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哪些食品幼儿不宜多吃(论文文献综述)
赵娜娜[1](2019)在《“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文中认为农村公共食堂是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伴生物和重要构成内容,是一种曾经轰轰烈烈地改变中国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新生事物”。它从1958年夏的迅速兴起到1961年初的悄然解散,走过了近四载的曲折历程。本文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典型区域之一——河南省新乡专区武陟县作为特定的考察区域,梳理出河南省武陟县“大跃进”时期农村公共食堂的建立、巩固、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考察19581961年间武陟县公共食堂兴起的背景、政策调整、强行恢复、艰难维持以及最终解散的过程,力求对三年困难时期武陟县公共食堂做出客观的历史评价。河南省是开展公共食堂最早的省份,武陟县又是河南省兴办公共食堂最早的县之一。本文根据武陟县档案馆保存的大量原始资料,包括当时保存下来的会议记录、调查报告、工作汇报、运动总结等资料,概述了该县县委主导的农村公共食堂兴衰的大致过程。通过这些档案中的大量细节,可以揭示县委、公社干部和大、小队干部、普通社员对公共食堂各自不同的立场以及彼此的互动,探讨各阶层的态度对农村公共食堂兴起、调整、解散所起的作用。这些档案资料,证明了中央、省委、地委宏观政策在地方贯彻的权威性和延续性,以及公共食堂在基层实践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农村公共食堂是一件新生事物,要改变全县群众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饮食习惯,取消私有小灶,集中到大食堂集体就餐,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触及社员生活的方方面面。1958年7月,中共武陟县委在新乡地委的要求下开始筹备公共食堂,县委要求各乡镇上报创办大食堂(农忙食堂)的经验。接着,中共武陟县委树立詹店公社、城关公社两个典型,推广经验。8月23日,随着人民公社的成立,公共食堂在全县普及。11月初,县委采取一些措施对全县公共食堂进行了巩固提高。随着公共食堂的成立,全县也普及了供给制和集体福利事业。1959年初,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的弊病不断暴露出来。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了初步整顿,如实行“计划用粮、以人定量”;“允许社员在家吃饭”、自愿参加食堂;缩小食堂规模等。因为家庭副业是公共食堂的逻辑延伸,在初步整顿食堂的同时,县委还要求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等措施来增加社员口粮。这些措施,使食堂初期的混乱局面有所改善。但是,公共食堂的整顿工作,因为庐山会议上的反右倾斗争而被迫停止下来。庐山会议后,武陟县再次出现大办公共食堂的高潮。公共食堂的强行恢复,“五风”盛行,加上反瞒产运动,给农村造成了很大破坏。1960年初,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再整顿。但这些措施不足以改善公共食堂的困难局面,全县普遍出现了浮肿病、人口外流、中毒事件、非正常死亡等严重的困难。县委不得不推行粮食增量法、代食品运动等措施维持公共食堂的运行。1961年初,中共武陟县委根据上级精神,在农村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了公共食堂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摸清了基层民众对公共食堂的真实态度,明白了停办食堂的好处,找到了食堂停伙的善后办法,在此基础上解散了全县的公共食堂。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是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有领导、有步骤地分批分期散伙的,并且在食堂解散前和解散过程中甚至解散后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并非“一哄而散”。武陟县大办农村公共食堂浪费了大量粮食,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剥夺了社员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恶化了干群关系,而且把社员置于非常恶劣的饮食环境中。公共食堂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的产物,它给武陟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认真总结这一经验教训,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誉小[2](2019)在《餐前食育活动的行动研究 ——以成都市某幼儿园中一班为例》文中指出膳食作为维系人类生存的根本所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与幼儿息息相关的“食育”培养体系和课程建构在我国却并不熟悉,使得许多幼儿错过了在学前阶段培养完整食育观念的绝佳时期。尤其是随着都市社会的发展,幼儿在与原生态田野的疏离中导致食物认知水平显着下降,这突出地体现在幼儿对食物的来源茫然不知,食物的季节性意识异常淡薄,更遑论食物制作前的原初形态。另外,还存在不良饮食结构引发的健康危机,以及饮食行为和习惯欠佳等多重问题。食育作为以食物为载体对幼儿实施的教育活动,对深化幼儿对食物的认知、合理调整膳食结构、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理解饮食中包孕的文化内涵具有不容忽视的教育价值。3-6岁是幼儿培养良好饮食观念和饮食行为的最佳时间段,但通过实践考察和理论反思发现,现阶段的幼儿园食育尚处萌芽阶段,理论建构和实践操作都存在许多不足,如我们应如何食育,如何将食育应用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如何通过食育促进幼儿的发展,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和资料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成都市某幼儿园中班的37名幼儿在餐前实施相关食育活动,展开近四个月的餐前食育的教学历程,深入探究食育对幼儿的显性影响,并通过实践效果的呈现力图为在进餐前实施食育的教师提供可行的教学建议和指导策略。本文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食育”对幼儿的重要性出发,厘清核心概念,明晰相关文献研究;第二部分为研究设计,提出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介绍研究方法及研究流程;第三部分分析餐前活动存在的问题,实施行动研究探析餐前食育活动过程;第四部分分析研究成效;第五部分提出结论和建议。研究发现,教师的食育意识直接决定了餐前食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本研究的实践方案可以让一线教师在餐前借鉴学习的价值;餐前食育活动可以是以预设为主的活动。建议幼儿园提高教师食育意识,加强师资培训;注重餐前食育活动家园共同施行。
胡小京[3](2019)在《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末民初,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该会于1912年4月,为启迪女性新知,专门针对社会中上层受过教育的家庭女性及女学生群体创办了《女铎》杂志。在基于基督教指导原则之下,该刊重点围绕女性的家政事务管理、儿童教养、婚恋、教育、职业、自身权益及社会服务等相关问题,给予女性全方位的引导和帮助。《女铎》发行近四十年,是与时代互相适应和选择的产物,其选载文章时而保守、时而偏激、时而激进、时而反复,对女性角色定位在情感上错综复杂,恰恰真实地呈现了这一时期女性角色建构的艰难性和复杂性。在刊行基调上,《女铎》对女性角色的定位选择了一条温和而保守的“新”路线,试图在培养家庭新式“贤妻良母”与社会新女性之间达到一种有序过渡和平衡,这种平衡是近代中国转型中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一种体现。虽然在近四十年的发刊中,《女铎》始终将重心落足于家庭,但其在女性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的引导、规训及处理这二者平衡之间的努力和尝试,推动了家政科学化及社会现代化进程。因此,本文拟通过对《女铎》文本的解读,以“女性角色”为连接点,探究民国时期社会历史变迁与报刊媒介之间建立的密切关系,充分阐释女性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功能性内涵和时代性特征,并对二种角色的平衡进行理论分析。在研究女性角色建构的历程中,不仅可以透视出民国时期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与定位,也从中显露出以知识女性群体为代表的,来自女性自身的自省和自言,凸显了女性角色从被动受男性社会精英倡导到女性自身主动诉求的历史性转变。
