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砂梨资源主要性状鉴定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玉苏甫·阿不力提甫(Yusuf.Ablitif)[1](2014)在《新疆的梨种质资源评价及核心种质库构建》文中研究表明梨为蔷薇科(Rosaceae),苹果亚科(Maloideae),梨属(Pyrus L.)植物,起源于新生代中国西部山丘地带的乔木落叶果树,是我国着名水果之一,分布遍及全国。本文在对新疆地区梨树种质资源普查、植物学特征观察的基础上,开展了果实外在和内在品质、抗寒性状评价、SRAP分子标记及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次聚类分组取样法,优先选取具有极端表现个体的原则对资源多次聚类、逐级压缩构建梨核心种质库。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发掘优异基因,以便掌握新疆梨资源植物学特征、品质性状、抗寒特性以及遗传多样性,为梨资源长期保存和促进梨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遗传学背景资料,为下一步新疆梨遗传育种亲本选配和分子育种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梨部分植物学特征研究结果梨树树冠形状有圆锥形、阔圆锥形、圆头形、半圆形、纺锤形、扁圆形、狭圆锥形、圆柱形等树形。主干颜色以灰色、灰褐色、暗褐色为主。一年生枝条颜色为褐色、灰褐色、黄绿、黄褐色、暗灰色、灰色、灰绿色。新疆梨、秋子梨系统部分品种叶片边缘全缘或锯齿很少,杜梨叶片边缘有波状锯齿,塔城野生杏叶梨锯齿为圆钝。大部分品种叶片有锯齿,颜色为绿色至深绿色,叶片尖端急尖及尖。梨每花序开放花朵数量5-18朵之间,大部分梨品种花朵数在5-9之间;其中豆梨和杜梨花朵数量为13-18朵。花瓣数量为5-9枚之间,大部分品种花瓣数量为5枚。试验地观察结果显示雌雄蕊位置高低分析12.6%的品种柱头位置低于花药,31.6%品种柱头与花药等高,55.8%品种柱头高于花药。雄蕊数量幅度在14-28之间,大部分品种雄蕊数量在18-22左右。梨树花芽萌动期在3月底至4月初。梨树始花期在4月8日至4月18日。盛花期在4月13至21日,4月30日前花期基本结束。天气正常情况下,每品种开花到落花整个花期需7-12天,开花期比展叶期早1-3天。梨果实成熟期在7月底至10月下旬。2.新疆的梨栽培品种果实品质评价结果梨果实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各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并通过合理-满意度进行了排序。外观品质指标有单果重、果形指数、果梗、梗洼、果心大小、果肉硬度等。梨果实内在品质指标有可溶性固形物、汁液含量、维生素C、可溶性糖、总酸度、糖酸比、石细胞等指标。梨各品种果实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总酸度、糖酸比、石细胞等指标在不同品种间具有较大的差异。可溶性固形物、汁液含量、维生素C、可溶性糖等指标在不同品种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根据各生理指标测定结果数据新疆的梨品种合成“合理-满意度”数值在0.210~0.818之间,按照合成合理满意度排序排列在前的10个优质品种有:南果梨>沙03>库尔勒香梨>晚秀>砀山梨>黄金梨>西子绿梨>艾温切可>沙01>宝岛新世纪>新高。3.平均隶属度及综合评判法评价梨抗寒特性结果通过平均隶属度和综合评判法对每个种和品种进行了评价。平均隶属度越大,抗寒能力越强,反之抗寒能力越弱。根据平均隶属度分析新疆的梨平均隶属度为0.351~0.560之间,根据综合评判结果判断,栽培品种中大香水、北丰梨、耐西普特、库车阿木特、喜水、北海道王梨、褐色句句梨、伊宁晚杜霞梨、圆黄、霍城八月梨、可特阿木特等品种抗寒性较强。矮化砧木中S5和中矮一号矮化砧木抗寒性最强,乔化砧木中杜梨最强。4. SRAP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新疆现有的95份梨品种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自由组合成的168对SRAP引物中筛选出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的14对引物,14对引物SRAP标记共获得163条清晰条带,其中160个条带表现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例为98.16%。95份新疆的梨种质资源的平均等位基因频率为(pi)0.3919,有效等位基因数(Ae)为6.5101,Shannon’s多样性指数(I)为0.5296。供试的95份种质资源遗传相似系数在0.3620-0.8466之间,在相似系数0.598的水平上,供试的95份种质划分为2大类群,第一大类群中包括37份种质,第二大类群中包括58份种质。Nei遗传相似系数在0.604的水平上,可以细分为五个亚类群。5.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的梨核心种质库构建结果核心种质要具有代表性、多样性和特异性。初始种质中的一部分样本能概括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的可以作为核心种质。本研究采用SRAP分子标记方法和采用多次聚类分组法进行梨核心种质构建。核心种质中包括了白梨系统、新疆梨系统、砂梨系统、秋子梨系统、西洋梨系统、杏叶梨、杂交种、豆梨、麻梨、矮化中间砧等种的28个品种。核心种质与初始种质相比,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Shannon’s遗传多样性信息指数分别经t测验,在0.01水平差异不显着;同时,核心种质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Shannon’s遗传多样性信息指数也均高于保留种质,构建的核心种质库中的28份种质是新疆现有的梨资源遗传多样性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多态性。
路娟[2](2010)在《利用DNA分子标记研究梨、樱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文中指出本论文采用SRAP、SSR及EST-SSR标记技术,开展了梨属和樱桃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来自苹果的8对EST-SSR标记,对48份梨(Pyrus)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以分析其在梨属植物上的通用性。结果表明,8对EST-SSR引物在供试材料上均能扩增出与苹果大小相似的产物,所有引物共检测到140个基因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29个,多态性比例为92.14%,并且可成功区分不同品种,可见苹果的EST-SSR标记在梨上具有高度的可转移性,可应用于梨属植物的资源评价及遗传关系研究。根据EST-SSR标记所揭示的多态性,采用NTSYS-pc2.01软件,以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所检测的48份梨种质资源在相似系数0.62处可分为东方梨和西方梨两个种群,其中中国的白梨(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砂梨(P.pyrifolia Nakai.)和秋子梨(P.ussuriensis Maxin.)相互交错在一起,没有独自成组。(2)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系统研究了不同栽培种白梨(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砂梨(Pyrus pyrifolia (Burm.f.) Nakai).秋子梨(Pyrus ussuriensis Maxim.)、西洋梨(Pyrus communis L.)、新疆梨(Pyrus sinkiangensis Yii)、种间杂交新选育品种、以及野生种(Specii sdlbatice)共150份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以及系统分类地位。通过筛选出的25对SSR引物共检测407个等位基因,不同引物检测位点数5-25个,其中多态性位点数390个,占检测位点的95.82%,检测位点杂合度为0.4-0.7,不同品种见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67-1.00。应用NTSYS-pc2.01软件,以UP-GMA法对获得的多态性位点进行聚类分析,系统聚类结果将150份梨种质分为2大类群,即东方梨和西洋梨。