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常地籍管理中的土地变更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张世全[1](2008)在《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要求。长期形成的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分离管理的地籍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能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解决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问题。构建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进程,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地籍信息社会化服务和信息资源共享,有利于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地籍信息产业化发展。本文以某市区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为例,以地籍信息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为基础,从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的理论层面、技术层面和应用层面上进行了系统研究。从本文的结构上看,主要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指明了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意义,阐述了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说明;第二章分析了地籍管理技术的演变,讨论了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的概念,针对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的理论技术方法基础,提出了地籍信息学科学体系;第三章主要是对地籍信息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的分析与研究;第四章是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的技术应用研究,提出了重点解决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八个统一”问题;第五章按照软件工程建设的要求,结合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本身的特点,对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进行了设计:第六章根据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理论和技术分析,结合地籍管理工作实际,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原型系统;第七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本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归纳如下:(1)在总结归纳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按地籍业务特点而不是按地理区域特点来管理地籍的模式,即以权属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为核心地籍管理模式,根据这一模式提出构建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设想。(2)分析地籍信息的内涵和特点,结合地籍学以及信息技术科学等相关技术,提出地籍信息学的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应用体系,研究了地籍认知理论、地籍空间理论、地籍产权理论和地籍信息系统理论,为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寻找理论技术支撑。(3)在技术研究方面,结合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的特点,利用工作流技术、GIS技术等技术的优势,针对系统建设要求,提出了“八个统一”,解决系统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真正达到城乡地籍管理一体化。(4)在实证应用中,通过系统功能的开发,进行基础数据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城镇地籍管理、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满足开展地籍调查数据更新、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等电子政务办公业务需要。
韩琼[2](2003)在《土地管理信息化方案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1月31日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Core,A. 1998),这主要是由美国的国家目标和全球战略决定的。同样地,从我国的国家目标出发,我们需要一个“中国数字地球”或“数字中国”。由于“数字地球”不是一个孤立的项目,而是一项整体性的、导向性的战略目标,因此,需要从战略的高度考虑(徐冠华等,1999)。“数字国土工程”是“数字地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土地管理信息化是国土资源信息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土地管理信息化可以说又是实现数字化国土工程的前提和手段。随着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有关国土资源的空间信息技术呈现出全球化、整合化和可视化的趋势,带动了国土资源各项工作的现代化。如卫星遥感技术实时提供了有关国土资源的海量高精度影像数据;GIS与通用数据库技术的结合大大增强了对国土资源数据的处理与管理能力;现代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及基于网络的GIS开发使全球范围内国土资源信息的传输、访问和分发成为可能;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兴起,使用户能够快速、有效地从海量数据中获取决策所需的关键信息和知识;以工作流和知识管理为特征的新一代办公自动化技术应用,大大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虚拟现实与数据库、GIS技术的融合,可形象地显示“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等。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我国的土地管理信息化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对于有效利用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和促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高层次的有关土地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的研究,我国各地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土地管理信息化工作各自为政,建成的各类信息系统数据格式多样,不便于全局数据共享和社会服务。