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形病对水稻产量影响的损失估计(论文文献综述)
丁麟[1](2012)在《基于文献计量的水稻三种主要病害研究水平的国际比较与实证分析》文中提出在以信息经济、生物经济为标志的新经济浪潮推动下,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与快速应用,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粮食安全危机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在信息经济、生物经济向基因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食品安全、粮食安全越来越成为困扰人类发展难题的时期,水稻生产作为全球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研活动的快速推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稻作为世界上食用人口最多的农作物,同时也越来越成为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随着世界各国对水稻在未来全球粮食安全与竞争中将要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的重视程度的提高,水稻病害控制及其对水稻高产、稳产和优质生产的价值和意义随之凸显出来。面对以基因技术为先导的现代水稻病害及其防控技术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成果不断涌现,水稻病害研究面临重大的历史机遇。对全球水稻病害研究展开系统归纳、深入分析、多方比较,将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水稻病害研究水平、提升水稻产业发展水平,最终实现整个水稻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研究广泛运用文献计量学、竞争情报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使用Web of Science的检索平台,辅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相关检索,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对2000-2009年10间收录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以水稻病害研究为主的科学研究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上述10年来发表的论文和引文为主要衡量指标,进行研究论文的比较与评价(实证研究部分扩展到1898-2011年期间)。通过关键词词频分析,比较世界主要标杆国家以及国内相关研究的现状、趋势。同时对重点国家和我国的主要水稻病害研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对国内在水稻病害研究领域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进行分析,并对我国水稻病害研究的总体发展战略的制定提出了建议。经统计,2000-2009年由Web of science收录的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三种水稻病害的研究论文共计36164篇。发表的论文主要来自美国、印度、中国、日本、韩国、巴西、菲律宾等国家。在发文最多的25个研究机构中,9个来自美国。国内在水稻病害研究领域的主要机构有南京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大学和科研单位。在高被引论文中,美国研究人员发表了849篇,显示了美国研究论文的影响力。来自中国国内的的文献发文量居于第2位。在水稻病害研究领域,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相关研究走在国内前沿。在词频分析上选择影响因子、立即指数、总引用数、发文量、被引频次、发文机构、高被引作者、专利等为主要研究对象。词频分析表明,我国在水稻病害研究方面与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有相近之处,特别是在“稻瘟病菌”、“致病性”、“生理小种”、“遗传宗谱”、“分子标记”、“基因定位”、“杂交水稻”、“基因组”、“抗药性”、“抑制中浓度”等为关键词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比较明显的优势。而“基因飘移”、“基因修复”、“转基因污染”等在世界上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在以我国专家为主要作者发表的论文中较少出现,反映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力量较薄弱。我国水稻病害研究的主要优势为开展基础研究较早、长期与国外保持学科交流、有长期战略规划、资金(基金)支持项目多样等;劣势主要是研究力量分散、尖端科研成果缺乏、科技推广相对滞后等。经过文献计量分析,国外期刊—《PHYTOPATHOLOGY》、《CROP PROTECTION》、《PLANTDISEASE》、《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EUPHYTICA》;国内期刊—《中国农业科学》、《垦殖与稻作》、《北方水稻》、《植物保护学报》、《中国水稻科学》、《植物保护》、《植物病理学报》、《中国农学通报》等关于水稻病害的发文量最高。