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水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井水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一、井水资料的主成份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柳[1](2021)在《乌海市人工林节水灌溉系统的启动阈值与效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乌海市人工林节水灌溉示范地为调查研究对象,分析确定了灌溉启动阈值,进行了效益评价。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人工林示范地土壤类型为风砂土、河砂土,主要树种根系集中分布在0~50cm土层中。2.依据田间持水量及水分运移规律确定的风砂土和河砂土灌溉启动阈值分别为5.64%和8.32%;单次有效灌溉时长分别为8h和6h。3.人工林示范地节水灌溉系统应用2年来,年均节水效益为137560.25元。使用5年时的效益费用比为1.12,能够收回项目投入成本,开始获得经济效益,9年的为1.99,效益翻1倍。4.人工林示范地生长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乔木树种树高、胸径的年生长量分别提高至少4.36%、108.33%以上,灌木树种冠幅的年生长量提高至少38.10%。人工林示范地节水灌溉系应用社会满意度总体为100%,但是不同调查内容的满意程度比例各有不同。

徐冬[2](2020)在《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效应与机理研究 ——以苏州东山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力量的集中体现,文化的战略地位已随着国际竞争重点的变化而日益凸显。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乡村文化正在发生嬗变,党的十九大把文化强国建设热潮推向时代高点,并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在乡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改善的同时保护与传承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成为当下中国乡村振兴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亦是传承和复兴乡村文化的行之有效的路径之一,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在带来乡村经济振兴、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也导致了乡村文化的人为破坏、日渐衰落甚至部分消失等现实问题。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振兴,文旅融合发展的诉求也要求我们理清旅游开发和乡村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伴随着国际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思潮,将文化的空间研究转向空间的文化研究,从文化胁迫视角解析乡村文化衰落现象,便成为当前乡村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下迫切需要解决的议题。在上述现实和理论背景下,本文按照“胁迫效应测度—胁迫症状揭示—胁迫机理发现—利用模式提炼”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文献检索、数据获取、参与式观察、影视人类学摄影、半结构化访谈、问卷抽样调查、数学模型构建与GIS空间分析等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构建了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胁迫的理论模型和框架体系,并以苏州东山镇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旅游地陆巷、翁巷和杨湾为研究对象,探索了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效应、时空演化和胁迫机理,以及文化胁迫下的乡村旅游响应,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构建了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胁迫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框架。在系统回顾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相关理论基础,并界定乡村文化胁迫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将胁迫生态学理论应用于乡村旅游人地关系,提出了包含预警、抗衡和耗竭阶段的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模型,进而把文化影响从社会维度扩展到时空维度,构建了涵盖社会、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的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胁迫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内容体系,实现了乡村文化胁迫的定量化、时空化表达。(2)探索了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效应与时空格局演化。(1)案例地乡村文化包括26个概念、6个范畴,所构建的乡村文化胁迫量表包含23个题项、5个维度,即自然景观、聚落景观、生产生活、人际交往和精神仪式文化胁迫。当前东山镇乡村文化胁迫处于预警阶段,其中聚落景观、生产生活、人际交往文化胁迫相对较重且处于抗衡阶段,自然景观、精神仪式文化胁迫稍轻;文化受胁乡村居民可划分为“聚落景观守护者”、“旅游开发反对者”、“旅游开发支持者”、“人际交往乐观者”四种类型。(2)乡村文化胁迫在空间上多呈沿街、临水分布,具有显着集聚分布特征,其中生产生活文化最易受旅游开发胁迫而表现出空间受胁症状。乡村文化胁迫空间分布具有典型的核心—外围模式,且随着乡村旅游开发程度的提高,胁迫空间集聚程度显着提升,不同维度的乡村文化胁迫空间集聚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并且集聚规模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乡村文化胁迫空间演变还具有延续性和规律性,表现出路径依赖和路径锁定效应。(3)提炼了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机理,提出乡村文化的旅游可持续利用模式与策略。(1)乡村旅游地文化胁迫机理可以从个体和整体层进行阐释,个体层面社会属性的差异和观念认知的不同,通过个体无意识的感知、行为和实践对乡村文化胁迫产生影响,并导致其时空间上的内生性演化;整体层面的乡村社区发展、旅游产业弊端和乡村人口变化则通过内、外驱动乡村文化胁迫变迁,并在一定时空间尺度上呈现出连续和异质的胁迫症状与演变历程;个体和整体层胁迫因素可按作用力方向进一步划分为阻滞力和调整力,乡村文化将在此二力作用下实现阶段式发展。(2)乡村旅游地文化保护应根据其内涵与维度,坚持原生性、整体性、活态化和可持续原则;从自然景观、聚落景观、生产生活、人际交往和精神仪式文化出发,提出了包括“修复+保育”、“活化+参与”、“公平+导引”、“自主+创新”、“身体+仪式”的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利用模式与策略,以为案例地和中国同类型乡村旅游地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刘鹏飞[3](2020)在《河南省金星啤酒厂地下水特征及啤酒口感水质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已不再满足于吃好,吃饱等现状,对食品的质量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地下水是工业农业及城市生活用用水的重要来源,在某些地区啤酒制造过程中也必不缺少。在保证其生活用水达到国家标准以及满足啤酒厂用水需求情况下,其地下水的变化也时刻影响着啤酒口感的质量。本论文主要从环境地质角度探讨了河南省焦作市啤酒厂区域地下水的可开采量以及地下水离子浓度(K+、Cl-、Ca2+和Na+的变化对博爱县啤酒厂啤酒口感等产品质量的影响,本次研究的内容及得出的结论如下:(1)对博爱县啤酒厂区所在区域水文地质情况进行描述,分析区域地下水含水层的分布、岩性、厚度、富水性水质特征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其动态变化规律。(2)用综合指数法对博爱县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啤酒厂区的地下水质量等级为一级,满足其用水标准。(3)通过收集研究区的地质情况及水文地质资料等,采用MODFLOW模块构建了研究区地下水流模型。并且进行了识别验证,其精准度达到要求,可以用于地下水流动态特征的模拟。通过用数值法和回归分析法对研究区中深层地下水允许最大开采量、储量进行计算与分析,得出研究区的中深层地下水允许的开采量为11.2万m3/d,研究区内的地下水总储存量为2.114亿m3。(4)通过调查得知啤酒厂用水为中深层承压水。通过SPSS数据处理软件对几种风味代表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出把无机离子、高级醇酯和有机酸一起作为风味口感评价指标,能够更好的反映出啤酒风味和口感信息,是对风味口感综合评价的重要补充。但是当原酒中的高级醇酯和有机酸稀释率一定时,稀释水(去离子水+中深层承压水)中的离子浓度就成为了修饰口感的最有利的方法。大量实验得出结论:啤酒从高浓度12°P稀释到成品啤酒8°P时,较佳的稀释用水比例为:反渗透水+12%的井水,其离子浓度为K+4.56 mg/L,Mg2+1.86mg/L,Na+12.14mg/L,Ga2+6.05mg/L,Cl-6.05mg/L,电导率为0.199 m S/cm。

