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北大冶铁矿矿床控矿地质条件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祝嵩,肖克炎[1](2015)在《大冶铁矿田铁山矿区三维地质体建模及深部成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三维地质体建模软件Minexplorer建立了湖北大冶铁矿田铁山矿区矽卡岩矿体的三维地质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深部成矿预测。通过收集钻孔数据,建立地质数据库,生成三维钻孔;通过剖面定义、单工程矿体圈定、剖面编辑、曲面连接、封装成体建立矿体三维模型,获得铁山矿区三维地形-地质模型。该模型显示,铁山矿体呈NWW向展布,应沿该方向部署找矿;黑云母辉石闪长岩呈S形接触的转折部位是成矿的有利位置。矿体与航磁异常复合关系表明,5号矿体下方存在巨大找矿潜力,狮子山-尖山是下一步找矿勘探的重点方向。2号矿体与地层复合关系表明,铁矿体主要赋存于闪长岩上方和大理岩下方,因此,沿闪长岩和大理岩往下延伸可以寻找铁矿体。2号矿体主成矿元素Fe含量具有随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显示矿化强度由浅部到深部逐渐减弱的变化特点,暗示2号矿体在-700 m深部以下的找矿潜力较小。三维控矿构造界面的凹兜部位和平缓部位是找矿的有利位置。
张明超[2](2015)在《江苏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为我国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铅锌多金属矿床,是长江中下游铁、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最东端宁镇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床形成于成矿地质体外接触带硅钙面部位,属于硅钙面控矿矿床的典型案例。由于在矿区范围内并未见侵入岩体,限制了对矿床成因的深入认识。本文选择栖霞山矿床为典型矿床,对栖霞山矿床地球化学、成矿流体性质和演化、硅钙面及矿床成矿作用过程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栖霞山矿床矿体主要产于黄龙组碳酸盐岩和高丽山组砂岩、五通组石英砂岩组成的硅钙面及石炭-二叠系灰岩与侏罗系砂岩组成的硅钙面上,为典型的受硅钙面控制的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硅钙面钙质岩石一侧。控制矿体产出的构造主要为北东东向纵断裂(以F2为主)、不整合面、北西向断裂和古岩溶构造。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为硅化。通过对区域主要相关岩体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并结合区域成矿规律、矿体产出特征、岩矿地球化学的对比研究,初步厘清了栖霞山矿床的成矿时代,属早白垩世晚期产物。初步探讨了栖霞山矿床成矿地质体,为宁镇地区中区汤山-镇江岩基岩浆活动形成的中酸性隐伏岩体,位于大凹山深部。钻孔地球化学剖面、稳定同位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研究显示,栖霞山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岩浆,部分来自于成矿流体所经过的围岩;成矿热液主要为岩浆热液,随着成矿过程的进行,有不同程度的大气降水混入,且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栖霞山矿床的成矿热液为中低盐度、中高温、中等密度、富Cl-的H2O-Na Cl体系,且栖霞山矿床的成矿热液温度、盐度及压力随成矿过程总体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首次以硅钙面控矿研究为切入点探讨栖霞山矿床的成矿机理。还原了硅钙面的物理化学条件(酸碱度、氧化还原障等)变化对不同矿物产出的约束,通过对不同元素的迁移和沉淀形式及机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栖霞山矿床成矿作用的具体过程,厘定栖霞山矿床成因类型为受硅钙面控制的岩浆期后热液矿床,并构建了栖霞山矿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胡浩[3](2014)在《大冶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组成、特征与成因: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鄂东南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最西端,是我国最重要的矽卡岩型铁矿集区之一。尽管前人对该地区铁矿床的矿化特征、成矿岩体的侵位时代和岩石成因等开展了较多研究,但对该区铁矿床的成因认识还存在较大争议。另外,鄂东地区的矽卡岩型铁矿床位于金牛盆地附近,其成矿时代及矿床成因等方面与长江中下游宁芜和庐枞火山盆地中的玢岩型铁矿床有相似性,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若存在联系,其对区域和深部铁矿床的勘查有何指导作用?