江琳[4](2004)在《成因与对策: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健康饮食行为是指幼儿为平衡而科学地摄取各类营养素,维持生命活动,促进身心健康而采取的各种行为或行为取向。幼儿健康饮食行为具有个体价值、社会价值、教育价值等诸多价值。在培养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过程中,饮食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中西饮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构成当代我国幼儿健康饮食行为培养的文化背景,只有对文化背景作详尽解读,才能在文化冲突与融合进程中作出理性抉择。社会环境亦从多方面影响幼儿健康饮食行为之培养。在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社会性凸显的今日,社会失范对幼儿健康饮食行为培养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为培养幼儿健康饮食行为,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强道德建设,为幼儿健康饮食行为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家长和幼儿园教师与幼儿朝夕相处,对幼儿健康饮食行为之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家长应当提高饮食教育技巧,构建健康的家庭饮食环境;幼儿教师在幼儿饮食过程中应当禁用一些会产生不良影响的话语,使自己的话语具有教育性、科学性和可接受性。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任何一环的缺损都会对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蒋行亚[5](2019)在《在幼儿园中开展食育的建设》文中提出食育是关于饮食所有活动的教育活动统称。食育的开展是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满足幼儿园食育发展的需要。根据幼儿的特点,提出了在幼儿园中开展环境创设、运用五感教育法、开展三色营养课程、开展食育主题活动、开辟种植园地的食育活动、开展食养理念到食育实践、开发特色课程、实践食育工作坊、传承中国的食文化来创新传统膳食文化以及在家园共育中展开食育的策略。
张晓方[6](2009)在《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与健康相关的工作效率低下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健康是一种躯体、精神及社会和谐融合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生产率是一个工人每小时工作能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决定生产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人力资本。所以员工的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自20世纪八十年代起,就有许多研究证明了员工的健康状况可以影响企业的生产率,而其中,工作效率低下(在此定义为“员工因健康问题而导致工作时效率下降”)比缺勤和残疾导致了更多的生产率降低和经济损失。由于健康危险因素的可干预性以及对其干预有更高的成本效益比,许多学者把重点放在了对健康危险因素和工作效率低下的研究上,并均证明了二者之间的关联。但是在国内,笔者尚未见到有关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关系的研究报道。本研究以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为研究对象,探讨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与其工作效率低下是否有关联。目的通过本研究检验: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是否有关联?其中包括:一、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哪些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有关联?二、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与工作效率低下是否有关联?三、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与工作效率低下是否有关联?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Quasi-experiment)这一研究方法。在国外的《健康和绩效调查问卷》(HPQ,Health and Performance Questionnaire)、《工作能力快速调查问卷》(WPSI,Work Productivity Short Inventory)、《健康和工作问卷》(HWQ,Health and Work Questionnaire)和密歇根大学的健康风险估卷基础上开发出本研究所用的《健康危险因素及工作效率评估调查问卷》,对某市交响乐团131名员工进行了三次横断面调查,并根据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分布和小组访谈结果对其进行了6个月的健康干预,通过基线调查以及干预后调查与基线调查的对比,来检验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并计算工作效率低下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及其在健康相关经济损失中所占的比例。结果一、在基线调查的员工的12个健康危险因素中,压力大占69.4%,其次分别为自我感觉健康差(60.3%)、吸烟(57.0%)、身体活动少(43.8%)、血压高(38.8%)和超重/月巴胖(37.2%)。员工拥有的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从0-8个不等。拥有中等健康危险的员工有53名,占43.8%;拥有中等健康危险的员工有46名,占38.0%。干预后,所有健康危险因素所占的比例均出现了降低。其中,干预3个月后,有5个健康危险因素在员工中所占的比例出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显着降低,分别为血压高(P<0.001)、自我感觉健康差(P=0.031)、超重/肥胖(P=0.021)、胆固醇高(P<0.001)和工作满意度差(P=0.003)。干预6个月后,有3个健康危险因素在员工中所占的比例出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显着降低,分别为血压高(P<0.001)、超重/肥胖(P=0.002)和胆固醇高(P<0.001)。干预后和基线相比,员工拥有的最多的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从8个降到了6个,中期时(干预3个月后)有65.9%的员工出现了健康危险因素个数的减少,末期时(干预6个月后)有66.7%的员工出现了健康危险因素个数的减少,并且健康危险因素减少2个或2个以上的员工人数连续增加,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增加的员工人数连续减少。中期和基线相比,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减少了1.01个,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期和基线相比,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减少了1.22个,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期和基线相比,49.5%的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出现降低;末期和基线相比,47.6%的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出现降低。