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007”电影人到中年 魅力不减(论文文献综述)
管英姿[1](2017)在《情怀·文艺·商业—陈可辛电影转型论》文中研究说明在香港当代电影发展史中,陈可辛无疑是一位标杆性的电影制作人。陈可辛是香港文艺片导演中极为特殊的存在,虽然同为文艺片导演,但与王家卫、许鞍华不同的是,他的文艺片兼具艺术性与商业性,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市场的关注与追求,但同时也因过分关注市场而不断遭人诟病、阻碍了他跻身一流导演的行列。因而,陈可辛的转型之路十分具有争议性。本文以陈可辛的电影尤其是转型后的电影为研究对象,探讨香港文艺片导演北上转型后如何在艺术表达、个人情怀和观众认同三者之间取得平衡,代表着香港电影精神内核的文艺片如何有效协调艺术性和商业化之间的矛盾关系等问题,意欲为北上导演的转型发展和香港电影的未来出路提供几点尝试性的思考。本文从转型背景、转型体现、转型策略、余论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从香港电影尤其是文艺电影当下的困境来分析陈可辛电影创作转型的背景;其次,重点论述陈可辛在电影叙事和文化情怀层面上的转型体现。转型后陈可辛在电影叙事上一直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本部分集中从爱情、民族与历史三个叙事层面进行分析。在文化情怀层面,本部分从文化游牧主义与大众认同、文化怀旧与身份认同、文化反思与人性批判等三个角度切入,探讨转型后陈可辛电影中对当下社会的多重观照。再次,在转型策略上,本文着重探究陈可辛对大众化与个性化的平衡把握,并从观众、市场和影片审美表达三个角度来分析陈可辛电影多样化的商业卖点和背后所蕴涵的精神理念;最后,本文探讨了以陈可辛为代表的香港电影人北上转型探索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并为香港电影的港味重构和华语电影的品牌建构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沈莲莲[2](2014)在《麦家谍战影视作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新智力”小说的开创者,麦家在影视界也风云江湖,改编剧无不收获市场和口碑的双重肯定。2005年《暗算》面世以来,麦家谍战影视剧已播出六部:两部谍战片和四部谍战剧。其中谍战片《风声》、《听风者》分别改编自麦家小说《风声》和《暗算》,麦家以原着作者身份出现。同样的还有改编自麦家小说《风声》的谍战剧《风声传奇》。在谍战剧《暗算》、《风语》、《刀尖上的行走》中,麦家则以原着作者兼编剧的双重身份出现。本文选择麦家谍战影视剧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跨学科研究方式,从其小说与影视作品的对比出发,研究其小说创作的影视化风格以及影视作品改编的重点和主要特征,以此来揭示麦家影视作品收获市场和口碑的成功之道。第一章主要阐明麦家谍战影视剧研究的学术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梳理世界谍战影视剧和中国谍战影视剧的历史发展。自1935年着名导演希区柯克悬念电影《三十九级台阶》上映,为后来间谍片和谍战影视剧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艺术创作基础。随着东西方冷战开始到来世纪之交世界格局的转变,世界谍战影视剧也随之进入并再现不同的时代语境。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从“反特片”兴盛到新世纪谍战影视剧的风生水起,其在七十年的流变与发展中也无不体现着中国社会格局和文化发展及变迁。第三章主要论说麦家小说创作及其影视风格形成。麦家长期的军旅生涯以及后期在电视台做编剧的经历,一方面使他将密电等和谍战相关的元素融于小说,另一方面,他小说中每一段文字描写几乎都如在运用电影画面,每一个章节的构成又仿佛在遵循影视镜头的蒙太奇组合。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麦家小说的影视化风格,奠定了他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成功。第四章着重论述麦家小说到影视剧改编的重点与主要特征。麦家小说到影视作品改编,在保留故事基本框架和情节张力的基础上,无论从情节设置、人物刻画、主题表达上的改动都较为明显,但在叙事结构上则有更多的继承。第五章关于麦家谍战影视剧成功的原因,其中重点分析麦家谍战影视作品充分的类型化、对观众和市场需求的充分理解和尊重以及对观众心理节奏正确把握和情景氛围的成功营造等,有力论证了麦家谍战影视作品的为何成功。
胡黄河[3](2011)在《007系列电影研究》文中指出007系列电影在经历风风雨雨近50年之后依然活力十足、历久不衰。它对整个电影世界的发展和文化传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评论界对其程式化的故事俗套和错误的政治倾向进行恶评,甚至不屑一顾,但仍然挡不住在中国大陆第—次公开放映第二十一部007影片《皇家赌场》(2006),并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虽然很多人看过007电影,但是严肃介绍007电影的文章却很少,大部分出版物只是介绍演员和故事情节,零零碎碎让人抓不住头脑。本文力图从007电影拍摄历史讲起,第一章讲述邦德故事的俗套,故事设置,将它的情节特点和古代西方神话的特点相对比,甚至和中国神话《西游记》作类比;把故事情节中的高潮和结局部分的特点总结归类。在第二章中分析了007电影中的人物特点,邦德的扮演者是根据时代不同而选择的,使得整个系列片能够跟得上时代;并且分析了电影中各种人物:邦德女郎、帮助者、敌对者及党徒。第三章分析了007系列影片中独具特色的元素,包括枪管中的人物场景、开场序幕、字幕片头、奇妙器具、追逐场面、杀死邦德方法、电影台词和电影中的幽默。第四章讲述007电影获得的成就和对后来电影电视的影响:戏仿和恶搞以及对一种新媒体——电子游戏的影响。第五章从伊恩·弗莱明的小说创作讲起,小说与电影改编的不同,最后是弗莱明小说对中文小说创作的影响,接着分析了小说电影出现的时代背景和反映出的国民形象,主要是反映了英国的衰落和国家主义的补偿性想象、电影中的西方消费社会价值观、“白人至上”和“男权主义”;最后是007系列影片表现的似是而非的中国国民形象。