因此,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土地管理行业的众多业务问题,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本文系统地、全面地探讨了土地管理信息化体系的研究方案,并从战略高度研讨了土地管理信息化发展策略。其要点是:通过统一规划、制定标准和试点示范等措施,加强地方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和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土地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促进国土资源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通过系统集成,整合国土资源空间基础信息,为社会提供广泛而深入的信息服务。本文在策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土地管理信息化的总体方案,对所涉及到的有关数据采集、办公管理、数据管理、业务处理和数据输出等主要环节的信息化内容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提出了以“多S(GIS+GPS+RS+DBS+ES)”结合与集成为技术支撑,采用OA+MIS(或DDS)+GIS的土地信息系统建设模式。最后,总结了笔者主持或参加的五个省部级项目(试点)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各个项目(试点)分别侧重了信息化实现的方案以及数据的采集、管理、服务和应用等五个方面。实践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一些策略和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验证,因此是切实可行的。 “土地管理信息化方案与策略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如下几个部分:(1)信息采集自动化处理方案研究土地信息化处理的基础是数据的采集,没有数据就不能进行以后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就更谈不上辅助决策了。搞好数据采集工作是土地信息化的基础工作,通过测量工具和航天飞机等,可以得到大比例尺和小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情况图像。对于航片、卫片以及测量仪器(例如全站仪等)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所需要的标准的矢量和栅格式<WP=5>的数据。(2)数据集成管理以及数据共享研究有关的土地信息在数字化采集过程中和采集完成之后,必须进行数据的集成管理,才能满足土地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具体组织工作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库的划分、库结构的设计、地理实体的编码以及有关图形要素的分层。(3)土地管理信息化体系中业务处理和决策支持研究在深入研究土地管理业务流程的基础上,综合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决策支持系统(或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人工智能,采取多“S”集成技术,建立能够辅助决策的土地信息系统,并结合土地管理的具体业务形成各类主题应用系统,如地籍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系统、土地利用监察系统等。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拓展和再开发,结合基于数据流和业务流的可视化技术,实现土地利用动态演示和空间分析和一定程度的辅助决策分析。(4)数据标准体系研究土地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几乎所有与信息系统有关的领域。对信息系统标准化的内容,可以从分两个层次去理解。一是狭义的标准化,其内容包括数据、数据交换、数据库转换、图形、软件、硬件等方面的标准,主要包括空间数据标准和信息技术标准两个方面。二是广义的标准化,其内容则更为广泛,除以上两个方面外,还包括地理、算法、解译和行业标准等方面的内容。(5)社会服务研究科学数据数据共享是一项国家行为,没有政府的倡导和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必须重视政府在实施数据共享工程中的职能和政策引导的作用。建议政府将实现数据共享职责列为政府职能,一方面,在国家层次上,加强政府对科学数据共享工作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强化
蒋玉娟[3](2018)在《日常地籍管理中的土地变更调查》文中指出土地变更调查是更新过去土地利用数据信息的必经工作,通过调查分析本年度土地利用情况的变化,实现对土地利用数据信息的完善和更新,进一步提高地籍管理工作的效率,以此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更加精准的决策依据,因此也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经常关注的热门话题。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土地变更的方法和技术现状,深入剖析了日常土地变更调查的工作思路、技术方法以及更新系统设计。
赵路[4](2013)在《基于UML的农村地籍管理数据库模型设计》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经历了飞速的发展,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和城市的差别在不断缩小,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土地作为农民生存发展的命脉,能否管理和利用好土地,是关系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和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地籍采取粗放式管理,农村的土地,人口,房屋,水利设施等由国土,公安,房管局,水利等多个部门管理。由于技术以及经费等原因,这些部门之间缺乏协同合作,相互之间存在着信息不流通,各自为政的情况。这种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决策者也无法及时获取准确详实的农村土地信息,并作出科学的规划。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土地已不仅仅局限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向土地要效益,集约化经营,土地的产权流转已经越来越频繁。针对这一现实情况,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将农村社会的发展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和突出方面来抓。2011年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的通知。此次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的目的是要建立权属清晰,责任明确,严格保护以及流转顺畅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首先摸清农村家底,为下一步土地流转,土地集约化经营提供可能。本文正是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这个大背景下,首先分析我国当下农村地籍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并参阅国内外文献,了解国内外农村地籍信息化管理的现状。结合农村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对农村地籍管理数据库的需求进行分析,详细分析宅基地,房屋,农用地等的确权流程,在此基础上从管理学角度总结出农村地籍管理数据库的内容,包括数据代码,数据类,数据属性等。严格落实“以图管地,产权到户”的思路。本文最后对所做研究进行总结,给出下一步研究方向的建议,并分析自己论文的缺陷与不足。对农村地籍信息化管理未来进行展望。
