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势能和动能转换分析简谐振子运动

从势能和动能转换分析简谐振子运动

一、从势能与动能的变换分析简谐振子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许静[1](2007)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99年开始,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改革的力度之大是空前的,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上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是一个全方位整体改革的系统工程。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物理课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改革顺应了世界科学教育和物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了使高中毕业生具有更高的科学素质,以适应二十一世纪技术化社会的需要,在物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更新,现行的高中物理新课程在内容上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是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基于学生通过高中物理学习对现行大学物理学习的适应性如何的疑问而进行的,即高中物理新课程所提供的知识准备是否充分?高中物理课程内容的变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物理教育研究者的意见存在分歧,至今为止,没有清楚的研究,因此我们认为对现行高中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本研究可使我们真正了解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可以真正了解通过新课程学习的学生,在现行大学物理课程学习中的适应性如何?理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促进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有序健康地发展,同时也可为大学物理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涉及到以下三项研究:1.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分析我们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呈现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对于高中物理教材的选取,我们认为现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之下、统一编审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了多样化,出现了“一纲多本”的局面,对于每个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显然是不现实的,各版本的教材是遵循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体现了相同的课程理念,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是基本相同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知识呈现的方式,语言文字的叙述,版面的设计等方面,即教材的深层结构没有什么差别,这也正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所以在此我们选择“司南版”高中物理教材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对于高中物理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3个系列)的内容分析,我们主要从知识分析和方法论分析着手。知识分析主要分析教材体系和逻辑结构、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其知识应用,方法论分析即教材中所体现的研究物理学所应用的各种基本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理想化方法等,通过分析,可以明确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体现出教材如何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科学世界观的培养。2.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同,大学物理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所以我们以大学物理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呈现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对于大学物理教材的选取,我们通过调研就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调查取样是在全国各省市选取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农林、医学院校进行调查,调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向各高校发出信件询问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向100所高校发出信件),二是通过电话与高校的物理学院取得联系,三是通过上网,进入各高校的物理学院进行查询(教学计划),或者是通过各高校的精品课程介绍也获取了有价值的信息,最后我们收集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共105所高校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我们经过统计得到使用数量较多、具有代表性的物理教材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共约53本教材)。3.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比较和分析在对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就高中物理模块课程与大学不同专业物理课程的对应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高中物理模块课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同时,考虑到模块课程的选取问题,我们还要分析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1.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1系列同文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文科大学物理的需要文科大学物理教材对力、热、电、光、原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定性讲述,教材内容大部分介绍了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如基本粒子、现代宇宙学、熵、混沌、分形、对称性原理等,还探讨了物理学与社会、科技发展有关的问题,主要涉及到航天技术、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物理学与能源科学、物理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学与环境科学、医学中的物理学、信息技术、激光的应用、微观世界的近代技术应用等。高中物理必修模块讲述了经典力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初步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电磁学、热学等知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选修1-1讲述了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选修1-2讲述了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而对于机械振动、机械波、波动光学的基本知识没有涉及到。学生在学习了高中物理共同必修和选修1系列后,能够掌握力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基础知识,为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以及波动光学的知识,虽然在选修1系列中没有涉及到,如果在大学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学习这部分知识,那么根据学生高中阶段的物理基础知识,结合文科大学物理自身的特点来讲,学生同样可以较容易地接受。2.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系列同一般工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工科大学物理的需要工科大学物理涉及到力学、热学、电磁学、波动与光学、近代物理的内容,是在高中物理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其重点放在讲清物理本质上,讲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通过计算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帮助学生建立鲜明的物理图像。没有繁琐的公式推导和数学运算,数学仅限于微积分和矢量分析。就教材中涉及到的具体内容而言,光学部分只讲解了波动光学的内容,而没有涉及到几何光学部分,对于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上应用的内容介绍较少。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没有涉及到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动量的知识内容,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不会产生大的影响。此外,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突出了物理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从事实际应用和操作等方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系列同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大学物理的需要农林院校和医学院校的物理课程所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基本相同,就具体的知识内容而言,力、热、电、原子四部分基本相同,只是在光学部分内容稍微有些差异,农林院校没有讲述几何光学的内容,讲述了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而医学院校则与之相反,在原子物理部分,医学院校则重点讲述了X射线的知识。如果将农林、医学院校的物理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与工科院校相比较,其区别在于流体力学的知识和光学部分,对农林、医学院校来讲,这部分知识都是作为专门的一章来介绍的,涉及到流体力学的主要概念和规律。光学部分工科院校物理课程只讲述了波动光学的知识,而医学院校则讲述了几何光学、波动光学,农林院校讲述了波动光学和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在知识的讲述上,农林、医学院校的讲述方式是简单介绍物理学基本原理,然后就介绍物理理论知识在生物科学、农林科技以及日常科技中的应用、物理学在现代医学方面的应用,较少涉及到公式的推导、数学计算等。由此看来,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与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课程相比,两者在取向上是一致的,都侧重于物理学知识在生产、技术中的应用,它所提供的知识准备也是足够的。4.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3系列同理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大学物理的需要理科大学物理同样涉及到力、热、电、光、原五部分的内容,但是,同工科院校相比每一部分的内容讲得都比较深入,注重物理学的理论、思想、方法、数学方法的运用、计算量较多。此外,对于某些重点工科院校及相应的专业,其对物理知识的要求较高,对于今后想报考这些学校的高中学生来讲,选择高中物理选修3系列进行学习同样是适合的。5.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通过高中物理共同必修1、共同必修2、选修3-1、选修3-2的学习,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中力学、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其中的物理学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为大学阶段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选修3-1、选修3-2可作为选修3系列中的必选内容。就选修2系列来讲,对于那些今后从事实际应用和工程技术的学生而言,选修2-1是电磁学的基础知识及应用,学生可将这一模块作为选修中的必修,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选修2-2是力学和热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这一模块涉及到刚体、热机、制冷机等应用性知识,对于将来从事工程技术方面学习的学生可选择这一模块进行学习。选修2-3是波动光学、几何光学和原子物理的基础知识,对于从事农林、医学方面学习的学生可选择这一模块进行学习。就选修1系列而言,选修1-1讲述了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文科学生可将这一模块作为选修中的必修。

