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液化石油气炉灶设计使用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慷[1](2014)在《能源贫困综合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持续存在的能源贫困危害居民身体健康,制约国家经济快速发展,阻碍社会文明进步,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联合国提出“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倡议,号召全世界共同行动,扞卫人人享有现代、清洁生活能源的权利,共同应对能源贫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升,但仍存在能源贫困问题。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倡议目标的实现需依赖几个影响力较大的国家,中国减缓能源贫困行动将举足轻重。减缓能源贫困对中国而言,既是提升国内居民生活用能质量、保障社会公平体系、引导国家健康发展的必要选择,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论文在综述国内外能源贫困文献的基础上,开展中国能源贫困综合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围绕中国能源贫困的基本特征和减缓能源贫困的驱动因素开展建模和应用研究。开展以下创新性工作。(1)构建生活用能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评估模型,为从能源公平视角分析生活用能可获得性提供方法及工具,弥补中国能源公平问题研究不足的现状。本文引入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分析了城镇内、农村内和城乡间生活用电、用商品能的差异性,评估不同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气候特征的城市居民用电、用气的不平衡性。通过研究发现,生活用电、用商品能差异性较小,生活用气不平衡问题特别突出。农村内部生活用电差异较显着。城镇内生活用商品能差异相对显着。低、中低收入城市生活用气较不平衡性,小城市生活用气不平衡问题较显着,南方城市生活用气不平衡问题较突出。(2)构建生活用能可支付性评估模型,为评估生活用能可支付性提供方法及工具,弥补中国居民生活用能不可支付研究不足的现状。生活用能不可支付是能源贫困的重要表现之一,中国城镇居民或存在生活用能不可支付问题。本文利用热量需求模型、能源需求模型等评估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生活用能支出占收入比重。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城镇生活用能可支付性整体表现较好,趋好形势明显。2012年仅湖南、江西和安徽生活用能理论支出占收入比重超过10%。南方省区市的生活用能不可支付性问题比北方严峻,且两者差距多年来未有改善。(3)构建中国能源贫困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为综合评估中国区域能源贫困现状,识别区域能源贫困特征提供方法和工具。本文基于能源贫困评估指标的中国适用性分析构建中国能源贫困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基于最优传递矩阵的层次分析法对各级指标赋予权重,使用线性与非线性相结合的方法集结指标。本文通过研究发现,中国能源贫困自然减缓,但减缓速度缓慢。能源贫困程度与经济贫困水平未保持完全一致。各省区市能源贫困减缓速度不一,各区域减缓能源贫困工作重心不同。(4)以生活用能认知表征主观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表征客观因素,评估减缓能源贫困的驱动因素及其驱动作用,为制定减缓政策提供科学支撑。本文基于调研数据,构建了用能认知减缓能源贫困驱动力评估模型。分析居民的环保、健康、效率和节能认知对更新设备和转变燃料的影响;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收入、教育、价格等社会经济因素对传统生物质能消费、生活用电量和生活用能中电力占比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健康认知显着影响减缓能源贫困的生活用能行为。效率认知未显着影响此类生活用能行为。用能认知对减缓能源贫困用能行为影响路径的性别、年龄和学历调节效应均不显着。经济增长、提高学历教育水平有利于减缓能源贫困。生活用电的收入弹性存在门限效应,当收入提高时,低收入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速高于高收入居民,低教育水平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速高于高教育水平居民。本文研究了中国能源贫困的基础问题,识别中国能源贫困基本特征和减缓能源贫困的驱动因素,为制定减缓能源贫困政策提供科学支撑,为破解能源贫困难题打下基础。同时,本文呼吁国内外学者关注中国能源贫困问题,致力于减缓中国能源贫困研究,保障中国居民的基本权益和社会健康发展,协助中国充分响应联合国号召及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
崔京浩[2](2004)在《地下工程·燃气爆炸·生物力学》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三部分,Ⅰ地下工程,指出开发地下空间的重要性,讨论了地下贮库,地下交通及地下工程的若干典型问题;Ⅱ燃气爆炸,讨论了灾害的严重性、燃爆的机理、燃爆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以及燃爆的安全性评估等问题;Ⅲ生物力学,讨论了骨骼与脊柱的力学性能及临床应用.
