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磨坊的重建

周期性磨坊的重建

一、关于周期軋机的改建問題(论文文献综述)

鲁亮[1](2019)在《中厚板四辊轧机轧辊参数匹配与板凸度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首钢集团首秦公司4300mm中厚板四辊轧机项目为背景,以中厚板四辊轧机轧辊参数为主线,通过轧钢现场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实验,对四辊轧机轧辊辊型及辊径、轧辊磨损、轧辊弹性变形、轧辊凸度及板凸度进行研究,建立规范轧辊上机制度,开发轧辊匹配模型,合理计划轧辊辊径及辊型,优化轧辊及辊耗程序,解决轧辊辊耗高问题,进一步提高了中厚板板凸度控制能力。首先对4300mm中厚板四辊轧机轧辊参数进行了研究。从轧辊辊型及轧辊直径两方面进行研究及分析。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分析,建立轧辊磨损模型。对上机工作辊辊径、支撑辊辊径参数进行分析。其次,研究了中厚板四辊轧机辊系弹性变形和轧机弹跳规律,分析了工作辊辊径、支撑辊辊径、工作辊凸度、支撑辊凸度对轧机弹跳的影响;利用ANSYS软件建立四辊轧机有限元仿真模型,研究辊系轧制过程中的应力变化;通过建立模型分析轧辊凸度、轧辊直径对板凸度的影响。最后,通过轧辊上机试验,研究确定了四辊轧机轧辊参数匹配方式:支撑辊与工作辊辊径及辊型的合理匹配、支撑辊与工作辊的磨损及辊耗预测、支撑辊与工作辊的换辊周期、钢板轧制计划的排列优化等。设计开发轧辊参数匹配程序,对轧辊凸度、直径等方面进行合理匹配优化,保证轧辊凸度的合理选择,同时对轧制线高度进行控制,降低轧制钢板凸度。本文的研究成果在实际生产应用中效果明显:钢板横向厚度差明显减小,轧辊表面磨损改善,辊耗降低,厚度控制精度提高,钢板成材率提高。提出了合理安排钢板轧制计划方案,可以使支撑辊及工作辊采用凸辊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为安排生产计划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通过轧钢现场的实验,证明本文研发出的轧辊参数匹配模型可以满足中厚板四辊轧机生产的要求,通过合理配置支撑辊、工作辊辊型,以达到轧制稳定、板型良好、延长轧辊使用寿命,同时达到保护设备的目的,同时产生了客观的经济效益。

В.С.Артюх,陈贞元[2](1966)在《关于周期軋机的改建問題》文中研究指明周期轧管车间的改建必须保证生产率的大幅度增长和钢管质量的改善。用环形加热炉代替斜底连续式加热炉、改用多边形钢锭、在工艺流程中采用水力冲孔机把钢锭穿成杯状坯、把辊式穿孔机改造成为輾轧机(延伸机),这些措施的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这部分改建设计是想通过减

李勇[3](2008)在《板带轧机轧辊偏心控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厚度精度是衡量板带材质量的主要指标,轧辊偏心是造成周期性厚度偏差的主要因素。为了提高板带材的厚度精度,针对板带轧机轧制过程中存在的轧辊偏心问题,研究AGC系统如何有效地抑制和补偿轧辊偏心。论文对轧辊偏心控制中存在的偏心算法的精确性和强适应性问题、轧机系统在补偿高频的周期偏心信号时的相位滞后和幅值衰减问题及偏心控制实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算法和控制方案,并利用实验轧机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偏心控制模型的研究。在对轧辊偏心成因进行分析归类的基础上,依次针对单辊、两辊和四辊分别具有旋转偏心、椭圆偏心或者同时两类偏心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内容包括:(1)偏心的周期问题;(2)偏心波动最大和最小时,各偏心分量初始相位角之间的关系;(3)偏心主要分量确定及模型的合并简化;研究了上下支撑辊存在明显辊径差时偏心的偏摆现象;基于对各种偏心特点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轧辊偏心控制的统一模型;提出了通过优化各个轧辊初始相位角之间的关系来减轻或克服偏心影响的相位优化控制新策略。2)轧辊偏心傅里叶算法研究。在研究四种基本傅里叶变换、快速傅里叶算法、频谱泄漏和栅栏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汉宁窗采样的快速傅里叶变换修正算法(HMFFT),详细推导了该算法的频率、幅值、相位修正公式。该算法有如下特点:(1)精度高,特别是相位的计算精度很高,在非整周期截断情况下能有效地降低频谱泄漏和栅栏效应产生的误差;(2)计算简单、速度快。它对标准FFT算法的计算结果的频域值进行再处理,只增加了两次复数加法的计算量;(3)应用范围广,可用于带钢厚度偏差的高精度诊断,也可用于板带材的高精度轧辊偏心补偿控制。3)轧辊偏心控制的小波阈值法研究。针对傅里叶算法和其他一些辨识算法的缺点,提出了一种轧辊偏心控制的自动优化小波阈值法,设计了采用自动优化小波阈值法的AGC系统(AW-AGC),它有以下优点:(1)当偏心频率变化和轧辊存在明显辊径差时,仍能精确的分析出轧辊偏心模型,并且其计算结果是最优估计;(2)不仅能够消除轧辊偏心对带钢厚度均匀性所产生的直接不良影响,而且可以避免轧辊偏心所造成的GM-AGC调节质量的恶化;(3)具有参数自动调整、算法简单、鲁棒性强的特点。4)AGC系统轧辊偏心补偿的相位滞后研究。针对常规辊缝控制系统在补偿轧辊偏心这一高频周期信号时,会产生严重的相位滞后和幅值衰减,从而导致补偿失败的情况,研究了辊缝控制系统的闭环频域特性与偏心补偿的幅值衰减和相位滞后的关系,及幅值衰减和相位滞后对偏心补偿效果的影响;采用重复控制原理,设计偏心补偿的重复控制器,提出了一种基于传统PI控制和嵌入式重复控制的新型复合控制方案,研究了重要控制参数的整定;该方案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具有良好的动态和稳态特性,能有效地消除偏心补偿的幅值衰减和相位滞后。5)轧辊偏心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以实验室实验轧机为控制对象,设计了轧辊偏心控制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开发了相关的偏心控制软件,分别采用了HMFFT法和A-WAVELET法进行轧辊偏心补偿,补偿后轧辊偏心的影响分别减小了53.6%和61.8%。

