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苦瓜种子生活力四唑测定值与发芽率间的相关性(论文文献综述)
付丽娜[1](2020)在《小麦发芽期种子内源激素变化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高活力种子是作物高产的基础,其中种子内源激素与种子活力关系密切。本研究以我国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以及西南冬麦区的71份小麦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分析比较不同麦区小麦种子发芽期间的活力差异,通过检测不同发芽时间的种子内源赤霉素、脱落酸、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含量,分析不同麦区内源激素的差异,利用相关性分析检测发芽不同时间种子内源激素含量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确定影响小麦种子活力关键时间的激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1)四大麦区小麦品种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主根长、鲜重及幼苗长均有较大差异,其中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鲜重均最高,分别为47.72g、3.46g和7.25g,黄淮冬麦区活力指数、幼苗长、幼苗鲜重均最低,分别为2.93g、10.66g和6.21g,差异极显着。育成品种与地方品种活力指数分别为3.23和2.99、幼苗鲜重分别为6.28g和6.88g,差异极显着。地方品种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幼苗长优于育成品种,但差异不显着。(2)发芽后6-72h,四大麦区种子脱落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同一时期麦区间差异不显着,其中西南冬麦区下降最快,从6h的0.105μg/g下降至48h的0.05μg/g;赤霉素和生长素呈上升趋势,长江中下游冬麦区6h、12h、24h、48h、72h种子赤霉素含量分别为234.57μg/g、236.62μg/g、422.25μg/g、1176.19μg/g、1468.41μg/g,高于其他三个麦区,生长素含量分别为0.09μg/g、0.08μg/g、0.14μg/g、0.57μg/g、1.98μg/g,其中24h、48h、72h生长素含量显着高于其他三个麦区;西南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种子玉米素含量呈上升趋势,黄淮冬麦区呈下降趋势。(3)发芽后6-72h,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种子内源赤霉素和生长素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脱落酸含量呈下降趋势。育成品种种子赤霉素含量在5个时期均高于地方品种,育成品种6h、12h、24h、48h、72h种子赤霉素含量分别为229.25μg/g、221.40μg/g、392.80μg/g、1019.64μg/g、1355.18μg/g,地方品种分别为162.54μg/g、175.73μg/g、331.99μg/g、846.37μg/g、1236.45μg/g;6-12h种子生长素含量变化平稳且育成品种含量低于地方品种,24h后迅速增加且育成品种含量高于地方品种,育成品种6h、12h、24h、48h、72h含量分别为0.07μg/g、0.07μg/g、0.11μg/g、0.58μg/g、1.69μg/g,地方品种分别为0.11μg/g、0.12μg/g/0.08μg/g、0.45μg/g、0.91μg/g;地方品种玉米素含量上升,育成品种下降,发芽后6h、12h、24h、48h、72h,育成品种玉米素含量分别为1.76μg/g、1.56μg/g、1.63μg/g、1.75μg/g、1.67μg/g,地方品种分别为1.09μg/g、1.25μg/g、1.19μg/g、1.45μg/g、1.37μg/g,育成品种5个时期种子玉米素含量均高于地方品种。内源激素含量差异分析结果显示6-72h,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生长素含量差异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6-12h,48-72h赤霉素含量差异显着,6h、24-48h玉米素含量差异显着,12-24h的脱落酸含量差异显着。(4)发芽24h后种子赤霉素含量与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鲜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71、0.353、0.251、0.385,均极显着正相关;发芽后12h的脱落酸含量与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的相关系数分比为-0.241、-0.198、-0.314,均显着负相关;发芽后24h的种子生长素含量与发芽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307,极显着正相关;发芽后24h玉米素与发芽率相关系数为0.272,72h玉米素含量与主根长的相关系数为0.386,均显着正相关。