雷清泉,刘关宇[2](2018)在《工程电介质的基础物理知识与学习思考方法》文中认为基础物理知识运用到工程电介质领域的研究中,不仅能够提高学者们的知识储备,还能提高实验技术创新水平。该文依据爱因斯坦还原论、费因曼的物理学讲义、能量守恒定律以及海逊堡测不准原理,分析了经典力学中双态及多态简谐振子的能谱特性或色散关系,晶格振动量子态——声子、氢原子、氢分子、半导体杂质能态、极化子与激子等有效半径与能谱。归纳了由薛定谔方程建立的近自由电子近似与紧束缚近似的能带结构,能隙的成因与有效质量近似的物理意义,安德逊莫特定域态的物理本质,能隙结构与应用,非均匀或复合材料逾渗理论的重要性与普适性,以及同它相关的分形与分形维数。

叶思敏[3](2020)在《活性浴中胶体粒子的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活性系统是由众多的具有自驱动能力的活性单元组成,他们能够消耗自身或环境中的能量,转化为系统的持续运动。典型的活性系统包括自然环境中的鱼群,鸟群,菌落和人工合成的光驱动或化学驱动的胶体粒子。由于活性系统属于非平衡系统,分散在活性浴中的非活性胶体粒子常常表现出不同于平衡态的动力学行为。而对于活性浴中胶体粒子动力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探索非平衡态物理的微观机理,同时也为制备人工智能器件提供新的思路。为了探究活性浴中胶体粒子的动力学行为,本文实验上利用光镊作为束缚手段,视频追踪分散在大肠杆菌溶液中的胶体粒子的运动,并且与布朗动力学模拟相结合,研究了平衡态中三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或物理关系在活性浴中的推广,包括耗尽力,能量均分定理以及噪声。第一部分,我们研究了活性浴中胶体粒子间的耗尽力。首先我们在模拟上提出了直接测量活性耗尽力的方法,并验证了直接测量法测量平衡态下耗尽力的正确性。然后从实验和模拟上测量了不同束缚强度下的活性耗尽力,发现了活性耗尽力受外部束缚的影响。特别是两个自由非活性粒子之间的有效相互作用与两个固定粒子之间的有效相互作用在性质上有所不同。我们讨论并分析了束缚强度影响活性耗尽力的微观机制,认为其源于活性小球在非活性大球中间凹陷区域的活性积累。我们发现利用对关联函数来测量活性耗尽力的方法是不可行的,即使通过引入有效温度来修正。最后,我们发现非活性粒子所受到的摩擦力(一种运动约束)同样影响胶体粒子间的有效相互作用。第二部分,我们从势能角度研究了能量均分定理在活性浴中的工作情况。首先在实验上测量了活性浴中束缚在光阱中胶体粒子的位置分布,我们发现其具有非高斯特性,比平衡态分布范围更广。这源于细菌的活性力将胶体粒子推到平衡态无法到达的位置。然后,我们通过实验和模拟测量了不同束缚强度下的胶体粒子的平均势能,发现其明显偏离平衡态下的能量均分定理。我们定性地认为势能与光阱劲度系数之间的反比关系源于活性粒子持续自推进力与光阱回复力之间的力平衡。第三部分,我们研究了活性浴中的活性噪声和有效温度与外界条件的相关性。通过理论分析,我们在模拟结果中提取了活性噪声,并发现活性浴中非活性粒子所感受到的活性噪声强度和关联时间与粒子受到的束缚强烈相关。并且我们的结果表明,三种广泛应用的有效温度(分别定义为涨落耗散比,粒子的平均势能和平均动能)都不同方式地随束缚强度而发生显著变化。活性噪声和有效温度的束缚相关性是由于在活性粒子的持续碰撞过程中,非活性粒子的动力学受到束缚的极大影响。

