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附近中三叠统黄马青组轮生植物化石

南京附近中三叠统黄马青组轮生植物化石

一、南京附近中三叠统黄马青组轮藻化石(论文文献综述)

吴其切[1](1980)在《南京附近黄马青群的进一步划分和地质时代的研究》文中指出 一、前言 黄马青群在南京附近分布广泛,尤以南京东郊栖霞区、江宁县等处出露较全,最厚达1500米。宁芜地区因后期构造影响岩层较复杂。黄马青群下部普遍含膏盐矿床,并与铁铜矿床关系密切,如着名的凤凰山式铁矿的层位就赋存在下部;上部含煤。 南京钟山地区是“黄马青页岩”的标准地点,自谢家荣(1928)创名以来,一直未获得化石资料,其地质时代长期无法正确确定。而黄马青群的进一步划分、对比及地质时代

吴其切,杨文达[2](1983)在《南京附近中三叠统黄马青组轮藻化石》文中认为本文的材料系“黄马青群专题研究小组”于1975—1976年采自黄马青群标准剖面上。伴生化石有瓣鳃类,叶肢介,介形类及植物等化石,多数已先后报导。轮藻化石的文章于1978年完稿,因篇幅较大,未及披露,当前发表的仅限于标准剖面上的化石,南京附近其他地方的材料今后将另外研究发表。 谢家荣(1928年)创“黄马青页岩”一名时仅指陆相红色碎屑岩层;1935年李毓尧等改称黄马青群,扩大其函义,包括膏盐段。1975年笔者等在该剖面上首次发现大量化石,把黄马青群进一步划分为(由上而下):范家塘组(含煤组),黄马青组及周冲村

吴其切[3](1980)在《南京附近黄马青群的进一步划分和地质时代的研究》文中认为一、前言黄马青群在南京附近分布广泛,尤以南京东郊栖霞区、江宁县等处出露较全,最厚达1500米。宁芜地区因后期构造影响岩层较复杂。黄马青群下部普遍含膏盐矿床,并与铁铜矿床关系密切,如着名的凤凰山式铁矿的层位就赋存在下部,上部含煤。南京钟山地区是"黄马青页岩"的标准地点,自谢家荣(1928)创名以来,一直未获

吴其切,杨文达[4](1983)在《南京附近中三叠统黄马青组轮藻化石》文中认为本文的材料系“黄马青群专题研究小组”*于1975—1976年采自黄马青群标准剖面上。伴生化石有瓣鳃类,叶肢介,介形类及植物等化石,多数已先后报导。轮藻化石的文章于1978年完稿,因篇幅较大,未及披露,当前发表的仅限于标准剖面上的化石,南京附近其他地方的材料今后将另外研究发表。

黄仁金[5](1983)在《南京钟山中三叠统黄马青组的轮藻化石》文中认为 前言本文研究的材料,系笔者采自南京钟山中三叠统,剖面是黄马青组的标准地点。自1928年谢家荣创名“黄马青页岩”以来,曾先后使用过“黄马青系”、“黄马青群”、“黄马青组”等名称,但其含义各不相同。本文所称黄马青组,是指吴其切等(1980)《南京附近黄马青群的进一步划分和地质时代的研究》一文中图6剖面的

李金华,丁保良[6](1982)在《苏皖地区的“黄马青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苏南地区中、上三叠统。黄马青群”主要出露在长江两岸地带(图)。其中以江苏南京附近及安徽怀宁月山地区发育最佳,剖面完整,出露良好,产有双壳类、叶肢介、介形类、植物、轮藻及孢粉等化石。其他地点多因构造破坏、岩体侵入或火山岩及第四系覆盖而零星出露。

杨文达,吴其切[7](1986)在《南京地区中三叠世介形类化石及其意义》文中认为本文研究的介形类化石标本是采自南京地区中三叠统黄马青组。经笔者鉴定,计3属20种,其中12个新种。中三叠世介形类动物群是不丰富的,在我国也是较为罕见的,目前仅鄂尔多斯盆地及新疆等处有见及,前者已有报导,后者未正式见文。区内黄马青组的介形类化石属首次发现和报导。由于对中三叠世介形类动物群的面貌迄今仍然不太清楚,因此确定地质时代最好应有其他共生化石的佐证和检证。从当前的介形类化石组合特征及其伴生的化石看来,黄马青组归属中三叠世为宜。

