兴、提升村落社会治理和加速村落文化共同体构建等层面。3.依据助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主体差异,将村落体育表演分为精英引领型、政府推动型和自组织型。(1)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依靠村落精英的积极引领,袁窦村遵循“古村旅游+秧歌表演”的发展思路,将秧歌古村打造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带动袁窦村由省级贫困村发展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袁窦村鼓子秧歌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经营用地难以扩大;演员年龄老化,人才断档,高层次发展受制约等困境。(2)尚寨竹马表演依靠各级政府推动,尚寨村遵循“文化景观旅游+竹马表演”的发展思路,依托遗址文物、竹马文化残存复现,重构形成省级非遗民俗村,并带动了村落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尚寨竹马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少,村民功利性较强;文化自觉性弱,权益集中化严重,日常化发展受阻等困境。(3)大梭庄舞龙表演依靠村落自组织、借助村民文化惯习、自觉意识和项目魅力,大梭庄舞龙表演实现了自我传承、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但项目带动产业振兴和文化反哺作用尚需提高。大梭庄舞龙表演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申报非遗评选意识弱;地方政府参与度不高,政策及经费支.持不足;管理组织不稳定;与教育、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等困境。4.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寻求政府支持,对接社会需求,稳定精英团体,优化村落体育表演的品牌化、特色化和创新化发展。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引导村落精英积极作为,合理开发村落体育表演文化;鼓励村落力量参与,借力村落旅游发展村落体育表演;拓展衍生产业,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等优化路径。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加强自组织建设,提高村落体育表演核心竞争力;动员全员参与,筑牢村落体育表演的群众基础;获取政府帮助,提升村落体育表演的影响力等优化路径。研究提出了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类型,探讨了深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村落体育表演的理念认同、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部门协同、明晰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责任分担等机制,并提出了拓展村落体育表演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空间,加大村落体育表演组织化、日常生活化融入,延续村落体育表演制度化、谱系化非遗传承,开展村落体育表演信息化、科学化创新发展和扩大村落体育表演竞赛化、标准化项目开发等路径选择。5.研究提出了(1)政府部门联动协作,促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2)村落精英主动参与,加快村落体育表演文化向村落文化产业转化;(3)积极引导村落体育表演自组织内生性发展,提高自我造血、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4)提升村落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塑造良好的村落文化氛围;(5)借助商业化、产业化发展机遇,将村落体育表演与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相结合,促进村落文化和村落体育表演的良性发展;(6)专家学者科研助力,挖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价值,提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影响力等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六大发展保障体系。
李明[6](2021)在《PPP模式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私人企业参与投资意愿研究 ——以上海市海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例》文中指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SLCT)已经成为提高中国农村新型城市化进程可持续性的合理策略。尽管我国政府已经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支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但是有限的财政资源是建设和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的障碍。因此公私合营(PPP)融资模式越来越多地被鼓励建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项目。然而,显着影响私公私合作伙伴参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PPP项目意愿的因素仍不清楚。海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作为我国第一批入选国家级的运动休闲小镇试点之一,其建设发展过程中遭遇了同样的问题暨资金的支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公私合营模式作为有效的融资方式之一,对于小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上海市海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私人企业参与投资意愿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对海湾镇的基本建设现状和投资现状进行了调研。对特色小镇PPP项目的影响项目相关研究进行了搜集、归纳和整理后经过专家的访谈确定了23个因子。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对《PPP式下海湾体育休闲特色小镇私人企业投资意愿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进行了编制、发放与回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于海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投资相关人员进行了人口统计学特征进行了阐述,后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确定了23个可以归纳为五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因素,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以评估因素与私人合作伙伴参与意愿之间的关系。意在找到影响私人企业参与小镇投资的主要因素,为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意见和对策。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前人对影响特色小镇参与PPP项目的影响因素种类研究的概念和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和归纳,并集合海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基本情况,寻找其当下存在的主要困境后,对上海市海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实施了PPP项目和有意愿参与投资的企业及私人公司进行了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确定了23个可以归纳为五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因素:利益相关者因素、私营合作伙伴的内部因素、外部环境风险因素、长期合作伙伴的支持性措施因素和长期合作伙伴的区位因素。后用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了问卷的结构效度。最后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以评估因素与私人合作伙伴参与意愿之间的关系。(2)海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投资意愿平均值为(4.07),表明本研究中确定的因素是有效的。影响私人企业参与海湾运动休闲投资意愿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利益相关方(0.567)>企业内部因素(0.430)>外部环境因素(0.364)>城镇建设的配套因素(0.337)>城市的位置因素(0.267)(3)影响海湾镇私人企业参与投资的主要意愿是利益相关方因素,项目的盈利性是私人企业最为关心的一点。除此之外,企业的自身情况、小镇投资环境包括投资风险、当地居民的支持程度等因素也会不同程度上影响私人企业参与投资,城镇的位置反而是影响程度最低的一个因素。(4)政府应完善相容性激励机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市场价值实现机制、成本补偿机制、价格收费机制等建设机制,确保值得信赖的企业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为帮助企业应对外部环境风险,政府还应鼓励市民参与体育和休闲活动,并在整个过程中引入中介机构进行风险管理。第二,政府和私营部门之间应建立联合创新机制。私营合作伙伴也应该在早期阶段参与政府的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和投资规划。第三,通过控制成本、培养跨学科人才(如PPP、项目管理、工业等)、掌握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强私营合作伙伴的管理能力、产业融合和运营能力。此外,金融机构应该扩大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公私合作模式的审批限制。承包商和供应商也应该履行他们与私人合作伙伴的协议,以提高他们的可信度。最后,政府应该探索和开发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促进科技的发展。
