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能量具简易镀铬设备(论文文献综述)
哈尔滨林业机械厂计量室[1](1967)在《万能量具简易镀铬设备》文中研究指明 本简易镀铬设备专供修理磨损的量棒、卡尺及其他万能量具用。优点是构造简单,经济,操作方便。
周晨阳[2](2020)在《广东“小三线”建设研究(1964-1978)》文中认为为了响应国家层面上的“大三线”建设,地处一线地区的广东省率先提出并积极推动地方层面上的“小三线”建设,对我国国防工业建设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探究1964至1978年的广东“小三线”建设,总结其经验教训,能够为新时代国家国防工业建设以及实施和开展重大战略、重大工作、重大任务提供历史借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档案等文献资料与口述史新材料,充分梳理了广东“小三线”建设的历史过程,详细研究了其决策过程、领导机制、人员调配、项目规划等问题,系统地勾勒出广东“小三线”建设发展的历史全貌。通过分析广东“小三线”建设的国际国内背景与中央政策对广东省决策的影响,阐明了广东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小三线”建设的根本原因。通过详细介绍国家和广东省各级领导机构为“小三线”建设所做的周密部署,突出了党在“小三线”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与领导地位。透过不同时期的“小三线”建设的发展情况,分析出广东“小三线”建设的战略地位始终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此外,本文还选取了典型的广东“小三线”军工企业进行微观层面上考察,剖析“小三线”建设在基层的具体运作模式。最后,评价广东“小三线”建设的功过得失,本文从战略、区域协调、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对其历史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在厘清史实及其规律的基础上,总结了广东“小三线”建设中可汲取的经验教训,以期能够为当前国防现代化建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也能够为当下如何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机统一提供启示。
陈政国,周俊德[3](1966)在《万能量具简易镀铬设备》文中研究表明 本文介绍的简易镀铬设备,是供修理磨损的量棒、卡尺等用的,具有结构简单、经济、操作方便等优点。 1.简易镀铬设备的线路及几个要点
呼兰农机修理研究所旧件修复组[4](1973)在《滚动轴承的修复》文中研究指明一、滚动轴承的损坏及其原因滚动轴承在使用过程中除了正常的磨损以外,有不少是由于非正常的损坏而不能继续工作.这种损坏主要有如下几种.(一)破碎和裂纹.主要原因是:内、外套圈与转轴或与轴承座配合太紧;负荷过高;制造时使用的材料不合格或热处理不当;运转时有硬物侵入以及拆装时用重力敲打等等.
钱忠畲[5](1986)在《16V240ZJ型柴油机凸轮轴段修中的检测与装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武昌南机务段在段修中对16V240ZJ型柴油机凸轮轴进行的检测与装配工艺。
康维嘉[6](2017)在《微流控芯片UV光固化微注射成型的实验研究与模拟》文中认为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微流控芯片的加工成型方法—UV固化微注射模塑成型。此方法采用液体UV固化料代替了传统的热塑性高分子材料及玻璃、硅等材料,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用UV固化模塑成型法代替了传统的刻蚀法、热压法、模塑法、激光雕刻法等成型方法。同时研制了芯片的光化学模内封接法。整个成型过程能够满足芯片批量化生产的要求,且由于成型过程所需注射压力、保压压力较小,无需塑化等特点使成型设备简单,降低了生产成本,成型周期也比传统加工方法大大缩短。本文主要做了以下研究:1.设计并加工了一套UV固化微注射模塑成型的实验设备,相比于前人所做的设计,本文设计加工的成型模具实现了开合模与顶模的一体化,不仅大大节省了空间,还满足了一个更重要的要求:能够观察记录整个制品充模固化的全过程能够对注射筒内的物料进行抽真空处理,保证物料完全消泡;在注射筒上加了加热保温装置;根据模腔的体积计算设计注射筒的直径,能够使注射行程更合理;采用了线光源扫描照射的方式,提高成型效率的同时提高了成型精度。2.研究了不同配方制品的机械力学性能;各成型工艺参数(注射压力、光照功率、光照方式)、配方(单体种类、单体含量)对制品成型效率的影响。增加单体含量、增大注射压力、光照功率、光照方式由平面照射改为扫描照射都能够提高成型效率;最终成型时间可控制一分钟以内,与传统成型方法相比,成型周期大大缩短。