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光信息传输中的调制技术研究

紫外光信息传输中的调制技术研究

一、紫外光信息传输中调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武逸冬[1](2021)在《紫外光通信网络分析及LED通信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紫外光通信(Ultraviolet Communication,UVC)具备非直视(Non-Line-of-Sight,NLOS)传输等优点,从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随着应用场景日趋复杂,点对点通信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组网通信来弥补其受限于短距离的不足。本文以紫外光通信为背景,开展了紫外光组网通信若干技术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介绍了一种适用于紫外光通信网络的NLOS通信节点模型,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其覆盖范围进行了数值分析。随后通过简化计算有效散射体体积,推导了适用于通信网络中两节点间的NLOS单次散射信道模型,并将该模型与Monte-Carlo模型及Luettgen模型进行了路径损耗对比分析。最后,基于所建立的模型仿真分析了传输距离、收发仰角、发射光束角、接收视场角与路径损耗及误码率的关系曲线。2、通过发射光锥与接收视场的重合区域,结合有效通信距离,推导了通信网络中两节点能够通信的必要条件。通过网络覆盖性能的分析设计了紫外光菱形通信网络,推导出了:菱形网络的有效覆盖面积表达式、完全无缝覆盖时单个节点的最大有效覆盖面积表达式、实现区域完全无缝覆盖所需最少节点数目表达式。综合考虑有效覆盖面积与连通性,将菱形网络与方形网络进行了对比分析。3、设计了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通信系统,提出了适用于该通信系统的电路设计方案,并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对系统进行了基带信号传输测试。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a Array,FPGA)实现了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传输,完成了三节点数据回环传输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NLOS单次散射信道模型在通信距离较短时,对路径损耗的计算精确度较低,但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其仿真结果与Luettgen模型基本一致,并且使用该模型进行仿真时计算量会大大减少。综合考虑有效覆盖面积与连通性,菱形网络能以减少1.504%的有效覆盖面积来增加其连通性,而方形网络要损失21.083%的有效覆盖面积才能增加其连通性。该紫外LED通信系统实现了频率为1MHz的基带信号传输。用状态机实现的UDP传输协议,利用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地址进行匹配检测,判断是否接收数据,为实现组网通信打下了基础。

程敏花[2](2021)在《无人机蜂群中无线紫外光通信网络能耗均衡路由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复杂多变的空中作战环境下,单个无人机受侦察范围、攻击强度和工作效率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其战场存活能力和任务完成能力都大大降低,通过一群自主组网协同作业的小型无人机而组建的无人机蜂群系统,能极大增强无人机的任务完成能力。无线紫外光能在复杂大气和电磁环境下为无人机间的数据传输提供可靠、隐秘的通信网络。而无人机在实际作战飞行中机载能源有限,在机间信息交互过程中设计能效优化的通信路由算法可以有效延长无人机蜂群的作业时间。因此本文结合紫外光散射通信特点,研究了不同网络结构下的无人机蜂群中无线紫外光通信网络能耗均衡路由算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机间紫外光隐秘通信能耗均衡平面路由算法。针对无人机蜂群平面网络的能耗均衡问题,分析了机间紫外光通信链路模型和能耗模型。在利用蜂拥控制理论使无人机完成队形保持的基础上,首先通过调整无人机节点的发射功率来获取邻居节点信息并建立邻节点信息表,再在机间通信路由选择过程中,引入路径损耗和节点剩余能量构建链路权值函数,最后根据此权值函数找到无人机节点间的最优通信路由。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以根据无人机节点能量动态地选择多跳数据传输路径来进行信息指令的交互,达到了延长无人机蜂群作业时间的目的。(2)研究了无线紫外光协作无人机蜂群非均匀分簇能耗均衡路由算法。分簇路由算法因其传输时延低、可扩展性强等优势,更适用于大规模的无人机蜂群网络。本文通过引入距离项和能量项,对EEUC(Energy-Efficient Unequal Clustering)算法的候选簇首选举阈值及入簇条件进行了改进,并在簇间通信过程中,通过选择最佳的簇首节点将数据以多跳路由的方式转发至长机。仿真结果表明,与LEACH(Low-Energy Adaptive Clustering Hierarchy)和EEUC相比,改进算法下的无人机能量效率分别提升了 21.7%,4.6%,无人机蜂群的生命周期分别延长了 26.2%,7.8%,有效提升了无人机蜂群的网络性能。综上所述,本文对无人机蜂群中无线紫外光通信网络的能耗均衡路由算法进行了研究。经仿真验证,本文所提的路由算法可有效平衡无人机节点的通信能耗,并延长无人机蜂群的作业时间。

郑璇[3](2021)在《非视距紫外光通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光通信是采用光为载体、大气为传输媒介的新兴通信技术。无线光通信按照通信方式分为视距通信和非视距通信。目前主流的红外光通信均为视距通信,而紫外光通信是通过大气散射作用传输信号,可实现非视距通信,具有保密性高、灵活机动、全天候工作等优点,可应用于地势复杂、保密通信的场合。国内外关于非视距紫外光通信的研究开展多年,但目前局限于理论研究,存在系统误码率高、带宽窄等问题。本文针对非视距紫外光通信存在的科学问题,开展紫外光大气传输特性、调制技术及分集接收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并进行仿真分析和实验测试。首先,分析了紫外光吸收和散射机理,建立了改进的紫外光多次散射模型,研究了不同收发仰角、接收视场角、通信距离下系统脉冲展宽,继而分析了不同收发仰角及通信距离下的路径损耗,最后仿真分析了在不同气溶胶粒子浓度条件下的信道损耗。结果表明:1)收发仰角的增大会导致系统脉冲展宽增大,其中发射仰角对脉冲展宽的影响更大。当接收仰角为10°时,发射仰角90°的脉冲响应宽度是发射仰角为10°时的14倍。当收发仰角减小时,接收视场角对脉冲展宽的影响变大。2)适当的减小收发仰角可以减少紫外光在大气传输中的路径损耗,收发仰角均为20°时的路径损耗比均为40°时低4d B左右。3)在短距离内能见度越低的天气比晴朗天气下大气传输的路径损耗低,因此在短距离非视距紫外光通信中,大气中的雾霾粒子浓度的增加可减少信道损耗。然后,针对非视距紫外光通信带宽窄、传输速率低的问题,分析了调制光源、调制技术性能,开展调制技术的研究,模拟系统在泊松分布的噪声下,OOK、PPM调制技术下通信距离、传输速率与误码率的关系,分析了不同调制方式下通信系统性能。开展接收端弱信号检测技术研究,建立基于分集接收的非视距紫外光通信系统性能分析模型,分析了单接收探测器和双接收探测器下紫外光通信系统的通信性能。结果表明:采用等增益合并技术下分集接收对非视距紫外光通信的误码率降低约2个数量级。最后,搭建了非视距紫外光通信系统的实验平台,实验结果表明:非视距紫外光通信系统通信距离为18米,通信速率为1Mbps时,误码率低于10-7。通过实验及分析基本达到了预先要求,为进一步研究非视距紫外光通信系统及工程应用打下基础。