本论文选取鄂东南地区最为典型的程潮及大冶富铁矿床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基础上,开展详细的矿物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深入探讨并重新认识该地区铁矿床的成因,并为在老矿区深部和外围开展新一轮找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磁铁矿的矿物结构及微量元素研究显示,程潮及大冶铁矿床与世界上其它许多矽卡岩型铁矿床一样都经历了非常普遍的再平衡作用过程,具体包括氧化物(钛尖晶石、刚玉等)出溶、溶解-再沉淀作用以及重结晶。尤其是溶解-再沉淀作用在程潮和大冶铁矿床中均非常普遍。本次研究还在矽卡岩型铁矿床中发现了原生高钛磁铁矿(TiO2>0.5wt.%),这种磁铁矿多发于氧化物的出溶结构,随后再次经历溶解-再沉淀作用过程。另外,部分矽卡岩铁矿石样品中磁铁矿颗粒具有三联点结构(似泡沫状结构),表明磁铁矿发生了重结晶作用。这些结构特征表明,在多数情况下矽卡岩铁矿床中的磁铁矿是经历各种再平衡过程的最终产物,而从成矿流体中最先沉淀出来的磁铁矿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则被强烈改造而难以恢复。成矿体系温度降低和氧逸度升高是导致高钛磁铁矿氧化物出溶的主要原因。外部高盐度流体(如溶解有膏盐层的地下水、盆地卤水等)的加入、多期次岩浆热液活动、温度升高及氧逸度和压力降低等物理化学条件化则导致磁铁矿发生溶解-再沉淀作用。磁铁矿的溶解作用会使磁铁矿的孔隙度及渗透性增加,从而进一步促进溶解-再沉淀作用的发生。当流体作用显着,原生磁铁矿被完全交代时就会形成类似重结晶的似泡沫状结构。这些再平衡作用显着地改变了磁铁矿的微量元素化学组成,特别是Si、Mg、Ca、Al、Mn及Ti的含量。磁铁矿的这种结构和成分变化特征表明,现有的一些微量元素成因判别图解(如Ti+V-Ca+Al+Mn判别图解)不能简单用于磁铁矿或含磁铁矿矿床的成因类型判别。但另一方面,一些元素如Cr、Ni、V的含量及Co/Ni比值在磁铁矿的再平衡作用过程中基本不发生变化或者变化较小,因而可以用来反映原生磁铁矿的信息,因而,今后利崩微量元素判别图解进行磁铁矿成因类型化分析时要尽可能选用这类不活泼元素及其比值来进行判定,以避免磁铁矿再平衡作用对其微量元素含量所造成的影响。本文研究在程潮和大冶铁矿床中均发现了以褐帘石为主要组成矿物的稀士矿化。稀士矿化主要产于透辉石矽卡岩中,部分磁铁矿矿石中也含有少量褐帘石。程潮铁矿床的稀土矿化与石英闪长岩和闪长岩有关,富褐帘石透辉石矽卡岩中的REE总量可达到22477 ppm,已达到工业品位。大冶铁矿床中稀土矿化的规模远大于程潮铁矿床。稀土矿化主要与辉石闪K岩有关。通过对典型剖面的详细编录和系统的化学分析,在钻孔CK-4及CK-3分别发现了厚度达7.9 m及9.1 m的稀土矿,样品稀土氧化物总量(∑LREE2O3)的平均含量为2.99 wt%。料潮及大冶铁矿床中的稀土矿物褐帘石与矽卡岩矿物透辉石、石榴石及绿帘石等矿物密切共生,表明其为典型的矽卡岩型稀土矿床。程潮及大冶铁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广泛发育的方柱石化及流体包裹体中富石盐子品的特征,显示成矿流体为高温、高盐度(富C1)的流体。稀土矿物的沉淀可能与成矿热液与碳酸盐地层发生交代过程中pH值的显着降低有关,在此过程中稀土元素与络阴离子(如C1-)构成的络合物稳定性显着降低,从而造成稀土元素的沉淀。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热液稀土矿一般与碱性岩浆或碳酸岩浆有关,程潮及大冶铁矿床中的稀十矿化与钙碱性中酸性岩有关,为今后的稀土矿找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目标。程潮铁矿床中靠近石英闪K岩的内矽卡岩含有大鼙热液榍石,其普通铅含量很低,LA-ICPMS榍石U-Pb定年结果为131.4±0.2 Ma(n=42;MSWD=1.7).这一年龄与石英闪长岩中岩浆榍石的U-Pb年龄(131.4±0.2 Ma,MSWD=1.2)及花岗岩的锆杠U-Pb年龄(130±2 Ma,MSWD=1.7)及榍石的U-Pb年龄(131±1 Ma,MSWD=0.71)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大冶铁矿床与成矿有关的辉石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40±1Ma及139士2 Ma,与磁铁矿密切共生的热液榍石U-Pb年龄为141±1 Ma,表明大冶铁矿床的成矿主要集中在~140 Ma。进一步利用与褐帘石密切共生的榍石年龄限定了稀士矿的成矿时代。其中程潮铁矿床中榍石的U-Pb年龄131士0.4 Ma,而大冶铁矿床中褐帘石的形成时代约为141士1 Ma,代表两次独立的稀七矿化事什,这与区域上两次主要的铁铜矿化的时间一致。磁铁矿的显微结构及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大冶铁矿床和群潮铁矿床中不存在矿浆型铁矿,其成因为典弛的热液成因。磁铁矿的微量元素具有高的Co/Ni比值(通常>1),低的V2O3含量(一般小于0.1),与典型矽卡岩型矿石的磁铁矿微量元素特征一致,而明显区分于岩浆岩中的副矿物磁铁矿。程潮铁矿床在成矿岩体、成矿时代、稳定同位素组成等方面与鄂尔南地区的金山店矽卡岩型铁矿床及赋存在火山岩中的王豹山等铁矿床非常相似,与长江中下游宁芜及庐枞火山盆地内的龙桥及白象山铁矿床(玢岩型铁矿床)也具有可比性。