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放与传统——中国新诗谈(论文文献综述)
蒋登科[1](2011)在《《诗刊》与“上园派”的形成及其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上园派"是20世纪80年代具有重要影响的诗歌理论群落之一,是继"传统派"、"崛起派"之后形成的具有中间道路特征的诗学流派。它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和《诗刊》的诗歌观念、《诗刊》举行的一些诗歌活动、《诗刊》的有关编辑人员等有着密切关系,是文学期刊推动文学观念发展的典型案例之一。《诗刊》这个阵地将这些诗论家集中在一起,又通过这个阵地将他们的诗学主张推向读者。
吕进[2](1990)在《开放与传统——中国新诗谈》文中提出 一 在历史上,开放往往为诗歌的创新创造了良好环境。中国新诗的出现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大创新,台湾诗人上官予甚至认为“是两三千年来中国诗史上,一件绝无前例的大事”。而新诗的诞生就是遇到本世纪初叶的文化大开放年代,西学东渐,新潮汹涌,孕育了新诗的胎动。
向天渊[3](2018)在《吕进诗学思想的方法论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毋庸置疑,吕进诗学思想属于现代中国学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有趣的是,"现代中国学术方法"自上世纪九○年代以来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不同学科的诸多学者从各自擅长或各自感兴趣的维度展开讨论,创获甚丰,启示颇多,其中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杨义还专门着有《现代中国学术方
贺庆[4](2009)在《论叶延滨诗歌的上园道路》文中研究指明新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三个领唱的群落:归来者、朦胧诗人、新来者。其中,新来者的影响最持久,他们既在使命感上与归来者相通,又在生命感上与朦胧诗人亲近,有着宽广的艺术之路。叶延滨就是这个群落的翘楚。他是一个洞明世事、心胸宽广、眼光高远的诗人,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开阔的内在视野。研究叶延滨的诗,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共同点:他的诗歌创作有一个基点——使命意识与生命意识的融合,在这个基点上,他吮吸着中国文化传统,但并非生搬硬套,而是用现代手法来激活它们,让它们获得新的存在方式和供养系统;他接受西方文学艺术经验,却不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将它们融入本土的精神内核与审美方式。叶延滨诗歌的创作方式、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与我国新时期着名诗歌理论群体上园派所提倡的诗论有着惊人的相似,我们可以说:叶延滨的诗走的是上园道路。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上园派的产生、理论起源及核心理论并从叶延滨诗歌理论与上园派诗论的交集来论证他对后者的认同;第二部分从使命意识与生命意识两个方面论述上园派的理论起源“现实性”在叶延滨诗歌中的体现;第三部分是从上园派的核心理论“坚定地继承本民族的优秀诗歌传统,但主张传统的现代转换;大胆地借鉴西方的艺术经验,但主张西方艺术经验的本土化转换”来论述叶延滨诗歌的上园风格。
苑士泳[5](1990)在《走出悠长的雨巷——略论戴望舒和他的抒情诗》文中研究表明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原名梦鸥,笔名望舒、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县人.主要作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月岁》等诗集.戴望舒的一生是短暂的,作品也不甚丰,但他是中国“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开放与传统——中国新诗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放与传统——中国新诗谈(论文提纲范文)
(2)开放与传统——中国新诗谈(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3)吕进诗学思想的方法论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感悟 |
二、会通 |
三、话语原创 |
(4)论叶延滨诗歌的上园道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关于上园派 |
1.1 上园派的形成 |
1.1.1 上园派的产生 |
1.1.2 传统派 崛起派 上园派 |
1.2 上园派理论 |
1.2.1 上园派理论起源:现实性 |
1.2.2 上园派理论核心:两个转换 |
1.2.3 叶延滨对上园派诗歌理论的认同 |
第二章 现实性 |
2.1 使命意识 |
2.1.1 对国家命运与现实社会的观照 |
2.1.2 对普通劳动人民的赞美 |
2.1.3 对地球与人类的关怀 |
2.2 生命意识 |
2.2.1 人生感悟 |
2.2.2 情感体验 |
第三章 两个转换 |
3.1 传统的现代转换 |
3.1.1 现实主义传统 |
3.1.2 现代精神向度 |
3.2 西方艺术经验的本土化转换 |
3.2.1 注入本土精神的现代主义 |
3.2.2 自由十四行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
四、开放与传统——中国新诗谈(论文参考文献)
- [1]《诗刊》与“上园派”的形成及其影响[J]. 蒋登科.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 [2]开放与传统——中国新诗谈[J]. 吕进. 当代文坛, 1990(01)
- [3]吕进诗学思想的方法论启示[J]. 向天渊. 星星, 2018(29)
- [4]论叶延滨诗歌的上园道路[D]. 贺庆. 西南大学, 2009(09)
- [5]走出悠长的雨巷——略论戴望舒和他的抒情诗[J]. 苑士泳. 渤海学刊, 1990(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