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拉硫磷”硫化工段改为两步法生产(论文文献综述)
刘波[1](2018)在《棉织物上活性染料的纳米光催化剥色特性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光催化剥色是处理纺织品染色疵病的一种方法。与传统的剥色方法相比,光催化剥色具有剥色简单、工艺流程短、高效环保、无污染等特点。因此,研究一种绿色、环保的光催化剥色方法,对纺织行业的节能减排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UV/纳米TiO2为光催化剥色体系,对棉织物上不同结构活性染料进行光催化剥色研究,探讨了UV/纳米TiO2光催化剥色过程中剥色液pH值、催化剂TiO2浓度、剥色温度以及剥色时间对不同结构活性染料在棉织物上光催化剥色效果的影响。比较了不同结构活性染料在棉织物上的光催化剥色性,并对不同结构活性染料在棉织物上的光催化剥色工艺进行了优化。同时,在不同结构活性染料的最佳剥色工艺条件下,分别对不同浓度染色活性染料在棉织物上的光催化剥色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此外,本文还以亚甲蓝等为例,研究了不同捕获剂或促进剂对纳米TiO2光催化反应过程中产生活性物质的影响。并以纳米TiO2光催化氧化反应机理为理论基础,研究了棉织物上单偶氮结构活性染料活性红X-3B的光催化剥色反应机理。最后,本文还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末衍射(XRD)、热分析(TG-DTG)联用等测试手段,对活性红X-3B染色棉织物经不同时间光催化剥色的纤维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结构活性染料在光催化剥色过程中,剥色液pH值、催化剂TiO2浓度、剥色温度以及剥色时间对棉织物光催化剥色效果都产生了影响。按染料结构分类,偶氮型结构活性染料在棉织物上的光催化剥色效果比蒽醌型的光催化剥色效果好。而对同种结构活性染料,染料分子结构越简单,其在棉织物上光催化剥色性越好;染料分子结构越复杂,其在棉织物上的光催化剥色性越差。棉织物上不同结构活性染的光催化剥色动力学特征研究表明,不同结构活性染料的光催化剥色动力学反应符合一级反应特征,光催化剥色反应为一级反应。在纳米TiO2光催化反应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光催化过程中产生的强氧化性活性物质,如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在反应过程中,加入捕获剂叔丁醇能够捕获羟基自由基,加入捕获剂苯醌则能够捕获超氧自由基,而加入促进剂过氧化氢,则能促进整个光催化反应过程。在棉织物上单偶氮结构活性染料活性红X-3B的光催化剥色机理的研究中,其光催化剥色反应机理为光催化剥色过程产生的强氧化性自由基活性物质(如羟基自由基等),在水分子作用下扩散到棉纤维表面和/或棉纤维内部,进攻纤维上染料分子结构中电子云密度高的共轭体系或发色基团,使其发生氧化反应而使染料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达到剥色目的。棉纤维经纳米TiO2光催化剥色反应后,其结构和性能都发生了变化。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经不同时间光催化剥色后,棉纤维大分子链中羟基官能团的含量增加,引起羟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X-射线粉末衍射结果表明,随着剥色时间的增加,棉纤维的主衍射峰强度明显降低,棉纤维结晶度有所降低;衍射峰宽度变窄,主衍射峰的衍射角度有向高角度方向偏移的趋势,其晶粒尺寸及晶型可能受到影响。而TG-DTG分析结果表明,经不同时间的光催化剥色后,棉纤维的热分解温度并没有发生明显偏移,但随着剥色时间的增加,棉纤维的耐热性有所降低。
董俊明[2](2005)在《过氧化氢催化湿式氧化处理难降解废水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湿式氧化法(WAO)是处理高浓度、有毒有害、难降解有机废水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由于其要求在高温高压下进行,且催化剂大多为贵重金属系列,难制备,易流失,成本高,使它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因此研制高效、经济合理的非贵重金属系列催化剂,尽量降低反应温度和压力,达到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将会对湿式氧化法的推广应用有重大意义。鉴于此,作者通过查阅资料和研究,对过渡金属如Mn、Cu、Ce、Sn、Ag、Bi、Fe、Zn、Co、Ti等等的氧化物进行了广泛的实验与探索,开发了四员复合氧化物负载型催化剂,以过氧化氢(H2O2)为氧化剂,在常温常压下,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用催化湿式过氧化氢氧化法(Catalytic Wet Hydrogen Peroxide Oxidation简称CWHPO)处理,可达到比较满意的结果。通过实验室的小试规模确定了各种催化湿式氧化的条件,通过不同催化剂处理效果的比较表明,四元组合MnO2-CuO-CeO2-Fe2O3及MnO2-CuO-CeO2-CoO(摩尔比2:4:2:1)催化剂性能较好,当反应在常温常压下,维持pH在弱酸性的范围,反应时间为40~60min时,COD的去除率大于80%,色度去除率大于90%,达到了比较满意的处理效果。