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蒲公英的种子》一课教学评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瑜[1](2020)在《基于文体意识培养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本往往是以特定的文体形式存在,文本与文体是如影随形的关系。文体是文章在长期交流中形成的基本样式,反映了文章从内容到形式的统一,既凸显文章的逻辑结构,又隐含文章体裁、语体、风格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自觉的读写活动必然会产生文体意识,文体意识是影响读者阅读思路、作品意义生成的重要因素,是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思维媒介。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们提倡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在不断追求有效教学课堂以及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当下,要使教育更有成效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本文以培养小学生的文体意识为目标,以读写结合为主要途径,积极探索教师对学生文体意识培养的策略。笔者利用调查研究法、课堂观察法探究小学生文体意识现状,经过实践调查发现小学生存在文体感知能力薄弱、文体特征把握不清、文体运用能力缺失等问题。结合教师课堂教学案例具体剖析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文体意识强弱与教师教学重点取向、教学方法等方面紧密相关。根据文章学理论、迁移理论,笔者提出了在读写结合中培养学生文体意识的主要策略,分别是:建构文体框架,形成文体图式;关注文体特征,设读写结合点;寻求文体共性,创新表现形式;创设教学情境,融合知识创生。同时,笔者根据学段特征,结合策略,选取了各个学段代表性的文体进行教学设计,力图使教学策略更具直观性与可操作性,以期能为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贡献绵薄之力。
杨琪[2](2020)在《小学第二学段童话习作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童话习作对第二学段学生想象思维和叙事能力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小觑。虽然童话习作教学已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一线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本文旨在探究第二学段童话习作教学现状及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性的借鉴。本研究基于童话理论、快乐教学法理论、文体教学理论、交际语境写作理论的相关成果,通过分析学生童话作品、调查教师童话习作教学现状,以探究小学第二学段童话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第二学段学生的童话习作出现幻想性较弱、故事情节不具体、语言夸张性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在激发学生童话习作兴趣,增强学生童话习作幻想性,丰富学生童话习作情节,生动学生童话习作语言缺乏有效指导。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优秀童话习作教学案例,提出四种教学策略:创设交际语境,增强习作兴趣;点亮幻想,拓展习作想象;策略引导,丰富习作情节;把握特点,生动习作语言。根据常见童话习作类型的特点,笔者整理出“麻雀变凤凰”、“奇幻世界”“尺寸比赛”、“故事新编”、“三个儿子”五大类型的相关教学策略。最后,笔者采用提出的教学策略对两篇童话作品进行具体的教学指导。笔者提出的教学策略,旨在指导学生写出更具童话特征的习作,帮助一线教师解决童话习作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习作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地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使其更合理地服务教学。
聂梅,凌军霞[3](2019)在《《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实录与评析》文中认为《植物妈妈有办法》是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爱科学"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以诗歌形式、用拟人手法介绍植物传播种子方法的常识性文章。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充满童趣,有利于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课件出示课题),请读课题。
李桥梅,鲜于运民,张鹏[4](2011)在《引领自主探究 构建高效课堂——《苗圃里的蒲公英》教学实录与评析》文中研究表明教材分析《苗圃里的蒲公英》是鄂教版《科学》五年级《到苗圃去》单元的第四课。通过前几课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人工繁殖植物,掌握了人工繁殖植物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完成人工繁殖。学生经历了关于人工繁殖的探究活动,对植物的繁殖方式必然会产生更多想知
李宏[5](2020)在《窦桂梅古诗文主题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流派颇多,有诗意语文、情智语文等,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特级教师窦桂梅的主题教育,就是其中之一。窦桂梅是全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实践者,她提出的主题教学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使语文课堂高效合理,焕发生命活力。古诗文主题教学,是窦桂梅主题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展开探究与分析,有助于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推进主题教学在小学语文古诗文课堂中的实际应用,提升教师对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丰富教学艺术。窦桂梅古诗文主题教学的基本框架包括话题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连接生活和升华自我五个环节。同时,她的古诗文主题教学课堂体现着回归母语、回归儿童、回归教师三个指向。窦桂梅古诗文主题教学特点鲜明,主要表现为:第一是整合建立人和自然、社会的关系;第二是积累建立人与母语文化的关系;第三是自省建立人和自我的关系。与此同时,在课堂的温度、广度和深度三个维度上分别呈现出恒定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特点。窦桂梅古诗文主题教学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学生不仅能在课始、课中、课终收获充足的情感,即课始激情、课中悟情、课终喑情的三情共振。同时,学生在课堂中能感受到教学的艺术美,即语言美、视觉美、空灵美的三美相融。窦桂梅古诗文主题教学的成功践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感受、欣赏、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促进儿童精神和生命的成长。她对教育的本真追求和辛勤探索,值得一线教师们认真学习、思考。
高雅贤[6](1994)在《《蒲公英的种子》一课教学评析》文中研究指明《蒲公英的种子》一课教学评析承德市教委教研室特级教师高雅贤《蒲公英的种子》是一首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作者以自述的形式讲了蒲公英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离开妈妈飞到各地安家的。文中共有三句话,第1句话讲了蒲公英的种子有一朵毛茸茸的小花。第2句讲了微风...