胡珏[5](2008)在《面向我国城镇地籍管理新需求的地籍空间对象模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的城镇地籍建库规范和土地登记办法的相继推出,地籍空间对象的种类和数量被重新划分与确定,三维地籍对象也逐渐加入到地籍空间对象的考虑范畴。研究满足我国地籍管理新需求的地籍空间对象之间的关系,重新建立起合理的地籍空间对象模型,有利于为城镇地籍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首先,本文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详细论述了新规范中规定的地籍空间对象以及对象与对象之间的空间拓扑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地籍空间对象模型。然后,按照此模型,对地籍变更过程进行设计组织,实现了在宗地变更过程中地类图斑层、房屋层等地上物空间要素联动变更的变更管理策略。其次,本文针对目前地籍管理中急需解决的地下空间使用权登记管理的问题,采用三维地籍空间对象加以解决,在原有二维地籍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三维地籍对象的降维与简化管理模式,并以此构建了三维地籍对象的降维拓扑分析方法,为在二维地籍信息系统中实现对三维地籍对象的管理提供了一种便捷有效的途径。最后,本文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试验系统中。试验系统运行表明,建立的地籍空间对象模型,清晰地描述了地籍变更过程,针对不同地籍对象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变更管理策略,有效实现了地籍对象的动态管理。而三维对象的降维简化处理则为在二维空间中解决三维问题提供了简便可行的方法。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过程中城镇地籍信息系统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宋玮[6](2005)在《时空数据模型及其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土地管理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存储并使用这些与日俱增的大量数据对土地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时空数据管理功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土地变化的模拟、查询和显示的根本在于时空数据模型的建立。本文在对时间、空间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借助面向对象的思想,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了时空数据建模的研究,一方面是技术层面;另一方面是应用层面。围绕这两个方面,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 对时空概念建模的基本概念进行探讨。深入分析了时间、空间和时空的语义,尤其深入分析了时间的主要概念,对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的异同进行了辨析,为时空建模打下了基础;结合空间概念模型,指出存在四种时空概念模型;最后,对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和时空关系的描述和表达进行了深入分析,为时空关系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 提出了一个面向对象的时空属性概念模型。首先,对时空数据模型的分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现有时空数据模型的优缺点,指出了面向对象时空数据模型的优点;然后,利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将时空世界抽象为由时空属性对象(SpatialTemporalAttributeObject,简写为STAO)组成,而STAO又是空间类、时态类和属性类的聚合,并利用UML对空间类、时态类和属性类等进行了表达,形成了面向对象的时空属性概念模型(Object-Oriented SpatialTemporalAttribute Conceptual Model,OOSTACM);最后,对时空约束条件和时空操作进行了分析。 ● 形成了一个面向对象的地籍时空属性概念模型。首先,研究了土地及其地籍的时间特征,运用面向对象的思想深入分析了地籍领域中存在的各个对象,指出地籍领域中存在时空属性对象和属性对象,宗地是时空属性对象;然后将OOSTACM扩展到地籍领域中,形成了面向对象的地籍时空属性概念模型(Object-Oriented CadastralSpatialTemporalAttribute Conceptual Model,OOCSTACM);最后分析了地籍领域各时空属性对象之间的关系和宗地的时空变化方式。 ● 设计了地籍时空逻辑数据模型。首先结合时空数据的特点和计算机理论提出了时空逻辑数据模型设计的基本原则,为地籍时空逻辑模型的设计提供了标准。然后结合面向对象的地籍时空属性概念模型和地籍管理实际要求,采用扩展时空复合模型、基于对象-关系空间数据模型、把时间作为宗地的属性,形成了地籍时空逻辑数据模型,同时针对地籍时空操作进行了研究。
陈春富[7](2003)在《深圳市地籍管理的实践与探索》文中指出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技术性工作。自1986年我国正式成立国家土地管理局以来,各级地方土地管理部门做得最多的工作之一就是地籍管理工作。至今为止,全国的初始地籍调查和初始土地登记己全部完成,基本查清了我国土地的数量、权属、利用的基本状况,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变更地籍工作的开展和深入,各地也不断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新情况。而地籍管理的理论在不断的发展,土地管理机构的不断变迁,地籍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之中,因此,需要我们认真地、持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论文从现代地籍的基本理论出发,详细阐述了地籍、地籍管理的基本知识,论证了地籍管理业务与土地管理相关业务的关系。以深圳市为例,介绍深圳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的机构设置和管理特点及其对地籍管理的影响,分析了在现行体制下,深圳市地籍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并对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指出了地籍管理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以此为基础,深刻阐述了地籍管理的体制、地籍资料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和地籍资料应用的问题,肯定在房地合一管理体制下深圳市地籍工作的成就,对其不足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和意见。