宋立敏[4](2020)在《非局域介质中的多孤子相互作用理论》文中研究指明孤子理论模型的产生与发展是非线性科学研究中极具意义的事件。就光学而言,光孤子是重要的非线性光学现象之一,在时间和空间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光学中一类重要的非线性与非局域过程有关,即当光束在非局域介质中传输时,介质中某一特定点及其周围点的光强都会参与到该点折射率的非线性改变,这与传统的局域非线性有着很大区别。当介质的非局域非线性诱导的光束自聚焦与其衍射的本性相抵消时,则可形成空间光孤子。非局域效应可以支持很多新型孤子形式,并可带来很多独特的现象。非局域非线性光学系统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光学分数傅里叶变换系统、二次非线性系统、菲涅耳衍射系统、引力系统、自由空间以及具有外部简谐势的线性系统等提供参照,并且在光通信、光开关、粒子操纵等相关领域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用近似解析的方法从理论上研究了具有较强空间非局域性的非线性介质中多个空间光孤子的传输动力学特性,研究内容及结构如下: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光孤子、非局域非线性介质的相关基本概念和分类,并对非局域光孤子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意义进行了概述。第二章:研究了强非局域非线性介质中高斯型孤子簇的演化,它由非局域非线性薛定谔方程来描述。详细地讨论了三个初始入射参数(初始横向速度、初始位置、入射功率)对孤子簇传输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孤子簇的光场强度分布、传输轨迹、中心距、角速度和相移可以通过调节初始入射参数来控制。借用经典物理学的思想,推导了一系列关于孤子簇传输动态的解析结果,证明了孤子运动满足角动量守恒。第三章:基于非局域非线性薛定谔方程,从理论上研究了强非局域非线性介质中孤子对的演化过程。以两对初始入射方向镜像对称的高斯孤子为例,推导出了描述孤子对传输、孤子间距变化、光场面积变化的数学表达式。结果表明,镜像对称入射的孤子对的运动状态也是镜像对称的,且满足机械能守恒,并通过数值模拟说明了其典型的传输动力学特性。第四章:介绍了强非局域非线性介质中一种新型的、螺旋的广义异常涡旋孤子阵列。推导了阵列传输的一般解析公式,分析了阵列的传输特性。结果表明,螺旋的异常涡旋阵列可以呈现三种不同的传输状态:收缩、扩展和动态束缚态,它们取决于引入的横向速度参数的绝对值。由此,提出了阵列呼吸子和阵列孤子的概念。涡旋的拓扑荷数和子涡旋光束的数目在异常涡旋孤子阵列的传输演化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且仅当这两个参数之比为整数时,在同相入射条件下阵列场中心区域的光强才不为零。通过一系列的数值模拟来说明了这些典型的传输特性,此外,给出了多孤子相互作用的多种阵列形式。第五章:研究了拉盖尔-高斯孤子阵列在强非局域非线性介质中的传输动力学特性,引入了初始横向速度和位移两个参数来控制各孤子的传输路径。推导了孤子阵列传输演化的一般解析表达式,分析了孤子阵列的光强分布、传输轨迹、中心距和角速度等传输特性,提出了阵列相似的概念,并将孤子阵列的种类扩展至多模。研究发现,初始横向速度和位移使各组成孤子在两个横向方向上呈正弦振荡,各组成孤子在传输过程中均经历椭圆的或圆的螺旋轨迹。给出了一系列数值的例子,以图解的方式说明了这些典型的传输特性。第六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及潜在应用进行了展望。

邬学文[5](1978)在《从势能与动能的变换分析简谐振子运动》文中认为 在物理课程中,讨论简谐运动一般采用下列两种方法之一: (一)认为简谐运动是匀速圆周运动的投影, (二)根据简谐振子的微分方程式: m(d2x)/(dt2)+Kx=0 (1) 求解以后再讨论其运动规律. 第二种方法虽然是从本质上来分析简谐运动的规律,数学形式也很严格.但是在初等的物理课程中,限于学生的数学程度,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第一种方法虽然对数学工具要求较

池亚微[6](2018)在《脂肪酸甲酯氢提取反应及烯烃低温氧化反应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柴油是一种重要的柴油替代燃料,为了深入了解其燃烧特性,有必要进行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生物柴油由含有1719个碳原子的脂肪酸甲酯组成,其结构特征为含有长碳链且含有碳碳双键,为生物柴油模型发展带来很多困难。为了提高生物柴油模型的准确性,本论文重点关注了对生物柴油燃烧特性有重要影响的氢提取反应和碳碳双键对低温氧化反应路径的影响。与氢自由基发生的氢提取反应作为燃烧过程中燃料消耗的重要反应,对燃料的着火、火焰传播及产物浓度等有较大影响,因此其反应速率常数的精确计算对长链脂肪酸甲酯模型的精确性至关重要。获得精确的长链脂肪酸甲酯的氢提取反应速率常数的前提是获得精确的反应能垒和配分函数。在能垒方面,虽然已有很多高精度量化方法可用于能量的精确计算,但这些方法的使用受限于分子尺寸。在配分函数方面,长链脂肪酸甲酯较大的分子尺寸增大了分子内阻尼转动对配分函数影响,同时也增加了阻尼转动的处理难度。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首先验证了一种基于能量分块的方法在CnH2n+1COOCH3(n=4,5)的氢提取反应高精度能量计算中的适用性和高效性。结合已验证的基于能量分块的方法,研究中提出并采用简化的阻尼转动处理方法来考虑长链分子C15H31COOCH3和C18H38低频振动对配分函数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在长链脂肪酸甲酯的氢提取反应规律不同于短链脂肪酸甲酯,在长链脂肪酸甲酯中,氢提取反应更倾向于发生在远离酯基的亚甲基位点上。生物柴油中不饱和组份的低温氧化活性受碳碳双键的影响较大,但是关于该影响的研究较为匮乏。为了系统地探究碳碳双键对燃料低温氧化活性的影响,本工作选取烯烃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几种典型的过氧化烯基的低温反应路径,揭示了碳碳双键降低燃料低温反应活性的主要原因。首先,碳碳双键的存在减少了碳链上可以结合O2的位点。其次,O2与烯丙基位点和双烯丙基位点结合速率减慢而分解速率加快。第三,部分分子内氢转移反应被抑制。最后,分子内自加成反应占据主导,且该反应抑制了其他链分支和链传播反应路径的发生。本工作关于长链脂肪酸甲酯氢提取反应的结果直接影响了对燃料消耗分支比以及部分产物浓度的预测。此外,将碳碳双键对燃料低温反应反应路径的影响规律的结果加入现有的1-辛烯模型中,改善了模型对几种醛类物质浓度的预测。

