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文结合 培养能力 小语第二册(五年制)第二单元教学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曾薇[1](2018)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研究 ——以七年级为例》文中提出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件之一,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论文以最新出版的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从编写理念、结构以及内容三个层面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情况作了考察。同时,总结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编写存在的问题,并广泛借鉴国内外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经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编写的改进建议。本论文的主要由五部分构成,分别是:第一部分:绪论。阐明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这部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呈现了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并阐释了部编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心理学学习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第三部分: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概述。这部分通过对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发展史的回顾,为部编版教师教学用书的研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史实基础。同时,通过访谈法,解读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的实际功能需求,对部编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第四部分: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分析。这部分从理念、结构、内容三个层面对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用书进行了分析,并着重评析了单元结构内各教学参考系统的编写特点。第五部分:对部编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的审视与建议。基于前面的研究,对部编版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缺失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分层教学意识薄弱、教学起点模糊化、教学评价体系缺失、教师专业知识支持力度不够以及呈现方式单一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部编版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的改进建议,主要包括:基于调研的教学起点清晰化;基于分层的教学参考;贯穿教学过程的评价参考;教师教学用书“教本化”设计。
陈思婷[2](2019)在《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语文园地”是自21世纪初诞生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一个教学板块,“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仍保留了这一板块,并进行了诸多变动。本论文针对目前一线出现的“语文园地”教学困境,试图从“语文园地”板块的概念、教材定位开始,进而解析其内部结构组成,分析其训练能力指向,并在文献研究法与文本分析法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深入理解教学现状与病症,一步步构建“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策略体系,以期抛砖引玉。本文除去绪论与结语,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语文园地”基本情况的概述章,包括“语文园地”的概念、教材定位与总特点,并从学生这个角度集中阐述了“语文园地”板块的设置价值与意义。“语文园地”板块的内容与单元其他内容共同组成单元体系,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此外,“语文园地”提示与梳理了本单元学习的重难点,为学生形成系统的语文知识体系有着隐性训练的意义。更有甚者,板块内各栏目内容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各有侧重,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全局,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第二章对“语文园地”板块进行系统分析,先对部编本《语文》“语文园地”基本结构进行了解剖,再分析板块内各栏目内容,进行能力训练指向归类,总结出“部编本”在“语文园地”板块的四个方面创新点。其编写理念主要是突出“隐性训练”与“循序推进”,编写体例是部编本的总体特色的板块落实:主题与素养双线成组,其编写内容丰富多彩,系统全面,呈现方式上既科学合理,又美观大方。颇具匠心。第三章即对小学“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现状描述章,主要是通过问卷与访谈的形式了解到教学一线对于该板块的教学现状,并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总结“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语文园地”教研意识淡薄,教学实践乏力与刻板式反复训练。究其原因,笔者以为客观原因在于“语文园地”板块教学难度大,再者便是有关“语文园地”的理论与实践指导皆稀缺,加之教师素养参差不齐,实在是有待提升。第四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即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策略研究章节,笔者认为“语文园地”的教学目标必须实现统整化,分层设计学段目标,统筹设计单元目标以及对课题进行整体设计。其教学内容的整合化策略则着眼于“语文园地”各栏目的内部整合、与选文内容的整合乃至与其他学科内容的整合。教学过程的优化可以采用体验教学、情境教学与活动教学等策略,教学评价走向多元要做到标准化测试与表现性测试并行。此外,应加强“语文园地”教改力度。第五章则是在教学策略的指导下所产生的教学实践示例与教学反思。笔者选用了“部编本”小学《语文》第二册《语文园地六》进行教学设计,且在此基础上,反思自我教学效果。总而言之,笔者在小学“语文园地”板块的研究初衷是为寻找到良好的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学策略,以期学界能给予“语文园地”多一点观照,悉心耕耘滋养着我们的“语文园地”。
陆平[3](2009)在《语文教学参考书功能之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教育部2004年调查显示,90.0%的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参,但对教参持“满意”态度的只有45.0%,教参的高使用率与低满意率之间存在巨大“落差”。本研究以语文学科为例,以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沪教版、苏教版语文教参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我国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参功能问题进行考察,旨在廓清对语文教参功能的模糊认识,谋求改进语文教学参考书的编制质量。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第一章文献综述,着重梳理了我国语文教学参考书发展史,为整个研究奠定了较坚实的史实基础。第二章,将语文教学参考书置于教学要素系统中,探讨了它与相关教学要素、教学文本之间的关系,着重探讨了我国语文课程、语文教科书编制现状、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语文新课程改革现状对语文教参功能的需求和影响。从多角度厘定了我国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参考书的应然功能:从功能效应来看,语文教参直接功能包括提示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阐释课文并提供相关资料、提示教学过程组织策略、提示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直接功能的实现会衍生出多种间接功能;从解决问题的类型来看,语文教参侧重于帮助教师解决语文教学的科学性问题,对解决教学艺术性问题难以奏效;从读者对象来看,语文教参编制主要着眼于群体功能的发挥,而不囿于少数教师所遇到的问题的解决;从功能取向来看,要注意分析广大语文教师的需要,吸收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改进教参编制,增强正功能,规避负功能;缩小应然功能与实然功能间的“落差”,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第三至五章分别从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深度访谈维度,深入到语文教参使用者、编者中间,深入到中小学语文课堂,对语文教参功能作了实证考察。首先,问卷调查。本研究通过对三省一市331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师所作的问卷调查发现,语文教师“使用”教参者占92.7%;八成多教师认为现行语文教参对课程标准精神“有所体现,但不够”,对现行语文教参的总体满意率只有48.5%:现行语文教参在帮助解决“教学目标是什么”、“用什么教”等问题上作用较大;在帮助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等问题上作用较小。其次,课堂观察。通过课例考察发现,“教科书”、“教参”与“课堂实录”三种教学文本之间有关联,但不尽匹配:教师对教参内容作了取舍,部分内容对教学影响很大;教参没有清晰提示课程知识;各部分内容间的内在一致性有待提高;“文本解读型”语文教参为教师解读课文提供了帮助,但对实施教学支持不够。第三,深度访谈。在访谈中,受访教师反映语文教参对其从事教学工作是有作用的,但随着专业水平的提高,这种作用呈现出由强转弱的曲线变化。受访教参编者认为,语文教参对语文教学质量能起到“保底”作用。本研究对“取消语文教参”论作了辩驳;对“叶老说:‘这个教参是个鸦片烟’”一说作了辨析。第六章从多层面考察了语文教参编制体例,归纳出四种类型及其特征;研判了我国语文教参编制的总体状况。针对我国现行语文教参编制的主要缺陷,提出了改进教参编制的建议。本研究成果对教材研制机构及人员加强和改进语文教参编制工作,具有参考价值:对教学管理人员和中小学语文教师也具有启发意义。本研究聚焦于考察新课程背景下我国语文教参的功能,对语文教参编制、使用等问题进行后续研究的空间还很广阔。