据此认为,程朝铁矿床属于典型的玢岩型铁矿床。参考前人对宁芜及庐枞盆地的划分方法,重新罔定了鄂东南地区金牛火山盆地(包括程潮铁矿床)的范围。由于金牛盆地的火山岩剥蚀程度较宁芜及庐枞盆地要低,因而我们认为金牛盆地深部的灵乡组及马架上组还具有较好的寻找磁铁矿-磷灰石矿石的潜力。此外,本文研究过程中在大冶矿区发现了典型的磁铁矿-磷灰石型矿石,这种矿石类型明显不同于在退化蚀变阶段形成的矽卡岩铁矿石。考虑到大冶矿区的磁铁矿-磷灰石与典型的矽卡岩型铁矿石密切共生,我们认为这种矿石类型代表了高温干矽卡岩阶段铁成矿作用的产物。因而,我们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矽卡岩矿床成矿阶段应重新厘定,即成矿阶段包括了早期干矽卡盐阶段及晚期的湿矽卡岩阶段。其中Kiruna型铁矿床可能类似于早阶段干矽卡岩阶段的成矿端元,而传统意义的矽卡岩矿床属于晚阶段的成矿端元。另外,大冶铁矿床中具有典型的Fe-Cu-Au-Co-REE的组合,类似于IOCG矿床的矿化组合特征,而其典型的稀土矿化特征又与Bastnas型矽卡岩型稀土矿床类似。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大冶铁矿床是一类兼有Kiruna、IOCG及Bastnas型矿床特征的矽卡岩型铁矿床。这一发现丰富了矽卡岩的研究内容。
申金超,曾勇,郭坤一[4](2012)在《对大冶铁矿划分为IOCG型矿床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对湖北大冶铁矿的岩浆类型、矿体形态、矿石特征、围岩蚀变、成矿物质来源等进行分析,发现湖北大冶铁矿具备IOCG(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的定义性特征,即铁氧化物含量高,伴生黄铜矿,贫硫化物、低钛,广泛受Na、K蚀变的热液矿床。另外,大冶铁矿与中酸性岩浆关系密切,且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作为IOCG型的大冶铁矿,其成矿环境为与非造山岩浆有关的大陆地块内部。
杜汉忠[5](2010)在《生产矿山实例》文中认为1鞍山铁矿鞍山铁矿田位于辽宁省鞍山市,由城南的两个鞍形山峰而得名。鞍山铁矿田包括齐大山、红旗、大孤山、东鞍山、西鞍山、眼前山、关门山、砬子山、谷首峪、小岭子、黑石砬子、张家湾、祁家沟、西大背等大、中型矿床,合计储量占全省铁矿总量的60%。鞍山铁矿产于中太古代花岗岩-绿岩带的千枚岩、片岩中,或花岗岩的包体内。含铁层位2~10个,主矿层1个。累计探明储量79亿吨。
张宇,邵拥军,刘忠法,彭南海,郑明泓[6](2014)在《安徽铜陵新桥铜硫铁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成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从地层、构造和矶头复式岩株与成矿的关系入手,对新桥硫铁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层对成矿作用的有利性表现为提供了"硅—钙—硅"构造和由假整合面形成的层间破碎2种良好成矿环境;层间滑脱破碎带、岩体侵入接触带和这两者形成的复合部位是新桥铜硫铁矿床最主要的3种控矿构造;矶头复式岩株的闪长岩类岩石属于硅酸弱饱和类钙碱性准铝质岩石,其岩浆主要来源于上地幔,且在岩浆上升过程中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岩体中Cu元素强烈富集,其具备提供成矿物质的潜力;1号矿体主要矿物围绕矶头岩株呈现出与典型岩浆热液矿床温度分带相对应的特征。岩浆是区内成矿的重要因素,新桥铜硫铁矿床应是以接触交代作用为主形成的矽卡岩型铜硫铁矿床。
王伟,王敏芳,郭晓南,魏克涛,柯于富,胡明月,刘坤[7](2015)在《鄂东南矿集区铁山铁矿床中磁铁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指出中国东部中生代经受由挤压向伸展的构造转换,为中酸性岩浆的运移和上侵提供了构造通道和空间,因此湖北东南部铁山铁矿床的成矿作用与燕山中晚期的中酸性岩浆侵入作用关系密切。许多学者对铁山铁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性质、控矿构造等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但对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成矿流体温度、以及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等的认识缺乏地球化学依据。本文在详细研究铁山铁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总结前人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电子探针和LA-ICP-MS原位分析,研究了该地区的磁铁矿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铁山铁矿床主要存在镁矽卡岩型和岩浆—热液复合型两种矿床成因类型,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壳幔混溶型岩浆。这些研究为深入阐明鄂东南矿集区铁矿床成矿规律提供了新的地球化学依据。
