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级中心实验室建设经验

部级中心实验室建设经验

一、建设系级中心实验室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陈锦富,袁明,金庭枝[1](1997)在《建立系级综合实验室的实践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根据该校的规模、专业性质和客观条件,总结了十年来逐步建立系级综合实验室的过程及经验体会,指明了高校实验室体制改革的方向以及强化实验室两级管理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

朱远来[2](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和哈萨克族地区正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和适应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新的行为方式。这就需要教育充分发挥出文化功能,肩负起传播新观念、塑造培育现代化人的神圣责任、由此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教育发展问题。因为,发展民族教育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大计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和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构对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和分析的框架,通过对所选取的哈萨克族聚居地区有代表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伊犁师范学院等所属不同办学类型和层次学校教育的田野调查,结合当前哈萨克族教育发展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实背景,借助历时与共时的比较,为正确制定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规划提供明确有针对性的实证依据,为当前哈萨克民族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最佳的教育选择和设计行之有效的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研究结论可为后继的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关怀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与咨询,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疆民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动态、研究依据的主要理论与方法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在叙述新疆哈萨克族形成发展简史、经济社会及人口分布等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借助教育生态学理论,探讨了哈萨克族教育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作用机制,从传统游牧经济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牧民定居及人口的国际迁移等方面对哈萨克族教育与其所依存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社会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建议;第三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借鉴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生态学有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哈萨克文化生态环境中宗教和民俗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分析了它们与哈萨克族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从新疆清末民初,盛世才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等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回顾了哈萨克族经堂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与现代学校教育形成发展的主要历程;第五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别从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两个历史阶段回顾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就新时期以来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牧区教育以及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第六部分,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详细描述了新疆哈萨克地区一个哈萨克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国家级贫困县-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对该县“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工作情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以来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反映出了当前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第七部分,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通过对所选取的全国唯一的以培养哈萨克族师资和各类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伊犁师范学院办学历史与现状的细致描述,结合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实际,就伊犁师范学院如何实现弘扬与传承哈萨克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针对新形势下新疆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建议;第八部分,结语。对照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哈萨克族现代教育自身发展中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无一不与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当前新疆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哈萨克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经费投入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够均衡,软硬件建设和发展不协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政府大力推行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工程,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对缩小民、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培养和增强各族师生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与支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要抓好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工作,把普及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作为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作为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重镇的伊犁师范学院必须认真研判形势,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确立“地方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总体定位的基础上面向区内,为区域基础教育服务,做优做强传统教师教育专业,同时主动适应区域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管理服务现代化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抢抓机遇,着力推进学院从传统师范教育为主体向现代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并重转型,并逐步向综合性大学方向迈进。学院要继续运用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服务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要在传承与弘扬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夏有为[3](1998)在《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 适应新世纪的需要》文中研究说明从实验室管理体制内涵,提出实验室管理体制应包括实验室的建制及实验室管理机构两部分。文章总结了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实验室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实验室设置的模式及管理措施。文章进一步结合我国高校实验室工作发展情况论述了建立实验室管理机构的必要性,机构设置原则及机构设置模式。

韩圣兰[4](2013)在《提升高校院(系)级教务管理水平研究 ——以华侨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院(系)级教务管理是指高校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学校的具体管理制度,在学校一级教务管理之下所形成的二级教务管理,藉此对高校院(系)的本科教学计划、教学活动安排、正常教学秩序、教学日常事务、学生学籍、考试、学生成绩、教学质量等进行管理和服务,以建立和维护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高校院(系)教务管理处在学校教务管理的第一线,对院(系)是沟通学生与教师、对学校是沟通机关相关职能部门的桥梁,因而它对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与和谐校园构建至关重要。院(系)级教务管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院(系)级教学管理、考试管理、课程管理、信息和档案管理等,具有服务性、常态性、规范性、责任性等特征,有保障、服务、参谋、引导和研究等功能。进行提升高校院(系)级教务管理的水平的研究,是高校院(系)级教务管理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从对高校院(系)级教务管理现状的调查来看,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务管理工作的繁杂多绪、师生对教务管理工作的满意度偏低、教务管理部门任务较多责任大遇问题易扯皮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则主要有师生对教务管理工作的了解较少、教务管理制度建设滞后、信息化程度待提高、管理队伍建设有待提高以及绩效评定机制缺位。为此,应通过提高师生对教务管理工作的认知、健全院(系)级教务管理制度,加强和推进高校院系级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高校院(系)级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并建立高校院(系)级教务管理360°绩效评估制度等方法,来提升院(系)级教务管理工作的水平。

