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加强德育教育点滴情况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杨艳[1](2019)在《心理学视阈下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玉溪聂耳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历代社会培养人才,都十分重视德育。如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教位居首位。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孟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讲“才而无德,近乎于人;德而无才,近乎小人。”以上说法说的都是礼或德,这也是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的原因。社会的发展进步越来越离不开德才兼备的人,小学是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主阵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小学德育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陆续下发了多个关于小学德育工作的文件,这些文件是指导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根据这些文件精神,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学习,认真组织,认真落实,认真执行,认真实践,使得我国的德育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效果,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德育工作者和研究成果。但同时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表现在多个层面,诸如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家长层面、学校层面、课程层面、教学态度与方法层面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大大阻碍了德育的进行和效果的显现,是值得思考和加以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对国内外有关小学德育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掌握了相关的研究结果。本研究详细介绍了知情意行四者的内涵及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小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者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并紧紧围绕这四者的关系开展论述。在此基础上,通过自编的量表与访谈提纲,对玉溪市某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展开测量与调查,在获得已经取得的德育成绩的同时,还发现了当前正存在着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道德认知不正确,道德情感不稳定,道德意志不坚定,道德行为有偏差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原因的剖析,发现有很多因素造成了这些问题的存在,诸如学生本人的因素、教师人格与道德因素、学校的因素、教师的教育态度与方法因素等。对这些问题从心理学视角展开分析,寻找当下小学德育工作中违背或不符合品德心理发展规律的做法,并从心理学视角给出解决建议,诸如强化小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包括人格与道德品质方面;遵循德育中人际交往的原则;以及拓宽多种德育途径等方式,以期望为我国的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刘慧磊[2](2013)在《中学德育教育方法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个人修养以及心理品质塑造和培育的最佳时期。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中学德育教育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大环境中的某些不良因素增加了中学德育教育的难度,同时也迫使家长、学校和社会更加重视新时期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促使中学德育教育工作者迎难而上,探索增强当前中学德育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新方法。学校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课堂德育教育是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无法替代的主要途径。因此,在认真分析当前我国中学德育教育所处困境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当前中学德育教育的实际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创新中学德育教育方法,努力提高中学德育教育的质量,不仅具有现实的教学意义,还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和长远的国家战略意义。本文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在提出中学德育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的相关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并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阐述了中学德育教育的内涵,并介绍了中学德育教育对健全中学生人格以及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所起的积极作用。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传统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状况,根据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具体时代特征,提出了中学德育教育方法进行创新改革的必要性。第三部分,在分析了我国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中学德育教育方法创新的具体要求及基本依据。第四部分,对中学德育教育方法创新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并介绍了基本的方法。
吴萍[3](2018)在《德育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机渗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这是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有机渗透是教育新形势的需要。开展小学英语德育教育渗透对小学生全面发展有益,有助于丰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理论,从而为小学英语德育教育有机渗透提供理论基础。德育教育有机渗透于小学英语教学,这是由英语学科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决定的。首先,基于教材范畴考虑,其中含有很多德育教育因素;其次,英语学科本质层面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再者,小学英语教学方法具有德育教育渗透因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有机渗透,既是教育大环境下的客观要求,又是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是小学生人格培育的要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目前,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缺乏德育教育渗透意识、德育教育知识能力不足、德育教育缺乏量化标准、德育教育渗透评价不佳、德育教育渗透内容乏味、德育教育渗透形式单一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科学地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机渗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显着提升小学英语教师的德育教育渗透素养;二是要建立健全德育教育渗透评价体制;三是要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渗透氛围;四是要有效开展小学英语德育教育有机渗透教学,从而达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的目标。