吴跃东[8](2009)在《大别造山带东南缘中新生代盆地沉积构造演化》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沉积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沉积充填特征入手,分析了盆地的区域构造背景、基本格架、基底概况和盆内火山岩特征;详细研究了盆地各时期地层发育特征和纵横向变化规律、沉积体系与沉积相序和沉积体系时空配置、层序界面特征和构造层序叠置序列、古地理演化;探讨了盆地的成因、类型、性质及形成演化过程,建立了盆地充填的时间序列,论述了盆地的构造演化和盆山耦合关系。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根据野外八条露头地层剖面测制,依据地层发育特征、沉积建造、生物特征确定了岩石地层、生物地层与年代地层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进行全区对比。(2)通过对野外剖面测制和钻孔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研究区内的陆相沉积盆地划分出五种沉积类型:即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湖泊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根据不同时期盆地类型及其特点,将沉积体系演化模式分为坳陷盆地的海相三角洲沉积体系、山间坳陷盆地的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拉分坳陷型的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共三种类型。(3)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构造层序和沉积层序为研究对象,在对盆地沉积体的沉积旋回、层序界面特征及层序划分的各种标志研究基础上,将盆地中三叠世—新近系陆相地层进行了层序划分,共划分出9个构造层序和22个沉积层序,并对构造层序进行了对比,建立了时间—层序地层格架。(4)根据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和层序反映构造性质及其演化特征的原则,以构造层序的层序界面和最大洪泛面为编图单元边界,以构造层序的湖盆扩张体系域和湖盆收缩体系域为编图单元编制了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分别代表湖盆扩张期和湖盆收缩期的岩相古地理面貌。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构造演化特点,重点分析了各构造层序湖盆扩张期和湖盆收缩期的沉积盆地发育情况、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及其时空展布规律。(5)通过对区内陆盆充填序列、构造背景与盆地类型的变化特征分析,从物质组成、相序、层序结构及演化等出发,确定出沿江中新生代盆地为一叠合盆地,将沉积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划分为中晚三叠世为前陆盆地、早中侏罗世为陆间坳陷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为火山喷发—沉积盆地、早白垩世中期为走滑拉分盆地、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为坳陷盆地阶段,古近纪—新近纪为山间坳陷盆地等七个阶段。(6)结合对大别造山带地质构造的认识,并从盆山关系统一观点出发,侧重研究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属性及其特征,论证了大别造山带与沿江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

卢辉楠,罗其鑫[9](1984)在《新疆晚二叠世和三叠纪轮藻化石兼论古生代末期至中生代早期轮藻植物群的演变》文中研究指明 一、前言 本文研究的晚二叠世轮藻化石,系卢辉楠1982—1983年在新疆北部考察时采获,三叠纪的材料产自南疆,系石油部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古生物室提供。中三叠世轮藻类,在我国不少地区已被发现(王振、黄仁金,1978;张捷芳、卢辉楠等,1978;赵志清等,1980;王振,1981;张振来,1981;黄仁金,1983)。而晚二叠世和早三叠世轮藻类在国外报道的较少(Peck and Eyer,1963;1966b,1967,1968),晚二叠世轮藻类在我国最近才有报道(王振,1984),早三叠世仅个别种被报道(王振、黄仁金,1978)。

胡济民,曾德敏[10](1986)在《湖南桑植洪家关中三叠世轮藻化石》文中提出本文描述了湖南桑植县洪家关、芙蓉桥的巴东组轮藻化石,它们归属于4个属17个种(其中包括3个新种和2个未定种),即Stellatochara sellingii Horn of Rantzien, S. hoellvicensis Horn of Rantzien, S. badongensis Lu, S. maedleri Horn of Rantzien, S. longipiriformis Huang, S. sangzhiensis Hu et Zeng(sp. nov.), S. zhongshane-nsis Huang, S. cf. subsphaerica Kozur et Reinhardt,? Stellatochara sp. 1, Stellatochara sp. 2; Stenochara donetziana Saidakovsky, S. blanda Saidakovsky, S. ovata Saidakovsky, S. furongqiaoensis Hu et Zeng(sp. nov.); Porochara nanjing-ensis Huang; Vladimiriella dongtunensis(Zhao), V. obtusoformis Hu et Zeng(sp. nov.)。该轮藻组合是以Stellatochara和Stenochara二属丰富为其显着特点,其中有些种过去曾发现于瑞典、德国、苏联、保加利亚的中三叠统和我国的二马营群、巴东组、黄马青组和聊城组。它们的时代是同时期的。

二、南京附近中三叠统黄马青组轮藻化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京附近中三叠统黄马青组轮藻化石(论文提纲范文)

