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均值为零条件下复椭球分布参数估计(论文文献综述)
刘成立[1](2006)在《复杂结构可靠性分析及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靠性是注重工程应用的学科。当成熟的随机可靠性、模糊可靠性理论和发展中的稳健可靠性理论用于复杂结构时,出现了计算复杂性高、计算量大和理论适用性小的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对包含随机可靠性与模糊可靠性的传统可靠性进行若干改进,以减小可靠性分析与设计的复杂度;在稳健可靠性理论中,提出一种适合于多种(个)凸集模型的稳健可靠性指标,系统地研究了稳健可靠性分析与设计方法,完善了稳健可靠性理论。具体内容如下:(1)引入高阶修正项和概率等效变换,修正一次迭代响应面,建立与多次迭代响应面法精度相仿且计算量更低的改进响应面法;通过偏移均值点,用一组线性响应面近似真实极限状态方程,建立处理高度非线性问题的组合响应面法。拟合综合变量与基本变量的关系,推出基本变量分布参数对综合变量分布参数的影响,利用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和一次二阶矩敏度分析方法构建失效概率对基本变量的敏度关系。(2)以模糊随机变量随机化为基础,通过模拟退火算法逐步优化复杂结构各失效模式的重要抽样密度中心,构造加权重要抽样函数进行可靠性分析,建立基于智能优化的复杂结构系统可靠性分析的数值模拟方法。(3)在凸集模型中定义尺寸参数比例因子,实现多种(个)不确定性凸集模型的多尺度参数向单一尺度参数的映射。定义与失效域相交的不确定性凸集模型的尺寸参数比例因子最小值为稳健可靠性指标,定义相应的最小值点为设计点,从而建立一种基于极限状态函数的适用于多种(个)凸集模型的稳健可靠性指标。(4)推导出线性极限状态函数的稳健可靠性指标及其设计点的解析公式。对非线性程度较小的极限状态函数,通过线性化及定义基于凸集模型距离的收敛准则,建立近似求解其稳健可靠性的一阶设计点法。利用数值模拟方法(Monte-Carlo法、改进Monte-Carlo法和Markov链法),通过引入基于凸集模型距离的收敛准则和不确定变量概率密度函数,对非线性较大的极限状态函数进行稳健可靠性分析。以全局优化算法为基础,依据稳健靠性指标构造优化函数,建立了包含模拟退火算法和遗传算法的稳健可靠性分析优化算法。(5)通过细化传统响应面法迭代步骤和引入基于凸集模型距离的收敛准则,建立隐式极限状态函数稳健可靠性分析的线性响应面法、加权线性响应面法和二次响应面法。基于试凑法拟合的单隐层BP网络和显式极限状态函数的遗传算法,建立隐式极限状态函数稳健可靠性分析的神经网络法。(6)建立稳健可靠性优化设计模型,给出通过一阶设计点法进行可靠性分析、通过遗传算法进行优化的稳健可靠性优化设计算法。(7)以稳健可靠性分析基础,建立基于稳健可靠性分析的随机可靠性分析方法和随机-稳健可靠性分析方法。通过对传统可靠性分析与设计方法的改进,对适用于多种(个)凸集模型的稳健可靠性指标的定义,及其相应的稳健可靠性分析与设计方法的建立,增大了可靠性分析与设计方法应用于复杂结构的可行性。将建立的各种可靠性分析与设计方法用于某型发动机涡轮盘和某型飞机平尾转轴等复杂结构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中,验证了这些方法的可行性。
张屹尚[2](2015)在《复杂结构的不确定性传递及重要性分析研究》文中指出航空及机械等复杂工程结构系统中广泛存在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针对复杂结构的特点,研究这些不确定性对输出性能的影响,预测复杂结构系统在不确定性环境下的风险评估和可靠性模型的不确定性传递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复杂结构在不确定性环境下的性能,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展开以下研究:1)在结构可靠性分析和设计中,往往存在部分不确定性分布特征不明确而仅知其不确定参数的边界,因此基于凸集非概率模型的不确定性描述得到广泛关注。为了有效分析凸集非概率输入变量对可靠性工程中所关心的结构系统失效的影响,在矩独立重要性测度的基础上,扩展了其在非概率可靠性分析中的工程应用,建立了基于凸模型非概率可靠性的矩独立重要性测度。针对凸集非概率输入变量对非概率可靠性贡献表达式的特点,将态相关参数(State Dependent Parameter,SDP)方法和主动学习Kriging(Active learning Kriging,ALK)方法建立代理模型的优点推广到该重要性测度的计算当中,并以实际算例验证了所提重要性测度的合理性,所推导的非概率可靠性重要性测度的普遍适用性以及所建求解方法的可行性。2)为研究输入变量分布参数对基于失效概率的重要性测度的影响程度,建立一个基于失效概率的重要性测度对输入变量分布参数的灵敏度分析体系。该参数灵敏度首先分析各个不确定性分布参数对基于失效概率的重要性测度不确定性传递,得到重要性测度后在分布参数处求导。针对复杂结构模型,将重要性分析中高效的ALK方法引入到基于失效概率的重要性测度参数的灵敏度分析中,解决了传统的MC求解中计算量过于庞大的困难,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3)为了降低复合随机振动系统动力学输出的失效概率,引入了基于失效概率主重要性测度指标和总重要性测度指标,通过控制重要性程度高的输入变量的不确定性来降低失效概率。结合复合随机振动系统动力学输出的特点,采用ALK方法能在不减少精确度的条件下大幅减少计算量。其次从随机结构无条件动力可靠度的表达式出发,利用条件概率密度函数的解析变换,给出了一种衡量基本随机变量对动力可靠性影响的矩独立重要性测度指标。基于态相关参数模型,提出了求解矩独立重要性测度指标的态相关参数(SDP)法。与直接Monte-Carlo法对比,所提方法可以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大幅度提高计算效率,适用于分析复合随机振动系统的非线性可靠性响应。4)将基于均值和方差的区域重要性指标进一步推广到复合随机结构结构系统,分别定义了输入变量的任意取值区域对输出动力学可靠度及动力学可靠性测度主贡献的区域重要性指标,为复杂结构动力学可靠性设计工程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另外,本文还针对当前基于输出动力学可靠性测度主贡献的区域重要性指标定义中的问题,根据了其表达式的特点建立了所提各种指标高效的求解方法。5)针对同时含有主、客观混合不确定性的结构系统,考虑到主客观变量含有非概率变量的情况,提出了新的主客观重要性测度。所提指标体系能够很好的度量含非概率变量情况下主客观输入变量对结构可靠度的影响,为主、客观混合不确定性情况下减缩模型维度和减少输出响应的不确定性提供指导。同时建立了主、客观混合不确定性从主观输入变量向输出性能可靠度的传递过程,给出了两种重要性测度的基本求解方法和实现步骤。针对所提出的主、客观变量重要性测度指标求解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两种主、客观输入变量重要性分析算法,并采用数值和工程算例验证了其效率和精度,满足实际复杂工程结构的需要。
钱鹏[3](2018)在《混凝土的微观裂纹结构与宏观渗透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水利工程结构服役的过程中,混凝土受到外荷载和环境因素作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微裂纹,微裂纹的扩展、连通则会显着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渗透性能,甚至威胁工程的安全。混凝土的渗透性与内部裂纹结构密切相关,如何准确地描述混凝土裂纹网络的结构特征并生成数值模型,受到人们关注的关注。本论文围绕混凝土的渗透性能,以建立微观裂纹结构与宏观渗透性能的联系为目的,从宏观物理试验、微观结构观测和数值模拟等角度展开系统研究。论文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从宏观试验角度研究“浇筑层面”对混凝土渗透性能的影响,主要考虑不同浇筑间隔时间和处理方式的作用。试件采用分层浇筑的方式,根据初终凝时间将浇筑层面类型分为本体、热缝、温缝和冷缝等四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浇筑层面进行压水渗透和电学渗透试验,结果显示浇筑层面的渗透系数与初始电流的线性相关系数在0.90以上,表明可用电学试验快速评价浇筑层面的渗透性能。不同层面处理方式对混凝土的渗透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其中铺筑掺入PVA纤维的改性砂浆可明显提高浇筑层面的抗渗性能。(2)从微观试验角度研究“浇筑层面”的结构特征。扫描电镜观测结果表明热缝层面附近的水化产物紧密,冷缝层面附近出现连续的疏松多孔区;显微硬度试验结果表明界面过渡区的宽度约为40μm,热缝层面过渡区的宽度约为60μm,温缝层面过渡区的宽度约为80μm,冷缝层面过渡区的宽度超过100μm。荧光显微观测结果表明浇筑层面的微观裂纹可以分为基体裂纹、粘结裂纹和层面裂纹三种类型;微观裂纹长度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渗透变量?值曲线可表征裂纹的方向,随着浇筑层面粘结变弱,?值曲线由圆形逐渐趋于扁椭圆形,表明裂纹网络方向由各向同性逐渐趋于各向异性,同时裂纹网络的优势方向逐渐趋向顺浇筑层面。(3)基于嵌入单元技术的数值方法,模拟三维裂纹网络的渗透性能。单元嵌入技术可以将裂纹嵌入到基体中,使得裂纹和基体独立划分网格,解决了传统三维连续裂纹模型网格划分的困难。将单元嵌入技术和弹性比拟方法结合,通过应力应变场的退化比拟得到对应的渗流场,实现了三维裂纹网络的渗透性模拟。基于三维周期裂纹网络、随机裂纹网络和浇筑层面过渡区裂纹网络等不同模型,验证有效介质理论模型的适用范围,并分析不同结构参数对渗透性能的影响。