程雅楠[4](2019)在《小学英语教材德育渗透的内容和途径研究 ——以精通版教材为例》文中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要重视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从而指导各学科能将德育内容融入到教育与教学之中。这也就意味着小学英语的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教授英语的单词、词汇或是语法知识,而是要充分地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其中,从而提升其道德的水平。本研究的关注点是英语教材中的道德教育渗透,不是牵强附会将教材内容归结为相同的德育内容,不是千篇一律的设定德育目标,不是把德育流于形式。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以精通版小学英语教材为分析对象,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有关德育渗透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与研究。为了道德教育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巧妙地将其渗透到英语课堂之中,笔者通过总结与归纳精通版教材中的主题,提出教材中德育渗透的途径并举例说明如何进行合理的德育渗透。笔者整理并分析了小学英语教材中德育渗透的部分研究,发现当下对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研究的些许局限性,即:德育渗透的方向比较浅显和单一,思维有些固化。因此,教师应依据道德教育的理论,根据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目标,在进行英语教学时要把握合适的契机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无论是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无论是教师的自身素养,还是设计的教学环节都应该时刻牢记德育应该渗透于英语教育教学之中。通过笔者对小学英语教材中德育渗透的内容和途径的分析和总结,促使德育渗透的方向多元化并摆脱思维固化,深入挖掘文本中较深层次的内容,拓展延伸其德育的内容,而不是单纯停留在文本表面的教育内容,以便达到更深层次的情感态度目标和教育作用,并对教师日后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时提供了参考的内容。
杨婷婷[5](2019)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实施与优化》文中指出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在“课程理念”部分明确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本研究立足于高中语文教学,为“立德树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提供较完整的优化措施方案。重新唤醒一线高中语文教师的德育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建设者做出一丝努力。在应试教育的现实环境下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高中语文在德育教育中占据着先天优势,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德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利用好本学科的学科优势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立德树人”在中学教学中有着它自身的要求与目标,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了解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在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现状。调查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作出较全面的解决措施。其中归纳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指出如何利用这些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教育。在实施德育策略方面,立足课堂及教材之上,还努力探索课堂以外的优化方案,力争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
刘宝欣[6](2020)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本论文中,我们针对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这一问题,探讨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调查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较弱、德育教育知识储备不足、德育教育缺乏量化标准、德育教育渗透评价方式不佳、德育教育渗透内容乏味、德育教育渗透形式单一等六个方面。我们也研究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得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四大对策,它们分别是:提升初中物理教师的德育渗透基本素养;建立健全德育渗透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渗透氛围;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德育渗透。接着,按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我们设计了九个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教育微案例,每个微案例的教学时长为3-5分钟,可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它们分别是:“声的利用”德育微案例、“角色模拟”课外活动的德育微案例、“运动的描述”德育微案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德育微案例、“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德育微案例、“运动的快慢”德育微案例、“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德育微案例、“光的直线传播”德育微案例、“密度与社会生活”德育微案例,在这些德育微案例中,我们注重构建德育环境,做到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爱护环境、自立自强、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勇敢正直、关爱他人、团结合作、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有社会责任感等美好品质。