蒋宏宇[4](2014)在《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科书集中体现了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工具,教科书文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系统回顾我国近现代以来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的轨迹,审视了小同时期体育教科书的发展特点,总结了体育敦科书变迁演避中的相关规律与经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近代体育敦科书,是在西学东渐与变法图强的冲击下,伴随着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与兴起而出现在历史舞台的。近代体育教科书既是体育课程的产物,也是西方体育文化传入我国的表现和载体。(2)我国近代体育教科书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内容上经历了从“体操”到“体育”的飞跃。1922新学制颁布前,体育教科书内容上以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为主:新学制后,田径、球炎、体操、游戏和武术等成为了体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3)新中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呈现出丫鲜明的阶段性特征:1949年至1985年为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全国统编体育教科书时代:1986年至1999年体育教科书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由“一纲一本”的“国定制”时代转变为“一纲多本”的“审定制”时代:1990年后,体育教科书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进入了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深化改革阶段。(4)我国近现代体育教科书的发展演变,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体育等多种冈豢交互影响和制约的结果,足国家意志的体现。同时,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会受到教科书自身发展过程中所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和规律等“内在逻辑性”的影响。(5)我国近现代体育教科书在名称上经历了从“体操”到“体育”,再到“体育与健康”的演变;在发展模式上经历了从“拿来主义”到“本土化探索”,再到“国际化发展”的三阶段模式:在内容选择上经历了努力追求统一性,到高度统一后逐步加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过程;在审查制度上经历了由“审定制”到“国定制”.再同归“审定制”的过程:在学习对象上经历了“以日为师”到“以欧美为师”,再到“以俄为师”,最后进入到以口本、美国等多个囡家先进经验为学习对象的过程。(6)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总体水平随着时代发展取得了不断进步,表现出了由关注体育教材的社会价值到关心个人发展、由“教材”到“学材”、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转变。
李文田[5](2011)在《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理教科书的变革一直是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对地理课程改革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变革主要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5)、深化改革时期(1986-2000)和21世纪以来三个时期。对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变革进行研究与总结,理论上,可以透视地理课程改革中教科书的发展趋势,拓展中学地理教育的研究视野,丰富地理教科书的相关研究成果;实践上,可以为我国地理教科书的变革提供实践参考,为新时期的地理课程改革提供实践借鉴,为地理教师的教科书理解提供方法指导等。总体上,对于推动21世纪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前提和依据如何?地理教科书在内容、组织、难度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如何?地理教科书变革具有哪些方面的结论和启示?本研究既基于时间线索,又基于问题角度,遵循论从史出、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围绕地理教科书变革这一核心,力求宏观分析与微观勾勒相结合,历史透视与具体研究相结合。研究方法上,既注重对文献资料的充分收集和认真整理,又注重对具体研究方法的精心选择和灵活运用,突出研究方法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本论文主要由七章组成:第一章主要阐明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界定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陈述研究意义,研究的问题、思路与方法,论文基本框架以及创新与不足。第二章综述国内外教科书及地理教科书的研究现状,通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问题入手,寻找研究的思路和突破口。第三章主要以纵向的时间发展为线索,对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制度与大纲变革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概述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编写情况,从纵向上厘清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基本脉络。第四章针对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内容变革与组织变革进行具体分析,概括其变革的具体特点。第五章针对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课程难度变化进行分析,并选取不同时期中学地理教科书中的典型内容作为案例进行定量比较;以21世纪地理新课程改革下的教科书使用为例,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第六章主要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维度对影响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因素进行概括和探讨,阐述不同影响因素对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影响和作用。第七章对整个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评述,得出相关结论及启示。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改革开放30年的制度与大纲变革为不同时期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变革提供了重要前提和依据。不同时期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内容与组织变革明显:内容上由“注重双基”到“突出人地关系”再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组织上,框架结构由“学科体系为主”到“淡化学科体系”,表达方式由“相对单一”到“灵活多样”。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课程难度经历了“由难到易”的变化过程;新世纪地理课程改革中的教科书变革对师生的教学行为产生了明显影响,师生对于新教科书的满意程度较高。影响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外部因素主要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有学科发展、课程改革、课程观念等。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启示:继承与创新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基本特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内在机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价值诉求;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发展趋势。本研究试图创新之处主要有:研究视角上,拓展了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研究视野;研究方法上,注重文献,强调分析,系统概述与具体分析相结合,突出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研究结论上,提炼了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主要结论与启示。本研究的不足:一方面,由于研究涉及时间段较长,不少相关材料可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收集和利用,以致可能影响相关研究结论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本文形成的若干结论与观点,其科学性和客观性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尚有待提高。