彭逸葳[4](2021)在《抗干扰无线紫外光通信组网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复杂战场环境下,传统无线射频通信会受到敌方严重的电磁干扰,在这种情况下,考虑采用紫外光通信技术可以在强电磁干扰下实现有效通信。并且在复杂地形情况下,紫外光可以通过非直视的方式完成通信,有着极强的地形适应性,其全方位特性也很适用战场环境,因此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紫外光通信是一种有效的补充通信手段。在特定环境下为满足以班、排为单位的战斗小组间的通信需求,为保证链接的可靠性,优先考虑具有中心节点的星型结构网络作为组网的组成方式。在星型网络结构中引入CDMA技术构建紫外光通信组网,保证知悉相应地址码的用户才能解调出对应的基带信号,提升了抗干扰性能。信道编码技术中,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纠错性能良好,可逼近香农极限,本文将CDMA技术和LDPC信道编码技术联合应用于紫外光通信组网中,降低了紫外光通信系统误码率,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研究了CDMA技术在紫外光通信组网中的应用。给出了多用户紫外扩频通信系统的组网形式,并给出了其中节点完成收发通信的基本组成结构。在仿真平台上搭建了多用户CDMA紫外扩频通信系统,分析比较不同通信方案下系统的误码率。仿真结果也证明了增加Walsh码的阶数可以降低系统的误码率。同时仿真结果也证明了收发端仰角的增大会使得系统误码率增大。2.研究了LDPC码在多用户CDMA紫外扩频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在紫外光通信系统工作在非直视方式下的基础上进行仿真,调制方式选择BPSK,改变LDPC码中不同的参数,对系统的误码率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引入LDPC编码后,系统误码率明显降低。译码器选用软判决译码算法,最大迭代次数越大、码长越长,码率越小,系统的传输准确性越好。3.研究了RAKE接收机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基本原理。在多用户CDMA直接序列扩频紫外光通信系统中应用RAKE接收机技术,在仿真平台上搭建了RAKE接收机模型,分析比较不同通信方案下系统误码率,仿真结果表明最大比合并方式下,RAKE接收机性能最优。适当增加抽头数也可以改善RAKE接收机性能。由此可见,在非直视工作方式下,在以班、排为单位的战斗小组的星型结构组网中联合使用CDMA技术和LDPC编码能降低系统误码率,提升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李昂[5](2020)在《紫外MIMO副载波调制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紫外光通信具有丰富的未授权频谱、非视线链路、保密抗干扰等优势,在物联网和特殊场景的局域网通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它仍然面临着低传输速率和高误码率的挑战,难以适应不断演进的通信场景。因此,低速率和高误码率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创新性地运用副载波强度调制技术,提出副载波STBC-MIMO紫外通信方案,改善无线紫外光通信系统性能。该方案的创新有两方面。其一,利用副载波相位的复共轭特性,融合紫外MIMO与空时分组码(STBC),提升分集阶数,突破发射天线数目限制,进一步降低误码率。其二,为获得最佳的系统性能,采用基于星座旋转的准正交空时分组码(QOSTBC),补偿劣化的分集阶数,确保通信方案达到满分集阶数、满速率传输,并针对星座旋转进行模拟仿真,仿真的结果填补了紫外光通信领域的相关空白。基于MATLAB和FPGA 2×2通信实验平台开展的仿真和实验证明,该方案相比传统的SISO、接收分集和Alamouti方案可以有效降低误码率,提升系统性能。此外,本文使用典型的副载波调制,即多进制相移键控(MPSK)研究调制阶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仿真和码率512kBaud的Alamouti 2×2实验证实QPSK调制可以牺牲很小的性能代价,使通信速率提升1倍,达到1Mbps。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包括:第一章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行业进展、立题意义,并简要梳理了章节脉络。第二章介绍了本文所提方案的关键理论,涵盖信道模型、副载波调制、空时分组码三大方面,为后续提出通信方案、设计编码策略、开展仿真实验提供了理论支持。第三章首先介绍了方案的主体架构和编译码策略,然后就大气参数、分集阶数、星座旋转、调制阶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别进行仿真,发现减小光强闪烁方差、增大分集阶数、使用最优旋转、降低调制阶数,均可改善系统性能,有效降低误比特率。QPSK可以牺牲很小的性能代价将传输速率提升1倍。此外,大气参数部分还通过外场实验验证了 STBC在弱湍流信道中可以有效传输。第四章基于无线紫外光FPGA 2×2通信实验平台的实验证实,提升1倍分集阶数,获得3dB信噪比增益,误码率显着降低;QPSK可使通信速率提升1倍,比特速率达到1Mbps。