唐山机车车辆工厂设计科设备组[3](1967)在《液化石油气炉灶设计使用中的几个问题》文中提出 为了节约用煤并确保运行安全与方便,现在国内很多车辆段都在餐车上进行试验、改装液化石油气炉灶。遵照部、局指示,我们在设计制造国际餐车及25.5米餐车上也分
高文永[4](2010)在《中国农业生物质能源评价与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农业生物质能及其相关产业,有效替代化石能源,对于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对外依存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能源供应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及产业发展现状的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结合20002007年全国相关统计数据,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物质资源可利用量、能源替代的现状与潜力进行定量研究;系统分析了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分布格局、经济带动效应;全面揭示了农业生物质能产业链条、发展模式、组织管理与产业政策的运行机理。为我国生物质能资源及产业的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支撑。具体取得如下结论:(1)我国农业生物质可利用量总计为209.07亿t,折算煤当量分别为57821.3万t,其中秸秆、粪便和林木生物质量分别为1.90,8.99,2.99亿t,折算煤当量分别为7199.0,31315.9,17078.5万t。另外,所产稻壳生物质能折算煤当量1525.8万t,利用甘蔗与薯类转化乙醇折算煤当量2062.1万t;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分布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山东、黑龙江、内蒙古、西藏与云南等省区;能源密度较高的省市有河南、山东、吉林和上海等4个大区域,其次为四川、湖南、河北、辽宁、北京、天津等地。预计2010年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可达到25069.55万t, 2015年可达到29 471.05万t。(2)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布局基本合理,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较快,农业生物质能实现了综合利用;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能力总体上离规划目标差距大,未来发展空间广阔,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原料瓶颈限制严重,产业化水平低,产业布局与发展规模可行规划缺失,废弃物资源利用率低,产业综合效益亟待提高,产业政策可操作性不强,利益相关体系不健全,产业链条系统性差等。(3)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在经济、环境与社会方面表现显着综合效益,带动周边发展,部分可以开发为CDM项目,具有循环经济的性质与基础;发展农业生物质能对传统能源相关产业不利影响可以避免,总体表现有利影响。基础较好的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在产能、规模及发展上表现突出,但部分产业需要在循环经济模式与原料转换方面进行优化调整,与国外相比,产业规模需要扩大,产品提供方式需要改变。及时制定相关的标准与规范,建立行业准入制度,是防止国外部分企业过度使用国内紧缺资源重要手段。(4)以沼气发酵为主体的能源利用模式是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举措。生物质发电模式能达到良好循环经济要求,结合生态环境治理发展能源林产业,有效防止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生物柴油的发展势头强劲,推广初期以植物油为原料需要政策补贴,同时需要建立原料基地。结合生物基材料功能特性,采用适宜发展模式,达到循环经济标准。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及其模式选择应考虑原料供应、规模尺度、产业布局、资源利用效率、产业链条、综合效应等问题,做到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相协调。(5)明确农业生物质资源的可利用量,是产业规划与合理布局的基础。相关行业标准与规范的制定,益于协调发展经济合作组织,理顺流通体系,降低生产成本。公众对生物质能及其产业接受的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统筹规划,从政策、资金、技术、原料管理、宣传教育等多方面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金融财税政策及其它扶持政策的制定能够明显刺激生物质能开发和利用。
刘奕彤[5](2015)在《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液化石油气和液化天然气在各个领域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传统的运输的方式存在的缺陷难以实现供求平衡。因此,液态气体可采用可移动罐柜方式运输,文章通过对新旧运输方式的对比突出新运输方式的优点。鉴于罐柜运输是一种新兴的液态气体运输方式,其高度复杂和特殊的技术要求,是传统液态气体船运输方式所无法涵盖的。换言之,现有调整一般海运、般危险货物运输的法律适用于液态气体罐柜海运存在不完全合理的地方,液态气体罐柜运输特殊的理化、技术特征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规范。现行的相关法律规范还处于技术性规范阶段,尚未上升到法律层面,因此第一、二章分别从罐柜运输的技术和立法方面进行论述,主要针对罐柜运输的特殊技术和理化特性,研究相关的法律问题。第三章对液态气体罐柜海运下托运人、承运人的定义及主体资质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区别于一般危险货物主体的特殊权利进行了论证,提出并讨论了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承运人订立合同后拒绝运输权的有限性和其所享有的狭义的货物处置权。