在其中增加单体TMPTA的含量能够提高制品的强度、弹性模量、硬度,增加单体EOEOEA的含量会降低制品的强度、弹性模量、硬度,增加TMPTA、EOEOEA单体中的任意一个都会使制品的断裂伸长率降低。3.利用本文设计的成型模具以及另一个简易的模具,采用可视化的手段,记录分析了制品的整个成型过程,对缺陷成形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办法即改变充模方式、对光源照射头进行改进能够完全消除这些成性缺陷,得到成型质量较好的制品。4.对制品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测(流道的完整性、亲水性、透光性),发现用本文的方法制得的芯片流道完整性好、制品表现为亲水、且透光性能良好。用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对芯片模型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得出了能够在流道内能够生成液滴的工艺参数,用模拟得出的工艺参数对封接好的芯片进行了功能性的实验验证,验证了通过本文的方法自制的微流控芯片可以生成液滴。
周卫铭[7](2005)在《无氰碱性镀铜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EDTA无毒,是一种络合性能良好的螯合剂。目前,在国内还没见有关以其作为电镀铜络合剂的实例报道。本文里,作者以相关电镀理论为指导,论述了以EDTA为主络合剂的镀铜体系是否能得到良好的工艺性能,重点研究了EDTA镀铜工艺的镀液和镀层性能,优选出了5个镀液配方,通过与氰化体系和柠檬酸-酒石酸体系镀铜工艺比较,发现该工艺具有良好的综合工艺性能,能够满足生产实际。本课题的研究顺应了镀铜工艺的发展趋势,为当今电镀行业的“清洁生产”给出了更广阔的选择范围。 首先,本文叙述了电镀工艺的发展历史,强调了镀铜工艺在电镀行业的重要地位。通过对现有镀铜工艺的介绍,指出了镀铜工艺将一直保持其在电镀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并将不断的发展下去。但是,氰化物的剧毒性,决定了氰化镀铜工艺终究将被淘汰,找到能满足生产实际的、可替代的无氰镀铜工艺是当今镀铜工艺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于以上背景,首先,通过对电镀理论和相关理论的学习,指出了影响电极过程和电结晶过程的主要参数-超电压,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理论为依据,对多种络合剂镀铜体系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以EDTA为主络合剂的镀铜体系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给出了一个初步的、以EDTA为主络合剂的镀铜工艺方案。 在实验过程中,分别对初步方案进行了极化曲线测试和霍尔槽实验,并不断地调整和优化,给出了5个可行的配方,即文中的所说的配方6、7、8、9、10(其中,配方6不含任何添加剂,配方7含有酒石酸钾钠,配方8含有柠檬酸钾,配方9和配方10分别是在配方7、配方8的基础上加入了一定量的硝酸钾)。对这5个配方进行了更深一步镀液性能测试,如:电流效率、均镀能力、整平性、深镀能力、稳定性等,之后,发现整个镀液体系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加入酒石酸钾钠、柠檬酸钾等辅助络合剂,能在小电流密度时提高镀液的极化值,适当扩大光亮电流密度范围;还能提高镀液的均镀能力和深镀能力,柠檬酸钾能显着提高镀液的整平性,而酒石酸钾钠却使镀液的整平性有较大程度的降低。当在体系中再加入硝酸钾后,槽电压显着下降,在低温时,光亮电流密度范围也比较宽,镀液的均镀能力、整平性、深镀能力也都有相当程度的提高,但明显降低了电流效率。 对比柠檬酸-酒石酸体系和氰化体系发现,EDTA体系镀液性能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中,配方6具有较好的均镀能力,整平性显着高于柠檬酸-酒石酸体系,但
王永伟[8](2020)在《碳纤维复合材料连续拉挤集成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内碳纤维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相关产业初具规模。拉挤成型技术作为最成熟和普及的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具有快速的生产效率和极高的原料利用率,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纤维沿轴向方向上优异的力学性能,近几年逐步形成一系列标准的工业化产品,尤其是在能源、建筑领域,出现了用于电力输送的碳纤维复合芯导线,油田开采用的碳纤维抽油杆,风力发电叶片用碳纤维加强筋梁等制品。