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中脘、大横穴治疗呃逆

针灸中脘、大横穴治疗呃逆

一、针刺中脘、大横穴治疗呃逆(论文文献综述)

高薇[1](2020)在《中脘-天枢-气海调节中焦气机治疗全身疾病的理论探讨及临床治疗思路总结》文中认为本人在随师跟诊期间,发现导师李瑞教授善用中脘-天枢-气海穴调节中焦气机而治疗多种病证,且治疗效果明显,故本课题将从中脘-天枢-气海穴的古今临床应用、中脘-天枢-气海穴调节中焦气机治疗全身疾病的理论探讨及李瑞教授临床治疗思路三方面进行总结研究。以中脘-天枢-气海穴为切入点,将其主治规律、理论依据以及李瑞教授临床治疗思路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对于针灸临床的认知和治疗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目的和意义1对中脘-天枢-气海穴的古今临床应用规律进行研究,以了解中脘-天枢-气海穴的古今临床应用情况。2对中脘-天枢-气海穴调节中焦气机治疗全身疾病进行理论探讨,总结自《黄帝内经》至近代医家有关中脘-天枢-气海穴和中焦气机的论述,对三穴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进行系统化研究。3对李瑞教授的临床治疗思路进行总结,主要通过对李瑞教授门诊病例的收集整理,对中脘-天枢-气海穴的临床应用进行系统化研究,整理出中脘-天枢-气海穴的主治病证,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李瑞教授的临床治疗思路。研究方法1采用计算机与人工相结合的检索方式,古代文献以《中华医典》所收录的中医古书籍为基础进行检索,现代文献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基础进行检索,分别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录入文献资料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中脘-天枢-气海穴古今临床主治病证。2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以中脘-天枢-气海穴及气机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检索图书馆馆藏及网络数据库等途径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三穴与中焦气机及全身气机之间的关系,发掘整理中脘-天枢-气海穴调节中焦气机治疗全身疾病的理论依据。3通过跟随李瑞教授出诊,收集以中脘-天枢-气海穴为主穴治疗疾病的相关病例,建立病例数据库,对录入病例进行分析,整理出中脘-天枢-气海穴的主治病证。在此基础上,通过与李瑞教授交流讨论并参阅其着作、论文、授课等资料,总结李瑞教授临床运用中脘-天枢-气海穴的治疗思路。研究成果1中脘-天枢-气海穴的古今临床应用规律(1)在古代文献中,中脘-天枢-气海穴可以治疗多种病证,所治病证涉及中医内科、中医妇科、中医外科及中医儿科病证,但以治疗内科脾胃系病证为主,如霍乱病、泄泻病、腹胀满病等病证。中脘-天枢-气海穴善理气调血,治疗气血失调的病证,如积聚病、症瘕病、虚劳病、贲豚气等。中脘-天枢-气海穴在古代临床应用中仅涉及灸法和针刺法,其中以灸法为主。(2)现代文献中,中脘-天枢-气海穴治病范围十分广泛,治疗病证涉及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运动系统等疾病。其中最善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以胃肠道疾病为主,如胃炎、肠炎、便秘等疾病。最常用于治疗肥胖病。中脘-天枢-气海穴在现代临床应用中有着较为丰富的刺激方法,以针刺法为主。2中脘-天枢-气海穴调节中焦气机治疗全身疾病的理论基础(1)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机以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气机升降出入有序,水谷、津液、气血、阴阳才能循行周身,脏腑功能才能正常发挥,因此临床应该重视气机理论的应用。(2)中焦气机是气机运转的枢纽。中焦气机升降有常,则水谷、津液、气血才能正常化生转输,沟通上、下二焦,营运三焦;脾升胃降有序,才能使心肺之气得降,肾肝之气可升,四象轮旋,脏腑安和;营卫自中焦而出,才能灌输脉中、周行全身,濡脏腑、荣四末,以供生生不息之机。(3)中脘-天枢-气海穴,居腹中脐周,应天、人、地三部,构成了天地相交,上下贯通,阴阳升降之所,形成了气机运行之枢要,而有条达中焦,通行三焦;斡旋脾胃,通畅脏腑;调运脉气,通贯诸经之功,因此中脘-天枢-气海穴可调节中焦气机治疗全身疾病。3李瑞教授的临床治疗思路总结(1)李瑞教授门诊病例资料研究①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以中脘-天枢-气海穴为主穴治疗疾病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李瑞教授门诊病例资料,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病例资料为重点,以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病例资料为参照进行研究,共涉及2019年患者64人,2012年至2018年患者264人。②通过对2019年64例与2012-2018年264例,以中脘-天枢-气海穴为主穴的病例进行统计分类,2019年病例共涉及30种病证,2012-2018年病例涉及67种病证,主治病证涉及中医内科、中医妇科、中医外科、中医五官科等各科病证,主治范围相对广泛。其中以治疗中医内科病证为主,善调中焦气机治疗全身疾病。③中脘-天枢-气海穴在所纳入的病例中仅涉及针刺法,以常规针刺为主,根据病情需要,适当连接电针进行辅助治疗,其电针常选择的穴位为天枢穴。