西洋梨类群包括了西洋梨品种及具西洋梨亲缘的种间杂交品种。东方梨类群包括了中国白梨、砂梨、秋子梨、新疆梨、野生资源以及日韩梨品种,在相似系数0.685处又分为2大组,并可细分为7个亚组。其中,中国的白梨、砂梨和秋子梨相互交错在一起,没有独自成组。中国砂梨表现出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次是中国白梨。日本梨与中国砂梨表现了高度的亲缘关系,并且没有独立成组。多数新选育品种的遗传关系表现出趋母本聚类型或趋父本聚类型。(3)应用SRAP技术对300份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20对SRAP引物扩增出210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10.5个,其中多态性位点192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1.43%;该群体具有中等程度的遗传多样性,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e)为0.2788,Shannon信息指数(H0)为0.4250。20对引物可区分除部分芽变品种之外的全部供试品种。根据SRAP标记所揭示的多态性,采用NTSYS-pc2.02软件,以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所检测的300份梨种质资源在相似系数0.66处可分为东方梨和西方梨两个种群,西洋梨类群包括了西洋梨品种及具西洋梨亲本的种间杂交品种,并可划分为5个大组。东方梨类群包括了中国白梨、砂梨、秋子梨、新疆梨、野生资源以及日韩梨品种,可分为6个大组,并可细分为11个亚组。其中,中国的白梨、砂梨和秋子梨相互交错在一起,没有独自成组。日本梨与中国砂梨表现了高度的亲缘关系,并且没有独立成组。多数新选育品种的遗传关系表现出趋母本聚类型或趋父本聚类型。(4)试验选取亲缘关系较远的3个不同基因型樱桃资源为试材,对影响SRAP标记PCR反应的模板、Mg2+、dNTPs、Taq酶及引物浓度进行了优化,建立了适合于樱桃SRAP标记的扩增体系。反应体系具体为:模板DNA 75ng, dNTPs 0.2 mmol.L-, Mg2+2.5mmol. L-1, primer 0.3μmol.L-1, Taq酶1.0U,反应总体积20μL。采用优化的扩增体系,对45个樱桃种质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8对扩增清晰且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检测位点共227个,其中多态性位点192个,占84.6%。应用NTSYS-pc软件进行聚类分析(UPGMA),结果表明45个樱桃品种可分为欧洲甜樱桃和中国樱桃两大类,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52-0.98;其中中国樱桃与甜樱桃种间的相似系数最小,表明两类种质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而组群内的不同品种资源表现了较高的遗传相似性。SRAP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揭示了樱桃品种间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以及来源相关。
滕美贞[3](2014)在《梨种质资源评价与果实性状遗传倾向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不同梨种质资源在南京地区的栽培适应性及特征,本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梨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的294份梨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系统调查分析了梨种质资源的生物学特性、物候期以及果实品质特性。同时,以‘砀山酥梨’ב丰水’、‘丰水’ב砀山酥梨’以及‘雪花梨’ב南水’3个杂交组合共209株杂交后代个体为试材,重点研究了果实糖酸品质及其他性状的遗传倾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不同品种的物候期的调查发现,梨花芽萌动期分布在3月2日~19日,大部分的品种花芽萌动期集中在3月5日~8日;初花期主要集中在3月15日~31日;盛花期较为分散,分布在3月18日至4月1日;从初花到终花持续7-17天。2.通过对不同品种的植物学特性的调查发现,不同叶片形状均有分布,主要叶片形状按品种数多少排序为:卵圆形>椭圆形>圆形>披针形。叶芽姿态离生的品种最多占53.40%,其次是贴生占24.49%,斜生最少仅占22.10%。68.71%的梨种质资源叶芽顶端状态为尖,其余是钝。不同梨种质资源中完全脱萼的品种最多,其次是完全宿萼,其余品种均表现出部分残存、脱萼和宿萼。3.通过对不同品种的生长结果习性的调查发现,梨种质资源中树姿直立品种最多占44.96%,其次是半开张和开张的品种,树姿抱合的品种最少占1.80%。各系统种质资源树势强弱水平由强到弱为:新疆梨>种间杂交类型>砂梨>白梨>未知种类>秋子梨>西洋梨>砧木类型。不同品种的一次新稍生长量分布在20.67-195.00cm之间,平均长110.88cm;节间长度分布范围为2.00-7.39cm,平均长4.80cm。不同品种每花序花朵数分布在3.67-9.00朵/花序之间。盛花后15天,坐果率分布为27.78%-100%;但盛花后30天,部分品种的坐果率下降,坐果率分布范围为0~95.24%。不同品种的果梗长度分布在19.05-56.24mm之间,平均长35.30mm;果梗粗度分布在1.59-5.57mm之间,平均粗度为2.87mm。4.通过对不同品种的果实品质指标的测定发现,不同品种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布在8.00-14.60%之间,平均值为11.19%;可溶性糖含量分布在3.89%~12.61%之间,平均值是8.02%。含糖量极高(大于11.00%)的品种有6个,分别是‘黄花’、‘早冠’、‘丰水’、‘鸭梨’、‘新梨七号’和‘五九香’。感官评价描述了果肉类型、果肉质地、果肉颜色、汁液多少、风味、香气和涩味有无等果实品质性状。根据果实品质各项指标,筛选出‘翠冠’、‘丰水’、‘中梨1号’等25个综合品质优良的品种资源。5.通过对3个杂交群体的研究发现,梨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蔗糖、葡萄糖、山梨醇具有较强的杂交优势,呈现出趋向高亲本的遗传倾向。杂交后代的果糖含量呈现出趋向低亲本的遗传倾向。母本的草酸、奎尼酸、苹果酸含量对后代影响酸含量影响较大,呈现出趋向高亲本的遗传倾向。‘丰水’ב砀山酥梨’后代果实的莽草酸含量具有较强的杂交优势,呈现出趋向高亲本的遗传倾向,而‘雪花梨’ב南水’和‘砀山酥梨’ב丰水’杂交后代的莽草酸含量呈现出趋向低亲本的遗传倾向,母本莽草酸的含量对后代的影响较大。‘雪花梨’ב南水’后代果实柠檬酸含量具有较强的杂交优势,而‘丰水’与‘砀山酥梨’正反交后代的柠檬酸含量呈现出趋向低亲本的遗传倾向,亲本柠檬酸含量高的杂交组合其遗传力较低,而低酸亲本的杂交组合有向高亲回归的趋势。此外,梨果实的果形指数、果实单果重、果心大小和石细胞含量均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单果重有向小果方向退化变异的趋势,父本的果实大小对后代影响较大;父母本果形指数相似时,正交后代与亲本差异不大,而反交后代倾向偏小遗传,但是亲本果形指数相差较大,遗传传递力也较大,有超高亲趋势;果心大小具有趋中遗传的明显倾向,受母本影响较大;石细胞含量分离广泛,在‘砀山酥梨’、‘丰水’的正反交后代中,石细胞含量有趋中倾向,而‘雪花梨’ב南水’后代的石细胞含量有趋小倾向。
