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PCA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国产PCA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一、国产PCA型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论文文献综述)

孙茂淋[1](2020)在《3D打印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及步态分析》文中提出课题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治疗终末期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最有效的方法。导致TKA失败的原因众多,其中由于膝关节旋转轴错误导致的人工关节不稳是TKA失败的重要原因。膝关节屈伸运动的旋转轴线波动于外科通髁轴(Surgical Transepicondylar Axis,sTEA)附近,因此sTEA在指导重建股骨侧旋转对线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传统方法通过术中触摸内外侧副韧带止点(股骨内上髁凹槽及股骨外上髁凸起)确定s TEA的准确性较低。术中导航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为因素失误,但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出血与感染风险。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及3D打印(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3DP)技术的快速发展,个体化导航器在设计及制作上实现了工业化和模块化,在临床上的应用愈加广泛。目的:本研究结合CAD技术及3DP技术,根据患者自身实际股骨解剖轴及s TEA设计一种辅助股骨入髓及定位s TEA的个性化导航模板,探究其在TKA术中应用、术后近期临床疗效、股骨旋转对线及髌骨轨迹的改善情况,并对术后患者进行步态分析。方法:1.3D打印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0月间具有TKA手术指征的患者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20例,OA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手术组和3DP导板组,每组各30例,分别行传统TKA(股骨旋转对线参考股骨后髁轴外旋3°)及3DP导航模板辅助下TKA。术后复查假体位置,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拔除引流时间,及术前与术后6个的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HSS评分与KSS评分。2.3D打印个体化导航模板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旋转对线及髌骨轨迹的疗效研究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0月60例(60膝)接受TKA治疗的晚期膝关节O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导板组行3DP导板辅助下TKA,对照组行传统TKA(股骨旋转对线参考股骨后髁轴外旋3°)。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侧别以及术前的HKA、股骨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髌骨横轴-股骨通髁轴角(Patella Transverse Axis-Femoral Transepicondylar Axis Angle,PFA)、HSS评分、AK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组间及组内比较HSS评分与AKS评分;术后10个月,组间比较HKA、PCA、PFA。3.3D打印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步态分析3DP导板辅助TKA术后患者与健康志愿者比较: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0月接受3DP导板辅助TKA治疗的20例(20膝)膝关节OA伴内翻畸形的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手术组)。按照年龄及侧别进行配比,选择20名健康女性志愿者为对照组。术后6个月使用Vicon三维步态捕捉系统进行步态分析,比较两组运动学参数(步速、步频、步长以及支撑相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支撑相膝关节最小屈曲角度、摆动相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支撑相平均髋关节旋转角度、支撑相平均踝关节旋转角度)是否存在差异。3DP导板辅助TKA与传统TKA术后患者比较: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0月接受3DP导板辅助TKA患者30例(30膝),选取同一时期已接受传统TKA手术的患者60例(60膝),根据术后CT测量结果,分为“外旋不足组”与“外旋过度组”,每组各30例。于术后1年对三组患者进行步态分析,比较三组步态的运动学参数、动力学参数及时空参数。结果:1.3D打印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3DP导板可以准确辅助股骨髓内定位,且入髓深度较浅。3DP导板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少于传统手术组,但手术时间略长于传统手术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拔除引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随访7-12个月,平均随访(9.0±3.9)个月。组内比较,术后6个月HKA、HSS评分、KS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HKA、HSS评分、K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D打印个体化导航模板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旋转对线及髌骨轨迹的疗效研究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2个月,平均11个月。组内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HSS评分及AK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X线片提示假体位置良好,随访期间无假体松动、下沉等发生。两组术后10个月HKA、PCA、PF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HK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板组PCA及PFA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D打印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步态分析3DP导板辅助TKA术后患者与健康志愿者比较:术后6个月,3DP导板辅助TKA术后患者的步速、步频、步长、支撑相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支撑相膝关节最小屈曲角度及摆动相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均小于健康志愿者;支撑相平均髋关节旋转角度、支撑相平均踝关节旋转角度大于健康志愿者(P<0.05)。3DP导板辅助TKA与传统TKA术后患者比较:运动学参数方面,3DP导板组患者术后摆动相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大于外旋不足组及外旋过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运动学参数未见明显差异;动力学参数及时空参数方面,三组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1.3DP导板辅助TKA相对微创,能准确辅助股骨髓内定位、矫正膝关节畸形、减轻疼痛症状,但其手术时间略微延长。2.3DP导板辅助TKA实现了股骨旋转对线准确的目标,为获得良好的髌骨轨迹提供了解剖学基础。3.与传统TKA比较,3DP导板辅助TKA术后患者早期步态模式主要表现为膝关节摆动相最大屈曲角度的增加。膝关节摆动相最大屈曲角度的增加也进一步印证了3DP导板在改善髌骨轨迹方面具有优势。4.3DP导板辅助TKA术后患者早期步态参数尚未达到健康人群水平,需进一步功能锻炼。