徐瑞雄[6](2020)在《基于脉冲激光的散射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无线光通信相对于传统通信独特的优点让其这些年来引起广泛的关注,对于无线光通信技术中的非视距紫外光通信,发送端的光信号经过大气中分子以及颗粒等的散射效应,这种信号通过非视距传输到达接收端的方式,使得发射端与接收端无需对准。而更长距离的非视距紫外通信可以通过发射端采用脉冲激光器实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脉冲激光的散射通信系统中脉冲定位算法设计,同步序列设计以及信道编码。本文提出了基于脉冲激光的远距离紫外通信,使得发射端脉冲信号以低传输速率为代价可以在远距离的接收端被检测到。我们描述了长距离非视距散射通信信道模型,通过蒙特卡洛多次散射仿真接收端的脉冲展宽,结果证明了 5KM距离的散射通信理论上的可行性,然后给出了基于脉冲激光的紫外通信系统框图,通过室外长达3.6KM的非视距链路信号传输实验,提出使用Z信道模型来表征接收信号。并分析了该通信系统的性能。由于检测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脉冲响应位置估计,我们提出了两种估计脉冲响应位置的方法,一种是基于计算窗口中的脉冲数,另一种是基于本地脉冲响应形状和待检测脉冲相关性计算。结果表明,基于脉冲响应相关性计算的位置估计方法更准确。针对Z信道下的同步序列优化,通过使发送端1和0的概率分别等于信道容量最大时的最佳输入分布概率,以及经过信道后的接收端1和0的概率都是1/2两种方法进行优化,通过仿真可以观察到与标准的m序列相比,优化的帧同步序列可以使得相关峰的峰值更高。针对信道编码方面,我们设计了基于解码误差概率上界为优化目标的非线性码。然后对现有的翻转码进行描述和仿真分析。接着采用遗传算法对联合界的非线性编码优化进行求解。结果表明,与翻转线性码相比,优化后的码本解码错误率低一个数量级。

万杰峰[7](2019)在《无线紫外光通信调制与解调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无线紫外光通信是通过紫外光子与信道中的气体分子和微粒发生散射来完成信息传输,具有保密性高、背景噪声低、抗干扰能力强和全环境工作等优点,同时可以进行非直视通信,在军事领域及复杂环境条件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利用合适的调制解调技术,系统的可靠性可以显着提高,同时可以明显提高无线紫外光通信系统的通信速率、带宽效率等性能并降低整体的误码率,因此对无线紫外光通信中调制解调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无线紫外光通信中的调制解调技术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分析了紫外光通信理论及通信特点,研究了大气对无线紫外光通信的影响。介绍了紫外光通信中的直视与非直视链路模型,分析了大气的吸收和散射效应对紫外光通信的影响,并进行了户外通信实验,得到了具体的吸收与散射系数,通过与仿真对比,具体分析了不同天气下的吸收与散射效应对紫外光通信的影响。2、对无线紫外光通信中的不同调制解调技术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不同调制解调技术的具体调制解调原理及编码结构,同时总结分析了各调制技术的整体性能及优缺点。3、提出了一种新的调制解调方法——定长双脉冲对称脉冲间隔调制,并实现了对新方法的调制解调仿真。详细阐述了新方法的符号结构及调制解调原理,完成对调制解调端的设计,实现了对新方法的仿真,并对新方法及其他调制方式在无线紫外光通信中的平均符号长度、带宽需求及利用率、平均发射功率、传输容量及差错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对各性能公式进行了推导及总结,同时与所分析的6种调制解调方式进行了数值仿真对比及性能对比分析,并总结了新调制方式的优劣势。相比于PPM(pulse position modulation)、FDPIM(fixed-length digital pulse interval modulation)和FDAPIM(fixed length dual-amplitude pulse interval modulation),新方式在平均符号长度、带宽需求和传输容量上优势较明显,相比DAFDPIM(dual-amplitude fixed length digital pulse interval modulation),新调制方式有较好的平均发射功率和差错性能。4、成功搭建出户外无线紫外光通信实验装置,并以OOK(on off keying)调制为基础进行了户外实验。通过对紫外光源、紫外探测器和滤光片的选择,并采用以OPA2613作为光源驱动电路的核心,最终实现对户外无线紫外光通信实验平台的搭建,通过不同条件下的户外实验可知,通信距离在45m之内或收发两端仰角在20°以下,整体误码率小于10-3,系统通信质量相对较好。本文图45幅,表9个,参考文献68篇。

刘园[8](2017)在《紫外光湍流信道中调制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紫外光通信是无线光通信的一种新类型,由于其在军事方面的广泛应用,从而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臭氧层对深层紫外光(200~280纳米)波段的紫外光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紫外光在到达地球表面时,深层紫外光已经非常微弱,形成所谓的“日盲区”,无线紫外光正是利用此波段范围内的紫外光进行信息传输的。“日盲”紫外光不但具有传统的无线光通信的优点,而且在非直视传输、保密性好、全天候、抗干扰和抗截获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从而非常适合复杂环境下的保密通信。国内外对无线紫外光通信的研究目前多集中于提高无线紫外光通信性能方法以及信道仿真理论模型和紫外光组网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于存在大气湍流的紫外光通信信道性能研究比较少,本文在基于紫外光大气传输理论的基础上主要对大气湍流下的紫外光信道特性以及调制技术进行了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论述了紫外光大气传输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紫外光通信的两种模型:直视通信模型和非直视通信模型,基于此模型建立了无线紫外光大气湍流信道模型,并分析了接收端信号强度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2)建立了紫外光斜程通信的几何链路模型,研究了四种不同大气湍流模型下收发距离对水平通信、垂直通信和斜程通信三种不同场景的紫外光通信信号强度分布的影响。最后实测了三种场景下,收发端距离对紫外光接收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接收光功率随着收发端距离的增大呈减小的趋势,且通信质量随之下降。(3)对紫外光常用调制方式性能进行了分析,推导了对数正态分布(log-normal)下紫外光直视和非直视的四种调制方式开关键控(OOK)、脉冲位置调制(PPM)、脉冲幅度调制(PAM)、正交幅度调制(QAM)的误码率公式,随后仿真分析了这四种调制方式误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信噪比相同时,四种调制方式中,PPM的性能最优,其次是OOK,QAM的性能最差,随着调制阶数的增加,PPM的这种优势会更明显。四种调制方式在紫外光湍流信道的误码率远远大于其他通信传输信道的误码率。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了紫外光通信在不同大气湍流信道、不同场景下的信号强度分布情况以及湍流信道下紫外光的调制技术。

