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巨噬细胞Fc受体(论文文献综述)
张凤春,陈云峰,苏颜珍,胡奇芬[1](1998)在《地龙对巨噬细胞免疫活性的增强作用》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地龙的免疫作用,探讨地龙的促愈合机制。方法:给小鼠ip不同浓度的地龙提取液,测定腹腔巨噬细胞的活化率;用不同浓度的地龙提取液培养巨噬细胞,测定其吞噬中性红的能力及Fc受体活化的数量。结果:地龙能显着地提高巨噬细胞活化率、细胞表面Fc受体功能增强、提高其吞噬中性红的能力。结论:地龙能明显地增强巨噬细胞的免疫活性,可能对缩短炎症周期、促进伤口愈合起重要作用
汪沁[2](2020)在《巨噬细胞吞噬酿酒酵母孢子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酿酒酵母一直被用来制造对人类有益的代谢产物,并且近年来发现酵母来源的葡聚糖具有提高动物免疫力的作用。酿酒酵母有两种形态:营养形态和子囊包裹的孢子形态。酵母子囊孢子壁的结构与营养态细胞不同,其最外层是二酪氨酸层,次外层是壳聚糖,内层是葡聚糖层,最内层是甘露糖层;而酵母营养态细胞壁最外层是甘露糖蛋白,内层是葡聚糖,最内层是几丁质层。酿酒酵母来源的葡聚糖(Zymosan)是一种碱不溶性的β-1,3键和β-1,6键连接的葡聚糖高聚物,能够被巨噬细胞识别和吞噬,并且能够增强动物免疫力,刺激细胞因子产生,抗病毒抗肿瘤抗感染等作用,还具有抑菌的作用。酵母chs3Δ突变体的孢子壁的壳聚糖层合成缺陷从而暴露葡聚糖层,设计利用chs3Δ作为葡聚糖微球检测其免疫性;酵母dit1Δ突变体孢子壁的二酪氨酸层合成缺陷从而暴露壳聚糖层,壳聚糖是由氨基多糖组成的,其具有免疫佐剂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同时也能刺激增强免疫反应。因此本研究利用chs3Δ突变体孢子作为葡聚糖球,dit1Δ突变体作为壳聚糖球,并且检测其与酵母野生型孢子,营养态酵母对巨噬细胞刺激作用,我们发现野生型孢子,dit1Δ,chs3Δ和营养态酵母都能刺激巨噬细胞产细胞因子TNF-a,IL-12等,本研究发现酵母野生型孢子的吞噬效率远远高于其他突变体孢子以及酵母营养细胞,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进行了探究。巨噬细胞对微生物的识别依赖于其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微生物表面的分子模式(microb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MAMPs)。巨噬细胞对酵母孢子的高效吞噬是基于其表面特殊的分子结构,酵母孢子最外层的二酪氨酸层结构是野生型酵母孢子特有,而营养态酵母和dit1Δ,chs3Δ突变体酵母孢子不存在的。基于巨噬细胞高效内吞野生型酵母孢子(AN120孢子)这个现象,本研究探究了巨噬细胞识别酵母野生型孢子的配体和受体以及信号通路。当巨噬细胞受体识别配体之后受体被激活,招募脾酪氨酸激酶(Spleen tyrosine kinase,Syk)到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ITAM)从而激活下游信号使肌动蛋白重聚形成吞噬体;巨噬细胞也能通过巨胞饮摄入物质,巨胞饮过程与吞噬过程的区别在于:巨胞饮不依赖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s,PI3K)形成内吞体;受体介导的吞噬依赖于PI3K引起肌动蛋白重塑和形成吞噬体。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酿酒酵母孢子的吞噬位点肌动蛋白重塑和聚合,并且这种吞噬能够被SYK和PI3K抑制剂抑制,这表明酵母孢子被巨噬细胞摄入是受体介导的吞噬过程。(2)为了探究巨噬细胞识别酵母孢子表面分子配体,通过单糖和多糖抑制实验,发现葡聚糖特异性抑制营养态酵母的吞噬而不影响酵母孢子的吞噬,这表明巨噬细胞识别酵母孢子的分子机制与营养态细胞不同;发现含有二酪氨酸层的孢子吞噬效率高于二酪氨酸缺陷型的孢子,并且含有二酪氨酸的chs3Δ和osw2Δ子囊裂解液能够抑制野生型酵母孢子的吞噬,这表明了二酪氨酸对于酵母孢子的吞噬是必须的;(3)通过纯化野生型酵母孢子和营养态酵母吞噬体,对比其中富集的蛋白并分析可能的受体。敲除巨噬细胞受体基因,比较吞噬效率发现:敲除RAW264.7巨噬细胞细胞上MAC-1受体的α链基因(ITGAM)或者β链基因(ITGB2)的细胞系均能导致吞噬孢子缺陷,因此推测MAC-1可能是介导孢子吞噬。(4)过量表达酵母孢子吞噬体中富集到的小GTP酶活性突变体发现,RAP1A持续性活性突变能够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孢子,此突变对营养态酵母的吞噬无显着影响;RAP1A无活性突变能够抑制酵母孢子的吞噬,这与之前报道的RAP1A介导MAC-1吞噬的表型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详细的研究了小鼠巨噬细胞对酵母孢子的吞噬,同时也为更深入了解酵母免疫性做了基础研究,并且发现了MAC-1能够介导酵母孢子的吞噬,并且RAP1A能特异性的够调节酵母孢子的吞噬。