二、基线调查显示,某市交响乐团中有52.1%的员工自我报告存在工作效率低下。女性比男性(x2=6.629,P=0.010)、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员工比从事演奏指挥的员工(x2=6.629,P=0.010)、年龄≤38岁的员工比年龄>38岁的员工(x2=5.873,P=0.016)更多地自我报告了具有工作效率低下。女性比男性(Z=-2.117,P=0.034)、年龄≤38岁的员工比年龄>38岁的员工(Z=-2.748,P=0.006)、学历大学及以上的员工比学历在大学以下的员工(Z=-2.151,P=0.032)的工作效率低下等级要高。干预后和基线相比,无工作效率低下的员工比例增多,严重工作效率低下的员工比例减少。3个月的干预可使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降低3%左右,6个月的干预可使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降低2.5%左右。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月薪酬均值约为6,361元,按此计算,3个月或6个月的干预可使该乐团每人每月避免因工作效率低下带来的隐形损失约159元~190元。三、通过横断面调查,本研究发现压力大和生活满意度差与工作效率低下存在关联(压力大,OR=7.045,95%CI:627-30.507;生活满意度,OR=7.229,95%CI:1.455-35.921);本研究末期和基线相比较时,发现身体活动少的改变与工作效率低下等级的改变之间存在关联(Z=-2.308,P=0.021)。基线时,压力大和无压力大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分别为5.11%和0.95%,生活满意度差和无生活满意度差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分别为8.80%和2.79%,身体活动少和无身体活动少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分别为4.60%和3.25%。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月薪酬均值约为6,361元,按此计算,有压力大者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压力大者多出265元左右;生活满意度差者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生活满意度差者多出382元;身体活动少者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身体活动少者多出86元。如果按2周有80个工作小时计算,有压力大者比无压力大者2周内因为工作效率低下要多损失3.3小时的工作时间:生活满意度差者比无生活满意度差者2周内因为工作效率低下要多损失4.8小时的工作时间:身体活动少者比无身体活动少者2周内因为工作效率低下要多损失1.1小时的工作时间。本研究未发现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与工作效率低下之间的关联,但发现健康危险等级越高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程度越大,每增加一个健康危险等级,工作效率低下值约升高2%。四、某市交响乐团员工每年因工作效率低下带来的隐形损失为383,980元,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54.4%。某市交响乐团员工每年因病缺勤带来的损失为219,988元,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31.2%。某市交响乐团2008年为其员工总共支付员工个人医疗保险费用101,640元,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14.4%。6个月的健康干预可以使某市交响乐团减少经济损失297,989元,其中减少因工作效率低下造成的经济损失249,987元,减少因病缺勤造成的经济损失47,998元。结论一、某市交响乐团员工最普遍的健康危险因素有压力大、自我感觉健康差、吸烟、身体活动少、血压高和超重/肥胖,其中压力大、吸烟、血压高、超重/肥胖率均高于普通人群。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为4个。有43.8%的员工处于中健康危险等级,38.0%的员工处于高健康危险等级。干预后,12个健康危险因素所占的比例均出现了降低,中期和基线相比,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减少了1.01个;末期和基线相比,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减少了1.22个。中期和基线相比,49.5%的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出现降低,末期和基线相比,47.6%的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出现降低。二、基线调查显示,某市交响乐团中有52.1%的员工自我报告存在工作效率低下。年龄≤38岁、女性、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和学历大学及以上的员工自我报告了较多的工作效率低下。干预后,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情况出现了好转。3个月的干预可使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降低3%左右,6个月的干预可使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降低2.5%左右。3个月或6个月的干预可使该乐团每人每月可避免因工作效率低下而带来的隐形损失约159元~190元。三、压力大、生活满意度差和身体活动少与工作效率低下存在关联,即跟心理/感觉有关的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的关联较强。有压力大的员工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压力大的员工多出265元左右:生活满意度差的员工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生活满意度差的员工多出382元;身体活动少的员工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身体活动少的员工多出86元。健康危险等级越高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程度越大,每增加一个健康危险等级,工作效率低下值约升高2%。四、工作效率低下导致的隐形损失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54.4%,而因病缺勤和医疗保险费用分别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31.2%和14.4%。6个月的健康干预可使某市交响乐团减少经济损失297,989元,其中减少因工作效率低下造成的经济损失249,987元,减少因病缺勤造成的经济损失47,998元。
余芊[7](2020)在《戏剧教学策略促进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戏剧融合了美术、音乐、文学、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其独特的教育价值不断被大众接受与认可,近年来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浪潮,成为学前教育研究领域的新内容,为此提供了新的目标与方向。戏剧教学策略是在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之一。创造性思维是个体以发散性思维为核心,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新奇的方法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并以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与精进性为主要特点。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本研究以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为中心,以主题活动为依托,探索戏剧教学策略在促进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方面的实践。