夏磊[2](2019)在《改良间隙平衡技术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作为膝骨关节炎病程终末期的治疗手段,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是目前十分明确的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案。该手术可有效矫正已发生偏移的下肢力线,重建膝关节的生物力学结构。目前,国内、外范围内最常用的手术技术包括测量截骨技术、间隙平衡技术及其混合技术。膝关节假体在等间距下周围软组织张力不平衡是影响其生存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将直接导致假体磨损加速乃至松动,发生关节不稳,假体生存时间缩短。可见,得到骨性结构及周围软组织在空间及压力上的平衡尤为重要。目的系统回顾在膝骨关节炎治疗中采用以间隙平衡技术为核心的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相关文献,明确膝关节的生物力学,运动解剖,该技术的历史发展,使用原理,优势和缺点及其与测量截骨技术的对比研究结果。并对膝关节间隙撑开器增加压力测试组件的辅助下开展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及术后效果进行评估。方法选取2017年08月至2018年08月中晚期膝骨关节炎需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共40例,统一纳入标准(年龄58-70岁,内翻畸形且内侧胫骨平台缺损<3mm,膝关节内翻畸形≤15°,BMI≤30kg/m2,固定术者及假体)后设立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膝关节间隙撑开器配合压力测试组件辅助下完成手术。对照组采用普通测量截骨板完成手术。对比术中假体安装松紧度及匹配度,并对术后影像学及相关功能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研究发现,本次纳入的两组病例,无论是采用改良间隙平衡技术,还是测量截骨技术完成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其手术耗时基本相同,无明显差异。且对于轻度屈曲挛缩内翻畸形,无具体骨性结构缺失及变异的病例中,两组患者在术后的下肢力线矫正结果,膝关节假体大小匹配度,股骨假体旋转术中成角测量,髌骨轨迹纠正、髌股关节适配度及膝关节活动范围(ROM)可获得近乎相似的客观数值。术后膝关节在伸直内、外翻应力位下摄片可见,内外侧关节间隙张开距离相近,胫股关节角大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屈膝90°位相同应力下摄片可见组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对照组成角明显大于实验组,提示膝关节屈曲间隙较伸直间隙略松弛,且宽度有所增大。术前,两组KSS临床及功能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KSS临床及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分值略高于对照组,提示在膝关节置换术中可能采用改良间隙平衡技术术后1月临床功能小优于测量截骨技术。术后6个月时,随访两组KSS临床及功能评分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在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样于术后1个月随访实验组较对照组VAS评分略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较轻,恢复较好。根据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应用改良间隙平衡技术拥有众多优势,可取得更好的内外侧间隙及屈伸间隙的平衡性,个体化的股骨外旋角度适配性及良好的术后功能。膝关节间隙撑开器配合压力测试组件应用成本低,易操作,且数据精度较高,可很好的应用于采用间隙平衡技术或间隙平衡-测量截骨相结合的膝关节置换术。拓展自制膝关节间隙撑开压力测试器简化手术流程,缩短手术时间,将有希望进一步改善TKA已经取得成功的临床结果。