第四章首先研究了液态气体罐柜海运基于其特殊性所具有的不同于普通危险货物运输主体的义务,认为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承运人应具有全程适航义务的观点,并首次提出了液态气体罐柜海运主体“双重适货义务”的理论;同时对于液态气体罐柜承运人的特殊管货与装卸义务、托运人的通知和标签义务、以及对同船非液态气体罐柜托运人的义务都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探讨了液态气体罐柜海运下托运人所承担的严格责任及例外。此外,海运是国际航运贸易,与保险密不可分,没有保险,实践中的航运贸易是无法进行的,因为海上特殊风险大,因此国际航运贸易比国内更需要保险的风险保障。第五章通过研究海上危险货物运输污染责任保险,结合液态气体的特殊性和液态气体罐柜海运主体“双重适货”义务理论,对比分析中英两国直接诉讼与船舶适航保证的异同,构建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和罐柜海运托运人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并建议在液态气体罐柜海运保险中引入英国的船舶保证制度。
陈志平[6](1995)在《液化石油气储罐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提出针对目前液化石油气储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正确选购和操作液化石油气储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王国智[7](2001)在《液化石油气贮罐使用检验中的几个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液化石油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燃料在我市得到较早使用,到目前为止,我市共建有液化气站近70家,拥有各类液化石油气贮罐近200台,每年检验量约为45台,现就检验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探讨如下:1 贮罐充装率的确定贮罐使用后,会在罐内留下明显的气液相分界线,检验中我们经常发现许多贮罐气液分界线明显过高,气相空间不足。我们知道,使用中如果液化石油气液相完全充满贮罐空间或所留气相空间不足,将是十
王冰[8](2012)在《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战略储备体系构建与LNG中继站建设》文中认为在中国,石油煤炭等能源的大量消耗造成环保与能源安全的双重压力,这都要求中国调整现有的能源结构,其中包括增加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中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产业推广受到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制约,主要体现为天然气管线结构脆弱、战略储备建设进度滞后。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天然气基础建设的情况,分析了中国天然气战略储备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体系中的技术特征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国内较先分析了体系建设滞后的根本原因并提出方案。本文还在国内首次提出建设LNG中继站吸引地方和企业参与到中国天然气战略储备中来的技术方案,LNG中继站是一个以完善中国天然气战略储备为主要目的,涵盖LNG储运、利用等天然气大部分产业链的综合性设施,通过充分利用LNG的理化特性及冷热能利用,积极推广LNG产业发展,实现整体营运的收益,从而吸引地方和企业参与建设LNG中继站,最终完善天然气战略储备体系。本文针对LNG中继站的建设设方案、LNG中继站的综合经营模式、LNG中继站对天然气产业的促进作用,以及LNG中继站建立的经济评价模型进行了研究,并以浙江宁波某LNG卫星站为例进行了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与评价。论文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分析中国天然气战略储备体系建设进度滞后的原因,提出在我国南方地区积极鼓励地方资本参与天然气战略储备体系建设的新模式。2.提出了LNG中继站的概念,系统论述了LNG中继站对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和提高能源战略安全保障的重要作用。3.系统探讨了LNG中继站建设的技术途径,包括LNG中继站的选址要求、储备规模的决定要素、生产工艺的设计等,为LNG中继站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4.根据项目投资评估办法,建立了LNG中继站运行投资的经济评价模型。5.通过对长三角地区某LNG热电联产项目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分析其经济数据,对LNG中继站盈利能力进行了较系统的经济评估。
蒋达华[9](2018)在《烹饪热羽流扩散特性》文中提出餐饮业为人们提供了美味佳肴,也带来了油烟污染问题。中式餐饮厨房的烹饪过程复杂,菜类品种多,烹饪方式多,油烟高效控制及净化技术成为一大难题。本文旨在研究自由扩散及机械排风条件下烹饪羽流扩散特点,分析其特征参数,模拟研究厨房烹饪过程热羽流扩散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在无干扰情况下研究了烹饪热羽流自由扩散特性,获得了烹饪热羽流流量的计算公式,研究了扩散角、断面直径、轴心速度和轴心余温等特征参数。选用燃气炉(3.6kW),平底浅锅(直径28cm,深20cm)及平底深锅(直径28cm,50cm)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表明,影响热羽流的特征参数主要有发热量、热源尺寸、高度参数等,当烹饪热羽流超过热源表面高度0.3m(与热源直径相当)后扩散角保持在24°左右。(2)研究了机械排风下烹饪热羽流流动,获得了轴心速度、断面速度、扩散角、轴心余温、断面流量等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选用燃气炉(3.6kW),平底浅锅(直径28cm,深20cm),研究表明在机械排风作用下影响热羽流扩散的特征参数主要有发热量、热源尺寸、高度、排风量等。机械排风烹饪热羽流的扩散角受排风影响较大,当机械风量逐渐增加时,扩散角由大变小再变大,风量为0.46m3/s时,扩散角达到最小值20°。