周晓旭[7](2021)在《张家口市休闲农业发展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休闲农业作为新型产业形式和新型消费模式,有效的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协调发展,不仅在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还为完善农民收入结构、提升农村农业发展水平提供了新的机遇。冬奥会申办成功后张家口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也直接拉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张家口市休闲农业发展时间较短,知名度不高,需借此契机推动张家口市休闲农业转型升级,因此,研究张家口市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掌握了张家口市休闲农业的基本情况,对张家口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优势、基本情况、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张家口市休闲农业总体上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其次,结合张家口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运用频度统计法和专家咨询法从休闲农业基础设施、产品特色、生态环境、经营管理、功能效益五个层面,合理的选取休闲农业中的22个要素作为评价指标,构建张家口市休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第三,结合2015-2019年的统计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再结合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权重,运用休闲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张家口市休闲农业发展水平不高,休闲农业功能效益对其影响最为显着,与此同时,发现张家口市休闲农业产品地方特色、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用地政策、品牌营销宣传、服务管理收费等方面存在问题;最后,提出借力冬奥主题,提升文化内涵、科学规划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土地,依法获取用地指标、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核心品牌建设、加强规范管理,出台市场准入规则等对策建议。本文创新点主要有两个:第一,构建了张家口市休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频度统计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共同确定综合指标权重,主观判断与客观事实相结合的方式使张家口市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更具备客观性。第二,建立了张家口市休闲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通过综合指数评价法,结合一二级指标权重值和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建立休闲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计算张家口市休闲农业综合得分,使评价结果具有实际意义。
吕珊[8](2020)在《合川区双凤镇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好“三农”工作的重大现实选择。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是融合多种产业,充分利用和保护乡村资源,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而成为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乡村旅游发展不仅给当地乡村带来整体环境的变化,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收入方式的变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已成为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吸收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先进经验,采用文献归纳、实地考察以及问卷分析等方法,对合川区双凤镇的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之下合川区双凤镇乡村旅游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快,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成效较为显着,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时研究也发现,在周边乡村旅游的激烈竞争和游客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双凤镇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乡村旅游特色不突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滞后、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乡村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和乡村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等问题。本文认为造成双凤镇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原因在于:双凤镇乡村旅游规划不成体系、宣传营销力度不够以及高素质专业人才不足等方面。针对双凤镇乡村旅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论文提出如下对策:一是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二是打造旅游核心产品,推进产业旅游融合发展;三是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强化乡村旅游宣传与推广;五是提升双凤镇旅游服务功能,强化乡村管理;六是搞好乡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七是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本文通过对双凤镇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的研究,以期突破双凤镇乡村旅游面临的发展困境,通过研究个案,也能为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实践案例,更为乡村旅游产业下一步驶入迅猛发展快车道寻找优化路径。
邹成成[9](2020)在《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森林旅游因其自身优良的生态属性、较强的劳动力吸附能力成为林业发展重要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近年来,从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方针政策中不难看出,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是绿色发展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林业转型升级要关注经济也要关注民生,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城市病”也随之出现,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需求逐渐增大,森林是优良的释放压力、亲近自然之地,所以发展森林旅游是拉动绿色经济、增进民众绿色福利水平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关注科学划分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演进历程、定位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评价各区域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分析绿色发展视域下的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递阶结构,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给出有实践意义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本论文系统阐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绿色发展、“两山”理论、产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产业竞争力等相关理论对森林旅游产业的指导作用,给出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内涵。