赵亚宁[8](2008)在《基于ARC GIS的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城市的城区与近郊的土地利用日益融为一体,城乡土地利用的一体化已经成为各地城市建设发展的共同趋势。论文在探讨了城乡一体化地籍的概念,分析了当前地籍管理的背景和一体化地籍管理的发展的基础上,以及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管理的对象和功能后,对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的数据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提出了分块和分层管理城乡地籍数据的方法,即把一个县或市按所辖的乡镇分为若干个块,把地籍数据分为区划层、权属层、地类层、地形层、业务管理数据层等五层进行管理;最后,按照设计的地籍数据模型,探讨了基于ARC GIS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的建设方法,对地籍数据库中的数据格式转换、属性与图形数据的关联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为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应用参考。
王泽昌[9](2012)在《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农村地籍管理业务过程所形成的数据和结果是其它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信息源。建立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农村地籍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和信息服务社会化,也是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面向农村地籍管理实际需求,通过分析农村地籍系统业务流程,明确相关技术要求,设计系统功能结构;(2)针对农村土地利用变更频繁的特点,研制工作流和历史数据存储与查询关键技术;(3)根据农村地籍数据入库要求,设计面积量算与质量控制算法,简析地籍数据变更原理,实现地籍数据变更方法。(4)集成Delphi开发语言和ArcGIS平台,通过开发系统维护、数据监理、日常管理等功能模块,最终完成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现。尽管本研究初步实现了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但仍留下了巨大的后续研究空间,其实用性、开放性、可推广性均有待进一步探讨。
戚长梦[10](2013)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系统的建设和实现 ——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为例》文中认为我国地籍管理随着地籍信息系统的建设日益完善,地籍信息数据库的发展是提升我国土地的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目前农村的地籍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建设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系统有利于对农村土地登记发证、土地的合理规划、土地权属等信息的查询等,以方便农村的土地管理。本文在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地籍建库的现状、了解我国目前地籍建库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等内容的基础上,较为深入的研究地籍建库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并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为例详细的介绍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系统的建设过程。阐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建库的理论基础包括地籍建库的管理导向型模式、地籍建库中的空间定位技术、地籍建库的研究对象、地籍建库中常见的基础数据库、数据库模型和特点,并探讨地籍建库关键技术。在介绍临川区的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围绕着临川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的建立,详细的介绍了地籍建库的基本流程和相关技术要点,制定了合理的建库技术方案,结合MapGIS、AutoCAD、弘图等软件完成了地籍数据库的建立、对地籍数据的预处理、数据的转化、数据的入库、数据的质量分析等工作。通过该实例的实现重点分析了地籍建库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地籍建库中的数据质量控制、地籍区和地籍子区的科学合理划分等。结合农村地籍管理的特点和应用要求,通过临川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系统的建立,满足了临川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对土地相关的地籍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分析和变更,对临川区农村土地调查成果发证、对地籍所有权数据库维护更新和资源共享。
二、日常地籍管理中的土地变更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常地籍管理中的土地变更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必要性 |
1.1.2 可行性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地籍管理方面 |
1.3.2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方面 |
1.3.3 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方面 |
1.4 存在主要问题 |
1.4.1 理论方面 |
1.4.2 技术方面 |
1.4.3 标准化方面 |
1.4.4 其它方面的问题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5.1 研究的主要目标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3 论文组织 |
第二章 地籍管理技术的演变与地籍信息学的提出 |
2.1 地籍管理技术的演变 |
2.1.1 地籍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
2.1.2 地籍管理的概念与管理方式的演进 |
2.2 地籍信息学的提出 |
2.2.1 背景 |
2.2.2 地籍信息学的科学体系构成 |
2.2.3 地籍信息学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的界定 |
2.2.4 地籍信息学性质的讨论 |
2.2.5 地籍信息学研究方法讨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籍信息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
3.1 地籍信息的内涵 |
3.1.1 土地与地籍信息 |
3.1.2 地籍信息构成 |
3.2 地籍认知理论 |
3.2.1 地籍认知的基本概念 |
3.2.2 人们对地籍信息加工系统的结构 |
3.2.3 地籍认知的主要手段 |
3.2.4 地籍认知理论的应用 |
3.3 地籍空间理论 |
3.3.1 地籍空间的基本单元(地籍要素) |
3.3.2 地籍空间基本单元(地籍要素)的组合规律 |
3.3.3 地籍空间理论在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中的应用 |