以教育戏剧为载体的主题活动是教师在了解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与班级教师一起探讨、筛选合适的活动,根据活动内容利用适宜的戏剧教学策略,如热身活动、教师入戏、角色扮演、专家外衣、讲故事、坐针毡、线索材料、冻结图像、故事地图等,促进大班幼儿在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与精进性等四个维度上的发展。本研究选定《牙齿健康》《在艺术中探索自然》和《时间与时钟》三个主题,选取某幼儿园20名5-6岁的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三轮为期三个月的12个主题活动的研究。其中,研究者采用“计划——行动——反思——调整”的行动研究范式,在活动过程中对每个环节进行反思与调整,在批判性反思中不断完善与总结戏剧教学策略所出现的教学问题,以提升大班幼儿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发展的能力。三轮行动研究实施过程中,第一轮以《牙齿健康》四个子活动提升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与精进性,拟在发现问题;第二轮在第一轮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在艺术中探索自然》四个子活动提升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与独创性;第三轮在前两轮的基础上调整利用《时间与时钟》四个子活动提升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与精进性。在不断的总结与反思中,研究分析了教师在三轮主题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基于三轮主题活动实践,研究分析了活动数据与讨论观察记录,归纳了研究结论:通过戏剧教学策略的实施,能够促进大班幼儿在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与精进性等四个维度上的发展。最后,针对本次行动研究进行反思,对教师与幼儿园在戏剧教学方面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许宝坪[8](2020)在《基于劝导式设计的城市单身族健康饮食冰箱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居民的死因构成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所占比例由76.5%上升到88%,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非传染性疾病的根本原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对人们的健康形成了巨大的威胁。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和便利已经成为全新的消费标签,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注重家电是否对自己的身体有益,家电领域由此迎来了健康升级风暴。同时,日益庞大的单身群体,让城市单身族成为目前家电消费群体中新的主力军之一,因此针对这部分人群的家电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冰箱作为集中体现生活方式的家电产品,也是城市单身族生活必需品,能否通过更好的冰箱设计给用户带来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冰箱产品创新的重大突破口,因而生活方式研究成为以健康为导向的冰箱设计的重要研究方向。论文主要内容是从工业设计的角度出发,以劝导式设计理论为基础,结合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理论,研究城市单身族的饮食生活方式,挖掘可介入劝导式设计的机会点,分析出以健康为导向的冰箱设计的劝导模型与机制,结合冰箱产品的设计实践,为以健康为需求的冰箱用户提供一种基于劝导式设计的健康家电创新设计。首先,对劝导式设计理论进行阐述与总结,得到劝导式设计的劝导方式。接着从饮食生活方式指导冰箱设计理论角度,对冰箱和饮食生活内容进行了概述,同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然后,通过文献研究与系统方法论归纳出冰箱相关的健康饮食生活内容及特征,并对城市单身族的饮食生活进行调研,结合定性及定量的调研与分析得到城市单身族健康饮食生活需求,再构建劝导模型。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论进行冰箱产品的设计实践,再通过劝导模型进行设计方向的发散,从中选择部分设计点进行以冰箱产品、冰箱端的智能应用交互,手机端的智能应用服务三部分组成的产品系统设计,并根据健康饮食生活方式要素进行方案评估。
李天虹[9](2015)在《父母的喂养方式与46岁幼儿BMI指数的相关研究 ——以黄浦区H幼儿园为例》文中提出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父母的喂养方式与46岁幼儿BMI指数的相关情况。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根据父母不同的喂养方式对幼儿进行分组比较,发现喂养方式对幼儿的BMI指数的影响。通过发放问卷收集幼儿父母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情况、父母的喂养方式、父母对饮食内容的选择情况、幼儿饮食习惯的培养情况。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总体上黄埔区H幼儿园的幼儿4岁的时候BMI指数较为正常,5岁和6岁的幼儿BMI指数为肥胖的检出率高;父母的健康饮食观念与幼儿BMI指数的显着相关(幼儿在进餐过程的自主性、吃饱再给吃的情况、家长对体重超重危害的了解程度与幼儿的BMI指数有非常显着的相关);父母对幼儿饮食内容的选择情况与幼儿BMI指数显着相关(喝苏打饮料的次数、摄入快餐的次数与幼儿的BMI指数有显着的正相关,摄入矿物质等补充物质的幼儿的BMI指数与不摄入矿物质等补充物质的幼儿的BMI指数存在显着差异);父亲的BMI指数和幼儿的BMI指数有着非常显着的正相关。本研究还讨论了如何以幼儿园为中心对家长和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饮食教育。指导幼儿父母掌握正确的喂养方式,树立健康饮食的观念,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蔡雄英[10](2020)在《小班幼儿进餐习惯培养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福禄贝尔提出幼儿期对发展中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阶段,他认为学前教育是人真正教育的开始。同时,幼儿期是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起始阶段,作为幼儿园五大领域之一的健康领域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被单独列出,说明了健康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然而,小班幼儿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需要充足的营养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良好的进餐习惯能够给幼儿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因此,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至关重要。本研究采取质性研究中的行动研究范式,以28名小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进餐习惯,发现其存在的问题。研究者通过与该班的老师合作共同设计行动方案,对研究对象在进餐习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干预,帮助该班幼儿形成良好进餐习惯,探索促进小班幼儿建立良好进餐习惯的有效策略。在为期一个月的准备阶段,研究者利用《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对研究对象的饮食行为进行前测;对研究对象进餐习惯的外在行为(餐前洗手、进餐环节中的坐姿、独立进餐、取放餐盘等)进行非参与式观察;并采用非结构访谈的方式与班级老师交流,了解进餐活动的价值、进餐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班级教师对本班幼儿进餐习惯的评价。