李长穆[4](1988)在《国内外无缝钢管生产发展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国外无缝钢管技术发展的特点近二十年来,世界各国新建和改建的各种无缝钢管机组情况列于表1。

孙跃杰[5](2016)在《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目前对于近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仍然处于推进“遗产化”的过程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受到关注,得到保护,从地方政府、学界到设计界都在不断探索如何“活态”的保护这些城市文化特色,但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工业遗产认识的仍然存在明显的滞后,特别是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建设的工业项目,“156项目”是我国现代工业的开端和奠基,它特有的时代特色、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与科技价值尚待进一步认识和挖掘。洛阳一直以古都著称,新中国成立后,洛阳以“新兴工业城市”的定位成为河南省内首屈一指的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八个新兴重点工业城市之一。“一五”时期的“156项”工程有6个项目落户洛阳,涉及奠定新中国工业基础的能源电力行业、机械制造行业和有色金属行业三大行业,其产品为新中国的工业、农业做出过杰出贡献。其内部有严谨的居住、教育、商业、科研用地规划,至今保存有相对完整的城市肌理和风貌建筑。作为新中国工业遗产的典范,对于洛阳156工业遗产群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可以为我国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奠定基础,也可为全面深入我国现代工业遗产研究领域提供参考。本文梳理了洛阳作为依托于6个国家156重点项目而规划建成的新兴工业城市的历史和六个156项目的建设历史,分析了作为工业遗产群的洛阳涧西现代工业遗产的构成和现状,从工业遗产群的角度推进对于洛阳156工业遗产整体性的遗产化认知。本文利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我国近现代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体系研究》课题组于2014年提出了《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对洛阳156现代工业遗产进行了价值评价,一方面验证了该导则的普适性,同时根据研究对象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点,修正增加了适合自身研究阐释条文,并构建了洛阳156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理论体系。同时从城市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构建的角度,比较理论研究结果与现状之间的差异,研究其完整性与“群”的突出价值,揭示以洛阳156时期工业遗产为典型代表的我国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误区和问题所在。从而对比研究得出的价值评价结果和目前洛阳实施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保护现状,发现作为存量丰富,构成复杂的洛阳156工业遗产在尚未进行更深入的价值评价和遗产认知的情况下就迅速消逝的原因。进而在对其进行深入的本体价值评价和再利用潜力研究的基础上的,分别就厂区和历史街区两种不同类型的场地环境,探究工业遗产厂区与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规范性工作程序和因地制宜的再利用模式。

刘军[6](2000)在《现代冷轧带钢生产技术进展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冷轧带钢生产技术飞速发展 ,工艺与设备不断更新 ,新式除鳞设备、轧机、退火设备、多种联合生产线的出现及 AGC计算机系统的采用 ,都极大地提高了冷轧带钢的质量。全面介绍了现代冷轧带钢生产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并对鞍钢的冷轧生产提出了一些建议。

朱妍[7](2019)在《工业文化城市视角下鞍山工业遗产活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遗存,其作为城市工业文化的物质载体,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城市总体风貌,是城市发展建设过程的历史见证,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与科学价值。鞍山地处辽东半岛中南部,是随着钢铁工业生产与发展而诞生的新兴工业城市,蕴藏着深厚的工业文化。工业文化有着不同于其他文化类型的构成要素,而鞍山工业遗产作为城市工业文化的载体,具有极高的内在价值与延伸价值,因此对鞍山工业遗产的活化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本文以我国老牌工业城市鞍山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在工业文化城市视角总指导因素下的工业遗产活化策略,避免对于工业遗产的单一保护,而是更加强调工业遗产在城市文化层面上所代表的内涵。通过工业文化城市的定义延伸出工业文化城市的判别条件,即工业文化城市首先应属历史文化城市范畴,其次应具有突出的工业文化、具有长足发展的工业文化事业与产业与具有足以代表工业文化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方面,并探究工业文化城市与城市工业遗产之间的关系,即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文化的物质载体、工业文化城市特性促进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工业遗产的活化激发工业文化城市活力。在场所理论、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一方面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对鞍山城市发展与工业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明确鞍山的城市发展定位,另一方面对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与评估标准进行研究,进而总结适合鞍山工业遗产的评估标准。通过对鞍山工业遗产现状与特征的分析,从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方面提出鞍山市工业遗产活化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问题成因,最后通过整理分析归纳提出鞍山市工业遗产的活化思路,依据思路提出鞍山市工业遗产的活化规划,基于活化规划分别提出鞍山市工业遗产活化策略。有别于以往对鞍山工业遗产单体、静止的保护,本文基于工业文化城市与工业遗产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应从工业文化城市的视角对城市工业遗产进行活化,希望可以对日后鞍山工业遗产活化相关实践以及城市发展与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之间诸多矛盾的解决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