沙守峰[4](2012)在《梨有机酸组分及含量变化与遗传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机酸是梨果实品质构成的关键指标之一。多年来,国内外关于果实有机酸积累已有不少研究,但有关梨果实有机酸积累的研究报导较少。我国梨的栽培面积较广,品种也极为丰富,不同品种间生长结果习性各不相同,对梨品种间有机酸积累差异及调控方法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我们开展了梨果实有机酸积累特性、有机酸代谢酶变化、有机酸遗传、有机酸含量的影响因素和梨高酸性状的分子标记等方面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检测了秋子梨、白梨、砂梨和西洋梨40个品种果实内10种有机酸含量。大多数品种果实中可以检测到8-9种有机酸,果实有机酸总量分布范围分别是秋子梨3.04-9.13mg-g-1FW、白梨1.74-4.88mg·g-1FW.砂梨1.84-3.46mg·g-1FW、西洋梨0.86-3.51mg·g-1FW,梨果实中有机酸以苹果酸和柠檬酸为主,大多数品种果实中苹果酸含量高;40个梨品种果实的10种有机酸和有机酸总量之间,苹果酸、柠檬酸、奎尼酸和有机酸总量呈极显着正相关;10种有机酸之间,苹果酸、柠檬酸都和奎尼酸呈极显着正相关,乙酸和乳酸、琥珀酸和富马酸,都呈极显着负相关,苹果酸和柠檬酸、奎尼酸和莽草酸,都呈显着正相关;40个梨品种果实的10种有机酸和有机酸总量的差异都达到极显着水平。10种有机酸之间,苹果酸、柠檬酸和奎尼酸三者差异极显着。2.测定了‘新苹梨’果实和叶片发育过程中主要有机酸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总量从7.67mg·g-1下降到5.03mg·g-1,柠檬酸、苹果酸和乳酸含量分别增加了2.75mg·g-1、0.5mg·g-1和0.001mg·g-1,而奎尼酸、草酸、莽草酸、乙酸和琥珀酸含量分别减少了4.19mg·g-1、0.002mg·g-1、0.29mg·g-1、0.09mg·g-1和0.052mg·g-1;叶片发育过程中,有机酸总量从6.18mg.g-1下降到5.36mg·g-1,柠檬酸、奎尼酸、草酸和乳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34mg·g-1、1.09mg·g-1、0.43mg·g-1和0.01mg·g-1,而苹果酸、莽草酸和琥珀酸含量分别减少了1.61mg·g-1、0.26mg·g-1和1.82mg·g-1。果实和叶片之间的柠檬酸含量变化呈极显着正相关,乙酸含量变化呈显着正相关。3.测定‘新苹梨’了果实和叶片发育过程中有机酸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果实发育过程中,柠檬酸和苹果酸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柠檬酸合成酶(CS)、NAD-异柠檬酸脱氢酶(NAD-IDH)和NAD-苹果酸脱氢酶(NAD-MDH)活性呈缓慢增加趋势,细胞质乌头酸酶(Cyt-ACO).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和NADP-苹果酸酶(NADP-ME)活性呈缓慢降低趋势。叶片发育过程中,CS、Cyt-ACO、NAD-IDH、PEPC、NAD-MDH和NADP-ME活性都呈缓慢降低趋势。4.以‘新苹梨’和‘南果梨’为试材,在树体生长季节,进行叶面喷施氮肥、磷钾复合肥、钾肥和钙肥、果实套袋、主枝环剥、留果量、花序留双果、光照、矮化砧木、不同树龄和不同环境处理试验,结果表明上述因子对果实和叶片有机酸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都存在一定的影响。5.测定了‘新苹梨’ב94-08’杂交组合的亲本和67株F1代的成熟果实内7种主要有机酸的含量,对数据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1代果实中7种有机酸含量都呈连续分布。柠檬酸分布范围最大,其次是苹果酸、奎尼酸、草酸、乙酸和莽草酸,乳酸最小;Fl代果实各种有机酸含量的平均值、极差和标准差变化趋势与亲中值一致,亲中值高的有机酸在F1代中的平均值、极差和标准差也大;杂种优势率有正有负;变异系数都较大;F1代果实有机酸中,奎尼酸与草酸、莽草酸呈极显着正相关;乙酸与乳酸呈极显着负相关;柠檬酸与乙酸,莽草酸与乳酸呈显着正相关;F1代果实有机酸中,柠檬酸、苹果酸、奎尼酸和草酸间差异极显着;本实验67株杂种F1代大多数柠檬酸含量高于苹果酸,为柠檬酸优势型。6.以‘新苹梨’ב94-08’杂交组合的67株F1代实生树为试材,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和集群分类法筛选与酸/低酸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结果表明:通过64对AFLP标记引物在亲本和分离群体中的筛选和验证,获得与梨酸/低酸基因紧密连锁标记1个,即E-AGG/M-CAG.它们与酸/低酸基因的遗传距离为10.6cM。
李秀根,杨健,王龙,王苏珂[5](2010)在《我国近30a梨育种研究进展与今后工作建议》文中研究表明阐述了新中国梨资源与育种工作成就。包括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利用、起源、演变;引种、芽变选种、实生选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砧木育种、遗传规律研究;以及组织培养、基因工程、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构建等。提出了今后应加强对核心种质的挖掘评价,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质优良、抗病虫、抗逆性强、自花结实、栽培省工、外观鲜艳的新品种;还有整合育种资源、加强分工协作,创新育种技术,提高育种效率。
施泽彬[6](2011)在《砂梨果皮性状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梨果皮性状主要由表皮色泽、果点大小与密度、果面蜡质、表皮锈斑等因素构成。早熟砂梨主栽品种‘翠冠’果实表面易发生果锈,外观品质受到严重影响。为揭示砂梨果皮性状形成机制,本研究以‘翠冠’等不同皮色砂梨品种为试材,研究了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果皮色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特点、果实表皮组织显微和超微结构特征;利用BSA分类法筛选与果实皮色相关基因连锁的AFLP标记;探讨了苹果基因序列在砂梨同源基因克隆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砂梨果实木质素形成调控分子基础的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以‘西子绿’和‘清香’为试材,对乙醇和丙酮2种有机溶剂浸提法提取果皮和果肉中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80%丙酮浸提法和95%乙醇浸提法的效果相似,虽然应用95%乙醇浸提法的各种色素测定结果略偏低,但除了叶绿素a之外,2种提取方法间的差异不显着。并发现4个绿皮品种和4个褐皮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表皮及果肉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与果实皮色表型无关。同时,以‘翠冠’与‘玉冠’为试材,测定了果实发育进程中纵横径、果皮与果肉色素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在成熟前期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糖含量的变化特性。结果显示,两品种果实膨大过程均呈单“s”型曲线动态变化。在成熟前14d(翠冠)、28d(玉冠)至采收,果实糖、酸含量急剧变化,且两品种间的变化特性不同,生产上应依据不同品种果实糖、酸形成特性,确定适宜采收时期。2、以绿皮品种‘翠冠’、‘翠玉’与褐皮品种‘清香’、‘玉冠’为试材,进行了果实表皮组织结构显微和超微水平观察,结果表明:避雨栽培能显着减小‘翠冠’果点的大小,而对‘翠玉’的果点大小没有显着影响。‘翠冠’果实表皮细胞的形状和排列方式与‘翠玉’不同,且角质膜分布厚薄不均,厚度仅为‘翠玉’的一半;两品种果实表皮的角质膜均出现破裂,并形成网状结构,但‘翠玉’龟裂产生的裂纹均匀且浅,而‘翠冠’龟裂产生的裂纹紊乱,且深及表皮层内部。‘玉冠’和‘清香’的果点形成时期要比‘翠冠’和‘翠玉’早50d左右。‘翠冠’果锈是由单层木栓化的表皮细胞构成,‘玉冠’褐皮则由多层木栓化的细胞构成,上层细胞片状分布。表皮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在角质膜下第1-2层细胞的细胞质稠密,且含丰富的脂质体,脂质体内含圆形小脂滴。这一结构特征表明,梨果实表皮角质膜下第1-2层细胞具有旺盛的分泌蜡脂的能力,但品种间存在差异,‘翠玉’脂质体中的脂滴密集,而‘翠冠’中脂滴稀少。研究还表明,‘翠冠’的果锈形成期主要在果实发育中后期;水分是诱发果锈形成的主要外因。3、以‘秋荣’ב初夏绿’的杂交后代群体为试材,通过64对AFLP标记引物在亲本和分离群体中的筛选和验证,获得与梨果实皮色相关基因连锁的标记2个,即E-AAG/M-CAG和E-ACT/M-CTT,前者在74%的非纯绿材料中扩增出目标带,在80%的纯绿皮材料中表现为缺失带型;在89%的非纯褐材料中扩增出了目标带,后者在77%的纯褐材料中表现为缺失带型。4、选取苹果3种类型的8个基因(液泡质子泵焦磷酸水解酶基因、液泡质子泵三磷酸腺苷酶A亚基基因、生长素受体基因、脱落酸受体基因、乙烯受体基因、果重基因、抗病相关基因),分别在起始密码子上游区、终止密码子下游区、外显子区和内含子区设计引物,分别对苹果和砂梨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除了抗病相关基因,其余的7个基因均有引物在砂梨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特异条带。