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条件对桐油苗生长的影响

气象条件对桐油苗生长的影响

一、气象条件对油桐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陆思宇,杨再强,杨立,张源达,郑涵[1](2021)在《不同光周期对菊花生长发育及内源激素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探明不同光周期的成花效应及其与激素、生长间的关系,以秋菊红面为试材,设置5个光周期处理,以南京夏季自然光周期(长日照)为对照,测定光合色素(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生长指标(株高、茎粗、叶片数)、根系活力、不同时期发育历时及内源激素(现蕾、破蕾、初绽、初花、盛花及初萎期)、切花品质(花径、单株花数、花青素)。结果表明,长日照菊花生长最旺盛,植株高大粗壮,光合色素含量高;7 h/17 h, 8 h/16 h光合色素含量低、长势最差,易倒伏,由于受到光胁迫,根系活力较高;10 h/14 h植株矮化匀称。开花响应与内源激素息息相关,与IAA、GA3呈反比,与ZT、ABA呈正比。7 h/17 h、8 h/16 h和长日照菊花花期均严重推迟,长日照由于生长充分,切花大且多但萎蔫快,7 h/17 h、8 h/16 h由于营养生长不足,菊花小且少、花青素含量低,切花品质最差;10 h/14 h最先开始花芽分化,花序发育周期短、盛花产出早且持续时间长,由于生长状况良好,切花品质也较高。光周期对花芽分化启动、花蕾形成过程影响最大,舌状花瓣的展开虽也受光周期影响,但对花期的提前不起决定作用。由此可见,10 h/14 h下菊花在生长形态、花序发育周期、切花质量方面表现最佳,最适合夏季南京地区菊花的促花栽培,待菊花破蕾显色后移至长日照正常开花。

杜晋城,李欣欣,叶敏,王丽华,王泽亮,李红艳,慕长龙[2](2021)在《不同土壤含水量对油橄榄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油橄榄生长土壤水分含量与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了解生长土壤水分含量与叶片生理特性的关系,为油橄榄科学栽培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1年生油橄榄主栽品种豆果为研究对象,使其生长在土壤含水量为30%、40%、50%、60%、70%及80%的土壤里,对比油橄榄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差异,了解油橄榄生长所需水分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减少,油橄榄叶片叶绿素a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绿素总量、叶片抗氧化酶活性(SOD、POD和CAT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电导率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在土壤含水量70%处理时,叶绿素总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POD活性均为最高,在土壤含水量30%处理时,均为最低。70%处理的叶绿素总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POD活性较80%处理分别增加了14.18%、25.21%和2.96%。在土壤含水量60%时,类胡萝卜素含量、脯氨酸含量、CAT和SOD活性均为最高,在土壤含水量30%时,均为最低。60%处理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脯氨酸含量较80%处理分别增加了8.71%和8.86%。60%处理的CAT和SOD活性与80%处理的无显着性差异。油橄榄叶片MDA含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减少呈先降后增的趋势,在土壤含水量保持在30%时,MDA含量为最高,70%处理时为最低,30%处理较70%的处理增加了62.00%;70%处理时MDA含量较80%处理减少了6.91%。【结论】油橄榄生长土壤含水量以60%~70%较为适宜,土壤含水量低于30%应及时补充水分。

张毅[3](2020)在《叶幕微气候对文冠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探索叶幕微气候对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物候期、表型性状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将文冠果进行叶幕分区,对不同区域的光照强度、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全年连续观测;通过调查不同叶幕区域的物候期和表型性状以研究其生长发育节律;通过测定不同区域的光合日动态和光响应曲线比较其叶片光合特性;通过不同区域间微气候与物候期、表型性状和光合特性的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有利于明确叶幕微气候对文冠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将为后续栽培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光照强度在叶幕尚未形成期及落叶后(1-4月,11-12月)均呈现上层外侧>上层内侧>下层外侧>下层内侧的变化趋势,在叶幕形成期(5-10月)呈现上层外侧>下层外侧>上层内侧>下层内侧的趋势;而温度在一年的不同时期均呈现上层外侧>上层内侧>下层外侧>下层内侧的规律,相对湿度与其变化规律相反。(2)文冠果不同叶幕区域的物候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萌芽期差异最大(8 d);初花期差异最小(3 d);南上层外侧的总生长期最长(199 d),总花期最短(7 d)。(3)不同方位上,文冠果的花芽横、纵径均呈现上层外侧>上层内侧>下层外侧>下层内侧的变化规律;花序长度、雌能花数、坐果数、果实总产量、种子总数、种子总产量等性状均呈现上层外侧>下层外侧>上层内侧>下层内侧的变化规律,且东南方向均高于西北方向。(4)不同物候期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均呈现不对称的双峰曲线特征,且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果实成熟期各光合参数均最大,落叶期最小;除光饱和点外,其它光合参数均呈现上层外侧>下层外侧>上层内侧>下层内侧的变化趋势。(5)文冠果的大部分表型性状、光合参数与年均光照强度和温度正相关,与年均相对湿度负相关,而物候期与之相反。说明在光照强、温度高、湿度低的区域(东、南方向的上层外侧),文冠果的总生长期更长,光能利用效率更高,更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周一冉[4](2020)在《不同光照强度对白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指出白及(Bletilla striata)作为我国传统药用植物,在医药领域和化工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为探究不同光照强度下白及的光合与生理响应机制,本研究通过遮阴网设置3个梯度的光照强度(50%、70%、90%遮阴率),以全光照为对照(CK),在白及生长期的5~9月,对大田白及的形态结构、叶片结构、光合特性、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形态结构:不同光照强度对白及叶片数量没有显着影响;与CK相比,50%、70%和90%遮阴处理增加了白及的株高、叶长、叶宽和叶面积,其中50%处理下白及株高、叶长、叶面积的增长最突出。