杨景明[8](2000)在《IGC650HCW冷带轧机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厚度与板形精度是板带产品的两大质量指标。目前随着轧制理论、控制理论和人工智能理论的发展,以及它们在轧制过程中的应用,使得板带产品的厚度精度与权形指标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对单机架特种轧机采用专门的控制技术,实现微米级带材精度的控制,仍是目前板厚控制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工作辊可轴向移动的HCW轧机,对于提高弯辊力的控制效果以及均匀工作辊的磨损都非常有利,近年来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应用。本文以获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IGC 650HCW冷带轧机成套设备的研制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中的子项目“IGC650HCW冷带轧机控制系统研制”为主要内容,全面、系统地研究了HCW轧机采用内辊缝控制技术的理论以及具体实现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对于液压缸位移闭环的厚控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分析与综合,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对于内辊缝闭环的厚控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分析与综合研究的甚少。本文对内辊缝控制的HCW轧机,引入了辊缝闭环轧机刚度概念,实际测定了辊缝闭环轧机刚度与缸位移闭环轧机刚度,用机理分析方法建立了内辊缝闭环厚控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上述的动态数学模型能否真实描述实际系统,本文依据现场实测数据对两种闭环实现的厚控系统在特定情况下进行了系统辨识,在此基础上对厚控系统的两种位置内环控制进行了控制参数寻优仿真研究,并与忽略次要因素化简后的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简化了内位置环的动态数学模型。同时给出了以位移和张力进行带材厚度调整的厚控系统的控制系统结构图。为内辊缝控制的HCW轧机厚控系统建模提供了理论依据。 针对厚控系统位置内环被控对象存在慢时变和随机干扰的情况,对位置内环进行了自校正控制以及基于神经网络自校正控制的理论研究。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对厚控系统位置内环采用自校正控制,可以很好地克服被控对象的慢时变和随机干扰对系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厚控系统位置内环增设一定程度的非线性影响,进行了非线性系统基于神经网络自校正控制的理论分析与仿真试验,得出基于神经网络自校正控制具有一定非线性控制能力的结论。 根据实际系统具体实现上存在的若干问题,本文经过理论推导以及现场测试与实验,提出了压力内环不完全微分控制技术、根据卷径测量值实时改变张力环放大系数的在线修正控制技术、根据轧制速度实时改变厚度控制环节积分时间常数的可变积分时间常数自适应控制技术、HCW轧机内辊缝闭环厚控系统弯辊力补偿控制技 燕山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论文术等一系列关键控制技术。由于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650HCW轧机所轧带材厚度精度达到了 0.120土 0.002mm,为国际先进水平,对同类轧机控制系统的研制与改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厚控系统模型设定中,针对实际系统运行时两种位置闭环工作状态切换的不确定性,对辊缝设定值首次提出了“基于框架历史实测存贮修正”的自适应修正方法,经大量现场实测数据推演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采用以表格方式进行参数设定与自学习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论方法c

王鹏飞[9](2011)在《冷轧带钢板形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用户对冷轧带钢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板形质量已成为冷轧带钢最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因此,板形控制技术的研究一直是冷轧自动化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开发可以满足高精度板形控制要求的冷轧板形控制系统为出发点,对板形检测技术、板形设定系统、板形闭环控制系统、板形前馈控制以及板形闭环控制核心模型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某1250mm单机架六辊可逆冷轧的板形控制系统改造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别研究了以ABB压磁式和BFI压电式为代表的主流冷轧板形辊的结构与特点,推导了不同包角下的板形测量值表达式。同时,研究了板形测量信号的标定与滤波方法,建立了边部测量段的径向力修正模型、故障测量段的径向力计算模型、带钢厚度分布的计算模型,并通过现场实际应用验证了板形测量值计算模型的精度。(2)以板形调节机构的调控能力和轧制过程中板形调节机构的动态特性为依据给出了针对板形调节机构的优先级设定策略,以影响函数法为例给出了板形调节机构设定计算的流程。建立了以带钢凸度控制、平直度控制以及满足后续加工要求为原则的板形目标曲线设定模型。基于实际生产状况,研究制定了卷取形状、设备安装几何误差、带钢横向温差、带钢边部减薄、板形调节机构手动调节等环节的板形目标曲线动态修正补偿模型。以此为基础,结合实际生产状况开发了板形目标曲线设定软件,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板形目标曲线设定的实际应用效果。(3)开发了板形调控功效的自学习模型,并以板形调控功效系数为基础,运用带约束的最小二乘算法建立了多变量最优板形控制算法。制定了接力方式的板形偏差控制策略,并给出了板形调节机构调节量输出前的变增益补偿方法。分析了检测环节的滞后对控制系统的影响,研究了系统滞后的补偿方案。将Smith预估器引入了板形闭环控制系统中进行滞后补偿,并进行了板形控制系统建模和仿真实验。对板形控制系统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根据轧制速度的不同建立了不同的闭环控制方式,即:控制系统外环为最优板形控制算法,高速轧制时内环为常规PID控制方式,低速轧制时内环为Smith预估+PID控制方式。(4)分析了工作辊弯辊、中间辊弯辊以及轧制力的板形调控功效,研究制定了以工作辊弯辊和中间辊弯辊为执行机构来补偿轧制力波动的板形前馈控制策略。同时,以板形调控功效为基础,建立了基于最小二乘算法的板形前馈控制模型。(5)针对现场生产状况,通过理论分析计算和实际轧制实验,分别制定了中间辊横移速度控制模型、工作辊弯辊超限替代控制模型、非对称弯辊控制模型、工作辊分段冷却的模糊控制模型等板形闭环控制的核心模型。通过实际应用考察了相关模型应用效果。(6)完成了板形控制系统硬件平台的配置与离线测试,开发出了相关的板形控制系统软件。为了检验板形控制系统对多种厚度规格带钢的板形控制效果,分别考察了常规厚度规格和超薄规格带钢的板形控制效果,分析了板形控制过程中各个板形调节机构的动态响应特性、单位控制周期调节量的变化以及相应的板形控制偏差变化。本文的研究结果针对板带冷轧机的板形控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目前,基于这些板形控制策略及控制模型已开发出可满足于工业应用的冷轧板形控制系统,并应用于某1250mm单机架六辊可逆冷轧机的板形控制系统改造中。本文的研究成果对现有轧机板形控制系统的改造以及新建轧机板形控制系统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周中全[10](1981)在《对二初轧厂改造方案的见解》文中提出 本文拟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对二初轧厂现实条件的了解和认识,二是在此基础上讨论已经提出来了的几个方案,从中选择较优的一个方案。一、对二初轧厂现实条件的了解和认识二初轧厂于1956年建成投产,1958年末即有改建的议论,难怪有的同志说在建