对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梳理,将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按照时间先后分为5个历史时期,并分别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产业的发展特征,将国内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划分为有限竞争、资源竞争及差异化竞争三个阶段。结合产业发展未来消费群体变化、产品需求变化和产业文化内涵变化几个方面分析了森林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奠定基础。本论文借鉴钻石模型,按照生产要素、需求要素、支持产业和政府作用四个层次进行指标归类,建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影响因素指标的变异程度不同,本文选取熵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借助SPSS软件及Excel软件对全国31个省域2008-2017年森林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定量测算、整理,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进行权重分析、结构分析、聚类分析和空间分布分析,为后文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提出奠定基础。本论文分析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含义,给出了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机制,充分搜集和分析以往相关文献资料,在现有统计年鉴等材料中挑选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备选观测指标,组成产业竞争力拟选影响因素集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获得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拟选指标因素进行分类,在简化的变量体系上进一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关系的因果分析,剔除关联度小的因素,将关联度大的因素挑选出来组成以绿色旅游资源、绿色产业规模、绿色发展环境、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政策支持等5类影响因素组成的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对5个维度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厘清森林旅游产业影响因素的递阶结构。本论在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描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压力、动力,分析了产生压力和动力的机制和发展变化情况,厘清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要素作用机理,得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框架。本文确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总目标,制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前文分析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从以绿色供给为前提、保护优先为先导、结构调整为机遇、产品创新为特色和全域协作为支撑几个方面提出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基于产业发展阶段和现实条件按照旅游资源要素、产业规模要素、发展环境要素、政策支持要素和基础设施要素5个方面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建议,希望为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借鉴。
郭思源[10](2020)在《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增长效率测算与优势产业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4月1日,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标志着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的发展新阶段。木材采伐已不是林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开发森林的多种功能已成为黑龙江省林区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林下经济作为新制度改革过程中的新举措,其优势随着生态建设的进步、民生改善的需要而不断得以凸显,发展林下经济使得协调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成为可能,林下经济在拉动林区快速发展和带动林区职工增收方面都展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思路,探索接续产业发展路子,探索保护森林资源、解放生态潜力的方式与方法,真正做到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为此本文将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撬动解决林区经济转型的研究对象,探索以林地、资源为依托,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不仅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发展食用菌、北药、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及采集等产业发展,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的复合经营性产业。实现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养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综合效益得到不断提高。本文首先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林下经济、林下经济产业概念进行诠释和界定,采用描述性统计说明方法对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概括性论述,并归纳总结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测算现行林下经济发展识别林下经济优势发展产业类型,进而促进林区产业转型的研究思想与研究框架。其次,从定性的角度测算出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效率。对林下经济增长效率分析,采用DEA-Malmquist方法对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增长问题进行静态分析,将林下经济投资、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林地面积作为投入变量,林下经济总产值作为产出变量,融合中介效应分析法与调节效应分析法,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较快的增长,其中,技术进步是推动林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林下经济投资、林地面积、林下经济从业人员的变化对林下经济总产值增长均存在显着影响。另外,生产效率对要素投入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并且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主要存在于林下经济投资和林下经济从业人员,对林地面积的中介、调节作用相对较小。再次,提出不同林下经济产业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同的动态性驱动作用。应用VAR模型首先分析了林下经济总产值与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林下经济投资、林地面积三者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采用ADF检验法,为了确保建立VAR模型所用数据的质量,需要对变量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以观测各变量数据是否呈现“同阶单整”的特征,避免后续建模过程中出现“伪回归”。继续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Granger Causality)林下经济总产值对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林下经济投资、林地面积间的经济变量存在的因果关系,检验林下经济总产值在一定的滞后期下的所有滞后项是否对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林下经济投资、林地面积三个变量当期值有显着影响。最后运用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方法,对林下种植业、林下养殖业、北药业、森林食品业、森林旅游与休闲服务业、林下产品加工业6大林下经济产业与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林下经济投资、林地面积三个要素之间的动态冲击关系,从而判断不同林下经济产业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同的动态性驱动作用。