赵燕[6](2016)在《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文中研究说明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借鉴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梳理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线索,即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早期独立性起步,到五四运动之后的激进式发展,再到反思期和深化期。在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杂志》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期刊,始终关注儿童文学教育问题,并以近40年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了其发展历程。为此,本研究的目标是:首先以一部《教育杂志》期刊的起伏演变为缩影,从中获得有关儿童文学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课程、教材、教法、教师等丰富的史料;然后以教育活动史的视角,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确立了学术视野下移、微观化的研究取向,探寻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为儿童文学教育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由此而形成的研究内容与论点如下:首先,通过对《教育杂志》在办刊过程中的历史评介,分析了《教育杂志》作为儿童文学教育发展一个典型缩影在中国近代教育历史中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凸显出它以非官方的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源,推动了儿童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考察了《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主要对日本现代教育思潮、欧美进步主义儿童教育观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儿童观的演变、各种课程、教材和教学法的推广等做了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从而形成全部研究的基本理论格调。其次,以《教育杂志》及其史料为基本来源,对儿童文学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一是在课程方面,分析《教育杂志》中公布的儿童文学的课程标准,掌握当时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儿童文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导向,同时梳理了儿童文学课程分阶段的实施情况与争论经过,以《教育杂志》为窗口全面展现了官方和民众对儿童文学教育课程的关注点。二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化"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也引发了诸多论争。《教育杂志》以详实的史料忠实地记录了五次有关儿童文学教材论争的过程,认真审视这些争论观点,对现今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比重问题亦有启示。三是教育杂志》从民初、五四到国家本位时期,儿童文学教学法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国人通过大量的新式教学实验,摸索与寻找适宜于近代新教育发展的儿童文学教学方法,以此推动儿童文学理念在中国的深入开展。四是探讨了《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的师资问题,具体措施有加强师培、制定俸给标准和优待条件以及改善教学环境和提升教师的修养等;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案研究——以连载于《教育杂志》中的教育小说《倪焕之》为例,讨论了小学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对《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进行了深入的追溯,探讨了有关儿童文学"新"与"旧"的争论、渐进式的发展以及本体性的问题等,从而得出相关的历史观点是,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应形成了一种互动式关系,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顾涛[7](2007)在《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阅读范文研究》文中提出范文在教材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是语文教材的核心。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人文精神、道德修养、文化品味的熏陶和感染,这对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实现语文的育人功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分两章来论述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阅读范文研究: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范文的编写理念和编写意图,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阅读范文体系。本文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关范文使用的教学建议;合理使用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阅读范文的理念;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革新的具体实践三个方面对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阅读范文教学作探讨。
郭贤[8](2020)在《基于例文的写景类习作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记叙文是小学习作训练的主要文体,而写景类习作在小学记叙文学习中占了很大比例,所以对写景类习作进行研究。通过阅读分析有关习作的文献、着作、教材后总结出当前写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习作知识的匮乏。基于前辈们的研究,笔者试图发掘出明确的写景类习作知识。这些习作知识可以在例文中找到。例文具有示范性、直观性等特征,是很好的习作知识开发场所,所以该研究是在基于例文的条件下,对写景类习作教学进行的研究。本论文主要有七个板块:第一板块是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概念界定、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思路;第二板块是第一章,主要论述了研究理论依据,具体包括迁移学习、奥苏泊尔同化论、模仿学习、读写结合;第三板块是第二章,主要分析了部编版教材中的写景类习作概况,由此发现了三大问题:写景知识有待完善、写景知识有待细化、写景序列有待调整。第四板块是第三章,梳理了基于例文的写景类习作教学内容,主要划分为《国文百八课》写景类习作教学内容的提取、《文章例话》(叶着)写景类习作教学内容的提取、《文章例话》(周着)写景类习作教学内容的提取;第五板块是第四章,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对写景类习作教学内容进行的序列整理,主要由“写景类教学主题”“写景类教学目标”“写景类教学知识”三点组成;第六板块是第五章,提出了在写景类习作教学中例文使用的六点建议:强调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注重教学内容的可视性;注意教材编写的联系性;利用好例文的可替换性;出示例文时的直观性;提升学习例文的方法性。第七板块是结语,主要说明了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不足之处。
李惟肖[9](2020)在《大陆和台湾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比较研究 ——以部编版和康轩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沟通教材的编者与教师之间的桥梁,在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本论文以最新出版的大陆部编版和台湾地区康轩版第一学段(小学1-2年级)的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两版的编写理念、框架结构、整体内容以及教学参考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两版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各自呈现出的特点,取其精华,并结合对部编版使用情况的调查,提出对部编版的编写和使用建议。本论文主要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阐明研究缘起及研究的意义、对象、现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概述。此部分主要对两版用书的概念进行界定,明晰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功能定位以及与其他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两版用书进行了简要的说明介绍,梳理出两版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渊源。第三部分:两版编写理念的比较。编写人员是编制教师教学用书的主体,编者的教学理念会直接渗透到教学用书的内容中,因此,该部分首先从编写队伍入手,然后着重对两版的编写理念进行了比较分析。第四部分:两版体例结构的比较。此部分分别对两版的版面设计、全书结构、单元结构以及单课结构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了两版在其结构以及设计上的不同特点,从而进一步明确了两个版本各自的构成与功能,为接下来内容的梳理比较打下了基础。第五部分:两版编写内容的比较。此部分对两版的整体内容以及教学参考内容分别进行了分析比较,并甄选其共有篇目《曹冲称象》进行对比,总结出两版在内容上各自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其中两版整体内容的分析是以对课程标准的呈现方式来展开比较,而教学参考内容的编写特点则着重于比较和评析四部分教学内容: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写作。第六部分:编写启示与使用建议。基于对两版的比较研究,取康轩版编制方式及内容特色之精华,并根据对部编版教学用书使用情况的实际调查,对部编版编写及使用提出建议。其中两版比较后的编写启示:在编制方式上尝试“二合一”、图文并茂及“纸质+数字化”的编排特色,在编写内容上希望进一步增强与课标的关联度、拓宽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提高学理化内容及完善多元评价工具等。对部编版进行调查后的编写启示:一是不断丰富和完善各板块内容;二是从教学实际出发。对部编版的使用建议:一是客观认识,避免过分依赖;二是仔细研究编制特点,真正落实教学内容;三是批判性、创造性地使用。