二、关于周期軋机的改建問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周期軋机的改建問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厚板四辊轧机轧辊参数匹配与板凸度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中厚板轧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中厚板轧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2.2 国内中厚板轧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中厚板轧机辊系匹配及其对板凸度影响研究现状
        1.3.1 4300mm中厚板四辊轧机辊系匹配制度
        1.3.2 轧机辊系匹配与板凸度关系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中厚板四辊轧机轧辊参数分析
    2.1 轧辊辊型研究及分析
        2.1.1 中厚板轧机轧辊磨损研究
        2.1.2 工作辊磨损模型
        2.1.3 支撑辊磨损模型
    2.2 轧辊直径参数研究及分析
        2.2.1 轧辊直径参数匹配对轧制线的影响
        2.2.2 轧辊辊径差对轧制钢板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四辊轧机辊系力学模型及板凸度控制分析
    3.1 中厚板四辊轧机轧辊力学模型及计算分析
        3.1.1 中厚板四辊轧机轧辊接触应力分析
        3.1.2 四辊轧机辊系弹性变形计算及分析
    3.2 中厚板板凸度控制及分析
        3.2.1 四辊轧机机械凸度计算
        3.2.2 建立新型在线板凸度模型
        3.2.3 优化轧辊弹性变形模型、分析轧辊凸度影响因素
    3.3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4300mm中厚板轧机辊系变形
        3.3.1 中厚板轧制过程建模及分析
        3.3.2 轧辊参数匹配对板凸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业试验和应用分析
    4.1 轧辊辊型调整方案
        4.1.1 支撑辊凸度对钢板板凸度的影响
        4.1.2 工作辊原始凸度对钢板板凸度的影响
    4.2 轧辊直径匹配方案
        4.2.1 合理搭配轧辊辊径,保证轧制线标高
        4.2.2 轧辊参数匹配生产试验及结果分析
    4.3 基于VC++、WinCC设计开发轧辊参数匹配程序
        4.3.1 建立轧辊参数数据库
        4.3.2 设计轧辊凸度选择界面
        4.3.3 设计支撑辊垫板高度选择界面
        4.3.4 设计轧辊轧制公里数与轧制吨数界面
        4.3.5 设计轧辊参数数据匹配界面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撑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3)板带轧机轧辊偏心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板带轧机厚度控制技术的发展
        1.2.1 人工操作阶段
        1.2.2 常规自动调节阶段
        1.2.3 计算机控制阶段
        1.2.4 大型计算机网络控制阶段
    1.3 轧辊偏心控制的现状
        1.3.1 滤波法
        1.3.2 变刚度AGC控制方法
        1.3.3 自适应辨识法
        1.3.4 神经网络方法
        1.3.5 傅里叶变换分析法
        1.3.6 小波分析法
        1.3.7 轧辊偏心控制现存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轧辊偏心模型研究
    2.1 轧辊偏心成因分析
    2.2 单个轧辊偏心的情况
        2.2.1 单个支撑辊旋转偏心
        2.2.2 单个工作辊旋转偏心
        2.2.3 单个支撑辊椭圆偏心
        2.2.4 单个工作辊椭圆偏心
        2.2.5 单个支撑辊同时旋转偏心和椭圆偏心
    2.3 两个轧辊偏心的情况
        2.3.1 两个支撑辊旋转偏心
        2.3.2 两个支撑辊椭圆偏心
        2.3.3 一个支撑辊旋转偏心一个支撑辊椭圆偏心
        2.3.4 两个支撑辊同时旋转偏心和椭圆偏心
    2.4 四个轧辊偏心的情况
        2.4.1 四个辊仅旋转偏心
        2.4.2 四个辊仅椭圆偏心
        2.4.3 一个支撑辊同时旋转偏心和椭圆偏心、其他辊椭圆偏心
        2.4.4 支撑辊同时旋转偏心和椭圆偏心、工作辊椭圆偏心
        2.4.5 支撑辊和工作辊同时旋转偏心和椭圆偏心
    2.5 轧辊的其他不规则形状
    2.6 上下支撑辊存在明显辊径差时的偏心情况
        2.6.1 上下支撑辊仅旋转偏心
        2.6.2 上下支撑辊仅椭圆偏心
        2.6.3 两个支撑辊既旋转偏心又椭圆偏心
    2.7 轧辊偏心特点总结及轧辊偏心的统一模型
    2.8 偏心控制的相位优化策略
        2.8.1 相位优化策略方案一
        2.8.2 相位优化策略方案二
    2.9 本章小结
3 轧辊偏心分析与补偿的傅里叶算法研究
    3.1 傅里叶算法介绍
        3.1.1 四种傅里叶变换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和区别
        3.1.2 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3.2 轧辊偏心分析与控制的HMFFT算法
        3.2.1 频谱泄漏和栅栏效应
        3.2.2 汉宁窗
        3.2.3 频率修正公式
        3.2.4 谱线修正量公式及幅值修正公式
        3.2.5 相位修正公式
    3.3 HMFFT的应用研究
        3.3.1 HMFFT在带钢厚度偏差原因诊断上的应用
        3.3.2 HMFFT在偏心控制补偿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4 轧辊偏心小波阈值法的应用研究
    4.1 小波方法简介
        4.1.1 小波变换
        4.1.2 MRA与Mallat算法
    4.2 轧辊偏心控制的自动优化小波阈值法
        4.2.1 常规压力AGC系统
        4.2.2 小波阈值法AGC系统设计
        4.2.3 自动优化小波阈值法
        4.2.4 小波阈值法与其他方法的比较分析
    4.3 仿真试验
        4.3.1 带钢存在不规则厚度波动及轧制速度变化的情况