最后,我们采用了“等组前测一一后测实验设计模式”,对本论文提出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和设计的“德育教育微案例”进行了教育实验,实践结果表明:利用本论文提出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和设计的“德育教育微案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业成绩、激发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初中学生美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王灵芝[7](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当前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任务、原则、内容、方法等诸多方面作了精辟的论述,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本文在大量查阅习近平有关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文献基础上,力图科学、系统、全面地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论文首先总结和概括了目前学术界有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研究状况,归纳和阐述了其形成的时代背景和渊源,重点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总结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本论文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并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二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形成条件,包括形成背景和渊源两个方面。就其形成背景,分别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错误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冲击、信息社会化情境下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处境下人们价值观的养成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而渊源则主要阐述了理论依据、实践基础、思想借鉴和工作经历;第三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其中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任务、原则、内容和方法,基本特点包括继承性和创新性、科学性和创新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第四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其中理论价值着重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学说、奠定了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实践价值则主要从为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了广泛的思想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强的道德支撑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刘兴璀[8](2018)在《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德育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形式,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多元主义文化背景之下的美国高校如何造就一批适应技术发展、市场自由、政治民主的高素质人才,这得益于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校德育方法体系。本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文献搜集、访问调查、历史归纳、案例分析以及跨学科研究等方法,对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历史进程、理论渊源、主要理论、主要方法以及方法的具体实践进行了深入、完整的研讨,力求在真实还原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原则,植根于美国特有的文化状况、政治制度和民族特点,剖析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并对其创新发展的趋势进行推理,以求对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发展提供合理借鉴。梳理美国建国以来240年的高校发展历史,其德育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不断的质疑和再质疑的进程,最终形成了多元开放的体系。建国初期美国高校的德育方法继承了殖民地时期9所教派学院的宗教德育方法色彩,但民族国家的独立以及宗教教派的内部分化,单调的宗教方法严重阻碍了统治阶级倡导民主、共和、爱国的道德价值取向,高校德育方法的世俗化改革与宗教德育方法的有限度的调整在不断的冲突、调和中并存。直到19世纪,随着对人的智力的认知、科学的发展,以及实用哲学的出现,德育方法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世俗主义与宗教主义的论争演变成传授知识与教会技能之间的斗争,基于知识价值的学术性方法、以研究为中心的德育方法和基于实用哲学的经验性方法构成了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科学理性的框架。这种理性方法体系基本满足了美国精英化高等教育的需要。二战以后美国高等教育迅速大众化、普及化,大学生更多地追求以生活为目的的教育,高校德育方法领域的正规方法逐渐弱化,高校德育效果降低,乃至发生学生运动,直到70年代高等教育领域开始进行道德的反思,力图恢复和重建高校德育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等教育特色化、国际化、市场化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等的发展,任何一种主导的德育方法理论或实践都难以满足需要,多元开放的高校德育方法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更新,展现了一个高效运行的高校德育方法领域。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由主义、实用主义、人本主义理论不同程度上为美国高校德育方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指导,从古典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支撑着每一历史时期高校德育方法变革的主导;人本主义从人的存在出发,阐释人的道德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体现人在道德以及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提供了高校德育方法构建的人性论基础;而实用主义作为美国特色的哲学思想,强调经验主义的立场、自然主义的原则、工具主义的价值,奠定了德育的实用价值取向。在这三种理论来源基础之上,美国高校德育领域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德育方法理论流派。比较典型的就是全面主义德育方法理论、人本主义德育方法理论和德目主义德育方法理论流派,这些流派内部又涌现了各具特征的理论派别,代表了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德育方法理论发展的特征。如进步德育方法理论将德育教学与社区、事务、服务和活动联系起来,拓展了德育方法的覆盖面,也有效解决解决了道德与现实的冲突;认知发展德育方法理论强调“道德两难问题”、“公正团体”等德育方法,肯定了人自身的思维发展对道德发展的影响;价值澄清德育方法理论致力于“评价”和“价值澄清”过程,通过价值教育活动策略以及具体操作方式的设计,澄清个人的道德价值观。这是三种德育方法理论立足于全面主义德育的立场,是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方法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存在主义德育方法理论积极倡导个人的存在和个人的自由选择,鼓励学生在道德学习中要发扬个性,通过学生自我的积极探讨来获取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的准则;关怀德育方法理论强调建立在“关怀”基础上开展德育教学,这两种德育方法理论充分显示了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理论坚持人本主义的德育理念。