边建华[8](2016)在《鄂东金山店—灵乡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文中指出鄂东金山店-灵乡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中生代Fe、Cu等多金属成矿带西段的鄂东南成矿带内部。20世纪以来,随着多个国家级铁矿勘查项目在该区的实施,深部找矿已成为内区铁矿找矿工作的新“常态”。大量研究表明,区内铁矿成矿是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一定阶段的产物,在铁矿床形成的过程中,构造是控制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主导因素。因此,进一步开展区内构造控矿规律的补充研究,对于深化构造控矿规律的认识,以及为深部找矿提供建议,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在前人矿床勘查和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构造-成岩-成矿理论为指导,开展了控岩、控矿构造的综合研究分析。取得了如下认识:1、总结了区内金山店矿田张福山铁矿床、灵乡矿田铁矿床地质特征。区内铁矿床属矽卡岩型及矿浆-矽卡岩复合型Fe成矿系列。铁矿床按成因类型可划分为:具有矿浆贯入特征的铁矿床、具有热液交代特征的铁矿床、具有矿浆贯入—热液交代特征的铁矿床等三种类型。它们主要形成于中生代板内变形阶段,与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分布于区内隆起区边缘和隆起区与坳陷区的过渡部位,产出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体与三叠纪含膏碳酸盐岩的接触带及其附近,并受控于侵入-接触构造体系。常见的围岩蚀变有矽卡岩化、金云母化、绿泥石化和钠长石化等。矿物组合主要有磁铁矿、赤铁矿、黄铜矿、辉钼矿、黄铁矿、阳起石、磷灰石等。成矿温度260℃720℃C之间。成岩成矿主要是在白垩纪初期(灵乡脑窖闪长岩,143.8±2.5Ma)和早白垩世末期(金山店闪长岩,132.4±1.3 Ma)。2、研究并总结了区内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各阶段的特点。区内在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活动,以多期多阶段性构造活动,并形成一系列复杂的构造形迹和伴随岩浆侵位为特点。主要表现在:①中三叠世-晚三叠世,研究区受印支运动近NS向的挤压造成区域性“南隆北凹”的构造格局和形成一系列NWW和近EW向构造。其中,金山店地区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NWW向褶皱及走向断裂发育,灵乡地区发育近EW向紧密褶皱。②晚三叠世末期-白垩纪初期,研究区受燕山早期构造挤压和改造,依次形成隆起带及其对应的凹陷带(灵乡-大冶-陶港隆起带和大冶隆坳过渡带)→NE向断裂带(隆起带边缘断裂带)→NNE向叠加褶皱带(鄂城-大磨山隆起和梁子湖凹陷)→NNE向断裂带,岩浆侵位(灵乡岩体)。③早白垩世-早白垩世末期,研究区处于岩石圈伸展背景,岩浆侵位(金山店岩体)。3、分析了控岩构造及其对成矿岩体的控制作用。(1)灵乡岩体:①成岩前,依次形成:近EW向紧密褶皱(如脑窖-九眼桥背斜、广山-刘家畈背斜、刘岱山-铁子山背斜)→NE向断裂带(如灵乡深断裂、三角山断裂、狮子山-九眼桥等断裂)--→NNE向叠加褶皱带(如脑窖-刘岱山、狮子山北-玉屏山、刘家畈-铁子山)。②成岩成矿期,受燕山挤压应力场的制约,产生了切割较深的NNE向断裂构造,同时造成先成NE向边缘断裂的继承性活动,们成为岩浆上侵的主要通道。当岩浆到达浅部时形成一总体走向NE,向NW倾斜的灵乡岩体。其顶面形态受“叠加褶皱格架”与NNE向断裂的复合控制明显,在脑窖-刘岱山、狮子山北-玉屏山、刘家畈-铁子山形成相应的NNE隆起带。其中,近EW向构造、NE向构造是基础,NNE向构造是主导。(2)金山店岩体:①成岩前,依次形成NWW向构造(张华泗背斜及其附近的NWW金山店走向断裂)→NNE向叠加褶皱带(太婆山)及NWW向断裂被张性改造(逐渐张性或张扭性打开,为岩浆的上侵奠定了基础)。②成岩成矿期,白垩纪初期到早白垩世,区内处于岩石圈伸展背景,为NWW向断裂深切割及岩浆上侵提供了通道。岩浆呈中心式上侵,并侵迁就于早阶段形成的叠加褶皱构造基础和盖层岩性界面构造,形成中心位于隆起高点、向两端倾伏、走向NWW、北缘陡立,总体南倾的金山店岩体。4、总结了区内侵入接触构造体系的主要类型及其控矿特征。其中,现已发现的铁矿床基本上都产于金山店、灵乡岩体接触带及其附近,金山店岩体铁矿床主要产于岩体侧翼接触带,而灵乡岩体铁矿床主要产于岩体顶缘接触带,它们都受中深一中浅成侵入一接触构造体系的控制。主要的矿床控矿构造类型有:断裂—接触带构造、接触带凹兜构造、岩性圈闭接触带构造、断裂构造等四种,其中后三种控矿构造类型主要见于灵乡矿田。5、运用地球物理方法(小波分析方法和高阶垂向导数法)对已有航磁资料进行处理,获取了岩体及其附近深部磁性体的异常信息,并对岩体深部接触带形态进行了反演。(1)运用小波分析与功率谱分析法,提取了不同深度深度磁性体的异常信息。①二阶小波细节反映了地表以下约600m左右深度的强磁性体(铁矿体)磁异常信息,产于金山店岩体南缘侵入接触带上的大部分矿床深部都可能存在强磁性体;而灵乡岩体的脑窖和刘岱山铁矿床深部有铁矿体存在的可能性不大,小包山、狮子山、广山、刘家畈等地则有可能存在隐伏的铁矿体。②三阶小波细节和四阶小波细节总体上反映了金山店和灵乡岩体地表以下1500-3000m深度地质体(或具有磁性的岩体)的异常信息。