        4.3.2 轧辊存在明显辊径差及轧制速度变化时的情况
    4.4 本章小结
5 AGC系统轧辊偏心补偿相位滞后研究
    5.1 板带轧机液压压下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5.2 采用PID控制器的AGC系统的偏心补偿分析
        5.2.1 PID控制器分析
        5.2.2 偏心补偿的误差分析
        5.2.3 超前相位补偿方案
    5.3 采用重复控制器的轧辊偏心补偿AGC系统
        5.3.1 重复控制基本理论
        5.3.2 重复控制系统结构
        5.3.3 采用重复控制器的轧辊偏心补偿AGC系统设计
        5.3.4 实验分析
    5.4 复合控制系统方案
        5.4.1 复合控制系统结构
        5.4.2 重要控制参数的选择与整定
        5.4.3 实验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四辊轧机轧辊偏心控制的实验研究
    6.1 实验室二/四辊可逆冷轧机轧辊偏心控制系统
        6.1.1 实验轧机参数
        6.1.2 轧辊偏心控制系统组成
    6.2 轧辊偏心控制方案
        6.2.1 轧机刚度曲线测定
        6.2.2 基础自动化级偏心控制部分
        6.2.3 过程自动化级偏心控制部分
    6.3 轧辊偏心控制效果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5)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缘起
        1.1.1 我国城市高速发展与城市文化遗产的濒危
        1.1.2 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与文创产业领域的发展为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了契机。
        1.1.3 关于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工业遗产研究任务紧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当前国外关于工业遗产的研究发展概况
        1.2.2 当前国内工业遗产学术领域的研究发展概况
        1.2.3 当前关于新中国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目标、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对象与研究内容
        1.4.2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156 项目”与洛阳城市变迁历史
    2.1 新中国156项工业与城市建设背景
        2.1.1 新中国156项工业建设的大背景
        2.1.2“一五”时期新兴工业城市建设概览
        2.1.3“一五”时期典型新兴工业城市规划概览
    2.2 一场从零开始的造城运动——新兴工业城市洛阳的发展轮廓
        2.2.1 洛阳在建国初期城市发展的基础状况
        2.2.2 新时代的开创——新中国156项工程选址洛阳后第一期城市规划
        2.2.3 充实与提高——20 世纪80年代后洛阳城市发展
    2.3 洛阳(涧西区)156 时期城市发展详解
        2.3.1 洛阳涧西区工业择址
        2.3.2 作为新兴工业城市的洛阳涧西区规划详解
        2.3.3“苏联模式”or“洛阳模式”?洛阳市初期城市规划成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洛阳“156 项”工程建设历史研究
    3.1 洛阳“156 项”工程建设历史概览
        3.1.1“156 项”工程在河南省的建设情况
        3.1.2 洛阳“156 项”工程总体状况
    3.2 洛阳“156 项”工程电力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热电厂建设历史
        3.2.1 洛阳热电厂建厂背景
        3.2.2 洛阳热电厂建厂历史
        3.2.3 洛阳热电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3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滚珠轴承厂建设历史
        3.3.1 洛阳滚珠轴承厂建厂背景
        3.3.2 洛阳滚珠轴承厂建厂历史
        3.3.3 洛阳滚珠轴承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4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设历史
        3.4.1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厂背景
        3.4.2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厂历史
        3.4.3 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5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矿山机器厂建设历史
        3.5.1 洛阳矿山机器厂建厂背景
        3.5.2 洛阳矿山机器厂建厂历史
        3.5.3 洛阳矿山机器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6 洛阳“156 项”工程船舶工业方面的建设——河南柴油机厂建设历史
        3.6.1 河南柴油机厂建厂背景
        3.6.2 河南柴油机厂建厂历史
        3.6.3 河南柴油机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7 洛阳“156 项”工程有色金属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设历史
        3.7.1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厂背景
        3.7.2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厂历史
        3.7.3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类构成分析
    4.1 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体系框架的构建
        4.1.1 基于生产与辅助设施分类的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