孙世梅[10](2018)在《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文中指出教学价值取向即教学的本位价值,是教学活动中最为核心的价值,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基于教学价值观念在教学中处理各种教学事务所持有的基本价值倾向。本研究以F小学的四位特级教师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在语文教学中所秉持的教学价值取向。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取向、个案研究策略,通过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搜集田野研究数据,描述并分析四位特级教师的教学事件、教案、教学实录、教学论文、报告讲座等。研究呈现了他们的教学实践样态,运用丰富的数据凝练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并对教学价值取向生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阐释。四位特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样态主要表现为对识字教学的探索、对阅读教学的变革和对作文教学的尝试,其形成过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研究发现,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坚持“人”的立场;秉持“双基”为基;注重培养思维品质;立足学科的系统性;凸显语言文字运用。影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时代的引领、学校环境的塑造和个人素养的完形等,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一旦形成,也会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第一,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科内容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二,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三,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生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四,对小学语文教师情境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梳理了F小学四位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经典范例,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进行探究。期待能够以此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助推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这也是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的“抢救性”研究,能在一定意义上完形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语文教学研究的样貌。
二、图文结合 培养能力 小语第二册(五年制)第二单元教学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文结合 培养能力 小语第二册(五年制)第二单元教学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部编版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研究 ——以七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教师教学用书 |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
三、部编版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与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研究 |
二、心理学学习理论与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研究 |
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研究 |
第三章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概述 |
第一节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历史演进 |
一、1949年以前的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
二、1949年—2000年的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
三、2001年—2005年的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
四、2016年以后的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
第二节 部编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功能的定位 |
一、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传统功能 |
二、基于访谈的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功能需求 |
三、部编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功能 |
第四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分析 |
第一节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理念 |
一、以新课程标准为编写的指导思想 |
二、重视发挥部编版教科书的特点 |
三、立足语文教师的教学实际 |
四、面向“全体”,保留教学创新空间 |
五、增强语文学科教学的知识性 |
六、注重吸收最新学术成果 |
第二节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结构 |
一、全书结构 |
二、单元结构 |
第三节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构成 |
一、单元说明系统 |
二、阅读教学系统 |
三、写作教学系统 |
四、综合性学习教学系统 |
第五章 部编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的审视与建议 |
第一节 部编版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的局限 |
一、分层教学意识薄弱 |
二、教学起点模糊化 |
三、教学评价体系缺失 |
四、教师专业知识支持力度不够 |
五、呈现方式单一 |
第二节 部编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的改进建议 |
一、基于调研的教学起点清晰化 |
二、基于分层的教学参考 |
三、贯穿教学过程的评价参考 |
四、教师教学用书“教本化”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2)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概述 |
第一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之概念阐释 |
一、“园地”与“语文园地” |
二、“语文园地”板块 |
第二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总特点 |
一、综合性 |
二、实践性 |
三、开放性 |
四、全面性 |
第三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设置价值与意义 |
一、一体设计,提高语用能力 |
二、提要钩玄,助力形成知识体系 |
三、全面训练,培育语文核心素养 |
第二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之系统分析 |
第一节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之结构体系 |
一、部编本低学段“语文园地”基本结构 |
二、部编本中学段“语文园地”基本结构 |
三、人教版高学段“语文园地”基本结构 |
第二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各栏目内容分析 |
一、识字与写字 |
二、阅读 |
三、写话 |
四、综合性学习 |
第三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的创新点 |
一、编写理念:隐性训练,循序推进 |
二、编写体例:主题与素养“双线”成组 |
三、编写内容:丰富多彩,系统全面 |
四、呈现方式:科学合理,美观大方 |
第三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之教学现状 |
第一节 “语文园地”板块教学现状调查概述 |
第二节 “语文园地”板块教学现状分析 |
一、教学现状的可观之处 |
二、教学现状中的教学问题 |
第三节 “语文园地”板块教学问题归因 |
一、“语文园地”板块教学难度大 |
二、理论与实践指导稀缺 |
三、教学评价功利性突出 |
四、教师素养有待提升 |
第四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之教学策略 |
第一节 “语文园地”教学目标统整化 |
一、学段目标的分层设计 |
二、单元目标的统筹设计 |
三、课题目标的整体设计 |
第二节 “语文园地”教学内容整合化 |
一、园地各栏目的内部整合 |
二、园地与单元选文内容的整合 |
三、园地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
第三节 “语文园地”教学过程优质化 |
一、体验教学 |
二、情境教学 |
三、活动教学 |
第四节 “语文园地”教学评价多元化 |
一、标准化测试 |
二、表现性评价 |
第五节 加强“语文园地”教改力度 |
一、开展“语文园地”校本研发活动 |
二、形成“语文园地”教改合力 |