王旭[7](2016)在《液体吸附层对固液界面热阻影响的数值与理论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固液界面的传热过程在各工业和科学领域内普遍存在,随着器件尺度向纳米尺度延伸,固/液界面热阻已经成为纳米尺度下传热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液体吸附层连接固体和液体的纽带作用被忽视了。针对该问题,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以及统计热物理理论,对液体吸附层在固/液界面热阻中的作用和机理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非超疏水表面与液体间的界面处会自发形成液体吸附层。该层与固体壁面间存在导热过程,与自由液体层间同时存在导热和原子交换过程。固/液界面热阻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固体壁面与液体吸附层间的热阻,另一部分是液体吸附层与自由液体层之间的热阻。且随着壁面亲水性的增强,前者减小,后者增大。对原子振动态密度的计算结果表明,液体吸附层原子纵向高频振动随壁面亲水性的增强而增强,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最终导致固/液界面热阻随壁面亲疏水性质的变化存在一个极小值。当两固体壁面间距增加时,固/液界面热阻也随之增加并最终收敛于一个确定值。热流密度的变化对固/液界面热阻影响不大。建立了液体吸附层中原子振动频率模型,原子数目排布模型两个理论模型。并以它们为基础构建了液体吸附层与自由液体层间原子交换模型。模型给出了液体吸附层中原子平均振动频率,原子平均能量,原子排布数目,原子逃逸速率等关键性质与壁面温度和亲疏水性间的定量关系。预测值与模拟结果吻合良好。定量地解释了液体吸附层与自由液体层间原子交换传热过程存在瓶颈。且模型成功预测了热源侧和热沉侧两个固液界面上液体吸附层的不同行为。

秦智[8](2019)在《大气及星际双原子分子光谱跃迁特性》文中指出分子光谱在高温气体热辐射研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实验面临众多实际问题,使实验数据的温度和光谱范围非常有限,而理论预测可以克服这些限制。跃迁概率是求解双原子分子光谱的关键中间量,而电子态势能曲线和电子跃迁偶极矩是求解双原子分子跃迁概率的基础。目前,文献中已有的地球和火星大气双原子分子跃迁概率都是基于较早的实验光谱学常数和理论电子跃迁偶极矩。最近十多年,文献中报道了新的实验光谱学常数和理论电子跃迁偶极矩,进而需要更新地球和火星大气双原子分子的跃迁概率。对于星际双原子分子,其实验和理论光谱跃迁数据均非常有限,已极大地限制了天文观测的发展,亟需详尽的光谱跃迁数据为天文观测提供指导。目前,量子化学计算获得的电子跃迁偶极矩一般满足高精度光谱建模的要求,于是如何精确获得电子态势能曲线成为求解双原子分子跃迁概率的关键。由于通过实验光谱学常数能够反演出比量子化学计算精度更高的势能曲线,因此,当双原子分子的实验光谱学常数比较完备时,一般采用半经验方法得到其电子态的势能曲线,否则将采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其电子态的势能曲线。由于地球和火星大气双原子分子的实验光谱学常数比较完备,而星际空间中存在的双原子分子的实验光谱学常数比较匮乏,因此,本文将采用半经验方法计算地球和火星大气双原子分子的势能曲线,采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星际双原子分子的势能曲线。结合电子跃迁偶极矩,计算了地球和火星大气主要双原子组分以及星际空间中PN,CP,PN+和SiO+的跃迁概率。基于以上跃迁概率,结合配分函数,计算了地球和火星大气主要双原子分子的热力学特性和谱线强度。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为了高温下气体的辐射建模,需要求解高振动能级跃迁的跃迁概率。基于最新的实验光谱学常数,采用经典的Rydberg-Klein-Rees(RKR)方法获得平衡位置附近的势能曲线,利用理论势能将其外插到离解极限,然后结合文献中最新的理论电子跃迁偶极矩,计算了地球和火星大气主要双原子组分电子跃迁系统的跃迁概率,包含高振动能级的跃迁,进而获得地球和火星大气主要双原子组分电子态的辐射寿命,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与文献中其他理论辐射寿命相比,这里计算的大部分电子态的辐射寿命,比如,N2的B3Πg,O2的B3(?),(?)的C2(?),CO的A1Π,CO+的B2Σ+等,更接近于实验值。为了有效地观测星际环境,需要研究星际介质的光谱跃迁特性,而双原子分子和离子是星际介质中重要的组成成分。因此,基于量子化学方法,本文研究了星际双原子分子和离子PN,CP,PN+和SiO+的光谱跃迁特性,具体步骤如下:首先,采用Davidson修正的内收缩多参考组态相互作用法(icMRCI+Q)结合Dunning等的相关一致基组计算了星际双原子组分PN,CP,PN+和SiO+不同核间距下的势能,并将参考能和相关能分别外推到完全基组极限(CBS),同时还考虑了核-价电子相关效应和标量相对论效应;将计算的势能曲线带入核的径向薛定谔(Schrodinger)方程获得束缚电子态的振动能级和转动常数,进而拟合出电子态的光谱学常数。本文计算的光谱学常数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然后,采用icMRCI+Q方法结合Dunning等发展的最大相关一致基组aug-cc-pV6Z计算了 PN,CP,PN+和SiO+的电偶极系统的电子跃迁偶极矩。最后,利用势能曲线和电子跃迁偶极矩计算了 PN,CP,PN+和SiO+不同电偶极系统的跃迁概率,并给出它们的光谱范围。研究表明,PN,CP,PN+和SiO+的大部分电偶极跃迁系统具有很强的振动谱带。为了高温大气的传热计算,需要求解高温下的比热数据。基于统计力学,推导了平衡和非平衡(双温度模型)情况下双原子分子配分函数和比热的解析表达式。将大气双原子分子电子态势能曲线带入转动相关核的径向Schrodinger方程,获得振动和转动能级能量。将振动和转动能级能量带入配分函数和比热的解析表达式,研究了大气双原子分子平衡和非平衡情况下比热随温度的变化。研究表明,平衡情况下,配分函数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比热随温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对于不同的分子,其峰值对应的温度不同,但都集中在10000-20000K范围内,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这些分子的电子、振动和转动能级均已激发。非平衡情况下,当振动温度和转动温度相差较大时,双温度能量配分机制对配分函数和比热的影响较大。基于振动和转动能级能量、跃迁概率以及配分函数,计算了平衡情况下N2,N2+,O2,NO,CN,C2,CO和CO+不同温度下的辐射源强,与文献中实验和理论数据吻合;同时预测了非平衡情况下N2分子B3Πg-A3Σu+和C3Πu-B3Πg系统(Δυ=0),N2+离子B2Σu+-X2Σg+系统(Δυ=0)以及C2分子d3Πg-a3Πu系统(Δυ=0)的谱线强度,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进一步验证了本文双原子分子光谱跃迁数据的准确性。本文计算的谱线强度能够为高温气体的辐射建模提供数据支持。