        4.1.2 基于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
        4.1.3 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体系
    4.2 洛阳156工程生产厂区遗产构成与现状分析
        4.2.1 洛阳156工程生产厂区物质遗产构成
        4.2.1.1 洛阳156工程工业厂区整体规划
        4.2.1.2 洛阳156工程工业厂区建筑研究
        4.2.1.3 洛阳156工程厂区生产线与生产设备
        4.2.1.4 洛阳156工程厂区大型构筑物
        4.2.2 洛阳156工业生产厂区非物质遗产构成
        4.2.2.1 洛阳156工业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及技术创新
        4.2.2.2 洛阳156工业企业管理
        4.2.2.3 洛阳156工业遗产档案
        4.2.2.4 洛阳156工业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
    4.3 洛阳156工程配套设施遗产构成与现状分析
        4.3.1 洛阳156工程配套科研高教遗产
        4.3.1.1 洛阳涧西工业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整体风貌
        4.3.1.2 洛阳涧西工业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典型案例研究
        4.3.2 洛阳156工程住宅街坊建筑分析
        4.3.2.1 洛阳156苏式街坊初始建设情况概览
        4.3.2.2 洛阳156苏式街坊典型案例研究
        4.3.3 洛阳156工业遗产其他配套设施
        4.3.3.1 商业配套构成
        4.3.3.2 文教卫生设施
        4.3.3.3 对外接待建筑
    4.4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洛阳涧西工业区整体风貌
        4.4.1 城市功能分区与路网绿化
        4.4.2 广场景观与沿街整体风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本体价值评价初探
    5.1 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理论前提
        5.1.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目标与意义的明确
        5.1.2 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研究
        5.1.3 天津大学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研究进展
    5.2 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剖析
        5.2.1 基于工业建筑单体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5.2.2 基于工业厂区完整性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5.2.3 基于工业遗产群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5.2.4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地域性与时代性特征
    5.3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级保护构成层级
        5.3.1 国内学界关于工业遗产分级保护的理论探讨
        5.3.2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级保护体系的构建
        5.3.3 基于遗产群理念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初建
    5.4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现状与困境
        5.4.1 遗产or地产——在用中的庞大厂区
        5.4.2 保护or拆迁——老街坊的尴尬境地
        5.4.3 民生改善的呼声与遗产化认知的艰难推进
        5.4.4 保护路径的缺乏与起步缓慢的文创产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探索
    6.1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动因与目标
        6.1.1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动因与原则
        6.1.2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目标与发展模式
    6.2 洛阳156工业遗产厂区部分的改造再利用探索
        6.2.1 以营建城市副中心为目标的旧厂区整体更新规划——以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为例
        6.2.2 厂区整体搬迁促成的旧厂区整体更新规划——以洛阳铜加工厂为例
    6.3 洛阳156时期工业遗产历史街区部分的改造再利用探索
        6.3.1 长春路历史街区街区复兴方案
        6.3.2 老街坊的活态保护——以10号街坊和36号街坊为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现代冷轧带钢生产技术进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2 国外现代冷轧宽带钢生产技术现状
    2.1 冷轧原料条件
        2.1.1 冷轧用钢坯必须低杂质
        2.1.2 冷轧用料必须有良好的热轧条件
        2.1.3 冷轧用料有加厚的趋势
    2.2 除鳞机组的技术进度
        2.2.1 概述
        2.2.2 湍流式酸洗机组
        2.2.3 机械除鳞
    2.3 轧机方面的新技术
        2.3.1 HC轧机
        2.3.2 CVC (连续可变凸度) 轧机
        2.3.3 UPC (万能板形控制) 轧机
        2.3.4 CR轧机
        2.3.5 各个机组的联合生产技术及短流程的进展
    2.4 退火工序的新发展
        2.4.1 全氢罩式退火炉
        2.4.2 连续退火机组
    2.5 其它工序的新发展
3 对鞍钢冷轧生产的几点看法
    3.1 鞍钢在“十五”期间应建设第二套冷连轧机
    3.2 与第二套冷轧机相配套, 应研究建立1条汽车用镀层钢板专用生产线