(5)杂交小麦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显着低于普通小麦;四种激素在种子发芽6-72h内,普通小麦玉米素和生长素含量高于杂交小麦,但48h后,杂交小麦种子激动素含量上升速度高于普通小麦;不同品种间激动素和生长素含量在5个时期均差异显着;杂交小麦与百农矮抗58间,5个时期玉米素和赤霉素含量差异显着或极显着。发芽24h、48h的赤霉素含量与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20和0.696、0.604和0.696、0.479和0.569,显着相关;发芽6-72h的玉米素含量与发芽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6、0.617、0.652、0.540、0.605,与发芽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2、0.813、0.816、0.629、0.680,与发芽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71、0.813、0.828、0.651、0.709,与活力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2、0.668、0.653、0.539、0.542,均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发芽48-72h的生长素与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的相关性分别为0.687和0.733、0.746和0.803、0.755和0.846、0622和0.734。
杜康华,郑飞凤,徐晶晶,张宏,杨正安,张杰[2](2019)在《番茄果实不同发育期种子生活力研究》文中提出根据四唑(2,3,5-Tripheny 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定种子生活力的原理,结合种子萌发试验,研究普通番茄果实不同发育期种子的生活力。结果表明,TTC染色法最优条件为:30℃条件下1.0%TTC染色24 h;番茄种子在果实绿熟期(MG)前4 d开始具有生活力;在转色期(LR,59 d)具有较高的生活力,同时种子千粒重达到成熟标准,说明转色期种子已完全成熟,可用作育种材料。
余振宙,陶鸿,占梦丹,孟淑春[3](2016)在《四唑染色法测定茄子种子生活力》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四唑(2,3,5-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缩写TTC)染色法测定种子生活力的原理,研究不同浓度四唑溶液,不同染色温度和不同染色时间对京茄218茄子种子生活力测定的影响,摸索出测定茄子种子生活力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四唑溶液浓度,染色温度,染色时间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改变三者中的一者或两者可以达到改变其他两者或一者的目的,因此,可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测定条件。比较四唑染色法测定京茄218茄子种子生活力的不同条件,本研究提出处理组合11(浸种温度20℃、浸种时间18 h、染色液浓度1%、染色温度35℃、染色时间18 h)和处理组合23(浸种温度30℃、浸种时间4 h、染色液浓度1%、染色温度35℃、染色时间18 h)为最理想的2组处理组合,为TTC法快速测定京茄218茄子种子生活力的适宜方法。
余振宙[4](2016)在《茄子种子生活力的测定和打破种子休眠的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首先本文以早熟京茄1号、京茄218、京茄黑龙王、黑霸、三亚5号和1112×407六个不同品种茄子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TTC染色液浓度、染色温度和染色时间对茄子种子生活力测定的差异,摸索出TTC染色法测定茄子种子生活力的最佳条件[1],以期为茄子种子生产和销售提供参考依据,为茄子种子生活力TTC测定法早日列入我国《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和《国际种子检验规程》奠定基础[1]。其次为探究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打破休眠的影响因子,本文特以成都好特园艺有限公司2014年生产的托鲁巴姆(Solanum torvum Swartz)种子为研究材料,该种子未经破休眠处理具有极强的休眠特性。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总结分析,采用多种方法试图打破其休眠,以便获得适宜的打破托鲁巴姆种子休眠的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同时为了进一步探究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与细胞壁降解相关的酶活性变化之间的关系,对托鲁巴姆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β-甘露聚糖酶、β-甘露糖苷酶和α-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浸种温度20℃、浸种时间18h、染色液浓度1%、染色温度35℃、染色时间18h,为TTC法快速测定茄子种子生活力的适宜条件[1];2.