吴忠豪[7](2019)在《从阅读走向表达——黄秀精《金色的草地》教学案例评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师:各位小朋友,大家好!我是来自台湾新北市丽林小学的黄秀精老师。班上的小朋友,这是我任教的城堡小学,很美吧?(投影展示学校景色,师介绍自己发现校内台湾栾树蒴果的经历)师:你们有到过台湾吗?有机会到台湾时,黄老师和你们一起走进美丽的秋天神话里。接下来,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走进今天的课堂。【评析】课前谈话其实是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让
唐湘蓉[8](1995)在《挖掘教材语言因素 教好常识性课文──“九义”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24课《植物妈妈有办法》教例评析》文中研究指明挖掘教材语言因素教好常识性课文──“九义”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24课《植物妈妈有办法》教例评析柳州铁路局三小唐湘蓉【教例】教学要求:1.理解诗句;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
陈月鸣[9](2019)在《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编制及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低段教科书选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言语智慧、丰富审美体验、接受文化濡染的载体,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反观现实,发现儿童文学作品与语文教育的良性互动尚未形成。有鉴于此,笔者开展了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的编制及教学研究,以期满足儿童语文核心素养和谐发展的需求,丰富儿童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世界,提出操作性较强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实施策略,努力构建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实践体系。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重点阐述了本文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及意义,并就研究方法、核心概念和研究范畴作了概述。正文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从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的编制理念、选编面貌和加工情况三个方面静态展现教科书中儿童文学作品的编制概况;第二章运用调查分析法,通过动态的教学实践研究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对教学现状的理解和感受,全面聚焦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及困境。第三章运用案例分析法,对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实施的建议。通过对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编制及教学的研究,结合理性思考,提出了优化教学的策略:首先,应多元解读文本,提升教师素养;其次,应立足儿童本位,强化文体意识;最后,提出了开展儿童文学作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模型。通过本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教科书儿童文学作品的编写理论、启发编写实践;另一方面,通过反思实践,回应教学转型、提出改革建议,既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又可以通过教学的实施全面提升儿童的语文核心素养。
武天宏[10](2019)在《县域内破解农村音体美师资紧缺的“GCT协同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存在,音体美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音体美课程的开设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开足开齐的要求,音体美学科教师的紧缺成为了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农村教育发展滞后遏阻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基于此,甘州区率先开启了县域内教师培训的“GCT协同模式”,通过本土化的培训来破解农村音体美学科师资不足的结构性困境。本研究主要采用实物分析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搜集了与甘州区“GCT协同模式”有关的生成性材料,并通过对教育局领导的访谈,从教师、学生和甘州教育均衡发展的角度分析了“GCT协同模式”建构的必要性,从甘州教育发展内外因的角度分析了“GCT协同模式”建构的可行性,从组织改造、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和课程开发几个方面探讨了“GCT协同模式”建构的具体策略,从方式、形式和主要目的三个方面分析了“GCT协同模式”建构的特点。