白蕾[4](2019)在《基于PSR模型的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水环境污染问题愈演愈烈和国家环保意识日益增强,水环境绩效审计作为政府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机制,是缓解水环境压力的有效措施。水环境绩效审计的有效开展依托于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但目前尚没有统一、公认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作为先进的资源环境管理体系,用来描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广泛应用于组织环境评价工作中。因此,本文基于PSR模型建立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完善传统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使其更适应实际。首先,本文从传统财务审计角度转向绩效审计角度,以绩效审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目标为切入点,以水环境责任清单为依据,与分解的决策责任、监管责任和执行责任同PSR模型的作用机理相结合,对现行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进行重新思考和构建,重建的指标结合环境治理的特殊性,更重视环境治理的效果性,该指标是对传统绩效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权法分别确定主成分和权重,确定2016年省级水环境绩效审计效率得分与排名,研究结果发现:(1)评价方法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本文将主成分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主客观有机结合,相辅相成。(2)压力指标对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影响显着。(3)各省级政府之间水环境绩效审计状态指标得分水平差异显着。(4)省级地方政府水环境治理比较缓慢。最后,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提出强化审计问责力度;提升环境审计人员能力;建立环境监督主体互动多元的协同机制;完善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政策建议。

陈雪琴[5](2019)在《农民工获得感的测量研究 ——以H省3村调研数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但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仍存在障碍,难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程度不高。文章选取了H省H市3个村的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获取一手资料,通过结构方程路径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测量农民工获得感的现状,找出影响农民工获得感的显着因素,从而提出提升农民工获得感的对策建议。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平衡、充分的社会发展,持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文章建构了集合“重要性—平衡性—充分性—可持续性”四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分析框架的原点是“重要性”,横轴上是“平衡性”,纵轴上下分别是“可持续性”和“充分性”。该框架不仅可以作为测量获得感的因子,而且可以用于分析获得感的影响因素。文章建构了获得感的结构方程测量模型,影响因子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个人月收入、打工时长、打工区域。经过样本数据对模型进行校验,结构方程的路径分析结果显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个方面与获得感均呈现正相关关系,相关性从大到小分别是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农民工的个人因素与获得感均存在显着的相关性,个人月收入和打工时长与获得感呈现正相关关系,打工区域与获得感呈现负相关关系,打工时长与获得感的相关性最大,个人月收入其次,打工区域相关性最小。农民工获得感测量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显示,从获得感的四个分析维度来看,可持续性>重要性>充分性>平衡性;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个方面的评价结果来看,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从“重要性—平衡性—充分性—可持续性”四个维度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个方面和22个建设项目的交叉分析来看,呈现出复杂的态势。

阎昊[6](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返贫预测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精准扶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但是在我国扶贫工作取得显着成效的同时,不少贫困地区却长期存在着“扶贫、脱贫、再返贫”的怪圈。由于返贫现象的存在,脱贫人口再返贫成为我国脱贫攻坚最后阶段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深入地挖掘返贫特征、构建返贫预测模型,有助于扶贫工作者预测脱贫户未来的返贫情况,并提前制定有针对性的、更高效的帮扶措施,这对我国反贫困战略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论文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降低返贫率为目标,构建了一种基于我国贫困现状的返贫预测模型,以期给扶贫工作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支持。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关联规则算法的返贫事件关联规则分析。根据SPCA模型,选取返贫事件影响因子,通过数据属性概化处理影响因子建立返贫事件事务数据库,利用FP-Growth算法对返贫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挖掘最大返贫特征项集及其关联规则。(2)基于BP神经网络的返贫预测模型构建。在返贫事件事务数据库的基础上,量化特征项集,采用贝叶斯正则化算法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构造基于BP神经网络的返贫预测模型。通过对返贫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可以定位到具有很大可能性返贫的脱贫户,以便扶贫工作者及时调整帮扶计划,提前预防返贫事件的发生,从而降低返贫率。(3)返贫预测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以上述模型与方法的研究为依据,结合扶贫领域用户的需求,设计与实现了返贫预测决策分析系统。该系统功能包括多条件查询、农户详细信息、动态统计、关联规则挖掘、返贫预测分析。将关联规则与神经网络相结合分析出的预测结果应用到扶贫工作当中,为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准确清晰的数据支持,使扶贫工作的开展更加高效顺利。