托鲁巴姆种子具有很强的休眠特性,新鲜采收的种子不萌发;3.30℃是较为理想的恒温催芽温度,托鲁巴姆种子于第11d开始发芽,30d芽率达到94%;与恒温催芽相比,变温处理有利于打破托鲁巴姆种子的休眠,20℃16h/35℃8h循环变温处理效果最为理想,托鲁巴姆种子于第7d开始发芽,第14d芽率达到96.25%。在适宜变温条件的基础上给予适宜的光照周期,能更为有利的打破托鲁巴姆种子的休眠,35℃14h光照(光源为白炽灯,光照强度为:750-1250lux,下同)和20℃10h黑暗的循环条件,效果较好,托鲁巴姆种子于第6d开始迅速发芽,第14d芽率达到95.5%,表明托鲁巴姆种子已经解除休眠。4.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有利于打破托鲁巴姆种子休眠。采用浓度为5.0m M或10.0m M赤霉素浸种24h的处理方法均能有效打破托鲁巴姆种子休眠,第3d种子开始发芽,第14d芽率分别达到97.34%和98%。但赤霉素处理浓度不易掌握,浓度太低或太高均达不到效果且太高浓度极易对种子产生药害,而且大量使用赤霉素成本较高,建议较大规模生产托鲁巴姆种子使用浓度为5m M赤霉素溶液打破休眠更为经济适宜。其他一些植物激素的试验结果均不理想,对托鲁巴姆种子休眠释放没有太大意义。5.低温层积(4℃)和室温后熟对托鲁巴姆种子解除休眠的作用甚微。6.用常见的化学试剂处理托鲁巴姆种子,发现对打破其休眠的效果也不理想。7.对托鲁巴姆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β-甘露聚糖酶、β-甘露糖苷酶和α-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在干种子中检测不到β-甘露聚糖酶活性,而β-甘露糖苷酶和α-半乳糖苷酶活性已经存在;随着萌发进程加深,β-甘露聚糖酶活性逐渐增强,且在种子即将发芽之前其活性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强度,随后种子才能正常发芽;β-甘露糖苷酶活性逐渐增强;α-半乳糖苷酶活性先出现下降,而后逐渐增强,且在种子即将发芽之前其活性处于较低的水平。
余振宙,陶鸿,占梦丹,孟淑春[5](2016)在《四唑染色法快速测定茄子种子生活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四唑(2,3,5-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定种子生活力的原理,研究不同浓度四唑溶液、不同染色温度和不同染色时间对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种子生活力的影响,探索测定茄子种子生活力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四唑溶液浓度、染色温度、染色时间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改变三者中的一者或两者可以达到改变其他两者或一者的目的,因此,可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测定条件。在比较四唑染色法测定茄子种子生活力的不同条件后,认为处理组合11(浸种温度20℃、浸种时间18 h、染色液浓度1.0%、染色温度35℃、染色时间18 h)为最理想的处理组合,是TTC法快速测定茄子种子生活力的适宜方法。
余振宙,陶鸿,占梦丹,孟淑春[6](2015)在《四唑染色法测定茄子种子生活力适宜条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四唑(2,3,5-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缩写TTC)染色法测定种子生活力的原理,研究不同浓度四唑溶液,不同染色温度和不同染色时间对茄子种子生活力测定的影响,摸索出测定茄子种子生活力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四唑溶液浓度、染色温度、染色时间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改变三者中的一者或两者可以达到改变其它两者或一者的目的。比较四唑染色法测定京茄黑霸种子生活力的不同条件,得出结论:处理组合23(浸种温度30℃、浸种时间4h、染色液浓度1%、染色温度35℃、染色时间18h)为最理想的处理组合,为TTC法快速测定京茄黑霸种子生活力的适宜条件。
张薇,耿雷跃,杨雅华,张启星[7](2015)在《水稻种子活力的快速测定方法》文中认为以2014年收获的5个粳稻品种和2013年收获的5个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浓度的红墨水溶液和3个浓度的TTC(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溶液,对10份试验材料分别浸种4.5、12.0、24.0 h,测定种子的生活力,并与实际发芽率进行比较。研究表明:5.0%红墨水溶液和0.10%TTC溶液测定的种子生活力与发芽率结果相关系数更高,TTC染色法比红墨水染色法测定结果更准确。不同浸种时间对这2种快速测定种子活力的方法影响不明显,综合考虑以0.10%TTC和5.0%红墨水浸种12 h为佳,可以准确预测水稻发芽率。
田静,龚宁,乙引,洪鲲,王菊[8](2014)在《白术种子萌发率快速测定方法及萌发适宜条件的研究》文中指出采用TTC法测定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种子的生活力,纸床法测定其发芽率,浸种法测定其吸水率,通过研究不同温度、浸种时间和光照时间对白术种子萌发的影响,探讨其萌发适宜条件。结果表明,白术种子的生活力与发芽率具有显着相关性,其相关系数r为0.970,回归方程为Y=0.856X-10.607。浸种12 h时,白术种子吸水达到饱和。白术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为浸种12 h、温度2025℃、全黑暗培养。