理性为本的德育方法理论则强调知识路径的德育教学;完善人格德育方法理论强调将完善人格的要素作为内容进行传授,体现了德目主义德育方法理论的显着特点。美国高校德育方法恢复和重建的效果就是涌现了大量的高校德育方法主张,用以指导和变革高校德育具体方法的实施,尤其是近40年以来,美国高校德育专家和倡导者一直积极探索指导有效德育教学的方法,也探索出了众多的成果。例如在高校德育课堂直接教学方法方面,有道德问题论证法、探究教学法、理解性教学法、批判教学法、多元文化教学法等;在高校德育的间接学习法方面,有服务-学习法、联通主义学习法、分散式学习法、科研规范结构等;还有以大学校长为代表的倡导者提出的整合教学方法,如宽阔学习经验法、整合的学术法、跨学科学习法以及科研-教学-学习联合体等。这些有关高校德育方法的主张,不仅深化了人们对高校德育功能的认识,而且确立了方法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为开展丰富多彩的高校德育活动提供了方法指导。理论付诸实践,不仅能够检验理论的科学性,而且能够真正促进目标的实现。在高校德育方法主张下的高校德育方法的具体实践形式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关键。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实践形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各高校德育方法呈现各具特色、多彩缤纷的局面。但总体上离不开以讨论、讲授、渗透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和以网络、科研、服务体验、文化熏陶为主的日常德育方法两种形式。每一种方法都在不同的高校中体现为不同的形态,如讨论法中有新生研讨会、小班讨论、大班分组讨论;讲授包括互动式讲授、办公室时间、校园励志演讲等;渗透教学方法包括“课程串”、跨学科课程等;网络育德法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开放课程、MOOC等;科研育德法如伦理研究、研究伦理、绿色实验室运动、学术诚信教育等;实践育德法包括慈善服务、周末活动等;校园文化育德法如关怀社区、宗教文化、海外游学等,由此体现了美国高校德育方法多元开放的特征。通过对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系统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美国高校德育方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形成了全面的德育方法体系,形成开放多样的德育方法实践模式,而且注重采用最新技术更新方法系统,保持其先进性;同时,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多样性又容易导致相互之间的冲突,方法发展存在过于理想化的弊端,忽视了其在具体实践中可能产生反面道德影响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在批判借鉴的基础上,立足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缺陷,积极构建高校大德育课堂,融合直接德育课、德育渗透课以及各种跨学科德育课,推进我国高校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引进和开发新技术型德育方法等,促进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变革。
陈丹丹[9](2019)在《《弟子规》德行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启示》文中认为《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秀才李毓秀根据《论语》而编写的教育子弟在家、在外的待人接物和学习上应恪守的守则规范,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弟子规》中蕴含的德行思想系统而丰富,如:在家要求“孝”、“悌”、在外要求“谨”、“信”、“泛爱”、“亲仁”、在自身发展上“余力学文”等,对人们德行思想的养成以及个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高校的德育工作,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深入挖掘《弟子规》德行思想,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大学生德育内容和创新大学生德育方式方法,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大学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本文将《弟子规》德行思想与当代大学生德育相结合,探讨了《弟子规》德行思想促进当代大学生德育的相关问题。第一,对《弟子规》德行思想的理论渊源进行了梳理,描述了《弟子规》德行思想传承的基本历史脉络,认为《弟子规》是对我国儒家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德行思想是在对《论语》、《童蒙须知》等经典着作借鉴基础上凝练形成的;第二,对《弟子规》德行思想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认为《弟子规》德行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孝悌”、“谨信”、“泛爱亲仁”、“余力学文”等方面进行归纳;第三,对《弟子规》德行思想与大学生德育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了《弟子规》德行思想与大学生德育的联系,认为二者在德育目的、德育依据、德育原则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相似性、契合性;分析了《弟子规》德行思想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认为《弟子规》德行思想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第四,阐释《弟子规》德行思想当代价值。结合《弟子规》的德行思想,分别从提升大学生个人品德、增强大学生家庭伦理观念和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视角,分析了《弟子规》德行思想的当代价值。第五,基于《弟子规》德行思想视角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自身道德及大学生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在多元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大学生存在自私自利、“孝”意识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同时还存在家庭德育教育欠缺、高校德育实效性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第六,基于《弟子规》蕴含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视角,分析了其德行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启示。