准备阶段结束后,研究者与班级教师展开讨论,为解决幼儿进餐习惯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幼儿形成良好进餐习惯制定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共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为期一个月,在每个阶段结束时,研究者和班级教师共同对该阶段的行动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仍存在的问题、调整计划,从而在下一阶段解决问题。第一阶段主要是班级教师在各生活环节对幼儿进行干预,第二阶段加入了四次教育活动,第三阶段加入了游戏活动、家长活动和个别指导。三个阶段的行动计划实施之后,研究者发现,该班幼儿进餐行为得到明显改善:在喝水环节中,幼儿能主动拿自己的水杯喝水,喝完水后将杯子放在杯架上;餐前主动洗手;在进餐环节和吃点心环节,幼儿能有序地排队进餐;进餐过程中大部分幼儿能保持正确的坐姿,独立进餐能力有所提升等。通过本行动研究,研究者发现:1.教师和家长对幼儿进餐习惯培养的观念影响其培养方式;2.幼儿进餐习惯受进餐环境和食物的影响;3.说教的方式对幼儿进餐培养的效果不佳;4.多种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进餐习惯的养成等。研究者就如何促进小班幼儿形成良好进餐习惯提出以下建议:1.教师、家长以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幼儿的进餐习惯;2.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幼儿提供不同的进餐教育活动;3.营造安静、轻松过的进餐环境。4.引导家长的进餐习惯培养观念等。
二、哪些食品幼儿不宜多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哪些食品幼儿不宜多吃(论文提纲范文)
(1)“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公共食堂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武陟县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状况 |
第一节 武陟县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 |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社会状况 |
一、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经济状况 |
二、公共食堂兴办前的政治形势 |
第二章 兴起的背景 |
第一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原因 |
一、“大跃进”运动 |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条件 |
一、“合伙吃饭” |
二、部分农民的积极拥护 |
三、粮食大丰产 |
第三章 一哄而起 |
第一节 公共食堂的建立与普及 |
一、公共食堂的筹备 |
二、推广经验 |
三、人民公社的成立和公共食堂的普及 |
四、公共食堂的大致面貌 |
五、食堂化的实质 |
第二节 供给制与其他各项福利事业 |
一、供给制 |
二、各项福利事业的建立 |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
一、出现问题 |
二、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
第四章 初次整顿 |
第一节 食堂出现了问题 |
第二节 有限的政策调整 |
一、整顿人民公社 |
二、整顿公共食堂 |
第三节 生产救灾 |
一、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 |
二、救助灾荒队 |
三、安排穷队发展生产 |
第四节 东石寺样板食堂 |
一、基本概况 |
二、初步整顿 |
第五章 强行恢复 |
第一节 庐山会议后公共食堂的再恢复 |
一、庐山会议的召开与公共食堂的转向 |
二、反右倾,办食堂 |
三、继续“大跃进” |
四、“五风”的再度泛滥 |
五、反瞒产私分 |
第二节 、再次整顿 |
一、学习林县 |
二、整顿措施 |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被迫坚持 |
一、保粮运动 |
二、安排社员生活 |
第四节 生存危机 |
一、口粮标准一再压低 |
二、中毒事件 |
三、人口外逃、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 |
第五节 “渡荒”难度 |
一、艰难的维持 |
二、保人保畜 |
第六章 决策解散 |
第一节 中共中央政策的转向 |
一、宣传贯彻“十二条” |
二、宣传贯彻“六十条(草案)” |
第二节 调查研究 |
一、群众疾病调查 |
二、供给制不得人心 |
三、公共食堂存在的问题 |
四、解散食堂的经验 |
五、调查研究与公共食堂的解散 |
第三节 决策解散 |
第七章 公共食堂的教训与启示 |
第一节 从口粮标准看武陟县公共食堂与“大饥荒”的关系 |
一、供给不足 |
二、分配不均 |
第二节 公共食堂的弊端 |
一、浪费了大量粮食 |
二、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 |
三、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的剥夺 |
四、恶化了干群关系 |
五、公共食堂饮食环境恶劣 |
第三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原因 |
第四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教训与启示 |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二、正确认识共产主义 |
三、应重视调查研究 |
四、必须健全党内民主 |
五、必须尊重个人自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餐前食育活动的行动研究 ——以成都市某幼儿园中一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食育”与幼儿发展的密切关联 |
1.1.2 我国对幼儿食育关注度不够 |
1.1.3 个人的兴趣指向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餐前” |
1.2.2 “食育” |
1.2.3 “餐前食育”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食育的相关研究 |
1.3.2 国外关于“食育”的实践经验 |
1.3.3 进餐环节的相关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意义 |
2.2 研究方法 |
2.2.1 行动研究 |
2.2.2 访谈法 |
2.2.3 观察法 |
2.2.4 问卷法 |
2.2.5 实物分析法 |
2.3 研究场域 |
2.4 研究对象 |
2.4.1 参与研究的幼儿 |
2.4.2 合作参与研究教师 |
2.5 研究过程 |
2.5.1 准备阶段 |
2.5.2 行动研究的实施阶段 |
2.5.3 资料整理与分析阶段 |
2.5.4 撰写论文阶段 |
2.6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2.6.1 资料的收集 |
2.6.2 资料的分析 |
3 餐前食育活动行动方案实施历程 |
3.1 幼儿园个案班级餐前环节食育活动现状调查 |
3.1.1 幼儿园个案班级餐前渗透食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2 幼儿园中班餐前食育活动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索 |
3.1.3 餐前食育组织方式单一 |
3.2 研究的前期准备 |
3.2.1 “食育”的知识准备 |
3.2.2 活动方案的设计 |
3.2.3 活动方案内容的选择 |
3.2.4 教学辅助教材的说明 |
3.3 餐前食育活动的行动研究历程 |
3.3.1 《食物来之不易》活动的实施与反思 |
3.3.2 《食物能让我健康》活动的实施与反思 |
3.3.3 行动研究的反思 |
4 餐前食育活动的成效分析 |
4.1 活动实施后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
4.1.1 餐前食育活动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 |
4.1.2 餐前食育活动提升了幼儿正确选择食物的认知 |
4.1.3 餐前食育活动增加幼儿对蔬菜的兴趣 |
4.1.4 餐前食育活动使幼儿建立起食物与自我的链接 |
4.1.5 餐前食育活动能让幼儿意识到食物的平衡 |
4.2 研究者的成长 |
4.2.1 研究者的行动研究法运用能力提升 |