本研究应用文献计量学的相关方法,对以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等为代表的水稻病害学科领域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排前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引文分析,确定了各国在水稻,特别是水稻病害领域的研究期刊以及实证领域方面的研究实力的综合排名。应用词频分析法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以及我国的相关论文中的关键词,归纳了目前世界上水稻病害,如稻瘟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热点。此外,还将竞争情报理论和相关方法应用于水稻病害研究之中。在研究的过程中广泛使用Benchmarking分析、SWOT分析等典型的竞争情报研究方法,在同类研究中具有明显的创新性。这一研究对于拓展和深化我国水稻病害研究范围和领域具有一定的意义。
徐敬友,陈恩甫,王诗白[2](1990)在《云形病对水稻产量影响的损失估计》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水稻云形病在我省发生普遍,且发病严重。为此,作者于1988年对水稻云形病作了损失率测定研究。
刘慧[3](2008)在《晚稻穗期病害药剂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稻穗期病是水稻从孕穗到腊熟期间各种病害的统称。水稻穗期是水稻产量的重要时期,也是多种病害并发为害期,穗期多种病害常在同一田块,同一稻秆上混合发生,造成功能叶早衰,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一般导致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50%以上,因此,必须强化防治。通过对10种杀菌剂的室内药剂筛选实验,结果显示:在10mg/l水平下,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对稻曲病菌、稻瘟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和叶鞘腐败病菌的菌丝均有较高的抑制效果,都达到了85%以上,除对叶鞘腐败病菌的抑制率为87.56%外,对另外3种病菌菌丝的抑制率达到了92.86%~99.76%。戊唑醇和烯唑醇对稻瘟病菌的抑制效果次之,分别为72.79%和70.31%,但是对纹枯和叶鞘腐败病菌的抑制效果都比较理想,均达到了80%以上。其他药剂对叶鞘腐败病菌的抑制效果都很差,抑制率为24.12%~36.47%。用室内抑菌效果较好的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井冈霉素、烯唑醇、戊唑醇进行的田间药效试验发现,室内离体抑菌实验的结果基本上和大田试验一致,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在所有的供试药剂(组合)中的防效最突出,对烯唑醇和三环唑、三唑酮、多菌灵的复配施药对穗期病害的防治效果试验表明,就增效作用而言,意义不大。防治适期和施药次数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穗期病害的防治最好在破口前3~5d施药1次,然后在齐穗期前再施药1次。有机硅增效剂与农药混配施药对病害的防效影响显示,有机硅增效剂对可湿性粉剂的增效效果要高于对悬浮剂和乳油的增效效果。施药器械对药剂的防治效果有较大的差别,用机动喷雾器施药对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的防效高于手动喷雾器的防效,卫士-16型手动喷雾器施对这3种病害的防效高于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的防效。
兴义地革委农业局植保植检站[4](1975)在《兴义地区对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及干尖线虫病的调查总结》文中认为 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根据省农林局的部署和要求,为了摸清有无水稻的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及干尖线虫病(下称水稻“三病”)等危险性病害的发生及其地理分布,为今后开展病虫的测报、植物检疫和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我区8个县共组织了80余人(其中包括地区农校师生49人、晴隆县科技局一人)的调查队伍,以县为单位,以水稻集中产区(坝子)和水稻良种基地为重点,采取田间调查与座谈访问相结合,调查
张浩[5](2016)在《基于WebGIS和物联网的水稻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吉林省是在我国生产高档优质米的最好的区域,而且实践也证明我省生产的稻谷米质,整体上好于国内任何各省份。但是,水稻上的三大主要病害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引起了巨大的损失。近年以来,吉林省水稻病虫发生严重,其中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白背飞虱、水稻条纹叶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发生情况严重,每年实际损失达3.5-4亿kg。而过多施用化学物质会使稻米的品质下降,农药残留超标,从而降低稻米了附加值。