李婷[10](2020)在《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初步实践研究 ——以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二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对我国的高中化学教育改革影响很大,但是由于中国高考制度和学习资源的限制,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德育的教学思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在目前的教育教学管理中都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课堂教学仅着眼于知识的灌输,高考的要求和成绩的提高,但却把学科德育抛弃在课堂教学之外。高中的任何学科都包含德育因素。因此,学科教学不仅是学生思想工作的主要渠道,更是德育的载体。而如何将德育渗透进高中化学教学中,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这是一件非常值得研究且有意义的事情。本文围绕德育渗透开展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阐述了国内外德育发展的现状;通过高中化学教师与学生对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并不重视德育,对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知之甚少,笔者在此基础上,结合人本主义等理论,通过对高一教材中的德育素材的挖掘,提出了通过课堂教学、化学实验教学及第二课堂三种德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的有效途径;之后以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二中学为例,进行了德育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的初步实践研究。最后对实践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反思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进行的初步实践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观察法进行效果分析,由于德育评价受多方主观因素的影响,因而笔者通过第三方反馈的客观事实,以较为客观的评价总结出了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修养、学习表现、遵章守纪、环境卫生、社会实践、身心素质。得出以下结论:1、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参与,表现在科学精神得到提高,社会责任感得到加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提升;2、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态度及习惯有了明显进步,表现在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得到增强,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变,比如自觉性的提高。研究结果表明在进行德育渗透教学后,学生思想上有了明显转变,行为上有了显着变化。本课题的研究对于德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渗透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价值。
二、国外加强德育教育点滴情况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加强德育教育点滴情况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心理学视阈下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玉溪聂耳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小学德育的重要性 |
二、工作中的困惑 |
三、研究的可行性 |
第二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外小学德育研究现状 |
二、国内小学德育研究现状 |
三、个人见解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五节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德育的实质 |
第一节 小学德育概述 |
第二节 德育和各育的关系 |
一、五育的界定 |
二、德育为首 |
第三节 德育和心理学关联性及德育的心理结构 |
一、德育和心理学关联性 |
二、德育的心理过程 |
第四节 小学生德育心理的独特性 |
一、小学生认知特点分析 |
二、小学生情绪情感特点分析 |
三、小学生意志特点分析 |
四、小学生行为特点分析 |
第三章 研究过程 |
第一节 问卷设计 |
一、测评维度与指标 |
二、调查 |
第二节 调查结果 |
第三节 心理学视阈下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
一、小学生道德认知偏差 |
二、小学生道德情感淡薄 |
三、小学生道德意志不坚定 |
四、小学生道德行为缺乏持续性 |
第四节 小学德育实施及分析 |
一、德育实践活动展示 |
二、德育实施途径分析 |
第五节 当前小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的心理学原因分析 |
一、德育工作未满足德育的心理机制 |
二、教师德育态度、方法与工作能力不佳 |
三、教师存在人格或品德缺陷 |
四、家庭德育没有与学校德育有效衔接 |
第四章 心理学视阈下小学德育问题的解决建议 |
第一节 强化小学生知情意行的合一 |
一、强化小学生的道德认知 |
二、强化小学生的道德情感 |
三、锻炼小学生的道德意志 |
四、塑造小学生的道德行为 |
第二节 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
第三节 遵循德育中人际交往的原则 |
第四节 拓宽德育途径 |
一、构建校园文化与隐性课程 |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
三、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 |
四、家校合作开展德育工作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中学德育教育方法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状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中学德育教育方法的涵义及作用 |
(一) 中学生德育教育方法的涵义 |
(二) 中学德育教育方法的作用 |
1. 中学德育教育方法是实现中学德育教育目标的桥梁 |
2. 中学德育教育方法是促进中学德育教育内容产生教育影响的手段 |
3. 中学德育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与学生沟通的中介 |
二、 中学德育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
(一) 当前我国传统的中学德育教育方法实效性的式微 |
1. 当前我国传统的中学德育教育方法 |
2. 我国传统的中学德育教育方法的困境 |
3. 我国传统中学德育教育实效性不足的表现 |
(二) 国外现代德育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冲击 |
1. 国外现代德育教育模式的发展 |
2. 国外的现代德育教育模式 |
(三) 中学生全面发展时代要求的挑战 |
三、 中学德育教育方法创新的基本依据和基本要求 |
(一) 中学德育教育方法创新的基本依据 |
1. 制约中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原因 |
2. 传统德育教育创新的依据 |
(二) 中学德育教育方法创新的基本要求 |
1. 我国的教育模式中的德育教育要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
2. 通过课堂教育影响,要引导学生服务于社会的意识 |
四、 中学德育教育方法创新的对策思考 |
(一) 对中国德育教育方法的继承与创新 |
1. 对中国德育教育方法的继承 |
2. 对中国德育教育方法的创新 |
(二) 对国外现代教育方法的吸纳与借鉴 |
(三) 建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方法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德育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机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行性分析与创新之处 |
1.4.1 可行性分析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德育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机渗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2.1 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
2.1.1 基本道德与行为规范教育 |
2.1.2 公民道德教育 |
2.1.3 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