王博[3](2018)在《膝关节弧形衬垫假体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膝关节弧形衬垫假体TKA术前、术后膝关节屈曲活动角度(ROM)、HSS评分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分析弧形衬垫假体置换术后的早期临床疗效,为临床医师在今后TKA术中假体的选择上提供临床依据,也是行TKA术患者的一个福音—术后可以缓解疼痛并获得一个满意的膝关节活动度。方法:收集延大附院骨四科2014年01月2017年06月期间初次选用膝关节弧形衬垫结合国产TC-Dynamic系统行单侧或双侧TKA术的患者共计138例(147膝),利用本院的病例查询系统及采用来院复查、电话随访和邮寄X线片的方法收集患者术前、术后1月、6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相关资料和数据,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90例(95膝),其中男34例(35膝),女56例(60膝)。所收集的数据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术后并发症采用描述性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结果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90例(95膝)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随访时间为0.53.4年,平均(2.1±0.8)年。使用膝关节弧形衬垫假体的患者术后膝关节屈曲活动角度(ROM)、HS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月、6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ROM及HSS评分两两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膝前痛11例(12膝),术后随访复查X线片检查发现膝关节假体位置、力线、稳定性等均显示良好,无松动、透亮线等异常表现。本组未出现感染病例,无髌前撞击征、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论:1、国产膝关节弧形衬垫假体设计符合国人解剖、价格低廉,并且术中操作简单,截骨量少。2、应用膝关节弧形衬垫假体行TKA术早期临床疗效满意,术后膝关节功能良好,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但中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邱爽[4](2017)在《双侧全膝关节同时置换术后的临床护理与康复锻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分析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时置换术后的护理与早期康复锻炼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例一次性实施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按设定的康复锻炼计划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使用PCA电子镇痛泵持续镇痛,术后6 h内自体引流血给予回输,加强临床护理,术后24 h开始采用CPM康复仪行膝关节的被动性锻炼,并进行主动性股四头肌收缩锻炼和跺关节的屈伸锻炼.术后1420 d练习下地。结果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周膝关节平均活动度达90°,无1例发生并发症。术后半年复查按照HSS评分标准,优16膝,良4膝,优良率100%,患者生活完全自理。结论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安全可行的。通过加强术后护理,并实施合理的康复锻炼计划有利于手术的成功,可促进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时置换患者的康复,有效地预防并发症。