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等林业政策的实施,部分林下经济产业对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带动能力。第四,提出林下经济优势产业类型与发展政策建议。对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从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林下经济投资、林地面积三个方面对林下经济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与优势识别分析,并分析相关数据,把六个产业分别进行量化,利用灰色GM预测模型分析探讨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的优势产业与未来发展趋势,为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的发展构建明确发展方向。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系统工程,其对林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林区的经济增长、经济转型、林区职工就业都起了较大作用,但是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不断探索总结,希望本文的探索能为引导林下经济产业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建议。
二、试论我国休闲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我国休闲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休闲体育产业的研究 |
1.2.2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
1.2.3 关于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基础 |
2.1 休闲体育产业 |
2.2 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
2.2.1 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 |
2.2.2 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征 |
2.3 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2.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2.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3.3 评价指标的具体解释 |
第3章 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识别 |
3.1 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模型 |
3.1.1 扎根理论 |
3.1.2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3.1.3 影响因素确定 |
3.2 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分析 |
3.2.1 核心产业系统层影响因素分析 |
3.2.2 产业支撑系统层影响因素分析 |
3.2.3 外部环境系统层影响因素分析 |
第4章 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研究 |
4.1.1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
4.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1.3 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评价分析 |
4.1.4 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维度评价分析 |
4.2 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2 主成分回归模型 |
4.2.3 主成分分析 |
4.2.4 回归结果分析 |
第5章 推动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丰富体育人才供给,增加资本要素投入 |
5.2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体育新业态 |
5.3 增强产业支撑体系,推动产业内部创新 |
5.4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保障产业发展环境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2)利益相关者视角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1.2.1 关于从不同政策理念角度进行的发展路径研究 |
1.2.2 关于国外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方面的研究 |
1.2.3 关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治理和评价方面的研究 |
1.2.4 关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和空间生产方面的研究 |
1.2.5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特色小镇 |
2.1.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
2.1.3 利益相关者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评价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和原则 |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和筛选 |
3.2.1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
3.2.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不同维度下的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确定 |
3.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1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分析与指标体系的初建 |
3.3.2 指标体系的筛选与确立 |
第4章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的构建 |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2.1 建立梯级层次结构 |
4.2.2 构建判断矩阵 |
4.2.3 获取指标结果权重 |
4.2.4 一致性检验验证 |
4.2.5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指标权重分析 |
4.3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模型构建 |
4.3.1 建立模糊评价集 |
4.3.2 构建模糊隶属矩阵 |
4.3.3 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
第5章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的应用——云竹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
5.1 云竹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概况 |
5.1.1 利益相关者现状 |
5.1.2 云竹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
5.2 云竹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 |
5.2.1 云竹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相关指标数据的搜集和打分 |
5.2.2 云竹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
5.3 评价结果分析 |
5.3.1 云竹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各指标分析 |
5.3.2 云竹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各利益相关者分析 |
5.3.3 云竹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各发展维度分析 |
5.4 云竹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5.4.1 夯实运动休闲产业基础,提高小镇吸引力 |
5.4.2 完善专业人才引进和培训,增强小镇创新力 |
5.4.3 加强政企社多方协作,提升小镇治理力 |
第6章 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利益相关者调查表 |
附录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核心利益相关者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3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筛选预调研表 |
附录4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筛选调查问卷 |
附录5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6 云竹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调查问卷(运动休闲者) |