针对上述情况,本研究应用专家系统技术,建立了水稻病虫害诊治的知识库;利用GPS和GIS技术,建立了吉林省数字地图的空间数据库;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建立了水稻稻田的水温、空气温湿度、光照度等水稻环境实时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算法中的模糊聚类算法,根据超出设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度等信息阈值的天数,建立了病虫害发生级别的预警模型;综合物联网技术、专家系统技术和WebGIS技术,设计开发了水稻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该系统可实时显示采集数据和其位置信息,若有预警,则在地图上标注,并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到农户手机上,让农户及时做出预防措施,减少损失,增加收入。通过在长春市、榆树市、九台市、德惠市、梅河口市和东丰县共170万亩的示范区进行推广应用,平均亩增产水稻约48kg,共增产8230万kg。因此,本系统基本达到预期效果,有效的预防了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为应用推广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夏慧[6](2004)在《稻、麦纹枯病菌对井岗霉素的敏感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检测了江苏省13个市56个县(市)的160株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9个市16个县(市)的51株水稻纹枯病菌(R.solani)对井岗霉素的敏感性,并研究了影响病菌敏感性的营养、物理及化学等各种因子。 通过田间用药分离菌株与野生敏感菌株对井岗霉素的敏感性比较以及敏感性频率分布研究表明:江苏省小麦纹枯病菌对井岗霉素未产生抗药性,井岗霉素仍然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的高效、低毒、经济的主要药剂;水稻纹枯病菌中部分AG1-1A菌株对井岗霉素已产生抗药性,田间出现了低抗、中抗菌株。禾谷丝核菌对井岗霉素的敏感性要高于立枯丝核菌;同时,两种丝核菌的不同菌丝融合群对药剂的敏感性也有差异。 通过以野生敏感菌株的敏感性(EC50)与菌株敏感性频率分布图的方法来确立菌株敏感性基线,这两种方法确定的敏感性基线值略有不同,但差异不大。同时,按这两种方法进行稻、麦纹枯病菌对井岗霉素抗药性监测的结果相一致。因此认为,作菌株敏感性频率分布图的方法确立敏感性基线可能更为合适。 不同氮磷钾水平下稻、麦纹枯病菌对井岗霉素的敏感性不同。室内试验表明,增加氮含量,井岗霉素对稻、麦纹枯病菌的抑制率显着下降;增加钾含量,其抑制率显着增强。而磷含量的变化对药剂抑制率影响不大。盆栽试验表明,植株体内的不同营养元素含量对井岗霉素防治稻、麦纹枯病的效果有显着影响。增施氮肥或氮肥用量过多、植株体内含氮量高,纹枯病发生重,且井岗霉素对纹枯病的防效显着下降;增施钾肥、植株体内含钾量高,纹枯病发生轻,井岗霉素对纹枯病的防效显着增加;增施磷肥、植株体内含磷量的增加对防效的影响不显着。 温度、pH值、几种杀菌剂及除草剂的使用对井岗霉素抑制纹枯病菌的生长均有一定影响,尤其温度、pH值的影响最为显着。22℃时0.2μg/ml井岗霉素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抑制率最高,与15℃、28℃时的药剂抑制率相比达显着差异;其次为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8℃时的药剂抑制率,但与15℃时的相比差异不显着。在28℃时,0.2p岁ml井岗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最高,与21℃、35℃时的相比达显着差异;21℃与35℃时抑制率相比也不显着。pH7时井岗霉素对稻、麦纹枯病菌的抑制率最高,pHS时次之,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着;pHg时抑制率最低,并与pHS、7时的抑制率相比达显着差异。因此,在实验室进行菌株对药剂敏感性测定时,培养温度、培养基pH值的控制与稳定很重要。多菌灵、三哇酮、戊哇醇等杀菌剂及精恶哇禾草灵、氟草定、苯磺隆、乙草胺、丁草胺等除草剂均能抑制稻、麦纹枯病菌的生长;同时,它们对井岗霉素抑制纹枯病菌的效果产生促进作用,即稻、麦纹枯病菌经这些药剂处理后,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病菌对井岗霉素的敏感性则增强,而且水稻纹枯病菌的敏感性上升趋势要明显高于小麦纹枯病菌。
吕旭健[7](2009)在《新型杀菌剂龙克菌的应用技术研究及应用推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杀菌剂龙克菌是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产品。该产品在防治农作物细菌性病害具高效,其药效优于各常用农药品种,被浙江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国家科学技术部确定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定为国家级新产品,被农业部发布无公害农产品推荐的农药品种之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列为全国重点推广产品。本文就其杀菌活性、杀菌谱、田间药效和推广成效等方面做了较深入的研究。1.通过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发现20%龙克菌悬浮液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柑橘溃疡病菌和白菜软腐病菌的生长繁殖都具有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2.59,14.22,23.84,201μg/ml,按各病原菌EC50大小排列,龙克菌对各病原菌活性顺序为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柑橘溃疡病菌>白菜软腐病菌。