刘帅[5](2017)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导板技术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精准度研究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精准度。方法:对32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前行患侧下肢全长CT扫描、局部膝关节MRI扫描,将所获Dicom数据导入mimics17.0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下肢全长,再进行计算机模拟截骨、假体安装、假体大小与位置测量,再基于CAD设计结果,采用3D打印制作个性化膝关节截骨导板。评估CAD设计的假体大小与术中实际假体大小的一致性。术后行患肢膝关节CT扫描并重建,比较术后实际所得的下肢冠状面髋-膝-踝(hip-knee-ankle,HKA)角、假体冠状面股骨组件(frontal femoral component,FFC)角、假体股骨假体旋转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假体冠状面胫骨组件角(frontal tibial component,FTC)、假体矢状面胫骨组件(lateral tibial component,LTC)角与术前CAD设计值的差异,测量股骨远端、胫骨平台截骨厚度的术前CAD设计值与手术实际值的差异。结果:术前假体大小与术中使用完全一致31例,准确率96.9%;术前、术后HKA角偏差(4.6±0.54°,1.3±0.2°,t=5.75,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及术后所得HKA角、FFC角、PCA角、FTC角、LTC角与术前CAD设计值无显着性差异,术前及术后股骨远端厚度(9.1±0.6mm,9.0±0.5,t=1.4,P>0.05)、胫骨平台截骨厚度偏差(8.9±1.2mm,8.6±1.7mm,t=0.8,P>0.05)无显着性差异。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具有较高精准度,该方法可提供精准的膝关节置换手术方案。第二部分:传统技术与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的对比研究目的:探讨个性化导航定位导板应用于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的准确性及有效性。方法:56例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手术,其中28例行个性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下TKA手术,28例行常规TKA手术比较。定位钉导板组术前行下肢全长CT扫描,膝关节MRI局部扫描,对所获Dicom格式数据使用Mimcs 17.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获取下肢全长的三维数据,进行个性化截骨导板的CAD设计,再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导板。记录术后髋-膝-踝角、股骨组件角、胫骨组件角等力线偏移值、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2天、1周、2周、1月、3月、6月、12月的VAS与KSS评分,并与常规手术组进行比较。结果:截骨导板组术前预测量的假体大小、股骨髁、胫骨平台截骨量与术中实际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截骨导板组的髋膝踝角偏差(1.2±1.1°,3.3±2.7°,P<0.05)、冠状面股骨组件角偏差(1.0±0.7°,2.3±1.2°,P<0.05)、矢状面股骨假体旋转角偏差(0.5±0.2°,1.4±0.7°,P<0.05)、冠状面胫骨组件角偏差(1.3± 1.0°,2.4±1.4°,P<0.05)、矢状面胫骨组件角偏差(3.2±1.2°,5.2±2.7°,P<0.05)均小于常规手术。截骨导板组术后无膝内外翻畸形、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术后2天、1周、2周、1月的VAS评分、KSS评分3D打印手术优于常规手术(P<0.05)结论:个性化3D打印截骨导板可以实现更精确的TKA假体安装,提升TKA手术的精度与疗效。第三部分:3D打印截骨槽导板与定位钉导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对比研究目的:比较3D打印截骨槽导板与定位钉导板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骨科行单侧TKA的患者42例采用电脑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每组21例,A组为截骨槽组,B组为定位钉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行下肢全长CT扫描,局部膝关节MRI扫描,所得数据均存为Dicom格式。将Dicom数据导入到Micms 17.0软件中,利用CT、MRI数据建立具有局部软骨厚度的膝关节三维模型。将模型导入到3-matic软件中,根据模型特征进行模拟截骨,截骨后A组设计为截骨槽导板、B组设计为定位钉导板,最后进行导板的3D打印并记录两组导板打印时间。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断裂率、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髋-膝-踝角(hip knee ankle,HKA)、冠状面股骨组件角(frontal femoral component,FFC)、冠状面胫骨组件角(frontal tibial component,FTC)、矢状面胫骨组件角(lateraltibial component,LTC)偏移值及术后1、3、6、12个月的膝关节协会膝关节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结果:截骨槽组和定位钉组导板打印时间分别为(152±25)min和(156±23)min(P>0.05)、断裂率分别为14.3%和4.8%(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38.1±7.3)min 和(31.2±6.5)min(P<0.05)、术后出血量分别为(197.3±46.4)ml 和(220.5±3 8.5)ml(P>0.05),两组术后的假体特征角度:HKA偏差[(1.7±1.3)° vs.(1.6±1.5)。](P>0.05)、FFC 偏差[(1.2±0.8)° vs.(1.3±1.2)°](P>0.05)、FTC 偏差[(1.2±1.4)°vs.(1.4±1.5)°](P>0.05)、LTC 偏差[(3.2±1.3)° vs.(3.5±1.6)°](P>0.05)。术后1、3、6、12个月的K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截骨槽导板与定位钉导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定位钉导板稳定性更好。

余楠生,罗先正,严广斌[6](2015)在《中国关节置换外科学的历史回顾——1960至1995年》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回顾了自1960年到1995年中国关节置换外科的发展历程,并且简要总结了中国骨科和关节外科前辈为关节置换手术的开展和进步作出的贡献。