3.4 地籍产权理论 |
3.4.1 地籍产权理论的基本概念 |
3.4.2 地籍产权空间组合形式 |
3.4.3 地籍产权理论的应用 |
3.5 地籍信息系统理论 |
3.5.1 坐标空间基准的统一理论 |
3.5.2 多源信息集成与融合理论 |
3.5.3 地籍信息标准化理论 |
3.6 其它相关理论 |
3.6.1 土地法学的相关理论 |
3.6.2 管理学的相关理论 |
3.6.3 测量学的相关理论 |
3.6.4 统计学的相关理论 |
3.6.5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技术应用研究 |
4.1 工作流技术 |
4.1.1 工作流概念 |
4.1.2 工作流结构与构成 |
4.1.3 工作流技术在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
4.1.4 应用工作流技术的优势 |
4.2 GIS技术 |
4.2.1 ComGIS |
4.2.2 WebGIS |
4.2.3 OpenGIS |
4.2.4 GIS与工作流集成 |
4.2.5 基于GIS与工作流集成的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构建 |
4.3 数据库技术 |
4.3.1 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数据组织与管理 |
4.3.2 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建库流程 |
4.4 面向对象技术 |
4.4.1 面向对象技术 |
4.4.2 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 |
4.5 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管理中技术的"八个统一"问题 |
4.5.1 区域不同尺度数据的无缝统一 |
4.5.2 统一坐标基准 |
4.5.3 统一建库方法 |
4.5.4 统一土地分类标准 |
4.5.5 统一数据标准和组织结构 |
4.5.6 统一地籍编号 |
4.5.7 统一GIS平台 |
4.5.8 统一面积计算取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软件工程设计 |
5.1 需求分析 |
5.2 系统总体设计 |
5.2.1 设计原则和依据 |
5.2.2 业务流程设计 |
5.2.3 系统总体架构 |
5.2.4 系统功能设计 |
5.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3.1 数据模型 |
5.3.2 系统数据库结构 |
5.3.3 数据组织管理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原型系统 |
6.1 系统建设目标 |
6.1.1 城乡地籍管理一体化 |
6.1.2 土地产权管理的信息化 |
6.1.3 土地利用现状管理科学化 |
6.1.4 数据标准统一化 |
6.1.5 数据变更现势化 |
6.1.6 数据发布社会化 |
6.1.7 数据转换标准化 |
6.2 主要功能实现 |
6.2.1 按照地籍管理工作内容划分的功能 |
6.2.2 按照数据管理方式划分的功能 |
6.3 系统软硬件环境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致谢 |
(2)土地管理信息化方案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土地管理概述 |
1.1.1 土地管理的概念 |
1.1.2 我国土地管理的历史 |
1.1.3 我国土地管理的现状 |
1.1.4 问题的提出 |
1.2 土地管理信息化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本概念 |
1.2.2 国外土地管理信息化现状 |
1.2.3 国内土地管理信息化现状 |
1.3 土地管理信息化研究不足和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安排 |
1.3.1 我国土地管理信息化不足之处 |
1.3.2 本文研究的目的 |
1.3.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土地管理信息化需求分析 |
2.1 土地管理业务概况 |
2.2 土地管理业务详细分析 |
2.2.1 地籍管理 |
2.2.2 土地利用管理 |
2.2.3 土地市场管理 |
2.2.4 土地办公管理 |
2.3 土地管理信息化需求分析 |
2.3.1 总体目标 |
2.3.2 土地管理信息化标准建设需求 |
2.3.3 土地管理信息化网络安全和信息共享需求 |
2.3.4 土地管理数据采集信息化需求 |
2.3.5 办公自动化信息化需求 |
2.3.6 各类业务系统信息化需求 |
2.3.7 社会服务信息化需求 |
2.3.8 土地管理信息化其它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土地管理信息化策略构想 |
3.1 组织、人才、资金及数据共享 |
3.1.1 组织和管理机构的部署 |
3.1.2 人才体系的培养 |
3.1.3 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持续投入 |
3.1.4 信息化数据共享设施的建设 |
3.2 信息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 |
3.2.1 土地管理信息化社会化服务概况 |
3.2.2 土地管理信息化社会化服务实现的主要内容 |
3.2.3 土地管理信息化社会化服务实现的关键技术 |
3.3 全局动态管理 |
3.3.1 全局动态管理实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
3.3.2 行业管理实施方案——“数字国土工程”体系 |
3.3.3 全局动态管理——“数字地球”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土地管理信息化方案设计 |
4.1 土地管理信息化方案总体设计 |
4.2 土地管理信息化数据采集方案 |
4.2.1 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
4.2.2 数据采集方案研究 |
4.2.3 数据采集手段比较 |
4.2.4 数据采集成果 |
4.3 土地管理信息化数据管理方案 |
4.3.1 数据管理方案设计 |
4.3.2 土地管理数据的特点 |
4.3.3 LIS数据管理的方式剖析 |
4.3.4 数据管理举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建立 |
4.4 土地办公管理信息化方案 |
4.4.1 办公管理方案设计 |
4.4.2 办公业务分析 |
4.4.3 办公管理系统的建立 |
4.5 土地管理信息化业务处理方案 |
4.5.1 地籍管理 |
4.5.2 土地利用管理 |
4.5.4 土地市场管理 |
4.6 土地信息化数据输出方案 |
4.6.1 土地管理信息化产品及其分类 |
4.6.2 土地管理信息化产品输出 |
4.6.3 土地管理信息化输出发展趋势 |
4.7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土地管理信息化实例研究和展望 |
5.1 襄樊市城区地籍管理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 |
5.1.1 项目概况 |
5.1.2 项目成果与特点 |
5.1.3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5.2 石首市城区数字国土工程体系研究 |
5.2.1 项目概况 |
5.2.2 项目成果与特点 |
5.2.3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5.3 土地利用动态管理信息系统 |
5.3.1 项目概况 |
5.3.2 系统运行情况和系统特点 |
5.3.3 系统关键问题的解决 |
5.4 仙桃市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与发展研究 |
5.4.1 项目概况 |