2.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发现20%龙克菌悬浮液对细菌病害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柑桔溃疡病和白菜软腐病都具有显着的防治效果,防效均高于目前普遍使用的药剂。在防治白菜软腐病试验中,根据观察,试验药剂对作物无药害现象,对其他生物无害。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20%龙克菌悬浮剂防治细菌性病害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柑桔溃疡病和白菜软腐病效果较好,可以推广应用。20%龙克菌悬浮液对真菌病害柑橘疮痂病和西瓜枯萎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效略优于对照药品,而且在防治柑橘疮痂病试验中,根据观察龙克菌对柑桔无药害,对柑桔害虫常见天敌亦安全3.通过九年(2000~2009)的推广应用,推广应用面积合计达到2165.2万亩,新增产值达到22.8亿元。龙克菌的推广应用在农作物病害防治工作中作出了显着成效。
陈恩甫[8](1996)在《水稻云形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稻云形病(Rh ynchos poriun oryzae)已成为我县以杂交稻为主的中籼稻后期的重要病害,病菌以菌丝在病叶、病谷上越冬,以病叶残体中的菌丝为主要初侵染源,病叶上产生分生孢子可再次侵染,扩大危害。发病和水稻生育期关系密切,拔节孕穗期开始发病,抽穗期病情激增,成熟期病情趋于稳定。籼稻发病重于粳稻,杂交稻发病最重,常规中籼稻次之,粳稻发病最轻。病原菌喜欢低温高湿环境,适
罗清文[9](2008)在《基于WebGIS的上海水稻主要病虫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对农作物病虫监测和预报基本实现计算机网络化,基于Internet的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无疑将是未来植保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选取上海市水稻主要病虫害历史资料,以Internet为系统平台,运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技术、ASP网络编程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网络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信息系统开发手段,建立了基于WebGIS的上海地区水稻主要病虫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经上海市农技推广中心和各区县植保站试用,结果显示,该系统具有病虫GIS、数据传输、病虫诊断、实时发布、电视预报和植保知识等功能,系统搜索和查询方便,界面友好。本系统包括:1.网络多媒体技术平台:包括植保知识和电视预报两部分,主要有农业病虫害的种类识别、症状诊断、预测预报、综合防治技术等多媒体文件。2.病虫害远程诊断平台:由客户端询问,与病虫规则库进行模糊匹配,通过相似图片查询,与采集的标本图片进行对照,同时调取病虫害知识库,最终实现诊断结果,同时提供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和建议等。3.病虫情报平台:各区县植保技术人员通过系统用户鉴权和密码验证,进入系统网络数据库,可发布主要农作物病虫情报、通知、更新相关植保技术信息,并实时查询全市各地区主要农作物病虫发生情况,以及主要农作物病虫情报资料。4.病虫GIS预警信息平台:该平台具有信息浏览和数据管理功能,并提供了乡镇信息查询、图例切换、视图打印、平移、放大、缩小、距离测量、框选、选择清除等功能,可方便的查询各乡镇病虫害发生情况。通过该系统能迅速、准确地将病虫发生信息传递给基层植保员和农民,有效地减少了人力资源和投资成本。为基层植保员和农民解决了植保技术知识的更新慢,培训费用高、人员集中难等问题。真正提升上海市水稻病虫害预警和控制能力。
王佳玉[10](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黎族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防御措施初探(1950-1987)》文中研究指明
二、云形病对水稻产量影响的损失估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形病对水稻产量影响的损失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献计量的水稻三种主要病害研究水平的国际比较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资料来源 |
1.3.2 检索方法 |
1.3.3 分析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研究难点 |
第二章 水稻病害研究概论 |
2.1 水稻病害的种类与分布 |
2.1.1 水稻病害种类 |
2.1.2 水稻主要病害的世界分布 |
2.1.3 我国水稻的区划分布 |
2.1.4 我国水稻三种主要病害分布 |
2.2 水稻病害造成的危害与损失 |
2.3 水稻病害研究的目的意义 |
2.3.1 世界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
2.3.2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保证力量 |
2.3.3 提高国家粮食品质,打破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重要支撑 |
2.3.4 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体现 |