(7)工业文化城市视角下鞍山工业遗产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文化城市研究
        1.3.2 工业遗产保护研究
        1.3.3 鞍山工业遗产保护研究
    1.4 研究对象与范围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文化城市
        2.1.2 工业文化
        2.1.3 工业文化城市
        2.1.4 工业遗产及其相关概念
        2.1.5 活化及其相关概念
    2.2 基础理论
        2.2.1 场所理论
        2.2.2 城市更新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工业文化城市与工业遗产活化的关系
    3.1 工业文化城市的判别条件
        3.1.1 历史文化城市
        3.1.2 具有突出的工业文化
        3.1.3 具有长足发展的工业文化事业与产业
        3.1.4 具有足以代表工业文化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3.2 工业遗产活化的基本原则与模式
        3.2.1 工业遗产活化的基本原则
        3.2.2 工业遗产活化的模式
    3.3 工业文化城市与工业遗产的关系
        3.3.1 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文化的载体
        3.3.2 工业文化城市特性促进工业遗产的保护
        3.3.3 工业遗产的活化激发工业文化城市活力
    3.4 工业文化城市对工业遗产活化的导向
        3.4.1 城市功能定位引导工业遗产的活化
        3.4.2 城市空间结构统制工业遗产的活化
        3.4.3 城市历史文化风貌辅助工业遗产的活化
        3.4.4 城市旅游促进工业遗产的活化
    3.5 本章小结
4 鞍山市工业遗产现状与特征分析
    4.1 鞍山市概况
        4.1.1 鞍山市城市发展与工业发展历程
        4.1.2 鞍山市城市发展定位
    4.2 鞍山市工业遗产价值评估
        4.2.1 鞍山市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
        4.2.2 鞍山市工业遗产的评估标准
    4.3 鞍山市工业遗产现状与特征
        4.3.1 鞍山市工业遗产现状
        4.3.2 鞍山市工业遗产特征
    4.4 鞍山市工业遗产活化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4.4.1 存在的问题
        4.4.2 问题成因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鞍山市工业遗产活化思路与策略
    5.1 鞍山市工业遗产活化总体思路
        5.1.1 提高工业遗产保护意识与群众参与性
        5.1.2 确保充足的工业遗产活化资金
        5.1.3 探索工业遗产活化的更多可能性
        5.1.4 注重对非物质工业遗产的活化
        5.1.5 重视工业遗产活化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5.2 鞍山市工业遗产活化规划
        5.2.1 工业遗产的确认
        5.2.2 确定保护、保存、展示和修复再利用的措施
    5.3 鞍山市工业遗产活化策略
        5.3.1 一般性工业遗产活化策略
        5.3.2 地方性工业遗产活化策略
        5.3.3 国家性工业遗产活化策略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8)IGC650HCW冷带轧机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板带轧机厚控系统的基本方式
        1.2.1 板厚控制的基本原理
        1.2.2 板厚控制的基本方式
    1.3 板带轧机厚度控制发展综述
    1.4 两套冷轧机厚控系统的消化研究
        1.4.1 1850mm铝带冷车机厚控系统的消化研究
        1.4.2 1850mmCVC铝带冷轧机厚控系统的消化研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650HCW冷带轧机IGC控制系统组成及动态模型分析
    2.1 650HCW冷带轧机IGC控制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2.2 位置控制系统的动态模型分析
        2.2.1 机理模型的建立
        2.2.2 离散化模型分析
    2.3 位置控制系统的动态模型辨识
        2.3.1 辨识结构与输入信号
        2.3.2 辨识过程及数据处理
    2.4 张力系统的动态模型分析
    2.5 自动厚度控制系统的动态模型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环位置系统自校正控制研究
    3.1 位置系统自校正控制的基本思路
    3.2 自校正控制基础
        3.2.1 引言
        3.2.2 极点配置自校正控制理论基础
    3.3 位置系统的自校正控制
    3.4 基于神经网络的位置系统自校正控制研究
        3.4.1 神经网络自校正控制基础
        3.4.2 RBF神经网络及训练方法
        3.4.3 位置系统神经网络控制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650HCW冷带轧机自动控制系统研制
    4.1 厚控系统的模拟功能块分类及工作原理
        4.1.1 各模拟功能块的分类
        4.1.2 等效模拟量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4.2 AGC内环控制系统的实现
        4.2.1 压力闭环实现
        4.2.2 位置闭环实现
    4.3 张力系统的PID控制实现
        4.3.1 电流环的等效闭环传递函数
        4.3.2 转速环的等效闭环传递函数
        4.3.3 张力闭环控制系统的实现
    4.4 自动厚度控制系统变参数自适应控制
    4.5 内辊缝闭环厚度控制的弯辊力补偿控制
        4.5.1 回归模型分析
        4.5.2 弯辊力补偿的实现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650HCW轧机厚控系统上位机设定及人机界面
    5.1 上位机系统结构及软件组成
        5.1.1 上位机系统结构
        5.1.2 上位机软件总体组成
    5.2 压下规程及相应的软件
        5.2.1 厚度分配软件
        5.2.2 工作辊移动量设定
    5.3 辊缝值设定与自适应调整
        5.3.1 缸位移闭环辊缝值设定与轧机刚度测定
        5.3.2 辊缝闭环辊缝值设定与轧机刚度测定
        5.3.3 缸位移与辊缝闭环辊缝设定值的自适应调整
    5.4 上位机人机界面简介
        5.4.1 工况显示界面
        5.4.2 实时测量界面
        5.4.3 系统自检界面
        5.4.4 数据报表打印界面及打印格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场调试与实验研究
    6.1 650HCW轧机主体设备与控制系统
    6.2 传感器及检测仪表的调试
        6.2.1 传感器及二次仪表的调整
        6.2.2 传感器仪表板的调试
    6.3 压力闭环控制系统的调试
    6.4 位置闭环控制系统的调试
        6.4.1 缸位移位置闭环系统的调试
        6.4.2 辊缝位置闭环系统的调试