丁友芳[9](2012)在《紫苏种子质量标准及其醇提物的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为唇形科(Labiatae)紫苏属(Perilla)一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丰富。紫苏籽,又称苏子,是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为中国药典所收载,具有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等功效。本文以紫苏种子为研究对象,对其质量分级标准、品质特性,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以及提取物的化学组成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紫苏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研究通过净度分析、真实性鉴定、健康检验、重量测定、水分测定、生活力测定、发芽率测定等研究,制定了紫苏种子检验规程;通过对国内50份不同产地的紫苏种子的净度、千粒重、含水量、生活力以及发芽率检测和K-聚类分析,将紫苏种子划分为3个等级:1级种子的发芽率≥84.94%,净度≥92.44%,千粒重≤1.87g,含水量≤8%;2级种子发芽率56.44~84.94%,净度92.35~92.44%,千粒重1.87~2.06g,含水量≤8%;3级种子发芽率29.50~56.44%,净度90.95~92.35%,千粒重2.06~3.05g,含水水量≤8%。2紫苏种子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研究对不同产地5个紫苏变种种子的品质性状、含油率以及脂肪酸组成等开展的比较研究表明,5个变种种子的形状、颜色、纹理结构基本无差异,但粒径大小、含水量、千粒重、含油率有极显着差异。白苏变种种子平均粒径较大,野生紫苏变种和回回苏变种籽粒较小;千粒重、含水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白苏>耳齿紫苏>紫苏>野生紫苏>回回苏;种子的含油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耳齿紫苏、紫苏、野生紫苏、回回苏、白苏。5个紫苏变种种子油中主要脂肪酸均为α-亚麻酸、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等9种组分,但不同产地紫苏种子中各种脂肪酸的含量及比例不同,其中α-亚麻酸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耳齿紫苏、紫苏、回回苏、野生紫苏、白苏;以上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变种紫苏种子品质性状、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云南文山耳齿紫苏种子品质最优,推测紫苏种子品质性状,含油率以及脂肪酸组成等受海拔、纬度和年平均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3紫苏饼乙醇和水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对紫苏种子榨油后的残渣(紫苏饼)依次进行了石油醚脱脂、乙醇提取和水提取。其中乙醇和水提取物得率分别为6.15%和8.20%;醇提物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83.01mg/g和30.41mg/g,主要单体成分为咖啡酸、迷迭香酸和木犀草素等酚酸成分;水提物中多糖成分含量为38.58%。紫苏饼醇提物和水提物的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其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O2)自由基、羟基自由基(·OH)均有清除作用,且具良好的量效关系;乙醇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OH和O2的清除ECso值分别为113.264、266.693和1411.183μg/mL,水提取物的ECso值分别为349.694、1076.04和1154.615μg/mL,表明紫苏饼醇提物比水提物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进一步研究表明,紫苏饼乙醇提取物添加于紫苏油中能有效降低紫苏油的脂质氧化水平,提高氧化稳定性,在添加量为0.06%时,其抗氧化活性与BHT(0.02%)相当。4紫苏饼乙醇提取物抗炎作用及其机制研究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炎症模型考察了紫苏饼乙醇提取物的抗炎活性,发现其醇提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角叉菜胶所致小鼠足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显着的量效关系,表明醇提物具有明确的抗炎作用;同时发现,醇提物可显着抑制角叉菜胶诱发的小鼠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6和TNF-α含量的增加,降低炎症渗出液中PGE2和MDA的含量,提高小鼠血清中SOD的活力,推测紫苏饼醇提物的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COX-2活性及体内氧化损伤而实现的。