(2)叶片结构:气孔密度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而逐渐降低;气孔长、气孔宽、气孔面积呈现出CK>90%>50>70%的规律。叶片横切结果显示,不同光照强度对白及叶片上下表皮角质层厚度、上表皮厚度没有显着影响;50%和70%处理提高了白及的叶片厚度、叶肉厚度、下表皮厚度,并降低了相邻维管束距离;90%处理降低了叶片厚度和叶肉厚度,增加了相邻维管束距离。叶绿体超微结构结果显示,50%处理增加了叶绿体中基粒的数量和类囊体垛叠程度;70%处理同样增加了基粒数量,但同时增加了嗜锇颗粒数量;90%处理降低了基粒数量和基粒类囊体垛叠程度,不利于叶绿体发育。(3)光合特性:光合日变化结果显示,CK处理下白及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双峰”曲线,遮阴缓解了白及叶片在强光下的“午休”现象,50%和70%处理整体上提高了白及的Pn和气孔导度(Gs)日变化平均值;90%处理提高了胞间CO2浓度(Ci),但降低了Pn。CK强光环境对白及产生了光抑制,降低了叶片Pn、Ci和Gs日变化平均值。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光合有效辐射(PAR)与Pn在3个遮阴处理中呈正相关,Pn与Ci在大部分月份呈负相关,Pn与Gs在5~8月呈正相关,Gs与蒸腾速率(E)呈正相关。光响应参数:5~6月,50%和70%处理下白及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表观量子效率(AQY)、光饱和点(LSP)维持在较高水平,光补偿点(LCP)维持在较低水平。7~9月,CK和50%处理下白及具有较高水平的Pnmax和LSP。叶绿素荧光参数:遮阴处理提高了白及叶片Fv/Fm;q P和ETR随光照强度的降低而逐渐降低,CK处理q N偏高,3个遮阴处理q N没有太大差异。叶绿素含量:5~8月遮阴处理明显提高了白及叶片Chl a、Chl b、Chl a+b的含量,同时降低了Chl a/b;9月,90%条件下Chl a、Chl b、Chl a+b的含量则明显低于CK处理,弱光处理不利于叶绿素的合成。Rubisco活性:5~6月,白及叶片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Rubisco)活性随光照强度的降低而逐渐下降;7月,50%和70%处理Rubisco活性较高;8~9月,CK、50%、70%处理Rubisco活性没有显着差异;与CK相比,90%处理则明显降低了白及叶片Rubisco活性。(4)生理指标: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5~9月,90%处理下白及叶片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其他3个处理SOD活性整体逐渐升高,其中50%处理SOD活性在6~9月更高。5~9月白及叶片CAT整体呈逐渐降低趋势,5~6月,50%和70%处理CAT活性更高;7~8月,50%、70%处理CAT活性与CK没有显着差异;9月,CK和50%处理CAT活性更高。5~8月,50%和70%处理下白及POD活性更高;9月,CK和50%处理POD活性更高。APX活性随时间的变化呈逐渐降低的趋势,CK、50%和70%处理APX活性没有显着差异,90%处理降低了APX活性。光合产物的变化:白及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光照强度的降低整体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表明高光强下白及叶片通过增加渗透物质的含量来调节细胞渗透压。白及叶片淀粉含量在5~9月逐渐升高,9月50%和70%处理淀粉含量最高,有利于白及生产水平的提高;90%处理不利于淀粉合成。综上所述,50%的遮阴条件有利于白及叶片形态和叶绿体的发育,并提高了光合效率、叶绿素含量以及抗氧化系统活性;70%的遮阴条件提高了白及的光合速率,但长期处理不利于量子效率的提高和基粒的发育;90%的遮阴条件则不利于白及光合器官的发育,降低了Rubisco活性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白及光合能力;全光照下白及产生了光抑制。在白及的露天栽培中,建议在5~8月对白及进行50%的遮阴处理,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金晓蕾[5](2019)在《外源激素对甜荞开花结实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具有降胆固醇、降血糖、降血脂等药用保健功效,开发价值高,国内外市场前景较好。但由于甜荞单产低、效益低,制约了甜荞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外公认提高结实率是增加甜荞单产最有效的途径。本研究在甜荞幼苗期、现蕾期和盛花期分别喷施外源激素多效唑(PP333)和6-苄基腺嘌呤(6-BA),筛选外源激素最佳处理时期及处理浓度,观察甜荞花芽分化与开花结实过程;测定内源激素含量、光合参数及不同器官干物质;采用RNA-seq技术寻找外源激素调控甜荞开花结实的差异基因;利用qRT-PCR技术对筛选出的差异显着基因进行验证。从形态、生理和分子水平上探究外源激素PP333和6-BA对甜荞开花结实的调控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在第二片真叶期、现蕾期和盛花期叶面喷施100 mg·L-1 PP333和150 mg·L-1 6-BA效果最好,产量较对照提高31.8%、16.5%,结实率较对照提高了 5.4、3.1个百分点。6-BA提高结实率是通过增加单株开花数和单株结实数;而PP333提高结实率是通过减少单株开花数和增加单株结实粒数。2.喷施PP333和6-BA均能加速花芽分化过程,使开花时间提前。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并划分出5个花芽分化时期,发现花芽分化时期与真叶出现时间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明确第2片真叶期是影响甜荞开花数和开花时间的关键时期。3.喷施PP333和6-BA均能增加花粉可育率和柱头可授性,有利于甜荞授粉结实。6-BA使花粉可育率与柱头可授性在8:00达到最高,较对照提4.4%、50.0%,PP333使花粉可育率与柱头可授性在10:00达到最高,较对照提高5.0%和36.9%。4.转录组测序共得到400,149 Unigenes,共有26,877个Unigenes被注释,占总数的6.71%。筛选出20个与甜荞开花相关的差异显着基因,其中12个基因与光周期调控途径有关。随机筛选10个差异基因,分别是FT、ELF3、PIF3、FKF1、PHYA、PHYB、CHS、ARF、LHY、GIDI。经 qRT-PCR 验证,证明 RNA-seq 测序结果数据可靠。5.喷施PP333和6-BA在第2片真叶期、现蕾期均增加FT表达量,降低ELF3表达量,均使开花时间提前,但在盛花期PP333降低FT表达量,增加ELF3表达量,单株开花数减少;6-BA增加FT表达量,降低ELF3表达量,单株开花数增多。喷施PP333和6-BA改变FT、ELF3基因表达量,影响甜荞开花时间和开花数,表明FT、ELF3与甜荞开花时间和开花数调控有关。6.喷施PP333和6-BA改变内源激素含量和光敏色素表达量,从而调控甜荞开花结实过程。PP333是通过增加GA3含量、降低IAA含量、提高光敏色素PHYA和PIF3表达量调控加快甜荞花芽分化过程、提高光合速率和不同器官的干物质;6-BA是通过增加GA3含量、降低ABA含量、提高光敏色素PHYB表达量调控加快甜荞花芽分化过程、提高光合速率和不同器官的干物质。