5.4.2 项目研究成果与特点 |
5.4.3 关键问题的解决 |
5.5 仙桃市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 |
5.5.1 试点概况 |
5.5.2 信息化解决措施 |
5.5.3 试点成效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论文总结 |
6.2 后续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日常地籍管理中的土地变更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日常地籍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内容和现状 |
1.1 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定义和内容 |
1.2 日常地籍土地变更调查方法与技术使用的现状 |
2 日常地籍管理中土地变更调查的相关内容 |
2.1 土地变更调查的工作思路 |
2.2 土地变更调查的更新技术和方法 |
2.3 土地变更调查的更新系统设计 |
3 日常地籍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
4 结语 |
(4)基于UML的农村地籍管理数据库模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本文研究意义 |
1.3 本文创新点 |
1.4 国内外地籍管理现状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文章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2.1 地籍管理 |
2.2 现代地籍 |
2.3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
2.4 农村地籍管理 |
2.5 UML |
第三章 农村地籍管理数据库需求分析 |
3.1 农村地籍管理数据库用户需求分析 |
3.1.1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 |
3.1.2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调查 |
3.1.3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调查 |
3.1.4 宅基地上房屋的确权 |
3.1.5 土地登记 |
3.1.6 农村地籍变更调查与登记 |
3.1.7 农村地籍管理数据库用户分析 |
3.2 农村地籍管理数据库数据需求分析 |
3.3 数据库需求分析 |
第四章 农村地籍数据库模型设计 |
4.1 农村地籍管理数据库功能划分 |
4.2 数据库更新机制 |
4.3 数据库代码规则设计 |
4.4 农村地籍管理数据库数据类,属性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面向我国城镇地籍管理新需求的地籍空间对象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城镇地籍信息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1.1 城镇地籍信息系统 |
1.1.2 新形势对城镇地籍信息系统的要求 |
1.1.3 当前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
1.2 空间数据与地籍空间数据模型研究现状 |
1.2.1 空间数据模型研究 |
1.2.2 地籍空间数据模型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面向新需求的地籍空间对象模型分析 |
2.1 地籍空间对象关系的调整 |
2.1.1 地籍要素分类及地籍空间对象的变化 |
2.1.2 地籍空间对象间规则的变化 |
2.2 地籍空间对象关系的重组 |
2.2.1 空间数据模型 |
2.2.2 空间对象的相互关系 |
2.2.3 地籍空间对象的特殊性 |
2.2.4 宗地—界址线—界址点对象关系分析 |
2.2.5 宗地—行政区对象关系分析 |
2.2.6 宗地—地类图斑—地类界线对象关系分析 |
2.2.7 宗地—房屋对象关系分析 |
2.3 地籍空间对象关系的扩展 |
2.3.1 增加三维地籍对象的管理 |
2.3.2 三维地籍对象的概念基础 |
2.3.3 三维几何模型及其空间关系 |
2.4 地籍空间对象模型 |
2.4.1 平面地籍空间对象模型分析 |
2.4.2 三维地籍空间对象扩展模型分析 |
第3章 基于地籍空间对象模型的地籍变更管理 |
3.1 基于地籍空间对象模型的动态管理 |
3.1.1 地籍空间对象变更联动过程分析 |
3.1.2 地籍空间对象时态信息管理策略 |
3.1.3 地籍空间对象变更过程设计 |
3.2 三维地籍空间对象管理策略 |
3.2.1 三维地籍概念及其对象特点 |
3.2.2 三维地籍对象管理模式设计 |
3.2.3 三维地籍对象空间拓扑管理模式设计 |
3.2.4 基于降维分析方法的三维对象空间拓扑分析 |
3.2.5 三维地籍对象数据库逻辑设计 |
3.3 三维地籍对象变更过程设计 |
3.3.1 宗地新增 |
3.3.2 宗地合并 |
3.3.3 宗地分割 |
3.3.4 宗地复杂变更 |
3.3.5 宗地属性变更 |
第4章 地籍对象模型试验实例分析 |
4.1 动态变更管理策略实现 |
4.1.1 地籍对象联动变更实现 |
4.1.2 动态变更实现示例 |
4.2 三维地籍管理解决方案 |
4.2.1 三维地籍管理实现 |
4.2.2 三维地籍管理实现示例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5.2 后续工作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时空数据模型及其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应用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时空数据模型研究现状 |
1.2.2 LIS中时态问题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论文组织 |
第二章 时空建模基础 |
§2.1 地理空间的建模步骤 |
2.1.1 时空建模的层次 |
2.1.2 TGIS的系统设计和抽象过程 |
§2.2 时间和空间的基本语义 |
2.2.1 空间的概念 |
2.2.2 时间的概念 |
§2.3 GIS中的时空观 |
2.3.1 空间和时间的相似性 |
2.3.2 空间和时间的不同点 |
2.3.3 GIS中的时空观 |
§2.4 时空概念模型 |
§2.5 地理实体建模的三种成分 |
2.5.1 空间特征 |
2.5.2 时间特征 |
2.5.3 属性特征 |
§2.6 时空数据库概念 |
2.6.1 有效时间、事务时间与用户定义时间 |
2.6.2 当前时间、改变时间、起始时间、终止时间与永远时间 |
2.6.3 历史数据库、回滚数据库、双时间数据库与时态数据库 |
2.6.4 字段时间标记、元组时间标记与关系时间标记 |
2.6.5 空间数据时间标记 |
§2.7 空间关系、时间关系和时空关系的描述和表达 |
2.7.1 空间关系的描述和表达 |
2.7.2 时态关系的描述和表达 |
2.7.3 时空关系的描述和表达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对象的时空属性概念模型 |
§3.1 时空数据模型的分类 |
3.1.1 时间和空间的集成 |
3.1.2 时空数据模型的分类 |
§3.2 已有时空数据模型的分析与评价 |
3.2.1 基于空间的时空数据模型 |
3.2.2 基于时间的时空数据模型 |
3.2.3 时空一体化数据模型 |
3.2.4 时空属性集成模型 |
3.2.5 分析与评价 |
§3.3 面向对象的时空建模方法 |
3.3.1 面向对象的基本思想和概念 |
3.3.2 面向对象方法的抽象机制 |
3.3.3 面向对象时空数据模型的优越性 |
§3.4 面向对象的时空属性概念模型 |
3.4.1 地理实体的抽象 |
3.4.2 各对象类及其关系 |
3.4.3 时空约束规则 |
3.4.4 时空操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对象的地籍时空属性概念模型 |