孙振杰,刘瑞波,袁一[7](2015)在《国产人工膝关节假体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中长期随访》文中提出背景:目前国内使用的人工膝关节假体主要为欧美生产,费用昂贵且不符合国人的膝关节解剖数据。国产TC.Dynamic后稳定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根据国人的膝关节解剖数据所研制,其术后早期及5年以上的临床疗效已有相关报道。目的目的:评估国产TC.Dynamic后稳定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的中长期临床效果和假体存活状况,分析假体长期存活率以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方法:2002年3月至2005年2月应用人工膝关节假体行初次TKA患者84例91膝,共71例75膝获得完整随访。其中国产假体组(应用国产TC.Dynamic后稳定型人工膝关节假体)共35例37膝,男6例6膝,女29例31膝,末次随访时平均年龄(77.1±6.6)岁;进口假体组(应用美国史塞克公司生产的Scorpio single Axis后稳定型人工膝关节假体)共36例38膝,男6例7膝,女30例31膝,末次随访时平均年龄(76.2±6.1)岁。比较两组中获得完整随访资料患者的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的KSS膝评分、功能评分和关节活动度(ROM)等数据。结果结果:共71例75膝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113.0年,平均(10.8±1.5)年。两组末次随访时的KSS膝评分、功能评分和ROM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国产假体组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率为5.4%(2/37),进口假体组为18.4%(7/38),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例的X线片均未发现>2 mm的透亮线,下肢力线良好,假体位置满意;均未出现远期感染及脱位的病例。结论结论:使用国产Tc.Dynamic后稳定型人工膝关节假体可以获得良好的长期临床疗效,其设计更适合国人的膝关节解剖特点,价格低廉,适宜推广。

刘景云[8](2015)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多模式镇痛临床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膝关节终末期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该术式围手术期疼痛率仍高达90%。研究表明多模式镇痛及传统的患者自控镇痛均可有效降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疼痛程度,但对比多模式镇痛及患者自控镇痛的研究少有报道。目的:对比研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与传统的患者自控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在我科行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为多模式镇痛组(27例),术中关节腔及周围组织“鸡尾酒”镇痛药注射,术后给予阿片类药物及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对照组为单一的患者自控镇痛组(33例),术中未用镇痛药物,术后给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术后72小时内每隔4小时记录NRS评分,之后每天评估一次,取其平均值,对比术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的NRS评分;访问并记录对比术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的患者满意度;记录并对比术后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关节功能康复锻炼达标;记录并对比实验结束时患者镇痛药物使用总量、副作用的发生率。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将P<0.05视为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多模式镇痛组术后各个时间点NRS疼痛评显着低于传统的患者自控镇痛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2)多模式镇痛组术后第1周,第2周,第3周患者满意度均高于传统的患者自控镇痛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3)术后3周,多模式镇痛组镇痛药物使用量及副作用发生率均显着少于传统的患者自控镇痛组(p<0.01);(4)多模式镇痛组术后24小时关节功能康复锻炼达标率显着高于传统的患者自控镇痛组(p<0.01)。结论: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采用多模式镇痛较传统的患者自控镇痛在减少镇痛药使用量的同时,可显着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及镇痛药副作用的发生率,并可显着加快患者术后的膝关节功能康复。

谢贵杰,甘伟伟,何森荣[9](2014)在《应用国产AK-JPX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早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国产AK-JPX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1月—2014年4月,该科室对使用国产AK-JPX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19例19膝,比较术前术后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时间117个月,平均10个月。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余切口均Ⅰ/甲愈合。随访X线片检查所有手术病例均未出现假体松动情况。疗效评估采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总分100分,大于85分为优,小于59分为差,评估内容包括关节疼痛、功能以及活动度,还包括关节的稳定性、肌力、屈膝畸形等。经术后随访显示本组HSS评分平均86分。结论使用国产AK-JPX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早期临床疗效满意,中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李虎,寇伯龙,林剑浩,吕厚山[10](2011)在《国产后稳定型膝关节系统5a以上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使用国产后稳定型TC-Dynamic人工膝关节系统5 a以上的临床随访,评估该假体的中长期临床效果和假体存活状况,分析影响膝关节假体远期存活率以及膝关节功能的各种因素。方法 2003年9月~2006年3月,本中心使用国产后稳定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35例50膝。术前膝关节KSS评分的膝评分平均17.0分,功能评分平均20.4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数(ROM)平均86.2°。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4 a,共28例40膝术后获得完整的临床随访资料,4例失访,3例死亡。随访时KSS膝评分平均86.8分,功能评分平均83.5分,ROM平均118.4°。随访时影像学X线片显示:3例胫骨平台内侧发现小于2 mm的透亮线,患者无临床症状。其余病例显示下肢力线良好,假体位置满意,无松动迹象。本组未出现远期感染病例发生。结论使用国产后稳定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二、国产PCA型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产PCA型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论文提纲范文)