(2)李瑞教授临床治疗思路总结李瑞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中焦脾胃气机为全身气机之主导,上焦心肺、下焦肝肾之气机有赖于中焦气机之枢纽作用,因此李师认为凡治病必求本,而本则多责之于脾胃,因此临床治病,必先调畅脾胃。同时,对于气血之盛衰、气机之升降、津液之清浊等方面也是从脾胃入手进行诊治,以此作为临床治疗的指导思想,对于不寐、咳嗽、胸痹、头痛、眩晕、腹胀、胃痞、腰痛、癃闭、虚劳、肥胖、风湿痹病等内科病证以及妇科病证、五官科病证、皮肤科病证、外科病证等,都起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及意义1本课题总结出中脘-天枢-气海穴古今临床应用的主治病证,可得出中脘-天枢-气海穴在古今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可治疗多系统病证,善治脾胃病证。中脘-天枢-气海穴在古代临床应用中以灸法为主,在现代临床应用中则以针刺法为主。2中脘-天枢-气海穴对人体的调理意义重大。其位处脐周四旁,可直接调节中焦气机,盖中焦气机乃气机运转的枢纽,对人身之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的转输营运起着轴枢之用,因此针刺中脘-天枢-气海穴可调节中焦气机治疗全身疾病。3本课题总结出中脘-天枢-气海穴在李瑞教授门诊应用的主治病证,可得出中脘-天枢-气海穴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可治疗中医内科、中医妇科、中医外科、中医五官科等各科病证,其中以治疗中医内科病证为主,善调中焦气机治疗全身疾病。通过病例的采集与数据分析研究,了解李瑞教授治疗疾病的思路。李瑞教授认为中焦脾胃气机为全身气机之主导,上焦心肺、下焦肝肾之气机以及全身气血的运行皆赖于中焦气机之枢纽作用,强调治病必求于本,以调畅中焦脾胃气机为先,在保证气机通畅的基础上,辨证施治,对症治疗。因此临床治病,李师常取中脘-天枢-气海穴调节中焦气机,通调全身气机以治多种病证。临床运用时常以中脘-天枢-气海穴为主穴,依据不同疾病及症状,再配合其他穴位进行治疗,疗效显着,李瑞教授运用此法治疗多种病证皆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李太平(LEETAI-PING)[2](2017)在《清代及清代以前中脘穴临床应用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的整理清代(1912年2月13日)以前中脘的文献,总结其临床应用规律。方法:运用中医文献学并结合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遴选出中脘穴单穴、配伍主治规律、腧穴配伍规律以及刺灸法特点,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脘穴单穴主治病种44种,优势病种12种;中脘穴配伍主治病种49种,优势病种18种,中脘穴腧穴配伍92个,其中经穴88个,奇穴4个;前10位的经穴分别为:足三里、气海、脾俞、天枢、三阴交、关元、上脘、章门、肾俞、大陵;奇穴分别为:百劳、十宣、中魁、独阴;灸法、针刺为主要的刺灸法,其中八分为针刺常用深度;施灸常用壮数为14壮。结论:系统总结了中脘穴的古代临床应用规律,为当今针灸工作者提供临床及科研借鉴价值。

全智慧[3](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呃逆的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以针灸治疗呃逆为研究对象,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和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处方进行分析,形成针灸治疗呃逆的腧穴优选及配伍规律谱。目的在于为腧穴优选及配伍方案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奠定基础,为了针灸治疗呃逆的规律性选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以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中文数据库以为基础,查阅和筛选1949年至2018年,针灸治疗呃逆的相关文献并收集和整理,从而建立文献研究数据库。摘录文献研究数据库中每一篇文献所提及的处方,并将整理结果人工录入Microsoft Excel中,建立处方研究数据库。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所建立的数据进行分析,探究针灸治疗呃逆的腧穴使用频次、腧穴-经脉相关性、腧穴-部位相关性、腧穴-特定穴相关性、腧穴配伍频次、腧穴配伍优选规律等内容。最后得出针灸治疗呃逆的腧穴优选与配伍优选,并形成优选与配伍规律谱。结果:经筛选整理,共收集到有关针灸治疗呃逆的文献处方300条,涉及87个腧穴,总频次为1738次,包含15条经脉。腧穴频次分析结果:以内关、足三里、中脘、膈俞、膻中、攒竹居多;经脉相关性分析结果:以任脉为主;部位相关性分析结果:集中于下肢部和胸腹部腧穴;特定穴相关性分析结果:以八会穴和五输穴居多;辨证分析结果:胃火上逆、胃寒积滞、脾胃阳虚、正气亏虚居多;腧穴配伍分析:以内关、足三里;中脘、足三里;内关、中脘;内关、中脘、足三里;膈俞、内关的配伍出现度比较高。结论:本研究显示,1.针灸治疗呃逆腧穴优选以远端选穴为主。2.针灸治疗呃逆腧穴配伍以局远配伍为主。