5紫苏饼乙醇提取物急性毒性与遗传毒性研究小鼠急性毒性实验中,24小时内给予小鼠20g/Kg.BW剂量的紫苏饼乙醇提取物,7d内未发现实验小鼠出现明显中毒症状和死亡病例,表明醇提物的LD5o远大于20g/Kg.BW,属于实际无毒级。Ames实验中,不同剂量受试物(醇提物)在加S9和不加S9条件下的菌落回复突变数均未超过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的两倍,且各剂量组间无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中,醇提物各剂量组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且与阴性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精子畸形实验中,醇提物各剂量组精子畸形率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p<0.01),且与阴性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醇提物无明显的急性毒性和致突变作用,是相对安全的。
李瑞杰[10](2012)在《素花党参种子种苗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素花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 Nannf.var.modesta (Nannf.) L.T.Shen)为我国重要药用植物,以干燥根入药。本文通过对素花党参种子和种苗检验方法及分级标准的系统研究,旨在规范素花党参种子和种苗检验方法和规程,制定种子和种苗质量分级标准,为素花党参规范化栽培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素花党参种子质量检验包括扦样法、净度分析法、发芽试验、生活力测定、重量测定、水分测定、种子健康检验、真实性鉴定等方法,素花党参种子检验方法和规程系统研究表明:扦样和净度分析可分别按照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T3543.2扦样和GB/T3543.3净度分析要求执行,检测准确性高;种子批最大重量为2000kg,送检样品最小重量为10g,净度分析最小试样量为1g;发芽试验的最佳条件为脱脂棉+滤纸25℃光照恒温培养,初次计数时间为第5天,末次计数时间为第10天;种子生活力测定采用0.5%TTC在35℃黑暗条件下染色3h为最佳;重量测定采用千粒法,重复3次;水分测定采用(130±2)℃磨碎烘干1h为最佳,重复3次。2.根据本研究制定的种子检验方法和规程,对甘肃不同产地收集的40份素花党参种样的净度、发芽率、生活力、千粒重、含水量等质量指标检测基础上,采用K类中心聚类法(K-Means Cluster)划分种子质量类别作为质量分级依据。结果表明,素花党参种子质量分为三级标准:一级标准种子净度不小于96.5%,千粒重不小于0.29g,发芽率不小于94.0%,种子生活力不低于97.0%,病虫率不大于2.0%,含水率小于10%;二级标准种子净度为95.5~96.4%,千粒重为0.27~0.28g,发芽率为87.0~93.9%,种子生活力90.0~96.9%,病虫率为2.1~4.0%,含水率小于10%;三级标准种子净度94.5~95.4%,千粒重0.25~0.26g,发芽率80.0~86.9%,种子生活力83.0~89.9%,病虫率4.1~6.0%,含水率小于10%。建议生产上育苗采用一、二级种子为宜。3.对甘肃不同产区征集的30份素花党参种苗鲜重、根长、根粗、芽长和芽数等苗栽主要质量指标测定的基础上,采用K类中心聚类法对综合质量指标划分类别作为种苗质量分级依据。结果表明,素花党参种苗质量分为三级标准:一级种苗单苗鲜重不小于14.1g,苗长不小于24.0cm,苗根粗不小于1.2cm;二级种苗单苗鲜重3.5~14.0g,苗长21.6~23.9cm,苗根粗0.7~1.1cm;三级种苗单苗鲜重1.9~3.4g,苗长13.5~21.5cm,根粗0.5~0.6cm。
二、苦瓜种子生活力四唑测定值与发芽率间的相关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苦瓜种子生活力四唑测定值与发芽率间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发芽期种子内源激素变化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种子活力的概念 |
1.2 种子活力测定方法 |
1.3 自然老化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1.4 激素与种子活力的关系 |
1.4.1 赤霉素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1.4.2 脱落酸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1.4.3 生长素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1.4.4 细胞分裂素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1.4.5 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不同生态区小麦种子活力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3 表型统计 |