第五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学示例及课例评析 |
第一节 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教学示例 |
一、文本解读 |
二、教学设计 |
第二节 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课例评析 |
结语悉心耕耘我们的语文园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教师教学经验选摘 |
附录三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教学现状访谈提纲(教师卷) |
致谢 |
(3)语文教学参考书功能之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价值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价值 |
第二节 基本概念解析 |
一、主要概念分析 |
二、本文关键词的界定 |
三、相关概念关系辨析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语文教学参考书发展概况 |
一、我国语文教学参考书发展史略 |
二、国外语文教参开发概况 |
第二节 语文教参研究文献综述 |
一、我国语文教参研究综述 |
二、国外语文教参研究综述 |
第二章 “迷途的羔羊”:语文教参的角色与功能定位 |
第一节 教学参考书在教学要素中的位置及关系 |
一、教学参考书在教学“三要素”中的位置 |
二、教学参考书在教学“七要素”中的位置 |
三、教学参考书与相关教学要素的关系 |
四、语文教参与相关教学文本的关系 |
第二节 相关教学要素、新课改与语文教参功能 |
一、语文课程与教科书编制与语文教参功能 |
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与语文教参功能 |
三、语文新课程改革与语文教参功能 |
第三节 语文教参功能分析框架与功能定位 |
一、语文教参功能分析的多维视角 |
二、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参功能的定位 |
第三章 “期望”与“缺憾”:基于问卷调查的功能考察 |
第一节 调查方法 |
一、调查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四、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二节 调查结果 |
一、现行语文教参使用概况 |
二、对现行语文教参分项内容的看法 |
三、期望与缺憾 |
第四章 “有用”与“无助”:基于课堂观察的功能考察 |
第一节 教学文本概述 |
第二节 课例考察一:《百合花开》 |
一、《百合花开》相关教学文本概述 |
二、三份教学文本关联性考察 |
三、追问与探询 |
第三节 课例考察二:《我们家的男子汉》 |
一、《我们家的男子汉》相关教学文本概述 |
二、三份教学文本关联性考察 |
三、追问与探询 |
第五章 “存”与“废”:基于深度访谈的功能考察 |
第一节 倾听语文教参使用者的心声 |
一、受访教师谈语文教参 |
二、教师撰文论语文教参功能 |
第二节 倾听语文教参编者的声音 |
一、受访编者谈语文教参 |
二、“编辑大意”论语文教参功能 |
三、评述与讨论 |
第三节 “存”与“废”之争评述 |
一、“取消语文教参论”评述 |
二、对“叶老说:‘这个教参是个鸦片烟’”的质疑 |
第六章 “审视”与“超越”:语文教参编制的变革 |
第一节 我国语文教参总体结构考察 |
一、语文教参“一册书”层面体例考察 |
二、语文教参单元层面体例考察 |
第二节 我国语文教参“一课书”层面编制分析 |
一、两岸《小松树和大松树》教科书编制之比较 |
二、两岸《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教参文本比较 |
三、微观比较小结 |
第三节 我国历史上典型语文教参个案分析 |
一、《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教授法》例析 |
二、《新学制国语教授书》例析 |
三、《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例析 |
第四节 语文教参编制类型及其功能特征 |
一、语文教参编制类型 |
二、各类语文教参功能特征 |
第五节 我国语文教参编制的变革 |
一、我国现行语文教参编制概况及主要缺陷 |
二、改进我国语文教参编制的建议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有关我国语文教参发展史的结论 |
二、厘定新课程背景下我国语文教参功能的结论 |
三、有关语文教参编制状况的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及其维度体系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观察课堂列表 |
附录四 深度访谈列表及转录稿举隅 |
附录五 语文教师批注过的教本图片 |
附录六 语文教学参考书文本选录 |
附录七 笔者对语文教参提出商榷意见的短论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4)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教科书历史研究是深化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需要 |
1.1.2 体育基础课程改革面临亟需解决课程内容选择的问题 |
1.1.3 探寻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规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体育课程的必经之途 |
1.1.4 体育教科书历史研究是丰富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体育史的有益工作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教科书的起源、发展和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教科书的起源和发展 |
2.1.2 教科书概念界定 |
2.2 体育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
2.2.1 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变迁 |
2.2.2 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的影响因素 |
2.2.3 体育教科书编写 |
2.2.4 体育教科书研究的总体评析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清朝末期体育教科书的萌芽与兴起 |
4.1.1 社会背景 |
4.1.2 近代学制建立前体育教科书的起源 |
4.1.3 癸卯学制建立后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
4.1.4 清末体育教科书内容分析 |
4.1.5 教科书使用情况 |
4.1.6 清末体育教科书总体评价 |
4.2 民国时期体育教科书的演进 |
4.2.1 民国初年与北洋政府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
4.2.1.1 社会背景 |
4.2.1.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
4.2.1.3 教科书内容分析 |
4.2.1.4 教科书使用情况 |
4.2.1.5 总体评价 |
4.2.2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
4.2.2.1 社会背景 |
4.2.2.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
4.2.2.3 教科书内容分析 |
4.2.2.4 教科书使用情况 |
4.2.2.5 总体评价 |
4.3 新中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与变迁 |
4.3.1 新中国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
4.3.1.1 建国初期的体育教科书 |
4.3.1.2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
4.3.1.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
4.3.1.4 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
4.3.2 新中国第二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
4.3.2.1 社会背景 |
4.3.2.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
4.3.2.3 教科书内容分析 |
4.3.2.4 教科书使用情况 |
4.3.2.5 总体评价 |
4.3.3 新中国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
4.3.3.1 社会背景 |
4.3.3.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
4.3.3.3 教科书内容分析 |
4.3.3.4 教科书使用情况 |
4.3.3.5 总体评价 |
4.4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历史规律与经验 |
4.4.1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外部因素 |
4.4.2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内部动因 |
4.4.3 体育教科书内容的历史变迁 |
4.4.4 体育教科书审查制度的历史变迁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后续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5)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
2.1 对"中学"的界定 |
2.2 对"地理教科书"的界定 |
2.3 研究范围界定 |
三、研究的问题、思路与方法 |
3.1 研究的问题 |
3.2 研究的思路 |
3.3 研究的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4.1 创新之处 |
4.2 论文不足 |
五、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1.1 国外主要教科书研究机构 |
1.2 国外教科书研究综述 |
1.3 国外地理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2.1 国内教科书研究综述 |
2.2 国内地理教科书研究综述 |
2.3 国内地理教科书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三章 制度与大纲: 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前提和依据 |