梁珍惠[4](2016)在《八会穴配伍应用的古今文献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归纳古代文献及现代文献中有关八会穴零散配伍穴位相关论述,总结出八会穴古今临床应用的高频次配伍穴位,以及八会穴古今配伍应用治疗常用的疾病,探讨八会穴配伍穴位的特点和临床意义,为针灸科研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中华医典》第五版光盘中收录的古籍基础上,查阅古代文献资料,总结古代文献中有关八会穴配伍应用的相关论述。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文章基础上,查阅国内医学针灸杂志文章,查阅年限为1995年至2015年。将八个穴位的古代文献及现代文献分别用Microsoft Excel工作表作为数据库,共16个Excel工作表。古代文献数据库以文献编号、病证、病名、处方分析、朝代、着作、章节、作者等项目录入;现代文献数据库以文献编号、系统疾病、疾病、处方分析、第一作者、文章题目、杂志名称、出版日期等项目录入。运用中医理论、针灸学知识、中医文献学理论对八会穴古代及现代配伍应用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结果:1.本研究涉及的医学古籍为34部,古代文献录入条文为1034条,现代临床文献录入为1390篇。2.在古代临床应用中使用频次较多的是腑会中脘和气会膻中,而在现代临床应用中筋会阳陵泉与腑会中脘配伍使用频次高于其余六个穴位,而骨会大杼及脉会太渊的临床配伍应用较少。3.通过整理古今文献发现八会穴高频配伍穴位中有相同的穴位,其主治病证有的古今基本一致,有的现代治疗病证更加广泛。(1)中脘在古今文献中相同的配伍穴位为足三里、气海,古今用其治疗脾胃疾病为主,但现代常用其治疗肥胖症和糖尿病。(2)章门在古今文献中相同的配伍穴位为足三里、中脘、脾俞,古代偏于用其治疗胁痛、腹痛、积聚,现代偏于用其治疗慢性胃炎、肥胖症、糖尿病。(3)阳陵泉在古今文献中相同的配伍穴位为足三里、悬钟,古今用其治疗肢体经络疾病和中风为主。(4)悬钟在古今文献中相同的配伍穴位为足三里、环跳、阳陵泉,古今用其治疗肢体经络疾病和中风为主。(5)膈俞在古今文献中相同的配伍穴位为足三里、肝俞、脾俞、肾俞,古代用其治疗血证、胃痛、噎膈,现代则用其治疗呃逆、糖尿病、抑郁症为主。(6)太渊在古今文献中相同的配伍穴位为足三里、合谷、肺俞、太溪,古今用其治疗咳喘,现代还用其治疗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7)膻中在古今文献中相同的配伍穴位为足三里、中脘,古代用其治疗噎膈、咳喘,现代用其偏于治疗呃逆、乳腺疾病与抑郁症。(8)大杼在古今文献中的配伍穴位不同,古代常配伍膈俞、陶道、心俞、肝俞、神道等,治疗寒热病证多见;现代常配伍天柱、大椎、风池、百会、肾俞等,治疗颈椎病和中风。结论:1.在八会穴中,除大杼外,其余7个穴位均与足阳明经合穴足三里配伍使用。古代中脘、章门、膈俞均配伍足三里、脾俞;现代章门、阳陵泉、悬钟、太渊、膻中均配伍足三里及三阴交;提示八会穴的配伍应用与脾、胃、血、气密切相关。2.在八会穴的相互配伍中,腑会中脘与气会膻中、脏会章门与腑会中脘、筋会阳陵泉与髓会悬钟、骨会大杼与血会膈俞常常相配,治疗相关疾病。

于亚玉[5](1983)在《针刺中脘、大横穴治疗呃逆》文中提出 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中脘、大横穴治疗呃逆10例,轻者一次见效,重者一般经1—2次即可治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治 疗 方 法 病人取仰卧位,屈膝。用28号3寸毫针,分别直刺中脘、大横穴,深度一般为2寸半左右,患者得气后,用拇指向后大幅度捻转行针,以加强针感。每日一次,每次留针20分钟,反复发作较重者,可酌情延长留针时间。

邱杏娴[6](2018)在《基于现代文献的足三阴经经穴应用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整理归纳有关足三阴经及其腧穴的现代临床文献,统计其临床使用情况,总结分析足三阴经经脉及其腧穴的主治与临床应用特点,从而为足三阴经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文献参考。方法:以“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脾经”、“足太阴经”、“足少阴肾经”、“肾经”、“足少阴经”、“足厥阴肝经”、“肝经”、“足厥阴经”及其62个“腧穴名称”为主题词或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F)中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截止至2017年12月31日以前发表的文献,最后对所搜集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建立经脉与主治症及各腧穴与主治症对应关系的数据库。结果:足三阴经及其腧穴的文献数量基本呈逐年增长趋势;本研究共搜集到中文文献27038篇,其中纳入临床类文献16507篇,位居文献数量第一位,其次为实验研究类与综述类;治疗方法以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药物为主;足三阴经的相关临床文献共776篇,其优势病种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疾病,占总病数的22.16%;足太阴脾经的相关临床文献907篇,其优势病种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疾病;足厥阴肝经的相关临床文献804篇,其优势病种主要集中在妇男科疾病;足少阴肾经的相关临床文献610篇,其优势病种主要集中在泌尿科科疾病。结论:足三阴经及其腧穴的主治病种繁多,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经脉及腧穴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规律。