邹天兰[5](2009)在《论高校系级档案“一体两翼”管理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进一步发挥高校系级档案的管理和服务功能,提出了高校系级档案"一体两翼"的管理模式,即由教学档案管理、学生档案管理、教研档案管理、实验室档案管理4个基本模块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陈明,张恩德[6](2020)在《学科建设纵向三层次结构及其要素》文中研究指明学科结构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性。大学学科纵向三层次结构从宏观到微观,划分为三级共计十一个要素,即宏观校级:多学科跨学科体系建设,包括四个要素:规划设计是蓝图,定位目标是指针,生态结构是框架,资源共享是策略;中观院级:一级学科学科群体系建设,包括三个要素:基地平台是枢纽,交叉综合是优化,成果转化是拓展;微观系级:二级学科体系建设,包括四个要素:师资建设是关键,学科组建设是基点,学科方向是导向,研究项目是依托。学科多维度结构及其要素的探讨,有益于学科理论的构建及学科建设的实践。

刘士杰,常荣祯,杨发新[7](1995)在《我校系级实验室改革的做法与体会》文中研究说明我校系级实验室改革的做法与体会武汉大学刘士杰,常荣祯,杨发新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迅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形成。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使国民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

谢辉[8](2012)在《基于学科的中国研究型大学院系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大学规模的扩张以及现代知识分化与综合的悖论式发展模式,使得以探求“高深知识”为目的的大学组织必然性地发生变革。大学的院系,是大学管理层级中的核心部分,是大学实现自己三大职能的组织保障。研究型大学的院系设置改革,既是世界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又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甚至是世界高水平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新形势下,我国研究型大学的院系设置当前要面对并解决两个主要问题:第一是如何有效解决规模扩张与管理效率之间的矛盾;第二是院系设置如何包容与促进学科分化与综合的两种发展趋势。要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就需要我们对一些现实问题作出思考与回应:为什么会出现大学院系设置的乱象?大学院系设置的基本逻辑是什么?大学院系设置到底要遵循什么原则?大学院系在学校中到底处于什么地位?大学院系内部的权力结构应该如何?我国大学院系设置变革历经开端、停顿与活跃等三个时期,由于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不健全、院系设置改革的价值取向不一以及物质条件的制约与现实阻力的困扰,造成我国大学院系设置存在院系设置的依据不清,院系设置随意性大;学校管理缺位,院系权责不清;运行机制的失控化等现象,这些现象可能会削弱了优势学科的实力、造成资源浪费与效率下降以及管理运行机制的失灵。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知识本质和科层制结构的现实,决定了我国研究型大学的院系设置应该遵循知识分化与融合的学科逻辑以及知识管理与科层管理的内在逻辑。也正是基于知识与管理的双重逻辑使得大学的院系设置改革需要借用管理跨度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以及知识创新群理论。研究型大学院系设置要在遵循教书育人的价值取向以及学科发展的行为取向的基础上,按照管理幅度的可及性原则、学科发展与大学目标一致性原则以及权变性与特色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改革。研究型大学院系设置首先要满足三个前提性因素:即学校规模要素、门类齐全的学科要素以及学术水平要素。在学科逻辑的背景下,以大学科群或者大学科门类为基石构建学院,以二级学科为单位建立系,同时可以以前瞻性的学科为基础成立特色学院;在管理逻辑的背景下,要强调院系相对独立的实体性地位,合理分配学校、学院以及系的权力,坚持以学术权力为主导性力量。在学科逻辑与管理逻辑的双重作用下,研究型大学的院系运作机制需要关注院系的用人机制、财务机制以及仪器设备共享机制的建立与效率提升。北京师范大学的“校中校”模式、浙江大学的“学部制”以及华中科技大学不断完善的“学院制”是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院系设置改革的三种典型模式。三种模式都非常关注学科的中心地位,但是,总体说来院系中学科的宽窄度、关联度和认受度还不理想,学院数量过多、学科容量过小以及学科结构失调;还由于不合理的资源分配与激励方式的存在,院系设置异化为一种利益分配行为,所以院系的设置还存在盲目从众与攀比以及同质化竞争等现象。今后,我国研究型大学院系设置中需要重点关注几个问题:紧紧抓住大学院系设置变革的实质进行改革,否则会使大学的院系设置在改革中异化;关注不同大学的文化,能否正确处理学科发展中的矛盾是决定院系组织变革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注意正确处理院系内部的利益冲突问题,实现激励与约束兼容等。