4.2.2 研究者的教学反思能力提升 |
4.2.3 研究者的餐前食育活动执教能力增加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餐前食育活动可以是以预设为主的活动 |
5.1.2 教师的食育意识直接决定了餐前食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
5.1.3 本研究的实践方案可以为一线教师在餐前提供借鉴学习的价值 |
5.2 建议 |
5.2.1 提高教师食育意识,加强师资培训 |
5.2.2 注重餐前食育活动 |
5.2.3 家园共同施行 |
5.3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
5.3.1 本研究的不足 |
5.3.2 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3)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近代女性角色研究 |
(二) 近代女性报刊研究 |
(三) 《女铎》杂志研究 |
(四) 近代基督教女刊研究 |
四、概念的界定 |
(一) 《女铎》 |
(二) 女性角色 |
五、研究理论和创新点 |
(一) 研究理论 |
(二)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女铎》杂志 |
一、合力兴办,顺势而为 |
(一) 依托宗教平台 |
(二) 借助上海地势 |
二、主办得力,女性合聚 |
(一) 主编 |
(二) 撰写人员 |
(三) 读者 |
三、编排精良,取材适宜 |
(一) 编辑要旨 |
(二) 栏目内容 |
四、宣传有方,名声远播 |
(一) 布道征文 |
(二) 编读互动 |
第二章 女性家庭角色的重塑 |
一、树立科学的家政生活理念 |
(一) 衣食住的科学搭配 |
(二) 家庭常见疾病的防治 |
(三) 家政经济能力的培养 |
二、培养新型的育儿观念 |
(一) 优生优育的筹划准备 |
(二) 幼童饮食的科学哺育 |
(三) 幼童卫生保健的推广 |
三、注重科学的家庭教育 |
(一) 严于律己的母教典范 |
(二) 遵从规律的育儿策略 |
(三) 自幼规范的礼仪教育 |
(四) 教导得法的金钱观念 |
(五) 科学引导下的性教育 |
四、建立新型的内外关系 |
(一) 夫妻关系 |
(二) 亲子关系 |
(三) 婆媳关系 |
(四) 主仆关系 |
(五) 新式社交 |
第三章 女性社会角色的新构 |
一、谋求女性教育的发展 |
(一) 倡导女学的时代背景 |
(二) 重视女学教育的教会力量 |
(三) 强调女学教育的多渠道推广 |
二、培养自食其力的经济能力 |
(一) 近代女性职业的溯源 |
(二) 女性经济自立的倡导 |
(三) 女性职业教育的推广 |
(四) 育儿后顾之忧的应对 |
三、倡导因时而易的参政立场 |
(一) 创刊之初的保守规避 |
(二) 时代呼吁下的主动诉求 |
四、推动社会角色的外延 |
(一) 启迪女性社会服务意识 |
(二) 倡办女性特色的服务团体 |
第四章 《女铎》视域下女性角色的平衡 |
一、两性角色关系之平衡 |
(一) 男女两性之有别 |
(二) 男女两性之平等 |
二、中西文化融合之平衡 |
(一) 家庭角色的固守与微变 |
(二) 社会角色的渐变与生成 |
三、主办与时局之平衡 |
(一) 宗教与世俗兼顾 |
(二) 角色引导与重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一) 附表1 1912-1948年《女铎》“家政”专栏文章统计表 |
(二) 附表2 1936-1950年《女铎》其他专栏家政文章统计表 |
(三) 附表3《女铎》定价变更表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4)成因与对策: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 已有文献的回顾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无为与有为:幼儿健康饮食行为之价值审视 |
一、 幼儿健康饮食行为之个体价值 |
(一) 促进幼儿体格发育 |
(二) 奠定幼儿智力发展的基础 |
(三) 预防营养性疾病 |
二、 幼儿健康饮食行为之社会价值 |
(一) 减少疾病,减轻社会负担 |
(二) 维护与促进生态平衡 |
三、 幼儿健康饮食行为之教育价值 |
(一) 幼儿健康饮食行为养成中潜在的语言课程 |
(二) 幼儿健康饮食行为养成中潜在的社会课程 |
(三) 幼儿健康饮食行为养成中潜在的科学课程 |
(四) 幼儿健康饮食行为养成中潜在的艺术课程 |
(五) 幼儿健康饮食行为养成中潜在课程对减缓课程超载的功用 |
第二章 冲突与融合:幼儿健康饮食行为之文化背景 |
一、 饮食行为变迁与文化流变 |
(一) 饮食文化:生物需要与人性需求的分水岭 |
(二) 饮食文化的传承 |
(三) 饮食文化的发展 |
(四) 饮食文化多样性对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意义 |
二、 健康:中西饮食文化冲突与融合中的抉择 |
(一) 中华饮食文化今读 |
(二) 注重“美”与追求营养:为幼儿确立正确的饮食理念 |
(三) 以植物食品为主与以动物食品为主:让幼儿适应科学的膳食结构 |
(四) 会食与分餐:培养幼儿卫生的进食方式 |
(五) “无所不吃”与有选择的吃:培养幼儿的食物伦理观 |
第三章 失范与规范:幼儿健康饮食行为之社会环境 |
一、 幼儿健康饮食行为之社会性 |
(一) 社会影响幼儿饮食决策 |
(二) 社会影响幼儿饮食决策的实施 |
二、 幼儿健康饮食行为之社会环境堪虞 |
(一) 广告失范,幼儿健康饮食行为培养面临严重威胁 |
(二) 儿童食品质量问题严重,幼儿健康饮食行为之首要基础缺乏保障 |
三、 幼儿健康饮食行为培养必须社会环境之营造策略 |
(一) 完善立法,为幼儿健康饮食行为奠定坚实制度基础 |
(二) 他律与自律并重,强化培养幼儿健康饮食行为必须之社会约束机制 |
第四章 放任与导引:幼儿健康饮食行为之家、园诱因 |
一、 幼儿健康饮食行为之家庭诱因 |
(一) 家庭误导略观 |
(二) 家庭放任简论 |
二、 幼儿健康饮食行为之幼儿园诱因 |
(一) 幼儿进餐时教师话语分布统计 |
(二) 幼儿进餐时教师话语存在问题举要 |
(三) 幼儿进餐时教师话语亟待规范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5)在幼儿园中开展食育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食育的内涵 |
二、在幼儿园中开展食育的必要性 |
(一) 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
(二) 幼儿园课程开发的需要 |
三、开展食育的策略 |
(一) 开展多样的食育活动 |
1. 环境创设 |
2. 运用五感教育法 |
3. 开展“三色”营养课程 |
4. 定期开展食育主题活动 |
(二) 开展传承和创新传统膳食知识 |
1.食养理念到食育实践 |
2.开发特色课程 |
3.实践食育工作坊 |
4.传承中国的食文化 |
(三) 在家园共育中展开食育 |
1.开展食育亲子活动 |
2.生活教育中渗透食育 |
(6)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与健康相关的工作效率低下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相关概念定义(按论文中出现先后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假说 |
第三节 研究目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设计流程 |
第五节 论文基本结构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
(二)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
(三) 伦理学考虑 |
第二节 资料收集方法 |
(一) 躯体健康检查 |
(二) 问卷调查 |
(三) 小组访谈 |
第三节 研究指标及其定义 |
(一) 研究指标 |
(二) 主要研究指标及其定义 |
第四节 健康干预方案 |
第五节 质量控制 |
(一) 研究设计 |
(二) 现场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
(三)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
第六节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第一节 某市交响乐团基线调查结果 |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人口统计学情况 |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
(三)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分布情况 |
(四)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和工作效率低下的关联分析 |