王煜[7](2010)在《中脘穴芒针刺法临床应用举隅》文中指出中脘穴在临床应用极为广泛,作者有幸师从于全国芒针专家杨兆钢教授,获益良多。根据杨师所授,结合临床实践体会,就芒针针刺中脘穴治疗常见疾病进行总结,旨在探求以中脘为主穴,采用芒针针刺,治疗常见疾病的规律。

俞立丰[8](2020)在《腹针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比较腹针疗法和香砂六君子汤对脾虚气滞型餐后不适综合征(PDS)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评估腹针治疗PD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腹针疗法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客观的临床依据。方法:纳入符合脾虚气滞证PDS诊断标准的63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试验组(腹针治疗组,n=31)和对照组(香砂六君子汤组,n=32)。试验组腹针处方为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天枢、双侧大横、双侧上风湿点,频率为每日1次,5天为一疗程,间隔2天进入下一疗程,共4周。对照组采用香砂六君子汤,开水冲服每日一剂,早晚分两次服用,连服4周。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消化不良症状积分(FDI)、中医证候评分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FDDQL),并根据评分前后变化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指数(BMI)、病程、FDI、中医证候评分、FDDQL及其亚项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FDI量表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试验组在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方面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的改善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试验组的中医主症、次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FDDQL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试验组总分变化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存在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在改善日常活动、忧虑、不适、压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经4个疗程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试验组略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疗法治疗脾虚气滞型PDS具有确切的疗效,能明显缓解患者餐后饱胀不适、早饱等消化不良症状,且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对于日常活动、忧虑、压力、不适等方面的改善效果较好。同时,腹针疗法具有安全、无痛的特点,更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罗裕兴[9](2009)在《八会穴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论文包括八会穴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两部分内容。八会穴的理论探讨主要总结了自《内经》至近代历代医家有关八会穴的论述,从八会穴的源流、别名、部位、归经、穴性及临床应用几方面,探讨八会穴独特性之意义及其理论根据,以引证八会穴治疗的独特性。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部分主要通过古今文献中的有关论述进行整理,对八会穴主治作用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研究,找出古今文献中八会穴主治的异同,总结出八会穴的发展演变过程。方法检索清代以及清代以前的中医古籍703部,其中涉及本课题的古籍计200部及1998-2008年期间发表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中的文章。建立相应数据库,录入古今文献资料。统计各八会穴主治症出现频次,确定各八会穴常用的五个主治症。结果八会穴主要从归经,部位,和穴性的角度来证明其独特性,为八会穴的确定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八会穴的古今临床应用范围如下:(1)脏会章门古代文献中记载章门穴的主治范围主要集中在肝、脾两脏疾患,如胁痛、不欲食等。而在现在文献中,当代医家对此穴的应用与古代文献基本一致,但仅以肝脏疾病为主,如肝炎、脂肪肝等。(2)腑会中脘古代文献记载中脘穴主治多种腑证,但以治疗胃、大肠、小肠病证为主,如腹胀、霍乱、呕吐等。现在文献中,中脘穴以治疗脾胃疾病为主,如呃逆、胃痛等。另外,其主治症又逐渐扩展至运动系统疾病和妇科疾病等,如强直性脊柱炎、月经不调等。(3)气会膻中在古代文献记载中,膻中穴多用于治疗各种气病,当中以气机上逆之症候为主,如咳嗽、胸满等。然而在当代文献中,除了古代主治症之外,也扩展至消化系统、妇科疾病及其它病种,如呃逆、乳癖、心绞痛等。