李文娟[7](2019)在《尿路结石患者预防结石复发知信行问卷的研制以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研制适用于尿路结石患者预防结石复发的知信行问卷,为临床护理工作者调查尿路结石患者预防结石复发现状提供科学的评估工具;2.调查尿石症患者预防结石复发知信行现状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有效开展预防结石复发的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以推进我国尿石症防控工作的发展。方法:1.以知信行理论(KAP)为指导,通过文献回顾、质性访谈和小组讨论构建《尿路结石患者预防结石复发知信行问卷》的条目池,形成问卷初稿。采用Delphi法展开两轮专家函询,对问卷初稿中的各个条目进行筛选评估,在此基础上对30例尿石症患者进行预调查,形成初始《尿路结石患者预防结石复发知信行问卷》。正式调查201例尿路结石患者,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测评。采用SPSS22.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运用决断值法、Person相关性检验进行问卷的项目分析,运用专家评判法评价问卷的内容效度,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评价问卷的结构效度,运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评价问卷的信度,最终形成正式《尿路结石患者预防结石复发知信行问卷》;2.于2018年10月11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甘肃省兰州市3所三甲级综合医院中的168例尿石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正式的《尿路结石患者预防结石复发知信行问卷》对研究对象展开现况调查以及影响因素研究。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知、信、行间的得分情况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知、信、行间的相关性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影响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结果:1.经文献检索、质性访谈、小组讨论构建的《尿路结石患者预防结石复发知信行问卷》初稿中包含知、信、行三个维度共计41个条目,每个维度的条目数依次的为21、7、13;经专家函询和预调查后形成的初始《尿路结石患者预防结石复发知信行问卷》删除条目6个,合并条目7个,增加条目3个,最后保留条目34个,知、信、行维度的条目数分别为14、8、12;经正式调查所形成的正式《尿路结石患者预防结石复发知信行问卷》包含知、信、行三个维度共计28个条目,各个维度条目数依次为11、7、10,该问卷的I-CVI和S-CVI值均为1,问卷各条目与总分间的相关系数在0.4010.833之间,经过三次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出5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5.457%。整体问卷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55,各个维度的克伦巴赫系数在0.8以上,重测信度系数为0.882(P<0.01);2.横断面调查共获取有效问卷168份;尿路结石患者知识维度平均得分为(5.46±2.39),得分率为49.56%,态度维度平均得分为(27.49±3.77),得分率为75.64%,行为维度平均得分为(19.42±4.26),得分率为47.61%;知识与态度、知识与行为、态度与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34、0.239、0.275,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居住地性质、职业、劳动强度、患病时间、复查次数的尿路结石患者在知识得分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居住地性质、职业、劳动强度、复查次数的尿路结石患者在态度得分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民族、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居住地性质、职业、劳动强度、复查次数的尿路结石患者在行为得分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民族、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居住地性质、职业、劳动强度、复查次数的尿路结石患者在知信行总分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月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年龄、患病时间四个因素进入尿石症患者知识得分的回归方程;月收入水平、职业两个因素进入尿石症患者态度得分的回归方程;月收入水平、复查次数两个因素进入尿石症患者行为得分的回归方程;月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复查次数三个因素进入尿石症患者知信行总分的回归方程。结论:1.编制的《尿路结石患者预防结石复发知信行问卷》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与一致性,可用于尿石症患者预防结石复发知信行现况的评估;2.尿石症患者预防复发的态度较为积极,但预防知识和预防行为水平普遍低下;尿石症患者预防结石复发的知、信、行三者之间呈现出两两正相关;影响尿石症患者预防知识的主要因素是月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年龄、患病时间;影响尿石症患者预防态度的主要因素是月收入水平、职业;影响尿石症患者预防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月收入水平、复查次数影响尿石症患者预防知识、态度、行为总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月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复查次数。

刘嘉伟[8](2018)在《临潭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2020年我国将力争实现县(市)域乡村规划基本覆盖,其目的是为了在县域层面统筹管控、有效指导乡村建设。但从当前实践来看,作为一种近年出现的规划类型,存在着因规划研究与作用的“县域”与“村庄”两个客观对象尺度差异较大而导致实际效力不足的问题,没有针对乡村建设形成兼顾统筹性与有效性的乡村建设管控与引导方法。为了合理、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实现从县(市)域层面更好的管控、引导乡村建设,扭转乡村地区日益呈现的统筹考虑不足,规划盲目开展等规划失效;“千村千面”与“千村一面”并存等建设失序的不可持续之势,以临潭县实践为基础,运用归纳分析法、演绎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ArcGIS空间分析法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临潭县乡村建设特征与问题,研究构建匹配当地实际情况与发展要求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方法。研究以“因地制宜、因类施策、因级施力”为原则,以乡村分类、分级为主要方法,构建了“双层次”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框架,包括“双层次”内容体系与“双层次”技术路线。研究得出了临潭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方向和重点,并对规划方法创新之处进行深入研究与论述,即在县域层面突出“全区域、大统筹、重协同”思路,构建“三类乡村体系,三类空间管制”;在县域之下、村庄之上强调“分类别、定等级、强效用”思路,创设类型化、等级化的“乡村建设单元”,选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法对村庄进行类型划分和等级确定,建立“乡村建设分类、分级编码”,研究乡村群体特征,实行“导则式”引导管控。最后进行了重点内容的实证研究,验证了上述规划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认为,破解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存在的规划管控研究“县域——村庄”尺度差异难题是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关键方向。“双层次”框架是破解规划管控尺度差异难题的主要方法。科学合理的村庄分类、分级是实现临潭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双层次”框架的重要手段。

