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巩固成果 狠抓落实 引向深入——中央国家机关第八次党的纪检工作会议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张银霞[1](2017)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社会,百分之九十的国家实行政党政治;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的核心。现代政党尤其是执政党或参政党都一般地存在严格性程度不同的纪律规矩的约束,政党的重要成员必须拥护本党的政治纲领和政策主张。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和政党政治发展历史上,与其他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作为体制外生型的革命政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纪律尤其是极为严格的政治纪律,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统、政治特色和独特组织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强纪律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并就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那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经验教训?当前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现状如何?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研究以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纪律建设问题为研究对象,抓住党章依据和纪律建设的主线,综合运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党的领导集体关于纪律建设的思想理论观点,考察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历程,具体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律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执纪机构的沿革和职能变迁及执纪实践,总结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主要特点,查找当前纪律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就如何进一步推进纪律建设提出可行性对策。就本研究的内容结构而言,除绪论外,主要包括四部分、六章内容:绪论:简要说明论文研究的缘起及研究意义,界定规矩、纪律、纪律建设、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和纪律体系等相关概念,梳理评述国内外相关文献,说明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路径、资料来源及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第一部分为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思想文化资源和理论依据,即第一章。内容涉及中国传统的纲纪法规文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无产阶级政党纪律建设的科学论述及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人关于纪律建设的思考。辩证地看待和分析中国传统的纲纪法规文化,为纪律建设提供文化资源借鉴;提炼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纪律建设的理论,为纪律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梳理和归纳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人关于纪律建设的思想观点,为纪律建设提供思想指导。第二部分为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历史考察,包括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考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历史进程,并总结每一时期纪律建设成效、阶段性经验和特点,汲取其中的挫折教训。第三部分即第五章,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全过程的基本经验与主要特点。基于68年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历史考察,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基本经验有:纪律建设始终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纪律建设思想为指导;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始终把纪律建设作为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把构建科学的纪律体系作为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前提;注重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专门机关和队伍;把党纪教育与严惩违纪行为作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纵向历史研究,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主要特点,即纪律建设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紧密联系;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有机结合;注重正面教育和警示教育有机结合;注重处理“高标准”和“守底线”之间的辩证关系;把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放在纪律建设的首位。第四部分即第六章,基于以上理论、历史和经验的分析进行现实思考,提出进一步推进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对策建议,主要是:在立纪方面,不断健全和完善以党章为核心的党纪体系;在知纪方面,加强党纪教育,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规矩意识;在守纪方面,领导干部带头遵规守纪,发挥表率作用;在执纪方面,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职能,切实增强纪律的执行力。
杨云成[2](2016)在《中国共产党制度治腐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在治理腐败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作为一种手段或方式的制度能够有效地防治腐败。然而,某一手段的实践效果是否理想,是其性质、状态和运行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就制度而言,它在何种状态和运行环境下才能实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文章分析的逻辑起点,也是贯穿文章的一条主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自身廉政建设。随着对腐败的认识逐渐深化,中共惩治腐败的思路更加清晰、策略更加科学,也更加坚定了对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信念。当中共在制度治腐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时,总结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变得尤为重要,只有不断回顾这一发展历程,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制度治腐的大致发展方向。在实践上,可以将中国共产党制度治腐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中共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原则、借鉴国内外政党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自成立之日起就制定了严格的纪律,设立了严格的监督机构,创立了一整套纪律检查制度,并在局部执政的条件对如何加强反腐制度建设予以初步探索。改革开放前,大规模群众运动、整党整风构成了治理腐败的主要内容。制度治腐虽不占主导,但是纪律检查体制和行政监察体系初步建立起来,反腐败立法和建章立制工作也取得明显成绩。中共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制度治腐首先在严打经济领域犯罪中起步,后逐步形成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三项工作格局。在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思想的指导下,一些制度从无到有、从试行到修订,治腐制度不断完善,制度推动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得到优化发展。中共十八大之后,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在强化监督、强化制约、强化公开和严肃惩处中,中国共产党制度治腐实现了新飞跃。在理论上,毛泽东关于依靠民主跳出历史周期律以及加强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建设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制度治腐理论中的总指导和总原则。邓小平关于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理论以及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依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路子的思想,是在总原则的指导下对制度治腐理论的深化。如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的制度治腐思想侧重宏观架构和顶层设计,那么之后的制度治腐理论更加侧重具体操作和执行。江泽民关于廉政建设靠教育,更要靠法制以及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思想,是中共在深化对腐败认识的基础上,对制度治腐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中的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思想以及建设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制度体系的思想,标志着中共制度治腐理论实现了提质和升级。习近平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关于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思想,表明我们党制度治腐理论更加关注治本。如何评估中国共产党制度治腐的成效呢?文章认为可从“质”和“量”两个角度予以分析。“质”的评估是指通过分析治腐制度的具体条文规定,考察其基本运行现状。这是对治腐制度的直接评估。“量”的评估是指通过综合分析人民法院、检察院、纪检监察机关公布的相关数据并结合相关民意调查,考察反腐败的大体形势,进而判断治腐制度的大致成效。这是对治腐制度运行成效的间接评估。其依据是在一定程度上,制度治腐的成效大小可以通过腐败程度的高低体现出来。通过综合分析,文章得出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并在为走向“战略反攻”积聚力量的结论。中国共产党治腐制度的有效运行,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制度具备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等特点为提高制度治腐成效提供了可能。为此应该按照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有制度、制度必成体系的原则推进制度体系建设。但是这种可能性能否转变为现实还依赖于制度的运行环境。当存在有利的运行环境时,制度治腐的成效上升,反之则降低。在制度的诸多运行环境中,权力结构状况和党的纪律检查体制运行情况尤为重要,前者以构建党内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为目标;后者注重实现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的具体化。惩处和管理是制度治腐的两种主要形式。无论何种形式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缺陷,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负向影响。鉴于此,为提高制度治腐成效,应当将制度治腐与德治教化结合起来。
杜俊奇[3](2020)在《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外公职人员中一直存在着腐败现象,而且党外公职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腐败问题也开始空前凸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中,腐败问题还表现的相当严重。党外公职人员分布在各领域、各层级,在各级政府、各个岗位充当重要角色,有职有权,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因此,如何加强对行使公权力的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直面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由于监督机制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监督问题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总体上说,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对这一群体的腐败程度、形式、原因等实证研究非常不足,具有建设性和应用性的对策建议更是不多。从我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这一时代的宏伟大业来看,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共产党(即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即参政党)互相监督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将全面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的迫切需要。本文主体内容分为逻辑紧密关联的五章。