李健文[9](2018)在《低维纳米材料的摩擦与耗散研究》文中指出滑动表面之间的摩擦现象非常普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纳机电器件规模的减小,摩擦现象变得复杂,摩擦力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原子尺度的摩擦规律显著区别于宏观尺度的摩擦规律,目前对微观或纳米尺度的摩擦耗散机制的解释尚不完善。深入研究原子尺度摩擦行为,不仅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也是重要的科学问题。由于多壁碳纳米管的管壁之间可能存在超低摩擦,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对纳机电运动控制的设计及应用研究十分重视,并开展了大量工作。石墨烯因其独特的二维稳定结构和优异性质,被认为是研究原子尺度摩擦规律的理想材料。清楚地认识石墨烯摩擦特性,可为石墨烯基微/纳机电系统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在本文中,我们重点围绕基于石墨或碳纳米管的范德华型纳米振荡器,研究了在周期性简谐驱动力作用下实现稳定振动的条件。计算和分析了纳米振子的操作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选择合适的驱动振幅和频率,能够实现纳机电系统的持久稳定振动。该方法对于进一步研究基于石墨或多壁碳纳米管的纳机电系统的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实现超润滑在微/纳机电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简易可行的途径。利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两个石墨烯圆盘的层间滑动行为。分析了上、下层石墨烯盘间失配角、平动位移和层间距离对势能、横向力和扭矩的影响。结果发现,系统处于公度态时上层石墨烯盘的扭矩很小,但由于横向力扰动明显,很难实现超润滑。对应非公度状态,石墨烯盘沿某些方向运动时所受的扭矩接近于零,易实现超润滑。无论是公度还是非公度接触,横向力的幅度均与实验结果在数量级上一致。我们探讨了如何对石墨烯盘进行适当的操作以实现石墨烯盘的超润滑运动。通过基于双质量—双弹簧模型的等效耦合振子模型分析了摩擦力显微镜(FFM)的针尖在样品表面移动时的动力学过程,用线性响应理论计算了功率耗散谱,发现当相对滑移速度达到一定值时存在共振耗散。改进了FK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摩擦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得出了主要由声子激发引起的能量耗散结论,发现微纳尺度的物体作相对滑移时距离与初速度存在反常依赖关系。还探讨了一维原子链的滑动距离对原子链的尺寸及原子链与衬底之间的耦合强度的依赖。研究结果将为建立能量转换及耗散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李小丽[10](2015)在《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物理专业普物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文中提出从2004年秋季开始,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中课程改革势必会引起课程内容的变化。高中物理课程内容的变化是否会对学生大学物理的学习产生影响呢?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如何呢?本研究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研究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物理专业普物课程内容的适切性。本研究主要分为四大部分。首先,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关于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并以教材为文本分别分析了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和物理专业普物课程内容。其次,对中学物理课程内容与物理专业普物课程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比较,从理论上分析了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物理专业普物课程内容的适切性。通过比较与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从整体上来说,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3系列的课程内容与物理专业普物课程内容是适切的,但现行选修模式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部分缺失,导致了学生高中物理所学课程内容与物理专业普物课程内容的不适切性。然后,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学生普物各科成绩与高中物理选修、选考情况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学生力学成绩与是否选修、选考3-5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这说明高中物理是否选修、选考3-5对物理专业学生普物的学习有很大影响。最后,从不同模块的选取对学生普物学习的影响的角度提出了几点促进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教育衔接的建议。

二、从势能与动能的变换分析简谐振子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势能与动能的变换分析简谐振子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物理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研究概述
    2.1 中学物理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研究概述
    2.2 大学物理课程研究概述
3 知识结构问题的探讨
    3.1 知识结构理论
    3.2 教材知识结构的基本内涵
    3.3 物理教材的知识结构
    3.4 物理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关系
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5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分析
    5.1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内容分析
    5.2 高中物理选修1-1内容分析
    5.3 高中物理选修1-2内容分析
    5.4 高中物理选修2-1内容分析
    5.5 高中物理选修2-2内容分析
    5.6 高中物理选修2-3内容分析
    5.7 高中物理选修3-1内容分析
    5.8 高中物理选修3-2内容分析
    5.9 高中物理选修3-3内容分析
    5.10 高中物理选修3-4内容分析
    5.11 高中物理选修3-5内容分析
6 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
    6.1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与统计结果
    6.2 文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6.3 工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6.4 农林院校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6.5 医学院校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6.6 理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7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7.1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1与文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7.2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与工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7.3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与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7.4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3与理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7.5 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分析
8 研究结果及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物理课程知识点统计表
    附录二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情况调查信函
    附录三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情况统计表
    附录四 大学物理教材知识内容统计表
致谢