成饶[9](2018)在《区域水旱风险下农户规模化种植行为研究 ——基于云南部分农户样本》文中研究表明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水供给的不平衡状态不断加剧,从而造成农业生产的不稳定,农业灾害损失不断扩大。为揭示“灾变—感知—决策—行为”链条的相互作用机制,本文以云南高原山地部分规模化种植农户为研究对象,分析水资源供给不平衡状态下农户的规模化种植行为。选取彝良县(大寨村、猴街村、和平村、小草坝村)和元谋县(点连村、雷弄村、大树村、贡茶村、画匠村、糯拉鮓村)为研究区域,以环境行为学、灾害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多种评价方法研究区域水旱风险指数、农户水旱风险感知力及农户规模化种植行为,得到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学者对灾害风险评价的方法,从灾害危险度和脆弱性两个方面构建区域水旱风险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模型计算各个研究村落的水旱风险指数。对研究区域水旱风险指数划分风险等级,结果是:小草坝村和点连村属于低风险区,大树村和猴街村属于中风险区,大寨村、和平村、糯拉鮓村、雷弄村、贡茶村和画匠村属于高风险区。(2)本文从不同区域、不同地形和不同种植结构角度分析了研究区域水旱风险的空间格局,结果显示:从县域角度来看,元谋县水旱风险指数高于彝良县,彝良县水旱风险从北往南风险等级越来越高,元谋县水旱风险指数除雷弄村外风险等级大致从南往北风险等级越来越高。从地形区来看,坝区区域水旱风险指数最低,半山区区域水旱风险指数等级较高,山区区域水旱风险指数等级最高。从不同种植结构角度来看,种植传统粮食作物的村落水旱风险指数高于种植特色经济作物的村落。主要影响区域内水旱风险指数差异的原因是村落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作物抗水旱风险的能力。(3)根据环境行为学和戈尔德环境认知程序,构建水旱风险感知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TOPSIS综合评价方法分析调研区域内农户水旱风险感知情况。从农户个体和村落两个层面分析农户水旱风险感知力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影响农户水旱风险感知力的指标重要性排序是:情绪状态>思维定式>灾害频次>灾情程度>知识经验>风险沟通>灾害经历>地方感。(4)对样本区农户规模化种植行为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种植规模大部分在512亩左右,且主要是单一品种的种植方式。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户规模化种植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耕地资源、劳动力数量和市场价格对农户是否选择规模化种植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同时,本文基于博弈论分析方法,分析作为有限理性人的农户规模化种植行为决策,得到农户在面对同样的水旱风险环境,农户规模化种植行为与自身对农业收入的期望值、灾损率、作物品种抵抗力息息相关的结论,在这些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农户会做出最终的满意决策行为。

刘黛薇[10](2018)在《重庆主城区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文中认为重庆地热水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但大多数以粗放型和单一型为主。随着重庆大规模开发利用地热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容易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不利于重庆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旅游业的长远发展。研究地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于地热水理疗价值的合理开发利用、避免或减小环境问题、确保地热水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开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重庆主城区内36个地热水水样点为研究对象,并对各地热水样品的温度、pH值、阴阳离子、微量元素等进行测试,研究地热水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及其影响因素、地热水形成的地球化学过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水化学的主控因素,探讨地热水形成环境,进而分析地热水的形成机理,定性构建研究区地热水形成的模型,避免或减小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提出科学合理利用建议,为地热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地热水属于中低温微咸地热水,地热水的水化学基本一致,主要的阴阳离子分别为Ca2+、Mg2+和SO42-。通过Schoellar图对比发现,地热水主要离子相对含量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大多数地热水水样在(Ca2++Mg2+)/(HCO3-+SO42-)毫克当量关系图中落在1:1关系线附近,说明地热水中离子主要来源于石膏和碳酸盐岩矿物的溶解,并且以石膏的溶解为主。此外,重庆主城区地热水的微量组分浓度较高,其主要是通过溶解围岩释放到地热水中,温度以及pH值等也会影响到区内微量组分浓度。地热水在径流过程中,与周围介质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作用,其化学过程较为复杂。通过对地热水的水文化学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能代表84.3%信息量的4个主成分。重庆主城区地热水以TDS、K+、Ca2+、Mg2+、SO42-、F、Sr为代表的围岩溶解、HCO3-代表的同离子抑制效应和TDS增大对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贡献率为49.0%;以Na+、Cl-为盐岩溶解、pH值对其的贡献率分别为14.7%,11.7%。通过将其与浅层岩溶冷水(姜家泉)的水文地球化学的主控因子相比较,对比发现,围岩溶解对浅层岩溶冷水和地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而人类活动对浅层岩溶冷水的影响较大,对地热水影响不明显。重庆主城区地热水的热源主要来源于正常的地热增温,具有良好的热储盖层条件。与全球大气降水线和重庆大气降水线相比,区内地热水?D和?18O均落在大气降水线附近。通过特殊比值系数,发现研究区大多地热水的?Na/?Cl值处于1.488.93之间;?Cl/?Br的值相差较大,范围在92.522157.22之间;?Cl/?Ca系数较小(处于0.0040.584之间);脱硫系数远大于1。基于《天然矿泉水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T13727-2016)中理疗天然矿泉水水质指标对研究区地热水进行评价,对此标准中没有的F、Sr的标准采用《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T11615-2010)中医疗热矿水水质指标评价。研究区大多数地热水的温度、TDS、F、Sr可以达到命名矿水浓度,可以命名为研究区地热水可以命名为为氟、锶温矿(泉)水,并且含有具有医疗价值的偏硅酸和偏硼酸。由于重庆市主城区的地热水开发已形成一定规模,容易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为了实现重庆地热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应当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及优化地热水开采方案,合理处理地热尾水,加强地热动态监测,创建示范工程,加强资源开发的管理,加大对地热知识的宣传。

二、井水资料的主成份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井水资料的主成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乌海市人工林节水灌溉系统的启动阈值与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确定
    1.3 研究数据来源