一、制度变化: 地理教科书变革的重要前提 |
1.1 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初期的制度变化(1978-1985) |
1.2 素质教育: 深化改革时期的制度变化(1986-2000) |
1.3 全面发展: 21世纪以来的制度变化(2001-2008) |
二、教学大纲: 地理教科书变革的主要依据 |
2.1 双基取向: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1978-1985) |
2.2 知能并重: 深化改革时期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1986-2000) |
2.3 三维目标: 21世纪以来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与地理课程标准(2001-2008) |
三、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概览 |
3.1 回归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1977-1985) |
3.2 走向开放: 深化改革时期的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1986-2000) |
3.3 实现多元: 21世纪以来的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2001-2008) |
第四章 内容与组织: 地理教科书变革的核心与形式 |
一、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内容变革 |
1.1 初中地理教科书的内容变革 |
1.2 高中地理教科书的内容变革 |
二、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组织变革 |
2.1 初中地理教科书的组织变革 |
2.2 高中地理教科书的组织变革 |
第五章 难度与使用: 地理教科书变革的结果与实施 |
一、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课程难度的变化 |
1.1 课程难度的内涵与模型构建 |
1.2 初中地理教科书的课程难度变化 |
1.3 高中地理教科书的课程难度变化 |
二、地理教科书变革后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
2.1 教科书使用的内涵与过程分析 |
2.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2.3 初中地理教科书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
2.4 高中地理教科书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
第六章 成因与规律: 地理教科书变革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一、影响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外部因素 |
1.1 政治因素对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影响 |
1.2 经济因素对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影响 |
1.3 文化因素对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影响 |
二、影响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内部因素 |
2.1 地理科学发展对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影响 |
2.2 地理课程改革对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影响 |
2.3 不同课程观念对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影响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
1.1 制度与大纲变革的主要结论 |
1.2 内容与组织变革的主要结论 |
1.3 难度与使用的主要结论 |
1.4 变革影响因素的主要结论 |
二、研究的主要启示 |
2.1 继承与创新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基本特征 |
2.2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内在机制 |
2.3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价值诉求 |
2.4 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是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发展趋势 |
三、关于研究结论的讨论 |
3.1 对本研究的评述 |
3.2 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6)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境外研究现状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教育杂志》 |
1.3.2 儿童文学 |
1.3.3 文学教育 |
1.3.4 儿童文学教育 |
1.4 理论基础 |
1.4.1 儿童哲学 |
1.4.2 教育学学理 |
1.4.3 图式理论 |
1.4.4 接受美学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活动史研究法 |
1.5.3 统计分析法 |
1.5.4 个案研究法 |
1.6 不足与创新 |
1.6.1 不足之处 |
1.6.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教育杂志》在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
2.1 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独立与转型 |
2.1.1 中国古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历史流变(先秦——1904年) |
2.1.2 儿童文学教育初步的独立期(1904—1912) |
2.1.3 儿童文学教育的草创期(1912—1919) |
2.1.4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激进期(1919—1927) |
2.1.5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反思期(1927—1936) |
2.1.6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深化期(1937—1948) |
2.2 《教育杂志》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关联性 |
2.2.1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
2.2.2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作用 |
第3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传播 |
3.1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发展 |
3.1.1 介绍日本现代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
3.1.2 传播欧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
3.2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
3.2.1 "儿童观"的基本含义 |
3.2.2 "儿童观"的主要模式 |
3.2.3 促进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
3.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讨论 |
3.3.1 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的提出 |
3.3.2 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探讨 |
第4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讨论 |
4.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发展 |
4.1.1 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六次变迁 |
4.1.2 儿童文学教育在六次课标发展历程中的演进 |
4.2 《教育杂志》中对儿童文学课程实施的推进 |
4.2.1 民国初年的儿童文学课程 |
4.2.2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课程 |
4.2.3 国家本位主义儿童文学课程 |
4.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争论 |
4.3.1 儿童文学课程主旨的争论——"兴趣"与"教化"之争 |
4.3.2 儿童文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争论—"读经与否"之争 |
4.3.3 儿童文学课程的设置——"国语"与"常识"的分合 |
4.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的延伸 |
4.4.1 儿童文学的课外阅读 |
4.4.2 儿童文学的课外作业 |
4.4.3 儿童文学体现出的课外休闲教育 |
第5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的建设 |
5.1 《教育杂志》中的小学国语教材概况 |
5.1.1 中国近代第一本儿童文学教育理论专着——《儿童文学概论》 |
5.1.2 小学国语教科书的选择与组织 |
5.1.3 小学国语教科书制度的建立 |
5.1.4 推行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典型案例 |
5.2 《教育杂志》中推动儿童文学教科书建设的阶段性特点 |
5.2.1 民国初年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09—1918) |
5.2.2 儿童文学教材发展的繁荣期(1919—1936) |
5.2.3 抗战时期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37—1948) |
5.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建设的争论 |
5.3.1 儿童文学教材"实用"与"审美"之争 |