2.4 当前水稻病害研究的进展 |
2.4.1 国外水稻病害防治研究的主要进展 |
2.4.2 我国水稻病害发展与研究概况 |
2.5 水稻三种主要病害研究的发展趋势 |
2.5.1 充分利用多样性抗病资源控制水稻病害 |
2.5.2 利用水稻基因工程研究控制病害 |
2.5.3 生物防治应用 |
2.6 水稻三种主要病害研究面临的问题 |
2.6.1 全球气候变暖和种植结构的调整 |
2.6.2 转基因水稻对病害防治的贡献 |
2.6.3 粮食安全问题对水稻病害研究的考验 |
第三章 文献计量学与竞争情报学的发展概况 |
3.1 文献计量学综述 |
3.1.1 文献计量学的概念 |
3.1.2 文献计量学的应用现状 |
3.1.3 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 |
3.2 竞争情报学综述 |
3.2.1 竞争情报学概念 |
3.2.2 我国竞争情报学的应用现状 |
3.2.3 竞争情报学的国际发展趋势 |
第四章 基于文献计量理论的国际水稻病害研究水平分析 |
4.1 研究词频分析 |
4.2 国际水稻病害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
4.2.1 国际相关期刊总体分析 |
4.2.2 有关文献计量分析 |
4.3 国际水稻病害实证研究 |
4.3.1 水稻稻瘟病 |
4.3.2 水稻白叶枯病 |
4.3.3 水稻纹枯病 |
4.4 中国水稻病害研究的国内文献计量实证研究 |
4.4.1 水稻稻瘟病 |
4.4.2 水稻白叶枯病 |
4.4.3 水稻纹枯病 |
第五章 国内外水稻病害应用研究与技术研发水平比较 |
5.1 水稻病害预测预报水平的比较 |
5.1.1 国内外水稻病害预测预报软件的研发数量 |
5.1.2 国内外水稻病害预测预报准确度的比较 |
5.1.3 国内水稻病害预测预报系统的主要不足 |
5.2 水稻病害化学防治水平的比较 |
5.2.1 国际农药新品种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
5.2.2 国内外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品种的研发与应用 |
5.2.3 近年来国内外广泛使用的主要农药新品种 |
5.2.4 国内外化学防治新方法比较 |
第六章 基于竞争情报的水稻病害研究水平分析 |
6.1 典型机构的定标比超分析 |
6.1.1 评价指标的选择 |
6.1.2 评价指标的定义 |
6.2 水稻病害防治研发中的优势以及发达国家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
6.3 我国水稻病害防治研发中的劣势或不足 |
6.4 我国水稻病害防治研发中的机会与威胁 |
第七章 全文讨论 |
7.1 水稻病害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策略 |
7.1.1 学科专家与情报专家相互结合,密切跟踪国际前沿动态 |
7.1.2 深入开展调研工作,为各时期病害发生量提供预测预报服务 |
7.1.3 加强对水稻病害研究科研课题立项工作的专业指导 |
7.1.4 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 |
7.1.5 进一步加强病害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7.1.6 加强对科研骨干力量的培训,提高参与国际大协作的能力 |
7.2 我国水稻病害研究的对策建议 |
7.2.1 建立健全我国水稻病害管理制度与法规 |
7.2.2 成立国家级水稻病害专业防控指导监督委员会 |
7.2.3 加强对外来水稻病害的管理与防控 |
7.2.4 建立国家级水稻病害评估指标体系及预警系统 |
7.2.5 注重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
7.2.6 强化科研中坚力量建设,增强公益性研究的主导力量 |
7.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后续工作 |
7.3.1 主题词的进一步完善 |
7.3.2 进一步细化学科分类 |
7.3.3 拓宽语种研究范围 |
7.3.4 进一步拓宽实证分析范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件 |
(3)晚稻穗期病害药剂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水稻穗期病的发生及危害 |
1.1 叶部病害 |
1.1.1 稻叶黑粉病 |
1.1.2 云形病 |
1.1.3 胡麻叶斑病 |
1.1.4 水稻条叶枯病 |
1.2 茎秆病害 |
1.2.1 纹枯病 |
1.2.2 菌核病 |
1.2.3 紫秆病 |
1.2.4 叶鞘腐败病 |
1.3 穗部病害 |
1.3.1 稻瘟病 |
1.3.2 稻粒黑粉病 |
1.3.3 稻曲病 |
1.3.4 颖枯病 |
2 水稻穗期病害的综合防治 |
2.1 水稻穗期病害的农业防治 |
2.1.1 选育抗病品种,适时播种 |
2.1.2 严格进行种子消毒 |
2.1.3 科学施肥和管水 |
2.1.4 适当早施药,预防主要病害 |
2.2 水稻穗期病害药剂防治的现状 |
2.3 水稻穗期病害生物防治的现状 |
2.3.1 水稻纹枯病的生物防治 |
2.3.2 水稻瘟病的生物防治 |
2.3.3 稻曲病的生物防治 |
3 湖南省主要水稻穗期病害的发生分布情况 |
3.1 近年来水稻穗期病害发生情况 |
3.2 2007年湖南省水稻纹枯病发生分布情况 |
3.3 2007年湖南省稻瘟病发生分布情况 |
3.4 2007年湖南省稻曲病发生分布情况 |
第二章 水稻穗期病防治药剂室内筛选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供试药剂 |
1.2 供试菌种 |
1.3 实验方法 |
1.3.1 带毒培养基的制备 |
1.3.2 菌饼的移植 |