    1.4 研究意义及目的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1 国内外对节水灌溉的研究进展
        1.5.2 国内外对滴灌技术的研究进展
        1.5.3 国内外对节水灌溉技术效益评价的研究进展
2 人工林示范地基本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立地条件
    2.3 气候特点
    2.4 种植情况
    2.5 节水灌溉系统建设情况
        2.5.1 改造前传统节水灌溉系统基本情况
        2.5.2 改造后节水灌溉系统基本情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灌溉启动阈值
        3.1.2 效益评价
    3.2 研究方法
        3.2.1 根系垂直分布
        3.2.2 单次有效灌溉时长
        3.2.3 灌溉启动阈值
        3.2.4 费用效益分析
        3.2.5 生长量对照试验
        3.2.6 问卷调查
        3.2.7 数据处理
    3.3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人工林示范地节水灌溉系统的启动阈值
        4.1.1 根系垂直分布
        4.1.2 单次有效灌溉时长
        4.1.3 灌溉启动阈值
    4.2 人工林示范地节水灌溉系统经济效益
        4.2.1 人工林示范地节水灌溉系统改造工程量、节水量
        4.2.2 人工林示范地节水灌溉系统效益费用比
    4.3 人工林示范地林木生长状况评价
        4.3.1 样树生长情况
        4.3.2 生长量对比
    4.4 人工林示范地节水灌溉系统社会满意度
        4.4.1 总体满意度
        4.4.2 节水效果满意度
        4.4.3 树木高效栽培管理的效果满意度
        4.4.4 推广示范效果满意度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5.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2)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效应与机理研究 ——以苏州东山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战略与文化的重要性
        1.1.2 旅游开发与乡村文化衰落
        1.1.3 文化转向与文化胁迫视角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关键科学问题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其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1.1 国内外文献统计分析
        2.1.2 乡村旅游影响研究进展
        2.1.3 胁迫效应研究进展
        2.1.4 乡村旅游地文化保护研究进展
        2.1.5 研究述评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胁迫生态学理论
        2.2.2 文化系统进化论
        2.2.3 旅游人地关系理论
        2.2.4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5 演化经济地理理论
    2.3 相关概念界定与框架构建
        2.3.1 相关概念界定
        2.3.2 理论框架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效应测度
    3.1 研究区概况
        3.1.1 案例地选择依据
        3.1.2 案例地概况
        3.1.3 具体研究对象
    3.2 乡村文化类型与胁迫症候群
        3.2.1 研究设计
        3.2.2 乡村文化类型及载体
        3.2.3 乡村文化胁迫症候群
    3.3 乡村文化的胁迫效应测度
        3.3.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3.2 胁迫效应的测度结果
        3.3.3 胁迫感知的居民分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胁迫的时空格局演化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研究方法
    4.2 乡村文化胁迫空间格局
        4.2.1 乡村文化胁迫空间分布
        4.2.2 乡村文化胁迫空间集聚
        4.2.3 乡村文化胁迫空间尺度
    4.3 乡村文化胁迫时空演变
        4.3.1 总体乡村文化胁迫时空演变
        4.3.2 各维乡村文化胁迫时空演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机理
    5.1 乡村文化胁迫因素
        5.1.1 个人属性类
        5.1.2 观念认知类
        5.1.3 基础条件类
        5.1.4 社会发展类
        5.1.5 政策宣传类
    5.2 胁迫主控因素把控
        5.2.1 胁迫因素均值分析
        5.2.2 胁迫因素维度构成
        5.2.3 胁迫因素差异分析
    5.3 乡村文化胁迫机理
        5.3.1 个体层的胁迫机理
        5.3.2 整体层的胁迫机理
        5.3.3 文化胁迫发展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文化胁迫下的乡村旅游响应
    6.1 乡村旅游地文化保护内涵与维度
        6.1.1 乡村文化保护的内涵
        6.1.2 乡村文化保护的维度
    6.2 乡村文化的旅游利用模式与策略
        6.2.1 “修复+保育”模式与策略
        6.2.2 “活化+参与”模式与策略
        6.2.3 “公平+导引”模式与策略
        6.2.4 “自主+创新”模式与策略
        6.2.5 “身体+仪式”模式与策略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胁迫》的访谈提纲
附录B 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影响调查问卷
附录C 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胁迫的空间特征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河南省金星啤酒厂地下水特征及啤酒口感水质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1.4 个人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质条件
    2.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4 地下水的动态变化
    2.5 厂区地质概况
第三章 中深层最大允许开采量的计算
    3.1 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3.2 水文地质模型概念
    3.3 地质结构模型
    3.4 模拟范围与边界条件的概化
    3.5 水文地质数学模型
    3.6 数值模型
    3.7 模型校准与识别
    3.8 研究区开采预测
    3.9 回归分析法对中深层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计算
第四章 啤酒厂中深层承压水的水质评价
    4.1 地下水环境检测
    4.2 水质的评价方法及标准
    4.3 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地下水中主要离子对啤酒口感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主要分析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5 回归分析
    5.6 稀释水的选择
    5.7 离子浓度的转化比例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从事项目目录

(4)基于PSR模型的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理论基础
    2.1 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基本内涵
        2.1.1 政府绩效审计
        2.1.2 水环境绩效审计
        2.1.3 水环境绩效审计功能