张启燕[6](2019)在《千年桐(Vernicia montana)对枯萎病应激反应及抗病基因功能鉴定》文中认为油桐是原产我国的重要工业油料树种,其生产的桐油是最好的植物干性油之一,具有耐腐蚀、防酸碱等优良的特性,广泛用于印刷、涂墨、集成电子版等工业领域。狭义的油桐是指在我国广泛种植的三年桐(Vernicia fordii),其生长快、结实早、产量高、桐油品质佳。但三年桐种植业深受枯萎病的危害。油桐枯萎病(俗称“桐瘟”),自1939年在广西柳州被首次发现以来,已在全国8个省份90多个县市发生蔓延,对油桐产业造成毁灭性破坏,经济损失巨大,严重威胁着全国近百万公顷的油桐林。同属的千年桐(V.montana)发病率极低,但其生长结实慢、桐油品质也次于广泛种植的三年桐。以抗病油桐为砧木,感病油桐为接穗进行嫁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油桐枯萎病的传播。植物枯萎病,包括油桐枯萎病的研究多集中在致病机制和生物防治上。油桐枯萎病的抗病机制尚不清楚,这阻碍了油桐枯萎病的防治和油桐抗枯萎病育种工作的推进。本研究以感病三年桐和抗病千年桐为试验材料,描述了油桐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fordii,Fof-1)在感、抗油桐中的侵染过程,分析了千年桐根部关键的抗病结构,筛选并鉴定了千年桐抗枯萎病候选新基因。研究结果初步解析了千年桐的抗枯萎病应激反应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油桐枯萎病菌Fof-1在三年桐中通过木质部进行纵向向上传播,而Fof-1不能侵染到千年桐侧根的木质部。在侵染前期,三年桐和千年桐侧根的表皮均能发生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的定殖,侵染发生在侧根的根毛及根毛发生处,病原菌穿透表皮后横向传播到皮层,并在皮层中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之后,尖孢镰刀菌穿透三年桐侧根的皮层横向侵染韧皮部和木质部,并通过侧根木质部纵向扩展到主根和茎的木质部。但是在千年桐中,尖孢镰刀菌只能横向传播到侧根的韧皮部,不能侵染到木质部,因此也不能通过侧根木质部纵向侵染到主根木质部。(2)千年桐应答枯萎病中心基因之一D6PKL2(D6 PROTEIN KINASE LIKE 2)在千年桐根木质部中特异性高表达。尖孢镰刀菌Fof-1侵染油桐前后的比较转录组分析发现D6PKL2可能是关键的抗病中心基因。D6PKL2是一种蛋白激酶,没有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局部亲水性高,含有两个内含子,真菌侵染后无可变剪接发生。转录水平的组织特异性分析发现,千年桐Vm D6PKL2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着高于三年桐Vf D6PKL2的表达量,而且千年桐Vm D6PKL2主要在维管束组织中高表达;对其在主根、侧根和茎的韧皮部和木质部的表达量进行分析,发现千年桐Vm D6PKL2特异性的在维管组织木质部中高表达,而Vf D6PKL2在韧皮部的表达量却较高。通过制备特异高效的Vm D6PKL2抗体,进行免疫组化的结果也显示D6PKL2蛋白在千年桐根木质部中高表达。(3)千年桐Vm D6PKL2在抗枯萎病中发挥正调控作用。尖孢镰刀菌侵染后,三年桐Vf D6PKL2的表达量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而千年桐Vm D6PKL2的表达量始终显着高于Vf D6PKL2且在侵染初期受到诱导表达,表明千年桐Vm D6PKL2可以响应枯萎病菌的侵染。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d6pkl2纯合突变体对枯萎病菌的侵染更敏感,而过表达Vm D6PKL2转基因拟南芥的抗枯萎病能力提高。(4)Vm D6PKL2可能通过抑制钙离子感受器蛋白SYT3(SYNAPTOTAGMIN 3)的负调控作用参与千年桐抗枯萎病应激反应。酵母双杂和GST pull-down试验发现千年桐Vm D6PKL2可以与钙离子感受器蛋白Vm SYT3互作,而且千年桐Vm SYT3也在维管组织木质部中特异性高表达。At SYT3的纯合突变增强了拟南芥的抗枯萎病能力,而过表达Vm D6PKL2转基因拟南芥中At SYT3的表达量显着降低,说明Vm D6PKL2可能通过抑制Vm SYT3的负调控作用发挥抗病功能。(5)千年桐应答枯萎病中心基因之一Vm ERF72是潜在的抗枯萎病基因。分析尖孢镰刀菌侵染油桐前后四个时期的比较转录组数据,在三年桐和千年桐中分别鉴定到1,094和1,096个转录因子,属于59个转录因子家族。油桐枯萎病病原菌Fof-1侵染后,只有少数转录因子的表达模式不同,且多数转录因子的表达量是受到抑制的。其中发生显着差异表达数目最多的是AP2/ERF转录因子家族。Ka/Ks和共表达调控网络分析发现千年桐中的Vm ERF72是潜在的抗病hub基因之一。ERF72属于ERF转录因子亚家族,含有一个典型的AP2结构域,编码区含有一个内含子,定位于细胞核。真菌侵染后,千年桐Vm ERF72的表达量降低,蛋白表达量的变化也是如此。过表达Vm ERF72转基因拟南芥中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量降低,是潜在的负调控基因。

代光辉[7](2018)在《气候变化下中国七种木本油料树种的潜在分布》文中认为林业生物柴油因其易转化利用和“不与粮争地”的特点,是一种深具发展潜力的生物能源。发展林业生物柴油需要选择适宜的区域。而木本油料树种生长期和结果期长,规划时不仅要考虑其现在适宜分布区,还应考虑气候变化下规划区是否仍然适宜。同时,一些木本油料树种具有环境适应性强、能产生大量繁殖体的特点,在大规模种植时需考虑其对敏感生态系统的潜在入侵可能性。忽视这些问题会增加林业生物柴油发展的风险,并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冲击。本研究首先选择了适用的物种分布模型,并用其预测了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RCP2.6和RCP8.5)下气候变化对《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规划的七种木本油料树种潜在分布区的影响,并分析了规划中所指定的重点发展区域的合理性,此外还分析了这些树种的入侵可能性并预测其可能造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模拟气候影响的模型选择上,除SRE模型外,其余九种模型对七种树种的模拟表现均很好(AUC值高于0.9,TSS值高于0.8),但是10种算法预测的树种空间分布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分布区边缘地区。集合模型的模拟精度(AUC值0.989-0.996,TSS 值 0.882-0.958)高于单独的模型算法(AUC 值 0.762-0.991,TSS 值 0.624-0.948),故选择集合模型对树种未来分布进行模拟。(2)未来气候变化下,七种树种的分布范围均向高纬度地区移动,高排放情景下其移动距离(33 km-195 km)高于低排放情景(31 km-100 km)。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油桐(Vernicia fordii(Hemsl.)Airy S haw)、乌桕(Sapium sebiferum(L.)Roxb.)六种树种潜在分布南界均有缩减,但其往高纬度地区扩张的范围抵消了这种减少,整体而言,这六种树种潜在分布面积增加,范围在0.3%-12.9%之间。光皮树(Swida wilsoniana(Wanger.)Sojak)虽然其分布范围向高纬度地区扩散,但分布南界缩减范围大于其扩散范围,净潜在分布面积缩减10%-34%。