(2)工程电介质的基础物理知识与学习思考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学与物理基础知识
    1.1 2阶常系数代数方程
    1.2 地面物体向上运动
    1.3 氢原子的经典模型
2 双态与多态系统:从经典到量子 (声子)
    2.1 两个耦合的相同振子
    2.2 一维N个质点原子链:连续弦的横向振动
3 量子力学简介与应用
    3.1 德布罗意波
    3.2 波粒二象性
    3.3 海逊堡测不准原理
    3.4 薛定谔方程及其应用
4 能隙中的定域态
    4.1 束缚态
    4.2 高聚物的能带结构
        4.2.1 电子的有效质量m*
        4.2.2 能态密度
    4.3 费米能级EF与作用
    4.4 安德逊定域态的物理本质
    4.5 莫特定域的物理本质
    4.6 能隙结构
    4.7 典型应用
5 能量守恒与判据
    5.1 原子、分子与晶体
    5.2 地面物体运动与电子能带的类比
    5.3 安德逊与莫特的定域态
    5.4 统计物理的基础知识
6 低维材料的性质
    6.1 一维材料特性
    6.2 低维金属的量子输运特性
    6.3 纳米结构电介质材料的奇异理化特性
7 逾渗理论及其应用
    7.1 定域态的逾渗理论
    7.2 玻璃化转变:原子与分子定域
8 分形与分形维数
    8.1 分形基本概念
    8.2 分形维数
9 结论

(3)活性浴中胶体粒子的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活性物质
    1.2 活性浴
    1.3 胶体粒子间相互作用力
        1.3.1 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
        1.3.2 带电胶体粒子间作用力
        1.3.3 胶体表面聚合物的影响
        1.3.4 耗尽力
    1.4 活性耗尽力
    1.5 活性浴中胶体的平均势能
    1.6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实验研究方法简介
    2.2 实验药品和仪器
    2.3 PS胶体粒子的制备
    2.4 高活性大肠杆菌的培养
        2.4.1 大肠杆菌的生存条件
        2.4.2 大肠杆菌的运动
        2.4.3 实验室培养大肠杆菌的方法
    2.5 实验样品池的构筑
    2.6 光阱力的测量方法
        2.6.1 红外多光阱光镊系统
        2.6.2 光阱力的测量原理
        2.6.3 光阱劲度系数的测量
        2.6.4 双光阱测力的校正方法
    2.7 数据采集与粒子追踪
    2.8 模拟方法
第三章 活性浴中胶体粒子间的耗尽力
    3.1 引言
    3.2 耗尽力的直接测量法
    3.3 实验步骤
    3.4 不同束缚强度下的活性耗尽力
    3.5 活性耗尽力受束缚强度影响的微观机制
    3.6 不同变化参数下的活性耗尽力
    3.7 通过对关联函数g(r)计算的活性耗尽力
    3.8 摩擦束缚下的活性耗尽力
    3.9 总结
第四章 活性浴中胶体粒子的平均势能
    4.1 引言
    4.2 实验步骤
    4.3 活性浴中束缚在光阱中PS粒子的位置分布
    4.4 束缚强度对活性浴中非活性粒子势能的影响
    4.5 结论
第五章 活性浴中粒子所受的活性噪声
    5.1 引言
    5.2 模拟方法
    5.3 理论方法
    5.4 非活性粒子受到的活性噪声
    5.5 三种有效温度与束缚强度的关系
    5.6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
致谢

(4)非局域介质中的多孤子相互作用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非局域光孤子概述
        §1.1.1 光孤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1.2 非局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1.3 非局域光孤子的研究进展
        §1.1.4 非局域光孤子的研究意义
    §1.2 本文的结构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强非局域介质中的高斯型孤子簇
    §2.1 引言
    §2.2 理论模型和解析解
    §2.3 传输特性
        §2.3.1 光强分布
        §2.3.2 投影轨迹
        §2.3.3 中心距
        §2.3.4 角速度
        §2.3.5 相移
        §2.3.6 扩展与补充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强非局域介质中镜像对称的孤子对
    §3.1 引言
    §3.2 理论模型和解析解
    §3.3 传输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强非局域介质中的异常涡旋孤子阵列
    §4.1 引言
    §4.2 理论模型和解析解
    §4.3 传输特性
        §4.3.1 三种不同的传输状态
        §4.3.2 拓扑荷数和子涡旋光束的数目对光强的影响
        §4.3.3 多种阵列形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强非局域介质中的拉盖尔-高斯孤子阵列
    §5.1 引言
    §5.2 理论模型和解析解
    §5.3 传输特性
        §5.3.1 非旋转传输
        §5.3.2 旋转传输
        §5.3.3 多模传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成果
    §6.2 本文工作的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的研究生科研项目、参加的学术会议及获奖情况