    2.2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动因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意义
        2.2.2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与政府环境绩效审计需求
        2.2.3 环境资源价值理论与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目标
    2.3 PSR模型的基本构成
        2.3.1 PSR模型机理
        2.3.2 PSR模型设计特点
第三章 基于PSR模型的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框架构造
    3.1 绩效审计目标分解
    3.2 政府水环境压力、状态与响应分析
        3.2.1 生态系统的环境状态改善情况审计
        3.2.2 政府环境管理响应落实情况审计
        3.2.3 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压力削减情况审计
    3.3 政府水环境责任清单
    3.4 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内容
第四章 基于PSR模型的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设计
    4.1 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4.2 基于环境压力的状态指标
    4.3 基于环境状态的响应指标
    4.4 基于环境响应的压力指标
    4.5 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评分确定
        4.5.1 主成分分析法
        4.5.2 熵权法确定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权重
        4.5.3 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综合评价指标模型
第五章 基于PSR模型的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应用研究
    5.1 研究样本与数据预处理
        5.1.1 研究样本
        5.1.2 数据来源
        5.1.3 描述性统计
        5.1.4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5.2 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单因素主成分分析
        5.2.1 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压力指标主成分分析
        5.2.2 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状态指标主成分分析
        5.2.3 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响应指标主成分分析
    5.3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5.4 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综合得分排序
        5.4.1 计算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压力指标得分
        5.4.2 计算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状态指标得分
        5.4.3 计算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响应指标得分
        5.4.4 计算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综合得分
    5.5 研究结果评价与分析
        5.5.1 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5.5.2 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压力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5.5.3 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状态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5.5.4 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响应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5.5.5 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农民工获得感的测量研究 ——以H省3村调研数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
    五、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民工获得感测量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基础
        (一)社会公正理论
        (二)相对剥夺感理论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二、概念界定
        (一)农民工
        (二)获得感
    三、分析框架
        (一)重要性
        (二)平衡性
        (三)充分性
        (四)可持续性
第三章 农民工获得感测量模型的建构
    一、获得感测量模型的建构方法——结构方程
    二、获得感的影响因素与测量模型的研究假设
    三、农民工获得感测量指标体系的建构
    四、农民工获得感测量模型的建构
第四章 获得感测量模型的校验
    一、问卷设计
    二、样本抽样
        (一)研究区域的选取
        (二)样本的选取
    三、测量模型的验证
        (一)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二)结构方程路径分析
第五章 农民工获得感测量结果分析
    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获得感的影响
        (一)总体情况分析
        (二)各项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个人因素对于获得感的影响
        (一)个人月收入对农民工获得感的影响
        (二)打工时长对农民工获得感的影响
        (三)打工区域对农民工获得感的影响
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提升农民工获得感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目录
    表目录
    关于获得感的问卷调查
致谢

(6)基于数据挖掘的返贫预测模型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返贫事件关联规则分析
    2.1 最大返贫特征项集挖掘
        2.1.1 FP-Growth关联规则算法
        2.1.2 可持续致贫原因分析模型
        2.1.3 挖掘返贫事件关联规则流程
    2.2 返贫事务数据库的构建
        2.2.1 返贫事件返贫特征项分类
        2.2.2 返贫事件数据概化处理
    2.3 基于FP-Growth的返贫事件最大频繁集挖掘
        2.3.1 返贫事件FP-tree生成
        2.3.2 返贫特征项集的挖掘
    2.4 挖掘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返贫预测模型
    3.1 量化返贫特征项集
        3.1.1 量化
        3.1.2 相关性检验
    3.2 BP神经网络返贫预测模型的建立
        3.2.1 传递函数
        3.2.2 神经网络构造
        3.2.3 训练算法
    3.3 返贫预测模型的验证
        3.3.1 计算绝对百分比误差
        3.3.2 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返贫预测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开发环境
    4.2 系统需求分析
    4.3 系统设计与实现
        4.3.1 数据库设计
        4.3.2 多条件查询界面
        4.3.3 建档立卡户详细信息展示界面