樊重庆[4](2018)在《模糊不确定性结构的可靠性与灵敏度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结构可靠性和灵敏度分析均以概率理论为基础,航空航天飞机器结构的几何构成、材料性能和外部载荷的概率密度函数需要大量的样本数据进行估计,但由于实际工程的成本限制,概率密度函数难以准确获得。针对传统的随机可靠性方法和灵敏度在缺乏统计数据时存在的局限性,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主要对模糊不确定性条件下结构时变可靠性理论、满足失效可能度要求的安全寿命分析模型、基于Kriging代理模型求解安全寿命的高效算法和基于模糊Hausdorff距离的多输出全局灵敏度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为了度量模糊不确定性条件下给定时间区间内结构的安全程度,提出了基于能度可靠性理论的时变失效可能度的概念。当定义结构的功能函数小于零为失效时,结构的时变失效可能度的定义为:模糊输入变量条件下结构功能函数在指定时间区间内小于零的可能度。当功能函数隶属度大于时变失效可能度时,结构系统在指定时间区间内是不会失效的,由此可见,所定义的时变失效可能度能够合理地反映模糊不确定性条件下结构的安全程度。为了计算所定义的时变失效可能度,文中首先提出了双重循环嵌套优化算法,由于双重循环嵌套优化算法对于工程问题来说计算成本过高,因此又提出了单重循环优化算法,该算法通过极值方法将时变失效可能度转换为时不变失效可能度,从而使计算量大大降低。(2)为保证模糊不确定性情况下结构系统的安全服役,建立了满足安全性要求的安全寿命的高效分析方法。首先,以模糊不确定性条件下广泛使用的失效可能度作为安全度量指标,将满足要求的失效可能度(也称为目标失效可能度)约束下的安全寿命定义为实际动态失效可能度不大于目标失效可能度所对应的工作时间区间的上界。当结构系统的工作时间区间的上界小于安全寿命时,则结构的实际动态失效可能度就小于目标失效可能度,从而保证结构的安全工作。其次,建立了安全寿命求解的二分法和目标性能约束转换法。由于满足失效可能度约束的安全寿命的求解是给定工作时间区间下动态失效可能度求解的逆过程,并且动态失效可能度是工作时间区间上界的不减函数,因此可以采用直接二分法搜索得到满足失效可能度约束的安全寿命。但由于直接二分法需要迭代计算每个安全寿命搜索点处相应的动态失效可能度,因此直接二分法的计算量较大。为减小安全寿命求解的计算量,又建立了相应的目标性能约束转换法,该方法的核心是将实际动态失效可能度小于目标失效可能度的约束等价转换为响应函数极小值的下界约束,从而只需采用目标失效可能度处的等价响应函数极小值的下界约束来确定安全寿命,大大降低了求解安全寿命的计算量。本文还证明了目标失效可能度约束与响应函数极小值下界约束的等价性,并构造了相应的约束等价转换后的安全寿命的求解方法。(3)为了减少复杂工程中模糊不确定性条件下结构系统安全寿命分析的计算成本,采用自适应Kriging代理模型近似结构系统极值响应πft*-截集(即目标失效可能度)的下界与时间t之间函数关系,最终目标失效可能度阈值下的安全寿命分析问题变成了代理模型的零点求解问题。上述的代理模型方法需要优化极值响应量下界,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寿命的计算效率,提出了动态响应量的自适应Kriging代理模型方法近似时变功能函数。通过合理地选取学习函数和停止准则,分别建立时变功能函数极小值πft*-截集的下界和时间t的函数关系和动态响应量的Kriging代理模型。相比于等价约束转换方法结合二分法,两种代理模型方法都大大降低了安全寿命分析的计算成本。(4)为了度量输入变量对多输出性能不确定性的贡献,提出了基于模糊向量Hausdorff距离的多输出性能对模糊输入变量的全局灵敏度指标。所提指标以模糊向量的Hausdorff距离来度量模糊输入变量被固定后的条件输出性能与无条件输出性能的差异,并在对这种差异进行加权平均的基础上,建立模糊输入变量对多输出性能影响的全局灵敏度指标。所提指标能够综合考虑条件多输出性能与无条件多输出性能的整体形状差异,因而能够合理反映模糊输入变量对输出性能的影响。由于所提指标的计算涉及双重优化,计算量极大,因此本文采用Kriging代理模型的方法来求解所提的全局灵敏度指标。另外所提指标还被推广至随机输入变量的分布参数具有模糊性的情况,用所提指标来衡量模糊分布参数对随机输出性能统计特征的影响,并结合无迹变换方法,建立了模糊分布参数对输出均值影响的灵敏度求解高效方法。
杨震[5](2018)在《非线性轨道机动瞄准与偏差演化分析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轨道动力学与控制经典边值问题与初值问题的延伸,航天器“轨道机动瞄准”与“轨道偏差演化”是航天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与持续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空间操作控制与空间目标碰撞预警任务中基础的使能技术。现有对这两大问题的研究大量基于二体轨道、线性化等假设条件,对实际任务中的摄动与偏差因素考虑不足。本文围绕这两个基础科学问题,对摄动轨道机动瞄准、非线性偏差演化分析与不确定性鲁棒轨道优化展开系统研究。全文以非线性为核心,以轨道机动瞄准、偏差演化分析及鲁棒轨道优化为基本点,以航天器绝对轨道运动与相对轨道运动问题为具体应用对象。论文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提出了基于同伦迭代的摄动多圈Lambert算法。1)针对航天器绝对轨道转移问题,采用同伦法由二体解逐步逼近到摄动解,提出了基于同伦迭代的摄动多圈Lambert算法,解决了现有方法对长时间摄动轨道转移难收敛的问题;2)采用同伦摄动多圈Lambert算法化解非线性等式约束,建立了多脉冲机动可行解迭代优化模型,用于求解最优轨道转移方案;3)所提方法可有效求解长时间、远距离的轨道转移问题,且能考虑各种摄动影响,更加贴近工程实际。(二)推导了考虑J2摄动的解析非线性相对运动方程与非线性相对轨道机动瞄准算法。1)针对航天器相对运动问题,同时考虑J2摄动、轨道偏心率及二阶非线性项三大主要因素,采用几何法推导了一组解析非线性的相对运动方程;2)基于该解析非线性方程,建立了求解航天器相对轨道转移问题的非线性机动瞄准算法;3)所提方法对相对轨迹预报与相对轨道转移问题的求解精度高于现有解析方法,且适用于具有较大偏心率与较大分离距离的长时间相对轨道运动问题。(三)提出了基于状态转移张量与高斯和模型的非线性偏差演化分析方法。1)考虑偏差在实际动力系统中传播的非线性、非高斯特性,用多个高斯分布的加权和(即高斯和)表征非高斯偏差概率密度函数,给出了高斯和模型的分割与合并方法。2)对动力系统的状态演化进行高阶非线性逼近,针对绝对轨道运动和相对轨道运动分别推导了数值及解析的状态转移张量,进一步推导了脉冲机动下可传递的状态转移张量;3)结合状态转移张量与协方差分析方法,推导了偏差统计矩的解析非线性传播方程;4)结合高斯和模型,采用状态转移张量预报子高斯分布均值及协方差矩阵,建立了偏差概率密度函数的解析非线性演化方程。(四)提出了考虑不确定性的非线性鲁棒轨道优化方法。1)考虑实际飞行任务中的偏差因素及重定轨、变轨任务重规划等闭环轨道控制过程,定义了评价轨道鲁棒性的指标体系;2)综合燃料与鲁棒指标,提出了考虑轨道重规划的非线性鲁棒轨道优化方法;3)采用提出的摄动轨道机动瞄准算法求解燃料指标,采用提出的非线性偏差演化方法计算鲁棒指标,优化获得了兼具燃料最优和轨道鲁棒性的变轨方案,新方法可显着提高轨道交会的终端精度。论文通过对非线性轨道动力系统的机动瞄准算法、偏差演化方法、鲁棒优化方法等问题展开研究,建立了较为系统的不确定性非线性轨道分析设计理论模型与算法。提出了以混合状态转移张量与高斯和模型为核心的非线性轨道偏差演化分析方法,揭示了轨道偏差演化的本质规律;提出了考虑摄动影响的非线性轨道机动瞄准算法与考虑偏差影响的鲁棒轨道优化方法,可为解决非线性轨道设计与控制问题提供新颖的、更为有效的思路和手段。
段崇雯[6](2013)在《基于SAR成像的海面舰船目标特征参数估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面舰船类别属性的判断,对国家的海防安全和航运交通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由于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工作能力和精细的分辨能力,在舰船目标的分类和识别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利用SAR成像提取的舰船目标特征参数,是对其进行分类识别的重要依据。本文针对星载/机载SAR对海侦察监视的应用背景,从四个方面对高分辨率成像条件下舰船目标特征参数估计技术开展了研究。考虑到研究中能够获得的实测舰船SAR图像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采取主要以电磁散射建模仿真数据开展算法研究,并辅以实测图像验证的研究途径。因此,首先对现有的电磁散射建模方法和典型的建模软件进行了概括总结,并对本文所采用的舰船-粗糙面复合模型以及所采用的混合建模技术进行了说明。为了验证该研究途径的可行性,利用几个模型算例,将仿真的雷达散射截面积和SAR图像与经典建模软件的仿真结果以及实测数据成像结果进行了比较。其次,针对海面舰船目标SAR图像中存在噪声和海浪杂波干扰的问题,研究了以Capon谱估计为主要手段的SAR图像预处理技术。将Capon方法与其他常用谱估计技术进行了比较,并且利用Monte Carlo仿真分析了该方法在提高散射中心分辨率和图像目标-杂波比方面的性能。同时,提出一种迭代式的实现方法,缓解了传统二维Capon谱估计内存消耗过大的问题。进一步地,针对较低目标-杂波比的图像,为提高姿态角估计的稳健性,提出了基于二值图像Radon变换角度熵的姿态角估计技术。第三,为了研究不同海况条件下由海面反射引起的电磁波多径传播效应对舰船图像及其特征参数估计的影响,在海面满足基尔霍夫近似条件并具有特定波高-斜率联合概率密度函数的假设下,建立了粗糙面上方散射中心雷达回波中多径延迟量的概率模型。在实验部分,分析了该概率模型与散射中心高度,雷达视角,以及海面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作为应用,分别将其用于二维和三维场景下海面舰船目标雷达成像的特征参数估计,并结合海况条件给予不同的处理。最后,针对从SAR图像中提取的舰船区域长度、宽度和姿态角等二维几何参数存在不确定性,而基于散射中心的三维重构在舰船像存在散焦时又难以开展的问题,给出了一种基于轮廓的舰船目标三维几何特征估计方法。该方法以多幅已知俯仰角的舰船目标SAR图像为基础,利用特征椭圆概括出舰船像的二维几何特征,然后通过重构这些椭圆的三维目标椭球,估计出舰船的三维尺寸和成像雷达的方位角。