焦璐[9](2014)在《基于FPGA的无线光通信调制技术研究及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无线光通信使用光波作为载体来传输信息,可以缓解日益紧张的无线射频频谱资源,并具有带宽高、辐射低、抗干扰等光通信的特点,因而受到国内外的重视,成为无线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无线光通信在国内外发展迅速,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如发光二极管寿命增长及调制带宽增高,光电探测器灵敏度增高以及响应速度增快等,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为了提高无线光通信的频谱利用率,可以通过提高发射光功率,增大光电探测器的探测面积,选择适合大气窗口的激光波长,选择合适系统的调制解调技术等方法实现,但由于激光对人眼伤害,不可盲目提高系统发射光功率,探测面积增大导致系统频带利用率降低等。在目前这种情况和现有的光学器件发展基础上,需要尽可能在移动设备上减少能量消耗,寻找适合紫外光通信的调制解调技术来提高紫外光通信的性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概括分析了无线光谱的特性,阐述了无线光通信的通信特点及原理;为了更好的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系统除了使用大功率激光器、高灵敏度的激光探测器以及选择适合大气窗口的激光波长外,还可以通过采用不同的调制方式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本文设计实现了目前适合紫外光通信的开关键控调制OOK,脉冲位置调制PPM、差分脉冲位置调制DPPM、数字脉冲间隔调制DPIM、双头脉冲间隔调制DH-PIM以及等长脉冲间隔调制FDPIM等多种调制解调技术,并对各种调制技术的进行了实验测试得出多种调制解调技术的平均光功率、传输容量、传输速率、误码率等通信性能对比图,分析后得出结论:各种调制方式在频谱利用率、误码性能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提出使用当前3G通信的核心扩频技术方案作为调制方式,设计并实现了紫外光扩频通信实验系统,通过实验验证了扩频编码后的信息经过传输后能明显降低误码率,且误码率随着扩频序列周期的增加而减小;最后根据扩频技术原理和PN码的正交性,提出了基于紫外光通信的多用户扩频通信,并设计了实现方法,做技术总结和展望。

赵明宇[10](2013)在《紫外光通信大气传输特性和调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紫外光通信是一种利用“日盲”特性进行散射通信的无线光通信方式,具有保密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及非视距等优点,非常适合于保密通信,但目前离实用化还有较远的距离。本文围绕紫外光通信的若干基础问题展开了初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采用理论推导、仿真分析和样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大气传输理论、信道传输特性、调制技术及实验样机研制等内容做了深入细致地工作。在详细论述紫外光大气传输理论的基础上,对紫外光的非视距单次散射和多次散射信道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模拟,进而提出了改进的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多次散射模型。将目前模型的基于共面散射角度大小的探测判定方法,改为采用空间距离的远近来判定的方法,从而将接收端探测判定的条件,从共面扩展为空间,更符合光子在空间传输时绝大多数都是非共面的实际情况;同时对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计算量、精确度等进行了优化。利用多次散射模型,研究了紫外光通信信道的脉冲响应特性,获得了完整的信道响应结果,揭示了传输距离、收发端几何参数配置等对脉冲延迟、脉冲展宽及路径损耗等的影响。建立了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各次散射对比模型,通过深入分析比较在不同光深度时,单次、二次及多次散射对接收能量的贡献率,认为在晴天天气下,光深度小于0.5时,采用单次散射进行信道建模是合理的,与Van de Hulst提出的单散射近似条件一致;利用此对比模型,首次研究了各次散射的权重、路径损耗及对能量贡献率等随距离增大时的变化趋势,为采用几次散射进行信道建模提供了参考;同时通过仿真,认为光子存活率对路径损耗影响相对较小。分别在泊松和高斯两种噪声模式下,结合紫外光传输信道理论模型,建立了一套综合评估紫外光通信调制技术性能的数学模型。利用此评估模型,在OOK、PPM、DPPM及DPIM等四种不同调制制式下,综合分析了传输距离、发射功率、传输速率及误码率(或误包率)间的平衡关系,推导了在给定误包率条件下所需发射功率的公式,比较了功率利用率、带宽效率及实现复杂度,研究了收发仰角、调制阶数等对发射功率和带宽的影响。提出了非视距紫外光散射通信样机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并优化了紫外光通信实验样机的通信协议及软件架构。基于自主研发的STM32核心处理板,研究了发射和接收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及其实现方法;提出了自适应能量阈值算法,解决了接收样机中如何寻找最佳判决门限的问题;成功研制了基于紫外LED和低压汞灯两种光源的实验用通信样机,实现了最高速率可达lOkbps的短距离语音通信,、为进一步开展紫外光通信理论分析、测试验证及实际应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紫外光信息传输中调制技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紫外光信息传输中调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紫外光通信网络分析及LED通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论文结构
2 紫外光大气传输理论
    2.1 大气组成和结构
        2.1.1 气体分子
        2.1.2 气溶胶
        2.1.3 水汽凝聚物
    2.2 紫外光大气传输特性
        2.2.1 大气分子的吸收作用
        2.2.2 大气分子的散射作用
    2.3 紫外光通信信道模型
        2.3.1 紫外光LOS通信模型
        2.3.2 紫外光NLOS通信模型
        2.3.3 信噪比与误码率
    2.4 本章小结
3 NLOS紫外光通信网络设计与分析
    3.1 通信网络覆盖理论
        3.1.1 网络覆盖基本概念
        3.1.2 网络覆盖方法分类
        3.1.3 网络覆盖性能参数及优化程度评定
    3.2 紫外光组网通信分析