这些应用领域均为连续长度使用,少则数十米,多则成百上千米,甚至是要求高达数千米而不能有任何形式的接头,因此对拉挤制品在轴向方向上各项性能的连续和稳定性上有极为严苛的要求。本文对能源领域中的碳纤维复合芯导线、油田用抽油杆和风电叶片加强筋板的轴向拉挤-环向缠绕-玻纤带包覆一体化成型技术和工程化应用关键技术上开展了研究。对影响复合材料连续拉挤成型过程中质量不稳定因素及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树脂特性变化以及固化反应的差异性对拉挤产品微观组织结构及宏观性能的影响形式;研究了拉挤产品裂纹、形变等缺陷产生的机理及消除方法;对连续拉挤中、高温树脂体系反应动力学与拉挤工艺控制关系进行了研究,实现了树脂体系在连续拉挤过程中均一、连续稳定固化;研究了影响连续拉挤稳定成型的各项因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对各关键因素实现了可调可控,有效抑制了各种产品制备过程中内部缺陷的产生,实现了拉挤制品的连续稳定化制备。对多层功能复合型碳纤维增强光纤探测杆和电信号缆开展了研制工作。以环向缠绕层对内芯功能部位实现生产过程中的居中定位,以环向包覆高强玻璃纤维带层实现对制品径向的保护和性能的提升。开发了轴向拉挤-环向纤维缠绕-包覆玻纤带一体化成型技术。通过优化成型工艺,改进生产装备,配套各项保障体系,实现生产过程中制品内外结构稳定,高温树脂体系均一固化,并进一步验证制品性能的连续稳定,达到设计要求。实现两个系列产品超长距离连续稳定化制备。对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和抽油杆工程应用关键技术开展了研究。包括实现长距离力学性能传递的连接金具及配套安装技术,安全施工用的导向装置,连续长度应用所需的抗扭转、防偏磨、断裂保护以及临时夹持装置。根据纤维材料的各项异性以及径向方向性能的差异,对抽油杆施工作业车进行了设计,并在实际现场验证了设备的各项功能,实现了稳定的施工作业工序。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胜利油田以及延长油田开展科研项目并对碳纤维抽油杆进行推广应用,对现场各项采油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对杆柱设计和采油工艺优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合理化的应用和设计方案,以提高采油效益和并实现能耗控制。在连续拉挤制品施工应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即是连接金具的制作,安装质量直接影响施工的安全性以及产品的综合寿命。而在施工放线作业各项环节中,不可避免的会对杆体径向造成挤压、扭转、弯折或冲击损伤,但此类产品通常表面被包覆金属绞线或有油污,难以通过肉眼发现内部损伤;另一方面在系列产品服役周期过程中,还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判定产品质量并预测寿命。因此施工质量验收和产品运营维护均需要专业配套的无损检测技术。本文基于X射线成像机理,开发了一款便携式无损探伤仪,系统研究了不同成像手段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图像增强技术,实现了对绞合拉挤产品复合材料芯棒以及关键连接部位缺陷的清晰识别;基于振动频谱响应原理,开发了一款长距离拉挤复合产品缺陷识别便携装备,通过振动扫频和频谱识别,建立了复合拉挤产品缺陷探测和谱图识别方法;实现了拉挤产品施工以及运营维护过程中损伤局部检测和长距离缺陷探测,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得到了验证。
邹志勇[9](2002)在《工程机械维修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系统分析我国工程机械维修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工程机械维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维修的对策进行了探讨,并分别针对工程机械维修企业和施工企业提出了一些建议性的维修对策,提出了将维修管理工程和RCM模式引入工程机械维修中的建议,从而引出RCM服务的概念。为了寻求提高工程机械RCM服务水平较为有效的途径,本文讨论了影响工程机械RCM服务水平的因素,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对其进行了评估,并编制了相应的工程机械RCM服务水平评估软件。
