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宿红伟[1](2015)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该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效果并减少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探讨和研究在治疗过程中采取脑脊液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意义。方法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菏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包括患者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应用常规方案进行,则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脑脊液置换术方案治疗,对比和分析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几率。结果经过数据分析得出,观察组患者在7 d、14 d内头痛持续分别为8(26.67%)、3(10.00%),而对照组患者在7 d、14 d内头痛持续分别为20(66.67%)、12(40.00%),对照组患者效果明显不如观察组,且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现患者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脑脊液置换术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而且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值得临床推广。
庞振阳,刘一尔,林洪全[2](2015)在《动脉瘤栓塞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动脉瘤栓塞、脑脊液置换联合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9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分为单纯药物组(n=34)、栓塞术组(n=30)及栓塞术+置换术组(n=26)。对比3组患者的脑脊液恢复时间、疼痛时间、颈项强直时间、住院时间、疗效及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在脑脊液恢复时间、疼痛时间、颈项强直时间、住院时间及疗效的对比上,3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栓塞术+置换术组显着优于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栓塞术+置换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栓塞术联合脑脊液置换术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储佺兵[3](2009)在《脑脊液置换及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进展》文中提出
唐冰杉,左彦方,郭毅,卢艺[4](2006)在《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已有的多项临床对照实验是否能说明脑脊液置换比常规治疗在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死率方面有更好的疗效。方法:用关键词途径搜索了Medline光盘数据库(1950-2005.2)和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中文期刊全文库(1994-2005.5),将观察对象是SAH患者、比较脑脊液置换和常规治疗疗效的所有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数据作meta分析。结果:33项研究共2428例患者被纳入,合并效应量分析显示脑脊液置换组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分别为5%(62/1240)和16%(191/1188),OR合并=0.28(95%CI 0.21-0.37),Z=8.54,P<0.01。结论:脑脊液置换可降低SAH患者病死率。
董薇[5](2006)在《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评价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2005年第4期)、MEDLINE光盘数据库(1966-2005.11),EMBASE光盘数据库(1984-2005.11),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9-2005.11),CNKI(1979-2005.11)和中国卒中临床试验数据库(2003-2005.11),PapersFirst(OCLC)数据库(1993-2005.11),CNKI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99-2005.11)及所获文献的参考文献。筛选所有应用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评价质量和提取资料,用RevMan 4.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60篇(包括5096位患者),但所有试验方法学质量均低。主要是由于由于缺乏相关资料,不能对SAH患者的病死,植物状态或残疾等不良结局以及干预措施的不良反应行meta分析。其余指标的meta分析显示,在随访期末(1周—4年)置换组的总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8,95%cl(0.21,0.37)]。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出血OR=0.56,95%cl(0.42,0.73),脑血管痉挛OR=0.25,95%cl(0.20,0.32),脑积水OR=0.24,95%cl
傅殷云[6](2021)在《颅脑外伤术后脑积水的高危因素及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颅脑外伤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后发生脑积水的引发因素进行研究,对手术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中所抽取的病例均来自于我院在2015年2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从中随机抽取出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通过开颅去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治疗后患者均发生脑积水,并将其收纳入观察组。同时选取同一时间内通过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颅脑外伤的患者,治疗后患者没有发生脑积水,并将其收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恢复清醒时间、体温),比较两组患者的高危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清醒时间为(26.59±2.75)d,体温为(36.62±0.52)℃,对照组患者的恢复清醒时间为(10.36±1.68)d,体温为(36.59±0.50)℃。因为对照组患者没有发生脑积水,所以,恢复清醒的时间较短,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体温没有明显差异,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一般会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术中通过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操作、术中通过硬脑膜缝合、GCS评分在3~5分之间、血肿发生在硬膜下以及脑内,以上情况属于颅脑外伤术后发生脑积水的高危因素,与对照组相比,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脑外伤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后,发生脑积水的高危因素较多,所以,临床中应该对高危因素进行预防以及有效处理,同时,因为术后发生脑积水,术后清醒的时间较长,但治疗效果优良。