(1)3D打印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及步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3D打印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3D打印个体化导航模板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旋转对线及髌骨轨迹的疗效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3D打印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步态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3D打印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与课题相关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2)改良间隙平衡技术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间隙平衡技术在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3)膝关节弧形衬垫假体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1.2 膝关节弧形衬垫假体
    1.3 手术方法
    1.4 随访记录项目
    1.5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结果
    2.1 所收集病例的一般情况
    2.2 所收集病例的ROM、HSS评分
    2.3 术后并发症
第三章、讨论
第四章、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表

(4)双侧全膝关节同时置换术后的临床护理与康复锻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方法:
2 手术后的临床护理与康复训练
    2.1 术后临床护理
        2.1.1 常规观察与护理:
        2.1.2 自体引流血回输的护理:
        2.1.3 切口疼痛的观察与护理:
        2.1.4 感染的预防:
        2.1.5 深静脉栓塞的预防:
    2.2 康复锻炼
        2.2.1 术前康复锻炼:
        2.2.2 术后康复锻炼:
3 讨论

(5)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导板技术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与工具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精准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导板制作方法
        1.1.1 解剖数据的获取
        1.1.2 三维容积数据重建
        1.1.3 计算机辅助模拟手术及导板设计
        1.1.4 3D打印POIs
        1.2 手术方法
        1.3 影像学评估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CAD术前预测假体大小准确率
        2.2 术前计划值与术后实际值假体角度精准度
        2.3 股骨及胫骨术前计划及术后截骨厚度精准度
    3 讨论
第二部分 传统技术与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的对比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截骨导板的设计与制作
        1.3 手术方法
        1.4 影像学评估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截骨导板组与常规手术的手术精度比较
        2.2 截骨导板组与常规手术的手术效果比较
    3. 讨论
第三部分 3D打印截骨槽导板与定位钉导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对比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膝关节模拟手术及两种导板的设计制作
        1.3 手术方法
        1.4 疗效评价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断裂率及打印、手术时间比较
        2.2 两组的手术效果比较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导扳技术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硕士就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8)全膝关节置换术多模式镇痛临床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第四章 结果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9)应用国产AK-JPX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早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评价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国产后稳定型膝关节系统5a以上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围手术期处理
    1.3 随访
2 结果
    2.1 随访结果
    2.2 KSS评分和ROM
    2.3 术后X线片
3 讨论

四、国产PCA型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论文参考文献)

  • [1]3D打印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及步态分析[D]. 孙茂淋.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2]改良间隙平衡技术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研究[D]. 夏磊.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3]膝关节弧形衬垫假体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D]. 王博. 延安大学, 2018(06)
  • [4]双侧全膝关节同时置换术后的临床护理与康复锻炼研究[J]. 邱爽. 中国医药指南, 2017(15)
  • [5]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导板技术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中的应用[D]. 刘帅.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5)
  • [6]中国关节置换外科学的历史回顾——1960至1995年[J]. 余楠生,罗先正,严广斌.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5(06)
  • [7]国产人工膝关节假体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中长期随访[J]. 孙振杰,刘瑞波,袁一.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5(03)
  • [8]全膝关节置换术多模式镇痛临床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D]. 刘景云. 山东大学, 2015(02)
  • [9]应用国产AK-JPX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早期临床疗效观察[J]. 谢贵杰,甘伟伟,何森荣. 安徽医药, 2014(11)
  • [10]国产后稳定型膝关节系统5a以上临床疗效分析[J]. 李虎,寇伯龙,林剑浩,吕厚山. 山东医药, 2011(48)

标签:;  ;  ;  

国产PCA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