陆笑[10](2020)在《微波烧结陶瓷钢领的工艺技术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钢领作为环锭纺纱中的关键器件,传统钢材质钢领不耐磨损,年损耗量巨大。研制更耐磨损,耐高温的陶瓷钢领对于环锭纺纱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陶瓷钢领的成本取决于其制备工艺成本,制备工艺的关键步骤是烧结过程。陶瓷的常规烧结方式耗时耗能,温度分布不均匀且烧结后的样品性能低,而微波烧结方式不仅用时短,节能高效而且烧结后的样品性能更优异。影响微波烧结样品性能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材料在烧结腔内受热是否均匀,这与烧结腔内电磁场的分布情况有很大关联,因此在烧结过程中掌握腔内电磁场的分布至关重要。为了解决样品低温时在微波烧结腔内吸收微波程度不均的情况,本文借助三维电磁仿真技术HFSS,在其模拟结果指导下,对微波烧结技术制备陶瓷钢领的工艺及性能进行研究。首先,借助仿真软件HFSS来模拟微波烧结腔内的电磁场分布情况,并通过改变样品位置,比较电磁场分布情况,得到样品上电磁场分布最均匀的区域,利用仿真结果指导微波烧结实验。其次,通过注凝成型法得到3Y-TZP陶瓷钢领素坯,利用常规烧结与微波烧结两种方式对其预烧结后再进行微波烧结,探究预烧结方式对陶瓷钢领性能的影响,确定陶瓷钢领微波烧结的最佳工艺。最后,改变样品在烧结腔内的位置进行烧结实验,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微波预烧结的样品完成整个烧结过程后比常规预烧结样品的晶粒尺寸更小、分布更均匀,密度、维氏硬度、抗弯强度、断裂韧性等性能均优于常规预烧结,且最终烧结温度要低100℃。另外,在仿真软件得到的电磁场分布最均匀区域进行烧结的陶瓷样品,其各项性能均优于其他区域烧结的样品,且粒径更均匀,气孔更少。因此模拟技术指导微波加热过程,可以有效解决微波加热不均匀问题,改善样品性能。三维电磁场仿真分析的准确性及指导3Y-TZP陶瓷微波烧结的优越性得到了验证,在电磁仿真技术指导下使用微波烧结技术可以提高纯陶瓷钢领的性能和成品率,提高效率,减低工艺成本,使纯陶瓷钢领普遍应用于环锭纺纱生产中成为可能。
二、万能量具简易镀铬设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万能量具简易镀铬设备(论文提纲范文)
(2)广东“小三线”建设研究(1964-197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理论意义 |
(三)现实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历史分析法 |
六、理论基础 |
(一)国防建设理论 |
(二)群众史观 |
第一章 广东“小三线”建设的背景与决策 |
一、全国三线建设的背景 |
(一)国际形势的日趋紧张 |
(二)调整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
(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层决策 |
二、广东“小三线”建设的背景与决策 |
(一)“小三线”建设的决策 |
(二)广东的海边防形势与“支前”经验 |
(三)广东良好的工业基础 |
(四)广东的自然条件 |
第二章 广东“小三线”建设的规划与开启 |
一、建立领导机构 |
二、选定建设区域 |
三、项目规划 |
(一)军工项目 |
(二)配套项目 |
(三)迁厂规划 |
第三章 广东“小三线”建设的实施过程 |
一、“小三线”建设的曲折发展(1966-1969年) |
(一)“文革”对“小三线”建设的破坏 |
(二)“小三线”建设在艰难中发展 |
二、“小三线”建设的再次推进(1969-1973年) |
(一)战备疏散人口与安置 |
(二)建设项目的全面铺开 |
三、“小三线”建设的逐步收尾(1973-1978年) |
第四章 广东“小三线”军工企业的建设 |
一、军工企业的概况 |
二、军工企业的选址与征地 |
(一)厂址的选择 |
(二)土地的征收 |
三、军工企业的组建 |
四、劳动力的招收和组织 |
(一)招收职工 |
(二)组织民兵 |
五、军工企业的生产 |
(一)设备和工装的供应 |
(二)产品的试制与生产 |
(三)军品质量检查制度 |
六、军工企业的组织架构 |
七、军工企业的特点 |
(一)集中国家资源优势 |
(二)产品的政治属性强 |
(三)人员构成的广泛性 |
第五章 广东“小三线”建设的评价 |
一、广东“小三线”建设的成就与意义 |
(一)从战略层面看“小三线” |
(二)从区域协调发展层面看“小三线” |
(三)从精神文化层面看“小三线” |
二、广东“小三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选址缺乏科学规划 |
(二)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
(三)长期忽视建设者的个人生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人物采访名单 |
附录二 :1971年北江机械厂生产、试制、协作计划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微流控芯片UV光固化微注射成型的实验研究与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微流控芯片概述及应用 |