在实验部分,利用Monte Carlo仿真对影响算法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应用多个不同类别舰船模型的仿真SAR图像开展特征参数估计和目标分类实验,对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何新党[7](2014)在《多源不确定性结构可靠性分析及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不确定性普遍存在于机械(结构)系统当中,其不确定性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客观不确定性和主观不确定性。单一的数学模型不足以对机械系统中的不确定性进行准确而全面的描述。因此开展多源不确定性结构可靠性分析及优化设计方法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概率模型、模糊模型、非概率模型等多个角度对结构可靠性设计问题进行研究,建立了一些适用于复杂工程问题的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结构可靠性优化设计和稳健优化设计方法研究,其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概率可靠性模型,研究基于有限元仿真的复杂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以导弹吊挂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PCL(Patran Command Language)实现了结构有限元分析参数化。将有限元仿真与可靠性设计理论相结合,开发了基于有限元仿真分析的导弹吊挂结构可靠性分析软件平台。2.基于模糊理论,研究了疲劳失效和共振失效下的模糊可靠性分析问题。采用隶属函数来描述结构疲劳失效的渐变过程,开展了模糊失效状态下的随机结构广义疲劳寿命可靠性分析。以三角型隶属函数来描述结构的模糊共振失效区,建立了三角型隶属函数下的结构广义共振可靠性分析模型。基于分解定理提出了λ水平截集下结构广义共振可靠性求解方法。3.基于凸集模型,针对工程实际中大量存在的“未知但有界”参数的结构可靠性分析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空间填充设计的非概率可靠性分析方法。该方法从非概率可靠性定义出发,以获得不确定性影响下结构功能函数的上下界为目标,基于改进的优化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使更多抽样点移向变量的边界,以达到以较少的样本点填充变量的不确定性空间并快速确定功能函数上下界的目的。该方法简单实用,适用于复杂工程结构及系统的非概率可靠性分析。4.建立了一种基于重要抽样思想的结构非概率可靠性指标求解方法。从非概率可靠性指标的物理意义出发,将非概率可靠性指标求解问题转化为在标准化区间变量的扩展空间中以无穷范数度量的极限状态面上到坐标原点的最短距离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填充设计思想,在变量的扩展空间中找到结构失效域内距离极限状态面最近的点,然后在该设计点附近再进行重要抽样,最后通过寻优判据得到结构的非概率可靠性指标。5.建立了区间、椭球、超椭球三种不确定性变量描述下的结构非概率可靠性分析统一模型。将均匀设计方法引入结构的非概率可靠性分析,该方法克服了传统随机抽样空间填充能力差的缺点,能够将样本均匀填充于结构的不确定性空间,因此大幅度的提升了分析的精度和抽样效率。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该方法与ANSYS有限元软件相结合,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复杂工程问题的结构非概率可靠性及参数灵敏度分析方法。6.研究了不确定性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在工程应用方面,建立了基于Matlab优化模块的结构可靠性优化设计技术框架,实现了基于Isight的6σ稳健优化设计和基于ANSYS概率设计模块的结构Taguchi稳健优化设计。在理论研究方面,采用均匀设计方法实现设计空间的均匀填充,基于加点准则建立了具有更好近似精度的Kriging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双Monte Carlo方法,提出了考虑变量和代理模型双重不确定下的结构稳健优化设计方法。
檀中强[8](2018)在《基于椭球模型的不确定性量化与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以机构动作的准确可靠为主要指标的可靠性问题日益突出。伸展臂等航天机构在轨运行时受复杂环境条件的影响,一方面使得构件的形状、尺寸、质量以及材料性能等不确定性参数随时间而变化,另一方面这些不确定性参数难以获得足量的样本信息。对于参数随时间变化的可靠性问题,在概率可靠性中已有一些处理方法,但普遍存在算法复杂或精度不够的问题。对于样本数较少而无法精确测定概率密度时,可利用其边界信息建立凸集模型,采用非概率可靠性方法进行研究。但现有的凸集模型没有考虑时变性,在凸集-概率混合模型中,也是将时变问题转化为概率可靠性问题进行处理,且凸集理论本身发展还不成熟,在模型构建、量化方法等方面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本文以凸集中能反映变量之间相关性的椭球模型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模型的高效构建、新的不确定性量化方法、非精确概率可靠性分析方法、基于混合模型的可靠性分析方法以及基于上穿理论与时变椭球模型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将相应方法应用于上述可靠性问题的分析中。本论文开展和完成了如下工作:首先,在分析椭球模型的形貌特征的基础上,明确了基于椭球模型的中点、半径、方差、协方差等数字特征的概念。在将区间模型与联合正态分布模型转化为椭球模型的过程中,发现了基于各模型自身数字特征的构建方法,并进一步建立了由样本数据构建椭球模型的样本特征与完备代入建模法。该方法直接以样本特征来建模,而不采用Khachiyan方法的最小闭包思想。对于时变不确定性参数建模,其时变性可转化为椭球模型数字特征的时变性,以此建立时变椭球模型。开发了相关算法,验证了新方法的有效性,并对非完备样本数据下的Khachiyan方法进行了改进。其次,提出了基于椭球模型与无差别减小原则的不确定性量化方法,即将椭球模型标准化为圆球模型,利用模糊数学中的降半三角形隶属度函数归一化处理作为一维概率密度函数,以径向整体均匀分布扩展法将一维扩展至多维,得到了变量在圆球内任一点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值。基于量化后非精确概率可靠度为体积概率积分比的思想,发展了基于椭球模型的重要抽样法与方向抽样法等可靠性算法。结合算例讨论了算法的精确性,并与非概率方法做了对比。将该方法应用于某伸展臂机构运动精度和运动功能可靠性分析中,算法效率较高,同时验证了不确定性参数边界取小时非概率可靠度有时不具有稳健性。再次,将椭球-概率混合可靠性问题转化为概率可靠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混合模型求可靠度的临界重要抽样法,即对所采用的重要抽样法进行改进,变状态指示函数为概率指示函数,并求得临界域中每一采样点的概率指示值,这就解决了临界域中因未知而有界变量产生的极限状态方程不确定问题。针对改进方法效率低下的不足,进一步给出了混合模型的重要抽样法,即在各自的标准化空间中求得极限功能函数的混合设计点,进行重要抽样,将基本变量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转化为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和未知而有界变量的非(精确)概率密度函数之积。结合数值算例验证了所提的混合模型及算法的精度,进一步将其应用于含混合参数的机构可靠性分析中,检验了相关方法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最后,由时变椭球模型求得标准空间下的时变极限功能函数。通过对时间点方法适用范围的分析,得到了标准圆球模型中的跨越域,并以跨越概率的求解为导向提出了基于时变椭球模型的重要抽样法。该方法以设计点为中介建立另一个单位圆球,截断标准圆球缩小取样范围,可显着提高运算效率。另外对椭球-概率混合模型,在PHI2方法求跨越率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时变椭球—概率混合模型的E-PHI2方法。该方法在求解混合模型的可靠度指标时,采用临界重要抽样法或混合模型重要抽样法,以得到的混合可靠度来逆向求解可靠度指标。最后,通过算例对本章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得到的结果更为合理。