§4.1 土地和土地管理 |
4.1.1 土地及其属性 |
4.1.2 土地管理 |
4.1.3 土地信息系统 |
§4.2 地籍与地籍信息 |
4.2.1 地籍及其功能 |
4.2.2 地籍信息及其时态特征 |
§4.3 地籍对象 |
4.3.1 地籍调查区(区、街道、街坊) |
4.3.2 宗地 |
4.3.3 界址点和界址线 |
4.3.4 权利人对象 |
4.3.5 土地证书对象 |
§4.4 面向对象的地籍时空属性概念模型 |
§4.5 地籍变更事件 |
§4.6 地籍对象时空变化 |
4.6.1 空间变化 |
4.6.2 属性变化 |
§4.7 地籍对象时空关系 |
4.7.1 同一时刻地籍对象的空间关系 |
4.7.2 不同时刻地籍对象的时空关系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籍时空逻辑数据模型的设计 |
§5.1 逻辑数据模型 |
5.1.1 关系数据模型 |
5.1.2 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
§5.2 时空逻辑数据模型设计的有关问题 |
5.2.1 概念模型的映射 |
5.2.2 设计原则 |
§5.3 地籍时空逻辑数据模型 |
5.3.1 空间数据模型 |
5.3.2 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地籍时空数据组织 |
§5.4 地籍对象时空操作 |
5.4.1 宗地时空静态操作 |
5.4.2 宗地时空动态操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实现 |
§6.1 功能框架和体系结构 |
6.1.1 功能框架 |
6.1.2 体系结构 |
6.1.3 软件选型 |
§6.2 主要功能实现 |
6.2.1 数据准备 |
6.2.2 功能实现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7.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深圳市地籍管理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现代地籍管理概述 |
1.1 地籍 |
1.1.1 地籍的含义 |
1.1.2 地籍内容 |
1.1.3 地籍功能 |
1.1.4 地籍类别 |
1.2 地籍管理 |
1.2.1 地籍管理的含义 |
1.2.2 地籍管理的主要任务 |
1.2.3 地籍管理内容 |
1.2.4 地籍管理原则 |
1.3 地籍管理与相关业务关系 |
1.3.1 地籍管理与土地管理关系 |
1.3.2 地籍管理与产权登记关系 |
1.3.3 地籍管理与地籍测量关系 |
第二章 深圳市地籍管理现状 |
2.1 深圳市规划国土管理体制特点及对地籍影响 |
2.1.1 土地管理机构设置 |
2.1.2 管理体制特点 |
2.1.3 对地籍管理影响 |
2.2 深圳市初始地籍调查 |
2.2.1 初始地籍调查准备 |
2.2.2 初始地籍调查内容 |
2.2.3 初始地籍调查组织实施 |
2.2.4 初始地籍调查工作评价 |
2.3 建筑物普查 |
2.4 深圳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
2.5 日常地籍变更调查 |
2.5.1 职责分工 |
2.5.2 人员安排 |
2.5.3 日常地籍管理工作内容 |
2.5.4 日常地籍管理工作制度 |
第三章 深圳市地籍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领导重视,但缺少紧迫感 |
3.2 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但政策落实不力 |
3.3 资料齐全,缺少整合 |
3.4 地籍管理环境俱备,尚需加强 |
3.5 地籍资料已用于日常业务,但尚没发挥应有作用 |
3.6 地籍管理系统已经建立并应用,尚需不断完善 |
3.7 日常地籍管理已经开展,尚需制度化、规范化 |
第四章 深圳市现代地籍工作改革研究 |
4.1 加强领导、重视地籍 |
4.1.1 统一认识,增加迫切感 |
4.1.2 加强地籍工作领导 |
4.1.3 地籍职能探讨 |
4.1.4 建规立制、统一标准 |
4.2 切实加强地籍资料的统一性管理 |
4.2.1 地政、征地、产权清理及地籍资料整合 |
4.2.2 房屋资料与地籍资料整合 |
4.2.3 现状调查资料与地籍资料合一 |
4.2.4 地形图与地籍图统一 |
4.2.5 地籍资料与地籍档案统一 |
4.3 确保地籍资料的完整性 |
4.3.1 加强日常变更调查 |
4.3.2 “二规”处理时地籍变更 |
4.3.3 动态地形图测量应用 |
4.3.4 土地现状调查应用 |
4.4 开拓应用、提高效率 |
4.4.1 规范地籍档案管理,办强地籍档案服务 |
4.4.2 发挥土地统计作用,提高决策水平 |
4.4.3 完善分幅地籍图,提高工作效率 |
4.4.4 开拓地籍信息应用的业务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ARC GIS的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 |
1.2 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研究背景 |
1.3 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国内外的发展趋势 |
1.3.1 国内发展趋势 |
1.3.2 国外发展趋势 |
1.4 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的必要性 |
1.5 论文结构 |
2 农村土地数据库分析 |
2.1 建立农村土地数据库的原因、背景及意义 |
2.1.1 建立数据库的原因 |
2.1.2 建立数据库的背景 |
2.1.3 建立数据库的意义 |
2.2 农村土地数据库的对象分析 |
2.2.1 建库数据的基本要求 |
2.2.2 对象分析 |
2.2.3 数学基础 |
2.3 空间数据逻辑预处理 |
2.3.1 数据要素分类编码 |
2.3.2 空间数据内容及分层 |
2.3.3 数据组织 |
2.4 建立数据库模型 |
2.4.1 逻辑建模分析 |
2.4.2 模型设计分析 |
2.5 数据库功能 |
2.5.1 数据的输入、编辑和处理 |
2.5.2 数据管理和分析 |
2.5.3 数据的动态更新 |
2.5.4 数据查询和统计分析 |
2.5.5 数据的表达和输出 |
3 城镇地籍信息系统数据库分析 |
3.1 建立城镇地籍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原因、背景 |
3.1.1 建立数据库的原因 |
3.1.2 建立数据库的背景 |
3.2 城镇地籍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对象分析 |
3.2.1 建立数据库的内容和要求 |
3.2.2 对象分析 |
3.2.3 数学基础 |
3.3 空间数据逻辑预处理 |
3.3.1 城镇地籍对象的编码 |
3.3.2 空间数据内容及分层 |
3.3.3 数据组织 |
3.4 建立数据库模型 |
3.4.1 行政区要素 |
3.4.2 宗地要素 |
3.4.3 地类要素 |
3.4.4 注记要素 |
3.5 数据库功能 |
3.5.1 土地数据处理子系统 |
3.5.2 城镇地籍管理子系统 |
3.5.3 地籍窗口办公子系统 |
4 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设计 |
4.1 城乡一体化数据的内容与要求 |
4.1.1 城乡一体化数据的内容 |
4.1.2 数据资料的要求 |
4.2 系统结构描述 |
4.2.1 数据库设计方法 |
4.2.2 数据库设计技术路线图 |
4.3 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模型设计 |
4.3.1 空间数据的数学基础 |
4.3.2 数据的组织方法 |
4.4 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 |
4.4.1 物理结构分析 |
4.4.2 物理结构设计 |
4.4.3 总体设计 |
4.4.4 数据库优化 |
4.5 系统功能设计 |
4.5.1 系统管理子系统 |
4.5.2 数据入库子系统 |