附录7 云竹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调查问卷(政府) |
附录8 云竹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调查问卷(企业) |
附录9 专家咨询信息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3)海南国际旅游岛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及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一、海岛旅游的案例研究 |
二、休闲度假旅游的研究 |
第三节 相关概念 |
一、全域旅游 |
二、休闲度假旅游 |
三、国际旅游岛 |
第四节 相关理论 |
一、旅游IP理论 |
二、“自下而上”营销理论 |
第五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海南岛旅游业发展概况 |
第一节 海南岛发展沿革及基本情况 |
一、自然资源概况 |
二、人文资源概况 |
三、各市县分布情况 |
第二节 海南岛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
第三节 海南岛旅游业态分析 |
一、观光娱乐 |
二、餐饮住宿 |
三、旅行社 |
四、购物经营 |
第三章 海南国际旅游岛休闲度假旅游的开发理念与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海南国际旅游岛休闲度假旅游的开发理念与目标 |
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背景 |
二、开发理念与战略定位 |
三、国际旅游岛的形象建构 |
第二节 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的SWOT分析 |
一、优势因素 |
二、劣势因素 |
三、机会分析 |
四、威胁分析 |
五、SWOT分析矩阵 |
第四章 海南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的思路与营销对策 |
第一节 海南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的思路 |
一、海南国际旅游岛当前的发展困境分析 |
二、利用“自下而上”理论确定营销战术 |
三、利用旅游IP理论确定营销策略 |
第二节 海南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及营销策略 |
一、产品对策 |
二、服务对策 |
三、创新对策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创新之处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4)北戴河区休闲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实地调研法 |
1.3.3 案例研究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 |
2.1.2 休闲 |
2.1.3 休闲农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2.3 需要层次理论 |
第三章 北戴河区休闲农业发展基础及发展现状 |
3.1 北戴河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基础 |
3.1.1 区位与交通 |
3.1.2 地形地貌 |
3.1.3 气候条件 |
3.1.4 资源条件 |
3.1.5 经济发展 |
3.2 北戴河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
3.2.1 休闲农业经营情况 |
3.2.2 休闲农业收入情况 |
3.2.3 北戴河区休闲农业品牌建设 |
3.3 北戴河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
3.3.1 观光采摘型 |
3.3.2 休闲体验型 |
3.3.3 村镇旅游型 |
3.3.4 休闲农庄 |
第四章 北戴河区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休闲农业发展结构不完善 |
4.1.1 休闲农业经营项目单一 |
4.1.2 经营项目同质化严重 |
4.2 缺乏农业专业技术人才 |
4.2.1 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缺乏 |
4.2.2 专业人才流失 |
4.3 休闲农业文化内涵不够 |
4.4 资金投入不合理,缺乏规划布局 |
4.4.1 农户资金后续投入力度不足,休闲农业园接待能力差 |
4.4.2 政府投资区域性较强 |
4.5 季节性特征明显 |
4.6 宣传力度不够 |
4.6.1 农户参与性不强 |
4.6.2 宣传方式落后 |
第五章 国内外农村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借鉴 |
5.1 国外经验借鉴 |
5.1.1 美国洛杉矶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借鉴 |
5.1.2 德国罗斯托克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借鉴 |
5.1.3 法国波尔多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借鉴 |
5.2 国内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借鉴 |
5.2.1 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借鉴 |
5.2.2 嘉善县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借鉴 |
5.2.3 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借鉴 |
5.3 休闲农业发展启示 |
5.3.1 加强规范引导,完善政策保障 |
5.3.2 扩大发展规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
5.3.3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
第六章 北戴河区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建议 |
6.1 加强扶持引导,合理规划发展 |
6.1.1 规范产业布局 |
6.1.2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
6.1.3 挖掘本地特色,丰富经营项目 |
6.2 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 |
6.2.1 组织开展休闲农业培训 |
6.2.2 引进人才,壮大专业人才队伍 |
6.3 融入文化内涵,推进休闲农业差异化发展 |
6.4 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
6.4.1 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旅游住宿设施 |
6.4.2 转变发展观念,合理统筹建设 |
6.5 创新发展模式,避免资源闲置 |
6.6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A 北戴河休闲农业消费者调查问卷 |
附录 B 北戴河区休闲农业经营者调查问卷 |
致谢 |
(5)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依据和意义 |
一、研究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创新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表演理论 |
二、社区理论 |
三、社会变迁理论 |
四、文化资本理论 |
第二章 村落体育表演论略 |
第一节 村落体育表演本体论 |
一、村落体育表演概念 |
二、村落体育表演源流 |
三、村落体育表演本质 |
第二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演进 |
一、古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
二、近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
三、当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分类 |
一、按照表演目的分类 |
二、按照表演人员数量分类 |
三、按照表演项目来源分类 |
第四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特征 |
一、表演动作的模仿性 |
二、表演特色的差异性 |
三、表演形式的朴素性 |
第五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价值 |
一、健身健体价值 |
二、教育教化价值 |
三、娱乐健心价值 |
四、社会治理价值 |
五、经济发展价值 |
六、文化传承价值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乡村振兴与村落体育表演的内在逻辑 |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阐释 |
一、乡村振兴发展历程 |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维度 |
第二节 乡村振兴中的村落体育表演 |
一、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环境 |
二、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契机 |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 |
一、村落体育表演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 |
二、村落体育表演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形式 |