王波[9](2012)在《氯盐侵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失效机理和退化模型》文中指出氯盐侵蚀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性能退化是耐久性研究中最为突出和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氯离子通过对材料的侵蚀,使得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的静力以及动力性能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整个结构的力学性能。本文结合人工气候环境下的加速试验研究,全面揭示氯盐侵蚀造成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退化的规律,并结合理论分析建立了相应的耐久性退化模型。通过对人工气候环境加速氯离子侵蚀构件内的锈蚀钢筋表面锈蚀形态的详细调查和研究,对钢筋表面的坑蚀情况进行了基于概率的分析和统计,得到了蚀坑的形状以及三维尺寸的演变规律以及与锈蚀率相关的分布模型;基于试验研究,建立了锈蚀钢筋屈服强度的判别方法(YPPCR法),基于此开展了蚀坑对钢筋名义屈服强度退化的有限元分析和概率分析,得到了蚀坑三维尺寸对强度退化的影响规律和相应的计算模型,建立了与三维尺寸相关的单坑名义屈服强度退化模型,结合蚀坑测量结果,对名义屈服强度的概率分布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与锈蚀率相关的名义屈服强度退化模型以及标准强度退化模型。基于全梁粘结试验以及理论分析,建立了锈蚀梁锚固区与位置相关的局部粘结滑移本构模型,以及相应的特征值退化模型,建立了梁端锚固区的粘结分布预计方法和极限锚固力预计方法;基于试验和理论分析,建立了考虑压区钢筋锈蚀以及粘结性能退化的梁抗弯承载力模型,以及抗弯梁从正截面破坏向锚固破坏转变的界限模型,以及锚固破坏时的承载力计算模型。基于锈蚀梁的抗剪性能试验以及临界斜裂缝开展规律试验,得到了梁抗剪承载力退化的规律,结合理论研究,建立了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退化模型,基于斜压场理论和粘结理论,建立了临界斜裂缝倾角退化模型,进而对梁端锚固性能的退化进行预计,建立了从抗剪破坏到锚固破坏的破坏形态转变模型。对不同锈蚀程度的锈蚀压弯构件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得到了锈蚀压弯构件耗能能力退化和恢复力退化的规律;结合理论分析以及试验研究,选择合理的恢复力模型以及相应的滞回规则,建立了综合考虑锈蚀钢筋力学性能退化,混凝土锈胀开裂造成的截面损失,轴压比,以及粘结性能退化影响的压弯构件恢复力退化模型,为框架结构的力学性能退化预计奠定了基础。对不同锈蚀程度的框架边节点构件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并考虑了轴压比的影响。得到了节点梁端力学性能退化的规律;结合理论分析以及试验研究,建立了综合考虑钢筋锈蚀后的力学性能退化,混凝土锈胀开裂后的损伤,以及粘结性能退化影响的压弯构件恢复力退化模型以及节点梁端恢复力退化模型。与压弯构件一起为框架结构基于构件的非线性分析奠定基础。对锈蚀前后的单层单跨框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对锈蚀后框架结构的抗力以及破坏过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合基本构件静力和动力力学性能退化的研究,结合非线性分析方法,对锈蚀框架结构进行拟低周反复加载的仿真分析和验证,对锈蚀框架结构的耐久性退化的规律和机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袁野[10](2020)在《非球形颗粒的单分散和多分散无序阻塞填充研究》文中提出填充系统定义为低维空间中不重叠凸体的集合。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跨尺度的填充系统,例如描述液体结构的三维硬球系统、纳米颗粒的自组装结构、细胞组织结构、以及宏观颗粒介质等。研究者们关注从离散颗粒尺度到整体填充系统的集合效应。其中,描述静态填充结构的核心指标为填充率,其定义为颗粒总体积占填充空间体积之比;以及配位数,其定义为每个颗粒与周围颗粒的平均接触数。无序阻塞填充(或随机密填充)主要适用于宏观非平衡态的无摩擦颗粒介质,对应于随机生成的保持力学稳定的最低填充率。三维无摩擦球体的无序阻塞填充率φJ≈0.64被大量实验和数值模拟验证。近年来,非球体颗粒的无序阻塞填充受到关注,然而缺乏系统性的综合讨论。并且,有关耦合的颗粒粒径与形状多分散填充的研究几乎空白。本文以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非球体颗粒的单分散和多分散无序阻塞填充。本文考虑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颗粒模型,包括球柱、椭球、超椭球、以及球多面体。对于单分散无序阻塞填充,本文系统研究了φJ和配位数z与颗粒形状间的关系。随着颗粒非球度A增加(形状偏离球体)φJ从~0.64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相当一部分颗粒的无序阻塞填充是欠静定的,即配位数z<ziso,对应的动态矩阵的性质说明这些填充是力学稳定的。本文发现单分散无序阻塞填充的性质是理解多分散系统的关键。颗粒形状多分散填充的线性叠加态可以被视作不同组分相应的单分散无序阻塞填充的简单混合。本文利用几何修正系数α标定这一特殊状态的颗粒粒径比,并给出了其预先估计方法。αc自然地给出了非球形颗粒等效填充直径De的定义。本文利用多分散的De的两个分布参数预估了整体φJ基于线性叠加态的增量。这个发现拓展了球体间的粒径差异总是利于其填充的规律。本文利用点集Voronoi剖分方法研究了不同多分散填充的局部结构,发现De决定的颗粒相对表面积A决定了其归一化的(局部)自由体积vf。很大程度上,vf与A的关系是普适的,本文提出了 vf(A)的半经验预测方法。这些有关局部结构的结论帮助我们由下至上地复原整体填充,尤其是φJ。φj和αc均为仅依赖于颗粒形状的本质属性,可以被预先标定。基于这点,本文的结果说明一般多分散无序阻塞填充的局部结构和整体填充率是可预测的。这对胶体材料和宏观颗粒介质的优化设计有指导意义。
二、均值为零条件下复椭球分布参数估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均值为零条件下复椭球分布参数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结构可靠性分析及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不确定性与结构可靠性 |
1.2 传统可靠性分析与设计方法在复杂结构中的应用 |
1.3 稳健可靠性指标 |
1.4 显式极限状态函数的稳健可靠性分析 |
1.5 隐式极限状态函数的稳健可靠性分析 |
1.6 稳健可靠性优化设计 |
1.7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二章 复杂结构的传统可靠性分析及设计 |
2.1 引言 |
2.2 改进响应面法及其在复杂结构中的应用 |
2.3 组合响应面法及其在复杂结构中的应用 |
2.4 基于智能优化的复杂结构系统可靠性分析的数字模拟算法 |
2.5 复杂结构的敏度分析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一种通用的稳健可靠性指标 |
3.1 引言 |
3.2 已有稳健可靠性指标的比较分析 |
3.3 一种新的稳健可靠性指标 |
3.4 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显式极限状态方程的稳健可靠性分析方法 |
4.1 引言 |
4.2 解析方法 |
4.3 一阶设计点法 |
4.4 Monte-Carlo法及其改进方法 |
4.5 Markov链法 |
4.6 基于Matlab优化工具箱的求解方法 |
4.7 模拟退火算法 |
4.8 遗传算法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隐式极限状态函数的稳健可靠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线性响应面法 |
5.3 加权线性响应面法 |
5.4 二次响应面法 |
5.5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稳健可靠性的优化设计方法 |
6.1 引言 |
6.2 稳健可靠性优化模型 |
6.3 稳健可靠性优化的求解方法 |
6.4 算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稳健可靠性指标的扩展应用 |
7.1 引言 |
7.2 稳健可靠性指标扩展应用于随机问题 |
7.3 稳健可靠性指标扩展应用于同时具有随机性和凸集不确定性的问题 |
7.4 算例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课题研究 |
攻读博士期间获奖情况 |
致谢 |
(2)复杂结构的不确定性传递及重要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不确定性与可靠性 |
1.1.1 基于概率模型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 |
1.1.2 基于凸集模型的非概率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 |
1.2 不确定性环境下的灵敏度分析 |
1.3 主、客观混合不确定性分析发展简介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二章 基于凸集模型的非概率可靠性矩独立重要性测度分析方法 |
2.1 引言 |
2.2 不确定信息的凸模型描述 |
2.3 基于凸集模型的非概率可靠性指标求解 |
2.4 基于凸集模型的非概率可靠性重要性测度 |
2.4.1 基本传统概率变量对功能响应函数的矩独立重要性测度 |
2.4.2 输入变量对传统概率可靠性的重要性测度 |
2.4.3 基于凸集模型的非概率可靠性的重要性测度及性质 |
2.4.4 非概率可靠性重要性测度的Monte-Carlo数值模拟法 |
2.5 基于凸集模型的非概率可靠性重要性测度的SDP解法 |
2.5.1 SDP模型 |
2.5.2 函数的一阶HDMR及其SDP模型 |
2.5.3 算例 |
2.6 非概率可靠性重要性测度的高效ALK解法 |
2.6.1 Kriging插值模型简介 |
2.6.2 Kriging插值模型的建立 |
2.6.3 基于优化加点准则的Kriging方法 |
2.6.4 算例 |
2.7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基于失效概率重要性测度的参数灵敏度分析 |
3.1 引言 |
3.2 输入变量对传统概率可靠性的重要性测度 |
3.3 基于失效概率重要性测度的参数灵敏度分析 |
3.4 基于失效概率的重要性测度参数灵敏度的ALK解法 |
3.4.1 基于概率可靠性的ALK方法 |
3.4.2 采用ALK方法求解失效概率的重要性测度参数灵敏度 |
3.5 算例 |
3.5.1 数值算例 1 |
3.5.2 Ishigami函数 |
3.5.3 屋架结构 |
3.5.4 十杆结构 |
3.6 小结 |
第四章 复合随机振动结构的不确定性传播分析方法 |
4.1 复合随机结构动力学概况 |
4.2 确定性结构的平稳随机响应分析 |