(3)黄连木、无患子、光皮树、麻疯树四个树种预测的未来潜在分布区与《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规划的重点发展区域的重合率达到80%以上,其中黄连木、无患子、光皮树的重合率达93%,说明对于这四个树种的规划是合理的。文冠果预测的潜在分布区与规划重点发展区域重合率低于75%。因此,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应慎重考虑发展区域于未来气候条件下该树种的适宜性。(4)七个树种中麻疯树具有潜在的入侵可能性,在2050s和2070s两个时期,其在低排放情景下可分别对11和14个保护区构成威胁,即可能新扩散到这些保护区,受影响面积分别为2329 km2和2333 km2,将分别对七种和九种受保护的珍稀植物,以及三种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影响。高排放情景则可分别对15和20个保护区构成威胁,受影响面积分别为3312 km2和3453 km2,并将分别对八种和九种受保护的珍稀植物和三种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影响。

彭丽媛,熊兴政,欧阳,陈佳玉,袁孝谦,万盼,刘芸[8](2017)在《套种大豆和单施尿素对油桐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索三峡库区油桐(Vernicia fordii)的科学种植方法。【方法】将1年生油桐林分为套种大豆(Glycine max)组、单施尿素组、对照组等3个处理组,观察和测定油桐生长指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日变化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株高、地径、叶面积指数增长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日变化均值均表现为单施尿素组最高,然后依次是套种大豆组和对照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值则表现为单施尿素组最高,然后依次是对照组和套种大豆组;单施尿素组土壤pH值较对照组低7.42%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除有机质含量外,单施尿素组其他各个养分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套种大豆组土壤pH值和养分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理施用尿素能明显提高油桐净光合速率和土壤肥力,促进油桐生长,但需要适时补充有机肥防止土壤板结;油桐幼林套种大豆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油桐生长,提高油桐水分和土地利用率,是库区油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万盼,刘芸,黄小辉,熊兴政,彭丽媛,欧阳,袁孝谦,周恺,孟祥江[9](2016)在《套种大豆对油桐幼苗光合特性及其生长的影响》文中提出以一年生油桐幼苗为研究对象,在田间设置油桐林套种大豆(T)和纯林(CK)两种处理,测定两种生境下油桐幼苗的光合及生长指标,并采用非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光合-光强响应曲线和光合-CO2体积分数响应曲线,探讨套种大豆对油桐幼苗光合特性及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套种大豆的油桐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蒸腾速率(Tr)均低于纯林,但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分利用率(WUE)显着高于油桐纯林(p<0.05);套种大豆降低了油桐幼苗的光饱和点(LCP)、光补偿点(LSP)和CO2补偿点(CCP),这说明套种大豆降低了油桐幼苗的光合能力,但有利于减少油桐幼苗水分的散失,使其以高水分利用率抵御干旱胁迫.两种栽培条件下油桐苗Pn-PAR响应曲线拟合度>0.97,光合-CO2体积分数响应曲线拟合度>0.99,表明两者拟合度均良好;套种大豆并未对油桐幼苗生长量造成影响,这说明套种大豆有利于提高油桐幼苗对弱光的利用能力,且有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可见,在油桐幼苗中以适当密度套种大豆具有可行性,虽然降低了油桐幼苗期净光合能力,但可以改善其光合性能,提高抗旱能力,对油桐在幼苗期抵御重庆夏季的高温伏旱天气有着积极作用.

李选成[10](2016)在《油桐北缘产区主要品种调查分析与评价》文中提出油桐原产于中国,是一种我国所特有的经济类树种,栽培历史已有上千年。油桐最主要的的经济价值在于其所生产的桐油,桐油作为一种优良的工业用油,在工业上的应用极其的广泛。油桐在我国的分布范围较广,除了工业上的应用价值,它还可以提供水土保持效应,防治山区的水土流失。因为兼具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油桐的发展前景还很大。为了找到具有栽培价值的油桐品种,本论文以油桐北缘产区的主要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当地进行种质资源调查,对油桐果实的各方面性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综合挑选出较为优良的品种。其结果如下所示:1.不同油桐品种的主要性状存在明显差异:11个油桐品种的每亩产油量在12.5kg-25kg之间,每亩最高产油量在20kg-40kg之间,单株产油量在0.15kg~1.5kg之间,果皮平均厚度在0.31 cm-0.6cm,平均出籽率在49.9-68%,平均籽粒重在2.5 g-3.41g,出仁率在56.1%-66.95%。干桐仁含油率在63.9%-71%,酸值在0.2429-0.5003,桐酸含量77.11-83.76%,皂化值在190.8-194.7,碘值在163.2-172.2,折光指数1.5180-1.5220。2.分别对油桐三类指标进行了分析。指标具体包括产量的三项指标:每亩产油量、最高产油量和单株产油量;油桐果实经济性状的四项指标:果皮平均厚度、平均出籽率、平均籽粒重、出仁率;六项桐油理化性状:干桐仁含油率、酸值、碘值、皂化值、桐酸主要成分及折光指数。对以上指标进行分析后,再使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得到三项指标的综合评判结果,产量排名第一的是陕西小米桐;果实经济性状排名第一的是安徽小扁球;油脂理化性质排名第一的是陕西大米桐。3.本研究对三类指标的名次分配权重值后再次进行累加计算,最后得出综合排名第一的是陕西大米桐;第二是河南大红袍,排名第三的是安徽小扁球,而且前三名每个省均有一个。本论文对油桐产量、果实经济性状和桐油理化性质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分析,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对我国油桐北缘产区主要品种进行综合评判。各省在北缘产区可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本省的优良品种,也可选择北缘产区的优良品种进行品比试验,决定推广品种。本论文的分析结果可为我国油桐北缘产区选择优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二、气象条件对油桐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象条件对油桐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光周期对菊花生长发育及内源激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生长指标及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1.3.2 发育期参考刘彩迎[23]的花期划定方法