逻辑起点首先在理论层面阐发了关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必须厘清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体内容、制度基础、法理依据和监督的必要性;然后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追溯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继而用实证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现状、成因和特征;论证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强化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和显着成效;最后,就如何强化、细化、实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特别是政治敏感度和政策性比较强的宗教界、工商联、村委会三个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从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维度提出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意义在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这一事关我国反腐败成效而迄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内调外研获得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监督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对国家监察机制改革和推进反腐败事业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李艳丰[4](2019)在《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毛泽东是近代以来对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历史巨人,无论是他的支持者还是他的反对者都必须承认,他兼具文韬武略,百年难得一见。人们对他的文章、诗词、书法等皆推崇备至。毛泽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指导思想,并被继承与发展。然而由于毛泽东晚年的失误引发了巨大的争论,把毛泽东不重视制度建设作为解释其晚年失误的一个原因几乎成为学术界的共识。这就使得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一种误解:毛泽东的一生在党的制度建设上并没有什么建树。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很少提及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更有历史虚无主义者以此为突破口,断章取义地大肆攻击毛泽东“要人治,不要法治”,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等等。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毛泽东在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始终在探索党的制度建设,始终致力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建设的学说中国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党的制度建设思想。正是在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过程中,毛泽东成功地进行了制度建设,才能够组建坚强的党和强大的人民军队,才能够夺取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也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思想指导和制度保障。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打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毛泽东开始进行党的制度改革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讲,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成果建构了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为后来党的制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还原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并回应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进行研究。其一,探求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源流。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建设学说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建设的基础。列宁在此基础上,结合俄国革命实际进行了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布)成为执政党,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建设思想进入了社会主义新阶段。毛泽东在继承他们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开始了探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建设思想中国化的进程,形成了中国化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制度建设思想--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其二,梳理了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发展,从成熟再到新的发展,从曲折发展到走进误区,都与中国革命发展历程紧密相连。毛泽东在各个历史时期,针对革命任务的需要和客观革命环境,对党的制度建设提出了丰富的思想,对推进的党的制度建设,推进革命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即使在曲折发展和失误时期,依然提出过一些建设性的思想。其三,阐述了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毛泽东在党的建设实践中注重制度化安排,形成了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党的组织建设制度思想、党的干部制度建设思想、党的监督制度建设思想以及其他相关制度建设思想等相对完整和严密的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体系。其四,解析了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内在运行机理。主要涉及毛泽东对党的制度的属性判断(人治还是法治),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性善还是性恶),制度建设的公平抉择(程序还是实质),制度运行的关键(平衡与失衡)等。其五,对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进行评价和反思以及启示探讨。文中客观评价了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历史意义,认为其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中国化的先河,提供了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建构了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总体框架;文章还总结了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可见,毛泽东不仅拥有党的制度建设思想,而且其思想内容很丰富,指导作用很大,地位很重要。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
姜新[5](2020)在《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离开共产党来谈国情是不现实的,党内治理牵动着国家治理的每一条神经。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数量已经超过9000万,其中约有80%的国家公务员,以及超过95%的领导干部具有中共党员身份,办好中国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共产党。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社会肌理和国家结构在加速转型,经济结构、政治布局、利益分配格局、意识形态等方面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同时,党内腐败和思想混乱等治理窠臼问题被新媒体无限扩大,更加直白地摆在了名为信息社会的“砧板”之上。党内治理问题在削弱党的执政效力的同时,更是通过溢出效应辐射整个国家的治理进程。党内治理的迫切程度可谓前所未有,但党内治理理论架构,以及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话语体系还处于成长时期,难以与西方现代法治和政党理论抗礼。本文以依规治党为切入点,意在回答五个问题:依规治党的定义是什么?推行依规治党的依据是什么?依规治党的经验是什么?依规治党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深入推进依规治党的对策是什么?以此实现巩固现有党内制度优势的同时将制度优势更高效地转换为治理效能,丰富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首先,依规治党的定义是什么?本文将依规治党的概念概括为:依规治党是法治思维在党内建设领域的深化,中国共产党在构建科学、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的基础之上,运用制度手段对党内事务、党员行为和党内政治生活进行治理。依规治党的本质:明确权责划分,规范权力运行。依规治党的目标:借鉴法律属性管党治党,使政党保持生机活力,引领法治中国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次,推行依规治党的依据是什么?本文分别从政党理论、执政党理论、法治理论三方面阐释依规治党的理论根据;从世情、国情、历史经验三个角度充实依规治党的现实根据;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规治党逐渐演变的理论架构阐释依规治党的制度根据。再次,依规治党的经验是什么?依规治党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本文总结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新时期、新时代四个时期的标志性成果和经验教训。以此为依据总结出新时代依规治党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依规治党概念本身不够明确凝练。二是,依规治党的研究重点需转移,由横向思辨转向执行细节。三是,党内法规的内容和执行程序存在碎片化、不规范以及广泛性不足的问题。四是,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同期推行,法治思维还没有得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完全认可,依规治党出现监督不足和矫枉过正并存的现实悖论。同时,依规治党的容错纠错措施存在匮乏。五是,依规治党软环境面临信仰缺失、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最后,深入推进依规治党的对策是什么?本文从党内法规生成机制和依规治党执行效力两方面入手,在巩固制度优势的同时,将制度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党内法规生成领域:一是,明确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的原则(坚持科学理论、人民立场、法治精神)。二是,提出新时代优化党内法规生成机制的切入点(法规队伍的配置、交流培训和民主参与)。三是,明确法规生成机制的未来关注点(补足合规审查机制,形成闭环的党内法规的生成机制)。依规治党执行效力:一是,通过“圆桌学习”和新的选人用人模式,实现从严治吏。二是,以党内监督为保障,规范权力运行。三是,在社会主义法治原则下,从立法契合、过程衔接两方面,推进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一体化。四是,补足兜底措施,充实依规治党的救济措施。
王定毅[6](2017)在《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原则,是被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总结。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勇于担当的精神,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题,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全面从严治党到底是以何种逻辑展开的?为什么能取得这种成效?领袖的个人作用在治党实践中发挥着何种作用?其采取的举措所蕴含的基本原则能否被坚持下去?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论文共分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引言部分,在阐述选题缘由、研究现状之外,介绍了论文采取历史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计量史学法等研究方法;研究材料主要来自于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文献图书以及国家权威主流媒体公布的数据资料;研究的时间区间为中共十八大至十八届六中全会期间,着力点是习近平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论文的思路以研究主体解决问题为中心,在整体布局和每个章节中均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框架,来梳理相关的思想和实践。正文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中共以时代潮流和人民期待为观察角度,根据面临的问题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抉择。“从严治党”具有特定时代内涵,内含执政党、长期执政、一党执政、商品经济背景等背景因素。文章以十八届六中全会重点解决的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的角度来分析党内存在的问题,以“全面”为关键词梳理了十八大后“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的历史脉络,得出这一重大思想是在实践与理论互动中产生的。第二章是“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仰缺失。坚定理想信念,最主要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章归纳了坚定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和推进思想建设常态化的措施。第三章是“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在文件梳理中对比党对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态度变化。习近平不仅确立了好干部的标准,而且树立了学习榜样,重点抓好顶层中央政治局和县委书记的建设。选人用人根本在于建立科学机制,这一机制核心在于如何减少干部选拔中因违背初衷出现的新问题,以科学使用干部和严格管理干部。第四章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对作风问题抓的很紧,但结果却日益加重,主要原因是缺乏常抓、严抓以及相应的制度。作风建设以制定八项规定为切入口,通过落实落小狠抓各项措施的执行。教育实践活动之所以取得显着成效,主要原因是把握了五个重点,并在活动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巩固措施。继之而来的“三严三实”则从正面和内在确立了共产党人的作风标杆。第五章是“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文章分析了反腐败斗争形势从“严峻”到“严峻复杂”的转变,总结开展强势反腐在查处干部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对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内涵进行阐述。“巡视”方式的创新利用,探索了中共立足自身资源而非第三方监督自我的成功经验,防治腐败最终需要依靠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第六章是“为党的长治久安提供坚强制度保障”。制度治党不同于制度建设,它不仅着眼于建设制度,而且要使这些制度成为具有逻辑的制度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强调制度执行力建设,即不仅强调“制度”,更强调“治”,即党内纪律建设。由于制度治党的实施者依然生活于现实社会,因此,还需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来为制度治党创造适宜的环境。第七章是结束语。论文认为“问题导向”贯穿全面从严治党始终,梳理了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因,如何发现分析问题,特别是将习近平解决问题的论述分为五个步骤,在此基础上,总结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和本质,指出制度治党是其精髓所在。十八大以来治党实践取得成效的原因有四:一是牢记对人民的责任。二是特别重视思想在现实中的执行情况和督查落实。三是主导者在事权上的高度统一为治党实践开展提供了体制保障。四是研究主体的经历、修养和语言魅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了从科学理论到党内法规再到全党实践的两次成功转换,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政党依靠在野党或反对党等第三方力量、而是创新利用自身资源监督自我的党内监督道路,这条依靠自我管住自我的治党道路,开辟了党建的新境界,符合国情党情,决定了其必将长期坚持下去。本文各部分均以历史发展为主线,来梳理相关思想的发展脉络。同时文章以问题为中心,将思想与问题结合起来,将思想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增强其思想的针对性,也验证思想的有效性,力图形成“问题——思想——制度——实践”的闭合循环。