        4.3.4 返贫动态统计模块
        4.3.5 关联规则分析模块
        4.3.6 返贫预测结果展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5.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7)尿路结石患者预防结石复发知信行问卷的研制以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评估工具
        1.2.4 小结
    1.3 理论基础
    1.4 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尿石症患者预防结石复发知信行问卷的编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1.2 初步制定问卷条目池
        2.1.3 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筛选问卷条目
        2.1.4 预调查形成初始问卷
        2.1.5 正式调查形成正式问卷
        2.1.6 统计学分析
        2.1.7 质量控制
    2.2 结果
        2.2.1 初步制定问卷条目池结果
        2.2.2 Delphi专家咨询法筛选问卷条目结果
        2.2.3 预调查结果
        2.2.4 正式调查结果
    2.3 讨论
        2.3.1 问卷研制的临床意义
        2.3.2 问卷研制过程的科学性
        2.3.3 问卷的条目的筛选和信效度的评价
    2.4 小结
第三章 尿路结石患者预防结石复发知信行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研究
    3.1 研究对象
        3.1.1 样本量的选择
        3.1.2 样本量的确定
    3.2 方法
        3.2.1 调查工具
        3.2.2 调查过程
        3.2.3 数据的录入
        3.2.4 统计学分析
        3.2.5 质量控制
        3.2.6 伦理学原则
    3.3 结果
        3.3.1 一般资料
        3.3.2 尿路结石患者预防结石复发知信行现状
        3.3.3 尿路结石患者预防结石复发知信行相关性
        3.3.4 尿路结石患者知信行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3.5 尿路结石患者预防复发知信行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4 讨论
        3.4.1 尿路结石患者预防结石复发知信行现状
        3.4.2 尿路结石患者预防复发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3.4.3 尿路结石患者预防结石复发知、信、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的创新性
    4.3 研究的局限性
    4.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临潭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缘起
        1.1.3 问题提出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
        1.2.2 “村庄建设规划”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重点
        1.4.3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关于临潭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方法的基础研究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内研究综述
        2.1.2 国外研究综述
        2.1.3 对本研究的启示
    2.2 理论基础研究
        2.2.1 图底关系理论
        2.2.2 合作竞争理论
        2.2.3 景观格局理论
    2.3 政策法规研究
        2.3.1 相关政策法规
        2.3.2 对本研究的指导
    2.4 对象特征研究
        2.4.1 上位引导不力,规划盲目开展
        2.4.2 产业竞争无序,发展水平欠佳
        2.4.3 生态稳定性差,但功能标准高
        2.4.4 村庄“点多面散”,土地利用粗放
        2.4.5 传统与现代交杂,“千村一面”凸显
    2.5 本章小结
3 临潭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方法构建
    3.1 方法构建的研究框架
        3.1.1 规划方法的内涵与构成
        3.1.2 规划方法的研究框架
    3.2 与典型地区相关特征的对比研究
        3.2.1 县域整体特征对比
        3.2.2 乡村建设特征对比
        3.2.3 上级政策法规对比
        3.2.4 小结
    3.3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功能定位与重点方向
        3.3.1 现行规划体系对乡村建设的管控分析
        3.3.2 基础功能:乡村科学规划建设的主要依据
        3.3.3 延伸功能:促进乡村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
        3.3.4 重点方向:建立统筹、有效的“县域乡村建设管控方法”
    3.4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内容体系
        3.4.1 内容体系确定的途径
        3.4.2 内容体系确定的原则与思路
        3.4.3 村庄分类、分级方法的引入
        3.4.4 规划内容体系构建
        3.4.5 规划重点内容分析
        3.4.6 县域层面重点内容
        3.4.7 单元层面重点内容
        3.4.8 “导则式”乡村建设引导
    3.5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技术路线
        3.5.1 技术路线整体设计
        3.5.2 调查与分析
        3.5.3 编制与实施
        3.5.4 既有村庄分类、分级评价方法评析
        3.5.5 临潭县村庄分类、分级技术过程
        3.5.6 临潭县村庄分类、分级方法研究
    3.6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成果体系
        3.6.1 成果构成
        3.6.2 特色成果体系
    3.7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实现支持
        3.7.1 实现机制
        3.7.2 制度设计
        3.7.3 利益协同
        3.7.4 公众参与
    3.8 本章小结
4 临潭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实证研究
    4.1 县域层面重点内容实证研究
        4.1.1 评价单元整合
        4.1.2 乡村职能分类
        4.1.3 乡村空间管制分类
        4.1.4 乡村空间建设分类
        4.1.5 乡村发展等级划定
    4.2 单元层面重点内容实践研究
        4.2.1 乡村职能发展导则
        4.2.2 乡村空间管制导则
        4.2.3 乡村空间布局与风貌建设导则
    4.3 对个体村庄规划建设的指导效力验证
        4.3.1 与村庄规划的衔接关系
        4.3.2 村庄规划案例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创新
        5.1.1 研究结论
        5.1.2 创新之处
    5.2 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录1:村庄职能分类结果
    附录2:村庄空间管制分类结果
    附录3:村庄空间建设分类结果
    附录4:村庄发展等级划定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课题参与
    项目实践

(9)区域水旱风险下农户规模化种植行为研究 ——基于云南部分农户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旱风险研究现状
        1.2.2 风险感知研究现状
        1.2.3 农户行为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规模化种植