(8)大别造山带东南缘中新生代盆地沉积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盆地分析的历史、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1 沉积盆地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 沿江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 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工作方法、主要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1.5.1 工作方法
        1.5.2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3 研究进展和创新成果简介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大别造山带
        2.1.1 大别山变质岩石单位划分
        2.1.2 造山带构造单元划分
        2.1.3 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
    2.2 前陆构造带
        2.2.1 张八岭冲断岩片叠置带
        2.2.2 前陆褶冲带
    2.3 沿江中新生代沉积盆地
        2.3.1 沿江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地层特征
        2.3.2 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的基底性质
        2.3.3 盆地构造特征
    2.4 断裂构造
        2.4.1 桐城–太湖断裂带
        2.4.2 头坡断裂
        2.4.3 襄樊一广济断裂
    2.5 岩浆作用与中新生代盆地
        2.5.1 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
        2.5.2 中生代基性—酸性火山喷发岩
        2.5.3 火山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2.6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6.1 区域重力场特征
        2.6.2 区域磁场特征
        2.6.3 重、磁场对区域构造的约束
第3章 中新生代沉积体系特征
    3.1 沉积体系划分方案
    3.2 各沉积体系基本特征
        3.2.1 冲积扇沉积体系
        3.2.2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3.2.3 河流沉积体系
        3.2.4 三角洲沉积体系
        3.2.5 湖泊沉积体系
    3.3 沉积体系演化模式
        3.3.1 前陆盆地河控海相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
        3.3.2 拗陷型盆地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
        3.3.3 裂陷型湖盆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模式
第4章 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层序地层特征
    4.1 层序地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4.1.1 古气候因素对层序发育的控制
        4.1.2 沉积物供给对层序发育的控制
        4.1.3 构造活动对层序发育的控制
        4.1.4 湖平面变化对层序发育的控制
    4.2 不同类型盆地的层序地层特征
        4.2.1 前陆盆地的层序地层特征
        4.2.2 坳陷盆地的层序地层特征
        4.2.3 裂陷盆地的层序地层特征
    4.3 中新生代层序地层特征
        4.3.1 层序划分方案
        4.3.2 中三叠统-新近系层序划分
    4.4 中三叠统-新近系构造层序特征
        4.4.1 构造层序界面划分
        4.4.2 各地质时期构造层序特征
        4.4.3 构造层序对比和层序地层格架
第5章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5.1 岩相古地理编图思路及技术方法
        5.1.1 岩相古地理编图思路及技术方法的回顾
        5.1.2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思路和技术方法
    5.2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5.2.1 TS1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T_2)
        5.2.2 TS2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T_3)
        5.2.3 TS3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J_1)
        5.2.4 TS4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J_2)
        5.2.5 TS5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K_1)
        5.2.6 TS6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K_2)
        5.2.7 TS7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E_1)
        5.2.8 TS8 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E_2)
第6章 中新生代盆地性质及充填序列演化
    6.1 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性质及类型
        6.1.1 沉积盆地成因
        6.1.2 沉积盆地性质
        6.1.3 沉积盆地类型
    6.2 盆地沉积充填序列的演化
        6.2.1 中晚三叠世前陆盆地海退充填沉积序列
        6.2.2 早中侏罗世陆间坳陷盆地充填沉积序列
        6.2.3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喷发-沉积充填沉积序列
        6.2.4 早白垩世中期走滑拉分盆地充填沉积序列
        6.2.5 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裂陷盆地充填沉积序列
        6.2.6 古近纪坳陷盆地充填沉积序列
        6.2.7 新近纪山间坳陷盆地充填沉积序列
第7章 中新生代盆地沉积构造演化
    7.1 大别造山带与中新生盆地构造演化关系
        7.1.1 前南华纪基底发展阶段
        7.1.2 南华纪―早三叠世盖层沉积阶段
        7.1.3 中三叠世—新生代碰撞造山及造山后板内活动阶段
    7.2 中新生代盆地沉积构造演化
        7.2.1 中晚三叠世挤压形成前陆盆地阶段
        7.2.2 早中侏罗世陆间坳陷盆地阶段
        7.2.3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喷发—沉积盆地阶段
        7.2.4 早白垩世中期挤压坳陷盆地中走滑拉分盆地阶段
        7.2.5 晚白垩世走滑拉分盆地中裂陷盆地阶段
        7.2.6 古近纪坳陷盆地阶段
        7.2.7 新近纪山间坳陷盆地阶段
    7.3 大别造山带与中新生代盆地的耦合关系
        7.3.1 中晚三叠世盆山耦合过程
        7.3.2 早中侏罗世盆山耦合过程
        7.3.3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盆山耦合过程
        7.3.4 早白垩世中期盆山耦合过程
        7.3.5 晚白垩世—古近纪盆山耦合过程
        7.3.6 新近纪盆山耦合过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四、南京附近中三叠统黄马青组轮藻化石(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京附近黄马青群的进一步划分和地质时代的研究[J]. 吴其切.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80(00)
  • [2]南京附近中三叠统黄马青组轮藻化石[J]. 吴其切,杨文达.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 1983(03)
  • [3]南京附近黄马青群的进一步划分和地质时代的研究[A]. 吴其切.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 1980
  • [4]南京附近中三叠统黄马青组轮藻化石[A]. 吴其切,杨文达.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1), 1983
  • [5]南京钟山中三叠统黄马青组的轮藻化石[J]. 黄仁金. 古生物学报, 1983(04)
  • [6]苏皖地区的“黄马青群”[J]. 李金华,丁保良. 地质论评, 1982(02)
  • [7]南京地区中三叠世介形类化石及其意义[J]. 杨文达,吴其切. 地质论评, 1986(02)
  • [8]大别造山带东南缘中新生代盆地沉积构造演化[D]. 吴跃东. 成都理工大学, 2009(12)
  • [9]新疆晚二叠世和三叠纪轮藻化石兼论古生代末期至中生代早期轮藻植物群的演变[J]. 卢辉楠,罗其鑫.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84(02)
  • [10]湖南桑植洪家关中三叠世轮藻化石[J]. 胡济民,曾德敏. 湖南地质, 1986(02)

标签:;  ;  ;  ;  ;  

南京附近中三叠统黄马青组轮生植物化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