钟国云[7](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研究》文中认为论文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内集中教育活动,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作为有效加强党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和伟大创举,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阶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有效解决党内矛盾与问题的重要手段。回顾历史,纵观党创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的历次整党整风运动,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方面发挥了特殊而重大的关键作用。根据不同时代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的要求,党内集中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发展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逐渐实现了由“运动模式”向“活动模式”的过渡与转变,有力地推进了党在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问题的解决,也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关键之举。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是对党建传统理论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教育理论的创造性实践。因此,在当前党要管党、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活动开展相关问题的学理性探讨,有利于深化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研究的内容,拓展党内教育实践的研究视野,不断丰富新时代管党治党理论研究的成果。论文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为理论基础,以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与党的建设的良性互动为主线,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开展的依据、活动的发起组织与实施、活动开展的实效性等方面的考察、梳理与分析,在总结活动取得的成绩和有效做法的同时,查找活动开展过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进而针对这些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多个层面,从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主观与客观等多个维度,提出优化与改进党内集中教育的一些思考,从而为搞好新时代的党内教育提供参考。首先,论文围绕活动开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全面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据,这是研究的前提基础。论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梳理,总结分析研究取得的成果和不足之处,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借鉴。在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论文主要从理论依据、历史传统、现实要求等层面对活动开展的依据进行探究。其中,重点从党的无产阶级政党特性、党的独特政治信仰与价值追求、无产阶级政党相关教育理论等维度,集中阐述了活动开展的理论依据;同时,对改革开放前的历次整党整风运动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并且,从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提出教育诉求、时代主题转换与社会转型、世纪之交的国内外形势发展、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的产生、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阐述了活动开展的现实要求。其次,论文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开展的内容任务、组织实施及其取得的进展,主要从宏观与中观层面进行横向梳理与探讨,这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综合性手段,论文按照侧重于党的全面彻底整顿、加强党的思想理论武装、强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加强党的理想信念教育、推进党的党性党风教育等维度,从而集中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侧重,并对相应的代表性活动个体进行典型剖析。同时,基于活动动员与发起方式、组织与领导策略、活动开展的原则及方法步骤,以及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模式”的新探索、特点与演进等方面的整体考察,集中探讨了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动员组织与实施。再次,论文针对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实效性进行研究,这是论文研究的关键部分。基于活动实效性内涵与外延的界定,论文主要从活动发起时机的把握、党内主要矛盾的研判、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党组织的领导与执行力、外在因素对活动的冲击、“活动”本身存在的弊端等方面,对影响活动实效性的主要因素进行剖析。同时,论文全面总结分析了历次活动开展取得的主要成效、活动开展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及其表现、活动实效的历史经验教训警示等,从而对活动的实效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最后,论文对优化与改进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提出了几点思考,这是论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论文主要从五个层面提出了改进与提升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对策建议:一是提出通过创新活动主题设置、拓展与丰富活动内容、优化活动载体设计等途径增强活动的实效性。二是紧紧围绕党内主要问题的解决,从增进活动开展的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活动中正确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创造性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等层面,提出加强活动制度化建设的对策。三是从活动实效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层面,尝试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活动实效性评价体系。四是针对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两张皮”、“一阵风”、形式主义、走过场、“活动倦怠”、开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从“常态化”机制、组织领导机制、激励保障机制、责任落实机制、舆论宣传机制、责任落实机制等方面构建活动开展长效机制。五是活动开展应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顺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三化”要求,以在更深层次上推动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健康有效开展。
孙贞贞[8](2016)在《从纪律构建政治:中共十八大以来中纪委改革的政治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推进下,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以下简称为“中纪委”)通过自身改革,在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以及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中日益显现出不同以往的行动能力和政治功能。当前中纪委的改革既要明确廉政建设需要,全面把控反腐败,又要立足党执政高度与国家政治层面来进行综合分析,因此对中纪委改革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对中纪委改革分析的逻辑分为历史、法律与惯例的制度定位,机构、体制与功能的调整,行动目标的优化与行动能力的构建三个环节。历史逻辑和制度规定是研究中纪委当前改革的出发点,机构调整和功能调适是其改革的聚焦点,行动实践是其改革的落脚点。基于对历史和制度的把握有利于厘清中纪委改革的空间和方向的判定;机构调整和背后的功能转变则构成了其改革的基本脉络和路径设定,是研究其改革的着力点,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对其行动目标和行动能力的观测有利于对中纪委十八大以来改革的成效作出相对客观的评估。
刘帅[9](2018)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内巡视制度是内生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并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设活动密切相关的自我监督方式,其价值在于以自上而下的权威方式强化对党内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伊始,就受苏联和共产国际特派员制度的影响,借鉴中国古代官制文化合理内核,尝试在党内开展特派巡视工作并逐步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巡视监督制度。就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看,无论是古代的御史巡察制度还是民主革命时期的特派巡视制度都与新时期的巡视监察制度在组织结构、人员选配、工作内容、纪律职责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从制度演进的角度看,考察历史上的巡视监督制度对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完善巡视机制、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大有裨益。十八大以来,聚焦“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中央先后开展十二轮巡视工作,党内巡视监督的力度、密度和范围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其在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日趋凸显,常态化、规范化、法治化的巡视格局已初步形成。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中央将巡视作为一项“战略性制度安排”,在强化巡视实践的同时,注重以制度化的方式固化巡视成果,把中央对巡视工作的新要求以及巡视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模式创新以党内法规的形式予以规范,先后两次对《巡视工作条例》进行修订和完善。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市县党委巡察制度”,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用巡视制度破解一党执政条件下党内监督难题的政治自信和政治定力。然而,巡视制度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根据任务和形势的变化不断消除来自党内外各方面的制约性因素的掣肘。当前巡视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总体向好,局部存瑕”、“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党内巡视制度发展的基本态势。有鉴于此,梳理巡视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与规律,总结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的新做法、新经验、新成绩及其在理论架构和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不断完善巡视制度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机制,对于健全党内监督体系,承接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更好发挥巡视制度监督作用”的任务要求,提升从严管党治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制度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通过历史比较、系统研究、实证分析等方法,对党内巡视制度的基础理论、发展历程、运行机制、发展成效、存在问题及改进路径等内容做综合分析阐释。论文着眼于十八大以来党内巡视工作的成效与经验,回应巡视监督在实际运行中面临的困境,立足实践性、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通过有针对性地探讨完善巡视制度的可行之法,以期实现巡视制度理论与实践的同步行进,构建巡视监督长效机制,更好地发挥其反腐利剑作用。具体来讲,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学者关于党内巡视监察制度的研究状况、国外学者关于类似监察制度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之处与不足等。这部分内容为论文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第二章为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理论概述。这一部分首先从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基本内涵着手,分别对新时期巡视制度的概念、属性与体系结构进行界定。