对“GCT协同模式”下音体美紧缺学科师资培训的实施大纲,行政、学会、基地各自的职责进行了归纳,探讨了“GCT协同模式”下音体美紧缺学科教师培训的基本步骤:受培教师的确定、培训教师的遴选、需求调研、确定培训内容、开展培训。通过问卷调查法,对部分受培教师发放问卷,对培训效果调查分析,借助访谈法从培训教师、送培学校、受培教师的角度深度解析培训效果。通过分析,研究发现“GCT协同模式”从音体美教师的培训数量、受培教师音体美教学能力的提高、送培学校艺术社团活动的开展、音体美课程的开足开齐开好、社会认可的获得几个方面来看,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音体美师资的结构性矛盾。但音体美紧缺学科师资的培训存在着:工学矛盾仍未解决;培训积极性萎靡,奖励机制缺失;GCT三方协同不够,缺乏合法性认同;需求调研不足,以需为本的培训难以扎根等问题。因此,改善“GCT协同模式”下音体美紧缺学科师资的培训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协调博弈,树立大发展的理念;建立教师激励机制,激发培训积极性;形成“GCTU”常态培训模式,增强合法性认同;需求调研获取“真问题”,做到真调研。
二、《蒲公英的种子》一课教学评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蒲公英的种子》一课教学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体意识培养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由 |
1.1.1 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文体教学的要求 |
1.1.2 统编版教材文体编排的集中指向 |
1.1.3 学生语用能力的养成需要文体意识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小学生文体意识培养的理论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文体意识 |
2.1.2 读写结合 |
2.2 理论依据 |
2.2.1 文章学理论 |
2.2.2 迁移理论 |
2.2.3 情境教学理论 |
2.3 现实依据 |
2.3.1 文体意识是读写结合的媒介 |
2.3.2 文体意识反作用于读写能力 |
2.3.3 文体意识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 |
第3章 小学生文体意识现状调查及归因分析 |
3.1 现状调查 |
3.1.1 问卷调查 |
3.1.2 课堂观察 |
3.2 问题归因 |
3.2.1 学生方面 |
3.2.2 教师方面 |
第4章 基于文体意识培养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
4.1 建构文体框架,形成文体图式 |
4.1.1 循体而教,感知图式 |
4.1.2 根据图式,尝试仿写 |
4.2 关注文体特征,设读写结合点 |
4.2.1 凸显特征,反刍文本 |
4.2.2 精设结点,写出重点 |
4.3 寻求文体共性,创新表现形式 |
4.3.1 对比文体,训练思维 |
4.3.2 寻找共性,多元表现 |
4.4 创设教学情境,融合知识创生 |
4.4.1 创设情境,自选文体 |
4.4.2 根据生活,学写应用 |
第5章 基于文体意识培养的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
5.1 第一学段教学设计——《雪地里的小画家》 |
5.2 第二学段教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 |
5.3 第二学段教学设计——《普罗米修斯》 |
5.4 第三学段教学设计——《太阳》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小学第二学段童话习作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语文课标对习作教学的新要求 |
二、语文教材对童话习作的新安排 |
三、第二学段童话习作的重要价值 |
四、童话习作教学取得的成效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关于现有研究的总结 |
第五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童话 |
二、童话习作 |
三、第二学段 |
四、教学策略 |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童话理论 |
一、童话的概念 |
二、童话的特征 |
三、童话与寓言的区分 |
第二节 快乐教学法理论 |
第三节 文体教学理论 |
第四节 交际语境写作理论 |
第三章 小学第二学段童话习作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一节 学生童话作品现状及分析 |
一、学生童话作品的维度分析 |
二、学生优秀童话作品赏析 |
三、学生童话作品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教师童话习作教学现状及分析 |
一、教师对童话习作教学的认识 |
二、教师对童话习作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
三、教师在童话习作教学过程中的困难 |
第四章 小学第二学段童话习作教学的基本策略 |
第一节 创设交际语境,增强习作兴趣 |
一、设置语境,驱动习作动机 |
二、明确读者,强化习作兴趣 |
第二节 点亮幻想,拓展习作想象 |
一、提供多种形式,激发想象 |
二、开展头脑风暴,丰富想象 |
三、巧借幻想元素,驰骋想象 |
第三节 策略引导,展开习作情节 |
一、支架策略:架构童话情节 |
二、反复策略:丰富童话情节 |
三、比较策略:展开童话情节 |
第四节 把握特点,生动习作语言 |
一、夸张铺“面”,渲染奇幻 |
二、拟人缀“点”,拉近距离 |
三、象征似“线”,明晰主旨 |
第五章 几种常见童话习作类型的教学策略 |
第一节 “麻雀变凤凰型”童话习作指导 |