夏邦顺,李文简[3](1984)在《巨噬细胞Fc受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巨噬细胞作为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类重要细胞,在免疫反应的各个环节中均具有特殊的作用。这些作用的许多方面与细胞本身的受体密切相关,其中重要的受体之一就是Fc受体。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巨噬细胞参与免疫调节的认识,对巨噬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更趋深入,巨噬细胞Fc受体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显然,明确巨噬细胞Fc受体的有关性质,对于探讨巨噬细胞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机理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旨在讨论巨噬细胞Fc受体目前的研究状况,以供进一步研究巨噬细胞Fc受体的有关问题参考。
夏邦顺[4](1983)在《巨噬细胞Fc受体》文中认为 巨噬细胞作为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类重要细胞,在免疫反应的发生、发展和调节等各个环节中均具有特殊的作用。巨噬细胞在实现其作用时,在许多方面与细胞的免疫性受体密切相关。重要的免疫性受体之一就是Fc受体。Fc受体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免疫活性细胞上的免疫性受体,亦存在于多形核白细
朱云凤,余(氵贺),郭寿延[5](1982)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Fc受体的观察》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不同免疫水平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作了 EA-花环试验。发现Fc受体功能在昆明杂交系小鼠比近交系C57BL 的同年龄小鼠活跃,而在C57BL系小鼠中,年青动物的Fc受体功能又较老年鼠强,从而证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Fc受体功能状态可随机体的免疫水平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对巨噬细胞 Fc受体的观察可作为衡量机体免疫水平的实验指标之一。 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被厌氧棒状杆菌菌苗激活后,发现其 EA-花环形成百分率明显上升,而且吞噬活性也明显增强,尤其是在抗体调理吞噬反应中,还表现出单位细胞吞噬能力的显着提高,这说明菌苗激活的巨噬细胞可促进其表面 Fc 受体的功能,进而使巨噬细胞在调理吞噬反应中变得更为活跃。由此可见,提高巨噬细胞 Fc 受体的功能,对其功能的发挥具有积极意义。
杨颖,李勤,张嘉敏,赵俸涌,杨启修,叶璐夷,朱自严[6](2018)在《PMA活化THP-1的巨噬细胞分化标记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佛波酯-12-肉豆蔻酸酯-13-乙酸酯(PMA)分化的THP-1(人单核细胞白血病肿瘤细胞)上巨噬细胞标记特征,评估其作为人源巨噬细胞的替代品的可行性。方法用PMA诱导分化THP-1细胞72 h(活化组),并同步分离随机健康O型献血者的新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其中一部分PBMC用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培养7 d(7 d PBMC),而未处理的THP-1作为未活化组,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这4组细胞的CD14、CD16、HLA-Ⅰ、HLA-DR等细胞表型,并分析Fc受体CD32、CD32b的组成;并用已知含人源HLA-Ⅰ、Ⅱ类抗体、抗-E、健康献血者血浆各1份以及6种未确定抗体特异性但免疫血液学试验检出疑有不规则抗体的血浆与活化THP-1和新鲜PBMC细胞共培养,观察CD14、CD16、HLA-I、HLA-DR等变化;制备O型IgG致敏红细胞和非致敏红细胞,分别用活化THP-1和PBMC细胞与致敏、非致敏红细胞共培养,进行单核细胞单层试验(MMA)。