(3)探讨了排风量与热羽流流场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当排风量较大,超过热羽流流量起主导作用时,热羽流任意断面的直径与热源直径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热羽流的收缩断面不明显,热羽流直径随着距热源表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当热羽流流量较大,超过排风量起主导作用时,热羽流直径较小,此时有明显收缩现象,热羽流任意断面的直径与热源直径之间存在近似线性关系。(4)建立了厨房烹饪热羽流模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正交试验,通过9种试验方案分析烹饪热羽流扩散在工作区速度、温度、CO2浓度及空气龄、PMV、PPD等参数的分布,研究了烹饪热羽流扩散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热羽流扩散优化控制方案。在热源、罩子尺寸及形状不变的情况下,机械排风量、送风口位置、罩子安装高度是影响热羽流扩散的主要因素。(5)提出了油烟区域控制方法,可以更好地将油烟通过气流组织引导进入接受排烟罩,有利于保护厨师受顶部送风或风幕式送风带来的影响。
雷秋娥[10](2006)在《液化石油气铁道罐车失效分析及应力腐蚀控制》文中认为近年来,液化石油气在工业和人民生活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储运液化石油气的液化石油气铁道罐车不断增加。随着我国石化企业逐年增加进口高含硫原油的加工,致使液化石油气所含硫化氢腐蚀介质的增加,对储运设备造成腐蚀及应力腐蚀日益严重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本文通过对液化石油气铁道罐车结构及受力分析、说明它的失效形式主要是腐蚀和腐蚀疲劳,引起失效的主要因素是腐蚀;通过对罐体出现裂纹及鼓泡现象的分析,提出液化石油气铁道罐车腐蚀主要形式是湿H2S环境引起的材料应力腐蚀开裂(SSCC)和氢鼓泡(HB),对液化石油气铁道罐车影响最大的腐蚀是湿的H2S环境引起的材料应力腐蚀开裂,通过对液化石油气铁道罐车湿的硫化氢应力腐蚀的机理、特征进一步分析,提出了焊接残余应力、硫化氢浓度、环境温度、材料因素和设计结构是影响应力腐蚀的主要因素;提出防护和控制液化石油气铁道罐车的应力腐蚀应从设计、制造及使用管理等三个方面着手。设计方面选材应合理,避免结构的应力集中;制造方面应严格控制所用材料的质量,制定成熟合理的焊接工艺,减小焊接残余应力,严格控制制造质量;使用管理方面应控制硫化氢浓度,降低介质的腐蚀性,加强维护管理。为设计、制造及使用管理等三方面提供了防护和控制液化石油气路罐车应力腐蚀的见解。
二、液化石油气炉灶设计使用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液化石油气炉灶设计使用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能源贫困综合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能源贫困概述 |
1.1.1 能源贫困的一般概念 |
1.1.2 本论文涉及的中国能源贫困界定 |
1.2 能源贫困的影响 |
1.2.1 能源贫困与经济发展 |
1.2.2 能源贫困与人类健康 |
1.2.3 能源贫困与社会公平 |
1.2.4 能源贫困与千年发展目标 |
1.3 全球应对能源贫困工作进展 |
1.3.1 国际组织应对能源贫困的行动 |
1.3.2 发展中国家和发展国家应对能源贫困政策与行动 |
1.4 选题的意义 |
1.5 研究思路与全文框架 |
1.5.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2 论文结构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能源贫困国际文献计量分析 |
2.1.1 数据来源和文献概述 |
2.1.2 能源贫困研究现状 |
2.1.3 能源贫困领域研究水平 |
2.1.4 能源贫困国际研究热点综述 |
2.2 能源贫困国际现状 |
2.2.1 发展中国家电力普遍服务水平较低 |
2.2.2 发展中国家低效消费传统生物质 |
2.2.3 发达国家能源贫困群体生活用能支出占比较高 |
2.3 能源贫困国内文献计量分析 |
2.3.1 能源贫困国内研究概述 |
2.3.2 能源贫困国内研究热点综述 |
2.4 中国能源贫困研究背景 |
2.4.1 已基本实现电力全覆盖,商品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 |
2.4.2 城乡生活用能差异显着,农村人均固体能源消费增加 |
2.4.3 农村生活用能区域差异明显,生活用能以固体燃料为主 |
2.4.4 农村用能设施落后低效,清洁炊具普及率低 |
2.4.5 生活用能价格上涨,生活用能支出占比城乡分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居民部门能源消费差异性及不平衡性评估方法及应用 |
3.1 基于泰尔指数的中国城乡生活用能差异性分析 |
3.1.1 生活用能泰尔指数及数据处理 |
3.1.2 基于泰尔指数的中国城乡生活用电差异性分析结果 |
3.1.3 基于泰尔指数的中国城乡生活用商品能差异性分析结果 |
3.2 基于基尼系数的中国城市生活用能不平衡性分析 |
3.2.1 生活用能基尼系数及数据处理 |
3.2.2 基于基尼系数的中国城市生活用电不平衡性分析结果 |
3.2.3 基于基尼系数中国城市生活用气不平衡性分析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城镇居民生活用能可支付性评估模型及应用 |
4.1 生活用能可支付研究理论基础 |
4.2 中国城镇居民生活用能可支付性模型及数据来源 |
4.2.1 热量需求模型 |
4.2.2 能源需求计算 |
4.2.3 生活用能可支付性 |
4.2.4 数据来源及设置 |
4.3 生活用能可支付性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1 生活能源需求结果分析 |
4.3.2 生活用能可支付性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区域能源贫困综合评估方法研究 |
5.1 中国能源贫困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
5.1.1 国际能源贫困评估指标的中国适用性分析 |
5.1.2 中国能源贫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5.1.3 能源贫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定位 |
5.1.4 中国能源贫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5.2 中国能源贫困综合评估方法 |