杨成龙[9](2021)在《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党的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石,是有效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既是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本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初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概念,提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应包括正确的目标价值、组织建设质量、党员队伍建设质量、制度建设质量、考核评价质量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基层党建理论进行梳理和阐述,系统考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命题。在此基础上,论文阐明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基本特征,论述高校基层党建五个方面的目标——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学校治理、团结动员师生、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提出高校基层党建三大价值取向,即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阐述基层党建应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在初步构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论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高校基层党建进行历史考察,分析上海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有益的经验和历史启示。同时对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现状进行分析,总结高校基层党建取得的五个方面的成绩,分析院(系)党组织建设、基层党支部建设、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建制度建设及基层党建考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六个方面提升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体系。

陈炳宗[10](1994)在《试论系管中心实验室》文中研究表明系级中心实验室或综合实验室是近几年来高校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实验室模式,实践证明她的出现推动了实验室的管理、建设和发展。

二、建设系级中心实验室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系级中心实验室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2)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哈萨克族教育研究现状
    二、国外关于哈萨克教育的研究
    三、文献评价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概况
    一、哈萨克族与哈萨克先民
    二、哈萨克族的人口与分布
    三、经济生活
第二节 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一、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二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文化生态环境理论概述
    一、文化与教育
    二、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第二节 宗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一、宗教的本质与教育
    二、哈萨克族原始宗教与教育
    三、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第三节 哈萨克族民俗与教育
    一、民俗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二、哈萨克民俗的教育功能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清末民国初年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兴起
    一、清末新疆近代学校教育的兴起
    二、新疆哈萨克经文宗教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转变
第二节 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哈萨克现代教育的发展
    一、盛世才统治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措施
    二、盛世才统治时期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的新发展
    三、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三区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
    二、三区政府时期哈萨克族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特点、性质和任务
    二、哈萨克族教育的整顿与改造
    三、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五、民族语言文字与教材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回顾
    二、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
    三、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牧区教育
    四、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双语教育 第五章 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
第一节 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
    一、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近年来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证描述
    一、尼勒克县“两基”攻坚达标工作情况
    二、尼勒克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情况
    三、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第三节 对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后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调查
    一、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实背景
    二、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状
    三、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中尼勒克县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与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对尼勒克县双语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与变化
    五、尼勒克县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六章 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
第一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传承与发展
第二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二、伊犁师范学院最具办学特色的院系--人文学院发展现状扫描
第三节 连心牵手促发展—对伊犁师范学院对口支援工作现状的考察
    一、对口支援的基本情况
    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对口支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第四节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对伊犁师范学院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今后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录辑要 附录2:尼勒克县学前双语幼儿园布局图 附录3:2011年秋季少数民族农村双语幼儿园免费教育教学用书发货结算专用表 附录4:“国培计划”初中数学02班课程培训总结报告 附录5:“国培计划”--网络课堂培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6: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提升高校院(系)级教务管理水平研究 ——以华侨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完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研究
        1.2.2 关于实现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研究
        1.2.3 关于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素质的研究
        1.2.4 关于高校二级体制教务管理研究
        1.2.5 关于高校院(系)级教务绩效管理研究
    1.3 研究理论与概念界定
        1.3.1 研究理论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访谈法
    1.5 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2章 高校院(系)级教务管理概述
    2.1 高校院(系)级教务管理的内容
        2.1.1 院(系)级教学管理
        2.1.2 院(系)级考试管理
        2.1.3 院(系)级课程管理
        2.1.4 院(系)级信息和档案管理
    2.2 高校院(系)级教务管理的特征
        2.2.1 服务性
        2.2.2 常态性
        2.2.3 规范性
        2.2.4 责任性
    2.3 高校院(系)级教务管理的功能
        2.3.1 保障功能
        2.3.2 服务功能
        2.3.3 参谋功能
        2.3.4 引导功能
        2.3.5 研究功能
第3章 华侨大学院(系)级教务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院(系)级教务管理现状调查
        3.1.1 师生对院(系)教务管理的认知情况
        3.1.2 院(系)教务管理队伍建设情况
        3.1.3 院(系)级教务管理配套制度建设情况
    3.2 院(系)级教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院(系)级教务管理工作繁杂
        3.2.2 院(系)教务管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偏低
        3.2.3 院(系)级教务管理相关工作的权责不明晰
    3.3 院(系)级教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教务管理服务对象对工作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3.3.2 教务管理的配套制度不完善
        3.3.3 教务管理的信息模块化建设相对滞后
        3.3.4 教务管理队伍建设规范化程度不高
        3.3.5 教务管理的绩效评估缺位
第4章 提升高校院(系)级教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4.1 提高高校师生的教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4.1.1 提高高校领导层对教务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
        4.1.2 提高高校教师对教务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
        4.1.3 提高高校学生对教务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
    4.2 健全和完善高校院(系)级教务管理制度
        4.2.1 健全教务管理岗位制度
        4.2.2 健全教务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机制
        4.2.3 完善教务管理人员责权利奖惩制度
    4.3 加强和推进高校院(系)级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4.3.1 明确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4.3.2 明确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原则
        4.3.3 完善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功能模块
    4.4 提高高校院(系)级教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技能
        4.4.1 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4.4.2 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
    4.5 建立和完善高校院(系)级教务管理 360°绩效评估制度
        4.5.1 360°绩效评估设计
        4.5.2 360°绩效评估实施
        4.5.3 360°绩效评估结果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论高校系级档案“一体两翼”管理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确立以人为本的档案管理理念
2 构建并理顺主体与两翼之间的关系
3 树立优质服务的档案管理宗旨