        3.2.1 网络拓扑结构
        3.2.2 NLOS紫外光通信方式选择
        3.2.3 NLOS紫外光通信节点模型
        3.2.4 NLOS紫外光通信节点覆盖范围
    3.3 网络节点间信道模型分析
        3.3.1 NLOS单次散射模型
        3.3.2 模型分析
        3.3.3 不同几何参数下的路径损耗
        3.3.4 误码率分析
    3.4 网络节点通信条件判定
    3.5 通信网络覆盖性能分析
        3.5.1 菱形网络设计
        3.5.2 菱形网络与方形网络对比
    3.6 本章小结
4 紫外LED通信系统及UDP协议实现
    4.1 紫外LED通信系统架构
    4.2 硬件部分设计
        4.2.1 紫外光源的选择
        4.2.2 探测器的选择
        4.2.3 发射端部分
        4.2.4 接收端部分
    4.3 紫外LED通信系统测试
    4.4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应用
        4.4.1 基于FPGA的 UDP协议设计
        4.4.2 基于FPGA的 UDP协议实现
    4.5 UDP协议在紫外光组网通信中的应用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前景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无人机蜂群中无线紫外光通信网络能耗均衡路由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线紫外光通信技术
        1.2.2 无人机蜂群通信网络路由算法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2 无线紫外光通信与无人机蜂群通信网络路由算法概述
    2.1 无线紫外光通信概述
        2.1.1 无线紫外光通信原理
        2.1.2 无线紫外光通信应用场景
    2.2 无线紫外光通信方式
        2.2.1 无线紫外光直视通信链路模型
        2.2.2 无线紫外光非直视通信链路模型
    2.3 无人机蜂群编队技术
        2.3.1 队形控制算法
        2.3.2 信息交互控制策略
    2.4 无人机蜂群通信网络路由算法
        2.4.1 能效优化方法
        2.4.2 平面路由算法
        2.4.3 分簇路由算法
        2.4.4 平面路由与分簇路由的对比
    2.5 本章小结
3 机间紫外光隐秘通信能耗均衡平面路由算法
    3.1 机间紫外光通信链路模型
    3.2 无人机蜂群通信能耗模型
    3.3 能耗均衡路由算法
        3.3.1 无人机蜂群队形保持
        3.3.2 算法实现
    3.4 仿真分析
        3.4.1 无人机蜂群队形保持拓扑
        3.4.2 算法对比分析
        3.4.3 算法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无线紫外光协作无人机蜂群非均匀分簇能耗均衡路由算法
    4.1 非均匀分簇模型
    4.2 非均匀分簇能耗均衡路由算法
        4.2.1 协议簇的建立
        4.2.2 数据传输
    4.3 仿真分析
        4.3.1 算法性能分析
        4.3.2 算法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非视距紫外光通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紫外光通信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非视距紫外光通信理论
    2.1 非视距紫外光通信基本原理
    2.2 大气对紫外光传输的影响
        2.2.1 大气对紫外光的吸收作用
        2.2.2 大气对紫外光的散射作用
        2.2.3 球形粒子的光散射理论
        2.2.4 非球形粒子的光散射理论
    2.3 紫外光通信散射信道模型
        2.3.1 紫外光通信视距模型
        2.3.2 紫外光通信非视距模型
    2.4 紫外光通信调制技术分析
        2.4.1 功率利用率
        2.4.2 带宽需求
        2.4.3 误时隙率
    2.5 分集合并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视距紫外光多次散射特性研究
    3.1 基于蒙特卡洛的紫外光多次散射模型
        3.1.1 蒙特卡洛方法
        3.1.2 改进的紫外光多次散射模型
    3.2 紫外光大气传输信道特性研究
        3.2.1 收发几何参数对脉冲响应的影响
        3.2.2 通信距离对脉冲响应的影响
        3.2.3 收发几何参数对路径损耗的影响
    3.3 雾霾粒子的散射信道分析
        3.3.1 球形粒子的信道特性分析
        3.3.2 非球形粒子的信道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视距紫外光通信收发关键技术研究
    4.1 非视距紫外光通信光源特性分析
    4.2 非视距紫外光通信调制技术研究
        4.2.1 非视距紫外光通信系统误码特性分析
        4.2.2 非视距紫外光通信调制技术性能仿真分析
        4.2.3 调制驱动设计
    4.3 弱信号接收技术研究
        4.3.1 探测器特性分析
        4.3.2 非视距紫外光通信系统中的分集接收技术
        4.3.3 非视距紫外光通信分集接收技术性能仿真分析
        4.3.4 信号处理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视距紫外光通信系统实验测试
    5.1 系统测试方案
    5.2 测试结果分析
        5.2.1 光源性能测试
        5.2.2 系统性能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抗干扰无线紫外光通信组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紫外光通信研究现状
        1.2.2 LDPC码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无线紫外光通信及组网技术分析
    2.1 无线紫外光通信系统结构
    2.2 紫外光大气传输特性分析
    2.3 紫外光通信工作方式分析
        2.3.1 紫外光直视通信
        2.3.2 紫外光非直视通信
    2.4 紫外光通信网络分析
        2.4.1 紫外光通信网络拓扑