(4)血会膈俞古代文献中记载,膈俞主治一切血病,多用于治疗瘀血痹阻所致之心痛、胁痛等,亦用治因血瘀而致胃气不和的呕吐及不欲食。而当代医家以其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如呃逆等。并同样应用于皮肤、生殖系统及免疫系统等疾病。(5)筋会阳陵泉古代文献中,主治症集中记载各种风证、痿证、痹证,如中风半身不遂,膝痛,膝伸不得屈等。同时又可治疗胆经疾病。但在现在应用中,阳陵泉以治疗运动系统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为主,如坐骨神经痛、脑卒中后遗症等。(6)脉会太渊古代文献记载的主治症主要集中在血脉病症,如血脉痹阻的胸痛、心痛等。亦可治疗肺气上逆的咳嗽、喘等。而现今已被广泛应用于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及泌尿系统疾病等,如肩周炎、哮喘、咳嗽及遗尿等。(7)骨会大杼古代应用中可以用于治疗一切骨病,如颈项痛、腰痛等症,同时因大杼有清热散风之功,故也可用治于疟疾、外感发热。现代应用中,除广泛应用于运动系统,还可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等。(8)髓会绝骨古代应用中,以主治脾胃疾患之不欲食,以及脚气为主。而在现代应用中,绝骨以治疗运动系统及神经系统为主,如坐骨神经痛、脑卒中等疾病。结论本课题分别总结出八会穴古今临床应用的高频次主治症,可得出现代文献报道的八会穴主治症与古代文献基本相似,符合八会穴原理。另外,随着针灸治疗手段的极大丰富,如电针、磁针、药物穴位注射等,都相应地扩大了八会穴的治疗范围。此外,在现代临床中还应用八会穴治疗一些新出现的疾病及应用现代技术手段诊断的疾病。

钟冰[10](2020)在《针刺埋线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胜型肥胖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针刺埋线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胜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观察,与传统埋线联合中药治疗作对比,为治疗肥胖症提供一种操作更方便、疗效更持久、效果更满意的方法。方法:本研究运用随机对照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名脾虚湿胜型肥胖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成两组,治疗组选用包含PPDO线体的一次性埋线针进行针刺埋线结合口服参苓白术散治疗,对照组传统埋线结合口服参苓白术散治疗,疗程为3个月,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结束六个月后对治疗有效的患者进行回访,评价复发情况。通过临床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BMI值、体重、腰围、肥胖度、中医临床症状等,来观察临床疗效,并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后皮肤有无红肿、硬结等评估排斥反应及治疗的安全性,将收集所得数据,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实际纳入64例患者,经过3个疗程的实验观察,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体重、BMI值、腰围、肥胖度、中医症状等均得到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体重、BMI值、肥胖度、腰围、中医症状评分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3疗程治疗,治疗组有效率达到90.63%,对照组有效率为81.25%;治疗结束6个月后对治疗有效的患者进行回访,了解复发情况,治疗组复发率为6.90%,对照组复发率为26.92%;对治疗后治疗部位出现排斥反应的患者进行统计,评估排斥反应的情况,治疗组排斥反应为3.13%,对照组排斥反应为21.88%。结论:针刺埋线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湿胜型肥胖的疗效优于传统埋线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针刺埋线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湿胜型肥胖,疗效确切,复发率及排斥反应较低,操作便捷,值得临床推广。

二、针刺中脘、大横穴治疗呃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中脘、大横穴治疗呃逆(论文提纲范文)

(1)中脘-天枢-气海调节中焦气机治疗全身疾病的理论探讨及临床治疗思路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针灸中脘-天枢-气海穴的现代研究进展
    1 中脘-天枢-气海穴的认识
    2 针灸中脘-天枢-气海穴治疗疾病的临床进展
    3 针灸中脘-天枢-气海穴治疗疾病的作用基础
    4 总结
    5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中脘-天枢-气海穴的临床应用研究分析
    1 中脘-天枢-气海穴的古代临床应用研究分析
        1.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2 研究结果与分析
        1.3 研究结论
    2 中脘-天枢-气海穴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分析
        2.1 研究资料与方法