与基因其它区域扩增产物相比,起始密码子上游区扩增产物在不同砂梨材料间多态性较丰富,外显子和内含子区扩增产物在不同砂梨材料间的保守性更高。外显子区扩增产物测序结果表明:砂梨和苹果在该区对应基因片段具有89.6%-97.5%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应用同源克隆方法从砂梨(Pyrus pyrifolia)中获得4个长度分别为821bp,874bp,972bp和914bp木质素合成调控因子MYB基因的启动子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JF900710、JF900709、JF900707和JF900708。生物信息学预测发现,这些序列具有典型的启动子序列特征。各启动子序列在果皮褐与绿的砂梨品种间的等位变异分析发现,PpMYBx2启动子区的一个SNP (A/G)位点与砂梨果皮褐、绿色性状间存在相关性。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砂梨MYB基因的表达分析、遗传定位,以及探明砂梨果实木质素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吴翠云[7](2004)在《库尔勒香梨杂种后代性状遗传规律及生物学性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库尔勒香梨为亲本之一的10个杂交组合的杂种后代童期及主要果实经济性状的遗传学调查,研究分析了杂种后代亲本性状的遗传倾向;对库尔勒香梨×早酥组合的优良单株“新梨7号”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性状及经济学性状与其亲本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库尔勒香梨杂种后代童期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杂种后代结果年龄广泛分离,短者5~6年,长者9~10年,平均6.5年。果实大小受环境影响和非加性效应影响较大,后代平均果重小于亲中值,平均小于亲中值的40.1%,库尔勒香梨小果遗传能力较强,其性状传递力为73.26%。果实形状遗传表现趋中变异,后代果形有变圆的趋势,果形指数平均值一般低于亲中值的11.64%。亲本果心大小对后代果心有一定的影响,亲本果心大,后代平均果心也大,杂种后代果心比平均小于亲中值的13.99%。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表现数量性状遗传特点,后代群体平均值高于亲中值,平均优势率11.45%,超高亲组合出现的比例为30%,香梨该性状传递力为91.31%。2.“新梨7号”与其父母本库尔勒香梨和早酥相比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经济性状。表现为较早熟亲本早酥早成熟10天左右,遗传了母本库尔勒香梨果实酥脆、多汁、味甜、耐贮藏的品质性状和具红晕的外观,而且比母本果实大、果心小。“新梨7号”幼树生长量较双亲大,短枝比例高,萌芽率介于双亲之间,成枝力与母本相同而高于父本早酥。其早实性强,座果率高,结果初期有较多的腋花芽,早期产量与早酥相近且高于香梨,盛果期产量与双亲相近,无大小年现象。
柴明良,沈德绪[8](2003)在《中国梨育种的回顾和展望》文中提出对我国梨育种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包括梨的种质资源、引种、实生选种、芽变选种、辐射育种、杂交育种、遗传规律研究和生物技术研究等。我国梨的种质和品种资源丰富、栽培面积大,是世界上梨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国家。除了继续进行早熟梨的选育外,还要加强品质改良育种、加工用品种、矮化密植用品种、绿色食品用抗病等新品种的培育。探索用生物技术手段,如遗传标记和转基因技术,来改良梨的品质和抗逆性等性状。
和世玉[9](2014)在《库尔勒香梨SCoT反应体系优化及优良营养系鉴定》文中认为库尔勒香梨原产库尔勒地区,栽培时间久远,具有品质优良、皮薄肉脆、汁丰味甜、香味浓郁、极耐储藏的优点,库尔勒香梨的品质优良,近年来库尔勒香梨已经远销国内外,成为库尔勒地区主栽的经济作物之一。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运用分子技术辅助果树新品种的选育和鉴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本实验以库尔勒香梨和2006-2009年期间从农二师各大优良库尔勒香梨种植园选择的脱萼型、丰产型、大果型优良营养系为试材,运用SCoT分子标记方法,对实验材料进行扩增,并克隆测序,找到优良营养系与对照材料之间的碱基差异,并对优良营养系进行鉴定,为库尔勒香梨的品种鉴定研究提供技术支持。主要进行以下工作:找到适合库尔勒香梨SCoT分子标记的DNA提取方法;利用正交设计方法对SCoT-PCR反应体系进行建立和优化并利用优化的反应体系筛选引物;选择3条SCoT引物对试材进行扩增,并克隆测序,应用生物学分析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所示:1.试剂盒法和改良SDS法适合提取库尔勒香梨基因组DNA,而试剂盒法提取的库尔勒香梨基因组DNA最适合SCoT分析。2. SCoT-PCR扩增程序和反应体系如下:反应程序:94℃预变性4min;94℃45s,50℃30s,72℃1min,循环30次;72℃8min;16℃保存。扩增产物用1.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反应体系:20μL体系中包含10×buffer with Mg2+2.5μL,dNTPs1.6mmol·L-1,引物10μmol·L-1,Taq酶1.5U,DNA模板25ng。3.从筛选出的20个引物中随机选择2条引物对24份材料扩增,用DNAMAN、Editseq、ORF Finder和NCBI-BLAST-tblastx对测序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扩增获得的序列与沙梨、金冠苹果、草莓、碧桃、酿酒葡萄等相关基因同源性高。4.SCoT引物S8、S12相结合能够鉴别出24份库尔勒香梨试验材料,证明SCoT分子标记可以用于梨属植物的芽变优良营养系鉴定。
田路明,曹玉芬,董星光,张莹,齐丹,徐家玉,霍宏亮[10](2019)在《我国梨品种改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梨种质资源丰富,梨品种改良已取得显着成果,通过杂交、芽变和实生等选种途径共获得160多个优良新品种(品系)。围绕抗寒、抗病、不同成熟期、红皮、紧凑型和多倍体这6个主要育种目标,概括其种质创新研究迚展和获得的重要梨新品种。从品种审定登记制度、梨种质资源利用、种质创新途径和种质创新目标4个方面着眼,对我国梨品种改良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展望。
二、砂梨资源主要性状鉴定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砂梨资源主要性状鉴定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的梨种质资源评价及核心种质库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梨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1.1 梨种植资源的起源、演化与地理分布 |
1.1.2 梨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
1.2 梨核心种质资源库构建研究现状、鉴定与评价 |
1.2.1 梨核心种质资源库构建研究现状 |
1.2.2 梨核心种质资源库构建方法研究现状 |
1.2.3 梨核心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 |
1.3 国内外梨种质资源的利用现状以及保存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章 新疆的梨种质资源部分植物学特征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2 方法 |
2.3 试验地情况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白梨系统品种植物学特征分析 |
2.4.2 砂梨系统梨品种植物学特征分析 |
2.4.3 新疆梨系统梨品种植物学特征研究 |
2.4.4 秋子梨系统梨品种植物学特征研究 |
2.4.5 西洋梨系统梨品种植物学特征研究 |
2.4.6 杂交种梨品种植物学特征研究 |
2.4.7 其他品种梨品种植物学特征研究 |
2.5 讨论 |
2.5.1 各系统品种群树冠、枝叶特征研究 |