第二节 “奇幻世界型”童话习作指导 |
第三节 “尺寸比赛型”童话习作指导 |
第四节 “故事新编型”童话习作指导 |
第五节 “三个儿子型”童话习作指导 |
第六章 童话习作教学指导案例 |
第一节 《一棵蒲公英》习作指导 |
第二节 《小鸡找工作》习作指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小学中段童话习作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
致谢 |
(3)《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实录与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复习导入 |
二、理解性阅读 |
三、感悟性阅读 |
四、创造性阅读 |
五、延展性阅读 |
六、总结激励 |
【总评】 |
1. 形式多样,思维扩张。 |
2. 创设平台,个性品读。 |
3. 板块递进,教学创新。 |
(5)窦桂梅古诗文主题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主题及主题教学 |
1.3 研究综述 |
1.3.1 窦桂梅主题教学研究 |
1.3.2 主题教学的研究 |
1.3.3 古诗文主题教学研究 |
1.4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可行性分析 |
第2章 窦桂梅古诗文主题教学的基本框架与指向 |
2.1 窦桂梅古诗文主题教学的基本框架 |
2.1.1 话题切入 |
2.1.2 探究文本 |
2.1.3 比较拓展 |
2.1.4 链接生活 |
2.1.5 升华自我 |
2.2 窦桂梅古诗文主题教学的指向——三个回归 |
2.2.1 回归母语 |
2.2.2 回归儿童 |
2.2.3 回归教师 |
第3章 窦桂梅古诗文主题教学的特点 |
3.1 三对关系 |
3.1.1 整合—建立:人和自然、社会的关系 |
3.1.2 积累—建立:人和母语文化的关系 |
3.1.3 自省—建立:人和自我的关系 |
3.2 三个维度 |
3.2.1 温度——恒定性 |
3.2.2 广度——开放性 |
3.2.3 深度——发展性 |
第4章 窦桂梅古诗文主题教学的实践价值 |
4.1 三情共振 |
4.1.1 课始激情 |
4.1.2 课中悟情 |
4.1.3 课终喑情 |
4.2 三美相融 |
4.2.1 语言美 |
4.2.2 视觉美 |
4.2.3 空灵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7)从阅读走向表达——黄秀精《金色的草地》教学案例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观课体会】 |
(9)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编制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问题及意义 |
三、文献评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核心概念 |
六、研究范畴 |
第一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编制概况 |
第一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的编制理念 |
一、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兼顾儿童阅读兴趣 |
二、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结合儿童认知特点 |
三、品味语言文学美感,丰盈儿童生命世界 |
第二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的选编面貌 |
一、选文数量:占比巨大 |
二、选文体裁:丰富多样 |
三、选文母题:多元立体 |
第三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的加工情况 |
一、儿童文学的阅读学习 |
二、儿童文学的识字学习 |
三、儿童文学的口语交际学习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现状探究 |
第一节 教师层面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现状 |
一、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师素养 |
二、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师认知 |
三、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认知 |
第二节 学生层面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教学面貌 |
一、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的学生兴趣 |
二、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感受 |
第三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教学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现状总结 |
二、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教学问题及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策略探究 |
第一节 多元解读文本,提升教师素养 |
一、文本解读应该凸显儿童文学的特质 |
二、文本解读应该考虑编者的编辑意图 |
三、文本解读应该挥洒教师的灵动特点 |
第二节 立足儿童本位,强化文体意识 |
一、文体引路,抓住文本核心价值 |