        2.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3 研究结论
第三部分 中脘-天枢-气海穴调节中焦气机治疗全身疾病的理论探讨
    1 气机
        1.1 气的概念
        1.2 气机及气机理论
    2 中焦气机与气机的关系
        2.1 中焦气机为三焦之气运转之轴
        2.2 中焦气机为脏腑之气升降之枢
        2.3 中焦气机为经脉之气循行之要
    3 中脘-天枢-气海穴与中焦气机的关系
        3.1 中脘-天枢穴-气海穴的认识
        3.2 中脘-天枢-气海穴与气机的关系
第四部分 李瑞教授国医堂门诊病例资料研究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3 研究结论
第五部分 讨论
    1 中脘-天枢-气海穴调节中焦气机治疗全身疾病的理论基础
        1.1 气乃人体生命之动力
        1.2 气机失调则百病丛生
        1.3 治疗疾病以调气为要
        1.4 中焦气机为治病之本
        1.5 中脘-天枢-气海穴可调中焦气机而治百病
    2 中脘-天枢-气海穴应用的广泛性
    3 李瑞教授临床治疗思路总结
        3.1 气血为本,脾胃乃源,治病必求本
        3.2 气机为要,中焦乃枢,理气必调中
        3.3 首抓主证,顾及兼证,配穴必循法
    4 验案举隅
        4.1 脾约案
        4.2 不寐案
        4.3 头痛案
        4.4 乳痈案
        4.5 痹证案
第六部分 结论
    1 中脘-天枢-气海穴调节中焦气机治疗全身疾病的理论基础
    2 中脘-天枢-气海穴的作用及临床适用病证
    3 李瑞教授独特的临床治疗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 病历模板
    附录2 引用书目

(2)清代及清代以前中脘穴临床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源文献的选择
        2.2 中脘文献条文的纳入
        2.3 中脘穴古代应用数据库的建立
        2.4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和分析
    1 中脘单穴主治病证
        1.1 中脘单穴主治科别
        1.2 中医内科病证
        1.3 中医妇、儿、五官科病证
        1.4 中脘单穴主治优势病证
    2 中脘配伍主治病证
        2.1 中脘穴配伍主治病证科别
        2.2 中医内科病证
        2.3 中医妇科病证
        2.4 中医儿科病证
        2.5 中医五官科病证
        2.6 中脘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及其高频配伍处方
        2.7 中脘配伍主治病证和中脘单穴主治病证的比较
    3 中脘配伍腧穴的应用规律
        3.1 中脘配伍腧穴归经的分析
    4 中脘的刺灸法
        4.1 中脘刺灸法的刺激量
        4.2 中脘的针刺刺激量
讨论
    1. 腧穴主治方面
        1.1 中脘穴善调中焦脾胃之气
        1.2 中脘善治心系病症
    2. 腧穴配伍规律
        2.1 多配伍胃之下合穴足三里
        2.2 中脘穴多与本经及胃经腧穴相配伍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呃逆的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呃逆的历史沿革
    2 呃逆的病因病机
    3 呃逆的辨证分型
    4 中医治疗呃逆概况
    5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及在中医界的应用概况
    6 小结
文献研究
    1 数据采集
    2 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谱分析
        2.1 腧穴优选规律谱分析
        2.2 腧穴配伍规律谱分析
讨论
    1 腧穴优选规律探析
    2 腧穴配伍规律探析
    3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八会穴配伍应用的古今文献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纳入范围及研究方法
    1 古代文献研究范围
    2 现代文献研究范围
    3 研究方法
    4 数据收集方法
    5 中医术语规范化处理
第二部分 八会穴的源流
第三部分 八会穴古今文献配伍应用
    1 中脘
        1.1 中脘古代文献配伍应用
        1.1.1 中脘配伍应用治疗腹痛古代记载
        1.1.2 中脘配伍应用治疗呃逆古代记载
        1.1.3 中脘配伍应用治疗血证古代记载
        1.2 中脘现代文献配伍应用
        1.2.1 中脘配伍应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1.2.2 中脘配伍应用治疗肥胖症
        1.2.3 中脘配伍应用治疗糖尿病
    2 章门
        2.1 章门古代文献配伍应用
        2.1.1 章门配伍应用治疗胁痛古代记载
        2.1.2 章门配伍应用治疗腹痛古代记载
        2.1.3 章门配伍应用治疗积聚古代记载
        2.2 章门现代文献配伍应用
        2.2.1 章门配伍应用治疗慢性胃炎