2.5.2 各系统品种群花器官形态特征研究 |
2.5.3 各系统品种开花物候期特征研究 |
2.5.4 各系统品种果实成熟期及种子特征研究 |
2.6 小结 |
2.6.1 梨枝、叶、花芽特征研究 |
2.6.2 梨花芽开花物候期和果实性状研究 |
2.6.3 建议 |
第3章 新疆的梨栽培品种果实品质评价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果实外观品质测定方法 |
3.2.2 果实内在品质测定方法 |
3.3 数据分析 |
3.3.1 计算梨地方品种品质指标分布 |
3.3.2 相关分析 |
3.3.3 计算合成“合理-满意度”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白梨系统梨果实品质测定结果 |
3.4.2 砂梨系统梨果实品质测定结果 |
3.4.3 新疆梨系统梨果实品质测定结果 |
3.4.4 西洋梨系统梨果实品质测定结果 |
3.4.5 秋子梨系统梨果实品质测定结果 |
3.4.6 杂交种梨果实品质测定结果 |
3.4.7 其他品种梨果实品质测定结果 |
3.5 新疆的梨栽培品种的外观和内在品质指标分布规律 |
3.5.1 新疆的梨栽培品种的果实外观品质指标分布 |
3.5.2 新疆的梨栽培品种的果实内在品质指标分布 |
3.5.3 新疆的梨栽培品种不同品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
3.5.4 新疆的梨栽培品种合理-满意度评价 |
3.6 讨论 |
3.6.1 白梨系统梨果实品质评价 |
3.6.2 砂梨系统梨果实品质评价 |
3.6.3 新疆梨系统梨果实品质评价 |
3.6.4 西洋梨系统梨果实品质评价 |
3.6.5 秋子梨系统梨果实品质评价 |
3.6.6 杂交种系统梨果实品质评价 |
3.6.7 其他品种系统梨果实品质评价 |
3.6.8 新疆的梨栽培品种果实品质评价 |
3.7 小结 |
第4章 新疆的梨品种抗寒性评价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低温处理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白梨系统抗寒性评价 |
4.2.2 砂梨系统梨抗寒性评价 |
4.2.3 新疆梨系统梨抗寒性评价 |
4.2.4 秋子梨系统梨抗寒性评价 |
4.2.5 西洋梨系统梨抗寒性评价 |
4.2.6 梨杂交种抗寒性评价 |
4.2.7 梨其他主要砧木种抗寒性评价 |
4.3 讨论 |
4.3.1 各系统之间抗寒性比较分析 |
4.3.2 根据平均隶属度抗寒特性分析 |
4.3.3 利用综合评判法比较分析部分栽培品种抗寒特性 |
4.4 小结 |
第5章 新疆的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材料 |
5.1.2 方法 |
5.1.3 数据的统计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DNA 的提取结果 |
5.2.2 引物的筛选结果 |
5.2.3 基于 SRAP 遗传相似性的聚类分析 |
5.2.4 各亚类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
5.3 讨论 |
5.3.1 基于 SRAP 标记相似系数的不同种间遗传关系分析 |
5.3.2 基于 SRAP 遗传多态性的梨种质起源的聚类分析 |
5.3.3 基于 SRAP 遗传标记相似系数分析库尔勒香梨定位 |
5.4 小结 |
第6章 新疆的梨核心种质库构建与评价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分子标记法 |
6.1.3 DNA 扩增产物检测 |
6.1.4 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评价参数 |
6.1.5 核心种质库构建方法 |
6.1.6 核心种质取样比例 |
6.1.7 核心种质数据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核心种质取样比例聚类图 |
6.2.2 各样本类群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
6.2.3 初始种质与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比较 |
6.2.4 保留种质与核心种质比较 |
6.2.5 初始种质与核心种质 T 检验结果 |
6.2.6 保留种质与核心种质 T 检验结果 |
6.2.7 梨资源核心种质及其主要性状 |
6.3 讨论 |
6.3.1 核心种质的代表性和多样性 |
6.3.2 核心种质的构建方法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1.1 梨树植物学特征研究 |
7.1.2 梨果实品质评价 |
7.1.3 梨抗寒性特性评价 |
7.1.4 梨核心种质库的构建 |
7.2 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REFERENCE)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利用DNA分子标记研究梨、樱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DNA分子标记在果树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1.1 DNA分子标记的原理和特点 |
1.1.1 RFLP标记 |
1.1.2 RAPD标记 |
1.1.3 AFLP标记 |
1.1.4 SSR标记和EST-SSR标记 |
1.1.5 ISSR标记 |
1.1.6 cpSSR |
1.1.7 SRAP标记 |
1.1.8 SNP标记 |
1.2 SSR与SRAP分子标记在果树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1.2.1 SSR标记在果树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1.2.2 SRAP标记在果树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2 梨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
2.1 形态学水平遗传多样性 |
2.2 主要农艺性状与抗性鉴定评价 |
2.3 孢粉学水平遗传多样性 |
2.4 染色体水平遗传多样性 |
2.5 同功酶遗传多样性 |
2.6 DNA水平遗传多样性 |
3 樱桃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
3.1 樱亚属植物形态学特征研究 |
3.2 樱亚属植物形态解剖研究 |
3.3 樱亚属植物孢粉学研究 |
3.4 樱亚属植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应用苹果EST-SSR标记分析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基因组DNA提取 |
1.2.2 苹果属EST-SSR引物合成与筛选 |
2 结果与分析 |
2.1 EST-SSR扩增结果 |
2.2 EST-SSR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
2.3 聚类分析 |
3 讨论 |
3.1 苹果属EST-SSR标记在梨属上的通用性和应用前景 |
3.2 基于苹果属EST-SSR标记的梨品种系谱关系分析 |
第三章 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分类关系的SSR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方法 |
1.2.1 基因组DNA提取 |
1.2.2 PCR扩增及引物筛选 |
1.2.3 扩增产物检测 |
1.2.4 谱带记录及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CR扩增结果及引物筛选 |
2.2 SSR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
2.3 基于SSR遗传多态性的梨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
3 讨论 |
3.1 不同系统梨种质的分类地位 |
3.2 芽变品种的鉴别 |
3.3 身不知和库尔勒香梨的分类地位 |
3.4 新选育品种的遗传关系分析 |
第四章 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基因组DNA提取 |
1.2.2 PCR扩增及引物筛选 |
1.2.3 扩增产物检测 |
1.2.4 谱带记录及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CR扩增结果及引物筛选 |