(6)脂肪酸甲酯氢提取反应及烯烃低温氧化反应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生物柴油的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现状
        1.2.1 丁酸甲酯模型
        1.2.2 C6~C10 饱和脂肪酸甲酯模型
        1.2.3 C11~C19 饱和脂肪酸甲酯模型
        1.2.4 不饱和脂肪酸甲酯模型
        1.2.5 生物柴油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
    1.3 生物柴油重要化学反应的理论研究
        1.3.1 脂肪酸甲酯氢提取反应理论研究
        1.3.2 碳碳双键对生物柴油低温反应活性的影响
    1.4 研究现状总结
    1.5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6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电子结构方法
        2.1.1 从头算方法
        2.1.2 密度泛函方法
        2.1.3 基组
    2.2 基于能量的分块方法
        2.2.1 划分片段
        2.2.2 构建初始子体系
        2.2.3 构建衍生子体系
        2.2.4 总能量计算
    2.3 反应动力学理论研究方法
        2.3.1 过渡态理论
        2.3.2 阻尼转动的处理方法
    2.4 化学反应动力学模拟方法
        2.4.1 CHEMKIN软件输入和运算
        2.4.2 路径分析和敏感度分析
    2.5 研究方法小结
第3章 脂肪酸甲酯氢提取反应高精度理论研究
    3.1 研究目的及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传统量化方法能垒
        3.3.2 背景点电荷对GEBF方法计算精度的影响
        3.3.3 分片方法对GEBF方法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的影响
        3.3.4 GEBF方法能垒
        3.3.5 速率常数分析
    3.4 本章结论
第4章 十六烷酸甲酯氢提取反应速率常数研究
    4.1 研究目的及内容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能垒
        4.3.2 低频振动的影响
        4.3.3 内部扭转的处理
        4.3.4 速率常数分析
        4.3.5 长链脂肪酸甲酯和长链烷烃模型改进
    4.4 本章结论
第5章 碳碳双键对烯烃低温氧化反应影响的理论研究
    5.1 研究目的及内容
    5.2 研究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键能分析
        5.3.2 势能面分析
        5.3.3 阻尼转动的处理
        5.3.4 速率常数分析
        5.3.5 反应动力学分析
    5.4 本章结论
第6章 碳碳双键对烯烃低温氧化反应影响的模型研究
    6.1 研究目的及内容
    6.2 研究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组份浓度
        6.3.2 反应路径分析
        6.3.3 着火延迟时间
    6.4 本章结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特色及创新点
    7.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分子结构示意图
附录 B 反应速率常数
附录 C 反应物和过渡态单键旋转势能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液体吸附层对固液界面热阻影响的数值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界面热阻概述
    1.3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选题依据与内容
        1.4.1 本文选题依据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模拟的细节与方法
    2.1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2.1.1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简述
        2.1.2 分子运动方程及求解
        2.1.3 势能函数
        2.1.4 模拟初值及边界条件
        2.1.5 系综介绍
    2.2 模拟体系建立
    2.3 模拟过程
    2.4 模拟的数据处理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响固/液间界面热阻的因素研究
    3.1 固/液界面结构及界面热阻的构成
    3.2 固体壁面间距对固/液界面热阻的影响
        3.2.1 壁面间界面热阻
        3.2.2 壁面间平均热导率
    3.3 固体壁面亲疏水性对固/液界面热阻的影响
    3.4 热流密度对固/液界面热阻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液体吸附层与固/液界面热阻
    4.1 液体吸附层的结构性质
        4.1.1 液体吸附层存在的物理基础
        4.1.2 液体吸附层原子的振动特性
        4.1.3 液体吸附层的原子数目特性
    4.2 固体壁面与液体吸附层间热阻
    4.3 液体吸附层与自由液体层间热阻
        4.3.1 液体吸附层与自由液体层间导热
        4.3.2 液体吸附层与自由液体层间原子交换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液体吸附层的热力学模型
    5.1 液体吸附层原子振动频率模型
        5.1.1 模型建立
        5.1.2 模型求解
    5.2 液体吸附层原子数目排布模型
        5.2.1 模型建立
        5.2.2 模型求解
    5.3 液体吸附层与自由液体层间原子交换模型
        5.3.1 模型建立
        5.3.1.1 原子交换速率模型
        5.3.1.2 能量交换速率模型
        5.3.2 模型求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已录用的论文