4.3 改进的输入变量对复合随机结构失效概率的重要性测度 |
4.3.1 基于改进失效概率的复合随机结构重要性测度双层MC解法 |
4.3.2 基于改进失效概率的复合随机结构重要性测度ALK解法 |
4.3.3 算例 |
4.4 复合随机振动结构的动力可靠性矩独立重要性测度及分析方法 |
4.4.1 随机变量对结构动力可靠性的重要性测度 |
4.4.2 动力可靠性矩独立重要性测度求解的方法 |
4.4.3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合随机振动结构的区域重要性测度分析方法 |
5.1 CSM和CSV区域重要性测度指标 |
5.2 基于动力可靠性的区域重要性测度 |
5.2.1 基于动力可靠性的区域重要性测度定义 |
5.2.2 基于动力可靠性的区域重要性测度性质 |
5.2.3 CFDR计算流程 |
5.2.4 算例 |
5.3 基于动力可靠性测度的区域重要性分析方法 |
5.3.1 定义 |
5.3.2 CDRME曲线的性质 |
5.3.3 CDRME求解的SDP方法 |
5.3.4 算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非概率不确定性的主客观重要性分析 |
6.1 基于主客观不确定性的非概率可靠性重要性分析 |
6.1.1 不确定信息的区间描述方法 |
6.1.2 基于主客观不确定性的非概率可靠性重要性分析 |
6.1.3 基于主客观不确定性的非概率可靠性重要性测度SDP方法 |
6.1.4 算例分析 |
6.2 主观变量为凸集模型重要性测度研究 |
6.2.1 凸集随机不确定性传递 |
6.2.2 求解重要性测度 |
6.2.3 算例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致谢 |
(3)混凝土的微观裂纹结构与宏观渗透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裂纹形貌的观测表征 |
1.2.1 观测方法 |
1.2.2 单裂纹的形貌观测 |
1.2.3 裂纹网络的形貌观测 |
1.3 渗透性试验研究 |
1.3.1 单裂纹的渗透性研究 |
1.3.2 裂纹网络的渗透性研究 |
1.4 渗透理论模型 |
1.4.1 孔隙渗透模型 |
1.4.2 裂纹渗透模型 |
1.5 渗透性数值模型 |
1.5.1 等效连续介质模型 |
1.5.2 双重介质模型 |
1.5.3 离散裂纹模型 |
1.5.4 离散裂纹网络模型 |
1.5.5 混合模型 |
1.5.6 逾渗网络模型 |
1.6 渗透性计算方法 |
1.6.1 有限单元法 |
1.6.2 有限体积法 |
1.6.3 边界单元法 |
1.6.4 离散单元法 |
1.6.5 其他方法 |
1.7 研究现状总结 |
1.8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
1.8.1 研究内容 |
1.8.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浇筑间隔时间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 |
2.1 浇筑层面的力学及渗透试验 |
2.1.1 浇筑层面力学及渗透试验研究现状 |
2.1.2 浇筑层面力学性能的超声无损检测 |
2.1.3 浇筑层面渗透性能的电学快速检测 |
2.1.4 浇筑层面的结合机理 |
2.2 浇筑层面对水泥浆体性能的影响 |
2.2.1 试验原材料和试样制备 |
2.2.2 试验方法 |
2.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 浇筑层面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
2.3.1 试验原材料和试样制备 |
2.3.2 试验方法 |
2.3.3 试验结果分析 |
2.3.4 本节小结 |
2.4 浇筑层面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2.4.1 试验原材料和试样制备 |
2.4.2 试验方法 |
2.4.3 试验结果分析 |
2.4.4 本节小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层面处理方式对碾压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3.1 层面结合处理措施 |
3.1.1 研究现状 |
3.1.2 纳米二氧化硅掺合料 |
3.1.3 高性能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 |
3.1.4 试验研究目标 |
3.2 试验原材料 |
3.3 试验研究方案 |
3.3.1 碾压混凝土配合比 |
3.3.2 碾压混凝土层面处理工况 |
3.3.3 试样制备 |
3.4 试验方法 |
3.4.1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
3.4.2 超声脉冲试验 |
3.4.3 直流电通量试验 |
3.4.4 压水渗透试验 |
3.4.5 层面毛细吸水试验 |
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5.1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结果 |
3.5.2 超声声速及首波波幅 |
3.5.3 直流电通量及初始电流 |
3.5.4 压水渗透系数 |
3.5.5 毛细吸水试验结果 |
3.5.6 不同试验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
3.6 本章总结 |
第4章 浇筑层面微观裂纹结构与宏观渗透性能分析 |
4.1 浇筑层面渗透性的三相材料模型分析 |
4.1.1 三相材料模型 |
4.1.2 三相模型的渗透性分析 |
4.2 浇筑层面荧光显微观测 |
4.2.1 试样制备和观察 |
4.2.2 微裂纹图像分析 |
4.2.3 两相模型的渗透性分析 |
4.3 微裂纹结构拓扑特征 |
4.3.1 不同间隔时间的层面微裂纹 |
4.3.2 不同间隔处理方式的层面微裂纹 |
4.4 微裂纹结构对渗透性的影响 |
4.5 本章总结 |
第5章 含裂纹混凝土渗透性的理论模型与数值方法 |
5.1 引言 |
5.2 渗透性估计的理论模型 |
5.2.1 渗流问题的细观均化 |
5.2.2 Eshelby理论 |
5.2.3 裂纹介质的有效介质理论模型 |
5.2.4 半解析法 |
5.3 渗透性模拟的数值模型 |
5.3.1 裂纹尺寸 |
5.3.2 裂纹密度 |
5.3.3 裂纹方向 |
5.3.4 裂纹开度 |
5.3.5 随机裂纹的生成 |
5.4 数值模拟的计算方法 |
5.4.1 单元嵌入技术 |
5.4.2 弹性比拟方法 |
5.4.3 算例验证 |
5.5 本章结论 |
第6章 考虑三维裂纹网络的混凝土渗透性分析 |
6.1 三维裂纹网络细观模型 |
6.2 周期裂纹的渗透性 |
6.2.1 周期裂纹模型 |
6.2.2 周期裂纹的解析解 |
6.2.3 周期裂纹渗透性影响因素分析 |
6.3 不相交随机裂纹的渗透性 |
6.3.1 不相交随机裂纹模型 |
6.3.2 不相交随机裂纹的解析解 |
6.3.3 不相交随机裂纹渗透性数值模拟 |
6.4 裂纹网络的逾渗分析 |
6.4.1 逾渗模型 |
6.4.2 裂纹网络的渗透路径搜索 |
6.4.3 裂纹网络的几何特征 |
6.4.4 含裂纹混凝土渗透性的理论分析 |
6.4.5 含裂纹孔隙渗透性的数值分析 |
6.4.6 有效渗透性的标度律 |
6.5 浇筑层面过渡区的渗透性模拟 |
6.5.1 层面裂纹模型假设 |
6.5.2 模型参数影响 |
6.6 本章结论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成果与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不同裂纹分布的有效渗透系数 |
1 平行分布裂纹 |
2 三维随机分布 |
3 优势方向分布 |
4 平面随机分布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模糊不确定性结构的可靠性与灵敏度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工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安全性度量 |
1.1.1 概率不确定性及其可靠性 |
1.1.2 区间分析及其安全性度量 |
1.1.3 凸集理论及其安全性度量 |
1.1.4 模糊集理论及其安全性度量 |
1.2 模糊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灵敏度分析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模糊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时变失效可能度 |
2.1 静态失效可能度的定义及物理解释 |
2.2 时变失效可能度 |
2.2.1 时变失效可能度的物理意义以及算法说明 |
2.2.2 时变失效概率和时变失效可能度的原理对比 |
2.3 时变失效可能度求解方法 |
2.3.1 双循环嵌套优化算法 |
2.3.2 单循环优化算法 |
2.3.3 双循环嵌套优化算法和单循环优化算法等价性证明 |
2.4 算例 |
2.4.1 数值算例 |
2.4.2 腐蚀受力杆的时变失效可能度 |
2.4.3 十杆机构 |
2.5 结论 |
第三章 模糊不确定性条件下满足失效可能度要求的结构安全寿命分析方法 |
3.1 模糊不确定性条件下安全寿命的分析模型 |
3.1.1 模糊不确定性下的失效可能度 |
3.1.2 安全寿命的定义 |
3.2 模糊不确定性条件下满足失效可能度要求的结构安全寿命的求解方法 |
3.2.1 求解安全寿命的直接二分法 |
3.2.2 求解安全寿命的目标性能约束的等价转化方法 |
3.2.3 时变功能函数关于时间的导数求解公式推导过程 |
3.3 算例 |
3.3.1 数值算例 |
3.3.2 腐蚀受力杆满足失效可能度的安全寿命t~* |
3.3.3 航空发动机涡轮盘满足失效可能度的安全寿命 |
3.4 结论 |
第四章 基于自适应Kriging模型的安全寿命高效分析方法 |
4.1 基于自适应Kriging代理模型的安全寿命高效分析方法 |
4.1.1 安全寿命分析模型 |