接着,从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中国古代巡视监察思想、西方国家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三个层面系统阐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理论基础。最后,总结了新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的三个相对优势,即定向监督的效力优势、直击现场的主动优势、异体监督的权威优势、辐射全盘的整合优势。第三章为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历史考察。这一部分首先对党内巡视制度的发展历程做全面梳理,结合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组织建设情况和面临的主要任务,将巡视制度的演进划分为六个阶段:中共创立初期的酝酿探索阶段、中共六大后的形成推广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曲折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的初步恢复阶段、十六大之后的确立完善阶段、十八大以来的全面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党内巡视制度生成的历史特点,并总结了其演进的经验与教训。第四章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运行机制。该部分首先对改革开放之后制定或修订的三部巡视工作条例,从制定或修订背景、整体结构、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并概括了在新时期完善巡视条例的现实意义。接着,从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纪律与责任三个方面介绍了十八大之后巡视工作的组织体制。最后,介绍了巡视工作的运行机制,包括巡视的内容方式与程序、协调协作机制、反馈控制机制、绩效考评机制。第五章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运行的成效分析。这一部分首先对十八大以开展的十二轮中央巡视工作形成的270余份巡视反馈报告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巡视反馈报告的基本模式及其在反馈情况、反馈问题、整改意见方面呈现的特点。接着,论文从巡视定位、巡视范围、巡视方式、巡视机制与流程等方面概括了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的主要成就。最后,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取得显着成绩的主要经验。第六章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运行的问题及对策。这一部分首先从巡视制度的理论研究、配套制度的衔接、组织结构、成果运用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巡视制度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接着,就国外类似监察制度做简要介绍与比较,并总结其发展经验与教训,以期为党内巡视制度的完善提供有益借鉴。最后,论文从巡视制度的现实问题出发,结合国内外有益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巡视制度的四点意见:做好巡视理论研究培育巡视文化、推进配套制度建设发挥制度合力、优化巡视组织结构提高其权威性、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增强巡视效果。
周斌[10](2016)在《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保持中国共产党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纯洁性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迫切命题。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根本路径是建立制度保障的长效机制,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采用文本解读法,以史为据、史论结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保持工人阶级政党纯洁性的制度建设思想作深入研究,揭示其关于工人阶级政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内在规定性,并以此作为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逻辑前提下,对中国共产党95年来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进行系统的历史考察,进行动态的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揭示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一般规律和经验教训。在具体研究中,注重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要求展开,最后提出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路径:建立以权力制约监督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机制。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6个部分:第一章至第六章。第一章,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一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思想进行了梳理,归纳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思想基础。主要包括:创立无产阶级政党之初的制度考量和原则设计、总结欧洲革命经验教训中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保持独立性、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教训时提出着名的“巴黎公社原则”、批判错误思想流派的斗争中阐明工人阶级政党的性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提出权力制约原则。二是考察列宁在创建和领导俄共(布)建设的过程中关于保持党的纯洁性制度建设的基本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提供借鉴。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创设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期,围绕建立、维护、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局部执政地位,借鉴俄共(布)经验,开展了艰辛的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探索。党的创立初期进行了保持纯洁性的制度设计,大革命时期在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组织中加强党员思想教育、确立民主集中制、首次发布惩治贪污通告和设立党内监督机构,土地革命时期坚持深入群众、开展苏维埃政权制度实践、制定首部巡视条例,抗日战争时期开展延安整风、建立“三三制”等民主制度、制定惩治贪污条例,解放战争时期健全党委制、严明进城纪律、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开展局部执政制度实践等。这些探索为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一般规律提供依据。第三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实践。中国共产党该时期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所肩负的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围绕克服“历史周期律”和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在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实践,主要包括:建立理论教育制度和体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制定发展党员规范,加强党组织管理;制定加强干部管理制度,保持干部队伍纯洁;成立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完善监督体制;运动中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立、失误与破坏。第四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新实践新发展。邓小平汲取“文革”的教训,突出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依靠制度建设来实现由人治到制度保证的转变。江泽民根据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重点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层面加强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胡锦涛系统提出纯洁性建设命题,形成了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保障的“五位一体”的党建总布局。习近平根据党执政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强调从制度角度狠抓党的纯洁性建设的“长”和“常”,构建纯洁性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这些实践成效和经验,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提供指导。第五章,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通过第二章至第四章纵向考察中国共产党95年来关于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历史轨迹,总结凝练其特点和经验以供借鉴。主要特点有:党的纯洁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传承性;不同历史时期,依据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纯洁性建设的要求不尽一致,具有侧重性;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党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建设规律逐步认识提高的动态过程,具有渐进性。基本经验有:重视在党的纲领、党章中保持纯洁性的制度总设计;思想纯洁是党的纯洁的根本,中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十分注重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制度建设;队伍纯洁是党的纯洁的组织保证,正确处理好党员队伍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建立严把党员入口疏通出口的制度机制;作风纯洁是党的纯洁的关键,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建立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清正廉洁是党的纯洁的保障,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和机制;民主是党的纯洁性的重要保证,中共始终重视以党内民主政治建设推进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坚持以人民权力观推进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制度建设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正确选择;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纯洁性建设应当抛弃运动方式;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根本路径是建立以权力制约监督为核心的制度机制。第六章,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路径设计。依据前文的系统考察和探讨,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所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新问题新矛盾,在分析权力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以权力制约监督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机制是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路径的观点。从宏观层面设计:以加强监督制约为核心构建“一元多线型”保持纯洁性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建立省级及以下党的组织的分解权力和制衡权力的制度规定;从中观层面考虑:围绕保持纯洁性的内容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思想、组织、作风、廉洁等方面的制度建立和完善;从微观层面分析:建立和完善党内选举和代表大会制度、党内监督等具体制度。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还应当注重不同层面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形成相互配套的机制才能发挥作用,构建由动力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相互协调配套的运行机制。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由于本人的学识水平有限,本文的研究只是一个探索,深入的研究还有待今后去拓展。
二、巩固成果 狠抓落实 引向深入——中央国家机关第八次党的纪检工作会议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巩固成果 狠抓落实 引向深入——中央国家机关第八次党的纪检工作会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之处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党的纪律建设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一) 党的纪律建设研究的缘起 |
(二) 党的纪律建设研究的意义 |
二、党的纪律建设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 国(境)外关于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研究 |
(二) 国内关于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研究 |
三、党的纪律建设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 规矩和纪律的概念 |
(二) 中国共产党纪律体系的概念 |
(三)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概念 |
四、研究思路、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路径 |
(三) 资料来源 |
(四) 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三)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思想文化资源和理论依据 |
第一节 对中国传统的纲纪法规文化的批判继承 |
一、中国传统的纲纪法规文化的主要内容 |
二、中国优秀传统纲纪法规文化向党规党纪的创造性转化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纪律建设的科学论述 |