另外本文从动力学的角度建立了在常温常压下采用催化湿式氧化法处理高浓度工业有机废水的反应动力学模型,当反应时间40~60min,废水中COD浓度可由1000mg / L降至100mg / L以下,针对这一多相催化氧化反应过程,以COD为目标污染物,对反应时间、反应物初始COD浓度、氧化剂加入量等主要因素进行了充分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反应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92),对进行催化湿式氧化法净化废水中COD性能的模拟研究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在介绍催化湿式过氧化氢氧化技术的同时,本文也探讨了这种技术用于实际废水处理的可能性,从经济合理、技术成熟等诸多方面论述了这种方法的经济技术指标,指出了这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和现存的问题,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催化湿式氧化法在废水预处理中的作用与地位,并探索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和今后要努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陕西省化工设计研究院情报组[3](1978)在《一九七六年农药文摘(七)——摘自国内期刊、内部期刊、内部资料》文中研究指明 761121 杀菌剂福美双——天津市农实药验厂《农药情报交流》1976,№2 本文介绍了天津市农药实验厂、兰州化学工业公司有机厂、上海长江化工厂生产杀菌剂福美双的合成工艺及其改造情况,包括工艺流程和工艺条件、各厂的技
安庆市农药厂[4](1977)在《“马拉硫磷”硫化工段改为两步法生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拉硫磷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有机磷杀虫剂。我厂马拉硫磷车间于1970年建成投产,73年又经扩建。硫化工程一直采用一步法生产,该法具有生产周期短,收率高等优点,因此生产成本较低,但生产不安全。几年来,该车间磷化工段多次发生冲料爆炸等事故,外地也有类似情况今年八月,我厂决定将硫化工段改一步法为两步法生产,现已采用,九月份仅生产
陕西省化工设计研究院情报组[5](1977)在《一九七六年农药文摘——摘自国内期刊、内部期刊、内部资料》文中研究指明 761063 国内农药工业部分情况调查——湖南省化工局农药技术情报组、湖南省化工局化工技术情报中心站《农药工业》1976,№5,35~38 1975年对国内三个地区11省市调查了老企业老产品的挖潜改造,农药剂型和新品种的发展,设备防腐及三废的治理与综合利用等的经验。
黄磷、五硫化二磷专业组[6](1977)在《石油化工部化学农药生产会议专题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表明六月二十六日至七月四日在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化学农药生产会议上,石化部炼化组组织了有关厂对敌百虫、敌敌畏、马拉硫磷、乐果、甲、乙基1605等产品的生产工艺,分专业组进行了认真总结。对这几个品种近几年的技术革新成果进行了归纳,对先进厂的工艺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讨论。从设备水平和原料单耗的对比中,摆出了存在问题,提出了改进方向和具体措施。为进一步革新、改造、挖潜,大干快上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很值得推广和发展。目前,各厂遵照英明领袖华主席“来一个比赛”的教导,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比学习,比思想,比作风,比干劲,比产量,比质量,比消耗,比设备完好,比技术水平,比三废治理,比安全生产的十比活动,正在深入发展。本刊将这次会议上的专题总结材料摘要发表,供大家参考。
二、“马拉硫磷”硫化工段改为两步法生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拉硫磷”硫化工段改为两步法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1)棉织物上活性染料的纳米光催化剥色特性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纺织品剥色的意义 |
1.2 纺织品剥色的方法及要求 |
1.3 国内外纺织品剥色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纺织品剥色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纺织品剥色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光催化技术的研究概况 |
1.4.1 光催化技术的简介 |
1.4.2 光催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
1.4.3 光催化技术氧化反应原理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棉织物上不同结构活性染料的纳米光催化剥色工艺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2.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棉织物活性染料的染色 |
2.2.2 棉织物活性染料染色的光催化剥色 |
2.2.2.1 剥色液pH值对光催化剥色的影响 |