1.2 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 微流控芯片成型材料、加工技术的选择与发展 |
1.4 封接方法的简介 |
1.5 前人所做的研究 |
1.6 光固化快速成型技术的介绍 |
1.7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7.1 研究目的 |
1.7.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UV光固化微注射成型设备的研究 |
2.1 UV光固化注射成型设备的设计原则 |
2.2 模具部分的设计 |
2.2.1 模芯的设计 |
2.2.2 开合模与顶模一体化结构设计中气缸的选择 |
2.3 注射部分的设计 |
2.4 光源辐照系统的设计 |
2.5 控制系统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UV光固化微注射成型效率及材料性能的研究 |
3.1 低聚物、单体、活性稀释剂的选择 |
3.2 光固化反应原理 |
3.3 光固化材料性能的研究 |
3.4 光固化成型效率的研究 |
3.4.1 光固化充模速率的研究 |
3.4.2 光固化固化速率的研究 |
3.4.3 设备经重新设计加工后光固化成型率率的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流控芯片注射UV固化成型中缺陷形成机理及解决方案研究 |
4.1 可视化原理简介 |
4.2 可视化简易模具的设计 |
4.3 UV光固化微注射模塑成型的微流控芯片的典型缺陷 |
4.4 充模可视化实验研究 |
4.5 光照可视化实验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芯片液滴的形成及芯片的表征 |
5.1 十字结构液滴形成的模拟 |
5.1.1 模拟软件的介绍 |
5.1.2 软件模拟的意义 |
5.1.3 Comsol软件模拟过程 |
5.1.4 Comsol软件仿真结果 |
5.2 成型的微流控芯片的表征 |
5.2.1 透光度的表征 |
5.2.2 制品流道的完整性与一致性 |
5.2.3 制品的亲疏水性 |
5.2.4 制品功能的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7)无氰碱性镀铜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镀铜工艺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
1.1 电镀工业的发展历史 |
1.2 铜镀层的性质及应用 |
1.3 镀铜溶液的类型 |
1.4 几种常见的镀铜工艺 |
1.4.1 氰化镀铜 |
1.4.2 酸性镀铜 |
1.4.3 焦磷酸盐镀铜 |
1.4.4 有机多膦酸盐镀铜(HEDP镀铜) |
1.4.5 柠檬酸-酒石酸盐镀铜 |
1.5 其它无氰镀铜工艺 |
1.6 镀铜的发展前景 |
1.7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8 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点 |
第2章 电镀基本理论与原理 |
2.1 电镀的相关原理 |
2.1.1 络离子迟缓放电理论 |
2.1.2 添加剂的吸附理论 |
2.1.3 产生光亮镀层的电子自由流动理论 |
2.1.4 电结晶理论 |
2.2 超电压与极化 |
2.3 寻找工艺配方的研究思路 |
2.4 初步方案 |
2.4.1 主络合剂 |
2.4.2 主盐 |
2.4.3 第二络合剂、辅助络合剂和添加剂 |
2.4.4 工艺条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镀液性能分析 |
3.1 概述 |
3.2 实验方法 |
3.2.1 极化曲线的测定与霍尔槽实验 |
3.2.2 阴极电流效率的测定 |
3.2.3 均镀能力的测定 |
3.2.4 整平能力(微观分散能力)的测定 |
3.2.5 深镀能力的测定 |
3.2.6 镀液的稳定性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极化曲线与霍尔槽实验 |
3.3.2 阴极电流效率 |
3.3.3 均镀能力 |
3.3.4 整平性 |
3.3.5 深镀能力 |
3.3.6 稳定性 |
3.3.7 其它成分对镀液体系的影响 |
3.3.8 其它工艺条件对镀液体系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镀层性能分析 |
4.1 概述 |
4.2 实验方法 |
4.2.1 铜镀层厚度的测量 |
4.2.2 镀层沉积速度的测定 |
4.2.3 镀层孔隙率的测定 |
4.2.4 镀层结合强度实验 |
4.2.5 镀层表面形貌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沉积速度 |
4.3.2 孔隙率 |
4.3.3 结合强度 |