4.5.3 数据编辑处理子系统 |
4.5.4 数据管理子系统 |
4.5.5 数据分析子系统 |
4.5.6 图件输出子系统 |
4.5.7 报表输出子系统 |
4.5.8 土地登记 |
5 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建立的关键技术 |
5.1 数据格式的转换 |
5.1.1 Map GIS 的数据格式 |
5.1.2 Arc GIS 的数据格式 |
5.1.3 数据格式转换方法一 |
5.1.4 数据格式转换方法二 |
5.2 多分辨率数字地图 |
5.2.1 多分辨率数字地图的提出 |
5.2.2 编制多分辨率数字地图的要求 |
5.2.3 多分辨率数字地图的拼接 |
5.2.3 编制多分辨率电子地图 |
5.3 属性与图形数据的关联 |
5.4 历史数据存储与管理 |
5.4.1 初始登记数据存储 |
5.4.2 日常变更登记数据存储 |
5.4.3 历史数据存储方式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 |
2.1.2 影像数据库建设 |
2.1.3 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功能 |
2.1.4 其他功能说明 |
2.1.5 后期维护与更新 |
2.2 技术要求 |
2.2.1 基本要求 |
2.2.2 数据要求 |
2.3 系统业务流程 |
2.3.1 一般过程 |
2.3.2 日常事务 |
2.3.3 日常办公 |
2.4 功能结构体系 |
2.4.1 系统维护 |
2.4.2 数据监理 |
2.4.3 日常管理 |
2.5 软件平台选择 |
2.5.1 操作系统 |
2.5.2 网络管理软件 |
2.5.3 数据库管理系统 |
2.5.4 GIS平台 |
第三章 关键技术分析 |
3.1 WEB SERVICE技术 |
3.2 工作流技术 |
3.3 空间数据存储和管理技术 |
3.4 历史数据存储与查询技术 |
第四章 地籍数据管理模块功能设计与实现 |
4.1 数据入库 |
4.1.1 入库处理流程 |
4.1.2 重点功能介绍 |
4.2 面积量算与统计 |
4.2.1 面积量算与误差控制 |
4.2.2 宗地面积量算 |
4.2.3 统计汇总 |
4.3 数据查询分析功能 |
4.4 变更编辑处理功能 |
4.4.1 变更的分类及综述 |
4.4.2 变更具体的实现 |
第五章 系统维护与日常管理 |
5.1 主界面简介 |
5.2 系统维护 |
5.2.1 表字段维护 |
5.2.2 工作流管理 |
5.2.3 输出表单定义 |
5.2.4 空间数据管理 |
5.3 数据监理 |
5.3.1 拓扑检查 |
5.3.2 代码检查 |
5.3.3 接边检查 |
5.3.4 面积检查 |
5.3.5 快速处理 |
5.4 日常管理 |
5.4.1 统计汇总 |
5.4.2 查询分析功能 |
5.4.3 地图打印 |
5.4.4 土地利用变更功能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系统的建设和实现 ——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地籍信息数据库研究状况 |
1.3.1 国外地籍信息数据库的发展状况 |
1.3.2 我国地籍信息数据库发展状况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2 地籍信息数据库建设理论基础 |
2.1 地籍信息数据库建设的管理导向型模式 |
2.2 地籍信息数据库的空间定位 |
2.2.1 大地坐标系统 |
2.2.2 地籍信息定位系统 |
2.3 地籍信息数据库的研究对象 |
2.3.1 地籍信息数据库的基本对象 |
2.3.2 地籍信息数据库的图形数据 |
2.3.3 地籍信息数据库的属性数据 |
2.3.4 地籍数据组织与地籍对象间的关系 |
2.4 地籍信息相关的基本数据库 |
2.5 地籍信息数据库模型及其特点 |
2.5.1 地籍信息的数据库模型 |
2.5.2 地籍信息数据库特点 |
2.6 地籍数据库建设关键技术 |
2.6.1 空间数据无缝组织 |
2.6.2 地籍数据融合 |
2.6.3 宗地历史状况的恢复和变更回溯查询 |
3 临川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建立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自然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
3.1.2 研究区社会经济条件 |
3.1.3 研究区区域优势 |
3.2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技术基础 |
3.2.1 引用标准和设计依据 |
3.2.2 数学基础和宗地比例尺 |
3.2.3 分幅和编号 |
3.3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总体结构 |
3.3.1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系统逻辑结构 |
3.3.2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设计 |
3.3.3 空间数据采集 |
3.3.4 属性数据编辑 |
3.3.5 数据检查与数据转换 |
3.3.6 地籍要素组织及编码 |
3.3.7 数据的分层 |
3.4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建设 |
3.4.1 数据库创建 |
3.4.2 地籍子区入库、字典生成 |
3.4.3 权属界线、界址点采集和检查 |
3.4.4 所有权宗地数据处理与入库 |
3.4.5 生成地籍子区和地籍区 |
3.4.6 权属调查及相关信息入库 |
3.4.7 成果库输出 |
4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建库过程中关键问题 |
4.1 地籍建库过程中的数据质量控制 |
4.1.1 数据质量检查的组织 |
4.1.2 数据质量检查的内容 |
4.1.3 临川区农村土地所有权建库数据质量检查情况 |
4.2 地籍区、地籍子区的划分及编号 |
4.2.1 地籍区划分办法 |
4.2.2 地籍子区划分办法 |
4.3 临川区地籍区、地籍子区划分 |
4.3.1 其他区域划分情况 |
4.3.2 分区中存在的问题 |
5 总结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日常地籍管理中的土地变更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D]. 张世全.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8(11)
- [2]土地管理信息化方案与策略研究[D]. 韩琼. 中国地质大学, 2003(02)
- [3]日常地籍管理中的土地变更调查[J]. 蒋玉娟. 智能城市, 2018(02)
- [4]基于UML的农村地籍管理数据库模型设计[D]. 赵路. 长安大学, 2013(06)
- [5]面向我国城镇地籍管理新需求的地籍空间对象模型研究[D]. 胡珏. 浙江大学, 2008(04)
- [6]时空数据模型及其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宋玮.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5(06)
- [7]深圳市地籍管理的实践与探索[D]. 陈春富. 武汉大学, 2003(06)
- [8]基于ARC GIS的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研究[D]. 赵亚宁. 西安科技大学, 2008(12)
- [9]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D]. 王泽昌. 中南大学, 2012(02)
- [10]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系统的建设和实现 ——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为例[D]. 戚长梦. 东华理工大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