2.2.2.2 催化剂TiO_2浓度对光催化剥色的影响 |
2.2.2.3 剥色温度对光催化剥色的影响 |
2.2.2.4 剥色时间对光催化剥色的影响 |
2.2.3 测试方法 |
2.2.3.1 棉织物剥色面表面色深(K/S)值的测定及剥色率计算 |
2.2.3.2 棉织物剥色前后拉伸断裂强力的测定及强力保留率的计算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剥色液pH值对棉织物剥色效果的影响 |
2.3.2 催化剂TiO_2浓度对棉织物剥色效果的影响 |
2.3.3 剥色温度对棉织物剥色效果的影响 |
2.3.4 剥色时间对棉织物剥色效果的影响 |
2.4 棉织物上不同结构活性染料的光催化剥色工艺推荐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棉织物上不同结构活性染料的纳米光催化剥色动力学特征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3.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棉织物活性染料的染色 |
3.2.2 棉织物活性染料染色的光催化剥色动力学特征实验 |
3.2.3 测试方法 |
3.2.3.1 棉织物剥色面表面色深(K/S)值的测定 |
3.2.4 棉织物上活性染料光催化剥色动力学特征实验研究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棉织物上偶氮型活性染料的光催化剥色动力学特征研究 |
3.3.1.1 棉织物上活性红X-3B光催化剥色动力学特征 |
3.3.1.2 棉织物上活性黄X-R光催化剥色动力学特征 |
3.3.1.3 棉织物上活性金黄K-RN光催化剥色动力学特征 |
3.3.1.4 棉织物上活性深蓝K-R光催化剥色动力学特征 |
3.3.2 棉织物上蒽醌型活性染料的光催化剥色动力学特征研究 |
3.3.2.1 棉织物上活性艳蓝KN-R光催化剥色动力学特征 |
3.3.2.2 棉织物上活性艳蓝X-BR光催化剥色动力学特征 |
3.3.2.3 棉织物上活性艳蓝K-GR光催化剥色动力学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棉织物上单偶氮结构活性染料的纳米光催化剥色机理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4.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纳米TiO_2光催化反应过程中活性物质的捕获实验 |
4.2.1.1 捕获剂或促进剂对纳米TiO_2光催化反应中活性物质的影响 |
4.2.1.2 光催化反应中纳米TiO_2产生的活性物质对亚甲蓝溶液降解的影响 |
4.2.1.3 叔丁醇对纳米TiO_2光催化反应中羟基自由基活性物质的捕获或影响 |
4.2.1.4 苯醌对纳米TiO_2光催化反应中超氧自由基活性物质的捕获或影响 |
4.2.1.5 过氧化氢对纳米TiO_2光催化反应中活性物质产生的影响 |
4.2.1.6 亚甲蓝溶液纳米TiO_2光催化反应效果的表征 |
4.2.2 棉织物上单偶氮结构活性染料的光催化剥色机理研究实验 |
4.2.2.1 棉织物活性染料的染色 |
4.2.2.2 棉织物活性染料染色的光催化剥色 |
4.2.2.3 测试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纳米TiO_2光催化反应过程中活性物质的捕获分析 |
4.3.1.1 捕获剂或促进剂对纳米TiO_2光催化反应中活性物质的作用机理 |
4.3.1.2 亚甲蓝溶液特征波长的确定 |
4.3.1.3 光催化反应中纳米TiO_2产生的活性物质对亚甲蓝溶液降解的影响 |
4.3.1.4 叔丁醇对纳米TiO_2光催化反应中羟基自由基活性物质的捕获 |
4.3.1.5 苯醌对纳米TiO_2光催化反应中超氧自由基活性物质的捕获 |
4.3.1.6 过氧化氢对纳米TiO_2光催化反应中活性物质产生的影响 |
4.3.2 棉织物上单偶氮结构活性染料的光催化剥色机理分析 |
4.3.2.1 光催化剥色液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分析 |
4.3.2.2 光催化剥色棉织物表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RT-FTIR)的分析 |
4.3.2.3 光催化剥色棉织物表面化学成分的分析 |
4.3.2.4 光催化剥色棉织物表面形态的分析 |
4.3.2.5 棉织物上活性红X-3B光催化剥色机理的推测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纳米光催化剥色对棉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5.1.3 实验方法 |
5.1.3.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
5.1.3.2 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 |
5.1.3.3 棉纤维热分析测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光催化剥色对棉纤维大分子链及其官能团的影响 |
5.2.2 光催化剥色对棉纤维聚集态结构的影响 |
5.2.3 光催化剥色对棉纤维热稳定性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2)过氧化氢催化湿式氧化处理难降解废水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内封 |
英文内封 |
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言 |