三、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现象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个案 |
第一节 个案选择原则与方法 |
一、个案选取原则 |
二、个案选取方法 |
第二节 个案一: 山东商河袁窦村鼓子秧歌 |
一、田野概况 |
二、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 |
三、袁窦村鼓子秧歌源起 |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袁窦村鼓子秧歌发展历程 |
五、袁窦村鼓子秧歌的文化内涵 |
六、精英引领: 乡村振兴中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的路径选择 |
第三节 个案二: 山东邹城尚寨竹马 |
一、田野概况 |
二、尚寨竹马表演 |
三、尚寨竹马源起 |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尚寨竹马发展历程 |
五、尚寨竹马的文化内涵 |
六、政府推动: 乡村振兴中尚寨竹马表演的路径选择 |
第四节 个案三: 山东祝阳大梭庄舞龙 |
一、田野概况 |
二、大梭庄舞龙表演 |
三、大梭庄舞龙源起 |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大梭庄舞龙发展历程 |
五、大梭庄舞龙的文化内涵 |
六、自组织: 乡村振兴中大梭庄舞龙表演的路径选择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优化 |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原则与目标 |
一、指导思想 |
二、发展目标 |
三、基本原则 |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
一、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
二、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
三、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
四、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创设 |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运行保障 |
一、政府部门联动协作 |
二、村落精英主动参与 |
三、村落自组织积极发展 |
四、村落文化认同增强 |
五、村落文化产业发力 |
六、专家学者科研助力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6)PPP模式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私人企业参与投资意愿研究 ——以上海市海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特色小镇 |
2.1.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
2.1.3 PPP模式 |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2.1 PPP中确定的关键因素 |
2.2.2 海湾运动休闲特色体育小镇 |
2.2.3 海湾镇体育设施情况及小镇建设现状 |
2.2.4 海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私人企业体育产业投资情况 |
第3章 研究方案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3 研究思路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奉贤区海湾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现状与困境分析 |
4.1.1 规划理念清晰,实际发展有待加强 |
4.1.2 发展建设快速,相关建设设施未融入自然生态环境 |
4.1.3 体育赛事项目多样,运动特色有待突出 |
4.1.4 基础建设完善,专项服务设施与需求不相匹配 |
4.1.5 管理小组结构健全,体育专业人才有待增加 |
4.1.6 经济基础环境良好,投融资方式有待丰富 |
4.1.7 宣传推广手段丰富,宣传效果有待加强, |
4.2 当下奉贤区海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的困境 |
4.2.1 缺少本土化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与激励手段 |
4.2.2 “特色”内容及主导产业不突出 |
4.2.3 小镇建设与产业、旅游、文化、社区之间功能融合不充分 |
4.2.4 政府与参与投资私人企业权责厘定不清 |
4.2.5 场地、资金、基础设施、专业人才招聘等保障要素有待提高 |
4.3 海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私人企业参与投资意愿因素分析 |
4.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4.1 结构效度 |
4.4.2 聚敛效度 |
4.4.3 区分效度 |
4.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5.1 利益相关者因素 |
4.5.2 企业内部因素 |
4.5.3 外部环境风险因素 |
4.5.4 城镇建设的配套措施 |
4.5.5 城市的位置因素 |
4.6 影响私人伙伴参与运动特色休闲小镇意愿的重要因素框架分析 |
4.7 影响私人伙伴投资意愿因素的对策研究 |
4.7.1 对于利益相关者因素的对策 |
4.7.2 对于企业内部因素的对策 |
4.7.3 对于外部环境风险因素的对策 |
4.7.4 对于城镇建设的配套措施的对策 |
4.7.5 对于城市的位置因素的对策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附录C 专家效度检验表 |
致谢 |
(7)张家口市休闲农业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1.4.1 休闲农业概念的界定 |
1.4.2 理论基础 |
1.5 本文创新点 |
2 张家口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
2.1 张家口市休闲农业发展优势 |
2.1.1 经济发展优势 |
2.1.2 农业资源优势 |
2.1.3 区位交通优势 |
2.1.4 自然资源优势 |
2.1.5 历史文化优势 |
2.2 张家口市休闲农业基本情况 |
2.2.1 经营主体由农家乐向多主体经营方式转变 |
2.2.2 经营收入以旅游收入为主 |
2.2.3 接待游客数量持续增长 |
2.2.4 休闲农业就业带动效果明显 |
2.2.5 休闲农业示范工作建设卓有成效 |
2.3 张家口市休闲农业发展主要模式 |
2.3.1 休闲观光模式 |
2.3.2 科普教育模式 |
2.3.3 特色产业主导模式 |
3 张家口市休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1.1 科学性原则 |
3.1.2 层次性原则 |
3.1.3 可操作性原则 |
3.1.4 客观性原则 |
3.2 评价指标选取 |
3.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1 休闲农业基础设施 |
3.3.2 休闲农业产品特色 |
3.3.3 休闲农业生态环境 |
3.3.4 休闲农业经营管理 |
3.3.5 休闲农业功能效益 |
4 张家口市休闲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
4.1 评价指标赋值与数据来源 |
4.1.1 评价指标赋值 |
4.1.2 数据来源 |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1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2.2 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4.2.3 确定指标综合权重 |
4.3 评价及结果分析 |
4.3.1 休闲农业指标权重值评价 |
4.3.2 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总体评价 |
4.3.3 结果分析 |
5 张家口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
5.1 借力冬奥主题,提升文化内涵 |
5.2 科学规划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
5.3 合理开发土地,依法获取用地指标 |
5.4 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核心品牌建设 |
5.5 加强规范管理,出台市场准入规则 |
6 结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合川区双凤镇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我国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 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借鉴 |
2.1 核心概念 |
2.1.1 乡村旅游的内涵 |
2.1.2 乡村旅游的特点 |
2.1.3 乡村旅游的分类 |
2.2 理论借鉴 |
2.2.1 游客感知理论 |
2.2.2 产业融合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双凤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
3.1 双凤镇乡村旅游发展条件 |
3.1.1 区位条件 |
3.1.2 资源条件 |
3.1.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3.2 双凤镇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
3.2.1 景点分布及开发情况 |
3.2.2 游客数量及类型 |
3.2.3 旅游品牌及收入 |
3.3 双凤镇乡村旅游发展问卷调查 |
3.3.1 问卷的设计及样本分析 |
3.3.2 双凤镇游客来源地分析 |
3.3.3 双凤镇乡村旅游的游客特征分析 |
3.3.4 双凤镇乡村旅游的游客交通工具的选择 |
3.3.5 双凤镇乡村旅游的游客满意度调查 |