2.2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
2.2.1 教育大环境下的客观要求 |
2.2.2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
2.2.3 小学生人格培育的要求 |
2.3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可行性 |
2.3.1 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含有德育教育因素 |
2.3.2 英语学科本质层面具有鲜明的人文性 |
2.3.3 小学英语教学方法具有德育渗透因素 |
第3章 德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机渗透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
3.1 教师主体问题 |
3.1.1 教师德育教育渗透意识较弱 |
3.1.2 教师德育教育知识能力储备不足 |
3.2 教学环境问题 |
3.2.1 德育教育缺乏量化标准 |
3.2.2 德育渗透评价问题较多 |
3.3 教学内容与方式问题 |
3.3.1 德育教育渗透内容乏味 |
3.3.2 德育教育渗透形式单一 |
第4章 德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机渗透的对策 |
4.1 显着提升小学英语教师德育教育渗透素养 |
4.1.1 树立德育教育渗透先进理念 |
4.1.2 增强教师德育教育渗透的能力 |
4.1.3 加强师德修养建设 |
4.2 建立健全德育教育渗透评价体制 |
4.2.1 遵循英语教学德育渗透原则标准 |
4.2.2 采用科学德育渗透评价机制,评价课堂教学 |
4.2.3 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渗透德育 |
4.3 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渗透氛围 |
4.3.1 培育校园文化,营造良好德育渗透氛围 |
4.3.2 开展课外英语活动,营造良好德育教育渗透氛围 |
4.4 有效开展小学英语德育教育渗透教学 |
4.4.1 创设良好德育教育渗透教学情境 |
4.4.2 挖掘英语教材德育教育渗透资源 |
4.4.3 注重寓教于乐德育渗透模式 |
4.4.4 加强英语德育教育合作学习 |
4.4.5 编演好德育教育英语课本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小学英语教材德育渗透的内容和途径研究 ——以精通版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核心概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德育渗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 英语学科德育渗透的研究 |
2.3 德育渗透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
第三章 小学英语教材中德育渗透的归纳与总结 |
3.1 小学英语教材中主题的归纳 |
3.2 小学英语教材中主题体现的德育因素 |
3.3 小学英语教材中渗透德育思想的途径 |
第四章 小学英语教材中道德教育的内容分析 |
4.1 小学英语教材中直接体现的德育内容 |
4.2 小学英语教材中间接体现的德育内容 |
4.3 小学英语教材中可引申挖掘的德育内容 |
4.4 小学英语教材中德育渗透的内容举例 |
4.5 研究结论 |
第五章 小学英语教材中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 |
5.1 小学英语教材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
5.2 研究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高中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实施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研究的思路及核心概念界定 |
四 研究方法 |
五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立德树人”的价值诉求与教学目标 |
第一节 “立德树人”的价值诉求 |
第二节 中学教育对“立德树人”的诉求与教学目标 |
第三节 “立德树人”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培养目标 |
第二章 语文教材中“立德树人”的题材特征与文本分析 |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具体分布 |
第二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德育资源的特点 |
一 教材中体现“立德树人”教育价值的素材 |
二 德育资源分布广 |
三 德育资源价值高 |
第三章 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培育效果的现状与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情况 |
一 调查的目的 |
二 调查过程和方式 |
三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情况的分析与讨论 |
一 教师对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资源不够重视 |
二 德育理念存在偏差 |
三 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性 |
第四章 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有效实施的教学建议 |
第一节 转变观念,树立正确意识 |
一 教材意识 |
二 责任意识 |
三 学生意识 |
第二节 抓住契机,找准方法 |
一 立足课堂,多法并举 |
二 努力挖掘第二课堂,全面渗透德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初中德育的基本内容 |
1.4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内文献综述 |
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3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理论依据 |
3.1 皮亚杰的思想品德发展理论 |
3.2 科尔伯格的思想品德发展理论 |
3.3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3.4 关于德育教育的有关教育文件、重要讲话 |
第4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基本原则 |
4.1 顺其性情、寓教于乐 |
4.2 量其特点、因材施教 |
4.3 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
4.4 知行并进、培养习惯 |
4.5 正身端品、专一尽心 |
4.6 宽严相济、诱禁结合 |
第5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 |
5.1 与教师有关的问题 |
5.2 与德育环境有关的问题 |
5.3 与德育内容和方式有关的问题 |
第6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 |
6.1 提升初中物理教师德育渗透素养 |
6.2 建立健全德育教育渗透评价体制 |
6.3 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渗透氛围 |
6.4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
第7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学微案例 |
7.1 在“声的利用”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
7.2 在物理课外活动中的角色模拟渗透德育 |
7.3 在《运动的描述》的教学中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
7.4 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中设计如下环节 |
7.5 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
7.6 在《运动的快慢》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