丁志涛[4](2003)在《“007”电影人到中年 魅力不减》文中认为 这个冬天英国女王最想看什么电影?答案是“007”。每年英国皇室都会挑选一部当年的电影公演,为慈善事业募捐,这次中选的就是“007”第20集《谁与争锋》。自1962年10月5日第1集《诺博士》首映后,“007”已经风靡全球
二、“007”电影人到中年 魅力不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007”电影人到中年 魅力不减(论文提纲范文)
(1)情怀·文艺·商业—陈可辛电影转型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二节 陈可辛电影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转型背景:困境与突围 |
第一节 港片不港:香港电影与文艺片的困境 |
一、香港电影的停滞化倾向 |
二、香港文艺片的边缘化倾向 |
第二节 陈可辛的电影创作与转型 |
一、转型之前:香港电影人的艺术创作 |
二、转型之后:华语电影人的多元探索 |
第二章 转型体现:电影叙事与情怀表达 |
第一节 叙事转型:电影叙事的多元转换 |
一、爱情叙事:由理想到现实 |
二、民族叙事:由迷茫到重构 |
三、历史叙事:由温情到反思 |
第二节 文化情怀:当下社会的多重观照 |
一、文化游牧主义与大众认同 |
二、文化怀旧与身份认同 |
三、人性批判与文化反思 |
第三章 转型策略:大众化与个性化的平衡 |
第一节 面向大众:投其所好的迎合策略 |
第二节 顺“市”而为:精准定位与多方营销 |
第三节 坚守个性:商业浪潮中的审美表达 |
第四章 余论:香港电影的发展思考 |
第一节 陈可辛电影转型的启示 |
一、陈可辛的优势与困境 |
二、合拍片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
第二节 香港电影和华语电影的新发展 |
一、后港片语境中的香港性重构 |
二、后华语时代下的品牌建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2)麦家谍战影视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 |
二、 文献综述 |
三、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谍战影视片(剧)的历史发展述评 |
第一节 世界谍战片(剧)发展述评 |
一、 谍战片的起源与典范 |
二、 东西方冷战期间谍战片(剧)特色 |
三、 世纪之交谍战片(剧)的发展变化 |
第二节 中国大陆谍战影视片(剧)发展述评 |
一、 “反特片”的兴盛 |
二、 后冷战时代谍战片(剧)的继承与变化 |
三、 新世纪谍战片(剧)的创新发展 |
第三章 麦家谍战小说的影视化风格 |
第一节 麦家其人 |
第二节 麦家谍战小说的影视性 |
一、 镜头性 |
二、 蒙太奇性 |
三、 声画关系 |
第四章 麦家谍战小说改编影视片(剧)的重点与特征 |
第一节 麦家谍战小说改编影视片(剧)的重点 |
一、 情节的再设置 |
二、 人物的再调整 |
三、 主题的再表达 |
第二节 麦家谍战小说改编影视片(剧)主要特征 |
一、 以多重“悬念”贯穿的因果式线性结构 |
二、 以长镜头和平行蒙太奇手法突出“谍战感” |
第五章 麦家谍战影视片(剧)的成功原因 |
一、 充分的类型化 |
二、 研究观众和尊重市场 |
三、 注重心理节奏和情景氛围营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007系列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故事设置 |
第一节 经典的邦德故事情节 |
第二节 故事中的高潮和结局 |
1.2.1 高潮 |
1.2.2 结局 第二章 人物设置 |
第一节 邦德的形象特征 |
2.1.1 肖恩·康纳利及其作品 |
2.1.2 第二位邦德扮演者:乔治·拉赞贝 |
2.1.3 罗杰·摩尔 |
2.1.4 提摩西·达尔顿 |
2.1.5 皮尔斯·布鲁斯南 |
2.1.6 丹尼尔·克雷格 |
第二节 邦德女郎分析 |
第三节 007电影中其他人物形象分析 |
2.3.1 调情的对象:莫妮彭妮(Moneypenny) |
2.3.2 邦德的上级:M |
2.3.3 科技装备技术官Q |
2.3.4 邦德的同盟者 |
2.3.5 邦德对手和党羽 第三章 独具特色的主题元素 |
3.1 枪管中的人 |
3.2 开场序幕 |
3.3 字幕片头 |
3.4 007电影中奇妙的器具 |
3.5 追逐场面分析 |
3.6 拖延的杀死邦德方法 |
3.7 007电影台词或引用语 |
3.8 007电影中的幽默、冷笑话 第四章 007电影获得的成就和影响 |
第一节 007电影获得的成就 |
第二节 007电影的模仿和恶搞 |
第三节 改编的游戏 第五章 从小说到电影及时代背景 |
第一节 从小说到电影 |
第二节 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电影反映出的中国国民形象 |
5.2.1 英国的衰落和国家主义的补偿性想象 |
5.2.2 007系列影片中国国民形象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件 后记 |
四、“007”电影人到中年 魅力不减(论文参考文献)
- [1]情怀·文艺·商业—陈可辛电影转型论[D]. 管英姿. 浙江工业大学, 2017(12)
- [2]麦家谍战影视作品研究[D]. 沈莲莲. 苏州大学, 2014(10)
- [3]007系列电影研究[D]. 胡黄河. 西南大学, 2011(02)
- [4]“007”电影人到中年 魅力不减[J]. 丁志涛. 时事报告,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