2.4 实验设计 |
2.5 实验统计分析 |
2.6 结果与分析 |
2.6.1 种子活力指标分析 |
2.6.2 不同麦区种子活力差异分析 |
2.6.3 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种子活力比较 |
2.6.4 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种子活力差异分析 |
2.7 讨论 |
第三章 小麦种子发芽期内源激素变化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2 激素检测类别 |
3.3 样品处理及激素测定 |
3.3.1 仪器与试剂 |
3.3.2 色谱条件 |
3.3.3 样品前处理 |
3.3.4 标准曲线绘制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标准曲线方程 |
3.4.2 样品激素检测结果分析 |
3.4.3 激素含量变化趋势及差异分析 |
3.5 不同类型品种种子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及差异分析 |
3.6 种子发芽不同时期内源激素与种子活力相关性分析 |
3.7 讨论 |
第四章 杂交小麦发芽期内源激素变化与种子活力的关系 |
4.1 实验材料 |
4.2 激素检测类别 |
4.3 样品处理及激素测定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不同品种种子活力分析 |
4.4.2 发芽不同时期四种激素变化趋势分析 |
4.4.3 四个品种不同时期激素含量的方差分析 |
4.4.4 不同时期内源激素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分析 |
4.5 讨论 |
第五章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番茄果实不同发育期种子生活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采集番茄不同发育期种子 |
1.2.2 种子千粒重 |
1.2.3 TTC法染色条件筛选 |
1.2.4 不同时期番茄种子生活力测定 |
1.2.5 种子发芽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番茄果实生长发育观测 |
2.2 番茄果实不同发育期种子生活力测定 |
2.3 种子发芽试验 |
3 讨论与结论 |
(3)四唑染色法测定茄子种子生活力(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种子材料 |
1.1.2 试验仪器和药品 |
1.2 试验方法 |
1.2.1 发芽试验 |
1.2.2 适宜浸种温度、时间的探究 |
1.2.3 TTC溶液配制 |
1.2.4 TTC染色和观察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计算发芽率 |
2.2 适宜浸种温度、时间的确定 |
2.3 TTC法测定京茄218茄子种子生活力 |
2.4 着色种子纵切,显微镜下观察种子切面染色效果 |
3 结论与讨论 |
(4)茄子种子生活力的测定和打破种子休眠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 种子休眠的研究现状 |
1.1 引起种子休眠的原因 |
1.1.1 种皮结构特性导致的休眠 |
1.1.2 种子中存在萌发抑制物质导致的休眠 |
1.1.3 种胚未发育完全或未成熟导致的休眠 |
1.2 种子休眠的分类 |
1.2.1 根据休眠出现的原因分类 |
1.2.2 根据休眠出现的形式分类 |
1.3 种子休眠的机理 |
1.3.1 内源激素调控机理 |
1.3.2 代谢物质调控机理 |
1.3.3 细胞膜调控机理 |
1.3.4 光敏素调控机理 |
1.3.5 基因表达调控机理 |
1.4 解除种子休眠的方法 |
1.4.1 物理方法 |
1.4.2 化学方法 |
1.4.3 综合方法 |
2 判断种子休眠的方法 |
3 茄子种子生活力的研究现状 |
4 托鲁巴姆种子促萌技术研究进展 |
第二章 TTC法测定茄子种子生活力的适宜条件研究 |
1 试验材料 |
1.1 种子材料 |
1.2 试验仪器和药品 |
2 试验方法 |
2.1 发芽试验 |
2.2 TTC溶液的配制 |
2.2.1 磷酸缓冲液的配制 |
2.2.2 不同浓度TTC溶液配制 |
2.3 种子浸泡、染色 |
2.4 着色种子纵切,显微镜下观察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统计发芽率 |
3.2 TTC染色法不同品种茄子种子着色情况 |
3.3 着色种子纵切、显微镜下观察种子切面染色情况 |
3.4 确定TTC测定茄子种子生活力的鉴定原则 |
4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托鲁巴姆种子休眠和萌发的研究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2.1 种子千粒重测定 |
2.2 种子生活力测定 |
2.3 温度对托鲁巴姆种子萌发的影响 |
2.4 光照周期对托鲁巴姆种子萌发的影响 |
2.5 植物激素对托鲁巴姆种子萌发的影响 |
2.6 化学试剂对托鲁巴姆种子萌发的影响 |
2.7 层积和后熟对托鲁巴姆种子萌发的影响 |
2.8 β-甘露聚糖酶、β-甘露糖苷酶和α-半乳糖苷酶活性的测定 |
2.8.1 种子处理 |
2.8.2 粗酶液的提取 |
2.8.3 酶活性的测定 |