        2.4.2 组网接入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用户CDMA紫外扩频通信系统设计及性能分析
    3.1 扩频通信原理
        3.1.1 扩频通信的理论依据
        3.1.2 扩频通信分类
        3.1.3 扩频通信的特点
    3.2 多用户CDMA紫外扩频通信系统的设计
        3.2.1 多用户CDMA紫外扩频通信系统仿真结构
        3.2.2 紫外信道建模
    3.3 多用户CDMA紫外扩频通信系统仿真性能分析
    3.4 紫外扩频通信系统RAKE接收技术的实现
        3.4.1 RAKE接收机原理
        3.4.2 包含RAKE接收技术的紫外扩频系统接收端设计
        3.4.3 RAKE接收机性能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合LDPC码的紫外扩频通信系统设计及性能分析
    4.1 信道编码方式的选取
    4.2 LDPC码的设计
        4.2.1 LDPC码概述
        4.2.2 校验矩阵的构造
        4.2.3 LDPC码编码方案
        4.2.4 LDPC码译码方案
    4.3 结合LDPC码的紫外扩频通信系统设计
    4.4 结合LDPC码的紫外扩频通信系统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紫外MIMO副载波调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副载波STBC-MIMO系统关键理论
    2.1 紫外非视线信道模型
        2.1.1 非视线通信
        2.1.2 大气湍流和光强闪烁
        2.1.3 弱湍流对数正态信道仿真
    2.2 副载波STBC-MIMO的调制技术
        2.2.1 副载波强度调制
        2.2.2 副载波强度调制原理
        2.2.3 MPSK调制
    2.3 副载波STBC-MIMO的信道编码
        2.3.1 空时分组码
        2.3.2 Alamouti码
        2.3.3 QOSTBC码和成对译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副载波STBC-MIMO紫外通信方案和性能分析
    3.1 副载波STBC-MIMO紫外通信方案
        3.1.1 系统结构
        3.1.2 编译码方案
        3.1.3 系统仿真方案设计
    3.2 慢衰落和光强闪烁方差
        3.2.1 弱湍流信道的慢衰落特性
        3.2.2 弱湍流信道准静态特性验证实验
        3.2.3 光强闪烁方差的性能仿真
    3.3 分集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3.1 发射分集的影响
        3.3.2 接收分集的影响
        3.3.3 分集阶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4 星座旋转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4.1 星座旋转和满分集增益
        3.4.2 MPSK的最优旋转
        3.4.3 最优旋转的性能仿真
    3.5 调制阶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5.1 调制阶数对系统性能影响的仿真
        3.5.2 最佳MPSK调制阶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紫外副载波STBC-MIMO通信系统设计和实验
    4.1 紫外副载波STBC-MIMO通信实验系统
        4.1.1 设计方案
        4.1.2 硬件模块
        4.1.3 软件模块
    4.2 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4.2.1 数据采集
        4.2.2 数据处理
    4.3 实验结果和系统性能
        4.3.1 分集阶数
        4.3.2 调制阶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基于脉冲激光的散射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无线光通信概述
    1.2 紫外光通信的特点
        1.2.1 非视距传输、无需对准
        1.2.2 信噪比高、抗干扰能力强
        1.2.3 局域通信,保密性高
        1.2.4 较强的气候适应能力
        1.2.5 灵活、机动性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1.5 本文结构安排
第2章 非视距散射通信信道模型
    2.1 大气信道模型
        2.1.1 大气分子对光的作用
        2.1.2 大气颗粒对光的作用
    2.2 非视距散射模型
    2.3 泊松信道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通信系统分析和通信信道表征
    3.1 长距离散射的脉冲展宽
        3.1.1 基于蒙特卡洛的多次散射模型
        3.1.2 远距离紫外通信的脉冲展宽仿真
    3.2 脉冲激光通信系统
        3.2.1 发射端和接收端器件特性
        3.2.2 基于脉冲的紫外信号传输实验
    3.3 长距离紫外通信接收信号表征
        3.3.1 脉冲紫外信号的Z信道模型
        3.3.2 光子的泊松到达率
    3.4 系统性能分析
        3.4.1 系统性能
        3.4.2 系统可达速率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收发端信号处理
    4.1 脉冲定位
        4.1.1 计算脉冲总数
        4.1.2 脉冲响应匹配
    4.2 同步序列优化
        4.2.1 最佳输入分布优化
        4.2.2 输出等概优化
    4.3 数值仿真
        4.3.1 脉冲定位数值结果
        4.3.2 同步序列优化数值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脉冲激光通信的编码
    5.1 码字设计
        5.1.1 翻转码
    5.2 联合界优化
    5.3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
    5.4 仿真结果
        5.4.1 翻转码仿真
        5.4.2 联合界优化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无线紫外光通信调制与解调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无线紫外光通信理论