其中,三阶小波细节也涵盖了部分铁矿体(如张福山铁矿)的磁异常信号。(2)运用垂向导数法,对矿田深部地质体(或具有磁性的岩体)边界进行圈定和对接触带的形态进行推断和反演。①金山店矿田内地表以下600m左右深度圈定出的矿体异常边界与实际勘探程度吻合度较高;金山店岩体深部的接触带形态较为清晰,岩体北缘的侵入接触带形态属于“陡立型”,西缘的侵入接触带形态属于“超覆型”,东缘和南缘的侵入接触带形态属于“外倾型”。其中,强磁异常-磁异常下延深度较大的南缘侵入接触带,其形态在地表至地表以下1500m左右的深度,呈向SW陡倾的“外倾型”,并在地表以下1500-3000m深度侵入接触带向陈家湾一带逐渐上扬。②灵乡矿田内地表以下600m左右深度圈定出的矿体异常边界与实际勘探程度吻合度较好;总的来看,中-西矿带的岩体深部侵入接触带形态复杂,总体上大致呈“多杆状”的“超覆型”;东矿带岩体深部侵入接触带形态相对清晰,总体呈向NW方向的“外倾型”,从地表→地表以下600m左右→地表以下1500m左右→地表以下3000m左右,侵入接触带形态具有“外倾型”→“超覆型”→“外倾型”的空间结构。6、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构造控矿规律开展了深入总结。NNE向叠加褶皱带(鄂城-大磨山隆起)总体上控制了区内矿带的产出。(1)在矿田尺度上:①由近EW向褶皱、NNE向褶皱、NE向隆起边缘断裂带、NNE向断裂组成的复合构造,是控制灵乡-大冶-陶港隆起带边缘矿田(岩体)产出的主要构造形式。其中,由近EW向、NNE向褶皱组成的叠加褶皱格架和NE向断裂带是基础,NNE向断裂是主导。②由NWW向褶皱及其走向断裂和NNE向褶皱组成的复合构造,是控制大冶隆坳过渡带矿田(岩体)产出的主要构造形式。其中,NWW向褶皱和NEE向褶皱组成的叠加褶皱格架是基础,NWW向走向断裂是主导。(2)在矿床(体)尺度上:①岩体侧翼侵入接触带总体上控制了金山店岩体铁矿床的产出,按侧翼侵入接触带深部的形态特征可分为“陡倾型”、“超覆型”及“外倾型”三个空间产出样式,其中“陡倾型”侧翼侵入接触带(无断裂叠加或无明显大型断裂叠加)基本无矿床产出,如金山店岩体北缘侵入接触带;矿床主要产出于“超覆型”(金山店岩体西缘侵入接触带)和“外倾型”(金山店岩体东缘和南缘侵入接触带)岩体侧翼侵入接触带及其附近。同时,与“超覆型”有关的强磁性体(铁矿体)异常一般可垂向延伸至地表以下约600m左右深度,而与“外倾型”,特别是与陡倾的“外倾型”(金山店岩体南缘侵入接触带)有关的深部强磁性体(铁矿体)异常垂向延伸较大,可达地表以下约1500m左右深度。产出于“外倾型”侧翼侵入接触带上的矿床(体)主要受断裂—接触带构造控制,并易形成矿浆一热液过渡型铁矿床,矿床规模大,矿体多呈似层状、薄板状产出,产状较陡,如张福山铁矿床。②岩体顶缘侵入接触带总体上控制了灵乡岩体铁矿床的产出,按顶缘侵入接触带深部的形态特征大致可分为“超覆型”(与灵乡岩体的西-中矿带对应)和“外倾型”(与灵乡岩体的东矿带对应)两个空间产出样式,它们总体上控制了岩体顶缘接触带及其附近铁矿床的产出。相对于侧翼侵入接触带来说,与它们有关的强磁性体(铁矿体)异常下延深度较为有限,一般不超过地表以下600m左右的深度。“外倾型”岩体顶缘侵入接触带上的隆凹过渡带与断裂的交切复合和“超覆型”岩体顶缘侵入接触带上的岩隆带与断裂的复合,总体上控制了岩体顶缘矿床带的产出和分布。其中,“外倾型”岩体顶缘侵入接触带上的隆凹过渡带发育的接触带凹兜构造与断裂裂隙构造复合的部位,是热液交代型矿床(体)的产出的有利空间,矿床规模较大,矿体多呈透镜状和菱角状,如刘家畈铁矿床。在“超覆型”岩体顶缘侵入接触带上,次级岩隆与大理岩残留—捕虏体中的叠加褶皱构造复合,是该类型顶缘侵入接触带上热液交代型矿床(体)产出的主要控矿构造组合样式,矿床规模中等,矿体多呈马鞍状、似层状及不规则状,如广山、刘岱山、玉屏山铁矿床;次级岩隆与大理岩残留—捕虏体中的叠加褶皱构造或大理岩残留—捕虏体构造、断裂构造的复合,是控制矿浆一热液过渡型铁矿床的产出的主要控矿构造组合样式,矿床一般为中小规模,矿体多为马鞍状、透镜状、板状的组合样式,如脑窖、铁子山铁矿床;次级岩隆与断裂构造的复合,控制着矿浆贯入型矿床的产出,矿床规模较小,矿体主要呈脉状产出,如小包山铁矿床。7、通过上述分析,认为区内金山店岩体南缘接触带深部获得找矿进一步突破的可能性很大。以张福山铁矿岩体接触带为研究对象,对现有的生产勘探资料进行二次开发,运用地质趋势面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并结合前物探本次解译结果,构建了金山店岩体接触带趋势面模型。对岩体接触带构造及矿体、产状、空间分布特征及岩体接触面产状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其中,在本文建立的金山店张福山矿床岩体接触带趋势面模型中,负异常(局部构造)是矿体产出的主要空间,“凹凸”过渡部位是厚大矿体的主要产出部位,“内凹”部位中的“近水平台阶”是矿体加厚的主要地段。在此基础上,结合△T磁异常小波分析的结果和地质构造发育特点,提出了两个深部找矿有利地段和一个深部找矿远景地段,并给出了主要依据。
彭红[9](2011)在《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问题及控矿地质条件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矽卡岩型铁矿床在我国广泛分布,是我国富铁矿石的主要来源,也是我国主要铁矿床类型之一.文中通过对大冶铁矿床矿体的成矿过程、成矿作用及控矿规律等的分析,为以后此类矿床的找矿和探矿提供资料,同时还能为矿山深部找矿勘查和工程布置提供参考,此外能为今后在盲矿和隐矿找矿勘查方面起到一定的帮助.