4.3.4 镀层表面形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成本分析 |
第6章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发表及专利情况 |
(8)碳纤维复合材料连续拉挤集成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创新和主要贡献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PAN基碳纤维发展现状 |
1.2 连续拉挤成型工艺 |
1.3 拉挤工艺发展现状 |
1.3.1 工艺控制 |
1.3.2 拉挤工艺国内外现状 |
1.4 新型拉挤工艺介绍 |
1.4.1 在线编织拉挤成型法 |
1.4.2 反应注射拉挤 |
1.4.3 曲面拉挤 |
1.5 碳纤维拉挤制品应用现状 |
1.5.1 电力 |
1.5.2 石油 |
1.5.3 风力发电 |
1.5.4 汽车轻量化 |
1.5.5 建筑加固领域 |
1.6 拉挤制品生产和应用存在的问题 |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材料及试剂 |
2.1.2 实验设备 |
2.1.3 技术路线 |
2.2 连续拉挤成型 |
2.3 工程应用研究 |
2.3.1 连接金具 |
2.3.2 辅助配件 |
2.3.3 工程化应用评测 |
2.4 无损检测研究 |
2.4.1 X射线检测 |
2.4.2 振动检测 |
2.5 测试与表征 |
2.5.1 碳纤维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 |
2.5.2 拉挤制品外观 |
2.5.3 直径公差及f值 |
2.5.4 抗拉强度 |
2.5.5 径向耐压性能实验(圆杆) |
2.5.6 玻璃化转变温度 |
2.5.7 卷绕 |
2.5.8 扭转实验 |
2.5.9 线密度 |
2.5.10 固化度测试 |
2.5.11 热分析 |
2.5.12 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
2.5.13 耐水压性能测试 |
2.5.14 碳纤维抽油杆杆冲程损失 |
2.5.15 杆体磨损性能评测 |
第3章 连续稳定拉挤成型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
3.1 增强纤维性能对连续拉挤制品稳定性的研究 |
3.1.1 碳纤维离散性 |
3.1.2 摩擦磨损性能 |
3.2 树脂性能对制品稳定性的研究 |
3.2.1 酸酐吸湿 |
3.2.2 树脂老化 |
3.3 稳定成型工艺研究 |
3.3.1 大直径杆体内部裂纹产生和消除 |
3.3.2 风电叶片板连续拉挤成型工艺研究 |
3.3.3 轴向形变 |
3.4 加热温度失稳对制品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层功能型复合连续拉挤关键制备技术研究 |
4.1 高T_g树脂连续拉挤成型稳定化研究 |
4.1.1 树脂固化性能研究 |
4.1.2 固化工艺研究 |
4.1.3 树脂老化 |
4.2 功能复合线缆性能指标 |
4.3 多功能复合杆体的结构 |
4.4 成型工艺控制及验证 |
4.4.1 光纤复合缆 |
4.4.2 电信号复合缆 |
4.4.3 信号缆耐温性验证 |
4.4.4 配套金具 |
4.4.5 耐压性能评测 |
4.4.6 连续稳定性生产验证 |
4.4.7 设备稳定性改进和配套 |
4.5 功能型复合线缆的连续生产制备 |
4.6 结论 |
第5章 连续拉挤制品工程化应用配套技术研究 |
5.1 拉挤制品连接及握着效果研究 |
5.1.1 压接式连接 |
5.1.2 楔形金具 |
5.1.3 胶接金具 |
5.2 工程化应用系统配套 |
5.2.1 导向滑轮 |
5.2.2 安全保险接头 |
5.2.3 自锁防扭接头 |
5.2.4 井口悬挂器 |
5.2.5 扶正器 |
5.3 连续拉挤制品耐磨性研究及防护 |
5.4 混杂纤维杆体的工程化应用 |
5.4.1 弯曲性能 |
5.4.2 拉伸和扭转性能 |
5.4.3 混杂纤维界面 |
5.5 抽油杆施工作业装备设计和应用 |
5.5.1 早期作业装备 |
5.5.2 新型高效作业车 |
5.6 碳纤维复合材料抽油杆工程化应用及效果评测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连续拉挤制品无损探伤技术研究 |
6.1 前言 |
6.2 弯曲卷绕法 |
6.3 外形尺寸监测 |
6.4 X射线检测技术 |
6.4.1 显影效果 |
6.4.2 表面涂敷显影剂 |
6.4.3 树脂改性 |
6.4.4 新型便携式X射线探伤仪 |
6.4.5 红外热成像 |
6.5 微振动频谱分析 |
6.5.1 振动检测原理 |
6.5.2 检测装置 |