二、列宁对纪律建设的科学论述和发展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思想理论指导 |
一、毛泽东纪律建设思想 |
二、邓小平纪律建设理论 |
三、江泽民的纪律建设思想 |
四、胡锦涛的纪律建设思想 |
五、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的重要论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发展和挫折 |
第一节 新中国头七年执政党纪律建设的继承发展 |
一、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党的团结制定新的纪律规范 |
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建立 |
三、执政党执纪实践的初步探索 |
第二节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纪律建设的曲折发展 |
一、以八大党章为依据制定各项纪律 |
二、党的监察机构的重建和监察工作的加强 |
三、开展以整风肃纪为重点的执纪实践 |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和党的纪律建设的严重挫折 |
一、党的纪律遭受严重破坏 |
二、党的各级监察机构被撤销 |
三、党的执纪实践偏离正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恢复与发展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党的纪律体系的重建和执行 |
一、以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十二大党章为标志建立党纪体系 |
二、恢复重建纪检监察机构,发挥纪检监察整体效能 |
三、按照整党整风的工作要求,狠抓党风党纪建设 |
第二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党的纪律建设的加强和发展 |
一、首次颁行纪律处分条例和廉洁从政准则 |
二、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和党政监督体制改革 |
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开展党的执纪实践 |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党的纪律建设的科学发展 |
一、修订纪律处分条例和廉洁从政准则 |
二、调整纪检监察体制,加强基层纪检监察机构建设 |
三、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促进执纪实践,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全面强化 |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 |
一、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纪律建设”的新概念 |
二、坚持尊崇党章,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
三、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纪法分开 |
四、强调严明政治纪律,维护党中央权威 |
五、着力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纪律建设 |
六、着力把纪律建设成果固化为制度 |
第二节 “两准则、一条例”实现党纪体系的新发展 |
一、十八大党章关于纪律建设的新规定 |
二、首次颁布廉洁自律准则和修订纪律处分条例 |
三、制定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细化“六大纪律” |
四、制定相关党内法规,让纪律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子 |
第三节 全面深化纪律检查体制的改革 |
一、强化党内纪律监督,实现党内监督全覆盖 |
二、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倒逼执纪机构责任担当 |
三、注重转变执纪方式,聚焦监督执纪问责 |
第四节 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开展监督执纪问责实践 |
一、始终把纪律要求挺在前,持续开展专题教育实践活动 |
二、制定党内监督条例,突出纪律监督实践 |
三、制定党内问责条例,倒逼监督执纪落实 |
四、打虎拍蝇猎狐,统筹国内外反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基本经验与主要特点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纪律建设思想为指导 |
二、党的纪律建设必须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 |
三、必须始终把纪律建设作为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
四、必须把构建科学的纪律体系作为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前提 |
五、必须注重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专门机关和队伍 |
六、必须把党纪教育与严惩违纪行为作为党的纪律建设的两个重要手段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主要特点 |
一、党的纪律建设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紧密联系 |
二、党的纪律建设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
三、党的纪律建设和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有机结合 |
四、始终注重正面教育和警示教育有机结合 |
五、始终注重处理“高标准”和“守底线”之间的辩证关系 |
六、始终把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放在纪律建设的首位 |
第六章 新形势下强化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思考 |
第一节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立纪问题及原因分析 |
二、知纪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三、守纪问题及原因分析 |
四、执纪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二节 新形势下强化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对策 |
一、立纪环节:不断健全和完善以党章为核心的党纪体系 |
二、知纪环节:加强党纪教育,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规矩意识 |
三、守纪环节:领导干部带头遵规守纪,发挥表率作用 |
四、执纪环节: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职能,切实增强纪律的执行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2)中国共产党制度治腐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制度治腐及其成效的要素构成 |
第一节 腐败的概念界定 |
一、西方社会对腐败的相关认识 |
二、中国社会对腐败的相关解读 |
第二节 制度及制度治腐的相关要素构成 |
一、制度的概念界定 |
二、制度治腐涉及的相关要素--权力、环境、人、腐败 |
第三节 评估制度治腐成效的基本要素 |
一、制度治腐成效的评估标准 |
二、制度治腐成效的评估方法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制度治腐的探索与实践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制度治腐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
一、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构的创立与演变 |
二、中国共产党反腐制度的初步建立 |
三、依靠民主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支配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制度治腐的探索与实践 |
一、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的设立 |
二、群众信访和舆论监督制度 |
三、大规模群众运动中的制度治腐因素——以“三反”和“新三反”运动为例 |
四、反腐败立法与建章立制 |
第三节 中共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制度治腐的转折与突破 |
一、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路子 |
二、廉政建设靠教育,更要靠法制 |
三、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
四、纪律检查机关的恢复与重建 |
五、十四届中纪委二次会议开启治理腐败的三项工作格局 |
六、修订宪法和党章,不断完善制度治腐的根本准则 |
七、以制度为核心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优化发展 |
八、相关治腐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以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为例 |
第四节 中共十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制度治腐的提质与升级 |
一、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
二、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
三、实现不敢腐,坚决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势头 |
四、坚持不懈,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 |
五、尊崇党章,修订“准则”和“条例” |
六、相关治腐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以巡视制度为例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制度治腐实践的成效评估及相关解释 |
第一节 治腐制度的运行现状——以反腐败机制为例 |
一、预防机制 |
二、监督机制 |
三、惩处机制 |
第二节 制度治腐战略的具体成效 |
一、学术界关于我国腐败程度的两种判断 |
二、评估现阶段我国腐败程度的新探索 |
三、制度治腐成效的一般分析 |
第三节 制度治腐成效的原因分析 |
一、党内法规混同于国家法律 |
二、腐败并非全是行为主体理性选择的结果 |
三、依据涉案金额、涉案人员及行为后果等因素划分腐败类型并不全面 |
第四章 提高制度治腐成效的路径探析 |
第一节 构建科学合理的党内权力结构 |
一、党内权力结构的运行现状 |
二、党内权力结构的理想状态: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 |
三、科学合理权力结构的要件支撑 |
第二节 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 |
一、定标:双重领导体制顺畅运行 |
二、定位:党的纪检体制的现状考察 |
三、定法:完善纪检体制的路径探析 |
第三节 建设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 |
一、党内法规的分类、重点及运行环境 |
二、党内法规体系上的法规“点”、“线”和“面” |
三、党内法规体系下的法规制定 |
第四节 制度治腐和德治教化相结合 |
一、惩处制度现状、完善及惩处策略的不彻底性 |
二、培育组织道德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后记 |
(3)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学界研究状况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三)对决策层关于统一战线相关文献的解读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证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五、内容与框架 |
六、创新与不足 |
(一)本文创新之处 |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若干基本问题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与构成 |
一、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阐释 |
(一)“公职人员”的概念 |
(二)“党外”的概念 |
二、党外公职人员来源与构成 |
(一)我国政治体制中“党外公职人员”的来源 |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分类构成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与管理 |
一、党外公职人员培养选拔政策 |
二、党外公职人员任用政策的历史沿革 |
(一)建国初期的任用政策 |
(二)改革开放后的任用政策 |
(三)进入21世纪后的任用政策 |
(四)新时代选拔任用的政策 |
三、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管理 |
(一)对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引导 |
(二)优化党外干部管理结构。 |
(三)选好配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 |
(四)选好选准主委。 |
四、党外公职人员从政优势 |
(一)政治优势 |
(二)智力资源优势 |
(三)利益表达优势 |
(四)社会活动优势 |
五、党外公职人员不同时期在体制内的作用 |
(一)建国初期 |
(二)改革开放初期 |
(三)新时期 |
六、党外公职人员使用现状 |
(一)中央越来越重视,阵营越来越壮大 |
(二)实职正职比例增大,切实保障有职有权 |
七、制约党外公职人员培养使用的因素 |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 |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二、社会公众与媒体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三、民主党派对担任公职的党内成员内部监督 |
四、各级监察委员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第四节 民主党派党内监督概述与成效分析 |
一、内部监督内容 |
二、内部监督实践 |
三、内部监督成效 |
四、在内部监督中对腐败问题的处置 |
五、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
第五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法理依据 |
一、制度基础 |
(一)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 |
二、法理依据 |
(一)根本法依据 |
(二)专门法依据 |
(三)行业法依据 |
(四)有关法规依据 |
第六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重要意义 |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
二、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的重要补充 |
三、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 |
四、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要求 |
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国家监察法的内在要求 |
第二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与主要问题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 |