2.8.3.1 β-甘露聚糖酶活性的测定 |
2.8.3.2 β-甘露糖苷酶活性的测定 |
2.8.3.3 α-半乳糖苷酶活性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托鲁巴姆种子的形态特征 |
3.2 托鲁巴姆种子生活力 |
3.3 影响托鲁巴姆种子萌发的因素 |
3.3.1 温度对托鲁巴姆种子萌发的影响 |
3.3.2 光照周期对托鲁巴姆种子萌发的影响 |
3.3.3 植物激素对托鲁巴姆种子萌发的影响 |
3.3.4 不同化学试剂处理对托鲁巴姆种子萌发的影响 |
3.3.5 层积和后熟对托鲁巴姆种子萌发的影响 |
3.4 β-甘露聚糖酶、β-甘露糖苷酶和α-半乳糖苷酶活性的研究 |
3.4.1 β-甘露聚糖酶活性的研究 |
3.4.1.1 酶水解圈图片分析 |
3.4.1.2 β-甘露聚糖酶活性计算分析 |
3.4.2 β-甘露糖苷酶活性的研究 |
3.4.2.1 制作标准曲线 |
3.4.2.2 β-甘露糖苷酶活性的测定结果 |
3.4.3 α-半乳糖苷酶活性的研究 |
4 结论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四唑染色法快速测定茄子种子生活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种子材料 |
1.1.2 仪器和药品 |
1.2 方法 |
1.2.1 发芽试验 |
1.2.2 TTC溶液的配制 |
1.2.3 种子浸泡、染色 |
1.2.4 显微观察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发芽情况 |
2.2 TTC染色法对茄子种子着色效果的影响 |
2.3 显微观察情况 |
3 小结与讨论 |
(6)四唑染色法测定茄子种子生活力适宜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发芽试验 |
1.2.2 TTC溶液的配制 |
1)磷酸缓冲液的配制[14]。 |
2)不同浓度TTC溶液配制[14]。 |
1.2.3 TTC染色和观察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发芽率计算 |
2.2 TTC染色法京茄黑霸种子着色情况 |
2.3 着色种子纵切、显微镜下观察种子切面染色情况 |
3 结论与讨论 |
(7)水稻种子活力的快速测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常规方法。 |
1.2.2 红墨水染色法。 |
1.2.3 TTC染色法 (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 。 |
1.3 数据处理公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稻种子活力与发芽率相关性 |
2.2 方差分析 |
2.3 TTC法和红墨水法的比较 |
2.4 不同浓度的红墨水测定种子生活力比较 |
2.5 不同浓度TTC测定种子生活力比较 |
2.6 依据回归方程测定实际发芽率 |
3 结论与讨论 |
(8)白术种子萌发率快速测定方法及萌发适宜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白术种子千粒重的测定 |
1.2.2白术种子生活力的测定 |
1.2.3白术种子的发芽 |
1.2.4白术种子吸水曲线的测定 |
1.2.5白术种子适宜萌发条件的筛选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产地白术种子千粒重、生活力、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 |
2.2 白术种子的吸水曲线 |
2.3 白术种子适宜萌发条件的研究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白术种子生活力与发芽率的相关性 |
3.2 白术种子适宜萌发条件 |
(9)紫苏种子质量标准及其醇提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紫苏研究概况 |
1.1.1 紫苏属植物的种类及其分布 |
1.1.2 紫苏生态习性研究 |
1.1.3 紫苏化学成分研究 |
1.1.4 紫苏药理作用研究 |
1.2 种子检验规程和质量分级标准研究 |
1.2.1 国际种子检验规程 |
1.2.2 我国种子检验规程和质量分级标准 |
1.2.3 种子检验技术研究进展 |
1.2.4 我国中药材种子种苗研究现状 |
1.3 紫苏籽研究进展 |
1.3.1 紫苏籽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
1.3.2 紫苏籽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
1.3.3 紫苏籽开发利用概况 |
1.4 本课题研究的日的和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2 紫苏种子检验规程与质量分级标准研究 |
2.1 种子检验规程的研究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结果与分析 |
2.2 紫苏种子检验规程 |
2.2.1 范围 |
2.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2.2.3 扦样 |
2.2.4 净度分析 |
2.2.5 发芽测定 |
2.2.6 真实性鉴定 |
2.2.7 含水量测定 |
2.2.8 生活力测定 |
2.2.9 重量测定 |
2.2.10 健康检测 |
2.3 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研究 |