5.2.1 数据预处理 |
5.2.2 基于最优传递矩阵的层次分析法 |
5.2.3 线性与非线性相结合的指标集结方法 |
5.3 中国区域能源贫困综合评估结果 |
5.3.1 中国省级能源贫困综合评估结果 |
5.3.2 中国区域能源贫困综合评估结果 |
5.4 中国能源贫困特征识别 |
5.4.1 中国省级能源贫困特征识别 |
5.4.2 中国区域能源贫困特征识别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用能认知对减缓能源贫困驱动力评估模型及应用 |
6.1 构建概念模型 |
6.1.1 概念模型理论基础 |
6.1.2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6.2 问卷设计及数据检验 |
6.2.1 问卷结构及题项设计 |
6.2.2 数据收集 |
6.2.3 数据质量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6.3 问卷调研描述性统计 |
6.3.1 生活用能种类 |
6.3.2 生活用能设备 |
6.4 基于结构方程的用能认知对用能行为影响的路径分析 |
6.4.1 结构方程模型 |
6.4.2 模型估计 |
6.5 调节效应分析 |
6.5.1 调节效应模型 |
6.5.2 调节效应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社会经济因素对减缓能源贫困驱动力评估方法及应用 |
7.1 生活用能与经济发展关系比较分析 |
7.1.1 生活用能与经济发展关系国际比较 |
7.1.2 生活用能与经济发展关系省际比较 |
7.2 基于面板模型的中国居民传统生物质能消费驱动分析 |
7.2.1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
7.2.2 模型方法 |
7.2.3 模型结果与分析 |
7.3 基于面板模型的中国居民生活用电及用能结构驱动分析 |
7.3.1 研究基础 |
7.3.2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
7.3.3 模型方法 |
7.3.4 模型结果与分析 |
7.4 基于门限模型的生活用电收入弹性分析 |
7.4.1 门限回归模型 |
7.4.2 门限效应检验及门限值 |
7.4.3 收入水平对生活用电量影响的门限效应分析结果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 |
8.2 主要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图目录 |
附录 2 表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中国农业生物质能源评价与产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农业生物质能利用现状 |
1.2.2 农业生物质能资源来源 |
1.2.3 农业生物质能资源量及其潜力 |
1.2.4 农业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 |
1.2.5 农业生物质能及其产业发展 |
1.2.6 农业生物质能利用的环境问题 |
1.2.7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1.2.8 我国生物质能的发展战略 |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思路 |
2.2 实证调查地点概况 |
2.2.1 北京市基本概况 |
2.2.2 河南省基本概况 |
2.3 数据来源 |
2.4 研究方法 |
2.4.1 数据处理 |
2.4.2 农业生物质资源评价 |
2.4.3 折标能源量 |
2.4.4 农业生物质潜力预测 |
2.4.5 实证调查与分析 |
第三章 中国农业生物质能资源评价与趋势预测 |
3.1 中国农业生物质能资源蕴藏量 |
3.1.1 农业生物质能资源测算方法 |
3.1.2 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与可利用量 |
3.1.3 禽畜粪便资源量 |
3.1.4 薪柴与林木生物质资源 |
3.1.5 城市垃圾与废水 |
3.1.6 可利用的蕴藏量总体概况 |
3.2 中国农业生物质能源蕴藏量分析 |
3.2.1 农业生物质能源蕴藏量及其地理分布 |
3.2.2 农业生物质能源密度 |
3.3 未来农业生物质能源供给潜力分析 |
3.4 区域发展建议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现状与效应评价 |
4.1 中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现状评估 |
4.1.1 我国农村生物质能利用发展状况 |
4.1.2 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能力 |
4.1.3 典型生物质能产业状况 |
4.1.4 北京市秸秆利用实证分析 |
4.1.5 全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布局分析 |
4.2 中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效应评价 |
4.2.1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经济效应分析 |
4.2.2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环境效应评价 |
4.2.3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社会带动效应分析 |
4.2.4 河南天冠企业集团综合效益简要分析 |
4.3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现状问题分析 |
4.3.1 原料供应仍然是发展的瓶颈 |
4.3.2 产业化的技术水平仍需提高 |
4.3.3 产业布局与发展规模需要规划 |
4.3.4 产业的综合效益有待提高 |
4.3.5 产业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
4.3.6 利益相关体系需要及时建立 |
4.4 农业生物质能发展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预测 |
4.4.1 对传统能源与相关产业的影响 |
4.4.2 对农、林业生产及其加工业的影响 |
4.4.3 对其它产业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技术模式研究 |
5.1 以沼气发酵为主体的能源利用模式 |
5.1.1 “四位一体”的能源利用模式 |
5.1.2 大型养殖场的沼气利用模式 |