2.2 SRAP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
2.3 基于SSR遗传多态性的梨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
2.4 新选育品种及中间杂交品种的聚类关系 |
3 讨论 |
3.1 用SRAP标记分析梨种质的可靠性 |
3.2 不同系统梨种质的分类地位 |
3.3 芽变品种及原种的鉴别 |
3.4 种间杂交后代及野生资源的分类地位 |
3.5 新选育品种及种间杂交后代的遗传关系分析 |
3.6 SRAP和SSR标记的比较 |
第五章 樱桃SRAP-PCR体系优化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方法 |
1.2.1 基因组DNA提取 |
1.2.2 影响PCR扩增因子的梯度试验 |
1.2.3 电泳检测 |
1.2.4 45个樱桃品种的SRAP标记分析及数据处理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樱桃基因组DNA的SRAP-PCR体系建立 |
2.1.1 DNA模板浓度对PCR扩增的影响 |
2.1.2 引物浓度对PCR扩增的影响 |
2.1.3 dNTPs浓度对PCR扩增的影响 |
2.1.4 Mg~(2+)浓度对PCR扩增的影响 |
2.1.5 Taq酶浓度对PCR扩增的影响 |
2.1.6 不同引物扩增的多态性分析 |
2.2 不同品种的SRAP标记分析 |
2.2.1 SRAP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
2.2.2 品种鉴别与遗传相似性分析 |
2.2.3 聚类结果分析 |
3 讨论 |
3.1 樱桃SRAP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多态性检测 |
3.2 SRAP标记在樱桃种质遗传多样性上的应用 |
全文结论及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常用试剂配制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及拟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梨种质资源评价与果实性状遗传倾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梨种质资源评价的研究进展 |
1.1 梨种质资源评价的意义 |
1.2 我国梨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
2 梨果实性状的研究进展 |
2.1 果实性状研究的意义 |
2.2 糖酸性状的遗传研究 |
2.3 果实大小的遗传研究 |
2.4 果形指数的遗传研究 |
2.5 果心大小的遗传研究 |
2.6 石细胞含量的遗传研究 |
3 本研究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梨种质资源生物学性状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梨种质资源物候期调查 |
1.2.2 梨种质资源植物学形态调查 |
1.2.3 梨种质资源生长结果习性调查 |
1.2.4 梨种质资源果实品质调查和测定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梨种质资源物候期调查 |
2.1.1 花芽萌动期调查 |
2.1.2 开花期调查 |
2.2 梨种质资源植物学形态调查 |
2.2.1 叶片形状调查 |
2.2.2 叶缘调查 |
2.2.3 叶芽姿态调查 |
2.2.4 叶芽顶端状态调查 |
2.2.5 萼片状态调查 |
2.3 梨种质资源生长结果习性调查 |
2.3.1 树姿树势调查 |
2.3.2 新稍生长量调查 |
2.3.3 节间长度调查 |
2.3.4 花序花朵数调查 |
2.3.5 坐果率调查 |
2.3.6 果梗长度、果梗粗度的调查 |
2.4 梨种质资源果实品质性状分析 |
2.4.1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调查 |
2.4.2 总糖含量调查 |
2.4.3 果实其他风味品质性状调查 |
3 讨论 |
3.1 梨种质资源物候期 |
3.2 梨种质资源植物学性状 |
3.3 梨种质资源生长结果习性 |
3.4 梨种质资源的果实品质性状 |
第三章 梨杂交后代果实性状遗传倾向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有机酸的提取 |
1.2.2 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
1.2.3 可溶性糖的提取与测定 |
1.2.4 果实单果重、果心大小、果形指数和石细胞含量的测定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可溶性固形物的遗传效应 |
2.2 溶性糖的遗传效应 |
2.2.1 总糖的遗传效应 |
2.2.2 蔗糖的遗传效应 |
2.2.3 葡萄糖的遗传效应 |
2.2.4 果糖的遗传效应 |
2.2.5 山梨醇的遗传效应 |
2.3 有机酸的遗传效应 |
2.3.1 草酸的遗传效应 |
2.3.2 奎尼酸的遗传效应 |
2.3.3 苹果酸的遗传效应 |
2.3.4 莽草酸的遗传效应 |
2.3.5 柠檬酸的遗传效应 |
2.4 单果重的遗传效应 |
2.5 果形指数的遗传效应 |
2.6 果心大小的遗传效应 |
2.7 石细胞含量的遗传效应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梨有机酸组分及含量变化与遗传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果实有机酸的组分 |
2 有机酸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3 果实有机酸的含量 |
4 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的变化 |
5 果实中有机酸的遗传 |
6 有机酸代谢酶与果实中有机酸含量的关系 |
7 果实有机酸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8 果实有机酸含量的调控 |
第二章 不同栽培种梨果实有机酸组分和含量的差异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四个栽培种的梨果实有机酸组分和含量 |
2.2 四个栽培种梨果实有机酸组分含量的差异 |
2.3 梨果实不同有机酸组分之间的相关性 |
2.4 梨果实不同有机酸组分之间的差异 |
3 讨论 |
3.1 梨不同品种果实中有机酸的组成特性 |
3.2 梨果实中不同组分的有机酸之间的关系 |
第三章 不同发育时期梨果实和叶片有机酸含量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发育过程中果实和叶片有机酸总量的变化 |
2.2 果实和叶片发育过程中不同类型有机酸的变化 |
3 讨论 |
第四章 梨果实和叶片有机酸代谢酶的变化 |
第一节 梨果实有机酸代谢酶的变化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新苹梨’果实发育过程中过程中柠檬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2.2 ‘新苹梨’果实发育过程中苹果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3 讨论 |
第二节 梨叶片有机酸代谢酶的变化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新苹梨’叶片发育过程中柠檬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2.2 ‘新苹梨’叶片发育过程中苹果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3 讨论 |
第五章 梨果实和叶片有机酸及其相关酶的影响因素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氮肥对果实和叶片有机酸及其相关酶的影响 |
2.2 磷钾复合肥对果实和叶片有机酸及其相关酶的影响 |
2.3 钾肥对果实和叶片有机酸及其相关酶的影响 |
2.4 钙肥对果实和叶片有机酸及其相关酶的影响 |
2.5 套袋对果实有机酸及其相关酶的影响 |
2.6 环剥对果实和叶片有机酸及其相关酶的影响 |
2.7 留果量对果实和叶片有机酸及其相关酶的影响 |
2.8 花序留双果对果实有机酸及其相关酶的影响 |
2.9 光照对果实和叶片有机酸及其相关酶的影响 |
2.10 不同矮化砧木梨果实和叶片有机酸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差异 |
2.11 不同树龄果实和叶片有机酸及其相关酶的差异 |
2.12 环境对果实和叶片有机酸及其相关酶的影响 |