(8)基于学科的中国研究型大学院系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2 历史之镜:大学院系设置的历史变迁与现状审视
    2.1 现代大学院系设置的变迁历程
    2.2 我国大学院系设置的现状审视
3 逻辑与理论:大学院系设置改革的依据
    3.1 学科逻辑:知识的分化与融合
    3.2 管理逻辑:知识管理与科层管理
    3.3 理论基石:院系设置改革的工具
4 取向与原则:研究型大学院系设置改革的基本策略
    4.1 研究型大学的特征探析
    4.2 院系设置改革的取向
    4.3 院系设置改革的基本原则
5 理想与现实:院系设置的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
    5.1 研究型大学院系设置的理想模式
    5.2 中国研究型大学院系设置的实践探索:多个案例的分析
    5.3 对现阶段中国研究型大学院系设置的反思
6 结语
    6.1 全文小结
    6.2 中国研究型大学院系设置的未来走向
    6.3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浙江大学院系设置图
附录3:华中科技大学院系设置图
附录4:北京师范大学院系设置图
附录5:华中科技大学学术机构设置细则(2012年)
附录6: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9)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创新和不足
        (一)主要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阐释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涵
        一、基层党建的内涵
        二、高校基层党建的内涵
        三、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涵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内容
        一、高校基层党建的目标与价值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
        三、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的质量
        四、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质量
        五、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
        六、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在逻辑
        七、影响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层党建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二、列宁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第二节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一、毛泽东基层党建思想
        二、邓小平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三、江泽民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四、胡锦涛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一、抓基层、打基础,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二、创新组织形式,扩大党组织覆盖面
        三、纯洁党的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
        四、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
        五、严肃党内生活,提高党内生活质量
        六、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扬党内民主
        七、加强党员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基层党建的特征、目标、价值与导向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基本特征
        一、紧迫性——基于对农村、企业基层党建的比较分析
        二、艰巨性——基于高校承担的特殊使命
        三、复杂性——基于在职教师、学生、退休教师三类人员比较分析
        四、创新性——基于对基层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建的目标
        一、宣传党的主张的战斗堡垒
        二、贯彻党的决定的战斗堡垒
        三、领导学校治理的战斗堡垒
        四、团结动员师生的战斗堡垒
        五、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
    第三节 高校基层党建的价值取向
        一、坚持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
        三、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
    第四节 基层党建的导向
        一、坚持目标导向
        二、坚持问题导向
        三、坚持结果导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的历史考察(1949-2012)
    第一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公开与建设(1949-1956)
        一、基层党组织的公开与积极建党
        二、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与党员发展
    第二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的快速发展(1956-1966年)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快速发展
        二、注重在高级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与“左倾错误”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与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瘫痪(1966-1976)
        一、基层党组织受到极大冲击,基本瘫痪
        二、知识份子沦为“臭老九”,党员发展缓慢
    第四节: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1976-1989)
        一、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二、拨乱反正与积极发展党员
    第五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发展(1989—2012)
        一、“八九”动乱与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发展
        二、“八九”动乱反思与党员快速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现状分析
    第一节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高质量创新发展
        一、实施高校党建重点任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进一步增强
        二、注重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高校党员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三、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明显提升