4.1.2 自适应kriging代理模型求解安全寿命 |
4.1.3 算例 |
4.2 动态响应量的自适应Kriging代理模型求解安全寿命高效方法 |
4.2.1 模糊不确定性条件下满足目标失效可能度的安全寿命模型 |
4.2.2 动态响应量的自适应Kriging代理模型方法 |
4.2.3 算例 |
4.3 结论 |
第五章 基于模糊Hausdorff距离的多输出全局灵敏度分析 |
5.1 模糊向量距离的定义 |
5.1.1 模糊向量的描述 |
5.1.2 距离度量准则及其特性描述 |
5.1.3 模糊向量的Hausdorff距离 |
5.2 随机输入变量的分布参数具有模糊性时的灵敏度分析 |
5.2.1 单输出响应的全局灵敏度 |
5.2.2 多输出响应的全局灵敏度 |
5.2.3 求解无条件和条件输出响应隶属函数 |
5.3 模糊分布参数对输出统计特征的全局灵敏度指标推广 |
5.3.1 基于UT的Kriging代理模型方法 |
5.4 算例 |
5.4.1:单输出非线性功能函数 |
5.4.2:线性算例 |
5.4.3:非线性算例 |
5.4.4:工程算例 |
5.5 结论 |
第六章 模糊不确定性下安全分析、安全寿命分析及灵敏度分析的应用 |
6.1 轴向穿透裂纹管道的时变失效可能度以及安全寿命分析 |
6.2 模糊不确定性条件下跨音速无粘流绕NACA0012 翼型的灵敏度分析 |
6.3 结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非线性轨道机动瞄准与偏差演化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轨道机动瞄准算法研究进展 |
1.2.1 线性机动瞄准算法 |
1.2.2 非线性机动瞄准算法 |
1.3 轨道偏差演化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1.3.1 蒙特卡洛仿真 |
1.3.2 线性方法 |
1.3.3 非线性方法 |
1.4 不确定性鲁棒轨道优化方法研究进展 |
1.5 选题依据与内容安排 |
1.5.1 选题依据 |
1.5.2 内容安排 |
第二章 航天器轨道力学与偏差演化基本理论 |
2.1 基本动力学模型 |
2.1.1 坐标系定义及转换 |
2.1.2 轨道动力学方程 |
2.2 偏差演化分析基本理论 |
2.2.1 概率论与随机过程 |
2.2.2 高斯分布 |
2.3 轨道偏差演化分析问题 |
2.3.1 偏差因素 |
2.3.2 问题描述 |
2.4 轨道偏差演化分析基本方法 |
2.4.1 Monte Carlo仿真 |
2.4.2 无迹变换方法 |
2.4.3 多项式混沌方法 |
2.4.4 高斯和模型 |
2.5 小结 |
第三章 考虑摄动的非线性绝对轨道机动瞄准算法 |
3.1 轨道机动瞄准问题描述 |
3.1.1 二体非线性轨道机动瞄准算法 |
3.1.2 二体线性轨道机动瞄准算法 |
3.1.3 多脉冲最优轨道机动优化问题 |
3.2 考虑摄动影响的多圈Lambert算法 |
3.2.1 动力学方程 |
3.2.2 基于牛顿迭代的摄动多圈Lambert算法 |
3.2.3 基于同伦迭代的摄动多圈Lambert算法 |
3.3 考虑摄动影响的多脉冲轨道转移优化 |
3.3.1 多脉冲最优交会问题 |
3.3.2 可行解迭代优化模型 |
3.4 算例分析 |
3.4.1 问题配置 |
3.4.2 摄动多圈Lambert算法结果 |
3.4.3 多脉冲最优交会结果 |
3.5 小结 |
第四章 考虑摄动的非线性相对轨道机动瞄准算法 |
4.1 相对运动的几何法描述 |
4.1.1 吻切相对轨道根数的非线性变换 |
4.1.2 平均相对轨道根数的非线性预报 |
4.2 考虑J2摄动的解析非线性相对运动方程 |
4.2.1 相对运动状态转移张量 |
4.2.2 方程的奇异情况分析 |
4.3 非线性相对轨道机动瞄准算法 |
4.3.1 相对状态逆向非线性预报 |
4.3.2 两脉冲非线性机动瞄准算法 |
4.4 算例分析 |
4.4.1 问题配置 |
4.4.2 相对轨迹预报精度对比 |
4.4.3 相对轨道机动瞄准精度对比 |
4.5 小结 |
第五章 半解析非线性绝对轨道偏差演化分析方法 |
5.1 非线性绝对轨道状态转移张量 |
5.1.1 轨道动力学方程 |
5.1.2 无机动的状态转移张量 |
5.1.3 脉冲机动下的状态转移张量 |
5.2 基于状态转移张量的偏差演化分析 |
5.2.1 统计矩分析 |
5.2.2 脉冲机动下的分段预报方法 |
5.2.3 脉冲机动下的连续预报方法 |
5.3 基于状态转移张量与高斯和的偏差演化分析 |
5.3.1 多维高斯和模型 |
5.3.2 混合状态转移张量与高斯和方法 |
5.4 算例分析 |
5.4.1 问题配置 |
5.4.2 状态转移张量精度对比 |
5.4.3 分段偏差预报结果对比 |
5.4.4 连续偏差预报结果对比 |
5.4.5 状态转移张量与高斯和方法结果 |
5.5 小结 |
第六章 解析非线性相对轨道偏差演化分析方法 |
6.1 非线性相对轨道状态转移张量 |
6.2 非线性协方差矩阵演化分析 |
6.2.1 自由相对运动情况 |
6.2.2 从航天器脉冲机动情况 |
6.2.3 主航天器脉冲机动情况 |
6.3 非线性概率密度函数演化分析 |
6.4 算例分析 |
6.4.1 问题配置 |
6.4.2 自由相对运动工况 |
6.4.3 从航天器机动工况 |
6.4.4 主航天器机动工况 |
6.4.5 不同初始条件下的偏差演化对比 |
6.4.6 结果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不确定性鲁棒交会轨道优化方法 |
7.1 鲁棒交会轨道优化问题 |
7.2 鲁棒性评价指标设计 |
7.2.1 鲁棒性评价指标定义 |
7.2.2 鲁棒性评价指标计算 |
7.3 鲁棒最优交会规划模型 |
7.3.1 优化变量 |
7.3.2 目标函数 |
7.3.3 约束条件 |
7.3.4 规划模型总结 |
7.4 算例分析 |
7.4.1 问题配置 |
7.4.2 多目标Pareto前沿解对比 |
7.4.3 总速度增量指标对比 |
7.4.4 鲁棒性指标对比 |
7.4.5 鲁棒规划的偏差评估方法对比 |
7.5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8.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非奇异轨道根数下的相对状态转移张量 |
A.1 吻切轨道根数的非线性变换张量 |
A.1.1 常数与中间变量 |
A.1.2 P矩阵的行向量 |
A.1.3 张量Q的子矩阵的非零元素 |
A.1.4 状态变换矩阵与张量 |
A.2 平均轨道根数的非线性预报张量 |
A.2.1 常数与中间变量 |
A.2.2 G矩阵的行向量 |
A.2.3 张量H的子矩阵的非零元素 |
A.2.4 状态转移矩阵与张量 |
A.3 一阶Jaccobi矩阵的逆 |
附录B 平均与吻切相对轨道根数转换矩阵 |
(6)基于SAR成像的海面舰船目标特征参数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SAR 成像系统概述 |
1.2.1 SAR 成像的基本原理 |
1.2.2 SAR 成像系统的类型 |
1.2.3 SAR 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 SAR 舰船目标分类识别技术 |
1.3.1 舰船目标识别系统的基本结构 |
1.3.2 SAR 舰船目标特征提取 |
1.3.3 舰船目标的分类与识别 |
1.4 SAR 舰船目标可视特征提取的难点及研究现状 |
1.4.1 数据获取与样本建库 |
1.4.2 目标增强与图像预处理 |
1.4.3 海面的多径传播效应 |
1.4.4 三维成像与特征提取 |
1.5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SAR 成像场景的电磁散射建模 |
2.1 引言 |
2.2 成像场景的几何建模 |
2.2.1 舰船目标几何建模 |
2.2.2 海面几何建模 |
2.2.3 成像参数设计 |
2.3 成像场景的电磁建模 |
2.3.1 电磁建模的基本方法 |
2.3.2 目标与粗糙面的混合建模技术 |
2.3.3 常见的电磁建模软件 |
2.4 SAR 场景回波模拟与分析验证 |
2.4.1 舰船与粗糙海面一体化模型 |
2.4.2 MoM-PO-UV 混合建模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杂波背景下舰船目标特征参数估计 |
3.1 引言 |
3.2 基于 Capon 功率谱估计的 SAR 图像预处理 |
3.2.1 Capon 功率谱估计原理 |
3.2.2 Capon 方法与常用谱估计技术的比较 |
3.2.3 二维 Capon 谱估计技术 |
3.2.4 Capon 谱估计的分辨性能分析 |
3.2.5 COSMO-SkyMed 实测图像处理实验 |
3.3 迭代式二维 Capon 谱估计算法 |
3.3.1 可分型二维 Capon 滤波器 |
3.3.2 算法基本流程 |
3.3.3 仿真图像处理实验 |
3.3.4 TerraSAR 实测图像处理实验 |
3.4 舰船目标二维特征参数估计 |
3.4.1 舰船区域分割 |
3.4.2 姿态角估计 |
3.4.3 COSMO-SkyMed 实测图像处理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舰船特征提取的海面多径效应建模与分析 |
4.1 引言 |
4.2 海面目标雷达成像中的多径传播现象 |
4.2.1 二维场景:HRRP 中的多径伪像 |
4.2.2 三维场景:SAR 图像中的多径伪像 |
4.3 粗糙海面近似模型及其概率描述 |
4.3.1 基尔霍夫近似 |
4.3.2 波高-斜率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 |
4.4 二维场景的多径延迟量的概率建模 |
4.4.1 二维场景中的多径延迟量 |
4.4.2 模型的验证 |
4.4.3 场景参数对模型的影响 |
4.4.4 模型的应用举例 |
4.5 三维场景的多径延迟量概率建模 |
4.5.1 三维场景中的多径延迟量 |
4.5.2 SAR 图像中多径伪像的形态 |
4.5.3 多径伪像对特征参数估计的影响 |
4.5.4 海面目标 SAR 图像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轮廓的舰船目标三维几何特征估计 |
5.1 引言 |
5.2 舰船目标的几何特征 |
5.2.1 舰船目标的三维几何特征 |