        1.3.3 内源激素的测定
        1.3.4 切花品质和根系活力的测定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光周期对菊花生长指标的影响
    2.2 光周期对菊花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 光周期对菊花发育进程的影响
    2.4 光周期对菊花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2.5 光周期对菊花叶片内源激素比值的影响
    2.6 光周期对菊花根系活力和切花品质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1 光周期对菊花营养生长的影响
    3.2 光周期对菊花生殖生长的影响
    3.3 光周期对菊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2)不同土壤含水量对油橄榄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1 生长指标
        1.3.2 生理指标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土壤含水量对油橄榄叶片光合色素含量
    2.2 不同土壤含水量对油橄榄叶片抗氧化酶含量影响
    2.3 不同土壤含水量对油橄榄渗透调节物质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3)叶幕微气候对文冠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文冠果概述
        1.1.1 文冠果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1.1.2 文冠果的物候期研究
        1.1.3 文冠果的表型性状研究
    1.2 气候因子对经济林树种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1.2.1 光照对经济林树种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温度对经济林树种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相对湿度对经济林树种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经济林树种的叶幕微气候研究
        1.3.1 叶幕微气候及影响因素
        1.3.2 叶幕微气候的研究进展
        1.3.3 叶幕微气候与经济林树种产量品质的相关性
    1.4 经济林树种的光合特性研究
        1.4.1 光合日变化研究
        1.4.2 光响应曲线研究
        1.4.3 不同发育时期光合特性的对比研究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叶幕区域划分
        2.3.2 叶幕微气候调查
        2.3.3 物候期观测
        2.3.4 表型性状观测
        2.3.5 叶片光合特性观测
        2.3.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叶幕微气候的分布规律
        3.1.1 叶幕微气候的年变化分析
        3.1.2 叶幕微气候的日动态变化分析
        3.1.3 萌芽期至末花期不同区域有效积温的变化
    3.2 不同叶幕区域物候期的变化规律
        3.2.1 不同叶幕区域物候期差异
        3.2.2 物候期与叶幕微气候的相关性分析
    3.3 不同叶幕区域表型性状的变化规律
        3.3.1 不同区域花芽性状的变化规律
        3.3.2 不同区域花性状的变化规律
        3.3.3 不同区域枝叶性状的变化规律
        3.3.4 不同区域果实性状的变化规律
        3.3.5 不同区域种子性状的变化规律
    3.4 不同叶幕区域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
        3.4.1 不同物候期各区域光合日动态的变化规律
        3.4.2 不同物候期各区域光响应曲线的变化规律
        3.4.3 不同物候期各区域光合特征参数的差异分析
        3.4.4 光合特征参数与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4.5 光合特征参数与叶幕微气候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叶幕微气候的变化规律
        4.1.2 叶幕微气候对文冠果物候期的影响
        4.1.3 叶幕微气候对文冠果表型性状的影响
        4.1.4 叶幕微气候对文冠果光合特性的影响
        4.1.5 光合特性与产量品质性状的关系
    4.2 结论
        4.2.1 叶幕微气候在树冠内的分布规律
        4.2.2 不同叶幕区域物候期的变化规律
        4.2.3 不同叶幕区域表型性状的变化规律
        4.2.4 不同叶幕区域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
        4.2.5 叶幕微气候与物候期、表型性状和光合特性的相关性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文冠果休眠期、芽萌动初期、末花期树冠各区域形态图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不同光照强度对白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引言
    1.1 白及概述
        1.1.1 白及生长概况
        1.1.2 白及价值与应用
        1.1.3 白及的研究现状
    1.2 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1 光照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
        1.2.2 光照对植物叶片结构的影响
    1.3 光照对植物光合水平的影响
        1.3.1 光照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3.2 光照对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1.3.3 光照对植物光合色素的影响
        1.3.4 光照对植物Rubisco的影响
    1.4 光照对植物生长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1.4.1 光照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4.2 光照对植物光合产物的影响
    1.5 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5.1 试验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3 技术路线