第二节 某市交响乐团中期调查结果 |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中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 |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中期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 |
(三)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中期健康危险因素的变化与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的关联分析 |
第三节 某市交响乐团末期调查结果 |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末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 |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末期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 |
(三)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末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与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的关联分析 |
第四节 某市交响乐团三期调查结果 |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三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 |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三期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 |
(三)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三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与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的关联分析 |
第五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计算 |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带来的隐形损失测算 |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因病缺勤带来的损失测算 |
(三) 某市交响乐团为员工支付的医疗保险费用 |
(四) 健康相关经济损失及各方面所占比例 |
第四章 讨论 |
第一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的分布和变化 |
第二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工作效率低下的分布和变化 |
第三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和工作效率低下的关联 |
第四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相关经济损失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第二节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三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附录二: 咨询专家名单 |
附录三: 健康危险因素及工作效率评估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小组访谈1提纲 |
附录五: 小组访谈2提纲 |
附录六: 致乐团员工的问卷调查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七: 北京协和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函 |
附录八: 健康干预记录 |
附录九: 研究时间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索引 |
(7)戏剧教学策略促进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1.创新价值的凸显 |
2.基于拓展戏剧教学运用领域的需求 |
3.研究者个人旨趣 |
(二) 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1.关于教育戏剧的相关研究 |
2.关于戏剧教学策略的相关研究 |
3.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相关研究 |
4.对现有研究的反思 |
(四) 核心概念界定 |
1.戏剧教学策略 |
2.教育戏剧 |
3.创造性思维 |
二、研究设计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方法 |
1.行动研究法 |
2.文献法 |
3.测量法 |
4.观察法 |
(四) 研究工具 |
1.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TTCT) |
2.活动观察量表 |
(六) 研究资料收集与分析 |
1.研究资料的收集 |
2.研究资料的分析 |
(七) 研究思路 |
(八) 研究阶段与进度安排 |
三、戏剧教学策略促进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行动 |
(一) 教育戏剧主题活动的选择 |
(二) 戏剧教学策略的类型 |
1.类型分析 |
2.本研究使用的戏剧教学策略 |
(三) 戏剧教学策略对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行动过程 |
1.第一轮行动研究 |
2.第二轮行动研究 |
3.第三轮行动研究 |
四、戏剧教学策略促进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行动研究效果分析 |
(一) 量化分析——基于活动数据分析的讨论 |
(二) 质性分析——基于观察实录的讨论 |
五、结论、建议与反思 |
(一) 结论 |
(二) 建议 |
1.对教师的建议 |
2.对幼儿园的建议 |
(三)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托兰斯图画创造性思维测验 |
附录2 戏剧教学策略促进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活动教案 |
致谢 |
(8)基于劝导式设计的城市单身族健康饮食冰箱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单身经济 |
1.1.2 健康工业设计的机遇 |
1.1.3 冰箱产品同质化严重 |
1.2 课题领域研究现状 |
1.2.1 劝导式设计研究现状 |
1.2.2 健康饮食生活方式研究现状 |
1.2.3 冰箱产品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4.1 社会意义 |
1.4.2 理论意义 |
1.4.3 实践意义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架构 |
第二章 劝导式设计理论与应用 |
2.1 劝导与劝导技术 |
2.1.1 劝导理论 |
2.1.2 劝导技术 |
2.2 劝导式设计 |
2.2.1 劝导式设计的概念 |
2.2.2 行为表格 |
2.2.3 行为模型 |
2.2.4 Stephen Wendel的行为改变设计 |
2.3 劝导式设计的劝导方式研究 |
2.3.1 劝导式设计案例分析 |
2.3.2 劝导式设计的劝导方式 |
2.3.3 劝导设计中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冰箱产品与饮食生活方式 |
3.1 冰箱产品的概述 |
3.1.1 冰箱的发展历程 |
3.1.2 冰箱市场信息调研 |
3.2 饮食生活方式的概述 |
3.2.1 饮食生活方式概念 |
3.2.2 饮食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 |
3.2.3 饮食生活方式的研究方法概述 |
3.3 饮食生活方式与冰箱产品的关系研究 |
3.3.1 饮食生活方式的发展演变与冰箱产品的发展演变 |
3.3.2 饮食生活方式与冰箱产品的关系综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城市单身族健康饮食生活方式的劝导式设计 |