5.3.2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章"与"文学"之争 |
5.3.3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言"与"白话"之争 |
5.3.4 儿童文学教材的"识字"与"欣赏"之争 |
5.4 《教育杂志》中有关儿童文学教材的宣传 |
5.4.1 儿童文学教科书的广告宣传 |
5.4.2 儿童读物的广告宣传 |
5.4.3 儿童文学领域的其它广告宣传 |
第6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改革的推进 |
6.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6.1.1 "儿童本位教育"理论 |
6.1.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
6.1.3 儿童文学教学原理 |
6.1.4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外来影响 |
6.2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阶段性发展 |
6.2.1 民初儿童文学教学法的萌发(1909—1918) |
6.2.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繁荣发展(1919—1936) |
6.2.3 国家本位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发展(1937—1948) |
6.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
6.3.1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孕育 |
6.3.2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
6.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实验的尝试 |
6.4.1 江苏一师附小初年级的设计教学实验 |
6.4.2 小问题的教学实验 |
第7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探讨 |
7.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及其原因 |
7.1.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 |
7.1.2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引发的原因 |
7.2 《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建议 |
7.2.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的培训 |
7.2.2 小学教员俸给标准与优待 |
7.2.3 小学教员要求对教学环境的改善 |
7.3 《教育杂志》中论述儿童文学教师的修养 |
7.3.1 个学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
7.3.2 小学教师的基本修养 |
7.3.3 儿童文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
7.4 《教育杂志》中教育小说叙述乡村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以《倪焕之》为例 |
7.4.1 小学教师地位的卑微与工作的满腔热情 |
7.4.2 小学教师心目中的儿童地位 |
7.4.3 教师打造的儿童文学教育实验基地——乡村田园农场 |
第8章 结语 |
8.1 儿童文学教育第一个黄金期的追溯 |
8.1.1 儿童文学教育中"新"与"旧"的争论 |
8.1.2 儿童文学教育应以渐进的方式发展 |
8.2 儿童文学教育具有的本体性问题 |
8.2.1 文学教育是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走向 |
8.2.2 儿童文学教育要求教学应"以善为美" |
8.2.3 儿童美学应成为教育学的重要内容 |
8.3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主体性资源 |
8.3.1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科目中应占较大的比重 |
8.3.2 重新审视儿童文学教学中识字、听说、阅读、写作的分与合 |
8.3.3 儿童阅读是拓宽儿童文学教育领域的有效途径 |
8.4 教育传媒应与儿童文学教育建立起情缘关系 |
8.4.1 教育期刊在儿童文学教育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
8.4.2 教育期刊助力儿童文学在学校教育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
8.4.3 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联姻构建本学科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主题索引——《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的文章 |
附录B:《教育杂志》的相关资料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阅读范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第一节 范文的定义 |
第二节 范文是语文教材的核心 |
第三节 为什么研究苏教版小语教材 |
第一章 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范文的编写理念和编写意图 |
第一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范文编选的要求、范文的选材标准 |
一、人文性 |
二、时代性 |
三、典范性 |
四、可接受性 |
第二节 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范文的编写理念和编写意图 |
一、母语与“习得” |
二、读与背的最佳时期 |
三、国标本的编写思想 |
四、简约化、民族化、现代化 |
五、平实、准确、规范的语言取向 |
第二章 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阅读范文体系 |
第一节 阅读范文 |
一、阅读范文的内容构成 |
二、阅读范文的新尝试:词串识字 |
第二节 阅读范文体系的编排 |
一、语文教材编排的模式与编排序列 |
二、按主题组织安排阅读单元 |
三、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反复、螺旋上升 |
第三节 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助学读物 |
第四节 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与人教社小语教科书、北师大版小语教科书比较 |
一、基本情况 |
二、新教科书体现的编制意识 |
第三章 合理使用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阅读范文 |
第一节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关范文使用的教学建议 |
第二节 合理使用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阅读范文的理念 |
一、语文教学方法革新的重要意义 |
二、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继承与革新 |
第三节 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革新的具体实践 |
一、读书训练由“浮”变“实” |
二、操作的具体程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一册课文目录 |
第二册课文目录 |
第三册课文目录 |
第四册课文目录 |
第五册课文目录 |
第六册课文目录 |
第七册课文目录 |
第八册课文目录 |
第九册课文目录 |
第十册课文目录 |
第十一册课文目录 |
第十二册课文目录 |
后记 |
(8)基于例文的写景类习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缘起 |
2.研究价值 |
3.概念界定 |
4.文献综述 |
5.研究方法 |
6.研究思路 |
7.研究创新 |
第1章 基于例文的写景类习作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
1.1 迁移学习 |
1.2 奥苏泊尔“同化论” |
1.3 模仿 |
第2章 部编版教材中的写景类习作的概况分析 |
2.1 部编版教材中写景类习作编写的基本情况梳理 |
2.2 部编版教材中写景类习作情况评析 |
第3章 基于例文的写景类习作教学内容的提取 |
3.1 《国文百八课》写景类习作教学内容的提取 |
3.2 《文章例话》(叶着)写景类习作教学内容的提取 |
3.3 《文章例话》(周着)写景类习作教学内容的提取 |
第4章 写景类习作教学内容序列的整理 |
4.1 写景类习作教学主题 |
4.2 写景类习作教学目标 |
4.3 写景类习作教学知识 |
第5章 写景类习作的例文使用建议 |
5.1 例文使用概述 |
5.2 例文使用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大陆和台湾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比较研究 ——以部编版和康轩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概述 |
一、概念界定 |
(一)教师教学用书 |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
(三)康轩版国民小学国语教师手册 |
二、定位与功能 |
(一)教学用书与其他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 |
(二)教师教学用书的功能定位 |
三、部编版教师教学用书简介 |
(一)部编版之前的教师教学用书 |
(二)部编版教师教学用书 |
四、康轩版教师手册简介 |
(一)康轩版教师专用课本 |
(二)康轩版教师手册 |
第二章 两版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理念 |
一、编写队伍 |
(一)部编版:以教研员为主,部分为教科书编写人员 |
(二)康轩版:以一线教师为主,全部为教科书编写人员 |
二、编写理念 |
(一)部编版:预留教学空间,强调实践性 |
(二)康轩版:教学资源丰富,突出统整性 |
第三章 两版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结构 |
一、版面设计 |
(一)部编版:较为质朴,以文字呈现为主 |
(二)康轩版:图文并茂、印刷精美 |
二、全书结构 |
(一)部编版:按板块划分,简要直观 |
(二)康轩版:结构复杂,繁而不乱 |
三、单元结构 |
(一)部编版:由总到分,课型突出 |
(二)康轩版:较为简单,突出单元主题 |