结果观察到THP-1细胞未活化组为CD14+CD16-,活化组为CD14+CD16+d,缺乏PBMC中CD14-CD16+以及非经典CD14+h CD16+,后者在7 d PBMC中明显增加;未活化THP-1表达HLA-Ⅰ类、CD32分子,但HLA-Ⅱ类和CD32b较弱,在PMA刺激后这些抗原或标记分子均升高。发现活化THP-1细胞CD14、CD16分子可被人源性血浆吸附而致下降,而6例未确定抗体特异性的血浆有4例明显降低HLA-Ⅰ类表达。活化THP-1和PBMC均可成功作为单核细胞单层试验的反应细胞,诱导红细胞调理性吞噬。结论 THP-1可替代人单核巨噬细胞作为人源PBMC来源单核巨噬细胞的替代,细胞群落比较少;但是需要注意其与PBMC来源单核巨噬细胞的不同,并具有HLA抗原特异性,因此其应用范围可能比较局限。
李秀兰,王淑云,徐尔真[7](1987)在《外用中药抗感染作用的研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Fc受体的观察》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 EA-花环形成百分率为指标、评价外用中药生肌膏、金黄膏、黄连膏、玉红膏的外用抗感染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生肌膏与厌棒菌苗相似,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着差异,P 值<0.001。金黄膏、黄连膏和玉红膏也呈极显着差异。证明上述外用中药均是良好的免疫增强剂。
乔松林[8](2009)在《猪IgG Fc受体及其介导PRRSV抗体依赖增强作用研究》文中指出Fc受体(FcR)为特异亲和免疫球蛋白(Ig) Fc片段的细胞表面分子,广泛表达于免疫细胞表面,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是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联系纽带,在机体免疫调控中起关键作用。目前人和小鼠的三类IgG Fc受体(FcγRI、FcγRII和FcγIII)研究最为深入。本研究克隆和鉴定了猪IgG三类Fc受体;研究了PRRSV变异毒株和经典毒株感染后活化性Fc受体和抑制性Fc受体的转录动态差异及与免疫抑制的关系;构建了稳定表达猪FcγRII的Marc-145细胞系,研究了该受体在介导PRRSV ADE中的重要作用。用人CD64氨基酸序列检索NCBI的EST数据库(包括除人和老鼠以外的所有物种核苷酸序列)(tBLASTn),发现了6个猪的高同源overlapping序列,利用这些序列信息设计引物,采用RT-PCR从猪外周血白细胞中扩增到了猪FcγRI cDNA序列,命名为poFcγRI。poFcγRI ORF全长1038 bp,编码346氨基酸的糖蛋白。胞外区包括三个Ig样结构,有4个N-糖基化位点。poFcγRI和人、牛与老鼠的FcγRI在氨基酸水平上分别有79%、69%和57%的相似性。胞外环区相似性较高,分别为77%、74%和70%,这提示人、牛、猪、鼠的FcγRI和IgG的结合域高度保守。随后,RT-PCR检测到了poFcγRI mRNA在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中表达量较高,在多形核细胞中也有表达,在淋巴细胞中没有表达,和人与小鼠CD64的表达谱类似。将poFcγRI ORF基因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构建成重组质粒pcDNA/poFcγRI,再用脂质体法转染COS-7细胞,用玫瑰花环实验鉴定了poFcγRI配体亲和特性。对猪IgG Fc受体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猪IgG Fc受体共由三类分子组成,即FcγRI、FcγRII和FcγIII,克隆了这三类受体cDNA,其中FcγRII胞内区有保守的ITIM基序,为抑制性受体;FcγRI和FcγRIII胞内区没有发现已知的信号传导基序,通过γ链的ITAM基序进行信号转导,因而这两个受体为活化性受体。发现FcγRII至少存在两个亚类,即FcγRIIB1和FcγRIIB2,FcγRIIB1胞内区有一插入序列,使胞内区由47个氨基酸延长到99个氨基酸。