5.2 燃料乙醇产业模式 |
5.3 农业生物质发电能源利用模式 |
5.4 生物柴油的利用模式 |
5.5 结合生物基材料的综合利用模式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与政策建议 |
6.1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利益连接机制研究 |
6.1.1 产业相关者分析 |
6.1.2 原料生产系统简要分析 |
6.1.3 能源使用者调研分析 |
6.2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组织管理模式 |
6.3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流通体系研究 |
6.4 政策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与特色 |
7.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录 |
(5)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液态气体货物及其运输方式概况 |
1.1 液态气体货物的定义及法律属性 |
1.1.1 液态气体的含义及种类 |
1.1.2 液态气体的法律性质 |
1.2 液态气体的传统海运方式及其缺陷 |
1.2.1 液态气体船海运方式 |
1.2.2 液态气体船运输的缺陷 |
1.3 液态气体的罐柜海运方式 |
1.3.1 罐柜海运概述 |
1.3.2 罐柜海运与传统海上运输的区别 |
1.3.3 罐柜海运的发展前景及意义 |
1.4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的法律缺失与制度需求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的立法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的立法现状 |
2.1.1 技术性法律规范 |
2.1.2 合同权利义务法律规范 |
2.1.3 运输管理法律规范 |
2.2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的立法趋势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法律关系主体资格与权利 |
3.1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 |
3.1.1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托运人的界定 |
3.1.2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托运人的资质认定 |
3.1.3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承运人的界定 |
3.1.4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承运人的资质认定 |
3.2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承运人的有限拒绝运输权 |
3.2.1 一般危险货物承运人的拒绝运输权 |
3.2.2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承运人拒运权的有限性 |
3.3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承运人的狭义处置权 |
3.3.1 一般危险货物承运人的处置权 |
3.3.2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承运人处置权的狭义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法律关系主体义务与归责原则 |
4.1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承运人的全程适航义务 |
4.1.1 液态气体罐柜承运人普通适航义务的内容 |
4.1.2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承运人适航义务的全程性 |
4.2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下的“双重适货义务” |
4.2.1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承运人的适货义务 |
4.2.2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托运人提供适载可移动罐柜的适货义务 |
4.3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承运人的特殊管货与装卸义务 |
4.3.1 液态气体罐柜承运人的一般管货义务 |
4.3.2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承运人运输中的特殊管货义务 |
4.3.3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承运人在装卸和积载中的义务 |
4.4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托运人的通知义务和标签义务 |
4.4.1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托运人的通知义务 |
4.4.2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托运人的标签义务 |
4.5 承运人对同船非液态气体罐柜托运人的义务和责任 |
4.5.1 罐柜海运承运人对同船非液态气体托运人限定条件下的通知义务 |
4.5.2 罐柜海运承运人妥善管理货物的义务 |
4.5.3 罐柜海运承运人的赔偿责任 |
4.6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托运人的归责原则 |
4.6.1 有关责任基础的一般理论 |
4.6.2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托运人的严格责任 |
4.6.3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托运人严格责任的例外 |
4.6.4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托运人承担责任的性质和具体内容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的海上保险制度 |