一、民主革命时期,监督雏形显现 |
二、建国初期,监督方针确立 |
三、整风反右时期,监督出现挫折 |
四、“文革”时期,监督遭受破坏 |
五、改革开放时期,监督恢复完善 |
六、“十八大”后,监督成熟定型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成效 |
一、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
二、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
三、监督效果初步显现 |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问题 |
(一)监督意识不够清晰,监督观念亟待提高 |
(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监督体系亟待完善 |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特殊性给监督带来的难点 |
(一)党外公职人员界别分布具有特殊性 |
(二)党外公职人员管理体制具有特殊性 |
(三)党外公职人员任职情况具有特殊性 |
(四)党外公职人员廉政意识具有特殊性 |
(五)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倾向具有特殊性 |
(六)政治参与呈现多元化、差异性 |
三、特殊领域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难点 |
(一)宗教界 |
(二)工商联 |
(三)村委会 |
第三章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与特点分析 |
一、不同层级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特点的异同分析 |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共同点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不同点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异同分析 |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共同点 |
(一)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
(二)公共权力发生异化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不同点 |
(一)内外监督不力 |
(二)外部环境影响 |
第四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意义与成效 |
第一节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意义 |
一、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反腐败斗争的现实意义 |
(一)为反腐彻底性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
(二)为反腐高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证 |
(三)为反腐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机制保证 |
二、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 |
(一)强化了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领导 |
(二)实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全面覆盖 |
(三)法定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权力来源 |
(四)创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方法路径 |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尚需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 |
(一)提升政治站位,以大作为彰显监督的权威性 |
(二)遵循五条原则,以科学性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
第二节 监察法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和惩治的效用 |
一、监察法对全面深入开展反腐败的积极意义 |
(一)保证了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
(二)实现了监察范围的全覆盖 |
(三)界定了监察职能和监察权限 |
(四)创新了以“留置”措施取代“两规”、“两指”措施 |
(五)强化了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 |
二、监察法对于预防和惩治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特殊作用 |
(一)统领推进作用 |
(二)警示威慑作用 |
(三)法治保障作用 |
三、监察法尚需进一步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与惩处的操作性 |
第五章 加强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性思考 |
第一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
二、坚持问题导向 |
三、坚持立体监督 |
四、坚持务实管用 |
五、坚持理论创新 |
六、坚持用权公开 |
第二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路径 |
一、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 |
二、加强廉政宣传教育 |
三、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
五、加强党派本体内部监督 |
六、加强反腐统筹协调 |
七、加强社会舆论制约 |
第三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工作机制 |
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机制 |
二、专项巡察监督机制 |
三、谈心谈话机制 |
四、失察责任追究机制 |
五、廉政诫勉机制 |
六、重要情况报告与通报机制 |
七、法治制约权力机制 |
八、自律约束权力机制 |
第四节 对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对村委会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加大学习宣传监察法力度,形成“不敢腐”的强大法律震慑 |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关紧“不能腐”的权力制约制度笼子 |
(三)注重思想政治建设,营造“不想腐”的廉政勤政氛围 |
二、对宗教界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依法进行政治监督,精准贯彻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
(二)依法进行财务监督,对宗教界财务实行规范化管理 |
(三)依法进行组织监督,确保各宗教团体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高素质宗教界代表人士手中 |
(四)依法进行思想监督,增进宗教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
三、对工商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私企腐败监督,填补党和国家反腐综治体系空白点 |
(二)精准做好考察评价,把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入口关节点 |
(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聚焦严控政商交往活动廉政风险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正文数据表格 |
附录二 关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情况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关于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专题调研提纲 |
附录四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
后记 |
(4)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缘起及选题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选题意义 |
二、重、难点及创新点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三) 研究创新点 |
三、研究综述 |
(一) 研究概况 |
(二) 研究评析 |
(三) 关于研究本身的几点思考 |
第一章 概念的界定与理论来源 |
一、概念的定义与界限 |
(一) 制度的概念 |
(二) 党的制度相关概念 |
(三) 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相关概念 |
(四) 毛泽东思想语境中的制度概念 |
(五) 党的制度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 |
二、在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前应该厘清的几个问题 |
(一)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地位不应否定 |
(二)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研究对象 |
(三)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与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关系 |
(四)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与党的其他建设思想的关系 |
三、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
(一) 关于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
(二) 关于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
(三) 关于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
(四) 关于党内选举制度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
(五) 关于党内监督制度思想的理论来源 |
(六) 关于党对政权的领导制度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二章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形成过程 |
一、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萌芽时期(1918-1927) |
(一) 脉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从早期酝酿向具体实践过渡 |
(二) 节点:创立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和《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完成 |
(三) 特征: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开始萌发 |
二、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1927-1935) |
(一) 脉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从发动工农向武装斗争过渡 |
(二) 节点:三湾改编与古田会议 |
(三) 特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制度建设思想发展突出 |
三、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形成时期(1935-1949) |
(一) 脉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从指导地方向指导全党过渡 |
(二) 节点:遵义会议与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 |
(三) 特征:革命党制度建设思想体系框架基本建构完成 |
四、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成熟时期(1949-1956) |
(一) 脉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
(二) 节点: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
(三) 特征: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全面成熟 |
五、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曲折发展时期(1956-1976) |
(一) 脉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从总结借鉴向全面自主过渡 |
(二) 节点:中国共产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
(三) 特征: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在曲折中发展 |
第三章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基本内容 |
一、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 |
(一) 党的集体领导制度思想 |
(二) 中央对地方领导制度思想 |
(三) 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制度思想 |
(四) 党对群众团体的领导制度思想 |
(五) 多党合作制度思想 |
(六) 党对军队领导制度思想 |
二、党的组织制度建设思想 |
(一) 毛泽东对党的组织制度的探索 |
(二) 毛泽东党的组织制度建设思想 |
(三) 党的组织制度建设成果概览 |
三、党的干部制度思想 |
(一) 毛泽东关于党的干部制度的探索 |
(二) 毛泽东党的干部制度思想内容 |
(三) 党的干部制度建设成果概览 |
四、党的监督制度思想 |
(一) 毛泽东对党的监督制度的探索 |
(二) 毛泽东党的监督制度思想内容 |
(三) 党的监督制度建设成果概览 |
五、党的管理制度建设思想 |
(一) 毛泽东对党的管理制度的探索 |
(二) 毛泽东党的管理制度思想内容 |
(三) 党的管理制度建设成果概览 |
六、党的宣传制度建设思想 |
(一) 毛泽东关于党的宣传制度的探索 |
(二) 毛泽东党的宣传制度思想的内容 |
(三) 党的宣传制度建设成果概览 |
第四章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解析 |
一、毛泽东制度建党思想中的制度属性探讨 |
(一) 制度属性的质疑与评判标准 |
(二)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特征 |
(三) 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建设思想的特例 |
二、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 |
(一) 人性善恶与制度设计 |
(二) 毛泽东对人性的看法 |
(三) 制度设计的路径选择 |
三、制度建设的技术抉择 |
(一) “人民主体”的实质正义追求 |
(二) “群众路线”的程序正义保障 |
(三) 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的统一与偏离 |
四、制度调整的关键把握 |
(一) 三个选择 |
(二) 三对关系 |
(三) 四个要点 |
第五章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意义与启示 |