1.1 催化湿式氧化技术的概述 |
1.1.1 均相催化湿式氧化法 |
1.1.2 非均相催化湿式氧化法 |
1.2 氧化剂的选择 |
1.2.1 选择过氧化氢作为氧化剂的优点 |
1.2.2 过氧化氢的主要理化性质 |
1.3 催化湿式氧化技术的现状 |
1.4 本论文研究的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2章 实验方法及催化剂的制作 |
2.1 实验及分析方法 |
2.1.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2.1.1.1 主要仪器 |
2.1.1.2 主要药品 |
2.1.1.3 分析方法 |
2.1.1.4 实验过程 |
2.2 催化剂和载体的制作及探讨 |
2.3 载体的选择 |
2.3.1 常用载体简介 |
2.3.1.1 氧化铝 |
2.3.1.2 硅胶 |
2.3.1.3 活性炭 |
2.3.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2.3.2.1 浸渍法 |
2.3.2.2 共沉淀法 |
2.3.2.3 混合法 |
2.4 催化剂特性的表征 |
2.4.1 总表面积的测定(BET 法) |
2.4.2 比表面积的测定 |
2.4.3 孔结构的测定 |
第3章 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 |
3.1 苯酚及其取代酚水溶液的催化湿式氧化 |
3.1.1 含酚废水及其治理技术综述 |
3.1.2 酚类的催化湿式氧化 |
3.1.2.1 温度的影响 |
3.1.2.2 原水浓度的影响 |
3.1.2.3 原水酸碱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
3.1.2.4 搅拌速率对去除率的影响 |
3.1.2.5 苯酚去除率与 COD 去除率的关系 |
3.1.2.6 中间产物的变化 |
3.2 羧酸类有机物的催化湿式氧化 |
3.3 含氮有机物的催化湿式氧化 |
3.3.1 氰化物和腈的催化湿式氧化概述 |
3.3.2 催化湿式氧化机理分析 |
3.3.3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3.3.4 苯胺的催化湿式氧化 |
3.3.5 硝基苯的催化湿式氧化 |
3.4 农药废水的催化湿式氧化 |
3.4.1 农药废水治理技术综述 |
3.4.1.1 碱解法 |
3.4.1.2 吸附法 |
3.4.1.3 酸解—沉磷—萃取法 |
3.4.1.4 溶剂萃取法 |
3.4.1.5 生化法 |
3.4.2 有机磷农药废水的湿式氧化技术概述 |
3.4.3 甲胺磷农药废水的催化湿式氧化过程 |
3.4.3.1 实验过程及理论探讨 |
3.4.3.2 重要结论 |
3.5 高浓度染料废水的催化湿式氧化实验 |
3.5.1 我国染料工业废水及治理技术综述 |
3.5.2 单一染料废水的催化湿式氧化初步实验 |
3.5.2.1 直接黑BN 染料废水湿式化学氧化 |
3.5.2.2 酸性黑 ATT 染料废水催化湿式氧化 |
3.5.2.3 活性红M-2B 染料水催化湿式氧化 |
3.5.3 染料生产废水催化湿式氧化进一步实验 |
3.5.3.1 直接耐晒黑G 染料生产废水水质分析 |
3.5.3.2 催化剂的影响 |
3.5.3.3 氧化剂用量的影响 |
3.5.3.4 原水浓度的影响 |
3.5.3.5 原水pH 值的影响 |
3.5.3.6 COD 去除率与脱色率的关系 |
3.5.4 催化湿式氧化与湿式氧化结果比较 |
第4章 催化湿式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
4.1 催化氧化反应机理 |
4.2 动力学模型 |
4.2.1 机理模型 |
4.2.2 经验模型 |
4.2.2.1 反应动力学有关参数的确定 |
4.2.2.2 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检验 |
4.3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与讨论 |
第5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1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5.2 催化湿式氧化法可行性、实用性分析 |
5.2.1 催化湿式氧化对废水可生化性的影响 |
5.2.2 该法经济可行性评价 |
5.3 催化剂活性与稳定性的探讨 |
5.4 催化剂物相的分析 |
5.5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5.5.1 催化剂样品的 XRD 图谱分析 |
5.5.2 量热法(TGA/DSC)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附录 B 作者简介 |
四、“马拉硫磷”硫化工段改为两步法生产(论文参考文献)
- [1]棉织物上活性染料的纳米光催化剥色特性及机理研究[D]. 刘波. 苏州大学, 2018(01)
- [2]过氧化氢催化湿式氧化处理难降解废水技术的研究[D]. 董俊明. 湖南大学, 2005(06)
- [3]一九七六年农药文摘(七)——摘自国内期刊、内部期刊、内部资料[J]. 陕西省化工设计研究院情报组. 陕西化工, 1978(03)
- [4]“马拉硫磷”硫化工段改为两步法生产[J]. 安庆市农药厂. 安徽化工, 1977(04)
- [5]一九七六年农药文摘——摘自国内期刊、内部期刊、内部资料[J]. 陕西省化工设计研究院情报组. 陕西化工, 1977(03)
- [6]石油化工部化学农药生产会议专题经验总结[J]. 黄磷、五硫化二磷专业组. 农药工业, 197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