二、设置情境,激活儿童主体思维 |
三、激发想象,把握儿童思维特点 |
四、读演结合,彰显儿童游戏精神 |
第三节 丰厚作品价值,开展综合学习 |
一、策划、实施环节:兴趣牵引、“三方一体” |
二、交流、活动环节:引导交流、开展游戏 |
三、评价、总结环节:多元评价、拓展延伸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教师问卷调查设计 |
附录二:学生访谈问卷提纲 |
后记 |
(10)县域内破解农村音体美师资紧缺的“GCT协同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国家政策导向 |
2.教育改革的诉求 |
3.县域内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求 |
4.个人的经历和兴趣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教师培训模式 |
2.“GCT协同模式” |
(四)文献综述 |
1.有关农村教师培训的研究 |
2.有关教师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 |
3.已有研究的反思以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
1.博弈理论 |
2.教育协同理论 |
3.培训迁移理论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GCT协同模式”的建构 |
(一)必要性 |
1.“GCT协同模式”绝非应景之作,是教师“为人”价值的理性回归 |
2.回归素质教育,保证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3.调剂余缺,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培训的规模效益 |
(二)可行性 |
1.S分析:甘州教育自身的优势 |
2.W分析:甘州教师培训的内生性问题 |
3.O分析:甘州教师培训的外在条件保障 |
4.T分析:甘州教育发展面临的外部考验 |
(三)建构思路与策略 |
1.建构的总体思路 |
2.建构的具体策略 |
(四)模式的特点 |
1.方式——内生性、在地化 |
2.形式——三方协同 |
3.主要目的——破解紧缺学科师资困境 |
三、“GCT协同模式”的实施 |
(一)实施大纲 |
1.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指导思想 |
2.以发展音体美教师教学能力,改善音体美课堂教学质量为实施目标 |
3.以多方融合带动,高效自主实用为实施原则 |
4.以分层梯度推进,农村教师为重为实施思路 |
5.以行政领导,责任到人,专款专用,广泛宣传为实施保障 |
(二)实施中各主体的职责划分 |
1.行政开道,统筹管理 |
2.学会支撑,具体实施 |
3.基地保障,畅通运行 |
(三)实施的基本步骤 |
1.受培教师的确定 |
2.培训教师的遴选 |
3.针对受培教师开展需求调研 |
4.根据调研确定培训内容 |
5.培训实施的具体形式 |
四、“GCT协同模式”的培训效果 |
(一)培训效果的定量分析 |
1.培训效果的整体分析 |
2.培训效果的具体看法分析 |
3.培训效果的群体差异 |
(二)培训效果的定性分析 |
1.培训教师眼中的培训效果 |
2.送培学校眼中的培训效果 |
3.受培教师眼中的培训效果 |
(三)培训效果的综合分析 |
1.总结——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
2.回应——对音体美师资紧缺的破解程度 |
五、“GCT协同模式”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
(一)问题 |
1.工学矛盾仍未解决 |
2.培训积极性萎靡,奖励机制缺失 |
3.GCT三方协同不够,缺乏合法性认同 |
4.需求调研不足,以需为本的培训难以扎根 |
(二)改进对策 |
1.协调博弈,树立大发展的理念 |
2.建立教师激励机制,激发培训积极性 |
3.形成“GCTU”常态培训模式,增强合法性认同 |
4.需求调研获取“真问题”,做到真调研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蒲公英的种子》一课教学评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体意识培养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D]. 王雪瑜. 集美大学, 2020(08)
- [2]小学第二学段童话习作教学策略研究[D]. 杨琪.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3]《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实录与评析[J]. 聂梅,凌军霞. 广西教育, 2019(40)
- [4]引领自主探究 构建高效课堂——《苗圃里的蒲公英》教学实录与评析[J]. 李桥梅,鲜于运民,张鹏. 探秘(科学课), 2011(06)
- [5]窦桂梅古诗文主题教学研究[D]. 李宏.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6]《蒲公英的种子》一课教学评析[J]. 高雅贤. 小学语文教学, 1994(12)
- [7]从阅读走向表达——黄秀精《金色的草地》教学案例评析[J]. 吴忠豪. 新教师, 2019(05)
- [8]挖掘教材语言因素 教好常识性课文──“九义”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24课《植物妈妈有办法》教例评析[J]. 唐湘蓉. 广西教育, 1995(11)
- [9]部编本小学语文低段儿童文学作品编制及教学研究[D]. 陈月鸣. 苏州大学, 2019(04)
- [10]县域内破解农村音体美师资紧缺的“GCT协同模式”研究[D]. 武天宏.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