一、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历史意义 |
(一) 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制度建党中国化先河 |
(二) 提供了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 |
(三) 建构了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总体性框架 |
二、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现实启示 |
(一) 要把党的制度建设摆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位置 |
(二) 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就必须解决制度缺位和制度虚设问题 |
(三) 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的进程 |
(四) 要把党的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部分 |
(五) 要把党的制度建设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有机统一起来 |
余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于研究成果 |
(5)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依规治党研究现状评析 |
二、国外政党建设研究评析 |
第三节 研究方案、目标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目标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及难点 |
一、研究的创新 |
二、研究的难点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概念意涵 |
第一节 依规治党的语义 |
一、“依”阐释理论出发点 |
二、“规”意指法律性规范 |
三、“治”强调治理落实 |
四、“党”表明治理对象 |
第二节 依规治党的构成要素 |
一、依规治党的主体 |
二、依规治党的客体 |
三、依规治党的前提 |
四、依规治党的治理切入点 |
第三节 依规治党的概念界定 |
一、依规治党的概念 |
二、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概念辨析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根据 |
第一节 依规治党的社会根据 |
一、国际社会新形势 |
二、新时代中国国情 |
三、国内外实践经验 |
第二节 依规治党的理论根据 |
一、政党理论 |
二、执政党理论 |
三、法治理论 |
第三节 依规治党的制度根据 |
一、依法治国框架下依法执政建设 |
二、依治国框架下的依规治党建设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依规治党的实践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依规治党的发展历程 |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依规治党的经验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依规治党的实践 |
一、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依规治党的发展历程 |
二、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依规治党的经验教训 |
第三节 新时期依规治党的实践 |
一、新时期依规治党的发展历程 |
二、新时期依规治党的经验总结 |
第四节 新时代依规治党的创新探索 |
一、新时代依规治党创新性发展 |
二、新时代依规治党成效总结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
第一节 依规治党的价值和核心范畴 |
一、依规治党的价值理念需凝练 |
二、依规治党的核心范畴需转移 |
第二节 党内法规的制定程序和内容方面 |
一、党内法规的制定程序不够严谨 |
二、党内法规的内容有待规范 |
第三节 依规治党的执行效力方面 |
一、执行落实不到位 |
二、法治思维、规矩意识不足 |
三、监督、救济体系制待完善 |
四、依规治党的软环境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实现路径 |
第一节 完善党内法规的生成机制 |
一、明确党内法规的生成原则 |
二、优化党内法规制定队伍 |
三、充实党内法规生成环节 |
第二节 提高依规治党的执行力 |
一、以用人为切入点,从严治吏 |
二、以党内监督为保障,规范权力运行 |
三、坚持法治原则,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协同推进 |
四、完善党内救济机制,补足依规治党的兜底环节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一) 相关的硕博学位论文 |
(二) 出版的专着 |
(三) 发表的期刊论文 |
三、研究方法与材料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材料 |
四、研究思路 |
(一) 几个需要界定的概念 |
(二) 研究思路 |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 |
(一) 研究难点与不足 |
(二) 研究创新 |
第一章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
一、时代潮流: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 |
(一) 国际格局出现前所未有的深刻调整 |
(二) 2010年后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
二、人民期待:美好生活的内涵升级 |
(一) “中国梦”的提出 |
(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 |
(三) 目前国家和社会存在的困难问题 |
三、党的抉择: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
(一) 新形势下中共内部存在的突出问题 |
(二)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提出的历史脉络 |
第二章 “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 |
一、信仰缺失是党的思想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一) “纵”、“横”角度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二) 坚定“四个自信” |
(三) 批驳各种错误思想言论 |
三、坚定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 |
(一) 坚持科学理论是根本 |
(二) 加强党性教育是核心 |
(三) 重视道德建设是基础 |
四、推进思想建设常态化 |
(一) 落实中央领导集体学习制度 |
(二) 依托党校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培训工作 |
(三)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
第三章 “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
一、干部选任工作中存在大量不正之风现象 |
二、新时期好干部的新标准 |
(一) 好干部标准的内涵 |
(二) 树立好干部的榜样 |
(三) 高级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 |
(四) 重视县委书记队伍建设 |
三、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 |
(一) 好干部成长的路径 |
(二) 创新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
(三) 科学使用干部 |
四、严格管理干部 |
(一) 严格管理干部是党的重要规矩 |
(二) 加强干部问责工作 |
(三)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 |
(四) 严格党员管理是干部队伍建设的源头工程 |
第四章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
一、党的作风问题是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
二、制定实施“八项规定” |
(一) 出台“八项规定” |
(二) “八项规定”的监督执行 |
(三) 以身作则践行“八项规定” |
三、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一) 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任务 |
(二) 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及巩固措施 |
四、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
(一) “三严三实”的提出与专题教育的推进 |
(二) 注重家风建设 |
第五章 “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
一、新时期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 |
(一) 反腐败斗争形势由“严峻”到“严峻复杂” |
(二) 中共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 |
二、中共十八大后的强势反腐 |
(一) 坚决查处大案要案 |
(二) 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
三、反腐败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 |
(一) 狠抓党委的主体责任 |
(二) 强化纪委的监督责任 |
(三) 创新开展巡视工作 |
四、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
(一) 有效防治腐败机制的目标要求 |
(二) 防治腐败的制度建设 |
(三) 监督管理“一把手”是防治腐败的首要重点 |
第六章 “为党的长治久安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
一、党的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
二、建立健全党内制度体系 |
(一) 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 |
(二) 党员干部首先要遵守宪法和法律 |
(三) 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
(四) 注重党内规矩建设 |
三、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
(一) 纪律建设的重要性 |
(二) 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居于首位 |
(三) 严格组织纪律 |
四、构建新时期优良的党内政治生态 |
(一) 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
(二) 严肃党内生活是净化党内生态的重要基础 |
(三) 民主集中制是构建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本保障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六、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据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依据 |
三、历史传统 |
四、现实要求 |
第二章 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
一、活动主要任务与内容侧重 |
二、活动的动员与发起方式 |
三、活动的组织与领导策略 |
四、活动的原则与方法步骤 |
五、“活动模式”的形成与演进 |
第三章 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实效性评估 |
一、活动实效性的内涵与外延 |
二、影响活动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
三、历次活动开展取得的突出成效 |
四、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 |
五、活动实效的历史经验教训警示 |
第四章 优化与改进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几点思考 |
一、优化主题、拓展内容、创新载体 |
二、针对党内问题加强活动制度化建设 |
三、构建与完善活动的实效性评价体系 |
四、建立与健全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 |
五、服从服务于党建总体布局和“三化”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从纪律构建政治:中共十八大以来中纪委改革的政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框架 |
四、研究方法说明 |
第一章 历史、法律与惯例:中纪委改革的出发点 |
第一节 中纪委的历史沿革(1927年-2016年) |
一、革命年代的初步建立阶段(1927年-1948年) |
二、执政初期的探索和中断阶段(1949年-1976年) |
三、文革以后的重建和发展阶段(1977年-1979年) |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阶段(1980年-2016年) |
第二节 中纪委在党章党规中的功能定位 |
第三节 中纪委工作中的若干惯例与机制 |
小结 |
第二章 机构、体制与功能:中纪委改革的聚焦点(2012年-2016年) |
第一节 中纪委内设机构的改革 |
一、增强独立性和影响力:组建组织部和宣传部 |
二、成为合作体系中的中枢力量:设立国际合作局 |
三、加强自我监督:设立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 |
四、范围全覆盖:增设纪检监察室 |
第二节 中纪委派驻机构的改革 |
一、全面派驻: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机构全覆盖 |
二、理顺关系:中纪委对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 |
三、明确职责:派驻机构聚焦监督职责 |
第三节 纪检领导体制的探索 |
一、同级监督:双重领导体制的困境 |
二、细化制度:双重领导体制的初步改革 |
三、纪法衔接:功能边界的“法治化”界定 |
第四节 从机构改革到功能调适 |
一、中纪委改革与自身职能的实现 |
二、中纪委改革与执政党建设 |
三、中纪委改革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 |
小结 |
第三章 构建行动能力:中纪委改革的落脚点(2012年-2016年) |
第一节 从中纪委历次全会来看中纪委的五大行动目标 |
一、推进“战略型反腐”,从治标向治本过渡,形成反腐的有效机制 |
二、聚焦“作风建设”,重塑执政党的纯洁性,优化党群关系 |
三、加强“垂直管理”,全面推进纪检体制改革 |
四、落实“两个责任”,构建“责任政治”,重塑政治生态 |
五、强化巡视监督,创新巡视方式 |
第二节 以中央巡视为行动样本来看中纪委的五大行动能力 |
一、中央巡视组和中纪委的关系 |
二、以中央巡视行动为样本来看改革后中纪委的行动能力变化 |
第三节 作为行动者的中纪委:若干新的行为特征 |
一、主动性 |
二、联合性 |
三、辐射性 |
四、有效性 |
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理论概述 |
2.1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基本内涵 |
2.1.1 巡视制度的概念界定 |
2.1.2 巡视制度的基本属性 |
2.1.3 巡视制度的体系结构 |
2.2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 |
2.2.2 中国古代的巡视监察思想 |
2.2.3 西方国家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 |
2.3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相对优势 |
2.3.1 定向监督的效力优势 |