2.13 果实不同部位的有机酸含量及其相关酶的活性 |
3 讨论 |
第六章 梨果实主要有机酸的遗传分析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F_1代果实内有机酸含量的分布 |
2.2 果实有机酸的遗传参数 |
2.3 F_1代果实有机酸的相关性 |
2.4 F_1代果实有机酸的差异 |
3 讨论 |
第七章 梨果实有机酸的AFLP分子标记筛选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梨酸性状的后代分离规律 |
2.2 梨基因组的提取与纯化 |
2.3 AFLP分析体系的建立 |
2.4 选择性扩增产物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芽变品种的AFLP分析 |
3 讨论 |
3.1 高质量基因组DNA的提取 |
3.2 梨果实酸/低酸性状的标准 |
3.3 QTL定位在作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八章 全文讨论 |
1 不同栽培种梨果实有机酸组成特性 |
2 梨果实和叶片有机酸含量的变化关系 |
3 果实有机酸代谢酶与有机酸积累的关系 |
4 梨果实有机酸含量的调控 |
5 果实有机酸的遗传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我国近30a梨育种研究进展与今后工作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梨种质资源研究 |
1.1 梨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与保存 |
1.2 梨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 |
1.2.1 梨种质资源的评价 |
1.2.2 梨种质资源的利用 |
1.2.3 梨种质资源的起源演化 |
2 梨品种选育研究 |
2.1 选育方法与成就 |
2.1.1 引种 |
2.1.2 选种 |
2.1.3 杂交育种 |
2.1.4 诱变育种 |
2.1.5 砧木育种 |
3 遗传规律研究 |
4 生物育种技术 |
4.1 组织培养 |
4.2 基因工程 |
4.2.1 遗传再生体系建立 |
4.2.2 基因克隆 |
4.2.3 转基因研究 |
4.3 分子辅助育种研究 |
4.3.1 主要性状分子标记 |
4.3.2 遗传图谱构建 |
5 今后工作建议 |
5.1 加强对核心种质的挖掘与评价 |
5.2 调整育种目标、突出研究重点 |
5.3 创新育种技术, 提高育种效率 |
5.4 整合育种资源、加强分工协作 |
(6)砂梨果皮性状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梨果皮的发生及结构 |
1.1 梨果皮的发生 |
1.2 表皮层的结构 |
2 果点的形成过程 |
3 果锈的形成过程 |
4 果皮色素 |
4.1 果皮色素的组成 |
4.2 果皮颜色的遗传 |
4.3 与果实皮色性状相关分子标记筛选 |
4.4 涉及木质素和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机理研究 |
5 调控梨果实外观的栽培措施 |
5.1 套袋技术 |
5.2 避雨栽培 |
第二章 绿皮与褐皮梨果实皮色形成过程中色素及糖酸累积的差异 |
第一节 绿皮与褐皮梨果实色素含量的差异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色素提取与测定方法的筛选 |
2. 结果与分析 |
2.1 2种提取方法测定结果的比较 |
2.2 绿皮梨与褐皮梨品种果实色素含量的差异 |
3 讨论 |
第二节 ‘翠冠’与‘玉冠’梨果实发育过程中色素及糖酸含量的变化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翠冠’与‘玉冠’果实生长发育特性的比较 |
2.2 ‘翠冠’与‘玉冠’梨果皮及果肉色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
2.3 ‘翠冠’与‘玉冠’果实成熟过程中可滴定酸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动态变化 |
2.4 ‘翠冠’与‘玉冠’梨果实成熟过程中糖积累特性 |
3 讨论 |
第三章 砂梨果皮组织结构的解剖学特征及水分对果锈形成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果点大小和密度的统计 |
2.2 果皮组织解剖结构 |
2.3 果点的发生时期及形成过程 |
2.4 ‘翠冠’果锈发生过程的田间观察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砂梨果皮绿色/褐色遗传分离群体的构建及AFLP标记的筛选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材料及其表型调查 |
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1.3 AFLP分析 |
1.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果实皮色表型统计 |
2.2 AFLP标记的研究 |
3 讨论 |
第五章 砂梨木质素合成调控因子MYB基因启动子克隆与等位变异分析 |
第一节 基于苹果基因同源序列的砂梨相关基因的分析研究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目的片段的回收、克隆及测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起始密码子上游区 |
2.2 终止密码子下游区 |
2.3 外显子和内含子区 |
3 讨论 |
3.1 不同基因在苹果和梨间的保守性 |
3.2 苹果基因组序列在砂梨基因分析中的直接应用 |
第二节 砂梨MYB基因启动子克隆及等位变异分析 |
摘要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基因组DNA提取 |
1.3 同源基因搜索与序列分析 |
1.4 目标序列的PCR扩增 |
1.5 目的片段的回收、克隆、测序 |
1.6 序列同源性分析、启动子预测 |
1.7 检测启动子区等位变异引物的开发及其在褐皮与绿皮砂梨中的扩增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苹果MYB2同源基因的搜索 |
2.2 砂梨MYB2同源基因启动子序列的克隆 |
2.3 砂梨MYB2同源基因启动子预测 |
2.4 褐皮与绿皮砂梨中MYB2同源基因启动子的等位变异分析 |
3 讨论 |
第六章 综合讨论 |
1 梨果皮性状的形成与果实外观的关系 |
1.1 梨果点形成与果实外观的关系 |
1.2 果实表皮层结构对外观性状的影响 |
1.3 果锈形成与果实外观的关系 |
1.4 果皮色素与果实外观的关系 |
1.5 套袋和避雨栽培对梨果实外观性状的影响 |
2 砂梨果皮色泽的遗传特点与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利用 |
2.1 砂梨果皮色泽的遗传特点 |
2.2 果皮色泽分子标记在砂梨杂交后代早期辅助选择中的应用性分析 |
3 苹果基因组序列在砂梨功能基因分析中的应用性分析 |
4 展望 |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
一、全文结论 |
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库尔勒香梨杂种后代性状遗传规律及生物学性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梨资源的起源、分布与研究 |
1.1.1 梨资源的起源与分布 |
1.1.2 我国梨资源的研究概况 |
1.2 梨果产业的生产现状 |
1.2.1 面积与产量 |
1.2.2 品种结构 |
1.3 梨的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1.3.1 梨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 |
1.3.1.1 梨杂种后代童期的遗传 |
1.3.1.2 梨抗寒性的遗传 |
1.3.1.3 梨抗黑星病性状的遗传 |
1.3.1.4 梨果实性状的遗传 |
1.3.1.4.1 果实大小的遗传 |
1.3.1.4.2 果实色泽的遗传 |
1.3.4.1.3 果实形状的遗传 |
1.3.1.4.4 果实肉质的遗传 |
1.3.1.4.5 果心大小的遗传 |
1.3.1.4.6 果实成熟期的遗传 |
1.3.1.4.7 其它果实性状的遗传 |
1.3.1.4.8 果实综合品质的遗传 |
1.3.2 梨品种选育的目标 |
1.3.2.1 培育抗寒新品种扩大梨在北部寒冷地区的栽培面积 |
1.3.2.2 培育了不同成熟期的梨品种,延长了梨果采收期和市场供应期 |
1.3.2.3 梨果品质的进一步提高是梨育种的特点之一 |