    2.1 无线紫外光通信原理
        2.1.1 地球大气组成及紫外光光谱特性
        2.1.2 无线紫外光通信系统
    2.2 大气对无线紫外光通信的影响
        2.2.1 大气的吸收效应
        2.2.2 大气的散射效应
    2.3 无线紫外光通信传输模型
        2.3.1 直视通信链路模型
        2.3.2 非直视通信链路模型
    2.4 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实验与仿真分析
        2.4.1 直视紫外光通信结果分析
        2.4.2 非直视紫外光通信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无线紫外光通信调制解调技术
    3.1 调制解调技术及性能指标介绍
    3.2 调制方式比较
        3.2.1 开关键控调制
        3.2.2 脉冲位置调制
        3.2.3 数字脉冲间隔调制
        3.2.4 定长数字脉冲间隔调制
        3.2.5 定长双幅度脉冲间隔调制
        3.2.6 双幅度定长数字脉冲间隔调制
    3.3 本章小结
4 FDPSPIM的性能分析及比较
    4.1 FDPSPIM的符号结构
        4.1.1 调制原理
        4.1.2 解调原理
    4.2 平均符号长度
    4.3 带宽需求及利用率
    4.4 平均发射功率
    4.5 传输容量分析
    4.6 差错性能分析
        4.6.1 误码的产生
        4.6.2 高斯信道下的误码率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FDPSPIM与实验装置的设计实现及实验分析
    5.1 FDPSPIM调制的设计及实现
        5.1.1 开发环境介绍
        5.1.2 调制的设计
        5.1.3 调制的实现
    5.2 FDPSPIM解调的设计及实现
        5.2.1 解调的设计
        5.2.2 解调的实现
    5.3 实验装置设计及实现
        5.3.1 光源选择
        5.3.2 紫外探测器选择
        5.3.3 滤光片选择
        5.3.4 光源驱动电路设计
        5.3.5 整体调试
    5.4 实验分析
        5.4.1 实验条件
        5.4.2 误码率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赛获奖清单
致谢

(8)紫外光湍流信道中调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无线紫外光通信研究现状
        1.2.1 无线紫外光通信国外研究现状
        1.2.2 无线紫外光通信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2 无线紫外光通信理论
    2.1 无线紫外光通信基本原理
    2.2 大气对无线紫外光通信的影响
        2.2.1 大气的吸收效应
        2.2.2 大气的散射效应
        2.2.3 大气的湍流效应
    2.3 紫外光通信信道传输模型
        2.3.1 直视传输模型
        2.3.2 非直视传输模型
3 紫外光通信大气湍流信道性能分析
    3.1 无线紫外光NOLS通信大气湍流模型
    3.2 大气湍流下无线紫外光通信理论
        3.2.1 紫外光斜程通信几何链路模型
        3.2.2 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模型
    3.3 不同湍流模型下紫外光通信性能的分析
        3.3.1 H-V模型
        3.3.2 HV-Night模型
        3.3.3 Shanugan-Nuber模型
        3.3.4 Hufnagel模型
        3.3.5 不同收发仰角下系统的通信性能
    3.4 实验数据比较
    3.5 本章小结
4 紫外光湍流信道中调制技术研究
    4.1 调制原理
    4.2 常用的四种光调制技术
        4.2.1 OOK调制技术
        4.2.2 PPM调制技术
        4.2.3 DPPM调制技术
        4.2.4 DPIM调制技术
        4.2.5 各种调制技术性能比较
    4.3 PAM调制与QAM调制
        4.3.1 PAM调制
        4.3.2 QAM调制
    4.4 log-normal分布调制误码性能分析
    4.5 结果仿真
        4.5.1 直视条件下性能仿真
        4.5.2 非直视条件下性能仿真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下一步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基于FPGA的无线光通信调制技术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1.1 短距离无线光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1.1.1.1 紫外光通信研究现状
        1.1.1.2 可见光通信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论文结构与主要工作
第二章 无线光通信原理及系统
    2.1 光谱特性的研究
        2.1.1 紫外光的传输特性及紫外光通信特点
        2.1.2 可见光的传输特性及可见光通信特点
    2.2 实验室无线光通信系统介绍
    2.3 实验室无线光通信系统的实现
        2.3.1 实验室紫外光通信实验系统
        2.3.2 基于可见光LED的视频演示系统
第三章 紫外光通信调制解调技术
    3.1 几种无线光调制技术
    3.2 几种无线光调制性能分析
        3.2.1 平均发射功率
        3.2.2 传输带宽
        3.2.3 传输容量
        3.2.4 误码率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紫外光扩频通信系统
    4.1 扩频技术
        4.1.1 扩频技术优势
        4.1.2 扩频技术分类
        4.1.3 扩频技术PN码选择
    4.2 FPGA开发流程
    4.3 系统理论基础
        4.3.1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原理
        4.3.2 通信系统接收端PN码相位同步算法
第五章 紫外光通信误码率性能测试
    5.1 系统总体设计
        5.1.1 FPGA设计思路
        5.1.2 系统模块化设计
        5.1.2.1 发送端
        5.1.2.2 接收端