5.1 双重适货义务对罐柜海运船舶保险的影响 |
5.1.1 英国海上保险保证制度 |
5.1.2 中英在船舶适航性和保险关系上的不同 |
5.1.3 罐柜海运保险对船舶适航保证的采纳 |
5.1.4 构建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托运人的责任保险 |
5.2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的保险期间与集装箱保险适用问题 |
5.2.1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保险期间的明确 |
5.2.2 液态气体罐柜保险与集装箱保险的冲突 |
5.3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
5.3.1 我国危险货物强制保险制度 |
5.3.2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污染责任保险引入强制保险的必要 |
5.3.3 我国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承保机构 |
5.3.4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污染责任保险的基本内容 |
5.3.5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污染责任保险中的直接诉讼 |
5.3.6 构建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
5.4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保险制度的构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战略储备体系构建与LNG中继站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中国研究现状 |
1.2.3 建立战略储备体系及 LNG 中继站建设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结构 |
1.5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2 天然气网络和战略储备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 |
2.1 天然气对其他石化类能源的替代 |
2.1.1 天然气的替代能力 |
2.1.2 国内外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 |
2.2 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 |
2.2.1 中国天然气使用的发展情况 |
2.2.2 中国天然气利用遇到的问题 |
2.3 国内外天然气网络建设现状 |
2.3.1 天然气管网建设现状 |
2.3.2 天然气储存调峰建设现状 |
2.4 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中供求问题 |
2.5 中国天然气网络存在的问题 |
2.6 问题总结 |
2.7 本章小结 |
3 天然气战略储备体系建设 |
3.1 建立天然气战略储备的重要性 |
3.2 中国天然气战略储备建设的问题 |
3.3 中国天然气战略储备体系建设 |
3.4 LNG 中继站对天然气战略储备体系的作用 |
3.4.1 LNG 中继站概述 |
3.4.2 LNG 中继站的作用 |
3.5 本章小结 |
4 LNG 中继站建设的技术途径 |
4.1 LNG 中继站的选址要求 |
4.2 LNG 储站建设规模大小的依据 |
4.3 LNG 储站气源组织 |
4.3.1 管道气液化 |
4.3.2 LNG 槽运 |
4.4 LNG 中继站的建设 |
4.4.1 LNG 储存装置 |
4.4.2 LNG 气化设备 |
4.4.3 周边配套:冷热能利用、天然气电厂、LNG 周边辐射 |
4.4.4 产业带动 |
4.6 本章小结 |
5 LNG 中继站的经济效益分析与经济评价模型构建 |
5.1 LNG 卫星站的经济性问题 |
5.2 LNG 中继站的经济效益 |
5.2.1 生产效益 |
5.2.2 成本节约 |
5.2.3 LNG 销售 |
5.2.4 自身特性 |
5.2.5 环保效益 |
5.2.6 小结 |
5.3 经济评价模型 |
5.4 案例分析 |
5.4.1 当地天然气利用、管网情况 |
5.4.2 LNG 储站情况 |
5.4.3 宁波 LNG 卫星站项目总结 |
5.5 周边产业效益 |
5.5.1 天然气锅炉 |
5.5.2 天然气车辆 |
5.6 本章小结 |
6 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对策与政策措施 |
6.1 存在问题 |
6.2 政策改进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语 |
7.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7.2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烹饪热羽流扩散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油烟的来源及危害 |
1.2.1 燃料燃烧的产物及其危害 |
1.2.2 油烟化学成分及其危害 |
1.3 油烟扩散控制的研究现状 |
1.3.1 油烟热羽流的研究 |
1.3.2 厨房的排风方式研究 |
1.3.3 油烟扩散数值模拟 |
1.4 油烟扩散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烹饪热羽流的扩散理论分析 |
2.1 烹饪热羽流的扩散理论 |
2.2 厨房机械排风理论分析 |
2.2.1 厨房排风罩形式 |
2.2.2 油烟的捕捉理论 |
2.2.3 集气罩的设计原理 |
2.3 机械排风热羽流边界的近似公式 |
2.4 小结 |
第三章 烹饪热羽流的试验研究 |
3.1 研究内容 |
3.2 试验装置及仪器 |
3.3 试验方案 |
3.4 试验结果分析 |
3.4.1 热羽流的轴心速度 |
3.4.2 热羽流的断面直径 |
3.4.3 热羽流的扩散角 |
3.4.4 热羽流的断面流量 |
3.4.5 热羽流的轴心余温 |
3.5 小结 |
第四章 机械排风作用下热羽流的试验研究 |
4.1 试验装置及测试方案 |
4.1.1 试验装置 |
4.1.2 测试方案 |
4.2 实验测试数据分析 |
4.2.1 排风量分析 |
4.2.2 速度分析 |
4.2.3 温度分析 |
4.3 机械排风下热羽流试验分析 |
4.3.1 热羽流轴心速度分布 |
4.3.2 热羽流径向速度分布 |
4.3.2.1 热羽流横断面径向速度分布 |