5.2.2 舰船像的二维几何特征 |
5.3 特征椭圆及其目标椭球 |
5.3.1 舰船 SAR 图像的特征椭圆 |
5.3.2 目标椭球与投影椭圆的参数关系 |
5.4 目标椭球三维几何特征估计 |
5.4.1 基于方位角的无约束最小二乘估计 |
5.4.2 改进的估计算法 |
5.4.3 影响算法性能的主要因素 |
5.4.4 仿真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A 缩略语 |
附录 B 星载条带式 SAR 成像场景条件参数推导 |
附录 C 二维场景多径传播路径分析 |
附录 D 多径传播路径的存在性判定 |
附录 E 舰船模型节点在成像平面上的投影 |
(7)多源不确定性结构可靠性分析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意义 |
1.3 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
1.3.1 基于概率模型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 |
1.3.2 基于模糊模型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 |
1.3.3 基于凸集模型的非概率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 |
1.3.4 结构可靠性优化设计及稳健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概率模型下结构可靠性分析及其工程应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基于概率模型的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 |
2.2.1 Monte Carlo 法 |
2.2.2 重要抽样法 |
2.2.3 改进一次二阶矩法 |
2.2.4 四阶矩可靠性分析法 |
2.2.5 加权二次响应面法 |
2.2.6 Kriging 方法 |
2.3 可靠性分析方法的精度与效率比较研究 |
2.4 基于 MSC/Patran 的结构有限元参数化分析方法 |
2.5 基于 PFEA 的导弹吊挂疲劳寿命可靠性分析 |
2.6 导弹吊挂疲劳寿命可靠性分析软件开发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模糊模型下的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模糊集合理论的不确定性变量描述 |
3.2.1 模糊集合的截集 |
3.2.2 模糊集合的常用隶属函数 |
3.2.3 模糊集合的分解定理 |
3.3 模糊失效状态下导弹吊挂疲劳寿命广义可靠性分析 |
3.3.1 基于二次响应面法的导弹吊挂结构功能函数拟合 |
3.3.2 疲劳寿命失效的隶属函数确定 |
3.3.3 导弹吊挂结构疲劳寿命广义可靠性分析 |
3.3.4 吊挂结构疲劳寿命广义可靠性分析结果及讨论 |
3.4 模糊失效状态下笛形管结构广义共振可靠性分析 |
3.4.1 考虑状态模糊性时的抗共振设计方法 |
3.4.2 飞机气热防冰笛形管结构模态分析 |
3.4.3 随机结构的广义共振可靠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凸集模型下基于 EOLHS 的非概率可靠性分析方法 |
4.1 引言 |
4.2 不确定信息的区间描述方法 |
4.3 不确定信息下的非概率可靠性指标定义 |
4.4 基于 EOLHS 的结构系统非概率可靠性指标的求解方法 |
4.4.1 改进最优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 |
4.4.2 基于 EOLHSD 的结构非概率可靠性分析方法 |
4.4.3 基于 EOLHSD 的系统非概率可靠性分析方法 |
4.5 算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构非概率可靠性分析的自适应重要抽样方法 |
5.1 引言 |
5.2 不确定信息的描述方法 |
5.3 非概率可靠性指标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 |
5.4 基于空间填充设计的非概率可靠性指标求解方法 |
5.4.1 重要抽样方法的基本原理-全局搜索和局部搜索策略 |
5.4.2 空间填充设计方法-均匀设计 |
5.4.3 非概率可靠性指标求解方法的基本步骤 |
5.5 算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构非概率可靠性及参数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 |
6.1 引言 |
6.2 不确定信息的三种凸模型描述 |
6.3 基于面积法的非概率可靠性分析方法 |
6.4 基于均匀设计的结构非概率可靠性及参数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 |
6.4.1 凸模型描述下多维空间均匀设计样本点的产生 |
6.4.2 基于均匀设计的结构非概率可靠性分析 |
6.4.3 基于秩相关系数的结构参数全局灵敏度分析 |
6.5 基于 ANSYS 的结构非概率可靠性分析方法 |
6.6 算例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构可靠性优化及稳健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
7.1 引言 |
7.2 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 |
7.2.1 基于双循环框架的结构可靠性优化设计 |
7.2.2 基于单循环方法的结构可靠性优化设计 |
7.2.3 基于解耦方法的结构可靠性优化设计 |
7.3 结构稳健优化设计方法 |
7.3.1 Taguchi 稳健设计方法 |
7.3.2 基于 6σ稳健设计方法 |
7.4 基于 Matlab 的结构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 |
7.5 基于 Isight 的结构稳健优化设计方法 |
7.6 基于 ANSYS 有限元仿真的结构 Taguchi 稳健优化设计方法 |
7.7 基于均匀设计与改进 Kriging 代理模型的稳健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
7.7.1 Kriging 代理模型 |
7.7.2 试验设计及加点准则 |
7.7.3 考虑变量及代理模型双重不确定性稳健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
7.7.4 算例验证 |
7.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工作总结 |
8.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8)基于椭球模型的不确定性量化与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随机理论与概率可靠性研究概况 |
1.2.1 随机理论研究概况 |
1.2.2 概率可靠性研究概况 |
1.3 模糊理论与模糊可靠性研究概况 |
1.3.1 模糊理论研究概况 |
1.3.2 模糊可靠性研究概况 |
1.4 凸集理论与非概率可靠性研究概况 |
1.4.1 凸集理论研究概况 |
1.4.2 非概率可靠性研究概况 |
1.5 凸集理论与可靠性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 |
1.6 本文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2章 椭球模型的数字特征与高维构建 |
2.1 引言 |
2.2 椭球模型的数字特征及其运算法则 |
2.2.1 椭球模型简介 |
2.2.2 椭球模型的数字特征 |
2.2.3 椭球模型数字特征的运算 |
2.3 由其它模型构建高维椭球模型 |
2.3.1 由区间模型确定椭球模型 |
2.3.2 由正态分布参数构建椭球模型 |
2.4 由样本数据构建高维椭球模型 |
2.4.1 最小体积闭包椭球建模法 |
2.4.2 完备样本数据的Khachiyan方法 |
2.4.3 样本特征与完备代入建模法 |
2.5 特殊情况下椭球模型的构建 |
2.5.1 区间变量、样本数据共存时椭球模型的构建 |
2.5.2 不确定性参数随时间变化的椭球模型构建 |
2.6 数值算例 |
2.6.1 非完备样本数据下Khachiyan方法与样本特征法的比较 |
2.6.2 Khachiyan方法与样本特征法所建模型的精度 |
2.6.3 Khachiyan方法与样本特征法的相关系数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椭球模型的非精确概率可靠性分析方法 |
3.1 引言 |
3.2 基本理论介绍 |
3.2.1 非概率可靠性分析的基本概念 |
3.2.2 传统非概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其不足 |
3.3 基于椭球模型的不确定性量化 |
3.3.1 椭球模型标准化为圆球模型 |
3.3.2 基于圆球模型的非精确概率化 |
3.4 基于椭球模型的非精确概率可靠度定义与可靠度指标求解 |
3.4.1 非精确概率可靠度定义 |
3.4.2 非精确概率可靠度与非概率可靠度比较 |
3.4.3 可靠度指标求解 |
3.5 基于椭球模型的非精确概率可靠度求解 |
3.5.1 利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计算 |
3.5.2 基于椭球模型的重要抽样法与可靠度求解 |
3.5.3 基于椭球模型的方向抽样法与可靠度求解 |
3.6 数值算例 |
3.6.1 算例测试 1 |
3.6.2 算例测试 2 |
3.6.3 在某伸展臂机构运动精度可靠性中的应用 |
3.6.4 在某伸展臂机构运动功能可靠性中的应用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椭球-概率混合模型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
4.1 引言 |