1.3.3 菌落直径的测量及计算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药剂的对四种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 供试药剂对稻瘟病菌的毒力 |
2.3 供试药剂对稻纹枯病菌的毒力 |
2.4 供试药剂对稻曲病菌的毒力 |
2.5 供试药剂对水稻叶鞘腐败病菌的毒力 |
3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药剂对水稻穗期病害防治效果的田间药效评价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作物 |
1.2 试验药剂 |
1.3 试验地基础条件 |
1.3.1 栽培条件 |
1.3.2 土壤肥力条件 |
1.4 小区安排及施药方法 |
1.5 调查及统计方法 |
1.6 气象情况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药剂(组合)对双季晚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 |
2.2 不同药剂(组合)对双季晚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
2.3 不同药剂(组合)对双季晚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
3 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
4 讨论 |
第四章 水稻穗期病害药剂防治适期试验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作物 |
1.2 试验药剂 |
1.3 试验地基础条件 |
1.4 小区安排及施药方法 |
1.5 调查及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施药时期各处理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 |
2.2 不同施药时期各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
2.3 不同施药时期各处理对水稻穗瘟病的防治效果 |
3 讨论 |
第五章 施药次数对防效的影响评价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作物 |
1.2 试验药剂 |
1.3 试验地基础条件 |
1.4 小区安排及施药方法 |
1.5 调查及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药剂不同施药次数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
2.2 各药剂不同施药次数对稻瘟病(穗瘟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
2.3 各药剂不同施药次数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
3 讨论 |
第六章 不同的施药器械对防效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作物 |
1.2 试验药剂 |
1.3 小区安排及施药方法 |
1.4 调查及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喷雾器施药对稻曲病防效的影响 |
2.2 不同喷雾器施药对穗瘟病防效的影响 |
2.3 不同喷雾器施药对纹枯病防效的影响 |
2.4 不同喷雾器对三种病害防治效果的影响比较 |
3 讨论 |
第七章 增效剂对防效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作物 |
1.2 试验药剂 |
1.3 小区安排及施药方法 |
1.4 调查及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 |
2.2 不同处理对稻瘟病(穗瘟)的防治效果 |
2.3 不同处理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
2.4 不同处理对不同病害的防效比较 |
3 讨论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WebGIS和物联网的水稻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数据获取 |
2.1 空间数据采集 |
2.2 实时监测数据获取 |
2.2.1 无线传感器网络 |
2.2.2 数据库建立 |
2.2.3 数据采集 |
第三章 水稻病虫害预警模型 |
3.1 基于规则的水稻病虫害诊治模型 |
3.2 基于模糊聚类的水稻稻瘟病预警模型 |
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2 服务器端系统设计与实现 |
4.2.1 远程数据的存储 |
4.2.2 服务器的负载均衡 |
4.2.3 服务器推送技术 |
4.2.4 WCF服务 |
4.2.5 服务器的自动检测功能 |
4.2.6 服务器短信预警功能的实现 |
4.2.7 数据存储模块与即时显示模块 |
4.2.8 与客户端通信方面 |
4.2.9 对客户端提供的服务 |
4.2.10 短信预警模块 |
4.2.11 紧急情况下的短信发送 |
4.2.12 短信发送记录查询 |
4.2.13 对所有历史信息的查询 |
4.3 客户端系统设计与实现 |
4.3.1 系统的功能框图 |
4.3.2 地图操作子系统 |
4.3.3 稻田操作 |
4.3.4 设置操作 |
4.3.5 水稻稻瘟病预警子系统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内容 |
5.2 历史数据查询功能 |
5.3 短信预警功能 |
5.4 客户端 |
5.5 测试内容 |
5.6 记录查询功能 |
5.7 设置操作功能 |
5.8 病害预警功能 |
5.9 压力测试 |