四、单课结构 |
(一)部编版:条目清晰,结构固定 |
(二)康轩版:结构复杂且多样 |
第四章 两版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内容 |
一、整体内容 |
(一)部编版对课标呈现方式:作为教学设计依据,间接呈现较多 |
(二)康轩版对课标呈现方式:直接与间接交互呈现,课课落实 |
二、教学参考内容 |
(一)识字与写字 |
(二)阅读 |
(三)口语交际 |
(四)写作 |
三、相同篇目比较 |
(一)教科书编制比较 |
(二)教学参考内容比较 |
第五章 编写启示与使用建议 |
一、两版比较后的编写启示 |
(一)编制方式启示 |
(二)编写内容启示 |
二、部编版使用情况调查与启示 |
(一)使用情况调查 |
(二)编写启示 |
三、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建议 |
(一)客观认识,避免过分依赖 |
(二)仔细研究编制特点,真正落实教学内容 |
(三)批判性、创造性地使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10)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初心不忘——滚烫在胸的语文教育情怀 |
(二)把根留住——返璞归真的语文教学传统 |
二、研究背景 |
(一)呼唤教育家型教师崛起的时代诉求 |
(二)传承优秀语文教学传统的现实需求 |
(三)语文教育研究范式转换的实践探求 |
(四)反思个人专业发展理路的内心寻求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
(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概况 |
(二)小学语文教育观研究 |
(三)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研究 |
(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
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
(一)相关研究概况 |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基本概况 |
(三)小学语文教学理论探索 |
(四)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由来与发展 |
三、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
(一)我国小学特级教师的研究现状 |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四、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
(一)相关研究概况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偏差研究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特级教师 |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
(三)教育价值 |
(四)教育价值取向 |
(五)教学价值取向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的规划 |
二、研究方法的选用 |
(一)秉持质性研究取向 |
(二)采用个案研究策略 |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
四、研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一)数据的收集 |
(二)数据的整理 |
五、研究效度的提升 |
六、研究伦理的谨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从教环境和职业发展历程 |
一、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所在的F小学历史回眸 |
(一)概述F小学的发展历史 |
(二)定格F小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 |
二、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职业发展历程轻描 |
(一)Y教师:业精于勤 |
(二)S教师:钻之弥坚 |
(三)X教师:独辟蹊径 |
(四)L教师:行稳致远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实践样态 |
一、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识字教学探索 |
(一)创设识字情境,注重方法指引 |
(二)突出识字重点,加强基础训练 |
(三)理解汉字意涵,体现构字规律 |
(四)融合观察体验,加强写字指导 |
二、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阅读教学变革 |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分析与整合能力 |
(二)注重阅读方法指导,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
(三)注重师生主体间性对话,发展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
(四)注重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
三、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作文教学尝试 |
(一)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
(二)写作方法的习得与运用 |
(三)作文批改与讲评的实践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核心要义 |
一、坚持“人”的立场 |
(一)切勿让“匠气”掩盖了“人气” |
(二)做片子、答卷子、压担子要不得 |
(三)不是从教材出发,而是从学生出发 |
(四)写字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 |
二、秉持“双基”为基 |
(一)扎扎实实练技能 |
(二)语文教学的“十字真经” |
(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四)教好“三个一”,语文教师则功德无量 |
三、注重培养思维品质 |
(一)写好字也要动脑筋 |
(二)“放电影” |
(三)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上下工夫 |
(四)课堂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场 |
四、立足学科的系统性 |
(一)不能“一条腿粗一条腿细” |
(二)不能忽视兴趣、方法、习惯的培养 |
(三)不能只盯着眼前这一件事 |
(四)不能教孩子“哑巴”语文 |
五、凸显语言文字运用 |
(一)孩儿们,操练起来 |
(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
(三)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
(四)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
一、时代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引领 |
(一)时代的主流思想 |
(二)笃定的职业选择 |
(三)时代楷模的导航 |
二、学校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塑造 |
(一)学校是铺好“路”的地方 |
(二)学校是写满“爱”的地方 |
(三)学校是充盈“文化”的地方 |
三、教师个人素养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完形 |
(一)严谨的治学态度 |
(二)崇高的道德品质 |
(三)厚重的文化底蕴 |
(四)精深的备课功夫 |
(五)敏锐的科研素养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与启示 |
(一)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核心理念具有整合性 |
(二)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具有实践性 |
(三)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 |
(四)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性 |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访谈提纲(部分) |
附录二 研究资料(部分) |
附录三 资料图片(部分) |
后记 |
四、图文结合 培养能力 小语第二册(五年制)第二单元教学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部编版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研究 ——以七年级为例[D]. 曾薇.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2]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策略研究[D]. 陈思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语文教学参考书功能之考察[D]. 陆平. 上海师范大学, 2009(07)
- [4]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D]. 蒋宏宇. 北京体育大学, 2014(04)
- [5]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研究[D]. 李文田.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0)
- [6]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D]. 赵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 [7]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阅读范文研究[D]. 顾涛. 四川师范大学, 2007(01)
- [8]基于例文的写景类习作教学研究[D]. 郭贤. 西南大学, 2020(01)
- [9]大陆和台湾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比较研究 ——以部编版和康轩版为例[D]. 李惟肖.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10]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D]. 孙世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