6.5.3 振动检测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奖项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工程机械维修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本文的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工程机械维修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我国工程机械现状 |
2-2 工程机械维修市场现状 |
2-3 工程机械维修制度的发展现状 |
2-4 工程机械维修方式的发展现状 |
2-5 工程机械维修组织的发展现状 |
2-6 工程机械维修管理的发展现状 |
2-7 工程机械技术保养的发展现状 |
2-8 工程机械维修技术人员的现状 |
2-9 工程机械维修技术的发展现状 |
2-10 工程机械维修评估现状 |
2-11 小结 |
第三章 工程机械维修对策 |
3-1 建立完善的工程机械维修市场 |
3-2 加强维修管理工程的应用 |
3-3 重视设备的前期管理 |
3-4 优化设备的现场管理 |
3-5 加强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 |
第四章 RCM模式在工程机械维修中的应用 |
4-1 RCM模式导言 |
4-2 RCM模式的先进性 |
4-3 RCM服务的实用性 |
4-4 RCM服务的具体实施 |
4-5 现阶段实施RCM服务的几个难点 |
第五章 工程机械RCM服务水平评估 |
5-1 概述 |
5-2 工程机械RCM服务水平评估方法的确定 |
5-3 改进的AHP法和多级模糊综合评估原理 |
5-4 工程机械RCM服务水平评估体系的建立 |
5-5 工程机械RCM服务水平各项影响因素的权重确定 |
5-6 提高工程机械RCM服务企业服务水平的途径 |
5-7 工程机械RCM服务水平评估软件说明 |
第六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微波烧结陶瓷钢领的工艺技术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钢领的概述 |
1.2.1 钢领的工作原理 |
1.2.2 钢领的磨损与性能要求 |
1.2.3 陶瓷钢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3Y-TZP陶瓷概述 |
1.3.1 3Y-TZP陶瓷的特性 |
1.3.2 3Y-TZP陶瓷的应用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微波烧结及电磁仿真技术 |
2.1 微波理论概述 |
2.1.1 微波的定义及加热特点 |
2.1.2 微波烧结原理及设备 |
2.2 微波加热技术的应用 |
2.3 微波烧结的电磁仿真技术介绍 |
2.3.1 电磁仿真理论基础 |
2.3.2 电磁仿真技术的发展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波烧结腔电磁场仿真 |
3.1 电磁场分布仿真实验流程 |
3.2 空载时电磁场分布及结论 |
3.3 加载样品对电磁场分布的影响 |
3.3.1 样品沿水平面移动 |
3.3.2 样品沿Z轴移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陶瓷钢领的微波烧结实验 |
4.1 实验流程 |
4.2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备 |
4.3 实验内容 |
4.3.1 粉料成型 |
4.3.2 不同预烧结方式对样品性能的影响 |
4.3.3 仿真实验对微波烧结样品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万能量具简易镀铬设备(论文参考文献)
- [1]万能量具简易镀铬设备[J]. 哈尔滨林业机械厂计量室. 林业机械, 1967(06)
- [2]广东“小三线”建设研究(1964-1978)[D]. 周晨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万能量具简易镀铬设备[J]. 陈政国,周俊德. 计量工作, 1966(01)
- [4]滚动轴承的修复[J]. 呼兰农机修理研究所旧件修复组. 轴承, 1973(01)
- [5]16V240ZJ型柴油机凸轮轴段修中的检测与装配[J]. 钱忠畲. 内燃机车, 1986(08)
- [6]微流控芯片UV光固化微注射成型的实验研究与模拟[D]. 康维嘉.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3)
- [7]无氰碱性镀铜工艺研究[D]. 周卫铭. 昆明理工大学, 2005(08)
- [8]碳纤维复合材料连续拉挤集成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研究[D]. 王永伟. 山东大学, 2020(04)
- [9]工程机械维修现状及对策研究[D]. 邹志勇. 长安大学, 2002(01)
- [10]微波烧结陶瓷钢领的工艺技术及性能研究[D]. 陆笑. 青岛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