2 不同光照强度对白及形态结构和叶片结构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光照强度对白及形态结构的影响
        2.2.2 不同光照强度对白及叶片气孔特征的影响
        2.2.3 不同光照强度对白及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2.2.4 不同光照强度对白及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2.2.5 不同光照强度与白及形态指标和叶片结构指标的方差分析
    2.3 小结
3 不同光照强度对白及光合水平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试验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光照强度对白及叶片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3.2.2 不同光照强度下白及叶片光合参数的长期变化
        3.2.3 不同光照强度下白及光合参数间的相关分析
        3.2.4 不同光照强度对白及叶片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3.2.5 不同光照强度对白及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2.6 不同光照强度对白及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3.2.7 不同光照强度对白及叶片Rubisco活性的影响
    3.3 小结
4 不同光照强度对白及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试验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光照强度对白及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2.2 不同光照强度对白及叶片光合产物的影响
    4.3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外源激素对甜荞开花结实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甜荞概况
        1.1.1 甜荞的生物学特性
        1.1.2 甜荞的植物学特征
        1.1.3 甜荞的营养、药用价值
    1.2 甜荞开花结实的研究进展
    1.3 调控开花结实的研究进展
        1.3.1 植物开花途径
        1.3.2 温度对开花结实调控的研究进展
        1.3.3 光周期对开花结实调控的研究进展
        1.3.4 外源激素调控开花结实的研究进展
    1.4 植物开花结实途径的分子调控机理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不同甜荞品种的开花发育与结实特性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甜荞品种的开花动态及花形态的变化
        2.2.2 不同甜荞品种的结实率和产量分析
        2.2.3 不同甜荞品种的稳定性分析
        2.2.4 气象因子对不同甜荞品种结实率和产量的相关分析
    2.3 讨论
        2.3.1 不同甜荞品种的开花动态分析
        2.3.2 影响甜荞品种结实率和产量的气象因子分析
    2.4 小结
3 外源激素对甜荞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外源激素对甜荞结实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2.2 外源激素对甜荞花粉可育率、柱头可授性的影响
        3.2.3 外源激素对甜荞干物质影响
    3.3 讨论
        3.3.1 外源激素PP_(333)对甜荞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
        3.3.2 外源激素6-BA对甜荞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
        3.3.3 外源激素GA_3对甜荞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
        3.3.4 外源激素对甜荞花粉可育率和柱头可授性的影响
    3.4 小结
4 不同时期喷施外源激素对甜荞开花结实的研究
    4.1 供试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外源激素对甜荞开花结实的影响
        4.2.2 不同时期外源激素对甜荞花粉可育率及柱头可授性的影响
        4.2.3 不同时期外源激素对甜荞结实率和单株产量的影响
        4.2.4 不同浓度外源激素对甜荞抗倒伏性的影响
        4.2.5 喷施外源激素次数不同对甜荞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外源激素对甜荞开花结实的影响
        4.3.2 外源激素对甜荞抗倒性的影响
        4.3.3 外源激素处理时期对甜荞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
    4.4 小结
5 外源激素对甜荞花芽分化过程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试验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分析
        5.2.1 外源激素对甜荞花芽分化过程的影响
        5.2.2 外源激素对甜荞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5.2.3 外源激素处理对甜荞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5.3 讨论
        5.3.1 外源激素对甜荞花芽分化进程的影响
        5.3.2 外源激素对甜荞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5.3.3 外源激素对甜荞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5.4 小结
6 外源激素对甜荞开花结实的转录组水平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甜荞转录组测序结果
        6.2.2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6.2.3 筛选与开花结实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6.2.4 甜荞开花基因的表达分析
    6.3 讨论
        6.3.1 PP_(333)和6-BA对甜荞开花差异基因调控的影响
        6.3.2 激素调控对甜荞开花结实的影响
    6 4 小结
7 结论、创新性及工作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性
    7.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作者简介