(8)大气及星际双原子分子光谱跃迁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量子化学方法
        1.2.2 地球和火星大气双原子分子光谱跃迁特性
        1.2.3 星际双原子分子PN和CP的光谱跃迁特性
        1.2.4 星际双原子离子PN~+和SiO~+的光谱跃迁特性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双原子分子光谱跃迁的理论方法
    2.1 引言
    2.2 原子光谱的重要概念
    2.3 分子光谱的重要概念
    2.4 振动和转动物理模型
        2.4.1 简谐振子模型
        2.4.2 刚性转子模型
        2.4.3 振动和转动改进模型
    2.5 跃迁概率及选择定则
    2.6 半经验法求势能曲线
    2.7 薛定谔方程的求解
        2.7.1 波尔-奥本海默近似
        2.7.2 求解电子的薛定谔方程
    2.8 谱线强度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气双原子分子的跃迁特性
    3.1 引言
    3.2 地球大气双原子组分N_2,O_2,N_2~+和NO的跃迁特性
        3.2.1 双原子组分N_2,O_2,N_2~+和NO的势能曲线
        3.2.2 双原子组分N_2,O_2,N_2~+和NO的跃迁概率与辐射寿命
    3.3 火星大气双原子组分CO,CO~+,CN和 C_2的跃迁特性
        3.3.1 双原子组分CO,CO~+,CN和 C_2 的势能曲线
        3.3.2 双原子组分CO,CO~+,CN和 C_2 的跃迁概率与辐射寿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星际双原子分子PN和CP的跃迁特性
    4.1 引言
    4.2 PN分子
        4.2.1 PN分子跃迁特性的计算方法
        4.2.2 PN分子的势能曲线与跃迁特性
    4.3 CP分子
        4.3.1 CP分子跃迁特性的计算方法
        4.3.2 CP分子的势能曲线与跃迁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星际双原子离子PN~+和SiO~+的跃迁特性
    5.1 引言
    5.2 PN~+离子
        5.2.1 PN~+离子跃迁特性的计算方法
        5.2.2 PN~+离子的势能曲线与偶极矩
        5.2.3 PN~+离子的跃迁特性和辐射寿命
        5.2.4 PN~+离子电子态之间的自旋-轨道耦合
    5.3 SiO~+离子
        5.3.1 SiO~+离子跃迁特性的计算方法
        5.3.2 SiO~+离子的电子结构和势能曲线
        5.3.3 SiO~+离子的跃迁特性与辐射寿命
        5.3.4 SiO~+离子电子态之间的自旋-轨道耦合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温大气双原子分子的热力学特性和谱线强度
    6.1 引言
    6.2 配分函数
        6.2.1 内部配分函数
        6.2.2 振动和转动能级能量
        6.2.3 最大振动和转动量子数
    6.3 大气双原子分子的热力学特性
        6.3.1 平衡热力学特性
        6.3.2 非平衡热力学特性
    6.4 大气双原子分子的谱线强度
    6.5 大气双原子分子跃迁数据应用的简单讨论
    6.6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A
附录 B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9)低维纳米材料的摩擦与耗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典型理论模型与实验方法
        1.2.1 典型理论模型
        1.2.2 实验方法
    1.3 纳米摩擦耗散机理及超润滑
        1.3.1 纳米摩擦耗散机理研究
        1.3.2 超润滑及其应用
        1.3.3 微/纳米振荡器研究
    1.4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石墨的纳机电系统的外驱动可控振动
    2.1 引言
    2.2 矩形石墨片模型
    2.3 运动方程数值求解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顶层和底层的石墨片长度相等
        2.4.2 顶层和底层的石墨片长度不相等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碳纳米管的纳机电系统的可控稳定振动
    3.1 引言
    3.2 双壁碳纳米管振动模型
    3.3 运动方程和算法
    3.4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石墨烯圆盘的扭矩及超润滑运动
    4.1 引言
    4.2 石墨烯圆盘模型
    4.3 结果和讨论
        4.3.1 超润滑对失配角和滑动方向的依赖性
        4.3.2 超润滑对层间距离和圆盘尺寸的依赖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原子尺度下摩擦的失稳和耗散动力学
    5.1 引言
    5.2 FK模型
    5.3 等价的耦合振子模型
    5.4 数值计算结果及讨论
        5.4.1 导致耗散的失稳
        5.4.2 功率耗散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一维原子链的滑动距离对速度的依赖
    6.1 引言
    6.2 改进的FK模型
    6.3 Runge-Kutta方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一维原子链的本征频率
        6.4.2 原子链质心的最大位移与初速度的关系
        6.4.3 原子链滑动过程不同阶段的声子激发
        6.4.4 原子链滑动过程的能量耗散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10)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物理专业普物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和方法
    1.4 概念界定
    1.5 理论基础
2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3系列课程内容分析
    2.1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的内容分析
    2.2 高中物理选修 3-1 内容分析
    2.3 高中物理选修 3-2 内容分析
    2.4 高中物理选修 3-3 内容分析
    2.5 高中物理选修 3-4 内容分析
    2.6 高中物理选修 3-5 内容分析
3 物理专业普物课程内容分析
    3.1 力学课程内容分析
    3.2 热学课程内容分析
    3.3 电磁学课程内容分析
    3.4 光学课程内容分析
    3.5 原子物理学课程内容分析
4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普物课程内容的比较分析
    4.1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普物课程内容在力学方面的比较分析
    4.2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普物课程内容在热学方面的比较分析
    4.3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普物课程内容在电磁学方面的比较分析
    4.4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普物课程内容在光学方面的比较分析
    4.5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普物课程内容在原子物理学方面的比较分析
5 高中物理选修、选考模块对物理专业学生普物学习的影响
    5.1 不同模块的选取对物理专业学生普物学习的影响分析
    5.2 学生普物各科成绩与高中物理选修、选考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5.3 对促进高中物理与物理专业普物课程衔接的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从势能与动能的变换分析简谐振子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D]. 许静. 西南大学, 2007(05)
  • [2]工程电介质的基础物理知识与学习思考方法[J]. 雷清泉,刘关宇.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8(16)
  • [3]活性浴中胶体粒子的动力学研究[D]. 叶思敏.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20(01)
  • [4]非局域介质中的多孤子相互作用理论[D]. 宋立敏.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从势能与动能的变换分析简谐振子运动[J]. 邬学文. 物理教学, 1978(02)
  • [6]脂肪酸甲酯氢提取反应及烯烃低温氧化反应的理论研究[D]. 池亚微. 清华大学, 2018(04)
  • [7]液体吸附层对固液界面热阻影响的数值与理论研究[D]. 王旭.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4)
  • [8]大气及星际双原子分子光谱跃迁特性[D]. 秦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9]低维纳米材料的摩擦与耗散研究[D]. 李健文. 南昌大学, 2018(12)
  • [10]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物理专业普物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D]. 李小丽.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从势能和动能转换分析简谐振子运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