这两个亚类胞内区均存在ITIM基序,因此均为抑制性受体。活化型受体和抑制型受体共表达于免疫细胞表面,共同调节抗体对免疫细胞的活化作用。抗原抗体复合物和免疫细胞表面的活化型受体给合,能活化免疫效应细胞,诱发多种免疫学效应。抑制型受体的作用刚好相反,通过免疫复合物与抑制型受体交联,抑制活化受体介导的细胞活化。研究PRRSV感染后活化型和抑制型Fc受体的转录动态,对于揭示PRRSV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有重要意义。通过Real-time PCR检测不同毒株PRRSV感染后猪体活化性和抑制性Fc受体的转录动态,发现PRRSV感染后活化性受体FcγRI和FcγRIII均迅速下调,而抑制性Fc受体FcγRII感染后有轻微上调。PRRSV感染后机体能够快速诱导产生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但感染后活化性Fc受体下调导致抗体和抗原抗体复合物不能活化免疫效应细胞,从而引起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这是PRRSV感染引起免疫抑制的分子基础。抗体依赖增强作用(ADE)是PRRS防控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之一。本研究将猪FcγRII基因转染Marc-145细胞,通过G418连续筛选和克隆获得了稳定表达猪FcγRII的Marc-145细胞系。用PRRSV BJ-4株与1:320稀释的抗PRRSV IgG感染克隆化的Marc-145细胞系,在有抗体存在的情况下PRRSV感染收获的病毒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证明了poFcγRII能够介导PRRSV ADE作用。在PRRSV免疫效果评价当中,现有的评价标准是测定疫苗免疫后的PRRSV特异性抗体。但ADE作用的存在使PRRSV特异抗体在特定情况下不仅没有保护作用,反而有助于感染。本研究构建的稳定表达猪FcγRII的Marc-145细胞系能够方便的评价抗体的ADE作用,从而为研制高效PRRSV疫苗提供技术支持。
王玉芳,庞广昌[9](2013)在《免疫乳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免疫乳是对动物,例如奶牛、奶羊等进行免疫接种所获得的初乳加工制品。免疫乳除含有基本的营养物质之外,还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和多种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它们对人体的保健与一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抗体IgG。对于哺乳动物而言,新生动物免疫球蛋白Fc受体(FcRn)作为运载体能够识别结合并协助Fc跨过黏膜上皮屏障、胎盘屏障将IgG转运给胎儿和婴幼儿从而进入血液循环。IgG的Fc端能够和多种先天免疫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并发挥被动免疫作用,这种母亲和胎儿、母亲和婴幼儿之间的免疫传递对于胎儿和婴幼儿抵御各种疾病的感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通过免疫动物所生产的免疫乳是否可以避免胃肠道的消化和降解,完整地被人体吸收并发挥免疫作用一直备受质疑。尽管如此,免疫乳已经在很多实验和实践中证明的确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并已经有多种产品上市。本文将对免疫乳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顾学裘,江春,顾茂瑜,王俊平,高颖[10](1997)在《人参多糖多相脂质体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抗癌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以巨噬细胞EA花环形成率为指标,证明了人参多糖多相脂质体(ZMI,ZM2)可激活正常或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FC受体,将有助于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巨噬细胞对肿瘤的攻击能力.同时还证明,ZM1单用对小鼠S-180肿瘤有轻度抑制作用,作为化疗辅助剂与环磷酰胺、环己基亚硝脲合用有协同作用.与氨甲喋呤合用可明显提高抗癌效果.