(6)千年桐(Vernicia montana)对枯萎病应激反应及抗病基因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尖孢镰刀菌侵染油桐根部组织病理学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GFP标记油桐枯萎病菌Fof-1
        2.2.2 三年桐感病而千年桐抗病
        2.2.3 Fof-1侵染感病三年桐的维管束结构
        2.2.4 Fof-1不能侵染到抗病千年桐的木质部
        2.2.5 草酸钙结晶在抗病千年桐中积累
    2.3 小结
第三章 千年桐VmD6PKL2抗枯萎病的功能分析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Vf/VmD6PKL2的克隆及结构比较分析
        3.2.2 千年桐VmD6PKL2响应尖孢镰刀菌的侵染
        3.2.3 千年桐VmD6PKL2在木质部中特异性高表达
        3.2.4 拟南芥d6pkl2突变体的抗枯萎病能力降低
        3.2.5 过表达VmD6PKL2拟南芥的抗枯萎病能力提高
    3.3 小结
第四章 千年桐VmD6PKL2的互作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VmD6PKL2与钙离子感受器VmSYT3互作
        4.2.2 VmSYT3在木质部中特异性高表达
        4.2.3 拟南芥syt3突变体的抗枯萎病能力增强
        4.2.4 过表达VmD6PKL2抑制了SYT3的表达
    4.3 小结
第五章 千年桐VmERF72抗枯萎病功能初步分析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油桐转录组中转录因子的鉴定
        5.2.2 三年桐、千年桐中直系同源转录因子基因的查找及表达模式分析
        5.2.3 三年桐、千年桐中显着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
        5.2.4 三年桐、千年桐中的AP2/ERF转录因子家族
        5.2.5 VmERF72 是千年桐中潜在的抗病hub基因
        5.2.6 Vf/VmERF72 的克隆及结构比较分析
        5.2.7 VmERF72和Vf ERF72 均定位于细胞核
        5.2.8 枯萎病菌侵染后ERF72在三年桐和千年桐中的表达模式相反
        5.2.9 VmERF72过表达拟南芥植株中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量降低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Fof-1不能侵染到千年桐木质部
        6.1.2 D6PKL2在千年桐木质部特异性高表达
        6.1.3 过表达VmD6PKL2拟南芥对枯萎病的抵抗能力增强
        6.1.4 千年桐D6PKL2与钙离子感受器蛋白SYT3互作
        6.1.5 过表达VmD6PKL2抑制了SYT3的表达
        6.1.6 千年桐VmERF72是潜在的抗枯萎病基因
    6.2 讨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引物列表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气候变化下中国七种木本油料树种的潜在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我国木本油料树种研究现状
        1.2.2 气候变化对木本油料树种的影响研究
        1.2.3 木本油料树种入侵性研究
        1.2.4 林业生物柴油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或挑战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内容
        2.3.1 预测模型比较选择
        2.3.2 气候变化对七种主要木本油料树种潜在分布的影响
        2.3.3 《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中规划的重点发展区域合理性分析
        2.3.4 七种主要木本油料树种入侵性评价及其可能影响分析
    2.4 研究技术路线
    2.5 研究方法
        2.5.1 数据来源
        2.5.2 模型建立
        2.5.3 未来气候条件下七种木本油料树种分布区域变化分析
        2.5.4 《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中重点区域适宜性评估
        2.5.5 七种木本油料树种入侵性及其影响分析
3 预测木本油料树种潜在分布的物种分布模型比较选择
    3.1 光皮树模型比较选择
        3.1.1 模型精度评估
        3.1.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3.2 麻疯树模型比较选择
        3.2.1 模型精度评估
        3.2.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3.3 黄连木模型比较选择
        3.3.1 模型精度评估
        3.3.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3.4 文冠果模型比较选择
        3.4.1 模型精度评估
        3.4.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3.5 无患子模型比较选择
        3.5.1 模型精度评估
        3.5.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3.6 乌桕模型比较选择
        3.6.1 模型精度评估
        3.6.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3.7 油桐模型比较选择
        3.7.1 模型精度评估
        3.7.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3.8 讨论
    3.9 小结
4 气候变化对木本油料树种潜在分布的影响
    4.1 集成模型的精度
        4.1.1 基于理论方法验证的模型精度
        4.1.2 基于独立数据验证的模型精度
        4.1.3 实地调查
    4.2 木本油料树种当前潜在分布
        4.2.1 木本油料树种当前潜在分布面积
        4.2.2 木本油料树种当前潜在分布的空间特征
    4.3 木本油料树种潜在分布区域变化
        4.3.1 空间分布位置的变化
        4.3.2 迁移距离的变化
        4.3.3 面积的变化
    4.4 讨论
    4.5 小结
5 《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规划种植区域的适宜性
    5.1 空间区域分析
    5.2 规划区域与预测潜在分布区的重合率
    5.3 讨论
    5.4 小结
6 七种主要木本油料树种入侵可能性及其影响分析
    6.1 筛选的具入侵性木本油料树种
    6.2 对保护区的影响
        6.2.1 对保护区总体影响
        6.2.2 受影响保护区空间分布范围
        6.2.3 受影响的树种和生态系统
    6.3 讨论