4.3.3 热羽流扩散角 |
4.4 热羽流轴心温度分布 |
4.5 热羽流断面流量及平均速度 |
4.6 小结 |
第五章 烹饪热羽流扩散影响因素的模拟 |
5.1 厨房模型的建立与试验验证 |
5.1.1 厨房物理模型 |
5.1.2 厨房烹饪热羽流数学模型 |
5.1.3 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
5.1.4 厨房烹饪热羽流的试验验证 |
5.2 热羽流扩散影响单因素试验分析 |
5.2.1 排风量对热羽流扩散的影响 |
5.2.2 送风位置对热羽流扩散的影响 |
5.2.3 送风温度对热羽流扩散的影响 |
5.2.4 安装高度对热羽流扩散的影响 |
5.2.5 横向气流对热羽流扩散的影响 |
5.3 热羽流扩散影响多因素正交试验分析 |
5.3.1 速度分布 |
5.3.2 温度分析 |
5.3.3 CO_2分析 |
5.3.4 空气龄分析 |
5.3.5 PMV、PPD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商厨油烟扩散控制优化 |
6.1 商厨通风空调设计原则 |
6.1.1 烹调布局类型 |
6.1.2 通风空调设计原则 |
6.1.3 商厨通风空调设计标准 |
6.2 商厨环境控制方案选择 |
6.3 商厨油烟控制的优化设计 |
6.3.1 排烟罩设计 |
6.3.2 排风量计算 |
6.3.3 送、排风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液化石油气铁道罐车失效分析及应力腐蚀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铁道罐车的使用情况 |
1.2 课题的选择 |
1.3 文章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液化石油气铁道罐车的基本概况 |
2.1 液化石油气铁道罐车的基本结构 |
2.2 液化石油气铁道罐车的受力状况 |
2.3 液化石油气铁道罐车的设计、制造准则 |
2.3.1 液化石油气铁道罐车的设计、制造准则 |
2.3.2 罐体材料选用准则 |
2.3.3 罐体焊接结构设计遵循的准则 |
2.3.4 罐体常用的焊接结构形式 |
2.4 罐体焊接存在的常见缺陷及危害 |
2.4.1 罐体焊接存在的常见缺陷 |
2.4.2 罐体焊接存在的常见缺陷的危害 |
2.5 液化石油气铁道罐车罐体的失效形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液化石油气铁道罐车的腐蚀 |
3.1 液化石油气铁道罐车罐体裂纹成因分析 |
3.1.1 测定数据及试验结果 |
3.1.2 裂纹表面及横截面的显微组织分析 |
3.1.3 断口的扫描、电子探针能谱及波谱分析 |
3.1.4 罐中允许装介质分析 |
3.1.5 裂纹的成因分析 |
3.2 液化石油气铁道罐车罐体内壁鼓泡成因分析 |
3.2.1 鼓泡宏观检查及抽样检测 |
3.2.2 鼓泡成因分析 |
3.3 液化石油气铁道罐车的腐蚀 |
3.3.1 液化石油气铁道罐车腐蚀的形式 |
3.3.2 液化石油气铁道罐车应力腐蚀腐蚀的形式 |
3.3.3 液化石油气铁道罐车应力腐蚀腐蚀的特点 |
3.3.4 液化石油气铁道罐车应力腐蚀腐蚀的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液化石油气铁道罐车应力腐蚀的影响因素 |
4.1 环境因素对应力腐蚀的影响 |
4.1.1 H_2S浓度对应力腐蚀的影响 |
4.1.2 环境温度对应力腐蚀的影响 |
4.1.3 PH值对应力腐蚀的影响 |
4.1.4 介质中其它成分的影响 |
4.2 材料因素对应力腐蚀的影响 |
4.2.1 钢的化学成分对应力腐蚀的影响 |
4.2.2 热处理和显微组织对应力腐蚀的影响 |
4.2.3 材料强度和硬度对应力腐蚀的影响 |
4.2.4 焊缝硬度对应力腐蚀的影响 |
4.2.5 材料表面状态对应力腐蚀的影响 |
4.3 应力对应力腐蚀的影响 |
4.3.1 工作应力对应力腐蚀的影响 |
4.3.2 焊接残余应力对应力腐蚀的影响 |
4.3.3 冷加工残余应力对应力腐蚀的 |
4.4 焊缝缺陷对应力腐蚀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液化石油气铁道罐车的应力腐蚀预防 |
5.1 设计方面 |
5.1.1 合理选材 |
5.1.1.1 强度和硬的度控制 |
5.1.1.2 化学成分的控制 |
5.1.1.3 金相组织的控制 |
5.1.2 结构设计合理、避免应力集中 |
5.2 生产制造方面 |
5.2.1 容器材料质量的控制 |
5.2.2 降低焊缝及热影响区硬度,减小焊接残余应力 |
5.2.3 严格控制制造质量减少残余应力 |
5.3 使用管理方面 |
5.3.1 降低介质的腐蚀性 |
5.3.2 加强维护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液化石油气炉灶设计使用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能源贫困综合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李慷. 北京理工大学, 2014(07)
- [2]地下工程·燃气爆炸·生物力学[A]. 崔京浩. 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 2004
- [3]液化石油气炉灶设计使用中的几个问题[J]. 唐山机车车辆工厂设计科设备组. 铁道车辆, 1967(06)
- [4]中国农业生物质能源评价与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 高文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5]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法律问题研究[D]. 刘奕彤. 大连海事大学, 2015(12)
- [6]液化石油气储罐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陈志平. 化工装备技术, 1995(05)
- [7]液化石油气贮罐使用检验中的几个问题[J]. 王国智. 中国锅炉压力容器安全, 2001(03)
- [8]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战略储备体系构建与LNG中继站建设[D]. 王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8)
- [9]烹饪热羽流扩散特性[D]. 蒋达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12)
- [10]液化石油气铁道罐车失效分析及应力腐蚀控制[D]. 雷秋娥.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