刘玉成,杨艺华,王永基[10](2006)在《大冶铁矿控矿构造研究及深部隐伏矿体定位预测》文中提出大冶铁矿主矿体分布于燕山期闪长岩与下三叠统大冶群大理岩和白云质大理岩接触断裂复合带,该接触带是大冶铁矿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文章对矿区接触带控矿构造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接触带形态产状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成矿定位机制等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预测矿区深部可新增铁矿资源量4000万t。
二、湖北大冶铁矿矿床控矿地质条件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大冶铁矿矿床控矿地质条件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大冶铁矿田铁山矿区三维地质体建模及深部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矿区地质及三维地质概念模型 |
1. 1矿区地质 |
1. 2矿体地质及矿体空间展布概念模型 |
2 Minexplorer探矿者软件简介 |
3三维地质体建模 |
3. 1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和三维钻孔生成 |
3. 2矿体圈定 |
3. 2. 1剖面定义 |
3. 2. 2矿体圈定 |
3. 2. 3剖面编辑 |
3. 3三维地形-地质模型的建立 |
3. 4三维矿体模型的建立 |
4深部成矿预测 |
4. 1 NWW向矿体展布 |
4. 2岩体S形接触面转折部位 |
4. 3航磁异常与矿体复合 |
4. 4三维空间中2号矿体与地层复合 |
4. 5三维空间中2号矿体垂向空间变化 |
4. 6控矿构造界面 |
4. 6. 1控矿构造界面模拟 |
4. 6. 2控矿构造界面凹兜或平缓部位是找矿的有利位置 |
4. 6. 3控矿构造界面控矿机理 |
5结论 |
(2)江苏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世界及中国铅锌矿资源概述 |
1.2.2 岩浆热液矿床研究现状 |
1.2.3 硅钙面控矿研究现状 |
1.2.4 栖霞山矿床勘查及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科学问题 |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1.5 工作内容及完成的工作量 |
1.6 主要研究成果及进展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区域演化简史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变质作用 |
2.6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背景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体地质特征 |
3.2.1 平山头矿段 |
3.2.2 甘家巷矿段 |
3.2.3 西库矿段 |
3.2.4 虎爪山矿段 |
3.3 矿体赋存规律及特征 |
3.4 矿石特征 |
3.4.1 矿石矿物特征 |
3.4.2 矿石结构构造 |
3.4.3 矿石类型 |
3.5 围岩蚀变 |
3.6 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 |
第四章 区域岩浆岩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
4.1 区域岩浆岩的时空分布特征 |
4.1.1 岩浆岩的时序 |
4.1.2 岩浆岩的空间分布特征序 |
4.2 区域主要岩体分布及特征 |
4.3 岩石学特征 |
4.3.1 安基山铜矿岩体 |
4.3.2 韦岗铁矿岩体 |
4.4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
4.4.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4.4.2 测试结果 |
4.5 区域岩浆岩年代学研究 |
4.5.1 安基山铜矿岩体 |
4.5.2 韦岗铁矿岩体 |
4.6 区域岩浆岩探讨 |
4.6.1 成岩时代及地质意义 |
4.6.2 岩石成因类型 |
4.6.3 源区性质 |
4.6.4 构造环境判别 |
4.6.5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
第五章 成矿流体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 |
5.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
5.1.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5.1.2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5.1.3 包裹体均一温度 |
5.1.4 包裹体盐度 |
5.1.5 包裹体密度 |
5.1.6 包裹体压力 |
5.1.7 包裹体成分分析 |
5.1.8 成矿流体性质对成矿作用的影响 |
5.2 流体成矿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变化 |
5.2.1 元素迁移计算方法简述 |
5.2.2 围岩蚀变和成矿过程中元素迁移 |
5.3 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六章 成矿机制研究及探讨 |
6.1 成矿物质来源 |
6.1.1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
6.1.2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
6.1.3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
6.1.4 铜的来源 |
6.2 地球化学剖面地球化学特征 |
6.2.1 地球化学剖面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
6.2.2 地球化学剖面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6.2.3 地球化学剖面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6.2.4 地球化学剖面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
6.2.5 地球化学剖面锶同位素地球化学 |
6.3 成矿时代的判定 |
6.3.1 区域成矿规律的证据 |
6.3.2 构造控矿规律的证据 |
6.3.3 岩矿地球化学的证据 |
6.4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
6.5 成矿物质迁移及沉淀 |
6.6 硅钙面成矿机制探讨 |
6.6.1 栖霞山矿床成矿空间定位解析 |
6.6.2 硅钙面成矿作用过程探讨 |