常社教[7](2021)在《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开展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64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与观察组(32例),对照组开展常规反复腰椎穿刺引流术,观察组开展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者意识障碍情况、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2.32±2.23)分高于对照组的(10.10±2.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开展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治疗,能够显着改善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利于预后。
何斌,孟红亮[8](2021)在《脑基底池置管引流联合去骨瓣减压治疗严重脑挫伤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脑基底池置管引流联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严重脑挫伤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择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本院神经外科接收治疗各类创伤造成的严重脑挫裂伤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4例为实验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对照组,各组患者42例。对照组中患者采取去骨瓣减压治疗;观察组中患者另联合脑基底池置管引流治疗。对比组间治疗效果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脑脊液中红细胞计数与蛋白质含量皆低于对照组(P <0.05);随访期观察组脑积水发生率7.14%显着低于对照组26.19%(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消散平均时间明显较对照组患者短(P <0.05);观察组术后脑血管痉挛程度分级优于对照组(P <0.05);随访结束时,观察组患者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脑基底池置管引流联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严重脑挫伤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能有效引流脑脊液,减少并发症,缓解脑血管痉挛。
黄豪俊[9](2021)在《持续腰大池引流术与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比较持续腰大池引流术与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具体实施与疗效。方法:选择8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0例观察组和40例对照组。在针对病因治疗及给予尼莫地平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观察组患者采用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血管痉挛发生情况、治疗不同时段血管痉挛程度以及出现颅内感染、低颅压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发生血管痉挛的例数为8例,对照组为15例,观察组发生率为20%,低于对照组的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 d及治疗4周的血管痉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和2周时段观察组患者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穿刺处感染以及低颅压反应共计6例,发生率为15%,略低于对照组患者的7例(17.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相比,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防治迟发性血管痉挛的效果更好,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刘晨[10](2021)在《髂筋膜间隙联合收肌管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术后镇痛对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恢复和睡眠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收肌管阻滞复合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恢复和睡眠的影响。方法:1.第一阶段: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1组)和髂筋膜联合收肌管阻滞组(D1组)。两组患者均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C1组术后予常规阿片类自控镇痛装置处理;D1组予髂筋膜间隙阻滞与收肌管阻滞,术后不给予任何其它镇痛处理。记录血压和心率变化(T0:上止血带前;T1:上止血带后30min;T2:上止血带后60min;T3:松止血带后10min)。记录VAS评分(6h、24h、48h);记录Ramsay镇静评分(24h、48h),填写阿尔森斯失眠量表(术后第二天和第三天);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头痛嗜睡、心动过缓发生率;记录哌替啶用量、C-反应蛋白变化(术前一天、术后一天)、患者满意度。2.第二阶段: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髂筋膜间隙与收肌管阻滞组(C2组)和髂筋膜间隙联合收肌管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组(D2组)。两组患者均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予髂筋膜间隙阻滞与收肌管阻滞,C2组术后不予以任何镇痛装置处理,D2组术后给予只有300μg右美托咪定的自控镇痛装置处理。记录血压和心率变化(T0:上止血带前;T1:上止血带后30min;T2:上止血带后60min;T3:松止血带后10min)。记录VAS评分(6h、24h、48h);记录Ramsay镇静评分(24h、48h),填写阿尔森斯失眠量表(术后第二天和第三天);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头痛嗜睡、心动过缓发生率;记录哌替啶用量、C-反应蛋白变化(术前一天、术后一天)、患者满意度。结果:1.第一阶段:与对照组(C1)相比,髂筋膜联合收肌管阻滞组(D1组)静息痛、运动痛在6h、24h、48h时的VAS评分均较低(P<0.05)、在24h、48h时Ramsay镇静评分较高(P<0.05)、术后C反应蛋白较低(P<0.05)、手术当天与术后一天的睡眠评分较低(P<0.05)、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也较低(P<0.05)、24h内哌替啶用量也较少(P<0.05)、满意度评分较高(P<0.05)。但是对照组(C1)与髂筋膜联合收肌管阻滞组(D2组)相比,手术中血压与心率变化(T0-T3)、头晕与发生心动过缓的发生率,24-48h哌替啶用量,满意患者占有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阶段:与髂筋膜间隙联合收肌管阻滞组(C2组)相比,髂筋膜间隙联合收肌管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组(D2组)静息痛、运动痛在6h、24h、48h时的VAS评分均较低(P<0.05)、在24h、48h时Ramsay镇静评分较高(P<0.05)、术后C反应蛋白较低(P<0.05)、手术当天与术后一天的睡眠评分较低(P<0.05)、满意度评分较高(P<0.05)。