2.3.1 实验材料 |
2.3.2 实验方法 |
2.3.3 结果与分析 |
2.4 紫苏种子质量分级标准 |
2.4.1 范围 |
2.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2.4.3 种子分级标准 |
2.4.4 种子检验 |
2.5 本章小结 |
3 紫苏种子含油率及其脂肪酸组分研究 |
3.1 材料与设备 |
3.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紫苏种子品质性状测定 |
3.2.2 紫苏种子油脂肪酸成分测定 |
3.2.3 紫苏种子油理化特性研究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产地紫苏种子的品质性状与环境的相关性 |
3.3.2 不同产地紫苏种子油中脂肪酸的组成比较 |
3.3.3 紫苏种子油理化性质的测定 |
3.4 本章小结 |
4 紫苏饼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
4.1 材料与设备 |
4.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紫苏饼不同提取物的制备 |
4.2.2 提取物主要成分分析 |
4.2.3 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研究 |
4.3 结果分析 |
4.3.1 提取物主要成分分析 |
4.3.2 提取物抗氧化能力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5 紫苏饼醇提物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 |
5.1 材料与设备 |
5.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5.1.2 仪器与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抗炎作用研究 |
5.2.2 醇提物抗炎机制研究 |
5.3 结果分析 |
5.3.1 醇提物抗炎效果分析 |
5.3.2 醇提物抗炎作用机制初步探讨 |
5.4 本章小结 |
6 紫苏饼醇提取物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研究 |
6.1 材料与设备 |
6.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6.1.2 仪器设备 |
6.2 实验方法 |
6.2.1 急性毒性实验 |
6.2.2 遗传毒性实验 |
6.3 结果分析 |
6.3.1 醇提物急性毒性研究 |
6.3.2 醇提物遗传毒性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10)素花党参种子种苗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党参本草记载及考证 |
2 种子检验规程和分级标准研究 |
3 药用植物种子种苗研究进展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素花党参种子检验规程研究 |
第一节 素花党参种子各质量指标检验方法研究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素花党参种子检验规程的制定 |
第三章 素花党参种子分级标准研究 |
第一节 素花党参种子分级标准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第二节 素花党参种子分级标准 |
第四章 素花党参种苗分级标准研究 |
第一节 素花党参种苗分级标准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第二节 素花党参种苗分级标准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四、苦瓜种子生活力四唑测定值与发芽率间的相关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麦发芽期种子内源激素变化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研究[D]. 付丽娜.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1)
- [2]番茄果实不同发育期种子生活力研究[J]. 杜康华,郑飞凤,徐晶晶,张宏,杨正安,张杰. 种子, 2019(10)
- [3]四唑染色法测定茄子种子生活力[J]. 余振宙,陶鸿,占梦丹,孟淑春. 江苏农业科学, 2016(05)
- [4]茄子种子生活力的测定和打破种子休眠的方法研究[D]. 余振宙. 安徽农业大学, 2016(05)
- [5]四唑染色法快速测定茄子种子生活力的研究[J]. 余振宙,陶鸿,占梦丹,孟淑春. 湖北农业科学, 2016(10)
- [6]四唑染色法测定茄子种子生活力适宜条件的研究[J]. 余振宙,陶鸿,占梦丹,孟淑春. 种子, 2015(12)
- [7]水稻种子活力的快速测定方法[J]. 张薇,耿雷跃,杨雅华,张启星. 现代农业科技, 2015(08)
- [8]白术种子萌发率快速测定方法及萌发适宜条件的研究[J]. 田静,龚宁,乙引,洪鲲,王菊. 湖北农业科学, 2014(13)
- [9]紫苏种子质量标准及其醇提物的生物活性研究[D]. 丁友芳. 北京林业大学, 2012(10)
- [10]素花党参种子种苗质量标准研究[D]. 李瑞杰. 甘肃农业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