二、巨噬细胞Fc受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巨噬细胞Fc受体(论文提纲范文)
(2)巨噬细胞吞噬酿酒酵母孢子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酿酒酵母营养细胞以及子囊孢子壁结构概述 |
1.2.1 酿酒酵母营养细胞壁成分 |
1.2.2 酿酒酵母孢子壁结构以及成分 |
1.3 巨噬细胞受体以及信号通路概述 |
1.3.1 巨噬细胞补体受体以及免疫球蛋白受体 |
1.3.2 巨噬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 |
1.3.3 其他受体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4.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株 |
2.1.2 细胞以及培养条件 |
2.1.3 引物 |
2.1.4 质粒 |
2.1.5 培养基和试剂配制 |
2.1.6 实验溶液及试剂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绿色荧光酵母孢子的构建 |
2.2.2 动物细胞质粒构建 |
2.2.3 酵母培养和酵母孢子纯化 |
2.2.4 细胞培养及质粒转化 |
2.2.4.1 RAW264.7 细胞培养以及HEK293T细胞培养 |
2.2.4.2 CHO-K1 细胞培养 |
2.2.4.3 细胞因子的检测 |
2.2.4.4 巨噬细胞与酵母或孢子共培养 |
2.2.4.5 血清对巨噬细胞吞噬的影响 |
2.2.4.6 巨噬细胞对 Zymosan 的吞噬 |
2.2.4.7 巨噬细胞对 Latex beads 的吞噬 |
2.2.4.8 抑制 Syk,PI3K 信号通路对巨噬细胞吞噬的影响 |
2.2.4.9 F-actin 染色实验 |
2.2.4.10 细胞转化质粒方法 |
2.2.4.11 早期内吞体和晚期内吞体定位 |
2.2.4.12 巨噬细胞吞噬酿酒酵母的溶酶体定位实验 |
2.2.5 酿酒酵母野生型孢子配体探究实验 |
2.2.6 纯化酿酒酵母孢子吞噬体 |
2.2.7 构建受体基因敲除型巨噬细胞及吞噬效率检测 |
2.2.8 逆转录病毒构建基因表达的细胞系及吞噬效率分析 |
2.2.9 CHO-K1 细胞表达MAC-1 受体吞噬效率分析 |
2.2.10 抑制型受体SIRPa和 FcγIIB对巨噬细胞吞噬酵母孢子影响 |
2.2.11 小GTPase对巨噬细胞吞噬酵母孢子影响 |
2.2.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巨噬细胞对酿酒酵母孢子高效吞噬依赖于二酪氨酸的存在 |
3.1.1 绿色荧光酿酒酵母构建以及孢子的纯化 |
3.1.2 巨噬细胞对野生型酵母孢子的吞噬依赖于其孢子壁二酪氨酸层的存在 |
3.1.3 酿酒酵母孢子的吞噬依赖于Syk以及PI3K |
3.1.4 酿酒酵母孢子吞噬后与内吞体融合进入溶酶体 |
3.1.5 二酪氨酸层对于酿酒酵母孢子高效吞噬是必需的分子结构 |
3.1.6 酿酒酵母野生型孢子与营养态酵母导致吞噬的配体不同 |
3.1.7 巨噬细胞识别野生型酵母孢子依赖于二酪氨酸 |
3.2 巨噬细胞识别酵母孢子的受体探究 |
3.2.1 酵母孢子吞噬体的纯化 |
3.2.2 酿酒酵母营养态和孢子吞噬体蛋白组质谱分析 |
3.2.3 构建受体敲除的细胞系并分析其对孢子吞噬影响 |
3.2.4 CD14介导部分孢子的吞噬并依赖于RNA配体的存在 |
3.2.5 G-coupled受体对巨噬细胞吞噬的影响 |
3.2.6 Fc受体通用γ链不参与酵母孢子吞噬过程 |
3.2.7 MAC-1参与介导酿酒酵母孢子的吞噬 |
3.3 抑制型受体和小GTP酶对巨噬细胞吞噬的作用 |
3.3.1 Sirpa对巨噬细胞吞噬酵母以及孢子的影响 |
3.3.2 FcγIIB对巨噬细胞吞噬酵母和孢子的影响 |
3.3.3 Rho GTPase对巨噬细胞吞噬的影响 |
3.3.4 RAP1A以及RRAS2 参与巨噬细胞吞噬酵母孢子过程 |