        2.2.2 章门配伍应用治疗肥胖症
        2.2.3 章门配伍应用治疗糖尿病
    3 阳陵泉
        3.1 阳陵泉古代文献配伍应用
        3.1.1 阳陵泉配伍应用治疗肢体经络疾病古代记载
        3.1.2 阳陵泉配伍应用治疗胁痛古代记载
        3.1.3 阳陵泉配伍应用治疗中风古代记载
        3.2 阳陵泉现代文献配伍应用
        3.2.1 阳陵泉配伍应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3.2.2 阳陵泉配伍应用治疗中风
        3.2.3 阳陵泉配伍应用治疗坐骨神经痛
    4 悬钟
        4.1 悬钟古代文献配伍应用
        4.1.1 悬钟配伍应用治疗肢体经络疾病古代记载
        4.1.2 悬钟配伍应用治疗中风古代记载
        4.2 悬钟现代文献配伍应用
        4.2.1 悬钟配伍应用治疗中风
        4.2.2 悬钟配伍应用治疗坐骨神经痛
        4.2.3 悬钟配伍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5 膈俞
        5.1 膈俞古代文献配伍应用
        5.1.1 膈俞配伍应用治疗血证古代记载
        5.1.2 膈俞配伍应用治疗胃痛古代记载
        5.1.3 膈俞配伍应用治疗噎膈古代记载
        5.2 膈俞现代文献配伍应用
        5.2.1 膈俞配伍应用治疗呃逆
        5.2.2 膈俞配伍应用治疗糖尿病
        5.2.3 膈俞配伍应用治疗抑郁症
    6 大杼
        6.1 大杼古代文献配伍应用
        6.1.1 大杼配伍应用治疗疟疾古代记载
        6.1.2 大杼配伍应用治疗伤寒表证古代记载
        6.2 大杼现代文献配伍应用
        6.2.1 大杼配伍应用治疗颈椎病
        6.2.2 大杼配伍应用治疗中风
    7 太渊
        7.1 太渊古代文献配伍应用
        7.1.1 太渊配伍应用治疗中风古代记载
        7.1.2 太渊配伍应用治疗咳喘古代记载
        7.2 太渊现代文献配伍应用
        7.2.1 太渊配伍应用治疗糖尿病
        7.2.2 太渊配伍应用治疗哮喘
        7.2.3 太渊配伍应用治疗心血管疾病
    8 膻中
        8.1 膻中古代文献配伍应用
        8.1.1 膻中配伍应用治疗噎膈古代记载
        8.1.2 膻中配伍应用治疗咳喘古代记载
        8.2 膻中现代文献配伍应用
        8.2.1 膻中配伍应用治疗呃逆
        8.2.2 膻中配伍应用治疗乳腺疾病
        8.2.3 膻中配伍应用治疗抑郁症
    9 小结
        9.1 八会穴古今文献小结
        9.2 八会穴古今常用配伍穴位应用小结
讨论
    1 八会穴的基本特性
        1.1 腑会中脘
        1.2 脏会章门
        1.3 筋会阳陵泉
        1.4 髓会悬钟
        1.5 血会膈俞
        1.6 骨会大杼
        1.7 脉会太渊
        1.8 气会膻中
    2 八会穴配伍穴位特点分析
    3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现代文献的足三阴经经穴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库
    1.2 检索式
    1.3 文献纳入标准
    1.4 文献排除标准
    1.5 统计分析方法
    1.6 文献筛选流程
2 研究结果
    2.1 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2.2 纳入文献所涉及的主治病症情况
讨论
    1 足三阴经的经络脏腑基础
        1.1 足厥阴肝经的经络脏腑基础
        1.2 足太阴脾经的经络脏腑基础
        1.3 足少阴肾经的经络脏腑基础
        1.4 肝脾肾的关系
    2 存在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7)中脘穴芒针刺法临床应用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 胃下垂
2 呃逆
3 眩晕
4 头痛
5 体会

(8)腹针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餐后不适综合征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定义及流行病学
        2 PDS病因与发病机制
        3 PDS现代医学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PDS中医学研究进展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病机
        3 中医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临床观察指标
        2.4 安全性观察
        2.5 数据统计分析
        2.6 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两组间基线对比
        3.3 临床指标评分比较
    4 讨论
        4.1 中医对脾虚气滞型PDS的认识