第七章 成矿作用过程及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
7.1 栖霞山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分析 |
7.2 “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构建 |
7.2.1 成矿地质体 |
7.2.2 成矿构造和结构面 |
7.2.3 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
7.2.4 栖霞山矿床“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构建 |
第八章 结论 |
8.1 取得的主要认识 |
8.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大冶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组成、特征与成因: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1.2.1 矽卡岩型铁矿床及其他铁氧化物矿床 |
1.2.2 磁铁矿微量元素研究及其意义 |
1.2.3 矽卡岩型铁矿和其他铁氧化物矿床的年代学研究 |
1.2.4 大冶地区铁矿床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概况 |
§2.3 区域构造 |
2.3.1 印支期构造 |
2.3.2 燕山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侵入岩 |
2.4.2 火山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程潮铁矿床 |
3.1.1 矿区地质 |
3.1.2 矿体地质特征 |
3.1.3 矿石及蚀变特征 |
3.1.4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3.2 大冶铁矿床 |
3.2.1 矿区地质 |
3.2.2 矿体地质特征 |
3.2.3 矿石及蚀变特征 |
3.2.4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第四章 分析方法 |
§4.1 全岩、全矿化学分析 |
§4.2 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 |
§4.3 激光剥蚀ICP-MS矿物微量元素分析 |
§4.4 U-Pb同位素定年 |
第五章 磁铁矿及其他重要矿物的矿物学特征及其矿床成因意义 |
§5.1 程潮铁矿床 |
5.1.1 研究样品描述 |
5.1.2 磁铁矿的岩相学及显微结构特征 |
5.1.3 磁铁矿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
5.1.4 磁铁矿微量的激光剥蚀ICP-MS分析结果 |
5.1.5 磁铁矿显微结构和微量元素组成的矿床成因意义 |
§5.2 大冶铁矿典型矿石中的磁铁矿 |
5.2.1 研究样品描述 |
5.2.2 磁铁矿的岩相学及显微结构特征 |
5.2.3 磁铁矿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
5.2.4 磁铁矿的激光剥蚀ICP-MS分析结果 |
5.2.5 磁铁矿结构及微量元素对两期成矿的指示作用 |
§5.3 大冶铁矿床富磷灰石样品中的磁铁矿 |
5.3.1 富磷灰石磁铁矿矿石样品特征 |
5.3.2 磁铁矿的矿物结构及化学成分 |
5.3.3 磷灰石的矿物结构及化学成分 |
5.3.4 透辉石和石榴石的结构及化学成分 |
5.3.5 矿床成因意义 |
§5.4 与国外矽卡岩型铁矿床的对比 |
5.4.1 典型矿床简介及样品描述 |
5.4.2 磁铁矿的岩相学及显微结构特征 |
5.4.3 磁铁矿的微量元素组成 |
5.4.4 讨论 |
§5.5 矽卡岩型铁矿床磁铁矿矿物结构及微量元素特征小结 |
第六章 稀土矿化特征及其对矽卡岩型铁矿成因的启示 |
§6.1 程潮铁矿床的稀土矿化特征 |
6.1.1 野外产状 |
6.1.2 褐帘石的矿物结构及主-微量元素特征 |
6.1.3 稀土矿化矽卡岩及赋矿围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6.2 大冶铁矿床 |
6.2.1 稀土矿化的野外产状 |
6.2.2 褐帘石的矿物结构及主-微量元素特征 |
6.2.3 富稀土矿石、矽卡岩及铁矿石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6.3 讨论 |
6.3.1 鄂东矽卡岩型稀土矿的成因初探 |
6.3.2 矽卡岩型稀土矿床的意义及潜力评价 |
第七章 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 |
§7.1 程潮铁矿床 |
7.1.1 锆石U-Pb定年 |
7.1.2 榍石U-Pb年龄 |
7.1.3 热液褐帘石U-Pb年龄 |
§7.2 大冶铁矿床 |
7.2.1 锆石U-Pb年龄 |
7.2.2 榍石U-Pb年龄 |
7.2.3 热液褐帘石U-Pb年龄 |
§7.3 讨论 |
7.3.1 热液富U-Th矿物的微量元素组成及其成因意义 |
7.3.2 基体效应对U-Pb定年结果的影响及潜在的榍石和褐帘石标样 |
7.3.3 大冶地区铁-稀土矿床的成矿时代及意义 |
第八章 大冶地区铁矿床成因讨论 |
§8.1 成矿作用过程 |
8.1.1 热液交代还是矿浆充填? |
8.1.2 多期次叠加成矿作用 |
§8.2 程潮铁矿床成因新认识:可能的玢岩型铁矿 |
8.2.1 玢岩型铁矿床及Kiruna型矿床简介 |
8.2.2 金牛盆地早白垩世(-130 Ma)岩浆活动及铁矿床 |
8.2.3 程潮铁矿床与宁芜及庐枞盆地铁矿床的对比 |
8.2.4 金牛盆地玢岩型铁矿成矿潜力评价 |
§8.3 大冶铁矿床:一类独特的矽卡岩型矿床? |
8.3.1 大冶铁矿床矽卡岩型矿石与Kiruna型铁矿石之间的联系 |
8.3.2 与IOCG矿床的相似性 |
§8.4 小结 |
第九章 结束语 |
§9.1 主要认识及结论 |
§9.2 尚未解决的问题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4)对大冶铁矿划分为IOCG型矿床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IOCG型矿床概述 |
2 大冶铁矿的矿床特征 |
2.1 岩浆类型 |
2.2 矿体形态 |
2.3 矿石特征 |
2.4 围岩蚀变 |
2.5 大冶铁矿的成矿物质来源 |
3 大冶铁矿与IOCG型矿床的类比 |
4 成矿环境 |
5 结 论 |
(6)安徽铜陵新桥铜硫铁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3 成矿地质条件 |
3.1 地层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
3.2 构造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
3.3 岩体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
3.3.1 岩体岩石学特征 |
3.3.2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3.3.3 岩体与成矿的关系 |
4 关键控矿因素 |
5 矿床成因分析 |