4.2 概率模型可靠性分析 |
4.2.1 具有相关正态分布变量功能函数的可靠性分析 |
4.2.2 非正态分布变量的等价正态变换 |
4.3 基于概率方法的混合模型可靠性分析及改进 |
4.3.1 椭球-概率混合模型的一般性描述 |
4.3.2 基于概率方法的混合模型可靠性分析 |
4.3.3 基于临界重要抽样法的混合模型可靠性分析 |
4.4 基于混合模型的重要抽样法 |
4.4.1 混合模型重要抽样可靠性分析方法 |
4.4.2 混合设计点的求取 |
4.4.3 混合模型重要抽样法的计算步骤 |
4.5 数值算例 |
4.5.1 显式极限状态函数的算法比较 |
4.5.2 在某伸展臂锁定机构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 |
4.5.3 在某伸展臂机构运动功能可靠性中的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上穿理论与时变椭球模型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本理论 |
5.2.1 参数随时间变化的可靠性问题 |
5.2.2 首次上穿模型 |
5.2.3 PHI2方法 |
5.3 时变极限功能函数与时间点法 |
5.3.1 由时变椭球模型求时变极限功能函数 |
5.3.2 时间点方法的不足 |
5.4 基于上穿理论与时变椭球模型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
5.4.1 时变椭球模型中的跨越概率 |
5.4.2 基于时变椭球模型的重要抽样法 |
5.4.3 基于上穿理论与时变椭球模型的可靠度 |
5.5 基于上穿理论与椭球—概率混合模型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
5.5.1 混合模型的累积失效概率 |
5.5.2 混合模型的跨越率解析表达式 |
5.5.3 基于上穿理论与椭球—概率混合模型的可靠性算法 |
5.6 数值算例 |
5.6.1 跨越率法与时间点法的对比 |
5.6.2 E-PHI2法与时间点法的对比 |
5.6.3 考虑腐蚀机理的梁结构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与项目情况 |
(9)氯盐侵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失效机理和退化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图清单 |
表清单 |
变量注释表 |
1.绪论 |
1.1 耐久性概述 |
1.2 氯离子侵蚀原理 |
1.3 钢筋锈蚀引起的材料基本性能退化研究 |
1.4 锈蚀钢筋混凝土构件基本性能退化 |
1.5 存在问题分析 |
1.6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氯盐锈蚀钢筋表面蚀坑分布特征及钢筋力学性能退化概率模型 |
2.1 钢筋试样制备与蚀坑测量方法 |
2.2 锈蚀钢筋表面的蚀坑几何形状以及其分布规律 |
2.3 不同形状蚀坑三维尺寸的概率分布和发展规律 |
2.4 随锈蚀率增加蚀坑演变规律 |
2.5 钢筋坑蚀效应试验分析 |
2.6 坑蚀钢筋屈服强度判读方法 |
2.7 坑蚀钢筋数值拉伸试验方法 |
2.8 坑蚀钢筋名义屈服强度退化的概率模型 |
2.9 小结 |
3 氯盐锈蚀钢筋/混凝土粘结性能退化 |
3.1 引言 |
3.2 基于短锚试验的锈蚀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
3.3 梁端锚固区局部粘结-滑移本构关系退化模型 |
3.4 小结 |
4 双筋受弯构件承载力退化模型 |
4.1 前言 |
4.2 压区钢筋锈蚀对锈蚀双筋梁工作性能退化影响的试验研究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考虑压区钢筋锈蚀影响的抗弯承载力退化模型 |
4.5 综合考虑受压钢筋锈蚀以及受拉钢筋锈蚀影响的抗弯承载力退化模型 |
4.6 小结 |
5 氯盐侵蚀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退化规律和预计方法 |
5.1 氯盐侵蚀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性能以及临界斜裂缝开展规律的试验研究 |
5.2 氯盐侵蚀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退化模型分析 |
5.3 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端破坏形态转变模型及承载力预计模型 |
5.4 小结 |
6 氯盐锈蚀压弯构件抗震性能退化规律研究 |
6.1 引言 |
6.2 试验研究 |
6.3 试验结果分析 |
6.4 氯盐侵蚀压弯构件的恢复力退化模型 |
6.5 小结 |
7 氯盐侵蚀钢筋砼框架边节点梁端负弯矩区抗震性能的退化 |
7.1 氯盐侵蚀钢筋混凝土框架边节点梁端负弯矩区抗震性能退化的试验研究 |
7.2 试验过程以及试验现象分析 |
7.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7.4 氯盐侵蚀框架边节点梁端抗震恢复力模型 |
7.5 小结 |
8 氯盐锈蚀框架结构的抗力性能退化规律和失效机理分析 |
8.1 氯盐侵蚀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退化的试验研究 |
8.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8.3 锈蚀框架的低周反复加载的仿真分析 |
8.4 氯盐锈蚀框架结构的抗力性能退化规律和失效机理分析 |
8.5 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论文主要结论 |
9.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非球形颗粒的单分散和多分散无序阻塞填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单分散系统的填充状态 |
1.2.1 最密填充 |
1.2.2 平衡态相行为 |
1.2.3 无序阻塞填充 |
1.2.4 其它随机填充状态 |
1.3 多分散系统的无序阻塞填充 |
1.3.1 球体粒径多分散填充 |
1.3.2 颗粒形状多分散填充 |
1.3.3 一般多分散填充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模型与方法 |
2.1 颗粒几何模型 |
2.2 颗粒的接触判断与相互作用 |
2.2.1 简单外形颗粒 |
2.2.2 组合球颗粒 |
2.2.3 多面体类颗粒 |
2.2.4 超椭球类颗粒 |
2.3 填充算法 |
2.3.1 几何松弛算法 |
2.3.2 能量优化算法 |
2.3.3 蒙特卡罗算法 |
2.3.4 随机序列添加算法 |
2.4 有序度参数 |
2.4.1 键取向有序参数 |
2.4.2 向列相参数 |
2.4.3 立方相参数 |
2.4.4 面平行参数 |
2.5 动态矩阵 |
2.6 Voronoi剖分 |
第三章 单分散无序阻塞填充 |
3.1 引言 |
3.2 超椭球颗粒填充 |
3.2.1 填充结构性质 |
3.2.2 欠静定填充的力学稳定性 |
3.2.3 颗粒表面曲率的影响 |
3.3 球多面体颗粒填充 |
3.4 阻塞相变的时间尺度发散 |
3.4.1 重叠程度的演化过程 |
3.4.2 非球形颗粒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颗粒形状多分散填充 |
4.1 引言 |
4.2 颗粒形状双分散填充 |
4.2.1 等效填充直径 |
4.2.2 修正系数的性质 |
4.3 线性叠加态的确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一般多分散填充 |
5.1 引言 |
5.2 多分散填充局部结构 |
5.2.1 单一颗粒形状的多分散填充 |
5.2.2 普适关系的拟合方法 |
5.2.3 一般多分散填充 |
5.3 填充率的预测方法 |
5.3.1 基于分布参数的填充率预测 |
5.3.2 基于局部结构的填充率预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组合球立方体的几何摩擦 |
6.1 引言 |
6.2 组合球立方体 |
6.3 填充结构性质 |
6.4 几何摩擦效应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7.3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四、均值为零条件下复椭球分布参数估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结构可靠性分析及设计研究[D]. 刘成立. 西北工业大学, 2006(04)
- [2]复杂结构的不确定性传递及重要性分析研究[D]. 张屹尚. 西北工业大学, 2015(12)
- [3]混凝土的微观裂纹结构与宏观渗透性能研究[D]. 钱鹏. 清华大学, 2018(04)
- [4]模糊不确定性结构的可靠性与灵敏度分析研究[D]. 樊重庆.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5]非线性轨道机动瞄准与偏差演化分析方法[D]. 杨震. 国防科技大学, 2018
- [6]基于SAR成像的海面舰船目标特征参数估计[D]. 段崇雯.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3(10)
- [7]多源不确定性结构可靠性分析及优化设计[D]. 何新党. 西北工业大学, 2014(07)
- [8]基于椭球模型的不确定性量化与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 檀中强. 浙江理工大学, 2018(06)
- [9]氯盐侵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失效机理和退化模型[D]. 王波. 中国矿业大学, 2012(10)
- [10]非球形颗粒的单分散和多分散无序阻塞填充研究[D]. 袁野. 北京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