7.7 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
7.8 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
7.9 在《密度与社会生活》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
第8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育实践 |
8.1 教育实验 |
8.2 结果与分析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的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形成条件 |
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时代背景 |
2.1.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错误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冲击 |
2.1.2 信息社会化情境下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2.1.3 文化多元化处境下人们价值观的养成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
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渊源 |
2.2.1 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 |
2.2.2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丰富实践 |
2.2.3 思想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 |
2.2.4 工作经历:习近平在自身工作实践中积淀的可贵经验 |
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
3.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
3.1.1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
3.1.2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
3.1.3 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
3.1.4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3.1.5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3.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基本特点 |
3.2.1 继承性和创新性 |
3.2.2 科学性和系统性 |
3.2.3 民族性和时代性 |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
4.1 理论价值 |
4.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 |
4.1.2 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学说 |
4.1.3 奠定了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4.2 实践价值 |
4.2.1 为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 |
4.2.2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了广泛的思想共识 |
4.2.3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强的道德支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三)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发展进程 |
一、建国初期高校德育方法的世俗化变革 |
(一) 高校世俗德育方法的萌芽 |
(二) 宗教德育方法有限度的调整 |
二、19世纪高校德育方法的科学确立 |
(一) 基于知识价值的学术性德育方法的确立 |
(二) 以研究为中心的德育方法的确立 |
(三) 基于实用价值的经验性德育方法的确立 |
三、二战之后高校德育方法的曲折发展 |
(一) 战后大学正规德育方法的弱化 |
(二) 60年代学生运动与高校德育方法系统的崩溃 |
(三) 70-80年代高校德育方法的恢复与重建 |
四、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校德育方法的多元发展 |
(一) 高校特色化德育方法的发展 |
(二) 高校国际化德育方法的发展 |
(三) 高校市场化德育方法的发展 |
(四) 高校技术化德育方法的发展 |
第三章 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理论渊源 |
一、自由主义的理论影响 |
(一) 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溯源 |
(二)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发展 |
二、人本主义的理论呼吁 |
(一) 存在主义的理论思考 |
(二) 个人主义的理论担当 |
三、实用主义的理论基石 |
(一) 经验主义的理论立场 |
(二) 自然主义的理论原则 |
(三) 工具主义的理论张扬 |
第四章 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理论 |
一、全面主义德育方法理论 |
(一) 进步主义德育方法理论 |
(二) 价值澄清德育方法理论 |
(三) 认知发展德育方法理论 |
二、人本主义德育方法理论 |
(一) 存在主义德育方法理论 |
(二) 关怀德育方法理论 |
三、德目主义德育方法理论 |
(一) 理性为本的德育方法理论 |
(二) 完善人格德育方法理论 |
第五章 美国高校德育的主要方法 |
一、直接德育方法 |
(一) 道德问题论证法 |
(二) 探究教学法 |
(三) 理解性教学法 |
(四) 批判教学法 |
(五) 多元文化教学法 |
二、间接德育方法 |
(一) 服务-学习法 |
(二) 联通主义学习法 |
(三) 科研规范结构 |
三、整合德育方法 |
(一) 宽阔学习经验法 |
(二) 整合学术法 |
(三) 跨学科学习法 |
(四) 科研-教学-学习联合体 |
第六章 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实践模式 |
一、美国高校课堂德育方法的实践模式 |
(一) 研讨模式 |
(二) 讲授模式 |
(三) 渗透模式 |
二、美国高校日常德育方法的实践模式 |
(一) 网络育德模式 |
(二) 科研育德模式 |
(三) 实践活动育德模式 |
(四) 校园文化育德模式 |
第七章 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评价与启示 |
一、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评价 |
(一) 合理性 |
(二) 局限性 |
二、美国高校德育方法对我国的启示 |
(一) 构建大德育课堂 |
(二) 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 |
(三) 开发新技术型德育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弟子规》德行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关于《弟子规》内容解读的研究 |
1.2.2 国内关于《弟子规》德行思想及其价值的研究 |
1.2.3 国内关于《弟子规》德行思想与大学生德育的研究 |
1.2.4 国外关于《弟子规》及其德行思想与大学生德育的研究 |
1.3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课题的重点及创新之处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弟子规》德行思想相关理论概述 |
2.1 《弟子规》德行思想的形成 |
2.1.1 《弟子规》德行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 |
2.1.2 形成《弟子规》德行思想的主观条件 |
2.2 《弟子规》德行思想的理论渊源 |
2.2.1 《弟子规》德行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2.2.2 《弟子规》是在借鉴儒家经典着作基础上的创作 |