3.4 本研究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6)PMA活化THP-1的巨噬细胞分化标记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2 细胞培养和分离 |
1.3 单核细胞单层试验 (monocyte monolayer assay, MMA) |
1.4 细胞表型分析 |
2 结果 |
2.1 THP-1细胞的主要抗原表型 |
2.2 活化THP-1与新鲜PBMC、7 d PBMCD的巨噬细胞特征比较 |
2.3 不同的同种抗体与活化THP-1共孵育后CD14、CD16、HLA-Ⅰ表达抗原的变化 |
2.4 THP-1细胞D抗原表位检测 |
2.5 活化THP-1和PBMC的MMA试验比较 |
3 讨论 |
(8)猪IgG Fc受体及其介导PRRSV抗体依赖增强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IgG Fc 受体 |
2 Fc 受体的命名、分类 |
3 IgG Fc 受体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家畜IgG Fc 受体研究进展 |
3.1 FcγRI (CD64) |
3.2 FcγRII (CD32) |
3.3 FcγRIII (CD16) |
3.4 boFcγ2R |
3.5 moFcγRIV |
4 FcγR 的免疫学功能研究进展 |
4.1 调节抗体介导的免疫细胞活化 |
4.2 介导抗体亚类的不同免疫功能 |
4.3 介导细胞吞噬作用 |
4.4 介导ADCC 作用 |
4.5 介导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 |
5 PRRSV 免疫学研究进展 |
5.1 PRRSV |
5.2 PRRSV 体液免疫研究进展 |
5.3 PRRSV 细胞免疫研究进展 |
5.4 PRRSV 免疫调节和免疫逃逸研究进展 |
5.5 PRRSV 毒力变异与分子遗传标记研究进展 |
5.6 PRRSV 遗传多样性和疫苗研究进展 |
6 抗体依赖增强作用(ADE)研究进展 |
7 PRRSV 存在ADE 作用 |
8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猪IgG Fc 受体基因克隆、鉴定 |
1 前言 |
2 材料 |
2.1 菌种、质粒、酶 |
2.2 细胞 |
2.3 试剂配制 |
2.4 试验动物 |
2.5 主要试剂盒 |
3 方法 |
3.1 poFcγRI cDNA 克隆 |
3.2 poFcγRI 在COS-7 细胞表面的表达 |
3.3 RT-PCR 检测poFcγRI 在猪免疫细胞中的表达分布 |
3.4 poFcγRII 基因克隆及变异分析 |
3.5 poFcγRIII 基因克隆及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3.6 序列分析 |
4 结果 |
4.1 poFcγRI cDNA 克隆 |
4.1.1 poFcγRI EST 检索 |
4.1.2 PCR 扩增poFcγRI |
4.1.3 重组质粒 T-SR1 的酶切及 PCR 鉴定 |
4.1.4 poFcγRI cDNA 序列 |
4.2 poFcγRI 在COS-7 细胞表面的表达 |
4.3 poFcγRI mRNA 在猪免疫细胞中的转录 |
4.4 poFcγRII 基因克隆及变异分析 |
4.5 poFcγRIII 基因克隆及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5 讨论 |
5.1 猪IgG Fc 受体克隆策略 |
5.2 poFcγRI 序列分析 |
5.3 poFcγRI 在COS-7 细胞表面的表达 |
5.4 poFcγRI mRNA 在猪免疫细胞中的转录 |
5.5 poFcγRII 存在两个亚类 |
5.6 poFcγRIII 序列分析 |
5.7 FcγRs cDNA 进化分析 |
第三章 PRRSV 感染后FcγRs mRNA 转录与免疫抑制 |
1 前言 |
2 材料 |
2.1 病毒和细胞 |
2.2 主要试剂 |
2.3 试验动物及分组 |
3 方法 |
3.1 试验动物感染 |
3.2 外周血免疫细胞检测 |
3.3 体温检测及剖检 |