        2.1.2 水旱风险感知
    2.2 理论基础
        2.2.1 环境行为学
        2.2.2 灾害经济学
        2.2.3 行为经济学
3 研究区域选择与问卷设计
    3.1 研究区域选择
        3.1.1 选取原则
        3.1.2 研究区概况
        3.1.3 各村落基本情况
    3.2 问卷设计与调查
        3.2.1 问卷设计
        3.2.2 调查农户基本特征描述分析
        3.2.3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4 区域水旱风险评价
    4.1 区域水旱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计算模型
        4.1.2 区域水旱风险评价指标选择
    4.2 区域水旱风险综合评价
        4.2.1 区域水旱风险指数
        4.2.2 水旱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4.2.3 区域水旱风险指数结果
    4.3 区域水旱风险空间格局分析
    4.4 区域水旱风险空间格局成因分析
        4.4.1 县域间的空间差异
        4.4.2 地形区的空间差异
        4.4.3 种植类型区的空间差异
    4.5 小结
5 农户水旱风险感知研究
    5.1 理论模型构建及指标体系建立
        5.1.1 水旱风险感知理论模型构建
        5.1.2 水旱风险感知指标体系建立
    5.2 水旱风险感知评价模型建立
        5.2.1 水旱风险感知TOPSIS模型建立
        5.2.2 水旱风险感知指标测量结果及分析
    5.3 农户水旱风险感知力空间差异分析
        5.3.1 农户个体风险感知力差异分析
        5.3.2 村落空间差异分析
    5.4 水旱风险感知力影响因素贡献率分析
    5.5 小结
6 农户规模化种植行为研究
    6.1 农户规模化种植行为现状调查分析
        6.1.1 种植规模分析
        6.1.2 生产投入分析
        6.1.3 家庭劳动力分析
        6.1.4 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
    6.2 农户规模化种植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6.2.1 自然因素
        6.2.2 农户自身因素
        6.2.3 市场因素
    6.3 农户规模化种植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3.1 计算模型应用原理
        6.3.2 变量选择
        6.3.3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6.4 有限理性下农户规模化种植行为博弈分析
        6.4.1 基本假设
        6.4.2 博弈过程分析与结果
        6.4.3 博弈结果的实证分析
    6.5 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意见与建议
    7.3 研究的局限性与后续展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重庆主城区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可持续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热水资源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1.2.2 地热水的形成机理
        1.2.3 地热水资源医疗价值及开发利用
        1.2.4 重庆地热水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科学问题、技术路线
        1.3.1 科学问题的提出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及区域经济概况
    2.2 气象与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特征
    2.5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6 样品采集与测试
第3章 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3.1 pH值、水温及矿化度
    3.2 水化学类型
    3.3 常量组分及来源分析
    3.4 微量组分的来源及影响因素分析
    3.5 地热水形成的化学过程
    3.6 基于PCA分析地热水与浅层岩溶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主控因子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热水的形成机理
    4.1 热源分析
    4.2 热储构造分析
    4.3 水源分析
    4.5 特征系数比值
    4.6 地热水成因分析及地热水循环示意图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热水的理疗价值评价及可持续开发利用
    5.1 理疗热矿水水质评价
    5.2 医疗热矿水理疗价值分析
    5.3 地热水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
        5.3.1 资源衰竭
        5.3.2 环境污染
        5.3.3 地面干扰和地面沉降
        5.3.4 地震活动
    5.4 地热水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对策与措施
        5.4.1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5.4.2 优化地热水开采方案,提高地热水利用率
        5.4.3 合理排放地热尾水,积极推进地热回灌
        5.4.4 加强地热动态检测,建立完善水动态和地质环境预警
        5.4.5 搭建国家级研发平台,示范工程建设
        5.4.6 加强对保护、开发、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资源开发的管理
        5.4.7 科普知识的宣传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四、井水资料的主成份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乌海市人工林节水灌溉系统的启动阈值与效益评价[D]. 高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效应与机理研究 ——以苏州东山镇为例[D]. 徐冬.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3]河南省金星啤酒厂地下水特征及啤酒口感水质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 刘鹏飞.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4]基于PSR模型的政府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研究[D]. 白蕾.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7)
  • [5]农民工获得感的测量研究 ——以H省3村调研数据为例[D]. 陈雪琴.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6]基于数据挖掘的返贫预测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 阎昊.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7]尿路结石患者预防结石复发知信行问卷的研制以及应用[D]. 李文娟. 兰州大学, 2019(08)
  • [8]临潭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研究[D]. 刘嘉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9]区域水旱风险下农户规模化种植行为研究 ——基于云南部分农户样本[D]. 成饶. 云南大学, 2018(01)
  • [10]重庆主城区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可持续开发利用[D]. 刘黛薇. 西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井水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