3.3.6 双凤镇旅游经济发展特征 |
第4章 双凤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双凤镇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1 乡村旅游特色不突出,旅游产品单一 |
4.1.2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滞后 |
4.1.3 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和能力有待提升 |
4.1.4 乡村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 |
4.2 双凤镇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缺乏规范的乡村旅游规划 |
4.2.2 宣传营销力度不够 |
4.2.3 乡村旅游发展资金支持力度不足 |
4.2.4 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缺乏 |
第5章 促进双凤镇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
5.1 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
5.2 打造旅游游核心产品,推进产业旅游融合发展 |
5.2.1 突出重点打造双凤镇旅游核心产品 |
5.2.2 推进双凤镇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
5.3 强化乡村旅游宣传与推广 |
5.3.1 突出主题持续办好品牌会 |
5.3.2 提升双凤镇旅游形象 |
5.3.3 利用其他资源开展社会营销,讲好合川乡镇故事 |
5.3.4 注重新媒体和宣传方式有机结合 |
5.4 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
5.5 提升双凤镇旅游服务功能,强化乡村管理 |
5.6 搞好乡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
5.6.1 加强环保知识宣传教育 |
5.6.2 推进环境“两化”,居住庭院美化 |
5.6.3 加大环境整治资金投入力度 |
5.6.4 健全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
5.7 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双凤镇乡村旅游问卷调查 |
致谢 |
(9)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基础概念与相关理论 |
2.1 基础概念 |
2.1.1 绿色发展 |
2.1.2 森林旅游产业 |
2.1.3 产业竞争力 |
2.1.4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 |
2.2 相关理论 |
2.2.1 绿色发展理论 |
2.2.2 “两山”理论 |
2.2.3 产业经济学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5 产业竞争力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3.1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
3.1.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3.1.2 森林旅游产业绿色发展问题 |
3.2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
3.2.1 森林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直接贡献 |
3.2.2 森林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能力 |
3.2.3 森林旅游的区域经济牵动度 |
3.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与竞争阶段分析 |
3.3.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 |
3.3.2 森林旅游产业市场竞争阶段分析 |
3.4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趋势 |
3.4.1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消费群体变化 |
3.4.2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产品需求变化 |
3.4.3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文化内涵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模型构建 |
4.1 基于钻石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4.1.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框架 |
4.1.2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4.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4.2.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
4.2.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 |
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测算 |
5.2 各级评价指标的作用权重分析 |
5.3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结构分析 |
5.3.1 生产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
5.3.2 需求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
5.3.3 支持产业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
5.3.4 政府作用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
5.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聚类分析 |
5.4.1 聚类分析结果 |
5.4.2 聚类结果分析 |
5.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时空分析 |
5.5.1 空间分布分析 |
5.5.2 时间趋势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6.1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原理 |
6.1.1 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
6.1.2 影响因素遴选原则 |
6.1.3 影响因素体系构建的方法 |
6.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
6.2.1 拟选影响因素体系 |
6.2.2 影响因素筛选模型设定 |
6.2.3 数据处理及检验 |
6.2.4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主成分分析 |
6.2.5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回归分析 |
6.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 |
6.3.1 绿色旅游资源因素 |
6.3.2 绿色产业规模因素 |
6.3.3 绿色发展环境因素 |
6.3.4 绿色基础设施因素 |
6.3.5 绿色政策支持因素 |
6.4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结构分析 |
6.4.1 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
6.4.2 影响因素的多级递阶结构 |
6.5 本章小结 |
7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O分析 |
7.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理论解析 |
7.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压力(P) |
7.2.1 竞争力提升的压力 |
7.2.2 压力的动态变化 |
7.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动力(M) |
7.3.1 动力主体构成及动态演化 |
7.3.2 驱动力构成及动态演化 |
7.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循环推进框架 |
7.5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O) |
7.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目标与路径设计原则 |
7.5.2 以保护优先为先导的绿色旅游资源要素提升路径 |
7.5.3 以结构调整为机遇的绿色政策支持要素提升路径 |
7.5.4 以产品创新为特色的绿色产业规模要素提升路径 |
7.5.5 以全域协作为支撑的绿色发展环境要素提升路径 |
7.5.6 以绿色供给为前提的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提升路径 |
7.6 本章小结 |
8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 |
8.1 绿色发展视域下旅游资源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
8.1.1 自然资源保护方面 |
8.1.2 资源管理能力方面 |
8.2 绿色发展视域下产业规模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