    5.2 基于FPGA的紫外光扩频通信
    5.3 系统参数及实验结果
    5.4 三种调制无码性能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用户扩频通信
    6.1 多用户扩频
        6.1.1 多用户扩频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6.1.2 多用户扩频实现步骤
        6.1.3 多用户扩频的优势
    6.2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紫外光通信大气传输特性和调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紫外光通信简介
        1.2.1 紫外光通信的原理
        1.2.2 紫外光通信的特点
        1.2.3 紫外光通信的应用
    1.3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3.1 国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3.2 国内发展及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紫外光大气传输理论
    2.1 大气的组成
    2.2 紫外光的波段划分及特性
        2.2.1 近地表的太阳辐射特性
        2.2.2 紫外光的波段划分
    2.3 紫外光在大气中的传输特性
        2.3.1 大气对紫外光的吸收效应
        2.3.2 大气对紫外光的散射效应
        2.3.3 大气湍流的影响
        2.3.4 大气对紫外光的衰减作用
    2.4 影响紫外光大气传输的各因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紫外光通信信道分析与建模
    3.1 信道传输模型
        3.1.1 视距(LOS)传输模型
        3.1.2 非视距(NLOS)单次散射模型
    3.2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多散射改进模型
        3.2.1 非视距(NLOS)多次散射模型
        3.2.2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多次散射改进模型
        3.2.3 蒙特卡洛模拟散射过程分析及验证
    3.3 脉冲响应特性分析
        3.3.1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多散射改进模型的脉冲响应
        3.3.2 通信距离对脉冲延迟及展宽效应的影响
        3.3.3 收发端几何尺寸配置对脉冲展宽效应的影响
    3.4 紫外大气传输信道特性研究
        3.4.1 几何尺寸对路径损耗的影响
        3.4.2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各次散射对比模型
        3.4.3 单次、二次、多次散射及存活率对路径损耗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紫外光通信调制技术研究
    4.1 紫外光通信中的调制技术
    4.2 传输距离、发射功率、传输速率及误码率间的关系
        4.2.1 OOK调制
        4.2.2 PPM调制
        4.2.3 DPPM调制
        4.2.4 DPIM调制
        4.2.5 几种调制方式的性能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紫外光通信实验样机系统研制
    5.1 紫外光通信样机系统总体架构
        5.1.1 紫外光通信样机系统总体方案
        5.1.2 STM32微处理器核心板
    5.2 紫外光通信发射系统研制
        5.2.1 发射系统架构图
        5.2.2 光源选取
        5.2.3 语音处理电路研制
        5.2.4 驱动调制系统研究与开发
    5.3 紫外光通信接收系统研制
        5.3.1 接收系统架构图
        5.3.2 接收采集器及滤光片
        5.3.3 紫外探测设备
        5.3.4 检测与解调电路设计与实现
    5.4 紫外光通信样机软件架构及协议设计
        5.4.1 紫外光通信样机软件架构
        5.4.2 紫外光样机通信协议设计
        5.4.3 自适应能量阈值
    5.5 实验测试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后期研究与工作展望
    6.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四、紫外光信息传输中调制技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紫外光通信网络分析及LED通信系统研究[D]. 武逸冬.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无人机蜂群中无线紫外光通信网络能耗均衡路由算法研究[D]. 程敏花.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3]非视距紫外光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 郑璇. 长春理工大学, 2021
  • [4]抗干扰无线紫外光通信组网技术研究[D]. 彭逸葳.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紫外MIMO副载波调制技术的研究[D]. 李昂.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6]基于脉冲激光的散射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徐瑞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7]无线紫外光通信调制与解调技术研究[D]. 万杰峰.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8]紫外光湍流信道中调制技术的研究[D]. 刘园.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2)
  • [9]基于FPGA的无线光通信调制技术研究及实现[D]. 焦璐.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10]紫外光通信大气传输特性和调制技术研究[D]. 赵明宇. 北京邮电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紫外光信息传输中的调制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