        4.2 本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4.3 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4.4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八会穴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八会穴的理论探讨
    1 中医对八会穴的认识
    2 中医对脏会-章门的认识
    3 中医对腑会-中脘的认识
    4 中医对气会-膻中的认识
    5 中医对血会-膈俞的认识
    6 中医对筋会-阳陵泉的认识
    7 中医对脉会-太渊的认识
    8 中医对骨会-大杼的认识
    9 中医对髓会-绝骨的认识
第三部分 八会穴古今文献中常用主治症的研究
    1 文献检索范围及研究方法
    2 八会穴古代文献中常用主治症的研究
    3 八会穴现代文献中常用主治症的研究
第四部分 讨论
    1 八会穴的源流
    2 论文资料查取及录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 八会穴古今运用的异同
    4 八会穴主治规律分析
第五部分 结论
    1 八会穴古代文献中的常用主治症
    2 八会穴现代文献中的常用主治症
    3 八会穴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针刺埋线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胜型肥胖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肥胖症的认识
        1.1 古代医学对肥胖症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辩证分型
        1.4 中医治疗
    2 西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的认识
        2.1 肥胖的流行病学的研究
        2.2 肥胖的并发症
        2.3 诊断
        2.4 病因及发病机制
        2.5 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2.1 治疗组
        2.2.2 对照组
        2.2.3 疗程
        2.3 注意事项
        2.4 意外情况的处理
        2.5 观察指标
        2.6 中医症候评分
        2.7 疗效评定标准
        2.8 安全性评价标准
        2.9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湿胜型肥胖的研究
        2.1 方药的前期研究
        2.2 方药的用法
        2.3 方药分析
    3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
    4 针刺埋线与传统埋线两种治疗方式的对比研究
        4.1 针刺埋线的作用机理
        4.2 埋线器材的选择
    5 选穴依据
    6 临床研究结果的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针刺中脘、大横穴治疗呃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脘-天枢-气海调节中焦气机治疗全身疾病的理论探讨及临床治疗思路总结[D]. 高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清代及清代以前中脘穴临床应用规律研究[D]. 李太平(LEETAI-PING).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3)
  • [3]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呃逆的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谱研究[D]. 全智慧.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八会穴配伍应用的古今文献整理研究[D]. 梁珍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05)
  • [5]针刺中脘、大横穴治疗呃逆[J]. 于亚玉.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83(04)
  • [6]基于现代文献的足三阴经经穴应用规律研究[D]. 邱杏娴.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中脘穴芒针刺法临床应用举隅[J]. 王煜.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05)
  • [8]腹针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俞立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八会穴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D]. 罗裕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1)
  • [10]针刺埋线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胜型肥胖的临床观察[D]. 钟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针灸中脘、大横穴治疗呃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