但是髂筋膜联合收肌管阻滞组(C2组)与髂筋膜间隙联合收肌管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组(D2组)相比,手术中血压与心率变化(T0-T3),头晕与恶心呕吐和发生心动过缓的发生率,24h内与24-48h哌替啶用量、满意患者占有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髂筋膜间隙联合收肌管阻滞能够有效减少TKA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减少早期阿片类药物用量。2.髂筋膜间隙联合收肌管阻滞能够使睡眠质量有所提升,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抑制炎症反应,促进患者康复。3.髂筋膜间隙联合收肌管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能够有效减少TKA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增强镇静作用。4.髂筋膜间隙联合收肌管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能够抑制术后炎症反应,明显提高术后睡眠质量,提高患者舒适度。
二、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2)动脉瘤栓塞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3.1 单纯药物组 |
1.3.2 栓塞术组 |
1.3.3 栓塞术+置换术组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3组患者客观指标比较 |
2.2 3组患者疗效情况比较 |
2.3 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3)脑脊液置换及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脑脊液置换 |
2 脑脊液引流 |
3 展望 |
(4)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文献检索方法 |
1.3 纳入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文献纳入情况 |
2.2 研究质量评价 |
2.3 临床特点 |
2.4 疗效分析 |
2.5 合并效应量 |
2.6 敏感性分析 |
3 讨论 |
(5)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颅脑外伤术后脑积水的高危因素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
2.2 引发脑积水的高危因素比较情况 |
3 讨论 |
(7)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选标准 |
1.3 手术方法 |
1.4 评价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GCS评分对比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
2.3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 |
3 讨论 |
(8)脑基底池置管引流联合去骨瓣减压治疗严重脑挫伤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指标监测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脑脊液检测情况 |
2.2 术后并发症情况 |
2.3 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消散时间 |
2.4 脑血管痉挛情况 |
2.5 GCS评分情况 |
3 讨论 |
(9)持续腰大池引流术与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血管痉挛发生情况: |
2.2 血管痉挛程度: |
2.3 不良反应情况: |
3 讨论 |
(10)髂筋膜间隙联合收肌管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术后镇痛对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恢复和睡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阿片类药物与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收肌管阻滞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
材料和方法 |
1.材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材料与试剂 |
2.方法 |
2.1 临床分组与手术管理 |
2.2 测定指标 |
2.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一般资料比较 |
2.围手术期资料比较 |
3.术后疼痛、镇静评分 |
4.患者术后并发症、睡眠状况、满意度、术后 C-反应蛋白变化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收肌管阻滞复合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术后镇痛和睡眠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1.材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材料与试剂 |
2.方法 |
2.1 临床分组与手术管理 |
2.2 测定指标 |
2.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一般资料比较 |
2.围手术期资料比较 |
3.术后疼痛评分 |
4.患者术后并发症、满意度、术后C-反应蛋白变化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镇痛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探讨[J]. 宿红伟. 中外医疗, 2015(25)
- [2]动脉瘤栓塞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观察[J]. 庞振阳,刘一尔,林洪全.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5(02)
- [3]脑脊液置换及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进展[J]. 储佺兵. 中国厂矿医学, 2009(05)
- [4]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J]. 唐冰杉,左彦方,郭毅,卢艺.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06(03)
- [5]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的系统评价[D]. 董薇. 四川大学, 2006(03)
- [6]颅脑外伤术后脑积水的高危因素及临床分析[J]. 傅殷云.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31)
- [7]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J]. 常社教.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18)
- [8]脑基底池置管引流联合去骨瓣减压治疗严重脑挫伤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观察[J]. 何斌,孟红亮. 新疆医学, 2021(08)
- [9]持续腰大池引流术与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J]. 黄豪俊. 吉林医学, 2021(05)
- [10]髂筋膜间隙联合收肌管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术后镇痛对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恢复和睡眠的影响[D]. 刘晨.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