4.1 健康饮食生活方式 |
4.1.1 健康的概念 |
4.1.2 健康饮食生活方式内容 |
4.1.3 健康饮食生活方式的特征 |
4.2 城市单身族饮食生活方式分析 |
4.2.1 研究目的及内容 |
4.2.2 目标群体定位 |
4.2.3 用户访谈 |
4.2.4 用户问卷调研 |
4.2.5 人物角色创建 |
4.2.6 城市单身族健康饮食生活需求总结 |
4.3 针对冰箱产品的城市单身族健康饮食生活方式劝导模型构建 |
4.3.1 目标成果与目标行为 |
4.3.2 劝导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冰箱产品设计实践与评估 |
5.1 冰箱产品系统 |
5.1.1 产品系统构成 |
5.1.2 设计定义 |
5.1.3 设计方向分析 |
5.2 冰箱产品方案设计 |
5.2.1 应用技术分析 |
5.2.2 冰箱智能化功能模式分析 |
5.2.3 冰箱人机尺度分析 |
5.2.4 冰箱设计初始方案 |
5.2.5 冰箱设计改进方案 |
5.2.6 冰箱CMF设计 |
5.2.7 冰箱产品功能说明 |
5.2.8 冰箱端食物智能管理界面设计 |
5.3 手机应用关键功能界面设计 |
5.3.1 现有智能冰箱应用APP分析 |
5.3.2 信息架构图 |
5.3.3 界面设计 |
5.3.4 部分应用情景演示 |
5.4 设计方案评估 |
5.4.1 冰箱产品系统劝导设计评估 |
5.4.2 设计改进意见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访谈内容及入户调研情况记录 |
附录三 :问卷 |
附录四 :评估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父母的喂养方式与46岁幼儿BMI指数的相关研究 ——以黄浦区H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BMI指数发展的历史沿革 |
2 BMI指数的概念 |
3 BMI指数的标准 |
4 喂养方式的概念 |
5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
5.1 问题 |
5.2 意义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工具 |
1.3 统计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H幼儿园 4~6 岁BMI指数总体情况 |
2.2 幼儿的家庭情况与幼儿BMI指数的关系 |
2.3 喂养方式与幼儿BMI指数的关系 |
2.4 幼儿的饮食习惯与幼儿BMI指数的关系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3.1 总体情况 |
3.2 家庭因素的影响 |
3.3 喂养方式的影响 |
3.4 幼儿的饮食习惯 |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四部分 实践活动建议 |
4.1 教师如何开展家长工作的建议 |
4.2 给幼儿园保健工作开展的建议 |
4.2.1 结合具体案例定期开展健康饮食讲座 |
4.2.2 丰富幼儿健康饮食的课程 |
4.2.3 制作健康食谱 |
4.3 给家长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1 专着 |
2 期刊文章 |
3 外文文献 |
4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
5 电子文献 |
6 论文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10)小班幼儿进餐习惯培养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概念界定 |
1.4.1 进餐习惯 |
1.4.2 进餐行为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研究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理论基础 |
3.1.1 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
3.1.2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
3.1.3 《周礼》和《论语》中相关饮食理论 |
3.2 研究方案 |
3.2.1 研究思路 |
3.2.2 研究对象 |
3.2.3 研究方法 |
3.2.4 研究工具 |
3.3 研究伦理 |
4 研究实施 |
4.1 准备阶段(2019.3) |
4.2 第一阶段的行动计划制定与实施(2019.4) |
4.2.1 第一阶段行动目标 |
4.2.2 第一阶段行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4.2.3 第一阶段干预效果分析 |
4.2.4 第一阶段行动小结 |
4.3 第二阶段的行动计划制定与实施(2019.5) |
4.3.1 第二阶段行动目标 |
4.3.2 第二阶段行动计划与实施 |
4.3.3 第二阶段行动效果分析 |
4.3.4 第二阶段行动小结 |
4.4 第三阶段的行动计划制定与实施(2019.6) |
4.4.1 第三阶段行动目标 |
4.4.2 第三阶段行动计划和实施 |
4.4.3 第三阶段行动效果分析 |
4.4.4 第三阶段行动小结 |
5 研究结果 |
5.1 幼儿的进餐习惯问题改善明显 |
5.2 健康教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进餐习惯的养成 |
5.3 进餐环境影响幼儿进餐行为 |
5.4 合作教师活动组织能力得到提升 |
5.5 家长对关于幼儿进餐习惯养成的行动干预反馈良好 |
5.6 网络平台是培养幼儿进餐习惯的重要媒介 |
6 讨论 |
6.1 教师和家长对幼儿进餐习惯培养的观念影响其培养方式 |
6.2 幼儿进餐习惯易受进餐环境和食物的影响 |
6.3 说教的方式对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效果不佳 |
6.4 多种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进餐习惯的养成 |
6.5 研究的不足 |
7 建议 |
7.1 正确面对幼儿不当的进餐行为 |
7.2 多种活动促进幼儿进餐习惯的养成 |
7.2.1 精心组织餐前活动 |
7.2.2 抓住教育契机 |
7.2.3 适时开展游戏活动 |
7.2.4 综合运用媒介 |
7.3 营造安静、轻松的进餐环境 |
7.4 引导家长的进餐习惯培养观念 |
7.5 综合运用网络平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哪些食品幼儿不宜多吃(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D]. 赵娜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2]餐前食育活动的行动研究 ——以成都市某幼儿园中一班为例[D]. 张誉小.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3]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D]. 胡小京.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1)
- [4]成因与对策: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研究[D]. 江琳. 南京师范大学, 2004(04)
- [5]在幼儿园中开展食育的建设[J]. 蒋行亚.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9(02)
- [6]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与健康相关的工作效率低下的关系研究[D]. 张晓方.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07)
- [7]戏剧教学策略促进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行动研究[D]. 余芊.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基于劝导式设计的城市单身族健康饮食冰箱设计研究[D]. 许宝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父母的喂养方式与46岁幼儿BMI指数的相关研究 ——以黄浦区H幼儿园为例[D]. 李天虹.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1)
- [10]小班幼儿进餐习惯培养的行动研究[D]. 蔡雄英. 成都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