    6.4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7.3 论文的创新点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录
    附录1 查询树种分布参考文献
    附录2 环境变量对初始模型的贡献率
    附录3 WEED RISK ASS ESSMENT评分系统
    附录4 筛选出来的267个保护区

(8)套种大豆和单施尿素对油桐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与研究材料
    1.2 研究设计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1.3.1 植株生长指标测定
        1.3.2 植株光合作用指标测定
        1.3.3 土壤样品测定
    1.4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豆套作和单施尿素对油桐生长的影响
    2.2 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2.3 蒸腾速率日变化
    2.4 水分利用率日变化
    2.5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5.1 对土壤pH值的影响
        2.5.2 对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2.5.3 对土壤全养分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9)套种大豆对油桐幼苗光合特性及其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光合作用日进程的测定
        1.3.2 光合-光强响应曲线的测定
        1.3.3 光合-CO2体积分数响应曲线的测定
        1.3.4 油桐生长指标的测量
    1.4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环境因子日变化
    2.2 两种处理下油桐幼苗光合及水分利用率日变化特征
    2.3 两种处理下油桐幼苗Pn-PAR响应特征
    2.4 两种处理下油桐幼苗Pn-CO2响应特征
    2.5 对油桐幼苗生长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10)油桐北缘产区主要品种调查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油桐的概况
        1.1.1 油桐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布
        1.1.2 油桐的栽培历史及现状
    1.2 油桐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油桐的国外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目的
    2.2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调查分析方法
        3.1.1 指标的测定方法
        3.1.2 数学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我国北缘产区品种主要性状
        3.2.2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
        3.2.3 综合评价结果
    3.3 我国油桐北缘产区桐油品质与主产区无明显差异
4 讨论
    4.1 我国油桐北缘产区不是油桐中心产区,但在油桐生产中有重要的地位
    4.2 我国油桐北缘产区多为老、少、边、贫困山区,地方发展油桐有一定的积极性
    4.3 我国北缘产区主要油桐品种个体发育规律及年发育周期
        4.3.1 陕西小米桐
        4.3.2 陕西大米桐
        4.3.3 河南股爪青
        4.3.4 河南叶里藏
        4.3.5 河南大红袍
        4.3.6 安徽周岁桐
        4.3.7 安徽独果球
        4.3.8 安徽大扁球
        4.3.9 安徽小扁球
        4.3.10 安徽五大吊
        4.3.11 安徽丛果球
    4.4 主要品种北缘产区分布及栽培特点
        4.4.1 陕西小米桐
        4.4.2 陕西大米桐
        4.4.3 河南股爪青
        4.4.4 河南叶里藏
        4.4.5 河南大红袍
        4.4.6 安徽周岁桐
        4.4.7 安徽独果球
        4.4.8 安徽大扁球
        4.4.9 安徽小扁球
        4.4.10 安徽五大吊
        4.4.11 安徽丛果球
    4.5 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综合评判较为科学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图版
致谢

四、气象条件对油桐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光周期对菊花生长发育及内源激素的影响[J]. 陆思宇,杨再强,杨立,张源达,郑涵. 华北农学报, 2021(06)
  • [2]不同土壤含水量对油橄榄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 杜晋城,李欣欣,叶敏,王丽华,王泽亮,李红艳,慕长龙. 经济林研究, 2021(04)
  • [3]叶幕微气候对文冠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D]. 张毅.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不同光照强度对白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D]. 周一冉. 郑州大学, 2020(02)
  • [5]外源激素对甜荞开花结实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D]. 金晓蕾.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6]千年桐(Vernicia montana)对枯萎病应激反应及抗病基因功能鉴定[D]. 张启燕.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3)
  • [7]气候变化下中国七种木本油料树种的潜在分布[D]. 代光辉.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8]套种大豆和单施尿素对油桐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彭丽媛,熊兴政,欧阳,陈佳玉,袁孝谦,万盼,刘芸.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9]套种大豆对油桐幼苗光合特性及其生长的影响[J]. 万盼,刘芸,黄小辉,熊兴政,彭丽媛,欧阳,袁孝谦,周恺,孟祥江.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9)
  • [10]油桐北缘产区主要品种调查分析与评价[D]. 李选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气象条件对桐油苗生长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