6 结论 |
(8)鄂东金山店—灵乡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 |
1.2 研究区交通位置、自然地理和矿产资源概况 |
1.3 选题的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3.1 矿床成因类型 |
1.3.2 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 |
1.3.3 构造背景 |
1.3.4 物探新技术运用 |
1.3.5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实物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成矿背景 |
2.1 区域地质 |
2.1.1 区域地层 |
2.1.2 区域构造 |
2.1.3 区域构造演化 |
2.2 区域岩浆岩 |
2.2.1 岩体的特征 |
2.2.2 岩浆岩时、空分布特征 |
2.3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
2.3.1 区域重力特征 |
2.3.2 区域航磁特征 |
第三章 金山店—灵乡地区铁矿床成因类型及地质特征 |
3.1 区内铁矿床成因类型及其特征 |
3.1.1 具有矿浆贯入特征的铁矿床(矿浆型) |
3.1.2 具有热液交代特征的矿床(热液交代型) |
3.1.3 具有矿浆贯入—热液交代过渡特征的矿床(过渡型) |
3.2 金山店矿田张福山铁矿床地质特征 |
3.2.1 地层 |
3.2.2 构造 |
3.2.3 岩浆岩 |
3.2.4 矿体特征 |
3.2.5 矿石特征 |
3.2.6 围岩蚀变 |
3.2.7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
3.3 灵乡矿田铁矿床地质特征 |
3.3.1 地层 |
3.3.2 构造 |
3.3.3 岩浆岩 |
3.3.4 矿床分布及矿床类型 |
3.3.5 矿石特征 |
3.3.6 围岩蚀变 |
3.3.7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
第四章 鄂东金山店—灵乡地区构造控矿规律 |
4.1 中生代构造演化的特点 |
4.2 控岩构造及其对成矿岩体的控制作用 |
4.2.1 控制灵乡岩体的构造 |
4.2.2 控制金山店岩体的构造 |
4.3 侵入接触构造体系及控矿特征 |
4.3.1 侵入接触构造体系的主要特征 |
4.3.2 侵入接触构造体系的主要类型及其控矿特征 |
4.4 岩体深部侵入接触带形态反演 |
4.4.1 岩(矿)石磁性特征 |
4.4.2 岩体及其附近△T磁异常特征 |
4.4.3 岩体深部边界圈定及侵入接触带形态反演 |
4.5 构造控矿规律 |
第五章 张福山矿床岩体接触带构造趋势面分析与深部找矿方向 |
5.1 接触带构造趋势面模型 |
5.2 接触带形态变化特征与矿体定位规律 |
5.3 深部找矿方向探讨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成果 |
6.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问题及控矿地质条件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床地质特征 |
2 控矿分析 |
2.1 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 |
2.1.1 矿床地质条件 |
2.1.2 岩浆岩条件 |
2.1.3 围岩条件 |
2.2 矿床成矿作用 |
2.3 矿床的成矿过程 |
2.3.1 矽卡岩期 |
2.3.2 石英硫化物期 |
3 矿床内矿体控矿规律分析 |
4 有关矿床所属类型的相关讨论 |
5 结语 |
(10)大冶铁矿控矿构造研究及深部隐伏矿体定位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床地质概况 |
2 矿床控矿构造 |
2.1 控矿特征 |
2.2 断裂和褶皱的复合控制作用 |
2.2.1 断 裂 |
2.2.2 褶 皱 |
2.3 应力作用分析 |
3 矿体定位构造 |
3.1 矿体形态产状规模特征 |
3.2 矿体定位构造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
3.2.1 矿体定位构造类型 |
3.2.2 矿区中部成矿主要为褶皱构造定位 |
3.2.3 矿区东、西部成矿主要为断裂构造定位 |
3.2.4 接触带产状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
3.2.5 接触带形态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
3.3 成矿定位机制分析 |
3.3.1 褶皱构造定位 |
3.3.2 断裂构造定位 |
3.3.3 成矿流体特征 |
4 深部隐伏矿体定位预测 |
4.1 尖林山—象鼻山地段12~22线 |
4.2 狮子山—尖山地段31~35线 |
4.3 象鼻山地段24~26线 |
5 结 论 |
四、湖北大冶铁矿矿床控矿地质条件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冶铁矿田铁山矿区三维地质体建模及深部成矿预测[J]. 祝嵩,肖克炎. 矿床地质, 2015(04)
- [2]江苏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张明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0)
- [3]大冶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组成、特征与成因: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D]. 胡浩. 中国地质大学, 2014(12)
- [4]对大冶铁矿划分为IOCG型矿床的探讨[J]. 申金超,曾勇,郭坤一. 地质学刊, 2012(04)
- [5]生产矿山实例[A]. 杜汉忠. 中国实用矿山地质学(下册), 2010
- [6]安徽铜陵新桥铜硫铁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成因分析[J]. 张宇,邵拥军,刘忠法,彭南海,郑明泓.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10)
- [7]鄂东南矿集区铁山铁矿床中磁铁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王伟,王敏芳,郭晓南,魏克涛,柯于富,胡明月,刘坤. 地质与勘探, 2015(03)
- [8]鄂东金山店—灵乡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D]. 边建华. 中国地质大学, 2016(02)
- [9]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问题及控矿地质条件的分析[J]. 彭红.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8)
- [10]大冶铁矿控矿构造研究及深部隐伏矿体定位预测[J]. 刘玉成,杨艺华,王永基. 地质与勘探,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