        四、从严要求,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层层落实
        五、加大支持,队伍建设和制度保障日趋增强
    第二节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问题分析
        一、院(系)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基层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基层党建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六、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提升的路径
    第一节 提升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加强院(系)党组织班子建设
        二、增强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
        三、提升院(系)党组织组织力
        四、健全院(系)党组织党建责任考核评价机制
        五、强化院(系)党组织的支撑保障
    第二节 提升基层党支部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优化党支部设置
        二、选优建强党支部班子
        三、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
        四、提升党支部组织力
        五、健全党支部考核、保障体系
    第三节 提升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完善配套政策,做好顶层设计
        二、明确职业标准,加强队伍选聘
        三、着力选优配强,重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四、强化培养管理,提升队伍素质能力
        五、完善考核激励,激发队伍活力
    第四节 提升高校党员队伍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提升发展党员质量
        二、提升党员教育管理质量
    第五节 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制度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度
        二、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制度
        三、进一步健全基层党建工作督查制度
        四、健全党建投入和队伍保障制度
    第六节 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健全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制度
        二、充实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主体
        三、完善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指标
        四、优化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方法与程序
        五、强化基层党建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的内涵
        一、评价目标
        二、评价内容
        三、评价指标
        四、评价方法
        五、评价主体
        六、评价结果运用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一、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二、党支部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三、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第三节 高校党员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一、发展党员工作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第四节 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二、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三、高校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考核激励制度质量评价
    第五节 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一、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主体质量及指标
        二、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内容质量及指标
        三、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质量及指标
        四、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方法的质量及指标
        五、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质量及指标
    附 1: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四、建设系级中心实验室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立系级综合实验室的实践与研究[J]. 陈锦富,袁明,金庭枝.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1997(01)
  • [2]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D]. 朱远来.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3]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 适应新世纪的需要[J]. 夏有为.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1998(05)
  • [4]提升高校院(系)级教务管理水平研究 ——以华侨大学为例[D]. 韩圣兰. 华侨大学, 2013(03)
  • [5]论高校系级档案“一体两翼”管理模式[J]. 邹天兰.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08)
  • [6]学科建设纵向三层次结构及其要素[J]. 陈明,张恩德. 嘉应学院学报, 2020(05)
  • [7]我校系级实验室改革的做法与体会[J]. 刘士杰,常荣祯,杨发新.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1995(02)
  • [8]基于学科的中国研究型大学院系设置研究[D]. 谢辉.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5)
  • [9]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D]. 杨成龙.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10]试论系管中心实验室[J]. 陈炳宗.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1994(01)

标签:;  ;  

部级中心实验室建设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