2.3 《弟子规》德行思想的主要内容 |
2.3.1 “孝”思想 |
2.3.2 “悌”思想 |
2.3.3 “谨信”思想 |
2.3.4 “泛爱亲仁”思想 |
2.3.5 “余力学文”思想 |
第3章 《弟子规》德行思想与大学生德育的关系 |
3.1 《弟子规》德行思想与大学生德育的联系 |
3.1.1 在德育目的上,两者具有一致性 |
3.1.2 在德育依据上,两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
3.1.3 在德育原则上,两者具有契合性 |
3.2 《弟子规》德行思想与大学生德育的区别 |
3.3 《弟子规》德行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作用 |
3.3.1 《弟子规》德行思想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
3.3.2 《弟子规》德行思想有助于增强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德育的实效性 |
第4章 《弟子规》德行思想对大学生德育的当代价值 |
4.1 《弟子规》德行思想对提升大学生个人品德的价值 |
4.2 《弟子规》德行思想对增强大学生家庭伦理观念的价值 |
4.3 《弟子规》德行思想对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价值 |
第5章 《弟子规》视角下当代大学生德育的现状及问题 |
5.1 现状 |
5.2 问题 |
5.2.1 大学生个人思想道德品质上存在的问题 |
5.2.2 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第6章 《弟子规》对大学生德育的启示 |
6.1 内容上的启示 |
6.1.1 以“孝悌”思想为基,培养大学生家庭伦理观念 |
6.1.2 以“谨、信”为准,提升大学生个人品德 |
6.1.3 用“仁义礼知信”强化大学生职业道德观 |
6.2 方法上的启示 |
6.2.1 注重语言疏导的教育方法 |
6.2.2 情景教育方法 |
6.2.3 价值引导的教育方法 |
6.2.4 “知行合一”的德育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初步实践研究 ——以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中生德育的必要性 |
1.1.2 社会发展的需求性 |
1.1.3 教师职责的趋向性 |
1.1.4 核心素养呼唤下的迫切性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德育的发展 |
1.2.2 国内德育的发展 |
1.2.3 德育的价值 |
1.3 选题依据 |
1.4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的方法 |
2 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德育的涵义 |
2.1.2 学科德育的涵义 |
2.1.3 以人为本理念的涵义 |
2.1.4 本研究对中学化学德育的定义 |
2.2 基本理论 |
2.2.1 人本主义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社会学习理论 |
2.3 现行化学教科书的特点 |
2.4 德育渗透教案设计的原则 |
2.4.1 目标分解原则 |
2.4.2 有机渗透原则 |
2.4.3 简明通俗原则 |
2.4.4 潜移默化原则 |
3 高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的基本情况 |
3.1.1 学生方面 |
3.1.2 教师方面 |
3.2 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
3.2.1 完成新课标的教育目标 |
3.2.2 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 |
3.2.3 健全学生的人格 |
3.2.4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勇气 |
4 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
4.1 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载体:课堂教学 |
4.1.1 深挖德育素材,育人润物无声 |
4.1.2 教师言传身教,育人以身作则 |
4.1.3 利用课堂教学,育人于无声处 |
4.1.4 优化教学手段,育人春风化雨 |
4.2 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学科特色:化学实验教学 |
4.3 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好板块:第二课堂 |
4.3.1 班级辩论赛形式 |
4.3.2 角色扮演活动 |
4.3.3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
5 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 |
5.1 实践研究的方法 |
5.2 实践研究的情况介绍 |
5.3 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有效途径的实践 |
5.3.1 通过化学课堂进行德育渗透 |
5.3.2 通过开设第二课堂,合理安排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
5.4 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结果与分析 |
5.4.1 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参与 |
5.4.2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态度及习惯有了明显进步 |
6 反思 |
6.1 实践研究过程中的问题 |
6.1.1 德育需要时间和精力 |
6.1.2 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 |
6.1.3 评价体制单一 |
6.2 建议及对策 |
7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化学德育渗透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高中化学德育渗透现状学生问卷》 |
附录三 《高中化学教学德育渗透的学生问卷》 |
附录四 社会实践《饮料与学生健康问卷调查》 |
致谢 |
四、国外加强德育教育点滴情况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心理学视阈下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玉溪聂耳小学为例[D]. 杨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2]中学德育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 刘慧磊. 河南大学, 2013(02)
- [3]德育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机渗透研究[D]. 吴萍. 湖南大学, 2018(01)
- [4]小学英语教材德育渗透的内容和途径研究 ——以精通版教材为例[D]. 程雅楠.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8)
- [5]高中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实施与优化[D]. 杨婷婷. 重庆三峡学院, 2019(03)
- [6]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D]. 刘宝欣.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研究[D]. 王灵芝. 西华大学, 2019(02)
- [8]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研究[D]. 刘兴璀. 武汉大学, 2018(01)
- [9]《弟子规》德行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启示[D]. 陈丹丹. 青海大学, 2019(04)
- [10]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初步实践研究 ——以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二中学为例[D]. 李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