5.10 测试结论 |
第六章 系统应用与示范 |
第七章 结论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稻、麦纹枯病菌对井岗霉素的敏感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 两种病害的研究进展 |
(一) 发生与分布 |
(二) 病害的症状 |
1 、 小麦纹枯病的典型症状及相关症状 |
2 、 水稻纹枯病的症状 |
(三) 稻、麦纹枯病病原菌 |
1 、 病原菌种类及融合群 |
2 、 病原菌的生理生态和生物学特性 |
3 、 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 |
(四) 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 |
(五) 病害的防治技术 |
1 、 农业防治 |
2 、 生物防治 |
3 、 化学防治 |
二、 稻、麦纹枯病菌对井岗霉素的敏感性 |
(一) 井岗霉素 |
(二) 井岗霉素对纹枯病菌的作用机理 |
1 、 抗穿透作用 |
2 、 激发植株的抗性防卫反应 |
3 、 海藻糖酶与肌醇生物合成的抑制剂 |
(三) 稻、麦纹枯病菌对井岗霉素的敏感性 |
(四) 稻、麦纹枯病菌对其它杀菌剂的敏感性 |
三、 影响稻、麦纹枯病菌对井岗霉素敏感性的因素研究 |
(一) 氮、磷、钾营养元素的研究 |
1 、 氮、磷、钾对植株的影响 |
2 、 氮、磷、钾对纹枯病菌的影响 |
3 、 不同氮、磷、钾条件下病原菌对药剂敏感性的影响 |
(二) 杀菌剂、除草剂对纹枯病菌的影响 |
四、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一、 供试菌株 |
(一) 小麦纹枯病菌 |
(二) 水稻纹枯病菌 |
二、 供试药剂与肥料 |
三、 供试培养基 |
四、 菌丝融合群鉴定 |
五、 稻、麦纹枯病菌对井岗霉素的敏感性测定 |
(一) 含药培养基的制备 |
(二) 菌落生长抑制率测定法 |
(三) 抗性稳定性测定 |
(四) 敏感性基线的确定 |
六、 不同氮磷钾水平下纹枯病菌对井岗霉素敏感性的变化 |
(一) 室内测定 |
1 、 不同营养条件下井岗霉素对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 |
2 、 不同营养元素含量对菌落形态的影响 |
3 、 菌丝异常生长的显微观察 |
(二) 盆栽试验 |
七、 其它条件下纹枯病菌对井岗霉素敏感性的变化 |
(一) 不同温度下纹枯病菌对井岗霉素敏感性的变化 |
(二) 不同pH下纹枯病菌对井岗霉素敏感性的变化 |
(三) 纹枯病菌经杀菌剂、除草剂处理后对井岗霉素敏感性的变化 |
结果与分析 |
一、 稻、麦纹枯病菌对井岗霉素的敏感性测定 |
(一) 小麦纹枯病菌对井岗霉素的敏感性 |
1 、 AGD菌群野生敏感菌株对井岗霉素的敏感性 |
2 、 AGD菌群用药分离菌株对井岗霉素的敏感性 |
2.1 抑制菌丝生长相同百分率的药剂浓度EC_(50)值 |
2.2 同一药剂浓度对来自不同用药地区菌株的菌丝生长抑制率 |
3 、 小麦纹枯病菌不同菌丝融合群对井岗霉素的敏感性 |
4 、 禾谷丝核菌对井岗霉素的敏感性基线 |
(二) 水稻纹枯病菌对井岗霉素的敏感性 |
1 、 AG_(1-1A)菌群野生敏感菌株对井岗霉素的敏感性 |
2 、 AG_(1-1A)菌群用药分离菌株对井岗霉素的敏感性 |
3 、 非AG_(1-1A)菌群对井岗霉素的敏感性 |
4 、 抗性菌株的抗性稳定性 |
5 、 立枯丝核菌对井岗霉素的敏感性基线 |
(三) 稻、麦纹枯病菌在同一培养基上的敏感性比较 |
二、 不同氮磷钾水平下纹枯病菌对井岗霉素敏感性的变化 |
(一) 不同氮磷钾条件下纹枯病菌对井岗霉素敏感性的室内测定 |
1 、 不同营养条件下井岗霉素对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 |
2 、 氮磷钾营养元素对纹枯病菌菌体及菌落形态的影响 |
(二) 盆栽试验 |
三、 其它条件下纹枯病菌对并岗霉素敏感性的变化 |
(一) 不同温度下纹枯病菌对井岗霉素敏感性的变化 |
(二) 不同pH值下纹枯病菌对井岗霉素敏感性的变化 |
(三) 其它药剂处理纹枯病菌后该菌对井岗霉素敏感性的变化 |
讨论 |
一、 稻、麦纹枯病菌对井岗霉素的敏感性 |
二、 敏感性基线的确立 |
三、 不同氮磷钾水平下纹枯病菌对井岗霉素的敏感性 |
四、 其它条件下纹枯病菌对井岗霉素的敏感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7)新型杀菌剂龙克菌的应用技术研究及应用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第一章 文件综述 |
1.1 杀菌剂概况 |
1.1.1 施用杀菌剂的必要性 |
1.1.2 杀菌剂的分类 |
1.2 杀菌剂龙克菌的概况 |
1.2.1 龙克菌的名称及性状 |
1.2.2 龙克菌的特点 |
1.2.3 龙克菌的毒性 |
1.2.4 作用机制 |
1.2.5 作用性能 |
1.2.6 主要防治对象 |
1.3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龙克菌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菌株 |
2.1.2 供试药剂 |
2.1.3 培养基 |
2.1.4 离体杀菌活性测定 |
2.1.5 统计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龙克菌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毒力 |
2.2.2 龙克菌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毒力 |
2.2.3 龙克菌对柑桔溃疡病菌的毒力 |
2.2.4 龙克菌对白菜软腐病菌的毒力 |
第三章 龙克菌的田间药效试验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防治对象 |