8.2.1 产品创新方面 |
8.2.2 技术创新方面 |
8.3 绿色发展视域下发展环境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
8.3.1 经济环境方面 |
8.3.2 社会环境方面 |
8.4 绿色发展视域下政策支持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
8.4.1 绿色供需方面 |
8.4.2 政策制度方面 |
8.4.3 人才选育方面 |
8.5 绿色发展视域下基础设施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
8.5.1 交通产业支持方面 |
8.5.2 服务设施升级方面 |
8.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附录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 |
附录2 2008-2017年各地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
附录3 各地区一级指标综合评价测算结果 |
致谢 |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10)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增长效率测算与优势产业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范畴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创新之处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林下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林下经济 |
2.1.2 林下经济特征 |
2.1.3 林下经济产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融合理论 |
2.2.2 循环经济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规模经济理论 |
2.2.5 区域经济理论 |
2.2.6 土地经济理论 |
2.3 林下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
2.3.1 林下经济产品供需的经济学分析 |
2.3.2 要素供需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
2.3.3 投入产出效率的经济学分析 |
2.3.4 生产效率的中介调节效应分析 |
2.3.5 优势林下经济产业形成的经济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自然发展现状 |
3.2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
3.2.1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总产值 |
3.2.2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产值概况 |
3.3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的投入情况 |
3.3.1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情况 |
3.3.2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投资情况 |
3.4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地面积情况 |
3.5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1 林下经济作为主导优势产业后续发展基础先天不足 |
3.5.2 林下经济作为主导产业投入政策、扶持政策、激励政策未全面落实 |
3.5.3 林下经济经营主体的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影响投资者信心 |
3.5.4 林下经济经营主体资金不足,生产企业经营融资困难制约产业发展 |
3.6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增长投入产出效率测算 |
4.1 研究方法 |
4.2 林下经济生产效率分析 |
4.3 林下经济增长的中介效应分析 |
4.4 林下经济增长的调节效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 |
5.1 变量设置 |
5.2 分析方法 |
5.2.1 相关分析 |
5.2.2 ADF检验 |
5.2.3 向量自回归模型 |
5.2.4 Granger因果检验 |
5.2.5 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
5.3 林下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
5.3.1 相关分析 |
5.3.2 ADF检验 |
5.3.3 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
5.3.4 林下经济投资对林下经济的动态带动分析 |
5.3.5 林地面积对林下经济的动态带动分析 |
5.3.6 林下经济从业人员对林下经济的动态带动分析 |
5.3.7 要素投入对林下经济的动态带动的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预测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 |
6.1 灰色预测分析方法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依据 |
6.1.1 灰色预测分析方法 |
6.1.2 优势产业类型识别依据 |
6.2 林下种植业发展预测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分析 |
6.3 林下养殖业发展预测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分析 |
6.4 北药业发展预测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分析 |
6.5 森林食品业发展预测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分析 |
6.6 森林旅游与休闲服务业发展预测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分析 |
6.7 林下产品加工业发展预测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7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
7.1 积极引导林区改革进程,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
7.2 优化林下投入产出关系,发挥林下经济产业规模效率 |
7.3 巩固林下种养产业基础,扩大特色林下种养规模 |
7.4 突出森林食品独特优势,挖掘林区医药市场潜力 |
7.5 加强林区森林生态建设,增加游憩服务内在价值 |
7.6 提升林产品深加工能力,打造完善林下经济产业链群 |
7.7 培育新型林下经营模式,构建多元林下经济格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四、试论我国休闲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高乐.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利益相关者视角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D]. 王一如.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海南国际旅游岛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及营销策略研究[D]. 郭子豪.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北戴河区休闲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立昌.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5]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D]. 周芳.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PPP模式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私人企业参与投资意愿研究 ——以上海市海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例[D]. 李明.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张家口市休闲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 周晓旭.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8]合川区双凤镇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吕珊. 西南大学, 2020(05)
- [9]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 邹成成.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10]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增长效率测算与优势产业识别研究[D]. 郭思源.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标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论文; 旅游产业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休闲体育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