1.3.2.4 选育优良红皮梨品种成为梨商业育种的目标之一 |
1.3.2.5 国际梨果育种方向 |
1.3.3 梨育种途径与手段 |
1.3.3.1 传统的有性杂交育种是梨品种选育的立足点 |
1.3.3.2 地方品种选优是梨品种选育的特色 |
1.3.3.3 实生选种、芽变选种是梨育种中简便易行、见效快的途径 |
1.3.3.4 生物技术逐渐被采用,弥补传统育种的不足 |
1.3.3.5 引种作为新优梨品种产生的辅助途径 |
1.3.4 我国梨新品种选育成果 |
1.3.4.1 杂交育种成果 |
1.3.4.2 引入品种 |
1.3.4.3 其他育种途径获得的新品种 |
1.4 试验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库尔勒香梨杂种后代亲本性状遗传倾向的研究 |
2.1.1 试验材料 |
2.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2.1.2.1 杂种实生苗的早实性遗传 |
2.1.2.2 果实性状遗传 |
2.2 库尔勒香梨杂交后代新梨7号的生物学性状研究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内容及方法 |
2.2.2.1 新梨7号及其亲本植物学特征特性的观察 |
2.2.2.2 新梨7号及其亲本的物侯期观察 |
2.2.2.3 新梨7号及其亲本的生长习性比较 |
2.2.3.4 新梨7号及其亲本结果习性的比较 |
2.2.3.5 新梨7号及其亲本果实经济性状比较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库尔勒香梨杂种后代亲本性状遗传倾向的研究 |
3.1.1 库尔勒香梨杂种后代的早实性(童期)遗传 |
3.1.2 库尔勒香梨杂种后代果实大小的遗传 |
3.1.3 库尔勒香梨杂种后代果实果形指数的遗传 |
3.1.4 库尔勒香梨杂种后代果心大小的遗传 |
3.1.5 库尔勒香梨杂种后代可溶性固形物的遗传 |
3.2 库尔勒香梨杂交后代新梨7号的生物学性状研究 |
3.2.1 植物学特性 |
3.2.2 “新梨7号”及其父母本物侯期观察 |
3.2.3 “新梨7号” 及其亲本生长习性的比较 |
3.2.3.1 萌芽率与成枝力 |
3.2.3.2 不同年龄时期枝类与枝量的变化 |
3.2.3.3 分枝习性 |
3.2.4 新梨7号及亲本结果习性比较 |
3.2.4.1 始果年龄与产量 |
3.2.4.2 结果枝类型与丰产性 |
3.2.4.3 座果率与丰产性 |
3.2.5 新梨7号及其亲本的果实经济性状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库尔勒香梨SCoT反应体系优化及优良营养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引言 |
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2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库尔勒香梨的研究和生产概况 |
2. 果树的良种选育 |
2.1 芽变选种 |
2.2 营养系选种(clonal selecation) |
3 分子标记在梨树研究中的应用 |
3.1 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RAPD) |
3.2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
3.3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 |
3.4 特征序列扩增区域(SCAR) |
3.5 简单重复序列(SSR) |
3.6 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 |
3.7 基于 EST 信息的简单序列重复标记(EST-SSR) |
4 SCoT 分子标记在果树上的应用 |
4.1 SCoT 分子标记概述 |
4.2 SCoT-PCR 退火温度、反应体系和引物的选择 |
4.3 SCoT 标记在果树上的应用 |
第二章 适合库尔勒香梨 SCoT 分析用的 DNA 提取方法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的来源和处理 |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3 DNA 提取与检测 |
1.4 引物的来源及合成 |
1.5 SCoT-PCR 扩增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三种方法提取香梨 DNA 的纯度和质量浓度检测结果 |
2.2 三种方法提取的 DNA 的 SCoT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库尔勒香梨 SCoT 反应体系的建立优化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主要试验仪器 |
1.3 主要试验试剂 |
1.4 基因组 DNA 提取与检测 |
1.5 引物来源和设计原则 |
1.6 SCoT-PCR 反应体系优化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正交设计试验结果的直观分析及方差分析 |
2.2 引物和引物的最适退火温度的筛选 |
2.3 SCoT-PCR 反应体系的验证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章 库尔勒香梨 SCoT 分析及优良营养系鉴定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主要试验仪器 |
1.3 主要试验试剂 |
1.4 库尔勒香梨 SCoT 扩增产物的回收 |
1.5 库尔勒香梨 SCoT-PCR 产物的克隆 |
1.6 序列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SCoT-PCR 扩增结果分析 |
2.2 引物 S8 回收产物、菌液 PCR、提取质粒结果 |
2.3 引物 S8 测序结果分析 |
2.4 引物 S12 测序结果分析 |
2.5 不同材料相同引物测序结果分析 |
2.6 相同材料不同引物测序结果分析 |
2.7 相同材料相同引物测序结果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I 引物 S8 测序片段 |
附录II 引物 S12 测序片段 |
附录III 引物 S35 测序片段 |
作者简介 |
附件 |
(10)我国梨品种改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品种改良概述 |
2 杂交育种的主要亲本资源 |
3 不同目标的品种改良研究 |
3.1 抗寒品种改良研究 |
3.2 抗病品种改良研究 |
3.3 不同成熟期品种改良研究 |
3.4 红色果品种改良研究 |
3.5 紧凑型品种改良研究 |
3.6 倍性改良研究 |
3.7 其他研究 |
4 回顾与展望 |
四、砂梨资源主要性状鉴定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的梨种质资源评价及核心种质库构建[D]. 玉苏甫·阿不力提甫(Yusuf.Ablitif).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2]利用DNA分子标记研究梨、樱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D]. 路娟.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3]梨种质资源评价与果实性状遗传倾向的研究[D]. 滕美贞.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8)
- [4]梨有机酸组分及含量变化与遗传鉴定[D]. 沙守峰.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5]我国近30a梨育种研究进展与今后工作建议[J]. 李秀根,杨健,王龙,王苏珂. 果树学报, 2010(06)
- [6]砂梨果皮性状形成机制研究[D]. 施泽彬. 南京农业大学, 2011(12)
- [7]库尔勒香梨杂种后代性状遗传规律及生物学性状的研究[D]. 吴翠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1)
- [8]中国梨育种的回顾和展望[J]. 柴明良,沈德绪. 果树学报, 2003(05)
- [9]库尔勒香梨SCoT反应体系优化及优良营养系鉴定[D]. 和世玉.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10]我国梨品种改良研究进展[J]. 田路明,曹玉芬,董星光,张莹,齐丹,徐家玉,霍宏亮. 中国果树,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