3.1.2 供试药剂 |
3.1.3 供试品种 |
3.1.4 试验方法 |
3.1.5 药效调查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龙克菌等药剂防治细菌性条斑病效果 |
3.2.2 龙克菌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效果 |
3.2.3 龙克菌防治柑橘溃疡病效果 |
3.2.4 龙克菌防治白菜软腐病效果 |
3.2.5 龙克菌防治柑橘疮痂病效果 |
3.2.6 龙克菌防治西瓜枯萎病效果 |
第四章 龙克菌对农作物病害的技术研究和推广 |
4.1 推广新型杀菌剂龙克菌的意义 |
4.2 龙克菌技术研究的主要成效 |
4.2.1 基本掌握了龙克菌在我市的主要适用范围 |
4.2.2 明确了龙克菌防治病害的种类 |
4.2.3 防治效果 |
4.2.4 施药技术 |
4.2.5 对作物和生态环境安全 |
4.3 推广应用的主要工作 |
4.3.1 建立组织,制订研究实施方案 |
4.3.2 设立基点,落实任务 |
4.3.3 重点突破,科学地开展试验研究 |
4.3.4 加大力度,强化应用推广 |
4.4 龙克菌推广应用的成效 |
第五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9)基于WebGIS的上海水稻主要病虫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
1.2 信息技术在植保领域的应用 |
1.2.1 地理信息系统 |
1.2.2 专家系统 |
1.2.3 数据库管理系统 |
1.2.4 决策支持系统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WebGIS 及其实现技术 |
2.1 WebGIS 的定义及特点 |
2.2 WebGIS 的应用 |
2.3 WebGIS 的实现方法 |
第三章 WebGIS 开发平台的选择 |
3.1 主要WebGIS 产品的技术特征 |
3.2 选择WebGIS 开发平台的建议 |
3.3 ArcIMS 及其体系结构 |
3.3.1 ArcIMS 特点 |
3.3.2 ArcIMS 系统结构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网络系统发布方案设计 |
4.2.1 网络环境简介 |
4.2.2 Web 服务器与开发工具应用程序的选择 |
4.2.3 基于B/S 模式信息发布系统的体系结构 |
4.3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
4.3.1 多媒体远程教学模块 |
4.3.2 病虫诊断模块 |
4.3.3 病虫情报模块 |
4.3.4 病虫GIS 模块 |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的组成 |
4.4.2 空间数据库 |
4.4.3 属性数据库 |
4.4.4 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连接 |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地图服务设置 |
5.2 主要功能实现 |
5.2.1 数据管理实现 |
5.2.2 图形操作功能 |
5.3 系统功能运行 |
5.3.1 多媒体远程教学平台 |
5.3.2 病虫诊断平台 |
5.3.3 病虫情报平台 |
5.3.4 病虫 GIS 平台 |
5.3.5 用户手册 |
5.4 系统运行环境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云形病对水稻产量影响的损失估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计量的水稻三种主要病害研究水平的国际比较与实证分析[D]. 丁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08)
- [2]云形病对水稻产量影响的损失估计[J]. 徐敬友,陈恩甫,王诗白. 江苏农业科学, 1990(01)
- [3]晚稻穗期病害药剂防治技术研究[D]. 刘慧.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8)
- [4]兴义地区对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及干尖线虫病的调查总结[J]. 兴义地革委农业局植保植检站. 贵州农业科技, 1975(02)
- [5]基于WebGIS和物联网的水稻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D]. 张浩.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2)
- [6]稻、麦纹枯病菌对井岗霉素的敏感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夏慧. 扬州大学, 2004(04)
- [7]新型杀菌剂龙克菌的应用技术研究及应用推广[D]. 吕旭健. 浙江大学, 2009(02)
- [8]水稻云形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A]. 陈恩甫. 中国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论文集, 1996
- [9]基于WebGIS的上海水稻主要病虫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罗清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08(S2)
- [10]新中国成立以来黎族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防御措施初探(1950-1987)[D]. 王佳玉. 海南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