    6.5 自动厚度控制系统指标的测试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项目获奖证书复印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和参加的科研工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冷轧带钢板形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冷轧板形的基本概念
        1.2.1. 板形的表示方法
        1.2.2. 板形缺陷产生的原因
    1.3. 影响冷轧板形的主要因素
        1.3.1. 张力
        1.3.2. 轧制力波动
        1.3.3. 轧辊凸度变化
        1.3.4. 轧辊压扁
        1.3.5. 来料厚度分布
    1.4. 冷轧板形的基本控制方法
        1.4.1. 原始辊型设计
        1.4.2. 液压弯辊法
        1.4.3. 轧辊倾斜控制
        1.4.4. 轧辊横移法
        1.4.5. 工作辊分段冷却控制
    1.5. 冷轧板形控制主要机型及发展现状
        1.5.1. HC/UC轧机
        1.5.2. CVC轧机
        1.5.3. PC轧机
        1.5.4. 森吉米尔轧机
        1.5.5. 其它类型板形控制技术
    1.6. 冷轧板形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1.6.1. 冷轧板形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
        1.6.2. 冷轧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6.3. 冷轧板形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冷轧带钢板形检测技术研究
    2.1. 压磁式板形辊
        2.1.1. 压磁式板形辊的结构
        2.1.2. 压磁式板形辊的板形检测原理
    2.2. 压电式板形辊
        2.2.1. 压电式板形辊结构
        2.2.2. 压电式板形辊的板形检测原理
    2.3. 两种板形辊板形信号处理的区别
        2.3.1. 信号传输环节的区别
        2.3.2. 信号处理方式的区别
    2.4. 板形测量信号处理模型的研究与开发
        2.4.1. 板形辊的结构和主要参数
        2.4.2. 板形测量值表达式的推导
        2.4.3. 径向力测量值的标定平滑处理
        2.4.4. 边部测量段径向力的修正
        2.4.5. 板形辊故障测量段处径向力的确定
        2.4.6. 带钢横向厚度分布计算
    2.5. 板形测量信号处理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
        2.5.1. 板形测量值的插值转换
        2.5.2. 板形测量值计算模型应用效果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冷轧板形预设定控制的研究
    3.1. 板形设定计算策略
    3.2. 板形目标曲线动态补偿设定模型
        3.2.1. 板形目标曲线的确定原则
        3.2.2. 板形目标曲线的设定方法
        3.2.3. 板形目标曲线设定模型的实际应用
    3.3. 板形调节机构设定计算的流程
        3.3.1. 离散化
        3.3.2. 计算辊缝凸度目标值
        3.3.3. 计算板形调控机构的影响系数
        3.3.4. 计算实际辊缝凸度
        3.3.5. 计算实际辊缝凸度和目标辊缝凸度之间的偏差
        3.3.6. 计算板形调节机构的设定值
    3.4. 轧辊热凸度计算
    3.5. 轧辊磨损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冷轧板形闭环控制系统的研究
    4.1. 板形调控功效系数计算
        4.1.1. 板形调控功效系数的定义
        4.1.2. 板形调控功效系数的自学习确定
    4.2. 多变量最优板形闭环控制
        4.2.1. 板形闭环控制策略
        4.2.2. 最优控制算法
        4.2.3. 闭环控制方式选择
    4.3. 板形前馈控制
        4.3.1. 板形前馈控制策略
        4.3.2. 板形前馈控制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板形闭环控制系统核心模型的研究
    5.1. 中间辊横移速度控制模型研究
        5.1.1. UCM轧机中间辊初始位置计算
        5.1.2. 中间辊横移阻力的确定
        5.1.3. 中间辊横移速度的设定
    5.2. 板形调节机构动态替代控制技术研究
        5.2.1. 工作辊弯辊超限时的替代板形调节机构选择
        5.2.2. 工作辊弯辊与其它替代执行器的在线控制模型
        5.2.3. 工作辊弯辊超限替代模型的制定
        5.2.4. 模型的应用效果
    5.3. 非对称弯辊控制技术研究
        5.3.1. 非对称弯辊的工作原理
        5.3.2. 非对称弯辊的板形调控功效
        5.3.3. 非对称弯辊控制对辊间压力分布的影响
        5.3.4. 非对称弯辊与轧辊倾斜控制的选择
        5.3.5. 现场应用效果
    5.4. 工作辊分段冷却控制研究
        5.4.1. 冷却控制原理
        5.4.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冷轧板形控制系统的工业应用
    6.1. 应用背景
        6.1.1. 产品方案
        6.1.2. 冷轧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6.1.3. 板形辊的主要技术参数
    6.2. 板形控制系统硬件配置方案
        6.2.1. 板形控制系统硬件配置
        6.2.2. 板形控制系统通信方案
    6.3. 板形控制系统软件的开发
    6.4. 板形控制系统的离线测试
    6.5. 板形控制效果分析
        6.5.1. 常规轧制过程的板形控制效果
        6.5.2. 超薄规格带钢的板形控制效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关于周期軋机的改建問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厚板四辊轧机轧辊参数匹配与板凸度关系研究[D]. 鲁亮. 燕山大学, 2019(03)
  • [2]关于周期軋机的改建問題[J]. В.С.Артюх,陈贞元. 钢管情报, 1966(02)
  • [3]板带轧机轧辊偏心控制的研究[D]. 李勇. 东北大学, 2008(05)
  • [4]国内外无缝钢管生产发展综述[J]. 李长穆. 钢管, 1988(02)
  • [5]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D]. 孙跃杰. 天津大学, 2016(11)
  • [6]现代冷轧带钢生产技术进展概述[J]. 刘军. 鞍钢技术, 2000(05)
  • [7]工业文化城市视角下鞍山工业遗产活化研究[D]. 朱妍.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8]IGC650HCW冷带轧机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杨景明. 燕山大学, 2000(01)
  • [9]冷轧带钢板形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王鹏飞. 东北大学, 2011(07)
  • [10]对二初轧厂改造方案的见解[J]. 周中全. 鞍钢技术, 1981(01)

标签:;  ;  ;  

周期性磨坊的重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