2.3.2 直击现场的主动优势 |
2.3.3 异体监督的权威优势 |
2.3.4 辐射全盘的整合优势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历史考察 |
3.1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发展历程 |
3.1.1 中共初创期的酝酿探索阶段 |
3.1.2 中共六大后的形成推广阶段 |
3.1.3 新中国初期的曲折发展阶段 |
3.1.4 改革开放后的初步恢复阶段 |
3.1.5 十六大之后的确立完善阶段 |
3.1.6 十八大以来的全面发展阶段 |
3.2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生成特点 |
3.2.1 普遍理论与具体国情相统一 |
3.2.2 传承经验与实践创新相统一 |
3.2.3 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 |
3.2.4 体系完备与科学严谨相统一 |
3.3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演进的启示 |
3.3.1 坚定立场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
3.3.2 明确职责避免巡视员大包大揽 |
3.3.3 立威立信激活巡视的监督效能 |
第4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运行机制 |
4.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完善 |
4.1.1 巡视条例修订的宏观背景 |
4.1.2 巡视条例整体结构的微调 |
4.1.3 巡视条例具体内容的调整 |
4.1.4 完善巡视条例的现实意义 |
4.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运行的组织体制 |
4.2.1 巡视工作的机构设置 |
4.2.2 巡视工作的人员配置 |
4.2.3 巡视工作的纪律与责任 |
4.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运行的工作机制 |
4.3.1 巡视工作的内容方式程序 |
4.3.2 巡视制度的协调协作机制 |
4.3.3 巡视制度的反馈控制机制 |
4.3.4 巡视制度的绩效考评机制 |
第5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运行的成效分析 |
5.1 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组巡视反馈报告解析 |
5.1.1 巡视反馈报告的基本模式 |
5.1.2 巡视反馈情况公开透明开列详尽 |
5.1.3 巡视反馈问题定位精准措辞严厉 |
5.1.4 巡视整改意见注重原则针对性强 |
5.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发展成就 |
5.2.1 巡视定位明确重点更加突出 |
5.2.2 巡视范围拓宽巡视实现全覆盖 |
5.2.3 巡视方式灵活专项巡视成效显着 |
5.2.4 巡视机制调整巡视流程更加完善 |
5.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发展经验 |
5.3.1 以明确的方针引导巡视实践 |
5.3.2 坚持依法依规开展巡视工作 |
5.3.3 坚持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 |
5.3.4 以改革为动力推进巡视创新 |
第6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运行的问题及对策 |
6.1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运行的存在问题 |
6.1.1 巡视理论研究薄弱 |
6.1.2 配套制度衔接不够 |
6.1.3 巡视组织仍不完善 |
6.1.4 巡视成果运用不足 |
6.2 国外类似制度对巡视制度的借鉴 |
6.2.1 苏联特派员制度的教训 |
6.2.2 古巴干部视察制度的借鉴 |
6.2.3 越南廉政监督制度的借鉴 |
6.2.4 西方监察特使制度的借鉴 |
6.3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发展对策 |
6.3.1 借鉴国外类似制度完善巡视制度 |
6.3.2 做好巡视理论研究培育巡视文化 |
6.3.3 推进配套制度建设发挥制度合力 |
6.3.4 优化巡视组织结构提高其权威性 |
6.3.5 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增强巡视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及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基本思想 |
1. 奠定思想基础:创立无产阶级政党之初的制度考量和原则设计 |
2. 确立基本原则:分析欧洲革命经验教训中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保持独立性 |
3. 提供制度样本: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教训时提出“巴黎公社原则” |
4. 规定基本要求:批判错误思想流派斗争中阐明工人阶级政党性质 |
5. 指明根本方向: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提出权力制约原则 |
二、列宁关于俄共(布)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基本思想 |
1. 建立教育培训制度,保持党的思想纯洁 |
2. 创立制度机制,保持党的组织纯洁 |
3. 确立密切联系群众制度,保持党的作风纯洁 |
4. 制定干部管理约束制度,保持清正廉洁 |
5. 构建权力制约体制,加强党内监督 |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创设与发展 |
一、中共创立之初保持纯洁性的制度萌芽 |
1. 制定党的纲领,保持党的性质纯洁 |
2. 确立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选举制度,加强党内监督 |
3. 规定吸收党员的条件,保证党员质量 |
4. 明确深入群众的具体要求,保持党的作风纯洁 |
5. 严明党的纪律,保持清正廉洁 |
二、大革命时期中共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初创 |
1. 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组织中提出纯洁要求 |
2. 制定党员教育培训决议案 |
3. 确立民主集中制原则 |
4. 发布第一个惩治贪污腐化分子通告 |
5. 首次设立党内专门监督机构 |
三、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创立 |
1. 制定学习培训规定,开展党员思想教育 |
2. 颁发组织问题决议,保持党的队伍纯洁 |
3. 提出深入群众要求,保持作风纯洁 |
4. 建立监督制度,开展苏维埃政权廉政实践 |
5. 颁发首部《中央巡视条例》,开始党内巡视工作 |
四、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再创 |
1. 发布思想教育训令,保持党的思想纯洁 |
2. 明确发展党员规范标准,保持党的组织纯洁 |
3. 开展延安整风运动,保持党的作风纯洁 |
4. 制定监督管理制度,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
5. 建立党内民主制度,加强党内监督 |
6. 颁发惩治贪污条例,保持清正廉洁 |
五、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发展 |
1. 明确整党要求,巩固党的组织 |
2. 制定革命军人入党规定,保持队伍纯洁 |
3. 健全党委制,加强党的统一领导 |
4. 严明进城纪律,保持党的作风纯洁 |
5. 统一财经纪律,加强局部政权建设 |
第三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实践 |
一、建立理论教育制度和体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
1. 制定理论学习规定 |
2. 建立教育培训体系 |
二、制定发展党员规范,加强党组织管理 |
1. 采取谨慎发展党员方针 |
2. 制定共产党员标准八项条件 |
3. 规范发展党员工作 |
4. 颁发整顿基层党组织决议 |
三、制定干部管理制度,保持干部队伍纯洁 |
1. 制定分部分级管理干部制度 |
2. 建立干部考核奖惩制度 |
3. 明确干部待遇制度 |
4. 加强干部鉴定和审干中的制度建设 |
四、成立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完善监督体制 |
1. 成立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 |
2. 成立党的监察委员会 |
3. 明确监察委员会的地位 |
4. 制定人民信访制度和舆论监督制度 |
五、运动中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立、失误与破坏 |
1. 在“三反”、“五反”中建立相关监督制度 |
2. 开展整党运动和整风运动 |
3. “文化大革命”期间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受到全面冲击和破坏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新实践新发展 |
一、开启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新征程(1978年12月-1989年5月) |
1. 阐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
2. 提出以权力制约监督来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初步思想 |
3. 健全民主集中制,规范党内组织生活制度 |
4. 改革和完善干部制度,加强领导干部管理 |
5. 发布整党决定,保持党的纯洁 |
6. 恢复中央和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 |
二、推进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新实践(1989年6月-2002年10月) |
1. 重视党内制度建设 |
2. 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
3. 发布加强党员思想教育意见 |
4. 制定党员干部管理规定 |
5. 完善党的组织制度 |
6. 健全作风建设制度机制 |
7. 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
三、推动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新发展(2002年11月-2012年10月) |
1. 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形成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五位一体”党建总布局 |
2. 首次系统提出党的纯洁性建设命题,阐述保持党的纯洁性 |
3. 健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机制,保持党的思想纯洁 |
4. 制定组织建设规范,保持党的组织纯洁 |
5. 明确作风建设具体规定,保持党的作风纯洁 |
6. 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
7. 颁发《党内监督条例》,完善监督机制 |
8. 发布党内法规制定条例,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科学规范 |
四、开辟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新境界(2012年11月-2016年11月) |
1. 深入论述党的纯洁性建设 |
2. 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要求 |
3. 科学规划和规范党内法规制定工作 |
4. 建立制度保障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
5. 推进反腐倡廉制度机制建设 |
6. 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
7. 开启制度治党的新实践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主要特点与基本经验 |
一、从理论形态考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特点 |
二、从历史发展考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特点 |
三、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路径设计 |
一、创设原理:建立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是保持纯洁性的根本路径 |
1. 权力的概念及其原理 |
2. 建立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是保持纯洁性的根本路径 |
二、制度体系:建立以权力制约监督为核心的保持纯洁性的制度体系 |
1. 总体要求: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
2. 宏观层面:以权力制约监督为核心构建“一元多线型”保持纯洁性的制度体系 |
3. 中观层面:围绕保持纯洁性内容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
4. 微观层面: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具体分析 |
三、运行机制:构建以权力制约监督为核心的保持纯洁性的制度机制 |
1. 动力机制: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驱动力 |
2. 执行机制: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生命力 |
3. 监督机制: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保障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新四军保持党的纯洁性制度建设的具体分析( 1937-1945) |
附录二: 新四军保持党的纯洁性的相关制度规定 |
附录三: 江苏省苏州市党员出口机制试点情况的调查研究(2010) |
附录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保持党的纯洁性的相关制度一览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巩固成果 狠抓落实 引向深入——中央国家机关第八次党的纪检工作会议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研究[D]. 张银霞. 武汉大学, 2017(06)
- [2]中国共产党制度治腐问题研究[D]. 杨云成.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
- [3]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D]. 杜俊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4]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D]. 李艳丰. 湘潭大学, 2019(12)
- [5]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研究[D]. 姜新. 华侨大学, 2020(12)
- [6]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D]. 王定毅.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研究[D]. 钟国云.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8]从纪律构建政治:中共十八大以来中纪委改革的政治学研究[D]. 孙贞贞.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6(12)
- [9]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刘帅. 吉林大学, 2018(12)
- [10]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研究[D]. 周斌. 扬州大学,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