3.4 PRRSV 特异抗体检测 |
3.5 FcγRs Real-time PCR 检测 |
4 结果 |
4.1 不同毒株PRRSV 感染后猪外周血免疫细胞含量 |
4.2 血清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
4.3 体温变化、症状及病理变化 |
4.4 不同毒株PRRSV 感染后猪外周血白细胞FcγRs 转录 |
5 讨论 |
5.1 PRRSV 变异株HN07-01 引起高热 |
5.2 PRRSV 感染与免疫抑制 |
5.3 PRRSV 免疫抑制与活化性Fc 受体转录下调 |
第四章 poFcγRII 介导PRRSV 抗体依赖增强作用(ADE) |
1 前言 |
2 材料 |
2.1 病毒和细胞 |
2.2 菌种、质粒、酶 |
2.3 主要试剂盒 |
3 方法 |
3.1 表达猪FcγRII 的Marc-145 细胞系建立 |
3.2 猪FcγRII 介导PRRSV 抗体依赖增强作用(ADE) |
3.3 猪FcγRII 重组蛋白的制备 |
3.4 猪FcγRII 重组蛋白活性鉴定 |
3.5 兔抗猪FcγRII 多抗的制备 |
3.6 rsFcγRII 抗体对转染FcγRII Marc-145 细胞系介导PRRSV ADE 的阻断 |
3.7 数据分析 |
4 结果 |
4.1 poFcγRII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4.2 表达猪FcγRII 的Marc-145 细胞系建立 |
4.3 poFcγRII 介异PRRSV ADE 作用 |
4.4 猪FcγRII 重组蛋白的制备 |
4.5 流式细胞测定rspoRII 阻断猪IgG 与Marc-145 细胞的poFcγRII 结合 |
4.6 兔抗猪FcγRII 多抗的制备 |
4.7 抗rsFcγRII 多抗对PRRSV ADE 的阻断作用 |
5 讨论 |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B:博士在读期间投稿和已发表的论文 |
四、巨噬细胞Fc受体(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龙对巨噬细胞免疫活性的增强作用[J]. 张凤春,陈云峰,苏颜珍,胡奇芬. 中国药学杂志, 1998(09)
- [2]巨噬细胞吞噬酿酒酵母孢子的机制研究[D]. 汪沁. 江南大学, 2020(01)
- [3]巨噬细胞Fc受体[J]. 夏邦顺,李文简.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1984(04)
- [4]巨噬细胞Fc受体[J]. 夏邦顺.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83(04)
- [5]小鼠腹腔巨噬细胞Fc受体的观察[J]. 朱云凤,余(氵贺),郭寿延. 上海免疫学杂志, 1982(02)
- [6]PMA活化THP-1的巨噬细胞分化标记特征分析[J]. 杨颖,李勤,张嘉敏,赵俸涌,杨启修,叶璐夷,朱自严. 中国输血杂志, 2018(09)
- [7]外用中药抗感染作用的研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Fc受体的观察[J]. 李秀兰,王淑云,徐尔真.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7(04)
- [8]猪IgG Fc受体及其介导PRRSV抗体依赖增强作用研究[D]. 乔松林.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5)
- [9]免疫乳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王玉芳,庞广昌. 食品科学, 2013(21)
- [10]人参多糖多相脂质体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抗癌作用[J]. 顾学裘,江春,顾茂瑜,王俊平,高颖.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1997(04)